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辅导课记录(精选8篇)
1.小学生心理辅导课记录 篇一
张帅,男,7岁,一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说话。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潜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他的家离学校比较远,每一天由爸爸接送。他的父亲话语不多,说话结巴,整天忙于农事,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他交流沟通。
一、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透过开学两个星期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他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忙,促使他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他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他充分的信任,抓住他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忙他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他,树立较强的自信心。每次课堂提问,都用鼓励的目光给予激励,激发他大胆说话。
(二)家校合作。
透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劝说他的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他的学习生活状况。我把他这段来的学习状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推荐他们综合思考孩子的实际状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够到达的目标,并帮忙他实现这一目标。要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推荐家长对刘思颖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他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思颖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三)同学关心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他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群众和伙伴的作用,透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他认真完成作业。
首先为他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他的同桌。这样当他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忙他,帮忙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思颖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忙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忙思颖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婷婷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用心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他孤独,不说话,此刻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忙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
四、辅导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构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2.在辅导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构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教育和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小学生心理辅导课记录 篇二
一、交往心理障碍及辅导
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都是在学习、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形式有同学、师生、家庭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们总是希望有人与他们进行交流, 从而摆脱孤独与寂寞。希望参与集体活动或加入某一群体, 被群体接纳;希望快乐时有人分享, 痛惜时有人倾听;迷惘时有人指点, 困难时有人帮助, 忧伤时有人安慰。但是, 一部分同学由于很少融入到一些实际活动中, 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 也就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因此在具体的交往活动或过程中便出现了各种“交往综合症”, 经历着各种酸甜苦辣的心理感受, 给大学生活留下了一些阴霾, 严重者心灵扭曲, 精神紊乱, 甚至自伤或他伤, 给自己、他人、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伤害。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苗头, 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心理, 增强其自信心。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
1. 孤僻心理。
交往的前提是互相开放, 是交往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条件、自然环境或个性特征的限制, 比如家境比较贫寒, 家里发生重大变故, 或者有生理缺陷等原因, 而形成一种封闭心理。具体表现为喜欢独处, 不喜欢和他人交往, 也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 经常躲在角落, 沉默寡言。孤僻心理堵塞了人与人之间信息流通的渠道, 隔离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是一种严重的交往心理障碍。
2. 羞怯心理。
这种心理也属于封闭心理, 现实生活中羞怯的人较为普遍。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同亲人、室友、朋友交谈时滔滔不绝, 但一遇到陌生人, 一到正式场合, 就畏首畏尾, 语无伦次。羞怯心理产生大致有两个因素:一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活动类型;二是后天的心理发展状况, 而后者是主要因素。有的学生过于自卑, 神经敏感, 害怕失败, 希望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长此以往, 就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如果不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难免会陷入交往心理障碍的怪圈。
3. 褊狭心理。
褊狭即偏执、狭隘。具有褊狭心理的人, 待人接物有自己特定的法则, 以利相投, 利尽而止, 嫉恨别人超过自己;斤斤计较个人利害得失, 容易生气、记仇、报复、虚伪、敏感。由此可见, 褊狭心理产生的原因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性格, 还可能与个人的品德相关。这是与孤僻羞怯心理不同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当事人表现为损人利己、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因而不易了解, 一般较多发生在尖子生和学生干部群体中。这是一种严重的交往心理障碍。
(二) 辅导措施
1. 培育温暖、健康、和谐的班风。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组成一个班集体, 而一个班集体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温暖、健康、和谐的家庭会使人生活愉快、心情舒畅。因此, 辅导员应努力培育优良班风, 创造团结、和谐、健康的班级氛围, 使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照顾。
2. 照顾个性, 因材施教。
辅导员面对的是不同的面孔, 教育的也是不同的心灵。辅导员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等,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 对于抑郁质的学生, 辅导员切忌公开指责, 要加倍关怀和爱护, 要根据他们的体力、能力和潜力适当调整要求, 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对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 辅导员要细致耐心, 鼓励他们参加班集体活动, 激发他们对事物对他人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 使他们尽量积极热情开朗活泼, 帮助他们融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3. 尊重兴趣, 鼓励多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问题学生也不例外。那些学习成绩不高、专业学习不努力的同学未必不能成才, 他们可能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 也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积极探索。辅导员要学会透过现象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 要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 有意识地通过第二课堂、班级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加以培养, 从而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发展。
