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的成语

2024-10-13

初一语文上册的成语(通用11篇)

1.初一语文上册的成语 篇一

六年级语文上册成语、四字词语解释

第一单元

():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津津:兴趣浓厚。很感兴趣地谈论。():另有一种深层意思。():指找不到目标乱来一通。():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庞然:高大的样子。外表上庞大的东西。();匆忙赶路的神态。

():稀奇巧妙的程度没有其他可以比得过。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年纪已超过六十岁。

第二单元

():形容山势险峻。

():怒:愤怒,发怒;号:号叫。猛烈的风大声吼叫。():让别人讥讽和嘲笑。

():寝:睡觉 不:不能 安:安于 席:枕席。无法安然入睡。():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碧空:浅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形容江湖海洋上起伏不平的水面。

():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毫不动摇退缩。():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第三单元

():多指因担心灾祸临头而恐慌不安,肌肉抽筋。():无人对白﹐自己跟自己说话。():自己做了蠢事,自己倒霉。

():用针和线把原来不在一起或开了口的东西连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留恋得忘记了回去。():非常贫穷,身上没有一点钱财。():偷偷走开或一走了事。

():

1、谓十个指头的痛楚都与心息息相通。

2、比喻关系异常密切。():发怒时瞪大了眼睛。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形容兴致很高,情绪饱满。

第四单元

():和蔼:和气,谦逊。指一个人的修养很好,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也指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没了。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 比喻意想不到,突如其来。():接近死亡,极其危险。

():舟:船。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第五单元

():忍不住悲痛地放声哭起来。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对象。():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明白。顿时醒悟过来。():急急忙忙的样子。

():饱:足足的,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细而密的小雨。():说话断断续续,不流畅。():生了一场重病刚刚复原。第七单元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相互依靠,跟随。

():形容人的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横:意外的。突然地、意外地遭受到不幸。():欲: 要,快要。形容声音很大。():形容战斗激烈。():不甘心落后于他人之后。():想尽或用尽各种办法。():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第八单元

():微:细小; 粼粼:细小的水波闪闪发光。形容波光细小而明净。():将来有那么一天。

():海洋的那一边。

():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形容早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文中指吴霜在母亲肚子里什么也看不见。():指的就是“两眼冒金星”,常用来形容头部受击后的视觉感受,如:():完全改变平时的态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盛夏已过,寒冬将至。泛指时光流逝。

():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属当然,用不着说。():窃窃:偷偷;私:私下;语:说话。私下小声交谈。():没能用其他语言来应对回答。第八单元

日积月累

():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 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高超。():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 胜:优美的境界。引:引导。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现多指风景或文艺作品。():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窠:鸟兽的窝。臼:一种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窠臼:比喻老套子,旧框框。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胜:尽;收:接收,领受。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欣赏不过来。

(): 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现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 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难于为人接受。(): 才思日进,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36+(): 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二、拼音复习。

声母:b()m()d()n()g()h j()x()()sh()z()s()w 单韵母:a()e()u()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ǖe er an en in un ǖn 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2.初一语文上册的成语 篇二

中学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 能否正确、熟练地使用成语, 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标准之一。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经过了六年的小学学习, 对成语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大多数仍对成语的结构方式、来源及应用存在疑惑。因此, 我们可以运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蕴涵的大量的成语, 通过教学, 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 丰富他们的词汇, 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一、紧扣教材, 教学目标明确化

美国教育家B·S·布卢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紧扣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不仅有助于贯彻落实教育方针, 为教学工作确立指针和方向, 而且有利于知识点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组织, 以及有助于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估。”成语是经过千百年积累起来的固定短语, 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闪耀着自己的光芒。由于其内容多杂, 意义深刻, 所以成语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件极有学问的事。区别于传统的干巴巴地说教, 教师们更应紧扣教学内容, 掌握时代背景,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正确地学习成语。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 教师应做到胸有成竹, 心中有数, 依据文章中主人公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教授“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等成语;又如在引导《苏州园林》这一课, 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学习“因地制宜”这类成语。同时, 可以设计一些目标明确、具体的习题, 做中学, 学中做, 达到教学效果。

