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共8篇)
1.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篇一
附件2: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办法
为了贯彻落实《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工程,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我厅决定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在我省普通高等学校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现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内容和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引导高等学校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项目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促进作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
通过项目实施,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大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项目实施,引导高等学校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践教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在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形成一批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特色鲜明,应用范围广、受益面大、效果明显,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力争部分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十二五”期间,省教育厅每年组织实施200个左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
二、申报条件与要求
1、申报项目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主持人年龄在60岁以下,编制在本校的在岗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或教辅人员,项目主持人为教师的,须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并承担低年级本、专科学生的教学任务;项目主持人为教学管理人员或教辅人员的,须在相关岗位工作5年以上。
(二)本科院校的项目主持人(教师)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并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高职院校的项目主持人(教师)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表彰并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学管理人员或教辅人员申报项目,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三)项目主持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究积累,承担完成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并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2、项目主持人仅限1人,参研人员不超过5人(含主持人)。人事关系不在项目依托学校的兼职人员不得作为项目主持人,但可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研究。项目主持人每年限报1个项目,项目在研期间不得作为主持人申报新项目。主持人和项目组成员在研的项目不得超过两项。
3、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参照省教育厅发布的《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指南》组织申报。申报项目要符合以下要求:①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设计方案合理,预期成果明确;②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③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究力量,在经费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有可靠保障;④已列入校级立项,取得初步研究进展,并获得经费资助。
4、优先考虑教学第一线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立项申请。主持人为校领导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例不得超过20%。
5、优先支持与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文化强省密切相关的研究项目。鼓励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专业合作,鼓励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6、项目应注重与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项目的协调与衔接,避免低水平重复,促进资源共享,提高项目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
三、项目评审与实施
1、项目评审和立项。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申请书》,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请人所在高等学校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并对申请书等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将拟推荐立项的项目公示一周,对公示后无异议的项目按照申报名额,向省教育厅推荐。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立项建议,将拟立项的项目公示一周,对公示后无异议的项目予以批准立项,下达项目经费。
2、项目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两种类型。学校主管部门(有关厅局、地方政府、企业所属学校)应给以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应提供配套经费。
3、省教育厅每年组织专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下一高等学校项目申报和立项名额、经费资助的重要依据。项目主持人每年须向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提交《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进展报告》,其内容将作为项目结题的重要依据。项目承担学校每年须向省教育厅报送本校项目的总体进展情况,并对项目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4、项目承担学校和项目组不得随意调整、变更项目名称、研
究计划、研究人员、研究期限。确需进行调整变更的,需由项目主持人提出申请,所在学校签署明确意见后,报省教育厅批准。
5、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的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为省部级项目。
四、项目结题验收
1、项目结题前须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项目任务完成后,主持人向学校提出项目结题申请,项目承担学校向省教育厅报送《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汇总表》及相关材料。重点项目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一般项目可由省教育厅委托项目承担学校进行结题验收。
2、项目的研究成果须标注“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否则不得作为本项目的成果进行验收。
3、省教育厅对成果突出的项目,在项目结题后继续给予立项支持,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国家级教学名师。
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把提高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之中。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本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计划,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项目,切实加强对承担项目的指导和管理,在人员、财力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要把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项目作为重要抓
手,建立省、校两级立项制度,以项目的实施,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2.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篇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世界文化开始迅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呈现大熔炉之态, 出现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同化的问题。为了保存和维护各个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声音, 早在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就提出强调要处理好世界各个不同民族音乐中本土音乐文化与全球多元音乐文化的相互关系。在1964年的布达佩斯国际音乐教育大会上, 音乐教育家佐尔坦在会上对音乐教育多元化教学理念做了初步的研究成果报告, 也正是这此报告使得音乐教育多元化教学理念跃为世界共同讨论的研究性话题。而这一理念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将我国本土音乐文化与多元化音乐教育结合是我国目前发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首要战略目标。2004年10月由中央音乐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世界多元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的胜利召开, 使多元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必然的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 我国各大高校分担起了对其本土音乐的传承发展的工作重任, 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作用。也有部分研究者把本土音乐的传承发展模式的方向朝向的高校专业音乐教育, 但是对于本土音乐教育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少之又少, 也因此使得各大高校在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这一领域还处于发展初期, 没有系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
二、山西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现状之“忧”
(一) 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理念之缺乏
山西高校在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音乐专业教师教学理念大多较为陈旧, 而理念的指导直接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传统的“欧洲中心论”教学方法还占据着教师们教学思维模式, 对山西本土音乐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音乐教学制度上 (以模仿教学口传心授为主) ,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二) 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课程设置不足
