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发展

2024-08-24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精选8篇)

1.中国现代农业发展 篇一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2、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3、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分析

4、情感态度价值观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过程

导课: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

二、**中的教育

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三、教育的复兴

教师: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

学生看书,结合对文革结束后对教育领域的认识理解,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障碍,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中小学教材短缺和混乱不堪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强教材建设。教育部积极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国家规定了教师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4、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小结

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也可以用问题总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习题反馈: 见和评价手册

2.中国现代农业发展 篇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从2002年10月开始, 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 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七十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 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 经历不同, 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 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 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我国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 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 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 表现狩猎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 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 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起源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 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 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 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 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 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 (狩猎、农耕) 、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 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然而,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在一段时间内舞蹈艺术者由于各种原因让我们中国舞蹈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结果, 我们现在所谈的更多的是经典, 而非我们当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因此, 这为舞蹈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一定困难,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历史发展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件, 会议讨论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文化发展问题, 也为中国舞蹈未来之发展奠定了基调。

二、中国现代舞蹈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原因

(一) 中国现代舞蹈首要的和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民族精神, 在舞蹈国际化的过程中文化本位缺失

一方面,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对于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服务政治需要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舞蹈失去了群众性, 失去了艺术感染力, 舞蹈和劳动人民脱节;另一方面,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家的实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舞蹈国际化, 这样外来的舞蹈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我们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缺乏文化底蕴做支撑, 缺乏应有的历史厚重感。

(二) 中国现代舞蹈重视形体技能却忽略艺术欣赏性

我国近些年来出版了不少关于现代舞蹈的教科书和科普读物, 但是大多书籍文字性的论述多, 实际舞蹈描摹的内容少, 缺乏创造性, 也缺乏借鉴性, 不能从直观上给人以启迪。在舞蹈转型过程中, 既没有充分吸收中国民族舞蹈的优秀成分, 加以改造和发挥, 同时又没有吸收到国际现代舞的欢快、节奏, 从而使得我们的学习是重型不重神, 编排的舞蹈样式缺乏观赏性, 更不能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给我们的现代舞蹈发展造成巨大困难, 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创作氛围, 让老一辈舞蹈艺术家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三) 中国现代舞蹈演变过程中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相脱节

近些年来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更多从形体和阵容来表现, 但是这恰恰忽略了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舞蹈的发展不单纯是舞蹈自身的发展问题, 它的发展需要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而我们的现代舞蹈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脱节,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舞蹈演员和舞蹈创作者, 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 模拟的东西比较多, 缺乏艺术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 没能真正反映劳动人民的真实诉求;另一方面,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 没有及时准确地通过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体工程学等角度来对欣赏者进行审美塑造, 所以导致了脱节现象。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方向

(一) 科学定位中国现代舞蹈发展方向, 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典范

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历史, 曾经一度的中国戏曲同芭蕾舞的结合就是中国现代舞蹈的一个缩影。但是, 在过去的60年间, 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中国现代舞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但是核心的定位并没有明确。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诠释的非常科学, 必须使中国舞蹈具有中国气派, 反映中国民族精神, 反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中国现代舞蹈创新表现形式, 复归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营养, 反过来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提供更高层次和水平的舞蹈作品,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二) 中国现代舞蹈必须大胆吸收国外一切先进舞蹈理念, 突破保守作风, 与时俱进

我们的现代舞蹈发展不能学“裹脚婆姨”, 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 停滞不前就是后退, 后退没有出路, 这是无数次历史发展告诉我们的深刻教训。只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外来舞蹈样式, 只有充分尊重外来优秀舞蹈的优势之处, 只有正确评价外来优秀舞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才能够让我们科学展位, 努力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舞蹈样式的同时, 必须搞懂弄清外国舞蹈的发展背景, 艺术创作形式的内涵, 不能够盲目地全部照抄照搬, 只有坚持批判地借鉴吸收, 才能够避免邯郸学步的后果出现。进入21世纪, 知识大爆炸, 信息大爆炸, 我们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 但是我们也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中国现代舞蹈也承载着历史使命, 承担着将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以舞蹈形式对外宣传的重要任务, 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作品, 了解外国欣赏者的客观需要, 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中国现代舞蹈的国际化目标。

(三) 注重品牌意识的培养, 打造精品工程, 走出“短期行为”的怪圈

全面推进中国现代舞蹈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必须杜绝短期行为。在当前时代, 经济发展迅猛, 带来了一系类的不配套或者说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协调的问题, 现代舞蹈的发展滞后性更加严重。中国现代舞蹈艺术在近三十年几乎没有新突破, 经典作品基本也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 没能够实现永续发展。这既有客观条件和时代发展条件的制约, 又有舞蹈艺术家们自身修养未能及时提升的主观原因, 笔者认为主观原因更大一些, 没有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目标。所以,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舞蹈的出路在于注重品牌效应, 应当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多剖析和总结我们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经验, 多借鉴和吸收国外经典作品的可观之处。我们相信, 随着中国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 中国现代舞蹈破冰时代已经来临, 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奋起直至实现中国现代舞蹈的图腾之愿。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6 25”重要讲话中强调,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探讨文化体制改革问题, 这对于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中国舞蹈发展也迎来了破冰时代, 必将朝向更具民族特色, 更具国际专业水准, 更具经典表现力的方向阔步向前。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现代舞蹈,民族,国际

参考文献

[1]朱艳雁.二十世纪中国舞蹈发展历程综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

[2]朱鹏屏, 王蓉.改进和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初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1.9.