二、吸引学生, 教学内容层次化

为了改变过去教师作为学习的控制者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的局面, 教师在教学时, 应按照新课程标准, 创设一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同一个问题,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更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成语教学而言, 我们可从语言本体、历史文化、运用、规范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一) 从语言本体方面研究成语的结构

成语由两个以上的词组成, 结构紧密固定, 不能随便改动。其语法结构复杂, 可以分为两大类:复合结构和单一结构。对于中学生而言, 研究成语本身的结构可以结合词组的结构进行分析并一起学习。 (见下页表格)

(二) 从历史文化角度探求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经验总结、理论成果和思想升华。“一定的成语, 有其具体的出处, 所有的成语, 有着广泛的来源。”因此, 在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应重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因势利导, 探明成语的历史面貌, 贯穿古今, 认识成语的现实价值。我国成语形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见下页表格)

(三) 从成语的修辞品味成语的美

成语言简意赅, 从修辞上来看, 极其有表现效力。中学生博览群书, 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向往。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 从修辞的角度向同学们展示成语的美。

一般而言, 成语里一些最常见的修辞现象就包括了比喻、借代、摹状、夸张、映衬、排偶、错综、顶真、回文、引语、讽刺等。如枪林弹雨、一发千钧、气吞山河这类成语, 从程度、状态、性质、数量、质量等方面对事物作了夸大, 能够帮助作者去表明自己鲜明的观点, 在句子中构成夸张色彩。又如:“喋喋不休”“众目睽睽”等成语, 分别用“喋喋”和“睽睽”摹状“话多的样子”和“注视的神情”。再如:“望穿秋水”以“秋水”比喻“眼睛”, 形容盼望急切;“龙潭虎穴”比喻“险恶的境地”;“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便是顶真等。

(四) 从语言的规范上检验成语的学习

成语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本身是合乎规范的语言材料。因此, 成语规范化是汉语规范化的一个部分。在中学成语学习中, 一般易出现以下三种语言规范上的问题。

误读读音。在这一点上应注意向学生分析误读的这个字到底属于多音字误读, 还是属于特殊音误读。如:乳臭未干属于前者, 而心宽体胖属于后者。

错写字形。成语用字较为广泛。因此应在理解的基础上, 辨析两字, 才能牢记。如好高骛远而不是好高务远。

篡改结构。这一现象并不少见, 它应区别于某些特定的表达需要的“活用现象”。如:“饱经苦难风霜”是“饱经风霜”的篡改, 这一改反而画蛇添足。

在语言规范上, 不得不提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对成语的篡改和套用对成语教学的负面影响。林立在街头的各种商业广告、书摊上的各类醒目标题,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成语被改头换面, 变得面目全非。如“百衣 (依) 百顺”“天尝 (长) 地酒 (久) ”“ (刻) 咳不容缓”“ (志) 痔在必得”等。

广大中学生正处于学文化、长知识的重要时刻, 他们模仿能力强而分辨能力差, 这些现象不利于学生对成语的准确掌握以及健康成才。

(五) 在其他知识学习中灌输成语的学习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语文学科又是中等教育的基础课程, 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和文字, 而且要通过这个工具为学好其他各门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教学论强调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以及跨学科的学习。这一点, 在成语教学上同样适用。

学科内部联系紧密。语文基础知识是融会贯通的, 字词句篇相互关联。通过学习成语, 我们可以开展字形、字音、含义学习以及展开句篇分析、文言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等学习。

学科间结合教学。中学语文中的成语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而是有机地同课文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 学科间的进一步结合, 也将促进学生学习好成语。如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展开“破釜沉舟”“请君入瓮”等历史故事;在地理课上讲授“调虎离山”“天涯海角”“黔驴技穷”“望梅止渴”等。

(六) 从成语的运用上巩固成语的学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得怎样, 学生学得如何, 都需要检验。而成语的正确运用便能很好地检验和巩固成语的学习。因此, 从这一层面而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本身的含义, 从感情色彩、应用的对象及场合辨析它的使用范围, 再从词或相近的词中挑出最合适的成语。如:

“解放后, 他在地主家里做长工, 吃的是 , 睡的是猪窗狗棚。”

