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家的读书笔记

2024-07-24

巴金的作品家的读书笔记(共6篇)

1.巴金《家》读书笔记 篇一

梅表姐,那个能够了解、安慰觉新的钱家表妹。她的一生何其不幸啊!一段大好姻缘,仅仅因为两家母亲麻雀桌上一点口角而告吹。另嫁他人后受尽委屈,丈夫早逝,回娘家终日以泪洗面,最终郁郁而终。整本书,梅彻头彻尾就是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

其实整个封建社会,这种悲情女子又何止梅呢?

面临着大哥与梅表姐相同命运的觉民和琴,他们都是中国的新青年。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误于苟安的思想,一步轻微的退让,就被逼着步步退让,等退到悬崖的边缘,回头一看,后路就变成了茫茫的一片白色。这时候即使顿悟了自己的错误,也只得纵身跳进无底的深渊。于是他们反抗,为他们将来的自由与这个封建家庭拉开战幕。他们向这个大家庭发出了怒吼,要让它知道他们是“人”,他们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猪羊,更不是它手中的傀儡!这两个人被爱情和信赖支持着,在那里面找到了希望和安慰,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个家庭所发出的各种威胁与手段,一切的阻碍都不能分离他们。在这两代人中间妥协是不可能的。他们坚定这种信念,如果现在有牺牲的必要,那么就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琴决不做第二个梅表姐。

反抗最终以祖父同意取消与冯家的订亲为结局。新一代青年的力量决不是那个腐败的、脆弱的,甚至包含着各种罪恶的旧家庭所能抵抗的。胜利是确定的,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够把胜利夺走。梅和觉新的时代快要完全消灭了,而让位给另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琴和觉民的时代。

相对于都是牺牲品的梅和觉新与同是胜利者的琴和觉民,那么有着新思想的觉慧和处于旧社会的鸣凤又如何呢?

鸣凤那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常拿这样的话安慰自己,甚至在被打骂的时候。最后她要被送到冯太老爷家做小妾时,也只能向觉慧求救。当得不到援助时,她不得不在后花园的湖里断送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死了,对这个世界,对这个公馆并不是什么损失,人们很快就忘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过一样。

梅表姐郁郁而终,大嫂因“血光之灾”之说而难产而死,心爱的少女被逼投湖自杀,家中长辈勾心斗角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逼得满脑革命思想的觉慧觉得

在这个家里一刻也不能忍耐。在兄弟与朋友的协助下,他远远地逃离了这个公馆,在重庆向这个公馆、向整个封建制度投下一枚枚的炸弹。

2.巴金《家》读书笔记 篇二

如果对觉慧是爱是叹,那么于觉民则是敬是佩。同样的家庭,他的抗议是逃婚,他的抗争是留下来,留下去拯救,留下去承担。

我敬佩的就是这么一份敢于担当的魄力和责任。像觉慧那样洒脱决绝地转身他也会,也许他也会走上这条路,但与觉慧不同的是他做不到那么干脆,那么不计一切。不是舍不下家的富贵,说实话他巴不得生于平凡人家。金丝雀是关在笼子里给别人看的。他还有大哥和妹妹需要他,他的走与留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代人的命运。

再潇洒的转身都不过是逃避而已,而他却是面对,从当下开始抗争。正是他的无比清醒,所以他一定要帮淑英在那条通往死亡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女人不应当是封建礼教的祭奠品,更不是一个毫无思乡心绪的木偶或砝码。他要这些人在一条女人毫无自主与地位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

他是一个强者,他留下来了,这是证明;淑英飞出了囚笼,这是证明;报社办的风生水起,这是证明。

3.巴金自传读书笔记 篇三

的庆祝,在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这果然显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 人民的团结坚强,与对敌人的巨大威力。这样壮阔的气势,当然激动了千千 万万人,也激动了千千万万感情丰富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

当巴金站在天 安门城楼的观礼台上,望见天安门广场上数不清的迎风招展的红旗,听见从 下午三时开始,接连六个小时春雷般的热烈欢呼“毛主席万岁”,使他“如 此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民光辉灿烂、如花似火的锦绣前程”,感觉到“心要从 口腔里跳出来,人要纵身飞向天空”,“个人的感情‘消失’在群众的感情 中间”,以致他在六年后还回想起这个“大欢乐的日子”,认为“毛主席在 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那是“觉醒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揭开了历史 的新的一页,结束了过去的痛苦和屈辱的生活,做了自己的主人。”以致他 在十年以后,也还认为当年那个晚上,是他“最大的幸福”,他说,“望着 广场上数不清的头和手,望着一片红旗的海洋”,“我知道一个幸福的时代 开始了。”

