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银行业贷款比较分析论文

2024-09-21

中外银行业贷款比较分析论文(共7篇)

1.中外银行业贷款比较分析论文 篇一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上海银行业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分析

中外资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从国际经验和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实践来看,人才方面的竞争是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各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对上海地区15家银行(其中中资银行9家、外资银行6家)大规模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相对外外资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差距如下:

中外资银行人力资源部门定位传统

中资银行的人力资源部门本质上还只是一个人事部门,绝大多数的工作还停留在“管人”和“管事”上,主要体现为考勤、人事档案管理、薪酬福利等一些传统工作;而外资银行已经明确将人力资源部门定位为战略部门,承担着培养和开发人才的重大职能,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资银行对人力资源工作的落脚点并不在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缺乏市场观念,规模庞大又导致变革的推动十分困难,差距日益增大。

在人才招聘和配置的标准和价值评价中差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资银行管理行政色彩浓厚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其招聘和配置各总行或地区分行人力资源部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对各实际用人部门的需求了解甚少,且多看重文凭和过去的经历,很少考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而外资银行的招聘则以胜任素质模型为标准,根据岗位说明书的要求按需招聘,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潜力,更关注应聘者与应聘岗位的匹配程度。调查表明外资银行在招聘过程中多使用人才测评工具,关注员工的个性,尤其是价值观是否与组织匹配,而中资银行几乎没有类似举措。

中外资银行对培训人才的战略意义认识差异

大多数中资银行都有自己的培训基地,每年都要制定培训计划,但主要作为一种职能形式固守着“培训书本化”和“教学课堂化”的模式,循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惯例,只注重表面工作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员工自身的发展和价值的增值,员工的素质不能与市场需求匹配。

大通曼哈顿的前总裁曾说过:银行只有让人才队伍超前于事业发展,才能更快地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并得以发展。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外资银行的培训在注重当前工作技能提高的同时,更注重对员工素质和潜能开发的培训,结合每一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和发展意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帮助其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在培训中,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网络教学等新型教育方式被广泛应用。

造成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外资银行将人才看作是战略性、稀缺性的资源,并认为对员工进行持续有效的培训与开发是银行国际化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为此,如花旗等不少外资银行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抓培训,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员工个人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推动和保障员工的培训。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的年人均培训费超过1.7万元,而四大国有银行上海分行的年人均培训费不足500元,原因之一是中资银行的管理者大多还认为培训是一项成本支出,对培训内容和课程设计随意性强,甚至认为上几次党课也可以代替部分培训指标,差距可见一斑。

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差异

在外资银行,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已基本实现电子化。在这个系统中,银行、管理人员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管理人员和员工通过定期沟通的方式,将组织的战略、管理人员的职责、管理的方式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紧密结合,在持续沟通的前提下,管理人员帮助员工清除工作过程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员工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银行的战略目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而几乎所有的中资银行都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定期对员工进行评价,为员工的奖金发放和晋升提供依据,其考核目标一般由银行单方面确定,员工只能被动接受,往往是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考核真正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个人绩效水平。此外,考核标准、方法的不科学以及考核结果的落实不力使得绩效考核在中资银行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中资银行的管理行政色彩和官僚气息浓厚,上下级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在调研过程中,某一银行正发生一副行长递交辞呈之后方了解到已成为行长候选人的情况,这些信息不对称都将导致员工失去工作热情,严重倦怠。

薪酬激励中行政分配和市场激励

差异中资银行的收人分配基本上参照机关、公务员的体系模式,实行等级工资制,职务等级是分配的主要依据,工资与季度奖金几乎都与员工年龄、工龄和职位有关,而与其从事的岗位、自身的贡献关系不大,平均主义现象十分严重。外资银行一般执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谈判工资制,工资的增长以岗位和绩效为标准,并充分运用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激励手段,对人才提供持久、有效的激励。外资银行的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中资银行,这也是许多中资银行员工向往外资银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中资银行的总体薪酬较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外资银行并不低,主要原因在于同类岗位外资银行提供一个整体薪酬,如年薪20万(实际到手可能只有15万),而中资银行给员工和应聘者提供的信息是月薪5000元,但加上各种福利、津贴等,年收入可能超过15万,但由于薪酬管理方式的不当,导致人才都涌向外资银行。

“官本位”与“业绩导向”的晋升差异

中资银行的晋升渠道有行政系列、技术职称系列等,但是每个渠道由于工资分配的原因最终都归集到行政职级一条道上,以“官本位”为特征的人力资源配置定格了人才的归宿和发展线路,形成了中资银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中资银行在选才、任才方面,存在浓厚的“论资排辈”的色彩,至今没有形成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机制。外资银行的员工晋升完全取决于其工作成果和业绩,在双轨制和宽带薪酬的基础上,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应对措施

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结合中资银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实际,构建具有中资银行特色、有利于银行竞争优势发挥的“知本管理”模型。整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银行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为基准,将员工看作是能够为银行带来最高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报的一项战略性人力资本,构建一个以职位评价体系为标准、招聘为源泉、绩效管理为核心、薪酬福利、激励和职业生涯管理为手段、战略性培训和开发为保障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招人、用人、留人、激人和育人五个方面形成联动,以全面提高银行员工的素质和绩效,保障银行战略目标的完成。

以人力资源战略为基准

中资银行高层应当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于整个银行管理的全过程,不同于一般的银行业务管理,既关系到银行的长远发展与兴衰,又决定银行日常业务的好坏,既是银行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又融于存款、贷款、结算等银行各种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之中,具有战略和战术双重特性。因此,中资银行需要将其人力资源部重新进行定位,真正从传统“人事部门”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银行战略的贡献者。

以职位评价体系为标准

中资银行内部机构设置行政化管理倾向明显,内部职能机构过多,导致分工不明,职能不清,其按业务种类划分的组织结构,已无法满足现今客户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此,中资银行应当按照环境变化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打造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扁平化的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织结构,以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以定岗、定编和定员,形成科学明晰的岗位说明书,并将其作为银行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发放、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的参考标准,使得各项工作都能有据可依,有序进行。此外,人力资源部应建立岗位说明书的动态管理制度,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定期修订岗位职责的内容。

