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2024-06-20

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精选8篇)

1.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一

语文学科

浅谈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民间乡土自古是书面语言重获生机的源头活水,针对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素材的丰富,传统文化素质降低,人文知识缺乏,爱家爱乡情感淡薄的实际,挖掘本土浓厚的特色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景美、物美、人美、民俗美。在绥宁乡土文化中寻找作文的契机,使绥宁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操。关键词:初中作文 乡土文化、源头活水、品味美、探求美、享受美、提升美、爱家爱乡

乡土文化历来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规范、优良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更是源流不竭的语言宝藏。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的环境中,其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人伦观念构成了他生存着的生活。乡土文化与作文的融洽,能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成为探索乡土人文资源的主体。

现在许多中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明显降低,人文知识缺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受现代社会不良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生养、培

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浓厚特色文化,在认识上产生了疏离感,厌恶感,甚至有“子嫌母丑”的苗头。久而久之会使他们道德精神贫乏,家乡情结、民族自尊心不足。

生活中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乡土生活本身就是宝库。那么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写作时还会感到无话可说呢?一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素材的丰富,二是没有搜集素材的途径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类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去努力研发,积极利用”。这就为中学生作文教学地域特色化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现实背景。在作文教学中若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让学生走出资源贫乏的窘境,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已所生活地区的地域文化,去体验社会生活,使学生关注家乡之美,感受家乡之美,描写家乡之美。对拓展学生作文空间,优化作文教学结构有很大益处。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所教学的这片土地——绥宁,这里山水秀美、人杰地灵、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如何把家乡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自然景观、文化名人等资源变成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途径去挖掘利用。

1、在别具一格的绥宁山歌中品味美

绥宁山歌中最主要的是侗族歌谣,源于远古时代。侗族人模仿蝉虫唱歌的声音,喊出自己创造的无字歌。侗族人能歌善舞,侗乡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有名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轿“。

这些山歌是集民间打油诗词、歌谣民谚、散文音乐于一体,用精炼、生动、形象、古老简朴的仿生形态,表达本土文化的语言艺术,主要以劳动歌、情歌、敬酒歌等为基本内容。

每年三月三、四月八日、九月九我们侗族人齐聚侗乡,以侗族山歌为媒,举行隆重的节庆活动。在山歌中大都以歌唱大自然的神奇、歌咏爱情、规劝孝道、表达诉求,渴望美好生活为主要内容。如《十字歌》《十八妹歌》《相思歌》《敬酒歌》等

唱不尽的绥宁山歌,说不完的历史,品不完的美。许多学生把认识山歌当作不可思议的事,于是我常告诫学生:精神的家园的失落是最可怕的,绥宁山歌中有美、有哲理,爱绥宁山歌,也就是爱家乡。为此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或课余时间常谈论绥宁山歌、咏诵绥宁山歌,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绥宁山歌,进行咏诵绥宁山歌 比赛,创作绥宁山歌比赛,“收集” 绥宁山歌精品比赛,使学生从绥宁山歌中了解了绥宁文化,积累素材,在绥宁山歌中挖掘作文题材,从一首绥宁山歌中引出主题,在绥

宁山歌的鉴赏中挖掘哲理,提炼观点等。如一首颂父母恩德的歌:“娘怀十月受尽苦,磨得饥廋脸皮黄,莫把父母看轻了,赶快孝顺爹和娘。” 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了以“孝” 为话题的作文题;从《十二月唱花》中有的同学创作《季节颂》,从《唱新年》中引出主题写出了《我最快乐的日子》等优秀习作。

总之,品味绥宁山歌的美,不仅丰富了学生作文题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在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中探求美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这概括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民风民俗确实是作文的好资源,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创作反映生活,就不能不写民风民俗。如陶渊明、鲁迅、刘绍棠等,他们有哪个作家对民风民俗点滴不知呢?

