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024-08-03

关工委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通用11篇)

1.关工委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篇一

祖辈在家庭教育中的三大作用

一、示范作用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法宝。祖辈的一举一动就像无声的语言,都是榜样的力量,对子辈和孙辈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在如何养育孩子方面,老人可以给子女作示范。江西有个叫宁铂的孩子,才智出众,14岁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宁铂少年有为,与奶奶的教育示范有关。宁铂小时候喜欢听故事,奶奶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哄孩子睡觉的。宁铂有个特点,就是对好听的故事百听不厌,讲过一遍还要再讲。奶奶总是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宁铂听了故事还要提问题,诸如月亮上还有谁呀,星星为什么一闪闪的呀,等等,总有提不完的问题。奶奶也从不嫌烦,尽其所知给予适当的回答。家里的其他人也像奶奶那样耐心回答宁铂的提问,使他的好奇心不断发展。他六七岁时就读医书,八九岁时就学天文,终于成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大学生。由此可见,隔代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倘若没有奶奶对宁铂的不厌其烦的教诲,他是不会成为中国的“少年天才”的。

二、指导作用

祖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知识,提供给子女,让子女再去教育第三代。当然,过去的经验要进行分析,但其中大量的经验,仍然是适用于今天的,比如晚辈对长辈应有礼貌,要求孩子生活自理,吃穿不必太讲究,等等。所以,祖辈的经验是十分有用的,完全能够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是指导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承袭中国优良传统的接班人。

三、协调作用

子女教育孩子时,难免会由于教育不当引发父子矛盾、母女矛盾或夫妻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祖辈的出面就十分重要。

2.关工委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篇二

一、根源探寻——弄清五个基本问题

1. 家庭的职业类别。

家庭的职业类别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客观指标。由于家长的职业不同, 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都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不同职业类别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自觉程度和教育方式均存在差别。家长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对子女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2. 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品行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长文化程度高, 就能主动指导子女学习, 中等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成绩也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来说, 往往由于自身无力指导, 而只能听任自便, 并且我们在现实中发现, 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道德水准与学生品德面貌存在着极高的关联性。

3. 家庭的经济状况。

如果家庭比较贫困, 生活水准在温饱线以下, 就不能为子女提供正常的学习条件, 这将严重影响着对子女的教育和其身心发展。相反, 过于优裕的家庭条件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 容易使其只知享受, 不知努力。

4. 家庭的自然结构。

常态结构家庭的子女一般可健康发展, 这里主要对非常态家庭情况加以了解。一是离异家庭, 二是缺损家庭, 三是收养家庭。由于突然遭遇家庭变故, 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 变成单亲家庭, 造成生活上的强烈反差, 使孩子的心灵受创, 无法适应外部环境, 产生心理障碍。这些非常态家庭可能对正在成长中的高中生学习生活形成强大的精神负担, 一旦引导不得法, 他们就会自暴自弃, 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等醒悟过来已是后悔莫及。

5. 家教状况。

家长对孩子是溺爱放任、粗暴严厉还是不问不闻, 教育内容与方式是否恰当等。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 有些家长忙着赚钱, 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 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 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 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与不学都无所谓, 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 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性。

了解以上五个基本问题可以用问卷调查, 也可以在谈话中完成。教师了解到的这些情况, 可以为制订教育措施提供详细的依据, 使教育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二、策略方法

1. 分门别类、科学指导。

家庭、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家长, 很想知道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同样, 班主任也想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某些情况。班主任要把与家长的沟通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把与家长的结合作为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所有学生的家庭分门别类, 指导家庭教育。

对文化程度较高处于工薪阶层的家庭最好建立联系卡, 定时互通情况;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最好申请政府补贴, 以及学校助学金, 也要求学生家长或个人通过勤劳致富解决孩子的基本生活问题。当家庭经济状况高于适中水平时, 提醒家长在为其子女提供生活条件方面给予必要的节制, 同时为之创设必要的劳动和服务的机会……无论遇到哪种情况的学生和家长, 教师都要创设各种条件, 使学生的身心最大可能地得到健康发展。

2. 指导家长要会爱子女。

家长爱子女天经地义,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必须使家长明白:爱的缺乏或爱的过度, 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家长对子女的爱必须有理智, 有分寸。只有这样, 爱才能转变成为对子女伟大的教育力量, 才能发挥爱特有的教育功效。班主任在平时多和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 这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 会给家长的心灵以极大的触动, 指导家长让他们知道该怎样爱孩子, 使其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我总结了八个字:爱而不宠, 爱的平衡。

3. 指导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适中。

要让每个家长都知道孩子走向社会, 成为普通人的居多, 是小草就让其点缀大地, 是大树就让其成为栋梁。如果脱离子女的实际水平, 一味追求高水平, 不仅会让孩子压力过大, 无所适从, 还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因为他不管怎样努力, 都达不到家长的期望水平, 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4. 指导家长学习身边优秀的家教经验。

一些优秀家长的家教经验是最生动的教材, 最易为其他家长学习仿效, 因此, 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 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 搭建平台, 请这些家长介绍其优秀的家教经验, 以指导其他家长进行学习, 借鉴。

3.关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篇三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家长

现在的家庭,通常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在家长过分的溺爱中,孩子们忘记了许多本应力所能及的事,他(她)们已经迷失了方向,根本认不清自己。到了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开始认识自己,教他们学会独立,并改正自己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惯。有许多家长却认为这是在伤害孩子,他们毅然对孩子娇生惯养,凡事一味包揽,纵容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这不仅使幼儿园教育受到极大的阻碍,更重要的孩子们在不良的家庭教育中变得自私,霸道,遇事缩手缩脚,经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只会哭。这是让我们极为头痛的一点。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这天下午的区角活动,雯雯和几个孩子去了图书角。孩子们在一起看图书。有些图书是孩子们从自己家里带过来的。这时,突然传出了雯雯的哭声,我赶忙走上前去询问,原来是子浩打了雯雯,我便问子浩问什么要打雯雯,子浩振振有词的说:“这本书是我从家带来的,我妈妈说的,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用。”任凭我怎样教育,从他不情愿的表情看得出,他是一百个不愿意。

