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调研心得

2024-07-18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调研心得(通用10篇)

1.“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调研心得 篇一

文章标题: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意见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实施意见

各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集团公司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结合集团公司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

济的战略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对于煤矿而言,就是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矿井水、生活污水、煤层气、尾矿、余热、采煤塌陷地等资源,通过煤矸石发电、制砖、水泥、化工、洁净煤生产等循环利用型工业,形成不同的产业链,并且互为资源、共耗废料、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对煤矿来讲,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和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综合利用率,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将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改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流动模式,在发展煤炭主业的基础上,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煤矿,特别是处于衰老期煤矿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作为传统的工业企业,煤矿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循环经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根据《枣矿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拓宽企业发展领域,提升循环经济规模和档次,延伸循环经济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跨入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节约型生产、消费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推动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做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从企业的实际条件出发,对现有的循环经济项目要不断延深,完善发展规模和技术含量档次,壮大企业和非煤发展规模,形成区域产业链示范基地。

3.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积极加强节能(含节电)、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依靠科技进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目标任务

1.2006年

①万元GDP能耗比2004年降低5(由0.76吨标准煤降低到0.72吨标准煤)。

②万吨原煤生产能耗比2004年降低6(由156吨标准煤降低到146.6吨标准煤)。

③万元工业总产值耗水比2004年降低10(由30吨降到27吨)。

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

⑤矿井水处理率达到60,处理利用率达到80。

⑥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处理利用率达到50。

⑦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60。

⑧塌陷地恢复整治利用率达到30。

⑨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⑩炉渣、粉煤灰利用率达到60。

总体实现循环经济“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5亿元,初步形成煤电、煤焦化、洁净煤、煤气化、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生产基地。

2.2008年

①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5(由0.72吨标准煤降低到0.68吨标准煤)。

②万吨原煤生产能耗比2006年降低6(由146.6吨标准煤降低到137.8吨标准煤)。

③万元工业总产值耗水比2006年降低10(由27吨降到24.3吨)。

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调研心得 篇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并进一步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之一, 在建设“两型”社会中处于基础地位。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煤炭是耗竭型资源, 具有不可再生性, 并且煤炭开采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以下简称“两型”) 煤炭企业建设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型”企业的核心是要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所谓“两型”煤炭企业, 我们认为是指在能够一定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之上,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而遵循自然规律、采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煤炭开采方式的煤炭企业, 这种煤炭企业强调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或者维护生态环境, 追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以实现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生态环境得到可靠安全保障的经济发展模式。

1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1.1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以《煤炭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煤炭准入管理制度, 严格煤炭地质勘查、开办煤矿及煤炭经营准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 制定和完善与之配套的产业政策、制度和标准。

完善经济政策。切实落实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煤炭税费制度改革步伐, 把煤矿企业税负降到合理水平;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 将资源、环境、安全、劳动力、转产发展等费用足额纳入生产成本;推进电煤价格与市场价格并轨。

加强行业管理。加强煤炭行业管理机构建设, 科学确定职能, 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 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 优化政策环境, 加强对煤矿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

强化规划调控。强化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的作用, 规范煤炭勘查开发秩序, 加强煤矿基本建设管理, 调控煤炭生产开发布局和建设规模, 防止煤炭产能过剩, 适时对规划进行滚动调整。

1.2 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调控煤炭总用量, 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煤炭企业整合。在煤炭生产方面, 按照保障煤炭有效供给的原则, 主要增加优质动力用煤和优质高炉喷吹用煤生产, 适度增加优质炼焦用煤和无烟块煤生产, 控制高硫高灰煤炭生产;新增煤炭产量以大型煤矿为主, 中型煤矿为辅;压减小型煤矿产量, 严格限制煤矿超能力生产。在煤矿建设方面, 坚持“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 全面整合、改造小型煤矿, 全面调控煤矿建设年度开工规模:以建设大中型煤矿为主, 优先建设煤电联营和煤转化一体化项目, 严格控制小型煤矿建设。在煤炭资源勘查方面, 重点围绕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开展区域煤炭预查、普查基础地质勘查, 提高勘查程度, 择优开展煤炭详查, 满足矿区总体规划需要。

