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2024-08-23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共9篇)

1.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篇一

古诗文诵读串词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男:读千古美文,同经典相伴。

女:今天我们相聚,一首摇曳的小诗让我们心醉。听,明媚的阳光带来了春的声音。请欣赏古诗新唱《春晓》。

男:诵中华经典,与圣贤同行。

女:今天让我们重读《论语》,一起感受这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吧!

男:请听五年级师生朗诵《论语》片断。

女:古诗词是华夏文明的象征,男:是连绵千年不断的烽垛,女:是璀璨的中华文明的瑰宝,男:是历史的丰碑。

男女合: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起聆听智者的箴言,共赏这华夏文明的瑰宝。

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男:听,乡歌在唱,乡曲在奏:古诗词朗诵《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集体朗诵)

女:《秋思》(唐代张籍)(集体朗诵)

男:《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集体朗诵)

女: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很短暂。

男女领齐诵:“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时不我待。男:请听:汉乐府《长歌行》

女:当漫无边际的雪亲吻冬日的时候,跟着雪的昭示走,是温馨的,充满活力的,男:看,梅花开了!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含笑绽放;面对凛冽刺骨的寒风,她坚贞不屈。下面请欣赏五年级的古诗新唱《梅花》。

男女合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歌可以使我们充实

诗歌可以使我们明智

领全体合: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文的乐园

颂中华古诗文

赞中华之瑰宝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2.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篇二

关键词:小学;经典诗文;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56-01

中华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继承学习经典诗文,能引导小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训练活动的原则

1、全员性原则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经典诗文诵读训练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诗文训练活动中提升自己。教师要鼓励全校学生多记多背,每周都利用一个晨读时间指导全体学生诵读,期末以背诵的方式进行抽考,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诵读古诗文的佼佼者。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着重培养小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认知情趣,自觉自愿的背诵。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背诵,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譬如,在清明节即将来临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背诵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通读顺,然后指导学生按节奏读,接着根据诗中的意境配上音乐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悲伤,最后熟读成诵。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可见,实践可以得真知,在经典诗文的诵读训练中,教师多鼓励学生放声朗诵或是低声朗诵,可以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方式选择背诵,从中悟出真知,感受到经典诗文的魅力。例如,在春天来临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古诗中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背得最多的学生,老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鼓励小学生再接再厉。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奖励学生小红花的方式,背诵得越多,得到的小红花越多,最后看谁的红花最多,把红花最多的小学生评选为“班级之星”,为其他小学生树立榜样。

4、持久性原则

经典诗文的诵读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毅力,在背诵诗文中,教会他们持之以恒的道理。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的。因此,老师必须鼓励学生每天都要背诵一首诗,周末放学时定期检查小学生背诵的篇幅,让小学生长期浸染在古诗文中,才能受到教育,达到受益匪浅的效果。

二、诵读经典诗文的措施方法

引导小学生背诵经典诗文,需要老师从各个角度上去引导。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经典诗文做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1、表演背诵

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生背诵经典诗文时,可以边背诵边表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增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理解诗人表达的意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例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背诵王安石的《梅花》时,当背诵到“数枝梅”、“ 独自开”、“ 暗香来”这些词语时,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出关于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老师在学生背诵过程中,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之外,还要恰当地用肢体语言表达诗文中的思想,促进学生对梅花的认识,加深印象,提高兴趣[3] 。

2、根据意境背诵

古诗可以根据诗的内容归类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如写景诗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湖上》、《江雪》、《绝句》等,以七言律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当学生完整地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时,老师可以根据诗中的意境进行提问,诗中有哪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引读法让学生熟记并能运用千古名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引读,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美妙意境,感受到作者笔下六月的美。 [4]。

3、根据时令背诵

古诗中对每个季节的描写都很具体形象,老师可以根据四季的特点指导学生背诵,从而流畅背诵。让学生在背诵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春游草地,夏赏绿荷,秋饮美酒,冬观白雪,顺着四季的轮回,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丽,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多种形式背诵

多种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背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两人比赛背诵、分组背诵、男女组赛、诗词接龙等多种形式。这种方式灵活富有变化,当学生背诵诗时,配上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或是绚丽多彩的图画,增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老师可以采用反复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5]。

开展小学生低年级经典诗文诵读训练活动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都得到了较大提升。经典诗文浓郁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受到感染和熏陶,对小学生的成长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章建琴.经典诵读快乐飞翔——小学诵读经典诗文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7).

