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共13篇)
1.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一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州市开江县普安镇中心校
张永莉
[摘要]科学素养是指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达到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语文课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基本的科学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体验发展科学的探究意识,最终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科技技术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渗透
科学素养
推动
科学技术
一、巧设问题,激发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观潮》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但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它是如何形成的。学完本课后,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总
结:为什么钱塘江会形成天下奇观的钱塘潮?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和课后查阅资料,就会概括归纳出钱塘潮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科学家做的实验是分别蒙住蝙蝠的眼睛和嘴巴,塞住它的耳朵,得到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实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抑或是科学家的疏忽?鼓励学生去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增加探索的乐趣。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于人类。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做出贡献等等,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的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二.积极引导,给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就非常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独立地梳理所学知识,并能把这些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口头和文字表达中更有条理,更符合逻辑。如《太阳》这一课的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第(1)题是:太阳离我们有()……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要是把填上的数字换成“很远”、“很多”好不好,为什么?)在这里的括号里,应分别填上:“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三千五百年”和“二十几年”,用上这些数字进行说明可以使文章具体、通俗、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比“很”、“很多”显然要好,这样把词语进行比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的第5、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太阳和雨、雪、风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他们思维的系统化。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太阳和雨、雪、风的关系,加深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说一说他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身边的事物,有的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并不是这样,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动手、动脑、动口,又加强了思维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三.升华思想,培养科学的品德。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科学并从事科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至关重要。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
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来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是介绍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所做的一次著名的实验。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一生精心研究数学、物理和天文。他不仅有顽强的事业心,而且勇于向宗教迷信和错误思想作斗争。他25岁时,用求实精神批判了当时已经在科学界统治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在教授本课时,我们可以在揭题时,较为详细地介绍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体会伽利略当时面对的种种困难及他为了验证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反复实验,最后才决定向世人公布的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对他勇于质疑、大胆地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科学的伟大的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对他产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他们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不盲目迷信权威,顽强奋斗,不断进取。
四、挖掘教材,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语文教学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师要好好地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如《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介绍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童年时的一件事。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切除阑尾的手术必须马上进行,可是,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小爱迪生急中生智,利用镜子反光把昏暗的灯光聚集在一起,救了妈妈的命。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融故事性、教育
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课外,为了满足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我让学生做了镜子聚光的试验,学生们看着奇妙的结果兴奋不已,都感叹着科学的神奇,还立志以后自己也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五.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更为直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冬眠》这一课时,我们可在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阅资料,解决以下问题:①动物为什么要冬眠?②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冬眠的特征?③冬眠的益处何在?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通过四年级语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小狮子、蝙蝠、刺猬、猫、麻雀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皂荚树、爬山虎、旅行家树等植物的生长特点,五彩池、钱塘潮、趵突泉等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太阳、冬眠、浮力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新型玻璃等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当然,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灵活。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向课后延伸,通过学生课外查阅与交流达到更好的效果。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参考文献: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2.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本。
作者简介:张永莉,女,小学语文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6过年头了。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
2.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突破过去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科的局面, 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 让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应该强调学生主体建构、自主探究, 变以训练为主为以积累为主, 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尊重师生的个性和作品的个性, 体现现代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教师在上课时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 教师首先自己要读、悟、探究, 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 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 肯定是蜻蜓点水, 无法深入;没有心得, 必然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 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 不一定面面俱到, 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但要围绕目标, 根据需要, 顺其自然, 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 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 附带的说明书,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 教师不一定就教材讲教材, 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强化外联, 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不忘和生活对比,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文本的改编或改写
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自得其乐。老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改编或者改写时一定要循序渐进, 难易适度,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最佳。我们可以把一些叙事性作品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学生对此尤其喜欢, 这对阅读兴趣的培养甚佳。我们还可以将文章的人称、体裁、开头和结尾进行一些合理改写。