3.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篇三

关键词:农业 现代化道路

China’s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path

Wang Wenxia

Abstract:The agriculture is the national economy foundation,th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s our country moderniza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The development modern agriculture needs to embark from our country’s reality,embarks from our country’s natural resource talent and the current economic condition,studies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to suit our country’s experience,enlarges to the agricultural subsidy,takes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and the promotion,realizes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the formalization,the modernized management pattern gradually.

Keywords: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74-02

1.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其特征是:①一整套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育种、栽培、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且广泛使用。②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使用手工、畜力、农具转为机器的使用。如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人造卫星也开始应用于农业。③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④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的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达到农工商一体化。⑤数学方法由电子计算机现代科技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2.中国农业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①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从1999~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疏菜、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②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从1978~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3元提高到2210元。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61元,比07年增长621元。90%的农村“通了自来水,架了高压电,水泥路到门前,有线电视把戏看,手机电话很普遍,摩拖汽车也常见。”③乡镇企业发展显著。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上升到75%。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业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④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共达100多亿美元,还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

1999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17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业发展迅速,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建立了密切联系。

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总体上还处于在近代农业阶段,即由手工工具和畜力耕作向机械化耕化转变,由农产品向商品生产转变,由靠天的农业生产技术向采用现代的农业科技转变阶段,农业生产条件还很落后,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业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①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滞缓。虽说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较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来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因为: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农民负担过于沉重;农民收入渠道减少。 ②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我国务农手段相对落后,队资源的消耗速度大于再生产能力,农村工作中单纯追求短期产量和收入,竭泽而渔。大量砍伐树木,对农田过度喷施农药,一些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致使农村的土地、水资源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损坏严重,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土地资源、人均耕地不到0.087公顷,不到世界人均的1/3,是美国的1/9,而且耕地锐减(城市化、工业化),而农村人口还在增加。③农村人才的城市化流向和农业人才的非农流向。农民生活相对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对科学种田认识不足,有胆怯心理。对其他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接受缓慢。传统观念认为农效益低“一本一利”,影响了积极性。④由于社会的贫富悬殊,支农政策难以全面推出。粮价的上调是以城市人口的承受力为基础的。而城市也有一定比例的困难人口存在,所以支农政策较难全面推进。⑤政策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不够。因为农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发达国家通过补贴、补助、贸易保护、立法等扶持农业。而中国历史上对农业是剥夺的,导致农村一穷二白。近几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随之增加,但还远远不够。⑥经济贫困和教育落后的恶性循环。较之城市,经济的贫困和教育的落后是农村的又特点,并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为什么要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呢?是因为: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是根本,经济是基础。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只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才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充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才能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整个现代化的础,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是非常重要。

3.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

3.1 美国的现代化农业。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

口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输出国。粮食年产量超过3亿吨。

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其经验:①直接补贴(到位的农业补贴);②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③农业合作社作用显著;④农业科技无所不用。

3.2 以色列的现代农业。

以色列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2.7万平方公里,人口670多万,以色列人多地少,水资源欠缺,国土面积45%是沙漠,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人,可耕地不到国土总面积的20%,其中一半还必经经过灌溉才能耕种。占总人口的3%的农民供给全国农村产口还在量出口到欧洲,每年出口约13亿美元的农业产品,12美元亿农业设备和技术,成了欧洲的厨房创造了沙漠农业的奇迹。

以色列缺水缺地,之所以创造了奇迹,关键是:①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②机械化;③专业化。

3.3 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中小农业,耕作面积在80公顷以下。主要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和一体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法国的农业专业化有三种类型:区域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和农场专业化。

3.4 荷兰的现代农业。

荷兰的设施农业是欧洲现代农业的典范,面积占世界1/4。具有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水平高,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经营规范有序等特点。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选择各自不同道路的实践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只有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出发,才能获得成功。照搬照抄没有出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丰富,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加注意集约利用土地和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必须走出一条与我们的农业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

路。

4.学习西方农业的经验

4.1 重视农业科技和开发和推广。

4.2 重视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4.3 建立比较健全的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

4.4 农业产业化经营。

4.5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

5.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出路

5.1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现代科技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强有力支撑。只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才能建立农业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5.2 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市场一体化,建立完善现代农业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农促工、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5.3 以发展农村教育为基础,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农村人才,不断增加农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不仅对学生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还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市场意识。

4.中国现代农业发展 篇四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发达国家失误的教训,要在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为了评价农业现代化,跟踪、监测、评价和准确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选择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指标。

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4 个原则:一是有利于科学地评价农业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二是有利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地测定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有利于及时准确地监控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有利于不同农业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根据我们过去的大量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可以使用以下两个层次7类22项主体指标进行判断和评价:

1.收入和消费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农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或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

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

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

3.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农业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农业商品率;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人均肉类产量;

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4.农业基础设施与投入

单位土地面积农机总动力;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单位土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5.农业生产技术与教育

农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6.农业组织与经营管理

乡(镇)一级农技服务三站的普及率;

乡(镇)村两级农业服务组织人数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7.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

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成灾率;

水土流失面积比重;

耕地污染面积比重。

四、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虽然是一个长期动态化的过程,但确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总体发展过程来看,可划分为4个阶段:

(1)农业现代化的起始阶段;

(2)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3)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4)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949年到1984年的35年间,中国人民长期处在努力解决温饱问题的时期。尤其是在1978年以前的近30年内,中国的粮食增长速度虽然是比较快的,但是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是同样比较快的,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徘徊在300公斤的水平上,无力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粮食和农业出现了高速增长时期。到198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迅速接近400公斤,人均每日膳食中热能供给超过2600千卡,蛋白质达到67克,脂肪达到51克,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978年到1995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最快的时期。人均国民收入由630元迅速上升到1659元(可比价格),增加了近1.7倍,居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食物结构显著改善,在粮食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主要动物性食物高速增长,肉、蛋和水产品增加了3倍左右,水果和油、糖等食物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人均每日热能供应量维持在2600千卡的水平上,蛋白质达到70克,脂肪达到58克,主要营养素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综合生产力相应地增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由47%扩大到52%,化肥使用量由884万吨迅速增加到3594 万吨(有效成分),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23%提高到30%。这表明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和生产水平提前接近小康水平。

2.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到2000年,中国将可能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到那时,居民的平均主要食物消费量将会超过小康水平,用于饲料的粮食占粮食总量的比重将达到33%左右,动物性食物及其加工工业和商业将会相应地得到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比重可能达到80%,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的比重将会上升到接近50%的水平,国家和人民有可能增加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在农业增产中所占份额可能上升到5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5%、农田灌溉面积比重上升到55%、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民占农村人口比重将达到55%。

3.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到2020—2030年,中国将可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1世纪30年代,中国的人口将达到最高水平,即16亿人左右。按人平均的主要食物消费量也将达到最高水平而趋于稳定,接近目前日本人的平均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居民的食物结构明显优化,形成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膳食模式。也就是说,中国的主要食物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将达到最高水平,粮食的一半用作饲料粮,不需要继续增加食物的数量(出口增加除外),重点是不断改善质量。居民和国家就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产值将上升到90%左右,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明显超过种植业。农田灌溉面积比重将上升到66—80%、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民所占比重将上升到85—95%、农业机械化水平将达到65—80%。森林覆盖率可能接近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组织和经营管理也将明显改善。

4.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到2040年前后,中国的农业将可能完全实现现代化。中国的总体发展战略表明,到下一个世纪的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入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4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可能已经开始下降。居民的膳食模式和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已经趋于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物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原料食物的消耗量将会继续下降。农业现代化的粮食和食物基础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产值将会上升到93%左右,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农民文化程度都会达到初中以上,农业普遍实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将会接近100%的水平,森林覆盖率可能达到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和政策

为了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审慎地选择适合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现代化战略和政策。

1.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实施引导消费的政策。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居民的食物与营养将会达到相应的水平。到2000年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将达到小康水平,2020—2030年,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模式将基本形成,此后主要是结构调整和质量改善。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习俗和发达地区现代食物消费结构来看,中国的食物结构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和东方膳食模式特征和优点: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粮食为主,搭配适量蔬菜和一定肉食的膳食结构。这种基本的食物结构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存在下去。与此相应,营养结构的平衡是重点解决优质蛋白质和一部分微量营养缺乏问题。

要按照合理的膳食结构原则,确定各地的具体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目标,作为各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按照食物消费结构目标,实施相应的引导食物消费的系列化政策,一方面要普及膳食与营养科学知识,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消费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手段,有效地引导居民的食物消费,实现预期的膳食营养目标,增强人民体质,保障碍人民健康。

2.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要实现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一个层次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比例结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农业和非农业的比例一般为10∶90;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比例一般为3∶97。在这个阶段的农业产值虽然下降到3%左右,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累加产值却达到20%左右,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和地位。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以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人们通常强调了“龙头企业”是关键,十分重视加工业的作用。但是,第三产业,即销售和各种服务业同样起着带动或制约的作用。产业化经营可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3.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基础设施。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它包含了农田水利鱼塘基本建设,养殖棚舍基础设施,仓储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设备,农业机械设备等。到201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将由目前的55%先后上升到61%和8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目前的接近30%先后上升到50%和80%。同时要建设一批吨粮田和高产稳产田,分期分批实现中低产田改造的升级,到2030年,中国的大部分农田基本上达到目前的高产稳产农田水平。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力,特别是单位土地资源的生产力,这就需要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实行可持续集约经营,也就必须相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应在立法上保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可靠性,不能因为领导人或管理者的变动而任意变动,以确保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适应农产品生产供给的需求。

