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与血型教学反思

2024-11-14

输血与血型教学反思(7篇)

1.输血与血型教学反思 篇一

新发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输血和血型》教学反思

新发中学生物组:刘志友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对七年级生物下册中的《输血和血型》的教学目标有4点:

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型,认同同型输血;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和血型的关系;

4、通过对输血和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输血和血型》教学重点是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点。

针对大纲的要求,我认真分析了教材,收集了相关教学资料,并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精选了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且适当地处理好教材,把整个教学分成五大块来进行教学: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血型的发现与血型。

三、输血及其原则。

四、血量及义务献血。

五、知识点的巩固。

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最后比较顺利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得到了许多体会与感受,具体如下:

1、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尽可能的表现机会。处在身心发展黄金时期的青少年,大部分都好表现自己,因而,在课堂上,无论是新知识点的介绍,还是探究活动的设计,我均是由学生来完成。

比如在血量介绍方面,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和探讨使学懂得失血量的多少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应该怎样处理。又如在传授血型的发现时,我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让学生来进行介绍,再通过课件来介绍整个血型的发现及相关的信息,课堂活跃了,信息也获得了。

2、在讲授义务献血时,我在网上搜集到许多关于义务献血的例子,从中选择了两个较好的榜样作为信息提供给同学们,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我又以自己参加两次义务献血的事情向同学进行介绍,并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并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义务献血证书。些时,同学向我投来了敬佩的目光,从而也感化了学生,许多同学都表达了自己长大后要参加义务献血,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多开展课间小活动及互动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后的教师,学习任何知识,学生只要对它感兴趣,一定能将知识点学好。因此,在教学中我多设计了一些师生互动以及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血型和输血关系时,我让四位同学上台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血型,A型、B型、AB型及O型,然后分别用球拍或其他道具代表受伤失血过多的病人,此时节需要献血的同学站出来为其献血,看四位同学是否表现正确,让全班同学来做评委,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活动完了以后,我又分别请同学来说自己的感受,希望自己的血型是什么血型,是万能献血都O型,还是万能受血者AB型或其他血型,学生都积极地说了自己的看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得到了许多体会,从而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一个更好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更加轻松地收获知识。

2016年4月29日

2.输血与血型教学反思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0例输血患者中, 男159例, 女161例;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 (45.4±3.8) 岁;72例患者有妊娠史, 63例患者有输血史。采取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160例) 与观察组 (160例)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验, 两组均进行血型鉴定 (单克隆抗体法) 和交叉配血 (生理盐水和凝聚胺) 。交叉配血通过将供血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血清混合后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其是否存在溶血现象。血型鉴定通过对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血清中的血型抗体进行检测, 以此作为判断依据对血型进行判定。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①对供血者基础信息、血液包装袋、血袋标签及血液制品各方面情况进行仔细核实, 确保各项信息均准确后入库;②加强对贮存血液制品各项质量标准的控制, 尤其对冰箱的温度等外部贮存条件进行有效控制, 冰箱温度应保持在2~6℃, 并由专门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记录和核对;③为确保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 应将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实, 对受血者血型进行鉴定, 确保输血无误。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具体包括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疾病发生、配血问题及输血前后的消毒操作问题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总发生率 (3.12%) 相较于对照组 (9.38%)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输血医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 如免疫学、传染病学、病毒学、遗传学及生物工程学等学科。对血液制品的合格性及如何获得有效的血液进行研究, 可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最大程度实现降低输血传播性疾病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因此, 血型实验室的临床工作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输血检验的控制直接决定着输血成功率的高低, 并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血液检验、消毒等相关工作的质量控制水平对血液使用的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HIV是临床输血过程中发生率极高的逆转录病毒感染性疾病, 对受血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严防HIV及其他病原体传染是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工作内容。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抗-HIV、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及梅毒抗体等内容进行检测, 并对供血者的个人基础信息资料进行详细登记、核实, 确保血液质量符合输血要求。同时, 在患者进行输血前还应加强对输血适应证的控制[3]。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各项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总发生率 (3.12%) 明显低于对照组 (9.38%)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加强对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输血安全性并保障患者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对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纳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20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160例) 与观察组 (160例) , 观察组采取血型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照组未采取质量控制, 比较两组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加强对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输血安全性, 并保障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长林.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28 (22) :65.

[2]闵望先.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0) :141.

3.血型与输血 篇三

血型发现 输血成功

美国的罗威尔医生首先在动物间作了相互输血的试验。他用羊血输给一条奄奄一息的狗。最后狗苏醒了过来。以后,法国的坦尼斯又盲目地把羊血和马血输进人体的血管内,这种试验使许多人断送了生命。从此,人们谈血色变。也无法解释这一道理:既然血液是人体的生命源泉,为什么输了“血”又会致人死地呢?

