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相信未来》学案(精选9篇)
1.高一语文《相信未来》学案 篇一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向青春举杯 专题中的第一个板块 吟诵青春。本文的内容是:表达自己身处黑暗现实但仍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和执着信念。本文的特点是:情感上连用七个相信未来,展现诗歌的乐观之美和执着之美;内容上运用蜘蛛网、余烟、排浪等或悲凉或壮阔的意象,表现崇高之美和坚定之美;语言上运用相信未来等整齐的或有变化的句式,表现整齐之美和变化之美;节奏上运用无情、叹息等词的重音和停顿,表现和谐之美和韵律之美。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节奏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四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节奏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年轻生命积极乐观、坚定执着的态度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本诗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能阐述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的特点和效果。
能解释本诗节奏(重音、停顿)上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
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受作者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情感。
能体会作者对年轻坚定执着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能阐述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的特点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本诗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阐述
(一)激发兴趣、导入相信未来。
好的诗歌,永远是从心里面流淌出来的,因而也更能打动人。优秀的诗人作为社会最纤细的触角,总能用优秀的诗歌带给人们力量或启示,影响着当时以及后来的人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便是这样一首诗歌,它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它,就是食指的《相信未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诗情,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体验情感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读完后用句话说说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情感有什么特点。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淮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体验:作者在诗中表达了相信未来的乐观、执着的情感。作者对未来的自信和乐观并不是轻松的,而是沉重的,悲壮的。
教师趁机介绍写作背景,深化学生的学习:这首诗写于1968年。这一年,许多思想活跃的青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难:张郎郎在逃离北京时在王东白的本子上与下了四个字:相信未来;甘恢理写下了伤感的别离诗;郭路生(食指的本名)写下了名篇《相信未来》;邓朴方被迫害致残;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被迫害致死(以上引自《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当时正是开始并进人高潮的阶段,诗人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悯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诗人处于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著,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教师再介绍食指的一段话,帮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圃,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失的那一天。
接着,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时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到诗歌中流动的情感之美。)
(三)再读课文,体验内容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内容美。读完后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包括意象)来表达自己相信未来的情感的,这些内容或意象有怎样的美感或特点。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提升学生的认识:
诗歌前两段,作者选用了炉台、余烟灰烬、枯藤、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等悲凉的内容和意象,给人以贫困、落后、动荡、黑暗的感受,有一种悲凉之美。第三诗段紧接前两段,选用了想象而成的排浪、太阳、大海、摇曳着曙光等亮丽、壮阔的意象和内容,表现了崇高之美。每段都以相信未来结束,作者在绝望中依然坚信未来,给人以悲壮之美。
第四至六段,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探讨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理由:未来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能透过皮肉的表象,看到脊骨的本质,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些内容表现了坚定之美和执着之美。
最后一段,呼唤读者要坚定地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表现了坚毅之美。
接着,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一起体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三读课文,体验语言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语言美。读完后说说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有什么特点或美感,有什么效果。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深化学生的学习(已说到位的就不再说):
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称和整齐,有对称之美、整齐之美。全诗共七段,每段都是四行文字,结构匀称。第一、二段句式十分整齐,每节前两句都当字开头,第三句都以我开头,第四句都以 相信未来四字结尾。第三段的前两句都以我要开头,第四段的末两句都以她有句式开始,第七段结尾三句,则都以相信一词开头,形成排比句式。从效果上说,这种语言上的对称和整齐,看上去精致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变化和自然,有变化之美、自然之美。从第四段开始,诗歌在形式上有了较大变化。开头两句不再以相同的句式开头,开头句式和结尾句式都不一样。从效果上说,一是不呆板,有变化之美;二是让形式顺其自然地为内容服务,有自然之美。另外,反复手法的运用也是本诗在语言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全诗共出现七个相信未来,最后一段三次出现相信。
