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共10篇)
1.《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一
《荔枝图序》上课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公开课
《荔枝图序》上课实录
时间:5月22日16:00地点:河北省邢台市邢钢俱乐部
执教:张国生
学生:邢台六中初二(1)(2)班
1
师 (打开课件,显示课题页,背景音乐:古筝曲《禅院钟声》)
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拿破仑去下属的一个团视察,检阅时,团长把高大威武的士兵都排在前面,把老弱病残排在后边,以显示是威武之师。拿破仑检阅完了问:“团长先生,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高大威武的啊?”“报告元帅,我是卖苹果出身。”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理论,叫“卖苹果理论”。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卖苹果理论”是怎么回事?
生 就是卖苹果时把好的、又大又红的摆在上面,又小又涩的藏在下面。
师 把这一理论用于做人,该怎么办?
生 扬长避短。
生 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
师 我非常赞同你们的观点。那么缺点、短处呢?
生 藏起来。
师 藏得久了,缺点就--
生 没有了。
师 就只剩下优点和长处了。大家看,舞台下边那么多人,其中许多是语文教学专家,都是来买咱们的苹果的。(大笑)下面上课。
2
师 你们见过我吗?
生 没有。
师 那么我作个自我介绍:(幻灯片)张国生,一个致力于“大语文教育”的人。(指会标)咱们这个会就叫“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什么叫“大语文教育”?上了这一课就知道了。先提一个问题:什么叫“学问”?
生 就是知识……才华……本领……我听说肚子大的人有学问。(笑)
师 有个词叫“满腹经纶”,但肚子里装的是啤酒不能叫有学问,得装“经纶”。
生 学问就是勤学好问。
师 我非常欣赏你这四个字:勤学好问。
生 字典上说是各种系统知识。
师 我非常赞赏你的学习方法--查字典,独立获取知识。字典,是我们的好老师,不见面的老师,有人说,是“装在口袋里的老师”。老师的意见,(投影)学问:(1)各种系统知识--新华词典如是说;(2)学会问。这是谁说的?
生 老师说的。
师 不,我是趸来的。说这话的是李政道博士。知道他是什么人物吗?
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
师 中国人的骄傲!就是这位先生(图片)。李政道博士认为,要想有学问,首先要学会问;不会问,就是没学问。我们今天这一课,就是要让你--学会问。
3
下面学习《荔枝图序》。(图片)见过荔枝没有?
生 见过。
师 见过荔枝树没有?
生 没有。
师 (图片)这是荔枝的果、肉、核;这是荔枝的“朵”--“朵”如葡萄;这是荔枝树--树形团团如帷盖;这是荔枝的果肉--莹白如冰雪;从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个头”。(幻灯片)这是苏东坡写荔枝的诗《惠州一绝》,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 (读)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 谁能告诉我,“啖”是什么意思?
生 吃。
师 “不辞”呢?
生 不推辞。
师 也就是“情愿”。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情愿长作岭南人。那可是他被贬的地方啊!
荔枝是大受欢迎的佳果。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了《过华清宫》讽刺这件事(幻灯片),请大家读一遍。
生 (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 老师很高兴你们读成“一jì红尘妃子笑”。“骑”是什么意思?
生 骑兵,骑马的人。
师 对,一骑快马飞速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层层大门一个接一个打开,大家以为是紧急军事情报,结果是什么?
生 送荔枝的。
师 《荔枝图序》的.作者是谁?
生 白居易。
师 字--
生 乐天。
师 号--
生 香山居士。
师 唐代著名诗人。这是白居易的画像(图片)。《荔枝图序》写于他做四川忠州刺史时。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荔枝图序》文章虽短,只有128个字,却隐含难解迷团。
本课的学习方法是--师生换位法。就是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我觉得这方法特有趣,因为前一段看了一个小品,郭冬林演的,叫《父与子》。谁看过,举手。(许多同学举手)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 父子换位。
师 讽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 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家庭教育……不去开家长会……酗酒……
师 总之,是讽刺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我采用“师生换位”,就是想示范一下该怎样做学生,特别是该怎样--“问”。今天咱们换位换得合格不合格,得看下面……
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老师”了:大学生,小老师。请“老师”们开始“备课”(笑)。“备”什么?就是准备应付“学生”的提问。我这个大学生可是有点傻傻的,笨笨的,还有点刁刁的。(笑)我问的问题:1.字词;2.翻译;3.理解。准备三到五分钟。(巡视、指导)
(有学生问可不可以商量)不但可以商量,而且提倡商量,这会儿不必受课堂纪律的约束。
(有学生在看教辅资料)你真聪明!你会自己获取学问。
4
师 (几分钟后)看来“老师”们准备得差不多了,下面“学生”先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也就是“有疑之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鞠一躬,大家笑)请问这位“老师”,“帷盖”是什么东西?
生 就是周围带有围帐的伞盖。
师 用在什么地方?见过没有?
生 我见过,用在车子上面,像伞一样。
师 哦。“叶如桂,冬青”,叶子如桂树?如桂花?
生 如桂树的叶子。
师 你的语言真准确!“华如橘”,就是说它十分华丽,像桔子一样?
生 不对,“华”是花,花像橘子树的花。
师 “春荣”,春天很繁荣?
生 不是,“荣”是开花。春天开花。
师 哦,怨不得“荣”字下面是“木”,上面像开着花。“朵如葡萄”,就是说它的花朵像葡萄,对不对?
生 不对,“朵”是指果实聚成的簇。
师 “簇”是什么样?
生 像葡萄那样一串一串的。
师 “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缯”和“绡”是什么东西?
生 ……都是丝织品。
师 哦,怨不得它们都带绞丝旁。“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uò”?生 (齐)lào。
师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大略如彼”。“彼”是什么意思?
