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024-08-30

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9篇)

1.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篇一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同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用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是中国形式、即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该论文主要从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方面循序渐进的阐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关键字:毛泽东思想

发展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一、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或者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句话有两重深层含义必须理解和重点掌握:其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性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形式、中国风格即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并且在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使马克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同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用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达了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第一,1915年9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对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新途径的热情,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引起中国思想界发生巨变。它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犀利的中国,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这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中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由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向俄国学习,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来重新考虑中国问题。他们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扩大马克思列宁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义的阵地,使之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并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要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问题。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统一战线和农民同盟军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土地革命战争(十年内战)时期,创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解决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完整地系统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22周年而写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1945年4月,中共七大修改后的党章中正式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共全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深刻分析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指出:百余年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而流血斗争,积有无数丰富的经验,这些实际斗争及其经验,不可避免地要形成自己的伟大的理论,使中国这个民族,不仅是能够战斗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有近代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民族。这个理论就是毛泽东思想。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但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毛泽东思想告诉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又不能搞经验主义,要使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拨乱反正,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飞跃——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已经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理论创新,是个伟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很多的原则和规律需要探索,有很多的经验和方法需要总结。毛泽东思想为我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原则和最基本的经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1942 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互相关联、互相一致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毛泽东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是指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因此,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08 页。

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 年 10 月 14 日,毛泽东演讲于中国共产党第 六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的一部分。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篇二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之一。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始终要以充分地调查研究为基本前提, 通过调查研究这种实践方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结合。首先, 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使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中国革命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 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 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深入实践, 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 运用正确的抽象方法, 才能透过现象抓住反映中国具体实际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其次, 中国革命具体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必须使用调查研究这一具有系统周密特点的方法。如果说包罗万象的中国革命实际是一个巨大的系统的话, 那么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某一领域、方面就是它的子系统、小系统, 不管是研究庞大的系统, 还是其分支子系统, 都需要周密和系统的研究方法, 而调查研究正是这种方法。再次, 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千变万化也需要调查研究。中国具体实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只有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才能及时把握现实的变化, 力求主观符合客观。所以毛泽东说:“民主革命阶段, 要进行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 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1) 262毛泽东不仅是调查研究的倡导者, 更是调查研究的践行者。早在青年时期, 毛泽东就用“游学”的形式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 写下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继续注重调查研究, 认识中国矛盾的特殊性, 写成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 是毛泽东1930年5月在寻乌调查时写的, 它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调查研究理论著作, 毛泽东系统阐述了调查研究的意义、目的、对象、态度、方法等重大问题, 并且第一次把调查研究与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结合起来, 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2)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1955年11月至1956年4月, 毛泽东对全国的农业、工业进行调查研究, 并听取了华北9省的省委书记和中央、国务院34个部长的工作汇报, 经过反复的研究思考, 写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报告, 分析了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举足轻重的十大关系, 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决策依据。1961年, 为了克服国民经济遇到的严重困难, 摸清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毛泽东亲自组织两个调查组, 分别到浙江、湖南、广东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 根据调查组的汇总意见, 制定了农业十六条, 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 毛泽东把马克思暴力革命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 毛泽东把马克思过渡时期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 毛泽东把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 走自己的路”。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 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取得成功, 什么时候抛弃了调查研究的方法, 使主观和客观相分离, 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遭受挫折。毛泽东晚年之所以犯错误,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 只从片面的或投其所好的汇报材料中寻找实行政策的依据, 所以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错误地估计了社会阶级和政治关系的态势, 使阶级斗争扩大化愈演愈烈, 最终酿成了悲剧。

可见,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就是要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理论创造, 才能进行实践开拓, 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群众路线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魅力就在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种结合归根结底要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群众路线的方法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根本方法。

首先,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反复强调,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 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因而信任人民, 和人民打成一片, 那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任何敌人都可以战胜。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已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 凡属正确的领导, 必须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 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3) 即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 化为系统的意见, 又回到群众中去, 在群众的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 就会使领导的认识更加丰富和正确。可见, 立足于群众实践, 集中全党智慧, 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法化与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其次,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倡导的党的作风建设的三大作风之一。毛泽东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 在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例如, 向群众作调查研究、甘当小学生的方法;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等等。

