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质量状况范文(7篇)
1.农村质量状况范文 篇一
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状况的调查
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是革命先驱李硕勋、文坛巨匠阳翰笙、共和国第四任总理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的故乡。全县总人口53万,幅员面积1323平方公里,辖12个镇7个乡,285个村委会,31个社区居委会。2013年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45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2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8932元。按2006年“二抽”调查分析,全县有各类残疾人3.82万。其中,农村残疾人3.32万,城镇残疾人0.5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持证残疾人达0.4万;而处于低收入状态,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残疾人达1.8万人。
一、高县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现状
2011年以来,全省推行残疾人“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县残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大胆探索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工作思路,紧密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展开工作,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地发展。
近年来,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全民创业这根主线,积极鼓励引导残疾人自主创业,积极就业。2011年以来,对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创业培训人数都在增加,并且范围也在扩大,投入的培训经费也在迅速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积极发展生产和发展特色产业,更是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带头创业的农村残疾人,省市县政府是非 1 常重视的,故每年投入残疾人就业创业资金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残疾人就业创业人数也在逐年攀升。
县残联对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全县285个村的残疾人,每村扶持10户。二是对全县25名农村残疾人种养殖致富带头人进行补助。三是帮助农村残疾人张光芬、赵家莲、肖永书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建立养殖场,确定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周边400余户残疾人家庭发展养猪、养兔。四是对10名(其中农村残疾人8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五是输送了10名(其中农村残疾人7名)盲人参加市盲人按摩培训。
对形成一定规模的致富带头人,由于他们除了能自主创业,还带动了一部分残疾人共同致富,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对他们的资助力度,以他们为标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克服自身的困难,走上创业之路。对部分农村残疾人中的种养业大户,政府也给予了资金的扶持。
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主要在种养业方面,如养牛、鸡、兔、猪、鱼、泥鳅、黄鳝,种植花卉、葡萄、李子、梨子、桂圆、黄枝子等等。2015年对农村残疾人规模创业户、致富带头人和种养业大户,省、市、县政府都给予了大力的扶助,让他们先富起来,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村残疾人朋友走上致富之路。以高县庆符镇庆符镇从木村九组肢体一级残疾人张光芬为例,她于1992年因车祸造成高位截瘫,是肢体一级残疾人,近十年的 2 时间都在家,靠丈夫和孩子照顾,生活不能自理,一度有轻生的想法。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中,四川于2011年推行了“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方式(以下称“量服”),县、乡镇残联干部、村残协干部于2011年7月进入丛木村开展“量服”入户调查,对张光芬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将张光芬家庭确定为发展型残疾人家庭,给予精神鼓励和政策扶持。经过两年的扶持和个性化服务,张光芬精神重振、自信重树,创办的养兔场初具规模,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她牵头成立了庆符镇强盛养兔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员60余人,并在全县设置由残疾人经营的饲料销售点20个,辐射带动影响周边110余个残疾人家庭养兔致富。2013年9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多举措 提升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质量”为题,报道了张光芬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创业有成,生产环境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新闻。
县残联鼓励农村残疾人筹备资金个体开店,利用自身家庭或一技之长,自己当老板,走致富之路。县残联在对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后,对具有特殊技能和特长的都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技术能人信息库,并与所在乡村、工商、税务等部门对接,为他们个体开店,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并为部分残疾人提供扶贫贴息贷款,使其成为了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
为鼓励农村残疾人树立信心,自主创业,积极投入生产和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高县积极创建残疾人 3 幸福村。一是落实残疾人普惠+特惠政策;二是落实残疾人个性化的各种需求;三是落实各项民生工程项目。采取集中各部门的项目和资金以及社会各界的捐赠等资源,对幸福村的残疾人进行帮扶,做到“整村全覆盖、项目全对接、政策全落实、服务全到位”,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另外,还积极促进发展残疾人特色产业,县残联共创建了27个残疾人特色产业发展村,因地制宜、因残选项,发展菊花、蔬菜、花生、水果、核桃、养兔、养鸡等残疾人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结合民生工程扶贫工作项目,采取专业合作社+残疾人家庭户形式,选择适合残疾人种、养殖业的特色项目,帮助残疾人在种、养殖上走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之路,逐步做强做大,促进残疾人家庭创业增收致富。
二、高县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主要举措
“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每个残疾人家庭帮起,一定要为残疾人朋友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做残疾人朋友的暖心人,建残疾人朋友温暖娘家”。这是高县残联职工的共同誓言。高县残联提出了“以‘五心’服务为标准,以‘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为抓手,以民生工程为拳头,为残疾人谋幸福”的工作思路。要求县、乡、村三级残疾人工作者增强 “爱心、热心、真心、耐心、细心”的服务意识,把残疾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把残疾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做盲人的眼睛,做聋哑人的耳朵,做肢残人的手脚,做智力、精神残疾人的大脑,用人间真情去浇灌 4 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心田。
为了了解每一个残疾人需求情况和家庭的基本情况,高县残疾人工作者深入到18000多个残疾人家中,与残疾人朋友及其家人亲切交谈,嘘寒问暖,带去了关心和慰问,带去了资金和项目,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鼓励农村残疾人自主创业,向残疾人宣传创业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一)确立农村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项目,给予物资上和资助。
一是对285个村,每村扶持10户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发展生产,每户发放100元的生产资料。二是对35名农村残疾人种养殖致富带头人进行补助,每人补助资金2000元。三是扶持10名规模创业大户,每人补助扶持资金2000-5000元。四是帮助残疾人张光芬、赵家莲、肖永书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建立养殖场,确定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周边400余户残疾人家庭发展养猪、养兔。五是引导贫困残疾人贷款户自觉自愿到户籍所在地乡镇残联申报到户贴息贷款,并深入宣传,让农村残疾人朋友获得信息、了解政策,促进他们创业和就业。六是对农村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包括电脑、缝纫、厨艺培训等。七是输送了盲人参加市盲人按摩培训。
(二)加强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
争取政府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财政预算单位)残保金进入财政预算,2015年共征收残保金232万余元。
(三)实行残疾人就业与培训实名制数据录入
2015年,高县就业与培训实名制数据录入人数为3850人。培训方式有:一是以各乡镇残联和基层残协为阵地,开展农村残疾人种养殖培训,如养兔、养鸡、水果种植等,并发放生产资料。二是以高县富强盲人按摩店和李增利盲人按摩诊所为盲人按摩定点培训机构,推荐有意愿学习盲人按摩的视力残疾人参加培训,并在培训后就地工作。三是以高县信德经贸有限公司为残疾人电脑培训定点机构,推荐行动方便,且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肢体残疾人学习电脑培训,由残联提供培训资金。四是组织劳务输出,推荐200余名残疾人到五粮液家纺公司、资阳鞋厂、眉山吉香居食品加工厂就业。
(四)开展农村残疾人就业援助与服务。
县残联成立了残疾人教就工作领导小组,由理事长任组长,以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站为工作平台,聘请专人负责全县的残疾人就业登记,沟通残疾人与各用人单位的信息联系,管理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对全县的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需求进行摸底排查登记,本着“发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努力使未就业的残疾人获得更具针对性的重点帮助。如家住高县月江镇的听力言语残疾人张仁强,因其刚从监狱释放出来,没有用人单位愿意接收他,他的父亲来到县残联寻求帮助,希望县残联能为他找一个工作,以免他闲散在家,又去做坏事。县残联易理事长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6 最后将他送到眉山吉香居食品厂,现在他每个月的工资都有2000元以上,即让他实现自食其力,又让生活得充实愉快,挽救了他的人生。
在高县残联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高县残疾人工作得到了全县残疾人朋友的肯定,真正成为了残疾人之家。2014年5月,高县残联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四川省183个县级残联中唯一个“残疾人之家”光荣称号。
三、高县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面临的困难
