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2024-08-21

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精选8篇)

1.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一

一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本学期,在校领导的关心下,我校在二三四下午第四节课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各方面有了全面发展,语数英学科有所提高,我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数学二课堂的目标,制订了培优补差的计划,现总结如下:

一、二课堂中主要措施:

1、在课堂上,给学困生创造机会,在他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2、采用激励表扬的方法,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且表扬要及时。并鼓励其继续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情境创设要生动,通过各种活动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机会。不仅仅给学困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且也要尝试运用优等生的思维方法即学生的思考方法。不要将我的思维强加于学生,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4、采用一优生帮一学困生的帮带行动。

5、对学困生实施训练基础习题,而对优等生则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发散思维方面的训练。

6、多于孩子接触交流,采用谈话法,观察法等方法,了解每位孩子的基本情况。

7、充分了解学困生的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范做题步骤,明确做题方法,制定学习目标。

8、向家长了解孩子的以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通过对比,发现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之处。

二、配合本学科教学组织的教学活动

1、口算

2、笔算

对学困生花的功夫需要很多,虽然对学困生辅导之后收效不大,但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孩子都是优秀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要继续做好培优补差的工作,对优等生不仅仅培养他们的“高分”,更重要的是“高能”,使他们真正的成为“领头者”。对因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得当,目标不明确,学习基础不好的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学困生,我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最后,我会继续关爱每位孩子,使他们学有所长,劳有所得,取得更大的进步!

2.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二

1.阿诺卡塔游戏

在学习数列时,教师先让学生玩“阿诺卡塔游戏”:现有中间带孔的圆木片,这些圆木片以从大到小的顺序穿在一根竹竿A上,现在的任务是将这堆圆木片穿到其他竹竿B或C上,但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圆木片只能一一搬动;2大的圆木片只能放在小的圆木片下面; 3搬动的次数尽可能少。现有4块圆木片组成的阿诺卡塔,则至少移动几次能完成任务?

下面是关于该问题“去数学化”的教学片断:

当教师提出该问题时,学生马上动手尝试操作,并反复实验,记录操作次数,进行交流汇总,最后得到答案。学生在反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只是熟悉操作流程和防止圆木片移动次数记录错误,没有细化操作步骤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此题是有关递归方法学习的一道好题,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两个解释数学本质的教学环节。

(1) 将该问题向递归方向迁移

阿诺卡塔游戏中,我们先从最简单的情况思考:1块时需要移动1次 ,2块时需要移动3次 (如图1所示),3块时需要移动7次(如图2所示)。启示学生,移动3块可以先转化为移动2块(如图3所示):第一步:将两块木片从A移动到B,需要3次;第二步:将剩下的最大的木片从A移到C,需要1次;第三步:再将两块木片从B移动到C,需要3次;所以移动3块共需要7次。移动4次的时候,可以转化成移动3块(如图4所示),

因此,4块的时候需要用“3个圆盘重新摞在一起的次数”+1次+“3个圆盘重新摞在一起的次数”=15次。

(2) 对该问题进行数学本质的揭示

该游戏中,若有n块圆木片时,至少需要移动多少次呢?

移动块圆木片的游戏(移动次数记为A(n))可以转化为先移动上面n-1块,记移动次数为A(n1); 接着移动最下面1块 ; 最后将上面的n-1块重复移动到上面,移动次数为A(n-1),所以n块圆木片的阿诺卡塔游戏移动次数为A (n)=2A (n-1)+1(n≥2)。由A(1)=1,利用递推关系可求得A(n)=2n1。

2.学习平均分组问题时 ,提 出如下题目 ,让学生小组讨论

题目: 将6名同学平均分成两组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下面是关于该问题“去数学化”的教学片断:

当教师提出该问题时,学生讨论热烈。甲小组抽调6人(恰有一名女生)上台展示,其中女生站在最左端,5名男生两两配对与女生组合,共有10种方法。

甲小组抽调6人(恰有一名女生)上台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只注重了和谁配对和配对结果, 从中忽视了活动的数学的意义。笔者认为,揭示问题本质,抓住活动要点,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数学本质:

(1)本问题的数学过程揭示。若要进一步思考 ,请问“10”从哪里来的?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数就是从5名男生中选出2名男生与女生组合的方法数即5C2。那么,问题的回答就成为:先指定一名同学,与该同学成为同组的还要从5名中选择2名,即5C2。

(2) 对平均分组问题的一般化思考。将mn个不同的小球平均分成n组,每组m个小球,有多少种方法?我们根据以上思路,在mn个不同的小球中,先取出一个小球, 再从mn-1个小球中选择m-1个小球与指定小球成为一组,共有Cm-1mn-1种方法;启示学生接下来从mn-m个小球中任意指定一个, 再从所剩mn-m-1个小球中选m-1个小球与指定小球成为一组……就这样分步依次完成平均分组任务,共

从以上案例看出,理解问题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课堂活动追求的境界。课堂活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动起来, 而是让学生能够逗留于问题面前,全神贯注地考察活动的每个环节,不断地与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行对话, 在协调信息的过程中提炼问题本质。



3.设计课堂活动,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可持续发展

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数学教师摈弃了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活动化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它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扭转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因此,数学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动”中探索新知,发展个性与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数学游戏,激发学习主动性

有位教育家说过:“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而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他们融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把数学知识融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寓学于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在大屏上出示了“168”,并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个数能被‘2整除吗?”学生们听了教师的问题后,立即进行竖式计算,然后回答:“能!”接着教师让每个学生任意写一个多位数,然后通过计算,看看自己写的这个多位数能不能被2整除。在自己知道答案后可以考教师,规则是教师不用计算,看能否迅速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学生们听了教师的游戏规则后,都想难住教师。但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能否被2整除,学生们感到非常吃惊,心想肯定有什么奥秘。接着,教师追问:“同学们可以不计算而迅速、准确地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吗?”学生们都摇了摇头,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需求。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设计竞赛活动,调动求知热情

小学生争强好胜,进取心强,在学习中不甘落后。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竞争的机会,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当然,竞赛活动的设计,不能脱离课堂实际,不能只追求“热闹”,而应该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

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教师在大屏首先出示了两组练习:A组:①25×4×9;②125×8×3;③35×(46+54);B组:①25×5×9;②125×7×3;③35×(55+66)。教师让男生做A组题,女生做B组题,进行计算竞赛,看是男生快还是女生快。比赛的结果无疑是男生快,女生慢,当男生都做完的时候,女生还没有完成,教师趁势表扬了男生,立即有女生站起来说:“这个竞赛活动不公平。”教师故意不解地问:“男生3道题目,女生也是3道题目,为什么说不公平呢?”女生接着说:“男生做的3道题目都能够凑整,而后面的3道题目毫无规律可循,所以计算比较耗时。”此时,教师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问:“25×4×9,125×8×3,35×(46+54),这几道题目大家都觉得可以进行简算,那简便体现在哪里呢?”通过追问,增强了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进入了乘法运算律的学习状态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竞赛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产生学习新知的期待,体验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

■三、设计体验活动,促进有效参与

当前,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致力于学生认识、情感和能力的改变,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必要的体验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应注重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的探究活动:在每个课桌上都摆有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纸板,大家知道它们的面积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在长方形上摆满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请大家摆一摆,并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生1:长方形A,每行6个,摆2行,6乘2,一共摆了12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长方形B,每行4个,摆3行,4乘3,一共摆了12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3:长方形C,每行12个,摆1行,12乘1,一共摆了12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在学生有了摆的活动体验后,教师趁势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这样便很自然地归纳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上述案例,教师并没有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通过摆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形成结论。

四、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自主探究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化新知。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激发他们求知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高效学习。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入手,让学生说一说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学生很快发现,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因为90°+60°+30°=180°;90°+45°+45°=180°。但就这样下结论,断言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并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有些勉强。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此时,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验证,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看是不是等于180°。也有少部分学生是将自己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看是否可以拼成一个平角。通过探究、交流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其内角和都是180°,于是顺利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主动探究中,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了思维能力。

