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

2024-09-06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共11篇)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 篇一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 篇二

一、导入新课

师:词中有一派叫豪放派, 其中代表为“苏辛词”, 今天我们就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在学习新课之前, 我们先来听一下著名朗诵家鲍国安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读得真有气势,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是的。关于如何朗读豪放词,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实例。东坡在玉堂, 日游幕士善歌, 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刘郎中词, 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这样大家就更加明白豪放词的气势了吧?

生:老师, 柳七是谁?

师:柳七就是柳永, 是北宋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后面咱们会学到, 但他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吟唱”, 而东坡词豪放、铿锵有力。

生:明白了, 不同词派的词需要读出不一样的气势。

师:是的, 不同派别的词有不同的朗读技巧。下面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要读出气势, 读准节奏, 读出重音。

二、研磨新课

1.初读有声, 整体感知

生初读。

师:刚才大家读出了豪放的气势, 并且读准了易错字, 那么, 大家读完之后, 能否体验到那种“大江东去”的豪放之情?

生:感觉很有力量。

师:能否概括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写作者在赤壁想起周瑜当年在此打败曹军, 写出了周公瑾的雄姿英发、少年得志。

生:通过写周瑜赤壁之战, 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情。

师:很好, 这是一首怀古词, 作者通过写历史事件,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再读一遍这首怀古词, 体验一下作者到底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大家自由读, 一定要读出气势。

2.再读有悟, 体验感情

师:读完这一遍能否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我的看法跟前面的同学差不多, 作者通过写周瑜的少年得志, 来反衬自己的郁郁不得志。

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看法是否恰当。怀古词都有一定的赏析路径, 我们按照下面的路径来赏析一下这首怀古词, 共同走进苏轼的世界。 (师在PPT上呈现怀古词的欣赏路径)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问题:通过这首词学会怀古词的欣赏路径。

主问题:怀古词欣赏路径

观眼前之景: (赤壁)

思历史人事: (周瑜)

抒一己之怀: (苏轼)

师:按照老师的提示, 找一名男同学来读一下这首怀古词, 大家再次感受一下这首词具体写了什么样的景, 什么样的事,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每个小组把握一个主题, 分别是眼前之景、历史人事、一己之怀, 相互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概括主要内容。

3.三读有疑, 明白事理

生读。

师:读得真棒, 大家要像这位同学学习, 读好课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现在讨论一下这首词的三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一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二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三个主题。

师:研讨主题一样的小组, 回答后可互相补充。

师:时间到了, 哪个小组先来? (看到大家都踊跃举手, 师随机提问了一个小组的代表)

生:我们小组的研讨主题是眼前之景,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写出了雄壮的赤壁之景。

师:很好。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还写出了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景。

师:很好,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看一下PPT。

“穿”———写出石壁的陡峭;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你看到一幅怎样的赤壁之景?的赤壁之景。 (言语实践)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都很好, 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 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景。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 波澜壮阔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为下片追怀风流人物渲染气氛。

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写法以前也学过, 这次更加明白了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师:大家可以试着在写作的时候灵活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接下来到哪个小组发言了?

生:我们研讨的是第二个主题:思历史人事。“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公瑾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

师:很好, 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小组觉得还写出了周瑜的潇洒。

师:对, 大家对文章的把握很到位, 老师来总结一下大家的看法。PPT呈现:

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周公瑾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你看到一位怎样的周瑜?的周瑜。 (言语实践)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 我整理出来, 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风流儒雅、潇洒从容的周瑜。

生:为什么说他风流儒雅呢?