2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的企业对策

建设“两型”煤炭企业, 除国家进行相关的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等宏观调控以外, 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自身要进行各项改革。

2.1 活跃煤炭企业各种宣传媒介, 创建“两型”制度和文化软环境

拥有与“两型”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是创建“两型”煤炭企业的软环境必须。杰克·韦尔奇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但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执行力, 确保企业各系统的良好运作, 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力。对于中国来说, 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 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 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 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 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 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继续做好环保节能宣传工作, 除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深入宣传环保节能法律法规, 宣传环保节能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 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节支降耗”活动, 营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浓厚氛围, 增强节能意识。同时还应建立节约效益与职工切身利益相连的机制, 促进职工群众参与环保节能工作的自觉性。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我国环保与环保服务产业发展较快,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与环保服务产业的发展之快, 效益之显著, 无疑是环保技术人员的研究与开发的结果。但目前我国环保, 尤其是环保服务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 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煤炭企业还应注意培养环保服务人才。

2.2 发展煤炭企业人力软环境, 创建“两型”绿色HRM模式

人是企业之根本, 因此, 煤炭企业应首先创建一种适合“两型”目标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大多数煤炭企业所在地地域偏僻, 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医疗环境等相对较差, 再加上工作条件艰苦, 存在水、火、瓦斯、煤尘、冒顶等五大灾害, 安全性、舒适性程度较差等原因造成我国煤炭企业人才紧缺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的个人成长, 员工心态上的和谐和整个煤炭企业人力系统的和谐。煤炭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将“绿色”理念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所形成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是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的软环境前提。发展煤炭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工作潜能, 既能实现企业集约型经济增长, 又能实现企业生态型、科技型经济发展, 从而构成企业经济、科技、文化、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煤炭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应主要从加强员工工作分析、建立绿色激励机制和多层次沟通渠道等几方面着手。首先, 加强员工工作分析。在工作分析时, 应充分考虑动态的因素, 及时做出调整、补充。最终使煤炭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目标同步, 走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其次, 建立绿色的激励机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追求企业和员工利益的统一性, 员工共享企业信息, 鼓励决策分权化, 扩大员工参与, 向员工授权;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主张以人为本, 依据员工个性特征的不同和员工多样性的需求进行管理。

2.3 创新煤炭企业科技手段, 实现“两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做好了人的管理, 其次就是要通过科技手段的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摒弃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2]。

2.3.1 发展循环经济[3,4,5]

煤炭企业传统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消费-污染排放-末端污染治理”的单向线性流程, 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 煤炭企业需要寻求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 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是“减量、再用、循环”。

首先, 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表现为单个煤炭企业的行为, 它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煤炭开采、加工转化、运输和服务之中, 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煤炭生产中废物的产生和有害物质的排放, 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开展清洁生产, 要大力推广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 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 积极开展液化、气化工程。要加大洗选煤的力度, 要不断提高煤炭的洗选率, 要开展动力配煤和进行开展型煤生产。

其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 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 延伸煤炭产业链条,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力。坚持产业循环式组合, 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 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 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 使上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 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第三, 加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是矿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煤炭企业要通过建立“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复垦和生态景观重建”的生态模式来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工程, 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 使沉陷区生态恢复建设与生产发展协调一致,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煤炭企业应根据塌陷区土地的实际形态, 在“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原则指导下综合开发利用。

2.3.2 发展低碳经济

金融危机是短期冲击, 气候变暖是长期威胁。近年来世界气候灾害性地变暖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 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获得国际社会的共识, 成为一股新的世界潮流。“低碳经济”, 即Low-Carbon Economy (LCE) 或者Low-Fossil-Fuel Economy (LFFE) , 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

