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07-22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15篇)

1.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一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

专业所属学院:师范学院院长签字:教务处长签字:主管校长签字: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是: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数学问题,独立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学教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能为人师表。

2.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具备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育理论的能力。

3.具有较扎实宽厚的数学基础,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具有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4.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水平测试通过国家二级。5.有比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能讲普通话,能写工整的粉笔字,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教师职业技能合格。外语达到国家四级标准。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体育标准。

二、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一)招生对象:全日制高中毕业生

(二)修业年限:3—6年

-205-

三、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安排

(一)总学时安排(见附表2,表略)

1.课内总学时:2842学时。其中讲授2598学时,研讨与实践(实验)244学时。

2.实践环节总学时(按每周20学时折算):360学时。其中阶段实习:20 学时;毕业设计(论文):40学时;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 160 学时;公益劳动:80学时;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60学时。

3.全学程总学时: 3238学时

(二)总学分安排

总学分: 180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130学分选修课学分:36学分其他教学环节:14学分

四、专业主干课程及简介:

(一)专业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高等几何、复变函数论、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学科教学论

(二)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1.数学分析: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20学分;学时:330

主要内容: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主要包括:极限论、单变量微分学和积分学、多变量微分学、重积分、各类曲线、曲面积分和函数等。

2.高等代数: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10学分;学时:160

课程主要内容:主要讲授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λ-矩阵及矩阵标准型、欧几里德空间及二次型。3.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5学分;学时:75

课程主要内容:以向量为工具,用代数方法研究空间图形的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向量及其运算、空间直线、平面的各类型方程、直线、平面的相关位置及度量性质、空间曲面方程及二次曲面的分类。

4.复变函数论: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4学分;学时:72

课程主要内容:主要讲授复变函数的极限、连续的充要条件、解析函数、复变量积分、罗朗展式与孤立点留理论等。

5.常微分方程: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4学分;学时:68

课程主要内容: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解的存在性定理、高阶微分方程组等。

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4学分;学时:68

-206-

课程主要内容: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统计及其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7.普通物理: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4学分;学时:68

课程主要内容:以力学和电磁学为基础,讲述质点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理、功和能与碰撞的问题、静电场的基本规律、电磁感应与静态过程磁介质、交流电、电磁场和电磁波等。

8.学科教学论: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4学分;学时:72

课程主要内容: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学数学教学原则及中学数学逻辑知识、中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学数学能力培养、中学数学思想方法、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等。

五、实践教学安排与要求

(一)实践教学类型及其安排

实践教学安排一览表(略)

(二)实践教学要求

为了增强学生的从业技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进行系统的从教基本功训练,并在毕业前接受系里的逐项验收考核。为了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安排八周的教育实习和两周的论文撰写。学生实习期间安排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回校后安排一周实习总结。

六、教学计划执行表(见附表3,表略)

七、毕业与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获得总学分180学分、必修课130学分、选修课36学分、其他教学环节14学分,德育、体育合格,准予发给毕业证书。毕业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时行实施办法》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具体规定,经院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理学学士,发给学位证书。

八、说明

-207-

第八学期有七周机动,如果在第六、第七学期的选修课在排课后时间不利于学生选择,可将相关的选修课调至第八学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讲座课。

-208-

2.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二

关键词: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师范性,专业性,应用型人才

0.引言

从2009至2011年, 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里, 连续三年, 指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10大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报告中还指出, 计算机专业之所以就业率低, 是由于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因此, 各高校纷纷探索IT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和方法, 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1) 找准定位, 明确学科方向[1]; (2) 紧贴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课程体系设置[2]; (3) 加强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3]; (4) 素质拓展训练[4]。对于, 培养能够胜任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师范类计算机专业, 它的就业率同样也不容乐观。尽管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仍然处在摸索阶段。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已在师范院校形成共识。因此, 我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探索一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符合地方需求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1. 调整专业定位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师范类) 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面向赣南, 以培养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为重点。随着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发生了两个新变化:一是随着中学信息化应用的发展, 对信息技术教师要求提高, 信息技术教师既是教师, 又是技术人员, 还是管理人员[5];二是当前国家执行“允许非师范专业学生通过考试取得教师从业资格”的政策, 使得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向教师队伍大量涌入, 从而导致有些学生不得不从事计算机其他行业的工作。考虑到我校地处江西的赣州, 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接福建三明和龙岩, 南至西南临广东梅州、河源和韶关, 西靠湖南郴州, 北连江西吉安、抚州, 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 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放眼于未来,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定位为立足赣南、面向江西、辐射长珠闽, 而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满足于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培养方案的创新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由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 培养的学生是学术性与师范性兼而有之。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利用校本部优质师资, 并聘请了相关高校的专家组, 2007年对本科培养计划根据社会需求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修订, 制订和完善了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该方案强调以岗位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通过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和素质拓展四个培养模块的课程, 从培养“师范性”和“专业性”两方面能力入手, 构建了三大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注重“基础平台”的建设, 以必修课为主, 选修课为辅的教学方式, 在这四个模块的课程中, 公共基础模块的课程全是必修课, 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是由必修和选修课组成, 而素质拓展的课程则是选修课。每个模块规定了必须修满的学分, 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学习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一) 师范性

