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传统美德对

2024-10-12

浅析中华传统美德对(共12篇)

1.浅析中华传统美德对 篇一

中华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无时无刻不为我们国家有着丰厚的传统美德而感到骄傲。

俗话说:“疾学在于尊师。”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

据说,有一年,杨时和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做一个尊敬师长,把中华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的人。

 

2.浅析中华传统美德对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用”,有信任,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等多种含义。中国传统文化对“信用”非常重视,尤其一个“信”字常常被作为立身之本,比如,“仁、义、礼、智、信”;再如“忠信孝悌,礼仪廉耻”;还有“言必行,行必果”等,都把“信”推到了“座右铭”的高度。此外,还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其中虽然没有直接用“信”但还是说信用。

在进行传统美德有关诚信的教学时,我说:“传统文化中的‘信’及‘信用’是一种‘君子’行为,是一种道德表现,是靠‘自觉’和‘高尚’维持社会运行的,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大多数学生听到这里时的反应是一笑了之,他们认为虽然那是美德,但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利益的驱使,大多说人都不会选择什么诚信。我知道,在接受传统教育与现代市场经济现实中间,学生没法链接,在两种价值中间学生认为是矛盾的,所以学生无法选择,他认为有些东西是过时了的。这时老师要做的就是:做传统与现实的连接者,把学生所理解的机械的传统现实化,赋予传统一定的时代内涵,这样才能让极富思想和个性的学生信服,才能内化传统美德。

所以,结合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我是这样论述的:诚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却是一种资源,一种无形的精神。这些无形的资源比起有形的资源来看,其影响更深远、更强大。就一个人来说,它直接影响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你的人际关系及你在这个社会的地位和价值;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关系到你的国际形象、名誉以及你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加强市场道德规范的建设,把诚信、公平、效率作为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服务用户的道德关键、形成明礼诚信的社会风气和规范、公平、公正的经济秩序,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经济行为,确保市场交易的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目前,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导致失信行为盛行,商业诈骗严重,在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中接触的大案,最初都与信用问题有关。诚信失范行为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秩序的破坏是严重的,对正常的商业信用的腐蚀是巨大的,对百姓正常消费的侵害也是巨大的。面对市场中严重的失信失范行为,一向很少题词的朱镕基总理,2001为国家会计学院破例题词:“不做假账。”

说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已经义愤填膺地大谈特谈应如何打击各个领域那些不讲诚信的行为了,更有“投身革命”的意思。甚至有学生要在班级及学校乃至社会开展点什么活动,促进诚信社会的建立。

反思及建议:我们今天传统美德教育为什么难以实现“内化”呢?难以让学生信服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教育者与被教育学生之间找不到共同语言。在老师看来,道德教育就是“传承”;在学生看来,过去的传统就是束缚人的东西,是使自己就范的东西,当老师开始说教时,他们就开始了本能的排斥。这种互不信任的关系,使传统美德教育只能停留在表面。事实上,传统美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继承我国的传统文明并使之发扬光大。让我们的传统美德决不停留在传统的意义上,要使它有新的时代内容,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知道传统的东西是优秀的,是值得继承的。帮助学生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生活,进而达到共鸣,让我们的传统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律信念和内在动力。

传美教育要选准主题的切入点,赋予其时代内涵,使其富有说服力。现代年轻人的传统美德从哪里获得?除了从课堂上、书本上,更需要走出去,用眼睛去看,用手去做,用身心去体验。寓道德教育于活动过程中,发动学生开展传统美德与现实的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大造声势,让活动深入人心。要注意操作方法,即开展一项活动就造一定的声势,让活动深入每一个学生心里,让学生从头到尾、彻彻底底感受活动的全过程,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的教育、心灵的震撼。活动开展决不能草草了事,完了之后要求学生写文章评论,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强调参与,强调激情。

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知道:青春是美好的,可也是稚嫩的。在学生道德成长的迷茫、失落、无所适从的过程中,如果学校切合实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培养道德标准,使学生不失为一个传承与现实的人。

3.中华传统美德 篇三

在马来西亚,国家教育体系注重身为国家官方语言的马来语和国际语言英语,而华语,并未受到重视,并未规定为必修课。幸好,我校推行三语并重,即便一周内华语节只有五堂课,也不影响我对母语的热爱,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诚,反而使我对华语节格外珍惜。今天的华语节,老师教了我们新的名句,那就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和“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借着这两句名句,老师向我们说起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就是八德,分别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当中,老师重点强调的,便是孝和礼。