师:问得好, 为什么说周瑜是儒将呢?儒将用谋略争胜于疆场, 风流儒雅, 谈笑间使敌虏败阵。周瑜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谋略胜于疆场, 并且他精通音乐, 醉酒之时也能听辨出曲子是否弹奏得准确。江东流行着这样的话:“曲有误, 周郎顾。”古书云:“数吴国多士, 有五儒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及其子陆抗。”

生:我还真不知道这些史实佳话, 周瑜真是难得的全才啊! (众生笑)

师:接下来解读思历史之事, 大家看PPT。

小乔初嫁了———1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 说明他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 卓越不凡。2以美人衬英雄, 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才华横溢、风流儒雅、潇洒从容。

羽扇纶巾———风流儒雅。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 气度从容。

这不仅写出了周瑜年轻有为、英勇善战, 同时也写出了他的气度从容、风流儒雅。

生:明白了, 他作战时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这就是儒雅的周瑜。

师:但作者本来写赤壁, 为什么用那么多篇幅描写周瑜呢?

生:借古讽今, 自己被贬, 抒发愤懑之情。

生:通过对比, 映衬自己的怀才不遇。

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道理, 接下来老师讲解一下自己的看法。PPT呈现: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浪漫情趣

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为下片追怀风流人物渲染气氛。写风流儒雅的周公瑾, 表面是反衬自己现在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壮志未酬, 但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借周瑜的年轻有为、雄姿英发来感叹自己的人生经历。如果苏轼只是这样想的话, 他只能是苏轼, 却不能是苏东坡。

导入苏轼的背景与经历:

(1) 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乌台诗案”、“魂飞汤火命如鸡”。

(2) 元丰三年 (1080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

(3) 元丰三年 (1080年)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

(4) 元丰五年 (1082年) 七月与十月完成前后《赤壁赋》《定风波》。

以上均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在其被贬黄州时, 据说黄州城南门外一里左右有个风景秀丽的山坡, 称“东坡”。坡上绿树成荫, 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常到此漫步, 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仗听江声。”他很喜爱这个地方, 遂以“东坡”自号, 在被贬之时, 依然有心情去享受自然, 而不是自怨自艾, 真不愧是“乐天派苏东坡”。苏轼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 其中不乏自嘲意味, 却道准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 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 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 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巅峰。一般人连遭三次贬谪, 都会意志消沉, 何况苏轼已到人生风烛残年, 他却出人意料的“乐天”, 依然自得其乐, 不得不令人佩服!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轼:“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 创新的画家, 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 佛教徒, 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 酒仙, 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 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智能优异, 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生:原来苏轼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才华横溢, 我们只看到他的文采飞扬, 看到他的壮志难酬, 却从未体验到他是天生的乐天派, 不愧为“苏东坡”。

(学生学习积极性极高, 陶醉在教师的讲解中)

师:这下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苏轼, 大家再思考最后一个主题, 到底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生:我们小组认为“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洒脱的情怀。

生:抒发了作者豁达的情怀。

师:看来大家读透了这个文本, 请看PPT。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的情怀。 (言语实践)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 此句抒发了苏轼精神的自由、洒脱旷达的情怀。

师:人生如梦, 不论得失, 古往今来的人生都是一场梦。且把千古以来兴旺盛衰的感慨, 个人早生华发的悲哀都丢开, 举起一杯酒, 洒在江心, 以酹祭江心的一轮明月。明月之光映在江心之中, 那种空明的境界正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合而为一。不管别人的赞誉诽谤, 他若内心是坦然的、光明的, 则是光明的。

师:大家齐读PPT上的“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生:我们在《前赤壁赋》中学过, 主要是写作者寄情于山水、豁然开朗的情怀。

师:是的, 作者的内心是光明的, 他从江月之永恒、人生之短暂中, 积极追问生命的价值, 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生命的天地便豁然开朗。

师:大家看PPT呈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他是如何借月来抒发何种感情的?