4.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加快科学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必须加快把农业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今后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到2010年和203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先后达到55%和70%以上。关键是相应增加农业科技投资,到2010年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

要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生质的飞跃。在各地农业现代化试点县、试验区、高新技术园区,都要把农业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作为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安排,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

5.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促进经营管理的创新。未来中国农村的经营模式可能的选择,是“家庭经营和合作服务”。农业经营管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薄弱环节。到2010年和2030年,乡(镇)一级农业技术服务三站普及和完善率达到80%和98%以上;乡(镇)村两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人数分别达到3%和8%以上,与此同时,要加快建设农业供销、运输、加工、金融等合作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农民有更多的自我管理和监督的权力,既能充分发挥管理者的管理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要加快合作服务体制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供销、生产、加工、金融、市场合作服务组织,并采取有效政策支持各种合作服务组织活动。

6.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双重目标。要在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要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基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的增长大于治理的危险状况,争取每年平均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330万公顷。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10年和2030年,争取先后由目前的13.8%提高到18%和25%以上。到2010年,超载过牧的草原基本得到改造,工业废水处理比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超过90%。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和实施一整套可持续的政策和措施。在实施耕地保护地政策的同时,对于渔业捕捞和草原放牧都应当制定定量目标管理责任的制度和法规。实施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和有偿使用政策。把生态环境的被动保护逐步变为积极的生态经济环境工程。在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与环境工程的经济效益密切结合起来,增强生态环境工程的自我发展能力,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平衡发展。

5.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现状 篇五

谈及中国近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无论历史轮替到哪一个朝代,都有着一大批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学与文化思想继承的国人存在。正是如此,中国的千年文化圣火才得以传承不息。

回顾数千年的文学史,正是因为有了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和《红楼梦》等等一大批文学史书著作的存在,我们才能得以了解我们的过去,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够让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更加繁荣地继承与发展下去。而诗歌在文学范畴内一直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早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之前,就已经有了诗歌的存在。西周时期《诗经》的出现,真正奠定了诗歌在文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此后的《离骚》,汉乐府民歌,魏晋时期以五言诗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桃源诗派”,到唐诗的繁荣,宋词的兴盛,再到明清时期的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上千年的文学史进程中,我国诗歌的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都能以不同的特征出现并且兴盛,而且对于诗歌的思想传承从未中断过。

民国五四运动时期,由于大量西方先进文化与思想的融入,我国也开始了另一方新的文化思潮,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胡适先生倡导下的白话文改革,诗歌也随着白话文的推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胡适先生的白话诗《蝴蝶》成为了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随后,包括郭沫若、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等一大批诗人为白话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歌流派,例如:创造社、新月派、早期象征诗派、新格律诗派等等。

随着白话文的普及,诗歌创作也掀起了一阵热潮,从白话文改革至今的近九十年时间里,几乎每隔十年都有一批现代诗歌的代表诗人涌现。现代诗坛上的林徽因、戴望舒、艾青、纪弦、郑愁予、杨牧、食指、周梦蝶、余光中、洛夫、陈敬容、穆旦、牛汉、欧阳江河、北岛、舒婷、顾城、骆一禾、西川、海子等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现代诗歌的出现在形式打破了文言格律诗的框架,在表达形式和抒写格式上更加自由。同时,现代诗歌即是新生的,又是旧体诗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虽然在格律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是秉承传统的。现代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优秀思想,波特莱、魏尔哈仑、波特莱尔、歌德、普希金、叶赛宁等外国作家和诗人对近代中国诗人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却,外国的文化也对国内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国民经济,而文化软实力却太过薄弱,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走入一个困局,文学因为与社会经济的“脱节”而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摈弃,与八十年代的文学思潮相比,现在的文学界实在令人堪忧,更谈不上能再现民国时期的辉煌了。

留之无用,弃之不行。文学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恐不是单个人或是政体的统治思想造成的,与整个社会的心态和大众的时代潮流思想有关。纵观现在整个文坛,已难再有大师级的人物出现了,较有声望和成就的大多数文化学者和文学名人都已将近晚年,像“80后”、“90后”这一辈的年轻人,已经很少能有在文学上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的。

近些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则越来越令人堪忧,很多诗歌内容过于形式化和情绪化。不是毫无感情基调地赞扬社会,歌颂事物,就是丝毫没有现实基础的情感吐槽。虽然现在还有很多类似于《诗刊》、《诗林》等诗歌刊物的存在,但是,这些刊物上的作品都普遍存在着一个同质化问题,很难找到能够代表一个时代,代表一个高度的诗歌作品。有些诗歌追求长篇大论,篇幅过于冗长,造成表达的情感意象过于分散,常造成“文字堆积”的现象。因此,当下的很多所谓诗歌并不能真正称得上诗歌,而是一行行文字而已。长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这首诗的主旨,每一句话在文中都要有一个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不是让人觉得可有可无,感情模糊。卫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堪称是长诗中的经典之作,诗中句句紧扣主题,字字不可或缺。而有些习惯于写篇幅短小的诗歌作者,并没有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完全浓缩于短短的几句诗当中,有些是不懂得把握住真正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有些是“功力”不够,没办法用最准确最经典的词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大家都知道,顾城有一首很著名的诗歌叫《一代人》,整首诗歌只有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一句话的诗同时应用了比喻、间接等艺术手法,将自己与生活在文革年代的有志之士的内心激情表达了出来,激起了一代人共同的情感与抱负,这首诗堪称现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诗歌发展到今天的这种衰败局面,与中国的教育形式有很大关系。以前高校里的大学生们都是文学思想的继承者与传播者,然而现在的很多高校里,与文学创作最有关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因为毕业以后的就业率低而在逐年减少生源。高校的文学社团曾经是文学爱好者们的一个进步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现在

