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规划

2024-07-21

中医养生规划(8篇)

1.中医养生规划 篇一

凤翔县中医医院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明确“十一五”期间我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确保我院持续、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根据《宝鸡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凤翔县中医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中西医并重,科学发展中医药”的指导方针,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为广大患者提供简便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为目标,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使我院的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目标任务:

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充实加强现有的医院机构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突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实施“名医、名科、名院”的战略目标,培养新一代中医学科带头人;提高中医药使用率,全面提升中医药的社会效益;积极创建省级示范中医院、中医科室;推进中医药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逐步将我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优势互补,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的发展型中医医院。

三、我院中医工作“十一五”规划

(一)、加强中医机构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

1、要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建立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范、常规,切实提高医护质量。

2、要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收费价格和药品价格,加单病种质量管理与费用限制,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控制医疗费用。

3、要“以病人为中心”,改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落实病人回访制度,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开展规范化和标准化服务。

(二)、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坚持“院有特色,科有重点,人有专长”的发展思路,从2007年起,把提高专科专病建设水平作为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改善医疗机构现状的切入点,在“十一五”期间申报1-2个省级重点专科,增加建设2-4个中医特色专科,并派2-3名中医专科人员去省上进修学习中医专科建设经验。

(三)、提高中医药使用率

采用专业培训、外出进修学习、自学等方式学习医学经典,提高中医在临床上应用能力和诊疗水平,拓宽中医诊疗思路,并制订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鼓励临床工作者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工使我院门诊中医特色专科中药使用率大于80%,病房中药使用率不小于50%。

(四)、加强中医急诊工作

加强急诊科设备配置和人才培养,重新建造急诊楼,改善急诊工作环境,方便急诊病人就医及提高院前急救质量。重点加强工作人员急救能力培训和中医急救知识的学习,提高中医急救水平,发挥我院院前急救反应迅速的优势,定期进行中医急救的实践演练培训。

(五)、加强中医人才培养

实施“名中医”战略,培养新一代名中医。按照省厅安排,“十一五”

期间,在做好第三批全国和第二批全省师承工作的结业考核共处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全国第四、五批和全省第三、四批师承工作,医院计划推荐3-4名热爱中医事业,有较好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深受群众喜爱的中青年临床骨干。采取名老中医师承教育为主,结合自学中医经典,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接受继续教育、外出进修学习和鼓励报考中医研究生等多种途径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各中医药学科的带头人或专科专病人才,造就高层次、高水平、新一代“名中医”带动中医学术水平和诊疗水平的提高。

(六)、继续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

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重点要放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上,具体要求科室内接受中医学历教育者在保持中医诊疗特色的同时积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参加相应学科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将学习情况与绩效评审挂钩,力争在五年内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的现代医学诊疗护理常规,对于疾病的主要生理、病理、药理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基本临床操作和急救技能考核达标,接受现代医学学历教育在巩固提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习中医药学基本常识,力争五年内中成药使用辩证正确率达到60%以上。

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工作,在常规使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科研基础上,鼓励加强适宜中医药技术的运用,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毒副作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尝试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探索性研究工作。

凤 翔 中 医 医 院

二○○七年元月十二日

2.中医养生规划 篇二

1、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 按照“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 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 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 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不断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需求, 确立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 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市场份额, 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2) 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 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 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 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3) 战略目标

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不断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巩固和加强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 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为提高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 要努力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2、优先领域

1) 中医临床研究

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 既要解决制约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疑难病中特色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 又要加强个体化特色治疗经验的总结。注重发挥中医药在临床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为拓展服务领域、提升防治能力和学术水平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医药优势病种疗效评价与推广研究、中医药传承研究、中医诊疗技术研究。

2) 中药产业发展

以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链、保障中医药疗效为目标, 不断提高中药产业和产品创新能力, 为市场提供疗效确切、品质优良、安全方便、质量可控的中药产品, 为培育健康产业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加快构建中药农业技术体系、加强中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展以中药为基础的相关产品的研发、构建体现中药特点的研发技术平台。

3) 基础理论研究

以证实和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为目的, 充分运用中医药学的历史积累、实践经验和现代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中医药理论体系研究、临床基础理论研究、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医学发展模式研究。

4) 标准规范研究

以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中医药标准水平为目标, 在借鉴现代医药和其他国家传统医药经验的基础上, 争取使中医药标准规范成为国际传统医药标准规范。主要内容包括:中医药标准体系的构架、中医技术标准研究、中药技术标准研究。

5) 创新体系建设

以构建服务于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目的, 加强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方法学研究和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法学、建立中医药创新发展平台、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6) 国际科技合作

以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动中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为目标, 以我为主开展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合作和交流, 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和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的推广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促进中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建立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制定传统医药国际科学研究计划。

3、政策措施

1) 加大投入

集成国家相关计划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 形成项目联动机制。国家和地方加大中医药科技经费投入, 协调用好农业、林业、生态、扶贫、外贸、产业发展等有关项目资金, 同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 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 形成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

2) 政策扶持

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 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 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结合的人才队伍。

3) 组织协调

3.书法养生与中医养生 篇三

历代书家倾毕生之精力孜孜以求的是,把自己对世间万物万事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笔墨,在作品中展示出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凝聚书家心血的不朽作品可以流芳百世。医家追求的是凭籍自己的智慧及治病技巧。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体育锻炼、饮食调适、音乐等)达到养生目的。书家追求“书”的生命,医家追求“人”的生命。如果我们从阴阳、神、天人合一这条主线出发,便能找到书法与中医养生的内在联系。

认识生命一阴阳

《周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把书法中蕴藏的勃勃生机,归之于阴阳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把生命的源泉属于阴阳,把人体生老病死的一切变化责之于阴阳。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治病、养生的机理是以各种手段,改变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书家则是通过墨色、线条、结体的变化,使其有机组合,创造出如项穆《书法雅言·知识》中提出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对立统一、协调一致的艺术境界,若失之偏颇。犹人之阴阳失调,字即病矣。太肥则形浊,太瘦则形枯,太藏则体不精神,太露则意不持重,如是则无善可言。

