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4-09-27

评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选10篇)

1.评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一

沈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我》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本课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其内容分为“走进残疾人、如果我是他、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人,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通过沈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品质。达到润物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简要对沈老师的课进行一下回顾

一、教学的设计、教材的二次开发、符合学生的特点。

沈老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这节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真实而又亲切。学生兴趣高涨。课本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载体,学生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教学原则。

2、以活动为主线,注重让学生参与和体验。

本课的活动设计联系生活实际,从真情体验中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开展心灵的对话,体会残疾人的内心世界。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力求体现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生命的历程。沈老师在上课时让学生做了三次体验:

1、蒙上眼睛绕圈走上讲台,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的艰辛。

2、课中让大家告诉台上的同学一句话,但是要不用语言,而用手势表达,让他猜猜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体验聋哑人交流的困难。

3、让学生用一只手穿衣服让学生体验肢残人的的疾苦。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他们小小的心灵产生爱的共鸣。

三、课堂给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学生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方面沈老师都做得比较好。体验之后老师都会问学生 “你的心情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四、对学情的关注度不够,评价的力度不够是本节课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白璧微瑕,这节课应该算是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

王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中的第一个主题《不能忘记的屈辱》。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经历了哪些屈辱,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王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心灵的震撼,进行了一次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王老师的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楚

王老师的设计从山河如何破碎,到最后国宝是如何被拍卖,是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情感被层层推进,激情效果明显。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这节课无论是课本资源,还是一些图片,视频的运用,都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从视觉、听觉,多方位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屈辱史,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注重换位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堂上,当出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园”的图片后,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站在公园门口,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时中国人受到的屈辱。

四、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五、教学五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比较流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评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二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

(2)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①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表现在: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②集体经济(略)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训练题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

A.市场经济的主体

B.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C.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由不同所有制形式通过合股方式融合而产生的

解析A、B、C项错误。选D。

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①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①个体经济;②私营经济;③外资经济。

②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训练题例

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这样做: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更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④将从根本上推动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放宽市场准入体现了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地位,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优胜劣汰,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①②③对,④错,选A。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按劳分配

注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③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3)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①在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才能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③完善分配制度,注重社会公平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4)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训练例题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特区许多国企高薪聘用科技人员,并允许他们以技术入股,根据企业经营收益分红,科技人员这些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所得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D.按劳分配和接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解析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所得的分红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题中科技人员的收入显然包含薪水和分红所得,故应选D。

4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1)宪法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规定

①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这表明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②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表明权利是相对的,私有财产权也是如此。

(2)保护私有财产与维护公共利益需要是统一的

国家对私有财产可以依法实行征收、征用,是适应公共利益的需要;同时要求依法给予补偿,是对私有财产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保护。这表明既要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也要保护私有财产,二者是统一的。

(3)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明晰产权关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②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只有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权,非公有制经济才能生存和发展。

③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

治国。私有财产为公民的权利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公民有条件运用自己的权利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进而推进依法治国。

④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鼓励人们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训练题例

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国家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

A.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B.消除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C.形成和完善多种分配方式

D.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财富

解析私有财产主要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一股特征

(1)资源和资源配置(略)

(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指的是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②竞争性指的是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指的是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④开放性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4)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训练题例

目前,海尔集团已建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网络,这表明市场经济具有——特征。

A.开放性 B.平等性

c.法制性 D.竞争性

解析海尔集团的举措表明将自己的生产与世界市场联在一起,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目标,A符合题意,应选,B、C、D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2.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2)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及主要目标

①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训练题例

例1.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机制,自2005年12月26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此举:①有利于理顺产品价格,节约资源②违背了市场价格机制③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保证市场供应④有利于企业,不利于消费者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此举属于国家宏观调控,并非违背市场机制,且从整体上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②④的说法是错误的。选A。

例2.上一题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②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③行政手段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方式④应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调控措施

A.①③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④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故选B,①项与题目无关,③说法错误。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训练题例

2004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称,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已在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等7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这说明

A.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控制总需求和总供

给的大致平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基本制度结

合在一起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

目标

D.社会主义国家能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

控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解析A、B、C均与题意不符。选D。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共48分)

近年来,我国逐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更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 )

A.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C.与公有制经济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市场经济具有( )

①平等性②竞争性③开放性④自发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据此回答3--6题。

3.上述材料表明,在我国( )

①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加强②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鼓励、支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4.我国的国有经济( )

