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2024-07-05

中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共8篇)

1.中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篇一

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随着我省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散文阅读已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5年云南省课改区和非课改区的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中,均各选了一篇散文作为考查材料,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为了帮助2006年参加中考的同学能更好地完成散文阅读题,从而获得高分,笔者认为同学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复习备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分类。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3.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4.阅读散文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二、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琢磨答题技巧

1.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考场散文的阅读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我们知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我们看到一篇散文,千万不要被它的材料众多、内容博杂所吓倒。尽管散文看似很“散”,但都有一个“神”统领全文。这个“神”就是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情”,就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志”,就是作者记事说理的“理”,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我们一定要平心静气、集精会神的通读全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或“抒发了什么情”、或“言了什么志”或“说了什么理”,即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再来研究局部才不会偏离中心,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

第二步,找准线索,理清结构。

既然散文的取材广泛,内容博杂,那就要有把广泛材料、博杂内容串联起来的“东西”,这“东西”就是线索,散文如果没有贯穿全文的恰当的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线索可是“景物”,可是“游综”,可是“情感”,或别的什么寄托物。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准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文章的内容层次、结构安排。

把握主旨和理清线索时一定要注意三点:一是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二是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是作者“点睛”的地方,融情于景(抒情散文)、融情于事(记叙散文)、融情于理(说理散文)的过程是“画龙”的过程;三是各段的开头一句话,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四是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表明心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五是文章中多次、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第三步,审清问题,确定答题区域。

在把握住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文后各题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求答案,即确定答题区域。有三点提示:一是看题干要一气看完,切忌“看一题,做一题”;二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前后勾连;三是依据题干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第四步,根据答题区域,精读文本,勾画关键语句。第五步,紧扣题干要求,组织语言材料回答问题。

在组织语言材料进行表述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通畅精确,四要有分值意识。注意:尽可能用文中的句子或关键词语作答,实在不能时,也要紧扣原文意思作答。

下面以云南省课改实验区2005年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千姿百态花烂漫》作具体说明

①人们观赏花,感受美,花与美形影不离。

②姑娘戴花,公园种花,庭院养花,是因为花除了在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外,还把姑娘、大地和环境打扮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自古以来,人们常用“如花似玉”“花容月貌”来形容人的美丽,用“花好月圆‘来比喻团聚的美好。可见美寓于花,花含着美。

③花有美丽的形态。世界上的花可谓千姿百态:有的朴实浑厚,有的小巧玲珑,有的端庄秀丽,有的婀娜苗条,有的威武豪爽,有的风采翩翩。白色的绣球花并不著名,可它那晶莹洁白的丰姿叫人看了真有“白云疑向枝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的美感。芍药是芳姿绰约的名花,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感到“周回未足,比喻语难为”。每当春风送暖,杜鹃鸟啼,杜鹃花满山开放时节,其红装嫣态,分外妖娆。怪不得诗人说“花中此物似西施”。

④花有鲜明的色彩。“花是颜色的宝库”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红的似血,白的如雪,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万千种花有万千种景色,即使是一种花也有五颜六色。素称“花中之王”的牡丹就有红、黄、姿、绿、白、暗紫和墨色。北宋时洛阳姚家的千叶黄牡丹和魏家的千叶肉红牡丹,色压群芳,名贵天下,故称“姚黄魏紫”。在我国,牡丹自古被尊称为“国色”,古人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

⑤悠久的中华文化赋予花许多高尚的品位。兰花幽香醉人,花姿秀美,绿叶修长柔韧、四季常青,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欢种兰养兰,画兰颂兰,尊它为“花中君子”,把它作为超凡脱俗、高雅纯洁的象征。中国古人向来爱用兰花比喻正人君子,常以“兰交”“兰契”来形容深厚、真挚的友谊。古人说“芝兰生于山谷,本自无人知,只为馨香重,求这遍山隅”,热情歌颂了它的傲岸不屈的气质。冰肌玉骨的水仙花终生清素淡雅,不尚豪华。“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诗人借水仙称赞了纯真高洁的人品。冰清玉洁的荷花,常常让人联想到高风亮节的为人品性,因而倍受人们的称颂。宋代周敦颐在著名的《爱莲说》中,热情洋溢地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⑥悠久的中华文化还赋予花许多可贵的精神。古今志士多以梅菊自许,这是因为梅花和菊花傲雪斗霜、不屈于严寒。苏轼《红梅》诗有:“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刘禹锡《菊花》诗云:“满丛佳色在,未肯委严霜。”这些诗句赋予了梅菊威武不屈的精神。在人们心中,花除了把自己的全部芳香、色彩送给人类,还慷慨捐躯,或入药祛病,或供食饮,具有为人类造福的献身精神。如荷花,除了以鲜艳的花朵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把莲子、荷花、藕奉献给人们,作为食用佳品和疗病良药。

