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2024-06-24

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精选15篇)

1.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篇一

浅谈对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教学思考

作者:薛 敏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着名篇中融汇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绝妙教材。然而农村地区初中生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家无藏书,在校精力更多集中于应试等“先天不足”,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二无书可读,三不会读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进行名着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名着阅读计划的制定 名着阅读计划须保质保量,既要保证阅读数量的“多多益善”,又要兼顾质量上的领悟与反馈,其次,计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应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阅读名着的成效。

1.目标制定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名着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

七年级阶段: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着(《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格列佛游记》、《童年》、《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着兴趣。

八年级阶段: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着(《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九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着(《三国演义》、《人类群星闪耀时》、《简爱》、《老人与海》),教会学生阅读名着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清作品中的精髓与糟粕,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二、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曾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

1.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等“文化快餐”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首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尝试给学生作了个范例,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了几个相关的命题:①“于勒”的作用;②不要忽视那句永不变更的话;③克拉丽丝的语言;④文中若瑟夫的作用;⑤“吃牡蛎”细节赏析;⑥“变”中的“不变”;⑦两个“狼狈”;⑧小说中的“信”;⑨说说故事情节的戏剧性;⑩说说菲利普。由此,把欣赏小说的方法:①整体性品评,阅读小说后体会它的布局谋篇、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的妙处。②线条式品析,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绘,人物心理的刻画,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诸多线条中抽出“一条”来咀嚼。③美点式品评,挑细节认真欣赏、分析。介绍方法后让学生从模仿中学会深入思考,再进一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

2.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

整本书容量较大,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读完。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怎么保证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学生初中阶段阅读的书目心中有数。在日常的单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不必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如九年级上学期,学完《智取生辰纲》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水浒传》,让学生对这部描写中国农民起义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由课内而课外,一气呵成,阅读节奏安排紧凑,无形中就挤出了阅读时间。

其次教师要科学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关键是布置适宜的阅读量。每布置学生读一本书都要看看书的容量,根据学生可能用来读书的时间及阅读的速度,测算出学生每天能读多少页,读完一本书大概要多长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不能不切实际的要求学生几天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写点读后感就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如果学生没有时间读完名着,那整个名着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根本。

最后,阅读的密度要合理安排。我们要知道学生不仅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还有其他的学业要完成。一般来说初一时,学生每天可以安排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初二以后作业量有所增加,阅读时间相对要少点,半个小时左右。到初三,面临毕业升学考试,阅读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要抓紧初

一、初二和寒暑假的时间多读一点。其他时间则力争养成学生每天读一点课外书的习惯,哪怕是睡前的十分钟阅读。

3.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实事求是的说,初中学生阅读名着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曾对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喜欢读名着的学生不到10%,学生普遍反映大多数名着容量太大,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内容(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还读不懂;有的内容离现在生活太远,读起来没意思。

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直接兴趣呢?关键是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那些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如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科幻小说《哈里波特》等。所以,在安排阅读书目上教师可以将选择推荐权分一部分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推荐他们喜欢读的书。

初中学生受自身阅历的影响,对名着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不太可能达到很高的层次。太高的要求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读《水浒传》,要求初中学生对书中众多的人物一一掌握,这个要求显然过高了。不如改成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他。然后通过“水浒英雄故事会”的活动,使学生对其他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要求初中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对于那些内容比较深奥,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名着,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间接兴趣。如文学沙龙活动:邀请各班爱好读书的同学聚在一起交流近期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互相交换阅读书籍。

总之,教师的点拨指导,既应该确定班组群体的阅读目标、方法,又必须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书籍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加强名着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

2.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篇二

一、从积累素材入手,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一般指写短文而言, 只在学校教育和考试中使用, 所写的通常是文字比较简单, 篇幅比较短小, 内涵比较单纯的文章。明确了这一点, 教师就对如何要求学生写作文有了总体的把握。

新生入学后, 笔者不急于布置作文, 而是挑选一些初一或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习作中有报刊登载的, 也有往届学生的作文。笔者将它们复印分发给学生, 并鼓励、指导他们用两至三周时间来阅读。同时, 针对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观察不细致、对熟悉的生活不能直接成为写作素材等问题, 笔者以优秀习作为范文, 精心备课, 引导学生回味看似熟悉而实际上并不熟悉的东西, 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转化为写作题材。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以初步转变学生平时不自觉的观察为自觉的、有目的的观察为目标, 使之真正成为写作的准备、积累阶段。随后, 笔者在第四周布置了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学生把从生活中的人和事写入作文, 文章内容变得充实了。

