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承接产业转移情况

2024-11-04

奈曼旗承接产业转移情况(精选8篇)

1.奈曼旗承接产业转移情况 篇一

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汇报

永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围绕市委政府“一化三基”、“五百工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中心工作,市质监部门充分履行职能职责,主动将质监工作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积极服务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现就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服务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质量兴市工作助推质量效益型经济的发展。始终把培育名牌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作为质量兴市的关键点,围绕产业转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名牌兴市战略。一是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提请市政府出台《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意见》、《永州市质量兴市奖励办法》、《永州市名牌产品三年培育规划(2009-2011)》、《永州市名牌产品认定和保护办法》等多项质量兴市的政策。二是积极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目前正为舜皇米业等4家企业申报湖南名牌产品,为永州山苍籽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企业。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天龙米业、银利来粮油实业 “中国名牌”企业2家,长丰猎豹、湘江纸业等 “湖南名牌”企业19家,“湖南省质量管理奖”企业2家,国家免检产品企业1家。这些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中凸显名牌竞争优势,引领了整个永州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全市经

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围绕全市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先后制订了江永香柚技术规程、永州金叶等省、市农业地方标准120多项。同时,通过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推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载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目前,全市共有32家企业通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据统计,农业标准化实施以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新增效益2个多亿。二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我市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特点,通过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的纽带,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发展模式,精心筛选农业标准化项目,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先后完成了江永香柚、天龙米业、熙可罐头等六批35家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建设,其中江永香柚项目获得承担制定国家标准资格,今年又有7个农业标准化争取了国家立项,使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在前列。

(三)、加强强制认证工作促进节能环保工作。一是通过生产许可强制认证限制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首先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的引进,同时通过生产许可证、计量认证、3C认证等国家强制认证制度,整顿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小水泥、小水电、小冶炼企业。二是通过强化计量节能工作,推动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我市有湘江纸业等6家企业列为“省百家”节能降耗企业名单,市里认定的重点能耗企业30家,市质监部门针对这36家高能耗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国家强制性标准,积极帮助企业建立能源计量制度,配置能源计量器具,完善能源计量数据分析手段,为企业培训考核能源计量人员。通过计量节能工作,有效降低了高能耗企业的能耗指标。据统计,通过开展节能降耗活动,企业节能增效近300多万元。

(四)、抓好专项整治保质量安全促平安和谐永州建设。以专项整治为重点,先后开展了食品、农资、建材、家电下乡等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先后查处生产销售假“五粮液”案、劣质化肥案等多起重大案件,违法产品货值金额达600多万元。为更有效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全市质检系统在经费特别紧张情况下,又升级了12365质量咨询投诉系统,做到随时投诉,随时受理,及时查处,及时回复。在有效开展各项专项整治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查建档工作。对全市800多家特种设备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600多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251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面建立了档案,并纳入动态监管。二是建立了巡查制度。加强对特种设备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尤其对一些小作坊企业进行了重点规范。三是加强强制检验工作。加大对企业产品的抽检覆盖面,要求企业产品出厂要施行批批检验,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四是建立了应急反应预案。对出现的紧急事件能及时快速有效地进行处

理,有效地维护了全市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全市没有发生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五)、强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意识促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一是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重点,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今年来,我们把企业服务年活动与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三大安全保障行动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先后开展了多项面向企业、服务企业的免费检测活动,共出动800多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将技术服务开展到车间班组,深入到田间地头,为300多家企业和单位免费检测特种设备162台件,检测农资化肥产品560多批次,检测食品850多批次,累计减免企业各类规费300多万元。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扎实开展“三服务三争当”活动,要求每个党员干部服务企业办1—2件实事,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以优化经济环境为目标,主动服务服从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特别保护期政策实施以来,我局按照企业特别保护期工作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了工作目标和任务,专门下发了文件,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全市质监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市政府、省局关于对企业实施“特别保护期”有关精神,坚决做到两个取消、三个调整、四个延期,依法依规开展六个方面的工作。同时在工作措施上做到“三个严禁”,即:严禁乱检查、严禁乱收费、严禁乱执法。

二、下步工作打算和措施

结合永州质监工作实际,质监部门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在实施质量兴市工作方面。一是加强部门的联动,加大名牌培育工作力度。在名牌培育过程中,加强与经贸、统计、税务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召开名牌战略联席会议、经济信息共享