①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公有制③是国家经营的一种经济形式④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A.①② B.② C.①③ D.②④

5.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

①是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根本要求

②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④是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必须( )

①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②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效益③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④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近5年来,某市的23000名下岗职工中,已有22539名在各类市场及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主要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可以( )

A.有效地吸收劳动者就业

B.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

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使劳动者获得更多收入

8.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根本方法是( )

A.发挥市场作用

B. 强化宏观调控

c.增强节约意识

D.依靠科技进步

9.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能为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经济效益。这是因为( )

①通过市场竞争,能将经济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②商品的价格在竞争中由供求状况决定③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努力降低个别劳动时间④市场竞争会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0.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健全的法制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保证②法制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③法制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④法制是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市场经济

D.人民当家作主

12.下列属于公有制经济的是( )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B.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外资经济

C.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公众股

D.合伙企业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2分)

材料一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材料二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于2005年10月27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被表决通过,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修正案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并加大了对高收入者征税的力度。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体现了什么道理。

(2)中共中央的《建议》为什么要求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14.(12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变成“规划”意味着什么?

15.(18分)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各级地方政府大量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不同程度地充当了“裁判员”“运动员”和“规划制定者”的多重角色。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现象会带来哪些危害?

(2)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如何做?

[强化训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C 4.B 5.A 6. D 7. A

8.D 9.A 10.B 11.A 12.A

二、非选择题

13.(1)①共同体现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②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要兼顾公平的原则。中共中央的要求和税法调整表明,国家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12分)

(2)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代替的作用。坚持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0分)

14.(1)意味着让市场经济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规划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具体活动不具有约束力,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建立在对市场科学预测和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6分)

(2)意味着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把握和调控,从具体的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国家的宏观战略指导性规划转变,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规划指标少而精,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体现了政府管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转变。(6分)

15.(1)上述材料说明了当前经济领域仍存在政企不分,政府错位、越位。这一现象会带来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会造成不少地方盲目重复建设;再者,也会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等职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8分)

(2)①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应根据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信号,自觉地调节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而不是各级政府独包独揽。

3.幼儿园大班社会评课稿 篇三

另外,活动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x老师的用意,她是想通过幼儿身边的事、物来了解家乡,了解家乡宁波所属的各个县、市的名称及其特产或著名景点的。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化多媒体的展示,由一个中国地图到省到市再到各个区的,鼠标的步步点入,让幼儿更直观、更容易地掌握了教学内容。

活动中,x老师的教态温和,非常有亲和力,这就使整个活动氛围轻松,孩子在活动中没有一丝紧张感,孩子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突出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幼儿拼图游戏中,教师又运用了适合的音乐做背景,又给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了一种轻松的氛围。

活动的安排上,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地为活动的目标服务,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面又是从面到点,由大到小的递进方式开展的。x教师在活动中的每一个提问都是开放性,发散性的,孩子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教师充分关注到了所有的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4.评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四

①有意义,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新知、炼能力、悟情感三方面目标;

②有效率,即课堂教学要力争受众面广、参与度高,避免成为个别或少数学生的表演舞台;

③有生成性,即过程中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挖掘资源背后的潜在价值;

④常态性,即朴素简约中显“神奇”,不为公开课“表演”公开课。

⑤有待完善,即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尽善尽美,缺憾当是生活,真实才有进步。

以此为标准,再来回味、品鉴邓权忠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课如其人”:有思想、有内涵、稳重又不失亲和。整堂课邓老师话语不多,但却句句提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说到心里去,充分显示了一位名师久经磨砺的课堂驾驭能力。

具体说来,邓老师的这节课集中闪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首先,教学组织周密严谨,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整个课堂围绕“社会生活需要制度规则”“制度规则需要体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制度规则需要自觉遵守”三方面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化,学生于无形中追随邓老师的思路感受制度规则的必需性、合理性和必要性。

其次,素材选用恰到好处,详略有致,分析透彻。从“簋街起火,消防车赶往救援”的社会新闻到“华盖社区晨练扰民”的求助帖,再到“三模三电高考加分”的争议问题以及我国近年制度规则的完善举例,邓老师的`这堂课共选用了四则素材,实用不花俏,内容紧扣本课核心目标,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体现了常态化教学。且围绕素材展开的设问、追问、补问充分挖掘了资源价值,前后之间有联系,首尾之间有呼应,将整堂课凸显得愈加扎实丰满。