所谓的“师范性”, 是指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 构建了教师教育+能力培养+教育实习的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 学生通过教师教育这一类课程的学习, 具备了一般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考虑到地方的需求, 根据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中分别对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我校在学生实习前一学期, 设置了能力培养课程, 在这类课程中, 学生能够具备对硬件及网络故障的维护和诊断的能力及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最后将在教师教育和能力培养中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 应用到教育实习中去。

(二) 专业性

专业性是指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构成的, 因此, 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分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 由于社会各方需要“细化”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将课程按软件和硬件两个方向设置, 学生可按其学习兴趣或当前就业热点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1) 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编程与调试能力的课程体系

在软件方向, 为了培养学生的编程动手能力, 紧跟时代步伐, 在不增加课时计划和新增课程的情况下, 采用过程教学法将原有课程贯穿起来, 以当今流行的两大开发平台JAVA和NET为主线, 构建从基本语法知识和简单编程, 到开发桌面系统, 到开发web系统, 最后到校企合作基地去实习的课程体系 (如图2所示) 。

(2) 基于计算机硬件维护、网络管理与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 以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岗位的广泛应用为基础, 面向社会, 检验应试人员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水平考试体系。因此, 在硬件方向, 考虑到学生师范性要求及社会对硬件设计人才的需求, 参照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大纲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要求, 建立了硬件基本部分+硬件设计的分层次课程体系 (如图3所示) , 这样学生既可以胜任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 又可以满足社会需求。

3. 结束语

从2008年开始, 采用修订后的培养计划, 经过四年的实施, 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在各类竞赛、科技、文体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江西省学生电子电脑科技竞赛中, 获国家级奖项7人次, 省级奖项165人次。同时, 2012届毕业生中拿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证书的学生有64%, 四级证书的有18%。这样学生既能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又能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其他行业。从而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益和, 张凯.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6) :43-45.

[2]陈伟.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 2009 (04) :112-113.

[3]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5) .

[4]王璐, 赵琳, 吴进保.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 .107-108.

3.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三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学类专业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础专业,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以完善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  本科院校  数学类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3-02

1.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

1.2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与地方经济的而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由此可见,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相互促进。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以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要求为依据,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2.1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让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重视企业的用人需求及用人要求,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案。

2.2加强合作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强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建设合作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接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过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2.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学校和企业应成立专项资金,加大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资金支持,完善企业的基础社会建设和岗位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企业实习机会。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应加强对人才培养基地的管理,提高人才培养基地的利用率,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优化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在校企双导师制度下,导师应对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规划学生的职业方向,加强数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同时,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工作指导和评价,提高企业实习的效率。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能够有效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小结: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界的研究重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且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完善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与阿尼奥应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合作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发展及地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宁,廖林清,罗静,胡飞. 地方本科院校“三段式”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11)

[2]周德俭,李创第,刘昭明.  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03)

作者简介:

熊佩英(1964.07-),女,汉族,籍贯:湖南沅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

4.师范类数学见习报告 篇四

不知不觉已经大三了,下学期即将到中小学去实习。为了我们更好的实习和将来的发展,学校组织我们数学专业的学生于XXXX年X月XX日到XXXX年X月X日到XXX中学进行一周的见习。

在还没有见习之前,我认为一名教师只要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提前对要上的课进行编写教案,再按照教案进行上课就行了,但是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周的见习让我感觉了当一名教师是不容易的。

本周我们见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听各位老师上课,然后对各位老师进行评价和观摩,即是按照这样的一条模式:听课—评课—模仿学习,为我们下学期实习做更好的准备。

这周我们主要是对初一和初二的课进行听课,总共听了十节课、九位老师,其中我们听了有复习课、新课、讲试卷以及活动课等,也听了差班和优班,进行了对比和对不同的班级上课的方式和进度不同的理解和学习。在这十节课中,我感受最深的是XX老师上的“XXX”和XXX老师上的“XXX”。这两个班都是初一,其中XXX老师上的是差班。XXX老师上课很严格,但是课后很和蔼可亲。在上“XXX”中,主要按照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进行的,复习引入—新课讲解—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其中题目都来源于课本例子和练习,课本的题目是经典的例子,有着清楚的解题步骤,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上完XX老师的课后,我感觉石老师的专业知识非常的深厚,对教材分析很彻底,能很好的把握关键点和引导学生,突出重点,分析好难点;上课的举止大方,精神饱满;能恰当的引导

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内容讲解到位和充实;但是在石老师上课的时候,后面的学生有的没认真听课,石老师也没有加强管理,这可能是差班难管理的原因,但体现了石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较弱;同时石老师在板书上有点草乱,不太规整,对初一学生来说容易模仿,这点也不太好;但是对于本节课讲解很好,因此本节课也很成功。XX老师上的是“XXX”,这是一节复习课。因此,本节课主要任务就是解题,本节课下来,XX老师一共给出了X道题目,让学生自己解题,在解题过程中,XX老师不断的来回观察学生解题,和发现问题后积极引导学生走出错误,并让同学到黑板把解题过程写出来,在和同学们一起去评价黑板上的解题步骤和更改出现的错误。XX老师平时还算是个幽默的人,上课起来,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态度和蔼,能和学生很好的融洽打成一片;对于问题的讲解娴熟、精炼和准确;教学方式也很灵活多样,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有点小小的足是上课的时候声音小了点,虽然语言流畅但是小声了,对后面的同学来说非常不好。