生:他带有一种悲凉, 没有苏轼乐观。

师:可见苏轼是真正的乐天派。

4.四读有形, 体味其神

师: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 最后齐读一遍这首词, 是否能领悟到它的神韵———“天生乐观”的苏东坡这一形象呢?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师:他把自己的悲慨不但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中, 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除了道家的修养之外, 他还有一种历史上的通观, 把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中, 不是一个人的盛衰成败荣辱, 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作为一个人, 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观点, 才不至于把小我的利害计较得多, 才不会把小我的忧患看得那么沉重, 因为古今许多历史人物和你一起负担了这些盛衰兴亡的悲慨。希望大家能真正体会到这首词的精神所在。

三、结语

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 篇三

关键词:公开课 诗词教学 方法

按照学校惯例,每个教研组每年都要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教研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展示一堂公开课。今年我选的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完之后引发了我对诗词教学的很多思考。

对于这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所以上课时紧扣字词,主要运用诵读和总结来讲解课文。之后主要通过讨论来总结词人的情感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提炼词句来体现作品铺呈的壮阔或从容的场面。

课堂上除了诵读,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比如“谈谈词人在赤壁的所见所想”;“《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是,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的叙事方法,了解作者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整体而言,这堂教学活动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没有经过试讲而是直接进入听课班级去听课的。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一些具体问题学生能够较快的解决,但是对于像“《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类问题学生很难给出恰当的表达,总是词不达意,而学生对我的点拨也是启而不发,因此纠缠时间较多。也正是这一点激发我的思考,诗词教学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表达出诗词的意蕴应该更重要,语文高考中往往要考到的也正是这些点。这是我在上课前备课时没有考虑进去的一点。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低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古文古诗词,很多同学可以想象或理解其意境却很难总结或表述其特点和意蕴,往往都只是老师按照参考书上所说讲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有些同学可能会记忆、模仿,而更多的学生是听过就丢过,因此考试时就答非所问。这在高一阶段表现得更明显。

课后,和几位同事一起探讨,大家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深有感触,但是却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把问题都归咎在学生不学上。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这里我提出几点想法,以期和各位同仁商讨共鉴。

第一,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多读人物传记,因为大家知道古诗词最大的特征是言志抒情,很多诗都是和作者人生经历相关的,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等等,都是通过景或事来比喻作者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第二,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比如让学生仿读、教师范读或作节奏指导,或者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一遍,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等等。通过读让学生对诗词感兴趣,让她们体会字词沉降所渗透的个人感情,才能做到有感而发。

第三,多做些练习,归纳和规范一下表达方法。并多找些类似诗词进行比较练习,让学生参与模仿,自主表达,或鼓励她们找出更贴切的词语来表述。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惯性,看到相关题目就能展开联想,知道如何去做。这才是我们教诗词所应该达到的效果。能诵读,能体会情感,能表达涵义,甚至可以仿写……,如能至此,此教成已。

4.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 篇四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听读课文的录音。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水调歌头 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3、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 篇五

苏东坡黄州《赤壁怀古》词,表达以下几重寓意:

缅怀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感叹贤达,“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凭吊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赞美风光,“江山如画”;歌颂周郎,“雄姿英发”;叹惜自己,“早生华发”。总之,通过缅怀东汉三国的历史,联想北宋三国时局,抒发报国怀民之心。

苏东坡在此之前,连任三州太守,正是得意之时。却因“乌台诗案”,被囚禁、拷问、诟辱,命如悬丝。在狱中,给妻子发了“诀别信”:“吾死之后,惟求贤妻节哀保重,早日带家返回眉山。”多么绝望!给弟弟苏辙写了“诀别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宋神宗结案圣谕:“苏轼以讥讽朝廷新政,责授检校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

出狱时写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一到贬地,就写《到黄州谢表》:“仁圣矜怜,特从轻典。赦其必死,许以自新。”还给友人章淳写信:“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唯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表现得多么谨慎!他不仅自觉要谨慎,天时也逼得他要小心。对此,他《初到黄州》诗自省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然而,这位大才、全才、史才、文才、诗才、词才、佛才、哲才、政才、书才、画才、饮食才、养生才、修身才……,能削志、缄默和沉沦吗?当然不能。特别是黄州的地利人和条件使他创造出千古不朽的文学艺术辉煌。谪居黄州三年以后,他那奔腾的思绪,似“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激情的创意,宛如沉潭出水的蛟龙,升腾为“大江东去”的.雄伟词章。

