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管理考核

2024-06-27

临床用血管理考核(精选10篇)

1.临床用血管理考核 篇一

为了我院临床用血安全,根据有关规定和市中心血站的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输血的日常管理设在检验科。

二、检验科要指定专人负责血液的收领、发放工作,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内容如下:(一)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二)献血者的姓名(或条形码)、血型;(三)血液品种;(四)采血日期及时间;(五)有效期及时间;(六)血袋编码(或条形码);(七)储存条件。

三、检验质量报告单与登记本,须正楷填写清楚,不可字迹潦草或涂改。血型鉴定结果在报告单上写明型别外,还应在登记本(或同时在报告单)内的血型栏旁加注“+”“-”符号表示对抗a抗b标准血清凝集状况。

四、接到配血单后应及时主动与临床医师联系,以确定配血数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随要血随到中心血站取血。每次配血试验操作人员必须“一班到底”完成任务,不得中途交接班。

五、试验结束以后,应保存病人和献血员的剩余血液标本,从输血结束起算24小时无意外事故发生方可弃走。

六、取血者须是需血科室正式工作人员,应持血型、配血试验结果报告单领血。取血者与发血者应当共同查对病员姓名、科别、床号、血袋号、采血有效日期,血袋无破损,无瓶鉴污损不清,血型无误,交配结果以及血量质量等全部符合。无溶血、无凝块、无污染后再由取血者签收,并写明取血时间等。

七、健全差错登记,发生问题及时寻找原因,遇有严重问题立即报告医务科处理。

八、血型鉴定(一)血型鉴定用的标准血清:

1、标准血清的凝集效价应符合规定。必须是经灭活,无菌的,有明显标鉴,易于区别的,效价应为抗a>1:128抗b1:64,冷凝集效价<1:4者。

2、标准血清凝集素的亲和力:应在15秒内出现凝集,3分钟时凝集块不小于1立方毫米。

3、每批购入标准血清后须用abo各型红细胞悬液测试符合质量,方可使用,并随时注意其失效期限。

4、标准血清取用后,应立即存放冰箱中备用,随时注意防潮,避免污染与标签脱落。注:以上1、2条实验室无法检测,但定购标准血清必须从正规途经购买,买回后必须按3、4条严格执行。(二)实验室操作

1、所用试管,吸管等必须干燥呈中性。

2、红细胞悬液浓度应为2-5%;

3、试验时间与离心速度须适当,试管法:离心速度1000转/min,玻片法:放置时间不小于15分,不超过30min,夏季水分易蒸发,应将玻片放入置有湿棉花或纱布的平皿内并加盖,放置时间如上。

4、试验温度:一般在室温(18-22°)中进行。如有疑问时,应放置于37度水浴中10-15min,离心后观察结果。

5、不论试管或玻片法除肉眼检查结果外,必须再用镜子细分复查。

十、配血试验(一)配血方法选择

1、无输血反应史者及无输血史者可用盐水配血法。

2、反复输血,有输血反应以及新生儿溶血病者应到血站做配血试验。

3、大量输血时(献血员1人以上),除按规定病员与献血者作交叉配血以外,各献血员之间也应交叉配血。每次输血前,输血单上必须注明有无输血史,及输入量,输血反应情况。临床科室用血管理制度为了我院临床科室用血安全,根据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应当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二、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和血球压伿低于

30%的属输血适应症。患者情需要输血治疗时,经治医师应当由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核准签字后报检验科(血库)。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XX毫升时,需经检验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三、经主治医师给患者实行输血治疗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映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由原患双方共同鉴署用血支援书或输血治疗同意书。

四、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急诊/病室、床号、血型和珍断,采集血样。

五、由医护人员或专管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检验科(血库),双方进行项核对。

六、临床科室应有专人持配血单领取临床用血。领血时要认真核查有关内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拒绝领用。

七、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八、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九、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份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好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十、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十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液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十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核对受血申请单、血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液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凝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经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十三、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血库)保存。(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十四、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血库)至少保存一天。(责任编辑:admin)