对于这两节课,XX老师和XX老师上的不是同一类型的课,但是从听这两位老师的课,我体会到了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有应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的解决能力,要有很好的交流能力,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更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从而积极的学习。通过这周的见习,我感觉到教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能有一定的交流能力,从而和学生积极互动;老师更像一个演员,在讲题上表演,同时要让学生们知道表演的内容,并培养学生们能应用这

5.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五

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当前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离散数学的教学现状,从离散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等方面探讨了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改革.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实践,离散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作 者:崔彩霞 CUI Cai-xia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5(12)分类号:G622.0关键词:离散数学 教学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 计算机专业

6.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六

在所有的学科里面,生物可以说占有关键地位。生物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生物专业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生物专业的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选择问题对于学生的未来教育十分意义重大,还会对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使得生物产业的兴衰问题出现,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十分关键。.在当前的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逐渐快速发展,对于高校来说,扩招是很重要的一个提升学生教育程度的举措,然而扩招带来的就是对学生教育质量的质疑,对于生物师范类学生来说更是这样,导致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不理想,因此很多社会人士对此循环提出了疑问。在金融危机十分严重,国内失业率不断上升的环境下,生物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生物师范类的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好,才能够使得这些学生更好地施展自身的才华,也能够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更加进步,能够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本文对于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现报告如下。

7.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七

教师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 教育部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简称16号文) , 为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特别是, 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2011年6号文) , 其附件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于2011年12月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这两个文件更是教师行业的纲领性文件!对照文件, 我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相对滞后。如何培养出符合教师行业标准的数学教育专业人才, 下面笔者就略陈管见,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简称16号文) , 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但是, 我校数学教育专业主任对16号文件精神领会不深, 对“工学结合”的内涵认识较模糊, 尤其是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思想根深蒂固, 因此严重影响了数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近来, 笔者认真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教授所撰写的有关“工学结合”的文章, 才对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 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的“工”是指“工作过程”, “工学结合”的“学”是指“学习过程”, “工学结合”就是“工作过程+学习过程”的集成。实现工学结合课程教育目标的最佳途径是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是: (1) 课程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 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 (2)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 获得职业生涯发展潜力; (3) 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工作实践的、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4) 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学生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 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

基于以上观点, 笔者认为我校数学教育专业可以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不过应当辩证分析, 恰当开发, 而不是一刀切。教师教育虽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 但它又有别于以技术性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抽象、概括, 逻辑性强, 许多内容需要详细的分析、严密的推导、证明, 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概率统计等课程。它们是数学专业最基础的课程, 也是许多专业的工具课, 它们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但它们学习内容的基础很难来源于工作实践、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教学过程也很难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进行, 与工作较少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这类课程很难进行“工学结合”。但是对于教师教育类课程, 我主张进行“工学结合”, 认真开发其学习领域课程。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 确立了三级教师教育的六大学习领域: (1) 儿童发展与学习; (2) 小学教育基础; (3) 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 (4) 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 (5) 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6) 教育实践。由此可见, 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完全适合进行“工学结合”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核心, 是从工作世界中寻找一系列具有职业的典型意义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数学教育专业应以教育类课程为切入口, 对小学进行深入调研, 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进行教育类课程学习领域的研究, 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 开展行动导向教学。

三、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实践教学既是教育部2006年16号文的要求, 也是2011年6号文的要求。如16号文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2011年6号文指出:“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 根据文件精神, 强化实践教学应加强实践类课程内涵建设, 让学生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但是, 我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数学教育类课程却简单地处理, 不是加强内涵建设, 而是机械地增加了一些课程, 以为多开设这类课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提高职业能力了, 以致出现了一些课程其教学内容交叉设置的现象。如目前教师技能教研室开设的课程有:基础数学概论, 数学思想方法, 初等数论, 小学数学竞赛指导,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策略,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课件、教具制作与应用等。我们应该优化整合课程结构与内容, 加强内涵建设。笔者认为,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程内容可由“小学数学竞赛指导”或“基础数学概论”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来完成, 不必单独开设;另外, “基础数学概论”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可以考虑优化重组, 不要分开设置;“小学数学课件、教具制作与应用”应与“简笔画与手工”、“计算机应用基础”整合等等。实际上, 学科教育类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都给出了明确的学习领域和建议模块以供选择。以后我们要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 合理设置课程, 恰当选择教学内容模块, 与小学一线行家合作,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等, 开展项目教学或行动导向教学, 加强实践类课程内涵建设, 以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改革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但是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评价大多数是终结性评价, 即一般在期末时以笔试的成绩再加上作业的成绩作为课程总成绩。显然, 评价手段较单调, 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我们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笔试、讲课、说课、课堂提出问题、小组活动报告、读书笔记、课后访谈、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评议、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 使评价更客观、更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人是一切改革的执行者, 人的素养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一切改革都会落空!“终身学习”既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 也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 培养终身学习教师的教师也必须终身学习!