生 这样……那样……互相……
师 究竟是什么?(说不准)这时候该怎么办?
生 查字典。
师 对,我最喜欢像你这样会主动学习的学生。看谁查得快。
生 我查出来了:那,那里、那样。
师 你查字典能力真强!查字典,一是要查得准,二是要查得快。“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的“之”指什么?
生 就指上面那些。
师 上面那些什么?
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师 哦,“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这些好懂。“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南宾守”就是南宾的守卫,警备区司令?
生 不是,“守”是太守,南宾郡太守。
师 哦,“守”是太守。“命工吏图而书之”的“工吏”就是管找工作的官吏?
生 不是,是画工。
师 现在叫什么?
生 画家。
师 “图”是什么词?
生 动词。
师 “命工吏图而书之”,是谁“图”?谁“书”?
生 工吏“图”,白居易“书”。
工吏“图”,工吏“书”。(有争执)
师 究竟是谁“书”?我们先举手表决一下。(分别举手,主张“白居易书”的占多数)人数多并不一定是对的,你们必须说出根据。
生 这篇《荔枝图序》作者是白居易,所以是白居易“书”。
师 对了。你真聪明!那么“书之”的“之”指代的是--
生 《荔枝图序》。
师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盖“wèi”,还是盖“wéi”?
生 “wèi”……“wéi”……(又有争议)
师 还是得说明理由。
生 这个“为”是“为了”,所以得读“wèi”。就像“为人民服务”。
师 对,“因为”就是因什么,为什么,得读“wéi”。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我发现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主持人也“因wéi”、“因wéi”的。你们发现过没有?
生 发现过。
师 再发现了,给他记下来:几月几号,几点,什么节目,哪个主持人,然后给他写封信纠正纠正。他还应当感谢你。(笑)
以上,我们把课文读懂了,下面,还得读顺、读熟。下列句子该怎样停顿?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过程略)答案(幻灯片):
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师 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 (读)
师 读得还不是很好,再来一遍,就熟了。
生 (再读)
师 你觉得哪些句子特别精美?
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师 跟老师的意见一样--我说错了,跟“学生”的意见一样。(笑)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 (读)。
师 如果我想在两三分钟之内把这几个句子背过,你能告诉我其中有什么诀窍?
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顺序是从外到内。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顺序是一、二、三,色、香、味。
4.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意思。
5.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样子和味道。
6.我觉得要先读熟,读不熟,是背不过的。
师 对,好比还不会走,怎么能跑?……那么我们在两三分钟内把它背过,看谁背得快。
生 (背,有两个一两分钟就背过了)
师 请你背一遍。(生背)哎呀,你记忆力惊人啊!鼓励鼓励!(掌声)
我们齐背一遍。(齐背)
是男生背得好还是女生背得好?--又错了:是男“老师”背得好还是女“老师”背得好?(笑)
生 男老师……女老师……
师 究竟谁好,比一比就知道了。男“老师”先背。(背)好!又整齐又洪亮。下面女“老师”背。(背)不如男“老师”背得好,但也有特色:声音清脆动听。
师 本课有哪些知识要点?请你帮我归纳归纳。这对应考可是很必要哟。(过程、答案略)老师的指导是(幻灯片):
1.字:生的,易错的
2.词:古今不同的
3.句:佳句,难译的句
4.写作方法:可仿效的
自主归纳,不靠老师,互相合作,互通有无。
5
师 以上是“学生”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有疑之疑;下面是深层次的问题--无疑之疑。“无疑之疑”比“有疑之疑”具有更大的价值。有一回,一个人躺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
生 (抢)是牛顿。
师 那么你对我说说,他提出了什么“无疑之疑”?
生 他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呢?后来他经过研究解决了这个难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师 还有一个人从壶盖的“啪啪”作响提出“无疑之疑”……
生 (齐)瓦特。
师 如果你也能发现这样的“无疑之疑”并解决它,你也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一课,你有“无疑之疑”吗?
生 没有。(面面相觑)
师 我可有。想不想听听?
生 想。
师 本文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
生 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师 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
生 有……没有……(有争执)
师 说“有”或“没有”都没根据。怎么办?
生 问。
师 问谁?……(小声地)据我所知,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从四川来的。谁问?
生 我。老师们,请问四川有没有荔枝?(没有什么反映)
师 我知道我们课题组的苏永奎老师是从四川来的。苏老师,请告诉我们,四川有没有荔枝?
苏 四川没有荔枝,但重庆有没有我不知道。
师 还有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们重庆有没有荔枝?
金 (金传富老师)我在重庆呆过8年,重庆肯定没有荔枝。
师 谢谢你!可以肯定了:四川、重庆没有荔枝。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生 古代有,现在没了。
师 是。白居易有一首诗《种荔枝》,请大家读一遍(幻灯片):
生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师 根据这首诗,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白居易还亲自种过。但为什么现在没了?
生 气候变化了……环境变化了……被人类破坏了……我对地理特感兴趣,据我所知,长江上游砍伐树木很厉害,可能是把荔枝都砍了……
师 都是猜测吧,有证据没有?
生 没有。
师 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过河,总得解决过河的方法问题:是修桥呢,还是坐船?大家想想,有哪些方法?像刚才那样查字典行不行?
生 不行。
师 那查什么?
生 查书。
师 还能查什么?
生 查电脑--在互联网上查。
师 你告诉我怎么查。
生 打上“www.sohu.com”。
师 用“搜狐”搜索啊。好!你很有办法。电脑可是个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把它玩精了,你就拿到了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还有什么办法?
生 请教老师、专家。
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敲一下那个空格键,下面就有答案。(大笑)
师 是,你真聪明!现在我就敲一下。(幻灯片)我归纳了这么几种办法:1.合理推理;2.查阅资料;3.请教老师、家长、专家;4.在“BBS”上求助……其中哪种方法最方便?