当年巴金心中的欢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二十年代,他曾在一个晚上 发出过“无边的黑暗中一个灵魂的呻吟”;在三十年代初,他又曾在一本书 的序文里喊出“大多数人的受苦和我的受苦像一根鞭子似地永远在鞭打着 我。”他的作品里描写的几乎全是人们的苦恼,世间的悲剧。因为在他四十 多年的生活中,他所看到的都是好人被压,穷人受欺,哪有今天这样几亿人 民扬眉吐气,欢欣鼓舞?他写作时,常常因为主人公的悲惨死亡而流泪。他 也曾想给正直的普通人安排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是现实生活中,正直的人受 到不公平待遇,常使他爱莫能助。因此,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们增加忧愁,而 无法给人们解脱痛苦。他自己也为此感到阴郁。而现在,革命胜利了,人们 都在跳呀,唱呀,歌颂解放。他以为人民如此热爱共产党,反映出自己过去 对党的认识不足,觉得自己应该和人民在一起,改造自己的思想,同时面对 这样一个激动的场面,巴金也禁不住在心中喊着:“我要写人民的胜利和欢 乐,我要歌颂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伟大的领袖!”

这时巴金和全国许多作家、艺术家一样,似乎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时常感到孤独和寂寞了。

4.巴金《家》读书笔记作文 篇四

觉慧是新一代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觉醒的青年,热情接受新思想,热心创办新刊物。然而不得不说觉慧的思想革新和进步更具有浪漫主义,具有妥协性和不完全性,或者确切点说是觉慧的成长反映了一个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族的青年觉醒的过程。笔者想从以下几个事件来谈一谈觉慧的反抗意识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是觉慧参加学生运动被高老太爷禁足的事情。觉慧和高老太爷间的直接冲突其实并不太多,或许是中间还隔着一个担负着父亲责任的觉新,所以高老太爷的气更多的是撒在他身上。所以觉慧是同觉民和觉新等同辈人开展的抗争。 当他发现自己被无数无形的栅栏所包围,无法摆脱这样的生活时,他诅咒起所有人:“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你们,你们都该诅咒!”“你们没有胆量 ! ……你们是矛盾的,你们都是矛盾的!”对于觉新,觉慧不是嘲笑就是怒骂。 当觉新劝他听从祖父的话,暂且不要出去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时,觉慧愤愤地骂起来,好像要把他在祖父那里受到的气向觉新发泄。“好,你的无抵抗主义又来了。 我想你还不如规规矩矩地去做一个___。人家打你左脸,就马上把右脸也送上去。 ”觉慧在批评觉新的同时,很少将矛头指向自己,而是将所有的愤怒都洒向觉新。 在怒骂觉新时,却唯独不骂高老太爷。 从觉慧的逻辑来分析,这是否也是一种懦弱呢?而且他权宜之计的违抗高老太爷之后,不断默念的“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有点如同做错事心里没有支撑的孩子赶紧喝两口心灵鸡汤来安慰自己空着无落的心一样。

第二件事情是鸣凤的投河。且不论他们俩之间是不是纯正的爱情吧,但从觉慧平日标榜的“人道主义者”,他应该也给鸣凤予以帮助。而事实是什么呢?选择鸣凤, 觉慧根本没有想到要去承担什么责任。当他知道鸣凤第二天要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的消息时, 除了一夜没睡好觉外, 并未采取拯救鸣凤的任何措施, 相反, “经过一夜的思索之后, 他是准备把那女儿放弃了”,有两样东西在背后做他的后援使他可以安慰失掉她以后的自己, 这就是为社会服务的青年的献身的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而不难看出这两样东西只不过是觉慧为自己寻找的借口而已。

