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一节音乐教学活动的反思

2024-10-25

教师对一节音乐教学活动的反思(共14篇)

1.教师对一节音乐教学活动的反思 篇一

对一节“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同课异构”课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教师成长的教研形式。有幸参加南通市田家炳中学“基于情感文化的‘三单’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研讨活动,和该校优秀骨干教师陈惠老师上了一堂《苏州园林》的“同课异构”课,收获颇丰。

本人采用我们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课堂模式来处理这节课的。本课型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急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以学生活动为主,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要求学生口头介绍家乡美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家乡(南通)的热爱之情。因为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原题就是《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为课文学习过程中体会作者介绍苏州园林特点时所流露出的自豪、骄傲之情做个铺垫。“学进去”环节,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允许他们跨组寻求帮助,也可向听课老师求教。

在“说出来”的环节中,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我根据学生应该达成的目标,对课文重(难)点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检测,并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由于说明文这种文体知识学生已经接触过,所以,最后让学生结合文体知识对本文进行了小结。为了突出情感教育,衔接南通市田家炳中学的情感课堂教学这根主线,在课后作?I部分,我布置了要求学生饱含深情介绍家乡濠河美景的书面小作文。

从最终效果看,这节课基本完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也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只是围绕课文内容,结合说明文知识进行探究,没有走出文本,容量有点小。

陈惠老师的课堂是根据检测学生课前对课文的预习效果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其采用的是谈话教学法。课堂上,陈老师打出大量图片,让学生根据预习后所储存的知识进行判断。同时把学生逐步带进文本中去。

陈惠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师巨大的引领作用。正像一名成功的导游把游客带进美不胜收的苏州园林一样,陈老师把学生也带进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语文天地!大量的苏州园林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陈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非常独特,他把学生定位为介绍苏州园林的导游者,不仅考查了学生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能力,使学生产生自豪感。最后,陈惠老师以中西方园林对比作结,跳出文本,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整节课堂渗透了深厚的学科素养,给学生普及了园林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陈惠老师这节课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师生之间自然流畅地交流。陈老师充分展示了其渊博的知识和个人魅力,显示了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陈老师在抛出问题之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回答问题环节没有让学生唱独角戏,而是教师主动介入,鼓励小组成员人人展示(不仅是小组代表)。在学生回答问题遇到障碍时,陈老师暖心的安慰和鼓励给了学生自尊与自信,最终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整堂课师生间行如流水的交流,分明向我们展示了一堂完美的口语交际课。

这堂“同课异构”课,使我感受颇深。我的这节课虽然采用了徐州市推行的“学讲计划”的课堂模式,但给人以创新能力不足的感觉。好像没有走出原有的传统课堂的框架。而陈惠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则非常先进,可以说代表了南通的“高效课堂”的水平。借用评课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精心设计,节奏紧凑,是一堂完美的艺术课,是课堂的“标本”。的确如此!在陈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之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探索知识的美好境界。

陈老师的课堂还非常独特。他的课堂设计打破了人们原有的传统观点,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灵活多变、生动可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理念。让听课者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

这次“同课异构”,使我深深地意识到,“同课异构”是一种非常好的教研形式。通过“同课异构”可以发现哪种课堂环节更加科学,哪种课堂结构更加有效;也可以发现自己在备课、教学、教研中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形式可促进教师之间真诚地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活动,还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提高学习成绩,最终提升师生的教、学水平。

2.教师对一节音乐教学活动的反思 篇二

一、反思数学教学观

笔者的数学教学基本观点是:创设丰富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 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营造一种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还学生学习主动权, 自我挖掘其创造潜能。

1. 在本课的教学中, 通过创设细胞分裂的情境, 研究它的相反问题, 引导学生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 寓于现实, 用于现实”, 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2. 本节课基本上做到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据评课教师记录, 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花了二十四分钟, 基本上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构造知识”。

3. 本节学生主体参与度还可提高, 由于要按时完成课时任务, 学生发现的几种比较大小的方法没有充分展示与肯定, 使所有参与者都有成就感。

4.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我的数学教学观还要增加一条:以人为本, 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领悟数学的本质。

二、反思教学设计

1.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将“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改为“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更具体,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归纳概括能力”可改为“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能力”用词更准确,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思与创新能力”在这一节课中难以体现。

2. 对学生已有内容的反思

由于“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内容, 弄清这一点后, 进行相应的教学”, 上课后再来反思学生已有内容, 有如下几点:

根据原函数与反函数图象间关系作图象还不规范;指数式与对数式转换比较娴熟, 指数函数的性质还记忆犹新。能动地使用计算器这一点课前未充分估计到。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知识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差异。

3. 对教学内容组织及教学设计环节的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整体上把握教材, 将教材中的例1纳入下一课时, 例2、例3与课后习题3编入成一个例题与两个变式练习, 置于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之后, 使知识呈现一种精当的序列关系, 然后按“情境引入——对比探究——变式应用——小结反馈”的程式展开教学。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关于y=x的对称曲线, 教学设计是安排在课前完成, 学生暴露出了一些错误, 但可能还不充分, 笔者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探索性问题或研究性学习课题, 引导学生体会由函数图象探索函数的性质, 让学生在课堂上画图, 虽多花点时间, 但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多, 学生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反思教学过程

1. 对合作关系的反思

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学生有很多发言的机会。也暴露了不少思维过程的问题, 充分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从学生的作图到性质的探究与变式练习, 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 学生主动参与。如比较log67与log76的大小, 学生一共想出了用计算器, 转化为指数式比较, 利用函数的图象, 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等四种办法。教师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了计算器的方法与图象法引导学生回到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对数式的大小。特别是计算器的方法, 由学生自主发现转化到比较这两个数与1的大小, 这一个片断评课教师认为比较精彩, 笔者觉得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 (1) 教学中老师需要机智, 而不是严格按备好的教案上课就行, 这正是新手所企望的, 这也正是这一片断的闪光之处; (2) 知识、方法的归纳是教师带领学生归纳, 还是让学生在实践后提炼, 也值得教师精心设计, 这一点授课老师已有了尝试与思考。在上课过程中, 由于授课教师考虑是公开课, 担心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转化为考虑两个指数式的大小比较, 授课教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 笔者自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大失误, 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要给学生机会, 不要低估他们的创新潜能。总之,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一个结果, 而应该让他们看看老师的思考过程等等。