生 “BBS”。
师 可惜这里不能上网,没法用。但是,(悄悄地)下面坐着许多专家呀……可以去向他们请教啊。--请教要注意什么?
生 礼貌。
师 对,我刚才请教你,鞠了一躬……好,限三分钟时间,下去请教。
生 (下台请教。有一个同学来到张老师旁边)张老师,我想请教你。
师 现在我是“学生”啊?
生 可是你比我年龄大,懂得多。
师 觉得我阅历丰富是吧?哎呀,这……这样吧,我指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向:你得从气候变化方面去考虑,荔枝是热带亚热带植物,温带能不能生长……
生 哦,我知道了。
(同学们陆续回来了,互相交流情况,老师也询问交流……气氛活跃)
师 现在听听竺可桢的研究结论。知道竺可桢是什么人物吗?
生 著名气象学家。
师 所以他的结论是最权威的。竺可桢认为:(幻灯片)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
竺可桢的研究思路是--从古代典籍中寻觅科学研究的资料和线索。
他的研究让世界气象学界大为惊叹啊--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气象记录也只有100多年,怎能研究五千年气候变迁?可是竺可桢就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独辟蹊径啊!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一座科学研究的宝库,为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在:地震学、气象学、天文学、医药学、军事学、哲学、历史、文学……例如我国中医著作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世界最早的“UFO”的记载……
问题是:人人都能进这个“宝库”吗?生 能。
师 人人都能取其中“宝物”吗?
生 不能。
师 “取宝”必须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
生 有聪明才智……勤奋……有学问……
师 有学问太笼统,哪种学问?只懂数理化行不行?
生 不行,得能看懂古代的史书。
师 对了,要学好文言文,能看懂文言文。你学好了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
生 哇!(惊叹)
师 那么,我预祝同学们在将来的研究中利用这个思路和这个宝库,取得辉煌成果。
6
师 以上还只是老师问,此外,还要自己问,为此我们还要搞一个“主人论坛”,你有什么问题和见解,可以在这个论坛中展示你的思想和文采。“主人”是谁?
生 我们。
师 这一课的内容如果哪个同学觉得没听懂,或没记住,回去后可以在你们教室的电脑上查到这一课课件,重看一遍。那个课件比你刚才看到的要详细和具体得多,更利于你自学。
好了,这一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掌声)
2.《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二
(此时,有人开始议论了。)
师:你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真不简单!同学们,你们读读这句话,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小组讨论讨论吧。
(学生开始热烈讨论。)
生:我同意他的意见。这就像听一首歌曲,在听众还在继续欣赏的时候,歌曲却戛然而止了,让人觉得比较突然。
生: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最后一句虽然对母亲只字未提,但隐含着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母亲却不能再亲口吃到荔枝等的遗憾,有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师:说得真精彩,鼓励一下!(学生掌声鼓励)那不妨请大家展开想象,试一试续上作者想说却没说的下一句话。
生:如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但爱吃荔枝的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们。
生:如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但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它的红艳,尝不到它的甜美!
……
师:大家续得太好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你们续得淋漓尽致。自己把自己续的结尾写在课本的后面,为名作家改一回文章。那么大家想想,作者设计这样的结尾有没有好处呢?
生: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比直接表达完整的意思更含蓄,意义更深远。
生:这样的结尾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太厚重,用任何表达思念的语言表达都不过分,用任何表达思念的语言都表达不完。
师:确实如你们所说,这样结尾的作用用一句古诗来评价,就是此情绵绵无绝期!
生:老师,听到这儿,我还想起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和课文结尾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一样的。
师(掌声鼓励):真佩服你们,懂得真多!看来,多读书,大胆质疑,深入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人生的境界应该是:快乐、幸福而终其一生。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历程,所以也应当让其享受生命之乐,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同时获得审美的体验,感受情趣的升华。使生命主体获得学习、成长的自主、自信之乐,感悟心灵自由,展示生命价值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应让课堂呈现快乐、和谐的气氛;顺应生命本性,让快乐的形式承载学习的内容;通过激赏,“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明代王阳明)。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这个学习的过程他人无法取代,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要使学生“主动”地“由内向外生长”,就应该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快乐地学习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快乐,学生才能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爱,才能产生昂扬奋发的生活欲望,才会有强烈的学习发展动力,而能使学生快乐的基础应该是唤醒其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首先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课例《荔枝》中,学生对结尾的疑问也来自于自己原有的知识。小学生大都喜欢明明白白的结尾,写文章时也喜欢把话写完整,不留一点想象的余地。老师面对学生这样的作文习惯,采取引导的方法,先肯定其想法,再让他们自己给课文续上“没有写完的文字”,学生兴趣盎然。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会更加积极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尽最大努力把结尾续好。这个时候,学生感觉课堂环境是温馨的,自己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幸福的。
其次是学生的经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容易忽略的是学生的经验。经验是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交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它既是经验的过程,也是经验的结果,是经验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它既指经验着的事物,也指经验着的感受,是经验着的事物和感受的统一。课例《荔枝》中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这就像听一首歌曲,在听众还在继续欣赏的时候,歌曲却戛然而止了,让人觉得比较突然。”这就是借用听歌的已有经验。借用已有的经验发现问题,想法解决问题,进而建构起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正是学习的规律。所以说,学生的经验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必须明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不可为了借助而借助,也不可仅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发展区”内得到尽可能大的收获。如课例《荔枝》中,老师没有满足学生续写结尾,而是在学生续写之后,引导其探讨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个过程应该是老师的智慧,也是新课程课堂文化竭力提倡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了“此情绵绵无绝期”的妙处,重新建构了关于文章结尾方面的新的知识结构。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3.荔枝图序教案 篇三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准确掌握文中文言词的音、形、义。
2、了解白居易及其生平。
3、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领略荔枝的鲜美。
4、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5、继续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6、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比较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2、咱们都是北方人,对荔枝都很陌生,今天就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了解一下荔枝。板题——《荔枝图序》
二、揭示题目、简介作者
1、揭题,介绍“序”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2、简介作者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贞元十六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 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六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
帷(wéi)缯(zēng)绡(xiāo)瓤(ráng)枇杷(pí)(pá)醴酪(lǐ)(lào)
2、指名朗读
3、结合注释和出示资料,自主了解文章大意。词义诠释:
大略:大概,大体上。彼:那,那样。
去:离开,这里指香味消失。词类活用:
荣:形容词用作动词,开花。图:名词用作动词,画图。书:名词用作动词,书写。
4、难句点拔。
(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大体上像上面说的那样,实际的情况却超过了它们。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但不是在摘下三天以内见过的人看的。
5、根据图画找出相应文字。
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1、出示探究问题。
A、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特征,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详写了哪一部分?是叶、花、还是果实? C、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相应语句)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2(是为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们写的。)
2、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五、指导背诵,积累佳句。
1、方法指导。
为既快又准地背诵本文,可结合板书,按照作者的说明顺序,抓住关键词进行。
2、学生练习背诵。
3、考查背诵效果。
六、同中求异,比较感悟。
《荔枝图序》与《芙蕖》写荷的可目、可鼻、可口对比,哪一篇描述得更为直观可感?