中医学把阴阳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以及阴阳转化。以一年四季为例,夏属阳,冬属阴,这是阴阳对立:无夏即无冬,无冬即无夏,这是阴阳互根;一年的寒冬到了极点,第二年的阳气就复苏了,这是阴阳转化。但这有一个过程。即冬之后是春,不能马上转入夏;夏之后是秋,也不能马上转入冬,因此,把春称为阳中之阴,把秋称作阴中之阳。这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规律。这种观点,对于指导书法创作很重要。邱振中先生认为:“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均衡、稳定、美观等原则的习惯把握方式,《肚痛帖》、《冠军帖》等作品即为例证。”又指出:“张旭的作品中,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换句话说,由疏至密,或由密至疏,都有个过渡阶段。”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例子。《肚痛帖》中从“肚痛”到“不可”这样突兀的变化只是个特例,即阴阳对立。如整幅作品是协调的,局部地区呈现阴阳对立的态势,可以增强震撼效果。“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也是很好处理阴阳关系的范例。

强调对立面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是书家与医家认识生命相通之处的基本点。

追求生命——神

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后来指精神,如《苟子·天论》所说的“形具而神生”。我们的先民历来把神视作生命的象征。《淮南子·原道训》说:“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绮石《理虚元鉴》说:“心之所藏者神,神安则气足。”“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中医重视的就是这个“神”,神完气足则人健长寿,养生即养神。

与其不同,书家重视的是字的“神”。李世民《指意》谓:“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王僧虔《笔意赞》评论作品优劣重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学古人法帖所重者亦是神,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说得很形象:“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有意思的是,为了追求这个

“神”,两者都认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养生只有日积月累,方能得其功,获其果,浅尝

辄止,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成的。要将无生命的线条赋之以神采,没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的历炼,也是不

可能的。

书家与医家都把神作为追求书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第一要义。

升华生命——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在探索宇宙运动客观规律的同时,把人与自然联接在一起,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于是形成了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要保持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论第七九》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华佗所创的著名养生术——五禽戏,就是根据自然界五种动物的习性改编而成,并于健身养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书家们为达到书艺永恒的目的,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要求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宇宙、自然、人生、文化融于一体,从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中,感悟书法真谛。张旭观担夫争道,悟避让之理;怀素赏夏日卷云,使其书波澜壮阔;山谷草书似得舟子逆水荡桨、江山之助,成为千古美谈。“屋漏痕”、“锥刺沙”,已成为启迪书家思路的名言。蔡邕《笔论》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汲取自然的神情妙意,将物态神情、宇宙精神和自我情感融为一体,并凝聚咸一些富有动感的抽象化、节奏化、韵律化的线条墨迹,这些来自于感性生命的线条墨迹,是感性生命的凝聚形式,具有蕴含生命,显现生命的独特功能。

4.道禅养生发展规划方案 篇四

二、文化背景

三、市场定位

四、品牌创立

五、品牌推广

六、专业项目

七、专业技术

八、招生培训

九、加盟连锁

十、投资意向

一、市场分析:

繁忙的都市中,呼吸的是汽车尾气,整日面对的是电脑辐射,就连饮食也很难保证足够健康,甚至有的人,别说健康,就连基本的吃饱吃好都很难保证。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健康严重透支,身心俱疲的人占有80%以上。许多人抱着“我还年轻”的侥幸心理,夜以继日的投入在工作当中,忽视了自身的健康,为疾病埋下了隐患。在舆论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为了健康越来越多的人不惜花费重金。更多人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于是健康成了投资者们挤破头的投资热点,健康领域的市场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金矿。养生成为年轻人的流行:说起养生,许多人联想到的就是老年人,与老年人相比,其实更多的年轻人才是“养生”的热情追随者。论金钱,他们比老年人舍得为自己的身体投资;论观念,他们更容易尝试新鲜的事物。整个养生行业也逐渐从中老年养生保健,向青年养生所转变。

二、文化背景:

在物质条件丰富,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健康与长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因而也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类节目,以及市面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养生类畅销书籍,说明了一个广阔的养生市场正在形成。人们对于养生的关注,有它的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的必然。

从文化角度上来说,回归养生,就是回归中国文化的根本。铅华洗去,还原本质,养生是中国文化的大根本,之所以会在21世纪初形成一个养生热潮,也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养生市场繁荣的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身体健康渴望与对生命的关爱;也代表人们开始从对外在的追求,返回对内在自我的关注。目前的养生市场尚未成熟,并且缺乏规范,因而造成行业内驳乱繁杂,琳琅满目的局面,从低端的美容、泡脚、桑拿、按摩等到高端的食疗、导引、辟谷、道家修炼等,层次不一,无所不有。养生市场的混乱,主要是因为养生的概念范围太过广泛,不过这反过来也证明养生市场本身潜力无限。

文化是一个产业的基石,道禅养生以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为出发点,从中国道家文化与禅宗文化中找到中国人的修身养性、安身立命之道,立志于将传统与古老的中国道禅养生文化变成现代人们主导的生活方式。确立一种先进与时代同步的养生文化是疏导与整合现代养生市场的唯一途径。道禅养生有深厚的道家、佛家养生背景,与文、武、医、命、卜、风水、内功、修心、丹、茶、酒等综合的养生之道,提供完整的养生。适合高端私人养生,修习养生之道,培养家族文化,保持基业长青。

为了更好的把握市场、整合社会资源、引导人们对养生的正确认识、推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道禅养生将把握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积极拓展业务,与社会广大朋友一起合作,将中华养生文化推向世界。

三、市场定位:

道禅养生目前走的路线是主流的路线,通过与高尔夫球场合作,发展自己的人脉与客户源,做私人的养生服务以及企业的培训。养生也好,中医也好,中国文化也好,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才能赢得发展空间。道禅养生意在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谋求一条新路。道禅养生综合了佛家、道家的养生方法,服务于社会广大群众。养生之所以要走入社会的主流,目的是为了证明一种价值的存在,中国人有几千年优秀的文化,这里面蕴涵的价值是无限的。道禅养生要告诉世人的是,一个人要认识自己价值,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当我们轻贱自己文化的同时,我们就在轻贱自己。道禅养生的主流定位是为了告诉大家中国文化里面有宝贵的财富,它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只有我们尊重这样一种存在,我们才算尊重自己。重塑中国文化的价值,就是重塑中国人自己的形象。

