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领导悼词

2024-08-15

老领导悼词(共9篇)

1.老领导悼词 篇一

老 教 师 悼 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愁云惨淡满山翠柏洒清泪,音容寂寞潇湘流水放悲声。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在此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xxx老师。在此,我谨代表她的学生,对xxx老师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xxx老师的去世,使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好长辈,好老师。当年情景历在目,回首故人今不在,此时此刻,松涛为之啜泣,苍天为之呜咽,哀乐低回,亲朋落泪,同事伤怀,可谓酷暑高山百草泣,万里云空白鹤飞。

xxx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在人民教师这一神圣岗位上,她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师德高尚。x老师都能以校为家,以教育事业为中心工作,一心一意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一片丹心为学子,勤勤恳恳育英才”

她刻苦钻研业务,踏踏实实工作,以她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启迪了无数幼小的心灵,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祖国的建设输送了上千的栋梁之才。现在,她的学生遍及各地,真是绿洲盎然清宜人,桃李芬芳满天下。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她的人生诺言,为福及桑梓,造福子孙出了力,流了汗,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可谓是40几年如一日,三尺讲台,春风化雨,迎来桃李满圆。近70年人生路,风雨兼程,顶天立地,换来彩霞满天。

xxx老师为人忠厚,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她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她视学生如子女,经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部分为贫困学生购买菜票,给冬天在教室中穿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的贫困学生购买毛衣……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x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音容笑貌将长留我们心中,她的宽厚美德,她的无私奉献,她的敬业风范将成为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动力。x老师虽然离去了,但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她的学生发扬光大,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x老师您安息吧!

2013年9月1日

2.老领导悼词 篇二

庭栋同志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 是中共山西省委分管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书记。我和庭栋同志认识和接触, 是在1974年我调到省农口工作以后开始的。起初, 我在省委农村政治部、省农办办公室工作, 后到省农委、省委农工部政策调查研究室工作。在此期间, 由于工作的关系, 和庭栋同志接触较多。1983年初机构改革, 省农委和省经委合并。省委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 又新组建了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 并由庭栋同志直接兼任主任, 我也被安排到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直到1985年的第四季度, 庭栋同志到省人大常委工作前这一段, 一直是在庭栋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一起下乡做过调查研究, 一起研究商量过工作, 一起主持召开过会议, 一起听过下面同志的工作汇报, 一起参加过每年一次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一起到外省、市进行过考察, 并为他多次起草过报告, ……庭栋同志到省人大常委当主任期间, 工作仍不断有联系, 我们之间仍时有接触, 他常常问我一些农村的情况, 征求一些有关农村问题的意见, 并约我对一些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些调查。他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离休后, 我继续不断地常去看望他, 大事小事开怀畅谈, 每次谈话都很自然和愉快, 对我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教益。

多年的实际接触与交往, 庭栋同志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思维敏捷, 思想解放;工作勤奋, 作风朴实;勤于调查, 肯于研究;用人放手, 善听意见;联系群众, 平易近人;讲话实在生动, 工作指导有力, 农口和地、县工作的同志对他无不赞服有加。

从粉碎“四人帮”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他实实在在地指导和推动着山西农村的改革开放步步向前。他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 从1979年1月以来, 联系山西实际, 深批了农业学大寨中一系列极“左”的错误观念和错误政策, 对农村积极主张放宽放活, 落实自留地、工副业和发展多种经营等多项政策, 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 对农村出现的新事物新作法, 只要符合三中全会精神, 都积极予以肯定和支持。他要求我们要经常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农民的思想要求。1980年春, 我到平遥县沿汾河西岸的香乐、宁固、西王智、净化等几个公社的一些队进行调查, 发现农民都蹲在村边聊天, 不上地劳动, 我问他们为什么不上地劳动, 他们说:“劳动一天, 队里给记一个工, 一个工二分钱, 刚够一盒火柴钱, 哪有心劲劳动呢?”我问他们不上地劳动, 吃什么花什么?他们说:“要挨饿大家都挨饿, 反正国家到时也要供应和救济呢!”我又问他们社员怎样才能有积极性上地劳动,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除非实行包产到户没有别的办法。”我将调查的情况如实向庭栋同志作了汇报, 他感慨地说:“是啊, 农民真是太苦了, 他们的要求是合理的, 不过分”。他思考了一下, 然后让我立即替省委起草一个在农村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 允许一部分困难落后队实行包产到户的决定的代拟稿。我很快起草好把稿子交给他, 以后很长时间再不听他说这件事。我虽不好意思问其原因, 但根据当时的情况, 不难看出主要是由于当时省委还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尽管这样, 实际下边不少地方农民已经暗流涌动, 自发地在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 有些地方则根据群众要求, 大胆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1981年是山西农村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省委在年初明确表态, 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建立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当时强调分类指导。要求经济不发达的队建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 中等队建立联产到劳责任制, 经济发达的富裕队建立三小五定小段包工和专业承包责任制。实践结果, 三小五定是大锅饭, 联产到组是二锅饭, 联产到劳太麻烦, 群众最喜欢大包干。我们3月份在武乡县调查就发现群众迫切要求建立包干到户责任制, 尽管春耕大忙开始, 群众仍要求实行大包干。该县城关公社有个姜村大队, 集体生产搞得不好, 干部特权自私, 经营管理混乱, 群众吃粮很少, 分红很低, 群众强烈要求实行大包干。开始, 县、乡领导怕影响生产, 不敢批准, 群众说只要领导批准我们搞, 保证不会耽误生产。县、社在这种情况下就批准搞大包干, 结果群众和队干部一个晚上就把土地分开包干到户了, 一点也不影响生产。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好多。可见, 群众愿办的事情, 不太费力就办成了。我们把群众迫切要求搞大包干的情况及时向庭栋同志作了汇报, 庭栋同志很受感动和启发, 打消了一直怕农忙季节搞责任制影响生产的顾虑, 立即建议省委于7月召开了全省县委书记会议, 专门部署全省农村建立责任制的问题。庭栋同志在会上作了备受农民群众欢迎的讲话, 他说:“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联产计酬是方向。今年的实际情况是包干到户在许多地方继续发展。这种发展不是偶然的, 是反映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一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包干到户是属于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 只要不搞强迫命令, 群众要求办多少就支持办多少。”在这次会后, 全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1983年的统计, 全省实行包干到户的队已达98.7%。为了及时指导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庭栋同志决定, 每年从财政拿几百万元经费, 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 解决思想认识, 提高政策水平, 交流完善责任制经验, 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 总结实践经验进行指导。在庭栋同志的支持下, 于1981年和1982年我们农工部先后出了两册建立和完善责任制的经验选印发全省, 庭栋同志都亲自写了指导性文章。