对于数学教育专业来说, 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学科教育类教师都必须加快提高专业水平、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我校来说, 数学教育专业虽然有一部分教师是副教授职称, 专业基础较扎实, 但由于他们是从中师转聘而来, 本科学历居多, 其中大部分从未再出去培训进修学习, 知识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对人才培养中难以贯彻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校本教材的编写、科研课题的主持研究等, 他们大多数都是难以胜任的。无疑, 这些老师都是数学教育专业的骨干教师, 应该是改革的先驱, 但闭门造车谈何容易?《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 模块教学是其特点, 许多课程需要编写教材, 如何落实, 急需提到议事日程!我认为, 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这些老师分期分批地派出去进修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 真正有能力起到带头作用!

六、结语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重任, 只有进行改革,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落实教育部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卓越的小学教师, 我们愿为此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2) :1-8.

[2]邓志辉, 赵居礼, 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4) :81-83.

[3]濮安山.高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 :73-75.

8.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八

前言

美术教育实习,是美术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在培养自身的美术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体验实习班主任的工作,这对美术专业实习生未来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美术教育实习就是让学生从心理上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变。学生需要做好教材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班主任实践、美术教育等工作,让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最终使自己会蜕变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除了以上的要求,美术专业实习生还要从自身向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靠拢,要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变。对美术学专业生来说,在校园里实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实习,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了。本文的写作主要源自自身的实习经历,在实习中发现培养实习能力的重要性,所以通过本文加以阐述,希望寻求提高培养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方法。

第二章 美术教育实习的目的

实习,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途径和标准,在实习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合理巧妙的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是实习的最主要的意义。实践具有检验和提高的作用,同时,在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实践教学还能让美术教育实习生检验自身的理论结构,培养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实践技能,为成为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教育人才而做准备。

在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美术实习生必须始终坚持这个理念,那就是实践教学是推进美术实习生素质教育、培养美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在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理论为基础,从学生个体出发,讲课过程中循循善诱、依次推进并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地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完善对实践教学的研究。 学生在实习中提早接触未来工作的氛围,提前与社会接轨。对毫无经验的实习生来说,学校安排的校园实习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学习美术教师的基本工作技能。美术实习教师应该从理论教学和实际绘画出发,在美术实有审美能力的大众”。

基础知识是指人类长期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积累起来的带有共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技能则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一般是指绘画水平,除了最基本的手上功夫外,还需要其他的专业技能。审美是美术的核心,审美能力进步与落后的本质差别会直接导致艺术情趣的高雅和低俗之分。因此,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实现教育的价值,是一名合格美术教师所必须拥有的。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对而言,课堂上美术老师的作用要比学生要大,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培养美术教育实习能力的方法

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系统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艺术的艺术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合格的小学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既实用,又适用于专业的艺术作品的连接。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教师是一份有其专业化要求的职业,这是其他行业所无法代替的,美术教师更是如此。这种专业性岗位要求美术教师要具有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文化涵养能力和学科表现能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自己的美术教育实习能力。

在国内,对教师知识的结构主要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个观点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随着美术改革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的挑战日益增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体性知识是我们教师普遍要知晓的特定学科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实习教学效果的保障。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上的。实践性知识是美术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受教师经历的影响,有明显的经验性。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和掌握规律,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积累教学经验。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是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的,它决定着教育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言,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学会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加强与学生的对话。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适应环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察力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良好的教育观察力是一个良好的教师必定拥有,是需要长期地观察学生才能培养出来的。

反思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思考活动。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后能够及时记录下笔记,并对当时的情况加以分析,这样有利于我们今后面对同样的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勇敢果断的处理。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9.师范数学专业学生自荐书 篇九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首先,向您辛勤的工作致以深深的敬意,感谢您在百忙中垂览我的自荐材料,您的信任就是我的动力!

我是XXX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9届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经过四年的认真学习和不懈努力,我已具备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实际能力,现在正准备以高昂的热情将所学的知识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服务于教育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的四年时光里,我本着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的原则,一直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也注重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广泛的涉猎了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计算机理论与操作也具有一定的水平。在教师技能方面,我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

“诚毅勤敏”,作为XXX学院这所师范院校的学生,我谨记这一校训。在九月份开始的为期三十多天的教育实习中,我刻苦钻研教材,反复思考各种教学方法,以灵活的方式和通俗流畅的语言,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在那里,我出色地完成了由学生向老师角色转换的第一步。

久闻贵校师资力量雄厚,桃李满天下,我非常地渴望能成为贵校的一员,这将是我一生的荣誉。虽然,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教学新手,但我相信,有你们的栽培和熏陶,我也会和你们一样,做得比别人更好。我将用我出色的表现证明我的能力,证明您无悔的选择!

