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2024-09-16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精选8篇)

1.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篇一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研究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概念与定理都是科学家经历了无数次实验而总结得出来的,这既是人类探索生物世界的研究手段,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实验一直处于被忽略状态,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比较少。教师将原本的做实验变成了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大多是看教师做实验,抑或是看教材,使得学生实验技能低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更加关注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加强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索实验,以实验为契机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参与度,实现有效教学。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的优势与应用原则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甚至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是各学科教学中的首要任务。生物有着奇妙的现象,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对于处于繁重学习任务中的高中生来说这更是一种新颖的方式,可以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缓解学生的疲劳,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高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生物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鲜明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2.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生受自身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的限制,在学习某些概念、定理等知识点时仅仅依靠教师枯燥的语言讲述与阅读教材很难理解。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一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大问题。而实验可以再现概念与定理的形成过程,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而不是强行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学生难于理解处、知识的重难点处来设计演示实验或探索实验,让学生从直观实验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上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便可以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较为抽象深奥的生物概念与定理。

3.培养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彻底转变,使教师从教者走向学者,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引领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等。这些全部交由学生,给予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与思维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展开探究,从而能在自主探究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4.提高实验技能。高中生物新课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实验技能的培养,这是现代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实验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实验数据,要学会思考,当实验现象、结果与预期不一样要让学生思考是实验操作不准确还是自己的预料等。这样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求学作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实验的原则

1.科学性。对于演示实验,教师一定要做到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切忌模棱两可。如果教师本身对实验步骤、现象等不明确,那么学生也会稀里糊涂的。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提前准备,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全面掌握,提高实验的科学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为形象、准确地掌握。对于一些亲自操作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是在现实条件中无法完成的实验,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用多媒体来模拟实验全过程,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使得全体学生都可以清晰明了地进行实验的观察,更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如观察线粒体、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现实中难以完成的实验,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制作课件,化静为动、化无为有,向学生形象动态而直观地展现实验全过程,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本身的科学性。

2.探索性。现行教材非常重视实验的作用,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都有涉及。我们除了要做好教材上的实验,还要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实验本身具有探索性,才能让学生充分调用所学知识,展开积极的探究,才能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维,为学生的探究开辟更为宽广的空间,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这样的探索性实验才具有探究价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3.操作性。实验不仅要贴近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取,现象明显,所用时间短,在实验基本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实验才能更具可操作性,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顺利完成。否则,实验设计得再好,现象再明显,学生无法完成,这样的实验也是徒劳。

4.等量性。也就是说在两个甚至是多个实验中设计一个条件不变,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通过这样的实验来让学生理解这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在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时,所设计的实验中PH值设为变量,其他的条件如温度、试管容量、试剂滴量等等完全相同。这样,通过鲜明的对照实验,学生便可以清晰地认识到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同样,我们还可以通过设定其他条件为变量来验证。这样的实验便可以验证出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之,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实验我们要高度重视,不仅要重视演示实验,还要加强探索性实验,这样的生物教学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践与探索,注重运用实验教学的一般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做实验、分析实验,在不断的操作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有效性。

2.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篇二

1. 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分层教学”思想, 源于孔子曾提出的“因材施教”, 它承认学生个性与才能的差异, 主张根据学生个性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显然, 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和训练的时间, 加上必要的个别辅导和思考的机会, 就不难达到这一目标。“分层教学”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一“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3. 分层教学心理学依据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性格、能力、兴趣、智力都存在一定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 并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形成的。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及受教育环境的不同, 学习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分层教学”可以缩小这一差距。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因此, “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属性。它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 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非知识灌输者。建构主义的评价强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操作任务, 教师应多层次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5.“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观点是“学生已具备的基础和水平与学生尚未达到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距离”。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 利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水平之间的矛盾来组织教学, 就可以快速、持续地促进学生发展, 加快发展速度。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落实

分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同等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以促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达成这一目标可以采取多方面的具体措施。

