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参考文献翻译(共5篇)
1.华理参考文献翻译 篇一
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团委
内容摘要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当前加强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五项修炼”,即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有效提升共青团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能力建设 五项修炼 实践创新
共青团的能力,就是共青团组织按照党的要求,紧密结合青年和青年工作特点,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本领。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团组织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基础上,结合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对加强高校共青团的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创新的尝试,这就是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等五项修炼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探索“满足青年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的多种实现路径,努力增强我校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推进我校共青团组织的能力建设。
第一项修炼:进行系统思考
进行系统思考就是要整体、动态、本质地思考问题,改善思维方式,这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发动机”。
(一)整体思考,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2004年11月,我们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奋进工程”。“奋进工程”的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把我校共青团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研究型的共青团组织,持续注入发展动力,不断提升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力。“奋进工程”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深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和团的组织建设”等五个工作领域进行了合理规划,确定了“以思想教育引导为核心,以素质深化拓展为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成才服务为平台,以团的组织建设为保障”的整体工作思路。
思想教育引导方面实施“明德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正心诚意”、“润德修身”和“诚信校园”三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修身教育等三个方面工作。素质深化拓展方面实施“格致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博学笃志”、“慎思笃行”、“四位一体”和“腾飞基地”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技学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和素质深化拓展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实施“冶性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开卷有益”、“悦目爽心”、“引经据典”、“商业精英”、“精品社团”和“青春驿站”六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校园读书文化、校园娱乐文化、校园高雅文化、校园
商业文化、校园社团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方面实施“导航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包括“创业导航”、“职业导航”、“心理导航”和“满园芬芳”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学生创业辅导、学生就业辅导、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学生育优评优推优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团的组织建设方面实施“务本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根深本固”、“解疑释惑”、“爱岗有为”、“秀外慧中”、“一体两翼”、“百花齐放”和“研深覃精”七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班级团日活动、学生团校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社团社区团工委建设、基层共青团工作促进和青年工作研究与促进等七个方面的工作。
(二)改善思维方式,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 当前,高校共青团“五强五弱”的工作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共青团组织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设。这“五强五弱”分别是:在服务的对象上群众性强、先进性弱;在工作性质上教育性强,服务性弱;在工作内容上活动性强、研究性弱;在开展工作的形式上封闭性强、开放性弱;在工作实效上个体效应强、整体组合弱。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贴近、互动、凝聚、引领四点一线递进深化。既重视大型活动的开展,又重视共青团制度建设(如专职团干部的360度考评制度等);既重视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重视研究和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如开展团员和团支部现状的调查分析等),既重视活动的教育性,又重视各项工作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如各类成才报告会等)。在工作路径上,既重视贴近党政中心任务、贴近学生团员需求、贴近青年工作实际,又重视供求互动、社会互动和网络互动;既重视对对青年的思想凝聚、组织凝聚、服务凝聚和情感凝聚,又重视对学生团员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的引领。
第二项修炼:倡导团队学习
重视青年学习、组织青年学习、自觉坚持学习、积极引领学习,构成了共青团的学习特质,是共青团的一项重要政治使命和鲜明特征,决定了共青团具有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内在动力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团的十五大也向全团明确提出了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服务型组织的要求,加强团组织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 的任务。倡导团队学习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之一。
(一)团队学习机制:个人学习是基础、深度会谈是关键
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关键。个人学习要出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要,深度会谈是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交流经验教训,反思、探询、相互支持与启发,从中得到超过各自个人认识的认识。一年来,我们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建立了“四个一”的学习机制,即:每周一次深度会谈,校团委每周组织专职团干部进行座谈和讨论;每月一次的学习交流,团委每月组织团干部以各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每学期一篇工作论文,团委将团干部的工作论文进行交流和评比;每学年一次工作研讨,结合本学年的工作实际和工作经验,开展工作研讨。
