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2024-09-24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共8篇)

1.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篇一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招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招远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辖1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开发区,58万人口,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县级市之一。目前,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9位。近年来,我们按照国家、省和烟台市的统一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分别增长19%和36%;万元GDP能耗为0.83吨标煤、取水量为36吨,分别下降0.28%和

3.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9%,提高了5.4个百分点。

一、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招远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招远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招远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保有矿产储量2亿多吨,境内富含金、银、铜、花岗石等多种矿藏,尤以黄金、花岗石的储量、产量比较突出。目前,黄金探明储量、保有储量和黄金产量居全国县级(市)之首,拥有较大的花岗石矿床3处。2004年,全市实现矿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4%。长期的开采,使招远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循环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的沉重压力;招远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能源相对短缺的城市,辖区内没有煤、油等资源,土地、水、电等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招远是一个工业主导型城市。招远工业门类较多、基础雄厚,现有工业企业1400多家,主要分布在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还有较大的挖掘潜力。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82亿元,利税45.5亿元,分别增长49%和75%,二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1.5%。

第三,招远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非常迫切。“十五”以来,招远的GDP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3%。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招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6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98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2.9亿元。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市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涉及环境、环保方面占到了总数的六分之一。

第四,招远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较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远市全方位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连续几次通过了验收和复核,并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创建工作。2004年,在山东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三。良好的环保、生态环境,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招远市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推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们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立足于招远的实际,着眼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态城市的创建,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资源观,以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形成了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在资源开发环节,实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按照控制性、保护性开发的原则,科学制订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的总体规划,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有效防止资源的衰减枯竭。近年来,我们先后制订出台了招远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为依法有序、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保证。2004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修编,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经济发展储备更多的增量空间。在资源利用环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一方面,从源头上提高集约利用水平,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掠夺性开采。对黄金、花岗石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我们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探、采矿权人资质门槛,严禁村和个人从事勘查和开采。几年来,全市地质勘查、开采持证率均保持了100%;对土地资源,在严格建设用地审批,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使用效率。2003年,我们出台了《开发区用地管理规定》,规定进入开发区的项目投资额每亩不得低于100万元;对水资源,严格审核工业用水计划,引导企业增设节水设施及污水净化设施,对超计划用水加价征收水资源费,促使企业节约用水。严格城市自备井管理,依法收取水资源使用费,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2004年,全市10户重点用水企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同比下降48%,节水增效486万元。我们还累计投资1.56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4多万亩,年可节水4800万方。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土地循环利用上,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城市低效利用或城市周边乡镇企业闲置的用地。共挖掘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620亩、国有建设用地534亩,在清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权抵押中,盘活存量土地80余亩;在水资源循环利用上,积极发展中水回用。我们投资5000万元兴建了污水处理三期工程,使城市日处理污水能力提升到近5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园林灌溉和新建小区厕所冲洗。在资源保护环节,实施依法治理和整顿。围绕矿产资源保护,开展了“四项整治”活动:第一,矿业秩序整治。2002年,我们将矿业秩序整顿纳入“严打”整治斗争大格局中,用“刑法”开路,综合运用《矿产资源法》、《土地法》、《安全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矿业秩序整顿。先后清理取缔非法矿点395个,选厂138处,遣返矿区外来务工人员7500名。此外,我们还开展了花岗石开

采秩序综合整顿活动,先后取缔非法采石场16处。目前,全市矿山资源管理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03年全国非煤矿山专项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第二,土地市场秩序整治。定期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对圈而不用、多占少用的工业项目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对该收回的项目用地,依法坚决收回,切实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程度。第三,城市地下水使用秩序整治。制定出台了《关于封闭城区地下水井的实施方案》,先后依法查处违法打井案件10起。第四,地质环境整治。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开采对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边开发、边治理”的原则,全面加大了地质环境的整治力度。我们先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彻底摸清了全市地质环境的底子,编制完成了《招远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先后划定各类保护区31个,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同时,制定下发了招远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收取地质环境治理预备金规定》,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和“辖区负责制”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几年来,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治理塌陷区19处、废石堆96座;年复垦尾矿库1500余亩,土地复垦率达到46.3%;有88%的矿山企业实行选矿尾砂井下充填办法,每年减少尾矿排放200万吨;有3家企业利用黄金尾矿、花岗石锯粉炼制建筑材料。2003年,市政府投资2600万元,将开发区中心区域一处占地约300亩的黄金尾矿库,改建成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凤凰岭公园,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景观。在资源可持续发展环节,大力实施“以金兴工”战略。在上游,进一步加大探矿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搞好资源的战略储备和战略性扩张;在中游,充分发挥资源和资金优势,引导黄金企业在黄金以外的汽车零部件、电子、医药等领域开发和应用项目,逐步实现黄金企业地下一半、地上一半的产业格局;在下游,以黄金珠宝首饰市场建设为抓手,紧盯金、银、铜、硫、铁、砷等多元素拉长产业链条。我们正在筹建黄金科技研发中心,加紧招聘、引进黄金专业人才,以加大对黄金中、下游产业发展的研发力度。