庭栋同志抓农村改革和发展, 一环扣一环, 抓得准, 抓得紧, 抓得实, 抓得绝有成效, 使山西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 就出现了非常喜人的局面。他在1982年省委农工部编印的《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经验选》的《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放手发动农民更快地劳动致富》文章中是这样估价的:“二年来的实践证明, 农民一旦摆脱了吃大锅饭, 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生产力就大大解放。农民并不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 他们在这基础上利用剩余劳力和农余时间, 以及自有的资金、技术、走精耕细作、多种经营的路子, 发展商品生产, 劲头十足地向小康目标迈进。”在这种情况下, 庭栋同志领导抓的几项工作是很有影响的。

一是大力开展调查研究, 强调了解和研究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1983年起连续四、五年, 每年年初, 总要由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安排部署省、地、县农村工作的部门和干部, 深入农村进行一次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的大调查, 到第四季度, 在庭栋同志亲自主持下, 召开全省农村新情况新问题讨论会, 汇报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研究新问题, 讨论新对策。汇报材料要求要第一手材料, 有典型事例、得力数据、群众语言、真人真事真实情况。不少地、县和其他部门的领导, 都自觉地参加到每年的农村调查研究中来,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使调查研究在全省蔚然成风。当时, 在全省农村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调查谁思想解放, 谁不调查谁思想僵化。每年的农村新情况新问题大调查, 既为我们指导农村改革和发展做到了情况明、决心大, 同时, 也为结合我省农村实际, 贯彻来年的新的中央一号文件, 进行新一轮的农村干部训练, 做了充分准备。我们每年的农村新情况新问题大调查, 不仅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 也得到了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领导的肯定。庭栋同志在总结这段工作经验时深有感触地说:“1981年以来, 在建立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中, 我们感到最有效的工作方法, 就是调查、训练、解放思想、解决新问题;再调查、再训练、再解放思想、再解决新问题。今后还要坚持这个方法。”

二是总结推广群众的新创造, 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生产力大大解放, 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各业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 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省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蓬蓬勃勃发展起来。据1983年的统计, 全省农村养殖业、种植业、林业、水利、水土保持、加工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 已发展到157万户, 占到全省农户总数的31.6%, 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专业户、重点户一般均是农村相信政策、思想解放、有胆量、有见识、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学科学、肯钻研、能吃苦、能实干的先富裕起来的户。庭栋同志高兴地给我们说:“农民冲破了‘左’的束缚之后, 一下子‘一百单八将’都出来了, 农村出现了发展商品生产的新势头, 这是大有希望的好势头, 我们要当促进派, 要以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为基本出发点, 去观察和对待农村新出现的各种经济形式。要继续放手让群众创造, 我们因势利导。”根据庭栋同志这一指示, 我们都深入下去总结群众的新创造、新经验, 并汇集起来及时编写了《专业户经营的奥妙》印发全省。同时, 在庭栋同志的指导下, 编写出版了《农村商品生产通俗讲话》, 汇编了《农村商品生产政策选编》, 印发全省农村, 及时指导全省农村的商品生产发展。

在专业户、重点户发展中, 我省农村有两项创造:一个是商品粮专业户, 一个是户包治理小流域。商品粮专业户发展很快。1983年全省商品粮专业户已发展到31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6%。他们承包的耕地占全省耕地的10.8%, 粮食产量占到16.1%, 可交售的征购粮占到37.3%, 粮食商品率显著提高, 一般达到50%以上, 冲破了多年来粮食商品率徘徊在20%以下的状况。庭栋同志深入各地, 对全省不同地区出现的商品粮专业户, 作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后, 得出结论:扶持和发展商品粮专业户, 是不要国家大量投资, 靠农民自己积累, 就能尽快建设我省商品粮基地的可靠途径, 发展商品粮专业户大有希望, 作为一个战略方向不可动摇。为了鼓励和促进商品粮专业户的继续发展, 对售粮在万斤以上的19户商品粮大户 (包括售粮五万斤和十万斤的户) , 专门开会进行了表彰。并举行了座谈, 在《山西日报》头版头条, 以“新粮王”配个人照进行了突出宣传, 商品粮专业户从此又有了新的发展, 使全省的商品粮年年增长, 商品率显著提高。庭栋同志当时设想是到1985年全省能有65万户商品粮专业户, 通过他们国家能掌握商品粮7.5九公斤。

在若干专业户、重点户中, 户包治理小流域尤其引起庭栋同志的重视, 他说, 户包治理小流域, 这是建设我国山地园艺式现代化农业的途径, 不是小戏是大戏, 不是短戏是长戏。对这件事要热情支持, 加强科学指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庭栋同志安排我们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地、县、社党政负责同志参加, 召开了户包治理小流域政策技术经济讨论会, 着重研讨了如何加强对户包治理小流域的科学指导问题。庭栋同志在会上专门讲了加强对户包治理小流域的科学指导。会后, 省委转发了会议纪要。为了树立样板, 庭栋同志决定把户包治理小流域搞得早、搞得好的河曲县, 定为按科学规划全面进行小流域治理的试点县, 每年资助三百万元, 连续资助三年。这项工作为我省按科学规划治理开发山区, 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

与此同时, 1983年初, 由庭栋同志主持召开了史无前例的全省山区工作会议, 把全省山区乡镇以上领导干部都集中到省城讨论和部署山区建设工作。庭栋同志作报告, 动员全省广大山区干部, 全面开发建设山区, 把山区建设得更加欣欣向荣, 省委、省政府还相应制定了若干照顾山区干部的政策规定, 对鼓励和调动山区干部建设山区的积极性起了极大的作用。

