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2024-06-21

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8篇)

1.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篇一

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科学技术也将更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其发展空间将会缩小,其生活质量也将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无论是从个人命运或国家前途的角度,还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科技活动,充分挖掘青少年固有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对培养科技人才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能充分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还能激发创造力,引导青少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寻找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就我馆开展“科技活动”与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一番探讨。

一、科技活动能激发青少年科技实践的兴趣

从成功中树立起自信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我馆在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而这一切都是为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创设的前提条件与心理基础。

1.树立起自信心。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本身就是一种易于使人获得愉悦心理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科技创意的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在不断地螺旋上升发展,稳定的心理素质一直伴随并贯穿于整个制作和发明的全过程,而成功的愉悦将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参与研究的精神动力。

2.多元智能开发。元认知是“对认识的认识”,它是学习方式的核心成份。元认知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人们的认知过程,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自我控制执行过程。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意识往往被教师牵着走。而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元认知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依据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支配下,逐步具备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并形成比较持久的、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付诸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独立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获取知识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技活动能启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我们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就是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阵地和机会,让他们在科技活动中真正领略到创新和实践的快乐。

1.在玩乐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对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他们玩乐、探索和创新的小世界。我们采用学、玩结合的办法,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无拘无束地活动在创新的天地里。由于活动本身带有玩的色彩,因此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而玩乐则是学生最自由、最快乐的时刻,这对创造心理来说是最佳时机,因为此时思维活跃,联想流畅。

2.满足好奇,培养创新精神。好奇是创新的种子,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好奇,一方面反映他们的幼稚,另一方面反映他们的求知欲,因此要努力使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创新的萌芽。举办中小学生现代科技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了解人类科技进步历程和世界最新的科技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科技、爱科技的兴趣。另外,经常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发现,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尝试改进和发明。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努力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吸引到科技创新上来。

3.鼓励“想像力”,发展创新思维。想像是创新的基础。学生的想像绝不同于胡思乱想,它是对以前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和改组。因此要在日常的创新活动中,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设想,为发挥想像力创造条件。想像还能产生灵感,而灵感是创新的内燃机。灵感有其偶发性,但灵感往往产生于想像中的一刹那。想像更能激发兴奋点,而兴奋是创新的翅膀。兴奋时大脑的思考力特别灵活,并且思路清晰,有独到的见解。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我们既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也不要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出惊人的成绩。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因此需要开展经常性的科技实践活动。如科普“六个一”活动,即:每人做一个科技小制作、写一篇科技论文、讲一个科学家小故事、参加一次科技活动、出一期科技小报、每班出一期科技黑板报。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实践活动,学生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会一蹴而就。只有运用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科技馆才能成为小发明家的摇篮。

三、利用科技活动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先导。不动手的发明创造是空想,不动手的科技活动是空谈。学生只有在动手实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动手进行小发明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创新能力。动手动脑,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想像力和创新力。因此活动中要注意:

1.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活动中,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成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科技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造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科学性。从而使青少年真正受益。

2.要注重科学技能与主体创新的和谐一致。科学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它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对事物的观察、记忆、操作等。尤其在活动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如电子技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技术,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到手,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才能真正认识各种电子元器件,认识电子电路,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这门技术,也只有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电子制作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能力,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3.要强调科技与表现的完美结合。人生具有表现的本能。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指导老师应有效地利用人的机能性和情绪性,来唤醒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并诱导其走向创造性的表现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来充分表现自己,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绝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创新表现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才能的目的。

世界著名的创造学专家奥斯本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这种潜力随时均可任意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各种途径的开发和训练才能变成现实能力。因此,根据创造教育的特点,在青少年中开展丰富多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科技活动,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才能使科技活动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2.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篇二

一、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挖掘创新潜能

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比纯粹化的知识灌输更加重要,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是无穷尽的, 而知识却是有限的, 想象力能创造出以前从未有过的事物, 并推动社会进步。”毋庸置疑, 幼儿在内心深处从不缺乏想象, 虽然思想较为天真, 但思维相当活跃。假若在幼儿教学中接触到具有夸张特征的故事, 他们的想象力会竞相迸发, 进而使创新潜质得到有效开发。