2. 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这一节课的课堂提问不是很多, 基本上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稍加引导与点拨。但有一处是注入式的, 即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函数y=ax与y=logax图象的交点个数”的提出与启发, 这里有改进的必要。正如苏格拉底名言“教育不是在灌输, 而是在点燃”, 这一处点燃显然不够。

3. 对时间结构的反思

基本上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特别是德育与美育目标基本上实现。有评课教师指出, 如果能将指数式与对数式大小比较放在一起研究就好了, 我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我的教学设计中有“回顾指数式底数为字母时大小的比较, 完善认知结构”, 但考虑课时限制, 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这是这节课的第二个遗憾。笔者建议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更充分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过程, 让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索。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给所有学生有暴露自己思想的时间和空间。

4. 对课后作业的反思

课后作业情况比较满意, 教材中习题仅有两位同学两道小题出现了问题, 调查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位是粗心大意, 另一位是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用混淆了。对于探究性问题, 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有一位同学对logax的符号的判断, 不仅准确分析了四种情况, 而且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同正异负。“同正”即a与x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时为正, “异负”即a与x中一个大于1, 另一个小于1时为负。看到这一点, 笔者感到很欣慰。

毋庸置疑, 继续推进新课改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坚定不移的方向, 但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注重形式, 不及本质;注重通俗, 忽视升华;注重直观, 淡化理性的倾向, 必将严重制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 并最终导致与课程改革的貌合神离。新课改鼓励张扬学生的数学个性, 但不忽视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此, 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让数学课远离虚伪的美丽, 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还要鼓励学生自觉改变学习方式, 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5期

[2].张顺燕.数学文化——在北大数学文化节上的报告[J].数学通报.2001

[3].熊川武编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

3.对一节英语美文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篇三

我用一节英语美文欣赏课的教学过程简述和教学反思来谈谈英语文学欣赏课的不足之处,从而为大家今后的文学欣赏课做个借鉴。

一、 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这篇文学欣赏了解到作者的父母之间是否有“爱”的存在,在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技能和文学欣赏水平。

(2)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美文欣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爱”,了解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形成科学地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3) 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阅读技能,学会分析文章语言的内在逻辑联系。

难点:学生对生活缺乏更深的体会,较难形成对“爱”的认识。

2. 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导入)

教师通过简短视频向学生展示几种不同个性的人对“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问学生: Is there any love between the couple if they don’t say “I love you “to each other? 然后发动学生根据自己周围生活中人们对于“爱”的表达方式,联系流行的影视上常见的“爱”的表达,用英语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为学生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Step2: Reading(阅读)培养学生的Skimming, inferring和concluding的阅读技能。

(1) 教师要求学生用所学的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y)浏览全文,得到文章的大意。

(2)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阅读查找细节信息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

(3) 通读全文后,根据对课文的整体认知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型阅读

(4) 在阅读全文把握主旨大意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母亲关于线和被子之间关系的那段话的真实涵义即What’s does the writer’s mother really mean? 学生对这段话的深刻涵义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推断这段语言的深层次含义。

Step3:Discussion(讨论)

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个讨论的话题:What is true love?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启发他们从这篇文章中所获得的心得和现实生活,最后得出他们一个小组的共同结论。

二、 教学反思:美文欣赏课的不足之处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要保证,只有经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反过来,教学经验的增加又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反思更加深刻。一个称职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做个“教书匠”,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教学,不断总结创新。做到“教然后知不足“,发现不足后勇于去弥补、改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在这节美文欣赏课后,我对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做了反思,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过程形式化,没有突出文学欣赏课的特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模式和平时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的影响,这节课并没有完全按照欣赏课的模式进行,因此,教学过程就显得不是那么顺畅、自如。由于自己始终没有摆脱阅读教学的影响,教学环节中对于学生感情激发的活动方面依然有欠缺。例如,在回答Did the writer understand his mother’s answer? 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去回顾平时生活中自己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的“爱”并没有通过语言来体现,而是通过无言的行动来证明,这样可以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产生感恩的积极的情感。由于缺乏感情的激发,因而造成了欣赏课的教学目标的弱化。

2. 课堂活动节奏不和谐,影响了文学欣赏的效果。教师课堂活动由于太拘泥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关于文章的问题设计带有太多的固定性和封闭性,具有很大的定式思维的指导作用,因而影响了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课件设计上所运用的几个关于爱情的漫画展示,尽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兴趣,但由于教师急于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而没有带领学生深挖其内在含义,放过了一次让学生深刻了解“爱情”的机会。而由于课堂运用课件展示过多,就压缩了学生讨论问题和提出质疑的时间,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失去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更多的学生活动时间和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不能让学生形成定式思维,构建富有活力的高效英语课堂教学。

3. 师生交流的表面化,限制了学生思想向深度发展。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语言的交流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学之中的沟通、交流不仅是手段,同时也是形成良好教学情境和和谐氛围的前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节课中,由于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中的课堂活动多数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因此这种交流就成了表面文章,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种模式依然没有脱离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不可能去有效的表达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具有深度的看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发展。

4.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四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5.音乐课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五

音乐课如果只让学生唱歌,流行的还可以,但是长时间学习歌曲学生也不喜欢。必须穿插进行,上一些欣赏课,表演课。模仿一些小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初中生来说,他没有音乐的专业知识,就很难去认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的内涵。也就达不到音乐课堂效果。因此我在上音乐课时,尝试了几种方法,还有一定的收效,不妨与大家一起共同讨论学习。