等机制,制定名牌培育计划,有针对情地开展培育工作。二是制定我市名牌产品培育规划。有序推进名牌培育工作,市局与县局要按照培育一批、储存一批、申报一批的要求,掌握重点企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品情况,摸清企业主导产品和市场占有水平、出口创汇水平、技术开发等主面的具体情况,梳理排队,形成规划。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在名牌培育中的实际问题。三是落实鼓励企业发展名牌产品的政策措施。市局与县局促请当地政府出台针对名牌产品的扶持和奖励政策措施,并使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让名牌产品企业切实感受到政府优惠政策,使名牌战略的实施能获得更强劲的动力。四是建立完善保护机制,维护名牌产品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坚持创牌与保牌并举,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等“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

(二)在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面。结合我局年初提出的我市2009年实施标准化战略项目计划,全力组织标准化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动我市标准化工作,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以下主要工作。一是组织江永香柚总公司全面完成国家标准《江永香柚》的制定工作。完成地方标准《永州异蛇酒》的制定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全年20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三是做好新申报的7个国家级农业业标准化

示范区建设工作。四是推动农产品认证,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天龙米业、江永香柚实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三)在节能降耗工作方面。以“节能、降耗、增效、服务”为主题,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行政管理和计量检测技术上的优势,着力加强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摸清目前重点能耗企业的能耗基础数据。今年我市有湘江纸业等6家企业列为“省百家”名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年耗10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底数,对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能源计量状况普查,建立企业计量档案,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网络,完善能源管理制度,针对普查中发现的能源计量管理网络不健全的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公司、车间、班组三级能源计量管理网络。二是进一步夯实企业计量基础。成立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领导小组,在做好辖区内各耗能企业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与企业实行“一对一”的联络,确定专人进行沟通、协调和联系,及时了解各耗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情况和节能降耗情况,帮助企业配齐、管好、用好能源计量器具,解决计量检测方面的疑难问题,认真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引导企业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对能源计量检测过程的控制水平。三是搞好能源技术改造。聘请技术专家,配合市节能监测机构对企业开展能源平衡测试,根据对企业主要耗能设备进行测试及效率分析的结果,摸清企业能耗情况,找出节能降耗的切入点,指导企业制定技术改造方案,帮助企业落实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四是加强计量检测服务,指导企业合

理配备能源计量仪器设备,提高企业计量检测能力,积极推广先进的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系统,做好测量过程的动态控制,用科学、准确的计量数据指导生产,促进企业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能源物料核算及安全生产等过程得到有效的计量保证,充分发挥计量检测数据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针对能源计量器具往往要等到大修时才能拆卸检定,按周期进行量值溯源有很大困难等情况,给企业提出解决方案。五是推行“用能单位实施《通则》合格认可”制度。加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宣传,推行重点耗能企业“实施《通则》合格认可制度,坚持重点耗能企业器具配备率、准确度等级符合率和设备运行合格率满足规定要求的原则。争取“十一五”期间,列为重点耗能企业中的80%通过合格认可,确保节能减排方面的统计、监测、考核、审计、认证工作所使用的计量数据准确可靠。六是强化能源计量执法检查。依据《节约能源法》、《计量法》、《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及有关重点耗能行业的管理要求,组织计量、稽查执法机构加强对年综合能耗1万吨以上标煤重点用能单位执行国家强制标准和计量法律行规情况的检查。通过执法检查促进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达到“3个百分之百”的目标:即进出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重点耗能企业所属的主要次级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能源计量器具的受检率达到100%。

(四)在维护食品、特种设备和烟花爆竹安全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专项整治等行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充分发挥12365投诉举报平台的作用,坚持有诉必接,有举报及时查处,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三是加强全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落实批批检和监督抽查计划,确保质量安全。四是认真监督产品质量定期检验计划的组织实施,督促产检机构做到按周期抽样,不以抽代检,不以收代检,严格按照省物价局、财政厅制定的收费标准收取检验费用。五是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督促产检机构严格按照标准、法规进行检测,对检验结论为不合格的产品积极协助企业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积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五)在行政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方面。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对企业的例行检查工作,由主管领导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集中一起去企业,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组建企业服务小分队,集中时间对企业进行质量、计量、标准化和认证认可方面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有效性。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办理和行政许可“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机制。设立行政许可统一受理窗口,对企业急需办理的事项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服好务。三是严格兑现向社会公开承诺的优化经济环境八项制度,即:首问责任制、依法审批、限时办结、规范收费、规范检查、规范处罚、优质服务、违约问责。加强执法监督,积极推行

实行“阳光办案”,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人员对质监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2.奈曼旗承接产业转移情况 篇二