4. 帮助学生健全交往人格。
要教育学生首先要真诚待人、尊重人。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不无端猜测别人, 对别人的缺点不讽刺, 对别人优点不嫉妒、不贬低;不自以为是、自命清高, 要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同情人、体贴人;其次,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非原则性的小事上不斤斤计较, 对别人的错误不耿耿于怀, 即使被别人误解了, 也能克服自己的情绪, 理智对待。第三, 要增强自信。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既不自卑也不自负, 要不断充实自我, 开阔视野, 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5. 掌握交往技巧。
通过心理卫生讲座、公关专题讲座等形式, 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 并且能够真诚有针对性地指出他的交往缺陷。比如, 通过公关礼仪大赛, 让学生掌握情境交往礼仪;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班级活动和学校社团活动, 实践交往技巧, 提高交往能力。说到底交往技巧只是一种形式, 关键还是要靠学生健全的人格。当前, 大学生中重包装轻内心重礼仪轻态度的现象比较严重, 存在功利趋势, 这些都会大大降低交往的效果。对于这种误区我们也需要给学生指出来。
(三) 训练措施
除了带学生去做人际交往测评外, 辅导员还可以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 开展如下人际交往训练活动。
1. 写日记法。
让被辅导者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 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他的态度, 让他意识到别人各做各的事, 并不特别关注在意他的行为。
2. 游戏法。
(1) “他人眼中的我”。发动几位被辅导学生周围的同学一起做互评游戏, 大家围坐成半圆形, 把别人的优点写在纸片上, 然后由老师抽读, 让被辅导学生认识或发现许多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 增强对自己的人际形象的自我认识。 (2) “童年的我”。由于早期经历对现在的交往具有潜在的影响, 因些, 辅导员可以让被辅导者将自己早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写在纸上。目的是通过思考自己的童年, 认识到人际交往技巧是后天习得的。
3. 空椅子法。
让被辅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房间内摆放几张椅子, 一张代表被辅导学生, 其他的代表被辅导学生所害怕的人, 如父母亲、同事、某异性等。想象一个交往的情景, 一会儿坐在椅子上扮演自己, 一会儿坐在别人的椅子上扮演别人向学生说话, 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这样做似乎很可笑, 但如果学生能在家中忘情一试, 必可逐渐获益, 而且角色模仿得越像, 表演越彻底, 消除恐惧的效果就越好。
4. 系统脱敏法。
建议被辅导学生先主动与亲人或较亲密的朋友交谈, 尽量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 慢慢地要求自己抬起头来看对方。接着强迫学生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 看看人脸至少15分钟, 最初每天一次, 以后增到每天2次, 一开始可能会内心慌乱、周身出汗、不敢抬头, 但一定要坚持。反复默想这没什么可怕, 利用深呼吸进行松弛从而克服恐惧情绪, 并记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克服。只要咬牙抬头看人后约5~7分钟, 恐惧情绪便会逐渐减轻。以后便可逐渐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数并延长看人的时间, 当见人恐惧的现象消失后便应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正常地与人交往。
5. 自我调适法。
克服自卑, 没有可能也没必要事事处理得体、求全责备, 多掌握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首先, 要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 树立起信心, 并通过听高年级同学讲自己的适应经历, 使自己保持平衡的心态;其次是建立起一个现实的期望, 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 争取成功;再次是对生活采取开放态度, 处处替他人着想, 切忌以自我为中心, 要胸襟坦荡, 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
二、假性心理封闭和依赖心理的辅导
(一) 假性心理封闭
假性心理封闭是我们在开展辅导工作中自己命名的一种症状。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 情感冲动的强度较弱, 外露表现不明显, 就被人误认为封闭。实际上他们是情感深沉, 能帮人一帮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 为了生计奔波于学校和打工场所, 始终处于疲倦状态, 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 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 因此对人渐存戒心, 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屡屡受挫, 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动力, 自以为是看破红尘, 新的事物、新的活动难以再激起他的热情, 看不到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 只想消极混世了此一生。
对于假性心理封闭者, 我们不能简单予以责备, 甚至孤立他。只要帮助其解决困难或解开困惑, 其心理封闭状态就会得到改善。例如对于贫困生, 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 使学生不为生计而奔波, 其身心得到放松了, 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对受挫同学, 通过鼓励和帮助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旦获得成功他们的信心马上就树立起来。当学生的积极心态建立起来以后, 我们再开展谈心工作, 解决其心理困惑。
(二) 对辅导员的依赖心理
3.学生厌学心理的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篇三
关键词:厌学心理;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陈坚(化名),男,17岁,某艺术学校音乐班二年级学生,南宁市人,独子,父母为公务员,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二、主述和自述
自初中以来我就对文化课没有兴趣,有偏见和抵触,认为上不上没什么关系,即便到教室也会开小差,玩手机。我爱好专业课,但不够勤奋,很少主动到学校琴房练琴或唱歌。课余时间很少用来学习,不知道要做什么,白天睡懒觉,晚上经常出去玩,有时回来得很晚。学校离家近,条件符合走读,家长也希望我住家,但我不想住在家里,不想受到父母的管制。
三、教师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陈坚从小参加学习兴趣班培训,自小嘴巴甜,说起话来放得开,不拘束,语言叙述清晰,所述问题实事求事,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性格比较直爽、健谈,和他交流没有什么障碍。
班主任反映该生经常旷课,特别是文化课,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讲义气和面子,同学关系好,为人热情,朋友多且关系密切,只要人邀请必到场,爱抽烟、喝酒,自控力较差,上课需要教师到宿舍去叫,上课开小差,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优点是比较讲究卫生,床上用品、个人衣着整齐、清洁。
四、评估与诊断
该生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认识还算清晰,对专业有兴趣和爱好,却不肯去努力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发展规划,自控力差,属于厌学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陈坚处于人们常说的“叛逆期”,不仅生理方面快速变化成长,而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但由于年龄与社会经验所限,他对是非曲直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
2.家庭原因