(二)团队学习方法:六步学习法
为了使学习机制更进一步完善,我们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六部学习法”,即:学、听、议、做、写、评。“学”即是要进行自学,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广泛学习;“听”即是要向他人学习,听取专业的报告,学习先进性理论知识和经验;“议”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与研讨结合起来,每周的工作交流,每学期的工作研讨都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良好机会;“做”就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实践,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写”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体会用工作论文的形式落实到书面上,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借鉴基础,为广泛的交流提供条件;“评”即是建立评价机制,将学习的效果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得出更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在每步教育中,要结合青年特点,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第三项修炼:建设品牌项目
建设品牌项目就是重点建设若干活动项目,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活动品牌,这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个基础环节。
(一)建设品牌项目的目的是强化精品意识
活动项目是共青团工作的主体,实现项目化推进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共识。但是高校共青团项目面大量广,就我校而言,全年面向全体学生团员正常开展的活动项目就达到52项。在这些项目中,如果每一项都追求卓越,显然对资源极其稀缺的共青团组织来说,必然力不从心,而如果每一项都平均分配资源,则往往又会导致工作的平淡无奇,影响战斗力和吸引力。因此,对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必须对所有的项目进行常规项目、重点项目和品牌项目的区分。建设品牌项目也就是要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这也是形成各高校比较优势(或者说学校特色)的关键所在。2005年,我校在梳理共青团所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确定了要重点建设的十大品牌项目,一是“校园文化社区行——社团进社区”;二是“名家走近青年”;三是“生存模拟实践大赛”;四是“华理制造校园文化之星”;五是“经典华理”;六是“新生导航——新生展示季”;七是“杰出青年校友论坛”;八是“大型团日观摩”;九是“思想学术节”;十是“团队行为训练”。
(二)建设品牌项目关键是构建三个体系
建设品牌项目的关键是要构建三个体系,即组织领导体系、物质支撑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构建组织领导体系是投入组织资源,构建物质支撑体系是投入物质资源,而构建技术保障体系则是投入技术资源。三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是建设品牌项目的三个重要支点。我们在建设品牌项目活动时,既有学校主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校级领导小组,又有分项目的项目组织协调小组,并实现校院合理分工、充分互动。在物质投入上,对于品牌项目活动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倾斜,确保品牌项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另外,对于学术性较强的品牌项目,努力争取学校专业老师的学术支持,聘请了一批工、理、商、文、法等领域的专家担任工作顾问和学术指导。
第四项修炼:自我持续超越
组织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人和组织在发展中始终面临两个重要的极限,即自我极限和常规极限。自我极限即自我认为个人和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一项工作别人不能解决,自己也不能解决;常规极限即过去是怎样做的,现在就应怎样做,别人怎样做的,自己就应怎样做。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就是要鼓励团干部和团组织向自我挑战,向极限挑战,实现自我持续超越。它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重要张力之一。
(一)自我持续超越的核心就是要把工具型工作观转变为创造型工作观 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共青团干部的工作观是工具型的,他们的工作只满足于上传下达,应付各种任务,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缺乏思考和总结,造成了工作的僵硬化、程式化,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先进性。近年来,我们为建设一
支“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共青团干部队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激发团干部成为始终“自我持续超越”的创造型干部。一年来,学校团委开展多次专题研讨会,加强对各级团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转变工具型工作观为创造型工作观的意识。2005年,学校团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专职团干部360度考核制度》,对校院两级团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选拔程序、绩效考核和业绩激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考核制度中的各项指标在确定指数时加大了各项工作创新性的权重;同年建立的《红旗分团委360度考核制度》、《红旗团支部考核制度》也遵循了以上的原则。另外,在每期团日活动主题确定上,注重给予团支部更灵活的组织空间,在每月“十佳团日活动”中,更加突出创新性指数。2005年校部对学校各部门进行业绩考核时,我校团委在所有部门中,创新指数排名第一。
(二)自我持续超越的动力是共青团干部的使命感
如果目标一直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的能力。共同愿景的整合,便是组织的全体成员的使命。只有当全体成员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关注的愿景时,才会产生自觉的创造和超越的意识。近年来,我们逐步明确了我校共青团组织的大愿景是“满足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各学院团组织的小愿景是“特色+精品的比较优势”,各级团干部的个人愿景是“学习型、创造型、研究型,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党政后备干部”。三个愿景的结合促进了使命感的形成和强化,也促进了共青团的“自我持续超越”。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级团干部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实现的方式方法上都能够大胆探索,如理学院在2005年就首次组织公推直选学生会主席;每年的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社团节的组织都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自我持续超越的关键是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
自我持续超越关键是要实现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干部的“双赢”,也就是要始终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激励相容就是要做到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统一。一年来,我们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各项激励政策。如为活跃班团组织实施主题团日竞标制度(竞标成功给予全额资助),学院承办校级活动实施答辩制度,此外还有学生干部岗位动态转换制度、红旗分团委流动红旗制度等。