一: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现在每个班的学生到音乐音乐教室都知道分组坐,铃声落之后不在交头接耳,下课后学生会自觉摆放凳子。我要求最后进入教室的`两名同学打扫卫生,时间久了都不拖沓。这些习惯都已经养成,不用再去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说规矩给他们说了,慢慢的养成习惯。课堂就省掉许多与课堂无关的事。

二、带着问题学习音乐

因为一节课只让学生去感受,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观察能力这并不是一堂好课。我在有些课时经常设计一些问题,形式多样,照顾全体,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回答问题,还有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回答。比如在七年级课找了一首流行音乐周杰伦《青花瓷》如:请欣赏音乐从音乐中求答问题:1.听完音乐感受?2.这首乐曲用什么乐器来演奏?如果换一种乐器有同样的效果?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音乐,自然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很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理想,去想象,培养了学生各方法的一些能力。在学习中快乐地学到知识。

三、采用小组合作进行课堂授课

因为学生对音乐理解很抽象,它不象文字可以直观地去感受,而音乐必须通过去听,用心去感受它的节奏、力度、速度、情绪等一些音乐要素,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去理解。所以我经常使用一些方法,让学生去分组去学习,通过听、看、唱、演不同方式。让学生演唱带着情感去演唱。用心去演唱。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学习效果更佳。(五年级、七年级学生比较认真,小组合作积极性强,而八年级的学生主观性强,小组合作作用不是很大)

四、编排小品,创编舞蹈动作

有的欣赏完音乐,我会让学生表演一个小话剧。小品。来加深学生们对音乐印象。更好的理解音乐。(七班,八班展示突出)根据音乐的特点要求学生学习歌曲后,合作一些动作来表达音乐。比如在学习《牧歌》《卓玛》,让同学们学习一些少数民族动作来随着音乐起舞。(女生们表现好,男生不喜欢动,让他们为歌曲打节奏)

6.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篇六

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歌曲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歌曲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歌曲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几十名学生可能有几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二)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施展才华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的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有效程度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主动学习与自我表现,不断净化着心灵,使其在感受美、理解美、鉴赏与表现美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因此,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有了落实的基础。

试想,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音乐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条凝固的、毫无生气的河流,他们情感的浪花就无法自由自在地飞腾——我们所说的现代化课堂教学,首先是指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主动参与的程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则是我们应努力探索的教学艺术了。

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三)本学期即将过去,回顾前一时期的音乐课研究教学,下面两个方面体会较深。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开阔学生视野。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下面就《真善美的小世界》一课,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利用熟悉的歌曲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为了避免音乐课教学中单一传受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等,老师用“听音乐式步步深入导引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随着“真善美”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又充分采用激励性学习方法,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较为科学合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二)、开展器乐、歌词创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在课堂的后阶段不易投入地学习,为此常要进行课堂组织、,但最终效果不佳又浪费时间精力。为何不放手让学生动动满足一下欲望又能玩有所得呢?根据我校班级人数少,会演奏各种乐器的学生多的得天独厚条件,教师应常在课堂中引入器乐让学生开展活动。这节课也不例外,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即丰富了歌曲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音乐美的创造,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将益于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

(三)、弱化传统环节及概念教学,注重体验。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过于强化音乐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课堂学习机械化、成人化;教学环节板块化,教师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也觉得学习没有了生趣,这些都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师努力突破传统发声、节奏练习、听音练习的框框,将发声、节奏、听辨练习融于歌曲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去体验、感受,知道怎样的声音更美及二拍子节奏的特点,同时不知不觉中获得听辨能力的培养。

当然,有所得也有所失,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美上,由于参观材料准备不是很充分,形式太单一,显得有些走过场;在学唱新歌曲的方式上还没有大的突破等。这都有待有今后不断的去学习、探究、总结。

7.对一节高中英语语法课的反思 篇七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指对一节课的研究, 即所谓的“研究课”。而实质上, “课例研究”并非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教学活动, 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 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谌启标2006) 。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随着语法翻译教学法的逐渐衰落和认知法及交际法的日趋盛行, 语法教学经历了由过度强化到逐步淡化的过程。然而, 新世纪以来, 人们对语法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1指出, 语法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而传统语法课无非是对语法规则的枯燥讲解和重复操练, 学生无法整合、巩固语法知识。鉴于此, 很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在如何改进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如胡洁元 (2009) 反思了在语法复习教学中对语篇学习理念理解上的欠缺和局限, 提出在语法教学中强调语篇、注重交际和激发情感的新课程理念;又如黄如英 (2009) 通过剖析特级教师张英的语法课例, 指出专家型教师语法教学思想的七个方面, 包括语法内容真实化、单位语篇化、结构功能显性化、技能思维隐性化等;为构建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相结合的语法教学多元模式, 罗明礼和刘丽平 (2010) 提出显性和隐性语法教学、任务型教法教学和交互式语法教学策略等。综各家所言, 本文结合一次课例研究, 试图探讨如何将贯穿情境、依托语篇、整合技能的理念融入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 以摆脱枯燥的语法教学,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

二、课例研究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牛津高中英语 (Kent et al.2011) 模块五第二单元“现在分词用法”,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现在分词的用法, 能够完成相应的动词填空、连词成句以及看图对话等任务。本节课知识容量大, 对学生综合技能要求较高, 因此笔者将本课作为研究课, 采用“一人多轮同课” (即同一教师就同一内容多次授课, 更换授课班级, 完善教学方法) 的形式, 连续进行了三次授课实践。

(一) 第一轮授课

1. 教学过程

笔者以篮球运动员姚明的经历为情境贯穿课堂始末, 讲解了现在分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及状语的用法, 最后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在图片的提示下, 写出关于姚明的句子。

【教学流程1】导入

笔者首先展示了一幅姚明的照片, 引出话题人物, 之后呈现三个与姚明相关且含有现在分词的句子, 让学生找出这些现在分词, 并通过完成连线题的形式, 分辨它们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

【教学流程2】现在分词起形容词作用

环节1:现在分词充当定语

笔者借助一幅姚明在赛场成功投篮的照片, 向学生呈现三个现在分词作定语的例句, 如 (2) 所示:

单个现在分词做定语可放在被修饰名词之前, 如 (2a) ;分词短语做定语放在被修饰名词之后, 如 (2b) ;也可以出现在相应的定语从句中, 如 (2c) 。在讲解了这些例句之后佐以相应练习, 如 (3) 所示:

(3) 请分别使用定语从句和现在分词两种方法将a, b连词成句。

答案:

答案:

环节2:现在分词充当表语

现在分词作表语置于be动词和其他系动词后, 通常表示主语的属性和特征。教师展示一幅姚明训练的照片, 并呈现例句 (4) , 其中现在分词boring和interesting作表语。

环节3:现在分词充当宾语补足语

现在分词往往出现在感官动词 (如 (5a) 中的see) 和使役动词 (如 (5b) 中的had) 的宾语之后做宾语补足语, 表示宾语主动或正在做某件事。

在讲解了例句之后给出3道填空题, 让学生练习现在分词做宾语补足语的用法。

【教学流程3】现在分词起副词作用

环节1:

教师给出四组例句, 如 (7) ~ (10) 所示, 每组两句, a句包含由连词after, because, if或therefore引导的状语从句;b句使用现在分词短语做状语, 指导学生将a, b句相互转化, 并提示知识要点:现在分词的逻辑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保持一致。

(7) 时间状语

(8) 原因状语

(9) 条件状语

(10) 结果状语

教师在呈现句子的同时配以图片,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抽象文字更加直观, 提高学习效率。

环节2:

教师提供四个句子, 如 (11) ~ (14) 所示, 要求学生口头将其中连词引导的状语从句转换为现在分词做状语。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教学流程4】成果展示

教师展示一系列与姚明相关的图片, 体现其成长经历, 并提供与图片相关的短语, 如 (15) 所示, 要求学生根据每幅图片写出一个含现在分词的句子。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2. 评课

1) 采用姚明作为这节课的线索和情境, 不仅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真实的交际意义, 还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2) 在课件制作方面, 每个环节的语法点或练习都有相应图片, 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激发兴趣, 有助记忆。

3) 教师在呈现句子时, 有意识地突显现在分词的用法, 起到了显化语法结构的作用。

3. 反思

1) 现在分词用法要点多是由教师直接输出, 加以例句佐证, 再由学生进行练习加以巩固,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Ellis (2002) 提出,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 指导学生观察、留意并归纳总结语篇中包含的目标语语法特征, 然后再开展练习。本课语法教学大多以句子为主而不是语篇。就输入而言, 句子是孤立的、缺乏语境, 因此算不上是可理解性输入, 而且由于输入内容过于简单, 省略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过程, 不利于自主学习;在输出环节, 以句子为单位的方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运用和交际需求。

3) 语法知识教学应该与听说读写技能相结合, 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 第二轮授课

1. 复备

与第一次授课相比, 本次授课做出了以下三点改进。第一, 导入部分补充一篇介绍姚明的短文,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现在分词或现在分词短语, 再引导其发现它们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如 (16) 所示:

第二, 在具体讲解现在分词用法时, 采取“展示例句—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总结规律—巩固训练”的授课思路。

第三, 调整第一轮授课中的成果展示环节, 将根据图片完成句子转为写一篇介绍姚明成长经历的短文。除了参考图片内容外,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姚明的了解作适当发挥。

2. 评课

1) 语法的运用离不开语境, 语境的载体则是语篇。导入部分和最后的输出部分都采取短文形式, 实现了语法单位语篇化, 这样学生关注的就不仅是分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还有其情境意义。

2) 先展示例句再让学生归纳语法规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有助于长期记忆和正确使用这些规则。

3) Larsen-Freeman (2003) 提出把语法作为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种语言技能比把语法当作一种知识更有益于教学。本次授课最后环节的短文写作是把语法与写作这两种技能相结合的尝试。

3. 反思

1) 姚明作为本课的教学情境, 与教学内容结合得不够紧密。在最后的输出阶段, 虽然学生有很高的写作热情,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对姚明的信息积累较少, 只以图片作提示, 难以写出有内涵的文章, 所以在下一轮授课中有必要增加一些关于姚明的背景介绍。

2) 教学手段不够交际化。学语言是为了交际, 语法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补充, 更要以言成事。正如新课程倡导教师围绕情境与学生交流, 在交流中再现语法形式那样, 教师应在此方面做出调整。

(三) 第三轮授课

1. 复备

本次授课做出了两点改进。第一, 为了增加关于姚明的信息量, 在输出阶段给学生提供足够素材。教师在讲解现在分词做状语用法时, 将例句 (7) ~ (10) 替换为 (17) ~ (20) , 增加理解难度:

(17) 时间状语

(18) 原因状语

(19) 条件状语

(20) 结果状语

在接下来的口头转换练习中, 所有的例句也都换成关于姚明的素材。

第二, 第二轮授课的成果展示阶段虽然延续了本课的话题, 完成了语篇输出, 但是学生终究还是独自完成的, 违背了语法的交际性原则。根据新课程理念, 笔者将这一部分转化为对话输出, 学生两人一组, 分别扮演访谈节目主持人和姚明, 以对话的形式介绍姚明的经历, 对话中尽可能使用现在分词结构。

2. 评课

1) 经过输入阶段的信息补充和情境铺垫, 学生可利用的素材明显增多, 输出内容也丰富起来。

2) 采访形式增强了任务的挑战性,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法作为一种技能, 不应是静态的规则, 而是动态的使用。学生通过对话练习, 学会并巩固了现在分词的使用规则。

3. 反思

虽然课堂上设置了很多活动, 扩大了学生参与面, 但这些活动大多以教师为主加以展开,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此外, 本课虽有意识地注重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 以及将教师传达语法规则转变为学生归纳语法规则, 但是“为记忆而教”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仍占主导, 教师为引导学生所设置的问题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为此, 在课堂上还应增加互动讨论环节, 设置一些启发性、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 使其有更多机会自主学习, 自主生成语法规则。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一节高中现在分词语法教学课的不断打磨, 探讨了如何将“创设情境、依托语篇、综合技能”的理念运用到语法教学中。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以下几点:

(一) 创设有效情境

传统的语法教学常采用直接讲解语法的形式, 即教师举出例句对所讲语法规则加以解释,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反复操练。这种做法虽然突显了语言的形式与意义, 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情境, 学生仍不能了解语法的语用功能。交际法认为, 将语法融入交际课堂比不讲语法或孤立地讲解语法效果更佳 (Spada&Lightbown 1993) 。从语境中学习语言已耳熟能详, 语法的情景教学也受到大多数人提倡 (刘润清1999)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 教师将姚明的经历设为情境, 贯穿始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最后的输出阶段提供了素材。这样的设计目标明确, 层层递进, 使语法的学习变得有意义。

(二) 语法单位语篇化

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习惯于以句子为单位呈现和巩固语法规则,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的关注点局限于语法形式的表层。本节授课在输入时重视发挥语篇作用, 有利于学生关注句子的情境意义, 立体地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在输出时, 学生也同样以语篇的形式巩固学习内容, 从机械模仿过度到创造性运用, 能更好地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胡洁元2009) 。因此, 教学应尽量做到从语篇中来, 到语篇中去。

(三) 结合其他语言技能

语法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储存, 更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 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在语法教学中应该与其他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相结合。在本课设计中, 教师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写作和角色扮演。今后, 还可以尝试其他活动, 如演讲、辩论, 以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方式比单纯背诵和机械记忆更胜一筹。

(四)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在语法教学中, 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重要做法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语法规则, 这比教师直接解释然后机械训练的效果更加显著。此外, 课上应该设置更多互动环节, 让学生主动发挥、自主生成, 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赋予语法形式具体意义, 从而加深理解, 巩固所学。这样反复循环的“学习-运用”模式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并用理性认识指导言语实践 (黄如英2009) 。

依照“创设情境、依托语篇、综合技能”的教学理念设计语法课的教学方法经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塑造深厚的人文素养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胡洁元.2009.强调语篇注重交际激发情感——由一节微型语法复习课引发的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 :22-27.

黄如英.2009.专家教师语法教学思想解读——特级教师张英的语法课赏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 (3) :38-40.

刘润清.1999.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明礼, 刘丽平.2010.论高中英语新课改的语法教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81-84.

谌启标.2006.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例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 :156-159.

Kent, J.&Aldred, D.&王守仁, et al.2011.牛津高中英语 (必修) 模块五[M].南京: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Ellis, R.2002.Does form-focused instruction affect the acquisition of implicit knowledg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4 (2) :223-236.

Larsen-Freeman, D.2003.Teaching language: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M].Boston:Heinle&Heinle.

8.教师对一节音乐教学活动的反思 篇八

上周,我带着小小班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一场音乐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做《小猪操》,其实可以说这是一个律动教学,但是对于小小班的孩子来说,听音乐做律动还是有点难度的,既要听节奏,又要做动作。但是一个活动下来,孩子们对这个律动掌握得还是很不错的。我认为孩子能掌握得这样,还是有原因的。

第一,对音乐做了处理。因为觉得一个老师一边弹琴,一边教律动的话,有点困难,所以采用了下载录音的方式,通过播放录音的方式,省去了弹琴,这样就能很好地示范动作,使整个律动很有连贯性,包括前奏、间奏。另外,我下载的音乐是有歌词的.,比起纯音乐来,这个就相对简单了点,降低了难度。

第二,对动作进行了加工。音乐增加了歌词,孩子们学得很快,动作也根据歌词进行了改编,这样对孩子来说记忆比较深刻,也容易理解。在练习的时候,采用了各种形式,给孩子们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所以孩子们一直乐在其中。

9.我对一节小学英语课的评课议课 篇九

优点

课前准备充分,活动形式多样,互动性强。

能充分体现“三观”展示时能做到“情境化”,学生利用实物和图片,边说边做,语言表达和直观语境同步;

小组发挥作用良好,小老师运用得当。

小老师能运用“我学到了什么?”引导同伴们进行总结。

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有益的整合,通过导学案活动预设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及时的引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英语语言参与量大,能在评价中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评介打分,如“I give you four stars.”等。

不足:

展得太泛,重点不够突出。如,What are these? Are these„?运用不多。小黑板的利用率也不高。

建议:展示内容应围绕本课主要内容,教师应该及时纠偏、策略纠错。要运用一点统计学的原理来规划、评估学生的活动,努力提高课堂学生活动的承载量。

2、观念先行:自我剖析,找差距,谈体会,牢固树立“三观”(人性观、生中心观、学中心观)

根据看课情况,联系自己教学实际,谈“亲其师,信其道”给我们什么启示?+师生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理解与宽容,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应该有所不同,允许学生学习有快慢;教师应该积极、耐心地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教师应该精通教育规律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努力通过自己的引领,让学生实现从

1“学会、会学、善学、乐学、自主学习”的转变;

教师应该锐意改革,把握改革的方向,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中心观,把课堂变成学生“学生的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实现师生关系的根本转变;

教师切实落实“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因材施教”的“学中心观”切实转变“教与学”的关系。

3、组织教学(引导自主管理)

(1)、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怎样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活而有效?

一要加强巡查;

二要利用评价,发挥其强化激励和反馈纠正功能

三要加强活动预设,进行引领。加强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要利用好小组,发挥学生同伴间的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作用。

(2)、如何解学生一开始活动就忘了行为习惯,秩序乱,不注意细节,站无站像,坐无坐像的问题?