1 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状态描述

1.1 现今四次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是发达地区(或国家)与欠发达地区(或国家)由于存在地区梯度和产业需求,通过贸易或投资的形式,将发达地区(或国家)低层次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或国家),以带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从全球范围来看,迄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战败国西德、日本国转移,而自身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上世纪60到70年代,西德、日本国开始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能耗、材耗低而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纺织、机械、钢铁向亚洲四小龙等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第三,上世纪80到90年代,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开始发展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重化工和应用型的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转移;第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转移,并且呈现出不同于前几次转移的特征。

1.2 当前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特征

第四次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与前三次相比,无论在转移形式,还是在转移区域选择上都表现出新的特征。

(1)以价值链为主线,生产成本为基础,形成区域间新的合作分工。若将一个产业按价值高低,可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不同环节,如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加工组装、产品营销和辅助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在这条价值链上,存在着一些环节对产品的价值增值较大,另一些环节对产品的价值增值较小,价值链上增值大的环节研发、营销活动可获得高额利润,增值一般的环节辅助服务活动可获得较低的利润,增值小的环节生产制造、加工组装活动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不同,其生产成本也不同,跨国公司依据全球定位策略,将过去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形成的垂直分工体系进行重新分工,利用自身拥有的研发力量和充足经费,将研发、营销环节等高额利润的业务留在发达地区(或国家),将辅助服务等一般利润的业务转移到营销、物流、金融服务条件相对较好而交易成本较低的中等发达地区(或国家),将生产制造和加工组装等微利业务放到劳动力廉价,生产制造成本较低但能满足产业质量要求的欠发达地区(或国家)。①如美国IBM、微软等大公司,通过开发CPU和软件,其利润率高达25%-35%;日本和中国台湾等保留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制造部分,利润为15%-25%;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部分转移到中国大陆东莞和中关村地区,其利润率仅有8%-12%。

(2)数字产品和实物产品相分离,将非核心业务部分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或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诞生了拥有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并在计算网络支持下的柔性生产制造系统,企业间通过合作,每个企业均可对这一生产体系做出部分贡献,运用仿真、建模、模拟现实等手段,从产品设计到研发、制造等全过程模拟,在实现实体产品制造之前,掌握了对实体产品制造的全部数据,称为制造数字化产品。发达地区(或国家)利用自身科技优势仅生产数字化产品部分,而将实体产品的加工制造部分外包给欠发达地区(或发展中国家),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垂直产品开发流程为集成并行的开发流程,发达地区(或国家)同样也控制了具有竞争优势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而把非核心的实体制造业务让位给欠发达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

(3)利用产业间的关联性,形成产业集群进行产业转移。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上形成地理上集中,空间上集聚的许多相关联的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商和相关产业的厂商或其他机构组成的组织。任何产业都是通过垂直分工紧密联系的产业链,上游产业的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品,下游产业则形成上游产业的市场。由于生产成本的原因,任何企业都希望坐落于已经有相当多的上游产业厂商的所在地,同时,只要存在运输成本较低,市场的外在性就会激励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在区域上相互靠近,最终形成相互关联、配套聚集的产业集群,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跨国公司由于有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优势,可以吸引许多相关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客户、服务商、其他相关联的生产厂商和机构组成产业集群。因而,出现了伴随形成产业集群式的产业转移,它改变了过去的来料加工为现在的直接投资,甚至出现研发总部一起搬到欠发达地区的现象。②如东莞的美能达打印机、复印机,开始是来料加工,以后发现在此生产成本很低,总装厂也跟了进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配套厂商,导致美能达在东莞的生产成本比本土日本还低30%,人工成本也仅为本土的1/13,在竞争的作用下,美能达的主要竞争对手佳能、理光也纷纷落户东莞。

2 产业转移中承接条件分析

成功的产业转移,意味着承接地区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承接条件,首先是转移地区和承接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梯度,其次是承接地区对被转移产业有市场需求,最后是被转移产业在承接地区有良好的内部环境。这些条件的缺失产业转移则会出现转而不移、半转半移或候鸟式转移的现象。因此,考察和研究落户地区承接条件是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区域梯度差异

所谓区域梯度差异就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差别。首先是工业化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工业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人均GPD水平,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其次是社会、经济、技术、自然和政治法律等总体环境的差别。社会文化环境包括该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和价值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宏观部分是指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动情况。微观部分是指该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倾向和就业水平;技术环境是指该地区与该产业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包括该技术领域国家开发投资的倾向、技术发展动态、开发费用、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的速度;自然环境指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状况;政治法律环境是指该地区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限制或鼓励该产业发展的制度。

