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4-07-31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共10篇)

1.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一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发掘和培养,这样更有利于物理概念的领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途径是营造民主环境,注重科学探究,倡导多向怀疑,鼓励大胆提问,创设情境,发掘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使得物理教学已体现出立足于学生认识的主动建构,立足于人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的特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上。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讨论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从中掌握真知、学到方法、得到发展。而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注重的“接受式”的学习形态对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探索一种以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为目的的“问题意识”,进而使他们通过自身积极的学习、思考、实践,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学会学习,发展能力,并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领悟。物理概念是科学抽象的成果,在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时,必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加工活动。这个过程,是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存在的思维误区。发现了这些误区,就更有利于教师抓住这些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领悟。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重新安排、重新组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和形象;另一方面是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识,提出崭新的见解、设想、思路和观点。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能操之过急,应首先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观点的习惯,学生在疑问的驱动下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有所创新和创造。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提出的能力,在于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启发、点拨学生;善于尊重、信任学生;要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1、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在目前新课改下,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总是习惯于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连串提问来学习。因此,教师应该从主观拟定问题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把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现、去研究。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展现自己的问题。这就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它能保持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注重科学探究,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在物理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结合课外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发和诱导让学生提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下,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由问题或任务出发,展开学生自己的活动,在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能力获得了提高。

3.设立班级问题本,鼓励大胆提问。教材上的阅读材料、注释、插图、思考和讨论,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等都可能存在或隐含着“问题”、理论、概念、原理等等,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有些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而存在很多问题。设立班级问题本,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地写下来,大胆地提出来,让问题本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只有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从而使学生能真正领会其实质,在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时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4、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物理实验是根据教学要求而创设的一个用于探索物理问题的最适当的物理环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会形成很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从而引发他们去解开迷团的强烈愿望。实验演示可以创设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中学生熟悉的物理事实、物理现象,也是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的物理环境,这些都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多考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尝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模式,在课后多反思,不断归纳和总结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会提高。另外,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物理修养,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学习物理学的最新科技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教育新理念》 科学教育出版

2.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二

一、认识问题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主宰着课堂, 学生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养成了不善于提问的习惯, 不少学生至今还认为:向老师提出问题就是代表自己没有认真听讲!介于这种原因, 老师要告诉学生, 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 是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的表现, 如果什么没有也没有, 意味着没有认真的思考。当学生能提出问题的时候, 老师要引导他们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 没有问题就失去了思考的方向。古人说的好, 如果有大的疑问, 意味着能取得大的进步;如果有小的疑问, 意味着能取得小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表明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意义, 比如, 牛顿发现了苹果总是落地的问题, 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发现了烧水的壶盖被蒸汽顶起, 从而发明了蒸汽机。因此, 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 老师要告诉学生, 善于提出问题, 尤其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总是隐藏在一定的情境中,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发现问题, 从而提出问题。比如, 在学习碳酸盐有关知识的时候, 先利用挂图向学生展现石笋、钟乳石等景观, 学生看到这些神奇的自然景象后, 自然会产生“这是怎么形成”的问题;在学习金属防护知识的时候, 可以多媒体播放各种金属制品的生锈场景, 学生看到大量的金属制品生锈后, 自然的会想到“怎么绣成这样啊, 如何防锈啊”的问题。再如, 在进行分子有关知识的学习时, 老师在课前, 可以先在自己的教材上洒些香水, 当老师一进教室里的时候, 学生会闻到一阵阵的香味, 然后自然的想起为什么有香水味的问题, 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老师没有走到后排, 为什么后排的学生也闻到了香味了呢?