第五项修炼:推进成果显现
工作成果显性化是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成果显现往往被狭窄的理解为共青团的活动场面。我们认为,共青团工作成果显现的方式是多维的,是活动场面、总结宣传、经验提炼、学术探讨和服务对象素质的提升等多种方式的统一和结合。推进成果显现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项重要的张力。
我们在推进成果显现工作中,借鉴海尔集团的企业管理“OEC”模式,强化薄弱环节建设。
O(overall),全面规划,即对成果显现要做全面的计划和要求,对于一项活动的开展要重点关注能够给予服务对象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达到怎样的实效,通过何种途径显性成果。我们基于“以往很多工作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判断,提出“完善三分之一”的要求,这三分之一就是总结、宣传、提炼部分。
E(everyone,everyday,everything),即人人有要求、天天有记录、事事有总结。人人有要求,就是校院两级团组织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团干部都要有推进成果显现的意识,在工作中建立成果显现的方法体系,如确立了四大发展报告系列(社团发展报告、校园文化发展报告、青年学生发展报告、社会实践发展报告)。天天有记录,就是要求每一天的工作要有大事记。事事有总结,就是每一项活动开始时有计划、结束时有总结,并努力通过媒体加以宣传报导。
C(control),过程控制,也就是活动结束后的两周内检查活动总结,每学期检查一次学期总结,每学年整理出版学校共青团工作年鉴。
在推进成果显性化建设的一年中,我们开展的各类活动被校外媒体报道了近120次,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著名新闻媒体。同时,还编辑了《2005年华东理工大学社团发展报告》、《2004年华东理工大学团日活动精品集》等出版物,有力展示了共青团在服务学生团员方面的风采和成果,得到学校党政和广大学生团员的积极评价。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为内容的能力建设“五项修炼”,是一种工作思路的创新,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对有效提升共青团的各项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来、王芝眉、陈立俊、钱嫦萍、储琰、何筠、薛花)
领导点评
该研究报告紧紧围绕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能力建设,结合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特征和实际,并根据我校近年来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系统思考和实践创新的经验,提出了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能力建设的“五项修炼”。报告研究视角独特,有较强的针对性。因与我校工作实践结合,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沈炜
2.华理参考文献翻译 篇二
一、晚清法律文献翻译的数量统计
1.1840年之前的法学文献翻译情况。翻检《西学书目》的相关目录,可以看出,1840年之前,相关翻译寥寥,从1769(清乾隆三十四年)年起,才有第一部译著———英国人蒲拉斯顿的《法律释义》,到1840年,70余年共有8种,涉及范围主要是公法、国际法。即使算上著录为道光年间的一部《各国律例》(依然是国际法著作),也仅有9部。可以看出,当时人对西方的理解极有限。
2.1840年之后的相关翻译状况。参酌《西学书目》和田涛的《清末外国法学引进书目》,经不完全统计,清末从1840年至1911年,明确标有出版时间的翻译法律文献323种,另有38种没有精确出版时间,但确定在清末或光绪末年。同时,我们将统计时间延续到1919,期间经历了满清的垮台和民初的动荡,两造比较,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整个19世纪,西洋法律文献的翻译,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治元年(1862)设立了同文馆,之后由丁韪良翻译了美国韦登的《国际法》,出版时名之为《万国公法》,但只是有草创之功。直到1900年之后才开始改观,从1902—1907年,出现了一个翻译高潮,在1907年,翻译的著作量达到了48部,之后稍有回落。19世纪后半叶的洋务运动,政学两界没有深刻认识到制度现代化的重要,直到甲午战争,败于日本,才对制度变革的作用有深刻的体验。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法律文献翻译大幅增加。1905年,清政府派出五大臣考察各国政体,1906年,确定准备实行“预备立宪”[3]204。1907年翻译达到顶峰,一年达48部,其中,各国法律本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之后,有所回落,但依然维持在相当的数量。经过辛亥革命,这种势头为时势打断,截止到1919年,除1913、1914年维持在十几部,其他时间均在两、三部。可见,在清末,对法学文献的翻译,清政府的导向起了重要作用,相关文献翻译的风向,都与政府的决策有莫大关系;法律文献的翻译,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民初社会动荡,政府初建,人心不安,法学文献的翻译自然低落。翻译尚且如此,更遑论解释和理解。可见,对制度层面健全深刻的认识,恐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才有可能。
二、晚清法律文献翻译的综合分析
1.1900 年之前的法律翻译文献综合考察。1840 年至 1900 年,从已掌握的相关书目来看,法学类的翻译很少,共计 16 篇。翻检《西学书目》,这一时期各个学科翻译的文献都很有限,所以,即使考虑到遗漏,这方面的文献必然也不会很大。这段时间内,翻译英文相关文献最多,共7部,美国5部,另有一部标有“年代未详”的《新加坡律例》,汪凤藻译,丁韪良鉴定,同文馆出版,应该也是从英文翻译的这一时期著作;其次是德国、法国,各2篇。年代多集中在70年代后,之前的仅得4篇。涉及的法学问题多数依然集中于公法、国际法,如(美)丁韪良译(美)惠顿的《万国公法》,同文馆,1864年(同治三年);汪凤藻等译(美)吴尔玺《公法便览》,同文馆,1877年(光绪三年)。唯一可称道的是:《法国律例》,(法)毕利干口译,时雨化笔述,同文馆,1880年(光绪六年),据说“此为《拿破仑法典》的第一部中译本”。再考察出版机构,同文馆出版6部,江南制造局4部,占近三分之二,官办机构占绝对优势,反证出当时民间人士对西方文明认识理解有限,没有把目光集中到法学等政治层面,或者即使有见识,影响也不大。
2.1900至1911年的法学翻译文献类别分析。(1)法学各子目文献统计分析。检索这一时期的《西学书目》,可以看出,翻译的法学学科比较齐全,除法制史一门外,其他皆有译著,比之前已大为改观;各法学学科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平衡;法理学译书有17部,已受到一定的重视。这样能了解西方法律的理论根据所在,加深对西方法学的理解,同时为立法改革提供理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西学书目》法制史子目下有所失载,参考田涛等的成果,应增:《历代法制史》(日)浅井虎夫,邵修文等译,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上海古今书局。另有关各国法制史译著4部,收在“各国法律”子目中,分别是《日本法制史》、《日本明治法制史》、《英国宪法史》、《英吉利宪法史》。再翻检《西学书目》历史部分,有关日本、英国历史的书在数量上位居前两位,也可以看出当时对两国之重视。国际法依然得到重视。(2)各国律例翻译统计分析。《西学书目》在“各国法律”子目中多有失载。如《意大利刑法》,《瑞士刑法》,《芬兰刑法》,《比利时刑法》,《比利时监狱法》,《比利时刑事诉讼法》,《美国刑法》,《美国刑事诉讼法》,《法兰西印刷律》,《德国民事诉讼法》,《普鲁士公司法制度》,《德意志民法》,《德意志民事诉讼法》,《德意志治罪法》,以上皆为1907年,修订法律馆;《日本刑事诉讼法》,《日本裁判所构成法》,修订法律馆,1905年;《德国警察法》,警务编译所,1906年;《荷兰治理寓地条例》,外务部,1910年,等等。两厢对勘可见,所译法律涉及的国家较之以前有所扩大。其中,日本法律得到最多的关注,其次是德国。德国法翻译虽然数量不比日本,但都比较重要,如《德意志刑法》、《德意志民法》、等。这绝非偶然,其一,是效法列强中通过变法后来居上者;其二,是两者传统和法律精神有某种内在契合。传统列强得到兼顾,英、法、美、俄法律都有多部翻译;兼及其他欧洲小国,如比利时、瑞士、芬兰等;亚洲除日本外,只有印度,恐怕也因为与英国的隶属关系。
3.华理参考文献翻译 篇三
1 地球物理勘探文献写作特点及翻译
地球物理勘探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小分支, 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技文本。而科技文献写作要求原作者在原创作过程中, 必须要符合这六项基本要求, 也就是:a、观点要正确;b、数字要精确;c、论述要清楚;d、解释要扼要;e、态度要客观;f、表达要完整。因此, 在阅读地球物理勘探文献, 并进行翻译时, 读者或译者也得遵循以上六项基本要求, 才能在正确地表达出原文内涵的同时, 又保留原文的风格。