民风民俗,是我们常说的“规矩”。绥宁民风民俗特别多,内容丰富多彩。如元宵佳节,舞龙灯;姑娘姐,吃黑米饭;结婚哭嫁等。打铜钱舞引人入胜,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常常显身于这些风俗之中,和乡亲们共享其中的快乐,时时感受到民风民俗的风韵和情调,那么,有哪些资源可以为学生作文所用呢?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这些节日学生可能只知道乡亲们是怎样过的。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些节日的来历如何?在本土是如何过的?有哪些特色活动等都可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源泉,如侗乡农家过春节,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节俭了一年的农民常常是杀鸡鸭宰猪羊,烹鱼煮虾;贴春联放鞭炮,张灯结彩;搭戏台唱新年;走乡邻、访亲友,举杯把盏,一醉方休。这样的风俗有趣,耐人寻味,它既表达了农村淳朴的民风,又反映了节日的喜庆热闹,其间蕴含着关于真情、和谐、祈望、欢乐的氛围,都是来自生活的“源头活水”,无疑是作文中不可多得的美丽话题。

其次,绥宁乡土文化中迎神、游神、送神活动及艺术节目,以及上表祈福、打签问卜、换鼓求雨等活动时,你的看法和体验如何?在新时代,家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是怎样办的?其中说明了什么?

让孩子们深入农家,了解这些风气习俗既可以陶冶他们的健康的生活情趣,又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资源提供广阔的空间,以体验民俗乡情为内容,写家乡风俗,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美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乡情之浓,乡俗之美,在我的努力下,一篇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字诸如《绥宁元宵文化记》、《红土风情在绥宁》、《绥宁节日》、《乡村习俗》、《家乡的风土情》等。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在

体验家乡风俗,感受乡情,沐浴真情的一次次洗礼中探求美的能力。

3、在美不胜收的乡景中享受美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应打开窗户……让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校园外的世界是广阔而美丽的,有学生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

特别是我们绥宁的大园、寨市古城、黄桑、长铺文化长廊,钟灵毓秀。这些古迹都是先辈们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教育基地。

美莫过于大自然,绥宁自然景色美不胜收,秀色可餐的自然风光,真令人惊叹,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可是对于本土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身边的美景便显得熟视无睹,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时时刻刻鼓励学生去发现家乡的美景,去享受美,去享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蕴含的真切与纯情。从而产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爱家爱乡情结。

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作文中,我就有目的地设臵一些写家乡风景的话题;或组织参观古迹,让学生写参观记,写体验,写感受;或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家乡之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大

自然的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感悟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写下了《观文化长廊》、《我爱乡村的油菜花》、《我爱家乡的柑橘林》等优秀习作。每一篇学生习作就是一幅描绘美景的画卷,试想;如果不具有挖掘美的眼力,不具有热爱家乡的赤心,他们能描绘出如此令人心醉的美景吗?能写出如此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章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块土地,每一处山水都曾育出造绥宁的仁人志士,他比起教材上的其他名人是那样可亲可爱,那样的贴近生活,那样的可歌可敬,他们的成功和风范,他们的言行和事迹都成为莘莘学子汲取养料的宝藏,是永远学习的楷模,对提升学生人格美有很大的帮助,是学生写作时挖掘不完的“金矿”。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了更加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真情实感。我又相继设臵了《我最敬佩的家乡名人》、《从X X想到的》、《X X成功故事给我的启示》等作文训练。同一个题目,同一件名贤故事,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文章来,一颗颗表达向乡贤致敬,向乡贤学习,努力拼搏,建设家乡美好明天的雄心跃

然纸上,既给予写作一片多彩的天地,又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提升了学生写作的品位。

“美不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曼罗兰)。

作为语文教师,若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与之朝夕相处的乡土文化,用稚嫩的笔触,把乡土的最美处向世人展示,为世人所欣赏,表达感恩之心,倾诉养育之情,抒发爱乡情感,让家乡这块宝藏,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金矿”。

参考文献:

1、《(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出版社)

9、《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也谈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2011年1—2期 袁健)

11、《运用乡土文化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探究与尝试》(张翠红)