例如, 幼儿教师可给儿童们讲《画太阳》这个故事, 首先先问幼儿:“大家知道天上有几个太阳吗?”幼儿异口同声说:“一个。”教师微笑着问:“你们见过10个太阳吗?”幼儿直摇头, 教师接着说:“那好, 听我讲个故事。从前天上的太阳有10个, 每一个太阳‘宝宝’都长得一样, 这使得它们的爸爸妈妈无法分辨, 谁能帮助分出来呢?”教师在讲完后, 建议大家拿起画笔把“太阳宝宝”的样子画出来, 以便于“分辨”。幼儿们借着故事中的疑问, 带着原本的好奇, 便会刻意画出不同的太阳“外形”。幼儿们会有意识地给太阳“穿上”各式各样的衣服, 并大胆地展现出太阳的光芒。教师在一旁可指点与鼓励, 纠正错误之处。利用讲故事设置悬念, 并促使幼儿亲自实践, 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潜能。

二、讲故事有利于启发幼儿的思维, 进而活跃创新因素

教师不能一味地为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幼儿兴趣而讲故事, 而要以故事作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手段, 方能显出故事教学模式的魅力。教师要借故事的启发意义, 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活跃创新要素。

例如, 教师可以讲《小鸟的启示》这个故事。几千年来, 人类一直渴望飞上蓝天, 但苦于没有“翅膀”, 于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利用多年来鸟类的翅膀的流线作用发明飞机, 通过这一庞大、复杂的机械设备, 最终使人类飞上了天。教师讲完后可让幼儿谈一下, 若自己想飞上天, 要借助于什么工具。幼儿便会开动脑筋思索, 大家会想到平时玩的风筝也能飞上天, 于是有的小朋友灵机一动, 说道:“造一个大的、结实的风筝, 把人绑在上面, 在高处可借助风的力量飞上天。”幼儿的这个创意不管是否可行, 至少是真正独立思考得出来的答案, 有助于激发幼儿头脑中的创新元素。

三、在故事教学中请幼儿自主探究问题, 有助于其创作力的培养

幼儿在听故事时总爱问为什么, 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较为狭隘, 语言能力不成熟, 经常因不能很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大意而产生困惑, 教师必须保留幼儿的这一童趣, 即使能解答他们的疑问, 也不必立即告知其答案, 而要给其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

例如, 教师给幼儿讲《会动的房子》时, 教师便先来设问:“孩子们, 你们住的房子会不会动?”大家不假思索地摇头, 教师接着说:“你们想不想看看能动的房子?”幼儿自然点头, 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致。教师先来引出故事发生的场景:小松鼠的房子会随着它自己的移动而跟着“跑”, 它会看到一些什么呢?教师让幼儿大胆地从多方面思考, 小松鼠的“房子”为什么能动。学生们便会各抒己见, 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有几位幼儿还自己改编、“创作”了小松鼠与小房子的新故事, 大家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获得了很好的锻炼。

四、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 有助于张开幼儿联想的翅膀, 为其提供创新原动力

现如今, 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学中, 教师在给幼儿上故事课时, 要改变单一化的口语讲述的模式, 用多媒体再现故事情境, 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 展开丰富的联想。

教师要提前制作好课件, 请幼儿看一段动画, 教师事先描述一遍故事大意, 再请幼儿观看。《小鸡和小鸭》就讲了小鸭巧妙地运用自己身体像小船的特征帮助了别的动物的故事, 幼儿观看后, 会联想到《西游记》中的大海龟利用庞大的身躯驮着师徒四人渡过通天河的景象。类比联想能力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大方面。

总之,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以各种方式充分发挥故事教学模式对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大作用, 并积极探索出新路径。

摘要:众所周知, 幼儿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力也是相当活跃的。运用典型的故事教学, 可引领幼儿提升自我认知, 在培养联想能力的同时, 激发创新的原动力, 这也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精神理念。结合幼儿教学的现状, 系统阐述故事教学模式对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能力,故事教学模式,幼儿,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美灵.故事教学如何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J].教育导刊, 2011 (03) .