(二)树立新的生产观,以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一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对全市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关闭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生产线,构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绿色产业体系。2004年,对22家无治污设施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对47家小化工企业进行了清理,对部分治污设施管理不善废水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了停产整顿。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挖掘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对全市的资源性利用企业,引导其提高资源综合回收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扩大企业经济效益。2004年,全市黄金企业回收边角残矿和利用低品位矿石50余万吨,多回收黄金200千克,价值2000余万元;共处理固体废弃物475万吨,实现综合利用产值7.1亿元,增长56%。金翅岭金矿投资

1.35亿元的多金属金银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项目,在提高处理复杂金、银精矿的氧化回收率的同时,从尾矿中回收铅、铜、锌等有价金属,被授予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8月投产后,日处理复杂金、银精矿100吨,金银回收率从50%提高到97%以上。项目试验成功后,我们及时进行推广,目前全市有3户黄金冶炼企业都采用此技术。中矿金业利用该技术,年新处理矿石23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150万元。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复杂含金矿物无废料提取多元素项目,年新增处理复杂含金物料10万吨,增加黄金4845公斤、白银6953公斤,创造经济效益2700万元,获得了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三是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水平。加强对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的消耗管理,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能源、原材料产出效益。我们对金宝电子、尹格庄金矿、热电厂等9户年耗能5000吨以上的企业进行监测,提出节能整改意见123条,整改率达到87%,年挖掘节能潜力6800吨。2004年,这些企业万元产值耗能0.72吨标煤,实现综合节能率4.3%,节能增效2860万元。玲珑橡胶有限公司投入369.5万元,安装设备91台套,使水重复利用率由73%提高到96.4%;金宝电子投资220万元,新建年处理100吨的铜箔漂洗水回收净化工程,年回收电解铜120吨,回收软化水80万方,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四是推广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排放治理。一方面,加大了对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力度。针对我市粉丝企业多、分布广、污水治理不彻底的现实,集中开展了粉丝生产专项整治。去年以来,先后有43家企业新上了治污设施,新增废水日处理能力6450吨。目前,全市粉丝企业污染治理率达到100%。狠抓了化工废水污染治理,对存在问题的20户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限期治理;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2003年,夏甸金矿在我市率先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全市已有9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6家企业正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三)树立新的环境观,以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城市创建

生态城市是区域发展循环的重要模式,集中反映了城乡居民的价值取向。为此,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观,把生态城市创建纳入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让城乡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生产生活。一是建设“绿色金都”。围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承载能力,实施了以城市东西出口绿化、荒山治理、荒滩改造和“村村通”道路绿化等为重点的大绿化工程。2004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85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500亩,河滩、海滩造林2000亩,完成了威乌高速和“村村通”道路绿化近400公里;全市有近20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栽植树木达50多万株;市区新增改造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对城市东西出口和11条主干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绿化。截止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3.2%,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了36.1%和32%,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了16.3平方米。二是打造“绿色城市”。从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入手,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首先,调整完善了城市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功能区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充分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2004年,我们聘请有关专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完善,突出了以温泉路、城东河为“金轴银线”的两大城市景观,形成了“一城六区”的城市功能分区,充分展示了蓝天、碧水、绿脉的城市新形象。其次,加大了城市环保投入。近年来,累计投入6亿元,用于城市供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集中供热供气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城市供热总面积达到162万平方米;城区年供水量达到1200万吨,人均生活用水量每日90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清扫保洁率均达到了100%,污水处理率达到了73%以上。2003年,我们投资9800多万元发展市区集中供热,拆除锅炉50多台。第三,启动了城市过境河流综合治理。去年以来,我们投资7000万元,全面启动了城东河、罗山河两条过境河流的综合改造,对河道蓄水、防洪截污、绿化、灯光和沿河建筑物进行综合整治,建成后将成为城市中优美的滨水观光带。第四,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监测。围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狠抓了大气污染治

理和烟尘控制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目前,城市总体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始终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城市地面水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8.76%。三是倡导“绿色消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的绿色消费体系,大力推进绿色采购和社会可持续消费。在政府层面,我们建立了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再生利用产品。同时,对新建项目、新增城市公共设施优先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在社会层面,大力开展了“绿色照明”、全民节水、绿色社区和建筑节能示范小区创建等活动。2004年,全市建筑工程竣工面积86万平方米,新型墙体建筑材料应用达到98%,金都花园小区基本达到了建筑节能示范小区标准。四是发展“绿色农业”。在种植业领域,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开发建设步伐。近年来,先后有力源豆奶、金海果汁、金城粉丝等5户企业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市绿色食品基地达到了8万亩,无公害食品基地达到了25万亩;在养殖业领域,以养殖场污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推广新型沼气生产技术,实现种养良性循环。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新型沼气池6000立方米,不仅治理了污染,年还可为农民增收50万元;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建立起变废为用的循环体系,将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重新“上岗”,用来生产饲料、肥料等。目前,我市金海、金潮、联蕾等果汁加工企业年产生果渣8000余吨,全部回收用于生产饲料,年可增加效益320多万元。