三、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教育的影响, 不少学生至今还羞于向老师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确实没有问题可问, 也有的学生是害怕说错了, 干脆就不问了。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 告诉学生说错了不要紧。如果学生确实说错了, 也要找其闪光点, 进行必要的鼓励, 鼓励他的勇气, 希望今后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由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很有限, 他们初学化学, 一时半会提不出问题, 尤其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是学习之初经常遇见的情况, 老师也不能硬逼他们乱提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抛砖引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 观察校园后发现很多“白色污染”, 然后提出:如何预防白色污染的问题, 学生会仿照老师, 发现车棚的架子生锈了, 提出如何预防“铁制品”生锈的问题。这样, 让学生渐渐的学会了如何提出化学问题, 逐步掌握提出化学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后, 就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然后进行问题探究。比如, 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时候, 老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解, 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应该适时的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进行教学互动。如, 在学习溶液概念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发现溶液概念中的字眼———均一、稳定、混合物等等, 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稳定而均一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溶液一定是固体物质吗?又如, 在学习催化剂这个概念的时候, 引导学生提出: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一定是指加快吗?在学习原子与分子知识的时候, 引导学生提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于分子能分而原子不能再分了, 是吗?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甚至让老师感到很幼稚的问题, 但, 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高学生的问题的意识。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 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实验的时候, 鼓励他们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比如, 学习CO2性质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先观察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里的情况, 说出发现的问题: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然后再继续通入CO2一会儿, 再请学生说出发现的问题:澄清的石灰水又变清了!此时, 很多的学生自然的会想到:怎么又变澄清了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值得大家探索了。

此外, 在进行化学习题练习以及社会活动中, 都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如, 真金不怕火炼, 百炼成钢中隐含了哪些化学道理?又如, 看到家乡的河水污染后, 引导学生提出家乡河水污染的原因, 然后进行有效防止的问题。

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凸显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主人的地位。老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事, 也要注意化学问题的设计, 这样, 化学教学就能紧紧的围绕着问题进行开展, 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实现他们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培养的教学目的。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认识问题的重要性,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等方面来阐释, 在初中化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化学,问题,培养

参考文献

[1]郑长龙, 王磊《.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3.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92-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历史学习中,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其头脑中的平静,进而积极思考与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不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这往往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提问环境。要让学生愿意质疑,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在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应给予鼓励。例如:当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某权威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要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其他的学生加入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当学生提出幼稚、古怪的问题时,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之心,要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二、精心设问,引领学生预习

一般来说,学生的预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往往是零散的、没有明确目的的、不规范的。所以,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几道引领性的预习问题,以引领学生的预习。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预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内容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阅读一遍课文内容。(2)思考:人类是怎样产生的?(3)搜集一些有关人类的起源的中外神话传说。(4)思考: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5)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的生活相比较,有哪些进步?笔者通过设计引领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获取新知识,明确所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本内容做好准备。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做一个会思考的人。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可以针对上一节课中学生容易忽略而又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提示性的问题。例如,笔者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设计提问:从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几次围剿?结果如何?最后一次围剿与前几次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其次,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提问,层层设疑,引领学生思考。例如,笔者在讲授《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中的“雕版印刷”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对后世的活字印刷术、铅字印刷术、激光照排技术等印刷技术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及其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时,先提问:“同学们,请猜测一下,在印刷术发明前,书是怎么出版的呢?”当学生得出“手抄”的答案后,有学生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与‘手抄’相比,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有学生回答:“效率高、速度快、质量好。”接着,笔者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学生回答:“费时、费力、耗材。”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是基于古代的哪些发明之上的,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了解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对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设疑解难,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重新加以运用和联系,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好地理解了我国的古代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

4.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四

曲靖市陆良县小百户镇中坝小学

季绍云

[内容提要]: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营造氛围,教给方法,提供机会,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数学教学

敢问

会问

善问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其实是学生思维的教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笑容可掬,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千万不要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言,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见解,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不切主题的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都应该认真倾听,并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悉心的诱导,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饱含赞许的深情的目光等,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积极的肯定,热情的鼓励。有了这种民主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不惟书,不惟师,有十足的勇气发问,有百倍的信心探究,做到敢想敢问;老师才能善待学生的独特解法,容忍学生的“出格”想 法,使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得到发展。有位老师教学完“十几减9”新课准备总结算法时,突然有位学生发问:“老师,15-9,5不够减9,我是反着减(倒着减),就是先用9-5=4,再用10-4=6,所以15-9=6,这样算可以吗?”老师在备课中并没有把这种情况考虑到,一下子愣了。很快,这位老师异常激动,抚摸着这位学生的头,大加表扬了他敢于提问,发表问题独到之见的勇气,并当即师生一起探讨,最后,达到共识,发现了这种算法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独创性。有了教 学的民主,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质疑的勇气,而且保护了学生创新的火种。