2 地球物理勘探的英文词汇特征
地球物理勘探英语属于科技英语, 具有特定的使用目的和使用对象, 在表达上要求严密、精确, 因此, 它与普通英语词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1 海量的专有词汇
不同于普通英语, 地勘英语专业词汇量大具体表现在专业性的英文文献中, 如“amplitude (振幅) ”、“wavelength (波长) ”、“frequency (频率) ”等词汇频繁地出现在地勘文献中。通常我们需要掌握几千个地勘词汇, 才能较为顺畅地阅读专业文章。
2.2 丰富的半专业词汇
半专业词汇指各专业、各学科都常用的词汇。这些词汇在不同的专业、场合有不同的意思。如:在地勘专业中, “event”译为“同相轴”, 而它常用意义是“事件、项目、结果”, “interest”在地勘专业译为“目的层”, 在经济领域译为“利息、利益”, 而在日常生活中则是“兴趣、爱好、注意”的意思。据笔者统计, 半专业词汇在科技文章中的出现率高达80%。因此, 翻译地勘文献时, 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词意选择。
2.3 地勘专业术语缩略
通过将原词缩短或将原词包含的字母成分加以压缩、省略的方法即为缩略法。缩略词具有拼写方便、表达简练的优点, 在地勘文献中大量使用可以减少词汇负担, 为信息交流提供积极作用。如:NMO=normal movement correction (动校正) , 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 (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 , 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垂直地震剖面法) 。在翻译这些出现频率较高的缩写词时, 应注意有些缩写词可能有不只一种含义, 比如“GOC=gas oil contact (油气接触面) , 同时“GOC”也可以是“Gulf Oil Corporation (海外石油公司) 的缩写;“ATM”在地勘专业缩写表示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输模式) , 而它也可以表示“Associated Tobacco Manufacturers (美国烟草联合生产商联合会”, 还可以表示“antitactical missile (反战术导弹) ”。因此, 在阅读或翻译地勘文献时, 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分析和辨别。
3 地勘文献中英汉翻译时句子的特点
为了使句子表达清晰、准确, 在地勘文献中必然会使用结构相当复杂的长句。同时, 由于英语注重形合, 所以英语多纷繁复杂的长句;而汉语注重意合, 句子以中短句居多。所以, 在阅读和翻译地勘文献时, 首先要确定句子的主要结构, 即找出主语和谓语动词, 然后再逐一确定每一个修饰语的短语和从句所修饰的内容。在翻译这类长句时, 在忠实于源语 (英语) 的前提下, 目的语 (汉语) 应通顺、贴切, 力求符合其表达习惯。
例:While the seismic data rarely give unambiguous answers to such questions, often clues can be obtained which, when com-bined with other information such as surface geology and well data, permit the interpreter to make intelligent guess which improve the probability of finding oil.
句首while的意思是“虽然”或者“尽管”, 其引导的状语从句表示让步的意思。Often clues can be obtained为主句。第一个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的谓语是permit, 修饰前面的clues; 第二个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guess。When combined with other information... 是省略句, 完整的结构应为when the seismic data are combined with other information…整个句子由43个单词构成, 可采用分译、逆译和综合法进行英汉翻译。
4 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文献的文体特征和翻译
无人称、语气正式、陈述客观准确、语言规范、文体质朴、逻辑性强、专业术语性强是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文献文体特征。因此在阅读和翻译地勘文献时, 要始终遵循忠实原文的原则, 在忠实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文体风格, 注重原文的客观性的同时, 还要符合译入语 (汉语) 的表达习惯, 确保译文通俗易懂。为了突出科技文献庄重、严谨的特征,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地勘专业文献文体特征:
4.1 被动语态的使用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在石油工业界得到应用以来, 一直处于飞速发展和不断改进之中, 许多业内专家开始应用英语来探讨地勘专业的新发现和成果, 并多采用论述文体。论述文体聚焦的是客观事实, 通常不涉及具体的行为实施者, 所以被动语态在地勘文献中被广泛使用。
例 :To perform preprocessing, the output of each geophone must be measured and recorded.
该句为被动结构, 主语是output。句首, To perform prepro-cessing为动词不定式短语, 作表示目的的状语;其中, prepro-cessing一词意为“预处理”。此句可译为:要进行预处理, 则必须测量并记录每个检波器的输出信号。
4.2 用词严谨规范
例:The interpretation is facilitated by photographic presenta-tion of the processed records in section form with the records as-sembled side by side to resemble a geological cross-section.
此句为简单句。谓语动词facilitate的用法较为特殊, 它不以人做主语, 翻译为“使容易、使便利”。在这里使用这个词体现出了措辞严谨。
4.3 多使用长句且篇章结构复杂
例 :A borehole is an efficient transmitter of tube waves be-cause these attenuate very slowly with distance. Tube waves can be generated whenever the borehole fluid id disturbed, as by the inter-action of ground roll (the most likely cause) or of a P-wave at a con-trast in the borehole (e.g., air-water surface, change in borehole di-ameter as at the base of surface casing, borehole sonde, bottom of borehole, or at a particularly permeable formation) . Tube waves are also reflected at such contrasts. The most troublesome tube waves, which sometimes obscure reflections, are Stoneley waves that travel at about the P-wave velocity in the borehole fluid. Generally, tube waves can not be eliminated by frequency filtering, but often their generation by ground roll can be weakened considerably by lower-ing the fluid level in the borehole. Tube-wave interference is sub-stantially reduced by firmly clamping the well geophone to the bore-hole wall because axial tube-wave motion is very much smaller in the wall than in the borehole fluid. Although in theory tube waves give information about formation permeability, this is usually not a VSP objective.