1. 教与学的落实

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寻找合适的“教”与“学”的方式。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 往往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法, 比如“讨论式”教学法, 在试卷讲评课上, 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 解决一部分问题, 再选派一批基础较好的学生到讲台上来进行讲解, 教师在旁边做补充点评, 通过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设计不同的学法指导。比如, 讲解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公式时, 我针对层次比较低的学生采取了搭建“绞手架式”教学策略, 先推导出x个氨基酸合成一条肽链的公式:x-1, 再来一条y个氨基酸合成一条肽链的公式:y-1, 合在一起就是x+y-2, 引导学生分析, “x+y”代表氨基酸总数, 2代表肽链的条数。教师再设问, 假如有m个氨基酸, 脱水缩合生成3条肽链, 公式是什么?学生不难得到为m-3。在此基础之上, 教师问, 假如有m个氨基酸, 脱水缩合生成n条肽链, 公式是什么?学生有前面的基础, 也很快得出了m-n这个结论。再比如, 讲到“细胞增值”时, 我使用“抛锚式”教学策略, 让层次好的学生阅读课文, 先自己尝试着归纳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口诀, 然后再给出老师的口诀, 学生通过对比, 反思不同, 这样学来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在课堂上合理使用“导学案”, 通过教师精心编制的“导学案”, 让学生先学后教, 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使得分层教学的落实有具体的操作手段。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导学案”的运用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

2. 作业的落实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在学习中必然存在不同的难点和易错点。作业分层有利于搭建适合各层次学生发展的平台, 满足各层次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对优生, 教师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让他们自己反思总结, 并独立完成一套有针对性的错题本;对后进生, 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 还要跟踪他们的课后作业, 分析他们常见的错误, 帮助他们整理错题本。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经常找学生谈话, 帮助他们明确目标, 树立自信心。

3. 通过探究活动来落实

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设条件, 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 每一学习小组中优生和后进生搭在一起, 通过“兵教兵”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对优生, 教师让他们独立做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对后进生, 教师则要注意亲自引导, 定向把关, 手把手教, 使他们逐渐掌握操作技能, 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4. 评价的落实

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评价要做到及时、有差异和多鼓励。以往教学评价是以较为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 侧重全班同学的相互比较;分层评价对各层次学生的是以不同标准来衡量, 倾向于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所达到的目标及递进情况。分层评价重在多元评价, 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全班学生, 力求理性化, 让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进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评价方案。比如, 计算学生每次测试的离均率 (即离平均分数的正负差与平均分数之比) , 如果这一次的离均率与上一次的离均率之差为正直, 则表扬这位学生, 如果连续3次离均率之差均为负值, 则私下里找到这位学生, 当面指出他的不足, 学生在数据面前也心服口服, 师生进一步沟通, 找出学习上需要改进之处。

三、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 生物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不断更新。终身学习不仅仅针对学生, 生物教师自身的修养、意志力、教育观念、驾驭课堂的能力等也要不断加强。作为合格的高中生物教师, 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学作风, 要敢于承认不足, 努力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注意收集信息并及时反馈, 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这样, 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落实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由于其有针对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 所以学生每天都感到“有内容可学”, 都有更高的奋斗目标, 都能不断向更高层次去攀登,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利用分层教学法避免了“题海”盲目训练造成的恶性循环后果。在教师的带领下, 使后进生逐渐步入学习的正确轨道上来, 后进生能力的提高和成绩的转变, 无疑会对全体学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摘要:“分层教学”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因材施教,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从“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分层教学的具体落实方法等方面阐述对“分层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素质教育,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树红.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7) .

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转变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生物课堂教学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关于生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生物教师应当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主动出击、切合实际开展教学工作,为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健康发展尽心尽力,下面就一些转变思路的方法进行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教师自身要扭转生硬的教学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采取正确的方式合理教学。

1.教育理念从生物教学向生物教育转变。传统教育是“填鸭式”,要求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传统生物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往往习惯将基础性知识强加给学生,以具有实践性的生物实验为例子。高中生物实验即使让学生动手教的目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里可以把“渔”当做过程,把“鱼”当做结果。所以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的目的。

2.教师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密切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工作。“教”是主动方,是授予方,如果自身都胶柱鼓瑟、固步自封,又怎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呢?生物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不能是简单地做实验、看挂图,教师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表达角度、紧贴实际的观感,并在教学过程自然阐述出来,就有可能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键要起到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举一反三、全面发展。