以战略性招聘为源泉

招聘是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入口”,中资银行应当将招聘工作提升到战略层面来对待,把好这一关口,保障银行整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完成。要想完成有效的招聘,首先应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并撰写岗位说明书;其次应当致力于完善人力资源招聘和配置的制度,做到招聘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减少招聘和配置工作的盲目性,降低招聘的成本和风险;最后,调整薪酬结构,设计更多的卖点以吸引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以绩效管理为核心

绩效管理是整个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培训、薪酬、激励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和标准。通过这个战略管理工具来统领整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将绩效管理与员工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培训、薪酬、激励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联动系统,帮助每一名员工完成并持续提高其工作绩效,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制度,保障银行战略的完成。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考核的结果而是员工绩效的提升,因此,沟通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以薪酬、激励和职业生涯管理为手段

完善薪酬激励制度。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保留人才,中资银行改善自身的薪酬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中资银行应借鉴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扩展激励手段,积极完善薪酬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留驻核心员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完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大多数的银行管理人员都把发展机会放在第一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重视和鼓励员工制定个人职业计划,结合组织的需要和发展,给员工以多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并创造条件帮助员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人力资源部要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上积极地探索并大胆地尝试,引入双阶梯制。在人才培养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员工发展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与其沟通,使其时刻清楚自己处在人才培养的哪个阶段,并给予相关指导。通过定期的沟通不但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且可以使员工感受到组织对其关心和重视,激发其工作热情。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以战略性培训和开发为保障

要想取得理想的培训结果,并将其转化为银行的竞争力,必须要从制度层面规定培训工作的具体措施:首先要在制度上予以保障,保证所有员工都积极参与其中;第二,将培训与考核、奖励挂钩;第三,建立培训需求调查制度,通过提升培训内容来真正做到“吸引”员工;最后,根据银行的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结合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计划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随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打造学习型银行

《第五项修炼》理论的创立者彼得·圣吉指出未来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未来企业惟一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强。因此,上海中资银行对管理人员进行战略性培训和开发的最终努力方向就是营造团队学习的氛围,致力于打造“学习型银行”,提升整个银行的学习力,帮助银行全体员工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实现学习——修炼——提升的转变,以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超越对手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徐群,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韩雯,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2.中外银行业贷款比较分析论文 篇二

入世以来, 我国银行业自由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外资银行、民间资本不断涌入银行业, 银行业的竞争态势日益严峻。2006 年12 月, 中国政府履行入世承诺, 彻底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地域限制和业务限制, 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 以此为契机, 外资银行加快了布局中国银行业的步伐, 在华业务取得了迅猛增长。根据 《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2012 年报》, 截至2012 年底, 外资银行在中国27 个省 (市, 区) 、59 个城市设立了机构, 营业机构资产总额达2.38 万亿元, 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覆盖面和市场深度的总、分、支行服务网络, 在提供中小企业特色金融服务、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贡献了力量。外资银行的迅速崛起加剧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 研究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状况, 明确各自竞争力差异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文献回顾

随着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 全球主要国家的银行业曾先后经历外资银行不断涌入的经济现象, 国内外学者针对外资银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针对外资银行的研究主题涉及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经营动机、经营策略,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绩效、市场结构、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除此之外, 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之后经营绩效如何, 是否优于东道国商业银行, 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争论的焦点。

在发达国家市场上, 学术界普遍认为, 东道国商业银行的绩效优于外资银行。Hasan和Hunter (1996) 运用成本- 效益分析方法对美国银行业研究后认为, 美国本土商业银行比外资银行更加高效。Seth (1992) 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对美国银行业的内外资银行展开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相比外资银行, 美国本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更加突出。针对澳大利亚银行业市场, Sathye (200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内外资银行经营效率研究后认为, 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表现得更加低效。Claessens (2001) 截取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在内的80 个国家外资银行的财务数据, 针对内外资银行的利息收入、间接费用、利润水平和贷款损失准备进行横向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在发达国家, 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率显著低于东道国商业银行, 而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则相反。该研究结论与Demirguc-Kunt和Huizinga (1999) 的研究相一致。Kosmidou (2004) 的研究表明, 在英国银行业, 英国本土商业银行在股本回报率、净利息收入和存贷比指标上占优, 因而呈现更高的经营水准。

在针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研究中, 学术界则普遍认为, 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益优于东道国商业银行。Naaborg (2003) 通过比较1995 至2000 年间中东欧10 个转型国家市场上内外资银行的资产回报率、税后利润率、净利息收入和成本收入比率, 认为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暂时优于东道国商业银行, 随着时间推移, 内资银行经营水平逐步提升, 内外资银行经营绩效的差距逐步缩小。吴涌超 (2010) 研究了台湾地区外资银行的演变历程、准入制度与发展特征, 认为在台外资银行机构数量较多, 来源地较为集中, 以分行和代表处为主要组织形式, 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明显优于台湾本地银行。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以中外资银行竞争力为研究内容的文献不断涌现。张望 (2001) 对上海地区的中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比较后认为, 中资银行在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自然垄断”, 但在税赋、社会责任方面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外资银行在资产质量、国际结算业务和汇兑业务方面优势明显。刘晔 (2004)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北京地区37 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资商业银行, 研究结果表明, 外资银行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上较为靠前, 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排名靠后。李春红 (2006) 从成本效率角度对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进行分类比较分析,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外资银行在经营成本控制上并不存在明显优势。黄亮雄 (2010) 运用DEA交叉评价模型, 对11 家外资法人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了效率评价对比, 研究发现, 国内银行的效率高于外资银行。薛彤 (2013) 从盈利能力、收入结构、资本充足状况、贷款质量和流行性五个方面对中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 相比本土商业银行, 外资法人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弱、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 已有文献针对中外资银行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 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以指标对比分析方法为主, 直接对若干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结果不明确;另一方面, 已有文献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 针对当前外资银行机构已覆盖全国27 个省 (市、区) 、59 个城市的实际情况而言, 其研究结论缺乏指导意义, 不具有代表性。针对上述缺陷, 本文将建立一个完备的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对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并运用正交旋转法解释因子的经济涵义,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培育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三、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 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 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因此, 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将从与银行经营管理密切关联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出发, 结合发展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进行构建。