五、设计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学生通过拼七巧板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它所拼成的正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学生发现,运用七巧板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了解了七巧板中每一块的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学生懂得了用同一副七巧板不管拼成什么图形,总面积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在巧玩、趣玩七巧板的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强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4.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四

梅溪镇中学 董军民

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文主任力推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对我们的研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活动从2017年9月20日开始,至12月7日结束。我十分积极地参与了这项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获颇多。现就我个人参与此次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要求我们阅读一本优秀数学文化著作,增加数学文化知识储备,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渗透数学文化知识。我在活动过程中,一直围绕这个重点目标来进行的,加强阅读,不断了解数学文化知识,并对文主任推出的一系列数学文化课程进行跟踪阅读。

第一阶段是知识储备阶段,主要是读一本数学文化著作。为了了解初中数课堂学数学文化,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下载了PPT《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论文《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视频《小数文化介绍》等学习资料,并对文主任推出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进行了全面阅读,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文化知识,写出了读后感,并上传了资料。我觉得阅读一定数量的数学文化方面的的知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是教学设计阶段,主要是上传归纳的初中阶段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和原创的教学设计。我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文化作了一个详细的整理和分析,我认为这些知识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掌握数学发展的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们以激励,提高他们的未知欲。平时对一般的教学设计还可行,但要渗透数学文化可就有点难了,因为以前很少这样做。不过,万事就怕认真,我觉得这次研修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可以说就是认真,我还从没有这么认真地参与培训。我不断收集资料,在我的课堂里,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到一些数学文化知识,我发现课堂的效果较以前要好。有了经历后,我就选出了一节课,在做教学设计时,从中融合了一定的数学文化知识,并上传至活动里。

在研修活动进入第三阶段后,我对所设计的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进行校本实践,通过相互研磨、完善,录制并上传课堂实录。平时我们在一起有过探讨研究,觉得渗透数学文化对数学课堂的教学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定要重视,并采用合适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我根据大家的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并进行了试录。最后,觉得效果不错时,就正式录好课堂实录并上传。不过,后来我看了一下效果,还是差强人意,一方面是本人语言水平的问题,对数学文化的表述不十分清楚,没有感染力,另一方面是录像设备录的效果不是很好。

对于录课,我在活动里看了下,大家录得少,上传得少,发上来的视频只有几个,并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大家如果能重视的话,多做些这方面的工作,对自己的教学也有好处。有些老师可能觉得为难,嫌麻烦,可是教学也是麻烦的事,不麻烦些怎么有进步呢?我对PPT制作不熟练,由于自身原因,也很少录课。当我做完了这些事情以后,回过头来看看,也觉得不过如此。尽管水平有限,质量不高,但能迈出这一步就很不错了。我相信,以后我还会有更好更精彩的表现的。

5.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总结 篇五

历时两周课堂教学评选(初赛)活动已圆满结束,本年级数学科共有6位教师,全部参加了课堂教学比赛。经各评委公平、公正打分,评选出叶俊梅、孙文权两名教师参加复赛。这次评选活动,使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三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在新课程教学中涌现出来的教学新秀们,他们理念新,素质高,悟性强,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表现在:

1、注重情景的创设:他们能很好的把握学段与课时目标,找准教学新知的起始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各有千秋,使人明显感到,课堂上离“教参”渐“远”,离学生更近,6名教师都能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材料帮助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增强数学的生活实用价值。

3、多媒体教学的充分运用: 参赛教师制作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的课件都是自己根据教学内容完成的,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4、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较为扎实,例如:教师的普通话、板书书写、多媒体的使用等等。

这次活动也暴露了一点问题:

1、个别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课堂缺少教学机智,教学调控能力差,例如,有位教师一节课用了40分钟,也没完成应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语言不够生动,缺乏感染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

2、在有的教师的课堂上依然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的现象,课堂上出现了学困生。

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1、学校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

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培训、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安排他们从事各年级的教学,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驾驭教材,灵活使用教材。

2、教师要加强学习、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也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6.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六

数学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总结

桃花源镇凉风小学教导主任:石峰 历时一周多的数学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已告一段落,为了总结成绩,再接再厉,查找不足,亡羊补牢,提出希望,展望未来,现对本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做如下简单的小结。