3.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篇三

1新设计

本诵读与欣赏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引读”“诵读”“赏读”“辨读”“说读”“写读”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素养的习得练习,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大意,领悟情感。2.赏读,探究意象,感悟意境。3.辨读,求同析异,品味语言。3学情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选入苏教2011课标版(2016年起始)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中。经历小学阶段的学习后,七年级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所了解,其中对写友情的诗相对更熟悉一些。经过前四个单元所选诗歌的学习,他们对诗歌的基本特点的了解有所加深。因而,他们在学习这首诗时已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储备,以及较高程度的心理上的悦纳。但是,他们的积累还不丰厚,探究意象、感悟意境、求同析异、品味语言的诗歌阅读素养还未养成,需要不断习得,需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4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大意,领悟情感;探究意象,感悟意境。难点:探究意象,感悟意境;求同析异,品味语言。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读

今天,我们上诵读欣赏课,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投影片一】

大家注意一下“遥”这个字的写法:爪子头,下面一个缶字,再加上一个走字底。【板书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活动2【活动】诵读

1.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诵读,大声地读,不要掉字,不要加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预备 1 读。【投影片二】

2.大家的朗读很流畅,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如你是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写好这首诗后,会怎样读?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当一回李白,读一读这首诗,好不好? 3.读完后,请同学们评一评,再说说你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提示:是题目,是诗句,是诗后面的赏析提示,还是注解,或者是诗歌的一些常识? 4.听了大家的评价后,老师也想当一回李白,读一读这首诗。5.读完了这首诗,老师想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 ①把自己当成李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②语速缓慢一些,尽量读出凄凉的感觉。③情感基调深沉一些,尽量读出同情与关切之情。

④读好韵脚:啼、溪、西,读到这三个字时把声音拖长一些,以收到一唱三叹的效果。【投影片三】

⑤读出抑扬顿挫,按普通话的声调,读出平仄相间,以表现惆怅之情。【投影片四】 6.大家先按照前面说的方法自由地尝试朗读一下,读完后再齐读一下。活动3【活动】赏读

接下来,我们要完成上这一课的第二个要求,就是欣赏。

1.请再次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说说李白是如何表达对王昌龄的十分同情与关切之情的。【投影片五】

2.同学们说说都还不错,如果把同学说的概括起来,加以整理,扣住构思立意或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有条不紊地说出来,那就更好了。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助读资料,看看人家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出来的。【投影片五】插入超级链接——助读视频资料

3.看了这段视频,我想大家应该认识概括整理的重要性了吧。整理后变零碎为整体,变零乱为有序。

老师根据大家的发言与刚才的视频讲解,结合自已的理解,对这首诗的内容和写法了做了一个梳理。

【板书二】扣题写景,融情于景;承景叙事,言情于事;因事化物,寄情于物;借物念人,抒情于念。

这四句诗从中国传统的文章学的观点看,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板书三】起承转合

4.刚才的视频讲解当中,重点提到了“明月”这个意象。【投影片六】助读材料: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个别物象的融合;意象是诗的主体,没有意象也就没有诗。

那么,“明月”这个意象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研究“明月”。【投影片七】作者为什么选择“明月” 这个意象来寄“愁心” 呢?(友情提示:明月在形状、光线、质地、空间、时间、温度、地域、文化渊源、作者的创作特点等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能与“愁心”联系上吗?)(1)形状感受——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光线感受——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质地感受——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4)空间感受——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5)时间感受——皓月长存,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6)温度感受(色调感受)——冷色调,有凄清之特点,与愁思相吻合。

(7)地域感受——扬州的明月天下闻名,杜牧有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诗人徐凝有诗《寄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投影片八】

(8)文化的渊源——有咏明月的传统。

(9)作者的特点——对明月情有独钟。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投影片九】

总之,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怀人、念远之情。【板书四】意象独特

用课本108页诗后的赏析提示中的话说,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读来回味无穷。【板书五】意境新颖

“明月”这个意象和其他意象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就营造出悲凉、惆怅、怀人、念远的新颖 意境。这样的意境显得开阔、宏大、奔放,这与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和飞动的艺术想像力是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助读材料,加深对“意境”的了解。【投影片十】助读材料:意境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进一步感悟这首诗美妙新颖的意境。活动4【活动】辨读

1.过渡:本节课的第三个要求是辨析。课本108页注解④说“随风:一作随君”,那么,你认为 “随君直到夜郎西”与“随风直到夜郎西”哪一个更恰当?为什么?【投影片十一】 2.除了课本注解中提到的异文以外,这首诗还有课本注释没有提到的异文:首句写作“扬州花落子规啼”,那么,你认为“扬州花落子规啼”与“杨花落尽子规啼”哪一个更恰当?为什么?【投影片十二】