3.阅读复述比赛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阅读, 积极阅读, 教师可以适当组织阅读复述比赛。为了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综合阅读, 我们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阅读复述, 然后, 由学习小组推荐阅读复述优胜者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阅读复述比赛。具体做法:由参赛者向评委 (由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和教师组成) 印发所复述的文章, 然后, 在全班进行复述比赛, 评委打分, 其他同学以举手支持的方式进行评价。评分标准:声音洪亮, 仪态大方, 语言流畅, 尊重文本, 重点突出, 表情得当。
4.凸显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 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 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 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展开。我着手在课堂内外尝试了几种阅读方法, 具体要求:①美文美读, 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 通读课文, 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5.营造良好氛围, 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 任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给读书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 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 应营造自学氛围, 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并不是放任自流, 在学生自学前, 教师应教绐自学程序与方法, 采用一读 (将课文读通读顺, 了解课文脉络, 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 二思 (看一看“预习提示”, 读一读课后思考题, 明确新课要学什么) , 三写 (即认真读课文, 深入思考, 在文中圈圈画画, 记下疑难, 写下感受) , 四用 (即使用工具书, 迁移旧知识, 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的方法, 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 明白如何入手, 懂得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 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 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 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 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对新知识产生需要和渴求, 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最后, 营造民主氛围, 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 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走向成功, 体验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 开展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使学生愿学、乐学。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主动汇报, 交流学习。 (2) 互相讨论, 及时评价。 (3) 大胆发问, 鼓励创新。
6.结合生活, 激活经验, 升华情感
3.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三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初中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渗透的过程,通过一些具体知识的讲解和探索,靠学生内化生成他们理性的思维习惯、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如果想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这些生物科学素养在学生现在和今后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生物学课堂的教学绝不可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地选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素材来作为学生探索和研究的对象,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去了解、去探索。自然界的生物丰富多彩,内容繁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恰当地选取现实生活的生物学素材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服务呢?笔者简要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多记录,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了解本地的乡土人情、气候特点、主要产业、主要物产,注意观察生活,从生物学角度审视周围的主要植物、动物和生物学现象,这些也是学生要面对的现实世界,他们看到的只是表象,不知其本质,教师则可以用生物学专业知识去解读它们。这是一个长期的素材积累过程,只有在平常多积累形成自己的教学素材库,在相关知识出现的时候才有选择教学素材的空间,没有自己积累形成的教学素材库作为支撑,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只是空谈。
例如,我在讲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时,就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校园植物资源,将课堂搬到了操场上,用活生生的植物作为教学素材,学生通过现实情景中的观察、比较,很容易就记住了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感受到了校园在这些植物的装扮下的美丽,由此加强了他们保护植物、维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当然,这样的校园开放课能上成功的关键在于我对校园中的植物情况掌握得很清楚,因此才能运用自如,有问有答。
二、课堂上导入新课的素材尽可能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越来越重视一节新课的导入部分,都试图通过它们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多年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那些选自于学生真实生活的素材,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言更积极,因为这些事物跟他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他们更熟悉,他们也更关心这些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对于探究的对象如果能找到实物就绝不用多媒体手段代替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亲眼所见等于识记百遍”,可见亲身经历所获得的体验更容易让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师在探究活动进行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动态,在关键点予以点拨和引导,形成流畅的课堂节奏,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通过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问题的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尽量少设计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愿意思考并回答那些需要用一小段话来解释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又跟他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就更想去弄个清楚。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做老师的要有等待花开的耐心。
五、根据学生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活化处理,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这节课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所给的实例,而是抓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重新选取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素材来组织教学,课堂上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一堂课下来,我几乎没有讲多少,学生已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
教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现实的生活情景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思考,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就在身边,从点滴处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像案例中的教师那样,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糅进每一节课中,它是一个由量的积累然后达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关文信,王立彬,范青岩.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汪忠.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四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挥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以至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提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挑动学生心目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教学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注意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我采
用了直接导入课题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读课题,在板书的时候,我故意将鱼游到了纸上,写成了鱼画到了纸上,学生都很激动,连忙指正我的错误,我顺势引导:咦,不对呀,鱼是活生生的动物,只能被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了纸上了呢?这样一来,学生都很感兴趣,非常迫切的希望学习课文,很自然地便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同学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就立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效果会好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一)内外结合,课外阅读要结合语文课的教学进行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结合语文课的教学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并且还要将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拓展学生视野,二者相辅相成,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就先布臵学生读《东周列国志》,同学们在学课文之前,对廉颇、蔺