在西方文化占主导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很难流露出来。中医、风水、武术、易经等祖国宝贵的文化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甚至面临生存的问题。中国文化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围攻下突破重围,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就必须进一步的熔缩提炼,整合出新。目前的养生市场也和中国文化一样遇到一个瓶颈区,现在的养生市场看似纷呈复杂,热闹非常,但是能真正把握住养生市场命脉还没有?!如何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新的思维,引导人们对养生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养生应该面对的大课题。养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如果养生行业能够率先突围,势必带动整个中国文化产业链的连锁效应。在中国文化全面反击的时代到来之前,如何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潮流就需要一双慧眼巨目。

四、品牌创立

道禅养生要建立的不光是一个品牌,而是国人对中医、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什么时候养生成为中国人主流的生活方式,并自豪的把这种生活方式介绍给其他国家的人们,那个时候中国人才能算的上真的有了自信心。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文化里面有大智慧,可是很少人能够知道这种智慧来源于哪里?!智慧来源于对自己的信心,当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时候,他将存在无限的可能。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道禅养生在开创之初,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立志于做中国的品牌,做世界的品牌。从开始到现在,我们的心愿一直没有改变,我们希望人们去珍惜生命,去珍惜自己。

目前的道禅养生还尚处于创业阶段,任何一个事业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道禅养生经历了从潮洲到深圳的发展的过程,一步一个台阶的走过来,养生堂的每一个成员都在成长。养生堂前期的工作重点,还在于道禅养生品牌的宣传与推广。

五、品牌推广

养生堂产品品牌:在有利的资源下可以做出一系列的保健养生茶酒、丹出来,产品品牌,要形成一种知名度,美誉度,树立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品牌,必须要有强烈的创牌意识,吸引一些人对道禅养生了解,用小的资本做大的市场,用现在球场的有力资源为我们开拓市场。

养生堂的网络推广:网络上发表文章,推广我们的文化品牌,文章新颖,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养生网站美工定位:具有浓厚道禅养生文化味道的设计风格,综合运用:平面媒体、视频媒体、flash动画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给客户一种高雅的视觉享受的同时,获到道禅养生的知识。

养生课程培训:培训分为内部培训与对外培训两部分,内部主要是培训专业的道禅养生理疗技术,以储备人才,开拓业务。对外培训,目的是为了推广道禅养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道禅养生的内涵,并把健康与养生知识带给人们。

六、专业项目

深圳道禅养生堂开业以后,积极开展了养生咨询、私人理疗、美容养颜保健、妇科调理、高尔夫康复理疗、高尔夫足部护理、风水命理咨询、3a企业策划、禅道修炼、道禅养生课程培训等业务项目。道禅养生目前的服务项目是以高端的私人养生咨询与服务主,提供个体化的养生指导方案;妇科调理主要是针对女性妇科问题,例如月经不调、宫寒不孕、乳腺增生、内分泌失调等的调理;美容养颜保健是根据现代女性对美的要求而增加的一个服务项目,治疗女性肥胖、青春痘、雀斑、黄褐斑、面色无光、黑眼圈等;风水命理咨询:道禅养生承接个人或企业的风水策划、命理咨询、取名择日服务;3a企业策划:道禅养生为您与您的企业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提升计划,以“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来涵养您的身心以及您的企业,给您与您的企业注入新鲜的氧气与宇宙能量;禅道修炼:利用道修禅修的方法,打通内在的经络,及时补充能量,修习禅定可以开通人的智慧,充实人的内涵;道禅养生课程培训:培训内容分有中医,武医,文医基础,道禅诊疗,道禅养生五式,道禅静心术,道禅风水环境学,道禅命理学,道禅内功修炼,道禅养生修身之道等。道禅养生特别注重与高尔夫球场合作,道禅养生进入深圳市场以来,与多家高尔夫球场商议过合作事宜。他们对将中国最传统的禅道文化融入到高尔夫运动表示浓厚的兴趣。道禅养生将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结合现代高尔夫,开展高尔夫康复理疗以及高尔夫足部护理服务,在中国目前尚属创举。

七、专业技术

道禅养生中心是中国一家以推广传统养生文化为使命,集养生服务培训,宣传为一体的养生服务机构!本中心一流的养生保健服务作为根本与出发点,用疗效与技术来说明一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养生咨询,养生培训,养生文化宣传服务!我们希望道禅养生中心能够成为一个向人们专递正确的养生理念和养生方式的平台我们也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能够结实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创中华养生文化的传承事业!

独特的技术手法是道禅养生堂品牌价值的基础。独特独一无二的道禅骨节松解,气态理疗,甘露开窍,道禅养生茶,道禅药膳,武医疗法,道禅睡功,道禅引导入静法。道禅养生主要结合深厚的道家和佛家的养生背景,有文,武,医,命,卜,风水,内功,修心,丹,茶,酒等综合的养生之道,提供完整养生服务,舒适高雅的环境、热情到位的服务,让顾客有一种特别轻松的感觉。

技术是品牌的支撑,道禅养生有一套系统而完备的理论与技术。

由中华传统武医各位老师以及道禅养生服务团队为我们广大加盟商提供专业的培训。道禅养生培训中心考核合格者由道禅养生文化培训中心统一颁发道禅养生培训证书。

八、招生培训

中华道禅养生堂立足于世界之窗的深圳,放眼驳乱繁杂的中国养生市场,以务实诚恳的经营理念为出发点,以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深圳多家高尔夫球场以及高级养生会所商议合作。现因业务发展需要,招收定额学员,培训专业的道禅养生理疗技术,以储备人才,开拓业务。学员成绩优秀者,择以留用。

