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课公开课(共12篇)
1.小班语言课公开课 篇一
小班语言公开课 动物故事
小猴有一节竹竿,当枪耍,当马骑,很快就玩够了,竹竿还能怎么玩呢?” 小熊有一卷纸,叠手帕,叠青蛙,很快就玩够了,彩纸还能怎么玩呢?
大熊有一大团线绳,接花扣,翻花绳,很快就玩够了。还能怎么玩呢?
大家都问“怎么玩”,被猩猩伯伯听到了。猩猩伯伯说“咱们一块儿做风筝好不好?”大家都说好。大家动手作风筝,小候劈竹篾,小狗剪纸,小熊拴线绳。风筝飞上天,大家多快活,人人都说真好玩!教案: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和体验故事情节中友好合作的快乐;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意愿。
2、理解故事内容,学习一些新词和短句。
3、养成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活动准备:教学挂图五张,幼儿合作游戏三组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出示竹竿、纸、线绳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看看是什么?(一一出示)他们可以干什么呢?谁来说说?
幼:……(个别幼儿简单说说。)
师:小朋友真聪明,小动物们也想出了很多玩法,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怎样玩的?
2、讲述故事前半段
(1)出示图片讲述故事(从头讲述到“大家都问“怎么玩””,依次出示图片1、2、3)
(2)理解故事学习新词
图一提问:a、小猴是怎么玩竹竿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图二提问:a、小熊是怎么玩卷纸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图三提问:a、大熊大家多快活是怎么玩线绳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3、幼儿讨论大胆发挥想象
(1)师:到底还能怎么玩呢?请你们帮他们想想办法?想好了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
(2)幼儿讨论,教师注意倾听观察指导。(3)个别幼儿代表说说自己的想法。师:XX你来告诉大家,他们还可以怎样玩?
4、讲述故事的后半段
(1)师:我刚才还听见xx说竹竿可以……,卷纸可以……线绳可以……你们的办法可真多,猩猩伯伯听到了这件事也想了好办法,我们来看看。(2)讲故事后半段(出示图片4、5)
5、理解故事后半段。
提问:a、猩猩伯伯想了什么办法? b、小动物们怎样做的? c、风筝飞上天,大家心里怎样?
6、完整欣赏故事
7、给故事取名
师:这个故事真好听,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谁来取个好听的名字?(幼儿分别说,教师选个合适的名字。)
8、体验友好合作的快乐
(1)提问:你们喜欢猩猩伯伯的办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小动物们一个人玩真没劲,猩猩伯伯带领大家一起合作做风筝玩,大家多快乐呀!我们也要向他们一样,大家一起团结合作玩游戏好吗?
9、延伸活动:幼儿分组玩合作游戏。(1)玩绳子(2)玩拼图(3)……
2.小班语言课公开课 篇二
一、教学背景
这一堂高二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五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Period 5。经过对单词和短语的复习,完成课文的缩写填空,回顾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的拓展和重点句子的结构,最后完成一篇由重点词和重点句子结构组成的短文。这节课体现了上课老师———来自钦州市第一中学高二英语组的廖娟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教学经验。对于学生基本学情的把握得当,有效地掌控了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计难度适中、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堂课的任务型教学设计不仅把握了考点,给学生指明了自学方向,也给了听课老师们一些关于复习课的反思和启迪。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片段回顾
1.教学设计。
(1)导入。授课老师在进行课堂导入后,进入到单词和复习内容。通过快速的提问和回答来让学生进行单词和词汇的重新回忆。在复习过程中穿插单词的不同词性变化,增强学生的记忆。
授课教师将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单词通过PPT呈现在多媒体上,引导学生形成如下学习模式:汉语释义→本单元英语单词→随着词性变化,在该单词上加上不同的后缀,或者回忆该词性下的单词→读出单词。
(2)课堂呈现。授课老师回顾课文,将课文缩写成一篇简短的文章,并将这篇文章改编成了语法填空的形式。
(3)拓展和巩固。课文复习了之后,授课教师安排了重点单词和重点句型的巩固和拓展学习。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授课老师安排了多种教学活动,力求学生对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兴趣。
授课教师安排的第一个活动为语境活用,即用convenience convenient进行一个简单的语法填空。通过这个活动,明确名词和形容词转换的方式。
第二个活动是用make up和be made up of改写句子。用这个练习来复习主动和被动,加深理解。
最后一个拓展活动为句子成分分析,即讨论一个长句的句子成分。通过分析句子的成分,来明确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
(4)总结回顾。在最后一个活动中,授课教师给出了“连句成篇”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变成一篇小短文。
2.教学片段回顾。
笔者对廖娟老师的最后一个教学活动印象很深刻。在这个连句成篇活动中,学生要用所复习到的单词、短语和句型进行一个简单的句子表达训练。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连词,使其变成一个完整的符合高考书面表达要求的小短文。
授课老师的做法既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又从高考要求出发,将学生不喜欢的书面表达变成了他们熟悉的内容。书面表达的训练并非如每次考试一样中规中矩,而是可以很灵活。复习课上前面的铺垫,从单词和短语的再复习,到重点句型的讲解演练,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自己产出。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有东西写,也能让学生愿意写,乐于写,还能写得有自信,可谓一石数鸟,效果立竿见影。
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在高考英语试卷中,写作占据一定的比重,要求也每一年都有新的提高。笔者发现,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提高,原因很多,其中突出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缺乏足够的素材,很难形成开放的写作思路;二是兴趣不够高,缺乏表达的欲望。难以提高的写作水平,难以满足的写作要求,使得学生陷入恶性循环,不会写,不愿写。如何缓解这一矛盾成了每一个一线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三、感悟和思考