1.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永远跟不上社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培养一个具有优秀生物学素养的学生,单靠教材上的固定内容无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引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加强观察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要侧重两点:①通过实验。实验包括操作能力、获得知识能力、整理分析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帮助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②通过图像。生物教学一个突出特点是配有许多形象的插图,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插图,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思考习惯。

3.引导学生加强团结协作能力。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因而协作也日益重要。没有一个“通才”可以知道一切、解决一切,只有“专才”组合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才能使事物获得成功,交流与合作已经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在生物学习中,要很好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特别是教材中模型构建和课外制作等活动都充当了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载体。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摒除学生在学习竞争中不自觉形成的自私、排他、自利等行为,培养协作能力,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增强了人际关系。

三、科学评价,树立良好评价体系

传统“应试教育”的“重结论轻过程”造成只让学生记忆机械的“标准答案”,忽略学生对学习的思维过程,生物教学中如此避免呢?应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建立一个正确的评价体系:

1.评价的方式方法要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扭转单一考核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即书面考试、实验操作考查与开放式考核的多方面结合。书面考试是以单元考试、专题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锻炼其文字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考查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自主撰写实验报告,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目的;开放式考核则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以开放式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课题让学生自己组织答案。

2.评价要全面、科学、合理。生物是一门带有很强实验性的学科,往往一些实验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一类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关注,多引导、多关心、多教育,鼓励其学习兴趣,破除“唯成绩论”。

4.浅谈高中历史教学 篇四

序:笔者初涉教坛,有幸就赶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此,将从教以来的一些粗浅的想法示之以众,权且为一家之言吧。为免贻笑方家,特此做序,以供大家商榷。

为实施素质教育,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亟待迎接一场“学习的革命”,树立“大历史”观、“大文科”观和“大教学”观,在此笔者就历史教师自我发展诸问题,并结合本人一些粗浅尝试谈谈一孔之见:

邓小平同志提倡教育要“三个面向”,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社会各界呼吁摆脱狭隘、片面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束缚,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荷,寻求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新策略,势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具备优良的师德、师智、师能,适时转变观念、苦练内功,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轨。

笔者认为尽管大家面对历史教学、教材、考试的急剧变革已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但一部分历史教师水准与日新月异的教改潮流不相适应,仍是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故“补课”已迫在眉睫,主要表现为(1)观念滞后,形成惯性:部分人受传统保守僵化的习惯影响,容易囤于思维定势、或安于现状,进取心减退,故靠“吃老本”打发日子。(2)方法呆板,就事论事:教法落于俗套,出现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课内轻课外、重分数轻能力及重少数轻多数等弊端;对于教材和教参极其依赖和盲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主观能动性受压抑,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或者热衷于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人为地加重学业负担;还有课堂组织形式划一,节奏缓慢,容量过小加之个人魅力欠缺,忽视思想性和趣味性,难于调动听课兴致;还有第二课堂活动流于形式,把课 外知识拒之门外,丧失了历史那丰富生动的本来面目,凡此种种,害得自己教得又累又苦,学生穷于死记硬背,临时突击,对历史怕学厌学。(3)知识陈旧,结构失衡: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知识爆炸造成了不少观点、许多已有知识已经陈旧和过时,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在试行综合考试后跨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能力尚待强化,哲学、经济学、人文地理等知之不多,阅读、表达能力也有待加强。况且学历太低,半路出家的也不少。(4)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不足:许多历史教师对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电脑和因特网等现代化知识和设备还比较陌生甚至空白,只得沿用老化的教学手段,微机和多媒体技能的缺陷已成为束缚教学的棘手问题。

教育家康内尔告诫世人:“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为此,历史教师不应是老古董,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我们应千方百计地紧跟形势,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在业务上不断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换言之即头脑要活,干劲要足,功底要实,技能要全,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而非平庸的教书匠,象杨子坤、陈伟国等名师脱颖而出。