上面已经提到, 由于中国长期受到“欧洲中心论”音乐教学的影响, 山西高校专业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以专业技巧和西方音乐理论为主导地位, 这对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的实施来说困难重重。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的多元化, 其教学内容和过程复杂性较大, 重点在于知识面的扩展, 而不是专业技巧的授受。所以, 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对于相应的课程数量和课程种类的要求较大。山西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实施过程中, 大多音乐教师注重点在于音乐表演技巧的讲授, 加上多元化课程数量的不协调性, 从而造成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多元化这一核心性的内容缺失, 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实践成效差。
(三) 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山西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的关键性在于内容的多元性。首先, 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没有其教学专用教材, 导致多元化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缺失已经稳定性的不足。纵观世界上各种科学的音乐教学法, 如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为国际上极具代表性的音乐教学法, 这些教学法在其教材上的编篡都经过了几代优秀的教育家的智慧结晶, 也都经过各个国家的教学实践, 可见其系统性与科学先进性。再者, 山西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目前教学内容只停留在山西民歌的演唱教学上, 知识教学层面处于表层阶段, 导致部分学生对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从而导致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课程效果不理想。
(四) 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师资薄弱
我国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具备多元化音乐教学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 所以我国本身就缺乏音乐多元化教育性人才。在山西各大高校, 具有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专业性教师的比例对于音乐专业教师而言, 微乎其微。对于大多数音乐专业教师而言, 其知识结构与教学观念较为传统, 导致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不合理化。对于少数具有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意识的青年音乐教师来说, 由于自身教学年限限制, 加上在山西本土音乐的研究上缺乏权威性,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付诸实践。
三、山西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推进的几点建议
(一) 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理念的转变
山西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政策到高校再到教师, 如果指导思想出了问题, 那么改革将会挫折不断, 甚至失败。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推进与展开, 学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上与教师课程指导上都需要科学先进的理念进行指导, 能够适应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的课程安排, 并且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指出快速地进行调整。而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实施的顺利性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把相对单一的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向多元化音乐教学转变是山西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的第一要务。只有了解吸收先进的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思维, 才能真正的推进山西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 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山西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科学的课程体制的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加上山西本土音乐特色, 其课程设置理应从民族乐理知识、民族史论、民族音乐改编创作、表演及相关学科的融合进行展开。必须保证多元化教学课程的完整性为前提, 与高校协调做好专业合理的安排。
(三) 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柯达伊教学法研究者们, 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特点和不同教学法要素编篡了适合各阶段的儿童的教材。第一本根据柯达伊教学法编写的教材是《歌唱者》, 由凯伦伊1938年专门针对中学生汇编。1943年, 由凯伦伊和柯达伊专门为幼儿编写了一部《学校歌曲集》。让·亚当认为小三度是幼儿最易唱准的音程, 所以在1944年专门对此出版教材《歌唱教学》。1953年, 柯达伊的学生爱尔瑞贝特·索妮出版教材《视唱和记谱教学法》, 介绍最完整的首调唱名法……针对山西省高校音乐专业学习者, 需要一套完整系统的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体系。编篡关于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的教材是达到更好教学效果和科学进行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步。
四、结语
山西高校本土音乐教育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推进是山西省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这一重任对于地处山西的各大高校来说责无旁贷。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探究, 还是教学模式的实施都和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密切相关。因此, 对于展开山西高校本土音乐教学的研究是当今高校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
摘要:目前, 中国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更好的将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与各个地方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相结合。在跨世纪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大趋势下, 山西音乐教育界的学者研究人员在山西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问题上应予以极大的关注。本文对现阶段山西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更好地推进山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山西高校,本土音乐,多元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黎.从世界文化发展谈世界音乐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3:44.
[2]曹翎.高师课堂呼唤多元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 2005, 07:38.
[3]唐朴林.俄国人·日本筝和歌谣[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3, 04.
[4]孔义龙.20世纪美国多元化主义音乐教育述评[J].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1999, 01.
3.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篇三
关键词:独立学院;体育俱乐;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5-0073-03
1 研究目的
在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引导下,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教学体系不适合当前的学生需求。目前,中国部分高校已经率先开展此模式,实践证明,此模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21世纪高校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求,构建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已经在部分院校实施,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独立学院开展此教学模式,要低于普通高校。山西省的独立学院中,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运行了7年,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果。学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制为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为前提,培养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培养其自主积极的体育学习,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根据目前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运行模式,我们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文章对其实施过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山西省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08级大学生,体育管理系负责人及体育教师,并走访部分高校的体育系有关专家。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CNKI查阅了近10年国内外的相关书籍,论文50余篇。从理论上对文章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为文章的设计、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于2009年9月-10月,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1~2年级的本科大学生共500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238份,女生242份。并对问卷做了效度和信度检验,R=0.9,P<0.01。
(3)数理统计法。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用SPSS11.0软件和Excle2003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验证计算结果得可靠。
(4)专家访谈法。走访了体育界的专家、学者,在高校发放问卷期间,走访了各高校的体育部主任及体育教师。
3 山西省独立学院开设体育选修课的现状
3.1 体育选修课项目设置情况