相如就有了一些了解,课堂上兴趣盎然,对蔺相如、廉颇赞叹佩服不已,知道《东周列国志》里不仅有他们的故事,还有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在教学完《丑小鸭》后,教师就安排学生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如《皇帝的新装装》、《海的女儿》,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有了进一步了解,班上兴起一股安徒生热。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探索的目光自然地转移到课外阅读中。
(二)家校联系,多方合作培养读书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熏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电话交流等形式引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不仅自己要读书,而且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共同分享阅读体会,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和最大激励。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发展个性,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常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的去进行语文实践的训练。例
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如果当时你站在悬崖边看着普罗米修斯遭受痛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说说,你想怎么当好导游,把这个美丽的风景介绍给你身边的伙伴亲人。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般经过快速思维后,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再推荐说得好的在全班交流,这样,谈论交流而后把他们说的写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一)快速浏览法
在语文课堂中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为的是能在加强学生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的基础上,更加自信、更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
学生从平时的阅读向快速阅读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
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们从基础的字、词、句、图片进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要教会他们充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如课文后面的生字词、思考题、资料袋及相关的图片等。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之上,整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并指点学生根据种种提示,识记课文中的字词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介绍了雷雨前后天气的巨大变化,在雷雨没来之前是“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相反,在雷雨之后“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了起来。”在这里就有两幅图片非常醒目地展现在课文中,雷雨来前的文字下方是一幅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小朋友正把家里的窗户关上的图片;而在雷雨过后的文字上方,是一幅天蓝气清、彩虹高挂,小朋友正把家里的窗户打开的图片。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在进行快速阅读之前,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大致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图片的快速过目能给快速阅读带来帮助。
(二)经典名著推荐法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能在综合知识考试中
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教师更应该指引给学生。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善美丑,教人去恶从善、辨伪识真。从而一个人的品质、素质、内涵都得到提升。
(三)圈点批注法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传授和思路的点拨。也就是说,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而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品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在阅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边动笔,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点勾画,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分层次,写出感想,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评价手法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5.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五
福州六中
陈德重
6.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篇六
提高语文素养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瓮安县第四中学
吴逢军
摘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重视阅读教学是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技巧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
一、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习惯
初中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留足、留够自由阅读的时间,那种“视课外阅读为异端”,“唯教师课堂是从”的观念必须放弃。语文教学应当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阅读应当更加突出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内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借助工具书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利用网络等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各种资料;语文课堂当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时自我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并把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式转化为阅读策略,形成从自身感悟和总结出来的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并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二、培养学生相关的阅读能力
1、培养判断力
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
向学生推荐某一精彩文章;语文课堂出示有关“话题”让学生即兴写作短文,收阅后摘其优者,在以后的课堂上让学生朗读以示鼓励,影响全班,营造氛围。如果教室有网络和多媒体,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甄别能力。让学生从“倦学”变为“乐学”。
六、培养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技巧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课外短文《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石拱桥,说明的中心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读 者》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第二期
(2)、《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沈丽芹.、2008
7.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本身就是快乐的事情, 我们要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快乐有趣地获取新知识, 完成学习任务。记得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先生讲授《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 并没有过多讲解, 而是抓住“死海不死”“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两句话统领全文, 使课文内容悬念环生, 强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 学生阅读兴趣盎然, 学生的阅读欲得到充分发挥,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力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生感性, 默读会思考。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我们一定要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情境, 在默读中思考感悟。尤其在低年级阅读时, 学生稳定性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 而大声朗读正好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课文中生动的语句, 多变的句式, 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当然, 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最好能给学生创设特定情境, 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 课前要充分给学生提供一组桂林山水图片, 配以潺潺的流水音乐, 学生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享受快乐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去感悟课文的诗情画意。
默读对于训练学生思维, 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默读时,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 默读后有自己的感受, 并及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都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及学生的自身特点, 使课文内容的学习由浅入深。
三、深入钻研教材, 注重学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在进行精读课文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教材, 逐字逐句熟读, 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情感, 领悟表达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提高阅读能力。