廖娟老师的这堂复习课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高考弱化语法并不等于在英语教学上就放弃语法,而应该将语法由原来的满篇灌变成符合学生认知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平常上课时就能将考试中失分率高的语法填空和无东西可写的书面表达进行训练。
复习课不应该是过时的,而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充满活力的,能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3.公开课不是作秀课 篇三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学校通知我们三位老师,明天区上要来人听课,让我们准备一下。因为刚参加工作才两年,所以不知道“区上来人”的深刻含义,因此只是按照常态课来准备。恰好那是一节复习课,我主要从知识的体系、上课的环节梳理了一下,不像现在有多媒体设备,当时只有课本、教案和粉笔。
第二天早上,自习课还没上,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就独自到我们学校来了,她先看了我的教案,并没有说什么,然后第一节课就听数学课。下课后她就一句话:“这就是你准备的课?”我说:“今天我刚好上到这一节课了,新课还不能讲,是复习课。”随后她到校长办公室说:“把这个老师赶快换掉”。
事情过后我才知道,这次要上的课是要展示给全区教师,那时还没有区级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说法,因此我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课,蒯威老师在文中提到一些看法,在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了同事的关心及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有体会,在我工作十年之后,为了应对公开课、优质课、新秀课等等的名目繁多的作课,老师本人、校领导及教研组等为某一个人能够做出好课,不厌其烦,四五遍甚至于十几遍地试教,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课展示给大家,一堂课耗费了大家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才完成,当然达到的效果是一荣俱荣。其实这种作课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每一节的积累来完成的,绝非一节“优质课”就能达到目的。“优质课”不能掩盖“常态课”的真实状况,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去“秀”。
在第四段中,蒯威老师所提的“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上课的感觉差不多”。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老师,大家都热衷于这样的表现形式,课堂上下的功夫自然会减少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恐怕只能是“造假”的课堂、“倒退”的教学了。目前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公开课到评优课,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获奖、拿奖。
在第五段中,“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这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曾经有位教育界领导说过:“公开课上如果觉得课件没有用的话,就不要用了,做我们的常态课,不要为作课而‘作秀,一看就是两张皮。”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4.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 篇四
1、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情节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2、引导幼儿尝试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太阳”。会说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暖暖的。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已开展半日活动《太阳》,感知在温暖的阳光下的感觉。
2、故事“小兔找太阳”的课件。
3、红灯笼、红萝卜,红气球实物、太阳的画面。小兔布偶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小布偶,引发幼儿兴趣。
师:乖孩子,你们看,这是谁呀?(小兔子)对,我是小兔子,今天我要去找一个朋友,它的名字叫太阳。可是啊,我不知道它长得什么样,如果一会儿我找错了,聪明的小朋友,你们可一定要告诉我哟。
2、教师边讲故事边布偶表演《小兔找太阳》,根据故事情节的展开逐步拉出实物和画面,让幼儿与故事互动,学习语言,理解作品情节和其中的人物形象。
师:小兔子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就在屋子里认认真真的找起了太阳。它在屋子里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一个红红的,圆圆的东西,小兔子提着红红的、圆圆的东西,高兴地说:“哦,我找到了找到了,找到太阳了。”
师:哎,乖孩子,这是什么呀?(红灯笼)那我们赶快告诉小兔子,这不是太阳,是红红的灯笼。(小兔子,这不是太阳,这是红红的灯笼。)“噢,原来啊,太阳不在屋子里,那我还是到屋子外面去找太阳吧。”
小兔子来到屋子外面,一眼就看到了地里的红萝卜。小兔子抱起红萝卜高兴的说“这次我找到太阳了吧。”小朋友,小兔子找到的是不是太阳啊?(不是)那小兔子找到的是什么呢?(红萝卜)那我们告诉小兔子,那不是太阳,那是红红的萝卜,好不好?(小兔子,那不是太阳,那是红红的萝卜)“小朋友,你们知不知道太阳在哪里啊?”(在天上)“噢”小兔子抬起头往天空中瞧去,突然看到了天上飞着的大气球,红红的,圆圆的。小兔子高兴得跳了起来,它抓着气球说:“哈哈,这次我找到太阳了吧。”乖孩子,你们说说看,小兔子找到的是不是太阳啊?(不是,是气球)“啊。怎么又错了?”小兔子焦急的喊着:“真是急死人了,太阳到底在哪儿呀?”乖孩子,你们说说看,太阳在哪儿啊?(太阳在天上)嗯,这次我一定要仔细的找找,咦,那是什么啊?红红的,圆圆的,还有一点刺眼呢,照在身上还暖洋洋的呢。小朋友,这次我找到的是太阳吗?(是)啊,我终于找到太阳了,好累啊,让我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吧。
3、欣赏故事课件《小兔子找太阳》。
小兔子终于找到了太阳,它还说谢谢你们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动画片,听一听故事《小兔子找太阳》。
4、提问:
(1)刚才小朋友看了故事,那请你说一说故事中讲了哪个小动物啊?(小兔子)小兔子去做什么了?(找太阳)小兔子第一次找到了什么?