一 要把小组建设和完善当作长期工作,常抓不懈;

二 要在活动开展前提出活动中行为规范的要求;

三 要在活动过程中“眼观六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正,防微杜渐,不使“破窗效应”产生;

四 评价时不要只盯知识,而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行习惯;

五 发挥学生主人翁地位,让他们定立规矩,并在不断反思中强化

规矩意识。

4、怎样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

(1)、如何改善“哑巴英语”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先发展听说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而不要过于严苛。要把“犯错误”当作学习过程中必经的过程,把“敢于暴露”当作学习的契机。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作职业规范。要把“展示者无罪”当作公约;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流

畅与准确”的辩证关系,灵活处理之间的矛盾。抓住交际这个目的判断是否需要马上纠错。运用课堂机智策略地进行纠错。如“反问引导自我纠错”,“质疑引起伙伴纠错”等;教师要在运用口语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们带个好头。要遵循师生在课堂上“Speak English possible.Speak mother language if necessary.”这一英语教学法原则。英语教师课堂上只会读书,不会说话,学生“哑巴英语”的现象很难改变。因此英语老师们要下决心练好口语。当然也要“Speak English which can be accepted”不要不分对象一说一大串;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要充分认识课标的“用英语做事”的理念,把学英语置于一个有意义的语境中展开,要充分认识课标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只盯词句语法,必然又会回到灌输式教学、枯燥背记的老路;要实现“用英语做事”,教师应该具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情设计具有“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活动的设计能力,和指导学生开展真实交流活动的能力。在此方面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教师要认识到“一切语言输入都服务于语言输出”,学生英语能力如何要从学生能够输出多少语言来进行判断;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必要的、足够的,清晰的、生动的、趣味的、有意思的,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的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充分占有资源、整合利用资源,如音像、视频、动画、图画、实物等;另外,要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

(2)、让学生整体感知,模仿地道的英语语音,教师要提供哪些资源和条件? 着眼于语言材料的完整的意义、意境、文化,明确话题功能,教师应创设情景,从英语学习的人文性角度开展语言实践;着眼于“英语是一种‘musical language’(音乐式的语言),教师要提供必要的音像资源,尤其是声音资源;着眼于“训练主线”,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不同的训练形式(含个体训练和协作训练,含个性化创学)开展感知、模仿活动;着眼于“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提高活动的设计能力。教师要加强自身模仿地道英语语音的能力,要敢于承认自身语音与native English speaker之间的差距,能够在课堂上带头和学生一起学习模仿地道的英语。给学生提供一种安全的心理条件和民主的氛围条件;着眼于“伙伴是学习中最大的资源”,教师可以开展学生之间,“兵教兵”的活动,不会的可以模仿已会的同伴。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同伴,教师要能给学生示范;着眼于专业引领,教师应该分辨得出学生说的是否与听到的一致,并以专业的方法加以纠正,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法,二次模仿。如一般疑问句语调,学生由于受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以学习母语的经验去模仿英语,结果“他认为说的和听的一样,但其实不然。”这时候需要老师以“语言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并让其再次体验模仿。

(3)、如何解决教师课堂用语汉语太多的问题?

要努力追求“Speak English as possible”,教师要有目的地带动学生用学习的英语组织课堂最常用、复现率最高的语言;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常用课堂用语,要对课堂用语进行简化处理;教师要带头坚持使用;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No Chinese”的英语课堂氛围,让师生设身处地于英语国家的环境中,让大家感到不说英语就不能交流;在高效课堂教学用语的运用上,教师可以抓住“英语汉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表达方法不同”这一特点,抓住本质运用“直译”加“意译”的方式,让学生直从课堂用语中体会到中外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如语文等学科上说的“我们组展示完毕,请其他组补充、建议、质疑、评价”,英语课上可以简化成符合英语习惯的简洁的表达:“That’s all.How do you like it?”

(4)、解决好听与说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模仿地道的英语语音,充分上口、读熟、读美,必经哪些过程?

自读——视听——跟读——再读——合作听读纠正——展读——创读(模仿运用、创景有感情朗读、艺术加工特色朗读)——拓展运用朗读汇报

5、如何用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探究、运用、发散思维。

(1)、针对本课,教师如何做哪些准备才能做到课上少讲?

观念转变是前提,树立“以学为本”“视学定教”„„的教学观念,切实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加强活动设计,让学生多说,教师才能少讲;用利用资源;教师要做好如何激励、唤醒和鼓舞的准备,真正明白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教师要做好情景、氛围的准备;老师何如做好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的准备。

(2)、教师如何言简意赅地导学才能让学生明白一节课的“做事”的目标要求? 情景创设——激活旧知——明确话题——以“能做某事”具体呈现目标——目标表述要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不以,或不全以生词句)——目标以行为动词为主来表述——目标是否达成可测量——目标设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

(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有信息传递的交际活动)?

遵循“明确话题功能——充分感知理解——加强巩固训练——利用合作交流——真实拓展运用”的顺序开展学习活动;任务引导,用“做事”作为目标,引发学生探究活动;整合教学资源,着眼实际、真实、个性开展活动;利用学习工具,开发个性学习内容。注重多样活动形式,更应承载丰富内容;用好调查、互动,促进广泛参与;巧设信息缺口。

(4)、在展示准备时,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如何解决展示形式多样,内容却停留在原有水平?

10.教师对一节音乐教学活动的反思 篇十

亮点一:阅读三部曲———和谐有力

在阅读前, 以chant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 将自己的信息融入到chant之中, 之后就chant内容进行提问, 从而引出jobs这一话题, 朗朗上口的节奏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阅读中:让学生在初读整体感知, 理解大意 (W hat are their jobs?m other father uncle) , 在寻读中理解文章细节 (What do they do?) , 在寻找特定信息的寻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框架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细节信息;在精读中理解语篇, 关注细节 (Why do they like their jobs?) ;阅读后, 拓展延伸, 读写结合 (retell and interview) 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关键词语复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学生们在阅读前通过预测语篇内容, 而后从速读到精读, 多次阅读, 不断确认或修订预测, 直至理解所学语篇。