传统体育课是以一个班级为教学单位,由一名教师按预定的项目进行体育学。每个教学班中的学生喜好不同,造成部分学生积极锻炼,而另一部分却是消极应付的现象。俱乐部制体育是打乱班级界线,由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等情况,开设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身、武术、健美操等项目。在走访了部分独立学院后,调查表明,一年级开展的项目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学习体育基础课程。在二年级开展的体育选修课程,都是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田径、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项目为主。调查显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开出的体育选修课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田径、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瑜伽、啦啦操、棒垒球、空竹、跆拳道、散打女子防身术、健美、和保健项目设置较全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保健课是为兼顾特殊学生而设置的一门康复选修课程。
3.2 各个项目人数的分配,看出学生对各个项目的兴趣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大二年级在校学生达3 500人,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在选修所设的16个项目中。其中,选报人数最多的项目,体育舞蹈占13%,羽毛球占12.5%,健美操占11.7%,乒乓球占11.3%,跆拳道占11%。而男生最喜欢的是散打,其次是羽毛球、跆拳道、乒乓球、篮球。最不喜欢的是武术、健美操。女生最喜欢的是体育舞蹈,依次是瑜伽、健美操、啦啦操。从各个项目学生上课的人数,看出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和武术、田径等项目,学生人数在逐年减少。瑜伽、体育舞蹈、跆拳道、散打等近年新开展的项目,受到学生的欢迎。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项目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调查结果说明,当今社会流行的项目受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希望开展新兴的项目。男生对有身体接触的、对抗性强的、能体现力量与速度的项目感兴趣,而女生则更喜欢一些对抗性小、运动量小、能体现女性柔美的项目。新起的项目受到学生的喜爱,有75%的人希望从一入校就上选修课。
3.3 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经过本院7年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我们于2009年11月对在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300人中,有239人表示喜欢上选修课,占总人数的80%,有6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传统体育课,有21%的人无所谓。还有65%的学生希望体育俱乐部课程应该设置到三年级,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喜欢的项目有更深层次的学习。这说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传统的上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而选修课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喜欢体育,从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4 独立学院开设体育选修课的主要障碍
随着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体育教师占学生人数的比例较小,现阶段教师人数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体育教师普遍是本科学历,在近几年中,青年教师中研究生的人数在增加,还有部分教师需要进修,可以说每个教师都在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逐渐的使得体育教师的压力增加,工作量加大。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场地建设及器材不是十分满意,没有配套齐全的室内场馆。统计结果表明,有部分学生因为上课要在室外进行,就选择室内上课的项目。而器材方面有些单调,有一些项目需要尽快补充器材,使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3.5 独立学院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尽人意。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由专职教师、外聘教师构成,外聘教师主要以高校在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主要是以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为主。目前,山大商务学院体育专职教师34人,在职称结构方面,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仅有3人,中级职称为8人,仅占教师总人数的32%,其余皆为助教职称。教师队伍年轻化,职称较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的构成,对体育教师梯队的建设极为不利。在学历构成方面,有8名硕士研究生,其余皆为在读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年龄构成方面,40岁以上的老师3位,30~40岁之间的有10位,其余教师都是30岁以下,呈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4 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在独立学院中开设体育俱乐部是推动高校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积极举措,应当提倡。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采用俱乐部模式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新的组织形式。体育俱乐部课程内容要紧随时代的特点,符合社会流行的发展趋势,开设的体育项目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意识。统计结果表明,部分学生希望自己能较好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而少数学生是因为要通过体育考试而参加此项目,应该对他们加以引导,端正其锻炼态度。
4.2 注重和培养学生体育爱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要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此教学模式的运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养成众生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及体育实践能力,也有利于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内容的安排、练习方法、难易程度上把考核标准确定在中间层次,照顾大多数同学。要使得兴趣浓厚、技术、体能较好的同学尽快的提高并表现他们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照顾有兴趣但相对接受技能较慢的同学。据统计表明,部分独立学院在开展此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在教学大纲上规定,实践实训要在各个俱乐部教学内容中体现。教师可以在同层次的学生中制定教学比赛,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
4.3 开设学生需求的新项目
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日趋成熟,对独立学院学生体育选修课的项目设置,要根据学生的身体需求和心理特点,设置学生所需要的项目,例如体育舞蹈、瑜伽、羽毛球、健美操、等热门项目。而对以前在体育必修课中接触较多的“三大球”与田径项目兴趣不高。所以开设的体育选修课应新颖,例如街舞、毽球、啦啦操、网球等,尝试将相对枯燥的田径等项目代替。
开设的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开设的热门项目中,如: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项目,学生过于集中,而本校没采用网络选课,造成这些项目人数过于集中。而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原因无法开设,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课。据统计,有26%的学生是选报不上自己喜爱的项目才参加此俱乐部的。
4.4 改善场地条件和实施
进一步改善体育俱乐部教学,需要场地器材设备的更新与支持。随着俱乐部项目的增加,而我们目前还没有设施全面的场馆,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特别是受学生喜爱和选报人数多的项目,如体育舞蹈、瑜伽、羽毛球、健美操等,对场地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在对体育场馆条件满意度的调查来看,达到“满意”的百分比不高,还有待于提高。
4.5 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根据独立学院的自身发展,体育教师队伍主要应考虑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按学院整体工作安排,实际操作中,既可以引母体学校优秀教师,也可聘用业务能力较强的退休体育教师,还应注重吸收引进高学历、高索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加大专职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进修力度,特别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体育师资队伍,以更好适应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版社,2002:81-86.
[2]汪正毅.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225.
[3]罗达勇,汪海燕,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72-374.
[4]张铁雄,蒋炳长,谷旭辉,等.对大学体育教学摸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3:29-31.
[5]贾继红.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29-31.
[6]黄秋玲.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0):122-124.
[7]毛振明.大学体育教育的危机[J].北京师范体育学院学报,1999,(1):13-18.
Analysi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ub System Educational Model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in Shanxi Province Independent Institute
Zhang Qi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Shanxi Province independent institute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s investigation,understood that the university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manner,the demand and the behavior,as well as to university resources situation’s and so on sports complexes,facility analyses, propose and suggested the student acts according to own interest and the hobby carries on the exercise,take raises consciousness which the university student lifelong fitness as the goal.