本课题组成员走访了全县19个镇乡,发放调查问卷1900份,主要针对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家庭成员及残疾人个人,收回试卷1900份。从试卷调查情况看:10%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现状不了解,80%的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现状仅略知一二,还有10%的人根本不清楚;80%以上的人认为残疾人创业就业不乐观,而认为他们创业就业不乐观的影响因素主要还是认为自身残疾原因,残疾人自我提升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半身残疾者是残疾人中创业就业最难的群体,大多数人认为残疾人保障机构的成立是非常好的,使残疾人找到了依靠,但同时也认为对农村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国家和政府均应再加大扶持力度,拓宽他们创业就业渠道,激发他们就业创业的热情。从走访调查情况看,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残疾人素质不高。一是残疾人由于自身的原因,能够实现创业的残疾人一般都是轻度残疾的残疾人,而重度残疾 7 人,由于在行动、智力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实现创业。这就给这一主体实现更多创业带来了一定困难。二是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等不能适应竞争机制下的就业需要。三是技能的缺乏和固定俗成的偏见,使更多的残疾人丧失了创业信心。残疾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很难有机会学习到相应的创业技能,再加之人们固定俗成的偏见,认为残疾人不行,长期以来,使残疾人形成了“等、靠、要”思想,丧失了创业信心。即使有的残疾人有创业愿望,却不知道选择什么项目、怎么创业。
(二)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除了通过走访残疾人宣传政策和在农村办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以及对一些自主创业的典型作了一些宣传外,但对政策宣传重视力度不够,甚少采取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另外,教育残疾人在依法维护自身的劳动权利上力度不够,在就业创业中遇到侵权现象,他们一般选择沉默应对。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许多农村残疾人想改变现状,每年到县残联来咨询就业创业的人数不少,但由于我县的资源贫乏,资金有限,对残疾人的创业就业资金和相关奖励扶持有限,有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资金、政策上扶持不到位,残疾人创业很难扩大规模,资金不足是残疾人创业的最大障碍。不少创业残疾人的家境并不宽裕,虽然创业时已积蓄了一些资金,也具备了创业所需的一些知识,但对想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而筹集资金又有相当大的难度,想扩大生产经营更不 8 容易,多数只能小规模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残疾人创业的积极性。
(四)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按比例就业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规定。目前,除《残疾人保障法》原则性规定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要求外,具体的落实办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按比例就业难以落实到实处。二是就业市场建设滞后,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残疾人,不愿为他们提供就业帮助和福利服务,政策支持不到位,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三是公益性岗位开发较少。据人社局统计,在全县1100个公益性岗位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足3%。四是高端就业机会少。残疾人受到身体状况、信息渠道、传统观念的限制,选择渠道比较单一,选择面比较狭窄,即使自主创业也只能做简单、收入低的工作。
四、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保护促进政策,引导残疾人就业创业。对残疾人就业创业实行保护,是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一是认真执行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投资主体兴办福利企业,不断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规模。二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动员用人单位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要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力度,对超比例安排就业的实行奖励,对拒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调动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寻找与残疾人 9 相适应的创业项目和工种,最大限度的使更多残疾人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中来。
(二)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帮助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健全完善县(市、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不断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基本满足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结合残疾人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建立残疾人人才库,搭建残疾人创业就业信息平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同时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为用人单位推荐符合用工要求的残疾人,指导用人单位为残疾人开发并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残疾人招聘活动,协助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三)进一步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残疾人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残疾人就业竞争能力。要建立教育、培训和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创造条件。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残疾人学历层次和水平。各级残联、教育、劳动、民政等部门以及各公共培训机构应密切配合,根据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市场用工需求,为残疾人提供多方位、多领域的,实用性强、见效快的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农村残疾人 10 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残疾人尽快脱离贫困。与此同时,建立各类残疾人职业培训档案和信息库,把残疾人受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工作联系起来,将劳动部门劳务市场获得的供求信息与各级残疾人培训信息联网,随时掌握残疾人接受培训后的就业状况。
(四)进一步激发创业潜能,鼓励农村残疾人创业。“低保只能吃饱,康复可以自保,就业才能过好”,是残疾人的心声和迫切要求,创业是最好的就业。
1、要加强对残疾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对残疾人创业政策激励力度,鼓励和扶持更多的残疾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2、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向农村创业残疾人的覆盖力度,多渠道拓宽农村残疾人创业的资金来源,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用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农村残疾人创业和就业。
3、各级残联在发挥自身就业服务机构开展特色服务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农村残疾人就业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使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政府就业服务大局,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五)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使残疾人放心就业。充分发挥各级残疾人就业管理机构作用,加强就业工作网络建设,不断提高为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残疾人劳动就业能力的评估鉴定,针对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技能状况开展个性化服务,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帮助残疾人克服身心障碍,转变社会偏见,提高残疾人科学技术水平和就业层次。残疾人是社会一个特殊而庞大的人群,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 11 样调查”的统计和核查,有关方面做出的有效估计是,中国目前平均每4个到5个家庭中就有一名残疾人。而农村残疾人所占的比例又远远高于城镇残疾人。我们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舆论环境,要对残疾人自强创业和扶残助业典型进行大力宣传,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残疾人就业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都了解和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拓宽农村残疾人就业渠道,使集中就业、分散就业、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齐头并举,让更多的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和创业。
2.农村质量状况范文 篇二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良好
一、背景调查
1. 社会和自然概况
河沿村:坐落于东风镇, 位于大辽河右岸, 土地肥沃, 环境优越, 境内系沉积性退海平原, 无山多水, 地势平坦。全村总人口1983人, 人均收入10000元。村内耕地面积5800亩。土壤类型为盐碱地, 灌溉水取自大辽河。
2. 农作物种植及生产管理现状
主要种植的水田农作物为水稻, 旱田农作物为玉米。对农作物施用化肥以复合肥为主, 辅以磷肥、有机肥。
3. 污染源影响情况
河沿村共有粮谷加工厂8个, 粮谷加工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主要分布道路两侧, 年加工大米约4000万千克;有几个小型养殖场, 村内无污染历史。
二、监测概况
1. 监测点位布设与频次
环境空气:河沿村村委会院内, 一年四次监测 (每季一次) 。
地表水:河沿村上水线, 一年四次监测 (每季一次) 。
饮用水源地:河沿村自来水水井, 一年四次监测 (每季一次) 。
土壤:河沿村在菜地、基本农田和居民聚集区各布设3个采样点, 选择生活垃圾和养殖场两类重点污染场地各布设3个采样点, 共布设15个采样点, 一年一次监测。
2. 监测项目
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3项。
地表水:水温、p H值、溶解氧等29项。
饮用水源地:p H值、总硬度等23项。
土壤:p H、阳离子交换量、砷、镉、铬、铜、汞、镍、铅、锌、六六六、滴滴涕12项。
3. 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二级标准。
地表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标准。
饮用水源地:《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Ⅲ类标准。
土壤:菜地、基本农田、居民区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1995) 二级标准;工业企业周边土壤参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环发[2008]39号) 中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评价参考值。
三、环境质量现状
除地表水超标外, 河沿村环境空气、地下水饮用水源、土壤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充分表明该村环境质量良好。