[2]周燕军.幼儿故事教学中提问的意义及策略[J].学前课程研究, 2009 (04) .

3.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篇三

一、以兴趣为导向,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尚未成年,他们受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制约,在课堂学习中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自制力还十分有限。要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就离不开兴趣这一导向的牵引作用。学期初,我在指导布置班级环境时就建议他们挂上一条名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在第一节课上,我告诉他们:感兴趣、多质疑,才能学到真本领。为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激发灵感,拓展思维,产生创新冲动,在不断创新中学习。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且这些方法与策略可以不断改变,像那些成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以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情感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可你为他们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兴致勃勃地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不断获得知识和能力。

1.以情激趣

健康的情感和情绪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为求知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般都以为,理科课并不像文科课那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课程的热爱。其实不然。以情激趣,还必须始终把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而且要把情感延伸到课后,和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天下大事,充分了解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兴趣爱好。有了课堂内外的情感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特别融洽,教学环节的进行就特别顺利,学生也就能在学习和创新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2.以境激趣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数学课堂环节的设计也要“一波三折”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者在新课伊始、授课过程、巩固练习的各个阶段,都要抓住机会,有意创设适当情境,借此时时掀起学习新高潮,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思考、积累、延伸,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又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将教材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先安排这样的游戏,由学生随意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式(△≥0),并求出它的根,然后让学生说出两根及各项的系数。由我猜学生所出的方程,一个、两个……学生争着出题,结果一一被我说中。“真奇怪,老师怎么知道我出的方程的呢?”这就引起学生的奇妙感并产生了疑问,从而激起求知欲望,引发兴趣,也就促发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究的劲头。

3.以巧激趣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并由“会学”变为“乐学”、“善学”,并且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身的、自觉的、自愿的学习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顺利完成新课教学,又增强数学的神秘感和科学美。高斯“1+2+3+4+…+97+98+99+100”的妙算开启了多少儿童学习数学的智慧之门,我哥哥当年用古田话演绎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妙法也曾经引导我步入几何的大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方法随时可见,但有的教师只重教学结果而轻学习过程,往往忽略好方法,忘记提示学生思考、对比、归纳、类比、总结。如:已知x2+x-1=0,求2x3+4x2+3的值。学生在解这道题时,解法很多,我认真总结和修改来自学生中各种类型的解法,在讲课时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由于学生的劳动成果受到教师的赞赏,自然感到高兴和自豪,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4.以奖激趣

很多情况下,天才是捧出来的,不是训出来的。我们这里说的捧,是指激励;训,是指板起脸孔说教。不仅数学科,在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奖励机制的设立都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肯定,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过程。特别是对待“差生”,更要为他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一旦有进步,就要巧妙地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激励”策略,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经济的发展,让当代的孩子逐步失去独立和吃苦耐劳的生活环境,依耐性更强、心理问题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人人学有所用的数学教学目的,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和全面铺开的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活动环节的设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理论影响,课堂教学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形成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数学课也许会培养出陈景润,却培养不出比尔·盖茨。只有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活动型课程开展,置学生于参与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更好地解放思想,开阔思维,外化潜能。也就是说,只有引进了活动型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小陈景润不但会解数学题,而且会利用一切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科研价值。也只有引进了活动型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小比尔·盖茨们才会在活动中不断获得发展的机会和方法,不断获取创新的灵感和动力,伟大的未来精英们,他们的超凡才能也就不至于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这样,有利于农村中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如何设计活动环节呢?数学,其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和运用性。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抽象于生活,又无处不服务于生活。将生活情节引入课堂,使之与课程内容相得益彰,这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使活动的设计有了根本和基础。在备课时总是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涵,大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节,有机将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三、以科技为手段,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多媒体等高科技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操作和演示,让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图像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不断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悬念、疑问、困惑、惊讶、兴奋。当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通过显示器的界面全部展现出来时,学生就要借助表现出来的性、声、色思考问题,他们在情景中主动发现问题,讨论方法,交流意见,甚至与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热情特别高涨。

