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的教学方法

2024-08-29

论作文的教学方法(10篇)

1.论作文的教学方法 篇一

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本文从从生活观察到思维培养、从多样阅读到知识积累、从自由动笔到多样评改几个方面来谈学生作文的培养的路径.

作 者:袁勤 作者单位:毕节市小坝镇中心校,贵州,毕节,551712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作文 思维 阅读 评改

2.论作文的教学方法 篇二

一、个性化的基础———独具视角的生活撷取

(一 )在生活文本中认识作文基础

首先, 丰富多彩的生活加上广泛涉猎的阅读能够保证个性化的实现,这是作文教学的基础[1]。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学生正面临越来越重的升学压力,所以日常生活就显得有些单调而缺少色彩,再加上所谓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比如音像、网络的巨大影响力,极容易造成学生落笔后的文字缺少可读性,并且在内容上显得不够真实。很多学生的作文随意摘取模仿,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千人一面,无病呻吟。要想使这种状况得到改善,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从中形成积极乐观的思维品质,最终能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真与善、假与恶。其次应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尽情吸纳社会上的新鲜气息,并切身感受到自然界的姹紫嫣红、风霜雨雪,感受到社会中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除此以外,教师还应使学生清楚,写作的丰富源泉来源于生活,但是生活的广阔性并非学生所能全面接触,若想扩大知识面,则借助阅读是较简便的方法,教材内外几乎所有经典作品均来源于饱学大师之手,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参加阅读课程、接触文学杂志等,让学生在阅读中间接接触生活,为作文个性回归奠定基础[2]。

(二 )在兴趣激发中体验作文快乐

初中生对未来充满向往与憧憬,想象多彩丰富、性格大胆热情,此时进行作文教学,需要尽可能将作文教学同学生情感需要相协调。比如若给学生安排记人的作文时,因为小学已经写过相关 内容 ,学生不容易再写出新意 ,也不容易感兴趣 ,教师便可以直接将题目设计为那段____的日子、一个的心灵独白 、_____,让我欢喜让我忧、爱_____上、我眼里的_____等半命题形式,如此,学生的思维便容易被激发,纷纷补足题目。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熟悉的地方着手,抓住某一个细节写[3]。当这种训练方式渐渐为学生接受以后,学生便更倾向于写一些深刻性的作文题目,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创作科学性或者哲理性的作文,分别开辟专题创作和友情、挫折、机遇、科学研究等话题有关的内容。因为题目灵活,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一般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个性化的表达———思维个性与自由创作

(一 )个性化思维的提炼

有个性化的思维才能有个性化的作文创作, 也就是说若想达到初中作文教学的个性回归, 则一定要首先达到思维个性化的训练,以便让学生思维更符合新颖性和独创性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思维个性训练时, 首先应当满足学生的想象力需求,满足想象力需求的过程同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相似,那就是同样应当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然而又有其相异性,那就是想象力需求的满足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更严格, 要求教师能够将作文内容、学生心理、课堂结构有机结合[4]。比如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在课堂中添加结尾的办法,使学生续写经典小说、扩写古典诗词,或者让学生在接触一些图片之后即兴创作作文,如无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这些任务是不易完成的。其次应当满足学生的思维深刻性要求,如果头脑中没有深刻的思想, 落笔之后的文章亦难有深度和个性可言。因此,教师可以依靠带领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评析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等办法, 使学生有机会对相关内容畅所欲言,给学生提供锤炼思维深刻性的机会。

(二 )个性化思维的应用

当学生受到足够多的思维个性训练之后, 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加强, 此时教师便要让这种思维特点与作文创作产生关系。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框架限制对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了程度不等的约束, 比如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中关于如何开关、如何收尾、如何议论等的方法介绍即是如此,而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时,那些千篇一律的评语亦足以束缚学生继续创作的灵感,使学生渐渐变得畏首畏尾,难以表达真情实感。若想避免这种问题, 充分展现学生思维个性,教师应当力图摒弃那些程式化的东西[5]。当学生进行作文创作时,只要文从字顺、言之成理,教师就应当予以肯定。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在指导学生裁剪内容时,要鼓励学生利用那些感人、真实的素材,比如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真实感受创作作文,将自身多彩生活、丰富感受形成文字,如果能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真实还原生活源泉,那么作文便容易做到鲜活纯真。

(三 )自由式表达的训练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 并让个性化思维同作文发生关联之后,教师即应指导学生进行自由式表达,以便让个性回归真正实现。我们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当学生身心真正置于自由的境界时,才更容易让思维与作文产生关联,才更容易在瞬间感悟中得到奇思妙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一题材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并指导学生不必受形式限制,而是随意表达出真实见解。例如针对一些居民到处扔垃圾的不合理现象,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创作文章,并且再次强调不必受文体的限制,可以采取书信的形式创作建议书,也可以采取想象的形式写垃圾的旅行,抑或是采取日记的办法记录见闻感受(可以说日记是初中生的绝佳练笔手段,有着其他以个性回归为目的训练所不具备的优势[6])。通过不同形式的作文创作,把学生的写作个性真正展现出来, 这样做不但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作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可以让作文课堂充满更浓郁的个性味道。