一八一八年,伦敦产科大夫勃郎特发明了一种输血注射器,他把正常人的血液输送给分娩失血过多的产妇。虽然,救活了几个产妇,但更多的产妇依旧离开了人间。偶然的成功,使医学界同行意识到:在某种条件下,人类之间能够相互进行输血。此后,有人将几个人的血液在试管内进行混合,发现有凝集和不凝集之分,如果将不凝集的血输给病人,死亡率就显著下降。

几乎又过了一百年,奇迹终于在维也纳大学兰特斯坦纳教授的实验室里出现了。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研究了每个人的血液异同,并且科学地把血液分为A、B、0、AB四种类型。这个发现,是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教授也因此获得一九三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教授究竟窥见到血液中的什么秘密呢?原来,人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球两大要素组成。血浆中含有能起粘合作用的物质——凝集素,血球中含有另一种能被粘合的物质——凝集原。血型就是根据凝集物质的不同来区分的。凡是红血球中含有凝集原A、血浆中含有凝集素抗B时为A型血,红血球中含凝集原B、血浆中含凝集素抗A时为B型血;红血球中不仅含凝集原A,还含有凝集原B,而血浆中不含任何一种凝集素的为AB型血;红血球中不含任何凝集原,血浆中同时存在凝集素抗A和抗B时为O型血。

这样我们就知道,如果把含有凝集原A的A型血输入B型血中,B型血浆中的凝集素抗A便会与凝集原A结合,发生凝集反应,从而使红血球破裂,影响血液功能导致死亡。而A型血和A型血之间的凝集原、凝集素均相同,因此在同型血之间可以互相往来,友好相处。AB型血的血浆中不含有任何凝集素,因而可接受不论哪一类型的血。被誉为“万能血”的O型血,则是由于红血球内不含有任何凝集原,所以也不会同其它血型中的凝集素发生冲突。血型的发现告诉人们,即使正常人之间的血液也不是完全相通的。因为血型之间严守着“同型相亲,异型相斥”的原则,输血的成败就在于能否遵守血型的规矩。

血型与遗传规律

近代研究,又发现血型具有一定的遗传规律。当然,父母与子女的血型不一定一致,但可通过父母的血型来推断其子女可能为哪种血型,不可能为哪种血型。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你可推测自己父母兄妹间的血型。

血型与疾病

奇怪!才出生三天的女孩,为什么皮肤一下子由光滑细嫩变为橙黄色,且失去嗷嗷待哺的神态呢?验血后方才明白,原来这是一种由于母女血型不相配合引起的“ABO新生儿溶血病”。这种病在我国并非罕见,儿乎每一百个婴儿中有一个。该病是因为患儿母亲血浆中的“免疫性抗A”或“抗B”的抗体进入胎盘,破坏了胎儿的红血球,直至血球破裂发生溶血引起。患儿母亲的血型绝大多数为O型,而患儿父亲的血型往往都是A或B、AB型。

什么情况下要输血

输血是为了救人。自血型发现后的半个世纪来,医学急救因输血受益极大。常见的严重大出血(包括呕血、便血、内脏出血等),烧伤,严重感染的病人,往往很快出现血容量不足,导致休克死亡。及时的输血可使病人转危为安。

输血还应用于补充病人血液和提高人体抵抗力方面,如严重的贫血或营养不良,全血细胞减少,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等均可通过输血,换血球或换血浆来进行治疗。

现代外科手术如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一次就要数千毫升血。至于器官移植,大肿瘤的切除等,如果没有输血的配合,那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同一切事物一样,输血也并不是唯一可行的一种治疗手段,再说输血后常常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严重后果,比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可造成急性溶血致人死亡,有的输血会使受血者传染上肝炎等传染病。更常见的是过敏反应,象皮肤搔痒、麻疹等。因此,对输血还是要持慎重态度为好。

输血新法种种

一血多用:最早的输血是把全血(包括血浆、血细胞)输给病人,但后来供血与输血产生了矛盾。能否利用有限的血源来扩大其使用价值呢?人们将血液中各种成分精制成制品,然后根据病人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别输给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浆等各类制品。这种方法不仅可避免血液中其它不必要的成分输入,也节约了血源。象烧伤病人主要缺少血浆或白蛋白,则可相应给予血浆和白蛋白。贫血病人由于红血球缺少,只要输给适量的红细胞液即可。

自体输血: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仅有80%的血液参加工作,另有20%血液在血库(肝、脾等)“待命”。根据这一特点,在大手术前分次少量地抽取病人血液,贮存起来,然后在手术中再将血输还病人。这种输血方法经济,安全,完全避免了输他人血后所引起的副作用。部分心脏手术的病人已采用了这种方法。另外,临床上对脾破裂、宫外孕的病人也将腹腔内的血经过滤后回收,输还病人自己的血管中。