效益性指标。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 经营管理活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利润增长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资本积累, 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并为商业银行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本文选取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和成本收入比率作为商业银行效益性的衡量指标。

安全性指标。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 规避风险、排除不确定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和商誉的不利影响, 保证收益的安全与稳定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本文选取资本充足率、自有资本比率和不良贷款率作为商业银行安全性的衡量指标。

流动性指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资产、负债的不稳定性, 资金流动频繁, 商业银行必须时刻保持充足的现金准备, 以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本文选取存贷款比率和流动性比率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衡量指标。

发展能力指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 不仅要以追求即期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而且需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保证市场份额、利润水平、企业影响力的稳步提升。面对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利润水平的可持续增长正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选取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的衡量指标。

业务创新能力指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 存贷款利差逐步收窄, 商业银行盈利压力不断加大。依赖传统业务, 通过简单规模扩张来获取收益的发展方式面临较大挑战。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银行业必须加强业务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本文选取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

四、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

(一)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通过求解观测变量相关矩阵的特征方程, 得到k个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将特征值按大到小排序, 它们分别代表k个主成分所解释的观测变量的方差。主成分是观测变量的线性组合, 线性组合的权数即为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中的元素。为了达到简化数据的目的, 依据一定的准则提取其中特征值较高、对解释原始数据方差信息贡献率较高 (一般不小于80%) 的若干主成分予以保留。

提取主成分因子的模型为

式中, Fi为第i个主成分因子;αi1为第i个主成分因子在第j个指标上的负载;m为提取主成分因子的个数;k为指标的个数, 本研究k=11。

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把原来多个指标减少到一个或几个综合指标, 这些少量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多个指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 并且互不相关, 可以避免原始指标的重复信息。同时, 指标的减少便于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和评价。

(二)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预处理

本研究选取我国银行业具有代表性的20 家中外资商业银行2011 年度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为Bankscope数据库和各家商业银行在互联网上披露的2011 年度年报信息。

在表1 所示的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 存在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 所表示的实际成果越大, 逆向指标则相反。同时, 各指标量纲并不统一, 为了使全部指标都具有正向指标的性质, 并消除量纲带来的不合理影响, 本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正向指标

逆向指标

式中, 为X的均值;δx为X的标准差。

(三) 实证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得到标准化的数据后, 利用SPSS19.0 软件的因子分析功能进行分析, 计算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主成分负载, 结果见表2 和表3。

由表2 可知, 特征值高于1 的主成分共4 个, 按照主成分分析中“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抽取原则, 抽取前4 个因子作为主成分。4 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4.121%, 可基本认为抽取的主成分涵盖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中, 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45.466%, 对原始数据的综合解释力最强;第二、第三和第四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16.191%、12.139%和10.345%。

由表3 和式 (1) 得出3 个主成分因子的计算表达式如下:

第一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

第四主成分:

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后带入式 (4) 、式 (5) 、式 (6) 和式 (7) , 可以得出各家银行4 个主成分的得分, 以各主成分所对应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 得到综合竞争力得分:

根据上述表达式计算各主成分得分、综合竞争力及排序, 结果见表4。

五、中外资银行竞争力的主成分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4 结果可知, 不同银行每个主成分的排名与最后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并不一致, 甚至有较大差别, 因此, 进一步找出影响各个主成分得分的指标及其影响程度, 对于明确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力的具体差别、有的放矢地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了使影响因素更加明晰, 本研究采用方差最大化 (Varimax) 方法对因子负载矩阵进行正交旋转, 结果见表5。

由表5 可知, 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和成本收入比率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 故可认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银行的经营效益;自有资本比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 故可认为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银行的安全性;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 故可认为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在第四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 故可认为第四主成分主要反映银行的发展能力。综述所述, 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成本收入比率、自有资本比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对银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结合原始数据观察表4 的排序可以发现,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上位居前三, 位列第四、第五的分别是来自新加坡的大华银行和来自日本的三井住友银行, 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其余本土商业银行位列第六至第十二位, 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代表的其余外资法人银行分列第十三至第二十位。整体而言, 国有商业银行在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上占据优势, 紧随其后的是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外资法人银行在银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从第一主成分的得分及排序来看,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包揽前四位, 股份制商业银行排名居中, 外资银行中仅有花旗银行跻身前十位, 德意志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和恒生银行排名垫底。该排名结果表明, 相比本土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盈利能力亟待提高。究其原因, 一方面, 目前我国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 传统存贷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而存贷业务的开展主要依托庞大的服务网络体系。目前, 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数量有限, 且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城市, 服务对象以跨国公司为主, 主要经营贸易融资业务, 传统存贷业务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 肇始于2008 年的次贷危机给外资银行造成了更大的负面影响。2007 年, 外资银行改制为法人银行, 次年, 次贷危机席卷全球, 我国出口制造业遭遇寒冬, 外资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大幅缩减, 利润下滑严重。另外, 外资银行在资金来源方面对母公司依赖严重, 金融危机以来, 国外母公司自顾不暇, 外资银行资金开始变得紧张。同时, 为了满足《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中关于外资法人银行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监管要求, 在揽储能力十分有限的前提下, 控制授信总量成为外资法人银行的主要选项, 一旦贷款增速放缓, 外资银行的盈利压力将继续加大。

从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及排序来看, 大华银行和三井住友银行位列第一、第二位, 并且排名前五位的商业银行中外资银行占四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排名居中, 分列第六至第九位;股份制银行排名靠后。该排名结果表明, 外资银行在资本充足率、自有资本比率和不良贷款率指标上占优, 表现出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抵补能力。但是, 一方面资本充足率指标能够体现商业银行在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后利用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能力, 另一方面, 过高的资本充足率表明银行的业务发展不充分, 资金利用率不高, 存在大量闲置资本。个别外资银行存在这种情况。

从第三主成分的得分和排序来看, 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和三井住友银行位列三甲, 第四至第六位分别是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排名居中,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列第七、第九和第十;股份制商业银行排名靠后。该排名结果表明, 相比外资银行, 本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乏力, 中间业务拓展不充分。岳世忠 (2010) 认为, 金融制度改革滞后、金融市场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和监管制度不合理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根本原因。