亮点二:阅读策略指导——掷地有声

在林老师的这节课上, 出现了三次Learning tip, 分别是在三次阅读活动之前, 这些看似简单的circle、underline、write key words是对阅读技巧与方法 (速读、细读、记录关键信息) 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诠释。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 而且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对于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生词, 教师并不是集中解释, 而是逐步渗透, 如exciting教师就是在chant中帮助学生进行了语音的识别, 对于一些词组教师则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入手, 越过少量生词、难句所造成的阅读障碍, 领会文章的主体思想, 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然后从整体上对词句, 如fly rockets into space, 进行推敲, 攻克难关, 最后又回到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的良好阅读习惯上。使阅读从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形成理性认识, 从而加快阅读文章的速度, 提高对文章理解的正确性。

亮点三:阅读与写作二重唱———意韵悠长

“说”和“写”是语言输出的主要形式, 在阅读后这个环节林老师采用了复述和采访这两项活动, 有效地实现了以“读”促“说”, 以“读”促“写”, 特别是通过采访记录关键信息然后进行书面描述, 既是对“说”的训练的进一步升华, 有意识地加强了由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的转化, 同时“采访”的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学习更加主动, 对所学知识掌握更牢固, 同时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带着这种对“真实阅读”的真实的思考, 我开始了自己的“真实阅读教学”之旅。在进行PEP7Unit4 part B My new friend一文的教学时, 在阅读前我先运用照片介绍This is my friend, She is a teacher too.然后引导学生询问我朋友的情况, 学生有的问:What does her father/mother do?How does she go to work?How old is she?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培养其表达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阅读中, 我把第三自然段定为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细节, 进行精读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让学生通过表格捕捉具体的信息, 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语篇的理解。

11.初中教师音乐课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在音乐课中尤其是欣赏课中,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

二.音乐课像是技能课,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偏重技能,使得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

三.音乐课以自我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

12.小学教师低年级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旋律与节奏,而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歌曲中的重点乐句可以先放慢速度练习,一拍时值放慢为二拍来练习,三连音可放慢为三拍来进行练习,待练得准确、稳定、巩固后,再恢复到原速进行练习。放慢速度练习,能降低难点,有利于学生从易到难逐渐掌握重点乐句。

2、音准是视唱练习的核心

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唱准音,始终是视唱教学的核心问题。不少刚进小学的新生,当我让他们区别老黄牛叫与小鸟鸣、大钟与碰铃的音高时往往分不清。他们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大小(音高、音值、音量)混淆不清。

只有听准了才可能唱准。从小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和培养他们的听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听辨大钟和小铃,火车汽笛鸣和汽车喇叭叫等声音的高低。也在钢琴上弹奏单音进行对比,如“1”比“5”高还是低?“5”比“3”低还是高?低年级学生从简单的单音听辨练起,慢慢地发展到听简单的乐句。

在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辨别音高的能力,如分辨一些动物的叫声和平时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先分辨差别大的,再结合歌曲,分辨歌曲中的不同音高乐句。启发学生用心去听,培养他们对音高的想象力、辨别力,从而唱准曲调。

13.教师对一节音乐教学活动的反思 篇十三

又是如同往常的一天,教完了准备的内容后,我给他们留下了一些自己练琴的时间。看着他们操作着并不算灵活的手指,因为过于专注而皱起的眉头,听着三样乐器碰撞出了微妙却又不太协和的音色。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渐渐形成:

既然这么多乐器我们都有了,何不就组个乐队呢?尤克里里、钢琴、鼓,再加个主唱,就是个小乐队啊。

刚好弹钢琴的成成在练习周杰伦的《青花瓷》,这首曲子歌词唯美,旋律动人,并且和声旋律都比较简单,容易上手,更重要的是,学生都比较熟悉这首曲子,减免了熟悉的过程,用来作为乐队合奏的第一首曲子,再好不过了。

想到就立刻去做,我当即把这首曲子的尤克里里和弦写下来,并且把旋律再次简化,用简谱记录下来,以便让学生更容易识谱。鼓的部分则是我根据节奏规律自己编创的一段简易节奏。

当我把各个部分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自己的部分。然而,由于天使班学生本身的音乐底子实在是太差,在合奏部分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于能完整没有错误地演奏出自己的部分就已经很不容易的他们来说,让他们一边演奏自己的部分,一边聆听他人的部分,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不得不把合奏练习不断细致化。比如,先让尤克里里跟唱的部分合奏,再让尤克里里跟钢琴部分合奏,再加唱的部分进来,最后再加上鼓......让我稍微欣慰的是,在这样反复的练习中,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疲惫或是不耐烦,相反,在我说练习结束时候,他们还感概时间过得太快。

按道理说,把这几个小调皮蛋抓住了,天使班的课应该会有所改进吧。这周是义务乐器教学以来第一次上天使班的课。要知道在往常,每到上天使班的课前,我都尤其焦虑,消极的情绪特别强烈。然而这周,我却有点小小的期待,期待着他们的转变,想象着他们经过乐器学习后变成“乖孩子“的样子。

离上课还有5分钟,慢慢有学生走进教室,向我问好,并且找到自己位置安静地坐下。

一切都很顺利,希望保持这种氛围。我心里想。

哐!调皮二号人物进来了!果然是调皮小子,进个教室都是自带背景音效,别人都是慢慢走进来的,就他大踏个步,哐哐直响,就怕别人不知道他进来了似的。进来之后,他径直走向放在教室后面的古筝,这台古筝是其他班的学生暂时放在音乐教室的,因为是学生的私人财产,所以我已经三番四次对其它学生强调过不允许动这台古筝了,尤其是在天使班。然而他却好像从来不知道这事儿一样,径直坐在古筝前,双手潇洒一挥就是一顿乱弹。我在讲台盯着他,用平和但毋庸置疑的口吻对说:

“ 郑明,请不要动古筝。”

他抬头看了我一下,低下头,继续弹。

“郑明,不要动古筝!” 我用手指着他,提高了音量。

他看了我一眼,站了起来。正当我以为他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又开始用手大力拍打古筝。

看到他这一番明显不把我放在眼里的行为,我自然气不打一出来。我努力克制住想把手里的粉笔扔过去的冲动,再次提高音量:

“郑明!不要动古筝!!” 我拿起鼓棒指着他。他瞟了我一眼,若无其事地摇晃着走开。

不能生气。我对自己说,深呼吸平复好自己的心情,等待上课铃响。这时候,小展走进教室了。他看了我一眼,什么都没说,便坐回自己的座位了。现在想想,我好像从来没有听过他说老师好,甚至从未叫过我一声老师。算了,只要他上课好好坐好,不要影响纪律就行了,其他都不要求了。让我欣慰的是,他坐回自己的位置,而没有和他们班的另外两大天王坐在一起。可是当他一坐下,另外一边的两大天王就对他招手并大喊:

“ 小展!过来这边坐!”