最后,真诚地谢谢您的阅读。诚挚希望贵校能够垂惠!并祝贵校再创佳绩!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10.师范数学专业毕业生个人简历 篇十

魏娱萍

性别

照片

出生年月

1990年5月

籍贯

江西南昌

民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学历

大专

毕业院校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

数学

联系电话

爱好特长

文艺、体育

身份证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青山湖大道1609号

个人简介

1996年9月—2001年7月 南昌大学附属小

2001年9月—2005年7月 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2005年9月—2010年7月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证书

曾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习积极分子”、“优秀班干”、“优秀学生干部”、“迎评”先进个人、“优秀部长”、“为系服务积极分子”等等

社会实践

工作经历

2008年暑期在辅导班招生,并为3、4年级学生辅导

11.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效果

数学教案设计是指在研究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基础上,依据教学规律和数学学科教学思想和方法,为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课前准备工作。它凝聚着数学教师的辛苦、智慧和创造能力,是课堂遵循的章法,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是否充分设计和编写教案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编写教案的价值作用。部分教师为了写教案而写,教案所要求写的内容都有,比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还有部分教师写教案为了应付检查,随便从课本上抄一些内容,或者抄抄他人教案等。师范类数学教师如何设计和编写教案,才是一份好的教案呢?作者浅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定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的依据。其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但是编写教案不是将数学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拷贝,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和自己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特别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等,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听课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重难点。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能力比较差,教师必须清晰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只有确定了准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二、选择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学生的成绩有没有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学生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建议选择分层教学的方法,创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拿得到”,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吃进,消化了”。

师范类数学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比较,无论在知识技能还是思维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难度,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完全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有所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效率也不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一个弹性标准,根据标准客观地将所有学生分成动态的几个层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基础层次,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亦可上升,亦可下降。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时,首先了解所有学生的起点在哪一层,掌握的知识属于哪个层次,已会哪些技能等;其次教学内容要体现梯度,降低教学起点、降低教学难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地学习,但不代表降低学生要求,把较难问题运用由浅入深的引导方法,对于典型问题运用引申推广的方法。这样全体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都得到提高,避免部分学生成为“昏睡观众”。

三、创设问题情境方面

所谓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创设一种“不和谐”,把学生引入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知识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架起探索知识的桥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状态中,从而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为了设计问题情境而设计,而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取材注意密切联系实际,突出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最重要还得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

四、评价教学效果方面

教学效果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一方面要看其效果,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挥主导作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等。另一方面看其效率,即完成一定量的任务师生所花费的时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数学解题技能的提高,不是依靠磨时间、搞题海,加重学生负担、牺牲其它学科时间为代价来完成的,而是依靠提高教学效率来完成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多方面,比如,基本解题能力是否扎实;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教师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的课堂练习,针对学生在练习中熟练程度以及出现的错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挖掘其他教学资源方面

教师在备课前应广泛查阅各种教学资料,进行参考、比较、挖掘自己所需的内容;同时学习其他老师已有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还可以借鉴一些名师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有内容,自己班级学生的学生接受能力,对其修变为自己的东西。

总之,教师设计和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必须明确师范类数学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蔡昂.中职数学情境教学的探讨与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2).

[2]王建荣.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1).

[3]吴晓冬.中专数学教学中实施层次目标教学的实验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4]李世杰,郑德荣.浅谈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设计问题[J].中等职业教育,2005,(06).□

12.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十二

一、化学教学中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化学工业化水平已进入高度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时代, 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 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素质的高低和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就我院而言, 随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共开设有48个本科专业, 其中约半数为非师范专业, 每年的毕业生超过3000人。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显示, 我校非师范毕业生理论基础并不比省内同等院校差, 但科研能力和操作技能稍有欠缺, 不能很好地迎合多变的市场需要。因此, 对非师范专业实习的改革很有必要性。目前非师范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教学资源不足, 影响实习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 非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且实践教学指导任务繁重, 学生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不充分; (2) 化工实验设施不足, 还没有建设和使用仿真实习技术; (3) 在教学内容上就事论事多, 缺少对先进设备结构与功能的详细分析; (4) 在教学观念上, 重课堂知识轻实践; (5) 由于经费不足, 实验室中试验设备少, 试验以微量半微量小型仪器操作为主, 学生很难联想到工业化连续运转对产品质量等的影响。实验仪器维护和保养几乎为真空区, 能一直正常使用和运转的设备不多。

2. 新形势下选择和联系实习单位面临的困难。

由于各高校实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考虑到生产和管理管理成本增加、实习费过低、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很多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3. 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

在高校“厚基础, 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 部分学生思想上自视过高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尽快地统一起来, 往往产生失落感。在经济负担上, 校外实习的吃、住和交通费用实际上是由学生自己负担, 由于实习时间短, 实习单位一般不愿意给学生学徒工的待遇, 学生经济压力较大。另外, 专业实习通常安排在大四, 正值学生忙于找工作、投简历的黄金时期, 由于就业压力、择业需求不同和对未来的较高预期, 不少学生选择了与本专业不太对口的工作, 鉴于专业实习对择业和就业作用不大, 实习积极性也不高。