代血浆应用:目前,人工代血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中,这可避免因人体循环血量的不足引起的失血致死。

输血史上新篇章

日本内藤良一医生首先研制成功一种“人工血液”,应用于临床。我国医学工作者也已试验成功人造血液,并在临床上应用。人造血液的出现是输血史上一大创举。它不受血型限制,无过敏反应或交叉感染,从而能使急救工作简化程序赢得时间,尤其在大规模的急救工作中可谓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极理想的人血代用品。

4.输血与血型说课稿 篇四

榆林市第七中学

《输血与血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在学生对血液有一些了解的基础上,单独安排一节,虽文字量不多,知识量也较少,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学生也很感兴趣,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本节内容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2)了解安全输血原则

(3)介绍血量和输血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模拟”血型鉴定,并增强动手能力。(2)通过了解安全输血原则,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3)学会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策略:(1)说出ABO血型

突破策略:通过阅读血型的发现和讲解兰德斯坦纳血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了解ABO血型。

(2)安全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突破策略:通过场景设置,使学生了解同型输血。(3)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突破策略:通过公益广告及相关图片,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

四、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也听说过血型、输血等名词,但对血型的发现,献血是否对身体有害等内容知之甚少。本段教学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对生物课的热情高涨,对生活中的事件充满好奇心,而课堂正好提供了机会。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

1、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教法:

A、教师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多媒体,视频中的内容予以恰当的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使内容连贯,流畅,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

B、分析法: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分析,同样可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C、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无偿献血的多组图片,达到渲染气氛,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2、说学法:

新课改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本节着重指导学生运用

A、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B、信息收集法:课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无偿献血知识的信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六、课时分配:1课时

七、教学程序:

本节教学分四大环节进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理清脉络、构建框架——合作探究、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关注社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血型的发现

在复习血液组成成分的基础上,播放的交通肇事图片,引导学生认知血液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问题,即输血前问什么要进行验血,由此让学生了解血型的发现及ABO血型。(通过幻灯片中的图片、文字显示发现过程。)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使本节课一开始就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

(二)理清脉络、构建框架。安全输血原则:

A、然后通过列表引导学生说出ABO血型之间的关系,明确输血的原则。(理清思路,分析总结。)

B、设定意外事故伤员失血被送医院的情境,假设你是接待这个伤者的医生,你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对输血知识进行拓展,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一步了解同型输血的原则。)

(三)拓展延伸,关注社会。无偿献血教育,这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本节的重难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帮助学生消除献血的顾虑,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魅力与重要,体验拯救生命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认同无偿献血制度。因此我是这样设计展开的:

第一步:通过老师的介绍以及分析让学生回答问题。(学会从书中获取重要的知识并记忆。)

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然后思考问题,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必答题和抢答题两个过程,老师对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和延伸出。举例献血狂人杨主银6年无偿献血41次,累计达1万毫升已属违法超常献血。(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抒己见,老师适时给予一些献血常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献血的疑虑和误解。)

七、说课小结:

5.父母血型与子女血型的关系有哪些 篇五

父母双亲血型O+O

子女血型可能有O

子女血型不可能有A、AB、B

父母双亲血型O+A

子女血型可能有A、O

子女血型不可能有AB、B

父母双亲血型O+B

子女血型可能有B、O

子女血型不可能有A、AB

父母双亲血型O+AB

子女血型可能有A、B

子女血型不可能有O、AB

父母双亲血型A+A

子女血型可能有A、O

子女血型不可能有AB、B

父母双亲血型A+B

子女血型可能有AB、B、A、O

子女血型不可能有

父母双亲血型A+AB

子女血型可能有A、B、AB

子女血型不可能有O

父母双亲血型B+B

子女血型可能有B、O

子女血型不可能有A、AB

父母双亲血型B+AB

子女血型可能有B、A、AB

子女血型不可能有O

父母双亲血型AB+AB

子女血型可能有AB、A、B

子女血型不可能有O

6.输血与血型教学反思 篇六

临床上输血引起溶血反应的原因有3种: (1) 输入了A、B、O血型不合的血; (2) 输入了不合亚型的血; (3) 输入了Rh血型不合的血, 其结果是由抗原抗体反应触发。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系统凝血和内分泌反应。红细胞上的某些血型抗原物质与血清中的某些相应抗体结合而使红细胞发生破坏造成溶血, 在各类血型中, A、B、O和Rh血型抗原最强, 当输入了不相合的血液, 就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或产生同种抗体, 因此, 每一受血者除检定A、B、O血型外, 同时检定Rh血型, 然后选用相合的血液输注。

