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传染病预防

2024-07-24

食品安全传染病预防(共8篇)

1.食品安全传染病预防 篇一

李岭小学预防传染病预防安全责任书

李岭小学(以下简称甲方):

各教职工(以下简称乙方):

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而学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易感人群。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严防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特签订茶店镇中心小学传染病预防安全责任书。

一、学校的责任及要求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2、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对教室、学生宿舍、计算机房、图书馆、实验室、厕所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落实晨检和午检制度,坚持每天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并作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3、加强对学生的考勤,严防学生外出、旷课或擅自离校,住校生在疫情期间不得离校。

4、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知识、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5、对于有发热、流涕、恶心、呕吐、咳嗽等症状的学生,要联系家长及时诊治,并负责进行跟踪记录。

6、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

7、告知并督促学生不要吃过期或变质的零食、方便面和外卖。

8、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体质。

二、班主任的责任及要求

1、执行领导小组的指示,贯彻落实有关预防措施。

2、组织本班学生学习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教育学生在疫情期间不走亲访友,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商场等,以减少感染机会。

3、每天早、中、晚检查本班学生的健康状况,对患病学生及时报告学校,采取有效措施。

4、组织学生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教育本班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注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去空气不良的公共场所和接触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

6、告知并督促学生不要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要吃零食、方便面和外卖。

7、要对学生因身体发热就诊情况定期分析,及时发现疫情苗头,一旦发现,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如发现有腹泻、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带学生到当地医院检查,一旦列为疑似病例,凡接触者都要及时隔离,所在教室和寝室要严格消毒。

三、任课老师的责任及要求

1、执行领导小组的指示,贯彻落实有关预防措施。

2、配合所任班级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对班主任应急托咐事项不得推诿、拖沓无力。

3、不得擅离职守,包括自习课和晚自修应按规定在教室值班。

4、对缺课的学生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告知班主任。

5、对课堂上患病学生及时告知学校,采取有效措施。

6、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卫生教育。

四、后勤工作人员的责任及要求

1、执行领导小组的指示,贯彻落实有关预防措施。

2、、计算机房、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要及时消毒,保证通风良好。

3、门卫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员来校,上班期间一律关闭大门。

4、消毒人员每星期坚持消毒,并认真填写消毒记载;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

本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有效,有效期至2012年8月31日,一式两份,学校和老师(或监护人)各执一份。

说明:责任内容包括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甲方:李岭小学(盖章)签字人:

乙方:教职工签字人:

签订日期:2011年9月

2.食品安全传染病预防 篇二

一、平时应注意饮水和饮食的卫生。用净水片或漂白粉消毒生活饮用水;不吃受潮霉变或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冲洗蔬菜水果。要及时消除生活垃圾,做好生活环境的消毒,处理好排泄物、垃圾。

二、预防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在受灾期间,主要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最好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

3.预防员工离职传染病 篇三

问诊员工“离职潮”

让我们将事物一分为二地分析,人力资源在不同企业间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发展,也有利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但是,当企业出现离职高峰,出现不良情绪离职苗头时,企业就要引起足够警惕,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否则这种情绪就如同传染病一样,加速爆发大规模“离职潮”,其破坏力不言而喻。

病理学意义上的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同理,在职场中,当离职率上升乃至达到峰值时,我们也能探寻到相同的演变轨迹。

当公司有员工离职时,会对其他员工造成内心波动。比如当员工A得知同样职位的员工B离职后,员工A自然会考虑自己是否也应该另谋高就,尤其是在受到职业发展瓶颈等综合因素影响时,更容易产生离职动机甚至离职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名员工离职后,由于其离职行为产生的“蝴蝶效应”往往会带动其他在职员工的情绪波动,如果员工是带有不良情绪的离职,其“污染程度”会更为严重,释放的负能量也会涣散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尤其是当公司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时,如果出现了中高层的频繁更换或者缺失断层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军心”稳定,也很容易延误“战机”。

控制离职“传染源”

借鉴医学中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相关预防和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员工由于不良情绪而离职的发生概率。

员工提交离职信后,公司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立即跟员工进行诚心的离职面谈,这是防止不良离职情绪蔓延的第一步。

一个供参考的可行做法是——控制离职信息传播范围,如将离职信息传播范围控制在离职员工、人力资源负责人和主要领导内。因为,部分离职者在经过离职面谈后是可以被留下的,如果让更多人了解该员工的离职事宜,有可能造成让该员工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比如,在经过离职面谈后,打算辞职的员工决定继续在公司留任,如果其他同事在事先已经知道该员工的离职消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可能都会关心地问一下,“什么时候给你饯行啊?”“你什么时候办理离职啊?”“你不是递交完辞职信了吗,怎么还