二、改革的思路

1.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完善实习制度。

通过在现有的非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完善实习过程监控体系, 进一步细化实习质量考核标准和工作要求, 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形式, 鼓励学生入学开始就自己寻找实习机会, 使大学教育逐渐与社会发展、市场需要接轨;鼓励专业实习跟教师的横向课题相结合, 形成毕业论文, 增强学生对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体现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宗旨。在实习形式上可以采取集中实习与照顾个人需求的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校内仿真实习为主, 校外见习为辅的模式, 或多岗位轮岗实习等新模式。与此同时, 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 明确高校学生实习制度的必要性, 增加实习经费比例, 使实习具有可行性。

2. 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 完善校内实训设施。

应用化学为师范高校的非师范专业, 校内实习设施的采购和建设相对落后于师范专业建设, 部分甚至处于筹建阶段, 借助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特色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挈机, 购置一些典型化工单元操作、工段和流程的化工仿真设施和软件, 由指导教师在实验室讲解典型工业实例, 训练学生开、停车的操作能力。通过生产过程仿真, 营造类似于真实生产车间的教学环境, 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使学生既熟悉了工艺流程, 又了解了主要生产设备及管路、控制点、阀件的合理布控及作用。同时, 化工仿真训练如能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相结合, 不仅可以增加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丰富实习实践教学手段, 还可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拓宽知识面, 为灵活安排专业实习模式打下基础。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校内仿真实习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可减轻学生校外实习经济上的压力。

3.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和管理。

师范高校可立足自身特点, 采取“互利互惠”原则, 从以下几方面培育和扩充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1) 在满足专业性、管理规范和有用人需求的前提下, 优先就近选择当地知名品牌企业或本行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 (2) 实行实习基地挂牌制, 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后, 尽早挂牌, 并委派社交能力强的教师负责保持联系; (3) 加强校企双方在技术服务、科研项目方面的合作, 帮助企业培训技术骨干, 建立横向课题, 帮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4) 邀请企业家或工程师经常到高校开设讲座, 加强师生与企业的交流, 扩大企业影响力, 提升知名度; (5) 高校根据企业列出的人才需求计划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 为企业培育和发掘有用人才。目前, 与我院已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且专业对口的稳定校外实习基地有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北流三环集团、广西银亿科技矿冶有限公司、兴业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玉林燕京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大中型企业。总之, 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加强合作和管理, 既拉动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配合的热情度, 又促进就业, 使专业人才的培养维持供需平衡。

4. 消除学生心理顾虑, 提高实习积极性。

在开展实习工作之初, 提前预测学生在实习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甚至由此产生的骄傲自大、自卑等不正常心理,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和心理训练, 使其尽快适应实习工作。安排实习任务时, 采取集中实习与照顾个人择业需求的分散实习相结合的灵活实习模式, 让学生与有意向的企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双向选择, 挑选双方都满意的学生进厂就业。即使未就业的学生, 对于将来的就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要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就要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 才能培养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高和思维敏感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摘要:本文综合分析了目前师范高校非师范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在实习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从完善实习制度, 加强校内实训设施建设, 加强师资管理,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等方面, 对如何强化专业实习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刘新华.化工实习教学的困境呼唤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化工高等教育, 2007, (5) :29-311.

[2]任朝华, 罗跃, 李水清, 等.应用化学专业生产实习的实践探索与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25 (6) :88-90.

13.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十三

我是XX师范学院数学系xxxx届数学教育专业的一名毕业生,名叫好范文,很高兴能有机会在此向各位考官学习!

广西师范学院数学系是我们学院最悠久、教学质量最优异的系别,在此学习环境下,使我的知识能力受益匪浅。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勤练教师基本技能,有较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许多知识,在假期从事的家教工作中加以运用。在实习期间,我思索激励教法、课件制作和教具选择,在课堂上取得了学生主动要学的效果,得到了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好评。

我出生于教师家庭,对父辈循循善诱的引导深受感染;对父辈们的殷殷嘱咐,使我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人;对所受到的学校教育,让我用科学的理论知识的专业技能干好每一件事;坦诚、踏实的性格,让我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相处融洽,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14.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十四

一、研究的过程

1.通过实地或网络等方式去兄弟院校调研,了解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情况。经过对西安本地几所同类院校包括西安石油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和外地同类院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调研,总体来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差别不大,最多是两门课的差别,比如,北京航空大学开设了泛函分析,而西安理工大学开设了拓扑学和微分几何,这与每个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在数学研究方面的发展以及专业方向特色有关,因此在制定专业方向课时每个学校都有所不同,比如河海大学和西安工程大学在培养计划中都设计了方向模块,一个是金融数学方向的课程模块,另一个是智能优化方向的课程模块。

本课题组通过整理兄弟院校调研的结果和对我校级、级的培养计划做深入系统研究,在制订和级的培养计划时,在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基础课程设置、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改进。

2.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每个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都会参与理学院组织的专业老师和学生的座谈会,通过学生发言和我们提问的方式,了解每个年级同学的学习情况、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征求同学们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2011级将要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做了调研。通过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计算机类课程学得好的同学更容易找工作,有50%的同学有考研的打算而且未来都想在数学专业发展深造。这使得我们在修订2014级培养方案时,一方面加强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优化了数学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了数学基础课程,在第七学期的课程中设置了不同的方向课程模块。