可目: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里结出莲子,挺拔地耸立着,依然像没有开的花,和翠绿的叶子一起高举着。
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可口:连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 子和藕都摆在盘中,而使人满口生香了。
与《芙蕖》相比,《荔枝图序》更为直观可感。因为《荔枝图序》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点,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容易理解。
七、拓展延伸,名句链接。荔枝诗话
荔枝以鲜美著称,被誉为“百果之王”,历代文人写下了不少咏荔枝的诗歌。种荔枝 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过华清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食荔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对荔枝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仿照本文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水果。
注意:
1、抓住特征说明,层次清楚。
2、语言形象,生动。附:板书设计树形 ——叶 ——华 ——实 ——朵 ——核 ——壳 ——膜 ——瓤肉 ——浆液 ——
帷盖 桂 橘 丹
葡萄 枇杷 红缯 紫绡 冰雪 醴酪 4
4.20、《荔枝图序》 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比喻进行描绘。2.体味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目标:
养成细致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语言知识。
2.把握文章层次和说明顺序、状物特点。教学方法 导读、讨论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也不是很难懂,教师的讲授重点主要在带领学生疏通文字和理情文章说明顺序、借鉴状物特点方面。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故事导入: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诗文导入: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的难得。
写作背景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人民痛苦的中唐时期。29岁考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他得到了翰林学土的职位,三年后被任为左拾遗。其后因进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他提出“文学合为时而著”的进步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传下来的诗篇近三千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并正音。
帷wéi 葡萄pú táo 枇杷pí pá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酪lĭ lào 2.重点字释义。帷盖:车篷的帷幕。华:花。荣:开花。实:果实。果:颗粒。缯:绸。绡:生丝的织物。瓤:果肉。莹白:洁白。醴:甜酒。3.重点句子释义。
(1)大略如彼:大体上像那些东西。
(2)命工吏图而书之:让画工绘了图,题上字。
(3)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目的是为了没有见过荔枝,和见过荔枝可是不是在采下后三天之内见到的人们而写。
4.逐句翻译。
(1)荔枝生巴、峡间:荔枝生长在长江三峡与大巴山之间。(2)树形团团如帷盖:树的形状团团的像车篷的帷幕。(3)叶如桂,冬青:叶子像桂树叶,冬天也绿。(4)华如桔,春荣:花朵像桔树花,春天开。(5)实如丹,夏熟:果实红色,夏天成熟。(6)果如葡萄:颗粒像葡萄。(7)核如枇杷:果核像枇杷。
(8)壳如红缯:果皮像红绸。(9)膜如紫绡:内膜像紫缎。
(10)瓤肉莹白如冰雪:内瓤洁白像冰雪。(11)浆液甘酸如醴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
(1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1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如果离开树枝,一天就变了颜色。(14)二日而香变:二天就失去了香味。(15)三日而味变:三天就变了滋味。
(16)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四五天以后色香味都失去了。
(17)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郡太守白乐天。(18)命工吏图而书之:命令画工绘了图,题了字。
(19)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们写的。
5.分析课文。短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荔枝生巴、峡间„„其实过之。”
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产地,树的形状、叶子、花、果、果实的颜色、果簇的形状、果核、果壳、内膜、瓤肉、浆液。
第二层:“若离本枝„„色香味尽去矣。” 说明了荔枝不易久藏的特点。第三层:“元和十五年„„者云” 交代了做序的缘由。
6.讨论:本文状物的有何特点?