俗话说教学相长,教然后知困,为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目标的转型;由守成教育向创新教育模式的超越;由片面单一的学科体系向全面综合的教育内容过渡,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为此笔者主张:(1)前提——转变观念,强化前瞻意识:第三次全教会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专家十分重视创造思维(实用性、批判性、敏捷性)的潜移默化。那么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置于首要地位,耐心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加强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应用,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塑造奠基。(2)关键——改进教学,体现实践理念:目前“教师要加压,学生要减负”的呼声高涨,教学改革力争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模式,加强学科内综合,把求知作为多渠道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教师要当好导演,把更多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以便于在历史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现其能,最 终走出传统教学封闭的圈子,由此:首先应改进教学策略,利用“减负”契机,自觉遵循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综合性原则,借鉴现代教育策略与模式理论,以学生乐学、会学而且学会、学活为目标,把课上出味道来;同时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把听、看、思、议结合起来,人人积极参与,争取大家动口、动手、动脑,构造师生双向互动的融洽气氛;同时力求精炼、多导、有趣,自己跳进题海,再让学生跳出题海,克服陈规陋习的误导。

首先,笔者打算今后在教学中大胆尝试:(1)采取先学后教法:即首先在课前布置预习,提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预习提纲,要求整理简要自学笔记;其次通过口头提问或书面抽查了解预习效果,从中暴露存在问题,后多途径地展开讨论疑难,允许出现差错,保留个人意见;再次教师进行纲目式总结,以解析疑惑;最后做随堂练习,(2)编制历史学习优化设计辅助参考资料(简称“学参”),它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每单位(课时、单元)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学参”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与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学参考书,与授课进度相同步,便于学生预习、听课和复习,以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贯通,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与思、读与练相辅相成。(3)试用学分统计法,布置可自主选择、有弹性的作业,即在题目、题型、时限、甚至观点、结论上不作一刀切,数量和难度不定框框,放权给学生灵活安排,也可以逐步搞开卷考试,鼓励自圆其说,经查阅优异者酌情加分,这样让人人各尽所能,都可体验到成就感。(4)课堂上适当介绍史学争鸣观点及动态、名家名篇,为学有余力着拓阔知识面。

其次,修炼专业,突出开拓精神::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历史学曾被马克思尊为“一门唯一的科学”,它囊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博大精深,这个富矿需要我们去勘探开发。以古人“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志向,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为宗旨,史学曾被马克思尊为“一门唯 一的科学”,它囊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博大精深,这个富矿需要我们去勘探开发。古人以“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志向,崇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宗旨,笔者平生兴趣广泛,注重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笔者每个学期制作五、六个课件,并经常“触网”,熟能生巧,初步尝到了高科技的甜头。

再次,狠抓科研,确保优先地位: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要积极投身科研,先应消除科研的神秘和畏难心理,善于借鉴和总结,以科研带动教学。我本人相信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勤阅读、勤思考、勤交流还要勤积累,同时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互通有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想方设法多听课,多评课,先看好自己的“门”,多跨进别的学科组、学校的“门”,发挥“联姻、杂交”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

5.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 篇五

摘 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学习实验、认识自然的成效;这无疑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实验教学,将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已往的《生物教学大纲》都没有这样明确的提法,其提出的直接源头是素质教育的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学习实验、认识自然的成效;这无疑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对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起到了非实验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得实验者得生物之天下”,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高考对生物学实验要求越来越高,占有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云南省来说,今年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的第四年,在生物复习中如何有效的复习生物实验,相信是摆在许多生物老师面前的一个比较迫切的任务。笔者认为,从一开始的生物教学,认真探索和研究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平时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012年云南省普通高中高考考试说明中对中学生物学的实验高考提出了的要求: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课本的一些基础实验教学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但在平时的接触中了解到,许多老师好像对

家做,而有些同学则懒得动手,我们必须督促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功,尤其是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笔者为了让学生弄懂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及使用,在上实验课时为此特意花了两节课,学生掌握也很不错,因为对于“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叶绿体”、“观察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许多学生做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另外,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于药品的使用方面也应引起一定的重视,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有许多同学总是把漂洗与染色这两个步骤调换,如果我们把盐酸、龙胆紫的特性向学生介绍清楚,让学生懂得盐酸的目的是用来解离、碱性龙胆紫是用来染色的,学生也就比较容易理解解离后先用清水漂洗再去染色可以使染色效果更佳,再譬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帮助学生弄清二氧化硅、碳酸钙、层析液等药品的特性,使他们能比较顺利的提取和分离到色素,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若在色素提取时不加丙酮而让水代替,那效果会怎样,让学生动手试试,效果都不错。