词中,他两处赞赏 “周郎”。随之,词峰一转,“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周郎与苏郎,对比明显。周郎,被吴侯封为元帅,为国立功,成为千年“豪杰”。苏郎,虽然为大才、能人、贤官,却如今被贬;虽然向朝廷不断上书建言,却是自作“多情”, 还被当成了罪状。周郎,因为“小乔初嫁了”,成了吴侯的“皇亲”,得到恩宠;苏郎,虽然满腹经纶,却被朝廷疏远,不能为之效力,只能感叹“人生如梦”。

于是,他驰骋神思,跨越古今,词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不是在倡导青年学习周瑜,争当“豪杰”吗?词赞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不是在宣扬“以弱胜强”的战例吗?词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是在教人们争做当代风流人物吗?词用“雄姿英发”对比“早生华发”,这不是在鼓励少壮早日建功业吗?词的结尾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全文看,他在此借酒“三祭”:

祭“故国”, 他确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祭“豪杰”, 他“遥想” 东汉三国年轻的周瑜、孙权、诸葛亮等豪杰们,齐心协力,盼望当今能有一批年轻的新英才,报国安民。

6.《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心得 篇六

孑然间,你蓦的追忆起那江南氤氲的美景,联想起了那朋友相别时的悲伤,轻吟起淡然的词句。“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幽远的声音在风中飘走,消融在你心里的尽头,我知道,你想忘记孤苦,忘记无依。但你淡然而笑。

你在我心中是那么完美,又是那么虚渺,看不清。你尘封的词句使我联想起你的身影,却摸也摸不到。

丙辰中秋,共赏明月。你品着樽中美酒,拂袖而笑,对酒当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你用智慧的双眼与明亮对话,用耳廓接受那只有你自己听得到的天籁之音。望着月亮慢慢下移,渐渐地,你有品出酒中的苦涩袭人。思念顿时涌上心头,你迷离间望见了子由的身影,有弥散在夜里静谧的.空气中;你又吟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你摇了摇头。美酒并没有扰乱你的思维,终于,你无法摆脱你生来的秉性,豁达地聊以自慰,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真挚的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知道中秋之夜早晚会离去,便微笑的告别那令你思绪万千的明月。

苏轼,你面对美景,不会一看而了,而会写下:“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的词言。网面对生活中的不顺,苏轼懂得自我开解,吟出“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看破红尘孤舟远行的自足乐观。

眼前,滚滚长江东逝,你有志报国,壮怀难酬。长江汹涌奔腾,气壮山河,你在其中,赞而忘我,“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骇浪搏击着江岸,卷起千仞的雪浪,引起了你不由的遐想,豪杰涌现在你心头,回想三国时候的有怀之士,想起周瑜在杀而指挥作战:“遥想公瑾时,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关间、樯橹灰飞烟灭。”东坡你向往周瑜,渴望成为周瑜那样的人,同样,写你一样,同怀着一颗报国疆场的热忱之心。而现实却是那般残酷,你无情被贬,与有志报国的决心大相抵牾。但你仍秉持着一颗达观的心。

7.《念奴娇•赤壁怀古》 篇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瑾 jǐn 樯 qiá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 “ 山体曰石 ” 。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 二乔 ” 。 “ 大乔 ” 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 “ 小乔 ” 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 “ 二乔 ” 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 “ 初嫁了 ” 就是刚嫁过去。 “ 了 ” 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 强虏 ” 或 “ 狂虏 ”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二、讨论分析课文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武 “ 人生如梦 ” 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4 .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5 .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 .讲读上片。

( 1 )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 浪 ”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 逝者如斯夫 ”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 风流人物 ”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 三国周郎赤壁 ”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 人道是 ”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 3 )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 “ 乱 ” 写出险怪, “ 穿 ”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 惊 ” 写汹涌, “ 拍 ”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 ”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 江山如画 ”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 5 )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 .讲读下片。

( 1 )上片重写景,下片 “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 “ 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 羽扇纶巾 “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 2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 3 )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 故国神游 “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

8.《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八

苏轼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4)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读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

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句呢?