三、个性化的提升———阅读参与和网络辅助

初中作文教学的个性回归需要把握兴趣与生活源泉的基础,需要把握思维与自由创作的形式,做好这两点,个性回归便有了一些眉目,但并不能谓之尽善尽美。如果想把这项工作做好,笔者认为就应当加入两项内容,那就是阅读参与和网络辅助。

(一 )阅读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 引领学生模仿训练经典作品,这对学生作文个性能力提高是有利的[7]。比如《老王》一文朴实感人,属于现代文学的精品。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师提问:文章所用皆属平常字眼,为何会达到非常感人的效果呢?我们可否写一段和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有关的文字?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多个方面,比如善良、热情、严厉等。阅读完成之后,教师指出:为什么作者对老王那样能那么关心、爱护? 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我们现在回忆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看看能否写出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经过教师的充分引导,再加上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便能够纷纷举出实例。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这些实例形成文字,这种文字会更有生活,又因为受到阅读文本的影响,更有文学的味道。

(二 )网络辅助

所谓网络辅助即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借鉴网络语言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形成。首先可以利用网络语言给学生提供作文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作文个性回归的基础,学生一般都对网络文字较感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并再现网络交流场景,比如可以用聊天记录当做阅读材料,写出有关的想象作文,既可以是叙述形式的,又可以是对话形式的,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在网络语言中寻找到作文创作的个性突破口。其次,网络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社会网络语言中必然存在的待完善用语,学生经教师指导后予以澄清并纠正,这是利用了网络语言中的不规范用语, 使学生在纠正这些用语时形成感想,在帮助健全作文创作与语言应用规范性的同时,达到个性化表达效果。最后,因为教师对作文成品的评价用语单一僵化是限制学生个性表达的原因,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语言生动形象的优势,使之成为作文评语的一种表达方式,既真实且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学生作文的想法, 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自然,又从侧面促进作文创作的个性回归。

3.论作文教学的创新思维 篇三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97-01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束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空间,在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在禁锢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上表现尤为突出。如何破除作文教学传统模式,打开禁锢学生个性思维的枷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也是语文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这是关系到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化标准的严酷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上形成了工厂车间生产的模式化。在一些老师心目中,以传统的“优秀作文”为最高标准,由此所有考试理当统一“优秀”标准尺度,要求学生学会模仿,于是学生的作文是千篇一律,同一种开头和结尾,同样的词汇,同样的语言。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个性化语言完全被禁锢了。更有甚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作文选里的作文抄给学生背,考前背它个十来篇,考试时网中捞鱼,不对这篇对那篇。于是便有了试卷中的雷同作文。这种教学思想不但使学生对考试产生了侥幸心理,而且贻害了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分析、想象和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中暴露的弊端有很多,其严重地违背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和原则,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逼向死胡同,使学生的思维萎缩。

二、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作文是书面文字的表达,也是思想的表露。教学生作文也是在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感受生活,说真话,说实话,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培养健康审美情操,树立良好的文德,文风。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到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1、作文首先是教学生做人,而后才是学会写作。

2、不求篇篇优秀,但求篇篇有特色。

3、作文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4、不必担心写什么,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写。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作文教学应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写作

课堂教学为学生积累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也缩小了学生的视野,造成学生生活底蕴不足。因此要着力推动写作主体将狭小自我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放。使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合。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社会,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写出来的东西真实、生动、有趣、富有思想、个性鲜明。

2、加强课外阅读,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思路

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课外阅读,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书籍,古今中外的精美诗词。尽量多背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较丰富想象力的诗词,这些是引导学生写作思维的源泉。

3、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思维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作文

没有想象的作文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永远不会飞。因此,加强学生想象作文的训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1)自由命题训练。采用“观物命题”或“看图作文”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2)追述想象的作文训练。追述想象作文主要是以课文为前奏,想象课文中没有的结果,并构思命题作文。如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假设这样一种结果“如果小女孩被一位好心人收留”她的命运会不会改变。让学生以“不一样的命运”为题去想想该怎么写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

(3)读诗写作,训练想象能力。例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理解好“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含义。让学生展开想象诗中的故事,写一篇想象作文。

4.试论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篇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也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作文知识和技巧,培养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提高作文水平的能力,一方面又是对教师整体知识水平的一种检验和体现。但它的实际内涵却远非如此,而应是多种师生关系的浓缩,它将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心理等多种关系熔于一炉,使之在作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实现。它所包含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死板的说教和接受过程,而是一种以作文教学为纽带,进行探索、增进了解、加强认识、以求得共同进步的双边动态关系。可以说,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多方面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是多种师生关系的一种曲折展现,又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流方式。在这众多的关系中,则主要表现出师生的行为关系和心理关系两方面内容。