环境空气:河沿村环境空气监测点位日均浓度达到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地表水:河沿村上水线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超过Ⅲ类水质标准, 分别超标0.12倍、0.12倍、0.14倍。
饮用水源地:河沿村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所监测的23项指标均达标, 水体质量可满足饮用水源地要求。
土壤:河沿村的菜地、基本农田和居民聚集区的18个土壤采样点各项指标均达到相应标准。
四、农村环境质量相关对比
1. 农村环境空气与城市对比
农村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略轻于城市平均水平,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略高于城市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农村废气排放源少, 农村裸露地面面积大, 风沙大。农村环境空气与城市平均水平对比见表1。
2. 农村地表水与干流对比
河沿村上水线与大辽河盘锦段水环境质量基本持平。农村地表水与干流7月均值对比见表2。
3. 农村土壤与全市平均水平对比
农村土壤质量好于全市平均水平。7项监测指标中除砷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其他指标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土壤与全市平均水平对比见表3。
五、结论
3.农村教师工作状况调查 篇三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以西部S省1051名农村教师为调研对象,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5个方面调查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问题;完善调配制度,解决农村教师分布性矛盾;强化因需培训,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农村教师工作瓶颈问题”四点建议。
一、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方法:2014年,本调查采用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法,对样本县的农村教师的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收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翔实的素材。
2. 样本选择:本调查根据人均GDP将S省21个地级市(州)分为四层,根据每层地级市(州)的数量,随机抽取1-2个地市作为样本,抽取了6个地级市,每个地市选取2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2所农村学校,共计24所农村学校。
3. 调查过程:采用自制的《农村教师工作状况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5 部分,共计50道题。每所样本学校,按照“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1岁以上”4个年龄段随机抽取教师回答问卷。共发放问卷1163份,回收有效问卷1051份。走访党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教师等300人次,召开参会人员10人次以上的座谈会4场,了解、掌握了农村教师生存的一些真实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认同度高,敬业精神退化
从表1可知,92.8%的农村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同时,在问到“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时,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充分说明了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信心。在“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的问卷中,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也说明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有92.7%的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这再次说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是较高的。
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表2),71.0%选择了“知识传递者”,45.5%的教师选择了“朋友”,39.1%的教师选择了“道德示范者”。这一方面说明农村教师的角色意识较强,职业认同度高;同时,也说明农村教师在教师角色上既继承传统,又有所更新,开始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虽然问卷显示,农村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较为认同,但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乡镇教育负责人、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在访谈中,却对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示出了担忧。他们认为:当前不少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退化,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也不愿钻研业务、备课和批改作业,对学生不愿做耐心细致的指导,每天的工作应付了事;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和讨论学习;有的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有的甚至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副业,把做家务、干农活等当成了主业。
对于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的原因,一是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这里管理相对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较低,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二是因为农村地区信息较为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较少,造成教师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简单。三是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现行管理体制缺乏对农村教师的奖惩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造成他们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四是由于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较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五是由于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教师分配政策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的教师,特别是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很多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
从表3可知,35.9%的农村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27.7%的教师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19.5%的教师担任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13.6%的教师担任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甚至有2.9%的教师担任5-7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除课堂教学,农村教师每天还要花2至3小时的时间,批改学生的各科作业。农村学校专任教师不足,教师兼课较多,一方面导致了教师教学负担较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
此外,调查还发现农村教师教学任务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同地区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的差异较大。比如,L县一初中校核定的普通教师周工作量是12节课。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周课时在12节以下的仅有5人,且为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11%;12-19节有1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20节以上有1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22%。这说明该校近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而在J县的调研情况显示,从抽取的样本学校来看,无论初中还是小学,语文、数学教师都只教一个班;绝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也只教1个班,最多也只教两个班;其余学科的教师一般也只教3个班。且班级人数较少,一般的班级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更少的仅20人左右。因此,他们的工作量,比起L县的农村教师来说要轻很多。
二是同一区域不同学校间教师工作量的差异较大。以J县为例,位于城郊的M学校现有学生264人,6个教学班,教师58人;而该县比较偏远的T小学,现有学生1097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教学班个数,T小学都是M学校的好几倍,但教师数量反而比M学校少。因此,该校教师工作量也在M学校的基础上成倍增加。访谈发现,该县教师工作量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格局。(即县城学校和偏远学校由于教师缺编,教师工作量大;城郊学校由于教师严重超编,教师工作量小)。类似J县教师工作量的情况,在S省很多地方都存在。这说明造成农村部分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分布性失衡。
此外,部分地区、学校教师缺编也是造成农村教师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比如,按Y市(县级市)人事局编办测算,Y市应编10719教师,现有教师9319人,全市缺编1400多人,再加上分布不均,导致有的学校缺编十分严重。学科配置不合理,艺体、英语教师奇缺,有的学科甚至到了无法开课的地步。再如,D县Z校共有学生1188人、18个教学班。按D县人事局编办测算,应配备教职工62人;而该校实有50名教职工,缺编12人,达19.3%。在50名教职工中,还有2名老师借调到其他单位,1名教师因病无法上课。该校教师在访谈中普遍反映,工作时间过长、管理压力过大、责任大,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大部分教师早晨7︰30到校,下午5︰20以后放学,工作时间长达9小时,而担任九年级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班级人数过多,多数班级学生超过60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留守学生占60%以上,这给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工作负担。