三、招远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招远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规划为前提,以政策为保障,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规划指导。我们在全面开展循环经济战略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招远市《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分阶段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同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切实转变观念,把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宗旨。市里还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市环保局、发展计划局、经贸局、财政局等2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定了工作机构和分工责任,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研究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了有效的协调机制。

(二)实施政策引导。我们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地方产业、财税、投资及激励等政策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产业发展导向上,把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点,鼓励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减排等方面的产业;在资金上,积极引导金融信贷机构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在政策上,市财政建立了市级资源节约专项基金,每年拨款200万元用于扶持和奖励循环经济发展。2004年,我们在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轻纺、食品等行业选取了8户企业进行试点和重点扶持,同时全面落实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企业优惠政策,全年共减免增值税758万元。

(三)实行重点推进。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强化保障措施,加以重点推进。一是加大考核力度。调整完善了市镇两级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加大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力度,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检查力度。健全加强了环境监察队伍,加强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行为的检查密度和查处力度,提高了环境执法的刚性和严肃性;三是实行理性招商。一方面,将循环经济项目列入全市招商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外推介,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成立了项目效益评价办公室,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对新建项目进行效益评估,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项目的引进。

(四)提高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新闻、广播、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对浪费资源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土地的良好风气。加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和社会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消费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四、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招远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和启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推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制度创新为保证,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政府在指导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政策鼓励,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手段,都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其次,市场化运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政府通过适当地发挥财政杠杆、产业导向作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市场运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应逐步从投资引导转向政策优惠,将投资拉动变为市场选择,逐渐培育完善自发的高效运行机制。

第三,科技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从技术层面看,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能耗、高排放和低利用。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必须结合各地实际,依靠科技创新,通过不断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2.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篇二

一、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 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第一产业, 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 调控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损耗, 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 物质的循环利用性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农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 而循环型农业经济则是“资源→农产品→ (消费) 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把废弃物重新纳入农业经济生产循环之中, 通过资源再生、物质循环, 以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最终废物“零排放”。

2. 资源的再生利用性

传统经济模式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为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为资源的一次性非再生利用和废物的直接排放。而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理念为指导, 注重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和对外部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 因此, 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与废物零排放便成为循环经济的主要追求目标, 并成为其主要特征之一。

3. 经济的协同发展性

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单一的生产过程, 而是一个系统的生产链条。循环经济利用系统论原理, 通过废物资源化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农业中的相关生产环节或农业外的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 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 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大系统 (见图所示) 。

4. 农业的生产关联性

农业循环经济是要充分打造“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模式, 这就需要把利用不同原始资源的第一生产环节与消耗第一生产环节废物的第二生产环节, 以及以此类推的第三、第四生产环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结成产业生态链条, 这样才能保障物质流的最大循环。

二、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系问题

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是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必须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似乎是农民和企业, 但经常存在政府职能“错位”的现象。一些政府部门还陷于对经济活动中的公共权利进行限制和审批, 习惯于数量管理、项目管理而不是规则管理, 习惯于直接的微观控制而不是间接的宏观协调。例如, 在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 低价征用土地, 忽视农民利益;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向企业施加压力, 忽视企业权益;为扶持企业, 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给予优惠, 违背市场规则;减税幅度过大, 所减税种偏多。在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过程中, 农民的意愿必须得到尊重, 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政府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不能发生职能的“错位、越位、虚位”, 还必须做到“职能回位”, 发挥“引导职能、协调职能、调控职能和检查监督服务职能”, 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三个效益”的关系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顺利构建和健康运行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作为经济学基础的“经济人”假设, 同样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命题:第一, “经济人”是自利的, 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他们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第二, “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第三, 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 “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主角的农民和企业, 其根本动力是成本—收益框架下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而不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 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建成, 无疑会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正是政府部门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所在, 但绝不是大多数农民和企业所首要追求的。所以, 政府要在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中顺势而为, 充分挖掘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的巨大潜力。

3. 外部效应与成本收益的关系

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向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效益,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同样存在外部性的问题, 从成本收益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收益的流失。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 农业本身具有很明显的“收益外部化”。在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 农业平均每年要把一部分新创造价值的无偿贡献给工业;二是对其他行业成本外部化的接受。和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非农产业相比, 农业更容易成为成本外部化的受体, 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三是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将促进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还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 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安全体系也可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对生态环境的成本外部化。主要体现在农业使用物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两个方面, 农业耕作时的介质如农药、农用塑料等, 都会造成环境污染。这些损失被转嫁给了其他经济主体;不恰当地处理农业废弃物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如一些地区存在着焚烧秸秆的现象, 相当于把保护环境的责任转嫁给了社会。

三、河南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现实中, 我们需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本地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 以促进河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河南省各地区地形、气候、资源等的差异, 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循环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立体农业循环模式