在这里”等类似语言。上述情况一旦发生,在自尊心的驱使下,该员工很可能又会动摇,选择离职。

当员工离开公司时,必然会有不良情绪,或者没有达到“归属或爱的需要”,或者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公司若处理不当,可能会滋生传染不良情绪的“职场细菌”,因此,消灭传播不良情绪的媒介是切断不良情绪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公司首先要提供“离职负面情绪”释放空间,然后进行“情绪消毒”,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其他人的机会,从而有效缓冲离职负面情绪的杀伤力。

在这个环节中,真诚的离职面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强调的真诚是指真正充满人情味的离职面谈,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例行公事。离职面谈无外乎两个目的:挽留员工和了解员工离职动机。以心换心,如果人力资源工作者能开诚布公,形成一种愉悦无障碍的沟通氛围,让员工明白公司是需要他、重视他的,员工同样也会愿意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甚至对公司觉得不满意的地方也会说出来,毕竟这是公司内的“家事”,采用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公司管理层也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信息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但切断了不良情绪的传播途径,公司管理方式也能得到改善。

对于不能成功挽留的员工,尤其是关键性岗位人才,也要抱着“聚散皆是缘”、“再见亦是朋友”的心态,而不是给其贴上公司“背叛者”的标签。如果条件允许,抛开传统办公室或者会议室离职面谈的方式,换个地点、换个思维方式,或许效果会更好。

在办理离职手续时,人力资源工作者不以各种理由克扣员工绩效工资、竞业限制保密费等,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离职者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他们非但不会传播不利于公司的言论,反而会从内心感谢公司的人文关怀,提供丰富公司人力资源库建设的新方法。三国时期,徐庶离开刘备之时,为其举荐了诸葛亮,这就是一个生动案例。当然,这样的离职处理方式,需要公司高层具有宽广的胸怀、气魄和智慧。

保护在职“易感者”

关注离职者,更要注意保护在职者,做一个“防护罩”保护“易感者”。企业应该倍加珍惜现有的人力资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军心”。这需要企业和在职者都付出相应的努力,即使是离职者也有一定的责任。

1.做好员工心理层面的“预防接种”。针对不同群体,注射不同“疫苗”,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可采用员工信箱形式,设立专人定期梳理数据资料,归纳经常出现的问题,呈送公司领导,然后对症下药。比如,某项目组近来工作进展缓慢,两名小组成员提出离职。公司领导觉察到此变化,以公司信箱为工具,由人力资源部牵头,以“当前公司组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主题组织问卷调研活动。经后期数据反馈,考核小组了解到,该项目小组大部分成员对于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公平性持有意见,考核小组迅速做出反应,适时调整了相关考核比例,加大了奖惩力度,维护了团队内部的和谐,团队重新得到了整合。这一剂“绩效考核疫苗”,快速、有效地切断了离职情绪传染,保护了在职员工,提高了员工的“免疫力”。

2.人才流失预警机制的建立。通过员工离职率数据分析,从低到高,分成蓝色、黄色、红色级别,一旦出现不同信号,除了采取积极措施挽留离职者,更要重视易受感染者,对有离职倾向的人员,建立易受感染员工心理档案并进行追踪,在这期间,管理层更要主动关注员工情绪变化的规律,定期进行人文关怀类型的聊天、“拓展训练”等团队活动,运用积极方式传递正能量,适时给员工情绪解压,做到防患于未然。

3.对于在职者而言,学会自我选择适当的心理调适方式,避免不良辞职行为的“精神污染”,不要“意气辞职”和“潮流辞职”。当别人辞职时,或许自己可能也有辞职的冲动,此时,不妨找出本子和笔,粗略地用SWOT(态势分析)审视自我: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样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权衡一下,到底哪个方式更适合自己。

4.春季预防传染病安全教案 篇四

八(2)班

学习目标:1.了解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2.了解春季预防传染病的途径。学习活动:

一.讨论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主要症状: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

结核病

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

二.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措施。

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预防接种: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5.校园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 篇五

第一章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何谓传染病

㈠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㈡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⒈病原体

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⒉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⒊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⑴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间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⑵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⑶季节性。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⒋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感染。

二、何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种类繁多,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传染病列为法定传染病以加强管理。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法定传染病。其中:

⒈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⒉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茵病、淋病、梅毒、钓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⒊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三、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传播需同时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㈠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昆虫。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载体,伺机感染其他易感者。