(三)自我认可度高,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情况为: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学生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掌控课堂的能力、教学效能感等方面。总体来看,S省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度较高,如有96.3%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所任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非常扎实或比较扎实,有99.1%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有91.4%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有99.2%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96.8%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上完课后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99.6%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有99.3%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教好学生。数据见图1。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仅仅是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而言,做课件只能做简单的PPT,不能制作如“微课视频”等稍微复杂的课件;使用多媒体也只能使用简单的,对“电子白板”等的使用较少;数学教学中能使用“几何画板”的更是寥寥无几。虽然不少学校都有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教师使用率很低。不少教师直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需要熟悉这些设备,并要制作什么课件,而自己对课件制作又不熟悉,还不如“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简便。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接受访谈的一位校长也坦言,为了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专门安排人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规定每学期甚至每周必须使用多少次,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师的观念未能转变,“强迫”的效果始终有限。种种情况表明,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很落后,对新的教学手段和设施设备的接受、使用都较慢,教学观念更新明显滞后。
(四)工作瓶颈凸显,发展平台堪忧
如图2,对“您感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16.4%的教师认为班额太大,14.8%的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16.0%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重,14.7%的教师认为教育观念方法落后,9.2%的教师认为教学配套差,8.8%的教师认为教材太难,8.8%的教师认为教与考的内容不一致等。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教学观念方法落后的教师显著增多。这说明经过课改的多次培训以后,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了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然感觉到困难重重。
就几个影响、制约农村教学的主要问题而言,既有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方面的问题;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既有教材的问题,也有评价的问题。从教师角度看,首先是教师老龄化突出。以N县G小学为例,学校现有在编在岗教师53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就有22人,占教师总数的41.5%;其次教师流失严重。主要表现为:①趋利性流动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比如,Y市与A市仅一山相隔,但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差异却十分明显。调入A市当教师,经济待遇立刻翻番。因此,近几年来,Y市每年流入A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骨干教师均数以百计,加上部分优秀教师考公务员离开教师队伍,优秀教师流失的趋势愈演愈烈;②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优秀教师流向城区学校。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学校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教师大量调进县城学校工作,新的教师的补充远远跟不上教师流出的速度,导致了一些农村学校老教师偏多、低学历多、骨干教师少。从学生角度看,农村学校的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以J县H小学为例,全校786人,其中“留守儿童”为570人,占到72.5%,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溺爱”等隔代教育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
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教师多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是工作任务的忠实执行者,工作缺少主动性、创造性。长期以来,以行政为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将教师排斥在教育决策之外,教育决策较少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师听命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课程编制无权参与,对教学安排无权选择,对教学决策无权知情。受体制制约,教师习惯于按照领导指令办事,重视经验传承,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和杂务及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等,只要工作能完成、不出错就可以了,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创造性。大多数教师不愿开拓创新,对复杂的矛盾变化刻意忽略或回避;对于教研活动,则认为太麻烦,甚至认为它加重了工作负担。长时间持续的重复劳动,固化了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行为,禁锢了教师们的教学个性,很难完善个人的专业发展体系。二是专业发展可用资源相对较少。由于我国在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总体不够,使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较为简陋。其一,由于国家加大了农村学校的投入,不少学校配备了电脑、网络等,但就是这些有限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低,主要表现在不少农村教师“不能用”或“不想用”。其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的差异,使农村学校教师很难接触教育专家或优秀兄弟校的同行。其三,农村学校的图书馆配备落后,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很多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苦于没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案例等学习资料。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无法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相关资料。
三、对策与建议
1. 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问题
本研究表明,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既有长期以来固化的管理模式造成“封闭”的原因,更有缺乏对长期坚守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形成正能量的宣传原因。为此,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创新教师管理机制。着力推行教师管理的“县管校用”新机制,变“学校人”为“系统人”,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即在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和管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人员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负责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交流等工作,合理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工作态度不良和工作能力差以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由学校退回县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统一组织待岗培训及分流。二是要重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把农村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师德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强化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三是要大力表彰在农村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对在艰苦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长期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在评选表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广泛深入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奖励教师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部门。
2. 完善调配制度,解决农村教师分布性失衡矛盾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不均衡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分布性不均衡造成的。为此,给出两点建议:一是编制配备要切实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需求。逐步实行城乡差异的中小学编制,在边远农村学校探索实施“班师比”或“校师比”教师配置标准,切实落实对农村边远地区的师资倾斜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二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让城乡教师“优势互补”。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核定教师编制时要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制度,推行城镇新进教师先到农村学校任教办法;大力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活动,发挥优质学校师资资源优势,与农村学校“合作办学”实行协作帮扶。
3. 强化因需培训,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
农村学校由于教师流动性大,专职性学科教师很难配套,为解决这个学科结构性矛盾,建议要加大面向农村的“全科式”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专科层次的技能型教师培养计划。师范教育学校应当制定“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或专业,加强面向农村学校教育实际的教师培养。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要加快农村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建立“校本研修超市”和“选修课程超市”,实行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村教师自选课程、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强化农村教师校本研修与远程网络培训的混合学习;要建立音体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制度,有效开展转岗或转学科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专业水平。