2.2 产业需求条件

产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关联的程度可以通过两个系数: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来表示。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和该产业总需求之比,它反映某产业部门的产品中有多少是作为其他产业所需求的原料(称为中间需求),中间需求率越高,该产业就越具有原材料的性质;中间需求率越低,该产业就越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中间投入率是指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其总投入之比,它反映某产业在其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要从其他产业部门购进原料所占的比重。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值就越低,中间投入率高的产业就是附加值低的产业部门;反之,中间投入率越低,该产业部门的附加值就越高。若将中间需求率作横轴,中间投入率作纵轴,分别计算各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可得出下列一个产业立体结构表,见表1。

资料来源:李悦产业经济学,105页,中国人大出版社,1998。

产业间不仅可以用系数表示出他们的关联强度,还可以用系数表示出他们的关联方向。赫希曼把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发生关联的称为前向关联;通过产生需求与其他产业发生关联的称为后向关联。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进而计算出产业的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1958年钱纳里和渡部经彦运用该方法,对美国、日本、挪威、意大利等四国的29个产业进行了计算,得出了这些产业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见表2。

资料来源: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9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不难看出,一个地区若要承接一个新的产业,可通过计算该产业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并根据关联系数的大小来判断新产业在该地区受欢迎的程度。若新产业后向关联系数较大,表明新产业在该地区需求拉动效应很强;若新产业前向关联系数较大,表明新产业在该地区投资作用效应很强。一般而言,前向关联系数较大的化工原料业、清洁能源业、铁路或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等产业均是通过投资来实现刺激区域经济发展;而后向关联系数大的食品加工、造船、纺织、木材加工、服装等产业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3 产业内部环境

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研究,一个产业能否落户生存落户,不仅取决于产业的外部环境,而且取决于产业内部的六种力量,他们是供应商、客户、行业内竞争对手、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潜在的入侵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产业内的各种力量既是企业的竞争对手,又是产业存在的土壤,产业的生存必须依赖它们来提供营养。产业的落户必须要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在产业链上还要存在着与其关联的供应商、客户和各种服务商,以及为这些供应商、客户、服务商提供服务的辅助服务机构,以此来构成一个产业集群,集群的形成又吸引同行的竞争对手和更多的为这些企业提供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厂商和其它服务的机构加入。因此,区域产业转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与能否形成产业集群有很大的关系。

3 苏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因素分析

3.1 梯度差异明显

苏南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度远高于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③以2004-2008年为例,苏南GDP年均增长率为21.3%,苏北GDP年均增长率为17%,两地之间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也很明显。按照梯度论原理,两地产业转移存在着巨大的推动力和可能性。就苏南地区而言,其传统产业与衰退产业的相对优势正步逐步下降,若将这些产业转移出去,则可腾出空间发展新型产业或再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苏南地区的部分优势产业,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的原因,也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扩大自身的优势,以便获得外部资源和新的市场领域。对于苏北地区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港口、物流和电信等服务业的不断兴起,一般产品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传统产业的生产成本也逐步下降,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周边地区产业扩张创造了多种条件,可以使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可能变成现实。

3.2 产业需求拉动迫切

按照张敦富、叶裕民等人对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的修正,人均GDP在1104-2208美元为工业化前期阶段。按照2006年末美元与人民币1:7.8汇率换算,④2006年苏北地区人均GDP为1655.04美元,表明苏北地区已进入了工业化前期阶段。从产业结构变动来看,2000-2008年该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年份达到13.73%,第二产业为44.44%-52.12%,第三产业为33.3%-35.3%,从产业结构比重来看,已从“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这个表明苏北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见表3。从轻重工业发展情况内部结构来看,⑤2006年产业结构相当于苏南上世纪90年代水平,2002年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2000-2006年间,轻工业增长2.26倍,重工业增长3.8倍,从内部结构来看,2002年轻、重工业比重为52.2%和47.8%,到2006年已变成39.3%和60.7%,这个表明苏北地区已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苏北地区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工业化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低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仍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并在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占据一定优势。而苏南地区土地资源稀缺,市场规模有限,人工成本较高。从苏北和苏南的优劣势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产业是互为需求,结构存在互补。因此,苏北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引进苏南产业来拉动市场需求,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编制