(2)小兔子第一次找到了什么啊?(灯笼)灯笼是什么样子的?(红红的,圆圆的)小兔子把灯笼当作什么了?(太阳)(个别回答后,请少部分幼儿上来找找红灯笼并一起说说这是红灯笼)接下来小兔子在屋子外面又找到了什么?(红气球)红气球什么样子啊?(红红的,圆圆的)小兔子又把红气球当作什么了?(太阳)(个别回答后,请小部分幼儿上来找找红气球,并一起说说“这是红气球”)
(3)最后,小兔子找到太阳了吗?(找到了)在哪里找到的呀?(在天上找到的)
(4)兔子为什么会把红灯笼、红气球当成太阳呢?(引导幼儿看看,并说出他们都是红红的、圆圆的)
(5)你见过太阳吗?(见过)在太阳下有什么感觉呢?(暖洋洋的)
(6)引导幼儿一起说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5.小班语言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动物一直是孩子们所喜爱的,特别是小班的孩子,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围着一群小蚂蚁看个究竟,或者手里拿着一条菜青虫玩…孩子们对小动物非常喜欢。而小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根据小班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兴趣,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希望能借助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在玩一玩、念一念的过程中让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活动内容:
《找朋友》
三、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念儿歌。
2、能大胆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表现自己对小动物的喜欢。
3、喜欢参加游戏活动。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四、活动准备:
各种小动物头饰,数量要有班上幼儿数量的一大半。
五、活动过程:
1、游戏:“大森林里找朋友”。
(1)教师说:“我们现在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里,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朋友,请你去找一个喜欢的小动物做朋友”。
(2)教师启示幼儿将找到的动物朋友戴在头上:“你找到的朋友是谁呀?”
(3)鼓励幼儿自由地和动物朋友说说话。
2、欣赏儿歌。
教师在大森林里找小动物朋友,找到小兔后念儿歌:“我找到的动物朋友是谁呀?”“我在小兔耳旁说了什么话?”
3、学念儿歌。
(1)请一名幼儿来介绍他找到的好朋友是谁:“你想跟你的好朋友说什么好听的话呢?”
(2)请其他幼儿一起念儿歌。
(3)用相同的方式让幼儿反复学习儿歌。
(4)交换动物朋友,表演儿歌游戏。
附:儿歌你是我的好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小兔做朋友,小兔小兔我爱你,你是我的好朋友。
我来和你说说话。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活动时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情景贯穿整个活动,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6.小班语言公开课《水果宝宝》教案 篇六
2.理解儿歌内容,并体验学习儿歌的快乐,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PPT,常见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宝宝们!来,找个位子坐下来吧!
一、分辨各种颜色的水果师:果园里水果大丰收了,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水果成熟了?
A、出示苹果:
师:这是什么?(苹果)
师:它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师:我们一起和它打个招呼吧:红红的苹果,你好!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水果也是红色的吗?
B、出示香蕉
师:又有一个水果宝宝要出来了,你猜猜是谁?它长的弯弯的的?
同上
C、出示葡萄
同上
二、学习儿歌
1.火车声音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火车声),原来是西瓜宝宝开着火车去旅行啦!
2.水果宝宝上火车
1)“西瓜宝宝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西瓜宝宝开火车,咔嚓咔嚓去干吗啊?(旅行)旅行就是出去玩的意思,咔嚓咔嚓又是什么声音呢?火车开动的声音:咔嚓咔嚓咔嚓……我们一起来开开小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卡嚓卡嚓去旅行……(配合动作)(教案出自:)“西瓜宝宝还请了其他水果宝宝上火车去旅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想和西瓜宝宝一起上火车去旅行的啊?”