二、完善后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原有的不同之处1.加强基础课程设置。通过广泛调研、专家咨询、学生座谈等方式,同时参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给出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示例,本课题组在2011级和2012级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修订了2013级、2014级培养计划,增加了《微分几何》、《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经典数学课程,删减了一些与核心课程联系不大同时学生掌握起来较难的课程,比如《智能算法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

2.理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与课程特性出发优化了课程体系。按课程的类型和专业培养要求,将所有课程分为四个系列:分析与方程系列,代数与几何系列,随机、优化与计算系列,物理、计算机与实验系列,学生将分别得到分析、代数、几何、方程、随机数学、优化、数值计算以及物理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从而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把专业英语课程由32学时降为24学时,将《运筹学》和《最优化方法》两门课程调换了先后顺序,避免了两门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总学时减少了32学时。

3.在课程的学期安排上下了很大功夫,解决了教学实施中课程衔接不好、学生学习负担不均匀等问题。遵循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面分析了学生课程的学时分布,充分兼顾学生学习负担基本均匀,合理安排课程学期、学时安排及进度,比如对数学分析课程与基础物理学课程的课时进度进行科学论证与合理安排。

4.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强实践环节,强调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综合设计实践。比如把《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合并为一门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在第四学期开设。以前《数学实验》在第三学期开设,与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数学分析III同步进行,学生反映效果不好,而第四学期学生已经学完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就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上机练习的内容自然会很丰富,学生也有能力做更多的综合设计实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增加了8学时的上机时间和一周的课程设计。这些实践环节的增强,最终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软件学习与编程训练的能力得到加强,实现了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所具有的数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发现新知识的培养目标。

三、落实培养计划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本身缺乏实践背景往往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升任课教师的实践背景和能力是落实“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①注重在目前在职教师中选拔学科带头人,建立团结协作的学术梯队,同时引进名校毕业的学术能力强且与本系学科特色密切相关的博士或其他高校的学术骨干,采用的做法是给予丰厚的科研经费,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激励、奖励政策,鼓励有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②在绩效奖励政策上给予支持,选拔一些爱岗敬业、热爱科研、教学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数学专业有良好声誉、学术环境氛围浓厚的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建议给予一定的补助),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我院和其他高校的交流。③有计划地安排教研室的教师到其他工科院系参与他们的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加强数学建模,推动创新教育。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训练的学生通常是学生中的精英,他们一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如果数学建模的受益面只停留在精英层,那么就不能做到提高整体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我们强调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学本科阶段数学主干课程包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这四门课程也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模主要依赖的.数学工具。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在每一次课堂内容的最后都会增加一个应用型的例题,让同学们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3.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我们在2011级学生中实行导师制。这样学生管理这块除了年级主任、班主任,每三个学生还有一个专业老师作为他们在学业上的导师。作为学生学业上的导师,导师不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去管理学生,而是作为学生学业上的引导者,导师将自己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验介绍给学生,同时提供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必要的辅导。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和学生交流他们掌握的知识,一方面可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针对学生特点,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关心、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业,实现因材施教、精耕细作。同时,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然后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也督促了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导师制,学生有机会在导师的一些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初步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另外,导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些科技竞赛项目,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生要完成这些任务,只凭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这就使学生不得不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目标明确、兴趣浓、主动性强,自学能力会很快地明显提高。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语

从社会的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其显著特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在严格执行培养计划的同时,开设有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以供学生选修,增加了培养计划的灵活性。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培养计划的实施,最终实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小林,张弘强。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之特色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32(1):90-91.

[2]陈秀,张霞,牛欣。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2,28(1):6-9.

[3]张太发,宋明娟,等。地方本科大学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5):89-92.

[4]张丽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1,(11):137-138.

15.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十五

嵌入式系统(Embedded System)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广泛应用于信息家电、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军事装备、船舶等众多领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语音图象数据传输技术,甚至传感器等先进技术,是当前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从20世纪末期开始,各高校的电子、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等相关专业就开始设置嵌入式系统的课程,培养从事相关的硬件设计人才和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人才。

然而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用人单位都很不满意,一方面学生就业率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能胜任此类工作的人才。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学生选择了费用极高的再培训,不得不说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及时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以满足如今高速发展的IT产业的需求。

2. 嵌入式系统教学的现状

从早期的单片机到如今的嵌入式系统教学历时20余年,但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

课程设置上有的学校作为选修课,在计算机、电子及其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有的作为计算机或电子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取代原来的微机原理、单片机课程;有的开设嵌入式系统系列课程,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不同专业,嵌入式系统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相同,电子技术专业侧重讲接口技术和驱动程序设计,非电类的对象应用专业应侧重单片机接口和C语言编程技术,计算机专业侧重GUI应用和驱动程序,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创意实现出来。

实践教学方面,部分高校采用在有限课时内理论加实验的方式,实践的内容主要是根据试验箱所提供的内容确定包含基础验证型实验、设计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和企业或者研究部门的实验基地联合,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虽然大家都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大部分普通院校由于实验条件、管理方式、考核方式、实验难度、课时等原因,导致目前在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喜软厌硬”、“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学完课程后具备开发能力的学生数量相当有限。