因父母都是公务员,父亲还是单位领导,父母对其关注和教育度是够的。陈坚参加过各种兴趣班学习,如音乐、美术、儿童英语班等,学习效果良好。但爷爷奶奶比较宠爱,甚至说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零花钱多,因为在爷爷奶奶四个子女中他是唯一的男孙,并且长得可爱、帅气,在几个孙辈中“享有特权”。由于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教育与要求有差异,从小学到初中成长变化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但个性却越来越要强和张扬。
3.自身原因
陈坚之所以选择来校就读是因为:认为读高中辛苦;考不上示范高中;自己从小对音乐有一定学习兴趣和天赋。但其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来校过了两三个月,神秘感没有了,学校并没有教“街舞”或流行歌曲,心理的落差使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加上自控力较差,脱离父母管教,生活习惯和作息再没规律可言。
现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无目标,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自暴自弃,对出路不明确、迷茫,也不为将来考虑。这些人相处久了,无疑形成“你这样,我也这样,大家混日子”的心理,正如“近墨者黑”,陈坚来到学校后就受到环境影响,变得更加厌学。
4.社会原因
当今信息流通量大,网络使他了解社会上的各种新鲜事,正面的、负面的都随时进入他头脑。陈坚跟其他学生一样,对于电脑网络无师自通,并且沉溺其中。
六、辅导过程
1.第一次辅导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特意安排,而是利用陈坚主动到课的机会,以坦诚自然的态度,跟他沟通交流,谈生活谈社会见闻,建立平等友好、信任的关系。
效果——下次课堂,他按时出现在教室。
2.第二次辅导
巩固良好的信任关系。继续坚持平等、坦诚的态度,以朋友式的聊天形式,与之聊一周来的娱乐去向和学校班级趣事以及他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
效果——加深了解,师生可以成为朋友。再下次课堂准时到课,并认真听课。
3.第三次辅导
强调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的方式与意义。按时上课,认真听课,是尊重教师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自己又学到知识,一举两得。教师热情、友好、平等、亲近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来交往,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彼此信任,从而使学生学自觉尊重教师。
效果——肯听教师的话和接受教师的教育。
4.第四次辅导
肯定其优秀的一面。陈坚除了学习积极性差、花钱大手大脚、沉溺于网络等缺点外,他的优点是团结同学,热心助人,不会参与打架斗殴,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为此,在与他沟通交谈当中充分肯定了他这些优秀表现,建立他的自信心,也适当在同学面前给予表扬,让他感受教师对他的关注与肯定。
效果——给他以一种鼓励,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
5.第五次辅导
了解该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谈到入校一年多,学习方面有何收获,有何想法。陈坚坦承学习态度不端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缺课,小时候对音乐的兴趣,长大后却没有那么浓厚了,尤其进入专业学校后,专业教师上课多是民族、美声等唱法,所教的歌曲都是经典音乐,不是流行歌曲,学起来乏味,难度又大,一时对学音乐产生迷茫,文化课又觉得可学可不学,对音乐专业学习目的模糊,不知道将来如何发展。
效果——了解厌学根源,便于对症下药,消除厌学心理。
6.第六次辅导
帮助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立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发生作用。头脑中的目标意识越清晰,越具体,对个体行为动机的引发越有利。另外,目标的确立要适当高一些,这有利于激发潜能,一般来说,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难或过易的学习目标都会影响学习动机。陈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来学校学习的目的仅是因为喜欢唱歌,他不知道毕业之后如何发展,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想走一步算一步。由于学习方向不明而无从下手,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使他对学习产生不良的情绪。从陈坚说过想读大学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分析,喜欢音乐和唱歌是好的,是他的一个特长和优势,可以通过发挥这个特长来弥补自身文化课方面的欠缺,报读音乐专业高校,并举学校很多成功的例子,告知他大学校园才是年轻人的美好乐园。与其分析,现在还是一年级,努力还来得及,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分数线普遍比综合类的要低,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陈坚的语文成绩还可以;从小就学英语,基础也不错,会些口语;数学比较差,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请家教补数学课,提高数学成绩。
效果——不良的习惯慢慢消失,学习态度慢慢端正,开始按拟订的学习目标。
7.第七次辅导
跟踪督促学习,提高其自控力,教会其合理安排时间。让一个学生进步不容易,尤其是思想方面的进步,经常会因为人性懒惰和忍耐有限的弱点,反复无常,需要教师、家长共同沟通、配合,分清各方责任,并且协助制定科学的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定出短期和中期的发展规划,严格按学科科目与时间表督促检查,提高自控力,持之以恒。
效果——生活学习开始规律,晚归现象减少。
8.第八次辅导
劳逸结合,沟通交流。教师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各自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时肯定良好、进步的表现,也有策略地指出欠缺之处,鼓励其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休息,强调学习生活节奏协调,节假日可以陪同外出游玩,放松思想,劳逸结合,学习常态化、习惯化,学习生活形成良好习惯。
效果——一个好学生出现,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今表现良好,积极参加班级学校活动,为争取到高校学习努力备考。
七、辅导效果分析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辅导,陈坚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有了一定的改善。他能主动到课堂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对未来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到课率有了明显提高,迟到、旷课的现象减少,睡懒觉现象也基本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提高,任课教师反映他能在文化课上主动提问题了。心理辅导对该生的厌学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建荣.中学生厌学的个案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记录 篇四
辅导 对象 陈晨 班级
五(3)班 性别 男 年龄 10 辅导时间 2013.1.12 问题 表现 喜欢管闲事,喜欢惹人家,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经常受到众人的嘲笑,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就喋喋不休地骂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会发脾气,骂家长,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是讨价还价讲条件。
一次课间,他又去戏弄比他小的同学,同学把这事告诉老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马上情绪激动,暴跳如雷,大嚷嚷起来,还冲着老师拍桌子,直到老师让全班同学评理,他渐渐冷静下来。事后,老师把这事告诉他家长时,他还要在一旁争辩。他经常下课大玩特玩,到了上课时间却要求去小便。老师不同意,刘某就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或是唱歌,吵得大家不能上课。原因 分析 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听惯了好话,习惯了别人让步,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惟我独尊、自由散漫的个性。进入小学后,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他感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老师、同学与家长的批评极为反感,老是怀疑人家说他的坏话。辅导 对策
及过程(1)加强家校联系:我经常打电话或直接与家长交谈,让家长及时了解刘某在校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并严格执行。
(2)讲究辅导方式: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其沟通。并逐步培养他有话好好说,心平气和地与他人交流的习惯。
(3)多表扬鼓励:全面分析陈某的优缺点,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机会参加集体竞赛活动,满足他的自尊需求。