该模式利用农业生产体系内部物种之间的互惠互利、相克相生, 使废物量排放最小, 减少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 使之成为物质循环利用、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农林复合循环生态系统, 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经济、生态、社会的三大效益。基本模式包括立体种植模式 (林—农—药—菌种植等) 、立体养殖模式 (禽—鱼—蚌养殖等) 和立体种养结合模式 (桑基鱼塘、稻田养鱼、林牧间作等) 等。

2. 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开发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有机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有机消费领域所构成的生态产业链为目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不采用基因工程和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 而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旨在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畜和人的和谐系统。通常采用的耕作措施有种植覆盖作物、轮作、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病虫害与用有机饲料喂养家畜等。

3. 产业链循环模式

该模式以产业为链条, 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连为一体, 使上游产业的产品或废弃物转变成下游产业的投入资源。在同一个产业系统中, 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有机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从而使资源和能源消耗少、转换快, 废弃物利用高, 减轻环境污染。如甜菜种植业———制糖加工业———酒精制造业;果树种植业———果汁加工业———畜禽养殖业等。其基本模式有种植业 (养殖业) ———加工业———植业 (养殖业) ;种植业 (养殖业) ———初级加工业—延伸加工业。

4. 废弃物与资源循环模式

该模式利用农业废弃物与农业资源之间的循环发展经济, 其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 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 节水、节肥, 既降本增效, 又能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如“三位一体”模式, 即沼气池———猪舍 (或牛舍等禽舍) ———鱼塘 (或果园、日光温室等) ;“四位一体”模式, 即沼气池——猪舍 (或牛舍、禽舍等) ———厕所———日光温室 (或果园、鱼塘、食用菌等) 。

5. 农业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该模式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 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方法通过合理的投入和时空进行结合, 使农业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 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 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 及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综合治理模式有土壤改造、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防治土地退化、小流域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等。

四、河南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框架

1. 调整农业结构和优化农业经济布局

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结构的特点,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调整河南省农业的区域布局, 建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开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区域布局, 要建立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所要求的适度经营规模和产业聚集地, 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原材料基地。

(1) 种植业。一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建立生产基地, 加强执法检查力度, 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二是积极开展测土配施肥技术的试点工作, 待条件成熟后, 积极向全省推广;三是大力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主要采取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等形式, 提高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材料化水平。

(2) 林业。一是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通过造林工作, 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生态灾害;二是加快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步伐;三是改变林业生产的粗放经营方式, 加快淘汰小造纸、小型木材加工等项目。

(3) 畜禽养殖业。一是建立规模化养殖农场建设;二是加大对养殖排泄物的集中管理程度, 使排放物及时得到加工, 顺应时令进行农田绿肥实施, 确保被农田吸收利用;三是加大对畜禽的防疫和卫生工作。定期给养殖户进行科技培训, 给予养殖户养殖卫生方面的知识传播, 确保畜禽养殖安全进行。

(4) 水产业。一是建立自净式水产养殖模式。主要针对设施渔业, 通过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 确保水体清洁卫生, 循环使用;二是建立规模化适宜密度养殖模式。尽量采用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外, 根据品种特点将养殖密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三是要加大对水产品的病害防疫工作, 定期对养殖水域进行抽样检测, 确保养殖水源符合养殖物的质量标准。

(5) 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 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 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 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

2. 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这是有利于人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不是追求纯经济效益最大化, 而是兼顾社会效益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不仅不能加剧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环, 而且必须能实现资源再生产与持续利用, 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维持与保护。制度创新所创造的效益应是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寻求的是社会福利的持续化, 它所产生的推动力也将促进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上的合作。当前, 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建立、健全有利于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 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 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 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 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 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

因此, 要研究和建立起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 一方面促进各子系统内的“循环”畅通, 另一方面要避免各子系统“接口”之间的“堵塞”现象。要在产业结构、价格、税费、投资、补贴、信贷、消费、政府采购等一揽子问题上, 制定有效、配套的政策, 促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定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在于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 需要提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

3.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

在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内, 产业和产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都要形成相互耦合的循环系统, 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循环”起来。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 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推进有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税费改革;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 调整投资政策向推进循环经济倾斜, 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参照国际标准规范, 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环境标准体系, 加快研究制定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适时推进农村地区旧村改造工程。

4. 建立和完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尤其发展“工厂化农业”和农业“制造化”, 要把先进、适用的技术进行集成, 形成完善的资源节约、能源梯次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 加大对发展集约循环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支持力度。重点组织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能源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与工业污染防治的成套技术, 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同时, 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推行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引进先进的核心技术。

摘要: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没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将是难以实现的。从河南省农业资源和环境状况来看,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为, 这是破解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与人口矛盾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农业循环模式,耦合机制

参考文献

[1]曾从钦.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 2009, (1) .

[2]于国丽, 谭桂梅.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4) .

[3]季莉娅, 代海燕.试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8) .

[4]杨涛, 杨帆.山东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湖北农机化, 2008, (3) .