2.临床用血管理考核 篇二

关键词:临床用血,管理现状,对策

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 也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 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必要手段[1]。在外科手术中尤其要注意备血, 防止手术中出现失血过多或严重贫血的现象。不同病情的患者可以针对不同的血液成分进行输入, 包括全血、白细胞浓缩液、红血球浓厚液与血小板浓缩液等。但是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可以引起溶血、过敏、发热、输血后紫癜和循环负荷过重等多种不良反应, 并且血液十分宝贵, 所以一定要减少非必要性输血, 提倡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也可以使捐血者捐出的血液得到合理应用, 节约用血。近年来, 随着输血医学的逐渐发展, 临床用血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 引起了多方的高度重视。卫生部对临床用血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 但是医院临床用血上仍然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用血观念陈旧、重视不够、临床不合理用血和过度用血等情况。我们通过对基本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结合临床用血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相应对策, 可以对输血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 从而大大提高临床输血治疗工作的效率。本文就临床用血的管理现状和对策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 并且结合世界卫生组织质量管理项目“临床输血质量体系建立”的相关要求, 调查了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的临床用血管理情况。主要调查以下内容: (1) 医院的基本情况。包括医院的病床数量、医疗用房、年用血量、血库设置、血库工作人员的构成和技术水平、筹资方式、输血用途、成分血输血率等; (2)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体系建立情况。主要从质量体系标准、组织管理、文件化、培训和评价五大要素来进行评价要对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指征、输血反应、献血法规、输血风险和应对措施等输血相关知识测试的考察, 使其熟悉掌握; (3) 临床用血管理情况。包括医院用血管理组织和制度的科学建立、贯彻落实的情况, 调查血液质量和输血记录。其中输血前安全检查包括ALT、ABO血型正反定型、Rh定型、配血试验四项;输血前检测包括HBsAg、HIV抗体、梅毒抗体、HCV抗体4项;输血医疗文书包括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输血反应回报单和输血会诊单5份; (4) 病例调查。为检查医院是否合理、科学地的用血, 定期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输血指南来随机抽查输血病历, 调查是否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用血的情况。不合理用血主要指对不需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不科学用血主要指未对需输血的患者开展针对性的成分输血。

1.2 调查方法[3]

依据卫生部的相关要求, 成立由血库技术人员、临床输血医师和资深管理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设计输血相关测试题, 形成调查问卷表, 组织相关医务人员现场笔试完成。随机抽调输血存档病历, 结合查阅资料, 查看四张法定表单、管理性文件、输血前经血传播传染病检测报告、输血护理记录和人员培训记录等。经过实地考察, 现场查看血液的冷链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建设等基础设施。

2 结果

2.1 医院用血方式

本院设置血库, 具有专门血库管理人员和配血人员, 配备血库冰箱, 具有专用贮血室。本院可以独立配血和检测传染病, 若需要用血不需要委托采供血机构, 可以提高效率, 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2.2 血库工作人员情况

本院共有工作人员61名, 其中退休返聘人员11名, 占18.03%;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生23名, 占37.70%;大专和中专学历17名, 占27.87%, 业余兼职人员10名, 占16.40%。

2.3 输血相关知识测试

随机抽取本院相关人员78名, 接受输血相关知识测试, 其中优秀率为20.51% (16人) , 合格率为60.26% (47人) , 不合格率为19.23% (15人) 。说明本院在输血相关知识熟悉程度与合理科学用血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

2.4 不合理用血现象

本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用血现象, 主要包括不符合输血指征的输血、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同时输注、输注全血、输血医疗文书填写不规范、不能及时检测输血不良反应等。

3 对策

3.1 加强输血科的建设[4]

医院应该尽早设立输血科并单独编制, 将原来的血库转变为临床输血科室, 充分发挥其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实施的功能。并且卫生部应该加大对医院的投入, 促进其硬件和软件的双重改善, 建立起具有完善的输血管理功能、高素质的操作人员和必要的输血设备的医院。

3.2 加强输血前的检测

一定要加强对HIV、HCV、HBsAg、RPR等项目的检测力度, 要求医院尽量独立完成输血前的全部检测。但是若有些检测项目条件不允许, 可以采用适宜的检测方法开展输血前检查。

3.3 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及用血知识培训

医院应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 为医护人员普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血教育, 使其真正理解科学用血的内涵并熟悉、掌握输血相关知识, 从而降低不合理用血的发生率, 减少血液的浪费。同时也要规范临床输血医疗文书的记录, 纠正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的现象。并且要督促自体输血工作的开展,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异体用血量, 还可以极大地降低输血风险。