4.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四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方法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1.知识更新速度快,对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仅短短一年内就席卷全球。“天上用卫星,地上有光纤”,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由此可见,知识量的急剧增长的直接后果就是知识老化且更新速度的加快。同时,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内容、方法带来了巨大变革,教师若不 及时更新知识,还继续“三一式”教学一枝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就无法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见解和有开拓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需 接受再培训、再教育、再提高,不断进行“充电”、“补氧”。知识经济时代的创 新教育要以教师的知识更新为起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2.开发创新能力,增强民族竞争力

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要使中华 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应当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开发我们的人力资源,在 科技发展上再创辉煌,让世人刮目相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

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因此,加大开发创新能力的力度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2.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

3.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创新,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要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

4.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不要“人云亦云”。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

5.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6.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五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

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江泽民主席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

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

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

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3.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6.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六

过了15分钟之后,各个小组开始展示表演,首先是朗诵组,他们非常让我吃惊,居然用的是“周杰伦”的演唱曲风来朗读歌词,仿佛把我带进了“周杰伦”的世界,真让我意犹未尽!接下来就是演唱组、口哨组随器乐组、竖笛组一起表演,图画组的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表演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在创造、体验、合作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下课后我望着学生们的背影,不由得对学生们产生了几分敬意,真有一种自己不如学生的感觉。他们的想象力真实无穷无尽的,让我出乎意料。

7.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篇七

1. 整体性。

政治活动课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范围,还是对主题的探究都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 实践性。

这是政治活动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它是以学生前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生活、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以活动开展为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去验证和升华理论,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开放性。

政治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

4. 自主性。

政治活动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自己选择课题、内容和方式。如,九年级第四课“我眼中的中国和世界”,从课题和内容来说可以选择“世界上的中国”,也可以选择“中国地位与全球观念”或“中国形象”等;从形式来说,可以是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也可以是多媒体、专题报告、小电影等,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思想政治活动课的类型

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 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如,九年级第五课“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平台“变废为宝”。

2.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调查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和观点。

如,九年级第六课“就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调查等。

3. 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

如,九年级教材第十课“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等。

三、思想政治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活动,是新课标新增并十分强调的内容。政治活动课大致包括“教学内容的概括和理论阐述”“资料或典型事例”“活动设计和要求”等三方面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要求活动体验、研讨探究、学习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握以下两点:

1. 要抓住活动课的特点,正确处理

好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既不能把活动课当作一堂理论课去阐述,也不能把活动课当作学生的自由活动课而放任自流。一堂好的活动课应该是教师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鼓励学生主动实践的过程,是指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自己熟悉的课题,帮助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大胆实践,深入探究,以求得实效,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

如,九年级第三课“当好国家的主人”,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好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结合七、八年级的知识思考:(1)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有什么法律依据?(2)我们应该怎样当好国家的主人?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活动”:A.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突出的或最感兴趣的问题,如,校园周边安全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B.围绕这个课题调查分析,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C.课内交流分析。在上活动课时教师可用十几分钟时间进行课内交流,如,宣读、讲演、讨论等。通过综合探讨和交流,分析有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定不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学生在活动中,能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思考社会现象,懂得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开放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2. 正确处理“活动”与学科理论的关系。

8.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激趣 分组竞争 民主成功 多层次 数学思想 创新

现代教育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发展自身、改造世界。而数学科学以其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适合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参与。那么,在数学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乐学,下面试就这方面的教改尝试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一、设问质疑、激发情趣,让学生乐学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而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设疑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恰当的设疑能引导求知的愿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疑难问题探究质疑。