㈡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传染病可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与过程有以下几种:

㈢易感人群

即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就是这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染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染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一个整体对易感人体所占的比例。与之相对应的是群体免疫力,即人群对于某种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儿童及青少年由于身体抵抗力及免疫力功能发育不完善,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尚未养成,自我保护能力差,因而较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在儿童中开展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就是要提高儿童的群体免疫水平。

四、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

由于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宿主),即所谓的传染链,因此,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也必须针对这几个条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㈠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传染源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源之所在,因此控制和消除传染源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例如,对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严格诊治和管理,对病人家属加以严密监控和检疫,就是控制非典型肺炎流行的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是老鼠,消灭老鼠就是消灭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狂犬病的传染源是狗,国家对养犬的管理就是控制狂犬病的传染源。

㈡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传染病传播的通道,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与消灭疾病的关键措施。

病原体高开传染源后,需经一定的途径才会传染给正常人,如通过咳嗽产生的飞沫、蚊虫叮咬、水源污染、输血等途径。消灭蚊子可以预防疟疾;搞好饮食卫生可以减少痢疾、伤寒的发生;开窗通风、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戴口罩等措施可以预防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

㈢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一种传染病是否能在某人群中发生、流行(包括流行的强度),均与这些人群是否具有对该病的易感性有关。人群易感性高,说明该人群具有发生该病流行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有传染源传入,并且有适宜的传播途径,即可形成暴发或流行。

对于一种新的传染病而言,从来没有感染过这种疾病的人群都是易感者。注射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方法,现在很多传染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

传染病的流行还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条件的存在均可以挥重要的作用。

五、为何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

㈠学校是人群集中的特殊场所

学校是一个相封闭的场所,人群聚集,接触面广,一旦有人感染上某种传染病,很容易造成相互传播,特别是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传染源可以是患病的学校教职工或学生。如果一个食堂炊事员患痢疾,那么他就可能通过污染所接触的食品容器、加工的食品,将病原体传播给就餐人员;一个学生患流行性感冒后如果继续上课,就可能通过飞沫将病原体传播给周边的同学和老师。

㈡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个体的免疫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传染

许多传染病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易感人群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因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身体免疫力较低,加之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了解传染病早期症状,不能清楚表达身体的不适,因此不能早期识别并配合老师、医生及时诊断治疗,容易造成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与流行。如一个学生患有麻疹,只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及时治疗,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就可通过飞沫传染给其他学生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六、学校传染病流行概况

据2005年各地上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中约五分之四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在学校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中,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细菌性痢疾。

学校传染病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一般是四月和十一月。农村中小学传染病的发生率高于城镇中小学。

七、学校常见传染病及国家重点防治的疾病

㈠呼吸道传染病

⒈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高。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⒉麻疹

麻诊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麻诊患者。麻诊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没有麻诊疫苗前,麻诊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相关疫苗发明后,麻诊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麻疹的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何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到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⒊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丰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⒋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性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炎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⒌猩红热

猩红执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皮肤伤口和产道等感染。人群普遍易感。5-15岁为高发年龄。潜伏期为2-3日。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并出现发热、咽痛;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发病初期舌有白苔、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俗称“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

红色,称“杨梅舌”。

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流脑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菌通过飞沫从空气中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C群流脑以10-20岁的青年少年为主。

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生在冬春季。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劲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及脑实质损害,导致死亡。

⒎结核病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病灶在肺部(肺结核)多见,淋巴结、肾、骨、关节等部位也有发病。

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结核杆菌由空气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会染病。全年均可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低热、盗汗、疲倦、体重下降、长期咳嗽和痰中带血。部分患者无明显病征。

㈡消化系统传染病

⒈细菌性痢疾

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平均1-2天。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⒉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浒。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此病潜伏期为10-14天。

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消化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社会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⒊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甲型肝炎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潜伏期平均为30日。

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秋、冬季为发病高峰。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⒋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是霍乱病人和带菌者。霍乱通过被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由数小时至5日不等,通常为2-3日。

夏秋季为霍乱流行季节,沿海地区流行较多。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起病快。发病迅速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米汤头,后出现喷射性、连续呕吐。病人可能很快会有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能会死亡。

㈢虫媒与动物传播的疾病

⒈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疾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蚊虫通过叮咬病猪后10-20天再叮咬人进行传播。

发病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潜伏期4至21天,一般10至14天。

乙脑多在夏秋季节流行,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和体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

⒉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症。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狂犬病毒的狗,其次是猫、狼等家养或野生动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3-5天及整个病期都具有传染性。