二、从炼句造境入手, 纠正学生的语言积弊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应注意归纳文章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如画龙点睛式的人物勾勒或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等;抽出文章中最精彩的句子, 如表现“文心”的中心词或中心句等给学生讲解, 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 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去体味。然后, 教师应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应的情感环境去感悟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意义, 并让学生运用这些词写成短文, 表现某一特定情境。这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消除语言积弊, 使其语言趋于规范, 使作文的条理也逐渐清晰。

这种营造小情境的训练, 形式多样, 但不是随意的。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心挑选词汇并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一条条有内在联系的词汇链, 让学生或记叙、或状物、或表露心迹,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力。这样, 虽缩短了学生作文的篇幅, 却增加了训练的数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从模仿和复述入手, 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学写作者进行模仿和借鉴是不可缺少的。所谓“看多”或“多看”, 无非是多借鉴、多受熏陶、多模仿之意。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立足点。课本所选文章无疑是范文, 范文之“范”, 即模范、典范之意。对于一般的初中生来说, 尤其是在阅读条件极差的农村, “破万卷”是难事。因此,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阅读, 让他们读通、读懂课本所选范文, 然后尽可能多地编选课外习作范文, 让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比较阅读, 并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

同时, 组织一定量的复述练习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很大帮助。练习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在复述中, 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 教师要加以褒扬, 以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四、从命题作文入手,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通过仿写和复述, 已经有了一定的谋篇布局意识和能力, 这时, 教师就要适当地开始命题作文。作文命题时, 教师要抛开自己的成见和偏好,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融入特殊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因为这样的命题作文触着了学生心中的所思所想, 他们作文时才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能够感人了。

观察是一种综合能力, 需要教师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想象、联想,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让他们写作文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篇三

一、 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我国,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英语既有意思又难学。刚开始,他们也抱着学好英语的决心和信心,但在经历了学习路上的挫折后,他们动摇了,松懈了,甚至有的同学放弃了,对学英语失去了信心,对这门课程不爱学习了,因此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喜爱这门课程,产生了学习的热情,那么他们就肯在它上面花时间,就肯钻研探究,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应打造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氛围,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扎实的备课工作,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本地的教学实际及现状,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网络及多媒体是农村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现代教育少不了网络,农村英语教学更加需要网络。教师通过网络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最新教育教学动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大城市及其他先进学校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当然,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更需要多媒体的辅助,不仅有效利用外界资源,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灵活性、具体性,少去不少粉尘的侵害,也体现了“绿色与环保”。第三,扩大阅读面。在农村,学生除了免费发放的课本和配套练习,英语方面就再没别的阅读材料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学校也很难提供杂志报纸等读物,学生很少进行阅读拓展,导致英语知识面狭窄。在初中英语考试中,比如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书面表达都需要有广阔的阅读面,才能做得更好。并且通过阅读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学水平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我们更应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翻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1.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是最基本的一点,但同时我认为教师还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就是对我们母语的学习也不能少。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英译汉的题目,要通顺完美地把它翻译出来,不但需要专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汉语功底。

2.参加培训,切实感受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国家、各省市及本地区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培训,我们应积极参与进去,和其他教师交流沟通,结合本地的实际教学情况,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素质。当然也可充分利用网络,观看优秀课例视频,在网络上和专家、优秀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3.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上节课不足的查找,以便在下节课改进。教师应做到节节课反思,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

三、 设计合理的作业,做好作业辅导

在农村英语教学中,到现在有的教师还保留着Open your book(打开书本)—Listen to me (听我讲)—Read after me(跟我读)—Copy(抄写)这个传统的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用太多时间授课,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有些教师还存在应付了事的心态,上课时“一刀切”,更不能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做出合理设计,也就不能有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相互抄袭,不重视作业。其实,在作业方面,设计出几组不同层次的作业,为优秀的学生设计难一点的题目,为中等生设计中等难度的题目,为学困生设计简单的题目,这也体现了分层教学。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辅导。

总之,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但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坚持下去,我想我们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一定能提高。

4.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变革也在不断的改革、深化。但是,通过笔者的了解,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仍然堪忧,仍有不少教师在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造成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初中教师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思想陈旧,创新意识淡薄;

二、应试教育阴影作祟,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要求转;

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单一,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

当前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究竟该走何种道路,已经摆在许多农村教育管理机构和广大语文教师的眼前。拿霍邱县来说,霍邱县教育局近两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致力于初中课堂教学的改革。2010年5月请来了全国生本教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以及他的生本教育研究团队,对广大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与合肥市教育局结成帮扶对子,并在2010年11月邀请合肥市优秀教师、班主任到霍邱进行结对帮扶活动。凡此种种,可见当前霍邱实施农村中学教育改革的决心。

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笔者先后参加的生本教育培训和与合肥优秀同行的交流,加上笔者几年的农村中学教学经验与平时的耳闻目睹,笔者认为,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主要的一点是: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会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不同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会学、愿学、乐学。