再次,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既与党的领导核心的个人主观条件和主观努力分不开, 同时中国的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同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一大批党员知识分子如李达、艾思奇、胡绳、侯外庐、翦伯赞、胡乔木等, 都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和阐释发挥过重要作用。党中央经过调查研究, 把广大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 加以总结和概括, 形成新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再将其贯彻到群众中去, 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根本方法。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之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中介和纽带, 这一过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吸收群众经验和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双赢的过程。因此, 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 概括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同时又用新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人民群众进行新的实践, 从而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寻找适合中国的实际特点和规律, 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的过程。毛泽东这样论述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 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4)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 就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党的二大通过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的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大革命失败以后, 毛泽东对大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做了总结, 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 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条件,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把革命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保留了革命实力, 挽救了党和革命。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归纳了新民主主义胜利的三大法宝。抗日战争胜利后, 毛泽东总结了解放战争以来的新经验, 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形成的又一理论精粹。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 提出来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法、政策和步骤, 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目的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整个社会主义改造过程既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 又从中国实际出发极具中国特色。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政策提出之前, 毛泽东首先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其次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 建国后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已掌握了国家政权, 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再次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 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毛泽东在对上述中国实际情况做了全面、综合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改造的原则是完全可行的, 对民族资产阶级所在的民族工商业则可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将其改变为国有经济。实践证明,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与他能正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结合, 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才使中国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四、矛盾分析的方法

毛泽东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矛盾运动的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当中大力倡导, 称之为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重点是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毛泽东将矛盾分析的方法具体化就形成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从许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 (一般号召) , 又拿这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的单位中去考验 (不但自己这样做, 而且告诉别人也这样做) , 然后集中新的经验 (总结经验) 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导” (5) 。即个别—一般—个别的工作方法, 第一个“个别”是领导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个别单位的实践活动, 从活动中总结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一般理论作为全面开展工作的指导;“一般”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和指导个别单位的实践活动时总结出的一般结论,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后一个“个别”是用已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其他单位或个别方面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纠正、补充和完善已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从个别指导到一般号召, 又从一般号召到个别指导的工作方法, 体现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认识革命发展规律从个别到一般, 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也体现了一般理论和个别实践的辩证运动规律。 (6) 毛泽东正是通过矛盾分析的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 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毛泽东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方法论价值, 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国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85-191.

[2]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104-106.

[3]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19-122.

[4]胡海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贡献.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5.

3.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篇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13-001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和现实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科学发展观就是与时俱进产生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它以邓小平发展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基础,深化了对我国社会发展本质、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继续调改革开放、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目光放在更为全面的社会发展上来。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应对新挑战所提出的党的新的指导思想。它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升了党对国家建设、自身建设的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

再次,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科学发展 观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到国际发展中来,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问题,提出了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理念。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将全面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将借助世界发展之机促进自身和谐发展,同进也为世界整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科学发展观在哲学内涵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实质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层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一是在发展认识论上,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为依据,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是在发展方法论上,科学发展观在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把协调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发展的全协调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协调发展,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直辖市各方面利益,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即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怜惜速发展,生态问题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生产,因此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到发展观的高度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协调并有利于未来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构建节约型社会,协调了人与资源的关系,是保持发展可持续性的有效办法。

三是在发展战略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划了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步骤,推动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按照邓不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以台阶式发展战略稳步前进;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来而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而努力。

四是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在党内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深化了发展为民的思想。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以对当前党情、国情以及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为基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来源,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篇四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1、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领导人;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杰出代表。他把中国革命理论系统化,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贡献。总之,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从一个人民倍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从一个在世界上被人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

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的发展;一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对于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主要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概括为: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方面内容和强大的生命力。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中共全党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起来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国共全作的北伐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始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开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时期,即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时期。主要表现在:以毛泽东为代表,创造了善于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建军和建党等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则。在些期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否定毛泽东的正确理论与实践,坚持照抄共产国际决议和照搬苏联经验,他们的左倾错误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遭到巨大的损失。在同“左”倾错误的艰苦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

5.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篇五

1、试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如何使之能够解决中国革命的各种问题,不可能从“本本”中找到现成答案。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与中国具体实际正确的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起来。(1)依据中国具体经济、政治环境和条件,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这个理论是“结合”的新成果。(2)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体系。其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革命的规律、对资产阶级的分析、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均是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3)创造性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4)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以苏为鉴戒,走自己出路,并提出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