(4)采取行为分析矫正技术,帮助夏霖制定阶段目标,并督促其实现。如有进步,马上给予表扬,推动他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刘某在老师、家长的特别关怀下有了一点儿进步。上课专心时,情绪特别高涨,能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响亮。有时他不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也能虚心接受,表示要改正。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也减少了。当然,夏霖的许多毛病不是一下子都能改过来的,经常还会反复。需要我们耐心帮助。我相信在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问题会得到疏解,他的不良行为会得到矫正。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心理辅导员 :
辅导 对象 孙涛 班级
五(3)班
性别
男 年龄 辅
导
时
间 2013.2.11 问题 表现
该生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喜悦的心情,过去很有兴趣去看电影,听音乐,但后来就索然无味.长期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不敢和其他人接触.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在学校不喜欢和和老师和同学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原因
分析(1)家庭因素
这是造成该生内向性行为问题的障碍的主要因素.其父亲参与赌博,欠下多笔债款,家庭负担非常重,使他们更缺少时间和心情去照顾孩子;再次,其哥哥一向被认为是家里最有出色的孩子,父母的重心自然移到哥哥的身上,她哥哥也长期借口叫她干这干那,一不顺心便殴打她.由此该生感到家庭冷落自己,她增加了自卑的感觉,感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个没有用的人.(2)学校因素
他在学校中找不到可信任的老师和同学,心中的话无从倾吐,老师不能找到帮助她的根本原因,反而对她的行为感到莫明其妙,对她加以训斥和批评.导致该生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发展到学校里,这包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另外,与同学间的关系不良,班里没有人与她交朋友,这也导致她缺乏温暖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阶段最需要的是同龄人的关心和帮助,但她正缺乏了这样的对象.故此,她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3)社会因素
她父母单位在处理她父母亲事件时没有妥善处理好,对于她父母发生的事情没有保密好,让她知道父亲全部经过,让她过早涉及社会和成人的事,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不良的阴影.导致她长期忧郁苦闷会伤害身体,但又苦于无法解脱,并逐渐导致睡眠不好,多恶梦,食欲不振,有时很悲观,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对人生又有留恋.辅导
对策
及过程
(1)家庭探访,与家人保持联系,更深入地了解家庭背景.结合家庭的教育,对她进行必要的帮助.(2)随时观察她的上课情况,有意及无意地让她知道她是被关心和被注意着的.(3)利用同伴的力量,结交益友,让她感受学校的温暖.(4)鼓励她应该建立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多体贴父母及家人,不能把父母对哥哥的关心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公平,要让她知道关心她的人是很多的.(5)教育她哥哥要疼爱自己的妹妹.(6)建议父母亲带她看专业的心理医生.摸平她留在心理底层的童年阴影.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心理辅导员 :
辅导 对象 张勇 班级
三(1)班
性别
男 年龄
辅
导
时
间 2012.12.15 问题
表现
该生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较差,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原因 分析
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慢慢养成了自卑,散漫的个性.进入学校后,又因为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较差,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性格孤僻,行为偏激,自暴自弃而甘居落后.辅导 对策
及过程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经常性与其家长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情况,并希望家长改变教育的方法,多加引导,逐渐使他走上正轨.2,讲究辅导的方式平时我对他多加关注,发现他的闪光点:热爱劳动,与同学能友好相处等后及时表扬.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树立信心后他也不再恶意破坏纪律了.3,帮助制定近期目标 我帮助他制定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如有进步,马上鼓励,推动他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不断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辅导结果
通过半学期的耐心帮助,该生现在在学习上树立了自信心,能按时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作业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他感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平时对他的关爱,表示要做个文明,守纪的好学生.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心理辅导员 :
辅导 对象 李利 班级
五(4)班
性别
男 年龄 辅
导
时
间 2013.1.22 问题
表现 乖巧,能说会道,对人热情,肯帮助人,尤其喜欢帮老师干活.但容易激动,脾气暴躁,贪吃贪玩,不吃半点亏.学习怕困难.原因 分析
个人因素:性格放纵,不受约束,性情变化无常为其行为不良的主因.其聪明机灵,善于察言观色又使之显得狡猾善辩,不承认,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家庭因素: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缺少家庭温暖,缺少正确细心的引导和良好的表率作用.学校因素:对案主未能跟踪教育,老师之间未能达成共识,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法.案主对大多学科已失去兴趣.辅导
对策
及过程
1,建立良好的帮教关系.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利用上课及课余时间,多与案主接触沟通.上课时,尽量多提问他,多给他表现和发言的机会,并对他进行适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做,一来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二来帮他树立自信心.下课后,还经常与他聊天,利用他喜欢帮老师做事的特点,找一些事给他干.在密切的接触过程中,我遵循一条原则:在帮教关系中,无论是认识还是情感,我都是以忠诚,真挚的态度对待他,树立个人的完整性和可信赖性.使自己成为受教育者喜欢的人,成为对受教育者有吸引力的人,消除案主的敌意和戒心,理解老师的善意,这是帮教问题学生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2,系统脱敏训练.通过导入式或自我想象的方式让案主去想象犯错误后的后果,这样多次的反复后,自觉地对自己的言行加以控制,降低犯错率.3,提供学习榜样.提供可模仿的老师,同学的榜样示范来增强行为的认知.如把案主跟优秀学生编在一起坐,编在一个学习活动小组.4,激励法.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观点,学生的任何行为都可通过一定的强化物来塑造.在辅导中,我用奖小红花等方法,只要案主能按教师的规定去做,就能获得教师的一次特殊奖励.如在老师那儿借书,实现他的一个愿望,奖给学习用具,纪念品,或带他去参加某一项活动,社会实践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曾将案主带回家中,从此以后,我发现案主特别喜欢来我家,于是,我就把来我家作为一种奖励,与他约法三章,只要他做得好,我就把他带回家中,既可以辅导他功课,又可以加强沟通,一举两得!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心理辅导员 :
辅导 对象 黄艳 班级
四(3)班
性别
女 年龄
辅导时间
2013.1.2 问题 表现 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原因 分析 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守纪,单纯地从她身上看,有两种情况: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发生的;起绰号也说明他乐于观察,思考,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人的特征,是个聪明的学生.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呢.从情况分析,她的所作所为只是爱出风头,卖弄小聪明,迫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辅导
对策