案例二:这天的午点是苹果,保育员王老师早早的就将苹果洗干净,切好放进盘子里,我组织孩子们在座位上做好,孩子们开始吃苹果。午点结束后,地上有许多的苹果皮,我发现是小毅吐出来的,于是我问告诉小毅:“苹果皮洗干净是可以吃的,吃了帮助消化。”可小毅却告诉我,在家吃苹果的时候,爷爷奶奶都是给他削皮以后才吃的。

由以上两个案例看得出,父母的教育观念已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深蒂固了。这也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自私,霸道,这是我深有感触的一点!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教质量的提高单靠幼儿园教育本身很难奏效,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长教育作用,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当我在与家长的言语交谈中,发现多数家长更多地是希望教师能传授一些育儿经验,以便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我觉得家长只要重视几项细节,那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一半了。

首先,家长应重视与孩子的谈话

和孩子谈话是一种艺术,如果我们冷靜地观察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便会发现一方总是批评和教训,另一方则总是否定辩解.这种思想交流的失败在于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那么如何与孩子谈话,赢得他们的信任呢?

第一,作为家长,应善于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表达意见很少直来直去,他们说话的目的总是隐藏在一种暗语之后,只有透过暗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弄清他的真实意图。例如:妈妈去接孩子时,孩子对着妈妈迫不及待地说:“××小朋友,把××玩具弄坏了,老师都不知道”。(其实是孩子自己做的,只是不敢承认而已)这时,作为家长你可千万别直截了当地说:“这个孩子太不当心,老师知道了肯定要骂了”。而是应该告诉他:“玩具弄坏了不要紧,只要告诉老师,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的,老师会原谅的”。这样的回答会使孩子得到他希望的答案,他不必担心,做了错事会受到惩罚。而是了解只要能认识到自己不当的行为,并取得他人的谅解,就可以了。这时他会为妈妈的理解而感到高兴。

第二,作为家长,应学会做一名聆听者。幼儿刚开始学说话,词汇不丰富,不善于将连贯的语言表达明确,而是吞吞吐吐。这时有些性子急的家长往往会对着孩子说:“你说清楚,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懂”。其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变得更胆怯,不敢和父母谈话了。像这种情况,作为家长应该做一名耐心的倾听者。在听孩子谈话时频频点头,不断地说“是”“对”,以此来表示妈妈已听懂你的话,你的话很有道理。当孩子认为父母对他的话感兴趣,并理解他的话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谈话产生自信,自然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向你倾诉。

其次,家长应重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我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每个家长应努力的方向,而让孩子在家中承担家务,无疑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途径之一。如何让孩子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家务活呢?

第一,家长应安排给孩子符合孩子能力的家务活。如,3岁前的孩子,主要让他完成一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像自己吃饭、穿衣;卫生间的灯不用时会及时关掉;把洗净的衣服放进自己的衣柜等。4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像擦桌子、定时给花儿浇水、活动房内的玩具自己整理等。5岁左右的孩子,应让其洗一些自己的物品,如手帕、袜子等;在节假日,会和父母一起打扫卫生;或是帮父母折叠衣服等。

第二,用具体言行指导孩子做家务。家长在家要求孩子做家务时,对孩子陈述的语言应该具体形象。比如,当你对孩子说:“把玩具收拾好,该睡觉了”。过十分钟,很可能还是一片狼藉,其原因在于你给孩子下达了抽象、不明确的指令,使孩子不知所措。你不妨这样对孩子说:“把图书摆在一起,放进第一格的书柜内;把积木放在盒子里摆好,放进下面的柜子”。这样有了明确的指示,孩子才知道该怎么做,并且逐步学会做事的条理和步骤。

第三,及时赞扬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在做家务的点滴进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肯定。但在孩子做家务失败时,父母不要显出不高兴,应尽量赞扬他的成绩,亲切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这样你会使孩子增强信心,勇于接受新的工作。

最后,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承诺

在家中,由于孩子在某方面的表现不错,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太棒了,我××时候带你到××地方去玩”。可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却没有兑现承诺。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苦恼。

第一,经常与孩子谈论自己的工作。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工作性质、职责、时间和在工作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告诉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孩子带自己的工作岗位参观,让他看看爸爸妈妈以及叔叔阿姨们认真而紧张的工作情景。这样一方面可让孩子明白父母上班是很辛苦的,另一方面可促使孩子理解父母的工作没有稳定性。所以不兑现承诺是由于工作的原因,而他们的工作既是维持生活的手段,也是在为社会贡献力量。

第二,不要忽视零星时间的利用。父母虽然因为工作的缘故,没有办法出去玩,但是却可以利用零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游戏。如:每天早起一刻钟,从从容容地把家务安排好,和孩子共进早餐。临上班或送孩子到幼儿园时,可以给他一个拥抱以及鼓励的话。下班以后也许你会很累,不妨先不要急着做家务,抽出5~10分钟的时间,陪孩子下盘棋或搭会积木。洗衣洗菜,给孩子洗澡,孩子临睡前等等时间,都是和孩子增加感情的好机会。这些都将会使孩子心情愉快、满怀信心并且一扫父母没有兑现承诺的不快。

除了以上的这些建议,幼儿园的教师还应做到,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统一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以上这些仅是我对目前家庭教育方面提出的粗陋和不全面的建议,当然,这些建议还很不成熟,但确是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发自内心的心声。我们期待,也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教育形式是一致而统一的。他们会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

[2]《中国论文网》

4.关工委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篇四

镜泊乡中心小学 马延奎

选题背景: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发展,不要只是要求学生考高分,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好准备。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是重要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

可是现在在很多家长心中,总是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家长和家庭没有多大关系,为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选择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这个主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什么是家庭氛围,认识到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找出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并能自觉执行。

活动过程:

活动一:引入主题(通过美国的一个案例让家长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引入本次活动的主题)

听了上面的案例各位家长有什么看法?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请几们家长们说一说,然后课件出示结论,从结论引入主题)

结论: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

活动二:讲解什么是家庭氛围及家庭的分类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组成的人、物、精神等方面给予人某种强烈的感觉或印象。家庭氛围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显性的、隐性的。环境、氛家庭氛围重要性:围本身就是教育,教育必须要重视在一定环境与氛围中进行。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对于身心均未成熟的孩子的成长有决定性作用。

1、环境氛围:

这里指家庭周围环境(包括邻里关系、居住生活区风气乃至社区的文化层次、居民的职业状况等等)与内部居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这在这里举“孟母三迁”的例子(放动画片让家长们观看后讨论明白了什么?)