6.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篇六

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如果连思想都没解放,更别谈实事求是了。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坚持以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更好的预测事物未来的走向。做到这一些也是贯彻实事求是的重要表现。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最主要的内容和最根本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统一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以现实的情况为基础思考和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看待和解决问题。

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思想路线根本对立的又一重要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成为真理的标准。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衡量的标准不是书本上已有的结论,不是主观的感觉,而是要靠社会实践的检验。

五、要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树立优良的学风。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指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阐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本质,人们通常的解释是:(1)事物的内部联系,相对于事物的表现形式。如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即本质联系。(2)事物的根本性质,相对于事物的一般属性、非本质属性而言,是事物众多属性中的一种重要属性。在这个意义上 , 本质即本质属性。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生观的核心。首先,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其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再次,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和他人进行索取。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它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因素。在人生实践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具体而言端正人生态度就要做到:认真,即要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清醒认真地面对生活;务实,即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乐观,对人生要充满自信,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进取,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是一个含义十分复杂的范畴。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

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3、人生价值的实现。

7.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篇七

饮水思源。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天然存在的, 而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经过艰辛探索建立起来的。今天, 我们回顾和探讨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所产生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努力建成小康社会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 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 不断地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中产生了不少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火花。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闪现了不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思想。

这些可贵的思想火花主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在这篇著作中, 毛泽东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 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 中国向何处走的问题, 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一系列的观点, 其中不乏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思想火花。其中, 在政治上, 毛泽东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本身具有的两面性, 认为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必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在经济上, 毛泽东提出了没收大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有, 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文化上,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都坚持了无产阶级的领导, 因此, 毛泽东说:“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 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 这说明,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对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2.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考虑如何使中国从新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 也在思考如何把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上。为此, 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思想, 即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对农业的改造时, 毛泽东提出, 在农民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 引导农民通过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时, 创造性地把农业合作化的原理运用到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时候, 毛泽东把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 使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同时, 毛泽东又提出了在中国“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 (2) 的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关于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可贵的思想。

从以上论述中, 我们可以概括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宝贵思想。首先, 毛泽东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大前提。其次, 必须大力发展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的生产力, 国营经济必须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领导力量,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再次,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让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些宝贵思想为他在社会主义时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南。

二、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失误, 毛泽东敏锐体察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和隐患, 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经过大量艰辛调查研究, 开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探索出了一些在当时具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思想。

1. 以前苏联为鉴, 探索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为了反思和克服前苏联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 , 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 写下了《论十大关系》, 提出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方针。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统筹兼顾地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在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要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调整上层建筑方面:要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要处理好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继《论十大关系》之后,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这些指导方针的提出, 为我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毛泽东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非常关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毛泽东的同意下, 1956年9月, 党的八大决议提出,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1957年,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现代化目标, 他说:“建设社会主义, 原来是要求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科学文化现代化, 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3)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 毛泽东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思想。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 》中指出:“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 (2) 同时, 他还提出有计划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这样, 毛泽东不仅认识到发展经济是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 而且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以后的经济工作都有着指导意义。

3. 依据国情, 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和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毛泽东不断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阶段, 以及在这个阶段中的矛盾如何。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 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论。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 认为社会主义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 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3) 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存在着矛盾, 提出要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同时, 他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他在文中深刻分析了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他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此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也可以抽象出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宝贵思想:首先,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 这使他指导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次, 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他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 采取了统筹兼顾的方法, 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再次, 坚持发展生产力, 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最后, 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 在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推动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首先,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中, 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矛盾论和商品经济论等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 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他在分析问题时, 较多地运用矛盾法、统筹兼顾方法、抓两头带中间、留有余地、波浪式前进、“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 为我国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再次,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所产生的一些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经验和理论,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当然, 毛泽东在探索的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 在实践中有的已经践行, 有的还没践行, 甚至在践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和失误。但是, 从总的来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形成的正确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而失误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戒鉴。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现实意义