孝,是孝顺,乃中华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应具备的德行。孝顺父母,是为子女所应尽的责任,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父母生育我们,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恩情,可谓比天高,比海深。而我们即便穷尽此生,也无法回报他们,只能尽自己的责任,孝敬他们,使他们得以颐养天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会孝顺报答自己的父母,倘若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没有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我们不就是禽兽不如了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的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因而我们要时时刻刻孝顺父母,,免得等到父母离去后才后悔,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礼,是礼貌,是维持社会安宁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呼,而孔子所推广的儒家学说更是将“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有句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为举止必须有规范,在中华文化中,这种规范便是“礼”。身为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师长,见到老师时要敬礼,身为子女,我们应该尊敬父母,父母责备时不要顶嘴。礼,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亦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是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奉行的品德。

华语课中,教会我的,不仅是语法和语文知识,还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即便我身在马来西亚,即便我是马来西亚人,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母语的热诚不会因此而改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我会一辈子牢记与实践。五千年历史的悠悠华夏文明,不曾被历史和时间的洪流所淹没,未来,它将继续发光发热,继续传承下去。爱你,中华文化。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篇四

通海二中高一

(七)班:龚海琼

指导教师:苏琦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蕴酿出了中华文明最深厚的内涵——中华美德。

“厚德载物”、“以德服人”、“德艺双馨”,一个个鲜活的词语静静的述说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美德的民族。

“入则孝,出则悌”,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程门立雪”告诉我们什么是尊师重教;“曾子杀猪教子”告诉我们什么是诚信;“融四岁,能让梨”告诉我们什么是礼让„„这些美德犹如一簇簇耀眼的火星,它们汇聚一起,组成了熊熊燃烧的美德火炬。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承传美德火炬,自觉不自觉的成为了我们炎黄子孙的传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理想。

现在,传承美德的接力棒交到了21世纪,交到了我们新一代炎黄子孙的手上。我欣喜地发现,美德不改旧日容貌,仍以不同的方式继续传递。

美德洋溢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善于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美德与我们“零距离”。

当地震来临时,一位老师用自己的身躯庇护了四个幼小的学生,他用生命谱写了师德的高尚、伟大、无私;当一个孩子从高空堕落时,一位平凡的母亲不假思索伸出的双臂在天空划出了最美的大爱彩虹;当不幸来临时,少女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反哺病中的母亲,她用稚嫩的双手书写了孝的美丽诗篇;当生命逝去时,有人捐出了自己的器官,延续了他人的生命,他们用无私奉献给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道德模范用动人心弦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着中华美德,无数平凡的人们则用平凡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着中华美德:无论风吹雨打,交警时刻坚守岗位;环卫工人时刻给我们一方洁净;人民子弟兵时刻默默驻守边疆„„

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青年一代是弘扬中华美德的主力军,弘扬中华美德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理想。“勿以善小而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德,我们只需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做起: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友爱同学,一日三餐力行节检,哪怕是一次让座,一次挽扶,一次慷慨解囊,一次微笑。让我们从细微之处做起,让美德之花开遍身边的每一个角落,让美德之花的芬芳沁入每个人的心脾。

5.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篇五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 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

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 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

“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

6.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篇六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唯写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

7.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意义 篇七

一、“和合”观

“和合”观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之一, 最初用来表述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概念。简言之, “和”即和谐、协调, “合”即融合、化合, 两者的意义具有互指性。

“和”更多的强调一种状态, 是“合”的目的与结果, “合”多指一种过程, 其目的在于达到“和”的境界。从“合”到“和”, 构成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完整过程。而在“和”的内部又会不断变化, 最后再次促成“合”的运动, 如此循环往复, 构成生生不息的图景, 所谓“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即是这个意思。古人关于“和合”的论述另如:“畜之以道, 则民和;养之以德, 则民合。和合故能习” (《管子·幼官》) , “离散不能相和合” (《墨子·间诂》) , “保合太和, 乃利贞” (《周易集解》) 。

更多为人们所论及的是单个的“和”。孔子有“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学而》) 的思想, 后来被通俗化为“以和为贵”, 发展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立身行事的一种规范。例如,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 “千人同心, 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 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