从韵律上说,前三段,双句最后一个字都是ai韵,如哀、怀、海、来。而后四段中,每一段都出现了ng韵,如第四段的睛、孔,第五段的情、讽,第六段的功、定,第七段的轻、命。形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韵场。
接着,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一起体验。读出语言的对称和整齐之美、变化和自然之美,也要读出音韵的和谐之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品味语言的特色、效果及韵律,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五)四读课文,体验节奏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节奏美。读完后说说每一句在朗读时应采用什么节奏,具体包括: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该重读,每一诗段该用什么语气和语调来读。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和基本理解。
最后教师也用多媒体出示自己的基本理解,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在多媒体中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重音和停顿。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节奏,体验节奏之美。)
(六)五读课文,体验四美融合。
在前面四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时间:5分钟左右。
这个环节的诵读分一先一后两回。
第一回,每人自由诵读,放开声音,用心把握,努力体验。
第二回,全班齐声朗读,共同体验,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本诗的学习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融合诗歌的四美。)
(七)总结课文, 说说收获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总结收获淮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收获和启示:学习本诗之后,我们体验到了它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我们在诵读中走进诗歌,走近作者。同时也启示我们,学习诗歌要注重自主体验,自主诵读,自主欣赏,让诗歌的美流入我们的心灵,积淀成我们美好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总结回味,提升学习价值。)
(八)课外拓展,推荐阅读书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所以学完食指的《相信未来》后,我将向学生推荐食指的《相信未来》的姐妹篇《热爱生命》,还有类似题材的,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2.高一语文 作文公开课学案 篇二
——记叙文的结构训练
(一)一、学习目标:记叙文的结构模式
二、情境创设
0岁出场亮相,10岁天天向上。20岁远大理想,30岁发奋图强。40岁基本定向,50岁处处吃香。60岁打打麻将,70岁处处闲逛。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同学们读完这个段子后,为何印象深刻?
三、自主学习
范例一
虞美人·听雨(作者: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分组讨论:诗歌结构特点
范例二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一)三十年前,我八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月十分凄惶。
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十五岁,嫁来时,驴屁股上曾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大约是那年的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角的米粒。嫂子却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范例三: 八——十八——二十八(高考满分作文)
“啪!”一巴掌猛地打在屁股上。我大哭起来。“老师怎么教你的,小草是绿的,太阳是红的,看看你,怎么画的!”我透过泪眼,看着那张被撕掉的画:小草是黄的,太阳也是黄的。为什么非要把小草画成绿的,把太阳画成红的?我戴爸爸那个太阳镜,看到的小草和太阳就是黄的。我不解。
“还有你的作文。”老师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让你写爸爸、妈妈,你怎么写的?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本来就是嘛,妈妈陪我读书,爸爸背我上学,不是书童、车夫,是什么?”我不服,和老师顶嘴。(八岁的两个片段。)
那年我八岁,还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新颖、多变、极富想像力。周长长,面积小,人生阅历浅。(议论扣题)
“太过分了。”我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怎么了?”爸爸关切地问,“今天考试,居然有人作弊,老师也没看到。”“他有没有抄你的?你有没有受影响?”说到作弊,父母如临大敌,紧张地问。“那倒没有。只是这样对努力学习的同学太不公平了,我要去举报。”“别傻了,没影响到你就行了。举报,万一人家报复怎么办?再说了,那么多作弊的,你举报得过来吗?”听听父母的话,有道理,于是打消了举报的念头。
回到房间,我想起刚刚被老师读过的作文。写友情的。只是我所描述的友情与我遇到的相差甚远。文中用了很华丽的辞藻,而我拥有的友情都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又很温馨的。“文章很唯美,但很违心。”我苦笑着对自己说。(十八岁的两个片段。)
那年我十八岁,已经被渐渐改造成规则的图形,只是棱角还在,不新颖也不规范,不多变也不稳定,周长不长,面积也不小。(议论扣题)
我的这件衣服怎么样?”女伴向我展示她新买的衣服。“很不错,和你很配,你穿上这年轻了十岁。”我赞不绝口。其实那件衣服很难看,但我在“赞美”的时候,竟没有任何感觉。全然没有第一次说违心话时的慌张。
老板刚刚批评了我,说我工作的方法不对,并告诉我另一种工作方法,于是我很听话地按老板介绍的方法去工作,尽管方法更不对。但管他那么多,这是老板交代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不关我的事。再说了,和老板顶嘴没好下场。多年的经历,已经让我有经验了。(二十八岁的两个片段。)
那年我二十八岁,已经被打磨成了一个圆,我稳定,我周长短,我面积大。我的人生阅历丰富了,我变得世故圆滑了„„(议论扣题)
一天,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哭着扑过来。“老师说太阳是红的,小草是绿的。可我戴爸爸那个黄黄的眼镜看到的太阳和小草就是黄的,老师说不行,还打我。”女儿哭哭啼啼地讲完。这些话猛地击中我的心,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猛地打开。我想起了那黄的草,黄的太阳,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想起那个未经世俗打磨的不规则的多边形。我的泪水悄然滑落,为不再拥有的那个不规则的多边形„„(照应开头)
分组讨论 结构特点
四、当堂练习
1、以“成长”为题目写提纲
2、以“呼唤”为题目写提纲
3五、拓展总结
3.高一语文《相信未来》学案 篇三
编写:高一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
情。