庭栋同志领导全省农村工作, 很全面、很有弹钢琴的领导艺术, 对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都有轻有重、有先有后地抓得很好。他在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 除了重点狠抓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专业户、重点户, 发展多种经营, 训练干部提高思想政策水平, 开展商品生产外, 对农科、农经、农技、林业、水利水保、乡镇企业、农机、气象、供销、信贷等方面的工作, 都非常重视和支持, 经常和有关部门领导交流, 经常亲自听汇报, 亲自调查研究, 召开各种有关会议, 进行具体指导, 使各个方面都能协调配合, 共同出力, 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庭栋同志对下面同志非常宽厚体贴, 从不轻易发脾气, 轻易批评训斥人。我记得是在1966年刚刚粉碎“四人帮”后不久, 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全国省、地 (市) 、县委书记和省直农口各部门领导全参加会议, 庭栋同志是山西团团长, 我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每天开到11、12点, 晚上还需把当天的情况写成简报, 并由团长亲自审阅签发。我每天晚上把简报写好要到一点多, 最早也要到12点多。不管多晚当我把简报送到庭栋同志住的房间时, 他总是笑嘻嘻地安慰地说:“辛苦了, 快回去休息吧!”尽管当时是冬天, 却使人全身顿时感到热乎乎的, 深受感动。

庭栋同志的学习和工作非常勤奋, 非常细致, 非常认真, 非常有序。他的讲话、报告和文章, 除了大型会议的重要工作报告要由下边同志起草外, 其他都是由他自己亲自动手写的, 从不让别人替他起草。他听下边同志工作汇报, 总是思想集中, 仔细听记, 对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回答。他每天早晨起得很早, 散散步, 活动活动身体后, 就抓紧时间或是学习, 或是整理自己的笔记。他把每天调查或是听汇报记上的笔记, 都要在次日早晨重新予以整理, 把可供参用的事例、数据、生动的群众语言、新的问题、好的建议, 要分类整理重新记在另一个笔记本上, 并用米达尺等住用红笔画上道道, 加深印象。而且一直坚持不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都很难相信, 一个上年纪的高级领导还下这样的功夫, 能有这样孜孜不倦的勤奋精神。正因为他在平时有这样的资料积累, 所以, 他的每次讲话都讲得非常实在, 非常生动, 非常深刻, 非常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受到广大农村工作干部的高度赞赏。

3.老领导变下属,我咋办 篇三

韦仕强(某国企销售总监):

我任职于一家国有集团的下属事业单元,该单元是集团的第二大事业单元,占整个集团销售额的30%,在集团战略发展中举足轻重。进入公司后,我先后做了3年销售、4年管理,从销售工程师做起,到组长、科长、销售副部长,再到国内销售部长,把国内事业部占整个事业单元的销售额比重从不到10%提高到了40%。我性格随和,善于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工作上也得到了同事和其他部门的有力支持。由于近几年工作业绩突出,加上集团内部要大力培养年轻管理干部,我有幸被提拔为整个事业单元的销售总监,全面负责国内事业部、台湾事业部、日韩事业部和欧美事业部的销售工作。

走上新岗位后,我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工作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形势不容乐观:整体市场增长乏力,价格持续下跌,市场份额遭小厂商蚕食,产品利润率下降等。但是,尽管环境如此严峻,我还是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大家都会支持我,通过共同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信心很快受到了重创。我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反倒是自己部门出现了“内讧”,而且对我意见最大的两个人还是我之前的领导和战友。

吴成浩现在是日韩事业部的负责人,这个部门的销售额占到了整个事业单元的50%,但从发展来看,今后1~2年内,这个比例会明显下降。当初就是他把我招进公司的,进公司前3年我一直在他手下做事,所以很敬重他。后来,因工作表现突出,他被调到了日韩事业部开发新业务。他是朝鲜族,跟日韩客户沟通有语言优势,所以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3年后他成为了日韩事业部的负责人。此次销售总监任命,原来呼声最高的人选就是吴成浩,但他也有劣势。首先,虽然他的韩语和日语都非常好,但汉语的理解能力略差,跟老板汇报工作时,表达总是不够清楚。其次,他比较固执,坚持己见,不愿与人协商,哪怕是面对领导的时候。

鲍荣是我之前并肩作战的好兄弟,我们一起打拼国内市场,当时我负责南中国区,他负责北中国区,我提干负责整个中国区时,鲍荣也到欧美事业部做了部长。虽然现在欧美事业部的业绩不太好,但客户资源丰富,未来发展空间大。鲍荣表达能力突出,业务能力很强,对事业部的管理也非常到位。同时,他工作严谨,笃信流程,做事也很强势。作为销售,特别是对欧美客户,严谨和强势是非常必要的。听说总经理在考虑销售总监人选时在我和他之间有过犹豫。

晋升快2个月了,我感觉吴成浩的工作热情明显不如以前,每次销售周会都汇报得非常简单,好像不愿让我知道太多。去拜访大客户时,客户也反馈很久没看到吴成浩了。鲍荣更是消极应对,每次销售周会基本都不来,只叫他的下属向我汇报,托词不是出差就是约了客户。在此期间,我组织了两次团队建设活动,他们两个都没有参加。我感到很困惑,我知道是因为晋升的缘故,但如果是他们做销售总监,我肯定会全力支持的,为什么他们就不行呢?我该如何协调与他们的关系?

支招

刘文玉(北京仪器信息网CEO):

我的经验是:软硬兼施!

从软的方面来看,人都是要面子的,从你描述的情形来看,估计你被提拔的时候,没有及时与吴成浩和鲍荣私下交心。应该尽快找他们单独进行感情交流,以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因为你最了解他们——直接说出你的心里话:他们是你的恩人和朋友,现在是将来也是!目前你的业务工作更需要朋友和恩人的支持,特别是在集体会议决策上,在实现业绩目标上。把你现在不好的感觉直接说给他们听,了解他们的想法——千万不要绕圈子。

你有能力发现他们业务上需要你关照的地方,对他们的业务关照也要表现出你比以前的领导更尽心。本着平衡原则,既然吴成浩和鲍荣没有得到提拔,而他们又非常重要,你就需要在别的方面给予弥补。

而对于他们业务“不够理想”的方面你也要做到心里有数,找机会私下里可以轻描淡写地谈及,但要让他们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表示你会“罩着”他们。

从硬的方面来说,在工作上自己要懂得一个原则:地球离开谁都转!