4 讨论

输血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可以补给血量、维持血容量、补充各种凝血因子、提高血压、抗休克, 纠正因红细胞减少所致的急性缺氧症, 纠正某些患者血液凝固障碍[5]。但是根据不同患者具有个体化差异, 因此不同的病情需要采取不同的输血方式, 例如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输浓缩的血小板悬液以增强其凝血能力防止大量止血;严重贫血者需要输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来补充红细胞数量;患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输以血浆或血浆代用品以防止血浆减少;急性大失血需要输全血以防止血压下降。虽然输血能减缓甚至纠正贫血, 但它的效果仅是暂时的, 而且严重的输血反应可以致命, 所以必须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证, 不能滥用输血, 要结合患者病情从多方面考虑。安全输血可以预防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 保障社会的稳定。但是目前在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隐患[6], 如缺少专门配置的血库工作人员, 从而降低血型鉴定和配血的准确性;医务人员缺乏输血相关知识, 未受过系统的输血相关知识教育和培训;不能做到合理科学用血, 存在严重的浪费和滥用血液现象等。所以我们要采取相应地对策, 来保障临床用血管理的安全合理。医务人员要提高合理用血知识, 针对临床用血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反复多次地进行输血指征、血液成份、国内外学术知识及典型案例分析。提高临床医师输血理论水平, 更新了输血知识, 全面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改善了以往输血概念不清、各血液成份滥用的情况。医院的输血科应该脱离检验科, 不能只具有“收发血液、交叉配血”的职能, 要真正履行其职能。首先医院要提高对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认识, 知道其作用是保证人民群众健康, 减少医疗纠纷, 提高医疗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而且要有专职人员, 如血科室的高级医师和高级护理人员, 来指导医院的临床输血, 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知识的培训、确定特殊病历的输血方案、并且对各科室输血合理性进行定期评估。更要促进医院输血科的工作提升, 充分发挥血液中心的输血指导作用, 规范临床输血过程, 更新临床医师的输血知识。同时要利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7], 实现临床输血管理的数据化, 用计算机来管理临床用血的程序、用血者相关数据的采集、用血指征和用血结果的分析, 并积极开展临床输血的科研工作。总之, 医院要做到“科学、合理用血”, 提倡现代输血的新理念, 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雒维, 刘峰, 曹奎杰.医院临床用血现状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0, 23 (4) :214-215.

[2]葛多英, 郭博, 管政, 等.加强新鲜冰冻血浆的输血管理减少新鲜冰冻血浆的不合理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6 (11) :1196-1197.

[3]黄秀琴, 黄学忠, 郑伟华, 等.某医院近3年临床用血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11) :1218-1219.

[4]冯晴, 孟忠华, 虞容, 等.民营医院临床用血管理现状的调研[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15 (6) :575-576.

[5]刘小信, 朱永宝, 楚中华, 等.山东省医疗机构输血科的现状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9) :781-782.

[6]胡亚远, 沈舜钦, 林爱华.浅谈民营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8) :3955-3956.

3.临床用血中两种配血方法的比较 篇三

关键词 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一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2010年10月~2011年9月住院输血患者200例,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做了试验比较,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9月住院输血患者200例,男127例,女73例,年龄7~74岁。

仪器与试剂:微柱凝胶配血卡、孵育箱及离心机、凝聚胺试剂、普通光学显微镜。

检测方法:⑴凝聚胺法:①供受者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3%~5%的细胞悬液。加样量均为:血清2滴,红细胞悬液1滴。主管:受血者血清+供者红细胞悬液;次管:受者红细胞悬液+供者血清(阴阳对照管另设)。②各管分别加低离子介质0.6ml混匀置室温1分钟。加凝聚胺溶液2滴,混匀,置室温15秒。③1000g(3000rpm),离心18秒,弃上清液,管底保留约2滴液体。轻摇试管,观察是否形成凝块。如未形成凝块,则重做前面试验。④加入2滴重悬液,轻轻混合,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结果。⑤凝块1分钟内分散,试验结果为阴性,供受者血液配合;反之,如依照为不同强度的凝块,试验结果判为阳性,供受者血液不配合。实验结果必须在3分钟内判读。⑵微柱凝胶法:①配血卡主侧受血者血清50μl+供血者0.5%~1%红细胞悬液,次侧供血者血清50μl+受血者0.5%~1%红细胞悬液;②37℃孵育箱内孵育15分钟,专用离心机离心后观察结果;③结果判断:红细胞沉积在管底为匹配,红细胞凝集在凝胶上面或胶中为不匹配。

结果

在本文所做的200例交叉配血中,可以发现凝聚胺法200例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液匹配,2例不匹配,而微柱凝胶法200例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液匹配,4例不匹配。并且凝聚胺法检出的2例阳性患者包括在微柱凝胶法检出的4例阳性患者之中。

讨论

凝聚胺法首先利用低离子介质降低溶液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促进血清(浆)中的抗体与红细胞相应抗原结合,再加入带亚电荷的高价阳离子多聚物—凝聚胺溶液,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缩短细胞间距,形成可逆的非特异性聚集,并使IgG型抗体直接凝集红细胞[1]。加入中和液后,仅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会因电荷中和而分散,而由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凝集则不会分散。但凝聚胺也有其局限性,如:①试管,滴管吸头和玻片必须清洁干燥,防止溶血;②操作方法应按规定,先加血清,然后再加红细胞悬液,以便容易核实是否漏加血清;③离心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以防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④观察时应注意红细胞呈特异性凝集,继发性凝固及线状排列的区别。