我国化石能源“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 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 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 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 a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 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 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 加速发展天然气, 适当发展核电, 积极发展水电, 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摘要: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煤炭综合企业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与协作,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煤炭企业自身进行合理的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等各个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根基, 因此应首先做好煤炭企业自身的相关制度建设, 从根本理念上创建煤炭企业“两型”文化。个人是企业的动力之源, 因此要通过加强员工工作分析、建立绿色激励机制和多层次沟通渠道等实现“两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技术是企业创新必备工具, 煤炭企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实现“两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政策,绿色HMR,循环经济,成本绿色GDP

参考文献

[1]王竹玲.浅谈煤炭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 2007 (10)

[2]单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9 (6)

[3]李雅琼, 龙如银.结合煤炭企业完全成本的绿色GDP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 2009 (8)

[4]张颖.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三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有几点政策措施的建议。第一,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四

[摘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它内在的规定性和特 征。我国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资源 形势严峻、环境污 染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转变发展方式, 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 开发生物质能, 加强科学研究, 制定相应政策。

[关键字] 资源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友好型社会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资源耗竭型社会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其核心就是节约资源。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建设节约型社会内涵更广泛,层次更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节约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杜绝浪费; 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是 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 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 为关注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核心内容是,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问题与压力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粗放式的增长使得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 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 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顺利实现。

1、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现在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就是,资源禀赋差、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下降快等问题。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 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 / 4, 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 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

世界平均水平的 11% 和 4.5% , 资源禀赋差, 再加上人口不断增长, 这就使得我国人均占有的资源越来越少。但是我们的资源消耗却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得多,我 国化肥年使用量为4124万吨,平均每公顷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 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施用量 130万吨 每年以上,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资源的利用率低也是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 目前我国 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 47% 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 率约为每 立方米 水产出 1公 斤粮食, 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 15% ~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 30% ,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 20%;除了数量上和利用率上之外, 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也不理想。能源资源的80% 左右分布在北方。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 占能源资源总量的 75.2% , 煤炭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因此这些问题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是我们当今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 突出。从总体上看, 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 局部 地区生态退化的现象有所缓和, 但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变, 趋势还在加剧。我国目前主要污染 物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自净能力,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 问题,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就集中表现出来, 呈现出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一 是水环境每况愈下,据统计,在全国78条主要河流中, 有54条已受到污染,其中14条受到严重污染;在大约 5万条支流中,75% 受到污染。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水库和湖泊也同样受到严重的污染;二是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工业的发展导致光化学烟雾、酸雨不断增加,尤其是最近出现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值严重超标;三是危险废弃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危害严重, 土壤污染加剧;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二次污染严重,使得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除此之外,因为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疾病、物种灭绝、死亡等都成为我们面临的问题。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因为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大量生物灭绝都使得生态发展严重不平衡。而且因为环境的污染导致的社会的不稳定是我们所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

因为资源和环境的不断利用与破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制约,与此同时也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如在现在人民对资源的争夺以及环境问题导致的纠纷等影响社会的稳定。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攻击也是不断的升级,在2011年气候大会上发国家提出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问题、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及工业污染等问题都影响我国的国际地位。面对这些不断出现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成为了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去改善现状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也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 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

(1)加强法律建设保护资源与环境,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 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新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政府要进行制度设计, 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 与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以及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在加点毛概课本第八章第四节里面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树青,陈占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我国能源供求中长期趋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J].经济研究参考,2004,(92)

[3]邱东,等.可持续发展层次论[J].经济研究,1999,(2)

5.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五

9月21日下午,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分论坛举行。嘉宾主持人环保部中国环境报社副总裁艾铁鹰首先用一组数据给出了资源浪费与环境不友好的直观概念。

在随后进行的高峰对话环节,建设部法规司原司长、办公厅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生态人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席、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寇有观,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政策法规部主任丁丁,环保部自然生态司生态安全管理处处长王捷,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申殿邦,围绕如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思想交流。

王捷在发言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快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最大,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此外,资源不合理的过渡开发,使得严峻的`环境形势雪上加霜。