反复沟通以后(一般6个月左右),如果还感觉不到位,甚至跟你有作对的嫌疑,你应该抓住他们的业务把柄,比如业绩完成不好、大项目流失、折扣率控制、成本过高、佣金不当等,把问题适当扩大——内部会议提醒,适当不给面子,体现你的权力,或直接与本人强调问题的严重性,但又不让你的上司知道或插手此事。

同时,逐步在他们下面——我觉得吴成浩比较合适,因为你估计1~2年内他的部门业绩会下降,他又曾经是你的上司,你有理由跟你现在的上司解释为了提升业绩而要采取的行动方案,而且你动了他的“奶酪”,别人就啥都明白了——安排你认为跟你同心又能干的副手,或者调整他们担当的事业部门——前提是你的调整不会给你带来过大的业绩波动或其他麻烦,并且你现在的上司会给你撑腰;给你上司的理由是他们能力强,弱势的事业部门更需要他们带领团队开拓业务,但实际是他们在这些事业部门是不可能发挥自己长处的。

这些招数我都用过,效果都不错,但要注意在沟通或使用招数时把握好“度”!

韦仕强(某国企销售总监):

感谢刘老师的软硬兼施方案!

上周我与“恩人”吴成浩进行了非正式沟通,把我这些年对他的感情又抒发了一下,感觉他还是很理解老板的决定,也表示会继续努力配合我的工作,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建议,主要是集团经常接触的一些高管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事风格等,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吴成浩还大体表达了接下来他所在部门的一些规划:一方面是业绩的展望,他有信心把目前的业务做好,并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制订了一些应对方案;另一方面是对奖金提成的要求,我很高兴他能提出这样的需求。

但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机会和“朋友”鲍荣促膝长谈,其实我认为鲍荣最为棘手,还是要先“软”着沟通。

nlc202309041238

刘冶风(发电企业高管):

一、获得提拔的原因分析

吴成浩:固执己见,沟通能力欠缺,可能导致集体不团结,上级难以驾驭;

鲍荣:性格强势,业绩不佳,如果获得提拔,可能引起吴成浩的不满,对大局不利,尤其是其业绩不佳,所占比重较小;

你:业绩较好,性格温和,擅长沟通,能够很好地团结吴成浩和鲍荣,对大局最为有利。

二、关系疏远的原因分析

吴成浩:对领导提拔决定有意见,自己业绩好,却没有被提拔,面子上过不去,工作懈怠,业绩有下滑趋势;

鲍荣:对领导提拔决定有意见,认为自己能力比你强,见到你觉得抬不起头,耿耿于怀,业绩可能保持平稳。

三、对策分析

吴成浩:需要的是关心和理解,首先要和吴成浩推心置腹地做一次长谈,达成谅解,生活中要以徒弟身份多关心他,这很有用;

鲍荣:要有一些策略,他不愿和你打交道,是因为他觉得本可以坐你的位置。他需要尊重,你千万不要以上下级的身份和他谈事情,以兄弟身份会更好。他不见你,但你可以向他汇报,征求他的意见,《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做法值得借鉴。

上述做法符合你的性格特点,管理层也认为你会这样做,所以才重用你。通过这次考验,你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黄力(资深管理者):

首先恭喜你高升!你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老上级和同僚不服气,但是他们用如此极端、赤裸裸的方式来表达,着实让我十分诧异。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和老上级似乎并没有过节,而同僚鲍荣似乎还是你的好兄弟。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心有不服,表面文章还是会做的。他们做得如此极端,近乎于宣战,我认为只有几种可能:

1. 他们原来就对你有看法,你却浑然不知。

2. 你的能力无法服众,让大家对公司丧失信心,用消极怠工的方式表达对公司的不满。两个业务骨干同时表现出这种态度,很难用心胸狭窄来解释。

3. 你高升后可能不经意间怠慢了他们(姑且用“不经意间”这个词吧)。少年得志,没有几个能夹得住尾巴的。

好了,问题确实不小,他们做得也够过分!盖子到了非揭不可的时候了,这样下去不仅影响业务,也会影响团队。你和他们坦诚地谈一下,回顾一下当年的战斗友谊,同时展望一下共同的美好未来。你是领导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老同志别板着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当然,你给足他们面子,如果他们不领情,那你也只有翻脸了。最后,管理者要有个人魅力,即所谓的气场。你的业绩不错,为人随和,可能气场差点火候,不然吴成浩和鲍荣怎么会用如此极端的方式!

韦仕强(某国企销售总监):

非常感谢黄力的建议!

这段时间一直没能抽空审视一下自己。关于黄老师提到的第一点和第三点,个人感觉可能性不大,第二点倒是有可能,论资历我没有吴成浩和鲍荣深,因此他们可能会怀疑我的能力。另外,对于黄老师提到的气场,我确实还需要锻炼,这对我非常重要。

有一点我可能没有说清楚。由于公司正处在高速扩张阶段,所以机会很多,包括这次的提拔也是由于之前的销售总监突然升职而有了空缺。来的比较突然,大家都想把握,既然我上了,其他人就会有心理落差。其实还有一个销售部的部长也是人选之一,没选上后他态度变化不大,依然非常支持我的工作。

上周,我和吴成浩沟通之后,感觉他的态度有一些转变,愿意主动和我沟通部门的工作了。我也会找合适的机会与鲍荣好好沟通,我感觉鲍荣的心理落差非常大,也就造成了这段时间的消极态度。

黄力(资深管理者):

我很不解为什么你迟迟没与鲍荣沟通。你不主动找他沟通,对他来说,你就是准备和他进入冷战。我想这不是你所希望的。冷战状态下,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对方过度解读,矛盾会越来越深。你是领导了,必须迅速解决这个问题,久拖无益,还极有可能发酵出其他问题。除非你想让他走,让他继续这样表现,直到大家都认为他太过分了,然后顺理成章地请他走人。

史珍珍(《易友》杂志副主编):

从案例的标题“老领导变下属,我咋办”来看,背后的潜台词是:升迁后,原来的领导和同事应该怎样配合我,支持我,但是他们没有!他们不仅没有,还处处不配合,甚至拆台,他们太过分了。

但反过来想想,他们凭什么要支持你、配合你,并且无条件挺你?在管理者注定稀缺的机制中,你升迁就代表着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输掉了,有些人甚至输得很惨。比如,你原来的领导现在被你领导了,这其实是很跌份的事情。当然了,他被你领导肯定有他不如你的地方。

如果事情仅止于此,而晋升的管理者也困于此,那么这场晋升就是失败的晋升。据统计,大约有60%的新任经理因为无法胜任新角色而夭折。这个数据本身就说明了:管理者不是那么好当的,虽然看起来很多人都渴望得到晋升;能熬下来并且持续获得晋升的,一定是工作业绩(晋升的首要标准)、责任心、心态、情商、胸怀等都很出色的人,虽然他们可能性格各异。