4.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篇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精神、严谨工作作风及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为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化材学院着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一、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化材学院的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我们研究制定了化材学院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实践教学分为几个模块:基础实验模块(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专业实验模块(材料物理化学实验、中教法实验、化工实验、结构化学实验和现代仪器分析试验);教育实习模块(国培、省培和集中实习);专业生产模块(化工见习);毕业设计模块。每个模块由低到高,各具特色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每个层次的侧重点不同,层次间又互相衔接融合。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基础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要求独立设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强调动手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规范的操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每门实验课程,录制或购买实验教学录像及其他多媒体课件,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参加考核,要求学生人人过关。组织化学系、基础化学系和材料化学系的各个课程组,对基础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改革,2011年5月借学校培养计划的修订,我们着重对实验教学与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出台了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员的考核制度。我院召开了实验教学改革会议,主要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广泛的研讨,制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针对实验内容不合理,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也不合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内容改革,要求每个基础实验拿出了具体的改革办法。
2.专业实验
专业实验室主要包括:材料物理化学实验、中教法实验、化工实验、结构化学实验和现代仪器分析试验等五门实验课程,操作上继续巩固基础实验所形成的良好习惯和规范操作,知识上以巩固专业知识为主。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仪器的使用操作,为进一步的深入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教育实习模块
我校实行3.5+0.5培养模式,我院学生的教育实习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国培实习、省培顶岗实习和集中实习。学生通过半年的教育实习从分的锻炼了自己,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4.专业生产模块
我院与山西焦化厂和山西三维集团公司建立了实践合作基地,学生分批进行化工见习,通过亲身的实践,得到了感性认识,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毕业设计模块
我院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分批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让学生深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通过协助老师做好科研工作,掌握查阅文献的能力。采用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培养模式,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锻炼,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技能,具备了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再经过四年级一年的毕业论文的实践过程,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撰写论文的能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措施和保障
1.各系和各课程组每周开展教学研讨会,讨论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学院定期检查各课程组项目的实施和落实情况。
2.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以及具有专业实验室的老师,必须进行论文指导工作,实行承包制,每位教师指导1-8位学生,实行双向选择,没有意向的学生学院实行安排分配制,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指导教师。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责任到人,指导教师从三年级学生开始进行指导培训,老师要为学生可以独立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3.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按照山西师范大学毕业论文指导规定进行核算。4.教师和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违反教学规定的老师和学生,按照化材学院和山西师范大学规定处理。
5.山西2022新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篇五
《实施方案》包括四方面的任务:一是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自2022年秋季高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覆盖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除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的所有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4门科目,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后的学期末进行,其成绩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性考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6门科目,与全国统一高考同期进行,其成绩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二是健全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高中学校重点考查、如实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在对学生评价材料进行整理遴选、公示审核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管理。高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促进公正、科学选拔人才。
三是深化统一高考考试招生改革。自2025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模式。统一高考招生考试将实行“3+1+2”模式,考试科目由统一高考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门科目,不分文理科,使用全国卷;选择性考试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由省级统一命题,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结合自身特长兴趣,首先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门,再从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中选择2门。
考生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成绩和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总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各为150分,按原始分计入总成绩;选择性考试科目各为100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再选科目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以等级转换分计入总成绩。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按照国家统一高考时间进行,选择性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紧随统一高考之后进行。招生录取按照物理、历史科目类,分开计划、分开划线。
四是深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评价选拔方式,扩大高职分类考试录取比例,使分类考试录取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
《实施方案》中,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将高校专业培养与高中教育教学有机衔接,通过多元化的人才素质结构和多样性的考试方式,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将促进公平公正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优化考试科目赋分办法,完善多渠道监督体系,切实保障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问:新高考改革设定了选择性考试科目,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也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
答:这次高考改革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实行“3+1+2”选考模式,考试科目组合由2种变为12种,学生的科目选择权、学习自主权大为增加,对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使这项工作顺利推进,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我们已经制定了关于开展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指导意见,对课程建设、选课指导、走班管理、教学实施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将根据指导意见,完善管理制度,编制选课指南,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提前两年公布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参考。