第三,对比手法贯穿始终,彰显奇效,“形”“神”兼备。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运用对比的教学手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邓老师从中德两国面对消防车的态度对比伊始,通过印象最深刻的制度和社区缺少规则制度延展,借助加分制度不完善和社会规章制度完善的正义性递进,依傍自觉遵守规则和逃避制度的后果提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逐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讨论和争辩,在比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比较中化有形预设为无形思想。

第四,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统揽全局,提升主题。邓老师的板书可谓亮点中的“亮点”,为整堂课画龙点睛。一方面高度概括了本课的中心内容,另一方面又通过巧妙的设计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可以从任一视角入手,阐发自己对本课所学内容的认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以生为本的原则与思想。

5.评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五

《品德与社会》学科评课稿

——柿子镇中心完小魏定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来自庙坝的周礼权老师和柿子的严洪举老师上的品德与社会课《家人关爱我成长》。下面我就这两节课跟老师们交流一下我的感受。

两节课,采用的是同样的课题,但两个老师紧扣教学目标,设立采用了迥然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我说说周老师的课,周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从而全面提升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在课堂上,周老师首先创设巧妙的情境配乐观看一个孩子成长过程的图片,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紧扣主题。接着走进故事屋,这一环节按照带入情境、引导启发,把孩子们带入回忆中,使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氛围,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再接着是一个活动,把对父母的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爱心卡片上,这一环节蕴含着“爱父母”的情感教育,学生爱父母的良好品德在活动中形成。最后以一首爱的小诗结束课堂,更是让爱得到了升华。另外,周老师的课件、教具、学具制作都很精美,很有创意。

不足:师生互动有点欠缺,启发不够到位。

严老师以其亲切、自然大方的教态,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家人关爱我成长》,本堂课中,严老师对教材的把握非常准确,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是深思熟虑、别具匠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严老师顾及了大多数学生,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充满童趣。尤其是古诗《游子吟》配乐欣赏让亲情得到了升华,更能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

我们说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严老师后面设计的拓展延伸的内容就做到了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6.评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六

就报业的生态结构而言,实际上是说,生存空问的允许度问题,即在第四直辖市这700多万人的空间里,它究竟能容下多少家报纸的生存与生长、发生與发展。这是在激活报业市场的同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所谓的宏观调控问题。调控什么,首先就是报业的种类、数量。这个问题不少业界同仁都意识到了,但未必做了更深入的思考,至于说根据这种思考再做适度之调控就更谈不上了。有一个动物学的实验:在一个笼子里,放上一只小白鼠,显得有些寂寞,小白鼠本身也有些呆板而不活泼;如果放进两只小白鼠则有些生气,也有些竞争,但还是有一定的友好相处,因为彼此的存在也是一种依赖;如果放进三只小白鼠,则生存空间有些紧张起来,竞争就大于了友谊,虽然仍有良好相处的希冀,但更多的是彼此的防范与警惕;如果放进四只小白鼠则完全变成了恶性竞争,就那么一点点有限的生存资源、生存空间,你占有了,享用了,就没有我多少份额了,彼此间没有友谊可言,只有你死我活,最后是鱼死网破、玉石俱焚,乃至同归于尽。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看不见的手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看得见的手在其中起作用。新闻出版的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为了做大做强,寻找新的增长点,提出创办新的报刊媒体是可以理解的,但能否满足这种需求,是否给这种需求开绿灯则必须彰显宏观调控部门的作用。管理部门在批准新创办的报刊时,一定要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从健康生态学的角度来调研和论证,然后给出决定,当批则批,当禁则禁。在这方面,我们甚至也不乏教训,中关村靠北四环的那么一块十分有限的社区里三家图书大厦恶俗火拼的案例,至今记忆犹新,政府职能的缺位,仍然让人痛心。

就市场竞争的规则而言,也有一个适度竞争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让不同的市场主体展开充分的健康的竞争,在竞争中创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服务和服从于自己对超平均利润率的追求。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什么?“道”在这里就是市场竞争的健康规则。比如“以诚为本,取信于民”,借助报纸的载体及相关渠道,提供真切、有用的通讯、报道、评论、图片等,服务于人们求知的需求、娱乐的需求、生活的需求、生产的需求、发展的需求、交往的需求等等,通过服务实现了报纸的价值,赢得了社会的回报,然后再服务、再生产,如此这般,就形成了报业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此乃“人间沧桑正道”。如果唯利是图,不挥手段,甚至打价格战争取读者,靠低俗风吸引眼球,则就有悖初衷,令人汗颜,乃至不齿了。这里的客观原因,当然有管理部门产业布局规划方面的责任,但报人自身也难脱干系。总得有自己的报格和报人的品格吧,利益人与文化人总得是一个不能分离的有机体吧!还有我们的记协、报协呢?难道没有一点行业自律的办法吗?不是还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在那里担负总责任吗?