3.3 良好的产业内部环境初步形成

传统的产业区位理论表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成本的是制约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产业转移更多地是发生在相邻的地区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交通运输和信息传输等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产业的转移已突破了周边而向更广阔的地区拓展,发达地区的产业扩张不再是遵循那种由内而外的渗透方式,而是采用跨越的转移方式。但是,产业转移往往不是靠一、二家企业的迁移,而是要有若干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能否落户取决于该地区具有良好的产业环境。从近几年苏北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已吸引了大批企业从事投资,苏北硬件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善,特别是传统产业及其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投资商、供应商和服务商等成批企业的落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产业的配套和集群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加上苏北已经形成的初步工业体系和原有的产业基础,徐州的工程机械、盐城的汽车、连云港的医药、淮安的钢铁、宿迁的酿酒等支柱产业,以及一大批实力强大的知名企业集团,徐工、江动、悦达、中大等企业,已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和推进苏北新型工业化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有理由相信,该地区通过做大做强现有汽车、钢铁、工程机械、酿酒和医药等支柱产业,加快承接汽车零部件、高端纺织业,船舶制造、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定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良好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大缩短苏南与苏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摘要:从现今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入手,深刻分析了欠发达地区成功实现产业转移必须具备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对苏北地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各种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承接转移,欠发达地区,价值链,产业需求,产业关联

参考文献

[1]沈刚.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安徽跨越式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0(07).

[2]王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J].安徽科技,2010(03).

[3]曾小彬,魏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研究——基于广东省区域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4]申兆光,邝国良.广东区域产业转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5]陈羽.从台湾经验看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升级[J].特区经济,2010(06).

[6]方甲.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MICHAEL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 Press,1990.

[10]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借势“泛珠”,湖南承接产业转移 篇三

经济向南还是向北?

资料显示,湖南省是中南部地区比较重要的省份,人口多,土地广,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最重要的优势反映在较好的区位优势,号称“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在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规律作用下,有人如此称赞:风水轮流转,而今到湖南。

刚刚主管湖南招商引资工作的副省长甘霖的对“风水”的理解是:不是靠中央的优惠政策,不是靠中央的投入多少,而是要面向市场。

甘霖认为,无论是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还是中部大崛起,都需要有一个动力,概括起来就是三大动力:开放、改革、科技进步。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产业转移,中国日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另外,东部沿海各省份完成或基本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产业梯度内移,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原始资本积累完成的结果就是实现产业扩张,向内陆转移。湖南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既对应长江三角洲,又对应珠江三角洲,湖南决策层称之为“呼应两东、开放带动、科教先导,强工兴农”,就是呼应浦东和广东,扩大内外开放,引进内外资本,促进内外合作,人才是基础,科技是重要动力。

在启动“9+2”区域合作框架以来,湖南一直非常积极和主动。甘霖认为,如果工作做得好,“9+2”是一个互动双赢、互为受益的战略,而且湖南如果跟得上,应该是受益最多的。

目前,来自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的投资实际占湖南引进内资、省域合资的37%~45%;湖南也是珠江三角洲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有500多万人在珠江三角洲就业;同时,湖南也正在成为珠江三角洲休闲度假的后花园,现在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周末自驾车游客非常多。

甘霖坦承,湖南在积极参与“9+2”区域合作的同时,也参与长江流域的经济融合。湖南与四川、重庆的联系比较密切,同时和浙江、江苏、江西、上海也不远。去年湖南在杭州举办湖南-浙江经济合作说明会,就带动了不少的浙江民营企业来湖南投资。

“候鸟经济”的选择

有关统计表明,近3年,湖南与粤港等泛珠区域各方共实施合作项目7500个,合同引资2910亿元,实际到位1070亿元,年均增长达50%以上,占全省实际到位内资的55%。

丰硕的合作成果,首先是“候鸟经济”的必然选择。与会商界人士阐述,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成本最低、收益最高,资本就飞向哪里。而据投资对比,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低于沿海发达地区30%的工业电价,每立方米比沿海发达地区至少低0.5元的水价,使湖南凸现综合营商成本的优势。

目前,湖南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已占80%以上,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8.7%。各方面条件追赶沿海,99个各类开发区敞开大门承接,使得三湘大地很快被珠三角地区苦于成本上升、各类基础资源紧张的产业资本视为投资的天堂。

“现在的湖南,正如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商机遍地。而泛珠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也正如当年港澳企业向珠三角转移。”湖南省贸促会会长李沛对记者说,按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湖南用最好的产业、最优的市场、最佳的资源,正在有效承接泛珠区域产业转移。

借势泛珠成赢家

3年来,湖南与泛珠各方开展丰富多样的合作,组织和参与“珠洽会”、“广交会”、“港洽周”、“红三角”经贸洽谈会……

每年泛珠合作“重头戏”均有上百亿投资收入囊中。

湖南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谈到,湖南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竞争中成为赢家,主要得益于泛珠合作。泛珠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有关各方共同编制对接规划,建立区域间联席会议和沟通协商机制,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让资源无障碍流动,搭好一流平台,助推产业转移大潮。