4. 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农村教师工作瓶颈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需要更多的“舞台”。因此,一是学校要善于搭建教师展示平台。要搭建学习平台,这里的学习包括指点迷津的集体学习、汲取精华的自研自修、取真经的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来校作报告或业务指导的专业引领等;要搭建交流平台,既可以是同一教研组内的学术交流,也可以就一个或几个专题组织教师的课改沙龙,还可以是网络互动研讨;要搭建实践平台,可以是老中青教师的合作备课,可以是“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的对比式教学,可以是创设“走出去”的外向性教研,可以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式教研,也可以是展示教师个人风采的个性化教研,等等。二是要在城区学校建立“农村新任教师留城培育基地”。农村新任教师先到城镇学校在岗学习,接受城镇优质学校的校本培育,1-3年后回编制所在的农村学校任教。与此同时,接收农村新任教师的城镇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全职支教,县财政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城镇特优教师、中高(小中高)职称教师、县级以上名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1-3年,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建立“校际交流”平台。“校际交流”指中心乡镇学校与边远乡镇学校之间、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之间“结对子”帮扶等,建立健全系统的学习交流体系,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供保障。农村教师到城区先进学校学习提高,城区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指导相对落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韩小雨.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
[2]刘秋红. 我国农村教师发展现状及我国农村教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3]肖正德. 新时期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保障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4]孙德芳. 保障农村教师发展的国际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作者单位:四川阆中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四川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4.农村质量状况范文 篇四
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此为对宣威市村民就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问卷。谢谢各位村民的配合。
1.你的年龄是()
A.18岁以下B.18-35岁C.35-60岁D..60岁以上
2.您的职业是()
A.务农B.乡镇企事业单位C.政府机关D.个体E.农民工F.其他
3.您家一个月的总收入大概是多少()
A.500元以下B.500元-3000元C.3000元-5000元D..5000元以上
4.您收入的主要来源()
A.农产品收入B.养殖业C.家庭副业D.本地乡村企业收入E.外出打工F.自己的企业G.其他
5.您家一个月的总支出大概是多少()
A.500元以下B.500-1000元C.1500-2000元D.2000元以上
6.在您家每月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日常生活必需品B.供孩子读书C.赡养老人D.农业成本E.其他
7.您家的经济状况与过去的十年相比()
A.改善很多B.改善一点C.没有明显变化D.不如过去
8您认为您所在农村经济改善最多的地方在哪里()A.交通设施B.住房条件(包括用水、用电的方便程度)C.家用电器D.家用或农用交通工具 E.儿童教育
9.您认为宣威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成效的最主要表现有(多选题)()
A.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C.减轻了农村税费负担D.明显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E.农村乡风文明得到明显提升 F.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得以发展10.您认为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A.改革开放的影响B.政府的大力扶持C.家族的个人奋斗D.向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E.其他
11.政府政策使您受益最多的地方在哪里()
A.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B.农机具补贴C.减免农业税D.医疗保险
12.您认为今后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该放在哪方面()
A.扶持企业和种养大户,解决大众就业B.补贴慰问贫困户 C.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13.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依靠什么(多选题)()
A.靠政府项目资金扶持 B.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C.靠村民自身努力 D.村民和政府集体努力 E.靠招商引资 F.靠国家政策正确引导 G.不清楚
14新农村建设中您最关心的事()
A.收入增加、生活改善 B.民主管理C.村容整洁D.乡风文明
15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5.导游生存状况调查[范文模版] 篇五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导游队伍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我国目前导游队伍建设现状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一方面,导游生存状况的不断恶化,导游员从过去收入高、社会地位高、职业稳定、工作自由度高的人人羡慕的优势群体向社会地位低、生存状况差、无固定职业的弱势群体发生着转变。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游戏规则的改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背景和空间,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作为处于旅游接待服务的中心地位,构成旅游行业灵魂的导游而言,其队伍的稳定和素质高低,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将起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导游员已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导游问题已成为摆在我国旅游业面前的棘手 问题,这一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势必影响我国导游队伍的稳定,进而影响乃至危及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基于以上问题,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湖南导游队伍的生存状况,为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制定旅游人才规划和有关教育培训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笔者所在课题组特联合湖南省旅游局、湖南教育厅对湖南省导游从业人员生存状况与权益法 律保护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就部分内容加以分析之。
一、导游人员生存现状
(一)导游经济状况现状
从导游的月收入看,导游的平均月收入差异比较明显,1000元以下收入的占了大约43.5%,1000-3000元的占49.7%,各占一半左右。从导游的收入来源看,比较集中于带团津贴和购物回扣、消费和业务提成等,而导游基本工资、奖金、各种补贴相对而言就比较少,甚至有将近45%的导游没有月基本工资。而且从数据显示,导游50%的月收入主要来自于回扣这一方面。
就导游所获带团津贴而言,有37.3%的导游带团津贴仅在30-50元之间,12.8%的导游带团津贴在50-100元之间,有41.1%的导游没有带团津贴,甚至有28.8%的导游不但无津贴还须向旅行社上交人头费,而超过100元的带团津贴比例则少之有少,仅占2.2%左右。
从导游的基本工资方面来看,有45%的导游没有基本工资,30%导游的基本工资在400元以下,400-600元的占16%,基本工资在600元以上的仅占8.3%左右。而且,即使有基本工资,能不带任何附加条件按时发放的也只有59.4,其余则需完成额外的附加条件才能拿到那份微薄的基本工资。如15.8%的导游需带团达到一定的天数,24.8%的导游需达到一定的营销业务工作量才能获得基本工资。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导游的经济收入处于一种“低收入、无保障”的局面,这也导致了目前有57.3%的导游对工作不满意,感到迷茫和无奈。
(二)导游的基本权益保护情况
从合同签定情况来看,依然有25.3%的导游没有与旅行社或导游管理中心签定正式的正规劳动合同。即使有的签定了正规合同,也有大概39.5%的导游对合同的条款内容不满意,认为其在签定合同中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所签定的合同中有一些不平等的条款。从导游购买保险情况看,有51.3%的导游没有购买任何的保险,有16.6%的导游其保险是由旅行社购买的;有24%的导游是自己购买保险,有8.1%的导游购买保险是个人和旅行社两者共同承担。
二、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一)旅游行业不够规范,导游收入偏低导游人员服务报酬与劳动付出比例在一定程度的离; 导游收入与导游证的等级关系不大;司机在分回扣时和导游同等待遇存在不公;旅游购物场秩序不规范。“目前国内导游人员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带团津贴、回扣和少量小费构成劳动保险由旅行社代买或自己购买。”导游基本工资一般600以下,平均300元左右(有些旅行社不但没有工资,每个团还要上交一定的人头费),出团补助一般为每天30元,回扣一般包括购物回扣(停车费、人头费、购物提成等)、门票回扣和加点等,故而,拿回扣几乎成了导游们最基本的业务技能。而旅游又有旺季和淡季之分,据旅行社全职导游人员工作量统计,导游人员每年平均出团时间为162天,不上团就意味着没有回扣收入,旅游淡季则成为导游的冬季。
(二)导游与旅行社具有现实的矛盾
从导游对旅行社的评价中说明了导游与旅行社之间尚未达到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在现实中,导游与旅行社双方利益之间冲突很深,其中较为典型的“回 4 扣”、“人头费”、“小费”以及“垫付团款”等问题。例如小费是指旅游者额外给付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的金钱。一般来说,小费是旅游者出于对导游的优质服务的感谢或奖赏,主动给予导游的金钱。虽然旅行社没有直接向导游提成小费,但是旅行社却把导游带团可以获取小费和回扣作为不支付其带团报酬的依据,这就使得小费成了导游与旅行社之间的一个利益冲突。迄今为止,国内旅游团给小费的意识尚未形成气候,因而带国内旅游团的导游获取小费的机会较少。由此可见,导游所付出的辛劳既没有得到旅游者的回报,也没有在旅行社方面得到体现,这就成为制约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导游的权益难以得到维护,缺少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
从导游基本权益保护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隐藏的问题所在。首先,在我国现阶段,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盲区。一方面我国旅游法律法规的建设起步较晚,很不规范;二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新情况层出不穷,现有的旅游法律法规总是落后于实际的需要。在实际旅游工作中,有无法可依的情况,也有某些旅游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约束作用较弱,旅游行业违规现象大量存在。在相关利权中,导游相对来说属于弱势,经常出现有法也不能依的情况。但一旦出现问题,导游又成为首当其冲的替罪羊。旅游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利于导游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也使得导游的旅游服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导游的合法权益缺乏行业组织的有效保护。旅游是我国的第三大产业,导游的从业人员在数量上有一定规模,但一直没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以个人力量来面对来自旅游企业和社会的种种不公,处于弱势的导游常常只得选择放弃自身权益,委曲求全,如为了维持自身工作和生计,不得不违背职业道德,接受和执行旅行社的违规行为。缺乏相关组织的保护,导游的基本权益常常受到侵犯,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的建立。