7.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评课稿 篇七

一、突出优点:

1、这节课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典型的实际例子展开剖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悟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弥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整节课上的有声有色。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消极影响,学生不好理解,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的事例------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事例运用处理得当。

3、突出了重难点,效果较好。问题设计比较适当,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让他们有话说。

4、同时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得当,能起到帮助学生从视听觉上体会到资源配置 怎样发生的`。

5、本课题的很多观点不拘于教材,能与时俱进,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6、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

二、改进建议:

1、怎么处理好课本知识和现实材料的差距问题,应该谨慎对待,毕竟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究竟是舍还是取,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否则容易导致目标的不明确性。

2、对外开放这个内容上,可以更好的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来讲述。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篇八

1、资源配置的涵义P2152、商品经济的产生(重点掌握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重要条件、决定性条件---

辨析题)P2163、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P2174、竞争规律及作用(重点掌握作用)P218—2195、市场机制的缺陷P219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答题时要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写进去

P227)(重点掌握)P220—2217、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重点掌握所有制结构包含的两个内容:内在结构

和社会结构)P2238、我国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重点掌握)P2249、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①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P224—225

②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重点掌握)P225

③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P225—22610、产权 P227(明确的产权界定那一段去年考过,不用复习)

11、现代企业制度含义及主要内容P227—22812、金融市场(重点掌握信用)P22913、深化价格改革,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P230—23114、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掌握按劳分

配的内容、客观必然性、重要意义、实现机制)P233—23415、理顺分配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重点掌握)P234—235

16、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P23517、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重点掌握)P236—237

18、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P237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P23820、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新型工业化道路(掌握①工业化道路的丰富内涵,②

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P243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重点掌握)P248—249

22、对外技术交流(重点掌握引进技术坚持的原则)P25123、非歧视原则P253

备注 :

1、题目很少,都要认真复习对待,标明重点掌握的请按简答和论述题准备,没有标明的按辨析准备吧,资料只是一个标题,内容要每位童鞋自己整理,抓住关键词准备,别整理复习得太简单

2、论述题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产品 篇九

在人们热议供给侧和需求侧关系的今天,大家都承认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那么我们针对性地强调某一方面时,就千万不能陷入“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窘境,若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宏观思维折冲樽俎二者的关系。今年年初,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一次讲话中,就对供给侧、需求侧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关系,做了清晰明确的说明,他讲的中心意思就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的角度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就是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且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计划经济的三个法则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国内外一些经济专家认为,国家可以有三种法则制定国家的计划经济。

第一个法则是资源法。即从本国资源出发,政府制定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这种计划强调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外贸的资源出口业务,可以赚取大量外汇,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我国的人均资源并不丰富,即便是年年净出口,年年顺差;赚取了大量外汇,硬通货充满了外汇管理局,我国也是一个重商主义的国家,还必然会坠入一个殖民地经济类型的国家。

我国当然没有这样做,但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冶金工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我国也确实吃过不少苦头。那时人们认为钢铁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国之纲,抓住此纲,钢铁翻番,其他各行各业都要与钢铁翻番看齐,这就是国民经济的积极平衡,否则就是右倾主义的消极平衡。1957年我国钢产量570万吨,1958年钢产量要翻番到1070万吨,1959年再翻一番要到2040万吨。钢产量上去了,那么煤炭、能源、电力、交通、机械工业和轻工业都必须向钢铁元帅跟进相配,这就是以钢为纲,大跃进的缘由。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用资源产品的单项指标是无法科学地制定国家的计划经济的。

第二个法则是部门法。即从政府各部门的增产目标出发,计划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这种经济模式。那时工业的各行各业都有权力极大的政府部门掌管,如冶金部、煤炭部、建工部、交通部、铁道部、邮电部、森工部、纺织部、轻工部,单是机械部就分有7个大部,在其上的则有国家计划委员会,其权力更大,可以说是分权半个国务院。