人类主要通过被带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而感染,或伤口被带病毒的唾液沾污感染。

人群对狂犬病普遍易感。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偶尔短至10天或长至数年。

主要临床表现:患病后表现为高度恐惧、狂躁不安、恐水、怕风、怕光、怕声响等,并逐渐出现咽喉肌痉挛、流口水、全身迟缓性瘫痪症状,最终因瘫痪死亡,病死率几乎100%。

⒊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为传染源。疟疾经蚊虫叮咬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高度流行区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域的外来人员发病率较高。感染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潜伏期通常为12至30日。

疟疾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流行,其次为温带。发病以夏秋季较多,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不受季节限制。

主要临床表现:疟疾以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点。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分钟到2小时,同时体温迅速上升,全身酸痛乏力,但神智清楚,发热2至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持续1至2小时后进入间歇期。疟疾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律,发作数次后呈周期性发作,以上症状循环出现。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疲倦、食欲不振及肌肉疼痛。间日疟和三日疟预后良好。恶性疟可有脑型疟疾,其病死率高。

⒋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脾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血吸虫病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传染源是被血吸虫感染的人、家畜。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人患血吸虫病是因为皮肤粘膜接触疫水而被感染。凡要不接触疫水就不会得血吸虫病,因此,应避免在有钉螺的水域游泳和戏水。

人对血吸虫病普遍易感。潜伏期平均为

天,多数在3

周至2个月。

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部分省份,感染多发生在春季和夏秋季节。

主要临床表现:急性期可出现畏寒、高热、皮肤过敏表现和腹痛、腹泻等症状;慢性期耳出现腹泻、腹水、肝脾肿大等症状。

㈣接触性传染病

⒈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症,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性疾病。

传染源是结膜炎患者。通过接触结膜炎患者的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其他物品,包括与患者共用毛巾,均可能感染病原体。

人群普遍易感。细菌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3

日,病毒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12

日。

主要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出现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并有畏光、易流泪、疼痛,眼皮红肿症状。

⒉疥疮

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寄生虫病,传染性极强,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高。

传染源是疥疮患者。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播,如与患者同床共睡或握手,也可通过使用患者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等间接传染。

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损害为针头大小的丘疹及疥虫掘的隧道,长约2-4

毫米,呈灰褐色不规则曲线或隆起,此为疥虫钻行的痕迹;皮疹好发于皮肤薄嫩的地方,尤其是在手指缝、小腹部、乳房、腋窝、腹股沟、阴部等。皮肤损害处夜间阵发性剧烈瘙痒。

㈤国家重点防治传染病

⒈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通常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引起一系列免疫力遭到破坏、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

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病毒主要存在于他们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伤口分泌物之中。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不会立刻发病,其潜伏期平均为

7-10

年。

一般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卫生间、电话、办公用品,一起进餐,游泳等都不会传染,唾液和蚊子叮咬也不传染该病。

主要临床症状: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出现各种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死亡。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卡氏肺囊虫肺炎、疱疹病毒感染、隐袍子虫腹泻、结核及卡波西肉瘤等。

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控制的。

禽流行性感冒

简称禽流感,是由

A

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按病原体的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现已发现部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的人的急性感染,称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由

H5

H7

亚型毒株,尤其是

H5Nl

H7N7

所引起。

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家禽、野禽)以及鸟类。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粪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

人群普遍易感,12

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更易被感染。潜伏期为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时间可达

21天。

高致病性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发。

主要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38

℃以上)、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些患者胸部经

X

线检查可出现肺炎症状。具有高致病性的H5N1、H9N2、H7N7

等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感染离致性禽流感较易导致高烧、肺炎、呼吸衰竭、多种器官衰竭,以致死亡。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俗称“非典”,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该病具有传染性较强、进展快、病情较重、危害大等特点。

患者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还可能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为1-14

天,一般为

3-7

天,潜伏期一般不具传染性。

此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主要临床表现:病人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在38℃以上;常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约四分之一病人发展为呼吸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传染病

一、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机制。

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要求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应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职责到位、检查到位,共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制度;

师生定期体检制度;

教学场所通风与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

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

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等。

㈡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按照传染病防控“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即“

四早”原则),学校需要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发现、疫情监控与报告机制(参见第三章)。

⒈学校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负责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日常工作和疫情报告工作。

⒉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按照

要求,建立健全师生员工的健康档案(包括因病缺课登记等),随时了

解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

学校应坚持实施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测。

⑴晨检应在学校方职

(兼职)

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去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