作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主要关系之一是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即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能动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作文教学则是教师通过讲授作文知识技巧来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表现为“一放”和“一收”的辨证存在。作文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它的成效与接受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一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与本单元的文体样式或主要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当然现在的作文教学趋向于只规定题目或给出材料,淡化文体,但即便如此,也要求教师先介绍有关的文体知识和表达技巧,然而再由学生进行个体的练习。这就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作文教学过程中,即在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作文要求基础之上,能运用某种表达方式写出明白晓畅、言辞达意的文章。而写作文的过程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心智活动,作文则是学生个性的直接展现,是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综合结果。作为教师要充分把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既要认真细致地介绍有关文体和表达方面的知识,根据教学要求布置学生相应的作文训练,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文体知识和表达技巧是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其意义在于启迪而非束缚。因此,作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激发和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南宋诗人谢枋得在《文章规范》中指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所谓“初要胆大”,即刚开始写文章时,不必太拘泥于写作规则、技法等原理、规律,因为这会使初学写作的人左顾右盼、缩手缩脚,不敢放笔,而应“广开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使其“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高言论,笔端不窘束”,对于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青少年来说,放手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让其充分发舒自己的才能和情志,张扬其青春个性,使其在笔走龙蛇、淋漓尽致的表达过程中逐渐走向“终要心小”,在不自觉中将自己的作文与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在一起,达到自觉“收拢”的目的,这样,就使作文教学完成了从“放”到“收”的过程,也完成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实现的能动结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对每次的练习有一定指向性,又不能在辅导上过于死板、具体、统得过死,更不能用条条框框去套学生的习作,恰当发挥其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在教师和知识技能的引导下进行大胆实践,积极尝试,并自觉向所学知识靠拢,实现主体的自由性和自觉性。

作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另一主要师生关系则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关系,即教师利用心理学方面的某些研究成果进行引导,以促进作文教学有效地开展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学原理如兴趣、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想象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利用学生某些心理因素实现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在诸多心理因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它决定了人的想象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展开,对于作文教学乃至其它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掌握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效果,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循循善诱的心理诱导,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吕叔湘先生说过,作文训练“要考虑怎样做收获大,而不至于弄得精疲力竭”等观点,无不提醒我们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又要注意学生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材料构筑“意向”的工程,技巧不可缺少,兴趣更为重要,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形象的说明了兴趣的.重大作用。教师能不能发现并把握学生的兴趣,使这种兴趣持续下去,决定着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和良好作文习惯的能否形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地想象、设想、推理,选取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来描写论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乃至学习动机;另外,我认为激发兴趣的另一方法则是让学生多看、多读好的范文,它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提供给学生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示范,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使他们由别人的成功作文激发起自己的尝试欲望,激活自己的兴趣动机,在头脑中建立起注意观察和善于思考的情志,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就连鲁迅先生在《给赖少其信》中也谈到:“文章该怎麽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鲁迅先生虽是谦逊之言,但也说明了多看多读对于培养作文兴趣的良好作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并善于利用学生兴趣这一重要心理因素,进行正确的心理诱导,在怡情养趣的过程中让学生变“难作”为“易作”,变“厌作”为“乐作”,使兴趣更好地为作文教学服务。兴趣有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展示,随之而来的将是作文水平的逐渐提高。另外,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开阔思路,对于一件事物,引导他们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作文质量。

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不仅仅表现在教师利用学生的某些心理因素进行正面诱导,提高作文质量方面,还应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即教师在把握学生个性心理变化基础上,使学生增强分辨能力,认清好坏善恶,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可能大家注意到,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如过去的学生好教育,这是由于当今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也造成了青少年心理的多元化、复杂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获取对象,自然“崇师”心理也就减弱。但学生作文的内容对象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特别是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更是学生注意力所在。教师可以通过作文的批阅发现并注意这些现象和事物带给学生的影响,抓住其好奇心理,及时与之进行心理交流,认可或否定其意见、观点,对于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认识事物、树立正确观念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知识和技巧、培养作文习惯、提高综合语文能力,检验教师整体素质的课程,还是师生行为关系、心理关系存在的舞台。它所包含的这两种主要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个体向积极方向发展及师生关系的拉近都起到一种催化作用。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把握好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两种微妙可观的主要关系,摆正个人在作文教学中的位置,恰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适时利用学生心理因素,实现作文教学与师生的双重进步。

5.论作文的教学方法 篇五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特殊性和人们心理、思维习惯的影响,衍生了区别于母语的特殊而又不规范语言变体,这种不规范和随意的网络语言不仅破坏了汉语纯洁性和规范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言的混乱,给人们带来阅读的障碍,青少年热衷于网络,也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这给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小冲击。本文在分析产生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和对中小学生书面表达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二、受网络语言的影响,中小学作文现状