从第四主成分的得分和排序来看, 德意志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位列三甲, 排名前十位的商业银行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占五家、外资银行占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排名靠后。该排名结果表明, 近年来,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 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升,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国有商业银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瓦解,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已由2004 年的56.9%缩减至2011 年的47.3%。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已经成长为加剧我国银行业竞争、挑战国有商业银行传统优势地位的两支重要力量。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国有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 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 外资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本土商业银行在效益性指标上占优, 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外资银行在安全性和业务创新能力指标上占优, 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能力指标上占优, 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成本收入比率、资本充足率、自有资本比率、不良贷款率、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对商业银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 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自身竞争力。

首先,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当务之急。2013 年上半年, 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 明确将“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拓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作为工作目标。随着政策当局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 可以预见,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将成为日后中外资银行争夺最激烈、利润增长最快的业务领域。然而, 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风险抵补能力差,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对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降低信用风险、加强贷款的跟踪和事后咨询、监督工作、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其次, 提高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代收代付、银行卡等低附加值业务上, 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低且易于模仿。因此, 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增强产品研发能力, 重点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 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3.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研究 篇三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述

西方商业银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和竞争的加剧,中间业务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1. 经营范围广,业务品种多。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还包括产生主要非利差收入的中间业务,如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西方的商业银行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

2. 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1983-1986年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量由9120亿美元增长到121880亿美元,银行总资产从78%上升到142.9%,居于美国银行前列的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5年的表外业务资产为6000亿美元,是表内业务总资产的113%,总资本的24倍,到1998年表外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产总额已超过2.2万亿美元,占了表内总资产的228%,总资本的49倍。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以近55%的速度递增。远高于资本及资本总额的增长速度,而日本则以40%的速度递增。1995-1998年表外业务平均增速为54.2%,远远高于表内总资产年均增长9%的和资本总额年增长21.7%的速度。

3. 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已经成为银行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具有较高的水平,最低的已经达到总收入的25%,最高的已经超过50%。1983-1986美国最大的7家商业银行收入的50%来源于中间业务,1992年德国银行中间业务获利340亿马克,占了总赢利的65%,90年代香港银行总收入的70%—80%来自中间业务。以下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情况表,从中可以看出,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佣金与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致为4∶3∶3的比例,且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2003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呈明显的上升势头。

中外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优势分析

作为未来银行的主营业务发展方向,中间业务创利水平代表银行创造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而且其收入水平将反映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植根于母国混业经营的体制中,外资银行凭借其多年产品开发经验和大量国际客户资源,在华中间业务发展迅猛。而中资银行由于各种原因,中间业务发展经营规模较小,对主营收入的贡献度较低。据中国人民银行营管部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四大国有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为265亿,占营业收入平均比重为5.2%,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7%,比重最高的也只有8%,而外资银行的这一比重为40.7%,差距显而易见。

1. 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中资银行在本土发展中间业务拥有巨大的优势,同时这些优势又是外资银行的劣势,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些优势,中资银行可以赢得竞争的有利地位。

(1) 政策潜在保护优势。政府监管当局长期对中资银行的扶持态度为中资银行在竞争中占据诸多优势,政府的隐性担保是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条件。作为东道国的金融服务部门,中资银行的发展关系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是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监管机构对中资银行在业务、资本金等方面都给予更为宽松的环境。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在与政府财政部门的某些业务,如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领域内仍然具有绝对垄断优势。

(2) 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本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零售业务不仅总量可观,其增长潜力空间也是巨大的。就个人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发行而言,在国内中资银行发卡数量远远高于外资银行。而在该领域,外资银行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3) 信息渠道优势。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外资银行作为泊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市场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中资银行在国内多年的业务发展建立了银行与企业间较为稳定的银企关系,企业大量的经营也都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银行与企业保持长年信贷关系,来往紧密,中资银行也因此掌握了企业较为真实的资信信息。

2. 外资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尽管中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拥有上述优势,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势头无论从相对数上还是绝对数上都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著名经济学家黄金老曾指出,造成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差距的原因在于管理水平和金融技术,而这些就是外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1) 先进经营理念。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商业银行在一开始就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中间业务管理应遵循的最高准则,因此,中间业务在发展初期就是作为金融商品进入市场的,这不但为商业银行赚取了巨额利润,又反过来促进了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

(2) 鲜明市场定位。外资银行大多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不同地区的银行市场定位差异明显。在具体业务模式上各有侧重,避免与中资银行的正面交锋,而选择自己擅长的业务侧身而过。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美英银行选择信用卡和个人理财业务,以德累斯顿银行为代表的日德银行着重发展公司中间业务,以东亚银行为代表的港资银行更偏重于多元化的零售中间业务。这些例子让人们明白了, 虽然受国内分业经营的限制,但外资银行还是可以通过各种中间业务的开展获得不菲的佣金收入。

(3) 强大创新能力。尽管外资银行在我国也要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限制,但其母国混业经营的模式,完善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开发模式,更易使金融创新产生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分业监管对其创新能力的限制。

(4) 科学定价能力。对中间业务的合理定价,是赢得客户赚取利润的关键。西方国家的立法监管机构则对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制定没有限制,如同一产品汇丰银行不收费,标准渣打银行收费,只要两家银行没有违背竞争原则,没有误导消费者,政府就不会干预。由于政府监管环境的宽松,外资银行得以在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环境中,依靠先进的核算系统,根据产品成本和收益、市场竞争等因素自行确定本行的产品价格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5) 丰富的人才储备。新兴的中间业务都是综合性的金融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中外资商业银行在人才竞争上存在不对称性,中资银行处于相对劣势。

中资银行中间业务调整与发展思路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资银行要想在本土与外资银行的搏弈中胜出,必须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赢利模式。将传统的以存贷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策略转为以中间业务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经营战略。

1. 拓展业务范围,坚持产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和监管政策不同,甄别中间业务发展中产品类型的不同层次,采取实施“分层次、分区域、有重点、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首先大力巩固商业银行开展多年的“基础型”中间业务,如国际、国内结算,保管、代理收费等业务;其次,逐步开展为企业和居民个人提供金融投资理财服务,参与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以及项目融资,理财顾问、信息咨询、基金信托等业务,并不断加大这方面业务的规模。再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逐步加快风险度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业务的发展,如担保、承诺、备用信用证、资产证券化等。