此次活动本来应由教科室来牵头,但由于刘主任身兼六年级重任,就把此次活动平移给教导处,我也毫无怨言的承担了此次活动的组织。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上课的六位教师,感谢你们为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奉献了六节精彩的课。为了这节课,你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了这节课,你们绞尽脑汁精心设计,为了这节课,你们查阅大量资料,为了这节课,你们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为了这节课,我对你们深表敬意和再次的谢意!其次,我要感谢五位评委,感谢你们为了这次活动能圆满完成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公平裁判以及精彩的评课。再次,我还要感谢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你们能牺牲休息时间而毫无怨言的参与听课学习,你们好学上进的精神值得全体教师学习。

老师们,你们都全程参与了听课,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收获和感悟,我也跟大家一样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老师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也不具备数学专家那样的水平,还不能把竞赛课的所有优缺点都一一点评。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下面我具体的谈谈这次竞赛课中我个人的感受。

(一)六节课六种风格

胡艳老师的课“行程问题公式化”。她不但组织引导学生分析理 1 解题意,而且组织学生模拟客、轿车行驶过程理解题意,还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总结出“速度差×时间=路程差”的公式。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交流为主渠道,以训练为主线,很好的组织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速度差×时间=路程差”的形成过程,既注重了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又展示了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遗憾的是学生讨论与交流不够大胆,师生评价做得较少。

周筠老师的课“面积大小方法化”。她组织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问一问等形式归纳总结出比较物体面积大小的方法有:用眼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三种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语言儿童化,学生充分经历了“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问一问”的学习过程,同时领悟了“用眼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比较物体面积大小的方法,而且还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三种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年轻而缺乏教学临场机制。

杨继红老师的课“整十整百加减最优化”。他组织学生从主题图入手,了解图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新授知识——整十整百数怎样加减?首先通过“几个十是几十,几个百是几百”的复习,为今天整十整百加减做好铺垫,然后组织学生重点说“80+50=?”的算理,使学生懂得了整十整百数怎样加减,一共说出了四种算理,这体现了算法多样性。令人不悦的是最后没有将方法最优化成:8个十+5个十=13个十,也就是130。

向林老师的课“面积计算推导化”。她出示照片,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过程用数方格和覆盖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合作讨论为主渠道,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较好,最后又落脚到怎样求照片的面积大小这个问题上来,整节课显得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教师教学语言简洁精炼,给人以美的享受。

杨念老师的课“合理搭配活用化”。她大胆的使用人教版教材,巧妙地构思教学流程,重点突破搭配要“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最终引申到数学问题中来:聪聪和妈妈与7个客人一共要握多少次手,4种饮料和3种主食有多少种搭配方法,12个女教师与5个男教师有多少种搭配跳舞法等的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些计算方法的形成把本节课推向了课的高潮,这也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之一。不过你的语速太快,别说学生,就连我们听课的教师也没能听清楚你的要求,你叫学生怎么能明白你的教学意图呢?他们又怎么能很好的去合作与讨论呢?

秦开老师的课“分数加减问题化”。他首先组织学生齐读信息,让学生从这些信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一一解决这些问题。整个教学流程体现了以问题为主线,要求学生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令人遗憾的是当学生提出了利用本节课知识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没能很好的捕捉到这一难得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良机。

(二)数学课堂数学味浓

老师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的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一节课下来,涉及的科目很多。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多样,不像以前竞赛课那样统一内容,而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3 这次不仅讲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如面积的认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的“搭配”等,还讲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如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相遇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等。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三)数学课堂返璞归真

这次竞赛课跟以往我听别的竞赛课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的讨论声,游戏高兴时的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回归数学课堂的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四)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相辅相成

这次竞赛活动,三、四年级教室学生的课桌摆放是五六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这样是为了方便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改年级至少从形式上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了。当然,合作学习也并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独立思考也很重要。而这次竞赛课上,教师很好地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那就是需要讨论的地方采取了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独立思考,他还有什么创新呢?但需要合作时,还必须会合作,而且合作得很愉 4 快,体现合作带给的愉悦。