现状

一、学网络语言入侵学生作文 老师宽容家长担忧

在与语文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在最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一位语文教学研究者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学生或多或少使用网络。有篇学生的暑期作文是这样写的:“暑期中,读大学的 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系‘偶’非常‘稀饭’的。那‘酱紫’,‘偶’就答应 GG带他去逛金街„„”,学生们往往喜欢把一些网络词汇运用到写作中,比如把我说成“偶”,把喜欢说成“稀饭”,把这样子说成“酱紫”等。对此,多数老师采取的都是既不鼓励也不反对的态度。但应尽量避免使用随意性的甚至含有错别字的网络语言,如果使用不当肯定是会影响成绩的。

现状

二、高考作文用词需谨慎 网络热词将被扣分

据了解,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各科命题专家对《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包括调整考试范围、考试要求等,它们是2007年全国实行“3+文综/理综”模式高考命题的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还分文、理科编写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作为配套书,主要包括大纲修订说明、考试要求说明、参考试卷等。语文不考繁难字,作文要平时训练各种文体,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

三、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1、影响到很多年轻人的汉语言表达能力

网络语言“入侵”中学生作文,更多人表达的是担心。一些网民忧虑地说,写作文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在作文中使用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学习规范用语。而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些粗俗网络表达,更形成了“语言公害”,已经影响到很多年轻人的汉语言表达能力。

王登峰说,网络语言的核心特点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快速口语”,很多情况下既不注重语法,对遣词造句也缺乏精心考虑,一味地追求简便、快捷。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文字的学习阶段,语言规范知识和应用能力尚不稳固,辨别能力差,如果平时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随意省略、随意用错别字等,难免会对正确、规范的语言学习和使用造成影响,并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影响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正常发展和提高。

2、使用网络词汇让自己变得“词穷”了,语言表达很单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网络语言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已然显现。海南省华侨中学学生吴湘雨是初三年级的优秀学生,她说,过多使用网络词汇让自己变得“词穷”了,语言表达很单一。

3、文字表达不规范、不完整,病句、错句、歧义的现象层出不穷

海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仲冬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受网络语言的影响,2007年以后入学的大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明显比前几届差很多,文字表达不规范、不完整,病句、错句、歧义的现象层出不穷,经常张冠李戴、错字连篇。

“最好让网络语言‘留’在网络里,离开网络后还是尽快‘转换频道’为好。”王登峰认为,如果一些网络特性太强的语言、甚至所谓的“火星文”过多进入中小学生作文,或者进入新闻报道、公文等公共服务领域,势必造成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问题,也会对汉语的规范使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

“如果不对中小学生热衷网络语言的现象加以引导,长期下去,汉语的规范用法有可能渐渐地被遗忘,这是很可怕的事。”海口市第九小学副校长吴少兰担忧地说。

1、引导孩子用得适时、适度、适量,并学会自觉地筛选网络语言。

但面对“杯具”“童鞋”“菌男”等诸多完全网络化的网络词汇,作为中小学老师,一定要引导孩子用得适时、适度、适量,并学会自觉地筛选网络语言。

2、加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仲冬梅教授认为,应加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她说,中小学语文教材既要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要增加童心童趣,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学教育,让孩子们能真正领悟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字学问。

王登峰建议,教师可实施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将规范的汉语言与网络语言进行比较,让孩子了解规范语言的严谨、精炼、凝重和高雅。还可以多举行一些经典诗文的朗诵比赛,让学生多朗读美文,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

3、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语言环境

此外,王登峰认为应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语言环境,鼓励网民在网络上不仅注重语言的创新和快捷,也要关注沟通和表达的顺畅和理性。同时,新闻媒体、学校等公共服务领域应严格执行国家的语

言政策,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社会语言环境。(“中国网事”记者赵叶苹、吴晶、周慧敏)

五、网络语言的合理之处

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网络简约化交流方式,应当客观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不能一棍子打死。语言本身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与完善的,上个世纪初,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了白话文运动。就是因为那场运动,我们今天的语言中才没有了“之乎者也”。在白话文刚出现的时候,也遭到了不少的抨击与抵制,而历史则证明了白话文存在的价值。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

王登峰表示,汉语言文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尤其是词汇。某种意义上看,网络词汇也是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有些生动、贴切的新词汇,如“给力”“浮云”等,符合汉语言的表达规范,它也可能逐渐进入到汉语的基本词汇中。

当今网络语言是汉语言和一种变体,没有规范完整的体系,还没有被大范围的汉语使用者约定成俗普通认识和接受。所以当前网络语言的泛滥,会造成语言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和粗俗化、破坏汉语言的纯

