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抒情散文

2024-08-20

初雪抒情散文(通用11篇)

1.初雪抒情散文 篇一

今年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的来了,在大风中飞来飞去。毕竟一年没见雪了,有点激动。

我一起床,妈妈就叫我去看雪。我迷茫地穿上衣服,看着晾晒台的窗户。哇,整个世界都是银白色的。毕竟是不是有点早?我正在现场与雪花共舞。在上学的路上,我注意到冬青的叶子像盛满“粥”的碗。路边的人们小心翼翼地走在湿滑的路上,留下一个又一个脚印,仿佛也留下了不情愿的秋天的痕迹。走在软软的雪地上,可以清晰的听到“吱呀”的声音,雪花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并不是所有的都零零碎碎的掉在地上,瞬间消失。体育课上,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戴上手套,兴奋地跑向操场,滚雪球打雪仗,玩得很开心。不止一个学生被雪球砸到,每个学生都在笑,可能是因为很久没有下雪了,都在忙着自己做“炸弹”。

晚上,雪还在下,秋天的回忆太多,但是冬天的雪让我憧憬未来,思绪随着雪飘走…

2.初雪抒情散文 篇二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3.在抒情中散文着 篇三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4.初雪的抒情散文 篇四

拈起风中飞舞的柔弱,指尖的余温划过心头……

“您还好吗?您那里下雪了吗?”

虽已记不起上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是在何年何月,但却忘不了您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那掌心的温度。记不起那时披了玉装的风景有多美,却忘不了大雪覆盖您满头白发的沧桑……

“您在那边还好吗?”

被您牵着的小手不安分的挣扎着,想去抓住天空那一片片的飞舞。“别淘气,手会冻坏。”您拉住我想要挣脱的小手。我任性的张大嘴巴,用舌尖去体会雪的味道,甜甜的,香香的,就像棉花糖一样。雪,真甜。

雪花飘落在鼻尖,您坐着轮椅,我带您去看雪。像鹅毛,像白花,如轻烟,如柳絮……粉妆玉砌,整个世界都变得迷迷茫茫,那飘落的雪花,远不及您满头的银发娇艳。雪,融化在鼻尖,冰凉的感觉划过心头,入口即化的雪,怎么是涩的?雪,好涩。

放眼一片银装的大地,手中仅留着您当初赠予的温暖,万籁俱静。

“您那里下雪了吗?”

指尖拈来的雪花,早已化水而去,轻尝其味,却没有了香甜,没有了苦涩,只有冰冷。雪,好凉。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如今我已有了我的.家,有了那个想挣脱我的小手,可您“认真做事,用心待人”的谆谆教诲不能忘,不敢忘。现如今我认识了一群热心助人的同事,有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和可以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您在天上看到了吗?

5.初雪来了抒情散文 篇五

我里外三层裹得严实赏雪去。是啊,谁说踏雪、堆雪人就是年轻人的专利呢?

踏着薄雪,不紧不慢,如走在棉絮上。女儿说,雪盖树顶,树戴雪帽,这是彼此的倾心。可是那片未落的树叶子,身姿单薄,雪消的水滴顺着绯红的纹路下滑,你不觉得孤叶正伤感着吗?

不远处,一位约有七十来岁的老人,健壮的身材笔挺如树,手牵着年龄相当的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婆,面带微笑,从雪地的那头缓缓地走向这头。

白发银雪照青春。阿婆的.红围巾在雪的映照下鲜红如光。

正遐想时,女儿跑远又折回,在这天地洁白的世界里如一只美丽的绿蝴蝶朝我飞来。

“妈妈,你今天好美,我给你拍照吧。”

“不要把白发照出来,等等,让我把红围巾顺一顺。”“啊呀,红巾映雪,站好嘞。”她的笑声仿佛能穿透天际。

在北方,第一次雪落之后,西风会一次比一次紧,衣领会一层一层竖起来。大地要僵硬,万物待冬眠,地藏里就会有缓缓蠕动的声响,且发出嘶嘶的呼吸声。

尽兴罢,沿着来路返回,猛抬头,一片叶子正俏皮迎风起舞。

“快看,西山那边——”女儿欢呼。

6.名城初雪散文 篇六

入冬的首场雪终于下了,洋洋洒洒,没满天际。在微微冷风的吹舞下,或飞向左,或往右飘,或在空中翻滚打圈,好像有几多神采和傲慢,捷报人们:冬天来了,我也来了,瑞雪兆丰年开始了。人们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喜悦。老人立在窗前,透过厚厚的玻璃欣然地观赏,琢磨是否给小孙子送雨伞到学校去;行人不顾冰凉的雪雨掉到脖胫上,收起雨伞,放慢脚步,尽情地让飞雪在全身轻抚;小孩们或是追逐嬉戏,或是展开双手捧接,好奇地赏析初雪的摸样;路边的小树,不一会儿就变得有些花白,好像是挂的免打扰牌:我现在开始冬眠了!