13、《浅谈农村作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田雅琴)

14、《让乡土作文大放异彩》(《中学语文》2007年第10期 聂长河)

绥宁县实验中学 周晓嫔

电 话 :***

2017年10月

2.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二

第一, 要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英美文化

教师要使学生提高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抛弃偏见, 克服种族优越感, 要以一种全面的、客观的态度来认识英美文化。使学生在尊重它们的同时, 要去努力理解、适应它们, 而不是把它们当做笑柄加以贬低和排斥。同时, 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崇尚外国文化而贬低自己的文化, 更不是被同化。

第二, 要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导致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教师应该指出东西文化背景的根源。中国由于受儒道文化及佛教的影响, 中国人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 比如中国人比较恭谨、谦和, 在行为上“接受”多于“挑战”。而西方由于受古希腊文化、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导致西方西方人比较注重分析, 细微曲折, 描写周全。从整体上看, 汉语比较重悟性, 英语比较重理性。

第三, 通过多种途径传授社会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还要进行交际文化教学, 使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化的认识能够在不同场合下合理、正确的表达自己。

1、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精心备课, 加强课堂教学的文化导入

新课标英语课本采用了不少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材料, 有着文化洞察能力, 而且大都取自于生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材料,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有意识的介绍和渗透文化差异。教师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情景, 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并指导他们尽量按照角色的特点和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来正确的使用语言, 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下进行教学, 这样即能使语言“鲜活”起来, 又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跨文化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语用错误。比如现行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3第1单元是关于节日的单元,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节日活动课。在节日活动课上, 让学生自制节日卡片 (如春节、三八妇女节, 教师节, 圣诞节, 中秋节等) 并在卡片上用英文写上吉祥的祝福语赠送给亲朋好友和师长。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解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的由来及节日的一些庆典活动并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比较, 使学生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2、通过词汇、语法挖掘文化内涵

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 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可见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词语中文化内涵大都与习语、典故有关。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法指出文化内涵的异同。如:小鸡 (chiken) 常被英语国家的人比作“胆小鬼”, 常说You chicken;而在中国却有“胆小如鼠”之说, 即中国人把老鼠 (mouse) 当作了胆小鬼的代名词。其实, 在英语中, 用老鼠来形容某个人很穷, 因而有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类似的表达。除此之外, 我们甚至还会在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语法规则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但也包含文化的成分。

3、通过肢体语言让学生体会英美文化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肢体语言也包含着重要的文化因素, 如果不理解就会造成运用不当, 造成误解甚至还会引起麻烦。比如:而我们用食指和拇指做一个“o”型手势, 在大多数国家其意思都表示“好、没问题等”然而在日本却表示“钱”;在巴西和德国确是“粗鲁、无理”的表示。由此可见, 在日常表达中, 除了有声语言表达外, 还要注意如动作姿态、目光表情等肢体语言所传递的各种信息。

4、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

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互联网上大量的英语信息, 恰恰是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反映。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信息, 从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通过一些介绍社会情况的电影来提供丰富有用的素材, 如美国电影Two kinds of Love《两种爱》, 它反映了美国的社会, 家庭的一个侧面, 很受学生欢迎。此外, 可以组织和鼓励学生观看《走遍美国》《你和我》等, 增强内容的真实性, 挑战性, 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为他们日后能顺利参与各类语言交际活动打好基础。

5、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了解英美文化

为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 了解国外有关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另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表演和竞赛, 诸如课本剧表演, 哑剧表演、多元文化展示, 英语课件制作等。

3.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篇三

关键词:中学英语 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语句结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文化意识”一章也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似乎是学生学好了语法,记住了一定数量的单词,掌握了一些句型,在考试中能运用一些考试技巧来应付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单向选择等考题,就算学好了英语。其实不然,一方面,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口头交流,也有书面交流。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如何能更迅速、更准确、更恰当地传递信息,还需尽量使内容丰富,气氛融洽,避免一些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尴尬,这才是最为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仅凭一点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日常教学,让学生明确,各种文化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各有特点;应该消除偏见,既不崇外,也不排外;各国文化可以互补。通过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陈深,《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交际法外语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语用能力、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意义。