3、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情怀,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
趣。
【学法指导】
1、预习导学、合作探究相结合。
2、课内检测、课外拓展相结合。
3、触类旁通、课后反思相结合。
【预习导学】
一、《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
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
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
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
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
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
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
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
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
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
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
派诗人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
1.字音
青荇()笙箫()长篙()漫溯()斑
斓()
2.辨析字形并注音
偻()漪()溯()篙()
偻()绮()朔()蒿()
峦()畔()斓()诅()挛()衅()谰()沮()3.词语释义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水利发展的目标是:2003年至2005年,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北京水利现代化;2003年至2006年,用4年时间基
本完成北京三环水系改造;2003年至2007年,用5年时间使城市河湖水
质基本还清,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
B.“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启动修宪工作,并对宪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
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
C.他伸出右手说:“认识你很高兴。”我也很大方地伸出手:“我也同样。”
接着他问我叫什么名字?从什么地方来?什么时候到北京的?在什么学校
读书等等问题。
D.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学生,一个班不过十之二、三,至
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
B、今天,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为27名“换肾人”进行讲座,帮肾友了解
有关的知识。
C、1977年,由卢卡斯导演,卢卡斯制片公司出品的《星球大战》是利用
高科技手段拍摄的杰出科学幻想影片。
D、蔡元培在《管子》、《墨子》等上面,还亲自用朱笔、墨笔或用蝇头小
楷注批得密密麻麻。
三、整体感知
1.在诗歌《再别康桥》中,作者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
恋?
2.《再别康桥》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合作探究】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
作,《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课堂达标】
1. 阅读《再别康桥》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___________,第二层是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_______________的内心感受。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梦”是指________(当时、昔日)的梦。
2.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完成作业题。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1)对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欺压,有“扬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2)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30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势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过去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D.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守,平淡中见深远。
【举一反三】
1.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伞”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幕暮时节小雨霏霏
情景二:盛夏时节烈日当空路上行人伞
2.请以“创造”或以“爱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必须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方法,字数在80个左右。
【一课一得】
【美文选读】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评析:
4.高一语文赤壁赋学案第一课时 篇四
设计人:牛向军
审核人:杨艳丽
使用教师: 班级:
姓名:
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 重点]: 掌握如下字词的意义:既、属、危、适。[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课时]2课时。
[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知人论世]
1、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2、简介作者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二、读课文,标注生字读音。
检测:
属客()
窈窕()
斗牛()
冯虚.....御风()
和歌()
愀然()
山川相缪()
...扁舟()
无尽藏()
相藉()
嫠妇()
舳.....舻()
酾酒()
匏樽()...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段:写
的情景。
第二段:写
和
。第三段:写客人对
的感叹。第四段: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问题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六、课堂小结
七、检测反馈: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义:
1、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
3、纵一苇之所如
4、冯虚御风
5、何为其然也 ...
6、正襟危坐
7、下江陵
8、苟非吾之所有 ...
9、所共适
10、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11、侣鱼虾而友麋鹿 ..