5.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篇五

摘要:物理课程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初中教学的重难点课程。物理学习,应落实以兴趣激发为基础;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实验探究为平台的高效学习模式。以“实验”为载体,围绕实验现象及结果展开讨论、实验、辩证、研究。文章结合教学经验,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农村中学;实验教学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缺乏实验过程中的验证、探究、操作、尝试,则物理学习必然是缘木求鱼,不能长远。笔者所在的农村中学,当前的物理教学现状是实验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可否认,许多学生虽然认真的进行观察,但其心思并不在实验操作的具体环节之中。此外,部分教师将实验主题布置给学生之后,即任由学生自主实验,而没有全程紧密的跟踪与指导[1]。农村物理实验教学在思想意识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知识占据比例过大,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及内部的实验器材配置,客观上存在缺陷与不足,或者是过于老旧,因而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物理实验课程时间较少,学生们开展物理实验的时间,以及其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这导致许多物理实验仅仅是“可见一斑”,而没有深入的探究和操作。而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的漏洞,实验室管理不够严谨,资金及维护成本投入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2.1增强学生的感官感受

多媒体作为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对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物理课程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开展多媒体创新教育,带给学生视、听感官“刺激”的同时,还能够将课堂试验中无法演示的宏观、微观等物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创设鲜活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多媒体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扩充课程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信息多样化的需要。此外,对于能够以具体实验操作的学习内容,教师应重视演示实验教学的开展,以趣味性的小实验,密切结合教学主题,能有效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引导学生学习“热”学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在导入阶段演示了小实验“纸盒烧水”,一下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良好。

2.2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力学实验中有诸多优点:首先,沟通交流。物理学习需要思考。但是,许多物理问题需要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过于“闭门造车”会适得其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打破、改善学生之间的“沉默”,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次,分工合作。许多力学实验,一个人无法高效完成,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施小组合作,组员之间分工合作进行,既能弥补个人的不足,同时又能高效的完成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例如,教学“弹簧弹力”时,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三位同学。实验过程中,需要一位同学演示实验,一位同学记录数据,一位同学录制视频。各小组可以自由安排,每位同学做到“各司其职”。在实验结束之后,笔者习惯性布置??题。这次实验,笔者对学生提问:总结弹簧伸长和弹力关系。各小组成员照样需要分工进行,有的上网查询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增强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2.3紧密联系生活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加入生活元素,将课程教学中的物理知识、原理、现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差异”;思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同异、原因”。例如,教学“摩擦力实验”时,笔者以“自行车”为例,让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自行车为了防止打滑,车轮周围设计成凹凸不平的形状,这样就增大了动摩擦因素(车轮与地面接触粗糙),也就不打滑了”。有的说:“自行车在刹车时候,刹车力越大,刹车垫与轮子之间的压力也就越大,轮子的转速下降很快,也就刹住车了”。有的说:“自行车的钢珠作用最大,它在车轴承处,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如果加上润滑油,接触面会更光滑,骑自行车就更轻松了”。……待学生谈论之后,笔者因势利导的补充、终结、归纳“影响摩擦力的两个因素”,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索力学知识。

2.4引导学生拓展探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课外拓展,正是发挥学生想象空间的有效途径。比如说,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富有创新色彩的课外小活动: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如何让一个从3楼掉下来的鸡蛋不会碎裂的问题[2]。为了解决问题,同学们势必会绞尽脑汁,探索、实验各种“减缓冲击力”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科学内涵的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课外环境具有一定的开发性,打破了课堂与教材的束缚,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推动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实验现象,是物理学无穷魅力的源泉。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可向学生布置“蜡烛喝水”“瓶子吞蛋”“魔瓶爬坡”等实验。一方面,这些有趣的实验,可以持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夯实所学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课余动手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索、认真求知的良好品质。

3结语

以实验问题为主线,逐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促进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理论和解决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创造能力。为巩固教学效果,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留出适当的交流与探究时间,让学生分别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交流。学生不仅能够在总结中获得更清楚、更准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还能够开阔视野,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其合作、思考、操作等实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6.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摘 要: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增强体育课活力。充分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体育;实践;思考

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充分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要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有效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一、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在家里,孩子过分的受到宠爱,家长大多注重孩子的吃穿,不太注重孩子的体育锻炼,使校园里出现了肥胖型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运动能力低,往往在集体活动时,遭到周围同学的另眼相看,他们很难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比较排斥体育活动。此外有的家长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把体育和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孩子参加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时常遭到呵斥,致使孩子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体育锻炼。

(二)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开设认识不足。在中考体育考试改革以前,体育课不考试,不作为升学考核的目标,学生缺乏对体育作用的了解,缺乏运动兴趣,对体育课无兴趣,总是存在着无所谓的态度。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好,思维敏捷,爱出风头,自我约束能力差,在课堂中成为过分活跃分子,而有的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把体育课当成了自习课。