2. 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营销联动功能。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营销中间业务时,应该完善以下工作步骤:一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新产品的商业分析;二是制定实施有效的新产品营销计划,包括引进新产品的时机、地理位置、目标市场等,以实现良好的市场营销效果;三是加强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市场测试环节的管理,充分检验新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情况,根据市场的信息反馈,对不适应的方面进行系统改进和完善以确保新产品开发的成功度和市场接受度,为新产品正式向市场推广奠定基础。

3. 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策略研究。2003年10月1日《商业银行服务定价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明确了中间业务自主定价的合法性,扫清了中间业务收费的法律障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又为中资银行独立核算成本和收益提供了方便。各家银行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外资银行的定价策略,结合各自不同的市场战略,依据微观经济学的定价原理,在充分考虑与客户关系的基础上,规划不同的定价策略和定价模型。

4.申请个人信用贷款8家银行大比较 篇四

作为一种无需抵押担保、审批简单、完全依赖个人信用获得融资的贷款产品,因信贷收紧沉寂大半年的个人信用贷款再次活跃起来。目前杭州至少有8家银行受理此项业务,包括工、农、中三家国有银行,宁波、杭州、渤海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招行一家股份制银行和渣打一家外资银行。

对于借款人而言,哪款信用贷款产品适合自己?哪款产品性价比最高?快报详细比较了上述8家银行个人信用贷款产品,给有需求者提供实用的参考。

由于不用抵押及担保,仅凭个人信用即可获得融资,个人信用贷款的门槛普遍较低。其最基本条件是个人信用,8家银行均规定,只有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中有良好记录的借款人才可申请办理此项业务。其中,工行、宁波、渤海和渣打4家可受理非本行存量客户的申请,中行、农行、招行和杭州银行则要求必须是本行存量客户。

贷款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中,只有渣打银行不需要借款人名下的房产证明及杭州户籍证明,但至少要提供租房合同和有效身份证明。其他各行则至少要求提供一项证明材料。其中,工行、宁波、杭州3家还需提供婚姻状况证明、配偶有效身份证明以及配偶收入证明。

8家银行中,对借款人职业要求最低的是渣打银行,该行规定,借款人在现单位工作三个月以上、税前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且由银行代发即可申请,但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其他各家银行对贷款人的职业要求大同小异,要求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员工、垄断行业正式员工、优质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或者在本行有高额存款的客户,即符合高收入、高信用等级、高资产的“三高”人群。

5.中外保险中介市场比较分析 篇五

2005-12-26

一、发达国家保险中介市场基本情况与特点

各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以经纪为主的中介模式,典型国家为英国。二是以代理为主,典型国家为日本。三是代理、经纪并存,典型国家为美国。

(一)英国保险中介市场。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保险经纪市场,现有3200多家独立的保险经纪公司,是保险公司的4倍,近8万名保险经纪人,业务范围涉及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和再保险领域,市场份额占财产保险业务量的60%以上,占一般人寿保险业务量的20%,占养老金保险业务量的80%。英国经纪人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合伙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

英国对保险经纪人的管理相当严格,主要表现在:一是经纪人独立于保险人,为客户安排最佳保险合同;经纪人应定期向协会提供交易统计表,说明它与每家寿险公司交易的比例情况。二是1977年《保险经纪人法》明确规定了运营资本最低金额,保险经纪人必须提交偿付保证金和购买职业责任保险,每年要向注册理事会提交审计过的财务报告。三是注册委员会唯一的处罚办法就是将违法者除名。

英国采取了以保险经纪为主的中介模式,有两方面的原因:从英国的商业历史看,借助于经纪人开展业务是英国商人的独特习惯,而劳合社在英国保险业的特殊地位造就了英国的保险经纪人及经纪制度。从社会环境看,经纪人有着独特的法律地位,与代理人相比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二)日本保险中介市场。日本1996 年保险业法修订之前, 保险市场上进行营销的中介人仅仅是保险代理人,其后也引进了保险经纪人制度,但保险代理制度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日本在保险销售方面沿袭历史做法,擅长自我推销,借助于代理人开展业务。另外日本企业注重信誉,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和员工素质,接受保险代理服务。因此,代理在保险市场上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日本保险代理人分为生命保险营销人和损害保险代理店两种,都必须在保险监管机构金融厅注册。日本寿险公司采取生命保险营销人制度。营销人制度与代理人制度极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营销员与公司的合同属劳务合同而不是代理合同。日本的财产险公司主要采用的是代理店制度。截至2004年末,共有损害险保险代理店28.6万家,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92.9%。损害保险代理店分为4个等级,不同的等级为一家或数家保险公司提供销售服务。

(三)美国保险中介市场。美国采取的是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并存、以保险代理人为主体的中介制度体系。

美国100多万保险代理人构成了保险公司的主要销售体系。美国的保险代理人分为人寿保险代理人、事故及健康险代理人和财产责任险代理人。按保险代理人代表保险公司数量的多寡,分为专业代理人与独立代理人之分。专业代理人只能为一家保险公司代理业务,主要被寿险公司所采用。独立代理人可同时为几家保险公司代理业务,主要被非寿险公司采用。美国保险公司对于代理人的管理采用总代理制、分公司制、直接报告制三种方式。总代理制是保险公司仅与总代理人签订代理契约,授权其在一定地区和范围内从事有关业务,在寿险和非寿险领域广泛采用。分公司制是保险公司在各地设置分支机构,以完成总代理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应用于寿险和非寿险领域,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分支机构众多的保险公司采用这种制度。直接报告制是保险代理人直接与总公司签订代理合同,地方代理人通常保持其营业区内的独占权力,主要是提供续期保费和拓展业务等服务。

美国的保险经纪人主要活跃在财产与责任保险领域,招揽大企业或大项目的保险业务。在财产保险经纪人中,有独立经纪人和经纪公司。在美国有些州,当财产保险的独立代理人领有15家以上公司代理的执照时,会被称为独立经纪人。经纪公司一般规模较大,如全美乃至全球排名第一的保险经纪公司Marsh,在世界范围内为大工商企业提供保险服务和风险管理咨询服务。