二是强化硬件支撑。针对选课走班新需求,近年来我们持续扩大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为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提供条件支撑。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资源建设与保障力度,切实满足实际教育教学需求。同时,通过动态管理、结构调整、区域统筹等措施,配齐配足教师,满足选课走班教学需要。
三是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我们将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逐步实现选课、排课、管理、评价等工作智能化,并鼓励有条件的市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选课走班管理平台。
四是强化生涯规划教育。我们将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开展职业体验等方式对学生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将国家需要、个人抱负与自身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切实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的自主选择能力。
由学生自主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这既是高考综合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高考综合改革的一大重点。我们将通过扎实的工作、有效的举措,强化指导引导,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新高考如何选科方法
很多省份已经实行了新高考模式,现在正处于一个交替的环节,一些高三的学生仍是按照老高考的模式在教学,但是高一的学生可能就是新高考模式了。3+3的模式即语、数、外三科主科加上文综理综剩下的科目任选三。3+1+2的模式差不多。3即代表三门按照原始分值计入总高考成绩的语、数、外。1即代表历史物理二选一,你选择的这一科也会被以原始分值计入总高考成绩。
剩下的科目就自行选择两课,只是这两科是按照赋分制计入总高考成绩,即把某一分数段的学生全部赋予一个分值。比如学生考了90分,如果这次成绩赋分是90分到100分全部满分的话,那这名学生就赋满分。当然多地的英语成绩也都是实行多次考察,将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只是有些地区,目前无法实行这种模式,可能英语考试次数比较少。
山西高考录取批次设置
山西省高校招生录取分本科提前批、本科“专项生”批、本科第一批(分A、A1、B类)、本科第二批(分A、B、C类)、专科(高职)提前批和专科(高职)批共6个批次。本科第一批(A、A1、B类)、本科第二批(A、B、C类)、“专项生”批及专科(高职)批次文理科类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其他批次及艺术、体育类实行非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6.山西经信委深化放管服效改革 篇六
重点任务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山西省深化“放管服效”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部署的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我委“放管服效”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效能,结合我委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我省“放管服效”改革决策部署, 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突出抓好经信部门“放管服效”改革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加快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投资门槛,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企业有效投资,着力打造全国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活力。
二、重点任务
(一)为促进企业投资降门槛。
1.完善深化权责清单工作,在行政权力清单外不准设定和实施其他行政职权,在责任清单内不准推诿扯皮、懒政怠政和为政不为。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情况,及时动态调整权力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继续对权力和责任清单进行规范和完善。(审批处)
2.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涉及市场准入的领域和环节,严格落实国务院制定的负面清单制度,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严格执行以核准目录方式确定的核准范围,对核准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审批处、产业处)
3.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对于看得准、有发展前景的,要量身定制适当的监管模式;一时看不准的,要密切关注,为新兴生产力成长打开更大空间。(投资处、合作处、创新处、电力处、能源处、电子处、推进处、大数据办)
4.配合做好“多证合一”改革工作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法规处、审批处)
(二)为市场主体减负担。
5.按照国家和我省统一部署,做好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规范工作。配合做好我省《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政策落实工作。(法规处、节能处、资源处)
6.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能、物流、融资等成本。继续推进电力直接交易,进一步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和范围,加快电力市场建设步伐,进一步培育多元售电主体,尽最大幅度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电力处)
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实施方案》,继续对焦炭、钢铁按实重计费,集装箱实行“一口价”优惠运价,执行最优车流径路和最低计费径路方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积极推进中鼎物流园建设,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快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实现物流更快捷、配送更方便、成本更低廉。(交通处)
强化平台对接服务,加强与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山西银监局、省金融办以及有关金融机构的业务沟通,不定期组织银企洽谈会,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优势项目,为企业争取信贷和融资创造平台。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适时向省产业基金推荐符合基金支持范围、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项目,引导产业基金支持项目建设。(投资处)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决策部署,制定我省建设方案并推动落实,减少通关环节,提升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我省货物通关便利化水平。(口岸办)
(三)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
7.试行企业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承诺制改革,会同省发改委制订企业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试行承诺制的准入条件及标准、操作流程等。加强事中事后服务监督管理,制订事项服务监管办法,做好承诺后预审、开工前并联审验、竣工后验收服务管理等工作,强化全程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推动抓好在10 个开发区开展企业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试行承诺制、实行无审批管理试点工作,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审批处、节能处)
8.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落实国家和我省简政放权政策部署,对照各省(区、市)经信部门审批事项清单,对标审批最少省份,大幅压减审批事项,做到全国最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能由市场决定的交给市场,能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交给企业。(审批处)
9.配合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加强部门沟通与协作,在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生产许可证的作用。(产业处、投资处、合作处、创新处、能源处)
10.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创新处)
(四)为公平营商创条件。
11.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要求,做到明规矩于前,寓严管于中,施重惩于后。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不断调整完善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不断提高随机抽查在检查工作中的比重,完善相关细则,确保监管公平公正、不留死角。及时公开企业违法违规信息和检查执法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探索跨部门联合检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17年底前实现节能监察、监控化学品、无线电管理、新型墙材等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节能处、资源处、省化工行办、省无管局、省节能监察总队、省墙材中心)
12.认真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依法上网公示,对诚信主体探索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在各类政府优惠政策中优先考虑诚信市场主体,优先提供公共服务便利,对失信主体从严审核行政审批项目,对严重失信主体严格限制财政性资金项目。(审批处、法规处)(五)为企业办事增便利。
13.扎实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对涉及企业办事的各种申请材料和证明材料进行集中清理,凡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有效证照证明的一律取消,能够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通过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解决的一律取消,清理结果2017年9月底前向社会公开。(审批处)