在地勘专业领域, 论述文注重的是严谨的推理和准确的表达, 为了使句子清晰准确, 句子中常常有限定、补充说明的部分, 这就必然形成了结构相当复杂的长句, 这样使得文献表述严密, 表达详尽, 上下文逻辑性强。在翻译时, 读者和译者除了注意措辞和句法上的关系, 尤其应注意分析原文的结构与布局, 整体上把握好全文。
5 结束语
由于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所以顺畅地阅读和准确地翻译地勘文献是相当困难的。因此, 对于从事地球物理勘探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 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英语学习, 注意积累, 掌握基本的英语翻译技巧;而对于地勘专业的翻译者和爱好者来说, 要勤于学习地勘专业知识, 并加深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巩固自己知识体系的同时, 更要注重把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地勘翻译的实践中去。从而不断地提高地勘文献的翻译质量, 真正促进国内外地球物理勘探的交流与合作。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其文献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 句子结构较长, 以及纷繁复杂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使地勘行业人员阅读和掌握相关文献资料, 该文结合地勘英汉翻译实例, 分析了地勘专业文献特点和翻译原则, 并总结了地勘专业英汉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文献,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冀倩, 翁望飞.地质学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及构词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 2011 (4) :27.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增订版) [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4.华理参考文献翻译 篇四
1 句子冗长
英语长句主要有两种结构:一种是采用了层叠结构的词组或将短句作修饰成分的树形结构, 其特点为层次繁多;另一种则为线性结构, 由一大串复杂的结构组成。汉译翻译腔的产生主要在于英汉语言的差异, 因此英文线性结构的句子即使很复杂翻译成中文也不会有冗长感, 树形结构的句子则不然, 即使很简单的句子, 直译过来也会繁冗不堪。当然, 现实中的英语长句往往是两种结构有机结合。
克服冗长句需要将树形结构句汉译时转为线性结构, 最有效的技巧便是断句, 关键在于找准断句点, 比如标点符号、语段和逻辑关系, 将带有多重定语 (从句) 的长句, 拆译成若干汉语短句, 然后按汉语表达习惯组织译文句子。
例1:Women with fibroid tumorous usullay have no knowledge of their presence until the tumor gets so large that there is a sense of heaviness in the lower abdomen, or until they are conscious of frequent urination from pressure on the bladder or until pressure on the rectum causes obstinate constipation.
原译:有子宫纤维瘤的妇女, 通常要直到肿瘤长得相当大以致下腹有沉重感时, 或直到由于膀胱受压而发觉小便频繁时, 或直到由于直肠受压而引起顽固性便秘时, 才知道子宫内存在肿瘤了。
译文中的“有子宫纤维瘤的妇女”至“才知道……”中间隔着56个字, 明显不符合中文的行文习惯, 读起来不流畅。可考虑采取先提后述的方法, 先提出“这样的症状”, 后分述, 如此句子结构变得清晰。
改译:有子宫纤维瘤的妇女, 自己往往并不知道, 通常只有出现了这样的症状——因肿瘤长得很大, 下腹有沉重感, 或由于膀胱受压引起小便频繁, 或因直肠受压而导致顽固性便秘, 她们才会察觉子宫内存在肿瘤。
2 限定成分繁杂
英语修饰限定成分往往过于复杂, 导致译文句子增长, 不符合汉语语言规范。当定语修饰成分复杂, 译文句子欧化, 可考虑以下三种技巧。首先, 可采用断句法, 例如将定语修饰成分提取出来成为短句, 用以增加必要的停顿;其次, 可考虑适当削减“的”字及代词;第三, 可根据汉语逻辑需要改变英语句子的语序或句子成分, 如把它转变为状语、谓语等, 以达到减少句子层次和缩短句子成分长度的目的;第四可以通过汉民族思维逻辑习惯分析, 添加必要的连接成分后转为相应形式的并列或主从复合句。此外, 如定语过于复杂, 就只能从全句着手, 对句子成分按照逻辑、空间和时间来重新排序。
例2:Although there exists much experimental knowledge in regard to the behavior of bodies which are not in the conditions to which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in applicable, yet it appears that the appropriate extensions of the theory which would be needed in order to incorporate such knowledge within it cannot be made until much fuller experimental knowledge has been obtained.
原译:虽然已经有大量与某些物体性能相关的实验知识尚不具备采用数学理论的条件, 然而似乎要将这些知识纳入数学理论就需要对数学理论作适当的扩展而只有在进行更充分的实验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之后才能实现。
译文完全按照英语的原文结构照搬翻译, 令人无法理清这句话的逻辑关系, 这完全不符合科技文体逻辑清晰、表达明确的要求。应考虑断句, 按中文逻辑思维调整句序。
改译:对于某些物体的性能, 虽然已通过实验获取了大量的知识, 由于这些物体尚不具备采用数学理论的条件, 所以要将这些知识纳入数学理论, 就需要对数学理论作适当的扩展, 而这一点, 似乎只有在进行更充分的实验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之后才能实现。
3 被字句滥用
主被动表达方式都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 但具体表现形式却相异。英语的被动语态往往通过语法手段、词序变换和动词形态来实现, 而汉语则主要通过表示被动意义的虚词配合语序变换来实现。此外, 由于英语重客观思维, 描述对象常常为物, 所以被动句使用频率高于汉语, 特别是在科技文体中。因此, 如果将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不加鉴别地一律翻译成相应形式的汉语, 显然会导致译文的翻译腔。
通常,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优化被动语态的欧化翻译:一将被动语态译成主动语态;二将单一的被动语态译成多样化的被动结构;三是转换说法来取代被动语态。
例3:The type of tests used in hydraulic system surveillance programs an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st results are covered later in this article.