第一,层次清晰。文章先从大处落笔,介绍荔枝的产地。接着描绘树形,给人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别介绍它的叶色、开花和结果季节、果的形状,颜色,外壳及果肉,味道特点和它离开树枝后不易保鲜的特性,最后交代写此序的缘由及目的。文章在介绍荔枝时采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外观到内部的顺序,一一写来,层次清晰,形象具体。
第二,详略得当。本文着墨较多的是荔枝开花及果熟季节,果核的形状,壳膜的颜色,果肉的颜色及味道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又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而对作画的时间、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写之,简单交代就收笔。
第三,善用比喻。为使读者能具体感受到形象,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色,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更容易理解。
布置作业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开展复述比赛。
5.荔枝图序 篇五
今天,由我和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一节语文课,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积分卡,组长要把你们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所得的分值填在相应的学号后面,最后计算出本节课你们小组的总分数。表现最好的小组,将会获得一份特殊的奖品,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一、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吗?在你的印象中荔枝是什么样的?荔枝产自南方,在古代很多北方人都没有看过荔枝,曾任忠州刺史的白居易请画工画了一幅荔枝图,(课件出示荔枝图),担心别人不认识,还专门为这幅图写了一篇文章。(课件出示序)那什么叫序呢?讲解“序。《荔枝图序》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这篇《荔枝图序》,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一名学生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谁来读一读
1、学会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诵读文言文 的方法。
3、通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荔枝的特点。我们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三、出示预习效果检测
1、本课作者我知道——
2、本课生字我会认——
3、本课生字我会写——
每组四号起立开火车领读词语。在这些词语中哪个词的读音容易读错?枇杷的杷应该读二声,不能读成轻声,我们一起把它读一遍,枇杷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字旁,说明枇杷是一种什么?有句诗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琵琶是我们今天学的枇杷吗?这个词也读琵琶。下面我们来检测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刚才有三个小组的四号同学没有读着词语,请你们三位到黑板前来听写生字,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上写。好,现在开始听写。
听写时师巡视,听写后,同桌交换过来,与大屏幕上的生字进行对照,评好了吗?完全正确的同学请举手,没全对的同学把错的字改正过来,下课后由组长再次听写。在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些字不好写?橘的右边分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在写瓤字时需要注意什么?把这两个字再写一遍。
要想把一篇文章学好学透,关键在于读。下面我们就按照自学指导,开始读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一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文两遍:
1、第一遍自由读文,争取做到读正确。
2、第二遍同桌合作读文,同伴读错的地方请给纠正过来,争取做到读通顺。3分钟后检验自学效果。
读文言文一定要慢一点,要读准字音﹗1到6组的4号同学请起立,一人一句的接读课文,请其他同学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然后生评价。这里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出示华和为的幻灯片。把带有这两个字的句子读一读。检测的重点是读音。重点强调华和为的读音。
其实本文只有128个字,内容简浅比较好读。只有几句比较拗口,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多读几遍,请你找一找哪句不好读? 如果学生提出比较好读的句子,就让学生教一教,谁来教教他这句该怎么读?我也觉得有两句话特别不好读。出示句子。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句子。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才能把句子读好。课件出示(各句的停顿)请大家自己练习,按节奏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谁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他是否能读得通顺。
7、8组4号读第一个句子,9、10、11组四号读第二个句子。
既然难读的句子我们都读得这么通顺了,那再读全文,你能读流利吗?
谁来把整篇课文读一读,注意断句,注意节奏,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得真不错,那要想把文言文读得更好,就需要读懂文章的内容。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二读课文,读懂文章内容。
自由读文,结合课后注释及预习,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可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检验自学效果。
好,时间到,这次我们采用小组集体汇报的形式,按小组内的学号顺序来,他们在汇报时,其他同学注意看大屏幕。
汇报时,提问醴酪是什么东西。
课文的内容我们已经理解了,那么想一想,作者围绕荔枝都介绍了哪些方面?板书:产地、树形、树叶、花朵、果实、变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朗读这篇文章,争取读出文章的韵味来。
五、出示
三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读文言文和读其他的文章不太一样,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得有韵味呢?
出示语速要慢,停顿要恰当,语气要边贯。好下面就按照这几条要求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好,谁想给大家展示展示。有这么多同学想展示啊,那这样吧,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1到6小组为第一大组,7到11小组为第二大组,每组各推选出一名代表来竞赛读,怎么样?哪组获胜了,整个大组中的每个小组各得4分成吗?那各组就赶快选出代表吧。生比赛读。你们认为哪个大组读得好,好在哪里?师:点评(预设:他读得都有古文的韵味了。)好那就给这个大组每人各加4分。
师:我们就像他这样齐读一遍全文吧,注意语速要慢,停顿要恰当,语气要连贯。
读得有点味道了,要想把味道读得再浓些,我们下节课再进行练习。留两个课外作业。谁来读一下。
六、课外拓展
1、搜集描写荔枝的诗文,读一读。
2、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对荔枝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此文如此生动形象。缘自白居易对荔枝细致入微的观察,请同学们在课后对你喜欢的一种水果进行细致观察,为下节课的小练笔做好准备。
6.荔枝图序上课实录(写写帮整理) 篇六
《荔枝图序》上课实录
时间:2004年5月22日16:00 地点:河北省邢台市邢钢俱乐部 执教:张国生
学生:邢台六中初二(1)(2)班 师(打开课件,显示课题页,背景音乐:古筝曲《禅院钟声》)
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拿破仑去下属的一个团视察,检阅时,团长把高大威武的士兵都排在前面,把老弱病残排在后边,以显示是威武之师。拿破仑检阅完了问:“团长先生,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高大威武的啊?”“报告元帅,我是卖苹果出身。”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理论,叫“卖苹果理论”。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卖苹果理论”是怎么回事?
生 就是卖苹果时把好的、又大又红的摆在上面,又小又涩的藏在下面。师 把这一理论用于做人,该怎么办? 生 扬长避短。师 对。
生 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
师 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那么缺点、短处呢? 生 藏起来。
师 藏得久了,缺点就—— 生 没有了。
师 就只剩下优点和长处了。大家看,舞台下边那么多人,其中许多是语文教学专家,都是来买咱们的苹果的。(大笑)下面上课。生(起立)老师好!
师 同学们好!请坐。你们见过我吗? 生 没有。
师 那么我作个自我介绍:(幻灯片)张国生,一个致力于“大语文教育”的人。(指会标)咱们这个会就叫“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什么叫“大语文教育”?上了这一课就知道了。先提一个问题:什么叫“学问”?