对于Rh阴性患者, 不论是否产生同种抗体, 最好输入A、B、O同型Rh阴性的血液, 这样可以避免Rh阴性未婚妇女因输Rh阳性血而产生同种抗体致婚后怀孕产生新生儿溶血病, 由于Rh阴性献血队伍人数较少, 如遇到Rh阴性输血患者, 有时不宜及时找到相合的血液, 可采用以下办法: (1) 对自身适合, 采自体血者输用自体血; (2) 需少量输血者用A、B、O同型血浆代替; (3) 能不输血者尽量不输,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法, 即保证了患者手术顺利进行, 又避免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和同种抗体产生。Rh血型是目前输血工作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 因此, 严格临床安全输血, 关键是:输血前, 必须做好患者的正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及Rh血型鉴定,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取血、发血、严把“三查四对”关 (三查:血型、病例号、标本。四对:取血证、血量、姓名、血袋号) 对于有输血史患者, 术前、术后交叉配血一定要重新抽取血样, Rh抗D血型检查是临床输血的关键, 即能为治疗提供依据又可杜绝输血反应的发生, 确保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Rh血型,检验,安全输血

7.输血与血型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ABO血型;遗传;输血配型

中图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69-02

ABO血型系统是由奥地利著名医学家、生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首先发现的第一个血型系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曾广泛应用于亲子鉴定。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ABO血型遗传规律,对于增进生活常识,了解输血原理依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掌握ABO血型系统遗传规律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滴血验亲一直是人们验证相互间有无血缘关系的重要方式,现如今众所周知,滴血验亲完全不具备科学依据,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可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有个别无知者采用这一方式进行亲子鉴定。2014年3月,《重庆晚报》就曾报道重庆丰都一年轻小伙因怀疑儿子非自己亲生而进行了一场滴血验亲的闹剧。由此可见,在广大群众中普及血液遗传规律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二、ABO血型系统遗传规律分析

(一)ABO血型的基因型。

ABO血型的遗传分别由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B和O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1]。其中A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分别用IA、IB和i表示,即IA、IB对i为显性,IA对IB为并显性,i对i为隐性。其基因型见表1 :

(二)ABO血型遗传规律。

根据ABO血型的表型及其遗传规律,如果父母双方都是O型血,其子女一定是O型血;如果父母中有一方为AB型血,那么子女可能是A型血、B型血或AB型血,但不可能是O型血;如果父母一方为A型血,一方为O型血,其子女一定是A型血或O型血;如果父母一方为B型血,一方为O型血,则子女一定是B型血或O型血;如果父母一方为A型血,一方为B型血,则其子女可能是A、B、AB和O型血当众的任意一种血型。其具体遗传规律如下。

三、ABO血型系统输血原理分析

(一)不同血型的本质区别。

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血液中的血红细胞表面所含有的不同抗原来确定的[2]。血红细胞表面具有抗原A的血液称为A型血,具有抗原B的血液称为B型血,既有抗原A又有抗原B的血液就是AB型血,既没有抗原A又没有抗原B得血液则是A型血。与此同时,在不同类型得血液中还含有不同得抗体。其抗原抗体情况见表4。

表4 ABO血型系统中得抗原和抗体

血 型血液中含有的抗原血液中含有的抗体

A型血抗原A抗体BB型血抗原B抗体AAB型血抗原A、抗原B——O型血——抗体A、抗体B

(二)输血配型原则。

由于同种类型的抗原与抗体相结合会发生凝集反应,因此在临床输血配型过程中需要掌握一条重要原则:供血者的血液中不能含有受血者血液中不具备的抗原。也就是说如果受血者血液中仅有抗原A,那么供血者血液中就不能带有抗原B,如果受血者血液中仅有抗原B,那么供血者血液中就不能带有抗原A,否则均违反了配型规则,会发生血液凝固现象,严重时直接导致人体死亡。不同类型血液的输血配型情况见表5。

由此可见,O型血因既无抗原A又无抗原B,必要时可给任意一种血型供血;而AB型血则因既含抗原A又含抗原B,向其他任何一种血型输血均会带入新的抗原,故不能给AB型本身意外的任何血型输血。这就应证了人们常说的O型血是万能供血者,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临床上为了安全起见,在实行大量输血时依然只能实行同型输血,只有实在没有同型血的情况下,才能对A型、B型或者AB型输入非常少量的O型血,否则依然可能发生医疗事故。

参考文献:

[1]郑磊,张鹏等. ABO血型实验室检测方法现状及进展[J].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1).

[2]刘国瑞.ABO血型及其遗传控制[J].生物学通报,1997,32(4).

上一篇:不同的房屋说课稿下一篇:幸福来自于创造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