⑦花,可爱的花,外美内也美,愿花美人更美。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花与美的关系是什么。(2分)

答: 20.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花给人带来哪些好处。(3分)

答: 21.第③④自然段先后描写了花的形态和色彩,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其总体特点。(2分)(1)形态总体特点是: ;

(2)色彩总体特点是:。22.第⑤自然段分别写了三种花,请结合文意,说说它们被赋予的品性。(3分)

(1)兰花:(2)水仙花:(3)荷花:

23.第⑤⑥自然段分别写了兰花、水仙化、荷花的高尚品性和梅花、菊花的可贵精神。除文中几种花外,请你举出一种花,赋予它某种高尚的品性或可贵的精神。(3分)

答: 24.本文的行文思路是:首先,其次,最后归纳小结,表达作者的心愿。(2分)

25.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对文章主旨的理解。(2分)

答: 26.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请说出其主要的特点并作简要评析。(3分)

答:

看到这篇散文,我们第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赞美花的美来赞美高尚的品性和精神,希望人具有像花一样美好的品性和精神。

第二步就是抓线索,理清结构。一看标题“千姿百态花烂漫”,就可大体知道这篇散文的写作对象是“花”,读完全文,你肯定会确认就是写“花”;再把每一段的开头一句话连起来一读:“①人们观赏花,感受美,花与美形影不离。②姑娘戴花,公园种花,庭院养花,是因为花除了在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外,还把姑娘、大地和环境打扮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③花有美丽的形态。④花有鲜明的色彩。⑤悠久的中华文化赋予花许多高尚的品位。⑥悠久的中华文化还赋予花许多可贵的精神。⑦花,可爱的花,外美内也美,愿花美人更美。” 再读开头段①、结尾段⑦,一想就会发现:本文的线索就是“花”,赞美的是“花”的美:外美,③④段;内美,⑤⑥段。①段讲花与美形影不离,②花与美的关系,⑦段是议论抒情,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愿花美人更美。”

第三步,明确问题,确定答题区域。把握了大意、抓住了线索后,再读文后的各题题干,就会明确命题人要求我们做的是:花与美的关系是什么,花给人带来哪些好处,花的形态和色彩特征是什么,作者赋予兰花、水仙花、荷花的品性是什么,你知道的其它哪种花的高尚品性或可贵精神又是什么,文章的思路、主旨是什么,对文章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作评析。并且通过26题的题干“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就确定这是一篇散文,散文就要按散文的要求来读来理解。

逐题确定答题区域:19题,一看理的结构就知道答案在第一二自然段中找。20题、21题、22题和23题题干已标明答题区域:“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花给人带来哪些好处。”“第③④自然段先后描写了花的形态和色彩,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其总体特点。”“ 第⑤自然段分别写了三种花,请结合文意,说说它们被赋予的品性。”“第⑤⑥自然段分别写了兰花、水仙化、荷花的高尚品性和梅花、菊花的可贵精神。除文中几种花外,请你举出一种花,赋予它某种高尚的品性或可贵的精神。”24题,行文思路就要看全文了,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安排。第25题,文章主旨,就要结合全文内容,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来领会了。

第四步,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答题区域,再读文本,勾画关键语句,组织语言进行答题了。

答19题时,仅仅抓住“关系”二字,且分值是2分,读了第一自然段,因为才有一句话,我们一下就会发现花与美的关系是“形影不离”,但如何“形影不离”没讲,在读了第二自然段后,发现此段有三句话,第一二句话都没讲关系,只有第三句话讲的是“关系”:“美寓于花,花含着美”,此时,答案“美寓于花,话含着美,二者形影不离。”就出来了。

答20题时,题干已明确“阅读第②自然段”,我们发现第②自然段有三句话,分值又是3分,好象就是一句话1分,但第三句话是说花与美的关系的,这样,我们就要想到前两句话有一句话里有两层意思,再细读,就会发现第一句话中有“除了在„„还能„„”,两层意思已明,答案自然就有了“从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精神上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答21题时,读第③自然段,就发现本段共有5句话,第三四五句话是并列关系,分别讲了绣球花、芍药和杜鹃花的形态;第一二句话是本段的总说句,特别是冒号“:”的提醒,就可确定答案在第一二句话中“美丽”“千姿百态”。