例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先让学生观察等差数列-1,5,11,17,…,并回答该数列的第5项、第6项是多少?学生能迅速地回答,问该数列的第7项、第8项是多少时?学生也能很顺利地回答,但问数列的第30项是多少?学生就无法迅速做出回答。 这些问题的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有目的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索,使他们随时得到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自觉地、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去思考,并用所学的新、旧知识来解决疑难问题的习惯,在质疑探索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教师进行巡视、发现、解答学生所提出的疑难,纠正错误问题,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疑难问题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这样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向前发展,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索,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设疑激趣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谓“受之以鱼可饱餐一顿,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

二、创造竞争意识——分组自主学习+比赛,激励学生互帮互教,共同提高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乐学”的主张,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心灵的愉悦和满足,认为只有乐学,学生才能自主学习。

要创造竞争的意境,分组比赛是一种好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在班上选出数学素质较好的12个学生当小组长,每2人一组共6组,每组再到班上去“招兵买马”,最后,全班共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个组8人左右。打破学生两个人一桌的孤立做法,以8人左右围坐在一起,进行学习与听课,这样便于小组进行帮教和互相讨论与学习。

在组合时,必须强调自由组合,第一个自由组合是在选出的12人当中,每两人自由组合,第二个自由组合,是这两人一组到班上去“招兵买马”的组合,通过这两个自由组合,达到教的人愿意教,被教的人愿意被教,整个小组的凝聚力增强,这样,使我们利用学生间潜在的教学资源才变得可能;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带领下讨论,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不同选择只让小组长应答,或只由非小组长的同学应答,或由全体小组成员抢答,但成绩算小组的,这样6个小组进行竞争性比赛,成绩以一单元合计排名,从而迫使小组长对后进生进行帮教,整个小组形成学习合力,共同提高。

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召力、鼓动性,要时刻调整自己的情感、声调、动作,以加强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激励、引导学生互帮互教,互助互学,共同进步这一理想教学目标。

三、创设民主、成功的课堂气氛,培养创新精神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教师必须重视每一位学生,牢固树立每位学生都能成才,都需要精心培育的观念,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民主、人人都能获得成功”的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备课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素质水平及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将新知识置于学生认知的最近范畴,选用恰当的方法,开启其心灵之门,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都尝试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课堂上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要保护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是不尽完美或者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创新的愉快感。对学生答非所问的不足或错误之处,教师应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中肯地提出,与他们一起讨论、订正,应该允许学生从错误之中学到东西。人格和自尊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千万不能伤害,否则,会严重损害其思维辨别能力的提高,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践表明:只有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才会提出与课堂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才会发散,才会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创设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增强学习信心

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学情出发,确定教学起点,使中、差生都能接受,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增设讲练层次,设计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例题、练习题。组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梯度较小、层次分明的台阶——以减少中差生学习上的困难。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台阶攀登,逐步达到本节课教学基本目标,同时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攀到尽可能高的层次,达到教学的较高目标。

实践表明:大量的机械重复练习作业超过学生的生理、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心理。因此,对练习作业教师要精心选编,合理布置,不能过度搞题海战术。备课时可设计三种水平的习题:基础题、巩固题、提高题。使中下学生完成基础题,巩固题——达标练习,训练他们的技能技巧;中上生、优生完成巩固题,提高题——训练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分层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它有利于“保底”——让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冒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有收获并尽力发展,对学生可能出现困难的较高层次习题,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辅垫性小题,以便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再搭一级“台阶”,让其攀上较高的层次,每节课宜安排一些较高层次的问题作为机动内容,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发展。

五、教给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会学”

数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了它,便能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学生一旦把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能获得智能发展。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育,把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类比,数形结合,化归等思想方法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及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变成“会学”的最高教学目标。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要用主体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开放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海英.《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导学》.《数学教师》,1993.8

[2]李广全.《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上一篇:内部结算审核程序下一篇:医院疫情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