早产儿总是不幸的,今冬的初雪也是如此。一阵欢舞后,掉到地上,被地表的温差吞没得干干净净。此时,也许他们在后悔,不应该来到这里。也许他们更为自豪,只有今天的消融,雪水才能浸透到土壤深层,滋润大地,养育万物,来年的名城才会更秀丽。

7.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篇七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是使她“最最属于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 突出地体现了这位著名女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

“我想随处可写, 随时可写, 时间和空间里, 开满了空灵清艳的花, 以供慧心人的采撷” (冰心《往事 (十八) 》) , 冰心自己就是采撷那“清艳”的花的“慧心人”。诚然, 她在“五四”时期还只是一个怯生生地探讨人生的年青的女作家, 她所接受的教育、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使她在散文作品中袒露的感情世界还只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天地, 她向读者诉说的无非是她所吸吮的母爱的甘露, 她能忆及的也仅是她孩提的梦境, 而她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 丝毫不可挪移, 不容假借”, “其中只有一个‘真’字”。这种“真的文学”, 使她“心里有什么, 笔下写什么”, “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 自由奔放, 从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洒洒落落, 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 “行云流水似的, 不造作, 不矜持, 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茅盾曾说, 在冰心早期散文中, “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了”。因此,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首先在于她那特有的温柔而率真。

冰心早期的散文, 可以说都是擎着“爱”的旗帜而作的。她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以及《南归》, 充溢着“对父母之爱, 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 以及对异国弱小儿女, 同病者之爱”, 甚至对小动物的爱。爱“使她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 这股柔情不事雕琢, 掏心倾诉, 坦率真白。例如, 她曾为自己使一个温柔的小活物——小鼠遭不幸而觉到“心上飕的着了一箭”, 感到自己的“堕落”而深深地“忏悔” (《寄小读者·通讯二》) 。

这种温柔而率真的感情表达是有其独到的方法的。首先是, 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 常常以叙事为主, 在叙事中揉入些许描写与议论, 融情入事, 使得她强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自我”形象, 而且还具有了一往情深又清澈如水的突出特点。其次, 她又常常以独白、书信、笔记的方式来直抒胸臆, 显其爱浓情深。《寄小读者·通讯十》在冰心的《寄小读者》整个通讯作品中, 有突出的思想艺术地位。就其抒情特点来讲, 也是相当突出的。文章开头用“我常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 挽住她的衣袖, 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一句启始, 整篇共复述了十一个孩提时代的小故事。例如:

“‘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 地上铺着席子, 我抱着你在上面膝行。正是暑月, 你父亲又不在家;你断断续续说的几句话, 都不是三岁的孩子所能说的, 因为你奇异的智慧, 增加了我无名的恐怖。我打电报给你父亲, 说我身体和灵魂都已不能再支持。’”

这里, 缓柔的叙事渗透着满盈的感情, 母亲对女儿患病的焦急不安和关心爱护之情, 女儿复述此事时对母亲的感激、挚爱的思念之情, 都流淌于笔端, 朴实动人。在复述完幼年的故事后, 作者又荡开笔锋来了一段抒情, 竭力歌颂母爱:

“她的爱, 不是因我是‘冰心’, 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唯一的理由, 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 她的爱, 是摒除一切, 拂拭一切, 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 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 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她的爱不但包围我, 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 而且因爱着我, 她也爱天下的儿女, 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 ……‘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

冰心所竭力赞美的“母爱”, 其性质及影响作用, 评论家已多有评价 (如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略》) , 不复赘述。而她那自由直白地倾诉自己的心灵、抒发诚挚感情的文字, 一直打动着我们的心。

自然, 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不能仅仅归结为艺术手段, 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文章写到风格, 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 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 (冰心《关于散文》) , 应该强调, 正是对自己所述写的人、事、景、物有着深切的感情, 才使她笔下的抒情具备了女性独特的温柔动人的魅力。

(二)

甜润而忧愁, 是冰心早期散文中的另一抒情特色。

“我的生命中只有‘花’, 和‘光’, 和‘爱’;我生命中只有祝福, 没有咒诅。” (《寄小读者·通讯十三》) 对一切母爱、童贞、大自然美的讴歌, 对如同初融的春水满溢奔流的回忆, 都使她的抒情洋溢着甜润的柔情。然而, 从只知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恋, 互助与匡扶”到认识到“人世间是同情带着虚伪, 爱恋带着装诬”, 从对于宇宙生命的探求的无结果到又“撷到了生命花丛中的尖刺”, 造成了冰心种种不可解决的烦闷, 因而, 她的文章中, 时时流露出了悲观伤感的情调, 加之于她后来客居国外, 远离乡土亲人, 病魔缠身的境遇, 她那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 更充满了难言的怅惘和忧郁。所以在她这时期散文中, 往往渗透着丝丝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她在回忆中充满了含泪的微笑, 在她别离前所得到的亲人爱的“光荣”中更有“凄恻”之味, 病中得到的抚慰的温暖倒让她勾起了离别的情愁。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 她述说了身居国外而又因病住院时, 一个圣诞节之晨的喜愁之情:

“……正在凝神, 看护妇出来将我的床从廊上慢慢推到屋里, 微笑着道了‘圣诞大喜’, 便捧进几十个红丝丝绳绕, 白纸包裹的礼物来, 堆在我的床上, 一包一包的打开, 五光十色的玩具和书, 足足的开了半点钟。我喜极了, 一刹那顷童心来复, 忽然想要抱到母亲床前去, 摇醒她, 请她过目, 猛觉一身在万里外!……只无聊的随便拿起一本书来, 颠倒的, 心不在焉的看。”

受到“爱”的关怀的刹那的“喜极”之情, 又被“猛觉一身在万里外”的恋亲之思、孤寂之感扰乱冲散。在喜悦的温情中总要撩起几丝悲绪, 其脆弱敏感的心中总是“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 这就形成了冰心早期散文抒情中统一的特色。她说过:“我的‘诗的女神’只是一个,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的, 就让她这样的抒写也好。”

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常常利用悲喜相交的场面来抒发这种甜润而忧愁的情感。特别突出地是表现在《南归》中。《南归》是冰心献给亡母的一支哀曲, 是她那宣扬“爱的哲学”思想的篇章中“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就在这充满真切、庄严、悲哀之情的散文里。她别出心裁地写下了二个“喜剧”场面, 一是在母亲弥留时刻, 全家提前“欢”度新年假扮喜乐的情景;二是庆祝父母结婚四十周年, 儿女要父母重温新郎新娘旧梦的一幕, 喜中有悲, 悲中有喜, 如同一杯醇酒, 甜柔中而又少不了一丝丝苦味。

(三)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的女性作家阴柔风格的冰心, 她在坦爽地尽情地抒发她那温柔伴忧愁的情怀时, 又显示出她抒情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婉约而轻逸。

冰心早期创作往往将传意描物写得跌宕有致, 摇曳生姿, 委婉隐约。如她和弟弟们驰骋着想象, 描写出海的女神的动人形象, 幻想着做一个“海化”的青年, 抒发出自己的美学思想 (《往事 (十四) 》) ;她写她在太平洋船上迎接惊涛骇浪的来临, 以此来证明自己确是“父亲的女儿”。在《南归》中, 每至母亲逝世的点钟, 弟弟便催促众人提前散去睡觉, 因为物在人亡, 触目有伤。

借景抒情的运用, 使冰心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

《往事 (二) 之三》写她在一个万籁寂静的冬季月夜临境的感受:

“今夜井中月下的青山, 无可比拟!仿佛万一, 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 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 璎珞矜严。”在作者的笔下, 井中月下的青山是人间的“仙境”, “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 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面对这清幽的夜景, 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以为这夜“不宜于将军夜猎”, “不宜于燃枝野餐”, “不宜于爱友话别, 叮咛细语”, “不宜于高土徘徊, 美人掩映”, 月夜的青山只宜于“病中依枕看月的女孩子!”于是, 悠逸之情顿生, 作者思绪万端, 有如水的客愁, 有如丝的乡梦, 有幽感, 有澈悟, 有祈祷, 有忏悔, 有千种话……

作家由人间进入“仙境”, 又进入“幻境”, “泛入七宝莲池”, “参谒白玉帝座”;“有天上的重逢”, “有人间的留恋”……柔情掩过淡愁, 飘逸随之而出。

(四)

冰心自己在《回忆“五四”》一文中说:五四时期, “另一部分青年, 包括我自己, 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流中的靠近两岸的一小股, 它冲不过河岸的阻力, 只挨着岸边和竹头木屑一起慢慢地挪动着”。“五四”的狂飙, 震动了年轻的冰心, 她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这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 以文学创作来探讨人生的真谛。但毕竟由于生活天地的狭小, 家庭生活的优裕, 又加上接受了教会学校教育及泰戈尔唯心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所以她的反抗缺乏强烈与坚定。热望以“爱的哲学”使青年从空虚、苦闷、悲哀中醒来, 走上热爱人生、改造环境的道路, 同时也以此来安慰自己寂寞和苦闷的心灵。她要使自己的创作, “爱在右, 同情在左,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也不悲凉” (《寄小读者·通讯十五》) 。要做到这一点, 她只有到现实外的过去了的生活中去追忆了。因而, 如前所述, 在她的散文中, “爱”充溢着一切, 在抒情上带上了一种脉脉的温柔, 又渗透着丝丝的忧愁。

不仅如此, 这种抒情的特色, 也是她早期创作审美思想所追求的, 她叹赞泰戈尔作品的“澄澈”中的“凄美”, 使自己得到了“凄美的快感”, 以为“美在深幽”。这种审美趣味, 使其散文抹上了她所独有的抒情特色。