生 就是知识。
才华
本领
我听说肚子大的人有学问。(笑)师 有个词叫“满腹经纶”,但肚子里装的是啤酒不能叫有学问,得装“经 纶”。
生 学问就是勤学好问。
师 我非常欣赏你这四个字:勤学好问。生 字典上说是各种系统知识。
师 我非常赞赏你的学习方法——查字典,独立获取知识。字典,是我们的好老师,不见面的老师,有人说,是“装在口袋里的老师”。
老师的意见,(幻灯片)学问:(1)各种系统知识——新华词典如是说;(2)学会问。这是谁说的?
生 老师说的。
师 不,我是趸来的。说这话的是李政道博士。知道他是什么人物吗? 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
师 中国人的骄傲!就是这位先生(图片)。李政道博士认为,要想有学问,首先要学会问;不会问,就是没学问。我们今天这一课,就是要让你——学会问。下面学习《荔枝图序》。见过荔枝没有? 生 见过。
师 见过荔枝树没有? 生 没有。
师(图片)这是荔枝的果、肉、核;这是荔枝的“朵”——“朵”如葡萄;这是荔枝树——树形团团如帷盖;这是荔枝的果肉——莹白如冰雪;从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个头”。
(幻灯片)这是苏东坡写荔枝的诗《惠州一绝》,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 谁能告诉我,“啖”是什么意思? 生 吃。
师 “不辞”呢? 生 不推辞。
师 也就是“情愿”。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情愿长作岭南人。那可是他被贬的地方啊!
荔枝是大受欢迎的佳果。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了《过华清宫》讽刺这件事(幻灯片),请大家读一遍。
生(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 老师很高兴你们读成“一jì红尘妃子笑”。“骑”是什么意思? 生 骑兵,骑马的人。
师 对,一骑快马飞速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层层大门一个接一个打开,大家以为是紧急军事情报,结果是什么?
生 送荔枝的。
师 《荔枝图序》的作者是谁? 生 白居易。师 字—— 生 乐天。师 号—— 生 香山居士。
师 唐代著名诗人。这是白居易的画像(图片)。《荔枝图序》写于他做四川忠州刺史时。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荔枝图序》文章虽短,只有128个字,却隐含难解迷团。
本课学习方法——师生换位法。就是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我觉得这方法特有趣,因为前一段看了一个小品,郭冬林演的,叫《父与子》。谁看过,举手。(许多同学举手)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 父子换位。
师 讽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 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家庭教育。不去开家长会。酗酒„„
师 总之,是讽刺一个不合格的父亲。我采用“师生换位”,就是想示范一下该怎样做学生,特别是该怎样——“问”。今天咱们换位换得合格不合格,得看下面„„
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老师”了:大学生,小老师。请“老师”们开始“备课”(笑)。“备”什么?就是准备应付“学生”的提问。我这个大学生可是有点傻傻的,笨笨的,还有点刁刁的。(笑)我问的问题:1.字词;2.翻译;3.理解。准备三到五分钟。(巡视、指导)
(有学生问可不可以商量)不但可以商量,而且提倡商量,这会儿不必受课堂纪律的约束。
(有学生在看教辅资料)你真聪明!你会自己获取学问。(几分钟后)看来“老师”们准备得差不多了,下面“学生”先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也就是“有疑之疑”。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鞠一躬,大家笑)请问这位“老师”,“帷盖”是什么东西?
生 就是周围带有围帐的伞盖。师 用在什么地方?见过没有?
生 我见过,用在车子上面,像伞一样。师 哦。“叶如桂,冬青”,叶子如桂树?如桂花? 生 如桂树的叶子。师 你的语言真准确!“华如橘”,就是说它十分华丽,像菊花一样? 生 不对,“华”是花,花像橘子树的花。师 “春荣”,春天很繁荣? 生 不是,“荣”是开花。春天开花。师 哦,怨不得“荣”字下面是“木”,上面像开着花。“朵如葡萄”,就是说它的花朵像葡萄,对不对? 生 不对,“朵”是指果实聚成的簇。师 “簇”是什么样?
生 像葡萄那样一串一串的。
师 “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缯”和“绡”是什么东西? 生 „„都是丝织品。
师 哦,怨不得它们都带绞丝旁。“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uò”?
生(齐)lào。
师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大略如彼”。“彼”是什么意思? 生 这样„„那样„„互相„„
师 究竟是什么?(说不准)这时候该怎么办? 生 查字典。
师 对,我最喜欢像你这样会主动学习的学生。看谁查得快。生 我查出来了:那,那里、那样。
师 你查字典能力真强!查字典,一是要查得准,二是要查得快。“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的“之”指什么?
生 就指上面那些。师 上面那些什么?
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师 哦,“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这些好懂。“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南宾守”就是南宾的守卫,警备区司令?
生 不是,“守”是太守,南宾郡太守。师 哦,“守”是太守。“命工吏图而书之”的“工吏”就是管找工作的官吏? 生 不是,是画工。师 现在叫什么? 生 画家。
师 “图”是什么词? 生 动词。
师 “命工吏图而书之”,是谁“图”?谁“书”? 生 工吏“图”,白居易“书”。
工吏“图”,工吏“书”。(有争执)
师 究竟是谁“书”?我们先举手表决一下。(分别举手,主张“白居易书”的占多数)人数多并不一定是对的,你们必须说出根据。
生 这篇《荔枝图序》作者是白居易,所以是白居易“书”。师 对了。你真聪明!那么“书之”的“之”指代的是—— 生 《荔枝图序》。
师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盖“wèi”,还是盖“wéi”? 生 “wèi”„„“wéi”„„(又有争议)师 还是得说明理由。生 这个“为”是“为了”,所以得读“wèi”,四声。就像“为人民服务”。师 对,“因为”就是因什么,为什么,得读“wéi”。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我发现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主持人也“因wéi”、“因wéi”的。你们发现过没有?