而微柱凝胶法是建立在传统血型血清学基础上的一项免疫学检测技术。其原理:①人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其本质为血凝反应);②检测系统是在微柱中(载体)将反应介质凝胶或小玻璃珠装入微柱中;③微胶或小玻璃珠的间隙具有分子筛作用凝集的红细胞(结合的)被留在微柱上面成带状或凝集颗粒散布凝胶中间。未凝集的红细胞(即未结合、游离的)通过离心后沉入微柱底部;④微柱凝胶中所含的特异性单克隆抗—A抗、抗—B试剂检测红细胞上相应的血型抗原,或在含凝胶的微柱上用标准A、B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相应的血型抗体,从而坚定红细胞的血型。微胶卡做血型鉴定,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极弱的阳性反应(±),能使肉眼不易察觉的凝集明显化,能够很好地把血型血清学技术与凝胶分子筛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简便,敏感,易于批量操作,结果直观,稳定可靠,吸取标本的量及结果的判读易于标准化,稳定的反应结果图谱利于保存和拍照。还自带质控减少了产生正确的概率[2]。临床工作中,少数血型抗体较弱或抗原减弱的新生儿、老年及某些恶性疾病患者细胞凝集现象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有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故血型血清学检测的难度较大。所以新生儿血型只能由检测红细胞抗原正定型来检定其ABO血型。微柱凝胶技术用于鉴定血型,反应结果可靠和特异性强等特点。此外其用血量少,對于新生儿及老年人等不易抽取血液标本的患者也比较适合。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篇四

为了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制定,对2003版的医疗工作制定中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一.临床输血审批制度

1.临床科室申请用血必须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由主治医师以上签字核准鉴定。2.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参照-附件)及控制用血量。临床输血一次用血量超过2000毫升,需经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经治医师必须在病史中写明用血指征。

3.凡属必须履行用血申报手续的患者,经治医生应认真填写“用血通知书”,由家属持“通知书”及有关证明,到区用血办公室办理用血证明后,方可予临床用血。夜间或休息日急诊用血,可由家属持“通知书”到本院门诊收费处交纳用血互助金及血款后准予用血,事后家属到区用血办补办用血证明后,可到财务科退还用血互助金。如遇经济确有困难者,可由科主任(或二值班)与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共同认可签字后,方可先用血后补款。4.临床医生必须有计划地申请用血量,原则上应在规定期限内用完所备血液,如遇特殊情况,尚未用完所配制的血液,应及时通知血库进行调剂。如调剂无效或未及时通知而造成血液报废的经济损失,应由申请备血科室承担。

二、输血前检测和告知制度

1.临床医师议定输血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使其理解输血治疗和输血相关实验检查的必要性。

2.输血前必须进行肝功能、乙肝二对半、丙肝、HIV、梅毒等传染性病原血指标的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填入《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3.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总值班或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三、输血的核对制度 1.确定输血后,经治医生认真填写“输血检验报告单”,并开出备血医嘱。由两名医护人员持“报告单”到床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急诊、床号和诊断,并采集血样。核对者在“报告单”反面签全名,2.临床科室应有专人持“输血检验报告单“及受血者血样送交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领血和发血双方必须认真查对“输血检验报告单”内容、血型、血液有效期、交配实验结果、血袋标签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签字后方可发血。发血后认真填写“病人用血记录本”。无收费签章及未按第三条规定办理申报手续者不得发血。同时有两人以上输血时,必须分别领血,以防差错。4.输血前,经治医生开出输血医嘱。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到床边再次核对上述内容,准确无误方可实行输血。输血者应在“输血检验报告单”上签名。

四、输血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

1.每一次输血治疗均应有病程治疗和护理记录,包括输血指证、输血品种、和计量、输血反应等,手术中输血应在麻醉单、手术记录、术后记录和护理记录中有出入血量的记载。

2.输血过程应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正在补液的病员,需注意避免血液稀释)。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应将“输血检验报告单”贴在病历中。临床医生应将输血情况详细记入病历,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与血袋一同返还血库保存。血袋至少保存一天。“输血反应回报单”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3.病案首页用血量记录应与交叉血单的用血量前后一致(包括各种成分)。输血前9项传染病血指标检查应有医嘱和结果报告单,且医嘱时间和报告结果单中记载的送检时间(包括急诊输血)均应在第一次输血之前。以上内容医务科定期督查,并与医疗质量考核挂钩。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置程序 [一]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血库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及时报告科领导、医务科。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它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血库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治疗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及时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二]输血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一﹚发热反应:输血后15-20分钟开始。

1、原因:﹙1﹚免疫反应,体内有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2﹚致热原(蛋白质、死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污染;﹙3﹚细菌污染和溶血。

