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24-11-03

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通用11篇)

1.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一

一、教学背景:

自进入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已成为中小学美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使课堂讨论甚热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习有趣。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近年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如何让学生走出误区,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真正在集体中获得个人生动活动的发展,我想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本文作者在教学中选用的是九年义务制教育湘版美术教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五个年头,所从教的学生都来自于环境较好、素质高的家庭,这些学生具有聪明、知识面较广、动手能力强等优点。下面所选取的案例是我在平常的课堂中所发生的一些教学情景。

二、案例描述:

案例1: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课:

在《红灯停,绿灯行》小组集体添画中,每个人在共同表现的主题画上添加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们一阵积极、认真的做画后,各组画面中一个“十字路口”竟有五、六个红绿灯,天空上也出现了若干个太阳。

案例2: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6课:

在《寻找美丽》一课中,教师请同学们分组欣赏、交流各自带的“宝贝”,部分胆小的孩子紧紧的抱着自己带的“宝贝”不放,一个调皮的孩子去抢他手中漂亮的“宝贝”,一边说:“给我看看,别小气罗!”可是这个同学说:“不给你看,这是我的,你会弄坏的。”这个同学坐在座位上小声的嘀咕:“周小航好小气的!不理你了!”

案例3: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课:

在《小鸟找家》一课中,老师宣布:“下面请同学们五人一组,自由组合,用你们所带的材料为这只可怜的小鸟制作个漂亮、舒适、温暖的家。”同学们兴奋不已,开始你找我,我找你组成小组,大约用了6分钟才安静下来,20分钟后,全班只有3个组制作出了精美的鸟巢,且桌上的材料浪费不少。另5个组因为材料的不足急得团团转,没有完成作业(因为其他组为了保全本组优势,而不借材料)。

案例4: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0课:

在《童年屋》一课中,教师要求同学们分组集体上大黑板用彩色小纸片“砌”一座心中最美的童话屋,一、二十个学生一拥而上,不一会儿,每组只剩下3、4个同学指手划脚,似乎成了多余者,想帮忙却又不知从何帮起,站在一旁不知所措,有的只好又回到座位上静静地等待着……

三、提出问题:

2.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二

一、双语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首先,双语类学生受高考制度限制,除非报考普通类高校,否则英语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这样的现状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我常听见英语教师抱怨“学生上课睡觉”“不交作业”“课堂上做其他作业”等。其次,双语类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较短,而高中的学习内容又有难度,导致学生不愿意继续学习,为完成作业而抄袭作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 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足

双语类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长远认识,他们认为:反正将来要报考民族类高校,用不着学习英语,学习英语只会浪费时间。这种浅薄的认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我曾与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些学生交流过,他们认为:影响自己进一步深造的问题是英语不过关,导致放弃了很多出国留学的机会。

二、分组学习是激发双语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小组成员由各层次学生组成,以实现师生学习、生生学习的共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取以下五种形式的分组:

1. 自主学习组

自主学习组是以学生个体或同桌为单位,对知识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提出见解、交流讨论。如同桌两人共同预习新单元的词汇,复习相关知识、单词发音、短语、句子等。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识记词汇教学的目的。

2. 交流讨论组

交流讨论组通常以4名学生为一组,各自提出学习见解,然后再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形成小组观点。这主要是针对那些课上不敢发言的学生而制定的。如高一Unit one Friendship中,在检测完学生的预习内容、词汇、音标及短语后,就开始教学新的内容。首先针对Pre-reading中的问题“Why do you need friends?Make a list of reasons why friend are important to you.”让相邻的4名学生一起讨论,边交流边写出想法,利用一定的时间选两组学生进行汇报,其中一组的回答是:“We need friends,friends can make us happy when we’re sad.They would like to share our sorrows and feelings.”另一组的回答是:“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We don’t need more friends,but having one or two true friends is enough.”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分歧时,他们就会表达出各自的观点,学困生也会很快地融入其中,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有效。

3. 合作探究组

合作探究组是指为了研究拓展知识或某项科学目标而建立的固定小组。这主要是针对学习内容有深度的或难懂的语法知识而制定的,其目的是使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形成更多的见解和解决方法。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通常以6~8名同学为一组,高二和高三学生以合作探究形式居多。如在小组背诵、作业情况检查、较难语法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groupwork的形式展开讨论。如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共有三方面内容,即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这个语法点需要用三课时来完成,每节课都应由合作探究组来共同阅读、共同总结。