打开中学英语课本,就像打开了一扇文化大门,从一个词、一个句子到一段对话、一篇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民俗、科技、体育、名人、地理、重大事件,等等。

1.词汇教学中的文化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无论是中国的方块汉字,还是西方的拼音文字,都起源于象形文字。文字的发展变化是同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步的。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文化中来。例如“comrade”一词,是很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所用的称呼语,在英语国家称呼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会感到莫名其妙。再如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Love me, love my dog.”的说法。而汉语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贱的追随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把这种体现文化含义的词汇在对比中解释,能使学生很轻松地学会相关词语并有效得体地运用。

2.对话教学中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东西方人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语言交际的差异。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很可能不自觉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对方的话,或以本民族的方式同外国人进行交流,这就容易产生误解。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对方会认为这是想请他吃饭。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情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再如,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涉及个人隐私。中国人劝吃喝是表示亲热,英美人一般不劝,只说“Help yourself.”。

3.语法教学中的文化

语法与文化的关系比较隐晦,教学中可作相应介绍。如英语的时间、地点总是从小到大,而汉语则从大到小。

汉:2009年5月8日下午一点半

英:1:30 pm, May 8, 2009

汉:中国深圳宝安路132号

英:132 Baoan Road, Shenzhen China

4.阅读教学中的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SEFC 2B第59课有一则Holmes破案的故事,其中有一句:After tea, Mr Holmes and Dr Watson went up to the bedroom and waited. 此句中的after tea不应简单理解为“喝过茶后”。这里tea指的是a meal taken around 5:00 pm in England, usually consisting of a pot of black tea, with bread, sandwiches, biscuits and cakes,译为“吃过茶点”还不够,因为原词指的是around 5:00 pm, 只能要求学生理解。阅读The Necklace (SEFC 1B, Lessons 6970)前向学生介绍整个故事梗概,以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A Tale of Two Cities(SEFC 2B, Lessons 8687)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能帮助学生理清复杂的线索和头绪。

还有,近些年高考阅读题,注重语言的文化特征,在相当数量的试题上,考生不仅要理解文章内容,还要了解文章所渗透的文化背景。

5.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只是用语言,同时还通过手势、姿势、服装、发式等非言语的语言(non-verbal language)来表达思想,传达信息,它们和语言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非言语的语言大多是约定俗成的,从社会习得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体态语言。如伸出舌头再缩回去,在中国人常常是自知失礼或失言时表示尴尬的方式,而对欧洲人来说这是一种侮辱,甚至是对他人的蔑视和挑衅。又如手势,因其文化约定的不同常有不同的含义。SEFC 2A, Lesson1011 就是讲体态语言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体态语言的知识外,还要使他们懂得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任务,所以一个语言教师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教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教师要重视这些文化因素,逐渐培养学生英语运用得的体性。但是,教文化必须适度,有机地结合语言材料,为中学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振亚 语言与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奕 马琼 美国文化探奇,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常磊 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4.张正东 杜培俸 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科学出版社,1999。

5.陈申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胡文仲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全日制高级中学教学大纲,1993。

4.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四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采取多种方法:或立足课堂,求真务实,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或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并拓展教材的文化内涵;或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对传统文化加以探究并细化,使学生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广泛开发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或以家乡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也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陌生感与冷漠感,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也面临着断链的危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守本”之必须,更是“固根”之必须。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在两年的研究中我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一点粗浅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表述如下,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一、立足课堂,求真务实,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为了让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我们就要让它贯穿于课堂,从课堂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大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坚定信念、远大理想、高尚道德以及伟大情感正是自己所追求和拥有的,从而使自己自觉地得到这方面的启迪与感染。

如在教学《道士塔》一文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敦煌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灿烂,激发了他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并拓展教材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无论是哪种文化,我们都可以从教学文本中找出某些对应的篇章来,作为渗透该文化的载体。