一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中“最后把‘?’拉成直线‘!’, 找到了真理。”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里的“?”“!”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二是阅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 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 理清课文思路, 体会思想感情。如我在讲授《两小儿辩日》一课时, 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中的科学道理, 而是出示大、中、小三个圆形纸片, 先让大圆和中圆比, 中圆显得较小;而中圆与小圆比, 则显得较大。这样把视觉的误差、错觉知识自然而然的迁移到“日出如车盖, 日中如盘盂”上。接下来我有取出大小一样的圆, 让学生认定大小一样后, 我将其中一个涂黑, 再让学生比较大小, 学生都认为黑色的小。这是我把难懂的物理学上“光渗作用”知识浅显易懂地交给了学生, 他们的疑惑解开了, 探究科学的欲望增强了。
三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把自身情感融入文中, 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我校张老师在讲授《掌声》一课, 班上刚好有一位跛脚的学生, 张老师现身说教, 同学们把发自内心深处的掌声送给了那位同学, 掌声给了他自信, 掌声给了他走向成功的勇气。
最后, 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勾划等方法阅读, 引导他们摘抄优美语句、段落, 注重语言积累, 做好读书笔记,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为今后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读写结合, 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课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促进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所以, 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安排练笔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材的课文, 多为名篇佳作, 小练笔如果运用得当, 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讲授《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的想象点, 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结尾环节也不单指写几句话或一段话, 我们要有目地的把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布局谋篇能力适时融入阅读教学中。
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真确理解和把握教材, 合理设计和优化练笔环节。
五、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阅读, 让学生爱上阅读, 让他们成为终身的阅读者。在这方面, 美国中小学有较成熟的做法, 他们学校和社区合作成立阅读小组, 学生从阅读小组获得图书, 并且设置阅读奖励, 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要读一本书, 并写下读书笔记。完成阅读任务, 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多推荐那些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适合学生年龄段、心理特点的图书。如在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 我们可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及衰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知识。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 如果他们能在这段时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中善于分析、归纳、思考感悟, 那么, 他们的一生将会更加绚丽多彩。所以, 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启发他们进行阅读思考, 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终生受益。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我们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激发学生兴趣,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注重读写结合, 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8.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A)—0030—01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整个教学活动的一大部分。因而,语文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注重兴趣培养以提取关键的信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我针对有些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的现状,向他们介绍一些他们各自喜欢的图书,每周安排一节他们感兴趣的阅读课。在课前,我会走访学生,了解他们最需要哪些内容,最需要哪些书籍。课堂上要求他们边读边做摘录笔记,接着谈感受,谈他们捕捉到的最感人最关键的地方,而且在全班或全级进行阅读交流。此外,定期安排学生制作手抄报,以此引导学生翻阅各种书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交流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所读过书籍上的相关内容讲给同学听,如阅读《山市》时,我让同学们讲述有关月亮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以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想象的激情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形、光、声、色等感性材料,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直观,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可使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在想象中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秋天》这篇课文在每节后都会出现“秋天”二字起头的句子,像“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等。我让学生说说:“秋天为什么栖息在农家里,秋天为什么游戏在渔船上,秋天为什么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学生回答后,我利用电脑展示了幾幅秋天壮观的图景,学生不由得发出惊叹。还有文中在写秋的景观时只写到“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我又展示了几幅图片,还没等我说,学生们已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三、注重阅读视野的开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有限,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一点,首先,我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阅读,并将其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如阅读《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一课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我让学生阅读“综合学习与探讨”中法国作家布丰的两段文字,读完后,再阅读原文,看看两作者在遣词造句、创作意图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从而收到“以此文补充彼文,以此文比较彼文”的效果。
其次,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如阅读郭沫若的散文《白鹭》,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时,我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郭沫若的散文《芭蕉花》、《铁盔》,叶圣陶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等,使学生受益匪浅。
再次,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较高的文学刊物,或是浏览报纸、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好的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的解说词等等。如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我引导学生阅读《人民文学》、《现代散文》、《花雨》等杂志,《未来导报》、《教育周刊》、《甘肃日报》等报纸,启发学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参加地方的某些演讲,让他们了解信息,了解时代,了解社会。
9.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九
一、利用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阅读可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内在韵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搭建能力展示平台。尽情品尝语文乐趣
学生在阅读完了一些书籍后,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就会产生表达的需要和冲动,我们还应该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把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同伴们听,把他们的阅读成果汇报给同伴们看,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实现了“内在”语言积累的“外化”。汇报形式无疑是多样的,从课前的“谈天说地”到“读书园地”墙报到各式各样的比赛活动,什么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欣赏表演、交流辩论会、自办小报展等,既可以让学生品尝到读书的收获和喜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更多的学生看到了别人的阅读经历和成果,也能从别人的展示中为自己指引阅读的方向,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这样一来,学生从兴趣阅读自然向意志阅读转化,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式,日积月累、发展语言是其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老师应深谙此理,将课堂有效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成诵,只有牢牢记在心里,那才是学问。语言的积累包括语言基础材料的积累,语言规律的积累,语言典范的积累以及语言中的文化积累等。
教材中的课文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老师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课文中把上述词语找出来,然后作拓展练习,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相同结构的词语,最后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摘抄下来,这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语言习惯的良好途径。如《丑小鸭》这篇课文,文中有很多生动形象而又动听优美的词语,如:“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长长的脖子”、“厚厚的冰”、“洁白美丽的天鹅”、“镜子似的湖面”;“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毛灰灰的”、“太阳暖暖的”等。这是非常好的语言材料。重古诗词背诵。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课程标准》推荐的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篇目,让学生知其大概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是背诵,没几天学生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用于积累的本子,平常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词语写上去,每一课结束时留几多分钟让学生自由积累“好词佳句”。每一周抽一节课给学生积累,这样学生有了交流的平台。弥补了农村小学资源有限的缺陷。有效地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典范的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规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材料,是学生学习并逐渐形成语言规范的关键。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鉴赏、领悟并进行归纳整理,最终积累了富有生命的词汇和语言,积累了富有个性的思想和情感,更积累了规范的语言系统。另外,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让课内和课外的语言学习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是积累规范语言的有效途径。