4. 督查自评组

督查自评组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少的,是以上三种分组学习的基础和保障。因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非常强,离开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学生就不再重视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了,所以建设督查自评组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实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重点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督查、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点评。

5. 作业辅导组

作业辅导组是由一些学优生组成的、专门给学困生进行作业辅导和学法指导的小组。这是针对学生经常抄袭作业的陋习而设立的。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学校科室、年级组等组织的各项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量学习时间,再加上各科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布置的大量作业。这些客观因素导致90%的学生都有抄袭作业的现象,而英语学科更是如此。与其装聋作哑地让学生抄袭作业,还不如让学生给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用学习效果提高师生对分组合作的认识

1. 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授课内容而采用不同的分组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课前积极预习,上课敢于发言,即使出错他们也很开心,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预习的成果。作业问题也逐渐有了改观,作文不再是一味地抄,而能够写简单句了,书写也认真起来,考试成绩有了进步。

2. 学习积极主动,产生学习信心

教学中,教师一直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成绩好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常因自卑而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分组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肯定与认可,这其实就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标准,能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开始用英语进行对话了,有些学生已能成为课堂角色的扮演者和组织者。

3. 课堂中学会参与和合作学习

分组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而是学生与同伴或小组共同的风采,他们懂得了合作精神及其意义。学生用英语进行对话、提问、发言,为胆小的同学喝彩、鼓励,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不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呢?

4. 打破常规教法,教学效果显著

分组教学打破了常规教法,学生可以没有压力地上课,用一种放松的心态去自主学习。如课堂上,学生不再呆坐、睡觉,不再因害怕教师而被动学习,学生能将教师当作学习的共同体,这样的课堂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一种表象,真正有效的教学是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分组合作学习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方式之一。

摘要:双语类学生是指藏族中学以藏语授课为主,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并加授英语,因此可称之为“三语教学”。对于从小生活在牧农区的藏族学生而言,汉语学习就很有难度,再学习英语,可谓“雪上加霜”。针对双语类学生的现状,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将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教学手段。

关键词:双语类藏族学生,英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360百科.合作学习[EB.OL].(2014-11-11)[2016-03-22].http://baike.so.com/doc/6234946-6448301.html.

3.如何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 篇三

在孩子们有了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沟通的意识和概念后,为了有效的组织开展美术课中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关键,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新型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当作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而把生生互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品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在教学中,若要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就要针对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多创造适合学生心身发展的集体美术活动,给学生营造培养合作精神的空间和舞台,激发学生强烈的合作欲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焕发活力。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巧设悬念,精心设疑设难,要让这个问题或这个活动在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急需和别人交流或合作的时候,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达到最佳状态。如在六年级老版教材《肖形印章》一课中,教师问什么是白文(阴刻)与朱文(阳刻)?他们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此时的学生面露难色,教师趁机给每组发两枚图案相同,但刻法不同的印章,说:“请大家3分钟后告诉我答案。”同学们三五成群的凑到了一块研究起这两枚印章来,摸的摸,看的看,印的印,说的说,相互交流着,此时的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还有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美的方法。不要因担心合作过程会耽误过多教学时间而中途中断学生的合作讨论,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绝不能因小失大。

再次,还有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可以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直接对学生参与情况、合作能力及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换工具材料;是否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尝试;是否善于发表个人看法,听取意见;是否合作愉快,作品效果好。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也让每个成员体现出在小组中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如何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方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合作愿望;

2.要科学组建、管理合作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3.要积极创设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4.有效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四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活动中表达思想和观点以及听取同伴的想法提供机会,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强化合作精神。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比较缺乏合作意识。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兴趣,结合教学实践教会学生合作的技能;要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不是孤军奋战就可以成功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有赖于与他人的不断交流;要让学生发现合作的必要性,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行为

1.课前充分准备,合理编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和不同的课型要求,充分备课。在准备教案时,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材料、活动的要求都要精心考虑、设计和策划。分组时尽量考虑到小组之间学生学习成绩、性别等的均衡,以便竞争气氛的形成。同时,还要注意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职责,使小组成员在学习上互相支持,形成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能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以保持新鲜感。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分组活动才能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获得较好的效果。

2.课内精心设计,加强指导

要改善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分工,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同时,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拓思维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调控讨论方向和进程,对讨论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