如: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我们就可找出对应的典型文化因子――书法文化,让学生认识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我们还可找出对应的另一典型文化因子――节日(中秋节)文化,让学生深入感知节日文化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以及将此作为法定节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让学生在节日的海洋里尽情游弋,充分享受和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温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对传统文化加以探究并细化,使学生渗透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更是浩如烟海,教师在课堂上涉及到的内容犹如沧海一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要想对其有一个整体印象上的宏观把握那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贯穿中华传统文化在方式和方法上还要另辟蹊径,要主动地由零散走向全面,要根据课程进度选中内容、选中时机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渗透积淀多方面的传统文化,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欣赏唐宋诗句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构成,以年级为单位先后举办了六次唐宋诗词朗诵比赛,使唐宋诗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我们对京剧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剪纸艺术、对联艺术、书信文化等等都写出了专题教案并有计划地做了专题讲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的兴趣和作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美妙的文化精粹的自豪之情。

四、广泛开发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诵读和鉴赏中,千万不能忘记,传统文化同样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从手头的报刊杂志或专著中积累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写作素材,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脊髓,让学生的作文中能真诚地流淌出自自然然的传统文化的意境和韵味,将这些传统文化的要义和脊髓真切地表达出来。

五、以古凉州本土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我们的家乡――凉州,有繁华的历史,也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基于此,为了让学生记住并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我们大力挖掘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

如:通过对学生讲解“西藏归属的见证――凉州会盟与白塔寺”、“大槐树的传说――明代城防和移民实边”等历史事实,使学生们懂得了加强民族团结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学生讲解凉州现存的古建筑――文庙、海藏寺、罗什寺、金塔寺、天堂寺等的建筑特点及其风格,使学生体会到了我们的先民们那超人的智慧,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千年凉州有千年文化,我们将古凉州的千年本土文化挖掘并做了精心的编排,为我校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份厚实的精神礼物,它将永远激励他们不懈追求、奋发向前,为家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5.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篇五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而语法是一种语言规范,在其约束下,词汇得以正确排列组合,从而构成语言。就如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所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足见词汇的重要,而根据我在教学中的发现,现在学生的词汇很贫乏,这给学生在读文章时造成极大的困难,写作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文章单调乏味。

二、词汇教学的方法

有言“万事开头难”,词汇教学就是英语教学的开头。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英语词汇的教学,要教会学生用科学方法学习记忆单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把枯燥的单词学习好,记得牢,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呢?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过多种方法,总结出以下七个步骤,教会学生有效持久地记忆单词。

(一)音、形结合,教给学生简单的发音规律,建立音形相应的规则

1.先发制“音”

最初,不少学生会用相近的拼音标在单词下面,这样不但发音不准,记忆单词也只是死记硬背,即使记住了也遗忘得快。针对这种情况,我教给学生这样的记忆方法。在学生掌握26个字母后,教会学生26个字母的发音,让学生知道常见字母以及简单字母组合的发音。

2.先分再合

词汇教学,可以用先分开再结合的方法,这样使学生从意思或读音方面掌握单词,学生才会感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3.联想式教学

在教与学时,可以通过联想所学单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可以通过比较词形上的变化,可以通过归类相似作用和用法等,来更多地建立与已有记忆之间的联系,使新学内容有机地被植入认知网络。

(二)帮助记忆,激活兴趣

1.中英互换、看图背单词

教师准备好一些单词卡(有的写中文,有的写英词)和图画,将卡片和图画放入一个盒子里,学生轮流抽卡片,如果抽到的是写有英文的卡片,则要说出其中文;如果是中文,则要拼读出单词;如果是图片,则要看图背单词。此游戏容易操作,适合任何单词的教学。