总之,这次数学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既给我们数学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又能让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觉得好比一场及时雨,既洗涤了部分年轻教师不求上进的头脑,又给部分固步自封的年老教师敲响了课改的警钟。这次竞赛活动,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一面,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课改年级悄然出现,学生主体地位明显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明显重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与以往相比,课堂多了一份民主与和谐,教师的角色更换了,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但是,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不强,讨论还不够充分,交流还言不达意,教师放手还不够,还不能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生怕学生不懂就情不自禁的越俎代庖,教学评价也有待加强,这样才能很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老师们,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由当初的茫然无措逐渐变成现在的初见端倪,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最后,也祝愿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园地这块实验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真正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课改目标。

谢谢大家!

7.初中数学课堂活动式教学刍议 篇七

一、加强现实情境和学生知识背景的导入

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数学问题是教师活动开展的基础, 需要教师在课前备课与导入时加以利用.从总体而言, 就是初中数学课堂需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及联系和处理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的机会, 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探索研究的机会,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的第二节“活动思考”内容时, 着眼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学好数学, 向学生展示两道与学生的游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真是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 教师提出问题:小明家买了一个高2米, 长1.5米, 宽60厘米的书柜, 他家的书房门高1.8米, 宽80厘米, 这样的书柜能搬入书房吗?

学生在讨论中, 自然分为两大阵营, 一边说“能”, 一边说“不能”.说“不能”的一边人数少, 急着让我点评.但我让他们中的四个人把讲桌抬出教室, 然后, 我把讲桌侧放于地, 再让他们侧着抬回教室.这时, 所有说“不能”的学生都笑着说:“懂了, 能!”一拥而上, 扶起讲桌, 抬回原处.我只是问一句:“数学能使人聪明吗?”得到的回答是:“能!”从这次活动中, 我惊奇的发现, 学生在快乐中, 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且眼疾手快, 语言流畅, 思维敏锐, 学习效果极佳.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以数学实验解决问题

新课程的数学中, 借助动手操作理解的内容不少, 但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由于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 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些活动, 老师要适当指导, 必要时, 要亲自演示, 并指导观察探索, 以防跑题而降低教学效果.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走进图形世界”的“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从三个方向看”的内容时, 都提前出示教学目标, 让他们充分准备后, 在操作中探索, 操作后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都较深刻.

如在对“从三个方向看”的操作和学习中, 我先让学生自由活动与交流, 结果观察效果不一.然后, 我又指导他们再观察, 以主视图为例, 让他们在几何体的正面, 平视, 并后退, 适当拉远距离, 以淡化几何体在外围的内部的曲面等轮廓, 这样, 其平面效果就出来了.最后检测证明, 由于活动前准备充分, 活动中积极主动, 测试成绩更优.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让学生把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学习, 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在合作交流式的教学中, 首先, 要注意合理分组, 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 在每次合作学习中, 老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因为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 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

如, 在学习“图形的变化”后, 我展示了一道提高题, 让学生组内、组间合作交流完成.问题: (1) 画一条直线, 把一个圆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 怎样分? (2) 有几种分法?画一条直线, 把一个长方形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 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3) 你是否能画出一条直线, 同时把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怎样分?

活动分三个层次:每一问都先组内交流讨论, 分组展示, 再评析打分.

第 (1) 问, 在短时内完成, 且答案较一致:只要直线过圆心, 就能把圆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半圆, 因此有无数种分法各组得全分.

第 (2) 问, 先小组展示出不一致的答案, 有两种与四种之分.但没有一组得全分, 立即引起全员关注, 但各小组都慌乱, 一致要求点拨.这时, 我给每名学生发一张长方形纸条, 并启发说:“每一个圆都有一个圆心, 每一个长方形有没有中心呢?如有, 请用折叠的方法把它给找出来, 并用笔在中心点上实心圆.”学生操作并交流, 结果有的用对角线交点法确定了中心, 有的用对边中点连线交点找出中心.我表扬了全员的聪明.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过长方形中心折叠, 但不准过对角线、过对边中点连线折叠, 然后沿折线用小刀分割, 之后用旋转法, 把上块以实心圆点为定点旋转180度后和下块对比.我问:“发现了什么?”学生一致答道:“两块完全一样!”然后, 让学生打破组界交流作品.我要求把完全一样的作品拿出来, 结果无人响应.我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抢答:“也有无数种分法, 只要直线过它的中心.”我表扬了抢答的同学反应快捷, 其余学生一致认同.