如果注定要走上管理的道路,建议学会以下几点:

1.忍受委屈:下属的工作成绩好,一定是他们本身够勤奋用心,你的辅导只是锦上添花。下属犯了错误,自然有他们不用心的地方,但你的责任肯定是最大的,因为你没有管理好。

2.建设核心团队,先礼后兵:如果刚获得晋升,又要带领原来的领导和同事,那么一定要低头,要非常有诚意地表示你和他们在一条船上。在各种汇报会上,要积极肯定他们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让他们觉得你奖罚分明。如果你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绩,那就你带领大家做出一件漂亮的事情,但在汇报会上要肯定是他们的功劳。对于他们的种种不配合,尤其是危害到公司利益和制度的不配合行为,你一定要替他们受罚,最好让他们和全公司都知道。

能做到这些是很难的,尤其是对于刚晋升、还沉浸在受到领导认可的兴奋之中的管理者来说更难。但是再难,也必须做,因为你希望持续进步,除非你根本就不想把事情做好。

当然,也不是一味这样。在礼遇他们的同时,你也需要将平时的这些事实依据汇报给领导,尤其是那些以辞职口吻说话的人员。只要他们以这样的口吻跟你谈话,不管他们是试探性的,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都要第一时间上报公司,因为这样你就有理由招兵买马了。记住:不要打小报告,这样一点意思都没有。你是管理者,没有什么比团队稳定、高效更重要了。

如果你表示出了种种诚意,但他们仍然不配合——这个时间大概在3~6个月,这时候你差不多已经适应了新角色,并且适当的兵马也在物色中——你就只有“出兵”了。

很喜欢康熙年少制服鳌拜的故事。映射到职场,每一个比同龄人更早获得晋升的人,都会面临带领老人甚至老领导的情况。如果你能通过各种努力,收服对方自然最好,如果不行,就要果断地逐步换血,别心存幻想。

4.悼词老外婆999 篇四

公元2011年2月13日农历正月11日19时44分,我敬爱的奶奶因心力衰竭医治无效,走完了她极其平凡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享年94岁。

时间使我们感到s宿命,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之时,我们首先感到悲痛与惋惜,甚至感到世界出现某种残缺......青山憾容,苍天含悲!

今天大家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沉痛悼念我的奶奶——张志芳。

首先感谢大家(在冬意未尽的舂风里)亲临灵前和我一起为我奶奶奠行(鞠躬),我谨受父亲委托下面向我奶奶与爷爷的神灵致悼词。

公元1918年,农历马年,即民国七年的8月19日奶奶出生在原米脂县三川口乡后米脂沟村(现划为子洲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奶奶是缠着脚长大的封建社会女人。

(1934)年奶奶与爷爷结婚,有六个儿女,为养育儿女长大成人,奶奶与爷爷共同挑起家庭重担。

爷爷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任艾渠乡指导员,1950年创建了石沟供销合作社。1975年离休回家后常常用偏方

免费给村民治病。爷爷生前为人热情,忠厚善良,生活俭朴,勤俭持家,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稳定快乐的大家庭环境。

1988年爷爷去世后,奶奶先后在我三姑家、榆林大姑家,以及鱼河峁农场里渡过了幸福的晚年,尤其在鱼河峁农场生活的时间里,我们雇用两人为奶奶全天照顾,有人陪她说话,给她洗衣、做饭、喂饭,每一点生活细节都能关怀照顾的无微不至。农场有近五百平米的窑洞面积,可使奶奶舒服居住;屋外有二十多亩绿色蔬菜基地,真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奶奶——您的这段晚年幸福生活是在桃花源中度过!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奶奶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平时有了病,村里老人给她磨送一碗,病就能好,但这一次用什么方法也是没有用了。奶奶——您走了,却带不走我们无尽的思念,您把坚韧的性格,做人的理念留给我们,这是我们的最大财富!

2010年11月2日,奶奶——您住入米脂县医院,我们不停的默默祈祷,希望能逢凶化吉,不幸,(渐慢)眼睁睁的看着您渐行渐远,当我们看着您慢慢地没有了呼吸,我们的内心犹如刀绞,悲痛万分。现在您告别了我们,也告别了这个您曾经生活了九十多个年头的世界。我们本不相信什么天堂,但现在我们深深地希望,您抛开尘世间的所有病痛和磨难,一身轻松,一身自由地奔向天堂,奶奶我们永远缅怀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敬爱的奶奶,今天我们聚在一起悼念您,您与爷爷的灵柩将一起合葬在芦草峁山顶的墓地里,令我们很欣慰。奶奶您太累了,慢慢的垂下您辛勤的双臂,静静地安息吧!

5.老校长悼词 篇五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在这里隆重悼念德高望重、深受永泰各界人士好评的教育界前辈——何鑑唐老校长。此时此刻,我和大家一样, 心情沉重,悲痛万分。我们悲伤, 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位敬重的老校长;我们心痛, 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位慈爱的长者;我们难舍, 因为我们就此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何鑑唐老校长1929年3月出生于永泰县大洋镇,1950年1月毕业于福建学院经济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1年—52年在嵩口小学任教员;52年—63年在福清一中任教务处副主任;63年—77年,在永泰一中任教务处主任、曾一度主持学校日常工作;77年—81年,在同安中学、大洋中学任校长;81年9月起任永泰一中校长兼校党支部副书记;84年退居二线,担任永泰一中调研员;89年9月退休后担任永泰县教育局督导员、局关工委副主任兼德育报告团名誉团长。**年4月1日10 时 20分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在永泰县医院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2岁。

作为教师,他师德高尚,学识渊博,业务精通,教学成绩突出。五十年代就提出了抓“五个环节”的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八十年代提出教改“七字法”(育、学、导、精、实、力、创),并在市级刊物上发表了5篇相关的教学教改论文,有力地促进了永泰山区教育的发展。

作为教导主任,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兼任高中年级的教学,与教师同学习,同教研,同备课,同教学。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切磋改进教学。整个校园充满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使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作为校长,他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注重教书育人,学文立德并举。他是一位执着的践行者,用他的学识修养、思想行为影响着每一位员工、每一名学生。他坚持教育的公平性,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坚持教育的全面性,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他坚持教育的人文性,满足每一位家长的殷切期盼;他坚持教育的高效性,多次创造了永泰一中令人叹服的高考佳绩。