二、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可从哪些方面提出数学问题 ⑴在知识的“来龙”上提问

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就可提出“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

⑵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提问

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例如:a、某一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就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涵的拓展上提问。b、一种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就在算理上下功夫提问。c、某一应用题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别的解法或更好的解法?就抓住主要问题提问。

⑶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提问

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弄不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就此提问。如学习“约数和倍数”时,对除尽、整除、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分不清,可以通过提问理清概念。

⑷在知识的“去脉”上提问

如果学习了某个知识以后,却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问,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创见地问。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不知道它的作用,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学它,是否同化简分数及分数的计算有关等问题。再如,学习“三角形不变形、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它们具有这种特性?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所知道例子有哪些?

2、引导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⑴观察法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实物拿出来,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问:a、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b、长方体有多少条棱?c、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⑵追问法

当接触到一个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顺着其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例如,在教“比的意义”,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时,学生追问为什么,并提出球赛时为什么经常出现1:0、4:0、5:0„„?教师除讲清道理外,对追问学生应大加表扬。

⑶类比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例如,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便可以联系“

8、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9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

三、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着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学生对课题提问。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善于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举手如林,有的说:“为什么量角器要制成半圆形的呢?”“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也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学生对教材提问。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知识的载体。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结语语言精炼,叙述严谨,科学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时,请学生研读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请学生提出问题,结果有的学生问:“这里有两个‘一般’,它们的‘一般’之外指的是什么?该怎样呢?”经学生这样质疑推敲,深谙弦外之音,体现思维灵活性。再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里有道习题: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教学时,在学生依题意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对此题提问,有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化成带分数后再比较,不化成带分数就不 能比较了吗?”学生能够这样质疑更是难得,不惟书,敢于挑战权威,体现思维的批判性。可见,引导学生对教材提问,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生对解法提问。

目前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方法。例如,在四年级“一般应用题”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加工一批服装,原来每天加工60件,需要6天完工。现在要想提前一天完工,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多少件?多数学生的解法是60×6÷(6-1)-60=12(件)。评价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解法: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呢?好在哪里?是怎样想的?最后请两名解法与众不同的学生展示解题的过程:60÷5=12(件),并交流解题思路。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体现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

4、学生对教师提问。

学生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其实“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应持批判和审慎的质疑态度,时时处处能主动探索和发现,不惟师、不惟上。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教师有意出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各1个,通过实验演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以后,让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圆柱与圆锥呢?在这位同学的启发下,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同学又提出如下问题:老师,既不等底又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呢?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激烈争论,在争 论中教师再拿出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有可能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5、学生对学生提问。

每节课我都注意留些时间让学生互相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用分组竞争、争夺“智慧星”、争当“数学小博士”、“聪明小一休”等多种游戏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生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小结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边长乘4等等,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被其他同学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不能利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热情。

6、学生对生活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训练学生成为“善于提问者”。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直径、半径以及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些知识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锅为什么是圆的?”“VCD光盘为什么是圆的?”“运动场上跑道的两端为什么是半圆形的?”等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深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求异;有问题,才会有创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问题充满课堂,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朱建伟、詹红英:问题意识是怎萎缩的[J]。北京教育,2002(5): 第42~43页。

3、严育洪: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教学数学[J]。江苏教育,2002(3B):第25~26页。

4、孙明金: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J]。福建教育,2003(12A):第47页。

5、余红:浅谈质疑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学研究,2004(6):第40页。

5.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五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首看其科技发展的快慢,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为此,语文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通过插图,我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提问:①谁在十里长街送总理?②你认为课题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③插图是怎样描绘人们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等等,通过我的启发,学生都能认真仔细