当代社会要求人具有竞争意识、超越精神, 但这并不排斥“和合”的精神, 相反, 如果没有“和”的氛围和“合”的精神, 再强悍的个人也只能是涸泽之鱼, 个人英雄主义在当代社会注定如镜中月、水中花一般虚幻不实。所以现代观念越来越强调团队协作意识、合作能力, 即是看到了“和合”的重要性。“和合”观与我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同心同德的社会状态, 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如此国家才能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二、义利观

义即节气、信义、义气, 利即利益、好处。重义轻利、先义后利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道德观。在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五伦”中, 义即位居第二。

讲求节气、操守是传统人格的首要目标。“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 “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 均是对这种“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篇》) 的节操观的生动表述。

如果说节操更多针对的是“士”, 那么信义、义气更多针对的就是“民”。“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子路》) ,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庄子·渔父》) , “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 “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 都是对这种“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的义利观的经典概括。

我国的义利观对当代社会的商品化、物质化大潮具有纠偏和补救的作用。商品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 其极端发展就是拜金主义和精神上的背信弃义, 其结果必然违其初衷, 损害市场的良性运转, 最终损害其对利益的追求。因此, 当代商业社会在价值追求上也越来越看重诚信的地位, 把它作为市场经济良莠与否的一项基本指标。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 就特别注重参照传统义利观, 把义与利有机结合、合理调配。

三、集体观

把小我融入大我, 注重整体, 强调个体对整体的义务和责任, 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是一种植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群体意识。这种集体观可表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

爱国主义是这种集体观的最高表现形态,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粹。从“苟利国家, 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到“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到“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传》) 到“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再到“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 显示的都是仁人志士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克己奉公、心怀天下的精神也是集体观的一种典型形态。例如,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

我们的集体观整合了全民族的力量, 数千年来指导中华民族克服了重重困难, 迎来了今天的大发展。历史上数次成功抵御外族入侵, 当代阶段成功应对波云诡谲的世界局势, 战胜日益猖獗的自然灾害, 就是最好的佐证。当今社会小到公司、企业对团队精神的强调, 大至西方国家越来越看重公民意识, 强调个人服务于社会与国家的责任, 都是由于看到了个人主义的偏颇而做出的调整。

四、修身观

注重提高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精神追求, 所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即带有这种思想的痕迹。修身观也常常表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 都是强调只有通过严格的道德修习、性情涵养、内涵冶炼,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达至谦谦君子的境界。

孔子认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中, 修身是后三者的前提和基础, 是实现儒家抱负不可逾越的第一关。而对于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儒家提出了诸如“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等可资借鉴的方法。例如, 内省就是讲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身, 检视存在的优缺点尤其是缺憾和不足, 及时加以改正, 向贤者靠拢最终达至其境界, 所谓“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即是这个意思。

8.学生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篇八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就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如何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通过实践我认为品生(品社)课与少先队活动密切配合是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以课导行

品生(品社)课的教学知是基础,行是目的。不但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重要的目的是导之以行。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课标上的相关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课的内容去指导学生的行为,更好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如教学《成长的脚印》一课时:课前,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以及这三个时期的脚印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用课件展示两组照片,并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通过观看照片及一组由小到大的脚印,使原本静止不动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然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孩子们兴奋的讲述着自己成长中难忘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教育很自然的在本课中得到了体现。

二、以行施教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更容易打动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学期我校四年五班新转来一名腿部有残疾的学生,几个调皮的男孩子下课就在她前面模仿她一跛一跛的走路,班主任老师屡次教育,效果也不是很好。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时,在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便,该如何去帮助“残疾人”这一活动的设计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领取不同的任务,根据任务提示来亲身模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例如,试着用一只手收拾自己的书包;拄上拐杖用一只腿走路:用布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教室中走一圈;扮演聋哑人向其他同学问路等等。然后让同学们谈谈模拟了残疾人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这个过程,孩子们在体验、感悟后生成的情感更真实、更有说服力。就这样,在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他们生活的不便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弱勢群体,教育他们心中有他人,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纵横贯穿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观点、行为准则能及时得到巩固和强化,并运用到言行之中,我将品生(品社)课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密切配合,与学校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每当上完一课,我就让学生说出这课相应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要求。上了《不做娇娃娃》一课后,我利用班队会的时间教育学生如何洗手绢、整理书包;上了《爱护班级物品》一课后,我要求学生摆放桌椅轻拿轻放,爱护班级每一件物品。通过实践不仅检验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形成网络