作为局关工委副主任,他退而不休,心系教育,心系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局关工委撰写德育报告稿28篇,达16多万字。不顾自己年老体衰,退休至今共为中小学、职专、建专等学校做德育报告1075场,听讲受教育者达56万多人次。本周一,他还为一中北区学生做了一场德育报告。

何鑑唐老校长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永泰的教育事业,他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真正实践着教书育人的诺言,从教39年,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58年—62年,连续5年获县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85年再获县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他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团结同志,廉洁奉公,厉行节约,始终保持了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以他一生的实践,谱写了一首优秀共产党员的壮丽诗篇。82年、84年分别获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91年获福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他的一生,是无止境关爱祖国下一代的一生。退出一线领导岗位后,他仍然关心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他用人生的余热照亮了千万朵祖国花朵的心灵。95年,被省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国家关工委授予“中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他是教师的楷模,是一代师表。他用自己整个生命为永泰教育留下了一座师魂的丰碑。

联奎塔肃然垂首,大樟溪低沉呜咽,杜鹃泣血,百灵哀鸣。何鑑唐老校长的离去,使我们痛失一位难得的前辈、良师和益友。这是永泰一中、也是永泰教育界的巨大损失!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何鑑唐老校长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作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努力工作,当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告慰何鑑唐老校长的在天之灵。

安息吧,我们敬爱的何鑑唐老校长!

6.沉痛悼念老同学悼词 篇六

高中的同学,曾经的玩伴与密友,涛,真的去了另一个世界吗?不敢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

记得,他是六九年三月出生的,年仅四十一岁,男人最有味的好年华,竟然,这样去了。

依稀,年少痴狂的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岁月。

高中,两年间,我,红,伟,还有涛,两男两女,是铁板不扯的四人组合。

在学校,是前后的同桌,上课偷偷传递的纸条,横七竖八,写的都是与学习无关的话语,他总喜欢,将懵懂朦胧的情感,融入那我们都不太懂的诗句中,相互传看解读,是涛,将我带进诗词的王国,感受那份淡淡的忧伤,也是涛,用他那色彩浓烈的画作,让我重染,年幼时的那份梦想。

放学后,是一起嘻笑侃谈的玩伴,涛与红,都是中不溜秋不太拔尖的成绩,总不被老师所关注,却都有过辉煌的即往,失落与鼓励总是缠绕在一起,也曾努力,却敌不过,那悄然逃出来玩耍的欢畅,他们的话特别多,我与伟,总是不合时宜跟着玩。

红总拉上我,而涛总拉上伟,在伟家那没有父母呆的家里,一起买菜做饭,一起唱歌侃谈,一起喝酒划拳,一起打牌猜谜,一起疯疯颠颠像孩子似的,在长长堤上放风筝……

相继而来的是,高考预考中,两两的出局,剩下的两人,被分得天各一方。

那四人组合被迫解体,最后紧张的两月高考复习中,却也抽时间,聚谈了三两次。

伟,专心致志于备考,红与涛,成为一对情侣,而我,感慨分离,忧郁着自己的感伤。

高考尘埃落定,伟自飘向他乡的高校,剩下的三人组自发被融入同学会中,常一起聚会一起喝酒猜拳,一起唱歌跳舞,一起疯闹的日子,因为红的身世与家境,红与涛在涛父母的强烈反对中,劳燕分飞。

敦厚善良的涛,带着父母的期望,很快,身边重新有了个被父母认可的漂亮女友,虽然依然在一起玩耍,但却感觉,他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再也看不到他写的飞扬的诗歌,他绘的七彩的国画,也越来越听不到,他带着浓重的乡音,讲的那些不太高明,却忍不住跟着他笑的笑话。

再聚会,已是我的婚宴,紧接着,是涛的婚宴,红的婚宴……

然后,就是我家小儿出世,红的小儿出世,而涛妻的.肚子,依然平坦。

照顾儿子,成为我生命中全部的色彩,顾不上关注,同学们的生活,但偶有聚会,他们依然没有忘记约我,涛,常会是聚会买单的那个人,只为,重情守义而念旧的他,在父母的关照下,进了被人羡慕的好单位,有不菲的收入,装修豪华的家。

我家小儿已上小学,涛的妻,肚子依然平坦,听闻,似乎是涛那善良贤慧的妻有病,为此,涛的家,已为此掀起惊涛骇浪,毕竟,涛是家中的独子,父母热切盼望有根的延续……

后来,大约是六、七年前,涛曾约我一起,如高中时代,到堤边坐坐,吹着夜风闲散地聊,那天的他,喝了不少酒,很是消沉,为父母期盼,为夫妻情感日淡,为无子之痛。

再后来,各自忙于生存,不再有机会见面,却闻知,他找了个小三,已与闹得,与妻离婚———其实,他的妻,我们同学都认得,似乎是某某同学的初中同学,好面子的她,无法面对婚姻的破裂,在离婚后即远走他乡。

虽然,不曾再与涛联系,却一直祝福,毕竟,与他一起共度,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最灿烂的笑,最纯洁的情,都曾相互见证过。

以为,日子,就会这样慢慢滑过,慢慢变老,却不断,惊雷乍起———我的老同学,涛,已驾鹤西去。

“死去何所道,托体与山阿。

白发人送黑发人,逝者已了,生者何堪?

唯有善待自己,珍爱自己,为自己,更为关爱自己的亲朋好友。

夜,更深,所有的记忆都在奔腾。

7.雷锋买手表被老领导批评 篇七

1958年,雷锋报名去鞍钢,张建文也一起被派往鞍钢培训。在谈到雷锋买手表和皮夹克的事时,张建文回忆说:“当时鞍钢文化生活很丰富,周末经常有舞会,团组织动员大家参加。在舞会上,我们看到有的东北工人穿着皮夹克很精神,很多人也劝雷锋参加舞会要穿得好点。大约是1959年2月的一个星期天,雷锋拉着我去寄卖商店转,看见那里卖的旧货都很便宜,于是便买下了手表、皮夹克和一个皮箱,都是很便宜的旧货,三样合在一起才几十元钱。因为我家里困难,他也给我买了手表和皮夹克,他自己买的皮夹克是棕黑色的,给我买了一件黑色的。虽然是两件旧皮夹克,但打过油后很亮,我还穿着那件黑皮夹克和雷锋等工友一起合过影。”张建文老人接着回忆说:“后来,雷锋把穿着皮夹克的照片寄给望城县委的老领导。县委赵阳城书记看到了雷锋这个照片,回信批评雷锋说:全国人民正在勒紧裤腰带,你怎么能穿皮夹克?希望你艰苦奋斗,永不忘本。雷锋读后非常惭愧,就把那件皮夹克收了起来。”