在鸣凤面临生死诀别的时候, 觉慧的表现不近情理。尽管他发誓将来一定想办法娶鸣凤为妻, 但是在鸣凤无可奈何之际恳求与他说上几句话时, 他未等对方把话说完便婉言谢绝, 鸣凤强忍着眼泪想求他牺牲一刻钟的时间听她倾诉衷曲, 他则粗声地责怪对方不该多问。“女人的心理真古怪” 这是他在这一时刻的真实心理。他的冷漠彻底打破了鸣凤最后一丝生存希望, 这样的心理毫无疑问不应该是真心相爱的人所拥有的。在鸣凤离开人世后, 觉慧并没有太多的自责, 反而是对这份爱情的彷徨和困惑。正如他对觉民所说: “ 可是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我同她怎么能够结婚呢? 我也许太自私了, 也许是别的东西迷了我的眼睛, 我把她牺牲了。”

从更本质上说,觉慧本身也是具有阶层意识的,他意识到如果他要迎娶鸣凤将要遇到什么阻碍,他的忙碌和借口实则是他对与封建大家族产生矛盾的逃避,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软弱,甚至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从这一个层面来说他是懦弱的,从这一个层面来讲他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觉新呢?

第三件事情是有关觉民对爱情的抗争,觉慧此次扮演的角色就是保密和传递消息,在此过程中觉慧的表现比较坚决。最后觉民的胜利也大大鼓舞了觉慧。然而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不思考:如果觉民的事情没有和长辈的丑事连在一起发生,高老太爷也没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觉民真的能成功吗?他们真的能接受觉民被登报除名高家吗?再就是觉慧最后的出走,开篇之时笔者称之为出走而不能称之为决裂,因为他在经济上还依赖着这个他怨恨的封建大家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点充分说明他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彻底的精神的独立,于抗争是,于现今的生活也是。

如果第一遍读的时候还深切的热爱这个青年,然而时隔多年以后再来看的时候,对他的评价就显得客观和理智一些了,或者说是更冷漠些了。这个青年在叛逆的成长中是在逃避一部分现实,当然这有他本身的缺陷,更多的是家庭是社会是时代的局限性。

5.巴金三部曲读书笔记 篇五

过去不会是一个沉默的哑子,总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读前人的书,了解他们的经历,总会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帮助,我想这也是我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今年暑假暂且读了四本书,分别是复活、家、活着、昨夜星辰昨夜风。下面我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简要论述,并就自身经历谈一谈体会。

复活

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常常善良多于残酷,智慧多于愚蠢,活力十足多于冷漠疲沓,或者相反;但是说一个人善良或者智慧而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蠢就不对了。然而我们却总是这样将人分类。这是错误的。人就像河流:每天河里的水都一样;但每条河都会这里狭窄,那里更湍急,这里缓慢,那里更宽阔,有时清澈,有时浑浊,有时寒冷,有时温暖。人也一样。每个人生来就具有每一个人类品质的萌芽;有时候显示出一种品质,有时候是另一种,而他则常常变得不像自己,但同时却仍然始终是同一个人。

这是一段文中的原话,描述的是文中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多年前聂赫留朵夫由于自己的年少轻狂引诱了在姑妈家一半是仆人一半是女儿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从此离她而去,留下的只有100卢布,而这一百卢布,不是为了她,不是因为她可能需要钱,而是因为这就是通常所应该做的。玛丝洛娃不得已接受了这100卢布,从此她的厄运接踵而来。先是由于怀孕,不能再把家务工作做好,最主要是由于她的服侍不能再使收养她的聂的两位姑姑满意,于是她们讲她扫地出门,之后她去找她的姨妈打算把孩子生下来,但她姨妈让她所做的工作实在是让她不堪重负,不得已她离开了,去到一个接生婆那里,没想到那个接生婆只知道讹诈她的钱财,根本不顾孩子的生死,不幸地,孩子夭折了,而她的100卢布也所剩无几,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在她想要摆脱穷苦日子的心理下,她选择了去做妓女,在那里她可以不用再做繁重的工作,不用再受男人对她的蹂躏,因为从她离开姑妈家开始,她的生活陷入了一片黑暗,虽然原来在姑妈家的生活是劳累不堪的,但至少生活里不会有这些无耻的好色之徒来侵扰她。她想与其不让人知道的受人糟蹋,不如光明正大的接受它而且可以不用再回去过苦日子。就这样过了很多年,直到她被牵涉进一起杀人案,她再次遇见了20年前那个她爱的最深也伤她最深的聂,从此聂踏上了他的忏悔之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净土,只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很多事明知不对,可还是要自欺欺人,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不受道德的谴责心安理得的度日,不然他们可能没法活下去。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伤口被人触碰的人,觉得仿佛别人故意要来触碰自己的痛处,但其实这只是因为只有痛的地方才会感觉到别人的触碰。小时候,看一个电视剧,总会问,他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仿佛人只有两种类别或只能这样分类似的,随着自己渐渐长大,阅历的加深,我也逐渐明白其实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我们也不要用这些模式去看它到