小展看了我一眼,也没有丝毫犹豫,笑嘻嘻地坐过去了,也算是意料之中吧。这个年龄的孩子,同辈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即便我曾无数次说过不能换座位。趁着课前音乐还没有播放完毕,我走过去要他们坐回原来的座位,小展虽然表现出一副不情愿的表情,但还是乖乖坐回去了,也算是比较令人感到欣慰,要知道在以前,他可是无论软的硬的都不吃的那种学生啊。

这周的随机表演刚好有他,按照学号排序,他是第一个表演的学生。但是当我点到他名字,让他第一个表演的时候,他却露出那副既陌生又熟悉的凶狠表情瞪着我,大声说不要。这幅表情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但是自从我开始给他上尤克里里课之后,他再也没有对我展现出这个表情。如今又看到这个表情,让我既意外,又心痛。

“按照学号排序的规矩来,你确实是第一个表演的。”我还是用尽量平静的声音对他说。

“不要!” 没有多一句话多一个字,还是那副表情,瞪着恶狠狠的大眼睛,挺得笔直的背,昂起下巴,挑衅似的直勾勾地看着我。

他的话声化作两根尖锐的针,随着话音,径直刺向我。我明白这么继续跟他僵持下去没有意义,只能让下一个表演的学生先表演。下一个学生倒是似乎准备好了,没有扭捏犹豫就上台了,趁着学生表演的时候,我迅速调整了情绪,不让负面的情绪过多地淹没自己。

等所有学生表演完之后,我再次叫到小展的名字。他还是大声喊着不要,不过这次,他的声音似乎没有像刚才那样这么刺耳了。也不知道是他态度的变化还是我心态的变化。最终他还是上台了,除了他,平时放学后一起训练的成成(钢琴),大熊(唱歌),还有火火(爵士鼓)也一起上场了。我以为看到这么多乐器同时表演,班里的学生应该会因为感到惊奇而安静下来,会认真观看他们的表演。或许是我期待太高了,班里的学生依然讲话的讲话,起哄的起哄。而他们的表演也并没有彩排的时候好,几个乐器几乎就没有合在一起过。但是当他们表演完,我还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力表扬了他们一番,并且给了他们满分。表扬的时候,我看了一眼小展,希望能在他脸上看到一丝变化,然而我的希望又再次落空了。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已筋疲力尽。我投入了这么多天的下班时间,而天使班却几乎没有任何转变,我开始怀疑,我所花费的这些时间精力是否有意义,是否还需要继续坚持呢?有老师劝我,说对待天使班的孩子用感化教育是没有用的。可我又不甘心,我想再坚持一下下,看看结果会不会有一点点的不同。

这天放学,小展依然准时过来教室了。没有了白天上课时的嚣张跋扈,他的眼神柔和了许多。本来有点负面情绪的我,看到小展这个样子,瞬间心又软了下来。我想,或许在小展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他很少被温柔地对待过,所以当他对一件事情有抵触情绪的时候,他只会用最负面的情绪,最消极的态度以及最具攻击性的语言以示自己的抵触与不妥协。所以他在白天才会用那种特别不友好的语气和表情来对待我。

虽然也不知道事实是不是真如我所想,但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也慢慢释怀了。想罢心里有点苦涩,觉得自己像是农夫与蛇故事里的那个农夫,救了蛇却还有被反咬一口的风险。但即便如此,即使学生有一丝变得更好的可能,我也要尽全力去继续努力。

作者:黄心瑜

14.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上完这节音乐课以后我心情很愉快,因为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堂的氛围中去,全身心的把教师的爱投入给了孩子们。这节音乐课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我提问的太多,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音乐声中主动去感受快乐、感受美。另外我还应多引导学生唱出动听的声音。总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民主、平等、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多学习,力争把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教学反思:

歌曲旋律上口,但是节奏难度较大。要不断巩固复习。歌曲中的反复跳跃记号的演唱顺序要掌握好。要理解掌握,争取做到触类旁通。教学反思:

课以雨中嬉戏、踢踏舞为整个教学主线,贯穿全部课堂。在开始的新课导入时,我让学生观看儿童舞蹈《雨中花》的踢踏舞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用舞蹈表现踩雨、戏水、雨中嬉戏时快乐喜悦的心情,初步了解踢踏舞的特点:音乐轻快,舞态变化多姿,表现力特别强。教学反思:同学们学习了歌曲《雨中》,聆听了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片段。虽然歌曲不长,但节奏比较复杂,多变的节奏使歌曲充满活跃的气息。歌曲表现了孩子们乐观向上、不怕风雨、专心读书的情景,最后,在渐弱声中结束,仿佛孩子们的读书声渐渐远去。为了掌握难点节奏,我先让同学们找出了运用重复的地方,引导学生理解创作手法并且减轻他们的畏难情绪,通过声势训练,大致掌握了休止符的运用,也能在歌曲中准确地把握。《第六交响曲》表现了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等场面,音乐始终在恐怖的气氛中进行,使音乐与自然很好地融在一起。通过聆听,同学们的想象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震撼的雨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音乐与情感的共鸣。

上一篇:广西2016年下半年土地估价师《管理基础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考试试卷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