很多的高校文学社团都少了往日的辉煌,发展令人堪忧,更谈不上能有多好的文学创作了。而其中难得的一部分对文学有兴趣的大学生学的并不是关于文学方面的专业,这就造成了这些文学爱好者们不能够有很好的创作指导,知识含量也大大不足,没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往往沉浸于个人世界中,写出来的作品没有思想性,脱离实际,纯属个人的情感表达,常常造成无病呻吟,让人反感。

又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过程中,几乎每一场考试的语文写作题都要求学生不能够写诗歌,因此造成了学校语文写作教育对诗歌的极大不重视。同时,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大多数陷入了一种“公式化”写作,很容易产生不是过于脱离现实就是完全没有个人思想的“两极分化”现象。当下,现代诗歌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小低潮,如果国人不能够清醒过来,让现代诗歌重生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将有可能渐渐消亡。这里说的“消亡”并不是说现代诗歌会不复存在,而是如果没有很好地继承诗歌的创作理念,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将不能够得到继承,那么到时所谓的诗歌,只不过是一篇篇“垃圾”。现在在学生群体里,值得可喜的现象是仍然有非常多热爱诗歌的学生存在,也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作品。但是在这其中,要想找出真正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确实困难,究其原因,从创作基础上来说存在着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没有把现实生活作为创作基础。很多诗歌都是写作者们内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并不考虑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性有多大,只是一味的写自己的心情。也可以把这一类诗歌称为心情诗,这类诗歌往往只代表个人的狭隘思想,不能够与社会群体产生共鸣,谈不上是成功的诗歌创作。就说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失去的岁月》,这首诗是艾青1978年复出诗坛后所作,在诗中,他沉痛回顾了自己被流放大西北二十多年的辛酸岁月。虽然整首诗歌都在写自己的经历与感受,然而他能通过诗歌将“自己”放大,让当时同样经历过流放生活的大批读者能够从诗歌中看到千千万万个“自己”的存在,这就是自我与群众的融合。

第二,缺少丰富的知识积累与社会经历。现在的很多年轻诗歌创作者和在校学生们因缺少社会经历,又由于这个时代属于一个“娱乐时代”,很多的诗歌爱好者们往往很难能够静下心来真正的把心思投入到创作当中,宁愿把时间花在娱乐上面,也不愿意多去阅读与感悟那些经典作品,文学知识积累少之甚少,因此出现了自己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现象,写出的作品词句粗糙,缺少艺术情感。纵观诗坛,几乎每一位被人所熟知的诗人都是饱读诗书的,例如胡适先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堪称是真正的“满腹经纶”。而像王国维先生,作《人间词话》一书,可谓是翻遍了整个中国的所有诗歌典籍。因此,无论是文学或诗歌创作,都要有非常好的阅读基础。余华曾说过:“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了柴米油盐,哪来的生火做饭。要有大量认真的阅读,才能有写的实力。

第三,缺少诗歌创作方面的学习与交流。虽说也有不少的诗歌写作者们知识也相当丰富,在写诗的时候能立足于现实,将自己的情感建立于现实之上。但是却很少或是根本就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心高气傲,沉浸于自己的个人世界当中,这就很难能有收获与进步。因此,需要常与有经验者和爱好者交流,诗歌写作者们才能够真正写出好作品。现代诗的第一批写作者们,他们没有前人的引导,就只能时常相聚在一起,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就形成了众多的的诗歌流派,每个诗歌流派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诗歌创作同样也是反映生活的具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同时又能给读者提供生活的思想粮食。中国现代诗歌的未来发展出路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的国家教育体制不仅要重视诗歌的传承与发展,更要积极培养新一代的诗歌写作人才。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方式都应该把诗歌创作重视起来。虽然现在每本语文课本上都有诗歌鉴赏与分析的课文,但是老师们都只是教学生们用一些“公式化”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应付考试,根本就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中的美,也没有让学生进行多少的诗歌创作。因为教师的水平有限,在诗歌方面的造诣也不是很深,因此,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诗歌的发展与继承还需要一个整体全面的进步与提升。

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们更需不断努力,不因功利为名而放弃自己的爱好,多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多静下心来进行阅读与思考,注重现实与自己内心思想的相结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作者:林思洲