3.树立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且不善于言谈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地融入到小组中。同时指导学习较好的小组成员建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组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将合作学习变成少数学生的“独角戏”。

4.课后及时评价和总结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组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给予总结和评价,以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包括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有进步或表现突出的同学要予以表扬,对各小组进行对比,最后还要评价活动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五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现行大班制度下,如何开发学生自身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是一个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从创设问题情境及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和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

关键词:开发、资源、组织、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时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将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开发学生自身资源,使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ニ孀判驴纬谈母锏牟欢仙钊,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要想在现有的大班制度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要有效地组织好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保证全体学生的发展,推动教师发生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自身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

1.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合作学习的欲望

セ学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与生活、社会和技术密切联系,化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例如: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海底深处的“可燃冰”;海水的综合利用;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中国的化石能源;中国的水质资源危机;化学史料;化学魔术等都是鲜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抓住这些学生身边的资源,利用其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セ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而且问题的创设要有层次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思考回答,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要留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营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明确合作的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パ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利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2.1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セ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已有的经验性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研究表明,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摸清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将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学生进行有效划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例如:教师通过观察、调查可以发现城市的孩子对一些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科学知识拥有的信息量明显比农村孩子要大,而农村孩子的乡村生活经验却要比城市孩子丰富得多。在获得了这样一些信息后,教师就可以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把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进行有效混组,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2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

苯裆缁,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高素质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探究中,小组合作探究常被作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将直接制约着合作学习的效果。为了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小组成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不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科学知识,而且通过合作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正如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时,首先,通过课堂提问、检测、作业、谈话、调查问卷等方法,摸清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适时调整小组学习时的分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参与到合作中,发挥特长,协同作战,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对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定一名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利用分析、比较、判断、实验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及时归纳,掌握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而整个合作过程中,教师则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过程,使小组的组织富有成效。

3.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发展

ッ嫦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每位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教师面对一班学生,就是拥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些资源,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发展。

3.1利用学生能力的差异,有效进行合作分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ジ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学生在为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不可能独立完成,需要与人合作。但是学生个体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有的自学阅读能力强;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思维能力强;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充分了解他们能力上的差异,进行有效组合、分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通过平时教学中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小组中自学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带领本组成员阅读课本、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由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带领组员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由观察能力强的同学带领组员观察记录有关现象;由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带领同学对有关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在合作中,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发挥其长处,获得成功感,既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也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2发挥学生的能力特长,在合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ァ度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述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要“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应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恰当运用社会调查、参与社区的社会活动、实验课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力求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加活动,主动实验,学会观察,思考记录和数据处理,做出报告,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科学方法,提高实践探究能力。例如,对于观察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培养其从实验现象方面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寻求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实现创新,如:观察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的现象,就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混合后总体积不是20ml?进而进行合作探究;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培养其在分析一些开放性问题时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课的功能,让他们在“做科学”中提出问题,获取科学知识,实现创新。

プ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善于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组建异质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相对固定,但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和能力资源的不同,对组员进行有效分工,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的《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3

[2]《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3]王云生著《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9

6.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材料 篇六

在课堂上,往往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 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号和二号学生,而其他的学生则一言不发,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教师尽管给孩子们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不够重视,指导不够。

(2)探索重主体,轻主导

新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结束。这种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表现很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无关的事情,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甚至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时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有时候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树立合作意识,促进小组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办法:一是每节课结束前一分钟,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二是每次大型考试后,学习委员算出各组的平均分,教师给较好的小组发小奖品。这样可以促进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于合作。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合作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材

中重要的内容,创造性地把教材变“活”,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萌生合作意识,让学生敢于大胆尝试。

三、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首先,学会分工与协作。组内的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其次是学会交流和倾听。教师应教育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要陈述有条理,层次清晰,声音适当,不妨碍到其他小组,并且,在别人陈述观点的时候要认真倾听。再次,要学会总结与汇报。当小组合作交流即将结束时,记录员要整理好交流的成果,并由小组长安排好汇报方式,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让学生促进合作。

小组合作的评价应该是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采用评比积分的鼓励机制,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导评的方法,强化评价的监督、激励和导向作用。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7.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七

我校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推动, 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合作学习的展开, 主要通过交流来实现, 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但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具体展开, 生生交流, 师生交流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对问题的提出缺乏准备和思考, 提的问题太大、太空, 使学生难以找到切入点, 导致学生无话可说, 合作、交流难以展开;在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中, 发言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 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或者学生缺乏指导和监督, 导致交流的内容和所提的问题不统一, 交流变成了讲空话, 或者交流流于表面, 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多角度的变化, 有效性大打折扣。那如何提高合作学习中交流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实践中, 就教师层面笔者有一些做法和思考, 现形成文字, 以供研讨。