2、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
(2)而今安在哉?(句式:)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
八、师生反思:
5.高一语文《相信未来》学案 篇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
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
3、朗读全文
一、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以及十几部杂文集。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祝福》等11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秋夜》《过客》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4)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3、有关时代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二、朗读
1、学生自读文章,初步感受。
2、读时注意字音,给下列字注音。
抵()菲()桀()骜()赁()喋()骸()攒()渍()绯()
3、解释重点词语
寥落: 桀骜: 菲薄: 深味: 微漠: 黯然: 喋血: 浸渍: 殒身不恤: 长歌当哭:
4、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着?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苟活者在惨淡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得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
一、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二、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三、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四、背诵课文2、4节 课堂达标与迁移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徘徊(huai)追悼(dao)毫不相干(gan)长歌当哭(dang)B寥落(liao)菲薄(fei)暂得偷生(zan)素昧平生(mei)C伤痕(hen)山阿(e)黯然泣下(ti)殒身不恤(yun)D屡次(lu)依稀(xi)阴谋诡计(gui)和蔼可亲(ai)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缘由 爆发 授课 欣然前往 B羽翼 洋溢 推测 走头无路 C和蔼 微漠 流驶 阴谋鬼计 D压抑 屠戮 祭品 英雄气慨
三、默写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惨象,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见教参60页
2、理解句子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育的“沉默”,“于无深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同样的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就在沉默中走向革命,走向解放。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在前文,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而“真的猛士”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着”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依稀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答案见教参59页
二、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讨论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三、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选择题
1、D
6.高一语文《相信未来》学案 篇六
[语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谌龙与孙完虎的这次对抗打的异常艰辛,共耗时97分钟。一改之前沉闷的状态,比赛结束时谌龙当场欢呼,那个________风发的谌龙又回来了。
②我国在保障人民群众器官移植医疗需要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器官来源的结构性变革,________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初步建立了符合国情、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人体器官移植工作体系。
③有些读书人的盲目乐观就在于,读了一点书,就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失去了本应有的无知感。变得很________。
A.意气
摸索
自负 B.义气
探索
自信 C.义气
摸索
自负 D.意气
探索
自信
【解析】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句①指运动员出场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和气概等精神状态,故应选“意气”。句②讲的是高考改革试点中,中学、高校试探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故应选“摸索”。句③根据“盲目乐观”“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失去了本应有的无知感”等语句可知,本句是在批评某些读书人自以为了不起,故应选“自负”。
【答案】 A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太多则常受别人的思想影响。读书越多,留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①也浅薄而不生根 ②读书而不加思考 ③决不会有心得 ④即使稍有印象 A.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
B.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解析】 根据“即使„„也”可确定④①排在一起,再根据最后一句中的“淡忘丧失”可确定前面跟“不生根”,①应该排在最后。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敬仰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
B.赏析食指的《相信未来》,需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把握“相信未来”这一主旋律,这样才能深切地领会到那用语质朴、形象密集、思想深刻。C.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任何一个拥有音乐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相信梦想,勇于追求,敢于创造奇迹。
D.在吃什么都要命,不吃更要命的情况下,面对各种“舌尖上的风险”,公众需要更权威、更可信的行政调查和科学结论。
【解析】 成分残缺,“领会”后缺宾语中心词。【答案】 B 4.潘洗尘凭借组诗《大地累了》荣获第十八届柔刚诗歌奖,该奖表彰潘洗尘对诗歌本真质地的探寻与坚持,也表彰他对自己以往写作的成功突破。假如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为潘洗尘写一则颁奖辞。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 要充分利用题干提示以及本课所学内容,语言要富有激情。
【答案】(示例)本届柔刚诗歌奖将授予潘洗尘,表彰他对诗歌本真质地的探寻与坚持,也表彰他对自己以往写作的成功突破。青春的激情、对并不明朗的未来生活的随想,构成他早期写作的主题;亘古不变的人性、生命的渺小和值得疼惜的尊严,成为他关注的热点;富有质感的文字、音韵和谐的节奏,表达出他的善良、真诚和爱意。
5.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个能与之构成排比的分句。
诗意的产生,常常是突然而又自然的。譬如在冰天雪地里行走,蓦然见到一株灿烂怒放的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写句子一定要注意句子的格式、色彩和内涵。
【答案】 ①譬如凝望初春杨柳那光秃的枝条 偶然发现一片泛着浅黄色的嫩叶 ②譬如在漫天黄沙中跋涉 骤然看见一棵昂首挺立的仙人掌 ③譬如在青草丛中漫步 突然闻到一股自然恬淡的花香(任选两个)6.丰子恺的漫画用笔简洁,平淡中有无限的韵味。请以“人散后”为开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下面这幅漫画蕴含的“闲适”或“凄清”的意境。(50字左右)
【答案】(示例)“闲适”的意境:人散后,新月依旧舒眉头,清风恰似你的温柔。人走香却留,芬芳飘满楼,月淡如水,心静似水,虽散不寂寞,相约到永久。
“凄清”的意境:人散后,椅空、茶冷、夜凉,四周一片空灵;热闹远去,冷清却登场。望苍天,月如钩,一股离愁涌心头。一个人的舞台,只有寂寞在喝彩。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10题。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7.词中的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概括,也可以具体;可以描绘实景,也可以虚拟想象。该词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词形象、概括景物特点的能力及分析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的作用的能力。解答第一问应抓住几组关键意象如“大雨”“白浪滔天”“一片汪洋”等去分析特点,第二问还应结合词人一贯的创作风格去作答。
【答案】(1)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2)倾注了词人对人民大众无限关切的思想情感。8.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两只翅膀。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1)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2)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主要是因为都是在观望眼前的大海。
9.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何为“主旨”,任何人写作总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其次,应明确“主旨句”常常出现的位置,一般来说,主旨句常常出现在作品(诗词)的起首或结尾部分。再次,“主旨句”在性质上大都是抒情或议论的句子。
【答案】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0.“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挥鞭、登山临海的雄姿。你是怎样理解“挥鞭”一词的?