中华道禅养生堂与深圳浩乐高尔夫球场合作一年来,武当掌门游玄德、崆峒派掌门白义海、辟谷奇人李振家、气功大师邵行宣等武术医学界前辈,以及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副主席王立伟,前中国高尔夫球职业冠军陈军,中国高尔夫球十佳教练古浩然等体坛名宿,曾先后来到深圳道禅养生堂交流与指导,得到了社会广大朋友的支持与厚爱。在此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的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道禅养生堂现阶段已经进行过三期的培训,培训学员当中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高尔夫职业球手以及教练,美容养生会所从业人员,以及一些喜欢儒释道文化的修行人等等。立志将古老的中国道家养生文化,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中。

培训内容:①中医,武医,文医基础与养生文化。②中医理疗方法:点穴抓筋,拔罐刮痧。③道家养生功:道禅养生五式,静心术养生。④环境与气场科学:风水布局、风水环境命理学。⑤音乐疗法与睡眠养生。⑥药膳以及中药养生。⑦道禅内功修炼。⑧道禅修身之道。

九、加盟连锁

道禅养生结合中华传统武医和道佛两家精髓,是一家真正把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全国加盟连锁机构。道禅养生的加盟方式有两种,一是技术加盟的形式,二是资金加盟的形式,无论何种方式的加盟合作都必须经过统一的技术培训与道禅养生文化培训。加盟事宜如下:

第一、技术:道禅养生培训的技术包含有道禅骨节松解法,经络刮痧,拔罐外敷,熏蒸疗法等简单实用的临床技术,学员学会后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的亚健康症状,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痛风、风湿、类风湿、腰颈椎增生等临床常见疾病。学员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道禅养生,可以申请学习点穴抓筋、正脊疗法、以及修习道禅养生功。

【道禅骨节松解法介绍】:骨节松解法是道禅养生独特的调理手法之一,因为它比较灵活、简单、实用,所以作为道禅养生推广的主要调理手段,要求每一个参加道禅养生培训的学员必须掌握。道禅骨节松解法是利用中华武术的伸筋拔骨的原理,通过特殊的手法松解筋骨的连接点,使得筋(筋膜)与肌肤伸展,骨节处处张开,让气血顺势自然流动,来达到疏经活络,祛邪排毒功效的一套独特的技术手法。

第二、营运管理

公司管理团队由两岸资深的管理、技术、营销专家组成。采用国际最新连锁经营模式,和国际最先进的特许连锁经营标准化系统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全程跟踪、动态反馈”计划;人性化的管理等等。在店面初期,道禅养生堂总部还会派遣优秀店务团队,亲自下店协助销售等方面完全可以体现出道禅养生的品牌价值。

第三、vi

统一的vi、统一的文化、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反映了的道禅养生传统品牌的文化底蕴的中医养生文化精髓。

道禅养生品牌与其他养生品牌相比也有很多不足,如:1.知名度较低,总店于二〇〇9年7月份正式营业,而我们发展加盟是在今年2011年4月份开始筹备运行,而同行中的有些品牌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史,与之相比我们确实在知名度上远远不及他们。不过正因为我们的发展时间短,所以我们会更认真的做好每一个加盟店,让我们的品牌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会吸取经验避免遇到前者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让我们的营运管理更科学及人性化,能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各加盟商。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拥有专业的技术,更是因为广大加盟商对我们“道禅养生”的厚爱。为了道禅品牌长远、持久的发展,我们并不会刻意追求快速过多的发展连锁,我们定制了一套完整的连锁计划,并对加盟店设立区域保护,保证加盟者的商业圈。

从加盟的角度看,我们拥有同样一流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我们加盟条件比较低,可以说在同行业中,道禅养生这的性价比最高,您对我们的考察中会有所发现,您完全可以对比来看,因为我相信您在选择这个行业时不可能只考察了我们道禅养生一家,道禅养生是同等条件下加盟费用较低,但发展空间大的品牌。

十、投资意向

目前养生市场的气候已经形成,但真正有实力,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养生品牌还并不多。如何选择在养生市场投资,在群雄并起的养生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是许多投资人的关心的事情。道禅养生从创立以来,就确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以及战略规划,但一直以来因为资金因素,因而无法大展拳脚。道禅养生已经形成了一套融合中国传统儒释道的养生文化理念,以及一套系统完备的养生理论体系和养生技术。为了道禅养生今后发展需要,现向社会发布发展意向,并欢迎社会各界关心道禅养生发展的朋友洽谈投资。

道禅养生目前的发展项目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道禅养生堂连锁加盟

2.道禅养生文化课程的开发

3.道禅养生功的推广

4.道禅养生产品(包括茶、酒、丹的研发推广)

5.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篇五

2016.08.11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进入最后立法程序,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中医药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为中医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医院增加到3966所,每万人口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增加到6.0张。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馆、国医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普遍建设,96.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97%的乡镇卫生院、80.9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2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完成6531.5万65岁以上老年人、2777.7万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任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41.87%和53.59%。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的效果。

中医药科研迈上新台阶。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突显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建立起以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重点平台的临床科研体系,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病的临床科研网络得到完善。45项中医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符合中医药人才特点的教育模式得到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初显成效,中医专业学位独立设置,评选出第二届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成效显著,建成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956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0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64个、中医药各层次培训基地1140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初步建立,继续教育覆盖率显著提高。

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科普宣传4万余场,现场受益群众1700余万人次。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建了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开发了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作品。首次开展的中医健康素养普及率调查显示,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不断提升,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中药资源逐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全面展开,初步建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大宗、道地药材、濒危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国有200多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2015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78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1/3,中药进出口额达到48.0亿美元。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中医药为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医药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国民族医医院增加到253所。建成藏医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筛选推广140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立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基础数据库,国家集中整理出版150部民族医药文献,形成《全国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总目》,民族医药保护传承取得实效。

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扩大服务供给引导消费。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初步形成服务新形态,“互联网+”催生服务模式创新,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深化重点区域和骨干企业(机构)建设。一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医药海外发展开辟新空间。推动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以我国联合马来西亚等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中医药相继纳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框架、中英经济财经对话框架,《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开展中非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所中医孔子学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正式定名为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发布5项国际标准,ISO/TC215发布4项中医药国际技术规范。中医药行风建设和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中医药系统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形成了从严从实的良好氛围。