综合以上要素, 学生不会选择饮食清淡、简单, 形容生活简朴、具有褒义的“粗茶淡饭”, 而是选择具有贬义色彩的“残羹冷炙”。

三、激发兴趣, 教学形式多样化

兴趣, 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的体现, 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常常为兴趣所左右。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新奇事物进行接近和探究的兴趣。如果说, 上文我们讨论的是中学语文成语教学应传授的知识, 那么这一章, 我们侧重于强调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 读

成语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其音节鲜明清晰, 读起来抑扬顿挫, 起落跌宕, 十分和谐, 具有语音上的美感,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读书千遍, 其义自现。”好好发挥中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热情高涨的优势, 合理安排好读书时间, 多练多读多想, 自然理解其中奥妙。

(二) 研

研究性的学习是指带着问题的学习, 是目的性的学习。带者研究的心态去学习, 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探求成语本身的内部结构及规律, 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可以结合成语本身的特点, 让学生做成语来源的研究和成语辨析辨义的研究。这样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也训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 可以让学生借助多媒体工具开发新的思路。

(三) 绘

学生是多才多艺、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一个群体。通过让学生画画, 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成语的内涵, 也可以通过话题联想, 确定一个中心点, 让学生把所学过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如教授“山清水秀”时, 学生会把其与“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等联系起来, 不难在学生心中描绘出一幅幅意境悠远的图画。

(四) 演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逆反心理强, 但只要适当地点拨与引导, 转化为表现欲, 那么, 则会教学相长。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展示自己学习成语以及课堂学习后的成果。如分组编排小品、相声、歌舞等, 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来进一步学习。正是, 精彩的节目、平台的提供, 也让同学们得到充分认可和展示, 不乏为学习的一个好办法。

(五) 戏

顾名思义, 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其乐融融。如通过成语接龙、成语谜语、脑筋急转弯等游戏形式, 开发学生智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四、结语

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推行,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支持, 与此同时, 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仍旧没变。因此, 教师应接受这一挑战, 在自身素质、教学水平等层面与时俱进, 更上一层楼。

语文世界丰富多彩。中学成语教学应大力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 采用精彩纷呈的教学手段, 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学习的动力, 引导他们到大千世界去驰骋, 去感受, 去领悟, 去成才!

摘要:成语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朵奇葩, 其重要性不能等闲视之。本文结合了当代中学生的特点, 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探讨了中学成语教学。

关键词:成语教学,中学语文,教材

参考文献

[1]马国凡.成语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3.

[2]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0.

[3]钱威, 徐越化.中学成语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高中语文课堂成语教学的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 成语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092-01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是一种极具表现力,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然而,据笔者观察,在现今高中语文课堂上,成语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对于成语讲解的方法也不尽人意。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析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高效地讲解成语。

一、追源溯流助理解

追源溯流,顾名思义就是追溯成语的源头以及出处。为什么要探源呢?因为,成语是在长期的使用和不断的锤炼中沉淀积累形成的,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们日常的成语使用中,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成语字面意思的叠加,其二是利用成语的深层次的意思来表达思想。而第二种方式往往占多数。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对成语的渊源进行讲解分析。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2《赤壁赋》的相关阅读《后赤壁赋》时,有这样一句话:“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一个成语——曾几何时。然而,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弄清楚“曾几何时”到底是过了很久还是过了不久。实际上,“曾几何时”的意思是过了不久。因此,教师很有必要给学生讲讲这个成语的出处,然后帮助学生来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宋·赵彦端《介庵词·新荷叶》词:“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意思是:回想当初分开的时候,雨后初晴,和风习习,柳条垂落,花香浓郁。才过了没多少时间,故乡的风光都变了,这一切似梦非梦。通过这一成语出处的解释,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从而在以后的运用中避免错误。又如讲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下这个成语故事的典故。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故事梗概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在他辛勤地实践他的想法时,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愚公反驳他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愚公的言行感动了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这两座山。故事讲到这里,就可以给同学们揭示出来,这个成语的寓意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同时能够从学习成语中获得乐趣。