张建文老人念念不忘雷锋对他的帮助。他说,雷锋当年会开拖拉机,去鞍钢不久就是正式工了,每月工资36元多,而张建文是学徒工,一个月挣18元钱,雷锋便经常在生活上帮助他。到了工厂不久,张建文家里来信说母亲病危,当时他没有节余,也就没有寄钱回家。但一个月后,爱人来信说寄回家的20元钱收到了。他很奇怪,自己明明没有寄钱回去,问了半天才得知是雷锋以他的名义寄的钱。

(据 新华网)

8.一位老农民的悼词 篇八

苍天落泪,山河齐悲。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宋长林老先生不幸逝世,并向遗体作最后的告别。

首先,我代表宋氏全家,衷心感谢各位冒着盛夏酷暑,不辞辛苦,为宋老先生送行也为我们共同分担悲痛的亲朋好友。

宋老先生因患胆管结石已经多年,由于年事渐高,体力日衰,病情加重,反复发作,虽经医院竭力抢救,终因医治无效,于7月7日下午3时30分,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5岁。

他带着对儿女亲情的无限牵挂,带着对父老乡亲的深切留念离开了我们,宋老先生前含辛茹苦,不屈不挠,不向困难低头,养育七个儿女,艰辛的人生历程,仿佛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宋长林老先生出生于 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幼丧父,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社会。

少年时代是在黑暗的旧社会度过的。

他自幼聪明好学, 在上学期间,他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夸奖与表扬。

由于家庭贫寒,生活所迫,从小就养成自力更生习惯的他从此与读书擦肩而过,为了家庭的温饱,过早地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和体力劳动,十三岁开始为他人打长工,做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劳动强度。

成年后,宋老先生与杜氏结为夫妻,从此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夫妻二人靠劳动和汗水自成家业,一生养育三男四女,

生活所有家庭重担全部压在父亲一人的肩上,为了妻室儿女,一年365天,起早贪黑,咬紧牙关,战胜困难,不管在多么困难的环境里,他都凭着坚韧的毅力迎刃而上,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坚强的脊梁支撑着我们这个家。

几十年来,他老人家含辛茹苦地把众多子女一个个从小抚养到成家立业。

宋老先生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平民百姓,他的一生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正是这种平淡如水的岁月,却体现了人生的伟大之处。

他一生辛劳,淳朴温厚,勤俭朴素,节衣缩食,生性坚强,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养育子女,恩重如山。

他生病后不想增加儿女们的负担,他与病魔作了顽强的斗争,只要病痛稍有好转,他总是坚强地尽力自理,事必躬亲。

所有这些,使我们每次回想起来,总感到十分辛酸和悲伤。

宋长林老先生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留下了他对生活深深的眷恋,留下了他对我们深切的关爱,留下了他那挥之不去的音容笑貌,也留下了许多难以言喻的遗憾。

生活有千百种形式,但每个人只能经历一种。

但宋老先生一生问心无愧,终究是一个实实在在好人,是一个值得后辈永远追念和热爱的好父亲、好叔父、好爷爷,他永远不会与我们分离,他将永久活在我们心里。

我们会深深地惦念他,直到永远。

子苍天落泪,山河齐悲。

子欲孝而亲不在。

宋长林老先生走了,他带着对大王台村每一寸土地的深深眷念走了,带着对亲人对朋友的祝福永远的走了;

我们再也看不到您那高大伟岸的魁梧身躯;

再也摸不到您打长满双茧的勤劳的双手;

再也看不到您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

再也品尝不到您给我们烹制的美味佳肴;

再也聆听不到您那嘘寒问暖的话语;

他就这样走了,默默无闻的来,又默默无闻的去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无比的痛心!

他走了,当辛辛苦苦把子女都培养成人,当儿孙满堂,可以安度晚年的时候,他却义无反顾的走了。

宋老先生,您安息吧,活着的人一定会遵从您的遗愿,把您善良勤劳、自强、节俭的优秀品德发扬光大的,您就安心的去吧,到您的极乐世界去吧,上天会保佑您的!

宋老先生,安息吧!一路走好!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日

写给一位百岁老人的悼词【2】

老奶,我最亲爱的老奶,您选择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静静的走了,今天,重孙和家人、亲戚们一道,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来到这儿,送您最后一程。

老奶走的时候我没有在身边,但我知道她舍不得我,舍不得她的子孙们。

她就带着对家人的不舍永远的离我们而去,留下了她为我们托举了整整八十年的这片家庭的蓝天,却将我们的思念永远地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也将那份永远无法释怀的哀和痛还有我们无止境的思念留在了我们的心底,从今以后,老奶的音容笑貌就只能从她为数不多的照片中,从我们饱含思念的记忆中重温了。

我会永远记得,老奶你名叫李海秀,19出生在沁县南站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我更不会忘记,3月16日,这个黑暗的日子,你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

您的一生,是无比坎坷、无比辛劳、无比坚强的一生。

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无疑,你的`人生演绎了一部感天动地的传奇。

幼年的你,由于母亲的病逝,不得不过早地尝到了远离母爱的滋味,孱弱的肩膀担负起了家中的琐事,一双纺花织布的巧手,却时常在冬日里布满冻疮与厚厚的茧。

成家之后,先后生育一对儿女,原本应该有好日子过了,可是命运却给你带来了更加无情的摧残。

1937年,日军侵华,抗战爆发,战火硝烟燃烧到了山西沁县,百姓四处逃难,你的丈夫为了给在地洞里避难的没有饭吃的亲友们回去取食物,

而惨遭日寇杀害,你带着两个孩子守在他身边,就是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悲痛欲绝,哭了整整一夜。