二、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1.教师角色的调整定位

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给自己重新定位, 课前对学习目标进行计划与分解, 为完成各个子目标设计不同的交流方式, 课上教师则应成为交流的参与者, 各种信息的收集者、传递者、处理者、活动流程的组织者。

2.选择恰当的交流点

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并在此过程汇总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所以合作交流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更不是为了热闹和好看, 问题的设计和交流点的选择很重要, 问题的提出不应该太简单, 太简单了没有合作交流的意义, 也不应该太难, 太难了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太少, 使学生难以入手, 在思维的研究中表明, 只有提供给学生的是含熵信息时, 才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模式, 另外交流点应该选在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要能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案例1:在对数的第一节课的教学中, 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后, 让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并交流思考的成果。

练习:思考下列各式中的取值情况:

b=log (-2) 8;b=log02;-b=log00;b=log13;b=log11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已经掌握了指对数的相互关系和指对数的互化, 所以能很快解决以上问题, 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 这与已掌握的指数函数的知识不相符, 从而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冲突, 进而深层次的思考原因, 进一步的完善已学的对数知识。这部分的内容既有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又有学生刚学习的还不完善的知识, 而且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和疑点, 所以这个地方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入手容易, 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又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远远比教师直白地传授给他们, 效果要好的多, 实践也是如此, 通过对产生的问题的思考和交流, 学生能很好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底数的所要满足的条件

于是得出a的范围:a>0且a≠0.从而;对数的真数大于0.

三、教师要组织好多形式的交流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 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 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和组织好不同形式的交流, 既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其能大胆发言, 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 并能思考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1.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常用的交流形式, 在小组交流中, 因为学生所要面对的人数较少, 当学生们两个一起或分小组学习交流时, 用来表达他们尝试性的想法和听取同学的反映及想法的机会就相对多一些, 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会听取和仔细表达他们的想法。在小组交流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这个过程往往是学生交流的第一个层次, 而且是学生对各种想法的一个判断和筛选的过程。

2.班级交流

小组交流以后, 通过进一步的班级交流, 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答辩质疑可以使学生对某一知识的认识得到有效提高, 从而进一步抓住事物的本质, 并较快地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案例2:等比数列性质的学习, 在班级交流中各小组代表把小组交流的成果一一列在黑板上, 等下一步质疑。有学生很快举出反例, 求和公式不成立, 其他结论是否成立, 再进入下一轮证明。

通过交流, 学生们自己的思考变得清楚了, 这也使他们学会分析问题, 学会类比, 并懂得批判地接受, 以达到提高自己数学学习的能力, 向整个班级表达一个想法时, 当这些想法被大家搞懂的时候, 所有学生都能因为参与讨论而获益。用口头语言准确地将思想表达出来, 不仅仅是重复内部思维, 显化内部思想的过程, 通过讲述者与所有同学之间的交流, 可以改进那些表达得不太准确, 不太系统的地方, 再用更加精确的语言重新表达, 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

3.书面交流

书面交流是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 它也可以放到课外作为课内交流的一种延续。只有用文字符号、语言表达出来, 数学思维才变得清晰而有条理, 明确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更利于检验、修正和完善。而且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 存在着对自己已有思想的概括, 只有通过重新概括才能使表达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才能把自己所理解的实质内容准确地叙述出来, 同时也增加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的理解, 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扩展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从表面上看,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 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 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 不是观望, 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 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 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 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提醒;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 教师应及时发现, 及时制止, 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 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 讨论的焦点, 认知的进程等等, 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案例3:在一堂试卷讲评课上, 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 把通过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解决掉。当我深入到某个小组中去时发现, 有这样一道题:

若a>0, b>0且, 则a+2b的最小值为_______

大多数学生的方法都是通过消元, 把转化为一个关于a或b的函数来解决。但有学生提出, 这个题目应该可以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 在具体的解决过程中, 却产生了困难, 不知道如何入手。说明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这类问题, 学生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还停留在有印象、见过或模仿的阶段。我马上介入到他们的小组合作中去, 跟他们一起分析,