14.加快推进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对投资建设项目中能够并联办理的前置或互为关联影响的事项,全部实行并联审批,大幅压缩各环节审批时限。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将技术改造类投资项目以及与之相关的储备、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全过程各类审批监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实行网上申报、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协同监管。(审批处、投资处)
15.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认真规范我委在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等公开共享的政务事项、办理流程、信息资料等,加快推动我委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力争让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审批处)
16.加快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建设、事项办理、流程优化、服务制度、办事公开、考核评价标准化。严格落实“两集中、两到位”要求,实行“一口受理、一站式办结”审批。优化受理、审核、决定、送达等审批流程。实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超时问责等制度。创新优化服务,做好我委在省政务服务中心的各项服务工作。(审批处)
17.全面实行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管理。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清单管理,能够通过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解决或者申请人可以按照要求自行完成的事项,不得设定中介服务。将公共服务事项、中介服务事项与行政审批事项一并纳入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实行清单管理,并实时更新、动态调整。(审批处)
18.开展机关干部入企服务常态化专项行动。巩固和扩展全省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成果,将服务企业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切实解决项目推进和企业运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落实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完善重点项目分包责任制,畅通企业诉求反映、受理渠道,及时推送宣传惠企政策。对受理的企业问题,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及时落实到责任部门,加强对问题的跟踪督促,帮助解决企业问题。(运行局)
19.深化拓展延伸“13710 ”工作督办落实制度,大力整治庸政、懒政、怠政现象。做好省级重大技改项目13710督办系统建设,制定省级重大技改项目“13710”督办系统工作机制、流程、办法等,进行13710重大技改专项平台运行监测,对企业上报的问题跟踪督办,推动项目早日投产达效。(投资处)
20.筑牢法治保障基石。按照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要求,对照近几年来“放管服效”改革措施和修法的相关决定, 对已出台的与“放管服效”改革相关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法规处、审批处)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委行政审批领导组负责全系统“放管服效”改革的组织实施、协调推进与督促落实。各处室、单位要结合实际,明确专人负责,研究具体推进举措,严格时间节点,抓紧组织实施,改革任务完成后,及时报送工作总结。
(二)加强宣传引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经信系统“放管服”改革成果,充分展示改革成效,让群众充分了解政策,熟悉办事程序和规定,努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激发市场活力。
7.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篇七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林地林木产权的确立, 并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综合性改革。其中, 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是基础, 放活经营权是关键, 落实处置权是手段, 保障收益权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明晰产权:产权的明晰是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经营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放活经营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将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 划定为商品林, 将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公益林。放活经营权的对象主要是商品林, 即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 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
落实处置权:处置权的落实即在保证林地集体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
保障收益权:收益权的保障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 归农户所有。二是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 需要依法足额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费等费用, 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对集体林地被划入公益林范围的, 不管采取哪种承包方式, 都要求补偿资金落实到农户。四是严禁对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乱收费、乱摊派, 依法维护其合法权利。
二、其他省份集体林权改革的经验
目前, 全国有27个省区市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和工作机构, 有16个省区市制定了政策性文件。福建、江西、浙江、辽宁等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 正在推进配套改革;云南、安徽、河北、湖北4省主体改革全面推开;湖南、河南、贵州、海南等8省市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 2009年全面推开。这些省份的集体林权改革为山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激活了林业发展机制, 确立了农民在林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林改调动了广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造林实现了从“要我造”到“我要造”的转变。通过林权抵押贷款, 林农获得了发展林业生产的资金。森林资源快速增长, 据统计, 福建省有林地面积净增33.33万hm2;森林覆盖率增长2.44个百分点, 达62.96%, 居全国第一。
2. 吸引了社会资金向林产业涌流集聚, 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
2007年福建省林业总产值较2002年增长85.67%, 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林业产业加快集聚、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产工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展、森林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品牌战略成效明显。江西省自林改以来, 林区经济也逐步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造林致富成了山区农民致富的新选择, 林改后有40万外出打工人员返乡投资经营林业, 民间投资超过国家投资, 2007年就已完成2010年的造林任务。
3. 林地资源的潜力得以有效发挥,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林改实现了林业经营效益与收入直接挂钩, 林农对林业的投入增加, 提高了林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增加了经营收入。据统计, 2003年以来福建省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每年增长30%以上, 主要林区的农户, 从林业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已占其家庭收入的50%左右。江西省林农来自林业的收入, 以年均30%以上速度递增。浙江省安吉县农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66%。
4. 基本理顺了山区林区发展的诸多关系, 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林改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了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改革从源头上铲除了腐败, 杜绝了村干部“暗箱操作、乱卖山、乱花钱”的现象。解决了以前界址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 解决了大量涉林矛盾纠纷。
三、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综述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
2008年8月, 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同时在晋城市和垣曲、沁源等1市18县启动了林改试点工作。到2009年10月底, 试点市县的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共完成林地确权面积1076万亩, 占应确权林地面积的77.7%;家庭承包684万亩, 承包率达82%, 群众满意率达98.7%。2009年11月19日, 山西省决定对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提出2010年完成3000万亩的林地确权任务, 累计完成面积达到全省集体林地的50%以上。随后, 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实施生态兴省战略, 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而且,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作为全省6项重大改革之一, 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并作为考核各地工作的重要内容。到2011年上半年, 全省累计完成集体林地确权7521.38万亩, 其中家庭承包经营5643.8万亩, 均山到户率为75%;2.1万个行政村完成集体林地勘界确权工作, 1.8万个行政村完成林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工作, 发放林权证12万本。