(四)导游职业机制不健全
从数据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目前针对导游的管理我们还缺乏一种长期的有效机制进行监管。谁为导游办理养老保险、意外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谁为导游办理公积金?万一导游在工作中出现了人身意外安全事故怎么办?为什么导游队伍会出现年龄偏低、学历偏低、中高特级导游偏低的现象?为什么导游的流失率会如此之高?等问题的出现其实已经明示了导游职业机制的不健全。而同时,作为聘用导游人员的旅行社企业而言,相当一部分存在对导游人员只使用、少培训、不监管的短视行为。更不用说对导游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方面的问题。这样就容易造成当前旅游行业盛行导游人员粗放管理、代垫旅游团款、零工资支付和缴纳人头费等现象出现。由此所产生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正是因为监管部门和旅行社在对待导游问题上采取了一些相对比较消极的态度,致使导游职业机制与旅游业当前的发展极不相称,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
三、建议和对策
(一)落实国家法规政策,规范旅游市场,增加导游收入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市场整顿规范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由于在旅游市场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二是少数旅游企业采取不正当经营方式,转嫁风险。有的企业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没有在产品开发、品牌推广等方面下功夫,而是置诚信于不顾,对外采取“零负团费”削价竞争,私下收授回扣,买团卖团等;对内不按国家有关规定给导游员支付薪酬,不给导游员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工作条件,甚至还向导游员按游客人数收取“人头费”,转嫁经营风险。这样导致了旅游市场还在一些方面处于无序状态,因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密切与其他 部门的协作,加大联合执法的力度,对各种违反相关法规、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依法予以坚决查处和打击;应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应该建立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的长效机制,继续推动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完善,加快建立旅游诚信体系,加强旅游诚信监管的基础和能力建设,提高旅游执法和监管的水平。以此为基础,为导游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工作环境,鼓励导游做好其本职工作,关心导游生活,协调好导游和旅行社间的利益关系,使导游工作的劳动价值真正得到提高,保障导游收入的稳定性。(二)建立公开公平报酬机制,健全导游激励措施
依据现状,目前回扣已经成为导游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而这种收入也越来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随着导游回扣事件的频繁曝光和旅游者的渐趋成熟,旅游者的消费越来越理智。此外,由于游客的购买行为还要受到商品的品种和质量、游客的支付能力、购物环境、游客情绪等等非导游能控制的因素影响。因此,虽然有一部分导游目前的收入较为可观,但这种回扣为导游主要收入来源的报酬机制使导游对收入的稳定性非常不乐观,多数导游抱着“过一日,赚一日”的态度来对待导游工作。何况这样一个工作还存在工作时间长、收入不稳定又无各种福利保障的特点。因而多数导游认为导游工作是吃青春饭的,并非终身可为之奋斗的职业,对导游职业样的理解及其确实存在的这些现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导游经验的积累和讲解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旅行社必须依法用合同来确定导游人员的劳动报酬,并将此项纳入企业核算体系,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根据旅游产品的规模、档次和相应等级,重新评估、确定现有旅游产品价格,不能低价出售,以确保旅行社的利润;要激发导游爱企爱岗的精神,要让导游人员有社会归属感。当然关于导游员的报酬问题目前全国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旅游法规还不够健全。恰当的待遇、各类保险、医疗、公积金等才能使人安心工作,可以考虑入股、年薪制或基本工资+提纯等方案,解决导游的后顾之忧。
(三)发挥导游行业协会(包括导服中心)的作用,切实维护导游的合法权益
6.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 篇六
摘要 公安民警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履行着与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神圣职责,他们的职业具有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特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笔者结合调查情况分析了当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影响公安民警的各种心理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 和谐社会公安民警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的历史关口,时代的剧烈变革给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带来巨大的冲击,现代人面临心理冲突、情绪困扰的问题愈加突出。这些大环境也不可避免对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果公安民警的心理康出现问题和缺陷,将严重削弱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不仅对公安民警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利益都会生损害和不利影响。因此,关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对提高公安民警的战斗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在许多人心目中,公安民警个个都是钢铁硬汉,其实, 公安民警和普通人一样,同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公安民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具有高压力、高风险、高强度的特点。这对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威胁,使公安民警极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纵观世界各主要国家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而我国目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要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其他群体。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5.07%的公安民警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其中: 8.5%的有说不清的不舒服;有2%的公安民警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心,比较悲观;有4.3%的公安民警人际关系比较差,想法幼稚,缺乏自制能力;有6.1%的公安民警精神状态不好,家庭关系紧张,自律性差,遇到挫折喜欢用酒精发泄;有1.5%的男公安民警有女性化倾向;有8.3%的女公安民警有男性化倾向;有8.1%的公安民警判断力差,思维怪异,社会生活退缩;5.8%的公安民警情绪不稳定,冲动、轻浮、低落。另据人民公安大学的一项调查,目前仅有3%的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优秀的水平,37%的公安民警达到良好,34%的公安民警处于一般状态,26%的公安民警处于心理异常的行列。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乐观。这一系列的统计数字表明,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由于公安民警承担的是高应激、高对抗、高危险的社会工作,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比普人更为严重并长期得不到缓解,产生的危害性更大。一方面,对自身产生严重危害:在生理上,躯体化症状明显,如各种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头痛,胸闷,肌肉酸痛等;行为上,轻者表现出急躁、暴躁、情绪不稳定,重者则产生自杀或伤人的过激行为;生活上,困惑,自责,内疚,家庭关系紧张,婚姻生活不和谐,离婚率高;工作上,紧张疲劳,消极冷漠,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严重后果: 1997年发生在四川泸定的“赵林事件”造成10人被枪杀;1999年,某市两名警察互诉心中郁闷,竟相约同时开枪自杀;2000年发生因生活琐事而拔枪杀人的河南省霸洲警察杜书贵和禹洲交警刘德周的事件;2002年陕西韩城县向卫国持枪打死公安处处长李辉、科长韩念成及其8岁女儿,在潜逃中自杀。面对这一幕幕的悲剧,我们在扼腕痛惜之时深思:警察怎么了?
二.影响警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超负荷工作压力。
公安民警工作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特殊工作,享有“特殊”权力,专业性突出,危险性大,复杂多变,节奏快,强度高。在我国, 公安民警与总人口的比例是万分之十二点九,世界各国的平均比例一般是万分之三十,我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形势复杂期、矛盾凸显期和刑案高发期,对公安民警来说自然要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这种工作压力主要表现为各种专项行动、战役多,一个接一个, 公安民警常常身不由己,加班
加点,超负荷运转,并不时遭遇突发事件。公安民警难得喘气;公安系统工作考核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公安民警应接不暇;基层单位任务多,非警务活动多,公安民警长期处于疲劳作战状态得不到休整。繁重的工作往往会让我们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感情枯竭、愤世嫉俗、沮丧消极、劳累失眠、长期亚健康,甚至英年早逝。工作负担过重,超负荷工作是当前公安民警最主要的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家庭生活的压力
作为社会成员的公安民警也和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的个人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个人、家庭生活难尽人意。研究中发现个人的家庭生活压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恋爱、婚姻生活中体验的幸福感、亲情感,家人对工作、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和睦愉悦的家庭情感氛围,都将直接影响公安民警的工作状态。而公安民警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使公安民警对家庭的贡献有限,而且还常常会使亲人为自己担惊受怕,甚至与家人、亲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存在困难,所以公安民警在角色转变时出现冲突的情况非常多,有时会导致心理失衡,势必给自己和家庭造成压力,以致家庭矛盾比较突出。往往会出现家庭关系紧张、夫妻不和睦、离婚以及个人的失眠、赌博、酗酒、自卑甚至自杀,以及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角色冲突等现象,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公安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父母、愧对家属、愧对子女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严重的负疚感”之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另外由于长期和犯罪嫌疑人打交道,简单粗暴的做法容易迁移到对子女的教育中,造成教育的失败。家庭生活状况是生活压力的重要内容