地观察。

二、营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的老师上课,常常一脸的严肃态度,要不要就斥训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弄得教室死气沉沉,学生很少发言;而有的老师上课,常常面带微笑,用商量和启发的口吻来引导学生发言,使得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积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那种专制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遏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而那种启发、诱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动嘴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活跃和学习创新的发展。可见,和谐、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如教学《争画》一课时,我则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共读、共讲、共议,只有他们有困难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和指导,让他们在我身上获取平等主动参与意识。

三、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无形中也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往往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就习惯了当消极的听众,这就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新观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民主宽松的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答案,要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将激励其运用内在的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因此,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对学生说:“把握时机,努力尝试,标新立异也会让人感觉不错,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如在教学老舍《养花》时,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再问学生:你们读了题目会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谁养花?为什么要养花?另一个:他养什么花?怎样养花?养花有什么用?是拿去买吗?„„这时老师就接着说:“你们认真读课文就知道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学懂了课文,教师就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学生创新

思维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知识,丰富创新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脑想象区的十分之五。儿童少年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无论多么荒唐的设想,多么奇异的考虑,都要热情保护,使他们的想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更加绚丽,更加美妙多姿。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

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六、标新立异,树立创新榜样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6.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六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生命意识的素材

语文课堂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二、创设有效课堂情境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存在

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小动物、植物的生命值得尊重,更何况人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应努力培养他们如何去欣赏生命。积极地审视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就会发现生命的魅力所在。比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一次成功实验》一文,教师在情景导入中,首先设计了谈话:“同学们,你们在学校和家庭做过哪些实验,成功了吗?当你成功之后的感受是什么呢?”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有回答:“做过,成功了!”也有回答:“做过,可是失败了”。这时,教师就要针对两种不同的回答给学生引导。“成功了”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它体现了你的勤奋好学精神。通过这些肯定的赞扬,激励学生学习探寻科学的兴趣。而对那些回答“失败了”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能用鄙夷的目光和打击的话语,要用“失败是成功母”,“失败的背后,往往暗藏着成功”之类的格言来教育他们,让他们从失败中站立起来,在失败中寻找原因。

三、回归人性化教育凸出生命的意义

7.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七

化学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通过学习化学, 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素养。然而, 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 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工作的时候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化学素养的培育, 因此, 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事实上,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多的优势, 倘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探究新的问题, 这对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培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好奇、困惑、探索等情绪的心理状态。那么培养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发展究竟有哪些中重要的意义呢?首先,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都是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化学概念以及化学式、化学规律等, 接着再采用题海战术对这些知识进行反复训练, 这样长此以往就使得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 渐渐失去了自学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后, 学生就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各种问题, 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必定会进行一些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离开教师这个拐杖以后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 创新型人才就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想实现创新, 首先就要打破以前的思维定式, 创造出全新的思维方式, 而要想做到这一点, 学生就要具有勇于质疑, 大胆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这样, 首先就要能够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发现新的问题, 并努力解决它, 这样才能实现创新。而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十分密切的学科, 因此, 一旦培养出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活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 我国在教育改革中, 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的目标, 而一旦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 就会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 应试教育的风气依然很浓, 在这种不利的学习风气之下, 很多教师都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容器, 使得我们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什么问题意识, 整天只知道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进, 很显然, 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我们要想办法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具备问题意识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本就没有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 总是在一上课就把各种知识点都总结地有条有理, 学生只需要像机器一样把这些知识点记在自己的脑袋里就可以了。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方式,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到“铁和铁的化合物”时, 教师就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诸如削了皮的苹果为什么时间长了会变色之类的问题, 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先进行一定的思考, 这样在以后学生遇到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时候就会去主动发问、主动探究, 逐渐培养出问题意识。

2.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常言道:知道的越多, 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更多。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 首先就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例如,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学概念都不知道的话, 又怎么能进一步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呢?因此, 要想让学生具有一定问题意识, 首先就要夯实基础知识, 把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样才能够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敢于发问