2. 目前取得的成效。
山西在推进林改中紧紧围绕“明晰产权”这一核心, 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稳妥推进, 形成了许多较为成功的改革运作模式和经验。 (1) 结合实际探索出五种总体改革模式。一是在人少林多的地方, 以“分山均林到户为主, 按户承包, 明晰产权;二是人多林少的地方, 实行”联户承包“, 同时明晰联户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是户包治理小流域、“四荒”拍卖比较完善的地方, 尊重历史, 完善合同, 协商利益, 明晰产权;四是平原林网、路渠实行拍卖到户或树随地走, 核发证书, 落实树权;五是对少数不宜承包到户的林地, 实行均股到户或均利到户。 (2) 理顺工作思路, 分类推进改革。有的地区根据全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不同特点, 把全区各乡镇和村依据地理位置划分为城郊型、工矿型、农牧型三大区域, 把现有集体林地按现状分为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生态公益型、抚育管护型、改造升值型、预期见效型和暂难利用型等类型, 在这些有代表性的村分类推进, 用最有力的干部, 采取最直接的办法, 拿出最快的速度, 先行突破。 (3) 妥善解决林权纠纷, 让农民满意。为妥善解决林权纠纷, 保证林改试点顺利推进, 山西省林业厅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林权争议调处方案》, 明确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尊重历史、依法依规, 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的林权争议调处原则, 对试点县林权争议调处工作进行了部署。试点县的县、乡、村都成立了林权纠纷调处工作组。
3. 存在问题。
(1) 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影响林改工作积极性。部分地区干部、群众对林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许多市县山地多、降水量少, 宜林荒山面积大, 植树造林条件差, 投入大、见效慢,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林改、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二是有些市县的林地大部分属于公益林, 而生态效益补偿未落定, 采伐受限制, 林农近期得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实际收益, 所以对林改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村干部思想认识上出现种种偏差, 影响了林改积极性。 (2) 林权不清、林地界限不清, 林改纠纷调处难度大。林地权属纠纷问题, 主要发生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市县, 且大都属于历史纠纷, 其特点是纠纷历史久、面积大、利益主体多, 协调处理难度大, 影响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3) 林改经费紧张, 技术力量不足。林改工作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 技术要求很高, 确权勘界、勾图、微机录入、表格印刷、档案管理材料等都需要购置许多仪器设备, 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很多市县, 特别是财政紧张的贫困县, 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经费不足, 对林改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4) 配套政策和措施欠缺, 具体操作困难。在林改工作试点期间, 配套改革还有很多欠缺之处:一是林地的流转还需研究出台具体管理办法。国家对林改政策虽然提到了林地的流转, 但没有具体实施办法。二是相关政策未落实, 群众积极性不高, 需要尽快出台林业后续产业发展政策。三是一些配套措施的政策还不太明确。例如:商品林采伐限额, 年限、标准不太明确;生态林补助标准、年限、宜林地造林期限、标准等不太明确。四是缺少具备森林资源资产调查、评估和监督交易资格的中介机构和人员,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地正常的评估和流转, 影响了林改进度。五是林改后, 未列入改革范围的国家生态林、防护林、公益林等重点工程的管护及改革后的集体林木产权明晰后, 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林业科研项目的推广都将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六是实际操作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七是移民林权问题。许多村民移民后远离原住址, 但原村境内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保持不变, 即林地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不相一致, 给林改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四、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框架
1. 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是:用五年左右时间, 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完成林权登记发证, 把林权登记发证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提高林权登记发证率和家庭承包率, 用法律手段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在基本完成集体改革的基础上, 围绕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进行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变,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改革政策措施, 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 经营主体到位, 责权利益分配明确, 利益保障严格, 流转规范有序, 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集体林权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制度建设, 包括:集体林地林木承包经营制度、林业分类经营制度、权益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支持集体林业发展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制度。集体林权改革要从制度上解决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发挥出林业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三大效益。
2. 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运作办法。
(1) 尊重农民意愿, 坚持农民得“大头”。农民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 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和操作者。推进改革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和民主权利, 把改不改、何时改、怎么改等重大问题交给群众, 决不包办代替, 更不能强迫命令、强行推行。同时, 要坚持农民得“大头”, 保证农民的利益, 坚持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确保农民在林地林木产权的初始分配上得“大头”, 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2) 明晰产权, 确立承包经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确定承包经营主体后, 需要明确林地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和义务, 权力包括:处置权、使用权、所有权、分配权、收益权、使用监督权、违约处置权、林地发展权、补偿权等。义务主要包括:上缴承包费、履行合同义务、抵制乱收费、提供生产技术服务、进行林业基础建设等。 (3) 林权登记发证的运作办法。首先, 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确权。林权实地勘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要组建专门的勘界、登记机构和人员培训, 组建强有力的农村工作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第一线, 现场指导农民进行勘界确权。其次, 在产权明晰后依法进行登记发证。要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 数据准确无误, 图、表、册一致, 人、地、证相符。通过设立用益物权, 确保农民拥有长期而稳定的林权。
五、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措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制度建设是基础, 政策实施是保证, 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并深入开展下去, 关键就是要完善配套改革, 建立创新一套支持林权制度改革, 经济结构转变的配套措施。
1. 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1) 简化采伐手续, 尽快完善林木采伐机制。中央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严管公益林, 放活商品林, 简化审批程序, 加强审批监督。具体机制为:非林业用地林木采伐不纳入限额管理, 由经营者自主经营、采伐, 突出森林经营方案地位。将林业主管部门以往“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全过程管理, 调整为森林经营者伐前、伐中和伐后自主管理, 落实农民经营自主权。并推行森林采伐公示制度, 实行采伐限额“蓄积量”单项控制与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备案制。 (2) 分类指导, 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公益林采伐管理制度措施:一是对重点公益林要使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 严禁采伐。二是对一般公益林要严格实行限额采伐管理, 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使其发挥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
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措施:一是在非林地上所造的用材林, 保证采伐指标。二是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按其经营方案采伐, 保证采伐指标。三是经营规模达到一定规模的个人或者单位, 可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按经营方案保证采伐指标。四是当前, 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 可先从简化限额审批程序的角度, 适当放宽采伐限额。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完善, 可以放开对商品林特别是速生丰产林的限制, 逐步实现经营者按市场需求自主采伐。