3.公安民警的心理压力。
公安民警在缉捕犯罪嫌疑人,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等工作中,精神高度紧张,随时会付出血的代价,心理压力大。公安民警的工作危险不仅是置身危险环境,而且不少地方公安民警警务通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应付各种危急警情,长期造成公安民警紧张焦虑的心理压力。再一方面群众对公安民警执法工作不理解、不接受、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围攻阻扰、侮辱漫骂、暴力袭警、诬告陷害等现象使一些公安民警身心陷入“硬伤加软伤,心伤又内伤”和流汗流血又流泪的处境。突发事件一方面是犯罪嫌疑人对公安民警造成的身体伤害,另一方面是公安民伤害犯罪嫌疑人后的心理刺激。心理学界把这种情况叫做“第一枪”心理刺激。如果不及时疏导,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比如,一个公安民警开枪击毙了歹徒,通常被认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可是他打出了这一枪后,有可能会害怕、睡不着觉等等心理问题。现在的情况是没有心理辅导机构,公安民警只能靠自己的个人力量去消化自己的心理创伤,长期沉淀的结果就是心理异常。公安民警心理压力太大,又没有适当的途径发泄,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就形成了,随之影响了公安民警队伍的战斗力。解决公安民警心理压力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在保护公安民警个体,更是在保护全社会公众的安全,我们必须寻求解决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三、解决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公安民警心理问题出现后,为避免或减弱其危害程度,应当尽快想办法通过相应的调适予以解决。这不仅要靠公安民警个人,还要靠公安民警的领导、家属以及社会的积极参与、帮助共同加以解决。
(一)管理支持
要进一步改善公安机关内部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公安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警务繁杂、警力不足、勤务时间欠妥、经费短缺、装备落后、体制不合理等等,都给公安民警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其中的多数问题都是公安机关本身的组织与管理因素造成的,也是造成大部分公安民警压力问题的根源,必须加以改进。而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公安民警的素质高低和战斗力的发挥,关系到“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大
问题,因此应切实加强领导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关心和爱护公安民警摆在突出位置,设身处地为公安民警工作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境,缓解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维护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特别是公安机关基层领导必须善于捕捉基层民警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帮助他们振奋精神。
1.严把“进人关”
在新录用公安民警的考试和公安院校招生中增加公安民警心理素质测试,严把“进人关”。公安民警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和危险性,公安民警除了必须具备智慧外,还要具备本职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招收公安民警时就要把心理素质测试纳入新录用公安民警的考试内容,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员不得录用,并形成一个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确保新收公安民警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而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公安民警后备力量的公安院校,在今后的招生中,也要把心理素质测试作为面试的内容,心理素质测试不合格的不得录取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公安民警和普通人一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公安民警成为与各种阴暗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社会的阴暗面催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缺乏一个良好的防御机制或疏通渠道,各种心理问题就容易随之而生。随之在执行公务中,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因工作任务艰巨,产生职业倦怠而萌发自杀的念头;有的因不能及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而采取过激行为。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援系统,仍然偏重于政治和业务素质教育,疏于专业心理方面的教育。因此,各级公安组织应该对在职公安民警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定期开展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提高广大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职业和岗位要求的心理素质,加强公安民警心理咨询。
3.落实休假等福利制度。
一线公安民警的负担过重,一年到头,疲于奔命,十分辛苦。公安民警既是为人民服务的民警,同时,也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父母需要孝顺,爱人渴望体谅,子女需要培养,他们自己也应该适度休息以保证身心健康。应该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让公安民警能真正地休息一下。各级公安机关要建立保障公安民警身心健康的一系列制度,如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救助基金制度以及强制性轮休疗养制度等等;尤其要重视公安民警休假问题,合理配置警力,原则上保证每个季度有1/4的公安民警休假,不得以工作忙、任务重为理由,不安排或少安排公安民警休假,不能以发放补贴来代替休假。强制性地执行公休制度 ,以休息赢得更大的工作热情与精力,使民警的工作与生活正常化和规律化,并给其留出足够的学习进取时间、照顾家庭时间及娱乐调剂时间。
4.做好家属工作
家庭因素对公安民警心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说是每个公安民警的避风港。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解决公安民警的后顾之忧。为此公安机关应积极开展家访活动(生病受伤必访,家庭婚丧必访,家庭失和必访),及时了解公安民警家庭生活的晴雨表,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5..改进公安业务工作。
目前,我国公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警务繁杂,警力不足,都给公安民警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上级机关制定的一些政策、措施不符合实际,政出多门, 这些都是公安机关本身的组织与管理因素造成的 ,是造成大部分公安民警压力问题的根源。在具体的机构设置上要贯彻精简、高效的原则,克服冗繁的办事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二)个人维护
1.改善自我认知及人际关系。
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上的一系列的变化,包括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和需要、兴趣、动机等内在因素,使得民警对于社会、组织也会有所期待,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也会产生一些变化,这会引起民警角色意识的混乱。所以,民警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调整自己对社会、组织、工作和自己的期望值。拥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核心特质,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长处与发展潜力,也能接纳自己的不足之处。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是满足爱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建立个人价值感的重要渠道。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别人负责;对人不苛求,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主动关怀和帮助别人,从中体会人的价值。当面临个人难以后根本无法应付的压力情境时,应乐于接受、或主动寻求善于利用他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
2.要培养压力不可避免观。
正确认识压力,学会与压力共处,并通过适当渠道疏导、宣泄压力,首先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人在其一生中,是无法摆脱压力的。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无法控制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绝对可以做的是控制对压力的反应程度。人生失意随时可能发生,压力、困难、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因此,遇到压力情境不必抱怨;要培养压力辨证观。压力对认识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压力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弱点、长处和发展潜能,压力增长人生经验,使我们有机会增强自信,变得更加成熟;要培养压力可控观。压力情境多数是可以控制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战胜压力,至少也能减轻压力造成的损失程度。摈弃无能为力的外控观念,勇于面对压力现实,善用各种有利因素,是有效应对压力的先决条件;要培养压力承受观。任何压力与困难的破坏力是有限的,一旦它过去,有利条件具备时,我们总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补救。
3.适当的宣泄自己的情绪。
不良情绪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宣泄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转移注意一方面终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一方面通过参加新的活动达到增进良好情绪体验的目的。宣泄调节是指当我们遇到不良情绪时通过宣泄的方式调节情绪。宣泄情绪的方式很多,只要有效,皆可一试。如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洗澡法,当心理压力较大时,就痛快地洗个冷水澡,洗完后往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人认为玩游戏是一种放松的方法,如果会玩电子游戏,当你心理压抑时,不妨放松一下心情,去玩玩电子游戏,通过游戏中的过关斩将,也可愉悦身心,释放心理压力;也有人提倡观景法,通过观察各种有趣的自然景象,暂时帮助自己缓解心理压力,许多人都曾有通过观看浮云走月、高山流水的办法转移注意力,释放心理压力的经历。国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音乐的节奏可以减少大脑环境中的节奏污染。因此不妨听听音乐,在音律的起伏中达到身心的放松。