教师小结:“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

故反映了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信服环境能影响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古训如同“孟母三迁”一样告诉着人们:拥有

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将是多么重要!我们虽然没有条件总是搬家,但给孩子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2、情感氛围:

指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气氛,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的组成、结构,家庭人员的意识、作风、气氛和情调都是隐性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一些研究数据来说明)

3、父母人格氛围:

这里指父母的言行举止、性格、气质能力对孩子的影响。(举“岳母刺字”的例子:来说明。)

老师小结:“岳母刺字”的故事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发展孩子的很好的性格,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当今改革班人,我们更应该从小抓起,努力把子女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4、文化氛围:

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营造着家庭的文化环境,父母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也影响着孩子对知识的追求。

文化氛围指的是家庭成员对政治时事、文学艺术、科学艺术、体育运动和其他业余爱好领域的关心和他们经常从事的有关的学习、探索、鉴赏、享乐活动以及他们活动时的心态。

(举一些实验调查数据来说明文化氛围重要性)

活动三: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溺爱孩子

2、忙于自己的农活而对孩子放任自流

3、家长望子成龙,但又不掌握教子成龙的方法。

4、家庭结构破损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和创伤。

(简单的举些实例来进行说明)

活动四:怎样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一)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尊重、理解、信任孩子:

(四)营造言传身教的氛围:

(每种方式都简单谈怎么样去具体做,并结合我们农村实际情况来进行辅导。)

活动四:家长畅谈学习感受,交流创造家庭教育氛围的经验。活动五: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

《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设计

镜泊乡中心小学

5.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篇五

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教师。父亲在家庭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出色地扮演这个角色,需要每一位父亲用心思考:陪孩子玩耍、让孩子明理、懂调解关系、炼坚忍品质、学平等交流、做学习家长,说起为容易,做起来难。父亲是楷模,父亲是航标,父亲是巍峨的山峰,更是润物无声的清泉,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生动的父亲。在个人的教育方法上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个善解人意的父亲

我们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威严的,但由于父亲角色的缺失,导致母亲严厉有加的并不少。母亲在“独当一面”的过程中,失去了很多的温柔和耐心,以至于谩骂孩子甚至打孩子的事时有发生。作为父亲,不仅要疼爱孩子,更要体谅妻子,在深责自己不作为的同时,更要与孩子积极沟通,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如孩子向父亲告状,说妈妈打他时,父亲要做好劝导工作,问清妈妈为什么打他,解释妈妈打他时的心情和想法,并进而说明妈妈心中的爱。妈妈的冲动可能因为心情不好,可能是工作遇到了困难和麻烦,也可能是孩子不听话,或者是家务比较重,身体不舒服,等等,那么作为孩子更要体谅妈妈,为妈妈分担痛苦和忧愁,听妈妈的话,做个懂事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亲只是一味地谴责妈妈,说她的不是,或者责怪孩子不听话,都会伤害到对方。当家庭成员间有了一些磨擦的时候,做到既保护长辈的威信,又不伤害孩子,用委婉的话语化解矛盾,这时的父亲扮演的是潺潺的细流,润物无声。

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会有逆反期,这个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与大人唱反调,总是不服大人管,对母亲的唠叨经常要提出质疑和反驳,不耐烦别人的管教,因而总有一些冲突,大人焦虑,孩子烦躁。这时的父亲更需要有耐心从中周旋和解释,以男人的理解去告知彼此应该怎么做。既要母亲明白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又要孩子懂得长辈的爱。

2、做个好玩的父亲

父亲是孩子的良师益友,“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玩耍中获得成功和满足,获得经验和情感,作为父亲应该放下父亲的架子,和孩子一起玩,一起乐,一起“疯”,能进入孩子的想像空间,能与他一起在游戏里陶醉。这样,不仅能与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发挥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儿子喜欢玩沙,一到海滩边上,兴趣最浓的就是挖沙子,这在大人眼里是又脏又蠢的活,因为过不了多久,他的作品就会毁灭的。但我和儿子一起挖,他挖得满身是沙,但很有收获,他知道了挖得越深就能挖得越快,沙子会成片倒下,下面的水也越多,他还垒城堡、筑基地,挖地道,最后实在不行,都坍塌了,他索性躺在挖的坑里享受沙坑浴了。

陪孩子玩遥控车、一起做手工飞机、和他下各种棋、拼装各类机器„„在这些活动中,作为父亲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兴趣,并不是牵就,而是享受,如果是无奈地陪孩子玩,只会让孩子和父亲一样无趣。有一项《父亲与孩子的接触方式和孩子成长的关系》的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能够经常和爸爸一起愉快地玩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因为无论是益智类游戏,还是动手类游戏,或是外出旅行类游戏,都能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思维、语言、操作、交往等能力。建议父亲们至少每个月陪孩子外出游玩一次,路不在远近,有景就行;至少每周陪孩子玩一次,下棋、手工、拼装、滑板、打球,什么都可以,有机会的话每天或隔天就要玩一次。玩,能让父亲孩子式的天性得以释放,展现出自己活泼、大气的一面,更能让孩子有一种“我的老爸最棒”的自豪感、自信心,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3、做个学习型的父亲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愿望,学习的好坏似乎是孩子的事,家长总是起到了一个闹钟的功能,定时提醒一下:你要好好学习!上学前告诉他们要认真听课,放学后说一句认真作业。好像这就是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全部责任。

父母们自己已经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只知一味地要求孩子热爱学习;自己从来不捧起书本,却要求孩子一天到晚看书。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只是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不能回答,甚至一无所知,或者在学习上不能帮助他们,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探索的指引,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

要做个学习型父亲,不仅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生活、关注时事、读书看报、进修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业,看一看他每天的作业,提出一些建议,或表扬他的进步,都会是对孩子学习的莫大帮助。父亲的言传身教,往往比母亲更有力,父亲能将个性中的独立、自信、果断、富于进取、合作、热情、开朗、大方、宽厚等性格融入到与孩子的交流中,父亲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在学习态度和行为准则。

父亲多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多一些学习规律的认识,多懂些心理学,孩子就少走一些弯路,家庭关系也更趋和谐。比如,在学习上,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望洋兴叹,不因考试成败论英雄,也不因飞短流长道喜悲。