读第④自然段,就发现本段共有7句话,其关系是由概括到具体,层层推进地进行说明论证:第一句说花的色彩“鲜明“,第二句话是引证第一句话的,第三句话再具体说鲜明的色彩是“万紫千红,鲜艳夺目”,第五句话进一步说明“即使是一种花也有五颜六色”。第六七八句话都是证明这一句话的。这样,答案自然就在第一二三四句话中。“鲜明、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五颜六色”

答22题时,阅读区域是第⑤自然段。我们首先分出层次,哪些句子是写兰花的,哪些句子是写水仙花的,哪些句子是写荷花的;再分别读这些句子,勾画与品性有关的句子或词语,然后再组织答案。“(1)纯洁,傲岸不屈(20清素淡雅,不尚豪华(3)冰清玉洁,高风亮节(意思对即可)”

答23题时,首先要分析文中兰花、水仙花、荷花、梅花和菊花与作者赋予它们的高尚品性和可贵精神之间的关系,再依据此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写出答案:“报春花清雅,是春天的信使;山茶花热烈,敢于与霜雪抗争。”

答24题时,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已经抓住了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花”,并知道全文结构是总分总,分说部分又由外到内的写花的形态色彩和赋予它的品性精神。那答案也就出来了:“首先,写花与美的关系(形影不离);其次,写花的外在美(形态、色彩)、内在美(品性、精神)。”

第25题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通过做了上面的题目,主旨也不难把握了,再浏览一下开头和结尾,特别是结尾,主旨自然就明白了:答题要点:全文通过写花写美来赞颂高尚的品性和可贵的精神;表达了“愿花美人更美”的期望。

第26题,评析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首先要回亿复习时,我们学过哪些散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再结合本文,列举一二进行评析:主要写作特点:古今诗文的穿插运用或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答题示例:文中写兰花的纯洁,穿插运用了大量的诗文,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增添了文学色彩;或者,文中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2.利用2005年的经典试题,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附:北京市2005年中考语文阅读题。

阅读《老北京的小胡同》,完成第15—19题。(15分)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 乾

(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①[锔(jū)]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

②[沙雁]做工精细的风筝。下文中的”屁股帘儿”是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③[秫秸(shú jiē)]去掉穗的高粱秆。

15.从第(4)段中找出与第(1)段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第(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5.答案: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共2分)16.答案要点:(1)丰富(2)和谐(有趣、安宁)(共2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7.答案:回忆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或:回忆儿时游戏之乐)(共2分。答案不完整只给1分)

18.答案: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共3分,“屁股帘儿”飞起的样子1分,“我”的心情2分)

19.“感触”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

示例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应当保留它的文化传统。示例三:对城市建设中不适当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遗憾。

(共6分。写出感触最深的一点,给2分;能结合文章,给1分;有分析,给1分;语言通顺、有条理,给2分)

同学们,只要克服惧怕心理,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阅读思路和答题的一些技能技巧,多做题,并在作题的过程中多总结、多琢磨,散文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的,中考也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的。要坚信:成功的大门是永远为敢于拼搏的人敞开的!

2.中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篇二

阅读答题的的过程及目标包括这样三个层次:

一是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用较快速度读课文, 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各段之间的联系, 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不过多顾及细节。"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

二是细部研读课文, 要逐句逐段的精读, 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层分段, 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对段意进行归纳概括。由段到篇, 理清句、段、篇的关系, 从各段之间的联系中, 体会作者的思路。

三是总体把握课文, 达到理清全文结构, 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 以及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即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从阅读行为看, 经过对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 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致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文章全貌。

具体解题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排除干扰, 依文解题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 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 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 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 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 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 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 (2008重庆) 《梦幻视觉“水利方”》 (5) 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 影响美观, 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 (聚四氟乙烯) 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 不沾附尘土, 风一吹, 土就走了。

可见, 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 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解答主观性。

二、抓住分值对应点

阅读, 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 超过2分的题, 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 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 (2008长春) 《失去的书桌》 (3) 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 (3分)

答:⑴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⑵在书桌上画画;⑶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 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使答案完备。