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加强语言能力实践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语言一领悟语言一积累语言一运用语言,形成培养语文能力的正确途径。结合语文教学,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表达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十分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体验,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老师只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做有心人,就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天地。
在教学中我每个星期都会精心安排一节课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学生乐学、爱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10.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十
关键词:高中教学,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 是继承优秀文化财富、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处理与文本有关的信息, 受到情感的熏陶, 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丰富精神世界, 并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提高其人文素养。然而,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势不容乐观。如何改进阅读教学, 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 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一、创新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一是教学目标偏离, 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二是教学过程简化, 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个体化的认知;三是教学方法单一, 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 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理念, 构建一种“期待—反思—批判”的阅读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要大力倡导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 在动态的教学中注重保护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以学生为本, 做引导学生质疑解难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法的挑战和颠覆, 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诞生并赋予教学新的视野。其方法大致有:1、整体感知法。教师确定阅读内容及阅读时间, 提供整体感知的参考方法;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或自己独特的方法,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章主旨。2、理清思路法。教师提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提供理清思路的方法;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或自己独特的方法弄清作者先写什么, 接着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为什么这样写。3、概括要点法。教师概括文章或语段的内容, 讲解概括要点的方法;学生运用方法概括文章或语段的内容要点。4、筛选信息法。教师讲解筛选信息的基本方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运用所学的方法或自己的方法阅读文章解决问题。5、揣摩语言法。教师提供文章、语段、句子、词语的揣摩方法, 并提出相关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6、探讨领会法。教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供给学生探讨领会的方法, 并安排一定的练习;学生运用方法阅读相关内容解决问题。7、分析评价法。教师提供对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分析评价的方法, 并以具体的文章进行训练, 要求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判文章, 评价要有理有据, 评价要尽量具体, 要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学生根据提示参与阅读后师生共同交流。8、读书笔记法。此种方法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较佳方法。教师讲解读书笔记法的重要性, 提供学习的方法, 并提供文章和书籍训练;学生运用此法或自己的方法, 参与到阅读之中。9、撰写论文法。教师介绍一般论文的写作方法, 并以具体的文章来指导学生通过写论文来阅读文章;学生则反复深入的阅读文章并查阅一定的资料撰写论文。
三、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一要激发兴趣乐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有人曾进行过一次主题为“我与语文”的问卷调查,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 大部分学生厌烦学语文, 害怕学语文。为何如此?究其原因, 是他们觉得学好语文投入太大, 收获太小。其实, 这主要是由学习效率低所导致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 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读好书。
二要选取经典精读。要注意筛选一些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来指导学生精读、鉴赏、仿写、吟咏、背诵, 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修辞、句式、韵律、词语的运用。要整体把握, 对课文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如课文是否采用了小中见大、对比、象征、巧合、衬托、托物言志、悬念等写作手法, 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领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写”的过程是“读”的深化, 要指导学生写诗词鉴赏文章, 让他们将自己的理解、感悟化为文字, 培养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
11.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十一
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 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那么, 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有效提高阅读的质量呢?假期阅读因为周期长、时间充足, 无疑成为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好时段。下文以一次假期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为例加以分析。
一、选择书籍要树立阅读的“正气”
因条件限制, 更主要迫于升学考试压力, 时间较紧、精力有限, 还有家长不支持、教师不让看, 除了教材推荐、考试必考的名著外, 其余长篇读物, 基本不在学生阅读的书目之列。学生的课外阅读, 范围限制在一些短小时文, 主要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短平快阅读, 功利色彩较为明显。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只有选对“理想的书籍”, 才能找到“智慧的钥匙”, 才能开卷有益。对于缺乏甄别筛选能力的初中生来说, 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需要师长的帮助引导。漫漫假日, 学生如何有效展开阅读?书籍的推荐、选择尤为重要。
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 也不可一味选择迎合学生心理需求和阅读口味的流行作品。假期阅读书籍的推荐、选择, 一要有助于学生较全面了解社会生活, 尤其是反映近几十年社会变迁的作品, 了解自己父辈生活成长的社会环境。二要便于亲子阅读的作品。假期里, 孩子的阅读质量和家长的参与指导密不可分。因此, 选择一本父母和孩子可以共读讨论、父母可以有效指导的作品, 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 学生的阅读现状是:自愿或偷偷阅读的, 大多是科幻、散文随笔、卡通漫画、童话等题材的书籍。可是, 也有一部分学生只把心思放在网络言情小说或“口袋书”。基于此种原因, 在假期阅读书目中, 我们推荐给全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因为我们觉得学生在阅读方面必须树立必要的“正气”。
“这是唯一一本能真正感动我的书, 十年来我都不敢看第二遍, 平凡的世界十分令人感动, ‘平凡但不平庸’。”“十几年前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平凡的世界》, 绝对是一个现实版的励志故事, 它好像实实在在地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我的性格、我的追求、我的生活无不深受影响。感谢路遥!书中的孙少平远比现在的那些明星更适合作年轻人的偶像。”我们和学生分享读者对这部书的评价, 引导他们快速地喜欢上这本书。
二、做好读书笔记, 保证阅读质量
大部分中学生有这样的体验, 当与别人辩论要引经据典时, 却要搜肠刮肚, 尴尬之极。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读书笔记。他们在读书的时候, 没有做到既动脑又动手, 懒得动手写读书笔记, 只是看过则已, 还未掌握这种正确的读书方法, 只停留于走马观花。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思、写三者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 而是要多加思索, 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阅读的高峰期, 因此, 在推荐好阅读书目后, 我们利用放假前的几个课时, 认真指导学生学会思索、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给他们阅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反复思考, 真正体会到阅读的意义。
为了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 我们设置表格, 指导学生系统地写读书笔记。学生学会在阅读章节中概括故事情节、扩写、缩写、改写故事情节、摘抄并赏析精彩片段, 写部分章节的读后感等。通过做读书笔记, 学生将阅读到的信息进行重新筛选、组织, 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样, 才可谓:“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这样扎实有效的阅读、做笔记,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多方指导, 让阅读扎实有效