当时,计划经济形而上学的思维是:只要有党的领导,再加上万能政府的运作,计划经济就可以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用的各种需要。这种思维发展的顶峰,就是1968年8月河南省遂平县成立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讨论公社内部职能部门时,主流的意见就是国务院有什么部门,公社内部也应有什么部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最后设立了8个部门:财经部、内政部、文教卫生部、工业交通部、林木部、农业部、商业粮食供销部、武装保卫部,同时设立计划委员会、公社办公室。当然设立公社外交部、国防部的意见未被采纳。我国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撤消于1983年。

计划经济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一方面是人民需要的生活品奇缺,另一方面是国家仓库里却大量积压着产销不对路的机床、设备,这些库存只有产值的统计价值,少有现实的使用价值。万能政府对此也一筹莫展。所以用这种方法制定计划经济,最后也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个法则是最终产品法。计划经济对此也稍有注意过,理想的国家计划经济曾有一种许诺,即计划生产多少粮食、肉类、布匹等少量生活必需品,则按比例发行多少货币。据经验之谈,发行1元人民币,则必须保证有8元的产品放在商店里,但其货币与商品1∶8元的目标一直没有兑现过。不但未兑现过,反而要用钱加票证购买生活物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能够消费的生活资料是最终产品,那么生产资料的产品是否也可以消费呢?生产资料的产品同样可以消费,但不是人们直接消费的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如第一部类部门生产制成的机械设备,如生产的工业原材料,如在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我国计划兴建的、跨年度的大型工程,大型工矿企业也是中间产品。第一部类的生产对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不能孤立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它必须要为农业、手工业的机械化服务,为轻纺工业服务。只有生产资料的中间品物化、摊销到生活资料中去,成为最终产品的一部分,整个社会生产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强调最终产品重大意义的最有力者是于光远同志。他在1979年关于生产目的的大讨论中反复强调了这一重要观点。他认为“如果要用一个综合的指标来表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话,最终产品的增产是最合适的。”同时,他认为:“中间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就)可以更快地实现最终产品的迅速增长。”

最终产品既包括最重要的消费品,又包括科教文卫,社会管理和国防建设所需物品,还有出口产品。也就是说,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的产品都被消费,产品的使用价值都得到体现,这样的产品才算最终产品,而社会现阶段的生产才算完成它的生产目的。

但计划经济体制无能力容纳最终产品消费的经济运行,如果考虑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可以容纳的最终产品消费的经济体制,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需求总量是指什么?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把制定的计划经济的三种方式,完全被市场经济体制改观了。以前根据的资源法,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一次肯定了市场的作用,说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的作用。问题是哪种企业有权利享有资源,考核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在考核企业占用资源、利用资源,在保护环境生态资源上,谁的生产率最高,谁的投入产出比对自然环境来说不是负数,最优者就应先得。别的不说,就说最优者的功效,就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命运的最好贡献。如果说有些国有企业没有这种竞争力,也可以说明,这些企业不是没有优势,不是没有能人,而是位置可能没有摆对,它们可能在竞争领域之外的自然垄断、国家重点安全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好些。当然,民企占有宝贵的资源,还应有若干法规、政策与之配套,贫富差距不能形成巨大差别。

以前根据的政府部门法,现在也有了重大改变。原先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标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废止,过去每年召集的计划工作定各项工业指标的会议已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代替,会议只对来年的经济发展做宏观性指导,具体体现在GDP的增长上。今年的GDP也采取了6.5%-7%的区间上浮动,以后又对过剩的几大行业做出了限产、压产的指令。市场经济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政府呢?政府则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样才算更好发挥作用呢?我认为主要不是在资源配置上,而是在新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要主导全民的公共品、公益品和福利保障制度的建设,让人们分享改革的成果,放心消费,积极投入改革事业而无后顾之忧。政府如果这样大刀阔斧地去做,何愁群众不拥护政府,何愁社会不安定祥和。