朱中一强调,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城乡规划与房地产开发。首先,要发挥城乡调控的引导作用,按照上级政府批准的规划红线、黄线、绿线、紫线等几条线规定,做到该保护的保护,该开发的开发,做好绿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工作,加强对城市新城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第二,加强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工作。第三,促进生产空间、生物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科学布局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留给后世子孙一片天蓝地绿水净的天地。第四,结合国情推行绿色建筑,努力建设绿色住区和绿色城镇。最后,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绿色开发。

城市的健康发展最终目的仍是宜居,而目前我们却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城市病、交通拥堵等发展瓶颈,寇有观强调,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重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建设智慧生态城市、智慧生态城乡,这应该是我们新型工业化的一个发展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对GDP发展有一些错误理念,一种是为发展而发展,片面地追求GDP。再一种就是固定的,或者叫锁定效应,长期要依赖一个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来提高经济增长,并且这种高排放的特征相当显著。”丁丁说,发改委在推出了第一批低碳试点,去年通过了第二批29个低碳试点,同时要求地方政府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等。在丁丁看来,最终还是应该在刚性的约束下,走一条柔性的或者说韧性的发展道路,要找一个平衡点。

6.“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调研心得 篇六

关键字: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 措施 意义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我们应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呢?我认为: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完善产权制度,明晰资源的产权,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第二,实行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综合措施。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考核体系,依法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堵塞能源资源浪费漏洞。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切实开展各项节能环保的执法检查。第三,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的开采和消耗环节,要注重提高综合回收和利用率;在废物和再生资源产生环节,既要强化污染预防和控制,又要注重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注重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第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过量消耗资源,环境严惩污染,生态严惩破坏。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惩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才能促进我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我国粗放型 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各级机关要带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社会做出表率。各类企业都要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坐起,自觉参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只要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侯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7(7):29-30.潘岳.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10):18-19.加快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卢婉儿

1]邓聿文 《中国正在为环境付出惨重代价》 载于2005年12月5日 《中国青年报》

[2]温家宝总理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讲话摘要》

[3]吴国盛《绿色中国,路在何方》 载于《学问中国》

[4]温家宝总理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讲话摘要》

[5]仇保兴 《为什么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载于2005年2月28日 《经济

7.“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调研心得 篇七

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又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压力。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总结、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党中央提出的“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能源增长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在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和总结国内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和地区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累了经验。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一是节约优先的方针未能很好落实,节约优先没有很好体现到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三是尚未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支持和鼓励节约降耗的财税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难以形成促进节约的有效激励;四是缺乏技术支撑,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五是全民节约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对头、消费心理扭曲、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大障碍。

8.“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调研心得 篇八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04-06桑光裕

编者按:江苏省委组织部、省环保厅和省外办不久前联合举办了江苏省首期环境保护专题研讨班。部分省辖市以及县(市)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共28人完成国内培训后赴日本进行了十余天的环境考察。作者在考察报告中介绍了日本社会推进循环经济的历程、先进经验和环保管理体制。现将其摘要刊登,供读者借鉴。

江苏省首期环境保护专题研讨班不久前赴日本主要考察了福冈、东京、大阪等地,拜会了福冈县知事、议会议长和环境部部长。笔者亲身感悟了日本在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再生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收获颇丰,所见所闻都是当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课题,特别是日本社会推进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和环保管理体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环境污染及其加强环境保护发展过程

日本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比较成功,在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但他们也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再恢复”的艰难道路。二战后的最初10年,日本为追赶欧美国家,盲目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福冈县的北九州市、大牟田市的“七色烟”、“七彩河”即是典型。60~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污染的治理,但是在“经济优先”观念的主导下,企业仍被动开展污染治理,环境污染并未真正得到抑制。80~90年代,针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日本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经济优先”向“经济与环境兼顾”转变,日本企业由“被动治污”逐步走向“主动治污”,日本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到21世纪,日本环保理念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循环型社会系统的确立、企业主动治污理念的强化、知识经济的形成,使日本社会形态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根本转变;环境保护实现了由被动的污染治理向全方位生态保育的根本转变。