冰心是以自己独立的创作个性取得成就的, 她的散文中的抒情特色自然是由她自己的创作个性所决定的。评论家常常把同时代的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相并提, 赞誉他们散文所同有的漂亮、缜密、清新的风格。的确, 他们都有寂寞的心情, 抒发的都是具有“自我”形象的复杂的情怀。然而, 思想上、个人经历上, 生活境遇上的不同, 又使他们抒发的情怀各有不同的特色。朱自清对世态炎凉的体识, 使他抒发的悒郁、苦闷的情怀更浑厚, 而冰心对“爱的享受和憧憬, 使她的抒情显得轻柔飘逸”。这种抒情特色的区别表现在抒情手法上, 冰心往往边叙边抒, 一般在叙事后有独白的抒情, 是为触景生情。朱自清则较少冰心那样独白情怀, 而常寓情于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对小时所受母爱的回忆, 朱自清《背影》中对少时所受父爱的追忆, 都各有特色。因而, “冰心只是冰心, 不是任何其他人”, 她的“特有的作风, 使她成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第一人” (李希同编 (《<冰心论>序》) ) 。

正是冰心以她所特有的女性的细腻的情感, 玲珑的文笔所显示的上述抒情特色, 吸引了“五四”时代的广大的尤其是青年的读者。阿英在《谢冰心》中说:“青年的读者, 有不受鲁迅影响的, 可是, 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 那是很少的, 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 鲁迅远超过冰心。”他认为冰心在那个时期的彷徨苦闷的情绪, “乙乙欲抽”的情怀, 清新隽丽的文字, “建立了冰心当时在创作界的权威”。 (阿英语)

8.抒情散文教学之我见 篇八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生喜欢读散文,可语文教师最怕讲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也许是由于散文本身具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自由多样,表现手法上又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缘故吧,所以拿到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常常觉得文章实在是好,就是不知道讲些什么。笔者对此也有同感,但经过一次公开课《想北平》的反复磨炼,对于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有了一些体验和感悟。

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但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学法以及文体类型。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认为是重点,因为散文讲究华丽的词藻、精练的语言、隽永的行文、巧妙的手法,对激发学生学好语文有极大的益处。认为是难点,因为散文最大的特点是“神聚”但“形散”,不能像记叙文那样完整,也不能像说明文那样明白。尤其是抒情性散文,它以抒发感情为主,主要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对事物直接抒发感情来表达作者的意图。语文教师要教好抒情散文,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针对抒情散文的特点,再现抒情散文的意境,将文本中美妙的画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把文本中蕴藉的情感灌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吟诵”、“赏析”中,把握文脉,感悟语言,领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抒情散文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

列宁非常注重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与情感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尽量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文本情境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导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尤其是对抒情意味浓重的散文,教师更应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言辞或者各种多媒体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迅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从而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笔者在讲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篇抒情散文时,在课前先播放了满文军的《望乡》这首歌,接着开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因此,人们对故乡总怀有特殊的想念,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类精神的归宿。就像‘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烙印。”

当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时,往往就会带着一种急于领略文本之美的审美期待,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探究文章内部世界的兴趣,从而能领悟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二、理清文脉,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神”韵

散文是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体裁,“形”虽“散”但“神”必须“聚”。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要将众多的联想、零散的材料上升为具有艺术魅力的散文,如果忽视文脉结构,那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抒情散文教学中要抓住文脉,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神”韵。

如《想北平》,笔者扣住题目中的“想”字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想?”“想了些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脉络,理解了作者想到北平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北平。

可见,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的文脉,给课文定下整体的感情基调,将对学生理解全文起到很大的引导、启发作用。

三、品析语言,教会学生领悟深邃情感

抒情散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抒情性散文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美。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灵活而富于变化,有的朴素淡雅,有的简洁明快,有的优美隽永,有的含蓄凝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但这并不是将情感脱离开来的字斟句酌。

观摩一些抒情散文教学公开课,教师们总是喜欢把精力投放于语言和景物分析上,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那个比喻是怎样的形象生动,此段景物或画面描写多么的美——诸如此类,甚是用心。然而对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不注重赏析,忽略了抒情散文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们对文章中精妙的语言进行字斟句酌是必要的,对景物的反复玩味也是必要的,它们是抒情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欣赏的一部分,我们正是通过抒情散文中传神的语言、细腻的景物描绘而被深深感染的,所以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教学不是为了挖掘其中的旨趣,那么抒情散文的教学意义也就消失殆尽了——抒情散文所具有的人文特性被淹没。抒情散文的人文特性是将描写的自然景(或事、物)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景与情两种因素,情占主导地位,景为之服务。语言是媒介,有了情与景,语言才有了绚丽的色彩。

一位作家说:“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如何教会学生在对抒情散文的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呢?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景物领悟作者的情感,欣赏语言、景物、情感的有机融合。因为阅读是欣赏与理解、感知与感悟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学生单是欣赏语言,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单是感知景物,没有感悟景物之外的东西,是不可能被触动的。

如《想北平》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写北京的日常生活,用对比的手法将北京的“动静相宜”、“布局匀调”、“接近自然”的特点描述得细致入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京,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透过语言、景物来理解作者之情。