底适用哪些人或事,凡事并不是绝对的,只能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强于另一方面。而托尔斯泰把人比作河流这一说法的确是深深震颤了我的心,每个人代表着一条河流,可能它的长短不一,湍急程度不一,不论它清澈也好,浑浊也罢,它就是一条河,是与其他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河,而人也是如此。

通常人们总以为偷、杀手、间谍、妓女会承认自己的职业是邪恶的,会对此引以为耻。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凡是由于命运或自身的过失和错误落到某种地位的人,不论该地位有可能是多么的不正当,都会对人生总体上抱有一种可以让他们的这种地位看上去又好有可以接受的观点。为了保持他们对人生的这种观点,这些人总是本能的依附一些圈子,圈子里全是那些对人生和对他们自己在人生中的地位持有和他们相同观点的人。每当小偷显摆他们的伎俩,妓女吹嘘他们的堕落,凶手夸耀他们的残忍时,这都会让我们感到惊讶不已。然而,这之所以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只是因为这些人生活在其中的圈子和圈子里的氛围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而且更主要的是我们都身处其外。当有钱人夸耀他们的财富—掠夺,军事长官自夸他们的胜利—谋杀,统治者吹嘘他们的权利—暴力时,难道我们不能发现同样的现象吗?我们之所以看不出这些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中的颠倒反常,只是因为他们所构成的圈子更大一些,而且我们自己也属于这个圈子。

女主玛丝洛娃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这就是她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可以让她对自己感到满意,甚至对自己的地位引以为豪,因此她会竭力维护自己的这种观念,不让别人把她引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即使这个世界是光明的。这一段话也让我深受启发,以前面对很多自己觉得不可思议 的事情时,想法一般比较狭隘,不能容忍别人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但现在心中有些明朗,了,明白之所以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是受自己思维的局限造成的,因为我们只是在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去度量他人,而那个人也可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也许两套价值观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对错之分,但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因为总有一套为大众所接受的普适价值,只是当我们今后在面对与自己不相符甚至是背离的观点时,走出自己的思维圈子,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或她的出发立场,去感受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甚至不许别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这些人当作人来看待,他们的心目中没有对这些人 应负的责任,而只有他们的官职和规章制度,他们把这些看得高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拿我个人来说,可能没有所描述的那么严重,但确实也有这种倾向。当我们占据某种职位时,我们只是在做一个机器人,在履行这个职位所赋予我们的权利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当不带感情的在做着某些事情时,我们常常显得铁面无私甚至冷酷,这样做可能使我们很好的完成了我们的角色任务,但其实我们心里并没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喜悦,因为我们也是社员中的一员,也希望在既完成任务的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但往往两者不可兼得,因此这也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但其实这个选择对大家来说并不困难甚至也许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会想我们并不是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才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而是在做这样一件事情的同时伴随着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而这样也是一个常常令我很头疼的问题。在我们中国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处理任何问题人情关系都显得尤为重