二、观察比对促记忆

所谓观察比对,即对于成语的讲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成语,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成语的结构、形式、来源等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从而于细微处更见每个成语的特别之处。比如:对于成语语法结构的分析。成语内部的语法结构是多样的,比如表示联合关系的:高瞻远瞩、苦思冥想、劈天盖地等;表示偏正关系的:得意忘形、痛不欲生等;表示兼语关系的:调虎离山、引人入胜等,通过对成语语法结构的观察分类,能够将成语的学习类别化,从而更好的记忆和运用。成语不仅在语法结构上有鲜明的特点,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成语在形式上也“暗藏玄机”。因此,引导学生对于成语的形式上的结构的观察和分析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成语。如,有些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一心一意、相辅相成、不屈不挠、我行我素、惟妙惟肖、不伦不类等;而有些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对应的关系:天荒地老、天昏地暗、内忧外患、尔虞我诈等。在形式上更有特色的是重叠。这又有两种情况:其一,前面两字重叠,后面两字重叠,如,朝朝暮暮、浑浑噩噩、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等。其二,仅前面两字重叠,如,喋喋不休、落落大方、格格不入、滔滔不绝等。总之,对于成语的学习,学生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类、对比,以期更好的积累、掌握成语,进而记忆成语,并在语言运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为自己的表达增色。

三、游戏练习助巩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明确地表达了温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了成语之后,及时地温习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行巩固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游戏中练习则是将知识性和趣味性完美结合的巩固的方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首先是成语接龙。这是一种大家都熟知的游戏方法,可以把全班学生按照具体情况分成若干组,然后规定一个顺序,顺序规定完之后就可以开始了,组与组之间按照顺序,后一组的学生要以前一组学生所说成语的尾字作为开头说一个成语。不能继续延续的组就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组获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迅速在脑海中搜集并回顾起学过的成语,从而达到巩固成语的目的。其次是“我来比划你来猜”,还是可以分成不同的组,每个组选取一个代表,这个学生可以看到老师出示的写有成语的提示板,而其他的组员不能看到提示板,只能根据这个学生的肢体语言所描述的成语来猜测,最终哪个组猜出的成语更多,哪组就获胜。这个游戏不仅能巩固学生学过的成语,同时对于团队的协作和默契也是一种相当大的考验,可以说能起到一举多得的喜人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从追源溯流助理解,观察对比促记忆、游戏练习利巩固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成语教学,以期让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成語教学更加有效,从而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文丽.成语教学浅析[J].文学教育·探究争鸣,2011(07)

[2]陈国梅.浅谈成语教学[J].学科教学,2005(6)

【作者简介】肖相云(1972- ),男,广西玉林市陆川县第三中学中级教师。

4.二年语文上册成语、谚语 篇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走马观花水滴石穿 掩耳盗铃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一本正经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十全十美

词语:

各种各样 金光闪闪 秀丽神奇 四海为家无影无踪 川流不息迫不及待 叫苦连天 自言自语 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宇宙飞船 航空母舰运载火箭 人造卫星成百上千指手画脚雪中送炭助人为乐 议论纷纷 吞吞吐吐 惹人喜爱无边无际 不约而同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川流不息 怦怦直跳 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谚语:

5.六年级上册语文成语和解释 篇五

委曲求全—— 勉强迁就,以求保全;顾全大局,暂时忍让

趋之若鹜—— 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含贬义。

巧夺天工—— 夺:压倒、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

穷兵黩武—— 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好战

曲高和寡—— 曲:音乐曲调。高:高深。和:跟着唱。意为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得人越少。比喻思想、言行、文艺作品等高深,不能为多数人所理解接受

气冲牛斗—— 原指宝剑的剑气直冲星际。形容豪气或怒气极盛

求全责备—— 责:要求。备:完备。指对人或事要求完美无缺

麻木不仁—— 麻痹无知觉。比喻人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任劳任怨—— 工作不辞劳苦,不怕受埋怨

耳濡目染——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如法炮制—— 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如数家珍—— 家珍:家中收藏的珍宝。如同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形容对所讲述的东西非常熟悉

如鲠在喉—— 像鱼刺卡在嗓子里

如虎添翼—— 好像老虎加上了翅膀一样。比喻强者得到了有力的帮助而更加强大

如雷贯耳—— 比喻人名声很大

忍俊不禁—— 忍俊:克制自己不外露。禁: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不能克制自己。后指忍不住发笑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贯通:全面透彻地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和领悟