及过程(一)热情谈心.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她的思想变化情况,多鼓励,少打击,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淡.其目的是调整心理,平和心态,使她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及周围的人,事.首先,我找了几个平时和她接触比较多,比较好的几位同学,进一步了解她在学校,在同学中间的情况,并鼓励同学要积极,热情,诚恳地接近她,帮助她.其次,与本人谈,通过面对面地坐下谈,了解她的全面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告诉她老师对她的期望是很高的,在老师心目中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谈心过程中,我一直肯定她的优点,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必须改掉给同学,老师取绰号的坏毛病,上课专心,塌实学习,给予明确的努力方向,希望在潜移默化之中实施教育,引导.再次就是找家长谈.了解其在家表现及家长对她的要求和期望,告知老师的帮教措施,并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沟通,有的放矢地通报其在校表现,同时告知在家情况,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帮教链.(二)主动帮助.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自我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成绩的好坏,为此我利用业余时间为她补课,教给她更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由于她头脑灵活,经常耍小聪明,学习中最大的弱点,就是不塌实,情绪波动较大,于是我对她注意观察,作好预防工作.凭借她的聪明和努力,相信在学习成绩上一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诚恳激励.学生的成长进步,我认为不在于批评多少,而关键在于激励多少.针对她的特点,一是在她的聪明劲上做文章.我为她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鼓励她赶上去,超过去.二是在她爱表现上想办法.我较多地给她布置工作任务,让她担任班干部,为她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5 心理辅导员 :
辅导 对象 杨静 班级
四(2)班
性别
男 年龄 辅
导
时
间 2013.1.18 问题 表现 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引人发笑的恶作剧。当老师批评他,同学反击他时,毫无不愉快的表现,反而感到高兴;下课时,经常无缘无故的欺侮同学,偶尔也有偷窃行为发生,如翻同学书包。有时还鼓动一些其它班级中品行较差的学生在社会上结帮打架。所有这一切行为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感觉到他的存在。原因 分析
对于丁剑所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我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条:
1、没有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
2、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3、同学对他的不友好、不信任造成了他的逆反心理;
4、社会的负面影响。
辅导 对策
及过程
1、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首先,我同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用辱骂、欧打的教育方式。爷爷奶奶不能一味地放纵,要跟他多讲些他们那时学习生活的艰苦环境,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2、采取情感导入策略正面转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需要爱,尤其是丁剑,平时受到批评、冷落太多,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当他犯错时,如果再进行指责、辱骂,那只能强化他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丁剑的这种心境,我决心想办法和他沟通心理。首先用我的热情来换取他的信任,对待他的困惑我热心帮助,对待他的忧思我热心化解,偶尔有点进步,我就在晨间谈话上大加表扬。了解了他的这种心理,我就适时地对他指出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不能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应该用真心和诚实来获得同学们的信任。随后,我又对他说老师愿成为你的第一个朋友。后来在班级活动中,我尽量给他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和培养他的荣誉感,并经常把他的进步告诉他的家庭。
3、多给他以榜样教育。我采取积极措施,从身边的榜样教育他,让他认识到自已的不足,让他体验到榜样的荣耀,要给他寻找一条做榜样的途径,鼓励他争做别人的榜样。
5.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及追踪辅导记录 篇五
一、个案介绍:
丁俊根,男,9岁,官窑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他的特点是好动、贪玩,对学习不感兴趣,喜欢看电视,喜欢打球、骑自行车。每天放学一回到家他就放下书包跑到楼下去玩,不让他玩,他就滚在地上哭,而上楼后他又会马上打开电视机看电视,不让他看,他就不吃晚饭。可一提到学习、做作业,他总是无精打采、打盹想睡觉,即使在监督的情况下,他总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去洗手间,摸摸这个,搞搞那个,眼看时间就要过去了,但作业却还未做好,真令人头疼。
二、个案分析:
通过长期的了解、观察,我发现丁俊根不爱学习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家庭教育和个体因素。俊根是独子(还有一个姐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从小在爱溺和赞扬声中长大。俊根上学了,在学习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会放弃,不愿去学,不想学了。二是父母期望值过高。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俊根的父亲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在工作上很成功,因而对俊根的要求很高,希望他成绩优异,出人头地,为父母挣面子。可俊根偏偏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每次测验、考试完了后,父母看到他的成绩总少不了一顿责骂,可越骂他就越逃避越怕学习,结果学习成绩就越差,这样渐渐他对学习失去的兴趣,进而不爱学习了。三是长期的对比让他失去了自信。俊根的姐姐比他大两年,从小到大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读书以后每次考试不是考第一就是考第二,而他家又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家里人都望子成龙,因而总是拿他与姐姐比,在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他不但失去了自信,更变得厌倦学习甚至仇视学习。
三、辅导过程:
1、与家长达成“共识”,帮助其战胜心理挫折,指导他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他能正确对待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逐步形成真正自尊、自信的品格,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性格,从而能够战胜成长道路上的任何挫折。
2、劝父母降低要求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劝说他父母为孩子减压,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我把俊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俊根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克服望子成龙的急切思想,要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
3、增加沟通
通过给家长打电话,建议家长对他多鼓励少批评,不要再拿他与姐姐比较,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同时也能帮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从而不再害怕学习。
4、促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俊根对学习自信心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同学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帮助他在学习中找回自信。重新促进他对学习的兴趣。
5、用爱心去温暖
首先为俊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乐于助人、成绩优秀的同学做他的同桌。这样当他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他,帮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其次,旁边有一位爱学习的好朋友,也能促进他对学习的兴趣,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了。这种同伴的力量往往比家长的说教、打骂更有效。
6、用信心去期待