三、提取信息, 归纳重组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 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 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 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 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 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一) 、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经历) 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 筛选材料, 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 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不超过80个字) (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 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 因此, 抓住了中心句, 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 关键词句进行

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 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 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 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 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 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 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 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 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

找中心句, 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 归纳段意:本段 (概括或具体) 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四、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 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 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 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 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3.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篇三

1. 主旨题

主旨题所提问题主要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标题、作者的态度、目的等。我们首先要找出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可以在以下几个地方找到:

(1) 段首,演绎型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在段落的起始部分;

(2) 段末,归纳型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在段落的结尾部分;

(3) 段的中心部分;

(4) 有的主题句通过某种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提出来,它可能不是一句完整的话而仅是一个词语,还可能是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的。

主旨句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

(2)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3) Which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2. 细节题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除了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外,还必须弄清楚文中的一些重要细节或事实,如时间、地点、人物、数字、原因、结果、文字结构等。

细节题的提问形式常见的有:

(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en / where / what / who / how / why ...?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true EXCEPT ...

3. 指代题

当遇到要测试的生词时,要通过上下文猜测。注意与这个词紧密相连的前后几个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后面有同位语、破折号或括号时。其次,利用构词法来进行猜测,这些词的构成一般都有一定规律,掌握一些常见的规律,对猜测生词大有帮助。指代题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No one can live a completely isolated life” means in this passage.

(2)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raised” mean in News 2?

4. 推理题

推理题的答案往往在文章的字面上不会出现,必须依据已有信息来进行推理,不能脱离原文去主观臆断。推理题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 We can learn from this passage that ...

(2)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passage that ...

(3) What is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doctors’ words?

二、掌握各种阅读技巧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并运用各种阅读技巧。

1. 略读(Skimming)

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以获取全文大意,对全文总的印象以及作者的观点。略读时,只需要读一些选择的句子,以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读如斜体词、划线词,文章的标题或副标题、释义等,无须读每个句子。

2. 浏览(Scanning)

浏览是另一种快速阅读方法。我们通常采用浏览的方式以求迅速找出某一具体的信息,如时间、日期、号码、人名、事件等。

3. 细读(Intensive reading)

细读的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的细节。为透彻领会文章的主旨,必须弄清有助于发展或论证中心思想的重要事实或细节。它们可能证明一个论点,表明各种观点之间的某种关系,或者举例以帮助我们更充分地理解文章主旨。

4. 评读(Critical reading)

评读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观点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估。它实际上也是读者的一种再创造的思维过程。

当然,阅读技巧远不止这几种。我们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应根据命题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技巧,以达到既准确又迅速的目的。

三、怎样才能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轻松应对中考呢?

1. 大量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必由之路

大量阅读可以使学过的语言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在阅读量小的情况下,所学语言知识就理解不深,掌握不好,且边学边忘,学习效率很低。

2. 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突破口

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多少与其语言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D.A 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传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在阅读过程中,如遇到生词,要尽量利用构词法知识和上下文关系,猜测词义。

3. 巩固并加深语法知识

初中学生要熟练掌握《大纲》中的语法结构表,熟练掌握并运用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4. 拓宽知识面,增加背景知识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所选的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平时要多读这类文章,不断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考试时遇到类似的文章,就会感到比较容易。

总之,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科学有效的指导,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轻松应对中考。

4.中考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篇四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5.中考语文阅读题六大解题技巧 篇五

技巧一、抓住题目把握中心思想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中国戏曲,说明的中心是中国戏曲的特点。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技巧二、由略到精最少读三遍

①文章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

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

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

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第三遍阅读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③换角度审题: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错误,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而没有再看看问题。

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

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重新审题思考,避免答题的片面性,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技巧三、还原词句就近找论点

在记叙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经常设置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这样极易断章取义,偏离文章中心。

其次,不要随意联系现实。有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联系现实,当现实与文章内容不一致时,总认为文章的作者是错误的,然后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认知答题,完全不顾文章,这是大错特错的。

再次,遵循就近原则。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理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技巧四、依靠重点词完善采分点

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自己会做,就盲目乐观,精神松懈,考生常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

譬如《扬州个园》中有这样一段话,“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如果根据此段内容设置问题:此园名为“个园”的原因是什么?考生会感到回答此题非常轻松,但是却容易忽视一个最基本的采分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因此,考生越是认为试题容易,越应该慎重。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说明文提炼信息准确度好把握,信息点回答不全面却是个大问题。那么,如何全面筛选信息呢?像上面介绍的例子,只要考生在阅读时注意到“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前有一个“又”字,此题就不会轻易丢掉采分点了。所以在阅读时,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