2、治疗:症状轻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停止输血及对症处理及过敏治疗。

3、预防:严格消毒,控制致热原;多次输血或经产妇输注不含白细胞及血小板的血(洗涤红细胞)。

﹙二﹚过敏反应:多发生输血后数分钟,表现为皮肤局部性或全身性瘙痒或荨麻疹,严重为咳嗽、喘鸣、呼吸困难及腹痛、腹泻甚至过敏性休克。

1、原因:﹙1﹚过敏病人对血中蛋白类过敏,或供血者血中某种抗体,此反应抗体为IgE;﹙2﹚病人因多次输血浆,体内产生抗免疫球蛋白抗体,以抗IgA抗体为主。

2、治疗:仅有局限性瘙痒或荨麻疹时,可继续输血,给于抗组胺药物。严重者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 0.5-1ml)和静脉给糖皮质激素,必要时气管插管切开。

3、预防:﹙1﹚有过敏史,输血前给抗过敏药物及糖皮质激素;﹙2﹚对IgA低下或有抗IgA抗体者输不含IgA抗体的血液、血浆血液制品;﹙3﹚有过敏史者不能献血;﹙4﹚献血员采血前4小时禁食。

﹙三﹚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症状为沿输血静脉的红肿及,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头痛、心率加快,以致血压下降,休克,后出现血蛋白尿和溶血性黄疸、少尿、无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延迟性溶血反应。

1、原因:﹙1﹚误输了不合的ABC血型,A亚型、Rh及其它血型不合;﹙2﹚输入有缺陷的红细胞后非免疫性溶血;﹙3﹚自身免疫性贫血受血者的血液中自身抗体引起输入的异体红细胞破坏溶血。

2、治疗:可凝溶血立即停止输血,核对血液。离心静脉血后观察血浆色泽,如粉红色为溶血。尿潜血阳性及血蛋白尿,同时予以抗休克治疗、保护肾功能;若DIC明显可使用肝素或血浆交换治疗。

3、预防:﹙1﹚加强输血配血核对工作;﹙2﹚严格输血规程操作;﹙3﹚尽量输同型血。

﹙四﹚细菌污染反应:轻的仅有发热,严重可出现内毒素性休克。

1、原因:采血和贮存环节污染。

2、治疗:﹙1﹚立即中止输血,血袋中血液做染色细胞检查及细菌培养;﹙2﹚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疗。

3、预防:﹙1﹚严格无菌制度;﹙2﹚血液保存期内及输血前按规定检查。﹙五﹚循环超负荷:常见于心功能低下、老年、幼儿及低蛋白血症。表现为急性心衰及肺水肿。

1、原因:﹙1﹚输血速度过快致血容量上升超过心脏的负荷;﹙2﹚原有心功能不全;﹙3﹚原有肺功能减弱、低白蛋白血症不能耐受血容量增加。

2、治疗:立即中止输血,吸氧、使用强心剂、利尿剂。

3、预防:心功能不全要控制输血速度及输血量,严重贫血者输浓缩红细胞为宜。﹙六﹚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TRALI):供血者血浆中有白细胞凝集素或HLA特异性抗体所致,输血后1-6时内发生,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严重的双肺水肿及低氧血症伴有发热。

1、治疗:气管插管、输氧及机械通气后48-96小时内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

2、预防:不采用多次妊娠供血者的血浆作为血制品。

﹙七﹚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入有严重免疫缺陷受血者体内后,输入的淋巴细胞增殖并对受血者组织起反应。表现为发热、皮疹、肝炎、腹泻、骨髓抑制和感染。

1、治疗: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骨髓移植、加强化疗或放疗的病人要输入经γ射线辐照除去免疫活性淋巴细胞的血液成分。﹙八﹚疾病传播: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HIV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布氏杆菌、梅毒及疟疾等。

1、预防:﹙1﹚严格输血适应症;﹙2﹚严格献血员体检;﹙3﹚血制品生产中采用有效的手段灭活病毒;﹙4﹚自体输血。

﹙九﹚免疫抑制:输血可使受血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及抗原特异性免疫抑制,免疫抑制与输血的量和成分有一定的关系。

﹙十﹚大量输血的影响:大量输血(24小时用库存血置换病人全部血液或数小时内输入4000ml)时可出现低体温、碱中毒、暂时性低血钙、高血钾及凝血异常。临床上有出血倾向及DIC表现时,应输浓缩血小板。

六、预防及控制输血感染的制度和处置方案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控制感染意识,加强上岗人员的在职教育,采取学术讲座、授课、录像、考试等形式定期培训;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资料、传染病的防治、规章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

2.加强血库布局管理,按照《医疗机构输血科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将血液储存室、自体血采集室、血液治疗室设在清洁区;配血室、血型参比室设在污染区;发血室设在半清洁区,并设明显的标识。