出示水果,引导幼儿学说儿歌句式并和水果宝宝打招呼:
A、红红的苹果来,请苹果宝宝上火车吧!红红的苹果上火车,咔嚓喀嚓去旅行。(请个别幼儿学说)宝宝们 和 老师一起来请红红的苹果上火车吧:
红红的苹果上火车,咔嚓喀嚓去旅行。
B、黄黄的香蕉让我们一起来请黄黄的香蕉上火车去旅行吧!黄黄的香蕉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猜猜看,还有什么水果宝宝想跟着去旅行的啊?(神秘的)
C、葡萄葡萄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紫色的。紫紫的葡萄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2)让我们帮助西瓜爷爷看看,都有谁去旅行了啊。”齐念儿歌《水果宝宝去旅行》:西瓜宝宝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红红的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教案出自:)黄黄的香蕉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紫色的葡萄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咔嚓咔嚓咔嚓嚓,水果宝宝去旅行。(停顿一下)师:这首儿歌可真好听啊,让我们看着西瓜宝宝的火车来学学这首儿歌吧!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会念了,让我们再来念一念吧,这回啊老师的声音轻轻的!(你们的声音轻了,水果宝宝就不上火车了!)
3.仿编儿歌师:咦,还有一节空车厢,怎么办啊?”
(可以邀请我们其他的水果宝宝们也去旅行。)师:“你想邀请什么水果上火车?”我们把它编成好听的儿歌吧,我们请XX的水果上车吧
4.游戏:旅行啦!
师:你们想不想做水果宝宝和西瓜宝宝一起去旅行呢? 那到老师的魔术袋上来摘个水果胸卡吧!
A、说一说自己挑选的水果是什么样子的,并进行仿编儿歌活动。
B、请水果宝宝坐到候车的座位上。
师:现在,让我们和西瓜宝宝去旅行,好吗?我们念儿歌念到什么水果,水果宝宝就上火车哦!
7.小班语言课公开课 篇七
网络公开课作为互联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可。网络公开课平台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符合人类认识规律,契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了人类对于探索新视界的不懈追求,彰显了人类认知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势必使其成为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然而,任何新事物都是在不断摸索中趋于完善,应当客观理性对待网络公开课平台这一新生事物,合理利用以实现效果最优。本文基于SECI模型的理论基础,以网易公开课为例,对当今公开课平台的知识转移方向进行分析,以实现发布者和学习者双方对学习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利用,达到双赢效果。
1 网络公开课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的不断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网络公开课的产生和运用不但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环境等,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其中,以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等为代表的在线课程的推出不仅为学生群体提供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世界一流大学课程的机会,而且为社会在职人员提供了无需去在职培训班就可以免费学习的机会。
1.1 网络公开课定义
网络视频公开课(Open Online Video Course)也叫网络公开课,它是以教育资源共享为目的、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进行传播和共享全球优质资源的公开教育课程,它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相对单一的授课方式[1]。利用新型的网络公开课平台,不但可以激发教师优化自己的授课模式和方法,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够实现知识资源的管理与共享。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其发展十分迅猛,但对“网络公开课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网络公开课最早起源于英国,最初是一种远距离教学方式;我国学者李京京[2]对网络公开课定义如下:网络公开课指“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进行传播和共享的公开课,以使更多人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全球优质的公开教育课程。”网易公开课平台正式上线于2010年11月,也是目前国内做的相对较为完善的公开课平台,虽然该平应用台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为国内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的跨国跨地学习机会,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
1.2 网络公开课特点
笔者以网易公开课平台为例,在详细浏览其中大部分公开课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资源来源以及学习者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网络公开课特点如下:
(1)课程可重复利用性。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随上随来,上完即走”,这种教学模式使得上课所讲的大部分内容只能通过学生的课堂笔记保存下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跟上的知识点也很难原汁原味地被追回。网络公开课采取视频形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范围搜索“属于自己的课堂”,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定制”。
(2)内容丰富多样化。网易公开课内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用户不仅可以免费在线观看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级名校的网络公开课以及可汗学院、TED等教育性组织的精彩视频,而且它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内容包括人文、社会、艺术、科学、金融等领域。并且,网易公开课配有字幕翻译,学习者不用担心听不懂英语而影响学习效果,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能力。
(3)资源获取便捷性。网易公开课平台具有搜索功能,学习者只要输入课程或学校关键字就可比较精确地查询到自己想听的课程。并且,用户手机登录该平台后,还可以将收藏的课程与电脑端网页版的课程保持同步,满足了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需求。
(4)学习者分布广泛性。网易公开课平台的存在为那些已经毕业或者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却想充实自己的人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机会,通过网络公开课这一形式,世界高等学府的公开课变得唾手可得,负责网易公开课项目的产品经理陈衡鑫指出:“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为传播教育资料和缓解教育不公做些事情”[3]。这样一个公开共享教育资源的课程平台所吸引的学习者数量是庞大的。
2 基于SECI模型的网络公开课知识转移分析
2.1 SECI模型定义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可以用语言和文字等客观形式所描述的有形知识,它可以在学习者之间相互传播和转化;隐性知识是经过个人或组织长期积累、高度内化且难以形式化或沟通,不易与他人共享的非编码知识。这些知识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来表达清楚[4]。在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中,显、隐性知识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从而实现知识转化过程,该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也即创新的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1)社会化:即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在知识转移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个体的隐性知识不断积累和传递的过程,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5]。
(2)外化:即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是将属于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该过程的转化是知识的质变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5]。