技巧五、言简意赅分条作答

做课外阅读,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一些考生常怀有侥幸心理,答案写得非常详细,以便阅卷教师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问题时,应言简意赅。比如在回答“请概括文章所使用的事实论据,或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一类的问题时,考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如果是正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了,有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反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没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

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

技巧六、仔细审题避免丢分

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审慎对待,细心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须知: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

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

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考点、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

6.中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篇六

首先把握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一般是由语言形式到文章内容(因文解道),再由文章内容到语言形式(因道解文),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理解。

具体的过程及目标包括这样三个层次:

一是整体感知课文,要求用较快速度读课文,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各段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不过多顾及细节。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

二是细部研读课文,要逐句逐段的精读,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层分段,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段意进行归纳概括。由段到篇,理清句、段、篇的关系,从各段之间的联系中,体会 三是总体把握课文,达到理清全文结构,了解 其次培养自己良好的临场阅读习惯,拿到一篇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也就是说要整体阅读,大体浏览一二遍,了解文章的话题是什么,写作的对象是什么,这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也是容易忽略的环节。在这一步,要善于借助,也就是要借助文段的题目和出处,还要看文章的 第三要善于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善于在考场上抓网(系统)找点(准确)连线(关联)。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以及特点的关键词语。

(2)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领会句子的弦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把握文中的关键句,句式的修辞作用等。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和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语句(段)阅读材料,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关键语句可以是概括段落中拟的句子,提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或结构上承上启下,或含义深刻表现力丰富的语句。不论是一段文章,还是整篇文章,常常有直接表达中心的语句,善于把握这样的语句,是一种阅读能力,要在阅读实践培养这种能力。

(3)把握段内、句间的层次关系,理清全文结构,归纳文段要点,综合文段的内容等。通过理清段内的层次关系,特别是内容复杂的段落。关系理清楚了,文章的脉络也清楚了,通过合并同类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经过对文章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同时,我们从各部分在文中的作用,则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整体,从而达到整体把握文章中心。

(4)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会提取主要信息,对表达技巧进行评价等。如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结构安排、语言的运用和锤炼,表现手法等。

当然现代文中阅读中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特点的文章,要结合文体特征的阅读难点进行训练。说明类的文章应该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应用筛选要点的方法;记叙类的文章应当把握叙事、写人、状物的目的、抒发的感情,即写作的意图来归纳;议论类的文章应把握住中心论体即 当然面对考场,还需要同学们调整心理,以平静的心态,亢奋的心理、专注的心境,敏捷的反映面对试卷,就一定能有一个理想的成绩。

7.中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篇七

散文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类文体, 也是中考记叙文阅读中常考的一类文体。我们要备考这一文体, 就必须对散文有所了解, 有所认识, 这样才能掌握散文的特点, 以利于我们更好地备考。

我们了解散文时可重点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1) 散文的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文章的材料和组织形式, “神”指文章的主旨, 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 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 或是寓情于景。 (2) 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 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 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 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托义于物, 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 (象征物) 来表现一种深远的含义 (象征义) 。散文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 或朴实或生动, 或豪放或婉约, 或清新或凝重, 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考查, 一般集中在如下几个考点上: (1) 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2) 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和准确运用; (3) 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4) 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表现手法; (5) 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 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依据我们对散文考点的分析和研究, 根据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各地对散文的考查, 结合考纲要求和新课标精神, 考生在备战2011年中考时应特别注意: (1) 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2) 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 (3) 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命题呈现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 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真题解析]

(一) 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如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草屋的声音》第21题:结合全文内容, 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解题指导]这里要求“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其实也是要求能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是对文章内容与主题的考查。散文选材广泛, 行文自由, 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 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 (1) 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 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 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中我们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如“草屋是温馨的”“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等不难得出答案: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 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对草屋主人美好品质的赞美, 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由本题可见,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想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就要在初读文章时抓住每段的首句、尾句、富于哲理的判断句或带有总结性的话语来感悟感知。我们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内涵仔细揣摩,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领会文章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对考试答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几乎每一道题目都或多或少与中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们答题时, 应尽量向中心靠拢, 围绕中心来展开思路, 这样准确率会大大提高。整体感知文章还包括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梳理文章思路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每一段的中心句、文章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性段落和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阅读散文不仅要准确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更要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 这样对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很有好处。