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我采用了与他互动的检查法:每晚由他先读10道口算题目,我迅速给出答案,让他验证给分;然后,调换过来,我读题,他回答,我再验证评分。慢慢地,他的口算能力和心算能力都有较大提高,记忆力也明显增强。

同样是讲故事,如果讲完故事以后,能提出几个具有思考性、回味性的问题,就能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从而培养他的探索能力和想像能力。父亲是航标,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学习让父亲更加精彩。

4、做个讲理的父亲

“子不教,父之过”,做父亲的一定要让孩子明理。父是长,近于师,他教给孩子如何坚强、奋发、执着、果敢、有礼、自尊、进取。读书明智,生活明理,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亲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这个“理”,不仅是道理,更是人生之理。以身作则是让孩子明理的前提,作为父亲作个孝子良夫是根本,能让孩子懂得尊敬长辈、爱护家人。正确端正的行为也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不吸烟、不酗酒,无赌博等不良嗜好,让孩子踏着自己的肩膀走向新的高度。

父亲脾气暴是常事,因为在男人眼里,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不值得一提的,有些婆婆妈妈的话也是不必要的,因而经常会以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孩子的教育更要以理服人,既不屈从于孩子的撒娇、要挟,也不滥用自己的职权,搞成“一言堂”。因而与孩子讲道理就成了父亲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让孩子以理性、逻辑进行思维,而不是凭意气用事、率意而行。

比如看电视、玩电脑,孩子总是难以控制自己,而且像被磁石吸引一样忘了时间长短,作为父亲既不是不闻不问,也不是一声呵斥,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孩子怎样看电视、玩电脑才是有益的,看电视要看些什么、看多长时间,以及玩电脑要玩什么、怎么玩等,还可以举一些反面例子告诉孩子不正确使用的危害,让孩子通过电视了解世界、学到知识,通过电脑学会信息收集和处理、辅助学习,又做到适可而止。

5、做个蹲下来的父亲

作为父亲,怎样让孩子听话?是打,是骂?还是利益诱惑?或是武力逼迫?或是条件相挟?当父亲抱怨孩子不听话时,我们有没有发现自己是站在什么位置上,或是用什么眼光去看自己的孩子,用什么语气去跟孩子说话。

“老爸,我跟你说个事,我很不喜欢你的方式,你经常说事情时开始是商量的语气,最后就变成了命令的语态。”哪怕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仍会流露出家长的威严。孩子如果感觉到你是在控制他、干涉他,要么就在心里产生抵触情绪,以后慢慢爆发,要么就渐渐学乖,最后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慢慢长大,父亲手上的王牌渐渐失效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变得难管的时候了。

父亲与孩子应该建立亲密的、平等的、建设性的亲子关系,孩子值得我们尊重,他们有同样的人格,我们要接纳他们,信任他们,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也包括他们的幼稚和成熟。

父亲的角色应当转变,不是命令式的,而是亲和的、商量的语气,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替孩子着想,多为孩子想想怎么做,而不是命令他应该怎样,有时就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像我儿子不论吃哪种苦药都不怕,如粉状像石灰样的思密达、回味苦涩的双黄连,他都能吃,但就怕胶囊,从不下咽。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因此,看着他将药囊含在口里,虽然反复喝水,却长时间含而不咽、苦不堪言的样子我一点也不责骂他,看着他涕泪满面的样子,我知道那是恐惧和害怕。妻不耐烦地责怪他不该含这么长时间以至于呕吐。

我跟他商量,我们怎么学会吃胶囊,因为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我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跟他一起探讨,我用各种对比、比喻和想像打消他对药囊的恐惧,如:我们的咽喉足以同时吞下十来粒那样的胶囊,就像我们饥饿时吃饭的吞咽,而这一粒胶囊跟三四粒饭大小差不多,完全不在话下;又想像我们是老虎,这个胶囊是小坏蛋,我们要一口吞掉它;再想想胶囊既不苦,也不难吃,我们可以用水先将它送到喉咙口,再像咽口水那样咽下去就可以了,一次咽不下,还可以再咽,三四次就一定可以咽下了,不像药片易化难吃。后来,成功以后,他说最喜欢吃胶囊类药物了。

6、做个坚忍的父亲

父亲是一座碑,在孩子眼里可以是一个目标,可以是一尊雕塑,可以是他学习的榜样,但这样一来,孩子可能永远不能超越,教会孩子自强自立、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更是一个好父亲应该做的。

当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看的时候,有时发现孩子的挫折恰是他们的财富,能帮助他们克服今后生活中的任何困难,相反,在暖棚里长大的幼苗却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打击,看到一个个脆弱而幼小的灵魂倒下的时候,我们必须反思父亲给了他们什么。

跟父亲一起承受困难,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当我骑着车冒着雨清早去站点值周的时候,儿子也在我的雨披里,但他已经习惯了,他不再将这些当作困难,他能乐观地面对他们,即使风雨再大,使我睁不开眼睛,他也能讲令我开心的事,他不会因为淋湿和寒冷而有任何埋怨和不快,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他能够战胜这些。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孩子自己去努力克服的困难,如在校运会上儿子报了两项长跑,但他最终通过努力取得了第一和第二名的成绩;在跆拳道训练中,他必须自己应对实战格斗中对手的挑战;在架子鼓学习中,他要克服枯燥的练习,才能学会准确的节奏。父亲的坚忍和鼓励,给了孩子意志和信心。

我们不会人为地去为孩子制造困难和挫折,但如果有的话,希望能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不要人为地铺平道路,让他们感受不到外界的风雨。比如出门,该走的就得走,不要坐车;比如吃东西,不好吃的也得吃,不偏食、不挑食,随遇而安;比如劳动,孩子能做的得让他做,劳动只会锻炼人,不会害人;比如物品,能用的就用,能俭的就俭,不攀比、不虚荣。有时只是大人们自己觉着对不住孩子,因而过分照顾孩子,处处为孩子着想,生怕他们累着、苦着,或是自己要面子,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窘。而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最不能接受考验的恰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孩子。

父亲疼孩子的心是一样的,但一定要有一颗坚强的心,不随便满足孩子的愿望,不放过每一次锻炼孩子的机会。我们爱护孩子,但不能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也不能时时惯着孩子,由着孩子,有错误了就要纠正,哪怕是吃饭、走路、说话。

6.谈谈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 篇六

我们如何看待父亲的角色呢?