很容易看到, 这时可以用基本不等式来求出最小值, 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教师要及时地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巩固和掌握知识。

当然在小组合作的数学课堂, 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如说如何提高和激发小组成员交流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如何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评价制度, 以此来促进有效交流的提高。对我来说,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边学习边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学莲.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之浅析[J].都市家教, 2012 (1)

[2]胡艳.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科教论坛, 2010 (4)

8.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八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孔子也说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阐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的同时,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形成正确价值观。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种种看似热闹,实则华而不实的“合作学习”屡见不鲜。现就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合作的根本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而非是对知识的关注。众所周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具有四大优势,即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勤奋刻苦。相对而言,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所以我们不能抱着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实施单向的给予或所谓垂直合作。在学习目标的把握上,更需要实现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转化。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合作的前提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分组。专家研究表明:1.合作小组的成员以4—6人为宜。2.组员搭配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了体现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3.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要明晰,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小组长怎样进行组内分工、怎样综合多数人的意见、怎样督促合作顺利进行?又如每个组员如何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他人发言、如何修正别人意见、如何采纳他人见解……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也才能将新课程提倡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成为现实。

三、学生积极的参与是合作的基础

交流汇报是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而这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枝独秀”。合作学习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得到发展,弱势学生绝不能成为我们的忽略对象,而应受到特别关注。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全体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才能使合作学习具有生命力。

例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出示题目“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7和21、9和11、63和21、8和5,仔细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通过求这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并形成共识,学生们归纳出:7和21、63和21,这两组数之间是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较小的数的最小公倍數。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如:8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0。这时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结论,鼓励他们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好方法。每个小组成员不仅举例验证,而且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教师欣喜的肯定让同学们产生了自豪感,在课堂中不愿讲话的同学也变得活跃起来。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四、充足的时间是合作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受到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数学课上,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凡是能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教师都应大胆让他们自主探究,发展能力。让学生有时间在恰当的情境中实践、思考、讨沦、交流,感悟。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我先出示课件: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为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给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填表描图。之后课件出示了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明确了要解答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用什么方法整理出各种机动车辆在10分钟经过的辆数?”因为学生提炼整理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老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时,答案不一,每个小组还各抒己见,把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都说出来了。当我问“哪一种方法最合理”时,同学们一致确定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合理有效。 既然数车辆能用画“正”字的方法,那么统计其它方面的数据时也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

五、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合作的推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只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针对性地给予肯定,不仅对合作的结果,还要对合作过程中的方法、态度与精神、情感等,都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活合作的热情。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朵小小的花朵,对于我们来说不以为然,但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却是推动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9.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总结 篇九

双城市第十一小学苗乃春

2012年4月26日,我校数学组全体成员按照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对我校承担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一科研课题进行了教研,教研活动从早上八点开始,活动分以下几个步骤:

1、数学组关晓波老师执教《找规律》一课。

2、教育局、进修校、学校领导与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评课、研讨。

3、主持人作总结性报告。

4、教育局、进修学校领导讲话。

5、学校领导作总结。

▲ 数学组由关老师执教小组合作学习公开课《找规律》 关老师的教学设计是:

一、课件导入:苹果、汉堡、冰淇淋、可乐等有规律的排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出示课件,联欢会教室布置情景图(教材中的主题图),观察、找规律。

三、通过摆一摆、粘一粘、考眼力,延伸到生活中的有规律的事物进行教学。(其中四次小组合作学习)

▲教育局、进修校、学校领导与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评课、研讨。▲主持人作总结性报告。

1、教学过程为: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总结。

2、教师在课上指导学生活动的步骤,每个小组都井井有条,各负其责。

3、小组长的作用很大,指导组织帮助其他同学学习。

4、教学活动以贯彻数学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课堂

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充分的活动起来,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也能充分表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借助讲解来贯彻全课。

▲教育局、进修校领导讲话。

▲学校领导作总结。

10.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十

《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英语课程总目标。在教学中,我为了能够有效的完成英语课程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始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并力求有效。在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我认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有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效的备课

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备课。在初中阶段,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学情有所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备课,并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到达有效必须要备《英语课程标准》、备方法、备学法、备学情、备问题设计等。只有做到有效备课,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有的放矢,才能使小组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二、有效的设计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在一节课中需要设计几个问题放在小组中进行合作,问题难度的大小等。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2-3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不要过多,问题难度适中,难度的把握要大于个体,小于群体。如果问题的难度小于学生个体,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所设计的问题难度大于群体,也就是说超出小组集体研究能力的范围,小组合作也研究不出来结果,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就达不到有效,即合作学习无效,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更谈不到了。只有有效的问题设计,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果,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所制定的目标才能得以完成。