3.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输血传播疾病:①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应避免输血;②杜绝传染病病人和可疑传染病者献血;③对献血者进行血液和血液制品检测,如HB-sAg、抗HBc以及抗HIV等检测;④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采用加热或其他有效方法灭活病毒;⑤鼓励自体输血。

七、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应急预案

(一)紧急用血原则

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临床医生在等待做完血交叉试验的时间内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和向病人家属说明情况并征得同意的紧急情况下,可发放未进行交叉试验或完成部分交叉试验的血液,随后须立即完成血交叉试验。紧急发血必需遵循下列原则:

1.给予未知血型病人O型红细胞,如未知病人是Rh血型时,则首选D阴性红细胞,特别是对有过妊娠经历的女性。2.如有时间完成病人的ABO&Rh血型检测,可给ABO&Rh血型相合的血制品。以前的血型记录不作为发放何种血制品的依据。

3.用显著的方式在血袋标签上表明交叉试验在发血时未完成。

4.尽快完成血交叉试验,如在试验的任何一步发现不相合,应迅速通知主管医生或血库医生。

5.如病人由于医疗问题死亡,但不涉及输血,则没有必要完成血交叉试验,但应由主管输血的医生来决定。如有原因表明输血加重了原始病情或促进死亡,则应完成所有的试验。

(二)大量输血原则

是指在24小时内输血量达到或超过病人的一个血容量。1.经血库医生同意,血交叉试验可适当简化。2.必须按照紧急用血原则,尽早给予病人输血治疗。

八、血库血袋回收处理方法:

5.临床用血报废管理制度 篇五

(一)根据《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报废管理暂行规定》制定血液报废管理;

(二)血液报废管理实行院、科、库三级管理负责制,第一责任分别为院领导、医务科科长、血库主任。

(三)血库存放的血液制品因多种原因过期失效或变质必须及时申请报批后进行处理。

(四)血液报废申报程序:报损人首先填写“医疗机构血液报损申请、审批表”,报输血科(血库)和医务科两级管理第一责任人确认签字,并经医院分管院长审批后方可报废,将此袋血液从信息管理系统中出库。

(五)下列情况之一可以申请报废:

1、超过保存期限的过期血液(浆);

2、经仔细检查明确判断不合格的血液(浆),包括:

(1)血袋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呈紫红色。

3、其他须查证认定为报废血液(浆)的情况。

(六)报废血液贴上“报废”标记,血库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并使用专用密闭式保存容器进行保管,不得丢失和污染环境。

(七)报废血监控: 血库严格执行血液专贮冰箱温度管理和血液效期管理,规范血液的运输、发送和使用管理,控制血液过期报废或非正常报废。开展对报废血液的适时监控,定期统计分析和查找报废原因,防止人为过失造成的血液报废。

(八)血库于每季度 10 日前将上季度血液报废、报损统计情况上报至成都市血液中心。

(九)报废血处置流程

1、报废血处置登记:报废血液实行单袋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血液 来源、血袋编号、血液品种、血型、血量;报废原因、确认人、审核人、处置方式、处置时间、处置人、处置去向。登记资料至少保存 3 年。

2、报废血无害化处置:凡报废血液(浆)必须经高压灭菌专锅无害化处理(由液态变为固态)后,方可按医疗特殊垃圾管理要求交医疗废物暂存处回收处置。

3、三方签字:报废血处置方与医疗废物暂存接收方、医疗废物

6.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篇六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应当熟悉输血相关的各种规定,严格执行标准操作程序,严禁违规操作,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临床用血工作中遇到技术疑难或特殊病例,应当及时请示科室主管、上级血液中心技术主管,及时查找原因,设法解决。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包括SHOT(The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事件,也包括输血相关医嘱、备血、传输、检验、配血、发血、输血不当等引起的不良事件。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的疾病。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按如下要求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受血者,并积极查找原因,做好记录。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

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输血传染疾病

(1)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4)传染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

7.我院临床用血合理性分析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阅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用血的住院病历765份, 其中外科病历336份, 内科病历429份。

1.2 方法

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 (卫生部发[2000]第184号, 简称《规范》) 中的附件3和附件4, 即《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和《内科输血指南》 (简称《指南》) , 将病历中所记录的临床症状、体征、失血量、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输注的血液成分种类、输注剂量等资料, 与《指南》中的输注指征进行对比, 评估临床用血的合理性。评估结果分3个等级: (1) 合理输血, 即符合《指南》中输注指征; (2) 不合理输血, 即不符合《指南》中输注指征; (3) 部分合理输血, 即部分符合《指南》中输注指征, 部分不符合输注指征。

2 结果

765份被评估的用血病历中, 按照用血规范评判, 合理用血不足50%。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输注不合理的比例较高。