初中生的阅读少不了师长的指导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 共同交流探讨。这时, 教师在假期阅读中也不能缺失。在班级博客上, 语文教师、语文课代表分别主持, 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 给出阅读指导, 提供交流话题, 让学生针对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谈阅读心得, 及时交流。学生在这样一个圈子里, 进行高效阅读。
通过网络媒介, 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 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 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 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更多地引导他们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 思考生命的价值, 并通过与文本、学生的相互交流、影响, 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 经过自我组织, 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促进自我发展。
四、总结、提升, 巩固阅读成果
开学后, 及时对学生的假期阅读进行总结、提升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阅读成果。在和教师学生的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作品的认知。
开学后的新学年起始课。我们就把主题确定为“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 具体设定为“难忘那些人”“难忘那些事”“难忘那些话”。
主人公孙少平, 成了众多学生心中的“平凡世界中最不平凡的人”, 成为公共偶像。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孙少平, 是那个韧劲儿十足的“奋斗哥”!我爱他, 佩服他, 都是因为他勇于奋斗, 他是路遥塑造的一个精神斗士, 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让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能不说, 孙少平站在了那个时代的最前端。生活中有两类人, 一类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故事, 而另一类人, 则是用一生去看故事。孙少平不甘没落, 选择了一条无比艰辛的创造之路, 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 就算跪着他也要走完, 尽管前方依然布满荆棘, 尽管生活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 他都挺了下来, 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硬汉啊!
学生难忘书中比比皆是的名言, 他们摘录积累, 班级做了专题黑板报, “难忘那些话”也成为学生们共有的座右铭:
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 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男子汉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品质, 而不是靠化妆和表演就能显现出来的!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 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 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
生活永远是美好的, 而人的痛苦却时时发生。
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 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 他相信, 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的生活之蜜, 肯定比轻而易举得来的更有滋味!
只有努力工作, 才能叫人尊重。
对于一个有血性的青年来说, 自己无力谋生, 靠剥夺父亲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即便不是堕落, 那也实在脸上无光。
五、展出、奖励, 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
交流完后, 在全班展出读书笔记, 好的在全年级交流展出, 学校颁发证书、奖品。优秀的读后感, 教师指导修改, 在学校文学社刊物《新苑》上以专刊形式推出发表, 并投稿给报纸杂志的学生作文版。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了肯定, 对学生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2.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十二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本身就是快乐的事情,我们要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快乐有趣地获取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记得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先生讲授《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并没有过多讲解,而是抓住“死海不死”“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两句话统领全文,使课文内容悬念环生,强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学生阅读兴趣盎然,学生的阅读欲得到充分发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生感性,默读会思考。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情境,在默读中思考感悟。尤其在低年级阅读时,学生稳定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大声朗读正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多变的句式,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当然,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最好能给学生创设特定情境,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课前要充分给学生提供一组桂林山水图片,配以潺潺的流水音乐,学生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享受快乐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去感悟课文的诗情画意。
默读对于训练学生思维,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默读后有自己的感受,并及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及学生的自身特点,使课文内容的学习由浅入深。
三、深入钻研教材,注重学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在进行精读课文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教材,逐字逐句熟读,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领悟表达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一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中“最后把‘?拉成直线‘!,找到了真理。”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二是阅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理清课文思路,体会思想感情。如我在讲授《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中的科学道理,而是出示大、中、小三个圆形纸片,先让大圆和中圆比,中圆显得较小;而中圆与小圆比,则显得较大。这样把视觉的误差、错觉知识自然而然的迁移到“日出如车盖,日中如盘盂”上。接下来我有取出大小一样的圆,让学生认定大小一样后,我将其中一个涂黑,再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都认为黑色的小。这是我把难懂的物理学上“光渗作用”知识浅显易懂地交给了学生,他们的疑惑解开了,探究科学的欲望增强了。
三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自身情感融入文中,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我校张老师在讲授《掌声》一课,班上刚好有一位跛脚的学生,张老师现身说教,同学们把发自内心深处的掌声送给了那位同学,掌声给了他自信,掌声给了他走向成功的勇气。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勾划等方法阅读,引导他们摘抄优美语句、段落,注重语言积累,做好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为今后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课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促进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所以,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安排练笔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材的课文,多为名篇佳作,小练笔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讲授《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的想象点,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结尾环节也不单指写几句话或一段话,我们要有目地的把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布局谋篇能力适时融入阅读教学中。
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真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合理设计和优化练笔环节。
五、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让他们成为终身的阅读者。在这方面,美国中小学有较成熟的做法,他们学校和社区合作成立阅读小组,学生从阅读小组获得图书,并且设置阅读奖励,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要读一本书,并写下读书笔记。完成阅读任务,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多推荐那些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适合学生年龄段、心理特点的图书。如在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我们可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及衰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他们能在这段时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善于分析、归纳、思考感悟,那么,他们的一生将会更加绚丽多彩。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启发他们进行阅读思考,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终生受益。
13.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十三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 拥有浩瀚的诗的海洋.目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 每册只选录了十几首古诗, 远远不能满足师生教学活动的需求.一直以来, 我们尝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古诗词阅读欣赏活动, 引导学生含英咀华, 增长见识, 陶冶性情, 净化心境, 提高语文素养.