6.论作文的教学方法 篇六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八十三 小学作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教学论意义研究(下) 一连几天,“情境”的问题,老在我的脑子里面“晃”,我努力地用自己过去的一些教学精力来验证这个观点――“彩虹为什么是弧形彩带”、“研究小动物”……但,这些,毕竟是实践的东西,总得找到合适的理论支点呢? 12月4日,吴庆麟的一场学术报告,提示了我思考的方向。 吴庆林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历史上三次“知识与学习”的革命。他谈到第三次革命是“情境认知”革命。报告中,他谈到了“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由于时间关系,他没有展开讲。但是,“情境”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报告很短,没能展开。课余时间,我开始搜寻“情境”。 终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研究》(、8p30)上面高文的一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使我茅塞顿开。高文老师讲:学习使用一种工具,除了了解某些特定的规则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使用的场合和条件。后者,直接来自于使用这一工具的某一共同体的活动情境、共同积累的独特的洞察力以及共同体的文化。 读着这段话,我想到了课程标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语文的.本质特性之一是工具,作文,是运用语文进行书面交流的工具。作文这种工具的学习使用,需要“场合和条件”――“情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为“使用语文进行书面交流”提供了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的场合和条件。 高文老师还讲道:情境学习和情境认知的研究者都强调按照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改造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使学生有可能再真实、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数学家或者历史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习真正有利于对某一特定文化的适应。 这段话,使我从“改造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也重新认识了作文教学。世界是整合的而不是分割的,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该是整合的,在综合的真实实践活动当中来进行的。作文如此,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情境,真实的情境,为文实现这样的整合创造了条件。 [1]

7.论农村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

语文教学, 离不开写作。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农村学生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课堂教学, 轻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作文教学一般在课堂中进行, 课堂是作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 然后按照范文的格式和语句从事作文的创作活动, 导致学生抄袭作文的情况较为严重。

其实, 作文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是有感而发的产物。要把作文写好, 借鉴优秀作文无可厚非, 但是一直依赖优秀作文, 会把学生引入死胡同。我们知道, 农村孩子生活环境比较艰苦, 但是, 帮助家长参加生产劳动的机会很多, 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能够接近大自然, 更能够体验劳动的过程和快乐。把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就是非常好的作文。但是, 大部分学生不会这么做, 也没有这么做, 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出现了偏差。许多教师把作文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的范围之内, 更多地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 而不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写作的热情调动起来, 就不会出现学生在写作之前到处找《作文大全》之类的书籍, 看有没有类似的作文题目, 通过改头换面的方式来达到完成任务目的的情况出现。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很多, 作文教学完全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 让学生多体验生活, 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并阅读大量的课外书, 积累一定的词汇和语言。教师还应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 让学生把写作当成自己思想情感的自然表露。这样, 学生既能写出真实动人的作文来, 也能不断增强对作文的兴趣,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二、重视作文数量, 忽视作文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 教师往往布置大量的作文,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 一是可以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是通过多写多练,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 教学任务是完成了, 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承认, 在压力之下, 也许会产生动力。但从学生的实际考虑, 学生不仅要完成语文作业, 还有英语、数学等作业, 学生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轻松。在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形下, 加之写作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导致学生为了完成任务, 而走上抄袭的捷径。表面上看, 学生写的作文不少, 但是真正属于自己亲身感受的东西并不多, 时间久了, 就会形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

要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不妨少布置几篇作文,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写作的质量。同时, 作文写作数量少了, 教师也有时间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进行认真修改, 从而保障每次作文的写作和修改都不流于形式。另外, 在作文讲解的过程中, 也就同一篇题目的作文, 先在班上读一篇较差的作文, 让学生分析写作失败的原因, 并提出修改的建议, 再讲解一篇非常好的作文, 让学生在正反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写作的不足, 为今后写作积累一定的经验。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题目, 多次进行写作, 不论写作质量的高低, 要求每位学生每次提高一点点, 并对每次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弱

学生写不好作文,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过于狭窄。如写记事类的作文, 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好人好事, 很少有学生去写坏人坏事。描写人的外貌特征, 也是千人一面, 这除了学生抄袭的成分外, 更主要的是学生缺少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辨能力。

学生每天要接触很多的人和事, 有些人和事应当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并没有留心观察和思考这些事情, 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无事可写。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辨能力。比如, 教师随便拿出一支粉笔, 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形状, 引导学生说出它有多少种用途, 以及粉笔的成分、贮藏等, 也可以联想到与粉笔有关的其他物质和故事, 尽量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就最近发生在校园周边的事情,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 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 从而解决学生遇到作文题目后思维狭窄, 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四、学生抄袭现象普遍存在

在学生提交的作文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抄袭范文的情况。在学生的眼里, 范文就是写作的标准。在农村, 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 家长往往会给孩子买不同种类的作文书籍。每当作文布置下来之后, 学生就会根据作文的类型, 参照范文, 改头换面, 就变成了自己的作文。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