班级:11级平面广告设计

6.中国现代农业发展 篇六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作者:孟庆君

2003年初,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3家国际知名投资公司向蒙牛注资2.16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乳业首次获得的海外风险投资。2005年12月,全球乳品巨头新西兰Fonterra集团宣布将投资8.64亿元人民币,以获得行业排名第四的三鹿乳业集团43%的股份。2006年5月,双汇集团将以20.1亿的价格被美国高盛集团控股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全部收购,美国高盛集团实际上间接持有了双汇发展60.72%的股权。2006年7月,法国达能集团联合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荷兰发展银行以及香港惠理基金以2.225亿美元,买下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35%的股权。2007年3月,达能以娃哈哈公司违反协议为名,提出以40亿元的低价收购娃哈哈旗下所有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以上案例表明,外资以“斩首”式的策略收购控制国内农产品及食品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外资介入中国农业的新特点。

在短短几年间,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缘何引起如此之多的国外资本的关注?国内对于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的投资状况又如何呢?

2007年,国内肉价的急剧上涨重新让人们意识到CPI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农业题材股票的持续走强(07年总体涨幅挤入股市前三名)表明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农业的发展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一、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业发展的现状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往年的支农、惠农政策,保障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市场价格稳定。政府最近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计划,旨在结合农作物补贴、减税和内陆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等手段,以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

中国农业的发展,似乎只有两条出路:

一、政府对农产品进行大幅度补贴;

二、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减少农民人数,实现从小农经济到大农场经济的过渡。政府补贴、农业投资、减税等措施虽然在目前来说不可或缺,但长远来说,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大农业。

对此,国内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观点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农业大国一般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但目前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是‘在天花板之上跳舞’。因此,中国不是农业大国,而是小农国家。小农国家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人口众多,土地所承载的农民人口压力过大,土地的生产资料功能退化,生存保障功能上升。”温认为,中国的农业已经到了不可维持的地步。他的判断主要基于四个方面:(1)从基本资源制约考虑,中国农业已失去了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有14个省区人均耕

地面积低于1亩。在这些地方,土地几乎已经失去了生产资料功能,仅仅具备生存保障功能,其中6个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的省区,连生存保障的功能都没有,而那些人均耕地面积超过1亩的地区,则大部分是西北部缺水省区。(2)行政性手段干预农产品价格的农业政策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以价格隐含的补贴来稳定农民的粮食生产和以价格上涨来补贴农业生产者收入绝非长久之计。(3)农村剩余劳动力无业可就的矛盾日益尖锐。按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计算,农村实际有6亿多劳动力,而农业生产只需要大约1亿多,所以,绝对过剩的劳动力有4~5亿。(4)农业生产效益如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资金必然流出农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要以“大农业”为主体思路,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范围来思考。

二、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五亿劳动力、九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可能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也就是在许多人离开土地之前,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在某些沿海地区,正是由于人走了,规模经营才开始实现了。

二、农产品价格调控。

很显然,在农产品价格问题上作文章,已经不能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其他产业的问题。靠保持农产品高价来维持农民的收入已不太现实。

三、土地承包制。

土地承包制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改变,与规模经营相关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些争论。但是,就目前土地收益状况和农民收入结构而言,农户承种的那一小块土地,已经不是“高收入的来源”,而是“社会保障”即“保命田”。有了这样一块强制性地不可出卖、不可转让(当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转租)的土地,至少为农民提供了基本收入源泉,在农民无法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之前(如进城务工或乡镇企业)、或者又失去了收入较高的非农就业的时候,可以有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避免中国陷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城市贫民”问题,在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多数农民已经在非农产业中获得了稳定的就业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不应发生重大改变的。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这个一个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势必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但城市自身也面临“失业”问题,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显然无法消化如此之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仍然要在“大农业”的框架内实现就业,少部分可以由第二、第三产业来分流解决。

五、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中国有如此之多的农林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如此之多的农林牧渔类大中专毕业生。但科研机构大都设在大城市里面,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转化明显不足。大部分的农业类毕业生没有在农业的框架内就业,这已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对农业院校的补贴政策显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涉农事业机构,仅仅承担着管理职能,无法在农业科技转化中起到纽带作用,一些地区的此类机关甚至沦为收费工具。

三、规模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见,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仍然在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但农业的发展又不能仅限于农业的框架之内。虽然在短期之内,农业的发展仍然要靠工业的反哺,但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是一个需要依托农产品食品深加工、生态养殖、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系统工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现代化的高效农业体系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最终思路。

实现规模化农业经济的必要步骤:

1.农业生产规模化。

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机租赁公司”及“农业工人”的出现正逐步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方向迈进。粮食的播种、施肥、收割等过程的机械化,蔬菜大棚、蔬菜育苗基地、菜园果园等的商业化运营也势必造成“农业工人”的出现。这些都对中国农业的市场化运作至关重要。

2.畜牧养殖规模化。

07年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了牛羊肉和禽蛋价格明显上涨,畜牧养殖业也在高利润的刺激下规模越来越大,养殖项目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虽然一些病毒性疫情仍然时有发生,但仍然挡不住人们发展养殖的热情。整体来看,养殖行业的发展令人振奋,前景令人期待。