开展古诗词阅读欣赏活动的主要做法是, 每周开设一节专门的阅读欣赏课, 从课外选取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古诗词作为文本, 引导学生阅读欣赏, 每节课突出一两个重点, 略及其余, 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课本知识,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下面以两首咏风诗的阅读欣赏教学为例, 具体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教学设计
咏秋风
明王恭
青萍江上响萧萧, 吹得林间万叶飘.
何处凄凉最关情, 数株残柳灞陵桥.
注释: (1) 青萍:实指秋风. (2) 灞陵桥:在陕西长安县东.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唐人以送别者多于此, 因谓之销魂桥.
咏风
唐张祜
摇摇歌扇举, 悄悄舞衣轻.
引笛秋临塞, 吹沙夜绕城.
向峰回雁影, 出峡送猿声.
何似琴中奏, 依依别带情.
注释: (1) 回雁:据《湖南通志》载:湖南衡阳有回雁峰, 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其峰如雁回转, 相传雁至衡阳而止, 遇春而回. (2) 向:同“响”, 吹响. (3) 何:多么. (4) 别:另外.
教学目标:
学习“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的手法描写景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的手法描写景物.
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临渊羡鱼
(1) 诗画一向形影不离,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因此我国题画诗居多,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下列优美的画面配上咏风的诗句.
(多媒体展示一组与风有关的画面.)
(2) 大家都知道古诗中的“风”写得妙, 不知道妙在何处.知道别人写得好, 自己却不会描写“风”.今天我们就通过赏析两首咏“风”的诗来学习如何绘“风形”, 抒“风情”.领略百态“风”姿, 感受万种“风”情 (出示本节课标题———百态“风”姿, 万种“风”情) .
2. 示范赏析——授之以渔
引导赏析《咏秋风》.
(1) 朗读.
一起朗读《咏秋风》, 感受秋的“风”情.先齐读, 师范读, 生再读.
(2) 研讨.
(1) “风”本无形, 但我们读后却如在眼前, 诗人是如何绘“风”形的呢?
(诗人通过描写水、叶、柳等物象, 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现“风”形、“风”声.)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物象, 从哪些角度来绘“风”形呢?
(a.花、草、木、水等.b.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幻觉的角度和谐地展现“风”形、“风”声、“风”色、“风”味.)
(3)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 描绘出一二两句的画面, 并思考这首诗借助秋风的表现营造出怎样的氛围?
(a.秋风掠过江面, 水面涟漪浮动, 漾起一圈圈无奈的波痕, 风在江面上奏起一首“萧萧”的歌, 直吹入人的心田.当她的身影晃过树林, 霎时一片片树叶宛如蝴蝶一般纷纷坠落.b.凄凉、萧瑟、黯然.)
(4) 同学们丰富的想象让所有的意象都长上了翅膀在风中飞翔, 赏诗歌仅会辨“风”形还不够, 还应解“风”情.诗人又如何把无情的风写得有情有义呢?
(a.诗眼——凄凉;b.借助意象;c.运用富有人情味的词语来间接地表现.)
(3) 小结.
通过学习这首咏“风”诗歌我们来小结一下诗人是如何把无形风描绘得有形有情的. (出示方法.)
3. 合作实践——诗海取鱼
自主赏析《咏风》.
(1) 活动安排:全班分为两大组, 大组内部再分三个小组, 比朗读, 比赏析, 比创写.
(2) 活动内容:
(1) 具体分析出诗人如何“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的?
(2) 发挥自己的想象, 描绘出诗句中写“风”的画面.
(3) 选择诗中没有的意象创写诗句.