发现可疑传染病患者,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追查病因,教师或专职

(兼职)

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应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

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学校应根据传染病的不同类型,及时采取隔离、通知家长将病人送定点医院或在家隔离治疗等措施,以保证传染病不蔓延。

⑷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应以年级、班级或宿舍为单位,与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应督促其主即到医院就诊。学校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⑸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疫情报告人在报告校领导的同时,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报疫情。

⑹学校出现传染病病例或疫情后,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及时对病例进行调查,并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发生大面积疫情时,经县级以上大民政府批准,可对病人接触过的其他人员进行预防性接种或服药,对所在场所进行定期消毒。

⑺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与班主任教师要严格掌握学生病愈返校的时间。病愈返校学生须经医师证明已无转染性后,方可准许复课(参见附录病假期的建议)。

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流行的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学校出现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时处置有序高效,各级各类学校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专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阻断一切可能传播的途径,遏制校内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㈣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

学校领导应于解、熟悉学校卫生王作由特点和规律,应经常听取学校师生对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方面的意见,经常对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工作、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食堂、教学场所与生活设施进行检查,并将其工作成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以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改造职责,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积极有效地实施常规管理,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制,对不改造职责、造成传染病蔓延的有关人员,应追究相应的责任。

加强健康教育

培养师生良好卫生习惯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并将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转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这对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学校要把传染病预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如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者专题讲座,通过宣传栏、班会、队会、讲座、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特别要注意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

注意保持个人卫生

积极预防传染病

教师与学生应注意讲究个人卫生,增强健康意识,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一)保持正常、合理的生活规律,积极锻炼身体,不吸烟,不酗酒,保证充分休息,增强身体抵抗力。

(二)经常洗澡、理发、修剪指早,早晚洗漱。

(三)及时换洗衣服、床单、枕巾、被套。

(四)平时保持双手清洁,用清水及肥皂洗手。

(五)饭前便后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六)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七)养成均衡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

(八)不与他人共用手巾、手绢、牙刷、餐具或其它个人物品。

(九)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十)避免挖鼻孔和用手或不干净的手巾等物品擦拭眼睛。

(十一)痰必须吐在纸巾里丢进垃圾桶,或吐在厕所马桶中冲掉。

(十二)保持头发清洁,预防头虱。

(十三)如果有发烧及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应自觉戴上口罩并尽快就诊。

(十四)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水产品等,生吃瓜果要彻底洗净。

(十五)注意选购、食用新鲜的食品和水产品,不选购、不吃外形、气味或味道异常及发霉的食物。

(十六)剩余食物要冷藏,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后方可信用。

(十七)不吃可能受到鼠类等动物污染三过的生冷食物、水和饮料等。

(十八)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青少年不应过早发生性行为。

(十九)拒绝毒品。

注射药物或疫苗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针具或彻底消毒的针具。如果发现遗弃针管、针头,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

(二十)与动物接触

(如老鼠、鸡、鹅、鸭、鸟、猫、狗及野生动物等)后,一定要洗手。

(二十一)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

(二十二)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的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二十三)一旦被宠物抓伤或咬伤,要立即反复清洗伤口(用20%肥皂水或

0.1%

新洁尔灭),并到医接受治疗及狂犬疫苗注射。

(二十四)疟疾、乙脑流行地区或季节一定要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蚊帐)。

总之,师生在个人卫生方面要坚持做到“五要”“六不”和“两坚持”:

“五要”--要定时休息,要睡前刷牙,要勤换衣、勤洗澡,要勤理发,要勤剪指甲;

六不”--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用公用毛巾,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

两坚持”--坚持自带饮水杯、手纸、手帕等个人卫生用品;坚持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四、学校不同场所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㈠教室

⒈教室应保持整齐清洁,地面无痰迹、纸屑、脏物,每天清扫地面及抹擦课桌椅。

⒉教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空气新鲜。按照《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GB/T17226

/

1998)规定,每小时需要置换空气。学校应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与次数,如温暖天气(或季节)宜采取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或季节)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宜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

⒊保证教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按照《中小学校教室采暖温度标准》(GB/T17225/1998)

规定,在学习(授课和自习)时间内,教室中部(距地面壁1

米处)的温度应为

16-18

℃,不宣超过

℃,相对湿度应为30%-80%。

宿舍

⒈设计卫生要求

(l)

每层楼必须备洗室和公共主生间,卫生间应有自然通风管井或机械通风装置。

(2)

洗室室内应设有污水池及地漏。

(3)