任重道远—— 担子重,路途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且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莘莘学子—— 数量众多的学生

海市蜃楼—— 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后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有恃无恐—— 因为有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忌。含贬义

各行其是——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无事生非—— 没事儿找事,人为制造矛盾,枉生是非

拭目以待—— 擦亮眼眼看着。形容关注某件事情的出现

各抒己见—— 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众口铄金—— 铄金:熔化金属。众口一词,足能熔化金属。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鬼鬼祟祟—— 行事暧昧而不光明

首当其冲—— 首:最先、最早。当:面对。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始作俑者—— 俑:木制或陶制的偶人。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声情并茂—— 声:声音。情:情感。茂:美好,盛美。形容演唱时音色优美,感情丰富动人

肆无忌惮—— 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指毫无顾忌,任意妄为

6.初一语文上册春的课件 篇六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3、学习作者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有条理地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表现景物特点的方法。

4、了解文章寓情于景,表达对春天赞美之情的特点,体会精确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代表作 《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检查预习:

蓑suō 黄晕yùn 应和hè 抖dǒu擞sǒu 呼朋引伴

笠lì 嘹亮liáo 胳ɡē膊bo 酝yùn酿niànɡ 花枝招展

撑 盼望 润湿 清脆 欣欣然

卖弄 朗润 软绵绵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体会语言美。

3、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

五、分析文章结构: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是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急切——盼望着,盼望着

2、此时春天来了没有?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没有——近

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4、小结:文章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话,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方法给我们写出了他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他感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也产生了同感,同样渴望春天尽早到来。

(二)第二部分(2—7段):

1、终于迎来的春天是怎样的呢?作者在一开始便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描绘,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其他学生找出这句话。

明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哪些一笔带过?哪些详细描写?

明确:总体轮廓: 山、水、太阳

局部描绘: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接春天的人们

3、于这些景物作者并没有一一详细地描绘,而是先粗笔勾勒,通过远近不同三种事物——山、水、太阳,给我们总体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之后,作者才开始用他那细致笔触,工笔细描富有春天特征景物,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他一共详细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图中主角迎接春天的方式。

明确: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

4、小结:作者正是如此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按一定顺序给我们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在写春天的山,水,太阳时虽只有一句话,但他却能够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赋予春天生命,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第三部分(8—10段):

最后三段是赞美春天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比喻、排比,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告诉人们,春天在发展、在成长。

六、研读赏析:

1、齐读第二部分。

2、小组讨论: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异同(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

相同点: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了相关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3、迎春图:人们通过哪些活动喜迎春天?用书上语句表现。

4、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其它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七、品味语言:

你喜欢哪一幅图?为什么?(可以从语言、写法、画面等角度阐述。)

八、体验与反思:

1、《春》是我们所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结构匀称,语言清新、生动、形象,使人充满向往之情。同学们是否想过,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我们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九、拓展延伸: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古往今来,每当春回大地时,无数文人墨客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能列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总结:先来看看唐代的诗人是怎么写春的:(课件显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再看看宋代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十、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三训相应习题。

7.初中语文成语积累的几点做法 篇七

一、从对古代典籍的溯源中积累成语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有计划阅读的习惯,养成认真阅读、圈点质疑、归纳整理的习惯。我们知道绝大部分成语都有典故,能够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它们的出处,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这些成语的源头及含义,这样在学生们进行作文写作或口语表达时才不至于张冠李戴甚至牛头不对马嘴。在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语文教学照本宣科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成语的积累更是一种奢望甚或无从谈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每天教给学生成语,比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东施效颦、朝三暮四等成语整理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讲给学生,学生每天陶醉在这些优美的语言情境中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积累成语都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不能幻想一朝一夕就能够取得语言积累的成功,要持之以恒。教师指导学生从古代典籍中汲取营养并能够逐步学会从阅读中圈点成语,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成语积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语文教材的阅读中积累成语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范文不仅语言非常优美而且含有许多常见的成语,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这一非常宝贵的语言资源最大化地使用并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教师引导学生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可以想象,学生们的成语积累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多。初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大大丰富和发展学生使用语言的艺术,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学识水平、领悟能力、个性心理都各有不同,因此造成初中学生的阅读感受和赏析反馈也有很大的差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点评并能够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点评和互动中拓宽视野,即积累了成语,又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优美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积累成语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成语时要求学生要能够准确的书写,并能够将其正确地应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针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成语,教师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努力让学生分清理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有益学生成语积累的益智游戏,或者引导学生开展为成语滥用挑刺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浓厚兴趣。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为山西省旅游宣传广告语“晋(尽)善晋(尽)美”挑刺,以便自觉保护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在这样如沐春风的情境中,优美的语言就会如晨中的雨露不断润泽学生的心田,浇灌着语文之花的生长。面带微笑的教师走进语文课堂,会给学生的心灵洒下一片阳光,教师用幽默智慧的语言引领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相互协作、主动探究,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去发掘语文的优美。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主角,都是被关注的对象,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怎么可能得不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怎么可能得不到提高。