从生物学角度看,父亲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现代社会中,父亲却成为了教育孩子的局外人,更多的时候是母亲在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可是母亲在教育孩子上那种母爱,又很难在教育孩子上进行有效对待。因此,需要父亲更多的参与到教育孩子当中来,因为当爸爸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从心理学角度看,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持,责任,勇气等均是在父亲的`鼓励和积极参与下培养起来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边缘化,都会对家庭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在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减弱或缺失,母亲扮演多重教育角色,自己无法清晰地定位自己,同时让孩子无法适从。

父亲教育的优势在哪里?

根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女性教育是很重要的,母亲以女性那种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给予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缺点。男性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

因为父亲会给予孩子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凡是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儿,更是如此。

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特点往往是女性所不具备的,这就显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维上女性形象思维比较好,男性逻辑思维比较好,这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从教育的方式看男性教育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男性倾向于自立,因此教育孩子也要自立,他们往往不是对孩子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独立的去处理问题,因此对孩子溺爱的成分就比较少、

2、男性往往喜欢冒险,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冒险行为也适当给予鼓励,如果孩子从高台阶往下跳,当母亲的往往会严厉的批评,可是父亲就不是这样,他们会伸出大拇指对孩子说真棒。

3、男性往往爱活动,他们喜欢带孩子跑步游泳,攀岩打球,这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意意志力。

4、男性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让孩子劳动而不只是让孩子去扫地,擦桌子等等,而往往是和孩子一起用锤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东西制作玩具,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5、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他们和孩子在一起,往往会搞一些探索性的的活动。

6、男性一般比较爱下棋,他们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下象棋,下象棋下象棋,下围棋对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7、男性不像女性那样爱干净,因此对孩子玩泥土、玩沙子往往取支持态度。据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菌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身体就要被打倒,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7.浅谈美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七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 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 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 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内容。同时, 在社会普及审美教育, 培养一大批理想高尚的具有审美素养的新型人才, 也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文明建设中的所急需的。美育的目标是培养美好的, 善良的心灵, 以美动人, 以情感人, 对教育, 智育, 体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美的观念、观点。

我国近代最早提倡家庭美育说我是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主张“美育从胎教开始”。美是始终要贯穿于人的一生所不可少的高尚素养。用不同的形式方法把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全方位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 并把美育和体、智、德育并列纳入教育方针之中, 其特点有两种突出的表现:

一、早期性事家庭美育的第一特征

可以说家庭是美育的第一课堂, 就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一个社会基层单位, 当婴儿还没有出生时, 他已经开始在“家里”接受父母的影响了, 有条件的家庭, 孩子还在“母腹”中就应该进行美育, “胎教”对于每个人都是不陌生的, 其兴起到遍及, 越来越被社会接受, 并受到极大的重视, 如从简单的听优雅音乐, 发展到孕妇去进行温室游泳, 读美丽的诗词文字, 去各地欣赏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科学的发展, 母亲定时去吸氧等, 五花八门。胎教都是健康向上的, 目的在于培育出美丽、聪明、健康、向美的宝宝。胎儿在各种美好的感受中接收“美”的信息, 用以开发大脑。左右两半球的重要机能, 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从母体中就有协调活动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对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的婴儿尤为重要。

孩子出生后, 父母的一言一行几乎所有孩子都认为是最完美的, 而孩子就处于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状态。所以说, 儿童的一切言行, 品德首先效仿的就是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 家庭美事因其有充分的自由。心理实验表明, 儿童在自由气氛中最容易接受教育。众所周知:一个和孩子成为朋友的父母, 是合格的父母。其次, 家庭环境中到处都体现出美的气息, 室内外布置, 装饰体现出主人爱美的倾向, 庭院的设计, 周围环境都有审美因素, 这些为家庭美育提供了可能性, 孩子满三岁后是幼儿期, 其接受的是家人的培养, 到六七岁才能逐渐走进学校, 接受学校教育。五六年几乎占人生的十分之一了, 这不能算是一个小数字, 它也是人生性情确定的一个重要时期, 所以如果家长不懂得早期美育的话, 孩子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长期性是家庭教育的一个表现

有句俗语:“树大不遮太阳”“儿大不遮爹娘”这就是说,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孩子, 是有孩子回到家里或父母的身边, 父母的一言一行, 家庭的一桌一椅, 都会对他产生影响,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 家庭美育具有长期性特点。最直观的表现如我们经常做梦, 梦到的是老家的房屋, 陈设甚至孩时经常做的事情, 喜爱的东西等。从这点来看, 即使孩子上了学, 参加了工作, 也同样受到家庭审美环境, 人文环境的影响, 始终贯穿于人的一生, 影响每个人的一生审美特征。首先是生活影响, 如穿衣打扮上, 喜欢什么样的风格, 什么样的色彩是由人的审美爱好决定的。生活中所做的一些事情, 什么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的, 受到的是道德标准的影响, 而道德与美是相通的, 良好品德与美好的思想, 首先要建立在“美”的基础之上, 因美育与德育是一致的, 都是要培养美好的善良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从小听大人讲有趣故事, 这可以使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美的品行, 什么是丑的行为, 从中吸收了美的信息, 也取得了道德美的教育在工作中, 美育给我们的影响更为突出, 如果是美好心灵的人受到领导注重和培养, 有良好爱好的人受到同事们的青睐与羡慕, 行善良行为的人受到大家的赞扬与尊重, 而生活离不开家人的关心相处, 工作离不开家人的意见和帮助, 所以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 都离不开家庭熏陶。在家庭中接受的美育就应称为家庭美育, 在学校、社会中接受的教育是定时有限的, 而家庭美育的影响是长期的。