1.2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极大的益处。

在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在实验中,经常发现有许多学生只重视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而平时好多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期望的实验结果而泄气,碰到这些情况教师不要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要帮助他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10%HCI解离→漂洗→染色→压片,一些学生也是按照这些步骤去做,但是在显微镜下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让学生分析可能是哪一步骤出现错误,学生会得出可能是两种原因:其一是用HCI解离时间过短,另一种是压片时处理得不够好,在此实验中有时会出现细胞颜色过浅,学生会分析出可能是漂洗和染色时间短所致。又譬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个别学生没按正常步骤操作,而直接用水代替丙酮,在实验中忘了放二氧化硅、碳酸钙、层析液等药品,学生得不到理想的实验效果,笔者就启发学生分析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像这样平时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既培养了学生分析与处理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1.3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结合教材进行实验方法或实验步骤的改进或实验类型等的自主

结的是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根据对照的含义和几种形式,可以这样认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凡是施以实验因素(即变量)作用的一组即为实验组,因为实验目的就是探索在此变量下可能的结果,所以确定为实验组,而没有给予实验因素或只有部分实验因素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就是对照组,例如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实验中,把小白鼠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加胰岛素,对照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

2.2指导学生熟悉来自各省市实验题的一般题型及其解题方法,重视实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变式训练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掌握不同实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技巧,明确命题意图和要求,克服思维定势,对变式训练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分析,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升华和能力的提高。

2.3强化规范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以往的训练中,发现有些学生答题不规范、叙述啰嗦、语言描述不准确、口语化严重,在实验强化训练中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规范、布局合理,能用简洁、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或其他形式准确地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原理、事实和实验结果。如设置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用下面一些词:“分组编号”、“个体大小,健康状况相同”、“长势和生长状况相同”、“等量”、“在相同条件下培养”、“适宜条件”、“一段时间后观察”等等。“细节决定成败”,有些看似细小的地方却是许多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有些实验设计就是由于不重视一些小的细节而导致实验的失败,我们在平时就要求学生注意回答多用生物专业术语,力求科学、规范,在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照一些典型高考试题,先分析试题,再对照标准答案反复分析、理解,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期最大限度地相互促进和校正思维过程,以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了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因此,笔者认为高中的生物教学必须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掌握学习生物学的能力和方法,为他们获取新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实验教学,将对学生的实验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对生物实验进行复习时,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6.浅谈高中音乐教学 篇六

音乐教学要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学会唱歌、听赏、演奏、表演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等。但是高中学音乐课程对于师生来说就像“鸡肋”。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它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它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教材的内容等有密切关系。要改变音乐教学的现状,教师主观方面应多努力,多尝试,改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以实现有效教学。

一、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1.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2.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3.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

二、音乐教学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演唱歌曲、演奏乐器、随歌随舞等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大脑半球是理性与计算之脑,有人称之为数学脑,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推理等等; 右大脑半球是感情与艺术之脑,也是潜意识脑,侧重于音乐、美术与形象、空间知觉、直觉有关的内容。传统的教育主要是“左脑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发展成为主要目的甚至是全部目的,导致的后果是使学生的左大脑半球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和超负荷运转,使学生大脑功能低下,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还导致大脑功能的损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参加音乐活动,可以使学生两个大脑半球得以平衡发展,开发个体的潜能,发展个体知觉、想像以及情感体验,表达和交流能力,激发和培养创造力,净化和升华精神境界,为人的全面学习、工作和生活注入活力和激情。

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内容,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对中学生的人格、情操、思想品德的重要培养手段,应用其独特的优势即很强的社会性、合作性和交际性,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仅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三、如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

我国传统教学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学生也只有明确了适合自己的具体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才能认定目标,集中注意力,进行有的放矢的、切实有效的学习,才能避免学习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孔子也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能否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是保证课堂教学有 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实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切实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即精心进行“预设”,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动态生成具有复杂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来指导我们理智的处理预设,教学不应该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完全执行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基于预设,又要突破预设的樊笼,不拘于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精心的“预设”,又有智慧的“生成”。

如果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才能真正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