(三)教师教学艺术的缺失。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果与程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技术、技能没有说服力,教师上课形式呆板,教学缺乏新意,形式呆板,再加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偏激,强制性要求学生练习难度大或者危险性动作,用不良语言刺伤学生等,加之场地器材的陈旧、缺乏安全感等等,都将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正所谓学生喜欢活动,却不愿上体育课。

(四)部分学校体育课的开设不足。体育教学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核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竞技运动培养人才,满足学生精神娱乐等多方面的追求和享受,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全面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个别学校在中考压力下,挤占体育课,满足不了学生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使体育课大打折扣。

二、体育教学中的思考

(一)体育运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二)创设情境,营造理想的课堂教学气氛。体育课堂教学的气氛是指的是师生群体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或精神状态,及其与之相关的群体成员的综合态度、人际关系、组织活动特征和某些环境原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能创造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组织令人兴奋的运动比赛,让认为体育课只是玩耍而上课敷衍了事的学生改变观念,让有选择性地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学生体育课有更深层的认识。精心创设课堂教学结构,多安排一些必须相互合作的集体练习,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教师应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灵活选用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个性爱好、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等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不同的教学组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体育分层次教学的重点。尽可能采用分解法教学,教师反复讲解动作的重点、难点、力求学生尽快理解,示范放慢速度,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也可以对于素质好的学生适应加快教学进度,教师应展现自己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讲解精练、示范准确,令学生信服,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篇七

1 加强农村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 由于农村初中学校受条件的限制, 英语教师进不来, 也留不住, 流动性很大, 很多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 千方百计找关系搞调动, 特别是稍有能力、干出点成绩的英语教师更是如此。

教师不仅教书育人, 更要处处为人师表。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政策, 加强引导, 合理流动,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更重要的是给农村英语教师有职业提升空间,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1.1 转变教育理念

要改变统把教育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 树立书内有知识、课本外也有知识, 校内有课程、校外也有课程的观念, 能升入高中的是人才, 能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技校生也是人才, 要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大人才观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过程的引领者, 不是单纯的传话筒。教师要用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专业理解,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成为课程和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1.2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

广大农村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以逐步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理论水平和适应并驾驭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和发展方向, 才能有的放矢, 卓有成效地进行英语教学研究, 成为科研型、专业型英语教师,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改革不适应新课程精神的教学方法

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特别是农村学校受硬件条件的制约, 课堂上一手包办, 学生毫无主动权, 课堂结构只有“复习——新授——巩固练习——作业”这单一模式, 很少注意学生反应, 不让学生民主参与, “满堂灌”也是家常便饭。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 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学生是人, 是鲜活的独立个体, 教学活动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因材施教。在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方面, 不少教育专家、优秀教师作了不懈努力, 提出了宝贵意见, 但农村英语教师也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主动作为, 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成果。

2.1 要根据英语任务来选择

按照《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7-9年级分别完成三, 四, 五级目标, 不同年级任务不同。针对不同任务, 采用不同方法或者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教师应灵活多变。

2.2 要根据教师个体素质和学校实际情况来选择

现在, 教学资源、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技术装备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发挥个人优势, 凭借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内容而异, 因学生而异, 因教师而异, 因学校条件而异。

3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新一轮课程改革无法在农村学校更深层次进行, 是因为在联招考试指挥棒下, 教师为考试而教, 学生为高分而学, “分数”仍然是学校评价老师及教师晋级的一条重要标准。这些都是以升学为终极目的的传统教育思想作为先导的, 不可能承担未来人才全面发展要求的教育使命。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 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改进教学管理, 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以上可以看出, 英语教学评价应以“三个促进”为标准, 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 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平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结和单元检测。这种方法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 且能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

(2) 让学生民主参与评价。包括自评和他评。这种方法教师获取信息渠道广、全面, 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 笔试、口试、表演节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口试可以随堂进行, 表演可排成情景剧, 让学生在文艺汇演、英语晚会上表演。

8.对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实验;物理现象;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理解物理公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的中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器材匮乏。因此,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大多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是大多数物理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农村初中生的现状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初中生数量逐年减少,且多数学生是来自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当作包袱,缺乏独立精神,不愿参加物理学习活动,缺乏求知欲,对学习丧失信心,致使部分学生放弃物理学习。

二、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門实验学科,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是课本知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知识点均以实验为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欧姆定律”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控制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得出结论一: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控制电压,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得出结论二: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综合两个结论,总结出欧姆定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的操作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欧姆定律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在解电路计算题时对电路的分析,对电路中三个重要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的变与不变的精准锁定。

三、实验课教学的措施

1.农村初中物理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为实验课的开设创造条件

但是,在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验教学观念落后,忽视了实验教学。教师只从应试角度出发,急功近利,看重考分。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最后成绩照样“优异”,结果名利双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让学生真正到实验室里实际操作,又怎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黑板上讲实验的时代应该结束了。实践出真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物理实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最佳环境。

2.发现和认识身边的自然现象,激发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农村学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现象充满着好奇。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身边的自然现象,弄清其现象发生的条件、过程和特征,有助于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物态变化的“液化”时,由于气温高,教室外一根常年裸露在外的自来水管上有大量小水珠。我就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大家观察教室外的自来水管上是否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怎么来的?自来水管上的小水珠经常在什么季节出现?