(二)“十三五”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中医药发展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激发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中医药注重整体观、追求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讲究辨证论治,符合当今医学发展的方向,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带来广阔前景。中医药以其绿色生态、原创优势突出、产业链长、促进消费作用明显的特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将为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发展处在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参与医改攻坚期和政策机制完善期,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服务体系、模式和机制还不能完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基层发展薄弱,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色优势淡化,学术发展缓慢。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员短缺,中医药人员中医思维和人文素养尚需加强。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中医药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发展中医药的指示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勇攀医学高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全面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创新,增强发展实力。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发展力量。统筹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协调发展,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完善政策和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在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特色优势,提升发展质量。充分体现特色,全面继承发扬中医药理论、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优势,坚持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人民群众获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提升。

——中医药发展支撑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中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带动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中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中医药发展更加包容开放。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建立长效可持续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中医药与多学科的合作日益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快速推进。中医药法律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行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

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省(区、市)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每个地市级区域原则上至少设置1个市办中医医院,每个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促进社会办中医加快发展,到2020年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量力争达到20%。鼓励社会力量优先举办儿科、精神(心理)科、妇科、外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地市级以上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有条件的传染病院等其他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科。

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三级中医医院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能力与研究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要不断提高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做好疑难复杂疾病的向上转诊服务。加强专科专病防治网络建设,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科室支持形成一批国家和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在防治疾病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和条件建设,建立应急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医护理人员配备,提高中医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水平。创新中医医院服务模式。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县级中医医院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提升中医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信息化得到加强,中医诊疗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0%。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加强对口帮扶,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中医医院,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开展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试点。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重大疑难疾病及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目标同向、协作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地方开展不同层级的中西医临床协作培育工作,营造中西医深度融合氛围,建立长效可持续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继续深化全国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强化院内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内涵。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发挥各自优势,支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方法培训推广,提升基层运用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

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办民族医医院,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加强民族医医院内涵建设,支持民族医特色专科建设与发展。结合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和自身特点建立并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执业准入及管理制度。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加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

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支持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

(二)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提升医疗机构治未病能力,拓展治未病服务领域。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动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形成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到2020年,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30%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覆盖人群不断扩大。

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负面清单制度和第三方认证,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模式。

(三)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全面深化继承研究。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系统整理发掘中医药古籍精华,研究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编纂《中华医藏》。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挖掘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药。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利用。加强中药验方收集、保存、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推进理论与技术创新。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阐释中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方法。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治未病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加强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形成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促进协同创新。建立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布局。实施科技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发展,引领中医药自主创新国际主导权。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院校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开展中医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健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制度。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到2020年,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医临床医师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例达到10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获取学分达标率达到90%。

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

人才培养、聘用工作。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0年覆盖所有县。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

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着力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中医药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推进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中医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和各类中医药管理人员培训,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药管理人才。

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岗位设置,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相关职业(工种),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才。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中医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标准,完善体现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推进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评选表彰制度。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保障机制,加大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弘扬中医药文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丰富传播内容和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创作中医药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打造优秀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医药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覆盖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突破一批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繁育技术瓶颈。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中药制剂原料精细化利用和生产过程资源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中药资源利用率。开展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临床综合评价试点。建设一批集初加工、仓储、追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藏技术标准,利用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支持发展中药材生产保险。推动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化精准扶贫。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中药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引领中药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切实保障百姓用药安全有效。推动建立常用中药饮片供应保障体系。实施中药振兴发展工程,提升中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绿色高效的中药先进制造体系。

(七)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与养老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有条件的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医医院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以品牌、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新建、托管协作举办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诊疗、养生保健等服务。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政府积极引导,强化市场作用,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初步构建起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开发和丰富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产品,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进一步优化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环境,推进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规范,促进健康有序开展。不断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推动《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部门规章。推进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实施中医药行业“七五”普法规划,重点围绕中医药法的释义和宣传工作,广泛开展普法专题培训。建立完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分类和执业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分类和管理、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医药特点、相对系统完整、与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中医药法律体系。建立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建立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政策研究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组织实施一批政策研究的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提高转化应用水平。加强政策研究队伍和基地建设。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重点开展中医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推广与应用。系统开展中医治未病标准、药膳制作标准等研究制定。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药临床使用指南及道地药材、中药材种子种苗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加快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提升标准化支撑能力,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设,依托现有机构建立标准化研究中心,培养专家队伍。强化标准的应用推广,开展中医药标准应用评价。发挥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推广培训,推动中医药标准有效实施。

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实现重点业务信息共享。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行动计划,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实现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建设,建立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相关法规标准,加强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医疗广告和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完善中医药监督行政执法机制,加强能力建设。逐步开展中医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药材、药膳服务及产品、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从业人员等认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监督信息数据平台。引导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社会团体等积极采用认证制度。

(九)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配合国家总体战略,制定并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外交、促进民生、密切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实施中医药国际专项,做好区域布局,支持各类优秀中医药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成立中医药中心,面向当地民众提供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理论、文化、服务融入沿线各国卫生体系。以医带药,针对不同国家的药品规管制度,推动成熟且有中药材资源充分保障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沿线国家注册,形成知名品牌,扩大中药产品在沿线市场所占份额。打造高水平合作机制与平台。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订,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巩固和拓展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传统医学政策法规、人员资质、产品注册、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为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走出去”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举办高级别论坛,支持开展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海外惠侨等大型活动。

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内外设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面向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质量和水平,吸引境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境外高等教育体系。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支持开展高水平国际多中心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降低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海外准入壁垒。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

按照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国家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各地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加强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与其他医疗卫生投入相衔接,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加大中医药扶贫开发力度,资金投入向基层、困难地区适当倾斜。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研究制定并实施差别化的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绩效考评等政策,着力建立起维护公益性,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新机制。推进深化人事编制改革,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人员,可由医院采取考核的方式予以公开招聘。制定实施全国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医疗服务特点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探索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中医和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合理确定中医病种付费标准,鼓励将在门诊开展比住院更经济方便的部分中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进一步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不断提高基本药物中成药质量。继续落实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和控制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等政策。积极推动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满足人民群众首诊看中医的需求。