泛珠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区内各省(区)政府相互之间的互访和经贸合作得到加强。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率广东党政代表团访湘。虽是“探路之旅”,但随访经贸代表团一举签下上百亿元合作项目。

在泛珠合作总体框架下,湖南与泛珠各方还签订40多个部门合作框架,各领域合作丰富多彩。在交通、能源、旅游、农业、科技、环保、海关等领域,湖南与泛珠各方互联互动渐入佳境。鲤鱼江电厂等一批能源项目在泛珠合作框架内引资成功,整体参与国家“西电东送”;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跋山涉水入湘;湘桂、湘黔等省际公路干道及武广客运专线全面开工建设……

平台搭起,泛珠资本对湖南市场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前三届泛珠大会,湖南发布项目近万个,签订合作项目371个,引进资金386.3亿元。

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产业高地渐露头

此次泛珠大会上,湖南共筛选出820个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这些项目分别在矿产开采、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开发等领域,依托优势资源深化合作;项目中的城市轻轨、高速机车、高速线材、无缝钢管以及铅锌延伸产品、硬质合金深加工等,依托优势产业深化合作,最具市场前景,也最有发展潜力。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湖南要找准有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引进粤港等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打造产业高地。”在会上,湖南省副省长甘霖称,“十一五”期间,湖南将突出三方面,承接产业转移,构筑产业高地。

一是突出重点产业。制造业仍是泛珠区域产业转移的主体,湖南地处沿海腹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不断改进,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在承接沿海制造业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最有利的地位。未来几年,湖南将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发展和培育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冶炼、有色深加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支柱的主导产业。

二是突出重点地区,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基地。湖南打造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现代城市群。“3+5”既要大力发展与珠三角相补充、相对接的上下游产业,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长沙的高新技术、工程机械、电子技术产品居优;湘潭以钢铁、机电和建材为主;株洲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和化工领先,三足鼎立各成优势。其余5个城市分别突出各自的产业特色,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奈曼旗承接产业转移情况 篇四

为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东部沿海地区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机遇,我州将立足资源及“交通大发展”带来的区位变化,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国家政策支持,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发展。

一、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条件和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逐步增强。2006年-2011年,全州生产总值从164亿元增加到384亿元,净增220亿元,年均增长13.7%,经济总量五年翻了一番以上。财政总收入从15亿元增加到64亿元,净增近5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从9亿元增加到45亿元,净增36亿元,分别实现五年翻两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211亿元,年均增长38.4%。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二是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黔东南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长江、珠江上游,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是贵州南下两广、东进两湖的前沿要塞。贵广高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纵横跨越黔东南州,为全面实现黔东南州发展突破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三大交通干线全部途经黔东南,加上黎平机场的启用通航,形成了黔东南州“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彻底扭转了黔东南州交通落后环境封闭的局面,极大提升了黔东南州在贵州全省发展“南大门”、“开放前沿”、“第一窗口”的战略

地位,显示出巨大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迅速缩短了黔东南州与发达地区、国内国际市场的时空距离。战略交通条件的根本改善,使得黔东南州已成为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南大门”和“桥头堡”。

三是自然资源丰富多样。黔东南州能源、矿产、生物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现探明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其中原煤远景储量为5580万吨;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已探明的矿产种类也较为丰富,其中重晶石探明储量10952.9万吨,占全国重晶石探明储量的34%;金矿和石灰岩等矿产也极具优势。现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盛产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

四是土地、能源及劳动力成本价格较低。黔东南州的工业土地价格较为低廉,其十六个市县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在60元/平方米-120元/平方米之间。从电网销售电价看,与广西、湖南相比,除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略高于广西外,大工业用电、普通工业用电电价都相对较低。从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分析,除了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外,黔东南州主要行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均低于广东。可见,黔东南州在基本生产要素方面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另外,在城市服务体系完善、工业基础与转移产业互补、投资软环境优良等多方面优势也十分明显。

目前,黔东南州已有的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州级产业园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

二、黔东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时期。但这仅是开了一个好头,我州经济总量偏小,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状况还没提到根本性改变,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

产业布局不合理,面临产业趋同和优化升级的双重压力。凯里城市服务业发展滞后,州内产业雷同,结构相似度高,互补性差,分工协作、联动发展的难度较大。传统工业、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偏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相对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研发、营销和品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同时行政区划束缚和差异发展问题依然存在,协调机制不健全,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不畅,阻碍了劳动力、资金、土地、产权、人才等要素统一市场的形成。创新体制机制的步伐不快,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力度不够。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加快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是做强我州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关键所在。