7.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 篇七

本文就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结合在课堂实践中的学习应用, 从微小的细节入手, 谈谈几点有效教学的新得体会。

1. 课堂教学前有效备课

一直以来教师备课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只有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下面谈几点备课的要点。

1.1 有效的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 准确掌握教学内容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备课除了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外, 还要明确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是一个有趣的科目, 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点, 结合生活实践,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参考社会实践和以前在生物教学课程中采用的方法, 以及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课后反思, 认真处理备课方案, 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合理到位;对每一个知识点学生的认知程度要有预见性, 以便做出假设性的处理;对每一个例子要精挑细选, 最终整理出一节有效合理而且有趣还有激发性的课程。其实除了备教学内容, 最重要的备课对象是学生。

1.2 有效的备学生情况。教师备课的重点是学生, 有效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备课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生物教学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以达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掌握知识消化知识的目的;其次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的人才。学生将来要走向社会, 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因此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达到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目的。第三, 结合以上两点情况, 教师在备课时要收集足够的社会实践资料, 再将课堂中抽象的知识点融入现实生活中, 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点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社会实践资料让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现象相结合, 有助于学生对枯燥知识的被动接受, 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发现身边的生物问题, 主动探索高中生物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有效的实现了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课堂。在不断的有效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的模式, 最终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2. 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挖掘学生潜能

如何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呢?当然有效的备课是为有效的教学过程做准备, 所以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中方法来激发学生完成目标, 在过程中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以下是几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

2.1 创设引人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选择在教学中与新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问题。创设引人的情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中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的紧密性为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展开课外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基础,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的热情。

2.3 认真开展实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一方面可以把书本中提到的问题放到现实生活中, 另一方面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产生对了学习的好感, 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的信心。

2.4 恰当的利用多媒体,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益处, 同时给学生带来了福音, 给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 把静止的内容变得生动, 动静结合,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的积极主动, 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3. 课堂教学后总结反思

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总结,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进教学方法, 使教学过程更有效更丰富。同时, 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特点, 因材施教, 逐渐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有效学习方法。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是生物教师不断努力探索改进创新总结的过程, 也是一个长久的学习过程。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是循序渐进的, 是不断的在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完善的, 逐渐完善的有效教学方案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更加充实有效。

摘要:本文以高中生物课堂的教育现状为基础,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通过对有效课堂实施策略的论述, 阐明了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运用有效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和丰富多彩。

8.浅谈高中生物教学 篇八

【关键词】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 幽默 教学语言 互动 情景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作为“艺术家”我们必须具备以下技能才能上好一节课提高学习效率。

一、激发探究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唯有学生爱上生物,对生物学习产生内在动力,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知兴趣,创新意识才会萌芽。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节课,上好绪论就是成功的一半。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之一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大练钢铁“练就”了多少荒山!听说过“多利羊”吗?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等,你们知道吗?等等。这些事例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近几年教学的几点体会: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蛋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花生米以不同深度覆盖,镶嵌或者贯穿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

2口诀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中氨基酸记成“携一俩本单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膜仁消失现俩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加均俩极,俩消俩现重开始”。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3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色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非洲难民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了!

4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他们?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5用趣事轶事引领主题。例如,介绍“遗传”时,讲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倜傥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 梦想成真,随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

6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②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维美可口的原因是什么?③ 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

7难点知识“数字”化。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ATP的结构一分子腺苷俩分子高能磷酸键,三分子磷酸集团记为“123”。

三、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教育学家思维特诺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少数男生怀着好奇心偷偷的学抽烟怎么教育他们呢?在介绍癌变的时候,我一本正经的告诉学生:“抽烟有俩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中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试想,如果只是用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四、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五、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的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学的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六,为人师表,敬岗爱业,认真备好每节课

一名教师,应为人师表,注意个人形象,与学生搞好关系融洽相处,学生一旦喜欢老师,自然对该学科也不厌烦。我喜欢和学生交流讨论问题,学生们也很喜欢问我问题。热爱教学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高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充分的准备才能让一节课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现代学习理论与学习心理分析》主编:路海东 倪牟双 天津教育出版社

[2]《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 主编:严先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出差温馨问候短信下一篇:《责任胜于能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