明确: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6、“樯橹灰飞烟灭”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一样。

(六)苏轼何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苏轼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了比较?

(1)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怀古是为了思今。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词人47岁,周瑜24岁)。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周瑜苏轼

年龄:20几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2、自由讨论:

(1)“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明确:“神游者”可能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然而这里的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故土。而“神游”也就只能是周瑜在“神游”了。再者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应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而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2)“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明确:第二种理解对。

——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想: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我在怀想他,那么周瑜会笑我。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明显不对。

——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明确:第一种更好些。因为就全诗而言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有感动,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想想自己,年华老大,而功业少成。可人家周瑜,仅三十岁,就已立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自己能与周瑜比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当然,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六、拓展:

1.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的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

如《江城子》,苏轼最典型的婉约诗。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七、总结:

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的结尾总结全文

在《苏东坡突围》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八、作业:

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 瑜

咏——怀——慨

9.《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九

张迪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诵读,体会全词旷达豪放的意境;

2.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3.初步了解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教学重点】

体会全词旷达豪放的意境。【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导入。

二、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这是一首怀古词。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古人、古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初读词作、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说一说全词整体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气势?(预设:豪迈、壮阔)

四、再读词作,赏析全词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词话丛编》 1.齐读上片。分析意象,体会旷达豪放的意境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境界开阔,气象恢宏,浓缩了浩瀚的时空,创造了一个壮阔的意境,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由江水的流逝,想 1 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 将空间的遥远转化为时间的无限,使之成为精神宏大的载体,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壮丽的画面,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豪迈。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如画”是上片的结语,但这“画”并不仅仅是长江的自然景观,而且是“千古风流”的人文景观。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结:上片侧重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象,视野旷达,意境雄浑。2.齐读下片。分析周瑜形象,把握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年轻有为的周瑜形象正是苏轼他自己的英雄梦!题为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才是主。运用火烧赤壁的典故,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怀古伤今,对比映衬当中感慨自已年将半百而壮志未酬。(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尊还酹江月”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之意,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之意。有壮志难酬的苦闷,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本质。

总结:全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借用典故刻画了年轻有为、风流闲雅、气度非凡的周瑜形象,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怀古伤今,对比映衬当中感慨自已年将半百而壮志未酬之情。虽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本质。

五、再读全词感受词人的壮志豪情,并尝试背诵。

六、作业:对比阅读柳永《双声子·晚天萧索》,同样是咏史怀古词,试比较两首词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不同。

七、板书:

豪放 英雄梦

壮丽之景 豪迈之人 豪情壮志

附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双声子·晚天萧索

【宋】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释

①牢落:稀疏。

②麋鹿呦呦:呦呦,鹿鸣之声。吴国大夫伍员曾谏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不听。伍员认为夫差如此一意孤行,必将亡国,吴王宫殿不久也将变成废墟,故愤言:“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10.《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十

文本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赤壁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追念,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大气磅礴,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学生分析

1、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情景自然融合的艺术魅力以及常用的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3、学生需要采用朗读、体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目标阐述:

一、知识能力:

1、能简要概括上下阙大意,感受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2、能阐释豪放在词中的具体表现,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词人情感和意图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到词人复杂的心境和“多情应笑我”的缘由;

2、能理解词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能简要概括上下阙大意,感受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教学难点:

能阐释豪放在词中的具体表现,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了苏洵的政论散文《六国论》,我们知道父亲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位列唐宋八大家,父子三各有所长,有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绝世美称。苏洵借助于他的散文以古讽今,批评了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政策,而苏轼在他的词中又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苏轼一首很有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示ppt封面)

二、初读说感受

全班集体朗读一下这首词,在朗读过程中细细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羽扇纶巾 guān 强虏 lǔ 早生华发 huā

一尊还酹江月 huán lèi 请哪位同学谈一下感受?