因为毛泽东探索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我们今天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准备, 后者则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探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及其产生的有益的思想和方法, 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 基本上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必须像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那样, 从中国实际出发。现在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面对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多方面的要求, 面对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面对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 我们首先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发展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宜居、人民和谐、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继承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精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体系自信和制度自信, 绝不走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破解发展难题, 全面夺取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2. 积极调研, 扎实探索, 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理论。

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正确的决策往往来自于调查研究, 毛泽东深知这个道理, 因而一生中都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 , 新形势下这句名言仍光芒四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 我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 (5) 而新的理论必须来自于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和掌握。在我国处于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矛盾比较复杂, 各种利益纠葛给深化改革带来极大的阻力, 因而, 我们必须发挥毛泽东那种“床上地下, 地下床上”的精神, 脚踏实地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扎实探索, 积极分析, 抓住主要矛盾,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再一次相结合, 创新适合新时期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 突破发展瓶颈, 指导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 辩证分析, 改革开放, 破除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因素。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坚持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 现今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仍带有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 未知领域、传统思想和既得利益集团格局相互交错和叠加, 这些都给改革开放和未来发展带来风险和阻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目前, 改革开放已步入深水区、攻坚期, 已经触及到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因而要吸取毛泽东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要用扬弃和发展的眼光,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继承他那敢于突破陈规的精神和重视变革与开放的视野, 继续解放思想, 大胆突破, 做到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4. 统筹兼顾, 营造和谐氛围, 凝聚壮大社会发展力量。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从提出矛盾到解决矛盾, 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统筹兼顾的方针, 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 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 (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国内国际各种交错的关系和矛盾, 比20世纪更为复杂, 且不断变化, 呈现新特点。我们要继承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营造和谐氛围。同时, 要突出重点, 特别是关心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6)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更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对人民负责, 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建设小康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凝聚壮大社会发展力量, 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为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 从而保证小康社会顺利建成。

摘要:毛泽东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打下基础。他的不畏艰难, 勇于探索的精神, 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辩证分析、统筹兼顾、化解矛盾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和方法, 对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现实意义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李家祥.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8.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篇八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目标和条件的系统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认知问题的根本方法,对当代中国面对的世情国情进行科学分析,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描述和判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立适合中国革命要求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很大程度上讲,在于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情和国情,在坚持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特征判断的同时,对中国国情也作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确判断。由此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世情国情作出科学分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了坚实的立论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立论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业已表明,仅就改革开放以来这30多年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经历了从生存型阶段到发展型阶段的演进过程。由于生存型阶段和发展型阶段人民群众需求的不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与时俱进。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深层动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由邓小平理论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由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所决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演进

1.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完整思路。它产生于“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集中概括。它立足当时我国处于生存型阶段这样一种现实,通过回答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根本途径、政治保证、强大动力、基本方针和主要目标等问题,完整地勾画了邓小平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深刻揭示了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完全符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存型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思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经济社会发展走出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以后,仅仅发展经济解决不了一个政党持久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问题。在经过艰苦探索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我国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之后,我们党立足发展型阶段的实际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作出的系统回答。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实现“三个代表”的基本思路。这包括:在党的中心任务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党的依靠力量上,强调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党的组织保证上,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等等。这也完整地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现代化以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思路。

3.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它们产生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之际。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回答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成果归谁享受等问题入手,确立了推进现代化的新思路,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也是立足于中国进入发展型阶段后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回答问题。它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回答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和发展成果归谁享受等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集中凝练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正是坚持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回答,相继创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我们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的思考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篇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常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

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工和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轮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试述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以下突破:第一,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第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从一举过渡变为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第三,在改造的方法上,是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为什么说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简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3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具体措施是什么?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有哪些措施?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适应人民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适应这种需要,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其次,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答: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里,不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完整阐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而且准确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地位。理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理论是人们认识中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正确内容,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工人阶级争取自己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最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富于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光辉旗帜。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的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总之,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法杖,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有哪些措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常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 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工和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轮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试述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以下突破:第一,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第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从一举过渡变为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第三,在改造的方法上,是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什么说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简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3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具体措施是什么?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施?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适应人民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适应这种需要,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其次,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答: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里,不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完整阐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而且准确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地位。理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理论是人们认识中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正确内容,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工人阶级争取自己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最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富于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光辉旗帜。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的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总之,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法杖,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上一篇:唐雎说信陵君的原文阅读及翻译下一篇:高中作文: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