提示: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言之有理即可。以下内容可供参考:从全诗判断,作“杨州花落子规啼”更合理,因为诗中似以地名串掇诗句,扬州、龙标、五溪、夜郎,分别是寄诗之地、被贬之地、路线、方向、蛮荒处所,四个地名巧妙嵌入诗中,甚为妥帖。这样首句点明寄诗在扬州,时令为春暮,只有寂寞的子规在悲啼。次句以龙标比王昌龄,点出经行的路线需过五溪。末句“随风”又作“随君”,两异文表面看虽无涉诗句的解读,但仍需辨清。“随君”从前后文关系看比“随风”更合理,因为是寄诗,按照体例,当然称“随君”好。前句已点明“我寄愁心”给“明月”了,当然是寄托李白愁心的明月的光辉照着昌龄西行,则“随君”是最恰当的安排,既然是月光伴随昌龄行走,月光是不会“随风”才布洒的,因此,李白的寄情不是通过风而是通过明月,也就是说李白将他对友人命运的牵挂投射于明月,再由明月折射给友人。古人很重视明月传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有明月才“与人万里长相随”,因此,“明月伴君”才讲得通。若是“愁心随风”,又何必寄情于月呢?何况李白寄诗在扬州,扬州最有名的是明月,当然会因月寄情,明月“随君”了。活动5【练习】说读

1.这堂课上到现在,你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2.看来,大家的收获不小。下面,我们来做练习,检验一下大家的收获。

①【投影片十三】如果将此诗拍成MTV(音乐电视),你来做导演,将选择哪些景物,设计怎样的场景表现此诗的意境? 提示:能结合诗句,言之有理即可。

②【投影片十四】请结合下面的句子,比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赠汪伦》这两首诗在具体写法上的异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提示:言之有理即可。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先说异: ①送的人不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送王昌龄,《赠汪伦》是汪伦送李白。②描写的景物不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明月,《赠汪伦》写潭水。

③写法不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抒情;《赠汪伦》运用夸张手法借潭水写友情的深厚。

④感情不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思念与关切的情感;《赠汪伦》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再说同: 两者描绘意象,营造意境的创作手法是相同的。3.最后,我们伴随一段音像,吟唱这首诗。

活动6【作业】写读

小练笔: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如果你化作明月,见到王昌龄会对他说些什么?如果你就是王昌龄,读到这首诗心里会怎么想? 活动7【讲授】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起

扣题写景

融情于景

承景叙事

言情于事

意象独特 转

因事化物

寄情于物

意境新颖 合借物念人

4.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板书诗题,介绍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二、生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直至能背诵为止。

三、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四、师和生一起理解诗歌大意。

角弓上的箭迎着强风射了出去,将军在渭城狩猎。

野草再枯,也躲不过猎鹰的眼睛,雪融化了,马也奔驰得很快。转眼间已经到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凯旋时回头望向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笼罩,原野上静悄悄的。

五、赏析诗歌

1、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2、风声与角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倒装句式。

3、“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

4、“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5.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以月亮为意象的诗词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情境,感受诗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诵读与“月”相关的古诗词,感知中国文人墨客的月亮情结。

3、激发学生鉴赏经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吟诵,感受月亮所表达的不同意境。学习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与宋词(课件1)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2、(课件2 音乐)看,这墨香古卷,从古代的唐宋王朝飘然而至,这其中,有诗人满腔的爱国热血,也有词人脉脉的儿女情长,有“谈笑洗尽古今愁”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意。这种风韵,这种凝重,需要我们用真心去体会,去承载。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诗人或词人的足迹,来品读那具有绝妙意境的经典佳作吧。(课件3)(经典诵读)

二、经典引读,引入意象

1、打开历史的长卷,一篇篇唐宋佳作跃然于眼前,(课件4)谁能来吟诵一下王维的这首《相思》。你来吟。(生读)

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借红豆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红豆寄托着相思之情)。那么,就让我们把这浓浓的相思之情融入这首诗中,一起来读。(生齐读)

2、从同学们的吟诵之中,我感受到了着诗人浓浓的相思之情。作者借红豆寄相思,我们把“红豆”称成为诗的“意象”,(课件5)古典文学中,诗人或词人往往借某种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抱负、志趣、思想观点等。(课件6)诗人王昌龄就用玉壶冰为意象来明心志,词人陆游通过对梅花的咏赞,表达自己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借意象来表达作者不同心境的这诗词两首吧。(生读)