在俊根接受全班同学的帮助,逐步树立自信开始对学习有了兴趣的过程中,有一次考试,他的成绩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及时在全班中表扬了他。全班同学自发地以热烈的鼓掌予以表扬,他当时就喜形于色,以后不但学习上慢慢有了进步,而且堂上更能大胆举手发言。
四、成效及对问题的思考:
6.小学生心理辅导课记录 篇六
五七〇二小学 齐玲玲
一、“考试怯场”小故事:
小红是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学习也很用功,可就是怕考试。一听说要考试,情绪就极度紧张,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心神不定,紧锁眉头。考试时,考卷发下来,双手颤抖,头脑一片空白,注意力不能集中,严重时题都看不清。
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分析] 造成考试怯场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生理方面来说,由于缺少睡眠,缺乏体育锻炼而造成过度疲劳;因食欲不佳而导致营养不良,影响了大脑供血,身体不适等。从心理方面来说,父母和教师对考生要求过高,考生本人对考试结果过分看重,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平时复习不充分,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缺乏必要的应考策略和考试技巧,造成自信心不足,产生严重自卑感;考场气氛紧张,监考人员态度严肃,造成考生情绪过分紧张。[方法] 1.有些紧张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害怕。要正确认识考前的紧张,适当的紧张有助于促进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2.分析原因,根据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种原因是考试前 1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信心不足。解决的方法就是考前对所要考的科目认真复习。另一种原因是对考试看得过重,仿佛觉得自己考不好会失去整个世界,即动机过强,引起考试焦虑。针对这种情况可先分析考试的目的。考试是为考查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情况,有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掌握,需要进一步学习。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对考试分数过分看重,更不能通过排名次来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在考前可进行一些调节,如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或大声说出)“我能考好”,“我复习得很充分”,“我一定能冷静”,“在考场上我会挥洒自如”。
4.考前做些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通过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紧张后再松弛,从而达到松弛大脑神经的目的。训练时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从脚部肌肉开始直到头部肌肉为止,完成一次训练。在做放松训练的同时,可以在头脑中预想考试的过程,想象自己如何进入考场,如何拿到考卷,如何填写姓名,如何答卷、检查、交卷等过程,想象得越具体越好,边想象边体验全身心放松的感觉。这种训练可以在考试前一两周开始,每天训练一两次,每次进行10~20分钟即可。
三、小学生心里辅导策略:
能否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和参加考试,会直接影响小学生智能水平的发挥和考试成绩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些小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除了复习不够充分之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恐惧、焦虑、马虎、丢三落
四、精力不集中、审题失误、时间把握 不好等。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挫折。因而,不论是从提高学习成绩还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考虑,考试心理辅导都是必要的。我们小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小学生考试前、考试中和考试后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端正我们的考试态度,掌握考试方法,提高考试成绩,维护心理健康。
那么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各种考试呢?(考试前心理准备)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科学用.脑。充分有效地复习功课是考试成功的前提、基础,因而抓紧时间、全力以赴是必要的,但必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大搞疲劳战术,开“夜车”,弄得精疲力尽、心力交瘁,不仅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反而影响身心健康。所谓科学用脑,主要是指要根据生物钟运行的规律,尽可能在大脑最佳兴奋状态高效率地进行复习,同时也要重视大脑的卫生和保健,科学地使用大脑。比如,读书、写字和适当运动相结合,语文、数学和外语交替复习,边读、边写、边昕综合复习,都能较好地保持大脑的兴奋性,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要保证适当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及合理的饮食。此外。还要讲求复习的方法,要把系统复习、重点复习和综合复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复习,既要融会贯通,又要突出重点,以求取得最佳复习结果。
2.要克服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复习好才 能考得好。如果复习期间心神不定、焦虑不安,或者满不在乎,存有侥幸心理,就无法做到认真复习。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调节,比如在复习的中间松弛一下,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可找自己信得过的同学和教师谈心,排解不良的心态。
4. 要注意劳逸结合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防止安全事故。
(二)考试期间的心理准备
1.必须记住考试的时间、地点,备齐考试用品。考试用品要对照考试科目逐项检查,包括钢笔、铅笔、小刀、橡皮、圆规、三角板、量角器、格尺、垫板等。钢笔和铅笔要多备两枝。考试前最好提前15分钟进入考场,以便熟悉环境,适应考场的气氛,稳定情绪。过早进考场,等待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焦虑;太晚进考场,容易慌乱。2.要明确考试规则、答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试卷发下以后,要按试卷要求的格式,认真填写好姓名、性别、考场、考号和准考证号码,不要遗漏。
3.答卷开始,首先要认真阅读试卷前面的说明和要求,然后迅速将整个试卷审视一遍,了解对试题的熟悉程度和不同类型试题分数的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确定答题的轻重缓急。
4.要认真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先决条件。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弄清题型、题意,了解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区别异同,明确解题目标,抓住要点,思考解题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范围,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不错不漏。
5.注意答题技巧。一般做法是先易后难,重视小题分数积累,以 增强信心。思路要灵活,要注意多角度思考,从不同的方面机动灵活地攻克难题。遇到难题一时解答不出,就暂时放一放,其他试题答完后再回过头来继续解答;由于在解答其他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很可能豁然开朗,取得突破,迎刃而解。实在解答不了的难题要果断放弃,防止占用时间太多,影响试卷的完成或复查,导致容易的试题没有时间回答,卷面上错漏的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6.要合理安排时间,以免顾此失彼。在全面阅读试卷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同的类型题大致需要多少时间。有些问题,比如作文、制图等,在草稿纸上不要花费时间太多,要尽量简略,以免来不及抄写和复查。在整个答卷的过程中要保持适度紧张,做到情绪稳定,思路清晰,字迹工整。(考试后的心理辅导)
1.要适当开展休闲活动。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及其他娱乐活动,如郊游、短途旅行、参观等。要及时消除不良心态。对于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宽慰和鼓励,以便尽快消除挫折心理和烦恼情绪,以维护身心健康。
2.要适时地总结经验以利再战。考试成绩公布以后,要抓住时机,引导小学生及时总结考试成功的经验,分析失利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考试总结时,要着重考试内容的分析,以求深化理解,尽可能地淡化分数和名次,重点在于使小学生学会、学好和会学。
最后,让我们倾听一曲优美的音乐,来舒缓一下我们紧张的学习压力,用甘露为心灵洗个澡!