(四)做好规划组织实施。

6.中医养生规划 篇六

目 录

一、项目总论 ……………………………………………………2

1、项目背景 ……………………………………………….2

2、项目地理位置及特点……………………………………4

3、建设方案与内容…………………………………………5

二、配套设施规划……………………………………………….9

三、项目设计方案………………………………………………10

四、项目有利条件………………………………………………11

五、生态养生园市场分析………………………………………14

六、社会效益分析 ……………………………………………16

七、项目投资及经济效益分析…………………………………17

八、项目结论与建议 …………………………………………18

链模式,中国老龄委倡导为中国老人足眼生态养生做些力所能及造福于民、服务社会的企业投资方向和目标,指定远去修改城建意向草案报告:报请中国老龄委宜居养生委员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务院国家发展中心、顺义区政府、高丽营镇政府、张喜庄村委会、、国家发改委能源节能减排办公室、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环科院、中国有机食品检验所、中科院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老龄产品协会,报请有关国家政策指导部门,职能部门以及国家检测认证部门领导批示。

近年来,科学家及业内专家将中西医学与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结合起来研究时发现:中医理论鼻祖《黄帝内经》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医学思想,并且论证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医学体系。在中国文化根基上衍生出来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的治病机理不同,中医按照“时间、空间、人”把大环境以及个体的整体进行辨证论治和预防;中医重调养,轻治疗,将“保持均衡、天人合一”作为焦点内涵和自然达到形神统一的整体统一。恰是这种中西医学的跨文化沟通正在催发“生态养生学”理论向实践的转折,生态养生将成为健康的主流方式。

健康生态养生园项目恰是综合考虑北京的地理优势和环境特点因时借重确立,并且有机结合本公司优质的渠道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完善企业多元化发展和扩大营运规模,以传承推广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已任,为提高人民体质改善人民生命质量贡献力量。

为国家小城镇示范区的试点的优惠政策,响应中国老龄委《关于中国老龄宜居养生委员会提倡的尊严养生的号召》,着眼中国老人生态养生的发展趋势,公司现有农场园区按照国家小城镇发展规划,提出来在农场创建“中国生态宜居养生健康体验乐园”的战略目标,力争创建独具特色的中国中国生态宜居养生健康体验乐园。

3、建设方案与内容

草案分两部分:整体结构组成:以穹顶罩棚现代化恒温管理,内部以各项产品技术体验应用效果展示。中国老龄委试点“中国生态宜居养生健康体验乐园”。

科技成果应用展示效力,新型科技产业链形成、后续经济利益和民营企业发展方向及就业提供的机会,高效农业走廊的生态健康,搞笑节能、减排、增排、环保、循环回收再利用的有机组合的系统的初步标准化模式,生态宜居养生健康乐园的标准化模式,高效立体新型城镇一体化的新型产业标准版模式,中国足眼生态一句养生健康产品标准化模式,并且带动周边特色产业和新型就业渠道,并能够为中国小城镇未来发展法相及再就业提供新的标准化经济产业链,利民于本土,造福于社会,致富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国家,这是我们顺意佳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奋斗目标。

以现代化农业、多效、立体种植、饲养、水族养生,果园景观、水循环处理中水利用的园内景观,亭台楼阁、空中园林、整体设计的“生态养生科技园林”为主体方向。内含:

磁传感系列产品,奢侈装饰品,浴缸、浴盆、洗手盆、其他厨卫洁具等华贵产品,并作用于真正的金色演播厅的装饰,营造一座真正的天籁之音、金话筒录音室及演播厅。使之尽显奢华富贵、尊严生态养生之福地。

3.1.4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组合形成有效循环,种植产品以各种鲜花蔬菜果树为主题,形成一个花的世界,蔬菜的海洋,鲜果的果实品种以快熟、速成、有机科技研究成果,绝不能发生转基因产品,最终达到“生态宜居养生健康乐园”的夕阳尊贵体验,完全生活在一个原生态,复古的伊甸园式的自由空间的环境中生活。

3.1.5素锂子电子治疗仪,该产品为国际最先进的人身生命信号数字源码,反映人体相对应的数码对接技术,对人体各部位的信息发射源的对接信号的电子碰撞原理,用于治疗身体各项疾病和预防身体内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日常保健功能。

3.1.6培养微生物有益菌保健饮品,服务于老人,每日早晚各50ml,为老年人提供肠胃功能趋于的有益菌形成,彻底解决中国老人宿便的普遍问题,提高自身免疫力,并有益于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和免疫效果。

3.2、有机蔬菜基地

3.2.1建设高标准有机蔬菜大棚,形成自己的有机蔬菜品牌,充分整合周围农业资源,带动大批农户和企业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全力打造“新绿”品牌,满足日益扩大的蔬菜需求。

打造温泉洗浴养生基地,根据中医药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核心,打造健康养生理念,开创全新的体验式“医疗养生”产业,推广养生理念,发展旅游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品位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3.6、中医保健养生

3.6.1将基地周围自然环境与 “天人合一”结合,挖掘基地的养生因素,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6.2将基地的有机蔬菜与中医药膳养生结合,开发出别具一格的中医滋补食品,传播养生理念和方法。

二、配套设施规划

1.建设???亩有机蔬菜生产区。2.建设???平米生态垂钓区。

3.建设???亩生态果蔬采摘区(及小规模农家饭餐饮服务),可由消费者自己操作或 办 理人员代加工服务,体验认识原生态农业种植。

4.建设??个多功能国际商务会议厅,可供500人左右的大中小型会议使用。

5.建设一个生态温泉水疗养生中心,配套建设养生功练习室或茶文化室。

6.建设?间设施齐全的健身教室、娱乐室。

7.建设1个风格独特的大型生态养生餐厅,主营药膳、养生私房菜和营养食品。

8.建设??万平米左右的健康庭院式住宿区。

在相应区域中运用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设臵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饮食保健的原理与操作方法、穴位按摩保健的原理与操作方法以及身心调养的日常技巧等,为消费者身体健康服务,使其从中真正获益,使该项目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和宜居城市打造。