作文是特定生活的再现, 对教师而言, 发现抄袭作文并不难。不同年级的学生, 写作水平是不一样的, 低年级的学生很少会写出高难度的作文来, 也不会使用一些高年级学生才能掌握的词汇和语句。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 农村学生一般也不会写出城市生活的一些人和事。只要教师认真, 就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对于经常利用手机上网的教师, 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在网上进行检索, 看学生是否有抄袭网络文章的嫌疑。当然, 这需要花费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但对于杜绝学生抄袭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对于作文好坏的评判, 也许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最起码作文要“真”, 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 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 而不是记忆和照搬别人的东西。因此, 学生的作文除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字体工整等要求外, 必须要求内容真实。对内容虚假、涉嫌抄袭的作文, 教师一定要进行批评教育, 让其重新写作, 即使写得差一些, 但必须养成不抄袭范文的习惯。

8.论作文教学的科学化 篇八

【关键词】作文 教学 科学化

严格地说,现在的许多学生,大多都不爱写作文,也不会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作文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内容少,过于概况笼统,缺少可操作性,实际教学中“一千个老师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化,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一、作文教学目标的科学化

1.开设更多的语言交流课程或者课外活动,诸如对话、演讲、辩论、表演。让全体学生都是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2.编写专门的写作教材,给学生更多的作文范例,尤其是适应时代要求,反映时代特色的例文。

3.先育人,后作文。一个人先有好的立场观点、思想态度、修养境界,然后言意互转,落实到文字上。

4.把作文课上成全过程的实践课。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作文综合性强,是深层次思维的结果,当前学校教育的封闭性、被动性、强制性,都要求我们认真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引领他们主动愉快地跨入作文课堂。

二、作文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1.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有的创新都是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而一定数量的、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例文的展示、比较和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当前语文教材的问题非常突出的是,多数课文不能做作文的范文,学生不能仿照课文来写文章,老师只能另外找范文给学生看,由于老师责任心和能力千差万别,范文质量参差不齐。语文要跟上时代,首先是教材要着眼时代,反映时代,而老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鉴赏、比较、借鉴、吸收。

2.先实践,后作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相比较而言,从书本、老师、父母那里学习都是间接获取,其真实性、可信度和说服力都要打折扣。先去田野里种庄稼,间苗,锄草,然后再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早上三点起床,拿起扫帚,穿过伸手不见五指的小胡同,冒着北风和零下20几度的严寒,来到城市的街道上,清扫垃圾,然后再说清洁工的喜怒哀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生活实践的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

3.老师要走在学生前面,做“下水”文。“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下水文是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也就是教师写的范文。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一方面是教师从根本上取得作文教学的主动权而坚持各种形式的练笔,另一方面是布置学生作文时,教师本人也同题作文、品尝作文的甘苦,取得切实的经验,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写作。审题、立意、拟题、选材、组材、布局谋篇、修改定稿。老师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4.处理好模仿与创新的关系。作文的本质是创新,清朝桐城派文论家刘大魁说:“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无论何时,教者都不要只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套路,而是让学生在几个套路中选择自己中意的一个来模仿,并尝试有所突破,及时肯定和表扬所有的创新。

三、作文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1.激励性原则。一无是处的人是没有的,没有亮点的作文也是没有的,语文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努力发现学生在内容、形式、手法上的尝试和创新,通过表扬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和强化,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2.发展性原则。学生自己建立阶段性的作文评价报告,给家长和老师看。家长和老师应关注学生取得的哪怕一点点进步,并向学生加以公开表扬,至少是一个赞美的符号,一句鼓励,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给学生莫大的信心和动力,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幸福。

3.工具性原则。文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是一件工具,只要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件工具的使用,作文符合题意、文从字顺、思路清晰、语言通顺、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或者极少),就可以给鼓励和高分。

4.超越性原则。作文达到艺术的境界,可以给出超过规定分值的分数。可惜的是,近年来已经少有作文分数超过规定分值的现象了,这是学生作文评价的一大退步。一张张稿纸就是一个个摇篮、一个个舞台、一块块田地,学生在上面成长、舞蹈、耕种,这里面倾注的心血、凝聚的劳动、沉淀的智慧,不是用分数可以衡量的。

那些热爱写作,致力于写作的学生,写出的作文目的明确,充满激情,感召力强;立足点高,大气磅礴,启示性强;思路清晰,材料丰富,说服力强;巧用修辞,文采飞扬,富于美感;段落匀称,书写美观,卷面整洁,赏心悦目。我们面对这样的作文,不吝啬分数和赞美,就是给学生打开了发展的一扇窗,给语文学科铺设了一条金光大道。

9.浅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九

【摘 要】 在小学阶段,为作文教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同时加强他们作文想象力的培养,促进作文的写作;精心设计作文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快乐中写作;欣赏地评价他们的作文,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点燃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依然是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