三、我州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定位、方向及布局

1、发展定位。建成全国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全省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发挥“一高一快”建成后迅速提升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有效地利用省内外及州内外的优势资源,以集中建设全国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为突破口,拓展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整体空间。以自身具有的生态优势和优势产业,主动并科学的选择对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外部资源促进本地资源的加工转化和升值,重点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要求的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严格限制技术落后和污染难以治理类项目及产业的进入。努力建成大西南地区南下两广、东进两湖、全面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对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核心基地。

2、重点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方向。我州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初步定位为:一是承接轻型材料、中高密度板材、高档办公用品、高档家具、玻璃制品、铝制品等新型材料加工业。二是承接电子、电器、小五金等制造业。三是承接服装、鞋帽、皮革制品等轻工业。四是发展水果、蔬菜、畜禽制品加工贮运业。五是发展民族医药、保健用品加工业。六是发展旅游业和民族工艺品加工业。七是建设地方名特产品交易中心、旅游产品集散中心和中药材产品交易中心。

3、承接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示范区靠近珠三角的区位优势,依托东南向快速通道,优化产业分工,推进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空间开发格局,依托现实发展态势和已有布局,并根据区域功能性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强化区域优势,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将凯里城市经济圈打造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承接中高端产业的主力区,以凯里经济开发区为中心,链接炉碧经济区、金钟经济开发区、革一经济开发区为三大大工业发展平台,融合麻江、丹寨、台江等县域经济,重点

5.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篇五

——明光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阚乃成吴家德

近年来,明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建设工业园区”的战略决策,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工业园区建设热潮,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目前已初具规模。特别是2010年以来,园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把园区建设大跨越作为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落脚点,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园区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2010年,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快速发展的五年,伴随着一批重大项目、亿元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竞相入园,一期10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已完成,扩园开发正在全面展开,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工业园区管委会严格按照“完善一期,建设二期,开拓三期”园区发展思路,倒排工期,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提升园区载体功能,园区建设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呈现“量效”双增,各项指标均望完成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递增。2008年,园区完成工业产值5.6亿元,同比增长95.8%;实现税收3615万元,同比增长160%。2009年,完成工业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96.4%;实现税收6030万元,同比增长66.8%。2010年,1-9月份完成工业产值14.22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销售收入13.86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税收7100万元,同比增长75%;出口创汇5773万元,同比增长10%。投产企业效益均好于去年同期。2009全市纳税额前30家单位中,园区企业有14家,其中三友电子公司2009年纳税1616万元,成为明光市纳税大户。2010年园区将坚决完成年初制定的“四个翻番”目标任务。目前园区企业安排就业6000多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面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在十一五期间,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近7亿元,在完成体育路、洪武路、柳湾路、灵迹路、嘉山路、明珠路等田字型道路框架的基础上,加快实施灵迹路向池河、中宁路向化肥厂、建材大市场向灵迹路延伸工程建设,拉开园区西部框架;加快实施体育路和明珠路向外环延伸建设,拉开园区东部框架,东中西连成一体,建成 “七纵四横” ”道路网20公里,绿化、1亮化、水电、管网工程同步配套;东西2个排涝站、污水提升泵站、固废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修建了2个排涝站、1个污水提升泵站、1个固废处理中心、1个加气站、1个110KV变电所等配套设施,全部实现“七通一平”,保证了入园企业建设生产需要。

(三)政策落实到位,软环境建设日臻成熟。

近年来,明光工业园区注重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为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并把园区作为明光服务的窗口,全力亲商、助商、安商,完善修订了《企业入园管理试行办法》,园区管理工作开始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在项目入驻上,市政府成立项目入驻审批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审批项目入驻。在入驻项目服务上,坚持一个项目引入,一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机制保障。在建章立制上,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再造办事流程。园区管委会实行了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建设中的矛盾问题,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定期召开园区形势分析汇报会,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同时建立健全企业服务和管理档案,便于开展服务。

(四)园区面积倍增,总体建设进展顺利。

2009年以来,按照“完善一期、建设二期、规划三期”,注重抓好园区的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科学规划、集约用地,园区发展进一步提速。园区一期建成4平方公里,二期建成后已达到10平方公里,今年将跨过高速建设新扩区,完成2个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园区面积将达到12平方公里以上,较2008年扩大3倍。