四、项目有利条件

1、中国千年养生文化的沉淀

根据文献考证,可以说中国养生学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着人们对发病学原理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而不断充实完善,所以有关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式特点。

中国养生学的特点: 1.1形神兼备,首重养神 养形

⑴.动以养形是关键 ⑵.体欲常劳,毋使过极 ⑶.养精血就是养形体 养神

⑴.养神的关键是清静

⑵.清虚静定,才能发挥人的潜在力,表现出更大的智慧 ⑶.清虚静定,积极思维,才能有所作为 ⑷.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⑸.清净养神既所以固精

1重视选址,要求在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山谷中,具有泉水资源,具有新鲜的空气,注重环保住宅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和谐。

以上概括了中国养生学的特点。中国养生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心态内省力的高度发展,主张凝练内在的生命深度,充分调动自身体内潜在的生命力,体现了防止“物极必反”的中和思想,主张节与和,无过不及,使人体各种机能不受伤害;体现人们执着追求的“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对生死的达观态度;体现了中国人民讲究道德休养、始终奋斗不息,养生而不苟生的大无畏精神。

2、企业资源整合已到位,客户基础已基本稳定,整体规划与运作的标准样式与思路逐渐成熟,前一阶段准备基本就绪,各项工作已按部就班的全面展开;

3、健康生态养生园与国际健康产业集团、健康养生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国际健康产业集团、生中心将本养生园定为全国的养生基地,养生园可借助社会力量迅速提高知名度,从而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4、在具备生态环境质量、产品吸引力、产品黏性设计、服务配套的完善四个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养生园可以导致高复游率。

5、跟着逐年增加的卫生医疗用度开支,国家卫生部门已将“治未病”作为一项国策来执行。随之而来的就会是政策或法律法规的促进,对于项目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非常好的软环境。

6、跟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愈来愈多,正视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为项目的恒久运营提供庞大的市场容量。

3至“十一”这半年时间里,游客众多,而秋末夏初这半年中自然风景区都处于闲臵状态,将自然风景区开辟为“健康生态养生基地”,就可以改变这半年清闲半年忙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到自然风景区“健康养生”寻求祛病健身的治疗方法将会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与有病到医院住院治疗,整天面对医生、护士的检查、吃药、打针、做手术这种传统医疗方式相比,到自然风景区康复保健其疗效要比医院更好。患者在天然大氧吧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气,吃的是绿色的菜肴,喝的是山泉,住在自然风景区,饱览山光十色、花香鸟语,在这优美的环境中疗养,从精神上、生活上、环境上远胜医院千万倍!加上“生态养生园”特色康复保健技术、物理疗法、食疗法、自然阳光、山水浴,早晚在优美的环境中慢步,静坐在河边垂钓、游泳,傍晚在篝火旁娱乐,喝着清香的山泉茶水,与纯朴的村民谈天交心,美妙的生活会给患者心身健康具有医药难以比拟的效果。

2.中国养生健康老有所养的创新

我国患心脑血管疾病人数达3.5亿;糖尿病1.5亿,依赖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近五千万,各类疾病的患者达数亿人,全国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年人均处于“亚健康状态”下。中国已进入老龄人社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健康状况堪忧,特别是城市退休老人众多,又具有医药劳保条件,建立“健康生态养生园”,客源潜力巨大,必然会成为我国的一项”新型产业”。

中医食疗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营养学以研究食物

5内的传承和传播的历史责任。

5、多功能一体化的服务标准样式,为生态养生项目提供规范性经营和与国际接轨的样板和参照,为行业发展摸索质量和经营办理意义将越发深远。

七、项目投资及经济效益分析

1、投资预算

(1)第一期工程:有机蔬菜大棚建设、办公区建设、水电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土地租赁费用等合计人民币万元(包括简单装修)。

(2)第二期工程:生态养生餐厅、商务休闲会议中心、温泉养生中心、养生休闲院落等,合计人民币万元。

2、效益分析

建成后年销售收入万元人民币,利润万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年。

八、项目结论与建议

1、本项目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资源整合充分、规划过细合理可行,可以填补本省健康生态养生市场空白并与同类项目实行错位经营。

2、本项目所处地理位臵自然环境质量较好,基础设施可利用性强。全面开发程度低,投资规模和投资成本有望获得一定的控制。项目建成后,资源类型丰富,有利于开发多种服务项目。

3、本项目虽投资大,收益期长,但风险比较低,同时有非常

中国生态宜居养生健康体验乐园规划

(含可行性研究报告)

7.中医养生规划 篇七

1 编写原则

1.1 注重工具性

本教材将大学语文首先定位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语文工具课。中医药院校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中医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在中医药类专业学生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中,较强的沟通及表达能力是中医药从业者必须具备的,而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是检验表达能力优劣的关键因素。根据我们曾在本校学生中所作的语言基本功测试和大学语文课程问卷调查,近百分之三十的被测学生处在“差”的等级,即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均不理想。作为医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临床、科研或教学工作,都需要较高的语文水平,需要较强的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因此,教材将大学语文定性为工具课是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的。

1.2 重视审美性、趣味性

本教材在编写上不是侧重重复字词句的基础教学,而是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阅读文学名篇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但提高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不是通过说教,而是美文、趣文的感染熏陶,因此,本教材也将大学语文定位于文学修养课。此定位也符合大学语文的课程特质。

1.3 重视人文性

本教材重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特别强调其提高人文素质的功能。医乃仁术,医乃人学。作为医学生,除了掌握生理、病理、解剖知识外,还要特别了解人之为人的社会、心理、情感、文化因素,从而建立起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大学语文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医德教育课不同,它是以一系列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使人在审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启迪,从而更加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因此,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意义尤其重大。本教材在选篇上十分重视文中思想的先进性,既有中国儒道思想的精华,也包括带有现代普世价值观观的作品,希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起人文关怀的理念。这也是从医者最不应当缺失的。