(3)融合:即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即是若干群体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5]。
(4)内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5]。
(5)场(Ba):即知识转化平台。野中郁次郎按知识转化的4种形式,将“场”分成原始“场”、系统“场”、对话“场”和练习“场”4个部分。原始“场”是知识创造过程中的起点,在这里学习者相互交流心得、经验、技能,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与转移;在“互动场”中,学习者通过小组协作等形式,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增值;系统“场”是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显性知识的组合与系统化,以便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在练习“场”中,经过练习与实践将知识内化,使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6]。
2.2 基于SECI模型的网络公开课知识转移
知识的转化可分为4个过程,对应4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m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SECI模型[7],这4种基本模式需要在4个不同的“知识场”中进行。本文从知识生成的4个阶段进行分析,得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过程如图2所示。
(1)潜移默化:个人知识积累和传递。该部分主要发生在原始场,学习者主要通过耳濡目染和不断的练习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传递,增加个人知识储备量。其中,生动灵活的课程演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知识积累和传递。并且,在碎片化学习盛行的时代,相对于其它课程形式而言,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能吸引学习者的眼球,网易公开课平台内大部分公开课时长都不超过30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其它时长略长的课程而言,网易公开课平台具有记忆播放的功能,即下一次打开同一个课程时系统会自动跳到上次播放的地方,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及微型学习特点。同时,网络公开课平台上的视频风趣幽默,通俗易懂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此外,网易公开课还具有分享、收藏和记笔记的功能等,为学习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完成个体隐性知识的构建。
(2)外部明示:个人知识记忆与深化。该部分主要发生在系统场,学习者主要通过隐喻、类比和深度会谈等将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是个人知识的记忆与升华。其中,教学内容设计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比如,知识点的成串出现优于分散存在、图画式的描述优于繁杂文字形式、知识点情境化优于单纯填鸭式说教等。因此,将知识点拟人化、情境化、关联化显得尤为重要。网易公开课很大部分科目的课程采用一集一集的形式上传,上下呼应,前后连接,成为一个系列。比如Crash Course———《化学》课程系列共有46集,用户可以像浏览自己喜欢的电视剧一样对公开课选集播放,网易公开课内容的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全面地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很好地促进了个人知识的进一步内化,使碎片化的学习变得整体化,增加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时间与深度,促进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进程,加速知识创新过程。但是,部分课程的翻译跟进缺乏及时性,相关工作人员应予以重视并加以改进。
(3)汇总组合:个人知识整合与交流。该部分主要发生在对话场,学习者搜集众多复杂零碎的知识点并将其融合成系统的知识组合,并通过该过程产生新的灵感,得到更多新的知识,其中,清晰明了的知识点网状图将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清楚的知识脉络,并且直观的知识导图也有助于学习者将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类,从而培养学习者对个人知识调控的技能。网易公开课的分类功能较为强大,为用户提供了十分完善的思维导图,使得众多方向的知识题材变得一目了然,这种设计不光是知识分类这么简单,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处的地位,换言之,它使学习者从传统灌输式教学的被动式接受者转变成了拥有对知识自主选择权的主动一方,提高了学习者发现知识、鉴赏知识和批判知识的勇气与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心理和学习思维上树立自信。学习者还可以在每节课程的视频下评论或者回复其他人的评论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促进了知识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转移。然而,简单的评论与回复功能可能会出现交流上的延迟,并且这种功能只限于一对一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却不尽如意。因此,建议类似平台时可以设置一项类似QQ“讨论圈”的功能,使相同兴趣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讨论组,同时,在每一段学习进程的后面,学习者可以晒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等,供学习者之间交流与讨论。这种辩论式或者讨论式的协作学习促进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移和传递,加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创新进程。
(4)内部升华:个人知识吸收与升华。该部分主要发生在练习场,通过练习、训练等形式,系统化、组合化的知识被个体消化、吸收并升华为自己的隐性知识[5]。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即学习者通过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其中,既符合先进教育理念又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更能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发展。因此,视频发布者应意识到要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必须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网易公开课除了各名校的公开课外,还涵盖了其它多角度深层次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短片,比如《跑步损伤预防与治疗》《网络暴力的失控》《看87年电影特效的变迁》以及名人演讲等。然而,学习者本身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部分学习者会缺乏自控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建议网易公开课平台加入必要的督导功能,比如颜色醒目的具有励志意义的提醒语等,同时也可以在每节课结束时适当加一些合理的提问,结合之前提到的“讨论圈”功能,以促进学习者之间更好的交流,使碎片化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精悍、有意义。
3 结语
本文基于SECI模型的4种知识转换方式分析了网易公开课平台的知识转移过程,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可为网络公开课平台实际建设提供借鉴。知识的有效转移是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生产率和技能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显性知识可以交流与共享,隐性知识是个人知识量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显、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深层次记忆和升华。目前,国内网络公开课平台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程资源不全面、数量偏少,宣传手段与力度缺乏,教学形式与教学设计缺乏多样性等。熊丙奇[8]认为“虽然现在网络公开课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但是国内网课真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当今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认识网络公开课平台在发挥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全民教育等方面作用的同时,应不懈探索,致力于建设更加优质的网络公开课,并发挥其最大优势,真正促进知识的分享、交流与内化。
参考文献
[1]铁俊.网络公开课对传统教学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157-158.