我们应尊重学校教育对孩子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也不能容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 美育是社会文明内容的一部分, 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 美育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在质上区别于以往的任何社会的文明。现阶段, 我们要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禁止黄赌毒的侵害, 从小教育孩子远离不良的宣传, 不良的场所, 正确指导孩子使用网络、电视等工具。家庭教育不仅培养孩子高雅文明的审美习惯, 挖掘良好的创造才能, 而且是发现和培养艺术人才的最佳途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 家长最能及时发现蕴藏在孩子身上的艺术天赋与才能, 还能让这些天赋与才能得到及时的培养和发展。如我们经常培养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训练班等, 从中发现闪光点, 下力度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有可能成为音乐或美术界优秀人才, 类似情况在艺术史上不胜枚举。不管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将从事任何职业, 幼年美育总会给他今后事业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8.关工委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卢梭 自然主义法则 家庭 教育

让·雅克·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教育家,其著名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开辟了儿童教育的新纪元。其主要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爱弥儿》一书中。在这部著名的教育著作中,卢梭提出了按照认识发展过程和自然法则,对他所假定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使其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卢梭在《爱弥儿》开头中这样写道:“我们在出生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需要的东西,全都是由教育赐予我们。”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给我们带来了的巨大的功用。他说:“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笔者认为,根据卢梭所言,可将当今的家庭教育归为人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但是人的教育我们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手段驾驭的。

随着“421”家庭结构模式在我国的盛行,出现了一大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是温室里长起来的花朵,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是残酷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孩子不能够脱离父母独立地去面对外界,时常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走上不归之路。如何让孩子远离一切危害使其健康成长,成为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多数孩子还是学校——家庭这种单一的生活模式,学习也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道德教育的养成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的存在,加之我国人口数量之多等诸多原因,多数孩子依然是走独木桥考大学的途径,以此来谋求更好的生存状况。所以,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高分成为所有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样,孩子的天性将被抹杀,取而代之的是在较小的年龄背负沉重的课业负担。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甚至不顾一切地接受孩子们的条件。过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书本知识上,无形之中花在德育上的时间就会少了。孩子的生活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挤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变得日趋减少。

2.存在教育方式不合理之处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有的家长对孩子习惯于简单粗暴的说教,而有的家庭则一味娇惯溺爱孩子。笔者认为“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比较可行,对于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应该指出,并帮其改正,如果还是屡教不改的话,是可以进行必要的惩罚的,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可以用物质奖励的方式使他更加努力,为下次成功而刻苦学习。

3.缺少平等沟通的意识

在目前的现实社会中,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好和学习好,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当今的社会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一种竞争,更主要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竞争,包括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融洽的团队协作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沟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针对以上谈到的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将孩子培养成身心都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

二、具体的措施

1.强化家庭道德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让爱弥儿接受善良的意志和自然宗教的信仰两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在于健全人的理智,以便在以后的独立生活中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他的这种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论述和我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有类似之处。人是环境的产物,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即B=f(p.E),也就是人的行为是人内部张力和环境的外部引力的力场作用的结果。这一命题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道德教育的效果,除了主体本身的因素之外,外界环境也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孩子道德教育方面,“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由于血缘、时空等因素的作用,其对子女的教育的影响是任何组织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将成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再拿战后美国曾经一度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来说,颓废的思想侵害着青少年的成长,“垮掉的一代”成为那个社会阶段的代名词,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由此看出,道德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中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大后方自然而然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卢梭同样反对对道德教育仅限于空洞的说教,他主张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应该注重实践,以善行而为善人。父母在实际的生活中应该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将其接受的道德教育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卢梭认为所有人的欲念中最根本的欲念是“自爱”,“自爱”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由自爱引发对自己生命的关怀,“从这种感情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即由爱自己推广到爱他人。每一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思想去判断问题,所以要找出一种最适合他的道德教育方式。正如卢梭所言:“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方式,一定要按照它的形式去引导他;才可以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正确方式的引导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推行磨难教育

对于现在很多的孩子来说,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关怀下成长,很少经历挫折和磨难,碰到困难,父母也会一马当先为子女想办法,不让孩子受到一点挫折。但是,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生活,只在父母的呵护下,是经不起外界的风雨的。卢梭在书中这样写道:“按照自然,沿着它给你设计好的道路前进。它在持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式各样的考验来磨炼他们的性情,它叫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以及痛苦。”大自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痛苦,而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个痛苦呢?卢梭给出来这样的答案:“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磨难将是孩子一生中宝贵的财富,经历过磨难的孩子将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建立平等的沟通

父母和孩子作为不同年代的人,由于成长的年代和经历不同,难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产生不同的看法。如果不能很好沟通,会影响孩子以后成长的道路。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有很多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从主观上看,父母要首先放弃家长制的作风,要以一个和孩子平等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敞开心扉跟家长们谈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听取孩子自己的想法,不要让自己的意见驾驭孩子,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家长的意见只提供给孩子作为一个参考,切忌独断专行,过多地干涉孩子自己的判断。在沟通的方式方法上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很多时候,只要把错误点到为止即可,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客观方面来看,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使双方都可以接受,例如每天在吃饭的时候,就可以顺便聊聊当天的生活情况,经常组织家庭出游,在自然的状态下,将问题谈开。让孩子不要有任何心理压力,使其感觉到父母就是自己的朋友,自己可以和他们共享自己的感受。

4.树立家长的榜样作用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授而在于身教。”如果把家长也看成是孩子的老师的话,他就需要“在答应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前,自己就一定要形成一个自然的人,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值得推出的模范。”所谓“自然的人”就是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做人的本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父亲或母亲。父母自身的榜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方向。父母“榜样”形象的构建,其实质无疑是一项以“自为”树立“自我”的“人格自塑”工程。

人总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应该正视目前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父母自身的教育水平,接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从容面对困难,适应社会。◆(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上海师大教育系编写组.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3][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冯林.中国家长批判[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5]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周定福.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误区[J].贵州教育,2005.◆(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9.谈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九

幼儿早期亲子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做一简要分析。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是看护人与幼儿之间的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所以;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潜能开发、性格培养、习惯养成为目标,同时提高幼儿整体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具体地说,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的沟通;亲子教育;与一般意义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及;儿童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推行从0岁开始教育的观念,打破是以往那种幼儿(0至3岁)只要吃的饱、吃得好的养育观念,强调全程教育、全程发展,形成早期性格和各种能力、习惯。