美国采取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保险中介制度双重管理机制。保险中介机构除受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及各州保险监管局监管外,行业自律组织也是保险中介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中介自律组织包括美国保险代理人协会、全国公共保险公证人、全国人寿保险协会等。保险中介人需要遵守的自律性守则包括:全国人寿保险协会职业道德守则、美国特许人寿保险经销商(CIU)和特许金融顾问协会(CHFC)的职业道德守则,以及百万美元圆桌会的职业道德守则。

纵观各国保险中介制度,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是保险中介牢牢占据着保险销售的主渠道。发达国家的保险销售基本上都是靠保险中介来实现的。如英国劳合社只接受保险经纪人安排的业务,日本市场上90%以上的财产险业务是由保险代理店获得的,美国除少数业务是保险公司直销外,其余都是由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完成的。

二是教育培训体系完备,从业人员素质较高。通过设置不同的考试等级制度,确保中介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了完备的培训体系,各保险监管当局不仅自己开办学院,还聘请相关院校和保险、法律专家等来培训高素质的保险中介人才。

三是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业自律机制。发达国家保险中介市场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有着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通过法律来规范保险中介人的市场行为。另外发达国家已实现高度市场化,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职业化的保险中介人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业自律机制较为健全。

二、中外保险中介市场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我国保险中介业开始起步,为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主要特点有:

(一)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按照市场化原则,不断扩大专业中介机构

市场准入,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批准设立专业中介机构1755家,处于经营状态的1699家,其中保险代理机构1231家,保险经纪机构253家,保险公估机构215家。

(二)保险中介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保险代理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险中介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指引》、《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办法》、《保险经纪、代理、公估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等规章、规范性文件对保险中介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础。

(三)中介机构在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些专业中介机构找准了进入保险市场的切入点,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经营模式,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促进了保险业各项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保险中介业务规模增长较快。2002年9月末,保险经纪和代理机构所实现保费收入只占总保费的1.26%,到2005年9月末,提高到3.89%,计145亿元。

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中介市场有比较大的差距:

其一,市场占有率低。目前,我国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机构在内的中介公司对整个市场的占有率不4%,市场影响力小。

其二,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中介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实际运作经验积累不足,专业服务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一支专业能力很强的从业队伍。

其三,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没有形成战略合作。目前保险公司的关注力多放在渠道建设上。大多数中介机构倾向于代理手续费高和佣金高的业务,乐意和出价高的保险公司合作,往往形成保险公司之间恶性竞争的延伸。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

其四,经营模式比较粗放。多数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基本以出卖其拥有的人际关系资源为代价获取代理手续费或佣金。市场的竞争核心指标仍然以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多少为计量。而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保险产品的应用设计、国内国际保险市场支持、承保技术的实施等只作为经营的辅助手段操作,忽视了保险高附加值的服务和教育培训,在繁荣增长的局面下产生巨大成本。

三、对发展我国专业保险中介市场的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拓展保险中介发展空间。推进保险公司社会化、专业化经营,抓住核心优势,调整工作重心,剥离部分职能,借助保险中介机构促进产业发展。在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互惠双赢。

(二)加强专业品质,注重诚信建设,提高中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和诚信是保险中介的生命线和立足之本。如果保险中介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不强,甚至有欺骗客户的行为,就会侵害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导致社会公众对保险机构和保险业的不信任。应大力加强保险中介机构的专业化和诚信建设,努力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准和行业信誉。

(三)实施人才战略,推进对外开放,加速保险专业中介与国外接轨。根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已经逐步开放了保险经纪机构与外资的合作。目前,已有韦莱浦东和中怡两家合资经纪公司进入市场。开放保险经纪业,一方面带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进市场竞争。建议进一步扩大保险中介市场的对外开放,准予我国保险代理公司和公估公司与国际知名保险中介机构进行合作。实施保险中介人才战略,强化中介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建立专业中介技术人员资质考试制度,建立中介高管人员强制培训制度,引进国外优秀中介人才,不断提高中介队伍素质。

6.中外银行业贷款比较分析论文 篇六

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当由董事会制定银行经营管理战略和计划,监督完善配套措施。

设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资深代表组成,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监控,同时协调全行有关管理部门工作。

应明确全行操作风险管理与控制部门,可以是风险管理部门、也可以包括内部审计、法律、人力资源、安全、技术以及风险保险管理部门等。

1 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20世纪8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掀起组织架构再造浪潮,打破原有的重业务发展、条块式的组织架构设置,建立起扁平化、垂直化的经营管理架构。核心内容就是经营管理权上收,强化总行的管理职能:

实行扁平化经营之后,整个银行与客户和市场的距离更近,银行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提高市场竞争实力;

实行垂直化管理之后,对分支机构的控制能力提高,特别是支行行长权利得到削弱,总行下派风险经理,改变原来架构下存在的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职能缺失状况,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以3家有代表性的国际知名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结构为例来说明。

(资料来源:Jay Newberry:Implementation of an Operational Risk Framework[EB/OL],May,2003.http://ww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com.)

1.1 花旗集团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花旗集团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一般从三个层面来进行:

第一,在集团层面,即在总部设定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的首席操作风险控制官。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合规部门共同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提供必要的管理工具,并负责汇总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信息向董事会和行外的监管部门汇报。

第二,各个业务条线在集团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内去负责组织实施,并保证业务运作的合规性,保证集团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转化为在该业务领域内能够实施和检验的政策、流程和程序,保证系统内的全体员工认识到操作风险的存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回避和管理这些风险。

第三,每一个员工都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去开展自己的工作,能准确识别操作风险,确保自己办理的业务和管理的事项无差错、无事故和无损失。

除了从流程和相关业务部门职能上控制外,花旗集团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中审计对操作风险控制有着极端的重要性。审计一般从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银行内部的审计系统,二是外部审计系统。其中银行内部审计系统应与银行管理层及业务条线保持很大的独立性。在国外,不少银行和花旗集团一样,审计部门不是属于行长班子管辖而是直接归属董事会领导,从而保证董事会能直接获取未经各级管理层扭曲的业务信息。外部审计也是必要的,它既是外部监管部门和市场的要求,也是银行对各种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进行控制的要求,是独立的外部第三方的意见[1]。