[2]李京京.网络公开课的发展研究[J].教育,2013(2):50-51.
[3]王冠.网易公开课:随时随地学习[J].IT经理世界,2013(15):82-85.
[4]康晓然,舒虹.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263-265.
[5]崔金英,范云欢.SECI模型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12):156-157.
[6]张思明,朱晓康,夏清.基于SECI模型的移动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7):35-37.
[7]IKUJIRO NONAKA,HIROTAKA TAKEUCHI.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8.让公开课家常化,家常课优质化 篇八
一、没有多媒体,家常课也同样精彩
多媒体进人课堂以来,语文教学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广大教师在众多的观摩活动中,被那活灵活现的动画课件所困惑。教师们呼吁:公开课能否更家常一些。所谓的“家常课”,笔者理解为:平常淡雅,观后可以模仿,容易操作。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所说的:“平淡即平常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杨教授这番话给我们指点了方向。我们不要误以为自己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远远落后于别人,甚至认为农村跟城市简直是无法比较。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的主要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适时、适度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扩大课堂容量,让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许多名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同样也能把课上得很精彩。其实,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尤其是阅读教学,其最基本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
如一位教师在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就是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母亲劝说作者去北海看菊花”这个部分,提示学生假如你此时就是作者,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没有讲一句话。学生也没有相互议论,只是在静读体会。渐渐地,教师看到有些学生眼里含着泪水。于是,教师就问一位学生:“你为什么如此激动呢?”学生答道:“我被这真挚的母爱深深地打动了,原来母爱这么无私,这么深沉。”这样的课堂里,没有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没有五颜六色的动画课件,没有各种形式的表演。也没有小组合作互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简约的教学方法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幼小的心灵,这就是家常课堂,也是我们期待的课堂效果。
以上课例,平淡家常化,就像薛法根老师说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嚣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这,就是我们向往的语文课堂,一如我依恋儿时的乡村生活,自然而又惬意,宁静而又悠远。”
二、教师引导恰当,预期目标同样可以达到
在观摩课、示范课的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回答精彩,完全出乎听课老师的意料。看到这样。有些老师就感叹自己所教的学生哪有这样的水平。越想越没劲了。如果我们能以平常的心态看待名师经典课、观摩课和其他优质课,就不会产生太多的忧虑。要知道,这些课往往集中了很多的智慧和经验来设计,浓缩了很多课的亮点。对这样的课,我们的确不能像对家常课那样以简单模仿的心态来对待。我们要学会揣摩其设计的理念和蕴含的教学的真谛,而不是关注那些技巧。其实,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是靠老师来调动的。
例如,靳家彦老师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开课读题的片段:(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现在我请你们再读课题,如果要突出英雄人物。该怎样读?
生1: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师:如果要突出事件,该怎么读?
生2: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师:如果要突出英雄人物的精神,又该怎么读?
生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师:如果要突出你怀念的心情,又可以怎么读?
生4:(缓慢、深沉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师:此时此刻,我们高声地歌颂英雄,又该怎么读?
生:(声音高昂、激昂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师:这便是“品读”。(教师板书“品读”,并释其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开课依始,教师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地读出其逻辑重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把学生对文本和人物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使学生亲身体验、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又使学生在品读过程中真正“品”出了“味道”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了课文的内涵。
9.小班语言课公开课 篇九
活动目标:
1、学习复述作品中重复的句子:“我要帮你洗衣裳。”“顾不上,顾不上,××等我去帮忙。”丰富词汇:“漆、洗、抹”。
2、通过观察图片、教师的动作暗示及表演,感知、理解作品内容。
3、学习小白象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具,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教师出示干净的小白象图片和身上有五颜六色油漆的`小象的图片,提问:这头小白象怎么会变成小花象呢?