【解析】 此题考查对于诗词中关键词的赏析。诗歌语言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鉴赏关键词时应联系全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句的技巧,同时注意名词“鞭”的象征义,及动词“挥”的动态、力度。
【答案】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意蕴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解析】 本题要求找诗眼,结尾两句寓意深刻,与诗题相联系,容易找出。【答案】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2.简要分析“夕阳”“杜鹃”这两个意象的表达技巧和具体含义。
【答案】 表达技巧:比喻(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或“把苦难化作具体美好的形象”)。
具体含义:“夕阳”比喻奋斗者洒下的鲜血,“杜鹃”比喻染血的荆棘(或“夕阳”“杜鹃”都指痛苦或苦难)。
13.“让夕阳涂抹小路”“让荆棘变成杜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7.校长读书论坛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篇七
各位领导并诸位校长:大家好!
值此舞钢市校长读书论坛交流会之际,我谨就自己对教师读书行动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读书与实践探索,谈几点我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谈一下,我今天来开这个校长读书交流会的目的:一是分享;二是反思;三是提高。看看别人,想想自己;肯定成绩、发现问题,继续向前。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它担负着传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任务,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年青一代掌握着未来社会的命运,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所以,教育的成败,决定着社会未来的成败。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本学期,我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有幸拜读了王珺写的《相信教育,相信未来》这本书,书中对14位中外教育名家进行了访谈,其中,叶澜老师的《让生命唱歌》,岩村和朗的《唤醒人们心中的“原风景”》以及安东尼﹒布朗的《用游戏参透人生》给我很大的震撼。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老师认为,教育学的原点是对生命的体悟。生命是教育的“魂”,实践是教育的“行”,学校是教育的“体”。教育是一项充盈着人的生命的人类实践活动。所以,我们要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力,让孩子多读书,我们自身就要多读书。我认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阅读更是让我们这些校长多了一些人生感悟,又提升了内在的修养。
一 校长、老师为什么要读书(三个角度)1.校长是读书人的领袖、更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今天做校长的人,大多是因为小时候就热爱读书,书读得好、学问做得好,学教得好,政府才让你做了校长。校长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因为这是关乎到老百姓家业兴旺与国家强盛的大事;更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当好的,没有真本事、教师不服你、学生也不会尊重你。
当你卸任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学生和政府都会有个说法,这个说法就是对你的评价。许多年以后,学生、老师和当地的老百姓如果都还惦记着你,都能够想起你。说明你是个人才,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在你的任期内确实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一些实事。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教育的时候,总是这样讲:“要培养一大批专家型校长”。校长要先做学习型校长、读书型校长,才有可能成为专家型校长。
当了三十年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校长首先是对学校的思想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教育思想从何而来?读书、思考就是一条主要途径。
舞钢市近几年来,通过教师读书行动这一“抓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校长与老师。今天发言的各位校长,就是杰出的代表。
一实联校的谷松雅校长,通过阅读学习与思考,立足于学校教师培训这个主战场,点子多、办法多,牢牢扭住教师读书行动这一支点不动摇。为实验小学每位教师办理了图书借阅卡,让老师们在工作之余又浸润了书香。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行动,培养了教师一种读书的兴趣与习惯。为实验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局长高瞻远瞩,坚持教育局机关领导与工作人员、校长每年同读一本书行动。他亲自挑选、认真审读、反复研读之后才推荐给校长、老师读。并通过教师读书汇报会,校长读书交流会等形式,促进教师读书行动向纵深推进,带动更多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是一条提升舞钢市教师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惠民工程。
2.教师应该是社会读书的主流
市场经济的泛滥,曾经让宁静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教学的不学习、教书的不读书。”已经成为一种顽症正在不断侵袭着神圣的校园与师生的灵魂。
教师通过读书,可以拓展知识面、扩大视野、丰厚底蕴;可以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可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3.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活化人的大脑
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的本质是,只有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才是财富。脑科学与心理学研究表明:读书丰厚的人,大脑中的沟回比不读书的人要丰富得多。这些沟回就是读书在大脑中刻下的痕迹。这些沟回之间的联系越多,人就越聪明、越有智慧。而“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他阅读的数量与质量”。