[5]刘传辉, 何东, 崔建勋.初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1) .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篇三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就是基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基础开展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有效的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的促进社会生产的整体发展。对此下面就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背景之下的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一、长期规划,完善机制

第一,通过长期规划,倡导节约经济发展。政府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中,全面贯彻执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全面促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通过对具体的区域、项目规范明确城市发展的指导方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资源开发以及资源节约的重视,要始终将资源节约放在首位,监测资源使用节约性、高效性以及循环使用性。要通过各种资源的节约与利用作为工作的关键,全面的改变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粗放型形式,进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完善相关激励制度,构建长效机制。现阶段我国资源价格管理只是单纯的反应资源的开发投入整编,对于劳动人员成本、安全成本以及环境污染等成本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尚未构建一个可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以及资源紧缺问题的价格成本。对此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促进资源的价格制度改善,构建符合现阶段资源进行缺乏程度的机制,要全面涵盖资源的投入成本、环境以及破坏等整体成本,要提高对资源开采以及相关资源的利用收益性、紧缺性以及相关因素等,要充分的彰显市场作用,进而构建一个统一性、开放性以及竞争性以及有序性的资源系统,制定并实施各种鼓励生产、资源节约以及相关降低能耗的政策制度,要充分的完善现有资源税收政策,加强对高耗能产品应用与发展的重视。

第三,加强环节重视,增强整体资源利用率。要想有效的促进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的节约程度,全面的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对此要做到以下相关工作:

要做好相关资源的开采与消耗环节的重视,完善优化我国相关资源的开采、以及冶炼工艺的创新与优化,在根本上增强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的效率,尽可能的延长研究周期;增强资源的整体利用率,进而全面实现各种能量、资源的循环利用,创新经济效益。

二、强化监督管理,优化经济结构

首先,健全相关法规标准。在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基础之上,要想全面的践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就要制定以及完善相关资源利用的法律与法规,通过各种政府策略与方式,保障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明確相关高消耗与污染项目的准入标准,要对生产者以及消费者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规范行业标准,在法制领域中融入循环经济以及节能观念,进而通过强制方式增强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全面的促进资源节约以及各种再生资源的利用。同时,通过资源优化等形式,构建绿色的发展系统,增强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增强执法水平,全面有效的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其次,发展服务产业。

在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制造业的整体附加值、降低相关资源的整体消耗、增强整体的生态效益。对此要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发展的精细化趋势,进而提高对一些物质消耗相对较低,附加产值相对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经济增长以及资源约束的内在问题,这对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奠定夯实的基础。

再次,重视技术创新。要提高对循环经济的重视,是构建资源节约形式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技术的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对此政府要提高对各种循环经济以及各种绿色能源技术的重视,提高相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科研,进而有效的促进相关科技的转化,在传统产业中应用高新技术,通过各种绿色科技的开发,提高对资源化发展、减量化发展以及清洁生产等相关技术的重视,要全面的降低生产以及资源能源的排放,要全面的发展各种低资金投入、低消耗产业、低排污项目的投入,要提高对各种高产出、高效益产业的重视。

最后,加强宣传,强化意识。

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政府、企业以及相关社会资源的重视,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树立节约环保意识。对此我国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提高对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视,通过各种资源以及环境教育优化,提高整体公众的自身生态、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肠道绿色消费,鼓励引资源节约、资源循环,让生态环保以及资源节约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

结束语: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背景之下,开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的提高社会经济质量与整体的生态效益。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使得我国经济在传统经济模式中逐渐的呈现了经济发展趋势,为其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我国在进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构建符合我国发展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曹旭,张夫玲.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379-384.

[2]李文君.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8:187-188.

4.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四

内容摘要: 我国至今,以往曾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继续提供发展动力。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我党倡导的发展观。它的提出,为我们解决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措施和。

关 键 词:循环经济资源 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突破资源瓶颈、缓解环境压力和维护环境安全,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党的十七大关于“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要求,是当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1]“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践行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和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本质和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循环经济”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指在人、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的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和能源更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为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有力举措。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行为准则。1,减量化原则(reduce)。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此外,减量化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奢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

2,再使用原则(reuse)。

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抑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3,再循环原则(recycle)。

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生产同一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侵入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非常来生。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来生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

〈二〉循环是有效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的需要。

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严重缺乏,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占1.2%,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总体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越来越突出。200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问题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七大水系干流中,只有57.7%的断面达到或优于国家地面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城市河段、沿海河口地区及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严重的污染水平,区域性酸雨污染严重;废弃物排放量3186万吨,其中近200万吨危险废弃物直接向环境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提出了讲究人与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尽管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包含着许多合理因素,至今仍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酸雨、赤潮、沙暴……使人们惊愕;猪肉里的四环素、蔬菜里残余的农药、被严重污染的水源……使人们感慨。在人们惊愕、感慨之余,我们又会想到了什么呢?假如我们从理性的高度来审视这些现象,问题就不难得出结

论。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众多实惠,但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们的物欲膨胀----就是片面地强调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忘记了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错误地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只有树立“人类珍惜和尊重大自然,大自然才会给人类带来福音!”这样的新观念,我们人类才能更好的、顺利的发展。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我们不难得到有益的启发。它不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强调人对自然的利用和顺应,并主张因自然而成人事,以人事而和自然。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富民”、“惠民”,但要取财有道,合乎自然。这种在具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上,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论。《国语》中就记述了“夏之月川泽不入网略”的制度。《管子·地数》则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对砍、烧、猎、捕行为的四时之禁。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则在其《王制》中阐发了保护自然和生态的思想:“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悦。”