2.相同词首或相同元音单词拼读赛

全班分小组,教师说一个字母(如D),第一组的第一名学生立即站起来,拼出三个以字母D打头的单词,如desk,dog,duck等,背不出或背错要鼓励,不能体罚。第二组由教师说出另一个字母,由第二组的第一名学生说。这样依次进行下去,最后看哪组得人最多为胜,此游戏同时可以用于记忆相同元音的单词。

3.思前想后

学完数字后,教师让全班学生依次报数,然后老师说一个数,如“twenty”则19号和21号应立即起来并用英语报数“nineteen” “twenty-one”。也可以老师说一个数字,如“seven”,8号站起来报数“eight”。不能迅速站起来或是说错了的要扣分,最后扣分最少的组为优胜。

(三)创设情境运用,牢固掌握

1.利用归纳法巩固单词

学生记忆单词时,联想归纳法能比较系统、有条理地梳理单词,是轻松记忆单词的关键。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单词进行归类,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词汇之间的联想,学生就能较为完整地学习到同类的单词,利用概念联系记忆法把属于同样一类的单词放在一起来记,会使学生感到轻松。通过复习,归类,造句等方式引导学习积累词汇,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就不知不觉地扩大了。

2.创设语境,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单词

在学习中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单词教学中,老师要尽量把所学单词放在可听、可看、可感觉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大胆地运动他们学到的知识,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记忆单词。

(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实施发音规则记忆单词一段时间后,学生基本会用发音规则、归类等方法记忆单词。比如在教student时,学生感到难记,经过提醒,学生会根据老师的发音把它分成s-t-u stu,d-e-n-t dent.这样,就把难点分散。此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同义词、对应词以旧带新,以新复旧,如this和that,thin和thick,dirty 和clean,mine和yours,grandmother和grandfather,laugh和cry,slowly和quickly,利用单词意义之间的联系性,不但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归纳,还可以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也体会到单词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五)遵循遗忘规律,定期复习

很多学生不是记不住单词,而是记住了单词长时间没有运用、复习,遗忘得很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了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完新单词的短时间内一定要听写巩固,及时安排复习,在学完单词后的几天至几个星期里,每次以不同的形式重现,使单词得到及时的复习巩固,提高记忆的效果。

单词教学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我们预计不到的问题,如学生明明今天记住了,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这就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不是教学生机械地记住单词,而是教学生学会记单词。以上是我在单词教学中实施的“单词教学七重奏”,开头教音标时确实用了不少时间,但是,苦尽甘来,后段时间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学单词、记单词,切实做到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6.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六

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广泛开展了文化与语言教学之间关系的讨论,文化教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以作者自身教学体验出发,针对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一些文化教学方法.

作 者:曾梦蕊 ZENG Meng-rui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1 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年,卷(期): 21(3)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  

7.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篇七

语言不能凭空产生和发展, 它必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依托文化, 文化孕育语言。正如语言学家拉多所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 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不同的语言, 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具体运用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假如在日常交际中仅注重语言知识, 而忽略了文化背景, 即使语言形式很流畅, 但由于语言不合时宜, 也可能会引起交际对象的误解, 从而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深刻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 是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的基础。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 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交际障碍, 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正逐渐被教育工作者关注。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文化教学仍然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英语教学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引入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意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 文化误解比起语言误解要可怕得多, 这往往导致交际失败, 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因为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诸如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错容易为人所容忍、原谅, 而忽视社会文化差异的言辞不当却无论如何也让人接受不了。因此, 英语教学既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又要注重帮助学生减少乃至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二、多渠道加强跨文化教育, 全方位实施文化渗透教学

要想解决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脱离的问题, 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引入, 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 这种文化教学“绝不仅仅是英语课的附加成分, 也不能因时间有无、方便与否来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如何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如何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 增强和提高文化背景教学的意识和素质

教师的知识和修养水平、文化水准、品德精神境界以及教学技能对文化教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教师在平时应不断加强对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和教学水平, 进而在教学中通过中西文化比较, 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努力营造语言环境, 掌握语言文化教学的策略和技巧, 从而及时地、自然地、启发式地将语言教学和文化融合在一起。