福冈县麻生度知事告诉我们,福冈县曾是一个污染相当严重的地区,今天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所花的代价远远超过了当年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利润,希望江苏省吸取其教训,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现在他们的环保目标是建立循环型社会。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健全组织体制,设置环境完善局;二是设置试验研究机关,时常监视体制;三是推进公害防治措施,包括进一步制订排水标准、公害防治计划、制定条例。解决污染公害的主要对策包括设定环境标准、限制排放、促进公害防治、受害救济及纠纷处理。

循环经济与企业自觉环保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强调废弃物的减量化,提出建立循环经济的构想。2000年正式颁布《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日本已成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近几年又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

政府主导作用四大路径

在日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更是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

日本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四大路径:一是科学制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二是制定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实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四是倡导全民环保,推进公众参与。

循环经济体现在三个方面

日本的循环经济体现在物质循环、能量高效利用和水循环3个方面。

物质循环废弃物质的再生循环利用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切入点。日本每年要废弃1800万台电视机、冰箱、空调和洗衣机,重量达60万吨。现在日本已实施《家电回收再利用法》。

能量高效利用在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日本采取了废弃物发电和燃料制造、生物发电和生物热利用、温度差能源等多种方式。

水循环为了保证河水在自然循环中的净化能力,政府规定只有在河流中的水超过河流正常流量才能取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大多实施回用,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城市绿地灌溉、消防、冲洗汽车、冲洗卫生设施等诸

多方面。地下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禁止含有害物质的水渗入地下,严格控制垃圾填埋。

企业成为循环经济主力

在日本,企业的自觉环保是循环经济成功实践的基础。企业大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许多大企业以主动积极的环保行为展示形象,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提高了诚信度和社会满意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我们考察了西日本家电再循环公司、生态木材股份公司、日产九州工厂、三菱材料等企业,可以说,这些企业都是环保模范企业。例如为配合日本《家电回收再利用法》的实施,西日本家电再生使用株式会社投入4亿日元,建成一座处理能力为100万台的废旧电器回收利用工厂,股东有东芝、松下、索尼、三菱等9家日本大公司。日本的生态木材股份公司主要制造销售使用废木材和废塑料的建筑材料,将废木材和废塑料粉碎,经混炼加热后在半熔化状态下加工成型、生产建材,100%使用废木材和废塑料生产的建材。

多方合作建设生态工业园

日本从1997年就从“零排放”的构想出发,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并把它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据介绍,日本政府先后批准建设了26个生态工业园区。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是:政府主导、学术支持、民众参与、企业化运作,产(企业)—学(大学/科研院所)—官(政府)—民(国民)紧密协作,共同推进实施。

政府主导一是制定规划。政府根据当地产业特点、产业相关性以及废弃物产生的种类和数量,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日本的生态工业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零排放型的工业园区,一种是事后再利用的工业园区。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除了国家给予生态工业园补助外,市里也拨专款补贴厂地费用,同时还制定环境未来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扶助有关利用废弃物的验证研究和社会体系研究。

学术支持日本的多数生态工业园都设有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全面开展从基础研究、验证研究及其企业化的相关工作。

企业化运作园区将针对各类废弃物的拆解、回收和资源化企业集中设立在园区内,从事无害化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和集中安全填埋,拆解、分类后的不同废弃物质在园区内企业间相互交易,实现规模化处理。

民众参与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往往都建有以生态工业园工程为生动教材的环境学习基地,作为市民参观、实践和提建议的场所。

环境教育丰富多彩

日本不仅将环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而且还通过建设环境教育馆、环保俱乐部、编制通俗环保教材、成立环保民间组织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环保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载体先进,寓教于乐。

日本经验及其启示

日本在工业化后期环境保护的理念先进、措施具体、效果明显,环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对于我国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变观念实现双赢