(二) 把握文章脉络, 梳理写作顺序。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2小题:从第 (1) 段看, 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 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解题指导]这里的考点之一就是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 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一般又以如下两个知识点来呈现: (1) 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 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 (2) 顺序:这个知识点除了常考记叙文的三种基本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外, 如本题就是这样的, 还有如下两种考查方式: (1) 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2) 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对于这些考点, 我们答关于线索的试题时要找到线索, 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答关于顺序的试题时, 首先要了解三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和作用;其次要注意审题, 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 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 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 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 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 即使没有选择答案, 也不要回答为什么, 但思维过程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本题显然考查的是记叙文的三种基本叙述方式。我们从第一段中“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 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看出, 这是在回忆以前的生活情景, 因此是倒叙。这里先开篇点题, 对煤油灯做必要的交代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然后引出回忆。

(三) 品味作品语言, 领会语言魅力。如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姥姥的端午》第16题: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临近粽香五月, 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 踱着疲惫的小脚, 推门, 走近, 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 为我一掩再掩。

(2)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 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地坐在门前, 想念乡间, 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 鸡鸣犬吠, 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品析与把握。它属于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语言魅力, 这是一个大的考点, 这一考点还包括如下方面:

(1) 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 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 词语妙用。考题一般的表现形式是: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妙用) 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解释词语 (在语境中) 的含义; (2) 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3)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 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 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 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这样的考题, 关键要抓住中心词, 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我们解答这样的题时不能单单地就字来论字, 还要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生动、准确和富有美感的特点, 并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 所以剖析散文的语言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准确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是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本题中: (1) 考查细节描写 (修辞的运用) 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联系“清明夜起”“推门”“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一掩再掩”等词句, 可以看出姥姥对孩子的关爱。 (2) 考查人物的神态描写及其作用。联系该词所在的语言环境, 从两个“想念”不难看出姥姥“呆呆”的神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而从“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中可以看出姥姥勤劳的品格。因此我们也很容易写出正确答案: (1) 运用细节描写 (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 , 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 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 (2) 运用神态描写, 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表现了她的勤劳。

(四) 分清表达方式, 理解特殊作用。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5题:分析第 (3) 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我们答题时关键的是要弄清楚表达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散文中叙述、描写和抒情非常常见。散文中的叙述主要是交代事情的经过, 是作者抒情的基础;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 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 (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 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 ;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 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对于散文中的抒情, 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 一般不单独出题, 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虽不是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散文有时也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如《煤油灯》一文的第三段就是这样。我们要注意的是散文中的说明, 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明白了上述内容之后, 这一题就相当好做了。不难看出, 第三段重在说明煤油灯的制作过程, 联系全文, 可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1) 将制作过程写得丝毫不差, 突出煤油灯在“我”心中印象的深刻程度。 (2) 写出“我”的全神贯注和全情付出。

(五) 揣摩表现手法, 深入理解文章。如2010年贵州省铜仁地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夜晚》第14题: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城市和乡村夜晚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题指导]显然,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对于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一些考生往往将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混为一体。值得强调的是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 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2) 咏物类———托物言志; (3) 怀古类———借景抒情、寄事抒情; (4) 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5) 送别类———寄事抒情、借景抒情; (6) 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 等手法。

试题中文章的标题是“夜晚”, 也写了两个不同地方的夜晚, 即乡村的夜晚和城市的夜晚, 但这两个地方夜晚的情形又是不一样的, 显然作者是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同夜晚的特征:乡村的夜晚是静谧安宁, 城市的夜晚是喧嚣浮躁。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行文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从作者的“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 像一只巨大的托盘, 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 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 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举动中, 从作者愿望中不难看出作者是多么的希望远离浮躁, 亲近自然, 获得精神的宁静与自由啊。

[总结提高]

通过刚才结合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及相关知识与答题技巧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散文阅读其实也是相当好做的。

需要提醒的是, 我们要想做好散文阅读试题, 要想在考场中得高分, 得满分, 注意以下方面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1) 整体入手, 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 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 就会洞若观火, 游刃有余。 (2) 了解背景, 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 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 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 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透视创作历程,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再对照原文, 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 借助想象, 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 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 结合个人生活体验, 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 辨识手法, 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如果我们能辨识散文的写作手法, 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中心是极有帮助的。 (5) 明确技巧, 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中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了解、掌握。 (6) 瞻前顾后, 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 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这样得出的答案才全面、完整。

8.中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篇八

1. 细节题

(1)特点

细节题是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测试考生对信息的快速查找、辨认和分析理解能力。该题型在阅读理解题占的比重最大。这类题目中题干和答案通常属于原文中某一部分的内容,只是表达时不采用文章原话,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大部分细节题都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到答案。

(2)解题技巧

细节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ere (when, why, who, how)...