二、校长、老师读什么书(两个角度)
校长与老师的读书不是一种休闲,而是一种内在素质的提升。校长应该是老师的老师,就应该比老师读更多、更好的书。
1.读教育理论书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与职业,与其他行业其本质的不同就在于,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厚的知识,而且要能够把这些知识教给别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可一业不精,不可只精一业”。只有“专业才能造就卓越”。2.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书
教师需要读所任教学科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法,身心修养等方面的书籍。
特别是读教材必须解决三个问题:“教材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要研读出教材表面所没有反映出来的东西,挖掘出隐藏在教材背后的东西才是读书的真功夫。
长期以来,教学之所以低效,关键还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存在很大问题。只是浮在教材的表面,对教材达不到通透性的理解,学科素养的欠缺与教师知识功底的浅薄让教学变得一文不值。而制约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不透的根源就在于教师读的书太少,思考的少,实践得更少。知识的陈旧与教学方法的落后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现在的学生辍学有主观与客观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眼光的短浅与见识的短见,所产生的“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主观原因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不当,枯燥乏味的讲解与劳役般的训练,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为什么年幼的孩子,宁愿意接受繁重体力劳动的惩罚,而不愿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接受人类智慧的光芒。教学方法的落后又让学生失却了作为教学主体积极参与的机会,教师的包办代替与课堂霸权造就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变得苦不堪言、味同嚼蜡,学习变成了一种比繁重体力劳动更折磨青少年身心的苦役。读不起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不愿意读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了更多学生的流失。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其一,有真实的目的;其二,作为主体的积极参与;其三,全身心的投入;其四,有真实的观众。(学生为什么不爱写作文,就是因为没有听众与观众)
谷校长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实验小学学生阅读的缺失,所以在尽力去提升老师和学生的内在素质。在谷校长的带领下,实验小学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位教师都在阅读中提升,在阅读中成长。这是知识的积淀,这是内在的修养。
三、校长与老师怎么读书——学以致用、实践创新 1.读书要亲身实践、身体力行
读书的目的从高层次来讲,是为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与人文素养;从现实角度来讲就是为了学以致用。
好的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打开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优秀的人在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教师既不能死读书,读死书,更不能做书呆子。读书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才是真本事。
读书是学习,思考追问才不会人云亦云。读书更要研究,而研究就是追问,“事物的本质就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才揭开神秘的面纱。”而实践与创新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谈到“读历史使人明智,诗歌让人灵秀,数学让人周密,科学让人深刻,伦理、修辞之学让人善辩。读书让人充实,讨论让人机智,笔记让人准确,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
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金兰生先生在《传世言》中写到:“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择交者不败,积德者不倾。” 舞钢市的“教师读书行动”坚持得很好。有计划、重执行、有检查、重落实,实施得非常扎实有效。我们相信:有这样一位热爱读书的局长,一定会带出来一批热爱读书的校长。一大批热爱读书的校长一定会造就一大批热爱读书的老师与学生。这将是舞钢百姓的一大福祉。
2.以校长与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阅读
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四大能力是:阅读能力、计算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阅读能力的本质就是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始。当学生学会读书了,也就学会学习了。
小学阶段要在注重阅读“量”积累的基础上,开始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初中阶段就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各种考试阅读量之大,足以说明阅读能力的重要)
学校是校长、老师、学生与家长共同成长的地方。建立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两大趋势。
教师读书行动是教育的奠基工程,长期坚持必能取得教师素质的根本突破。一定会给全市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注入新的活力。谷松雅校长就是一位爱读书的校长,每一天在学校工作群中的《论语》、《道德经》等富含哲理的经典论著让老师们受益匪浅,每一天早上她在朋友圈的读书分享更是促进了一大批教师的读书热情,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这样一位好读书的校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又怎能不爱读书呢?教学质量怎么会不提高呢?现在,我们实验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第二课堂,让孩子们参加拉丁舞,葫芦丝、音乐剧、文学社、折纸、画画等第二课堂,让孩子们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我认为,这是一所好学校的体现。孩子们只有在学校里学会了综合才能,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会让家长和社会相信教育,相信未来。现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一批有情怀的教育学者在追求教育的真谛,探索着教育的未来之路,所以,我们要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8.高一叙事作文:相信自己 篇八