其次,国家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在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我国参与并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7月16日,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提出,在社会主义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此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和会议中多次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也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3]“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应当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可持续发展被写入各级的规划和计划之中。与此同时,我国加快了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进度,制定、修改了一系列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大力推行了清洁生产,努力实现环保与发展经济的“双赢”。目前,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体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逐步走上了法治化、制度化和化的轨道。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的持续的努力。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 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提出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5.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篇五

(市发展改革委 二〇〇六年六月)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是促进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

按照“节能增效、开源扩能、循环集约、完善体系”的总体思路,以“实施八大工程、夯实三项基础、完善六个体系”为主要任务,探索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建立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政策、信息和市场环境。

二、实施八大工程

(一)政府机构节能示范工程。

编制政府机构节能改造五年计划;全面完成54家政府机构计量改造和节能诊断;完成10家政府机构试点单位的节能改造;开展区县政府机关能耗调查,提出区县政府机构节能指导意见;研究制订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加强定额考核管理。

2006年,将行为节能扩大到18个区县政府机关,达到市、区县两级政府机关节能8%。

(二)大型公建节能推广工程。

编制大型公建节能改造五年计划;严格执行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新建重点用能项目进行合理用能评价;选择30家大型宾馆饭店进行节能诊断试点;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研究大型公建用能配额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建筑用能总量控制;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运行新机制。

2006年大型宾馆饭店实现节能10%。

(三)工业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工程。

编制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工程五年计划;以石化、建材、电力、供热等行业及部分大型公建为重点,选取全市100家重点高耗能单位,定期公布其能耗指标,通过检查、交流、通报等方式,对其节能进行跟踪与指导;全面推行高耗能企业用能在线监测;实现10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10家企业技术改造,将节能审计纳入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清洁生产审核专家库,建立清洁生产项目预备库,启动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努力突破资源节约的技术瓶颈,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北京水泥厂窑炉尾气余热发电和工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等示范项目建

设;制订高耗能设备和产品的用能定额标准,运用经济杠杆实行超定额用能加价收费;启动重点用能企业按国家标准配备和管理能源计量器具,鼓励重点高耗能企业开展测量体系评价认证工作。

2006年石化、建材、电力、供热等高耗能行业实现节能6%。

(四)绿色照明工程。

编制绿色照明工程五年计划;完成全市远郊区县的975所中小学绿色照明工程,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绿色照明;选择赵登禹路、安立路为试点,实施节能新光源路灯工程;开展市及区县政府机构绿色照明工程的前期调研;建立绿色照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证、评审、推广体系,拟订绿色照明工程实施办法、绿色照明检查监测实施办法。

(五)节能新技术推广工程。

加大节能产品评审力度,贯彻执行《节能产品指导目录》。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使节电、节煤、节气、节油取得实质性突破。

节电方面,继续推行峰谷电价政策,安装2万块商用分时电表;研究相关政策,推广应用蓄冷空调,鼓励应用节能型家用电器和高效风机、水泵、电动机、变压器。

节煤方面,推广生物质型煤燃烧技术,在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大兴区选择10处试点,年内完成新增、改造面积100万平方米;组织实施中南海两侧部分地区电采暖改造工程,抓紧研制生物质型煤户用炉具,推动以生物质型煤替代平房地区传统燃煤。

节气方面,选择100台燃气锅炉实施气候补偿、烟气余热回收等改造,全市液化石油气罐分批加装残液助燃器。

节油方面,完成50辆混合动力公交汽车示范工程,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抓紧研究相关政策,引导消费者节约用油。

(六)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2006年在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示范项目建设上要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支持奥运场馆利用可再生能源;完成10家结合“平改坡”工程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试点工程;结合新村建设,在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选择10个试点新村,实施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工程;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成型燃烧技术,以怀柔区、延庆县为试点,年内完成百村万户推广计划;研究制订固化成型、秸秆气化、沼气利用、焚烧发电等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收集、储运、加工、配送、售后服务等生产和服务体系;确保5万千瓦风电项目年内开工;制订热泵技术利用的鼓励政策,力争新增热泵利用面积500万平方米;在医院、宾馆等单位开展分布式能源系统试点工程。

(七)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推进社区回收网点建设,规范、整顿现有集散市场,以企业化运作代替摊群市场为主的运作模式,加强再生回收体系建设;2006年年底基本建成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旧轮胎翻新、废轮胎再利用、废塑料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展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及煤矸石、尾矿的综合利用,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加快南宫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阿苏卫和董村垃圾综合处理厂等大型环卫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小型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试点推广。

2006年,城近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本着“村收集,镇运输,区(县)处理”的原则,加大远郊区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使远郊区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