( (1) 诗人借助“沙”、“雁”、“猿”这些意象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风”形、“风”声.诗人运用“摇摇”、“悄悄”这些词语点化微风之风力, 具有拟人化的效果.“回”和“送”把秋风描绘得有情有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风比作乐曲, 别有一种依恋不舍之情. (2) 略. (3) 师示例:岸边拂杨柳, 江上逐帆影.轻铺残月辉, 摇别东逝水.)
4. 迁移创写——文海泛舟
无“形”的风在诗人笔下有形了, 或轻盈或急骤, 无“情”的风在诗人笔下也有情了, 或愉悦或哀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 向古人学习绘一绘眼中的“风形”, 抒一抒心中的“风情”, 写出美丽的“风景”.
欣赏画面, 创写“风”景.
要求:a.借助相关事物, 调动感官来间接地写“风”.
b.运用富有人情味 (拟人化) 的词语来直接写“风”, 鼓励创作诗歌.
(画面一:雪若柳絮空中舞.
画面二:纵情的蒲公英啊携着梦想飞扬.
画面三:落花无意风有情.
画面四:雨帘西斜别有意.)
5. 课堂总结
百态风形, 万种风情.学会五官辨风形, 学会炼字品风情, 风本无形, 风本无情, 因为人心而有形有情.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中, 有不少教学环节在有意识地通过语言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列举如下.
1. 强调积累
课前的预习作业, 就要求学生积累写风的古诗句, 上课检查预习时, 通过画面展示, 调动学生的积累, 说出相关的诗句, 导入了新课, 也尝试了对所积累诗句的运用.这样的预习作业富有针对性、时效性, 也注重了预习与新授的契合.
2. 玩味字词
通过对《咏秋风》中的“凄凉”、“残”, 《咏风》中“摇摇”、“悄悄”、“依依”、“回”、“送”等字词的玩味赏析, 引导学生从关键字词入手, 寻找诗眼, 理解诗句, 进而登堂入室, 领略整首诗的魅力.
3. 把握意象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 抓住意象就掌握了阅读古诗词的钥匙.本节课由“江”、“叶”、“柳”等意象入手, 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辨风形;借助“沙”、“雁”、“猿”等意象, 也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现风形、风声.学生以意象为抓手, 领会了诗的意境, 在后面的练笔中, 就自然而然地知道通过描写物象来表现风“形”、风“情”了.
4. 诵读诗韵
古诗词教学历来重视诵读, 以引导学生读出诗韵, 领悟文本内容, 感受其独特魅力.本节课通过齐读、范读、指名读、赛读等活动, 带领学生把诗中看不见的情气、情味具体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声音形式, 使其沉浸到诗的美妙境界之中.
5. 赏析修辞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古诗词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 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等来表现, 引导学生赏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就能更好地领会诗中的形象, 领悟作者的感情.本节课中对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赏析就是基于这种认识.
6. 品味情感
“诗言志”, 而贵在含蓄, 直抒胸臆、明白如话的并不多见, 往往融情于叙事、描写、议论之中.本节课, 在“辨风形”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解风情”, 激发学生流淌出隐藏在心中的诗情, 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使其精神世界得到了诗意的熏陶.
7. 引导想象
诗词是情感与想象共同孕育的胎儿, 欣赏诗词当然离不开想象.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 对诗中的意象、意境进行再创造, 去还原或丰富原诗中的场景, 进入诗人创造的奇妙境界, 使其获得审美享受.本节课要求学生对《咏秋风》中的一二句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展示了他们特有的想象能力, 他们所描绘出的画面之丰富多彩, 远远超出了教者预先的设想.这种设计, 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大有裨益的.
8. 注重练笔
从“临渊羡鱼”到“授之以渔”, 到“诗海取鱼”, 再到“文海泛舟”, 实际上体现的是激趣—授技—练技—用技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把在古诗中学到的“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的写作技巧, 运用到具体的练笔中, 对诗歌的领悟是一种拓展和延伸,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一次训练和提升.
三、学生课堂创作展示
风
谁说你无形/君不见/撩动的发丝/飘香的丹桂/漫舞的片片雪花
谁说你无情/君不见/染绿的柳条/羞红的月季/吻皱的一池秋波
百态风形/万种风情!
因为有“她”
风本无形却有形/披着阳光的嫁衣/踩着云朵的步伐/穿行于诗行之间.
风本无情却有情/捎走杜甫的茅草/拂乱贾岛的愁思/萦绕于你我之间.
风
你是三月纷飞的风筝/你是六月清凉的雨滴/你是八月飘香的丹桂/你是冬月漫舞的雪花.
人说你是无形的/可无处不在你的踪影/人说你是无情的/可处处感受到你的爱心.
你温暖了孩子们的童年/你凉爽了人们的心田/你甜醉了亲人的思念/你安抚了麦苗的梦境.
你有形/你更有情!
可爱的风
【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推荐阅读:
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07-23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06-19
谈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性11-04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09-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主体地位论文09-12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养成独立人格专题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