7.浅析高职学生厌学心理及辅导对策 篇七
一、从高职学生的厌学心理特征来看
1、航向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 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 就失去前进的力量。”
2、意志力薄弱, 独立精神欠缺。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大部分家庭走出了贫困, 奔赴小康, 很多曾经吃苦的父母, 把全部的爱倾注在这些“天之骄子”的身上, 事不让他们干, 活不让他们做, 以往的包办婚姻在新的时代, 代之以包办式生活, 造就了一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子, 于是大部分年龄在18-22这个年龄阶段高职学生, 却仍然是独立生活能力差, 不适应职业教育环境, 学习遇到困难不知所措, 同时意志品质薄弱, 遇到挫折就放弃, 久而久之, 干脆就放弃了学习。
3、基础知识的底气不足, 影响到自信力、学习劲头的不够。
高职的学生往往高中时成绩不够理想, 在考大学本科时遭受挫折, 看到大学课程的书本, 就从心底产生了畏惧, 老师教授是听的不大明白, 下来自学时有看的不大懂, 一时认为, 自己驽钝, 学习无能, 逐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丢掉了学习的信心。
二、对这种厌学心理的进一步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从内部因素来看, 是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正因为有了以下的心理和现象, 才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1、认为学习和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
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认为, 现在研究生一抓一大把, 大学生比比皆是, 在这个“毕业即失业”的时代, 除了“我爸是李刚”外, 成绩的好坏和就业和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 知识的多少和赚钱的关系也不大, 身边小学水平, 初中毕业的大老板、成功企业家数不胜数, 相比之下, 大学生、研究生频频出现了找工作难的现象。
2、学习方式出现“断奶式”的不适。
回顾中学时代的教育, 大多由老师包办, 早自习跟踪, 带读课文, 上课重点突出, 突破难点, 处处提醒, 连晚自习老师还要到教室看守,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形成了完全依赖老师的思想, 处处有老师的眷顾, 有一种被捧在手心的“我很重要的”优越感, 升到大学后还没有完全适应过来, 大学的自习课程完全自主学习, 一些大学的老师在授完自己的课程之后, 就“不见了踪影”, 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后再也难以找到以往的被重视的感觉, 慢慢放松了学习上的劲头, 逐渐失去学习过程中曾有的成功和乐趣, 产生一种失落和无助, 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3、自身心理素质在应对外界环境时显得薄弱。
据武汉大学发布的《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 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 从头再来”。
三、看看产生厌学心理外部因素
1、社会“染缸式”的环境影响。
大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仍然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流行事物的影响, 社会就好像是个大染缸, 物欲横流、读书无用的思潮无时无刻不对他们产生冲击,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 能够潜心研读的人越来越少, 通过视频、图画接受信息的途径几乎代替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在能够快捷接受大容量的信息背后, 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和感受, 在书本的学习的时候, 很难深入的去钻研, 更难在达到新的学习的高度。一些低层次的文化思想和浅薄的行为方式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2、学校“闭门造车式”的层面因素。
一方面, 我们展开了适于学生个性张扬的活动, 开设了学生适于社会竞争的专业课程, 但另一方面, 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辅导上还远远不够, 在对学生的知识文化上的要求还比较低, 一方面认为他们是“高职学生”, 基础本来不是很好, 不自觉中降低了内容的要求, 在考试考核时, 仅仅以60分作为基准要求, 学生不觉中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 平时的学习仅仅是浅尝辄止, 不能深入学习。长此以往, 学习只是一个拿毕业文凭过程中的一个“走过场”而已。
3、家庭教育——科学与极端的比拼。
“富门寒教、”“寒门富教”是不同背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科学程度, 对孩子后续的学习和深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溺爱式家教、问题式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在中学阶段, 在监督式、保姆式的环境下, 他们还勉强为之, 一旦步入大学的殿堂, 要充分发挥自我、展现自我的时候、往往是一筹莫展, 不知如何去自主独立的学习。
四、高职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对策
上述高职学生的厌学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相应的对策也是多样的, 对于社会的问题, 我们只能呼吁, 对于学校的原因、教育者的原因、学生个人的原因,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低分进, 高能出”的策略, 给学生以适当的学习压力。“井无压力不喷油, 人无压力轻飘飘, ”当人无压力的时候就像井无压力一样, 是不会有成绩的。
2、营造健康的文化乐园, 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更容易给学生的生活增添活力和色彩, 多姿的社团活动的开展, 更能给学生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和舞台, 不仅可以帮他们找到成功的成就感, 提高他们的素质,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抵制不良影响。
3、坚守班级文化建设的方阵, 至关重要。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尤为重要。辅导员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领头羊的角色, 在对班级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 时常组织励志类的主题班会和文艺活动, 鼓励、动员、推荐各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学生社团和系列活动, 充分锻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并给与一定支持和物质上的奖励,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和归属感, 激发他们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4、充分发挥“全员德育”的功能。采用“心理”战术, 让学生体验成功, 恢复自信。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 不仅仅要完成专业知识的讲授, 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各种能力, 还要贯穿“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关”的教育, 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5、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 要和学生朝夕相处,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给他们以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及时了解学生心中的苦闷, 随时分享学生眉间的喜悦, 给他们以帮助和激励, 给他们以尊重和鼓励, 除了深入班级、深入宿舍, 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QQ聊天工具等网络媒介进行沟通交流, 实现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能够专心的投入到学业完成当中。
6、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积极提供实习和就业渠道, 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值。在很大程度上讲, 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己专业情况不了解, 不知道出去具体做什么, 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果能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渠道, 提前让学生了解社会, 感受工作环境, 体会在实践中所需知识和技能, 明白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 在实践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社会的要求同自身素质上存在的差距, 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进而改变和消除畏学和厌学心理。另一方面, 学习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 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让学习真正变为自身的第一需要。