四、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深处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师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品析语言的同时,还应当指导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一方面可以领会到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美,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审美情操。所以,要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进行口、耳、情皆到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言语,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使文章通过出己之口,达到入己之心,让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通过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如笔者讲授《想北平》时,学生难以体会老舍先生那种对北京“说不出”的爱意,就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间接抒情中所折射出的浓浓深情。原本以为年龄尚小的学生是无法体会这种浓浓思乡之情的,可是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体验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有一位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认为文中两次“欲落泪”——在作者想到自己母亲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欲落泪,在文尾想念北京到极致时欲落泪——是相通的情感,作者将对北京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联系1936年的北京,这文尾的泪是为北京的“健康而不放心”而落的。这位学生就是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了。

五、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同样也缺少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一堂成功的抒情性散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自我陶醉,更应该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所以,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可用对话型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来达到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的目的。

笔者在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所蕴含的情感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学生谈及自己想家的感受时畅所欲言。其中一位学生的所想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他想到了妈妈为他做的红烧肉。教师进一步追问,妈妈煮的红烧肉和大饭店的红烧肉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妈妈煮的红烧肉嚼在嘴里硬硬的,可能没有大饭店的好吃,可是他就喜欢妈妈煮的。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了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情感。

9.初雪现情怀散文 篇九

刚进入冬天,就一直在打探雪的消息。但是,盼了整整一个冬季,却始终没有雪的踪影。无雪的冬天,总让人感到缺少点什么。虽然一样的天寒地冻,一样的朔风侵袭。但总觉得如一日三餐中少了盐一样,少了一种冬天的韵味。在几乎已经放弃了所有希望的时候,一场小雪,却赶在春天的前头,在冬夜里悄然飘落。

也许是来得太迟了,雪儿也感到羞羞的,所以她选择了在夜间光临。因为白天看了气象预报,心里一直惦记着这场雪儿是否能按时赴约,夜里一点多的时候就睡不着了。披衣下床,推开门,满目的洁白便充斥了眼球。不顾天寒地冻,一头冲进了夜色里。

雪,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停了。整个世界被打扮得银装素裹,清冽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一下子兴奋起来。

清晨六点多,便踏着薄薄的积雪,出了家门,穿过邻村,一路向西走去。

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双脚踏得积雪咯吱咯吱响。路两旁的垂柳此刻都静静地伫立在雪野中,那柔嫩的枝条在晨光中竟有了红铜的颜色。农谚道:“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正值五九第三天,柳条已经有了淡淡的春的颜色。

登上了白马河堤,这上面的积雪要比其他地方的厚一些。两旁挺立的白杨树,枝桠上挂满了白皑皑的积雪,让这些笔挺的白杨更显得孤傲而高洁。

树林子里的空隙上,那些原本枯黄的衰草,此刻竟被这洁白的精灵打扮得晶莹剔透,玉树琼枝一般。

曲折而幽深的羊肠小道,此刻显得是那样的圣洁,圣洁得让人不舍得把脚踏上去,不舍得玷污了这晶莹剔透的雪野。

走着走着,突然被眼前的一幅简笔素描吸引住了眼球。平洁的雪地上印上了两排什么鸟儿的脚印。细细观察,判定是花喜鹊的爪印,在洁白的雪地上,精巧地画出了一片片竹叶,不,更像兰草,好美好美。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刻,若邀上三五个好友,围坐火炉旁,煮上一锅白菜猪肉粉条,烫一壶烈性白酒。外面冰天雪地,室内暖暖融融。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推杯换盏,岂不快哉?

此刻,好想与心上人,踏着洁白而柔软的积雪,相依相偎,一同去踏雪寻梅,让梅花的香艳和她的.笑脸交相辉映,让美在晶莹的世界里竞相开放。让两双脚印缠绵在洁白的雪地上,重重叠叠,让爱无限延伸。

10.深冬初雪散文 篇十

天渐暗了。清雨散落少许,对窗外望瞧见有雪落下,忽然想起这是今年第一场雪吧。心底升起出去走走的念想,想着权当散心,推门便出去。

轻风似一缕青丝带迎头铺面迎来,而后从侧脸滑过。绵柔间携着几点湿润,点滴击打在地面的呻吟阵阵。寒雨中夹杂着初雪降临,层出不穷的清凉沾染发鬓,几滴雨水钻进衣服里,在布料上形成一点亮泽的印记便悄然无息。雪雨交融混凝在地面,点点湿润渐成冰糊,寒风过后冰冻成一个光滑的保护膜。

雨意渐而停歇,天空沉浸在一片宁静中,阴沉下来的空气夹杂起伏的呼吸声。雪花似掩盖住天空的那朵莲花零落的花瓣,娇柔,细腻般抚媚着。片片是敲打心上人肩膀的手,携着浓浓羞意的心跳,小心翼翼、欲言欲止似的微微一抚,直怕是对心上人抚摸的手微重了些。漫天零落随风舞动,像是激荡中一泛摇摇欲坠的风帆。零落最为璀璨,竭力前倾尽最后一丝微弱,虽为渺小却又折射不可及的光芒。雪花触地时亦能激起一番微妙的涟漪,这涟漪跌宕起伏间与心交粹出共鸣的般的火花,炽热灼感倍增,星星焰火却有志不灭、不休的意志。