生 发现过。师 再发现了,给他记下来:几月几号,几点,什么节目,哪个主持人,然后给他写封信纠正纠正。他还应当感谢你。(笑)
以上,我们把课文读懂了,下面,还得读顺、读熟。下列句子该怎样停顿?
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过程略)答案(幻灯片): 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师 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生(读)
师 读得还不是很好,再来一遍,就熟了。生(再读)
师 你觉得哪些句子特别精美?
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师 跟老师的意见一样——我说错了,跟“学生”的意见一样。(笑)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读)。
师 如果我想在两三分钟之内把这几个句子背过,你能告诉我其中有什么诀窍?
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顺序是从外到内。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顺序是一、二、三,色、香、味。
4.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意思。
5.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样子和味道。6.我觉得要先读熟,读不熟,是背不过的。师 对,好比还不会走,怎么能跑?
师 那么我们在两三分钟内把它背过,看谁背得快。生(背,有两个一两分钟就背过了)师 请你背一遍。(生背)哎呀,你记忆力惊人啊!鼓励鼓励!(掌声)我们齐背一遍。(齐背)
是男生背得好还是女生背得好?——又错了:是男“老师”背得好还是女“老师”背得好?(笑)
生 男老师„„女老师„„
师 究竟谁好,比一比就知道了。男“老师”先背。(背)好!又整齐又洪亮。下面女“老师”背。(背)不如男“老师”背得好,但也有特色:声音清脆 动听。
师 本课有哪些知识要点?请你帮我归纳归纳。这对应考可是很必要哟。(过程、答案略)老师的指导是(幻灯片):
1.字:生的,易错的 2.词:古今不同的 3.句:佳句,难译的句 4.写作方法:可仿效的
自主归纳,不靠老师,互相合作,互通有无。师 以上是“学生”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有疑之疑;下面是深层次的问题——无疑之疑。“无疑之疑”比“有疑之疑”具有更大的价值。有一回,一个人躺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
生(抢)是牛顿。
师 那么你对我说说,他提出了什么“无疑之疑”? 生 他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呢?后来他经过研究解决了这个难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师 还有一个人从壶盖的“啪啪”作响提出“无疑之疑”„„ 生(齐)瓦特。
师 如果你也能发现这样的“无疑之疑”并解决它,你也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一课,你有“无疑之疑”吗?
生 没有。(面面相觑)师 我可有。想不想听听? 生 想。
师 本文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 生 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
师 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 生 有„„没有„„(有争执)
师 说“有”或“没有”都没根据。怎么办? 生 问。
师 问谁?„„(小声地)据我所知,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从四川来的。谁问? 生 我。老师们,请问四川有没有荔枝?(没有什么反映)
师 我知道我们课题组的苏永奎老师是从四川来的。苏老师,请告诉我们,四川有没有荔枝?
苏 四川没有荔枝,但重庆有没有我不知道。师 还有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们重庆有没有荔枝?
金(金传富老师)我在重庆呆过8年,重庆肯定没有荔枝。
师 谢谢你!可以肯定了:四川、重庆没有荔枝。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
生 古代有,现在没了。
师 是。白居易有一首诗《种荔枝》,请大家读一遍(幻灯片): 生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师 根据这首诗,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白居易还亲自种过。但为什么 现在没了?
生 气候变化了。
环境变化了。
被人类破坏了。
我对地理特感兴趣,据我所知,长江上游砍伐树木很厉害,可能是把荔枝都砍了。
„„
师 都是猜测吧,有证据没有? 生 没有。
师 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过河,总得解决过河的方法问题:是修桥呢,还是坐船?大家想想,有哪些方法?像刚才那样查字典行不行?
生 不行。师 那查什么? 生 查书。
师 还能查什么?
生 查电脑——在互联网上查。师 你告诉我怎么查。生 打上“”。
师 用“搜狐”搜索啊。好!你很有办法。电脑可是个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把它玩精了,你就拿到了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还有什么办法?
生 请教老师、专家。
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敲一下那个空格键,下面就有答案。(大笑)师 是,你真聪明!现在我就敲一下。(幻灯片)我归纳了这么几种办法: 1.合理推理;2.查阅资料;3.请教老师、家长、专家;4.在“BBS”上求助……其中哪种方法最方便?
生 “BBS”。
师 可惜这里不能上网,没法用。但是,(悄悄地)下面坐着许多专家呀„„可以去向他们请教啊。——请教要注意什么?
生 礼貌。
师 对,我刚才请教你,鞠了一躬„„好,限三分钟时间,下去请教。生(下台请教。有一个同学来到张老师旁边)张老师,我想请教你。师 现在我是“学生”啊?
生 可是你比我年龄大,懂得多。师 觉得我阅历丰富是吧?哎呀,这„„这样吧,我指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向:你得从气候变化方面去考虑,荔枝是热带亚热带植物,温带能不能生长„„
生 哦,我知道了。
(同学们陆续回来了,互相交流情况,老师也询问交流„„气氛活跃)师 现在听听竺可桢的研究结论。知道竺可桢是什么人物吗? 生 著名气象学家。
师 所以他的结论是最权威的。竺可桢认为:(幻灯片)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
竺可桢的研究思路是——从古代典籍中寻觅科学研究的资料和线索。他的研究让世界气象学界大为惊叹啊——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气象记录也只有100多年,怎能研究五千年气候变迁?可是竺可桢就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独辟蹊径啊!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一座科学研究的宝库,为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在:地震学、气象学、天文学、医药学、军事学、哲学、历史、文学„„例如我国中医著作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世界最早的“UFO”的记载„„
问题是:人人都能进这个“宝库”吗?