要,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当上司施加压力以便工作能有效率的完成时,上司又会考虑到这样对待下属,是否会使我在公司中被同事孤立,想得更远一点来说,是否会影响我的评优问题,等等皆如此类。而我想,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每一个人的角色意识,要意识到我们不是为了做这样一件事情而做它,而是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我们就会自觉的去完成它。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用担心为了公事影响人际关系,反而这种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的工作环境更有助于我们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但往往真要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是很难办到的,就拿现在的大学生选专业的问题来说吧,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根据的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而是以将来怎样好就业,就业以后是否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作为选择的标准,这样做固然有它的道理,毕竟现实是残酷的,而在这里我也并不是要批评这样一种选择,只是在想,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改变或者努力来改善这一现状呢?我想这也是众多大学生的共同心愿吧。不仅如此,在这一现状下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是尤为深刻,而这受影响的其中一个方面就与我以上所及的一个问题产生了联系,当人们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现实条件被迫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甚至不擅长的专业,假若选择了一个不感兴趣但还是在能力范围内的专业,这对社会的影响还算是小,但如果让一个平时数学不及格的学生,选择一个需要精密计算的学科比如会计学或者让那些没有生物学知识基础的文科生去学护理给病人打针,这境况着实令人堪忧啊,难怪现在的护士给病人打针时一针打错,连打好几针的都有,这景象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啊。而我们面对这一现象,不能仅仅只是感叹一番就算了,更重要的是解决它,因为谁也说不准哪一天你也会碰上这样的事情,因此,改善社会这个大环境人人有责。可能你正因你选择了一个热门专业而欣喜,可能你的父母也因你做了一个在他们看来较为明智的选择而倍感欣慰,但我想说的是,你是否有信心承担起这份专业所赋予你的责任呢。

人身上的野蛮的兽性真是可憎,不过,当它以赤裸裸的面目出现时,我们还可以从精神生活的高度去看它,藐视它,于是,不论一个人是倒在了它面前还是抵制住了它,他还是和原来一样。然而,当这种兽性蒙上了一层充满了诗意的美丽的外衣,要求我们崇拜它时,我们就会整个被它吞噬,对他敬若神明,再也分不清好坏。人都有欲望,只是有些人把这些欲望显露在外,以正大光明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有些人,表面上对这些欲望嗤之以鼻,实则比那些显露在外的人更加贪婪。

如果他没有试图赎罪,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罪孽有多大。不仅如此,她也一样,永远无法感受到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多么恐怖。照此看来很多事情做与不做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即使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当你真正切切去做某件事时,你的感受也许会随着你做这件事的过程而改变,所以凡事不要轻易下结论,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很多时候,看见一些很让人无法忍受的情景时,我们会感叹说,如果我处在他或她的位置,一定坚持不下去,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人都有一种适应能力,当你处在一种你无法改变而不得不忍受的境况中时,你会选择接受它,并且能够很好的胜任它,但前提一定是当你别无选择的时候。所以,人的潜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适时开发一下自己的潜能,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

世界上有各种宗教信仰,就因为人都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我对宗教并不是很了解,对宗教的形成,发展,以及至今它仍然备受推崇的原因也不十分清楚。但托尔斯泰的这句话,的确让我有所感触,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有宗教的身影,很多信徒不惜千里迢迢,越山涉水,三步一拜九步一叩的前往他们心中的圣洁之地,只为心中的信仰。固然人都需要有信仰,信仰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但将心中的信仰寄托在神明而不是自己身上的行为也让我深感不解。就像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难以抉择但对自己而言又相当重要的决定时,我们也许会采用抽签等方式,并对自己这种听天由命的不作为态度冠以上帝之名,而不是再经过自己的慎重思考重新做决定,假若我们答对了,我们会感谢上苍对我们的眷顾,还有的甚至会去寺庙、教堂还愿,从此便有了自己对神明的信仰。而如果我们答错了,我们就会将其归咎于自己的坏运气,这会儿似乎就没想到神明了,不免有些可笑。我想信仰自在我们的灵魂之中。

6.巴金一个车夫读书笔记 篇六

我和方要去公园,拉洋车的车夫是个孩子,他有一个破碎的家庭,其原因却是他的父亲一手造成的,是他的父亲拆散了家庭。孩子很懂事,知道要存起钱来做新衣服。“没有家没有爱没有温暖,只有一根生活的鞭子在赶他。然而他能够倔强!他能够恨!”这是巴金先生对那个孩子的评价。

有人曾说过,生活是一个熔炉,能够锻炼出倔强的人,他甚至不会被人世间最惨痛的遭遇所打倒。这个人就是那个男孩。“他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这是真的吗?不,绝对不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男孩是为了生存!他要用他的两只手挑起生活的重担,不再害怕,不再悲哀。这些事情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今富裕家庭中的孩子所无法想象无法做到的。

他没有像另一篇《伤害》中的那个黑脸小乞丐那样羡慕那两个吃糖果的胖小孩,他自力更生。那年他15岁,如花的年龄,但他却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他失去了同龄孩子的快乐,他也失去了父母的百般呵护,他已开始了谋生的艰难旅程。

上一篇: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爸爸我爱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