第 (3) 问, 我点拨:“请借用问题 (1) (2) 的结果来解决第 (3) 问.”结果各组几乎用与解决第 (1) 问相同的时间解决了第 (3) 问.各组都得全分.

当然, 在“让学生动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学习中, 还应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 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兼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倡个性化学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参考文献

8.动手做数学 活动进课堂 篇八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正负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能正确读写。

3.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在黑板上画好本节课所用的简单空白图表。

教学过程:

一、唤醒记忆,启旧引新

上一节数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上节学习了温度,我知道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沸腾时是100℃,零上5℃记作+5℃,零下2℃记作-2℃……

二、设境激趣,全员参与

1.天气预报

师:老师现在读出昨晚天气预报中的一些温度,谁来很快记录在天气预报图上?

学生争抢上台,教师请某生上台在确定位置表格中任意描点,选中台上记录员,其余同学写在本子上。

北京 -4~2℃哈尔滨 -10~3℃

青岛 0~5℃拉萨-20~-3℃

昆明 4~12℃台北6~8℃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记录得对吗?和你写的一样吗?

师:同学们真棒,为我们自己的成功鼓掌。你们把这些温度分为哪几类?

生:分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0℃三類。

师:现在把它们填在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零上温度都是正数,正数都大于0;零下温度都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师:0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什么?

生: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为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师:正数怎么没写正号呢?负数能不写负号吗?为什么?

生:正号有时可以不写,而负号不写就会被看成是正数,所以负号必须写。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填写天气预报表格。

师:是不是只有温度才可以用正负数表示,而其他事情就不能呢?

生:不是。像抢答记分、赚钱或亏本、蜗牛爬树等都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2.抢答记分

师:现在我们就来进行抢答比赛。这里有两组题目,谁愿意来参赛?

学生争抢上台,教师请某生用确定位置的办法描点选出男、女生代表,读题人和记分员各一人。

师:怎么记分呢?

生:答对记+10分,答错记-10分。

师:现在由××抽题并读题,参赛代表抢答,记分员记分,大家注意回答和记分是否正确。

师:现在我们来算一算他们各得了多少分?哪个队胜了?

生:男队得50分,女队得30分,男队胜了。

师:(对负方说)谢谢你,正因为你的参与,大家才弄清楚了这些知识。

此时女生一致呼吁重新选员,再赛一次。经过B组题目的抢答,女队获胜,双方扯平。

3.走进商场

师:星期天,服装店新进了20件羽绒服,卖出去可是要赚钱的呀,谁来卖?谁来收银记账?

学生争抢上台,教师请某生上台描点选中“售货员”和“收银员”各1人,并请二人上台“经营”,大家当“顾客”。

师:这账怎么记呀?

生:赚钱记正数,亏本记负数。

教师指导“售货员”叫卖、“顾客”还价和“收银员”记账。

师:大家看见他已经赚了你们多少钱?猜猜他的进价是每件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他已经赚了我们1900元,每件进价是200元,因为……

师:就剩1件了,也让他亏亏本吧。你们的钱来得也不容易,别让他掏空了腰包。怎么和他协商?

生:怎么卖呀?天热了就不好卖了,放一年就不时行了,不如降价卖成现金,也好进新货。

经教师指导,双方讨价还价,最终以190元的价格卖出了最后一件羽绒服。

师:这账怎么记呀?

生:他亏了10元,记作-10。

师:我们一起算一算,他一共赚了我们多少钱?

生:1890元。

三、迁移运用,巩固强化

1.猜工资卡上的数据变化。

2.看数轴图回答问题。

四、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样?

生活中用到正负数的情况可多了,请大家课后认真观察了解,看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正负数,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好吗?

上一篇:“质量月”主题活动方案下一篇:例行公事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