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学生自己得出:自来水管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小水珠(液化),此现象一般出现在炎热的夏秋两季(液化现象是一个放热过程)。

3.通过画图、识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画图、识图贯穿于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力学中的受力分析和滑轮组装配图,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识别,对学生的实验探究和知识的掌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画图、识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制作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增强了参与意识,并且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在学习“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小制作,参照课后迷你实验室中制作简易电动机的方法,让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制作简易电动机,返校后由教师提供磁铁和电池,看谁制作的电动机最好。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借磁铁和电池,要把自己的制作演示给大家看,兴趣之高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通过动手制作,学生能够深刻掌握物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农村教师需要加强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实践出真知,适者生存,多培养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这既是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何改进农村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荣花.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质量难提升的成因探析[J].林区教学,2007(11).

[2]万思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J].才智,2009(27).

[3]胡颖.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河南教育,1995(Z1).

[4]陈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应用[J].技术物理教学,2012(2).

9.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篇九

在农村初中、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音乐课堂教学和课改环境下所追求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况相差甚远,教学互动明显不知。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课(音乐)的反感。轻视等不良情绪致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很难在教学中得到体现而造成的。因此,如何把学生的音乐情感激发出来,有效形成教学互动,农村初中的音乐课堂也才会展现它该有的魅力。

艺术家门之所以会创造出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的乐曲,就是因为在创造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汇成了一个个美丽的音符,从而诞生了这经久不息,回味无穷的乐曲。可见,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也必须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使之和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地产生对音乐课的喜爱,也才会尽情而歌,尽心儿唱。然而,在硬件和软件相对滞后的农村初中并非如此,多数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只是图个热闹、好玩,音乐学唱也只是唱一番,以博得班级学生的笑声和“表扬”声。可以说,在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一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大致有如下几种:

1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思想的存在,从客观为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钟情流行音乐的习惯,致使学生片面追求歌曲本身的新式,而对音乐教材的内容反感,厌倦情绪严重。

3单一的音乐教学工具的限制,难以通过声画合一的教学环境,有效调动学生内心深处地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在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真的是不容乐观。同样,想要使学生逐步改变对音乐学科的片面认识,在现实的学科竞争中获得有限的立足空间,音乐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潜意识的学会欣赏音乐,热爱音乐,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流行音乐,以成为每个农村教师达成的共识。那么教师如何营造这种因情生乐的氛围呢?笔者以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二创设背景,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

三即兴创造,引导学生表现音乐的美。

10.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篇十

邯郸市第十六中学栗晓敏

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更能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为使学生更好的学好这一门课程,这一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历史教师的身上。但现在农村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农村中学现在没有一位专职历史课教师和专门历史课教师(专职历史课教师指历史专业毕业的专门教历史一科的历史教师),现在的历史课教师都是由语文教师或英语教师兼任。这些历史课教师认为语文、数学、英语中考总分为150分,而历史仅有70分,相比之下,历史微不足道,并且历史是开卷考试,考生历史中考分数拉不开,基本上不影响中考总成绩。这就导致这些历史课教师历史课不上,或改上他们的主业语文课或英语课。学生们则是成绩低的惊人,被调查的同学知道的历史知识都很少,大部分被调查者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即使中考成绩及格的同学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也不多。如在一次历史知识问卷调查中,不少被调查者居然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朱德,大部分被调查者不知道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没有一个被调查者知道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这就是当前我国不少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而且是一个危险、可怕的现状。如果长此下去,国人将不知中国史,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此差的成绩迫使我这个历史教师不得不进一步思考。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教育部门鼓励城市中学的优秀历史教师和历史专业大学毕业生前往农村中学任教,取代兼职教师;二是严厉禁止不上历史课或用历史课改上其他课的现象的发生;三是实行中学生历史基本知识抽卷调查方法,检验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状况;四是初中毕业考试,历史采用闭卷考试。