英国动物学家绍.艾利斯曾说:“在所有哺乳动物中,最具情感者,莫过于狼;最具韧性者,莫过于狼;最具成就者,还是莫过于狼。”
而《头狼全集---从弱到强的狼性生存法则》说的就是作为一只狼所有的品质,如相信自己,勇往直前;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明确目标,主动出击等等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章“相信自己,勇往直前”中的“自信,从相信自己开始”。
这本书中每一章又分为许多项,而每一项中都有三个版块,分别是“导语”,“案例”,和“狼之悟悟”。这一项的导语说的就是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将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其中有两个句子令我深有感触: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你选择自信,并将自信化为你走向成功的动力,那么,你的能量就如同火山爆发一样汹涌而出,战无不克,战无不胜。相反,如果你选择不自信,整天异想天开,妄自菲薄,懒散消极,那注定了你非败不可。是的,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良药,也是一个成功者应有的品质。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所以以后我们都应该以一种自信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而这次的事例有两个,第一个是一名画家因为没有自信而变得面目扭曲,后来经一名长老的提点恢复自信后又变得神清气爽的故事。而第二个人则是一名法国乡巴佬因为没有自信一直不敢去应聘工作
“狼之悟悟”总结了以上的两个环节,同时也强调了自信的重要性。而狼也正是懂得了应该自信的道理,所以在一次次失败的失败中并没有被打倒。自信就像一种魔法,拥有了它,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身为人类的我们,在成功的大道上自信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的干粮。《头狼全集---从弱到强的狼性生存法则》也介绍了许多富有哲学的狼性身存法则。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读一读,相信读完了它,你们一定都深有感触。
我们也可以把自信运用到生活中来,就像我小时候,老师经常教我们跳舞。可在每次表演时,我总是很紧张,不敢看观众,可后来我学会了自信,就一点也不紧张了。
9.高一语文《相信未来》学案 篇九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概括诗节内容,理清诗歌思路;分析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意象蕴含的深意。
2.介绍时代背景,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情和对未来的执着信念。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逆境中相信未来的执着,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自信。
资料卡片
食指,1948年生于山东,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为之起名郭路生。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食指15岁开始诗歌创作。1965年考入北京56中学高中部。1968年到山西杏花村插队,插队时创作了各种体裁和风格的诗作。他的许多诗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知青中传唱。其大部分代表作,如《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都完成于1965至1969年间。1971年参军,1972年因各种压力造成他精神崩溃。
1979年他的作品终于在《诗刊》上首次公开发表,引起各方关注。1988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相信未来》面世。他的诗歌抒情纯净,语言节奏铿锵,易于朗诵。
诗人在人生之途中受到过一个又一个打击,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因而他在诗中抒发着强烈的不满,但他对国家仍不改初衷,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诗歌,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食指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他的艺术追求。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
《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诵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恼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诗人自己回忆:“1969年,我下乡第二年回来,„四三派‟的人回来聚会,要我去。我给他们背了几首诗。那些诗他们要走了一些,作为一个动态写进报告里,给了上边。江青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江青又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20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曾被严格审查、批判。但在阴云密布的时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看不到冰块的消亡。后来我又写出了《热爱生命》,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灰烬(jìn)
【高一语文《相信未来》学案】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06-25
高一语文知识08-13
作文高一语文09-22
高一语文错误教案06-19
高一语文评课09-09
高一语文秋声赋10-19
高一语文单元预习三法07-21
高一语文学习计划07-23
高一语文备课组计08-07
高一语文试卷下载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