当前,江苏省扬州市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起飞期和全面达到小康的关键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高峰期和环境违法行为多发期。面对类似日本工业化中期出现的诸多环境挑战,如果我们能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环境意识,是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辙、绕过日本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日本政府的环保主导作用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而有所弱化,相反日趋增强;无论是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制定,还是规范、扶持政策措施的出台;无论是加大对循环经济投入,还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产—学—研联合;无论是推进企业的清洁生产,还是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无不让人体会到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推力。在我国,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利用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强势地位,通过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科学编制环保规划、制定落实环境政策、倡导全民环保等手段,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重要影响,促进全社会以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少的环境代价,谋求又好又快的发展。

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

日本生态工业园发展到今天,曾经历了艰苦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北九州市、大牟田市原先分别是以发展钢铁为主和以煤炭产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为治理公害、推进产业转型,他们关闭钢厂,封山闭矿,加强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

和攻关,在原先的土地上发展壮大再生利用企业,建成了现在的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和大牟田生态工业园。日本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无论是从事家电、木材、建材再生利用还是垃圾再生利用的企业,都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真正做到了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此外,日本建立起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技术研究支撑体系,不仅在生态工业园区开辟实验研究区域,入驻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而且对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技术、实证研究和商业规模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循环型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扬州也正在着手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我们应认真学习日本的经验,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切实在企业层面建立起物质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在社会层面构建起科研—教育—生产为一体的循环型经济体系。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日本重视国民的环境教育和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治理、全民参与、根植基层、覆盖全社会”的环保网络,日本公众对环保的广泛参与,成为环境保护的强大力量。在我国,从现在开始应进一步强化全民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和环境形势,推进公众参与。改善环境基础设施

我们这些年花大代价、大气力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实际还只是相当于日本1993年以前的水平,当我们为削减污染物而头痛的时候,日本人已将我们心目中的垃圾、污水创造了价值,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尽快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加快推进污染集中处理,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和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推进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打牢环境保护的基础。

加强执法力度

日本企业较强的环境意识是建立在环保法律体系基础上的。而在当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众多企业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还未切实跟上的时候,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有利于提高企业守法的意识,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9.“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调研心得 篇九

当前环境问题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经济。

一、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本质的认识的提高形成的。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关节点,是“世界问题复合体”。环境与人口、资源彼此作用,共存于一个复合生态循环中,环境问题是一个人口与资源问题。而人口、资源、环境又主要通过生产、消费和分配环节进行联系,因此环境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如何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而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关系到全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环境问题又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的变化,解决不好就会使社会人文与社会道德伦理受到威胁,因此环境问题就又反映为一个文化问题。环境问题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整个社会实践,强调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因此环境问题又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全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国际冲突发生的必然性,为占有更多环境资源,各国在方方面面进行着激烈博弈,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各国开始全面提出“环境友好”的理念。2004年日本发表了《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就此诞生。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就中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倡经济和环境双赢,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最小化,将这种负荷和影响控制在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良性循环。

二、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问题是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形成十分复杂,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想文化问题。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是要全面更新我们的思想文化体系;其次是据此重新制订我们的战略发展目标;再次是据此设计我们的制度机制;然后再据此指导我们各专业领域工作。

(一)确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方向

马克思生态观的第一个观点是“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等于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绿色思想,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恩格斯指出,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他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这两大“和解”,一个是针对人与自然的矛盾,即资本主义文明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掠夺而造成的生态危机;一个是针对人与人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既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也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解”就是“和谐”,两大“和解”就是两大“和谐”,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

马克思生态观的第二个观点是阐明人存在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强调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去积极地顺应自然,这种对自然的积极顺应只能是“社会化的人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马克思生态观的第三个观点是生产力学说。马克思是从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相统一的角度论述生产力的,指的是社会力量与自然力量的结合。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人类的劳动量与生产资料量之间配置是否适当。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构造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明了方向。