(二) 充分利用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 寻找切入点, 增加文化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脱过去阅读课单一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传授方式, 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对其他国家语言背景、文化习俗的学习和了解。由于文化知识有着丰富的内涵, 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使语言知识更易于掌握。此外, 教师还要结合教科书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政治经济制度、日常生活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另外,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等直观的电教手段, 创造异国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 在初中英语第三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游互联网世界, 了解世界各地名胜古迹以及各个国家标志性建筑, 从而使学生获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三) 通过组织角色化练习,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提高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 当学生明确了自己在活动中扮演的具体角色, 或者接受了某一具体任务后, 他们更能积极参与活动和努力完成任务。而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角色扮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这是因为一方面它可以增强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 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按照所扮演的角色身份, 根据当时交际环境, 运用掌握的语言知识, 进行思想表达的能力。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内容有许多, 如购物、问路、看病、就餐、谈论天气等, 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表演和体验来完成。角色扮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 play, discussion, debate等。语言的实践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与此同时, 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 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

通过聘请外教或邀请到美国学习和工作过的教师为学生讲述美国中学校园生活, 如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校园网络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角活动, 进行交流讨论, 并引导他们将国内外中学校园生活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性专题的讨论、中西文化和语言的对比分析, 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国外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教师可充分挖掘现行丰富的教材, 利用中外丰富的文化传统、杰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 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新课题, 需要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善于钻研、不断探索、大胆创新, 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进行英语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并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 分析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并探讨了在教学中多渠道渗透文化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试验稿)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8.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探析 篇八

【关键词】中学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中学生在学习英语后,很难进行准确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西方文化,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将各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的表现出来,对于不同时段,语言能够将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传承延续,成为民族文化、经验的储存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教学绝对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1.阶段性。在进行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实施文化教学。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工具是教材,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基本能够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的文化教学内容应根据教材中文化知识渗透程度来决定。教师的文化教学要遵守阶段性原则,并不是说低年级的学生就不能进行文化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保持一致。

2.实用性。实用性原则实质上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求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符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语言交际和文化内容。使学生能够切实地了解西方生活,明确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性,更好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3.同时性。同时性原则要求教师同时兼顾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教师在讲解英语知识时,将文化知识不断渗透其中,深入挖掘词句的涵义,并辅以相应的文化内容,突出中西方文化差异。

三、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1.引出教材中文化素材。引出教材里的文化素材就是把有关知识文化背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中的词汇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向学生讲述词汇来源和与词汇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解月份和星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其中插入罗马神话中日期的由来。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视频、图片和情境创设将中学英语课堂与文化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异域文化,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其自信心,从而增加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例如在学习有关地域性的英语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与这一地域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去了解课文内容。

2.加强文化差异比较。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生要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明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交流过程中进行表达方式的调整。教师在进行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文化差异的比较。例如在教学中接触到“dragon”一词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其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之处。在汉语中,其所翻译的意思为“龙”,是中国象征着尊贵的吉兽。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代表着邪恶的凶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列出相似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中西方文化环境下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从而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思维能力。

3.增加课外知识。外国文学作品中能够将其民族文化、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等充分反映出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了解到真实的西方文化,通过书中生动的描写,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印象,并学以致用,结合所学英语知识,模仿运用。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自己喜爱的国外作品,并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寻找相关资料,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学习更多的相关内容,不断补充文化知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向学生提供交流阅读感受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

国外电视剧和电影也是学习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并在同一情境下,下意识的运用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交流。但是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掌握好学生的观赏时间,中学生自制力较弱,喜欢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事情上,需要避免学生因沉迷于影视作品中而影响学习。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关系密切,教师在进行中学英语教学时,需要渗透、运用文化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西方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更灵活地运用英语知识,正确判断不同文化背景下词句的运用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形成跨文化思维,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教师也要不断研究创新文化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不断补充自身文化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麦燕.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剑南文学,2013,6(6): 244-245.

上一篇:多功能铅笔作文500字下一篇:《二泉映月》想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