The main reason for... is 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cause of...?

The author mentions 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

The statement is based on the evidence / example / fact that ______.

The author states / mentions that ______.

文章的细节内容不会孤立出现,它与前后的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应对细节题时首先要找出文中要考查的细节信息,根据题干和选项提供的线索,在原文中迅速找到含有要考查的细节信息的句子或对应词,再将信息与选项进行对比,在相关句或对应词周围找答案;对于较难的细节题,可运用排除法把干扰项排除掉,找出意思最接近的选项。细节题中的干扰项通常有以下几种:(1)选项中所讲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没有,或者找不到根据;(2)选项中的限定词表示的范围或程度大于或小于原文中提到的范围或程度;(3)对原句细微处做改动,截取原文词语或结构进行改造,因果倒置,把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4)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正好相反。

2. 推理题

(1)特点

推理题主要考查考生理清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直接陈述的观点或事实的基础上,对文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从而得到文章的隐含意义或深层意义,领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推理的范围主要包括作者的态度、主张、倾向、语气等。这类题难度较大,因为题目的答案不是直接表述在文章中,考生不可能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而必须对原文中陈述的观点或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才能获得答案。

(2)解题技巧

推理题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

It is impli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

It can be guessed that ______.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paragraph) that ______.

The writer implies but not directly states that ______.

The author strongly suggests that ______.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______.

推理题通常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做题时要以表面文字信息为依据,既不能做出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的推理,也不能根据表面文字做步步推理。正确的做法是:速读原文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或选项中的线索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照选项,对相关句进行推理,通过分析作者使用的修饰词和一些关键的细节内容,领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如果题干中没有线索,可以用排除法,将不太可能的选项一一排除。

3. 词义猜测题

(1)特点

词义猜测题主要测试考生根据上下文正确推测判断文章中出现的某一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含义的能力。对语义考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单词和短语的考查,一种是对句子含义的考查。而对词汇的考查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生僻词含义推测,另一种是熟词生义或熟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若考生的词汇量较大,对答题有一定的帮助,但也不一定能完全答对,因为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考生需要利用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2)解题技巧

语义题的主要命题方式有:

What does the phrase “...”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Line 12) mean?

The underlined word “...” (Para.2, Line 5) probably means 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earest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word “ ______”?

The underlined word “...” refers to ______.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means ______.

By saying “...”, the author means that ______.

The underlined word “...” in the third paragraph can be replaced by ______.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the word “...” means ______.

The author uses the word “...” to mean ______.

在做语义猜测题时,对于熟悉的词不要凭记忆,要从句子的前后关系和上下文来推测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及在整段话中的含义;此外还可利用文章中的定义或解释来判断词义。作者有时在文章中对一些生词、短语或句子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其解释内容常伴随破折号、逗号、括号,还要注意that is,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namely, or等词直接引出同义解释。对于一些难懂的句子,要结合上下文反复推敲,同时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全文的中心思想,猜出它的意思。

4. 主旨大意题

(1)特点

主旨大意题是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测试考生对文章整体理解概括的能力。考查内容包括给整篇文章加标题、归纳段落大意以及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等。

(2)解题技巧

主旨题主要的提问方式有: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What is the main topic of this passag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should be 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title for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used as 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

A proper title for this passage would be ______.

Which statement best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

Which topic of the following best suits the passage?

这种测试对全文主旨大意理解的题型先要读懂原文,理解作者的意图,可从寻找文章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入手。主题句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第一句或第二句)或结尾,找出主题句后,进行概括和推理,从中得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如果主题句不明显,需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发挥自己的逻辑推理和概括能力,找出主题句。要分析各个选项,看哪一个有表示主旨的关键词,该选项通常为正确答案。确立文章的标题需要抓住主题句,然后从主题句中提炼出关键词作为标题。