1作文要联系生活,学会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在精品引导之后,学生明白了文章中作品好在哪里,怎么才能学以致用,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长处呢?我的做法是仿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观察去想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训练和巩固的目的,如:我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就采用精品赏析和仿写练习相结合,效果不错。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精读课文想作者狮子真有趣分几层,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两层,每层一个意思,①写狮子大小,你对狮子大小有很清楚的认识,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所以我们对狮子大小就有了一个明了的认识。②写狮子形态各异,作者也写得很精彩怎样精彩呢?学生们马上主可以分析出运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手法和仿佛……仿佛的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在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我及时地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品评、指导,让学生写一段话。

2多引导,激发学生想象力

我们多学的文章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适合学生口吻和知识水平的经典例文、范文。可见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精彩的一面。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怎么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面,学习作者的观察手法,精彩片段的认真分析、讲析、赏析事故学生领会,体悟作者写作方法的一中有效途径。如我在讲授《风筝》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哪一段写得十分精彩,学生很自然的就能找到文章的“天空中的风筝……仿佛在宇宙中飞行……”怎样使学生的作品也能如此精彩呢?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但文章如此生动,有什么绝招吗?同学们思考片刻后,有的同学发现了其中奥妙,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说:“老师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我说:“对了,这仅仅是其精彩的奥秘之一,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在认真的品读后,说:“老师,几个比喻句连在一起使文章看起来很有气势。”我说:“你真聪明,你发现了新大陆,了不起。同学们这种写法叫排比,同时你们看文后还给我们留一个长长的省略号,让我们去放飞想象的翅膀,使人有言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感觉。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使自己的作文有闪光点、精彩处。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写一段话也用上以上这些手法使字的文章光彩夺目呢?自己把作者设写完的话补充完整。”同学们展开想象写出了“随风飘动的孙悟空(猴子)高举了闪闪发光的鑫箍棒,好像在说:‘呔,妖坚哪里逃’等优美的段落。”由此可见不是学生写不好作文,而是教师指导的是否到位、具体,是否真能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3大量读写,学会积累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感到“没有东西写”、“无话可说,言之无物”。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术问题。”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意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可见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作文材料。教学时,我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通过大量的读写训练,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快速作文的材料。要求学生每天都要看看报纸和电视新闻,了解、关心时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下当天的重要事情和有关趣事,以备以后写作文时运用。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三篇课外读物,并要求学生分别用摘抄型、提纲型和感想型这三种方法做好读书笔记,为快速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4对学生作文进行适当地评价

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所以,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10.论文 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篇十

第一章 引言

当前,小学生作文教学重写法,轻过程,已严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这种教学方法导致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要改变这种局面,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由“封闭课堂”走向“开放课堂”,走作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第二章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2.1﹑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背景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教育主张,对学校教育脱离现实生活,难以适应生活需要的弊端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这些话都充分表明: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

当前,很多学生的生活圈子非常狭窄,同龄间少交流,少集体活动,再加上本身基础知识不牢,阅历浅薄,认识水平有限这就导致他们的生活积累、思想情感的贫乏,他们写作常常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再加上教师对作文的种种要求“立意要高远,结构要模式,腔调要老成”,“听话”的小孩子们就一一照办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开笔‟,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他提示道:„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写了八十多字,末了说:„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尔‟字„乎‟字旁边博得了两个双圈。登高自卑本没有什么说的,偏要你说;单说登高自卑不行,一定要说到为学方面去才合适。”

第三章 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叶圣陶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其实“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作文与生活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看田间绿草,听林中小鸟啾啾,写封信,写张请假条等都表明作文需要生活,生活需要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取材。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3.1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

关于社会生活的素材,举不胜举,比比皆是,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人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大自然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雪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视生活经验积累,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而关注社会生活是学生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里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3.1.1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作为教师应该给多点学生自由,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各色各样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比如说,可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小交警”、“清洁队跟班一日”、“我是售货员”、“我是小记者”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升华学生热心助人的情感。

3.1.2大自然中的体验。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引领学生走向自然,不但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看祖国河山,听鸟兽虫鸣,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我们可以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生在那里参观、玩耍,获得了大量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第一手材料。这种开放式作文教学得到很多教育者的认同,它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在体验中形成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3.2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有计划开展校内活动是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生活情趣,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杜威认为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把学生引进生活氛围浓郁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个人体验,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他指出:“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地,哪里充分地运用了戏剧、游戏和活动,哪里就存在种种机会。”

3.3、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作文训练当中,可以实行让学生多“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的方案,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买菜、购物、做饭等等,然后让他们写一写,说说亲自当家的感受。真可谓生活体会有多深,写的就有多真,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

第四章 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的途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对作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想教好作文,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两者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这样一篇作文永远都是干巴巴的,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让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呢?下面只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4.1溶入社会,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比如面对污水横流、乱砍乱伐、废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将会带给人类的危害。4.2注意观察,积累经验