传统美德教育的养成与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相统一,校内校外两个渠道齐抓共管。首先,我们以校为单位成立了家长学校,与家长共同学习教育教学目标,研究探讨儿童心理和教育方向及规律,统一认识,共同制定出教育计划,确定教学内容,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其次,我们还把社会上的一些号召、中心工作、重大节日相关内容引入到学校活动中来,如“3.5学雷锋纪念日”,我校少先队就是结合学经典、传美德活动以及创建省级卫生城活动内容,在全体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感恩父母亲情,回报社会关爱”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号召全校少先队员,立即行动起来,身为丰城的小公民,从身边小事做起,把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向身边先进学生学习,向典型模范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争做美德少年。再如每年的清明节,我校少先队都会组织师生到南照山烈士陵园举行庄重的祭奠仪式。在活动不仅弘扬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激励了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先烈遗志,为报效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这样,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相融合,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始终置于健康发展的环境中,从而促进其优良品德的形成。

五、实施效果

经过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行为,做到了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相对接,提高了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效。同学们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爱学习,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出现了“人人讲文明,天天有好事,个个讲上进,班班争上游”的可喜局面。全校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储存起来,用利息资助本校特困学生20人。同学们自发组织敬老助弱互助小组常年坚持照顾孤寡老人,护送残疾学生上下学等。学校一位同学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全校师生主动为其捐款,仅用了一天时间就累计捐款总计人民币30031.3元,向这位同学献出了我们全校师生的爱心。本次活动,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也教育了同学们持之以恒的把这种大爱发扬光大。同时,学生行为美德的养成也促使语数外等其他学科取得良好的成绩,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稳步提高。

总之,弘扬传统美德教育是强国教育、富民教育、育人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充分利用好学校这一场所,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传统美德教育基础化,真正落实“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指示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珍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道德高尚的接班人。

9.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篇九

七年级七班 冀雪丽 指导老师 刘慧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专辑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它是我们的名族之魂。对高山你定会赞美她的高达苍劲,俯看小草你定会称赞他的坚忍不拔。是的那是因为它们身上饱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顽强意志。那是因为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顽强,靠的就是正气磅礴,荡气回肠的铮铮铁骨,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名族精神。

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加美丽。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加和谐。世界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缤纷,然而真正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什么呢?

语文老师说:“中华美德是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数学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条长长的线段,它连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过去,艰苦奋斗的创造灿烂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地理老师说:“中华美德位于地球的东半球,它是中国山川秀丽,晴空万里与第一轮阳光所组成的,它是东方不败。”

历史老师是说:“中华美德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气节,”美术老师说:“中华美德

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它的颜色是光芒而耀眼的。”

音乐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首歌,它的音色美妙动人,他激励着所有中华儿女努力拼搏。”

我说:中华美德是五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是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文明进步”成为了最重要的中华美德。当我们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我们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我们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我们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我们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我们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我们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如中国的瑰宝,数不胜数,“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站在新世纪的起点,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胸中沸腾,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滚滚流淌。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从身边事做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相信中华美德会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留下足迹;中华美

10.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篇十

我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都知道,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的革命开放使我国形式大变,不仅社会主义以崭新发展模式稳稳地站住了脚,我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也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们正在崛起,这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事实,但“盛世”之说还是为时尚早,许多挑战正摆在我们的面前,有些还是相当严峻的,比如近明月的昆明伤人事件,惨无人道的抢砸烧杀事件,令全世界人都慷慨不己。

因此,一个国家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而今,我们满怀激情正大踏步的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这是党和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心与意志。我们青少年应责无旁贷的担负振兴祖国的神圣责任。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带的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之初祖的皇帝,到尧舜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得自好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课谁又真正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靠一个人,而是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所以“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句谚语,连三个臭皮匠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就业说明只有团结力量才可以强大。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也得到了很大的体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各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因此,我们青少年应弘扬各族精神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历史。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吧!