3 讨论

虽然血液输注是临床抢救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 但也是一个组织的移植过程, 存在着各种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染多种疾病的风险[2]。因此, 要推行成分血液输注, 科学使用血液制品, 节约有限的人工无法合成的血液资源,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输血, 尽可能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成分血液输注具有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 节约血液资源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 (地区) 医院用血水平的指标, 也是等级医院评审考核指标之一。在本院765份涉及用血的病历中, 合理用血比例仅为46%, 各科不合理用血比例较高, 各种成分血液都不同程度存在不合理输注现象, 其中以血浆最为突出。

血浆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或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大于正常的1.5倍时应考虑输注血浆[3]。本次调查显示, 血浆不合理输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血液输注时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表明有些临床医师仍认为患者丢失的是全血, 只有输注全血才能满足人体需要, 为完成卫生部规定的成分输血率指标, 因此, 用“红细胞+血浆”搭配输注来达到输全血的目的。 (2) 输注血浆治疗低蛋白血症和补充营养。补充蛋白最佳方法是输注血清蛋白;补充营养正确方式是口服食物及胃肠外静脉注射营养, 因为异体蛋白质必须先分解成氨基酸才能参与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而且血浆蛋白半衰期为20 d, 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 且人体必需色氨酸和亮氨酸含量较低, 所以用输注血浆补充机体蛋白和营养的作用是十分有限和不合理的, 患者会出现多种用血不良反应[4]。 (3) 输注血浆扩容。《指南》明确规定:“禁止用血浆作为扩容剂。”扩容时应首选晶体液、胶体液和清蛋白, 因为血浆未经病毒灭活, 可引起严重的血传性疾病[5,6], 有时机体会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而晶体液、胶体液和清蛋白引起上述反应的风险较小。 (4) 手术后输注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防止伤口感染。部分医师错误认为, 血浆中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有利于伤口早愈合。参与创伤修复的主要是细胞 (多形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生长因子、纤维连接蛋白、胶原等, 血浆对此无直接作用, 而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低, 无特异性, 也不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5) 实验室检测指标掌握不严, 血浆输注剂量不足。《指南》中规定, PT或APTT大于正常1.5倍, 可以输注新鲜冷冻血浆, 纠正凝血机制障碍, 但部分输血病历中, PT或APTT虽然延长, 却在正常1.5倍范围内也输注了血浆, 而且大部分输注剂量不足, 因为新鲜冷冻血浆使用量为10~15 ml/kg才能达到止血目的。危重症患者输入大量血浆会使胶体渗透压迅速增高, 造成血容量急剧增加, 负荷加重, 致心源性猝死。

本次调查显示, 我院红细胞输注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输注指征过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机体组织细胞, 贫血和血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的输送, 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30%会有明显低血容量表现, 年轻的患者补足液体 (胶体液和晶体液) 就可完全弥补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保证机体供氧。《指南》中也规定:手术患者血红蛋白>100 g/L可不输注相关血液制品;血红蛋白<60 g/L时应考虑输注;血红蛋白在70~100g/L, 血细胞比容小于0.30, 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但是部分临床医师对机体失血后的代偿机制和机体低氧耐受力认识不足, 导致出现红细胞输注或剂量过大的不合理现象。如计算剂量为体重60 kg的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 输注1单位红细胞可提高Hb 5g/L。

本次调查输注血小板的病历中也有不合理输注现象, 主要表现为输注指征掌握不严, 虽然实验室用血指标低于正常, 但临床无出血症状, 也盲目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不但没有反复振摇, 而且忽视同一患者二次输注常会产生抗体造成无效输注的现象。分析用血不合理原因管理因素有:临床输血管理不严, 制度落实不到位, 输血前5项检测率没有达到100%, 患者输血知情同意书和谈话知情不完善、不到位。

临床医师在血液输注治疗时仍存在许多误区, 血输输注时没有认真权衡输注价值和输注风险, 对血液成分的性质和适应证掌握不当, 临床医护人员用血知识不足, 输血制度不完善, 现有制度落实不到位, 以及自体输血等开展不够, 应引起各方注意。

摘要:目的 通过对医院临床用血情况的统计分析, 了解医院临床用血情况, 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达到节约用血和患者临床治疗及时用血的双重目的。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用血的病历765份, 其中外科病历336份, 内科病历429份。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和《内科输血指南》对病历用血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765份病历中, 合理用血占46%, 部分合理用血占38%, 不合理用血占16%。内科合理用血比例显著高于外科。结论 成分血液输注的推行虽然引起了医院的重视, 但不合理用血现象在医院仍普遍存在, 且占有较大比例, 以血浆为甚。

关键词:临床用血,合理性,成分血液输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

[2]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孙波, 刘术臻, 程聪, 等.医院临床用血现状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 2009, 24 (6) :531~532.