空调装置的新鲜空气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调器过滤材料应定期清洗或更换。

⒉经常性卫生要求

宿舍内和周围环境应整洁、美观,地面无果皮、痰迹和垃圾。

应有健全的宿舍卫生制度。

宿舍的通风换气要符合卫生标准。宿舍管理员每天应督促学生在起床后,将宿舍窗户打开通风,确保宿舍空气新鲜。

洗间和厕所应该每日清洁,做到并保持无积水、无积粪、无蚊蝇、无异味。

⑸宿舍应有防蚊、蝇、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并经常检查设施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应做到室内外无蚊蝇孳生场所。

㈢厕所

⒈重建立厕所保洁和清扫制度。要落实负责厕所保洁的人员。

⒉要保持厕所地面、蹲位(厕坑)及小便池内的清洁。

⒊要及时清理蹲位(厕吭)、化粪泄的粪渣。

⒋在厕所内或前室应设置洗手设施。

⒌厕所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⒍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入厕习惯、保持厕所清洁。

㈣食堂

⒈食堂必须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体检、培训,取得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万可上岗。从业人员如患痢疾、伤寒、活动性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化脓性皮肤病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调离。

⒉食堂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应设有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⒊食堂布局、设施与设备等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

⒋食堂采购、加工、储存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

⒌餐厅内外应保持清洁、卫生,清扫时应采用湿式作业。

⒍食堂饮用水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如蓄水池等应有卫生防护措施,做到定期清洗消毒。

㈤垃圾处理

⒈在校园内、教室外应配置相应数量的废物箱,且要与食堂、宿舍、水源有一定的防护距离。

⒉垃圾实行密封存放。内、外环境清洁,无恶臭,不孳生苍蝇。

⒊每天由专人对废物箱进行清理,垃圾及时清运,日产日清,保证周围整洁无蝇蛆。

㈥浴室

⒈公共浴室应持看效“

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合格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从业人员患有传染病时应立即调离。

⒉公共浴池应有卫生管理制度,内外环境整洁。

公共浴室应设有更各衣室、浴室、厕所和消毒等房间。更衣室(包括兼作休息室)必须有保暖、换气设备。

⒋浴室应设气窗,保持良好通风。

⒌浴室内不设公用面巾、浴巾;更衣室(包括兼作休息室)所用垫巾应及时更换,保持清洁整齐。

⒍浴室内及其卫生间应吸时清扫、消毒,做到无积水、无异味。

⒎应设有禁止患性病和各种传染性皮肤病(如疥疮、化脓性皮肤病、广泛性皮肤霉菌病)的患者就浴的明显标志,用水水质应符合卫生标准。

㈦校园

⒈保持校园整洁、卫生,不随意(随手)丢垃圾(废弃物)、不随意吐痰;不随地撒泼污物。

⒉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校园应处于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校园里还应提供一些必要的卫生设施,如:污物桶、洗手及排水设施。

⒊校园作为学校公共环境的一部分,要安排人员定时打扫。地面清扫方式以湿式清扫为宜,以防止尘土飞扬;要及时清理地面的纸屑、污物,防止细菌、病毒的滋生、传播;要定时清洗校园的门窗、楼梯护栏扶手、手柄并进行消毒,以消灭附着在设施上的细菌、病毒,防止细菌、病毒传播;气象条件不好时,如风、沙、雨、雪天气,要及时清除地面污水、污物、积雪。当传染病流行时,应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对地面及公共设施进行消毒。可用适当浓度含氯制剂(含氯消毒液,如1:49漂白水等),对门、墙、地面进行消毒,待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

6.食品安全传染病预防 篇六

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凤教体发(2017)169号文件的通知精神要求,由学校总务处牵头,对当前学校食堂安全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策落实,加强领导

我校全体教师对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管理中,充分认识到预防和控制学校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对保护师生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学校成立以李晓艳校长为组长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后勤副校长及总务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食堂从业人员。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安全制度,制定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堂食品安全、食物中毒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所有管理、从业人员都持健康证和食品安全培训证上岗。按照《食堂原料采购索证登记制度》规定做好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登记台帐,原材料做到定点采购、协议采购。为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食堂卫生,重中之重

为加强学校管理,提高食品安全卫生意识,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长期以来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抓平时,重细节。1.成立了以总务处为首的食品卫生检查小组,每周不定时检查学校食堂食品、环境卫生的情况,严控食品质量与加工安全,加强对小卖部食品采购环节的管理,保证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我校食堂为学校自主经营,管理人员2人,其中后勤副校长负责食堂管理工作,1 总务主任负责食堂的具体监管,从业人员4人,都按要求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持有健康证,并通过食品安全培训。把好四个关,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1).把好采购、加工关:采购做好验收工作,加工做到烧熟煮透,做好食品留样工作。