【实例分析】

Melbourne, with a population of over 3.5 million, is the second largest city in Australia. It is clean, safe, dynamic and exciting, and well known internationally for its universities and ot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city has well-planned tree-lined wide streets and many beautiful parks and gardens. It has a good transport system of roads, buses, trains, and trams(电车). The La Trobe University (拉特罗布大学) campus is connected to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by trams, express buses, and bus and train connections. Melbourne is a culturally rich city, and is home to large communities of people from all parts of the Europe, the Americas, Africa, and Asia. The city is famous for its restaurants, theaters, music, opera, ballet, art, culture, and shops, and a lively and dynamic nightlife. Melbourne people are enthusiastic about sports, and the city hosts many famous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 Near Melbourne there are beautiful coastlines with excellent beaches, national parks, forests, wineries (葡萄酒厂), winter snowfields and summer resorts. The climate is temperate and comfortable, with warm summers and cool winters. In summer, maximum daytime temperatures range from 26℃ to 36℃, and in winter from 12℃ to 18℃. The weather in Melbourne can be variable from day to day. In 2002, Melbourne was rated the worlds best city to live in by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 )1. Melbourne is well-known in the world for its _______.

A. large population B.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 transport system D. beautiful parks and garden

(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Melbourne is a city where _______.

A. rich people choose to live B. the best wine is produced

C. various cultures exist D. Asian food is popular

( )3. Melbourne people are very interested in _______.

A. sports B. sunbathing C. sightseeing D. traveling

( )4. The underlined word “temperate” most probably means _______.

A. hot B. mild C. dry D. cold

( )5.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might be _______.

A. An Ideal Place for Shopping B. A City with the Best Climate

C. The Worlds Best City to Live inD.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City

【答案与分析】

1. B。本题为细节题。题干的意思是:墨尔本以什么在世界上著名。根据文章第二句 “It is clean, safe, dynamic and exciting, and well known internationally for its universities and ot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墨尔本干净、安全、生气勃勃、令人兴奋,以大学和其它教育机构而闻名世界。)题干中的is well-known for与原文中的is well known for相同,题干中的in the world相当于原文中的internationally,选项B中的educational institutions与原文中的its universities and ot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对应,故答案是B。

2. C。 本题属于推理题。题干的意思是:根据本篇短文,墨尔本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选项A和选项D所述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到;原文中提到了wineries(葡萄酒厂),但并没有说最好的酒产自墨尔本,故B项错误;根据原文中的 “Melbourne is a culturally rich city, and is home to large communities of people from all parts of the Europe, America, Africa, and Asia.”(墨尔本是一个文化丰富的城市,是很多来自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各地的人的家。),既然墨尔本有来自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各地的人,由此可推断出在墨尔本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故C项正确。

3. A。本题为细节题。题干的意思是:墨尔本人对什么很感兴趣。根据原文中的 “Melbourne people are enthusiastic about sports, and the city hosts many famous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墨尔本人对体育很热情,该市举办很多著名的国际体育比赛项目。)题干中的Melbourne people 与原文中的Melbourne people 相同,题干中的are very interested in与原文中的are enthusiastic about对应,二者是同义短语,只不过enthusiastic比interested语气更强,除了表示“满腔热情的;热心的”的意思外,在这里表示“极感兴趣的”(having a strong feeling of interest and admiration)。故答案是A。

4. B。本题属于语义猜测题,要求判断“The climate is temperate …”一句中temperate的词义。文章最后谈到了墨尔本的气候。根据文章倒数第四句和第三句:The climate is temperate and comfortable, with warm summers and cool winters. In summer, maximum daytime temperatures range from 26℃ to 36℃, and in winter from 12℃ to 18℃.(墨尔本的气候……舒适,夏季温暖,冬季凉爽。夏天,白天最高气温在26℃ 到 36℃之间,冬天气温在12℃ 到 18℃之间。)由后面的解释可判断出temperate是“温带的;温和的”的意思,与mild(温暖的,暖和的)是同义词,故答案是B。此题也可用排除法来解,A项(热的),C项(干燥的),D项(冷的)显然与后面的解释不符,只有剩余的B项为答案。

5. C。本题属于典型的主旨大意题,要求判断本文的最佳标题。要给文章选一个最佳标

题,首先要理解全文,才能找出一个既能概括全文主题又能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标题。本文介绍了墨尔本的人口、教育、交通、文化、气候等情况,文章的最后一句“In 2002, Melbourne was rated the worlds best city to live in by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2002年,墨尔本被《经济学家》信息部评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是总结性的,也是文章的主题句,因此C项最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为本文的最佳标题。

上一篇: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下一篇:我的大二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