[4]张钦辉.临床输血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夏琳.临床输血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8.医院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篇八

一、目的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告之

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以患者最大利益为原则决定输血治疗方案,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同时备案并记入病历。

三、输血申请

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用血技术规范》掌握各类成分血输血指征,并对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进行评估,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经上级医师审核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标本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输血科应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内容包括: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目的、输注成分、数量等。

四、分级管理

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以下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方可备血。

如申请者为副主任医师,则上级医师签名处签申请者名字;如申请者为科主任,则上级医师及科主任签名处均签申请者名字。

以上条款不适用于急救用血,符合《市医院急救用血管理规定》条件的紧急用血可以不受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权限及逐级审批限制,但需在用血后两个工作日内补齐相关审批手续;

五、监督管理

9.临床用血管理考核 篇九

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修订日期:2017年11月10日 生效日期:2017年11月11日

为了规范、指导本医院临床输血科室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1、临床医师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订输血方案,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2、决定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科选择的其他办法,明确同意输血的次数,征得患者或近亲属的同意,医患双方在《邢台县中心医院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字。《邢台县中心医院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知情同意书》入病历。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应报医务部同意、备案并批准后实施,记入病历

3、申请用血时应由经治医师逐渐填写《邢台县中心医院临床输血申请单》,申请单填写要格式规范、书写规范,信息记录完整。

4、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急救用血除外,急诊用血事后应当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5、临床医师正确运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及亲友互相献血工作。

10.临床用血需求量的季节性变化分析 篇十

1 资料来源

1.1我院每年各月份用血申请量 (包括供给及因库存量紧张而未能供给) 。以悬浮红细胞为代表进行统计。

1.2对2009至2011年临床用血科室高峰期用血情况进行分占比例对比。

2 统计结果

见表1、表2。

注:用血单位为U, 1U为200m L全血经离心分离血浆后制成

3 结果分析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用血高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份, 6月份, 7月份及12月份。用血低谷主要分布于每年的2月份。从表2来分析, 4月份以消化内科分占比例最高, 即本月份以消化道出血病患用血为主。本月雨季, 车祸增多, 导致颅脑外科, 骨外科用血相应增高。仅次于消化内科。6月份, 7月份主要用血科室第一位为产科, 归因于本月份为我县每年的生育高峰。再看12月, 本月份为消化道出血及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用血主要科室为消化内科及颅脑外科。而2009至2011年同期每月份用血总量统计中, 2月份为最低。可将期归类为用血低谷期。2月份为春节前后的月份。与春节前后患者锐减及消化道出血患者, 心脑血管病患者, 孕产妇减少等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 全年用血最高峰的12月份与全年用血最低谷的2月份之间的间隔为1个月, 这是每年1月, 2月因过期而导致血液报废最多的月份。

4 讨论

针对临床确实存在用血需求量的季节性变化这个规律。我院输血科 (血库) 负责对全县除县二医院外各医疗单位进行中转供血, 可以利用这种规律进行合理, 科学用血。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4.1用血高峰期, 血站供血若能完全满足血库用血计划量的情况下, 血库仅需严格执行输血的一般原则。如根据血红蛋白 (Hb) 浓度考虑输血需求。见表3。

若血站供血紧张甚至远远未达血库用血计划量的情况下, 血库除了应严格执行输血的一般原则, 还应考虑“先重后轻”的原则, 即优先考虑病情稍重, 稍急病患再考虑病情稍轻, 稍缓的病患。多与临床医师沟通, 取的临床的配合。同时多与血站交流, 建议血站扩大献血群体的宣传, 争取血站支持从而共同顺利迎接用血高峰期。用血低谷期, 血库工作人员每天均需认真检查血库库存血失效日期。尽量避免血液因过期而报废。确保血液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4.2日常报血计划除了注意就血库库存量与血液的可使用期限两因素外, 同时要考虑本月份在临床用血的季节性规律方面的变化, 及时作出对申报血液计划量的调整。用血高峰期血库申请计划量可适当提高;相应地, 用血低谷期血库申请计划量适当减少。

4.3对门诊需输血病患的建议。门诊输血主要人群是地中海贫血患者, 输血量所占比例基本达到总输血量10%左右。 (见表2, 地贫归类为其他) 。地贫属于慢性贫血, 故地贫输血可调配性稍好。可将我院的用血高峰期, 低谷期告知比较固定的地贫输血人群, 以作门诊病患作为我院血库本月份能否保证供给所需血液资源的参考, 进而结合自身贫血情况灵活选择到医院输血的时间。

上一篇:寓意型材料作文下一篇:有机化合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