1.2 德意志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德意志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田玲.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首先,建立健全操作风险决策系统。体现在:(1)德意志银行实行双层董事会制度,即监督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负责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操作风险管理负责。监督董事会向管理董事会提供有关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指引,审批管理董事会确定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管理董事会按照监督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制定主要产品、业务、流程和系统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2)设立操作风险委员会和首席操作风险管理官。操作风险委员会成员包括部门操作风险控制官、业务部门和“管理中心”(指法律、审计、风险控制等不直接从事业务操作,只负责对业务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部门)的代表。首席操作风险官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责任人,担任操作风险委员会主席,并作为集团风险委员会的成员,负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具体设计和评估,直接向集团首席风险官报告。同时,作为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各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控制官直接向首席操作风险官汇报工作。

其次,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执行系统。德意志银行建立了以专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为主体,业务部门和“管理中心”统一协调、分工负责、职责清晰、相互配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定义操作风险框架和相关政策,并对框架以及与业务部门相联系的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负责。它由地区团队和功能团队组成。地区团队需要确保整个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得到持续有效的执行,并对操作风险进行积极的管理。功能团队则集中力量开发和实施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报告和监测实时调整的规章要求、进行增值分析和确定损失的阈值。每个业务部门、每个业务单元都分别设有操作风险经理和操作风险控制官,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支持下,负责执行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本部门所辖各项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作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补充,并自觉接受管理层评估。在组织、业务管理上,根据“风险管理独立于业务部门”的原则,这些分散于各业务部门的专职人员行政上属于业务部门,但在业务上则属于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派驻业务部门的人员,直接对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直到首席操作风险官,形成一个自下而上、逐级负责、垂直运作的风险管理和报告系统[2]。

1.3 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资料来源:林声强.国际知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进程与启示[J].上海金融,2005(11)。)

汇丰银行从2000年开始就实行这种规范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总行一般设立了首席风险官(CRO),负责监控全行所有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向CRO汇报。同时,首席风险官(CRO)对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和风险监控的贯彻落实负全责。全辖每个独立的法人分支机构都设一名专职操作风险联络员,向上分别对分支机构首席操作风险官和总部首席风险官(CRO)直接报告,向内与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兼职业务联络员进行沟通以了解情况[3]。

1.4 国际知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共同点

(1)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逐步走向集中化模式,除业务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加强了管理部门和专职监控人员的参与,赋予其明确的权力。它们几乎政策,负责监控操作风险敞口和损失,积累和集中处理相关数据,提交高层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规划操作风险缓释策略。这种集中管理模式解决了基层业务经理和风险控制人员缺乏全局意识,难以正确执行总部决策等问题。

(2)国外银行一般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操作风险经理一职,负责总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并保持与总行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

(3)内审部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部门可以对风险管理成效进行及时检查和评估,定期不定期地对业务部门操作风险控制情况、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审计人员的报告要直接向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国外银行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上岗资格都有严格规定,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等相关资格认证。

2 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先前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处在改革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己经在形式上非常接近国际先进银行,但在公司治理运行质量上却相距甚远。在此架构下,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目前还沿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总分行制,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及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差,使得这些部门行使职能中经常受到各种限制和干扰。我国银行业在组织结构上还未给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独立的组织支撑,以3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为例来说明。

2.1 中国银行的组织结构

中国银行的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由董事会和行长室组成,下设四个专门委员会,即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稽核委员会和财务管理委员会;二是执行层,由各主要职能部门组成,执行层中又可以分为三类,即业务发展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三是监督层,由稽核部、监察部组成内部监督部门,同外部监事会一同发挥监督职能。

2.2 中国建设银行的组织结构

中国建设银行初步建立了矩阵型的风险内控管理组织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治理架构;内部控制决策层设立了风险内部控制委员会和合规合法委员会,并且在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层设立具体的风险管理和监督部门,如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审计部和监察部等。

2.3 中国工商银行的组织结构

中国工商银行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治理架构,初步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等五个专门委员会;实行首席风险官制度;监事会下设监督委员会。

由上可知,我国这三家银行的组织结构都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但都还未给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独立的、权威的组织支撑,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2.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共同点

(1)没有成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管理职责分散。从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管理来看,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部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容易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使内控制度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跨部门间的风险管理真空,导致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说明我国银行业在组织结构上还未给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独立的组织支撑。

(2)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国外对操作风险的研究显示,操作风险大多集中于基层分支机构。因此,国外银行一般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操作风险经理一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银行大多没有这一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这一部门仅在总行有设置,在基层机构没有分支,这就造成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的缺失。

(3)内部审计体系的独立性不强。最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都已基本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依照不同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或归属董事会或归属监事会,担负着监督高级管理者经营情况和全行业务状况的使命。在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的同时,审计委员会的功能也在不断加强,但审计体系的独立性还不够。国内很多银行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往往是对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这与前面提到的"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的理念遥相呼应。我国近几年所暴露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案例中,很多是属于连续作案,也有不少案件是国家审计署查处的,这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并没有很好地肩负起应有的监督作用。另外我国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

3 比较及启示

国际知名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建立了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明确划分董事会、经营者、相关职能部门和员工的责任和权利。虽然组织机构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都成立了集中化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对操作风险进行集中管理,并且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银行的高管人员组成。相比之下,我国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明显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组织保障,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仍然处于由各部门自立门户、自成体系的状态中。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仍停留在过去那种信用风险管理架构的水平,操作风险长期以来一直游走在银行风险管理架构以外,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它负责。此外,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存在共同问题,即基层风险管理职能缺失。与国外银行在其分支机构设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经理不同,国内银行的分支机构大多没有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岗位,而基层分支机构恰恰是操作风险的高发地区。所以我国各商业银行应参照国际经验并结合本行实际,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对操作风险管理给予组织上的保证。

4 建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若干建议

4.1 设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

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主流银行做法,组建专职管理操作风险的团队,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条件下,在董事会下设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与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平行,负责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和修改,包括决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容忍度、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操作风险组织框架等,该委员会可以由主要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人员以及审计、控制、人力资源、法律、税收和合规等功能部门的代表组成。在总行内设立由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管辖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依据战略制定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并保持较强的独立性,定期向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报告。这一部门由操作风险执行官领导,操作风险官是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在业务上向银行的首席风险官汇报。这样,在总行层面就有权威性的职能部门统筹负责操作风险管理事务,便于实时进行管理和监督。