3.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特点

嵌入式系统定义为一种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基础,软硬件可以剪裁,适用于对系统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要求严格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在专业课程中也算是很难的课程。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强

涉及到的硬件课程包括数字电路、接口技术、计算机原理、DSP与ARM,软件课程包括C语言、数据结构及算法、操作系统系统等。这样对授课老师、实验指导员的要求很高,胜任者不多。

(2)内容繁多

除了具备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知识以外,嵌入式系统本身涵盖内容也很多,主要有嵌入式系统结构,以介绍具体的CPU(比如ARM系列)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常用外设接口等;嵌入式操作系统(比如UCLinux或windows CE)部分,作为一个操作系统的实例贯穿在原来操作系统原理的讲解过程中;嵌入式系统设计,这是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核心。

(3)实践非常重要

嵌入式系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是整个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嵌入式系统教学的成效。像嵌入式系统这种交叉性的学科,要求学生把所有相关的理论全部学完后再来做实验通常效果不好。在没有见到项目成果时,一味地讨论理论知识,学生因为很抽象就容易半途放弃;它也不像计算机软件编程类学科,可以课后在电脑上完成实验,必须依靠专门的实验设备,自己实践的机会也不多。嵌入式系统实验在了解硬件设备和操作平台的基础上才能做,实践是学习的最好途径。

(4)内容更新快

嵌入式系统中处理器经历了由8位机向32位机的纵向发展和操作系统的更新换代,从上世纪70年代的单片机到如今的32位微处理器、SOC;操作平台也多样化,如UCDOS、LUNIX WINDOWSCE、vxworks等,调试工具如仿真器、调试器、编译器、建模等也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软硬件的的复杂度大幅度增加、系统开发周期提速的高要求,不断飞速发展更新。所以,无论是教材,还是模式实践环境,都必须不断地填充更新,以适应嵌入式系统大环境发展的需要。

4. 课程教学思路

鉴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原因的限制,我们全面铺开嵌入式教学,盲目地效仿理工类院校的培养方式在师资上有很大难度,效仿职业培训模式硬件环境又达不到要求。所以必须务实地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培养方法,选择探索培养学生的道路。

首先,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针对某个具体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掌握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学生编程方面的特长,特别是能写硬动程序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其次,课程设置宜设为选修课。由于嵌入式课程的特点,对师范类院校来说教学的对象不能是规划为普遍教育,而应该定位为局部教育,更适合具备一定相关课程理论基础同时非常有兴趣在嵌入式应用领域发展的学生而设置。最后,配合项目实战。单纯地设置为选修课采用理论课加实验课的方式教学,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为现在的选修课课时通常为48课时,仅熟悉实验设备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对这样一个内容广的学科显然是不够的。而以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解决这个矛盾,教学时间安排比较充裕,用三个学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除了在时间上比较灵活以外,采用课程设计进行教学还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动性更高。教师的职责转变为:提供课程介绍和技术,帮工具讲解、助学生搭建开发环境和工具管理,bug管理;协调项目码,测试,沟通;跟踪项;提供技术支持,等等,引导学生从“授学”的单向辅导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选择学习”的双向辅导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兴趣和职业之间建立联系,促进他们主动作出选择。嵌入式课程的学习内容多,覆盖面广,仅仅靠课堂上讲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嵌入式系统学习的要求,所以学生自己要做很多功课,比如学习或复习关联课程的内容,参阅芯片的资料,参查技术文档文献。如果学生是被动地学习,那么这些重要的工作做起来效果则大打折扣。

第二,降低实验室要求。硬件条件决定嵌入式系统理论和实践难以兼顾。当然,要学习好嵌入式系统,一个配备完善的实验室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但目前我校尚未建立嵌入式的实验室,就算是在省内也没有相关嵌入式实验基地,学生的实践教学无法得到满足。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实验规模要求就没有这么高,也就有更多的条件对设备进行更新。

第三,通过建立项目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能力、基础等进行划分,2—3个人为一个项目组,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通过学生间的协作互助,解决一些老师难以触及的问题。要将大量的实践环节加入到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除了培养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兴趣,还全面培养学生作为工程师的素养。

5. 结语

《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广大的市场需求要求课程改革。师范类院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采用该种模式授课,既能启发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兴趣,又能按照不同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边做边学。

在目前的课程教学探索和检验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在课程设计中教师所花的精力和时间比上课要多得多,实际授课时也要远远超过安排的时间。另外,对教师的再教育与学习要求也高。对学生的学习的监督,评价方式也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改革。

摘要:《嵌入式系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较新但非常重要的课程, 该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广, 实践性、应用性强,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本文针对师范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进行讨论, 充分融合市场上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课程特点和此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 力求符合教学实际。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凤云.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高教论坛, 2007, (8) :71-73.

[2]马忠梅.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究.业界论坛, 2008, (11) :6-7.

[3]赵国安.以学生团队学习和课题开发模式改革嵌入式课程.现代教育技术, 2006, (6) :136-138.

上一篇:初一想象作文 :五指争功700字下一篇:宿舍设计大赛总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