2、亲子教育的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计划生育的普遍推行,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倾注了关怀与重视,特别是对O 一3 岁婴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给予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但在这一最关键时期,父母最缺乏经验,时常处于慌乱之中:我的孩子是不是说话晚了?他为什么老撕东西?这些惶恐伴随着孩子的每一个变化。许多家长不知道婴幼儿在发展中存在;敏感期;,他们对婴幼儿由躺在床上,逐渐能够翻身、爬行、坐、站、走,其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时时都有惊喜,但又感到困惑,觉得在育儿实践中缺乏必要的对婴幼儿的了解;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面对;如何针对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个问题,90 %的家长承认自己煞费苦心却仍找不到正确答案,而社会又缺乏对婴幼儿教育的指导。而实施亲子教育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亲子教育;使得家庭教育的内涵深化和发展,亲子教育将父母权威管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发展和引导为主;由单一的家长角色转为医生、护士、教师、朋友等多角色;由一味训斥转为参与交往中给予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为人格完美奠定基础;亲子教育;采用现代育儿的最新理念,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有情趣的、有实效的亲子游戏活动,使广大家长逐步接受现代育儿的科学理念,掌握现代育儿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促进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实践证明;亲子教育;是年轻家长接受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教育内容和指导方式配合在开开心心的游戏活动和平平常常的生活中,能使家长切身地感受和理解亲子教育的特殊意义;

二、亲子教育重要性的体现:

1、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指导亲子游戏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婴幼儿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经验来自与那些有接触价值的成人、同伴和年龄较大的儿童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提供的与婴幼儿年龄和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因此,与人交往,尤其是与更具知识的成人的关系是婴幼儿保教的关键、基石和核心。由此可见亲子依恋对婴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恋是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联结。亲子依恋即儿童对父母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是亲子关系稳定的标志。亲子依恋是在亲子互动中形成的,而亲子互动最重要的形式便是亲子游戏。游戏是亲子交往的良好方式,亲子游戏是0 一3 岁亲子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亲子游戏可以有效地满足婴幼儿的各种需要。

首先,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亲子游戏是以亲子间的情感联系为基础的,在游戏中,父母与孩子围绕着共同的游戏主题,通过语言、手势、表情、动作等符号进行面对面的近距离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的,它一方面给父母和孩子带来更大的“满意度”,为缩短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强化相互影响的效果创造了有利氛围;另一方面消除了交往双方的情绪紧张性,尤其是能解除地位相对较低的婴幼儿一方的紧张性,使得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不受拘束。亲子游戏传导给孩子的基本信息是爱和珍视,婴幼儿通过这种游戏形成和发展与父母之间的信任与依恋关系,进而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其次,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尊重的需要。父母与孩子子以平等的玩伴关系共同参与游戏,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共同协商意见,双方保持一种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同时,父母的言语、表情和行为所表现出的鼓励与支持向孩子传达了父母对他的赞许与认可,表达了父母对他的肯定,这在无形中满足了婴幼儿自我尊重和尊重别人的需要

最后,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幼儿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与父母的共同游戏中,婴幼儿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当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父母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婴幼儿的这种成就感和自主感,可以有效地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是创设群体环境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为入园做准备。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入托的新生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分离焦虑期,尤其近些年独生子女的入托适应期明显延长,给成人和儿童都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幼教工作者为此做了种种研究,尝试如何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缩短入园的适应期,但收效不大。大多数孩子很难在短期的家园沟通中明显降低分离焦虑,迅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0 一3 岁亲子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孩子入园焦虑问题。孩子在0 一3 岁亲子教育的活动里,在妈妈或其他亲人陪伴下,学习老师带领的活动,接触到其他同龄孩子的家长,处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人的言谈、举止、态度等都对婴幼儿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等通过活动这一媒介作用到婴幼儿身上,孩子也以自身的言行去反馈和影响他人。在这种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使婴幼儿懂得了如何与人交往,逐渐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学会适应与协调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和发展自身的社会性,由此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方式。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母亲是幼小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基地。孩子由寸步不能离开母亲到逐渐可以在看得见母亲的范围内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最后能够离开母亲独立在集体中生活。0 一3 岁亲子教育正好给孩子提供了这种适应儿童发展进程的活动。事实证明,开展过0一3 岁亲子教育的孩子非常容易适应正式的幼儿园生活。

2、对家长的教育。

集中体现在提高家长的教养能力上。

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是儿童早期教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养以它的启蒙性、普遍性和影响的久远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0 一3 岁早期教育中,家庭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更加直接、深厚的影响: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家庭成员,许多外在影响要通过主要抚养人才能发挥教育价值。而且,婴幼儿通过与主要抚养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才能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一2010 年)》 指出:0 一3 岁婴幼儿家长的受指导率,应该成为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成长的;基石”是父母双手奠定的。假如能够指导父母,使父母以建设性的、更为积极与主动的态度和孩子互动,与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和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走出家教的误区,那

么整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必定大大提高。但是受教育意识与水平所限,家长的教育作用常常无法充分发挥;目前,0 一3 岁亲子教育,正是以促进0 一3 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提高主要抚养人的教养能力这个双重目标作为教育目标。亲子活动就是由教师根据婴幼儿潜能开发的原理组织活动,帮助父母及其他抚育者在与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表现其潜能,并促进潜能的发展。让父母把自己在O 一3 岁亲子教育中学到的互动方法,运用到日常家庭的亲子活动中,使日常的亲子互动成为科学育儿的过程。教育家长,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儿童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家长的素质是影响儿童成长的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0 一3 岁亲子教育中家长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提高家长的教养素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从而让孩子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最终实现家长孩子共同发展。0 一3 岁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O 一3 岁亲子教育是通过亲子教师对婴幼儿的教育示范行为和问题咨询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亲子教师采取的主要是,指导孩子的活动中同时指导家长;的;双指导;模式,同时,还兼有直接支持(口头传授)和间接支持(给予书面资料、周围人的鼓励)。家长一方面通过亲自参与O 一3 岁亲子教育安排的亲子游戏活动,观摩老师的教学指导,来学习促进孩子发展的具体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咨询解答来提升自己的教养素养。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它不仅对孩子有益,而且对家长也有好处。通过与孩子游戏,家长可以直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家长在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手段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家长与孩子游戏的过程充满了欢乐,这种氛围有利于家长保持愉快的心情,促进家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同时,0 一3 岁亲子教育还可以有效地挖掘家长群体身上的教育资源。与教师一样,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而且是O 一3 岁孩子最可接受的老师。与教师教育相比,家长教育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方面,那就是教师掌握的是一般规律,而家长都是针对孩子发展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学习的,迫切需要拿来即用的知识技能,是非一般规律所能奏效的。于是,受家长欢迎的教育者往往是家长群体本身。家长们经常会针对自己孩子的各种问题,或者自己在教养上的一些困惑求教于其他家长,因为这些家长的孩子月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相同月龄孩子的家长常常会互相比较孩子的发展情况,并互相取经。他们常常会说一句话;如果能再生一个孩子我就有经验了;那些月龄大些的孩子的家长则显然比那些月龄小些的孩子的家长在有些问题上更有经验,他们甚至会比早教指导人员更加耐心、更加生动地向另一些家长传授经验。家长自身既可以做受教育者,也可以做教育者。由于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容易引起其他家长的共鸣,所以也被看作是有效的教育主体资源。0 一3 岁亲子教育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机会,而且通过O 一3 岁亲子教育活动,家长本身对教育的理解、心得体会也得到了提升,具备了担当教育主体的能力。对于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自身而言,这一过程本身也非常利于其反省自己的教养行为,提高自己教养孩子的专业程度。