2、幼儿听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七彩象》。
提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这头小白象怎么会变成小花象呢?我们再来仔细地听一听、看一看。
(二)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当讲到“帮助小狗漆门窗”时,幼儿学做“刷油漆”的动作强化“漆”这一词汇。
2、当讲到“我要给你洗衣裳”时,幼儿学做“双手对搓”的动作强化“洗”这一词汇。
3、当讲到“顾不上,顾不上,××等我去帮忙”时,教师用“摇手”、“跑”的动作强化这段话。
4、当讲到“油漆匠忙又忙,红黄绿蓝紫”时,教师用“抹”的动作强化这一词汇。
(三)教师运用动作在先、朗诵在后的方法,鼓励幼儿参与故事的讲述。
1、当再次讲到“帮助小狗漆门窗”时,教师先做出“漆”的动作,让幼儿讲出词汇“漆”及边做“漆”的动作,边朗诵相应的完整句子。
2、当再次讲到“我要给你洗衣裳”时,教师先做出“双手对搓”的动作,让幼儿讲出词汇“洗”及边做“洗”的动作,边朗诵相应的完整句子。
3、当再次讲到“顾不上,顾不上,××等我去帮忙”时,教师先做出“摇手”、“跑”的动作,启发幼儿边做“摇手”、“跑”的动作,边朗诵相应的完整句子。
4、当再次讲到“油漆匠忙又忙,红黄绿蓝紫……全都抹身上”时,教师先做出“抹”的动作,然后引导幼儿参与朗诵“抹”及相应的完整句子。
(四)完整听故事。会讲的小朋友可以和老师一起讲述故事内容。
[童话]七彩象
小白象是个油漆匠,帮助小狗漆门窗。门窗漆成天蓝色,小狗说:“我要给你洗衣裳。”小象说:“顾不上,顾不上,小猫等我去帮忙。”小木床漆成粉红色。小猫说:“我要给你洗衣裳。”小象说:“顾不上,顾不上,小兔请我去帮忙。”木桌漆成草绿色。小兔说:“我要给你洗衣裳。”
小象说:“顾不上,顾不上,还有朋友等我去帮忙。
10.小班语言课公开课 篇十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
2.通过故事了解雪的相关特性,激发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5-18页
2.挂图《雪花》
活动过程:
一、尝味道,区分盐、糖和雪花的特性。
教师(出示一小勺糖):小勺子里的东西什么颜色的?这是什么呢?
教师(出示一小勺盐):这白白的东西又是什么?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糖是白色的,盐也是白色的,雪花也是白色的(处事小雪花的剪纸)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小动物分不清哪个是盐、哪个是糖、哪个是雪花,闹出了许多笑话。我们一起来看看表演把!
二、欣赏故事表演,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1)幼儿表演故事《雪花》的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小花猫说这是盐。)
师:天上飘下来的是什么?
师:小灰狗说了什么?(请个别幼儿或集体复述小灰狗的话。)
师:小花猫觉得这是什么?它又是怎么说的?
师:为什么小灰狗说是糖,小花猫说是盐呢?
(2)幼儿表演故事《雪花》的.后半部分。
师:到底是盐还是糖呢,小灰狗和小花猫争吵起来。这时,谁来了?
师:老母鸡是怎么做的呢?又是怎么说的?
请个别幼儿扮演老母鸡,模仿老母鸡的动作和语言。
三、完整阅读故事,进行故事表演。
师:这个故事有趣吗?它的题目是什么?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我们一起扮演一次小灰狗。小花猫、老母鸡。像大班哥哥姐姐一样,轮到谁讲话,水就出来学学他们的样子说话,好不好?
活动反思:
11.安全教育公开课 篇十一
主要学习任务:帮助宝宝了解安全规则,学习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一课:故事课
排排坐,听妈妈讲故事,增加安全意识
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宝宝来说,世界很有趣!不过有趣的世界也有危险暗藏,妈妈需要告诉宝宝在琳琅满目的诱惑中哪些可能会带来伤害?哪些是他们活动的禁区?增强宝宝的安全意识。
漂亮的图画书都会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把需要宝宝了解的信息隐藏在简单的故事中,让宝宝更容易接受!妈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宝宝如何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如果有几个宝宝一起听故事,不妨让他们交流一下自己的亲身经验,同龄小朋友的痛苦经历容易引起感同身受的共鸣。
第二课:讨论课
你一言我一语,说说安全小规则当宝宝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意识之后,现在可以开始为他们设定基本的安全规则了,内容包括饮食、交通、游戏、交往等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
让宝宝参与发言,请他们说说他们知道的YES和NO,比如:触摸家里的电源开关是NO、不随便跟陌生人走是YES、吃饭不大笑说话是YES,等等。当然越小的宝宝对于危险的认识也越少,需要父母指点。
安全规则的内容非常多,它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向宝宝讲述。为了便于宝宝掌握,每次讲述的内容不要太繁杂,简单、单一的内容宝宝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与所有的学习过程一样,安全规则的学习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同样需要复习,反复重复的过程可以加深宝宝的印象。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性格的宝宝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有区别,学习之前父母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性格特点寻找不同重点的学习内容,并以孩子的能力制订简单明确的规则。
第三课:游戏课
安全!我有我能力
这肯定是宝宝最喜欢的一堂课,将各种安全规则融合到游戏中,通过模拟情景让宝宝加强对安全规则的了解,增加自我保护能力,父母灵机一动设置的小障碍、意外事件不仅能增加游戏趣味指数,还将考验宝宝的应变能力,宝宝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有效的安全能力训练。
游戏的题材可以根据传统童话改编,也可以使用第一节课中的小故事。
第四课:体验课
安全不安全,试过就知道!