沿着通往小河的路行走,清雪覆盖在已结成冰面的土地,每一步着地都会传来阵阵‘咯吱吱’的声响。挤压在鞋底纹路间的柔雪,似少女深闺哽咽,轻声啜泣,无处直抒心中惆怅;顽皮的将脚跟微抬,前脚掌一弯曲则会传来上扬的曲调,丝丝拧动倾听婉转的`音调;白雪清脆的嗓音如同正负极敲打一般清脆入耳,声音如置身于花丛中阵阵的芬芳,偶尔清香淡雅,偶尔浓重神怡;细细感受脚底传递过来丝丝震感,仿若轻挠脚心的小草,酥酥麻麻直透心田,叫人不由自主的喜悦;

不觉得已经走到小河边,小河没完全结冰,结起的冰面呈数字8的形状。中央正能见河水在涌动,翻滚的河水像是有意关在其中的猛兽似的,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挣脱牢笼;在河道中潜匿着黝黑色鹅卵石,黑的慎人,大小各异胡乱排列其中。如同母燕归巢时雏鸟一个个张大的嘴巴,嘶鸣着期待已久的猎物一样。给人种还好有河水将其压在下面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的庆幸;小河两边有两道鹅卵石铺成的天然小路,雪花飘落之上有的簇拥成堆,有的还如一层薄纱。石面之上一块块星罗棋盘,像是隔着树荫投射进来星星点点的阳光,时遮时掩,亦浓亦浅;鹅卵石小路两侧是像是两道高耸的围墙似的河岸,有的高,有的低,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象。猛然一看,似一尊眯缝着双眼酣然入睡的青瓷睡梦罗汉像;岁月钝却的割刀,瓦解掉彼岸坚固的理性,日久年深,即使铮铮铁骨,也禁受不住时光千百万次的无情削砍。曾经的掩埋深处,演变成了现如今的一览无遗,而原本的亲如兄弟,如今也变成了遥遥相望。

两岸直挺的小白杨,如今无叶却也成荫了。鹅绒大小的雪花,满挂指向天空的枝桠。像是由内向外绽放出白色光芒的烛台,微风拂过,火苗蠕动。;层层递进的枝桠编织着的白色大网,梦想着挽住证明岁月的残肢碎片;树与树交错间堆积起星星点点的积雪,犹如花丛中簇拥的含苞未放的朵儿,又如蚌壳里初吐出的珍珠,又如白云托起的一轮清月;

霎时间,长空飞雪漫漫,拂袖清风淡淡,残桥流水潺潺,延绵崇山峦峦,暗涌浮云缓缓,幽水深石暗暗,微风抚树颤颤。不由得痴了。

缓过神来地面的寒意已经上升了两成,脊背的毛孔波浪似的张开,直导后颈才算停下。打颤的身体告诉我该是回去的时候了,轻巧的敲打下衣衫上积攒的几片雪花,蜷缩起冰冷的手指松握拳头放在嘴边轻声‘喝’一口气,穿过指缝的白色雾气带来一点热度。

11.抒情类散文阅读方法例谈 篇十一

四平的《高原鹤川人家》是一篇抒情意味浓郁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流水般悠远绵长的语调满怀深情地歌颂了滇西北水乡村寨,这里景色美、人情美、情感美,优美的水乡美景,淳朴从容的民风人情,村寨匠人、女人的深厚感情都使作者抑制不住情感的流淌,但作者感情的抒发又不是如大江大河汹涌澎湃,而如同村落中流水泉涌温润绵长、回环往复。阅读此文,要抓住“水”的丰富内涵,“水”是本文的线索,是文章的灵魂,写人、记事、抒情都围绕着“水”。另外,本文的语言风格也如同流水般缠绵曲折,整散错落有致,如山间的潺潺流泉,润泽万物而不事张扬,纯净、协调、流畅。

玉树记(节选)

阿 来

就是这样,被强烈地震夷为平地的古镇正在生长,飘摇的天让人微微晕眩。

那个挖掘机手,轻轻一按手里的操纵杆,巨大的挖斗就深掘地面。那个开混凝土罐车的司机,不耐路上车流的拥堵,按响了声量巨大的喇叭。喇叭声把路口那个疏导拥堵车流的年轻交警的呼喊声淹没了。

这样的情形令我感动。

工地的间隙里是板房中的小店。饭馆。四川汉族人的饭馆。青海藏族人的饭馆。撒拉人的清真饭馆。肉店。蔬菜店。电器店。旅馆。生活还在继续,热气腾腾。不像我去过的别的灾区,浩劫之后有一种哭诉的情调。驰名整个藏区的嘉那石经城在地震中倾圮了,但虔城的信众们并不以为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六字真言,那些祈祷文,那些整部整部经卷的功德与法力会因此而稍有减损,人们依然手持念珠绕着石经城转圈、祈祷,为自己,为他人,也为整个世界。