同学们大多从词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壮志难酬、雄浑悲怆的一种意境。

三、再度谈感知

请同学们想想词的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归纳概括一下。上阕:从眼前赤壁雄奇美景,联想起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于写景。下阕: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引出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感和思想解脱。

四、深入研讨

好,刚才同学们回答了那么多,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这首词总体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豪放)

我们都知道我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苏轼以前,多把词当成“娱宾遣兴”的工具,把词看成“诗余”、“小道”,欧阳修就称填词为“聊陈薄技,用佐清欢”。苏轼则大胆打破诗词界限,开创“苏辛”豪放一派,这首词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那么,这首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点呢?

1、恢弘壮阔的背景

师:好,我们慢慢来分析,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词人将写景主要集中在上阕,那么在上阕中,词人选用了哪些意象呢? 生:大江、赤壁、乱石、惊涛„„ 师:能否调换“大江”和“赤壁”的位置?先写“故垒西边,人倒是三国周郎赤壁”,再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 由大江写到赤壁,由千古写到三国,由多少豪杰写到周公瑾,由大写到小,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抒发营造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在滚滚长江之上,在汩汩的历史长河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的词人形象久跃然纸上了。

2、雄奇壮美的赤壁之景

分析了整体之感后,我们来看一下写景的上阕这一句话“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在词语锤炼上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词人,这句话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清照出来并加以分析?

“乱”写出了岩石之险怪,“穿”写出了岩石直插云霄之高峻,写出了赤壁之“形”; “惊”写出了江水之澎湃,“拍”写出了浪涛搏击江岸之有力,写出了赤壁之“声”; “卷”写出了力量之浩大,“雪”写出了浪花之汹涌,写出了赤壁江山之“色”; 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词人用哪四个字概括了赤壁之景呢? 生:江山如画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何等壮观的奇景呀!寥寥几句,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但是黄川赤壁真的是这样吗?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赤壁之景是什么样的吧。(ppt)

请同学谈一下看完这些图片的感受,并思考一下,苏轼把赤壁的壮美之景写出来有什么作用呢?

这几句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那我们可以得出“见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3、英姿勃发的一代名将。

师:好,词人由上阕的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阕的怀人,接着让我们来看一下下阕。请同学们集体朗诵一下下阕。

师:非常好,那么下阕苏轼写了周公瑾的哪些方面呢?请从词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小乔初嫁了——幸福美满

周瑜迎娶小乔时是24岁,而孙刘联盟进行赤壁之战时周瑜已34岁。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样写主要是为了以美女衬英雄,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战能力

由杜牧的这首诗可见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可以说也没有绝对的胜算。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4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回顾历史,回到现实,词人却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们都知道苏轼诗是十分有才华的,那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与周瑜相比,我们来联系一下词人的生平。(ppt)

一方面是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另一方面仕途坎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因反对司马光出知杭、颖、定州知州。59岁时,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微宗即位,他因大赦内徙,1101 年七月卒于常州。本词写于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与周瑜的对比 年龄3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能够理解词人的“笑”的含义了把?

或许是笑自己自己老大无成,或许是笑竟然与一代名将周瑜相提并论(壮志未酬)师:同学们,自这首词问世以来,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词人消极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

词人在词中的感情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豁达。“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紧接着词人一转笔调,写道“一尊还酹江月”,冲破了这种情绪,人生是短暂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自己的愁怀随江而去。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我们来看一下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前赤壁赋》。(辅政),都表达了苏轼复杂的心境。我们来看一下余秋雨先生对于苏轼这种人生态度的评价,《苏东坡突围》(ppt)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从精神孤独,自我反省,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四、归纳总结:

豪放表现在四个方面:

1、恢弘壮阔的背景

2、雄奇壮美的赤壁之景

3、英姿勃发的一代名将。

1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十一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大手笔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近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手段,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q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代表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上一篇:描写宗亲团结的范文下一篇:广告位合作合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