四、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宣讲中积累成语

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和宣讲课文,而且在活动课中也引导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阅读和宣讲以便积累成语。在课堂中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播放影像及精彩的广告词来让学生进行点评,并请学生复述或找出其中的成语,每一位学生准备一本专门的积累本以便随时记录相关的成语,平时多看多记这些成语以便运用时能够信手拈来。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模范带头的作用,教师语言准确、板书工整,就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优美语言的坚实种子,教师要引领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模仿使用成语宣讲和造句。在学生使用成语进行宣讲和造句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缺失,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反复纠正,不厌其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成语宣讲和造句的方法和技巧,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劲往一处使,就一定会在学生的阅读和宣讲中使成语积累越来越娴熟、越来越好。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述要严字当头,反复锤炼、反复纠正,不达到要求不松懈,力争使成语的积累收到最好的成效。

总之,引导初中学生积累成语,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让学生自觉养成积累成语,正确使用成语的良好习惯,逐步让他们谈吐生色,文笔增辉,人文素养与日俱增。

8.初一语文上册的成语 篇八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提问:“我为什么此刻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样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

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明白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

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妈妈的话后已是泪流满面,哽咽难语,百感交集,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体会到了再来读就能读出感情了。

之后理解文章题目就水到渠成了。

9.初一上册语文作文 篇九

有一句话叫“生活源于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确实如此。以汉字为例。汉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今天经常使用的楷书、草书、行书。

以阅读和写作为例。当你早上见面时,一些学生交朋友。虽然现在每个家庭都有电脑和其他电脑,你可以去qq视频聊天,但是很多人喜欢通过写信交朋友;大国那么大,如果没有语言,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一团糟;一个著名的诗人怎么能写出我们今天读到的优美诗篇?没有中文会死的满身是墨,不知道用在哪里。

一大早,穿过薄雾和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我带着书的声音走进校园。阳光照耀着我,花儿向我微笑。似乎一切都沉浸在读书的声音里。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我扑到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我觉得这句话是最恰当的形容我的方式,因为我看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在忘记吃饭睡觉(虽然有点夸张),因为我上厕所的时候看书,上公交车的时候看书……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在我看来,语文是一门可以净化人心的课程。他不像数学那样想背公式,也不像英语背单词那么枯燥。只要他灵活运用老师说的话,学习汉语,他不可能很快成功。它像一滴水一样一天天积累,因为我知道铁棒磨成针的典故:“天天磨,不间断。”换句话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每天练习,每天记,永不停息,就一定会进步。

10.探究成语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

【关键词】成语;积累;运用

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语言文字更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中成语就是祖国语言文字中的珍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意义完整的特殊固定短语。它一般由四个字构成,结构匀整、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因而要正确引导学生搜集、积累各类成语并加以运用,有助于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语言学交流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成语积累的方法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语文,积累一些成语,确实很有必要,加上现在的教材,综合性学习、各种考试也把成语的掌握运用列入到试题的范围,《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就目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平时孩子有积累成语的动向,可是仍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在进行,这样的效果比较差。那么怎么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接受尽可能多的成语呢?