我也因这样的情形而感动。

当然也听到好多生命毁伤,家破人亡的故事。但人们只是平静地述说,就像在述说遥远的故事,就像这些故事不是亲历,而只是听闻,是转述。活脱脱就是流行在青藏高原上那些口传故事的风格。讲这些故事的,有失去了不止一位亲人的人,有失去了自己刚建成不久的颇具规模酒店的人,有震中受重伤,身上的一些关节被替换成合金构件,回到工作岗位就服务于众人的人。还有,一位一定要在震后的玉树办起一份文学杂志的朋友。我没有看见有人流下过半滴眼泪。反而,我看到很多的平静与微笑。我喜欢这种平静中的达观。

高原上难得的温暖季节依然如期而至,草地碧绿,百花盛开。我四处走动,看到人们依然按照习惯,在靠近漫漶流水的草地上搭起帐篷,外出野餐。当我在附近的小山上把镜头对准一丛丛点地梅细密的小花时,从河谷中的野餐地,有悠远的歌声传来。歌声从谷地中升上来,达到与我平齐的高度,稍作盘桓,又继续上升,上升,升到了比后身侧的岩石峰顶更高的天上。我趴在馨香的草丛中,用镜头对准细碎的花朵,取景框中,焦距始终模糊不清。扶摇而上的歌,调子与词句我都非常熟悉,但那一刻,我却因为心头涌起的热流而泪光闪烁。

一位年轻的活佛,定要请我到他家里做客。他让我坐在比他高的座位上,亲手为我沏茶。然后,打开电脑听他新写的歌。他说,他要写出一种歌,采用流行的方式,但不是一般的情爱表达,而是有宗教感的,要有对于生命和对宗教本质感悟与思考。也许,他的歌与他的追求间尚有距离,但我想,催生他想法的这些因缘,同样也将是我从这块土地上领受的深厚教益。能有机会在这样一块土地上,沉潜于自己的族群和文化之中,做一个学生,并不断收获新知识新感受,是上天对我的厚爱。

(《散文选刊》2011年10月上半月刊)

1. 请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

(1) 我喜欢这种平静中的达观。

(2) 催生他想法的这些因缘,同样也将是我从这块土地上领受的深厚教益。

2. 本文中使作者感动的因素有哪些?

高原鹤川人家(节选)

四 平

滇西北高原的鹤庆,是一片北枕横断山、东临金沙江的宁静坝子。清澈蜿蜒的河流、禽鸟栖息的湿地,呈现出高原水乡的情态;遍地的泉涌、静谧的潭水,流露着泉潭之乡的情性。

一阵甜润、馥郁的桂香入怀,无形中悄然牵引你行走。踏着石板铺就的巷路,溯清流而上,迎桂香而行,确实是一种惬意的经历。这是一个泉香风馨的村寨,清流在小巷中间流泻,行人在流水两边往来,民居在小巷两侧排列,花影在家家院落摇曳……于是,在泉影桂馨里,心底温情尽得润泽,恬淡清净的感觉在心里复活。

坚实路面的粗粝、沉稳,和缓流水的温软、柔婉,使小巷成为具有某些象征意味的生命脉络,它们在把一个个充满生气的院落勾连的同时,又将一个古老村寨的往事和现实串联在一起。

这个叫做石寨子的村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村民世代以打制银铜手工艺品为生。忠诚守信的传统,使“鹤川匠人”的名声一直成为石寨子的自豪。漫长岁月里,石寨子的男人始终是茶马古道上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既没有马帮的粗犷气势,也没有商人的富足身价。他们或者是父子同行,或者是师徒相伴,挑着简单的工具和炉子行走四方。滇缅的彝寨、傣村,湿热丛林、孤独山乡,都有过他们敲打的锤声;川藏的藏区、羌地,高寒山区、闭塞村落,都有过他们点燃的炉火。尽管他们凭着精湛技艺和勤奋,可以在异域都市找到自己的生活,也能够在异地他乡获得栖身之地,但是,深情的鹤庆匠人心里,无法淡漠家园泉水的清朗光泽、家乡流水的温柔情意,更无法忽视家人的长期守望、殷殷期待。

小巷中不时会有精致的石桥出现,它们或不起眼地静卧流水之上,或微微鼓出流畅的弧形,在方便人们行走的同时,让悠悠的清流有了一种节奏,使静静的村巷多了一份韵致。不清楚是流水因小巷而存,还是小巷顺着流水而修建,它们总是或一起扭转身子拐弯,或一同直奔前方,显露出始终相伴同行、彼此不离不弃的意味。