(2).把好“消毒”关。所有的餐具,用具都高温蒸汽消毒。(3).把好“个人卫生”关。做到身体不适的职工不能进入食堂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及经过食品卫生培训合格才能上岗。(4).杜绝非工作人员进入厨房关,保证放毒现象发生。

2.加强学生饮用水管理力度,学校师生统一使用留凤关镇政府供应的自来水,保证了师生放心使用饮用水。

3.加强整改,规范管理。学校根据县食品药品监督局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指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广播、板报、班会等向师生宣讲食品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和推广健康的饮食方式,使全体师生能够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学校通过主题班会、集队、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法》和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活动,使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知识深入人心,让学生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维护自身健康。

学校组织开展各种食品卫生宣教活动,利用板报、班会活动宣讲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疾病知识。

四、存在问题

(1)学校因经费原因,学校食堂配套设施标准不高。(2)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都是临时工,不够安心。

2(3)学校门口有小商店,不是学校经营,学校无法监管,希望上级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五、今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

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杜绝学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和生命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打算:

1、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广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2、增加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日常检查、监督的频次,及时排查食品安全隐患,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服务师生,保障安康,努力营造学校安全、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不断构建人民满意及和谐校园。

3、继续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巩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果,共同营造学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更大贡献。

4、加大学校食堂经费的投入,改进设施,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我校将努力解决检查中存在问题,扎实做好食堂的日常管理工作,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为创建和谐、文明、平安的校园而不懈努力。

六、传染病防控方面

传染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与健康,在上级防疫部门的领导下,由于全校师生的大力协作,我校未发现疫情,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的领导机构。成立了以李晓艳校长为组长,唐晓虎副校长为副组长的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督促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2、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青少年对各种传染病来说都属于易感人群,而且学校人员比较集中,稍为有所松懈,就很容易大面积的染上各种传染病,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就会受阻。这样不仅影响了师生的工作、3 学习;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把这些道理给学生讲清了,他们就会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重视传染病的防治。

3、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根据上级防疫部门、县教体局的有关精神,抓传染病防治工作。我们利用集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各种宣传工具,作了水痘、手足口病、甲肝、乙肝、结核、流脑、乙脑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

4.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增强学生防病意识。我校每班每天对室内外卫生进行两次打扫,消除垃圾、污水、污物,保持校园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污物,不参与聚餐活动,不到马路摊担进食。学校在3月份、9月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灭蝇、灭蚊,消灭了蚊蝇孳生地,切断了疾病的传播途径。

5、加强传染病的管理。每天进行对学生进行晨检午检,对因病请假学生进行登记跟踪。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做好教室、宿舍、餐厅的消毒工作,消灭病菌的繁殖。

留凤关镇中心小学

7.羊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注射 篇七

1. I号炭疽芽孢菌苗, 预防家畜炭疽病。

在绵羊、山羊大腿内侧或尾部进行皮下注射, 每只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1年。

2. 羊棱菌四防干粉菌苗, 预防羊快疫、猝疽、羔痢和肠毒血症。

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溶解稀释至所需倍数, 每只肌肉或皮下注射l毫升。免疫期为2年。

3. 羊棱菌四防氢氧化铝菌苗, 预防羊快疫、猝疽、羔痢和肠毒血症。

肌肉注射5毫升。免疫期为1.0~1.5年。

4. 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 预防羊链球菌病。

绵羊、山羊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

5. 羔羊大肠杆菌病菌苗, 预防绵羊和山羊的羔羊大肠杆菌病。

3日龄以下的羔羊, 股内侧皮下注射0.5~1.0毫升;3日龄以上的羔羊, 注射2毫升。

6. 冻干布氏杆菌羊型五号菌苗, 预防羊布氏杆菌病。

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每毫升含10亿菌, 每只羊皮下注射1毫升;喷雾免疫时, 如在室内进行, 按每只羊需25亿菌计算, 在室外避风处进行时, 则按每只羊50亿菌计算。

二、疫苗类

1. 绵羊痘弱毒疫菌, 预防羊痘。

用生理盐水稀释到所规定倍数, 绵羊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 山羊每只注射2毫升。