三、有效的分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的可持续发展,小组有效合作学习重在分组和小组成员的分工。

我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在小组分组和小组成员的分工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没有进行分组,更谈不上小组分工了。问题提出后,就让同学们合作研究,结果场面十分混乱,班级几十个小喇叭一起出声讨论,声音嘈杂,还有的同学溜号,不务正业,唠嗑,更有甚者,个别学生趁乱打闹,使课堂秩序难以调控。

为此,学校领导和科研室的同事及时帮我进行了诊断,本着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方法,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调整。首先,进行有效分组,班级按座次前后桌4人一组,全班分成若干各合作小组,由于有的班级余数不足4人,那么,就将他们分在其它组中。其次,在分组过程中,注意了组与组之间学生的知识、语言表达、整理材料等方面的能力,力求组与组之间能力水平差异不大,必要时打乱座次。第三,分组完成后,就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任务到人,责任明确,小组内设有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纪律管理员等,组内成员的职位不固定,采取轮换制。通过这种有效的分组和责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有活干,小组成员各司其责,相互帮助,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四、有效的倾听

在有效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课堂教学秩序,在一个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就不要说话,要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内容,并将他人发言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分析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如果需要,要对发言者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恰当的补充和评价。

五、有效的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活动起来了,教师的位置在哪?是不是学生活动时,教师就可以置身事外。我认为,学生活动时,教师应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之中。这时老师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当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出现难度的时候,或者合作学习的场面出现混乱时,教师要对学生活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调控,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有效调控,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相长。

11.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有效交流 篇十一

一、优化小组结构,提高合作能力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人人动脑,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最有效交流的方式是小组合作。合作交流中,如何组建合作小组,关系到合作交流的效果。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作详细了解,然后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一般来说,合作小组的建立应考虑小组的人数和成员的搭配。

首先,小组的人数应根据研究的内容来确定,有时只要2人就能合作,如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课桌面的面积,这时可以同桌合作使测量更精确些,人多了也没有用。有些合作可以4~6人,比如一些思考题的讨论,人多了可以集思广益。所以,合作小组的人数不要固定不变,应根据内容确定,但要使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合作任务,从而有一定的责任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是合作交流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其次,成员的搭配一般有“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组内同质,组际异质”、“自愿结合”等,这些方式各有利弊:“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但往往存在优等生权威作用发挥有余,什么都说了算,中等生或学困生依赖严重、对优等生言听计从的弊病。“组内同质,组际异质”通过设计有差异的问题,让优等生有竞争的对象,让其他同学也有发言的机会,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如果问题设计不科学,容易导致合作任务无法完成,两极分化愈加严重的后果。“自愿结合”学生容易合得来,但时常出现有的学生有好几个合作伙伴、有的学生“光杆司令”的局面。

因此,合作小组的确立应体现“优势互补,自主参与”的原则,根据学生数学水平的差异性、思维特点的互补性、性格的亲和性等因素,坚持多种并存,灵活使用。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不同组合分成几种学习小组,在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组合的合作小组。这样,让学生在不同的组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实现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二、精选合作内容,拓宽解题思路

合作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合作价值,使全班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乘法的简便运算的练习中,为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我设计了“25×16”这道题,让各小组讨论这道题的不同计算方法。在小组中,学生一方面各抒已见,互相争辩,思维灵活,一下子想出多种方法,如:(30-5)×16、25×(20-4)、25×4×4、25×2×8、(20+5)×16、25×(10+6)、5×5×16、(5×2)×(5×8)、25×2×2×4……然后让学生又从各种方法中领悟到最佳计算方法。应用题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拓展,在教学“张老师乘火车从上海去北京,10小时行了全程的5/6。照这样的速度,从上海到北京需要多少小时?”这道题时,我让学生分组画图、讨论,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讨论中的有把单位“1”看作是全程的总路程,也有看作是全程走的总时间,有的直接求,有的先求要作效率,列出了6种不同的解法,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瓶颈,揭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讨论过程中,为了交流见解,学生既要理解别人的话,同时又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因而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丰富合作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上一篇:三本分数线-广西三本录取已经开始了,为什么我的档案还未投出?下一篇: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