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管理。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操作风险经理一职,其应该直接对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或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4.2 强化内部审计体系的独立性

(1)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为了确保审计委员会获得充分的、客观的审计信息,整个审计体系的独立性也应该得到不断加强。在审计委员会之下,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建立隶属总行垂直领导、独立运作的内审系统,改变现行层层分设、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完全独立于业务部门,直接受审计委员会管理。总行的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各分支行的审计部门由总行审计部门派出,人事管理、绩效考核、业务指导都应由总行审计部门负责。必要时可以设立区域审计部门统筹所辖地区的审计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审人员避免顾虑,客观公正地进行监督工作。

(2)优化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内部审计应该将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非现场审计可以连续调集业务经营的管理数据和资料信息,查找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异常,把握审计对象的风险状况,为制订审计方案和合理安排审计资源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现场审计可以保证审计方案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针对性的审计点相结合可以形成完整的审计监督网络;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应该将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相结合,在对所有分支机构与业务进行审查的基础上,针对有异常收益变动或频繁的人事调动的分支机构、人员舞弊的高发业务如信贷、信用证、票据贴现、互换等进行重点审计;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也应该采用定期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约束业务人员的行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好定性和定量方法、审计心理学,多与业务管理人员沟通,多对他们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进行观察,以便审计人员及时发现问题。

(3)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体制。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下查一级、适当延伸”的要求,组织实施检查活动,重大项目由总行直接组织或交叉互查。监管部门应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和信息交流制度,讨论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监管当局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同时对审计部门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对其不作为和过失行为实行责任追究。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熟悉每项业务流程和产品特征,理解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各个环节。因此商业银行要严把招聘关,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出一批复合型审计人才。

4.3 重视外部审计力量

可借鉴花旗银行的做法,重视外部审计力量。外部审计是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必要补充,对增强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审计委员会可以聘请政府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外部审计能从专业的旁观者角度检查银行内部的各项业务和风险,这将更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Jay Newberry:《Implementation of an Operational Risk Framework》,ww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com,May,2003.

[2]田玲:《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中外银行业贷款比较分析论文 篇七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评价;银行贷款;比较研究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关注点

1.风险投资偏好企业自身的潜在价值

对于风险投资而言,其所投资的并不是企业自身的控制权,所投资的是企业的资本回报,是在获得相应的收益之后从风险企业之中退出,换句话说,其所投资的目的不是要通过自己所持有的投资企业股份获得相关的红利,相反是通过出售自己所掌握的这些企业的股权而获得相应的增值性的收入。这样的一种投资是在相关的风险承担之上的,使用管理咨询、分段投资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对相关的项目提供增值性的服务,使得企业能够快速成长。

2.风险投资偏好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

投资的对象大部分是一些起步时间不太长或者是还没有真正起步的一些高新技术的企业,很多时候往往只是一些科学家自身的愿望或者是设想,这样的项目没有足够的担保或者是有价值的抵押,很难真正从一些传统的渠道中获得相应的资金,其中项目投资就能够对这样的需求加以满足,其所看中的正是创业者自身所具有的素质以及新项目自身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因此一些比较小型或者是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往往能够成为风投的投资对象。

3.风险投资偏好一些优秀的管理队伍

风险投资往往会对一个项目的管理团队进行较为严格的考察,比较看重具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于风险投资来说,管理层自身所具有的素质往往就会成为风投所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进行评估的时候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对于企业来说,其经营的主体始终是人,不一样的人对一个企业或者是对一个项目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二、银行贷款项目评价的特点

银行比较倾向于对那些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行业或者企业发放相应的贷款,继而使得自身贷款能够有一定的安全性,对于银行来说,还比较重视一些企业自身所具有技术水平,以及这样的技术水平下所产生的产品质量以及相关的销售状况,对企业产品的材料采购的渠道以及销售渠道也比较重视,另外还比较重视对企业以及行业进行分析,分析企业或者是某一行业的日常运营工程中所取得的相关的利润指标以及和整个企业相关的债务偿还能力的相应指标。

一方面,银行对担保的要求往往会比风险投资对担保的要求要高不少,总的来说,银行在进行贷款发放的时候往往需要相应的担保条件,但是对于风险投资来说,尤其是进行投资入股,这样就很少或者是基本不会使得担保的方式。

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项目方面对融资额度的确定也会相当的谨慎。在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之后,银行往往才会做出相关的决定是否进行贷款的发放,其中关于贷款的额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对银行收回贷款的可能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贷款要是不足的话就会使得企业自身的运营受到限制,但是一旦贷款比较多就会使得企业有可能将款项挪威他用。总的来说,银行只有从多个方面对企业的运用状况以及还款的状况进行了仔细而有深入的分析之后,才会做出相关的决定,比如说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销售收入以及应付账款或者是应付税费等进行了预测和评估之后才会进行相关的贷款发放。

三、风险投资与银行贷款的项目评价比较分析

1.机制差异比较

对于风险投资来说,其主要是一种股权方面的投资,但是对于银行的贷款来说,主要是一种债券方面的融资,前者是一种权益方面的资本,其主要的方式就是股权,但是对于银行贷款来说,其所看中的是能不能及时的将利息以及本金收回,不是追求高的回报,所以说,银行在进行借款融资的时候往往比较看重企业再深的经营生产资金流。

2.评价差异比较

总的来说,在风险投资与银行贷款评价方面,历史沿革、企业家素质以及行业分析、技术水平等都存在差异性,其中在企业家素质评价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对于企业家素质的评价来说,主要有对企业家人品以及对企业家工作经历等多方面的评价,两者对其都十分重视,但是所占比重不一样,在风险投资中,对企业家的素质更为看重,相对来说,银行贷款项目对企业家素质的评价占比比较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投资与银行贷款项目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同时也有较大的差异性,风险投资项目所投资的目的不是要通过自己所持有的投资企业股份获得相关的红利,相反是通过出售自己所掌握的这些企业的股权而获得相应的增值性的收入;比较重视一些企业自身所具有技术水平,以及这样的技术水平下所产生的产品质量以及相关的销售状况。这样一种差异性的存在主要是因为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项目自身的特征差异与要求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徐光. 浅析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与银行贷款项目评价之间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2011(06)

上一篇:公司员工持股会章程下一篇:关于防返贫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