在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提问题并不是没有发现问题, 而是在严肃的课堂上和教师的威严下不敢提问题。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需要想办法消除学生的心结,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发问, 并且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要耐心细致的解答, 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这样学生自然会消除心理障碍, 大胆提问, 从而逐渐培养问题意识。

8.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八

【关键词】学生 会问 敢问 善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88-01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其实质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这些正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创新意识中,问题意识是核心,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任务是解决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老师的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更是阅读教学本身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二是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质疑会提问。

一、重视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可见构建心理安全区,消除学生的自卑与紧张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1.提高学生对“问”的重要性的认识

让学生懂得问是学习创造的起点 ,也是知识水平、智能高低的标志。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从小就爱问许多个“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让学生懂得阅读是自己同文本对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过程。

2.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消除怕问的思想包袱

教学中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设计问题的做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随时提出问题。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多鼓励多引导,即使是一些浅显幼稚的问题,也要给予认可,培养他们探求未知的信心、意志和品质,消除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他们思维活跃,敢说敢问。

3.鼓励和指导学生质疑时用不同的形式

如随文做批注,填写“学习交流卡”,或是口头提出。在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我先发给学生每个人一张“交流卡”,让大家写下阅读后的感受与疑问。我在巡视和交流中了解到学生的困惑主要是“为什么说老人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为什么说海鸥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两个问题。于是我引领学生以此为切入口认真地阅读、思考、讨论。随着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对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写法也有很好的领悟。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问

阅读教学中,老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阅读中提问必须以文本为中心,在理解内容、品味词句、梳理思路、领悟中心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l.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有对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示文章的中心、范围,有的显示体裁、人称。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可诱发学生质疑;你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结果又怎样?通过质疑,带问题诵读全文,学生就能了解文章的全貌。

就一篇文章而言,作者可取不同的题目。在学完课文后,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看看能否给文章换个题目。如学了《金色的鱼钩》一课,学生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能否以《楷模》为题?能否以《难忘的一个人》为题?能否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为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针对关键语句质疑

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在全文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提出问题,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进行质疑:“奇异”是什么意思? “景色奇异,又是什么意思?海底的景色奇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物产丰富又表观在哪些方面?让学生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去文中寻找答案。

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在学完一课后,启发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谋篇布局、词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通过再次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清理课文的篇章结构后,我们可引导学生调整、变换文章的结构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鲸》一课,是按照“鲸是最大动物—鲸的进化过程—鲸的种类—鲸的生活习惯”这样的顺序安排结构的。经过老师启发有个学生问:“老师,课文如果把“鲸的种类”的内容放到“鲸的进化过程前可不可以?”他又说:“我认为先介绍鲸的种类,能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感觉,有利于对鲸的进一步介绍”。久而久之,每学一课,学生自然会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进行深入的思考。

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词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质疑。老师要启发学生对文章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的使用等不迷信、不盲从,要深究细咀,仔细品味。对文中个别词语或标点方式试着替换,看能否找出更为精彩、准确的。质疑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越来越想问,而且会问。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全文最后一句是:“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这一句用的是句号,学习这一课时有的学生就针对这个句号提出疑问:“这一句为什么不用省略号?人们当时心情那么悲痛,而且久久不肯离去,还可能有许多悲痛的事情要发生,所以,把句号换成省略号更符合当时的实际。