3.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的规模化。

从长远发展来看,米面等粮食深加工产业、保鲜蔬菜的出口加工产业、果汁加工产业、肉类屠宰及深加工行业的规模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农产品加工的集约化经营将会有力地带动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并有效保证农产品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同时农产品加工行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对促进区域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四、中国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举措

1、对于规模农业经济的政策及财政支持。例如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区,通过银行贷款、税收优惠、招商政策等对现代化温室大棚项目、粮食油脂果蔬深加工项目、乳品肉类养殖等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2、根据地方特色发展区域农业。例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农业”模式,对中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对地方土特产的生产加工、出口销售等进行规模化运作也可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3、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的促进。引导、促进农业类大中专毕业生在“大农业”框架内就业,缩短农业新技术的孵化转化周期,将部分农业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服务机构等都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就业。在盐碱等贫瘠地块上建立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入大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食品深加工企业将对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具有良好效果,例如山东莱阳、河南漯河、河北隆尧等食品城的案例,对大部分农业区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有条件的农村也可以“工业化发展”,无锡的“华西村”模式便是一个典型,但显然“华西村”模式无法被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所复制。

7.中国现代陶艺30年发展概况 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观念意识方面的变化,也带动了一系列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巨变。所以中国的现代艺术在整个80年代仍处于一种萌芽状态,而在此影响下的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其滞后性显得尤为突出,基本上还是为满足大众的日常生活需要而生产。

虽然“陶艺”的概念已经出现,但具体实践时还只是在陶瓷器上绘制些图案纹饰或中国画。朱乐耕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发端与发展》中谈到的一件事颇能说明当时的情形:1986年日本举办的美浓国际陶瓷艺术展,邀请我国陶瓷艺术家参加,当时有国家轻工部组织挑选了各产瓷区的优秀陶瓷艺术作品参展。但当作品抵达日本后,发现我们的参展作品与参展要求相差甚远。别的国家的参展作品都是表达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具有极强个性的现代陶艺作品,而中国送去的仍是传统的花瓶、樽、壶等陈设瓷或日用器皿。日本美浓国际陶瓷艺术展的评委说道:“中国作品技艺精湛,富有民族特色,但落后于时代,希望今后加强国际交流。”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逐渐活跃起来,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验的艺术家涌现出来。直到今天,仍有一大批陶艺家在从事现代陶艺的创作,并形成了一支比较专业的创作队伍。活跃在当代陶艺界的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高校师生和从高校毕业的独立艺术家组成的学院派,以及由各个产区的工艺美术大师、本土陶艺家组成的产区队伍。这只是一个笼统的界定,事实上,当代陶艺界是一个互融互生的集体。除了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外,从产区派出进行培训、深造又重新回到产区的专业人才也对现代陶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全国各大美术学院相继开设了陶瓷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性教学并形成相对集中的陶艺群落,其中的一批高校教授可称得上是现代陶艺最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早在20世纪中叶,郑可、高庄、梅建鹰、祝大年等一批老艺术家就对陶艺风格及陶艺教育进行了研究。他们身体力行地进行创作,并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与时代艺术语言相结合,探索陶艺的新形式,推动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产区又可分为以手工制作为主的私人作坊和工厂的混合形式,以及为生产服务的现代化工厂。前者以景德镇、宜兴、龙泉等产区为代表,后者以潮州为例,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期

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标志是本土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即吕品昌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多元格局》中所说的:“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期。所谓转型,不仅是新老艺术家的交替,也包括艺术观念、审美价值和创作思想的转变。”

80年代中期,美籍陶艺家李茂宗访问大陆,在国内一些艺术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与交流,重点推介了美国和台湾的现代陶艺作品及发展状况,在中国陶艺界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陶艺界第一次把审视的目光转向自身,动摇了固有的观念。在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师生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进行了丰富而新奇的艺术尝试。90年代后期,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陶艺的交流与展览此起彼伏,现代陶艺的呼声几乎点燃了所有艺术院校青年师生的热情。中国陶艺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新氛围,国际间现代陶艺的交流、合作已成稳定的态势,高校纷纷开设现代陶艺课程,培养一批批专业人才,中国许多陶艺家已拥有自己的窑炉与工作室。

三、中国现代陶艺的反思期

21世纪,中国陶艺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狂热与浮躁逐渐消退,一些敏锐而有责任感的陶艺家开始对中国陶艺和陶艺家自身的关注与思考。现代陶艺的出现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对泥土的重新认识,注重肌理表现的多样化。传统的陶瓷艺术以坯体的光滑平整为重要标准,而现代陶艺则认为各种开裂、划刺、残缺等肌理正体现了泥土的个性,对作品表面的肌理表现也更丰富,手段更多样。二、注重陶艺的创作过程,在过程中寻找与泥土对话、交流的各种可能性。三、用泥土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与思想。四、讲究材质的运用,注重火的烧成效果,陶艺是火与土的艺术,火也是陶艺的重要语言之一,不同的烧成气氛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也给予泥土独立发言的权力,相对于传统陶艺,这是一个本质的进步。同时,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不断反思,突出表现在:

1、如何在西方陶艺的主流形式下不迷失自己。这不仅是中国现代陶艺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界的问题。中国当代陶艺的状态仍处在一种被“俯视”或“低视”的境地,陶艺家们由此提出了一系列令人反思的现实问题:“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究竟有多少艺术家认真对待了我们自己?在全球文化格局中,中国当代陶艺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应该追求并确立一种怎样的自为而自由的当代陶艺形态。”2、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中国现代陶艺,其尴尬处境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很难得到学科建设上的帮助与扶持,一些大型美术展览中也很少出现。85美术思潮以来,中国纯艺术的主体是架上绘画,90年代又演变为装置、行为等观念艺术,而后“新媒体”又成为主流形式,在这些新艺术样式流行的同时,现代陶艺却始终未能如美国、欧洲那样被艺术界接受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种情绪导致了国内陶艺家在艺术上普遍的不自信,不自觉地深陷西方陶艺的形式模仿中不能自拔。3、如何避免产生艺术信任的危机。国内近些年的陶艺展览与交流不可谓不多,新作品也不可谓不丰富,但各种陶艺展示却显得异常枯燥。创新缓慢、学术垄断等现象,严重阻碍了陶艺的良性发展,最终可能导致人们对中国现代陶艺产生艺术信任的危机。4、如何加强陶艺理论的建设。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只有形成了一套专业性理论,才能真正说明这门艺术接近成熟。如今,虽然陶艺文章不少,但能说明问题的却没有几篇,这与艺术家的个人理论修养相关,也反映出陶艺界急功近利的心理。

8.现代中国景观业发展趋势探究 篇八

【关键词】现代景观、继承性、发展

1.现代景观的产生

“现代景观”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和特指含义的概念,19 世纪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景观设计开始注重与环境的结合,并产生了一个用于描述特定的环境设计行业的世界通用词汇——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一般认为现代景观是从奥姆斯特德设计纽约中央公园以来的整个园林发展阶段,我国当前多译为“风景园林”。随着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迅猛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世界各国都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的日益拥挤,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了人类长远的健康、幸福和欢乐,人类必须与之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迫切需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特殊的新知识和方法以及这种新的专业,在此背景下景观建筑学应运而生。它的主要工作包括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维护,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二是通过现代景观的建设来缓解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改善城市环境和为大众提供游憩和交往空间。如今,这个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大到地球表面规划的范畴,实际上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传统的绿化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再到现代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从小的园林设计到宏观的土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景观建筑学的观念也在逐步深化和完善,正成为一个兼具社会、自然与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之间产生良性循环的交互作用,营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和谐的自然空间。

2.现代景观的时代特征

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造园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以场地和区域的景观资源为素材进行的空间造型和领土整治安排的行为,其差别就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范围的不断扩展,人对自然以及对景观的空间、尺度等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与传统园林相比,现代景观设计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己任,创作对象是以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它物种,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呈现出一些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

3.现代中国景观行业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大规模的园林景观建设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在景观规划方面的大规模的投入,现代景观设计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看,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缺乏总体规划,景观设计作品没有源于对景观整体结构布局的把控,现在很多设计作品片面的强调作品的新、奇,不合具体环境相协调,创造了一些不伦不类的作品,当然,其责任也不全在景观设计师。一方面景观的建设涉及到领导的政绩、建设部门的考虑以及开发商等的参与;特别是近年来在地产行业的带动下,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出现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在市场繁华的同时也给景观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不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些设计没有生态和环保的概念不注重自然生态规律,出现一些有悖生态的设计原则,造成对土地和植被的不合理利用。

再次是不注重传统的继承。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加上缺乏本土园林文化的滋养,很多设计者对现代景观的理解浮于表面,利用欧式元素的简单堆砌便认为是现代景观,置传统于不顾。使得近年来的景观设计在文化方面缺乏文脉上的延续和传承,也无地方特色可言,并未体现出现代景观优秀的设计理念。但随着人们对景观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以及景观教育的发展,现代园林在中国的已经逐渐被重视,以及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景观设计公司在不断涌现,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与国际接轨,其发展也开始趋于国际化。

4.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结合的必要性

今天的现代景观设计极少受到单一设计思潮的影响,而是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现代景观变得更富有包容性,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创造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有着辉煌的过去,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变迁,使得这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园林艺术形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其理论研究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景观设计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园林发展历史的长途中,这仅仅是一个咫尺的里程,今天,中国传统园林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遗留至今的作品是作为传统园林艺术辉煌成就的见证和鉴赏,然而其中蕴含着的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充满人文性与适宜性的设计原理以及自然美构成的原理和技巧等与现代景观设计有着诸多相通之处,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中国传统园林描绘的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模式,其艺术审美的平淡天真,追求的是人与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现代景观设计强调对现代的生活理念和对环境的理解,注重场地的记忆和体验,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有利于营造一个自然并且充满文化意义的场所。中国传统园林中蕴含着许多极具现代性的理念和理法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和重要的借鉴意义,二者的结合为中国当代景观的现代性提供了更多的一种选择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熊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

[2] 熊丹丹.浅议园林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J].北京:景观中国.2007,04.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建筑技术员考试题目下一篇:手术室每月质量分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