三、解读“月亮”的不同意象

1、是呀,零落成泥碾(nian)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借梅花的清香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翻开唐诗宋词,你会发现,以具体事物为意象的诗句比比皆是,(课件)你来读第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你来读第二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三句大家一起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提起月亮,在唐诗宋词中,以“月亮”为意象的名篇佳作却是最多,那是因为,(课件

7、配乐)古往今来,月亮以她的清幽、皎洁、神秘、永恒承载了文人墨客太多的希望与寄托,太多的失落与悲愁。这时,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化作了:(同学们一起说)故园与思乡(课件),说起浓浓的思乡情,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曾经触动过无数游子的心弦(课件9),我请一位女同学来吟诵这首《静夜思》(女生读)从这位女同学深情的吟咏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我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说得真好,老师和你深有同感。)

3、月是乡愁的驿站,月光中盛满了浓浓的乡情,月落西沉,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江中渔船的灯火,诗人张继的思乡忧愁油然而生(课件),你来吟(生读)江枫渔火对愁眠,(课件)一个愁字,把夜笼罩的如此凄清,忧愁得难以入眠,接下来,我们就来链接一个小故事:(课件)谁能将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生读)

从这个小故事中,谁能解读“愁”字的意味,(思乡的忧愁,对未来的忧愁),诗人作客他乡的无奈,人生前途的失意,都尽在这黑夜、孤月之中。让我们带着淡淡的愁绪再来读这首诗。(生齐读)

4、当然,明月也是戍边将士的寄托,尽管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立刻回到家乡,但明月却成为此岸与彼岸的桥梁。我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来吟诵这首边塞诗《碛中作》(课件10)男同学:《从军行》(课件)

吟诵到这里,我想起了杜甫的思乡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是美酒,是故乡,但也是离愁,是相思,月圆人也园,明月千里寄相思。这融融的月色也就化为了(大家一起读)离别与相思(课件)

5、接下来的这两首诗词,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反复吟咏,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离别与相思之情。(课件12、13)红色的字体老师来读,黑色的字体同学们一起读。(课件)重读:黑色的字体老师来读,红色的字体同学们一起来读。(生读)第二遍:黑色的字体老师来读,红色的字体同学们来读,并需要反复一遍。

6、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词人心中那份离别的痛楚只有空中的残月(课件)可以知晓了。同学们,诗词吟诵到此,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古筝曲片段《春江花月夜》(课件音乐)。古今评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课件)被闻一多称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让世人为之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课件)。

(课件)赏析:皓月当空,诗人展开对宇宙与人生的遐想。此月,便是永恒的象征,与人生的短暂构成了诗意的对照,渗透着哲理意味。此时的明月,便是永恒和惜时(课件)的化身。当然,明月(课件)也是美的象征。(课件:出示诗句:)诗人王维眼中的月恬静、安逸。(你来读)词人晏殊眼中的月幽静、朦胧(你来读)。这恬静、朦胧的月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齐读)四:月亮的美称及神话传说

月亮,皎美、明净、柔和,被视为团圆、美好、光明、高洁的象征,正因如此,许多文人墨客以极其丰富的想像,赋予了众多贴切的美称。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都赋予了月亮哪些美称。(课件)。月亮文化,也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它源远流长,久唱不衰,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也有很多,但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课件出示)我们一起读。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热的人们无法生活,勇敢的后羿拿箭射掉九个太阳。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长生不死的灵药,要妻子嫦娥好好保管,准备挑选一个吉日两人一起吃。一天晚上,嫦娥趁丈夫不在家,从葫芦里倒出灵药,全吞下肚子去,嫦娥立刻飘飞升月成仙。(师直接吟诵嫦娥)你来吟,你来吟。

月亮,给予我们这个民族的是一种诗意的想象。欣赏一轮中国文人眼里的月亮,它太美,美得让人遐想联篇;它太孤单,孤单得催人泪下。它是一种寄托,寄托着我们对家乡、对亲友的不尽思念;它是一种见证,见证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起起落落!

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有关月亮的诗句抄写在自己的读书收藏本里,兴致之时偶尔诵之,不亦乐乎?

附: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碛(qi)中作 唐 岑(cen)参(shen)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mang)莽绝人烟。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琵(pi)琶(pa)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liao)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i)鸦,冷露(lu)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花落谁家。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春江花月夜(节选)唐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xian)尘,皎(jiao)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ji),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赋(fu)新月(唐)缪(miu)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xian),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o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e),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an)娟。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6.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通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

3、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春的美好;

4、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5、朗读、背诵诗歌。教具准备:

1、挂图有关春天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目,知作者并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文学家,又名苏东坡。

3、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题的诗。

二、生字教学

蒌蒿(lóuhāo)河豚(tún)

三、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读顺;

2、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听录音后画上节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想象的)

五、再自由读诗,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2、出问题。

诗意:竹林外开着三两枝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和了。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3、全体朗读诗歌

4、这画上,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5、诗人,画家为什么要写、画这些景物?