2 编写体例

大学语文的选文原则与编排体例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在选篇上,或重人文精神,如徐中玉本《大学语文》(第九版)和夏中义本《大学新语文》[1];或重文学审美,如王步高本《大学语文》,按照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对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尽量不遗漏[2];或重思想文化,如温儒敏本《高等语文》,以文化学意义上的专题形式与中学基础教育拉开了层次[3];还有的主张“回归语文本位”,如陈洪本《大学语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经典的或优秀的汉语文文本。这些教材的编法优缺点都很明显,学界对此也讨论多年,在此不再赘述。

与上述各类教材不完全相同,本教材在编写上采取的是文选和通论分列的方法,上编分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现当代散文、议论文、诗词曲赋骈文、小说、书序游记、祭文碑铭家书演说、医学笔记小品等九个单元,下编分中国文学史概述、诗词曲格律常识、古代文论选导读、儒释道与中医学、古代文化常识等五章。文选部分选文60余篇,内容涉及散文、史传文学、议论文等十几种文体,重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展现各类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采;其中第九单元“医学笔记小品”,选取了与医学有关的、趣味性较强的医学小品文,旨在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始,在轻松自然之中了解中医知识,建立与中医学的良好关系。在对要学习的学科内容下编通论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脉络、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渊源、各个文学流派的不同主张,了解儒释道与文学作品和中医学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习俗和有关制度等,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为阅读文选打下一定基础。

编排体例是大学语文教材的纲,它体现了编者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构想。总体上看,本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此种编法更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3 选文原则

3.1 以古文为主

中医药院校教材既要反映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和共性,又要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就中医药类专业而言,学生要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就是扎实的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功底。因为中医院校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传统文化,古文的阅读欣赏对学习中医典籍更有帮助。适应该项素质培养的需要,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就必须以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为基本内容,并适当与现代人文教育相融合。本教材在选文上就采取了此种策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皆有所选,但以古文为主。在全部上编60余篇作品中,现当代作品仅有不到20篇,其中外国作品5篇,古文占了绝对的比例。

3.2 强调与中医结合

目前通行的一些有影响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多是选收一些文学性的范文,附加注释和简要导读。这些教材都是为各类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各科学生编写的通用教材,重在抓共性,故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学科的专业特点。除许敬生先生2006年主编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对中医药院校专业特点有所兼顾外,再无其他优秀的专供此类院校学生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本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行业特点,强调与中医结合。

教材选取了一部分与中医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涉及到中医药学的知识,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例如,教材选收了10篇古代医学小品文,虽然并非每篇都出自医家之手,但都与医学有一定的联系。其中《鉴药》通过作者自己服药不当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处理任何事情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尤其是注意“度”的把握,借此抒发了对唐王朝因循守旧、不图改革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是对中医学所主张的“度”与“和”的思想的生动的阐释;《医事笔记五则》虽非医学文献,但分别通过笔记杂著的形式记录了丰富的医学资料,洋溢着传统医学文化的信息。医话是中医著述载体之一,属于医学小品文,它随手笔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或夹叙夹议地说理,或扼要生动地述事,往往含义深刻、意味隽永;《医话二则》第一则《读医书四病》,选自清代《医经余论》,文中历陈读书之病,指出若读书不善,其弊甚于不读书,可谓至为允当;第二则选自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的《潜宅医话》,要求学医者既要博览群书,又不可泥于古书,明确提出才、学、识三者兼备,方可从事于医。

3.3 重视源文化

本教材第一单元选取了儒、道两家经典名篇共四十五则,旨在让学生从源头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了解中医理论形成之源。

《周易》、《老子》、《论语》、《礼记》等篇章不但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也是中国文化思想之源,是中医理(下转第65页)(上接第17页)论之源。中医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为中国所独有,因此它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例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医理与文化是一致的,都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点大多汲取了传统文化中道教的自然无为、佛教的静修、儒家的礼仁气等思想观念;中医众多流派也多衍生于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潮中,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论、自然辩证法、理义、巫神术等。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捏拿打等,无不蕴含着古代传统文化的理念。

中国古代经典不仅思想深刻、富于哲理,而且语言精炼、寓意深远。经典的魅力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形式上;不仅反映在思想方面,也反映在文字表述方面;不仅反映在它和时代的密切关系中,也反映在它与传统文化的不断交融中。传统经典所显示出的深邃的理性精神,不仅深深地吸引人、感动人,还在于启迪人、鼓舞人。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这些经典,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理论渊源,而且能够感受经典作品的语言文化魅力。因此,本教材将儒、道两家经典列在首单元是有深意的。

4 结语

本教材是依据行业人才需求和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而规划建设的,在编写上注入了新的理念,体现出一定的行业特色,是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使用的规划教材。教材在编排上未将语言基础知识、写作知识作为专章单列,一是篇制的限制,二是希望为教师授课留下更多的空间。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教材的编排是否科学最终要看它是否有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书虽然在课程定性、定位、目的任务、内容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但教学效果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对此我们将继续关注。S

摘要: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该教材课程定位明确,文选体裁丰富,重视传统经典,突出行业特点,强调与中医结合,无论在编写理念、编写内容以及编排体例上都体现了较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经典,中医特色

参考文献

[1]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步高.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8.中医养生名言 篇八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重要的12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以及10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用木梳或骨梳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按摩或刺激,可祛病健身。勤梳头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

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与全身各器官相关的反射区。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祛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

谷道,又称“肛门”。撮即上提收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应时常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的效果。

朝暮叩齿三百多。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养生法。中医学认为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补神元

揉腹,是对腹部的一种按摩。双手叠压在肚脐部位,先按顺时针方向转圈揉,后按逆时针方向转圈揉,力度适中。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即可以调整脾胃、通和气血、增补神元。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中医认为,耳为肾之上外窍,双耳灵健则肾经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扯拉、按摩、搓揉、点捏耳朵,实际上就是对双耳进行各种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助健康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弛脊柱的自我锻炼。经常伸伸懒腰,活动四肢,对消除疲劳很有好处,对健美身体有一定的作用。

上一篇:黄昏瞬间作文800字下一篇:天津港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