译文:本文下面介绍几种试验方法, 它们用于液压系统监视程序和试验结果的分析。
译文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避开了被动句。
例4:Three types of pomps—gear, vane and pistion (axial or radial) —are commonly used, single or in various combinations.
译文:通常, 单独或联合使用三种型式的泵——齿轮泵、叶片泵和柱塞泵 (轴向或径向) 。
译文将原文被动句译成汉语无主句。
4 语序逻辑混乱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固定的语序, 但有时为了修词的需要, 语序也作相应的变动。但无论如何, 语序应符合规范, 否则必然导致语无伦次的结果, 不能确切地表达思想, 妨碍顺利地进行思想交流。英语的语序, 有的与汉语相同, 但也有不少与汉语不同。汉译时若不作相应的处理, 必然会导致翻译腔。
例5:Problems wi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ntaminants in the cooling water, drawn from the Waikao River, have shown the need for sand pressure fi lter system on special applications such as compressor, inter-cooler, millboxes and vacuum seals.
原译:从威卡托河抽来的冷却水含有有机与无机污染物的问题, 已经表明有必要在用于例如压气机、中间冷却器、磨机组件以及真空泵密封设备一类的特殊用途时安装压力砂滤装置。
该句语序逻辑混乱, 语句较长, 读起来上气不接下气, 令人费解。遇到这样的英文句子应按汉语逻辑思维顺序采用“先述后提法”, 也就是先叙述中心词 (组) 的修饰内容, 最后用“这样的”“这一切”“这种”“这些”等词语予以呼应。
改译:从威卡托河抽来的冷却水, 含有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某些特殊的使用对象 (例如压缩机、中间冷却器、磨机组件以及真空密封设备) , 必须安装压力砂滤装置。
例6:Ginevan says it’s reasonable, therefore, to expect that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studied bees are indicative of what may be occuring in small bees important to pollination, such as honey bees.
原译:他说, 由此有理由认为, 研究中的这些蜂的易受伤害性使人想见在蜜蜂之类对植物授粉有重大关系的小型蜂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中文的思维习惯是先说已知信息, 再提未知, 译文明显没有按此安排。
改译:吉尼凡说, 既然研究发现这些蜂易受伤害, 因此就有理由认为, 专司植物授粉的小型蜂 (如蜜蜂) , 也可能会如此。
5 结论
可操作性的翻译技巧无疑有助于克服科技文献汉译中的翻译腔。但是每位译者都应该认识到,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 我们不可能有一套永远不过时的优化方法。唯有不断提高英汉语水平, 深刻牢记英汉语言间的差异, 用心体会语言使用的规范, 才是克服科技文献汉译翻译腔的有效良方。同时身为一名译者, 也应意识到, 语言的规范化不应当只是政府的职能, 自身有义务促进现代标准汉语的健康发展。
摘要:在英汉科技文献的翻译过程中, 译文句子翻译腔的突出问题为:句子冗长、限定修饰成分繁杂、被动句滥用、语序逻辑混乱。本论文尝试采用相应的技巧来克服汉译句中常见的欧化问题。
关键词:科技文献汉译,句法翻译腔,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勒力, 贾睿霞.科技英语翻译中的拆分法[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 .
[2]王运编著.实用科技英语翻译技巧[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
5.华理参考文献翻译 篇五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作为文化组成要素的音乐也是如此, 它的发展离不开横向的借鉴, 离不开传递信息的纽带和桥梁——翻译。在所有音乐文献中, 英语音乐文献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对它译介是翻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是对音乐文体语言翻译进行专门性研究的科学。它是我国与国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关键环节, 对我国音乐中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离开了音乐翻译工作, 我国的音乐研究及其教学就不能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 也难以达到现在的程度, 广而言之, 世界音乐就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这就显示出翻译在音乐文化的发展中的重要性。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增强, 这种国际间的学习和交流也将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 音乐文献的翻译工作是进行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音乐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我国的音乐文献翻译回顾
我国音乐翻译历史久远, 最早的记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歌》, 它是公元前五世纪时鄂君子哲泛舟时听见越人拥揖而歌所唱的歌词译文 (2) 。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外部音乐的译入, 尤其是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后, 不少西城乐曲逐步传入我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胡乐”传入中原;在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隋唐时期, 《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高昌乐》等外来音乐大量涌入, 促进了我国音乐的快速发展, 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 音乐的译介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进入到二十世纪时, 音乐翻译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在语言种类上都有了较大的拓展, 把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的音乐文献的翻译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大批的音乐译著、译文呈现与世人面前。同时也造就了我国老一辈音乐翻译家如:沈知白、缪天瑞、张洪模、江启璋、顾连理等, 他们打开了我国音乐文献翻译的新局面, 大大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 我国从事音乐文献翻译的人员主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所的专家和学者。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际交流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推进, 音乐文化的研究范围也日益广泛化、深入化, 这就赋予了音乐文献翻译新的使命, 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我国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工作要进一步加强, 扩充从事翻译工作人员的数量, 使他们的技能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然而, 在我国的音乐翻译发展进程中, 历来重翻译实践而忽视音乐翻译理论的研究, 虽产生了不少译文作品, 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关于翻译理论的文章。以至于至今尚未出版一本关于音乐翻译理论的著作, 这不得不说是制约我国音乐发展的一个瓶颈, 是音乐研究领域中的缺失。