7.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状况 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比人口年均增长率高出5.1个百分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从中外农业生产的历史经验看,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农业生产的的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农村劳动力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向非农业转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调整①。确实,我国农业经济一直沿着以上两个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东部劳动力越来越短缺,吸引着大批大批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向就业机会较多的东部发达地区流动,随着东部地区工资的增高,消费水平的增高,粮食这种土地相对密集的农作物在东部地区已不具有比较优势,生产粮食越来越不合算,东部地区自然粮食比重不断下降,增加向中西部地区的购买,粮食市场的价格会相应上升,同时流出的中西部劳动力给留下的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资源从事生产创造。低廉的劳动力给东部地区提供了劳动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使中国经济的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走向了温饱,正在积极的奔小康。
然而,在农村地区向城市移动的人口更是越来越多了。农作物价格的上升也并没有挽回农民外出的脚步。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不稳定,支出反而越来越多了。农民的收入依赖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政策好”指的是税费改革和农作物的直补,两者几乎没有多大政策空间了,“天帮忙”靠的是风调雨顺,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的加重,近年来天气异常,我们永远记得2008年初那近一个月的冰天雪地的日子,不仅给我国交通运输业造成极大损失,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更是强大——物价飞速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更是惊人。各种肥料的价格涨幅一般超过1-2倍,农药上涨近1/3 ,农业成本的增加不亚于收入的增加。虽然有政府直接补贴以及间接补贴,但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平均分摊到每家农户手中的也是杯水车薪。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体系、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不少农村地区依然是上学难,看病更难。2009年初,大家过了一个暖暖的春节,我国不少地区闹干旱,接下来中部地区遭受了连续3个多星期的阴雨寒冷天气,使得中部地区许多农民在春节期间播下的种子都死于襁褓之中,播种的时间向后推迟了近一个月,即使农民再努力,也抵挡不住这反常的天气,农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的负担使得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
二、农村仍有不少隐蔽失业人员。隐蔽失业是指假定生产技术不变,其他生产因素不变,只改变生产组织的情况下,这些人,即使将他们从劳动力大军中除名,也不会对生产量有任何实质性影响。例如,如果两个人一天可以割一亩地大白菜,那么如果让4个人用相同的时间来做同样的工作,每个人都可以不紧不慢的做一天,这样就有两个隐蔽失业者,他们都花了全工作日时间,但严格意义上,他们不是全日工作人员,也不是兼职工作人员。那么在生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平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收入就会大打折扣,而且现阶段的农民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身的人,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加上技术的欠缺和无数年来对土地的精耕细作导致土地的肥力不断下降,农作物的产量也有限。如果天公不作美,他们的收入难有保障,还不如外出打工,每月拿固定工资的好。
三、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留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20世纪80后、90后们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到国家的优越政策,更多的人可以读专科、读职校、读大学,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摆脱农业的辛苦劳作,加上作为农民的父母,自然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比他们有出息,也大都想自己的孩子进入城市中。如今,在我们家乡,除了中老年人和一些中小学生外,基本上年轻人均在外打工,这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大量离去使农村本来就有限的人力资源更加枯竭,农业的生产进步更加艰难。
虽然国家一再采取积极政策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为农村建设做贡献,但效果不佳,太多太多的年轻人想走出农村,为自己也为家人增光。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的移出,还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计划生育的实施,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清华大学教授孟建军提出的一个问题——“废省虚县”。当人口大量移出农村后,县以下的人口将大量减少,县级财政部的税基规模也将随之减少。在此后,县以下政府的税基无法维持其正常运作。我国现有2053个县,如果到了2030年我国还有30%的人口在农村,估计约为5亿左右,这样每个县的人口约为25万,在中西部的人口将远远低于这个数。要维持一个县、乡政府这么庞大的组织,靠这样规模人口的税基是很困难的。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有些中西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只有一个非常发达的第二产业才能维持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也只有发达的第二产业才能够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如果到2030年我国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绝大多数县城的第二产业基本上没有竞争力,县里的工业基础很难维持这样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其人口必将逐渐向收入水平高的大中城市转移。因此,不仅农村人口会减少,县城人口也会减少,中央、省、市、县、乡镇所组成五级结构的矛盾就会突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眼下,金融风暴使很多农民工从城市回到农村,这是发展农村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外的农民工有一定的技术和见识,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农村急需处理的问题很多,要想农村发展起来就必须首先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教育问题
现在农村的经济比以前是好了一点,可比以前更加萧条了,这看似矛盾,但是事实。原因:经济好一点是农民都出去打工,用血汗换回一点小钱,补贴家用;比以前更加萧条是农村有多年都没有建设了,农村的人都想到城市去生活,想在城市里能有自己的房子,让子孙能到城市过上好生活,这本是好事,可结果是很少有农民能承受在城市生活的压力。
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太差,特别是现在学生数量的减少,有的学校一个班级就几个学生,老师也不全。从未来考虑,学生的数量还会减少,学生数量少的学校应该合并。能集中有限的财力和人力发挥最大的效果。农村缺少好的教师,在农村教书教的好的都被县里和市里的学校挖去了,他们会给的待遇好一点,并且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有一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未来,不惜自己受苦受累也把孩子送到城市里去读书。农村因此行成了不良反映,好老师成绩好的学生都去城市了,剩下的当然不能把教学质量搞上去?
二、住房问题。
农村的住房大多都是很多年前的旧住宅,它们不能满足现在人的生活需要了,所以要对其进行改造。规划盖房子需要大笔的钱,这需要由国家和农民付出共同的努力。
三、经济问题。
留一点地给他们做口粮的来源,要建一个耕田机车库,用于存放耕田机;要建米厂,在收获得时候可以存放农民的粮食,给每个人每年存放大概一年的口粮;要办一些厂把当地的农产品转化成出口产成品,单靠卖未经加工过的农产品是无法增加农民收入的。农村最终是要以乡镇为单位,办一些人们生活用的工厂,城市里的这些工厂就移到农村,减轻城市里的负担,让城市有精力去发展高科技产品。中国的城市应该向科学前沿进军,好好利用中国的人才,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用水规划。
农村现在用水多数还是地下水,这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不利,现在很多地下水已经或多或少受到污染了,建立自来水厂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农村只有规划了,才可能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不规划通自来水管道的费用没有哪个部门能付得起,同时也太浪费了
五、交通问题
1.农村现在大多数还是土路,下雨时就要在烂泥里走,对农民的出入带来诸多不便,要让每家在下雨天也有干净的路可走,就必须实行规划。2.农村用电,农村的电线都是靠公路的,公路两边都是树木,当刮风下雨时就不能保证农民正常用电,同时电线竿和电线花费了很多钱,有的线路经过农田,给耕作带来不便,下雨天容易带来触电,有线电视,电话线也是如此,只有规划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用上网线也是指日可待,现在不规划又将要花费大笔的钱。
六、建立生态平衡——自然生态保护区
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目前主要是化肥和农药污染。水生动物在逐渐减少,有的快要灭绝了,造成生态严重失调,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日益受到侵害,这是人类过度开采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结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们都知道现在的害虫越来越厉害了,用的农药毒性一次比一次大了,可还是没有用;现在生个小病都打针住院,以前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了,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必需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让野生动物有栖息之地。来调节生态平衡。
七、土地整改
农村的土地没能得到合理利用,在经过两次土地承包后,现在田地是大地化小,小地荒废,加上农村的坟地分散占有,实现大面积生产,提高生产力,机械化耕作,统一灌溉等都不能实现,特别是丘林地区,人民还是原始的耕作方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需实行土地改革。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耕作面积、 实现机械化、节约劳动力、便于整体灌溉,节约水源,而且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八:建立好的医院
要建立一个好的医院和完善的医保制度,让农民不要到城市里才能治病,而没有钱治
病,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民自然不能安心在农村生活。
━━━━━━━━━━━━
①由于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很小,如果没有农村人口就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而仅仅是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必然会导致“谷贱伤农”,农民的收入不会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二增加。
参考文献:《解读中国经济没有现成模式》 林毅夫/著
《裂缝中国经济面临的八大敌人》【美】小查尔斯.沃尔夫等 著
【农村质量状况范文】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09-26
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07-12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08-14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10-18
广西复混肥料质量状况分析08-11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表08-17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查报告08-19
新农村合作医疗实践状况调研报告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