11.浅析中华传统美德对 篇十一

一、 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从不同方面具体来说可分为:个人处世美德: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志高远,知耻自重,谦虚向学,躬行实践,注重人格等;家庭生活美德:有勤俭持家、劳动致富,孝敬父母、慈爱子女,夫义妇顺、相敬如宾,兄友弟恭、妯娌和睦,亲善邻里、注重家教等;职业生活美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业精业、精益求精,诚信为本、义重于利,艰苦创业、利用厚生等;公共生活美德:有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贵和乐群,严已宽人,团结友爱等;处理国家民族关系方面的美德:主要有忧国忧民、情系故土,公忠体国、精忠报国,抗暴御侮、坚持正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民族和睦、协和万邦等。其中,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影响最大,集中表征着中国道德文明的精华和智慧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之语,他为国事日夜操劳,最终耗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2.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和传说,如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先民在洪荒时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与自然斗争,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羿射九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上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有道之人应当效法天,永不自满,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进精神,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顽强意志,均是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的光辉典范。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所作《龟虽寿》,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名句,更是凸显出了自强不息和发奋向上的精神气概。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3.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推崇“仁爱”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强调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谐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中华各民族始终相互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4.倡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

诚信即诚实信用,表现在职业生活中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敢于并善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并认为“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是人的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吕氏春秋》有《贵信》篇,把信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5.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主张见利思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的修养。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约之以礼”,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管子·五辅》有“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的说法,儒家《大学》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强调一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伦理道德认为,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义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思想,孔子把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用来评价人的道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而重利者则是小人,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历代儒家所主张的政德、士德、武德、商德、师德、医德等职业道德,都把讲诚信、重道义、见利思义视为最主要的内容。

二、 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

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共性,反映了我们民族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治生理财、治国安邦等方面的智慧和思维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可以说传统美德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和价值共同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超越地域、阶级、种族和时代的局限,上升到普遍理性和价值目标的层次,成为凝聚各阶层和各民族意志和愿望的道德粘合剂,它像我们祖先的血液一样,流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中,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中,在各朝代,许多民族曾建立过独立政权,相互间也曾长期混战,造成沉重的灾难。但每次分裂大都是短暂的,而且之后又复归于更高度的统一。2000多年中,中国统一的时间约占2/3,分裂时间占1/3,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区域的国家,这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巨大凝聚力紧密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我们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同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直到取得胜利;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转乱为治。

2.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

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传统道德习惯,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促使人性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调整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中华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具体成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成为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动力。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或精神纽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顽强进取,百折不挠,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屡创辉煌。

3.中华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优良传统美德的熏陶和孕育下,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公而忘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以我血荐轩辕”,“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形成了一种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

当今世界突出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多样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嬗变的时期,在外来文化中一些消极腐朽东西影响下,在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驱动下,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坑蒙拐骗,尔虞我诈,不守秩序,恶性竞争等不良道德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荣辱观,是悠久厚重的民族文化流传下来的宝贵道德遗产,它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劳节俭”的勤俭精神;“厚德载物”宽厚精神;“谦敬礼让”的谦虚明礼精神等等。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德,把传统美德寓于现代德育之中,在学校把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内容的有效补充,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内化为学生实践,让传统美德的内涵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涵,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艳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江汉大学学报,2007(12).

[2] 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3] 程凯华.中国传统美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12.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势在必行 篇十二

关键词:加强,中华,传统美德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新鲜的事物, 新的信息层出不穷, 推出快捷, 人们适应社会的需求也越来越讲究实效, 功利, 便在教育下一代时也渗透了这些思想, 主殊不知在追求现代脚步的同时, 已将我们民族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摒弃殆尽, 给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因此, 我觉得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这个问题, 有必要共同一致, 多角度, 多层次, 多辐射性地加强青少年儿童的民族传统教育。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 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更别提吃苦耐劳了, 社会学家们曾做了一项实验, 让中国的“小太阳”们和日本的“小太阳”们进行野外宿营训练。活动还未开始, 中国的“小太阳”已背起沉重的行囊了, 原来, 大人们怕他们饿着, 渴着, 冻着, 恨不得将“家”让他们带着, 而日本的小朋友们则不同, 他们用简单的工具, 用刀砍击棘刺防身, 生火烧烤原始的食物, 很明显日本的青少年儿童比中国的儿童生存能力要强得多。这时, 我们不禁在沉思未来社会的挑战中, 中国的下一代如何重负, 他们能立于不败之地吗?让人更为惊讶一例是某十七岁少年考取北大, 但在几月之后无力支撑, 无法继续学业原因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吃饭, 穿衣, 叠被子都需专人伺候, 这样的人才易折, 培养他着实不易, 付出昂贵代价, 而让他奉献时, 未燃便尽, 时机较多。这时, 我们回顾历史勤劳, 善良的中华民族从茹毛饮血的亘古时代进化到现代社会, 漫长的远古社会, 漫长的封建社会, 人们艰苦地抗争, 与自然, 与人类, 与邪恶, 与落后, 正是由于吃苦耐劳, 坚强勇敢, 才不断战胜敌人, 棘刺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文明, 进步, 而我们现在的青少年身上缺乏勤劳的精神, 勇敢的血液。过去的孩子生存条件差, 可他们顽强地求生, 现在的孩子生存条件好, 但格外脆弱, 禁不起挑战, 打击, 动辄出走或自杀, 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不堪一击, 其实让这些学生适时地磨炼一下应该不会是浪费时间, 浪费金钱吧, 但急功近利的现代父母一定还另有想法吧?