二、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的定位和定性
(一) 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的定位
音乐文献翻译理论与音乐文献翻译学不是同一概念。音乐文献翻译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应包括:音乐文献翻译的实质、原则和标准, 方法和技巧, 操作过程和程序以及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关于音乐文献翻译学的学科范畴, 借鉴文艺学对其学科范畴的影响, 可将其划分为:音乐文献翻译理论, 音乐文献翻译史和音乐文献翻译实践与评论三部分。
一套完整的音乐文献翻译理论包括:阐明音乐文献翻译的实质, 描述音乐文献翻译的过程, 厘定音乐文献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描述音乐文献翻译的方法, 说明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各种矛盾。音乐文献翻译理论主要侧重于对音乐文献翻译进行逻辑性、理论性的研究;音乐文献翻译史主要是对音乐文献翻译的历史进行评价与研究;而音乐文献翻译实践与评论则侧重音乐文献翻译的实践与结果的研究。音乐文献翻译理论从音乐文献翻译史和音乐文献翻译实践与评论中获取素材与数据, 从而促使自身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又为音乐文献翻译史和音乐文献翻译实践提供理论观点、方法和原则;音乐文献翻译史运用音乐文献翻译理论观点和评论的研究结论梳理音乐文献翻译实践和理论史料, 描写音乐文献翻译发展的运动历史规律;音乐文献翻译评论接受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的指导, 对音乐文献翻译文本、思潮和流派等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评论。这三个部分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 构成了音乐文献翻译学。
(二) 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的定性
对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的定性可以从以下四点说明。首先, 音乐文献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除了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有共性外, 还具有特性和规律以及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其次, 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的跨学科研究。音乐文献翻译理论往往会从文艺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去研究音乐文献翻译行为及结果, 上述学科的理论并不是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再次, 音乐文献翻译实践总会按照其自身规律发生、发展, 所以, 音乐文献翻译理论自身也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最后, 音乐文献翻译理论来源于音乐文献翻译实践, 并推动音乐文献翻译实践的发展。
理论学习可以减少主观臆断, 增强自信心, 为以后在翻译领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音乐文献翻译理论是启发音乐文献翻译学习的指针, 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正确的音乐文献翻译观, 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 自觉领会学习, 触类旁通, 激发对音乐文献翻译的学习兴趣。音乐文献翻译反映语言学、文学、美学等知识, 涉及面很广, 在翻译课中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 学生应注意音乐文献理论内容的选择, 针对音乐文献翻译学科的特点, 遵循各自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式, 以及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不同, 有的放矢, 力求精益求精, 提高翻译能力。
三、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危机
(一) 理论脱离实践
按照《辞海》对理论的解释——“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我们可以把音乐文献翻译理论定义为:由音乐文献翻译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音乐文献翻译活动的有系统的结论。也就是说:一切音乐文献翻译理论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由实践中得来, 并为实践所用。然而, 事实上, 我们的一些研究者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种种新论并没有多少实践的根基, 因为这些理论的发明者从事着语言学、文化学、比较文学、女权运动等领域的研究, 他们从跨学科角度对翻译活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研究而言, 这当然是值得提倡的。因为翻译的对象涉及语言间的转换和文化间的交流, 翻译的主体由于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中而受到该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诚然, 要使我们自己的理论得到快速的发展, 借鉴和吸收国外研究成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应当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 “借”和“鉴”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借”不能离开“鉴”, 脱离了“鉴”, 就会有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的危险。我们不能盲目地引进国外翻译理论, 更不能全盘接受和重复描述, 而是要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认真地研究,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有选择地吸收;这些所谓的翻译新论在自己国家就因缺乏实践的检验而带有主观化;而且, 这些理论所针对的语言都是有血缘关系的, 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对所涉语言具有理论意义, 也不一定对汉英 (英汉) 翻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任何一种同本国的翻译实践脱节的翻译主张终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终难长久遍播。因此, 国外翻译理论是否适合汉英 (英汉) 翻译研究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和系统论证, 如果引进过多而不加科学甄别, 反而会阻碍和窒息国内翻译研究的发展。
(二) 理论描述的玄学化
近年来, 随着国外形形色色翻译理论的引进, 明白晓畅、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传统翻译理论被玄空涩怪、脱离实践的新理论所代替。阐释学理论、关联翻译观、解构主义译论、女性主义译论、后殖民主义译论等充斥着各类学术刊物, 有些论文中到处是生涩的他译术语, 作者自己恐怕都并不真正融会贯通, 读者就更感到是在云里雾里了。这些理论充满了艰深古怪的术语、执拗不通的论述、杜撰的词汇、拗口的词句, 好像唯有这样才算是高深的学问。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有认识方面的问题、导向方面的问题和职评方面的问题三个因素:
在认识方面, 我们对国外的所谓翻译新论缺乏理论上的逻辑证伪和实践上的效度验证, 认为西方的翻译具有普遍适用性, 而没有认识到汉英互译的特殊性。从深层次上看, 一个流派、一种思潮的形成必然会有它的思想上的独创性, 理论上的系统性, 操作上的有效性, 科学上的可验证性, 抽象层次上的高度概括性等等。然而, 综观目前盛行于我国一些研究者笔端的所谓翻译新理论、新流派, 竟然没有一个真正具有“思想上的独创性”。