当然, 切实解决高职学生的厌学心理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过程, 只有采取多方位、有针对性的措施, 同时调动社会、家庭、学校、老师、个人的力量, 共同配合, 对学生充分尊重、及时鼓励, 让他们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从而克服厌学心理, 走出“学困”的低谷, 积极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当中, 投入到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中去, 充分开动和发挥智能, 充分展现个人价值, 绽放在社会价值中的独特魅力。
摘要:作为辅导员, 在与高职大学生相处的这段日子里, 我明显感受到90后的大学生们有着70、80大学生没有的优势, 他们表现积极, 思想活跃, 个性鲜明, 积极表现时风采得以张扬……, 但在这个浮躁快捷的学习时代, 他们也暴露出前所未有的劣态, 如:书本知识的研究不够深入或没有兴趣, 面对困难时, 容易产生逃避情绪, 事不如意时抗挫能力较差, 对网络过于迷恋赖, 欣赏快餐式的文化。本文重点探讨高职学生厌学心理及辅导对策。
8.小学生心理辅导课记录 篇八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辅导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11-02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重要的转型期,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及对未来的迷惘无疑会使转型期的大学生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当学习、生活、情感交际等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时,就容易日积月累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在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适时地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辅导,排解他们内心的种种疑惑,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一)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各方面条件不健全。虽然国家教育部门要求每所高校都要设置有心理辅导中心,并且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仍有不少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有的高校虽然已经设有心理辅导中心,但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而是由一些任课教师充当心理辅导老师。这些老师除了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外,平日工作繁忙,无法在心理咨询室坐班。即使对于一些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的高校,由于大学里学生人数众多,具有各种心理困扰而需要咨询辅导的学生也很多,想得到一个咨询的机会往往要提前预约并等待较长的时间,导致许多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心理辅导时间。因此,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许多工作落到高校辅导员的身上。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及隐晦性。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可他们与外界的有各种各样的接触,随着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认识的增加及深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常常会让他们苦恼,加上在学校里学习的压力、交际中的种种问题及情感上的一些纠葛、就业的压力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此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呈现出隐晦性的特点,有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一些个人的隐私,比如失恋、家庭贫困、自身身体的一些疾病等,具有这些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让外人知道细节。目前,高校有限的心理辅导教师难以详尽地去了解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更做不到事后的跟踪,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而高校的辅导员每个人管理200名左右的学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可以做到详细了解的,因为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本来就比较熟悉,而且与学生的亲密接触方便辅导员跟踪了解心理有问题学生的最新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后续的辅导,这无疑会大大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尽管这一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职责,可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内心在想什么,有什么心理困惑,并想办法为他们排解困惑,是难以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的。因此,为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也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二、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性。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特点决定他们必须要每天都生活在大学生当中,与学生亲密接触,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性为他们参与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学生当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可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一两天之内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后才形成并表现出来,因此要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需要多次的沟通,甚至还要跟踪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不断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心理辅导既是一种心灵的救助,也是心灵深层次的沟通,只有双方建立了对彼此的信任,才能使沟通更有效。高校辅导员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便生活在学生当中,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将有助于增加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的工作有利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与跟踪。辅导员从学入学时起便负责管理学生入学前的学籍档案并建立大学生新的档案,学生档案里既有学生详细的家庭住址,也有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还有学生上学之前的学生成绩、操行等方面的记录。这些档案既方便辅导员了解每一学生的成长历程,又方便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档案并结合家长或学生高中时代的班主任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已经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学生,辅导员也应多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跟踪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动态,并随时争取适当的方法来帮助解决,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可以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持续性的服务,更好地达到心理疏导的目标。
三、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探讨
【小学生心理辅导课记录】推荐阅读:
小学生团体辅导记录08-03
小学心理团体辅导课活动方案 总结08-17
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案例08-26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案例11-12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典型材料07-30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人案例09-30
小学四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设计07-03
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研究08-26
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措施与策略08-01
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