悠悠岁月里,一代代石寨子女人的守望和期待也在不断延续。男人们远走他乡之后,石寨子的女人不仅要照顾老人、抚养孩子,浆洗缝补操持不辍,柴米油盐计划周详,还要在田地里耕种、收获,下草海割草、捕捞,到磨坊碾米、磨面……日子虽然十分艰难,但她们并没有改变信念:唯有守住自己家园,期待中的自己才不会失望;唯有不使田园荒芜,漂泊中的亲人才不会失落。尽管岁月会随着流水而去,容颜会在如镜的潭水中变老,她们泉涌般绵长而坚韧的守望,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真情的风景,更是远方亲人心间最温馨的牵挂。

因为水的缘故,简洁、幽深的小巷里多了许多温润绵长的氛围。因为水的润泽,宁静、平和的村寨中有了充沛鲜活的灵气。随便走进一个白族庭院,就可以看见茂盛的花木、奇崛的盆栽,当然还有平和的笑脸、亲切的眼神。特别令人羡慕的是,那些普通庭院的绿荫下、花丛间,总会有清澈的泉潭,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一样清纯无染;尽管泉眼不等,却一样泉涌不竭。泉水从一个个庭院中悄悄涌出,静静地汇成不息的流水,聚集到平静的龙潭,再流向平阔的田野。在流水的作用下,村寨边的水车已经转过了千年的岁月,磨房里碾出的稻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nlc202309010441

艰辛闯荡的历练,清明泉流的滋润,使石寨子男人不仅见多识广,而且更加懂得包容和吸收,因而成就了一辈辈技高艺精、名声远播的工艺大师,并不断延续和丰富着“鹤川匠人”的内涵。然而,技艺在身,名气在外的匠人、大师,一直把自己看成石寨子的儿孙,并坚守一个男人的诺言,用回家的行动报答养育之恩、守望之情。

千百年来,一代代石寨子的男人们,在行走四方与回归家园的历程中,不断带给家园希望和变化,并使这个古老村寨有了“工艺之乡”的荣光、“大师摇篮”的美誉,更使石寨子手工艺声名远播。对于那些历经千辛万苦的游子,又有什么能够比回报亲人、造福乡里更自豪的呢?

石寨子的街巷流泉、庭院泉潭,以及随处可闻的小锤敲制银器的声韵,共同营造了一个独特而美妙的水乡情境,成为一个让人流连不已、回味不尽的所在。

明朗的光影中,几位白族老人缓缓行走在午后的小巷里,尽管他们的背影苍老、脚步迟缓,但那种家园漫步的悠闲、心底无忧的从容,尽在泉流水影中映现。

(《人民日报》2011年12月3日)

3. 本文中的“水”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4. 请概括村寨的匠人与女人的性格特征。

5.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 (1) 作者为灾区人民的坚强与乐观而欣慰。

(2) 作者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坚强与乐观而受到深深的感动,作者认为这是人生中难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2. (1) 灾后重建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人们重新建设家园的干劲。

(2) 灾区人民热气腾腾的生活场面,不是哀伤与哭诉,而是乐观地生活。

(3) 人们信仰的坚定与执著并没有因灾难而改变。

(4) 人们面对灾难的平静、坚强与达观的态度。

(5) 灾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没有改变。

3. (1) 流水小桥人家,流水使村寨美丽而又充满充沛鲜活的生气。

(2) 流水使村寨中的人们心灵温润绵长,心境从容。

(3) 流水将一个古老村寨的往事和现实串联在一起。

(4) 流水的包容和吸收,是成就一辈辈技高艺精、名声远播的工艺大师的重要因素。

(5) 家乡的流水是家人长期守望、殷殷期待的象征,如一根根充满温柔情意的丝带牵引着匠人们即使远走他方也要回归家乡。

(6) 村寨女人如同泉涌般绵长而坚韧的守望是远方亲人心间最温馨的牵挂。

(7) 流水是本文的线索,它使写人、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起来。

4. 匠人:技艺精湛、勤奋、对家乡及家人忠诚、依恋与牵挂。

村寨女人:勤劳、善良、坚韧,对家乡及亲人有流水般温润绵长的情意。

5. (1) 本文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村寨的美丽风光,流水般平和淳朴的民风,技艺精湛的工艺大师,勤劳、善良、坚韧的村寨女人以及村寨匠人与女人流水般深厚绵长的感情。

(2) 本文整句的运用富有特色,句式整齐,整散错落有致,音韵协调,有一种流水般回环往复绵长悠远的韵味。如:“尽管岁月会随着流水而去,容颜会在如镜的潭水中变老,她们泉涌般绵长而坚韧的守望,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真情的风景,更是远方亲人心间最温馨的牵挂”。

“因为水的缘故,简洁、幽深的小巷里多了许多温润绵长的氛围。因为水的润泽,宁静、平和的村寨中有了充沛鲜活的灵气。”“清流在小巷中间流泻,行人在流水两边往来,民居在小巷两侧排列,花影在家家院落摇曳……”

上一篇:参观索尼探梦科技馆作文400字下一篇:如何避免托福阅读中的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