9.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九

坚定地实施素质,突出创新教育,是关系民族前途的大事。江总书记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只有培养他们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将来才能成为创新人才。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体育教师给人们的印象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素质低,较懒散,还能搞什么创新?要改变这种看法,就需要体育教师自身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自我充电,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仅使自己成为学科专才,还要成为教育通才。其次,还要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勤于实践,不断积累。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科学研究能力、表达思维能力等。这样才能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动的个体。传统教育的师生之间只有灌输,缺乏交流。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毫无创新可言。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多在学生中间参与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活动,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想一想好吗?”,“谁想说”等。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此外,教师还要处处表现出关怀、尊重、信任学生的情感,与他们交朋友,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提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建立这种的师生,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1.趣味性即对现行的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又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譬如小学四--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均有400米耐久跑,在处理这一教材时,可运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全程跑,像结伴跑、甩人跑、超前跑等;也可以采用在200米处的报时跑,400米全程计时跑以及50米×8往返跑等。2.艰难性教材有适当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在教材的处理上,使每堂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譬如在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前滚翻的动作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动作技术,在复习课中可采用以下几种练习方法:一种是限制性练习,如在颔下和两膝之间夹小手帕进行练习,以强化低头和并腿的动作。还可在两条直线中间练习前、后滚翻,连徐前滚翻以强制左、右手脚用力平衡。3.教学中的不同情景,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感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安排,并利用色彩、音乐伴奏等创造一种情景交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上“障碍接力赛跑”游戏教材时,用排球网、框架、棕垫、画线等设置了“敌人封锁线”,用塑料小手枪作

为接力棒,再加上播放录有冲锋号声、炮弹声和机枪声交融在一起的音响。在这样的意境中做起游戏来,学生的积极性甚高。

四、创新离不开想象,它是创新的源泉。

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⑴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的想象。

⑵利用原型启发,诱导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应用原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出手动作的身体姿势,可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我们可用一根小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小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在没有弯成“满弓”的情况下,小石子根本就飞不起来。让学生从事物的相似属性中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动作的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⑶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儿童充满幻想的时期,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幻想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

名言:“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不出发点的”。我们教育也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幻想能力,学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有成功。

五、在问题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为科学问题总是发生在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并且用已知向未知提出问题,问题解决便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过去的教学主要是解决现存的问题,培养的是“应答式”的能力,这样无形中削弱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从问题的不同事物中找相同并加以解决,从而使创新意识逐步增长。例如:在教学轻物投掷时,启发学生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投掷?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单手、双手、背向、侧向”共创造出17种方法,虽然有些方法很滑稽,但还是应该表扬,对于小学生这也是知识的创新。为了开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启发学生其他教学内容能不能有所创新?聪明的孩子们想出了许多,诸如:跳的练习可以单脚跳、双脚跳、单双脚交替跳等,跑的练习可以慢跑、快跑、变速跑,倒着跑等。

六、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诺贝尔奖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指出“创新”是没法教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如果留心观察学生课下做的“跳房子”“跑方程”等游戏,就不难发现这些游戏是学生自编的。这充分说明学生有编游戏的能力,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如何把它释放出来呢?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提供场地与器材、说明创编的类型,提出锻炼的身体部位等条件,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如:给学生2个实心球,创编类型是接力,要求锻炼上下肢,学生就创编出夹球接力、运球接力等游戏。通过创造机会和条件即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发挥,又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鼓励质疑,勇于创新。

创新意识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如:在教授:“双手从头后向前抛实心球”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疑问:“我从体前抛行不行?这样远”。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提问是捣乱而训斥这个学生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把学生的创新意识给扼杀了,变的谨小慎微、墨守成规。反之,如果教师表扬这个学生的提问,并让这个学生把自己想的投法给大家表演,随后不失时机的跟大家说:“你们也想一想实心球还有什么投掷方法?”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个学生的质疑,激发了全班的创新意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0.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十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有疑但不敢问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有许多顾虑,总是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或大家都知道的,怕被同学讥笑、老师批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从内心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有时候他们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甚至荒谬,也不要随意批评或是流露出失望谴责的动作表情,而要表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鼓励他们下次问得更好。我们要杜绝在语言、神态、行动上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引导、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讨论,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提问讲究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自我认知意在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水平,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内在需要中诞生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有价值的探索材料中,肯定孕伏了学习新知所必须的旧知识。因此,一般情况下,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想一想: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等,最后说说。使学生在做、想、说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哪些方面已经做到,哪些方面还不够好,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探索规律阶段是新知的集中体现。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所谓反思就是通过批判、推断、概括、抽象化思维活动,将新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

四、教给学生方法,引领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或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在情境中又蕴含着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从课题上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总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主动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明金.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福建教育,2003

上一篇:当前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分析下一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