循环经济试点方面,组织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确定20家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并支持其发展循环经济;对部分产业园区进行生态化建设基础调研,以石油化工新材料基地、德青源农业园为试点,支持试点园区内建立能源、水资源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探索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海淀区、延庆县等为试点,根据区域资源条件、经济条件、产业结构,制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启动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

(八)水资源及土地资源节约工程。

节水方面,落实计划用水定额管理,严格执行累进加价收费;普及家庭节水器具,城近郊区普及率达到80%,远郊区县达到75%;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力推广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建设2万公顷节水农田;发展再生水灌溉面积133万公顷,年增加利用再生水8000万立方米;进行雨水利用,实行少排多蓄,完成雨污合流管线改造工程50公里;加快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市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郊区建成6座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清河中水厂,建设中水管线80公里;全面扩大再生水利用,全年再生水利用36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56%,其中工业再生水利用稳定在1亿立方米,农业再生水利用扩大到2亿立方米。

2006年万元GDP水耗力争降低5%,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

节地方面,严把土地供应,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控增量建设用地,鼓励新农村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适度集中;突破单一用于农用地开发整理的模式,建立农用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并重的新格局;制订完善部分行业集约用地标准,对现行各类建设用地标准进行修订,严格按照用地定额标准供地;加强土地供后监管,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进一步培育、发展土地市场,突出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收购储备,增加城市土地开发的后备资源。

三、夯实三项基础,完善六个保障体系

(一)夯实三项基础。

1开展北京市能源利用状况调查。摸清全市能源消费情况,完善能源统计指标,理顺统计渠道。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建立全社会能源调查制度,研究制订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能耗监测制度。加强能源供应部门的统计基础工作。

2加强分类计量体系建设。拟订能源计量工作实施意见,研究分类计量管理办法,积极推进计量信息化建设。

3建立能耗信息监测平台。加强全市能耗监测,建立市及区县的单位GDP能耗公报制度,逐步实现全市能源消耗的网格化管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在线监测,建设信息、咨询、服务、推广、数据收集分析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二)完善六个保障体系。

1法规政策体系。做好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的前期工作;出台《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及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清洁生产项目资金使用细则;公布并实施本市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置规划等;研究制订发展热泵系统、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和蓄冷空调项目补贴办法;加大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投入;推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研究对节能设备产品生产企业和淘汰高耗能设备、大宗采购节能产品的单位给予支持等问题。

2指标标准体系。研究制订本市行业及产品能耗系列标准;从节能监测、能耗限额、技术通则等方面,研究制订公共建筑供暖空调节能监测标准,直燃机、中央空调系统机(泵)节能监测标准等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体系;研究提出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超前实施家用电器高能效标准可行性报告,提高家用电器准入门槛。

3监督执法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完善节能监察执法体系,研究提出加强节能监察执法机构建设的具体意见;发挥节能监督作用,依法对浪费能源的单位加强监督检查,对节约能源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4评估评价体系。出台建设项目合理用能评价管理办法,规范新建项目合理用能设计。5节能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化“节能医生”的作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诊断评价机制;制订节能服务机构选聘确定办法,培育规范的节能技术服务市场。

6.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篇六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实施意见

各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集团公司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结合集团公司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

济的战略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对于煤矿而言,就是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矿井水、生活污水、煤层气、尾矿、余热、采煤塌陷地等资源,通过煤矸石发电、制砖、水泥、化工、洁净煤生产等循环利用型工业,形成不同的产业链,并且互为资源、共耗废料、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对煤矿来讲,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和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综合利用率,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将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改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流动模式,在发展煤炭主业的基础上,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煤矿,特别是处于衰老期煤矿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作为传统的工业企业,煤矿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循环经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根据《枣矿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拓宽企业发展领域,提升循环经济规模和档次,延伸循环经济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跨入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节约型生产、消费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推动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做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从企业的实际条件出发,对现有的循环经济项目要不断延深,完善发展规模和技术含量档次,壮大企业和非煤发展规模,形成区域产业链示范基地。

3.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积极加强节能(含节电)、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依靠科技进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目标任务

1.2006年

①万元GDP能耗比2004年降低5(由0.76吨标准煤降低到0.72吨标准煤)。

②万吨原煤生产能耗比2004年降低6(由156吨标准煤降低到146.6吨标准煤)。

③万元工业总产值耗水比2004年降低10(由30吨降到27吨)。

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

⑤矿井水处理率达到60,处理利用率达到80。

⑥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处理利用率达到50。

⑦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60。

⑧塌陷地恢复整治利用率达到30。

⑨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⑩炉渣、粉煤灰利用率达到60。

总体实现循环经济“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5亿元,初步形成煤电、煤焦化、洁净煤、煤气化、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生产基地。