要写好作文,注意身边的人和事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张煜恒老师在指导作文时认为:我在教学写作《我们的校园》时,先带学生到校园各处观察,引导他们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能挖掘平时没有发现的地方。再按照方位顺序,从校园门口的两棵松树写起,教学楼,左侧的操场——学生的乐园,以及后面的学生公寓。并且重点要求抓住一个地方具体来写。观察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做导游,向大家介绍校园风景,教师及时指导评论,分析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

第五章 搭建融洽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那我们应该搭建什么桥梁来融洽两

者的关系呢?下面也从四个方面来谈实施策略。5.1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取水”。

学科整合,拓宽视野。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学科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作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拓宽学生写作视野,多体验多感受。如:在校运会上,让学生都做做班里的通讯员;美术课后,让学生写写想象作文;数学课后,让学生谈谈游戏过程;实验课后,让学生介绍实验步骤。这些作文素材都是可以随手从生活中拈来的,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大胆想象,丰富体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想象,丰富写作体裁,使学生学会创造生活。5.2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

5.2.1 准备阶段生活化。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全凭平时积累,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体验,感悟。

5.2.2 指导过程生活化

小学生正处于非常崇拜,依赖大人的年龄阶段,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物懒于思考,当出现问题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人身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困难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作文指导生活化主要通过活动实现:

(1)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提倡个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知,体验,积累素材,教师在这过程中充当带头人,带领学生走出课

堂,走进生活。

(2)校园活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沟通交流,团结友爱。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表演、办手抄报、游戏、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

5.3作文教学手段生活化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作文教学只通过语言文字来说教,那就等于在课堂弹催眠曲,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导致课堂上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大家都苦不堪言。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好能使用一些工具,给学生一个惊喜,或者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回忆,创造想象。

5.3.1利用图片、简笔画或生活物品来进行教学。这个方法既通用又实用,它适合所有地区的作文教学,简单又方便,利用这些工具多少都能激发学生好奇、探索欲,同时也能起到定格生活瞬间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对物品和已有生活的对比,形成不同的感受,诱发习作兴趣。

5.3.2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现代教学媒体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感性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弥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5.4作文评价生活化

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是教师独自面对一大叠作文逐字逐句的批改,耗时费力,又不能及时反馈,真是吃力不讨好。学生关注的永远是他的分数,当他们拿到作文本,他们只会扫两眼分数立即把作文本盖上,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那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作文评价究竟应该怎样呢? 5.4.1 作文评语多样化

实习的时候我认真观察了那里语文教师作文的评改情况,发现每个教师在评改作文时都会写下几句评语,好的几乎都是那几句话,作文思路清晰,内容详实,观察仔细,写字工整漂亮;不好的则是这几句话,都不知你写了什么,离题,重做。这些话语总是那么生硬、呆板、俗套。学生看多了也就麻木了,丝毫引不起注意,抱着要骂就骂要批就批吧,没关系的心态。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评价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这三种评语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1)针对性评语。这种评语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文做出恰当的评价,可以针对某个词、句子、某段文字或整体结构,文章思路,语言等对他们的优缺点做个详细的点评,使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又还需要改正。

(2)启发性评语。学生作文哪个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或对习作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思想,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来或在旁边提出自己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形成爱思考的习惯。比如,“弯弯的月亮象香蕉”,如果教师不同意这一看法就可以把两样物品画出来做个比较,还可以配个问号,增强学生的探索欲,不过可能这些评语可行性有限。

(3)激励性评语。叶圣陶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现在都提倡欣赏教育,所以对习作中的优点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激励性话语也不宜过多,要针对习作内容而言。这种做法也可以通过符号点评方式来进行,比如利用星星印章配上鼓励话语。

5.4.2 作文评价主体多样化

曾经看过生本教育的作文教学课,“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笔者特别欣赏其中的点评手段,它主要通过自评、互评、联评、教师评和社会评来进行。

(1)自评。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让学生自评是教师肯定学生权利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过思考肯定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过自评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别人参考,进而提出意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勇气和接受能力的一种挑战值得发扬。

(2)互评。互评主要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自己不一定最了解,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他人的眼光,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或许你会顿时豁然开朗,同时大家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渗透了对以往生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成长。

(3)联评。即选几篇较好的作文印给学生,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评析作文标准的方法,还可以在评析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优美

语句,激励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同时提高自己批改作文的水平。

(4)教师评。很多人认为教师不应该作为学生作文的点评者,一怕挫伤了学生自尊,二怕打击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就我看来教师永远是学生的引领者,他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点评中来,学生毕竟是学生,经历浅学识薄,学生的点评不一定中肯,因为教师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在学生点评完后给予适当的补充能弥补这种认知差距。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它从头至尾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描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就是呼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做生活的主人,它是解放学生思想,解放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微素.浅论作文教学生活化[EB/OL].

[4]衡南县咸塘中学.张煜恒——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体会[EB/OL].[5]杜威著.学校和社会[A],见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我的弟弟真淘气优秀作文下一篇:强化整体管理,提高临床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