我无法想象那种悲鸣,那种痛楚的情境,你又是在那样的岁月里,怎样的面对生离死别、怎样的忍辱偷生、怎样的用你的心血和汗水去点燃这个家族的希望。

为了生存,你抱着尚在襁褓的儿子、拉着女儿四处奔走。

讨过饭,挖过野菜,树皮、在敌人的枪火,炮弹下,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自丈夫过世后,孝顺的女儿和天子聪颖的儿子便成了你生命中灵魂的寄托,来到了开村,含辛茹苦的将一对儿女抚养成人,中年的你随着外孙们的相继出生,本该就此享天伦之乐。

可是聪明过人的小儿子在您25岁那年却不幸病逝,你数次的晕倒,谁都知道,因为你心灵深处的精神支柱彻底垮了。

幼年丧母,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这就是人生三大不幸,也是人生中少见的传奇。

她老人家历经无数沧桑,吃斋念佛数十载。

能活这么大的岁数绝非偶然。

您把我的父亲住在一起,祖孙相依为命。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您看着我们欢笑嬉戏时慈爱的微笑,这一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真实,又是那样的无法描述。

您没有念过书,但在儿孙心目中,在亲友们和左邻右里中,您是一位真正伟大的人,您用朴素的语言和自身的榜样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做人,

应该怎样自尊自强,使我们从小就具备了正直的品行;您潜心医道,乐于助人,为十里八乡的病人除去病痛之苦;您宅心仁厚,心地善良,

让乡亲邻里们一口赞颂;您温柔慈祥,对我们关心备至、体贴入微,用令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关爱让子孙们在您的羽翼屏护下度过快乐的童年。

平凡之处方显伟大,您的爱深沉而内敛,带着醇厚而慈爱的笑容为我们撑起了一方无雨的天空。

您总是有了好饭拨进我们的碗,有了好衣穿在我们的身,老奶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不求回报,不讲条件,默默的付出,操劳了一生,唯一的企盼就是我们快快长大。

老奶您在世的时候没有享过清福,我们未尽孝道您却已经撒手人寰,我本想努力工作,赚来工资买些您爱吃的点心以表孝道,可到头来却是在您离去之前都没能赶上见您最后一面,悲痛之余也让我后悔不已。

您可知道,家中有了您才更加的温馨幸福,可如今子欲孝而亲不在,其悲其痛何以言表。

老奶生前吃斋念佛几十载,一颗菩萨心肠,即便是在与病魔抗争的那几个月里,还要坚持为人看病。

这种忘我的精神无不催泪下。

“月冷三更梦,空梁不见人”,从此我们阴阳两隔,祖孙永诀。

为何千重山隔能见面,一层黄土隔却永不能相逢。

老奶,我知道您的听力早就不好了,你也同不懂普通话,但是我还是相信,你的在天之灵,一定能听到也能听懂我现在所说的这些话,因为,这是我,也是我们在场所有的家人亲戚,从心底流出的语言。

9.胡府谢老孺人追悼会致悼词 篇九

首先感谢你们大家踏着乡路过河渡水,亲临灵前,为我的奶奶奠行。我感激万千,代表我的家人在奶奶的灵前致悼词。

我的奶奶,辛苦一生,年迈之日不幸痼疾缠身,晚辈千方百计、侍奉汤药,无奈病入膏肓,华佗再世也无力回天,不幸于古历2013年12月10日22时30分寿终萱堂,享年八十六岁。

呜呼!苍穹惊悸,风卷残云;大地帘幕,万物萧瑟。哀哉!吾辈悲怆,痛不欲生!

奶奶祖籍汨罗,生于古历公元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七日。八十六年的风雨人生,您历经艰辛,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您作为胡家主母之日起,您就用全部的生命来经营这个家的温暖与快乐;是您的巧手灵心与祖父的勤劳汗水交融在一起,撑起了这个坚实繁重的家;尽管您字不识几,但您明白 “人敬我一尺我敬他一丈”、“宁亏自己不欠他人”的儒道古训,培育了儿女们的成长。我们的父辈就是在您的教诲下,恪守做人的道德,不息劳顿、勤俭持家,从而家道兴旺,和睦孝顺,子孝孙贤,人才辈出。

亲爱的奶奶,你不顾我的眷恋,带着临终对儿女的期盼匆匆离开,您就这样悄然无息地驾鹤仙去了,你走得那么的突然,那么从容、那么飘然、那么坦荡。

噩秏传来,有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我们再也无法见到奶奶您慈祥的面容,只剩下几回回的想念。想念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我知道您苍白的头发诉说了您育儿的辛苦,满脸的皱纹告诉儿你生活的艰辛,奶奶,您记得吗,您用柔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家庭,您用瘦弱的双臂整日操劳,给全家人带来了温馨祥和与欢乐。您为大家做得每一碗汤、每一碟菜、每一顿饭以及您对大家说过的每一句亲切的话语、投递给大家的每一个温和的眼神,都让人深深感受着伟大的母爱和家庭的温暖。

奶奶,您真得太累了,为了我父辈姐妹兄八人读书,你一个人独守家里,作十个人的活儿,您曾经从半夜就起来,洗碗洗衣服,煮猪食,天微亮之后,就下地干活,不论严寒酷暑,你都不休息。

您的一生,永远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少年来一直保持者一个习惯:饭是您煮、菜是您烧,但最后一个动筷子的是您。

您的一生同大多数老人一样,熬过了艰苦岁月,把子女八个拉扯长大,所谓拉扯,就是很不容易。您走在路上,左边要拉一个,右手要拽一个,左边在呼,右边在叫,这个在叫冷,那个在叫饿,真的不容易。一家人风风雨雨地走,沟沟坎坎地走,不容易。

直到您到了年迈、无法做动家务,您还是牵挂着儿孙晚辈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婚姻家庭生活。

终于,您积劳成疾,柔弱的心脏不堪重负,停止了跳动,让您和我们永别。

这病魔,这苍天,真是不公平,让您离我们而去。您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了一个平凡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普通母亲!

岁月蹉跎、山高水低。母亲啊,几十年的辛劳使您积劳成疾,背载一生。到了发白古稀之年,罪恶的病魔缠身不去,吞噬了您最后一丝余热!天竺泣诉、地宫震扰!呜呼哀哉!

奶奶,您那揉捏颤抖的双手,印记了您坎坷人生一道道的山峦河川,也牵动着儿女们一片片的血泪心结!然而您急促而别、撒手西去,怎不令儿女们痛心疾首、追悔莫及?!不妄的儿女们无能尽孝、抱恨终生啊!呜呼哀哉!

上一篇:党史单选题答案下一篇:四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