2.2008年

①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5(由0.72吨标准煤降低到0.68吨标准煤)。

②万吨原煤生产能耗比2006年降低6(由146.6吨标准煤降低到137.8吨标准煤)。

③万元工业总产值耗水比2006年降低10(由27吨降到24.3吨)。

7.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篇七

一、全面树立和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观

循环经济发展观, 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 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 它要求我们要构建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新的发展观要求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观, 既要重视经济指标, 也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民主法制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经济增长的投入, 而且要增加社会发展的投入, 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 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新的系统观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正确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认识到人类自身仅是整个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其他物种和资源在这个系统中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不能简单的以对我们有害无害为标准剥夺其他物种的存在, 也不能随意破坏和无节制的利用资源。新的价值观要求在考虑自然时, 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 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新的生产观要求投入最少的物质换取最大的生产效率。在生产中, 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 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新的生活消费观要求公众树立注重环保、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

二、构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

制度既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和非正式的制度因素, 也包括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具有一定管理效率的制度因素。建设循环经济要在不同层次采取相应对策。首先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 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层, 构建促进建立循环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 如与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制定绿色消费、绿色采购法律法规, 着手构建容器与包装、家用电器、建筑材料、食品等分类回收法规, 建立健全废物回收制度。其次, 要制订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确立灵活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在中长期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 一定要遵循持续性、发展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的原则。从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来说, 关键要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政政策和产品价格政策。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 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 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 优化产业结构, 用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继续探索和实践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积极创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运用优惠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 大力扶持循环利用项目, 例如循环技术研究开发和实用化补助金制度、再资源化设备的引进与投入采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公司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等。最后, 对非正式的制度因素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对一些妨碍和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和建立的民俗、习惯和宗教, 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引导和根除。

三、建立强大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任何新兴的经济形态都有其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就关键是要做好技术选择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在技术选择中要遵循四个标准:环境与产品安全标准、是效率和效益的标准、伦理标准和地理空间特征适应性标准。要选择那些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和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清洁技术;要选择那些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生产者的收益、市场系统的运营效率和消费系统的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要选择那些即适合经济伦理又适合社会伦理与环境伦理的先进科学技术;是要选择符合与区域资源与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和技术转移能力等空间背景为特征的技术。在技术保障层次上, 要构建包括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要大力研发绿色设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 为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驾护航。

四、促成循环经济系统结构

循环经济的系统结构, 主要是通过建立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经济链, 通过反馈式、网络状的动态联系, 使物质能量流在系统内在不同行为主体间高效有序循环, 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 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根据循环系统结构原理, 循环经济结构系统包括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和社会循环三个层面。企业层面的循环要以清洁生产为中心, 根据企业循环需要设计生产过程, 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产业层面的循环既包括产业之间循环, 也包括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生产活动间的循环。产业层面地循环关键是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这样以生态工业链方式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社会循环, 即工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 其中部分物质返回原产业部门, 作为原料, 重新利用。在循环经济系统构建中, 对以上三种循环, 都要重视。企业循环是微观基础, 产业循环是实现方式, 而社会整体循环是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国会.循环经济需要全新的发展观.改革与开放.2005年第8期

8.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篇八

摘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资源日益贫乏,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我们既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资源供应,又要保证城市自身持续发展,那么,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是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出路之一。

关键词:资源;利用;循环;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对于一个以煤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特色城市,既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资源供应,又要保证城市自身持续发展,面对严峻的形势,近年来,义煤集团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定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延伸煤炭产业链,向煤焦化、煤电化、煤电铝、煤化冶、煤建材等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开发生产多样化煤基产品。煤炭工业从过去单一的煤炭产品竞争变为多元化的煤炭、焦炭、电力、煤化工产品、建材等产品的竞争,切实做好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一、本市资源现状及分析

我市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支柱的资源型城市,依靠蕴藏的大量煤炭资源促进了义马的快速发展。但由于长期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义马市在2004年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但是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试点,义马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处于企业层面的微观循环,未实现企业和城市之间的宏观循环,同时缺乏制度、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限制了义马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围绕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为义马这个豫西小城带来了巨大发展潜力。

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可为煤炭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对煤炭企业来说,必须进行科学技术的重大改革,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充分利用废旧物质的回收与处理的适用技术,通过延伸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少污染、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改善单一的生产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

2、充分实现煤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我们知道,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已成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由于传统煤炭工业采用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式开发生产路线,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煤炭的采收率只有30 %,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煤资源二次利用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减少污染和改善环境煤炭企业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我们知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可我国传统的煤炭开采和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煤炭的开發和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煤矸石、废水,向大气排放烟尘和有害气体等,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煤炭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煤炭工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好煤炭资源浪费和煤炭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就必须摒弃以粗放外延式增长为特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遵奉循环经济理念,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三、理清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国家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可靠的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可靠的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一是国家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二是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三是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削减,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四是国家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2.以政策为依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义煤集团坚持按照十二五规划,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加强制度保障;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居民应自觉约束自己,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城市的永续健康发展。

四、社会效益

1、打造循环产链,实现产业接替目标。

义煤集团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向煤焦化、煤电化、煤电铝、煤化冶、煤建材等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开发生产多样化煤基产品。煤炭工业从过去单一的煤炭产品竞争变为多元化的煤炭、焦炭、电力、煤化工产品、建材等产品的竞争,切实做好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2、优化企业环境,实现企业和谐发展。

上一篇:员工企业文化培训心得下一篇:会计专业应届生求职简历封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