以前依据的最终产品法则,今天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说的需求总量是什么呢?根据国民经济的统计方法,GDP应该等于总供给,同时也应等于总需求,但合理的总供给应是有效供给,总需求也应是有效需求。但我国的GDP统计中,往往把许多无效供给也进行了统计,如许多形象工程,政府的重复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过剩性生产。这种统计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于光远同志过去提的按照最终产品法,规划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就有了重新考虑的必要了。因为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最终的有效消费,又避免了大量无效生产的浪费、过剩,合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我认为社会的需求总量,也可看做是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量,于光远同志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么做,很难很难,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则没有理由不这样做。这次我国的产能严重过剩就提示了这样做的必要性。而生活资料的最终产品现在普遍使用了条形码的标识,又出现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也给这样做的可能性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之后,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经济情况,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迅速成长,其在GDP、劳动就业、税收等方面或占半壁江山或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比例。在计划经济体制、全民公有制的国家里,它生产的最终产品,只能是生活资料的最终产品,但非公经济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单一生活资料的局面,非公经济不但生产生活资料的最终产品,也生产生产资料的中间产品。由于非公经济生产的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有利于人们的物质消费,这就是它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满足人民需求的生产活力,无论如何是无法再退回去的。为此,我国建立起来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改革举措了。

如何认识今后国民经济的最终产品

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之时,人们要求温饱,在日用品中大量最终产品的需求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本世纪初是住宅、汽车,同时一直潜伏在广大居民生活中,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汹涌喷发了,这就是对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最终产品的需求。这是我国需求侧一个薄弱层面,也是要说的供给侧应注意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认识最终产品的使用价值?古典经济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都讲商品的使用价值,现代经济学派则回避这一问题,讲边际效用,有其道理。但我国则应讲最终产品的使用价值,和西方发达国家混同未必有好处。如中药和西药,同样能治某种疾病,一盒西药100,中药一盒是1块钱。医保中到底偏重于报销何种药呢?根据使用价值的原则,就应偏重报中药,中药如果价格太低,可以适当提价,而绝不能让这种有使用价值的中药无利可图而衰亡。又如,国家机关用车,在使用价值相若的情况下就应用国产车。国防费用应摊销在我国的税收上,要使武器装备的使用价值更优良,如果要生产世界一流装备,那就要走我国动车机车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国外技术,又要自力更生。重视使用价值,就是重视最终产品的生产。

第三个问题,重视使用价值的生产,就是重视商品的生产,就是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我国现在金融市场如何呢?我认为若干经济杠杆撬动的天量货币很多都流向股市、楼市、汇市、债市等金融市场。资金在金融市场中循环,在空转中就能以钱生钱,无需注入实业,不生产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能赚钱,谁还关心最终产品的生产。比如,高于银行基准利率4倍、倍的高利贷,不就是这么赚钱吗?实体经济不是打工皇帝,而是长工,是雇佣工人,银行可以躺着赚钱,实体企业在高利贷盘剥下,关门倒闭者已不知凡几。问题完全不出在商业银行身上,而是出在金融顶层设计的制度上。

第四个问题,说了那么多最终产品,那么又把我国的重工业,第一部类的生产置于何地呢?关于这一问题,耀邦同志也有所回答。1982年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到苏联、东欧一些实行计划经济政策的国家,其建设道路并不可取;另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追逐高额利润、过度竞争的发展道路,我国也不能学。我国的发展道路应是:“既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模式。可否这样说,不是先有第一部类的发展,而是第二部类的发展促进第一部类的发展,因为人民的需要和消费总是走在前头……现在消费品的生产搞起来以后,实际上它也正在促进第一部类的发展……你只有把需求搞清楚,你才能考虑安排发展些什么?发展多少?”耀邦同志“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模式”,我认为不仅有其经济内容,也应有其政治内容。

第一部类是指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是指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他说的意思是说生产资料的生产不是不要发展,而是生产资料的发展要促进生活资料的发展,而不是生产资料的孤立发展,也就是说重工业要服务于轻工业,服务于农业。社会主义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利用“剪刀差”剥削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利用其他产业的利润和原材料为重工业打开积累和市场之门。耀邦同志解放初,曾在西南行政区工作过两年半。我国第一条自建的成渝铁路,就是用该区的农业税和轻工业利润修建起来的。

第五个问题,1979年10月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大讨论,不是孤立进行的。在前两个月,中国科学院侯学煜教授就提出了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四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应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后中央“五个一号文件”、“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市全面规划和建设的意见”以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都反映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根本思想。

1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十

四平一中楚学军

一、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1)资源合理配置。①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人们需求的无限性要求我们合理配置资源。②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调节。①优越性。市场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市场秩序。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出具体规定。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其基本标志;共同富裕是其根本目标;它还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我国的宏观调控。①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②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③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特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二、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①原因。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

(1)含义及表现。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发展中国家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2.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①地位及作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②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上一篇:十大道德模范推荐表下一篇:部编版七下 孙权劝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