2. 口蹄疫A、D型混合弱毒疫苗, 预防牛、羊口蹄疫病。

对于4~12月龄的羊, 皮下注射0.5毫升, 12月龄以上者, 注射1毫升。

三、类毒素类

破伤风类毒素, 预防家畜破伤风。在羊只受伤、手术前、去势、剪毛、断尾时, 皮下注射l毫升。免疫期为1.0~1.5年。

四、血清类

1. 抗炭疽血清, 紧急情况下用于预防家畜炭疽病。

一般进行皮下注射, 每只羊用16~20毫升。预防有效期10~14天。

2. 破伤风抗毒素, 预防和治疗家畜破伤风。

一般进行皮下注射, 每只羊1 200~3 000单位。免疫有效期2~3个月。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预防注射前, 应仔细检查所用菌苗的包装。

如发现瓶口不严、破瓶、瓶内有霉、有异物、有摇不散的凝块以及超过保存期时, 都不应使用。

2. 预防注射前, 对被注射羊只逐一进行临床检查, 发

现羊只有病、瘦弱或有当地发生疫病流行时均应暂缓预防注射。

3. 菌苗或疫苗一般不能与相应的血清同时注射, 预防注射前后l周内不应使用抗生素, 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

4. 预防注射一般在春秋两季水草旺盛时进行。

预防羊快疫和肠毒血症时, 应在每年发病前1月注射;以预防羔痢为主时, 应在母羊配种前l~2个月或配种后1个月注射。

5. 预防注射要无菌操作。

所用器具要预先消毒, 注射部位要涂擦碘酊, 坚持注射1只羊换1枚针头, 以防交叉感染。

6. 空瓶不能随手丢弃。

特别是I号炭疽芽孢菌苗的空瓶不能随意丢, 注射完成后, 注射器、针头、空瓶等须高压消毒 (或煮沸l小时) 。

8.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篇八

细菌性食物中毒

传染源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症状: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休克。同餐人群可集体发病。

专家建议一般治疗应口服或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抗菌素治疗可选用黄连素、喹诺酮类药和第三代头孢菌素。

如何预防:所有生鲜食品原料及调味料添加物要保持其鲜度;食物应彻底清洗,调理及贮存场所、器具、容器均应保持清洁;食物要尽快处理烹饪,做好的食物也应尽快食用;食物要煮熟再食用,一般超过70℃以上细菌易被杀灭;食物的调理及保存应特别注意温度控制在7℃以下;调理食物前彻底洗净双手;手部有伤口,应完全包扎好才可调理食物。

大肠杆菌导致腹泻

传染源大肠杆菌。按其致病机制可分为5类。症状: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每天3-5次,为黄色蛋花状,量较多。2、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分泌性水样腹泻,每天2-10次。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临床表现酷似急性菌痢,但大便培养不出痢疾杆菌。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恶心、呕吐和严重的痉挛性腹痛,腹泻为鲜红色水便。5、黏附性大肠杆菌肠炎。

专家建议急性肠炎自愈性较强,其基本治疗方针是补液和对症处理。老年、婴幼儿以及重症患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如何预防:预防急性肠胃炎要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熟食品或隔夜饭菜要加热煮透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并削皮;养成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餐具的清洗、消毒、保潔;菜肴佐以醋或大蒜,既能杀菌,又助消化,还能提高胃肠道抗病力。

沙门氏菌肠炎

传染源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丙以外的沙门氏菌。症状:急性胃肠炎常伴有发热、呕吐、稀水样便。伤寒型肠炎症状类似伤寒,患者会持续发热,可伴有肝脾肿大。败血症型肠炎表现为弛张热。

如何预防:专家建议急性胃肠炎应以及时补液及对症处理为主,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应用抗生素治疗。伤寒型和败血症型肠炎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可选用氟喹酮类药,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细菌性痢疾

肠道疾病是夏季的高发病,而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它除了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和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另外,蚊虫媒传染也是夏天发生肠道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预防:当天的食物不要放在第二天再吃,天热很容易变质,细菌容易生长;打开的水果,如西瓜等要尽量吃完,不然用保鲜膜封好,放到冰箱保存,但是时间也不要超过24小时;夏天,卤菜比较受欢迎,但是做卤菜的人如果不注意卫生,吃的人很容易感染病菌,故少吃为妙。

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染源乙脑病毒。病毒通过蚊虫传播。症状:起病急,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颈项强直(脖子硬)等。病程第3-5天会出现惊厥或昏迷,重者出现呼吸衰竭。

专家建议患者住处要注意清洁、通风,室温控制在26℃左右。昏迷者要经常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畅通,防窒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褥疮。通过冰水冷敷、酒精擦浴等方法,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

上一篇:基金公司市场部职责下一篇:安全总监安全生产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