与以上相对应的现在孩子们还缺乏毅力, 意志力, 新鲜的事物很容易被他们接受, 很快, 但以很快的速度可以摒弃掉。作为教师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们对此感受颇深, 越是后来的学生越是缺乏恒心, 缺乏毅力, 自我控制能力越差, 对于老师的教导, 他们都可以领悟, 接受, 可是很难持续, 比如个人行为, 比如不良习惯、比如迟到、比如抄袭作业、比如打架、比如沉迷网吧等, 你纠正他, 他深深得知道自己的错误, 也有改错的决心, 但就是没有改正的意志。有些学生自我意识很严重, 希望老师天天围着他转, 注意他, 他才学习, 如若有一天他发现老师有些没有注意他, 他立刻逆反, 自暴自弃, 成绩不能保持, 巩固。其实有很多学生都是这样, 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更不要说挫折了, 给其本身的稳定发展稳步成长很有影响。

如今很多父母, 从幼稚儿开始就教育他们很多“小聪明”投机取巧呀, 虚张声势呀, 以牙还牙呀, “绝不吃他人的亏, 不受人的欺负”, “他打你, 你没有手啊, 真没用。”从这些语气中不难看出正直、诚实、谦逊这些美德已被人们“冷眼以待”了, 甚至出现“雷锋式傻子”这样的论断, “谁不为己牟私利, 便是笨、傻、没本事, ”或“吃里爬外。”结果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 虚荣、自私自利、报负心强、心理阴暗、卑琐。在学校里, 教师可以明显地感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但在改变时遇到困难。比如:有一次, 一名学生进我的办公室, 偷拿了我的100元钱, 事情发生后班主任对其说服了教育, 她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可是请其家长来共同教育孩子时, 家长说:“你可以偷别人的, 可你不该偷老师的钱, 你怎么那么大的胆子呀!老师的钱也敢偷吗?”请听这就是作为家长教育子女的话, 我们的传统美德哪里去呢?还比如:一次, 老师要求学生写一则《寻物启事》, 一名学生说:“我没有丢过东西, 怎么写?”老师说:“龙亚莉今天恰巧丢失了一个本子, 请你帮她写一则, 好吗?”该生立刻反驳说:“是她丢东西了又不是我, 我为什么要帮她写?”请看这是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学生, 自私自利、心理阴暗。还比如说有些学生报复心强, 我们经过说服教育使他理解以德报怨, 才可以建立真正友谊, 可社会的某一件事立刻推翻这一理论, 使学生不但不能巩固这一思想, 进而对教师的教导失去信任。

学生盲目崇拜追求流行尖端的事物, 而没有坚定的信念,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他们可以追赶歌迷演唱会, 从几千里外来为偶像疯狂, 为偶像不惜自残年轻的生命, 可他们对毛泽东, 对居里夫人嗤之以鼻, 对父母, 对长辈, 并不谦恭, 甚至很多人不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 认为那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我们感慨连亲缘之间的人情味亦淡了吗?

由于家庭, 社会都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冲击, 我们苦心经营思想只是建立在学生头脑中时, 来自社会或是学生家庭也许会给其狠狠一击, 使他们的思想之堤坍塌, 蹦缺。因而我们呼吁全社会, 作为中华同胞都流有炎黄子孙的血液, 我们民族的高尚美德不该摒弃殆尽, 大家都注重完善自己的民族素质, 才能给予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辐射性的教育, 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10大失恋疗伤电影推荐下一篇: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综和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