那么,历史课教师应如何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呢? 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从教师的角度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教学态度务必端正。我所在学校处于邯郸市外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来自于周边农村,学生都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实际上也算半个农村中学。当前在我看来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还没有真正走上素质教学的轨道,教学的重点依旧放在升学率上,使得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首位,教师也仍然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又加上学校本来就有主、副科之分,历史课也就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牺牲品。纵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科,学生认为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宁可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习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再加上很多历史老师只是走马观花的把一些知识点指出来,使得程度好也学生,也只记住一些知识点,稍差一点的呢,只能是云里来,雾里去。而他们的共同点呢?则都是太缺乏历史知识,无法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应端正自己的态度,把历史课真正的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其次,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联。

二、历史教学基本功必须过硬。首先是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学的关键,但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即使没有超出历史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必须贯通古今,熟悉中外的史学。其次是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为人师表”一词,已经说明了教师的语言、行为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这一学科,对教师的语言,也要有相应的要求: 一是准确无误;二是生动具体;三是既要有逻辑,又要严谨。最后是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例如,一副历史地图,可能会使你的历史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以教师为学习主体的现象,使学生成为

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同时,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常采用如下方法:开门见山、直接人题;认真组织、全员参与;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巧妙结尾、引人深思。再次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最后,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园丁,他们的任务就是栽培花朵。中学时代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是身体发展的最佳时期,是思维、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村里由于社会生活比较单调,学校便成为了其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教师的思维品质会直接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更要通过历史上的优秀人物来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学,并学习历史优秀人物的优秀品质。

11.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笔者结合十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对于有效改善农村作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愿与广大语文教学同仁切磋学习。

一、拓展生活空间,真实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这样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城市的学生有见识,是因为他们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农村没有摩天大楼,没有雄伟开阔的广场,可是农村有的是城市里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绿油油的秀色可餐的庄稼,郁郁葱葱清幽雅致的树林,忽高忽低展翅翱翔的飞鸟,纵横交错轻柔粗犷的河流。这些都可作为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不妨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如可以利用春游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利用假期直接参加劳动来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对生活的珍爱;可以通过帮助孤寡老人以体会社会主义人情美;可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多渠道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来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教学困境。

二、探索作文教学规律,给学生以精心指导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特色的题材,不一定就能得心应手的进行顺畅准确的表达。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繁杂、深入的衔接关系。这时,作为教师,应努力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精心指导。

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做好积极引导

平时,笔者用心对学生进行观察,耐心和他们深入交谈,准确掌握学生的写作感受和体验,并注意积累总结。这样,对于一道作文题,学生看后会产生什么反应,会怎样去构思,会选择什么材料,会遇到什么困难,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及时有效地做出针对性点拨。

2.灵活处理作文训练形式

多年来,作文课一般安排在周四或周五的下午,学生一到这时就犯难,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开头都写不出。有的甚至作文都讲评完了,教师还没见着他的作文。面对这一现状,不如打破陈俗旧套,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如入冬的第一场雪,笔者组织学生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他们议论雪的“长短”,还鼓励他们品尝打雪仗、堆雪人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深冬,大雾迷漫的时候,上学路上,回家途中,骑车费劲,走路难行,总有如履薄冰之感。夏天,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会乌云满天,电闪雷鸣过后,大雨铺天盖地,一会儿功夫,地上的水就没了脚面子,只见瓦檐上垂下万千条瀑布,地面上溅起无数的箭头,学生也会关注备至,欣赏个够。这时笔者就依照学生心态,讲读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作文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从写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无疑激发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评改作文,打破传统,放手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观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教学中笔者发现让学生结对子或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兴趣很浓,觉得过瘾,于是笔者就试行了。但在活动中,笔者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選材、结构、抄写等。

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修改,改善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同时,同学之间还增强了团结,加深了理解和友谊。评改的步骤如下:首先是同桌互改,接下来小组互评互改,择优拿到全班阅读;师生共同评判,大家充分发言,说明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作者在评判基础上再补充删改;最后教师择优出专栏或投寄报社。这样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就不愁文章改不好。

教师也可做课上讲评补充,为提高实效,教师应根据批改的实际情况,确立讲评目的,并选取重点问题,做到紧扣重点,一次讲评主要解决一个问题。

总之,农村中学生要写好作文亦非难事。在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立足于农村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不断探求新路,精心指导,再加上有效的修改讲评,广大的农村中学生一定能写出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

12.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篇十二

由于教师少, 很多农村教师必须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 跨年级、跨科目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 班级学生数大都在70人以上。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 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工作量比城市一般教师高出许多。教师感觉工作压力大, 没有成就感, 只有压力感。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外, 还要承受关于成绩排名、升学率等的考核。经常早上早早到学校, 一直忙到深夜, 疲惫不堪,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 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农村教师除了工资, 没有任何奖金、福利, 这对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由于压力大、收入低, 农村教师大都对教师这个行业产生了厌倦心理。许多教师明确表示, 如果有可能, 不愿意再当教师。教师分布不合理, 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非常差, 条件也相当困难, 同时, 农村中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 随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以及老教师不断退休, 新分配的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任教等问题的出现, 农村中学教师在短缺的同时更出现年龄段层。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 且教师老的老, 小的小, 刚工作几年有了一些工作经验, 就千方百计要求调出, 或是流失到外地, 而当地好一点的学校又人满为患。教师专业化水平低部分农村初中有近20%的教师是从小学中选拔上来的, 以一所镇初级中学为例, 全校教师72人, 从小学选拔上来的有15人, 这些从小学教师队伍中选拔的教师, 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 基本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的技能, 却让他们承担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 他们就只能边学边教, 那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二、部分教师师德意识淡薄