生 能。
师 人人都能取其中“宝物”吗? 生 不能。
师 “取宝”必须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 生 有聪明才智。
勤奋。
有学问„„
师 有学问太笼统,哪种学问?只懂数理化行不行? 生 不行,得能看懂古代的史书。
师 对了,要学好文言文,能看懂文言文。你学好了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
生 哇!(惊叹)
师 那么,我预祝同学们在将来的研究中利用这个思路和这个宝库,取得辉煌成果。师 以上还只是老师问,此外,还要自己问,为此我们还要搞一个“主人论坛”,你有什么问题和见解,可以在这个论坛中展示你的思想和文采。“主人”是谁?
生 我们。
师 这一课的内容如果哪个同学觉得没听懂,或没记住,回去后可以在你们教室的电脑上查到这一课课件,重看一遍。那个课件比你刚才看到的要详细和具体,更利于你自学。
7.《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如写母亲洗沙果的事时,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再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可以体会到母亲看到荔枝,就犹如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别的高兴。再如,课文写母亲利用上茶的机会端走沙果的事情,体会到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荔枝是她自己买的,她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文中插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
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
1、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哪个问题解决得最好,就向大家汇报。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荔枝》,教师板书课题。
2、本课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二、选举典型,全班读悟
1、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句子每个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出示句子。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
(表现出作者对年近70 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母亲买处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亲的勤俭。)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老母亲为了让儿子吃上水果,只能去买处理水果,而后又认真地细致地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劳苦,才将那些劣质的、别人不愿吃的沙果变得如此漂亮。)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
(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也可以说是因小孙子的年幼无知,给父亲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四、随文小练笔
1、根据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学生交流小练笔。
五、语言积累,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摘抄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亲-----------------------------“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8.《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八
案例:
学生“顺利”学完了《荔枝》这篇课文后,我问他们:“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起初,教室里没有反映,沉默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犹豫地说:“老师,我觉得我懂了,可是我不理解肖复兴的母亲为什么明知儿子在安慰她而已,却依然很高兴。”这个问题,学生们刚才已经讨论过,现在她再次提出来,是为什么呢?我问其他学生:“你们明白吗?”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原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他们懂了,但是从精神层面来说,他们是不理解作者母亲的心理的。于是,我结合课后的一个选做题,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回家给妈妈洗一次脚。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语言。”
习作课上,我问他们:“你们为妈妈洗脚,妈妈有什么反映?”教室里热闹起来,他们兴奋地说起了自己为妈妈洗脚的事。
“我给妈妈洗脚,我妈妈特别高兴,说我长大了。”
“我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她一直夸我懂事了!。”
“我给妈妈洗脚,觉得她皮肤是那么的苍老,我感觉妈妈太累了!。”
“我妈妈昨天干活累了,我给她洗脚,妈妈问我怎么想到的,我说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同学说。
我一听,有趣,就问他:“你妈妈很失望吗?”
他说:“我以为妈妈会不高兴的,可没想到我妈妈还是很高兴。”
这时我瞅住时机,继续对他发问道:“既然母亲知道这个是你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做的,那她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呀!”
“是这样的。”别的同学插嘴说,“我妈妈也是这样的。我还问妈妈为什么明知儿子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那样做的,她却依然很高兴,我妈妈说,做母亲的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母爱。”
教室里又沉默了下来。我很欣慰,孩子们终于真切地理解了母爱,我说:“是的,母爱就是这样无私,你们高兴母亲就高兴,你们的孝心,哪怕是被动的孝心都会让母亲很高兴。母亲的爱天天如此,只是我们以前没有用心去感受。”
然后,我请他们把自己为妈妈洗脚的事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学生埋头写起来,一篇篇优秀的日记便交到了我的手里。
反思:
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语者的思想感情,依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过程本质上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忽视精神搞语言训练,丢开语言抓精神培养,都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的这个教学案例,就是努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感受思想,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回顾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一、阅读文本,认识母爱。原定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认识母爱,他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以及教师的讲解,模模糊糊地感受母爱是这样的。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和阅历,让他们无法从情感上去理解。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此结束,似乎也不能算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是多么遗憾!
二、创设情景,感受母爱。我根据学生的困惑让他们为自己的妈妈洗脚,孩子们很懂事,都认认真真地去做了,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母亲的赞许,感受到了自己的母亲同文中的母亲一样会为了孩子的孝心而高兴。其实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孩子们的身边发生,可是孩子们往往忽视,这个作业让学生认真地感受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同时许多学生也理解了做母亲的辛苦,当学生看到母亲赞许的眼神、幸福的表情,他们对母爱的感受深了一层。
三、实践中获得真知,理解母爱。学生亲身感受了母爱,再回到文本,他们发现原来母爱就是这样的,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原来的困惑消失了,他们终于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天下的母亲。这样的理解就不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表面解释,而是透过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认同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发了孩子们心中深出的共鸣。
四、凭借语言,赞美母爱。如果在学生理解了母爱后,就此打住,那么,这将是不伦不类的课,学生在语文素养上的进益会很小。我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让学生依凭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进一步让学生写下来,让学生依凭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为作文来自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幸福地赞美着自己的母亲。
作者邮箱: sh_wenbai@163.com
9.《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九
小学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荔枝》教案设计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http://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10.荔枝图序原文及翻译 篇十
原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批把,壳如红缮,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荔枝图序全文翻译: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公元8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翻译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荔枝湾介绍07-05
荔枝王记叙文06-20
小学生我爱吃荔枝作文10-15
好吃的荔枝小学生优秀作文200字10-27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10-11
《雨说》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11-06
《降落伞》教学设计-教学教案09-24
《小猴过生日》教学设计-教学教案10-27
高三专题复习课:“仿写句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07-21
《友谊的航程》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