(二)奠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文化基础

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环境文化相结合,必然形成一整套人与自然和谐、诚信友爱、注重精神超越的全社会奉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我们必须理顺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如儒家群体价值观与集体主义;如儒家伦理道德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儒家和谐观与安定团结;如儒家变革维新思想和与时俱进;如儒家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如儒家节用裕民与艰苦奋斗;如儒家强本抑末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等等,方方面面都能找到相通互补的结合点。

我们必须理顺中华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二者互补会对现代化进程形成新的合力。我们应将传统与现代的道德精神有机联系起来,赋予传统道德以现代涵义。不以中华传统文明为基,我们现有的道德资源就不足以解决市场经济固有的道德弊病。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借鉴西方一些成功的经验。

(三)重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思想文化观念一旦统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制订一个个战略目标,要把

环境提升到整个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

没考虑环境因素的战略规划必然带来深刻教训。现有的行政规划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是全球代时代,全世界的能源和经济结构都在资本的作用下进行着重大的调整,如果我们仍然按照同一个增长方式,肯定要出结构性问题,肯定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我们应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之中。综合分析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奇缺的能源、淡水、耕地、矿产、生物五大资源以及现有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进行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变过度开发为适度开发,变无序开发为有序开发,变短期开发为持久开发。

我们应该重新调整国土规划。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制订不同区域和行业的发展目标。

我们应该确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同时实现资源能源低消耗、污染低排放与经济高效益,这便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场新竞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策不仅深刻影响国家经济的走向和抵御未来风险的潜在能力,而且日益延伸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乃至国际政治诸多领域。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循环经济能否成功。

我们应该迅速制订新能源战略。以核能、太阳能、风能、沼气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大量开发并获得成功,而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也落后于印度、巴西。新能源战略是我们能否走出环境与经济“非此即彼”困境的唯一出路,代价再高,成本再大,我们都得走。

(四)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支撑

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靠一系列制度政策去落实。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度支撑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

环保公众参与将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环保不是政治最敏感的领域,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利益主体。环保领域内的公众参与,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切入点。

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我国环境立法虽多,但管用的少。必须对现行生态环境立法重新整合,突出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地位。应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纳入各项法规之中。例如《环境保护法》就应修订成纲领性的环境友好政策大法。

民主法制建设的内涵是公平。环境公平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基础。实现环境公平,首要是建立一整套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环境公平。例如发达国家实现环境公平的基本途径,就是资源被产业化或资本化,开发的同时,应对资源地的民众给予一定比例的股权补偿。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除上述制度建设外,它还要求

10.“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调研心得 篇十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健康环保,越来越被人们所提倡。社会发展是我们所乐见的,可是社会资源的保护,也需要受到我们的重视,合理利用资源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过度开采或浪费资源,则会加速环境的恶劣。所以这也就要

求我们一定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那么,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呢?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我国的第一压力是环境不是资源,所以如何尽力而又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讨论的。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1.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2.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3.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

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

4.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要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口继续增加,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已经成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只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环境保护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保障、促进和优化作用,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将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质量,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秉持环保为民的理念,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四.保护好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保护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正确战略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平,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水平,切实有效的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化水平,科技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在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传统的消费模式,一是以实物消费为主,把数量作为消费水平的标准,忽视消费质量;二是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为支撑,消费的资源成本过高;三是追求近期目标和当代人消费的满足,忽视未来人的消费需要,缺乏可持续性。这种以消耗资源和浪费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助长了不健康、不文明、甚至病态的消费行为。商品奢华包装和一次性消费品造成大量现代化垃圾。这种消费模式必然引发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与我国现实的国情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有利于更新陈旧的消费理念,实现与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有利于以消费启动市场,发挥和实现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改善宏观调控,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机制,促进有关调控机制的协调运转。

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社会资源都在消耗,在上述内容中循环经济是在我们

周边都可以出现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从自己身边小事开始,规范

自己,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上一篇:学习体育教学方法心得下一篇:中秋游戏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