由于教师待遇低、学校的教学条件差等多方面原因, 造成部分农村教师工作责任心差、职业意识淡薄。在调查中了解到, 几乎各个学校都有教师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 到条件好的县、市学校去, 或离开学校到南方去打工, 或是边教学, 边在外做生意。这些教师把精力放在了许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上, 这样, 必然对正常的教育教学造成影响, 从而影响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现在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以连云港市靠近沿海一所镇初级中学为例, 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 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 学校往往因为教师人数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 放弃了让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 因此在新课程面前, 这些学校的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这种情况, 在广大贫困农村初中普遍存在, 这是导致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且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关键原因。农村中学待遇低、社会地位低这是大多数青年教师离开农村中学的主要原因。农村中学教师的待遇, 不管是比城镇的教师, 还是比其他单位的待遇都差。据调查, 同样有10年教龄的教师在县市重点中学每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 而在农村中学每月收入仅1200元左右。而对一个刚参加工作, 月工资只有600元左右的农村中学的青年教师来说, 经济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同时, 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经费紧张, 不能为教师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参保。而在该县的城镇中学,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待遇是每月的工资和各种补贴能达到1300元左右, 那些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待遇更是高, 其中有些人每月有2800元左右。这种收入的差距, 以及职称晋升、先进评比等机会的不平等, 再加上教师工资拖欠的现象时有发生, 于是导致了许多农村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离职。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学校师资宏观调控能力不够强, 由于人为因素, 以及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待遇低等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毕业生在分配时, 都要求进城工作, 大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未到教育第一线报到, 或是报到后不久就“一去不返”。

另外, 城里学校条件好, 待遇高, 有关系或教学能力好的青年教师都被调进了城里。而城里学校的老师也受到南方学校丰厚待遇的吸引而流失, 流失后的空白就由农村优秀教师来填补。地方教育局由于自身的需要, 又往往给予政策上的便利,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农村教师师德的沦丧。许多农村教师迫于现实的各种压力, 特别是经济条件上的压力, 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个人利益的追求上, 造成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 从而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苏北地区农村初中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 笔者结合教学经验,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 希望对教育以及教师队伍有所帮助。

13.对农村小学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篇十三

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硬件建设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学校教学管理不够精细、课程改革裹足不前、教育资源闲置浪费、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等问题还大面积存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形势和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将教学工作的目标提升为精细化管理的高度,引入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理念,构建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学校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机制,全力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同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均衡发展。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够彻底。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对于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更多地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不能把新观念很好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不能对自己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仍然是以讲解为主,重结论,轻过程;不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启发不够,学生参与不够,对学生反馈注意不够,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够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师教学方法和能力存在差距。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尽管老师们能在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但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感觉到课堂教学无法定位,不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容量,教学方案设计不能很好地体现学情与教情;在用教材上不能得心应手,不能够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导致对教学改革缺乏热情和信心,老方法占据课堂,新理念、新方法接受缓慢。

3.教师反思意识淡薄,专业成长缓慢。农村小学也强调教师业务学习,教师读书笔记、业务学习笔记抄写得不少,但大多停留在表面上,为写笔记而学习。同时,教师反思意识淡薄,缺乏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定位和思考,对一些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求甚解,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淡漠,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深入思考。在课堂教学层面上,对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理解不深、运用不当,在课堂上常常顾此失彼、偏离中心,导致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往往放得过于宽泛,缺乏及时、合理的引导,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彻底,学习活动常常游离于目标之外;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导致一味地组织合作交流,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的状况;补充、挖掘教学资源,导致课堂教学中资料泛滥,削减了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文本的价值。凡此种种现象,导致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课堂效率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教学工作精细化管理对策

1.细化教学管理制度,丰富精细化管理内涵。教学成绩的取得源于平时的积累,提质就要从最基础的常规教学工作抓起,精细化也应该从这里着手开展。要从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到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各环节上认真细化内容、目标、措施、策略、评价等,保证日常教学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有章可循、规范到位。同时要通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校教师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知道怎样做才是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将精细化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主线,落实到教学常规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农村小学教学水平的新突破。