2. 建立林地林木流转制度, 规范林地林木流转。
(1) 加快林地、林木使用管理和流转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林地承包经营人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 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 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同意。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等收益应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和集体公益事业。 (2) 建立森林资源产权市场体系。一是建立安全市场经济制度的产权结构。二是制定规划林权交易制度, 建立健全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三是建立完善林地产权的中介服务体系, 组建林权交易中介服务组织, 提供林权交易的各种服务, 降低信息费用。四是完善市场规划体系, 加强林地市场监管, 积极为林农搭建服务平台、网络平台, 促进森林资源规范有序流动。 (3) 建立森林资产评估制度。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 规划评估行为, 修改完善原有森林资产评估办法, 专门对集体林资源资产评估范围、机构、程序、方法、费用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维护交易各方合法利益, 防止农民失山失地失林。
3.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发展制度。
(1) 完善公益林管理机制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探索完善公益林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一是制定公益林管理办法, 完善公益林征用范围。二是提高公益林补贴标准。三是在不影响生态功能下, 进行林下资源再开发经营,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需要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和商品林经济效益条件确定补偿标准。同时, 各级政府应该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提供者, 即主要购买者。 (2)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 加大林业产业开发投资。要优先对林改试点村安排造林项目, 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 (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205页) 倾斜、帮助。林改后育苗、栽培、抚育等费用, 农民投资有限, 政府要增加栽培费、抚育费、管护费、苗木补助, 尽快建立造林、抚育投入补贴制度, 国家和地方造林投资要向农户倾斜。要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每年将财政收入5%用于支持林业发展, 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扶持。 (3) 加大对林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 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一是制定林业基础设施补助标准。二是对电力、移动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减免税收。三是增加社会事业发展投入。要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执法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纳为新农村建设, 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规划。
4. 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 拓宽林业融资渠道。
2009年5月颁布的《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 明确林业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 小额林农的实际利率负担原则上不超过基准利率的1.3倍, 并积极开展森林保险试点, 推进森林保险工作。下一步, 金融机构和林业部门将紧密配合, 大力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财政贴息政策, 发展林业小额贷款, 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 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逐步提高财政对农民森林保费的补贴比例, 开发多种森林保险产品, 吸引农民参保投保, 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降低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的风险。
5. 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林业机构职能转变。
要建立以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林业管理机构, 推进管理机构改革, 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改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适应改革新形势, 进一步转变职能, 改进服务方式, 加强对林业的宏观管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监督。尽快组建和加强森林公安、森林防火、林权管理、林业工作站、林业派出所等资源保护管理队伍, 配套相关法律政策和措施, 使林业管理有法可依。健全纠纷调处工作机制, , 妥善解决林权纠纷, 及时化解矛盾, 维护农村稳定。建议省林改领导组尽快制定省直林场与集体林地、林权纠纷的处理原则和指导性意见。
摘要:在我国以往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践中, 往往把农村土地制度单纯理解为耕地制度, 而忽视了其中还包含着林地制度。二十世纪80年代前后, 当我国开始实施举世闻名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时, 林地却仍然基本维持原有的制度, 并没有随之进行彻底变革。实际上, 大农业通常是包括林业的, 林地经营本身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山西地处黄土丘陵地带, 山区面积多于耕地面积, 林地生产资料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耕地。因此, 研究山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其他省份集体林权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山西目前取得的成效, 提出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框架和配套改革措施。
关键词:山西,集体林权,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魏远竹, 张春霞, 郑晶.福建省新一轮林改的引导与示范效用分析——集体林权改革研究之三.林业经济, 2009 (5)
[2].王文权.关于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林业经济, 2007 (7)
[3].徐秀英, 沈月琴, 李兰英.浙江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讨.林业经济, 2007 (11)
[4].杨萍.集体林权流转主体若干问题研究——以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福建林业科技, 2007 (12)
[5].朱冬亮, 肖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度实施与成效反思——以福建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6].张蕾, 文彩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基于江西、福建、辽宁和云南4省的实证研究.林业科学, 2008 (7)
[7].张利国.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析.林业科学, 2008 (7)
8.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篇八
会议要求,发改系统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2016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一是抓好投资项目,助力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二是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三是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四是抓好补短板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抓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统筹推进转型综改;六是抓好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七是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举措落到实处;八是抓好经济运行分析和政策研究,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围绕做好投资项目工作,会议提出在持续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要把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继续抓好十大重点领域投资和标志性工程建设,集中力量推进大张客专、太焦客专、古贤水库、3条外送电通道、23个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科技创新城、比亚迪电动汽车、晋能2GW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组件、瓦斯抽采全覆盖等一批重大项目。要主动争取中央项目资金政策支持,下大力气激发社会资本活力。
【山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荐阅读:
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8-20
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模式实施方案10-31
浅谈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课堂模式改革11-01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09-11
山西生态园设计,山西生态园施工07-29
山西省精品课程申请报告 - 山西农业大学08-21
山西语录08-12
山西雨露计划10-23
山西文化产业10-28
山西煤机整改措施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