最好的训练来自实践,纸上谈兵不如亲自试试!宝宝的安全课不是美丽的空中花园,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宝宝每天都会有许多体验机会。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尽量让宝宝自己尝试,比如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或者乘车时系上安全带,等等。
对于一些特殊情景,父母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宝宝拥有实战体验。比如,邀请你的朋友扮演陌生人做诱惑测试,等等。
12.怎样上好语文公开课 篇十二
一.两基过关, 力避硬伤
一次, 我做申报职称教师典型课例教学的评委。听几天课让我身心疲惫, 感慨颇多。一些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 “两字一话” (硬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 不过关。一些授课者基本教学能力欠缺, 或教学目标不明确, 或教法单调, 或缺少学法指导。上好公开课要苦练内功, 不断“充电”。
二.摒弃三满, 力避俗套
“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电” (多媒体) 都不好。不搞大而全。应以生为本, 密度适中, 容量合理, 给学生咀嚼、品味和质疑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以学生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要问得有价值, 有梯度, 有角度。问得过多, 或不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就将答案和盘托出, 这种提问意义不大。多媒体在创设意境、增加信息量、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习等方面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三维目标”, 多媒体的使用密度不能太大。花里胡哨, 晕!
俗套一, 依赖名师教案。等于把名师的东西当“套子”, 自己做“套中人”, 不能因材施教。讲课时背名师的优秀教案, 循规蹈矩, 无感情投入, 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甚至叠用几位名师的教案而不会“割爱”。一节公开课或导语过长, 或面面俱到, 或蜻蜓点水, 或虎头蛇尾。越俎代庖, 喋喋不休, 自我陶醉, 极有可能导致拖堂, 而拖堂是上公开课最明显的失误。
俗套二, 依赖众人包装。学科组群策群力, 讨论出一个方案, 公推一人对外上公开课, 这本是好事。但过度“包装”, 甚至共同参与“掺假”就不好了。若提问什么, 提问谁, 答案是什么, 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好, 上公开课就失去了意义, 等于大家共建“空中楼阁”。有些授课者拘泥事先讨论好的板书设计。为了完成板书, 硬要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自己的思路, 屏蔽异议, 束缚思维。非要问到和自己事先完成的板书吻合为止, 这样做不好。
三.设计创新, 灵活自如
“我行我素”, 不拘一格, 语文公开课应上得异彩纷呈。
我用我法。要符合新课标理念。把精读课文上成略读课是偷懒, 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招人烦。“五马分尸”式的讲解很无聊。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心中有法, 用法自如。要敢把名师的好法“拿来”, 更要挑选创新, 因地制宜, 我用我法, 我的地盘我做主!重点突出有步骤, 难点突破有招数。关键在于激励兴趣和氛围, 优化提问, 让学生在互助探究中不断提升。公开课就是要看授课人如何让学生从不会到会,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如何开发潜力陶冶情操。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教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精彩的导入, 声情并茂的片段范读之后, 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阿长肖像的句子———“她生得黄胖而矮”, “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然后老师提纲挈领地提问:“生得不好看”的阿长有哪些“伟大的神力”?鲁迅童年时对阿长“发生敬意”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探究, 讨论发言;老师及时点拨补正, 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这节课老师能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资源, 在听、说、读、写几方面落实教学目标, 质优效高。最大的特点是重点突出, 注重学法指导,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纠错无痕。心中有教案, 眼里有学生。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态势灵活调整教读方案。一节课要上得一气呵成, 不能有明显的疏漏、断层和错位。发现问题, 巧妙补正。有一次听说课比赛。有一位老师讲柳宗元的诗《江雪》。课前我看了他的教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方法得当。导入精彩, 题解精当, 又用多媒体创设意境;教读结合理解诗意之后讲到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时, 他和我都意识到忘了介绍作者。这位老师从容应对, 机智设问:作者为什么在诗中渲染如此幽僻清冷的气氛呢?这肯定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现实处境有关。然后老师补充介绍作者, 着重讲了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孤独郁闷的心路历程。心境与诗渲染的氛围吻合, 纠错天衣无缝。
处变不惊。授课者要备教材, 备学生, 又要备环境, 积极应对临场变化。内蒙古一位特级教师到安徽省芜湖一中上示范课, 讲柳永的词《雨霖铃》。这位极富亲和力的语文老师用极具魅力的课文范读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课上得很有语文味。他让学生品味“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时, 一位漂亮的阳光女生突然举手示意, 要求上台和老师模拟表演这一动人的“情人话别”场景。听课的几百名语文教师都站了起来, 要看看这位授课的同行如何平息这朵突然涌起的“浪花”。只见这位老师喜出望外, 表扬女生的大胆创意。师生表演“短剧”, 惟妙惟肖, 准确地抓住了柳永词中人物的心态, 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令同行们称羡。临时借班上课, 不可能“预设”这一环节。妙在授课者因势利导, 使这一师生互动成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小班语言课公开课】推荐阅读:
幼儿园小班语言公开课《三条小鱼游》教案10-04
小班语言儿歌公开课教案:诗歌欣赏教学雨点10-25
小班语言优质课《小船》教案08-04
小班语言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水果歌》09-17
《鼠小弟爬大山》幼儿园小班语言优质课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