2.严格落实教学环节,全力打造高效课堂。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学、教、练、评”四个环节,坚持教学内容要精、教学环节要简、教学方法要活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掌握当堂所学内容;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上课中要坚决杜绝不研究教学方法、不研究学法指导、随意盲目、平铺直叙、搞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上加大练习力度,通过当堂训练,检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及时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同时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矫正错误,总结方法。作业布置中要坚决杜绝陈旧、重复、过量、过难、过易和不批改不讲评的现象,通过对以上方面的严格落实,使课堂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3.以集体备课为抓手,切实提高备课质量。集体备课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减少教师无效劳动的基本教研活动,更是农村小学解决教师少、外出学习机会少、信息闭塞的有效办法。农村小学要引导教师把功夫下在课前,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形成共识,通过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凝聚,切实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教具,向备课要质量。要结合教学实际,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及时找到、找准教学改进的切入口,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合理提高课堂密度,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4.开展教师传帮带,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农村小学要针对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科、年龄结构,切实开展传帮教活动,促进所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进步,有效推动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要从本学校实际出发,组织一些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研究解决一些本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4.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篇十四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工作,首先要清楚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对小学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学开设英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目的是通过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目前的农村小学,学校和家庭不重视英语的教育,英语往往被当做“副”课来对待,形同虚设。农村学生的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本身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英语重要性的认

识,加上目前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普遍存在“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在这些环境影响下,使农村孩子更加忽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二、英语教学资源匮乏。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它的教学以情景教学为主,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挂图、实物等教具进行教学,能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得英语教学音、文、图、并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农村学校经费不足,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远远不能满足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质匮乏。目前农村学校英语师资短缺,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英语老师都不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都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因此不具备专业的英语知识,存在语言表达不流畅,发音不标准的问题,使学生体会不到英语的魅力,不能达到英语教学的要求。

四、缺少语言环境。与城市相比,农村处于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环境,学生从小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家

庭教育的影响等等,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语境,学生学到的英语羞于说也不太敢说,他们只是机械的背诵一些知识,无法真正的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因此如何做好做好农村英语教学工作,是目前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对英语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及家庭应充分认识到开设英语课的重要性,切实把英语真正作为一门主课看待。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加大教辅材料的添置与更新,使英语教学拥有充足的教学时间。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二、合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目前农村学校只有简易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应该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把传统的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得英语教学音、文、图并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农村英语老师大都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因此英语老师自身应加强学习,加强基本功训练,尤其在语音、语调、书写和口语、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

四、设置英语语言环境,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农村的孩子都不敢开口说,因此老师在课堂当中应给给学生多说多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谈,多看儿童英语类节目。

15.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篇十五

一、更新观念,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 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当地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 是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优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 必须端正办学思想,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目的和意义不是仅仅为了升学、就业等需要, 而是个人素质提高和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 转变教与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初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旨,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措施, 切实提高师资力量水平

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民族农村地区数学教育的未来, 要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点.第一, 加强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鼓励教师进修学习,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 多形式、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型、创新型、学习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第二,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师德建设为切入点, 结合“民族”和“农村”这两个关键词,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精神.第三, 优化师资配置.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良性的教师流动机制, 逐步建立教师队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 合理整合师资力量, 让优秀教师充实到一线, 从而达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优化.

三、改革创新,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只有教师由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由注重传授向注重引导转变, 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第一, 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 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要靠教师去激发、去培养, 通过“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二, 引导学生学习.以突出“自主求索”为基础, 要求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 让教与学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第三, 大胆创新, 学生打破书本的束缚, 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 不做知识的奴隶, 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四、因地制宜,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动力的源泉.第一, 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都能全面照顾到各个地域的实际, 尤其是民族农村地区, 有必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有效措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民族农村地区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第二, 不少学生认识不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所学数学知识存在于社会, 存在于生活,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第三, 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民族农村初中生层次差异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善于引导鼓励学生, 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向上的环境.第四, 活跃课堂气氛, 化枯燥为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数学高度抽象性和严谨逻辑性的特点, 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而民族农村初中生一般自觉性较差、好奇心较强, 如果教师能掌握他们的心理规律, 利用知识与兴趣迁移逐步引导他们热爱数学, 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学质量必然会提高.

五、整合推广, 促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 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双赢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学,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软硬件设施不足, 网络教室、电教设备、图书资料等都严重缺乏.多媒体教学设施无法与城市相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枯燥的, 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现代教学手段没有充分运用,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有些教师因为自身原因, 在教学中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掌握不全, 不能充分运用.

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广泛共享性和方便快捷的优势, 在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促使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也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因此, 必须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的现代多媒体设施的经费投入,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教具的传统方式, 发挥多媒体能够同时呈现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特点, 将数学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 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最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凌绍崇.民族教育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2]翁乃群.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上一篇:装饰公司业务部职责下一篇: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