六、欣赏“正是河豚欲上时”

1、“正是河豚欲上时”哪一个字写出河豚具有怎样的心情? 生答:“欲”字写出了河豚急切的心情。

2、讲讲要上来的想到什么?知道什么?想干什么?

3、这么美的诗,请问诗中哪句是想象的?

4、这么美的春天在哪里?

(在惠崇和尚的画里,在苏轼先生的诗里,这就是绘画与诗歌的魅力)

5、放手学生自由讲诗、画画。

七、背诵诗歌

八、总结

7.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篇七

题(鄂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古诗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一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朗诵古诗及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块儿背上行囊到山中去走一走,我们现在就在诗人的指引下出发吧!

二、初读课文,总体把握。

.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指导学生断句。

3.根据正确的断句方法,齐读。

4.默读,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5.全班讨论,解决字、词义。

6.再次齐读。

三、分析诗意

出示前两句诗的图文。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板书:白云生处)

.自由读这两句诗,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总结: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登上了高山,抬头远望,山上白云飘荡的地方住着人家。

5.指名说两句诗的意思。

6.齐读两句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出示后两句诗的图文。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红于)

.自由读这两句诗,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总结: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傍晚的枫林晚景,那霜打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春花还要鲜艳。

5.指名说两句诗的意思。

6.齐读两句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四、总结提高,积累背诵

.齐读课文,想想全诗大意。

2.指导学生看插图,指导学生说说大意。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4.畅谈学后所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杜牧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略

2.略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傍晚的枫林晚景,那霜打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春花还要鲜艳。

【板书设计】

白云生处

红于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习,以强化记忆。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作者介绍】

唐朝杰出诗人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与相关的资料介绍】

《山行》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8.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篇八

作业题(鄂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

2.会认“偶、鬓、衰”3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朗诵古诗及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人。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性狂放,与李白友善。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

二、学生自读。

.学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2.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三、范读创设情境

.学习诗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

作者辞官回家、正式人道修炼时已是86岁高龄。骤然回到久别几十年的故乡,不免有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今昔对比,感慨系之:“乡音”可以保持不改,而“鬓毛”却不能使其不“衰”。(板书:老大回鬓毛衰)

未改的“乡音”使我时时忆念故乡,难以忘怀,但不知回到故乡时,故乡还能认得我吗?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本来天真自然而无深意,但这淡淡一句问话,却重重地敲打在作者心上,引发出无限的感慨:自己非但老迈衰颓,而且反主为宾,似被故乡所忘!个中悲哀尽在平淡一问之中。全诗以此有问无答的一句结束了,但弦外之音却哀婉不绝,久久回响在读者心田,让读者各自去想象、沉思。此诗的成功,全在其真率自然的感情流露。(板书:不相识何处来)

诗题“偶书”,不但说诗是偶然而得,也隐含了其诗来自生活、发于心扉的一层意思。第一、二句似说家常,起得平淡却又自然、真挚。第三、四句笔锋一转,便别开境界,以极富于生活情趣的儿童问客的场面,于儿童天真的欢乐中见出作者的悲哀,借儿童简短无意的问话抒发作者难言的情怀。

2.古诗大意: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3.学生表演。

4.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5齐诵全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贺知章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略

2.略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是:小孩子看见了我,并不认识我,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老大回

鬓毛衰

不相识

何处来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的一首古诗。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与相关的资料介绍】

《回乡偶书》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衰败、疏落。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诗]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该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9.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篇九

岑(cén)

2.词语释义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全诗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建功立业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本课为1课时。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全诗。

【难点】

背诵全诗,学习佳句。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品读诗歌讨论主题

导入一:歌曲型

[设计意图] 通过岑参的言语,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也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他就是岑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板书课题)

导入二:简介型

[设计意图] 直接入题,揭题激趣。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朵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2.关于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4.齐读。

三、再读古诗,赏析诗歌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家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亲人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道,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背诵古诗,讨论主题

1.诗中表现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什么?试着分析该诗句。

〔明确〕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搜集相关边塞诗,摘抄并背诵。

逢入京使 岑参

思念亲人 开阔豪迈

一、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的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二、著名边塞诗

1.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3.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4.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阅读《逢入京使》,回答问题。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解析】

1.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D(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李杰

上一篇:2019村官三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高级工程师英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