总之,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过程中,要多多观察、理解、尊重孩子,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自信,利用亲子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

营销08A吴殿峰

10.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篇十

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的基地。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家庭教育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的了解一个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家庭,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这本书用了很多结合实际的家庭教育实例,我颇有感触,对我的帮助很大,对以后的家庭教育上起着引导作用。

一、注重品行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一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世界观、道德观也逐步形成,我们应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做起,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自信、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可以从坐公交车给老人让座、与同学团结互爱、尊重师长、爱护小动物、做错事坦然承认、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做起,铸造孩子未来诚实坦荡、富有爱心、坚强自立的优良品格。

二、注重习惯培养

孩子身上有无数的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在家庭环境中有意无意的培养出来的,所以家庭教育也要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母亲。有一天我与女儿去玩的路上,她捡到了10元钱,她拿起钱就要找路边的协管员,我试探着问她:“宝宝,把钱给妈妈,妈妈去给你买个冰激凌吧!”她非常生气对我说:“我不要吃,这钱又不是我的,我怎可以去买冰激凌吃呢?”一件小小的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从小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家庭教育要爱与严相结合,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同时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一致,形成二者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能力培养

不要把孩子看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步点”,她们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的“小大人”了呢?就如,我家韶涵来说,她可特别喜欢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一般不需要大人来帮忙,如自己叠放自己的衣物,早上起床自己叠自己的被子,每天自己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培养她自己排队买自己的东西,我们应该放大胆子让她们去做。逐步培养她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形成为她人服务和家务劳动的意识。

四、注重沟通艺术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听表扬,遇到不愿意做的事情经过你表扬,如:你好棒、你好乖、好聪明,她就会高兴去做,做好了还会在你面前自夸一下,造成什么都是她最后的意思,没有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的习惯。现在,如果我表扬我的孩子,我就会把这件事什么地方做得好分析给她听,并且提出更高的要求。

11.关工委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篇十一

摘 要:心理学对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本文将南风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超限效应、延迟满足效应这四种典型的心理效应应用到家庭教育中,笔者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出在家庭教育中应用心理效应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效应;家庭教育

一、将心理效应应用于家庭教育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第三,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

心理效應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正确地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家庭教育里适当的运用心理学原理及心理效应理论,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又名“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用尽全力吹出了凛冽狂风,寒冷刺骨,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就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在这场比赛中,南风赢取了胜利。[1]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强制力所产生的效果有时反而不如感召力。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很自然地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有的父母强制性的做法常常会激起孩子的抵触,而不是配合。这种情形与北风的遭遇如出一辙。有的父母则会对孩子循循善诱,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他们跟孩子做朋友,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达到预期目的。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北风型父母难免会大动肝火,把孩子教训一顿,然后运用各种强制手段要求孩子听话。南风型的父母则会耐心了解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原因,与孩子认真沟通,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三、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从每班随意抽取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纸上,告诉校长及老师,并透露给这些学生,名单上的学生具有在不久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但后来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成绩都很优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始终相信孩子能够成才;要多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鼓励孩子,例如妈妈相信你会克服困难,你是最棒的,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少用反面、消极的语言,例如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人家某某某,这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自暴自弃,百害而无一利。要学会欣赏孩子。生命之间是无法比较的,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或许孩子现在会让你不满意,但是要学会等待和忍耐,感谢孩子给予我们的一切。这样做的结果,你会欣喜的发现,孩子最终会成为你期待中的样子。

四、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不错,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继续讲,他有些不想听了,决定只捐少部分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不捐钱了。当牧师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这种过多、过强刺激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时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当孩子做错事情,犯错误时,父母会重复多次的批评同一件事,使得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甚至会出现“我就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并且遵循事后不再追究的原则。如果孩子再次犯同样的错误,非要再次批评,那也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这样就降低了厌烦心理、逆反心理的产生。

五、迟延满足效应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给每个4岁被试儿童一颗好吃的糖果,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有些孩子迫不及待,马上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着性子克制住自己暂时吃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奖励。通过研究人员的跟踪观察,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糖果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毅力、自信心和自主精神,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而那些经不住糖果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容易屈服于压力而选择逃避。

今天的孩子大多都不能够“延迟满足”而是“即刻满足”型的,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得到,否则就会大哭大闹。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够拥有自己所喜欢的东西,都希望能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是一个孩子的天性,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延迟”和“即刻”,更不具备控制自己的能力,也不会区分怎么做是正确的,如何做才是不对的。他们只知道,自己想要的父母就会满足自己的要求。笔者的做法是在孩子三岁之前,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三岁之后,对孩子适当做一些延迟满足的训练。例如,孩子想要父母给买一个玩具,笔者的做法是让孩子在一个星期内每天早上起床不哭闹,晚上睡觉能按时,并且不需要人哄着就能自己入睡。孩子如此坚持一个星期,不仅养成了起床不哭闹,自己入睡的好习惯,还学会了延迟满足从而获得了想要的玩具。

六、结语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格、涵养人性的教育,它最终带来的是人生的幸福。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及心理效应,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及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心理效应.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心理效应.

上一篇:宏微观经济学题库下一篇:春天,你还好吗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