1.课外阅读中积累成语

课外阅读是成语积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一定会在课外阅读中收获比课堂学习更多、更好的成果。如读书笔记式积累,记一些好词、好句、感受深刻、意蕴深长之处;网络搜索式积累,学生在学会使用网络搜索资料后,就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以致用。每天挤出晨读课的五分钟时间轮流请学生讲一则成语故事。故事内容实际就是成语背景、意思和意蕴的具体化。学生通过讲和听,对这个成语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在反复的视觉碰触和朗读中进一步得到自悟,积累起一定的数量。积累成语要养成一定的习惯,每天可以让学生摘录5至8个成语,抄写在一个小本子上,而且摘录的成语学生要理解它的意思,否则效果不太理想。

2.语文活动中积累成语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语文活动使学生们感到了语文学习的多姿多彩、生动有趣,他们感到从中受益匪浅。这种积累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即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达到在活动中积累成语的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成语接龙积累成语。成语接龙就是用一词的词尾同另一词的词头接起来的形式积累成语的一种方法。老师或一名同学说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也可同音异形字)作为下一个成语的开头一个字,往下说,看谁能“接”得最长。例如:光明正大—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工工整整——整装待发——发号施令——令行禁止……”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寓学于游戏之中。

成语归类积累成语。归类学成语,记忆变轻松。面对数以千计的成语,要想牢牢地记住它确非易事,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方面的困难,降低记忆难度,我运用归类的方法让学生去识记成语。比如,收集含有动物的成语,并按顺序写出。比如“马到成功”、“指鹿为马”、“虎头蛇尾”、“牛头马面”、“鸡飞狗跳”等。收集跟数字有关的成语,比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谷丰登”、“六神五主”、“七上八下”、“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等。收集跟天气有关的成语。如“金风送爽”、“秋色宜人”、“三九严寒”、“电闪雷鸣”、“烟雨蒙蒙”等。收集“花、草、树、木”等跟自然界事物有关的成语。如“百花齐放”、“绿树成荫”、“绿草如茵”、“郁郁葱葱”等。收集与学习有关的成语。“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孜孜不倦”等。

二、利用多媒体开展成语激趣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投影仪(或多媒体),映出四条成语,每条成语空出一个字。用多媒体播放时,可用Word或Authorware的文字处理编辑功能,增强感染效果。

1.填人体部位

如:(1)出人(头)地;(2)焦头烂(额);(3)另(眼)相看;(4)画龙点(睛);(5)一(目)了然;(6)扬(眉)吐气;(7)千钧一(发);(8)掩(耳)盗铃;(9)嗤之以(鼻);(10)摇(唇)鼓(舌);(11)唇(齿)相依;(12)调(嘴)学舌;(13)劈头盖(脸);(14)三头六(臂);(15)一(手)遮天;(16)了如指(掌);(17)口蜜(腹)剑;(18)感人(肺)腑;(19)铁石心(肠);(20)(肝)胆相照;(21)集(腋)成裘;(22)瞠(目)结舌;(23)卑躬屈(膝);(24)摩(拳)擦(掌)。

2.填省会名称

如:(1)声东击(西安)然无恙;(2)同舟共(济南)柯一梦;(3)不谋而(合肥)头胖耳;(4)地北天(南宁)缺勿滥;(5)源远流(长春)风化雨;(6)难能可(贵阳)春白雪;(7)百川归(海口)若悬河;(8)金友王(昆明)察秋毫;(9)语重心(长沙)里淘金;(10)指东骂(西宁)死不屈。

3.填成语组对联

如:①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②忍一言风平浪静,退几步(海阔天空);③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④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⑤(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⑥(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首是百年身;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⑧(业精于勤)勤而能奋,(行成于思)思则必学。

4.成语抢答

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意思(同时播放文本和录音文件),请学生抢答。如①全世界都有名(举世闻名);②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③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无微不至);④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⑤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地势非常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成语积累的方式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每次活动结束后,老师要用精炼的语言对活动进行总结。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成语、用好成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语文新课程标准》.

11.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阿长和《山海经》”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X导入

(一)导语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布置作业《导与学》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情: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形象特征: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但真诚、善良无知淳朴关心爱护、热情善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无知、淳朴,关心爱护我。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齐读第18—28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小结: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7、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归纳作答。

明确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8、“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9、画出文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比较前后有什么变化,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先抑)(后扬)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可以从描写方法、写作方法、基础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结束语。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六、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写作练习

七、板书设计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上一篇:江苏高中物理教材目录下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