在研究导向方面, 掌握“话语权力”的人刻意营造、渲染、炒作, 使得翻译者认为写翻译论文如果没有高深的理论作为包装, 缺少玄空涩怪的概念作为点缀, 就会显得浅显、没有学术价值;部分学术期刊为了提高和保持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一味追求文章的理论深度, 从而在客观上对上述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学术阵地形成了“扬西抑中”的现象:在许多专家的眼里“信、达、雅”已经过时, “神似”和“化境”也已成昨日黄花, 就连被国外评论家认为“可以和莎士比亚作品媲美”的顶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三美”、“三化”、“三之”理论也鲜有专家、学者认真研究, 积极推介。
在职称评审方面, 我国高校对于科研成果的界定在客观上把理论研究推上了翻译研究的贵宾席。相当一部分高校不把译作算作学术成果, 即使算, 其科研分值也不及一篇核心论文。在这种职称评审制度下, 我们当然无法避免译者理论水平强于实践水平的现象, 盲目遵从、反复误引国外译论的现象, 理论越学越多但翻译错误却有增无减的现象。
理论的抽象化、玄学化的现象造成了翻译质量的普遍下滑。我国的文献翻译发展到今天, 虽然翻译理论越来越完善, 翻译原则越来越科学化, 翻译技巧也越来越精湛, 但是翻译质量的变化与翻译理论、原则、技巧的发展似乎不成正比关系, 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考虑的问题。
(三) 理论失职危机
任何理论都应该有它的职能和实际用途。如果一个理论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既没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又没有实践上的关照意义, 那该理论的研究价值就值得考虑了。理论的基本职能是描写或揭示事物或运动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用以指导实践。翻译理论的职能体现在认知职能、执行职能和校正职能三个方面。翻译理论的认知职能是指通过翻译理论的揭示, 使我们认识到翻译作为语际转换过程的实质、各项基本规范以及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在换码过程中的行为模式;执行职能是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功能和可操作性。也就是说, 翻译理论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理论描述不能空对空;校正职能则指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纠错反正功能。刘宓庆认为:“西方翻译理论迄今并未对翻译理论的职能作过专题的研究, 因此也经常受到缺乏对策性和流于空泛的责难。”受西方翻译研究方法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大都忽略了翻译理论的基本职能, 纯理论成了一些研究者掩盖其理论缺乏实践根基的挡箭牌。
四、发展我国音乐文献翻译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 翻译界同行和读者应群策群力, 对我国翻译理论研究者当中“扬西抑中”态度和盲目西化的现象进行反思, 尽快转变国内译论研究崇尚抽象、玄惑、空泛的学术风气, 克服翻译理论研究的危机。
(一) 音乐学术界应充分认识到音乐翻译在我国音乐事业中的重大作用, 应重视音乐翻译理论研究, 从人力资源和经济等方面支持音乐翻译事业, 从理论的高度对已出版的音乐文献译作进行评论以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
(二) 围家有关部门应对音乐翻译加大投入, 并重视音乐文献的外译工作, 将国外质量上乘的最新音乐文献及对我国音乐学有影响的著作选择立项, 组织资深的音乐翻译家翻译 (或编译) 出版。
(三) 鉴于我国音乐翻译界缺少一个音乐翻译学术团体, 亟待组建音乐翻译工作者学会, 该学会可申请加入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为团体会员, 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会, 互通信息, 共同探讨音乐翻译问题, 可能的话, 出版音乐翻译期刊, 或定期、不定期地发行音乐翻译动态活叶, 这有利于活跃音乐翻译学术气氛, 团结更多专业的和业余的音乐翻译工作者, 形成一个音乐翻译学术梯队, 使我国的音乐翻译得以良性发展。
(四) 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长期以来, 我国翻译界一直存在着“直译派”与“意译派”“神似派”与“形似派”“艺术派”与“科学派”之间的争论。大致说来, 这些派别又可以概括为两大派, 艺术派认为翻译是艺术, 实践中比较重神似, 而且大多偏爱意译;而科学派则认为翻译是科学, 实践中比较强调形似, 大多喜欢采用直译。从实践效果来看, “艺术派”的译文以明白晓畅为特色, 容易为读者所喜爱。但是, 由于不拘形式的缘故, 难免或多或少存在有失严谨的缺陷;而“科学派”的译文虽以忠实、严谨为特征, 但容易出现生硬拗口的弊端, 读起来不是十分顺畅。作为翻译工作者应坚持辩证法, 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不偏倚任何一派, 而应取两家之长, 避两家之短, 使科学与艺术并重, 神似与形似兼顾, 直译与意译并用。坚持对立统一规律, 才能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
从历代翻译家们对翻译的原则、标准的看法和争论中,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翻译活动本身不应该是目的, 应该遵循某些原则或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不断丰富, 翻译家们不断给翻译标准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音乐文献翻译理论归根到底就是对翻译性质和规律的认识问题, 它最终要解决的是译者的翻译观问题, 而译者的翻译观无疑决定着具体的翻译实践, 所以, 任何翻译理论不管理论纯度有多高, 学术抽象性有多强, 都必须与翻译实践有关, 对翻译实践有行之有效的指导作用, 片面强调理论的纯度、抽象性和无法验证的宏观指导性只能证明该理论本身的玄惑和无用。针对近二十年来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我国今后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研究的方向之一:在中西译论结合方面, 应把西方的翻译理论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结合起来, 建立对汉英互译有指导意义的、深入浅出的当代中国翻译理论;我国今后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研究的方向之二: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方面, 我们应当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道路, 在观察和总结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适合汉英互译的翻译理论。我们应从汉语的实际出发, 立足于自己的传统, 从开放的角度研究, 完善自己的理论, 中国翻译研究在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的共同努力下必会创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刚.翻译观与翻译实践应是统一的[J].上海: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51.
[4]刘宓庆.翻译没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5]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90.
【华理参考文献翻译】推荐阅读:
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07-19
考研初试经验(华理材料高分子)07-01
篇章与翻译参考书目11-13
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原文及翻译参考10-31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文学、翻译、语言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08-02
参考文献多个作者格式07-08
注释、参考文献规范写法07-24
注释、参考文献格式规范10-07
应收账款论文参考文献10-07
文献综述格式参考模板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