(五)招商引资显现成效,入园项目突破百家。

截止目前入园项目116家,比2009年底新增59家,2010年半年入园企业总数超过前6年之和,企业入园的态势强劲,势头迅猛。116家中,建成投产43家,在建44家,29家正在做入园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单体投资超亿元的项目26个,已经投产的有5家(明光三友电子、滁州润海甜叶菊高科、安徽榄菊、浩淼消防科技、屹州铜业),在建的有11家(高盛科技材料、丰亿电子、盛辉电器、安徽暨阳新型建材、龙利得包装、茶叶瓜子机械设备、华帅农业科技、正点科技、裕盛金属材料、万超工贸、汉龙工贸)。投产的规模企业中,总投资8个亿的安徽榄菊一期蚊香生产线已经进入生产阶段,二期洗洁精项目主体工程将于2011年3月份完工投产,三期汽雾剂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中。明光义乌工业园签约项目45家,其中:在建25家,另有10多家项目拟到新扩区选址建设。

(六)稳步推进园区建设,产业集聚雏形初现。

2009年以来,明光工业园区牢牢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黄金机遇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努力把明光打造成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总体思路,立足“科技型、外向型、生态型”的发展定位,通过不懈努力,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永言水产、润海甜叶菊、桂花面粉、鸿远油脂、恋尚你食品等为主导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浩淼消防、三友电子、华信电子、众力铸造、瑞丰五金为主导的机械电子产业;以甚泰服装、希安琦玩具、天梭纺织、莱莉服装、陆玖纺织、甲青制服、卡乐诗服饰、光华制衣、安徽喜洋洋儿童用品等为主导的服装玩具产业;以瑞尔非金属材料、华慧微晶铸石、安徽高盛材料、丰亿电子为主导的新型材料产业;以明美矿物、弘宇硅砂为主导的矿产加工产业;以榄菊日化、金庄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家用日化产业等六大支柱主导产业。同时,坚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目前,园区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示范效应逐步凸现。

(七)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节能减排工作布署,狠抓节能减排工作:

1、指导科技企业制定节能降耗计划,落实节能工作措施;

2、着力研究开发和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生产节能产品,提高生产效益;

3、制定科学的调度计划,维持企业生产,保证节能减排措施落实。

三、明光市工业园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园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产业不聚集,产业化布局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2、部分企业厂区内未填满布实,有些企业投资强度未能达到协议要求;

3、在建企业进展不快,未能按序时进度推进;

4、用地指标紧张等因素的影响,项目不能及时落地;

5、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企业难能满负荷达产达效。

三、明光工业园区在建设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夯实建设基础

为夯实园区建设基础,按照“适度超前、梯度推进”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开展了园区规划工作。

1、编制园区新扩区总体规划。积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合理确定园区未来5—10年的开发建设范围及开发建设时序。力争到2015年,园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2020年达到60平方公里。

2、编制专项建设规划。在编制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园区道路、管网、通讯、仓储物流、公共交通、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园区教育文化及其它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专项建设规划,促进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3、编制功能分区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布局、项目落点,突出产业特色,注重功能分区,编制分区规划,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园、产业转移承接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矿产品精深加工园。

(二)改善环境,完善园区功能

1、强化企业服务管理。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切入点,着力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发展环境,努力建立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的高效、快捷服务体系。在项目入驻上,成立项目入驻审批领导小组,定期审批项目入驻。在入驻项目服务上,坚持一个项目引入,一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机制保障。在建章立制上,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进一步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再造办事流程。园区管委会实行了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定期召开经营形势分析汇报会,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同时,建立由组织、纪检等部门组成的重点项目协调督查组,主要对重点项目引资额、建设序时进度、投资强度等进行跟踪督查,促使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2、做好项目用地保障。为保证入园项目能按时供地、按时开工,按照“统一规划、分期收储、统一供地、分片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通过财政投入、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滚动收储项目建设用地,提高熟地供应能力。

3、加快园区基础建设。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五通一平”的基本要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等多种渠道广泛筹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形成开发框架,提升配套水平,增强承载功能,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三)培育特色,打造产业集群

围绕明光市委、市政府“努力把明光打造成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总体思路,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中力量发展食品饮料、日用化工、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矿产加工、服装玩具六大主导产业,逐步配套、延伸链条。通过不懈努力,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永言水产、润海甜叶菊、桂花面粉、鸿远油脂、恋尚你食品等为主导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榄菊日化、金庄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家用日化产业;以浩淼消防、三友电子、华信电子、众力铸造、瑞丰五金为主导的机械电子产业;以瑞尔非金属材料、华慧微晶铸石、安徽高盛材料、丰亿电子为主导的新型材料产业;以明美矿物、弘宇硅砂为主导的矿产加工产业;以甚泰服装、希安琦玩具、天梭纺织、莱莉服装、陆玖纺织、甲青制服、卡乐诗服饰、光华制衣、安徽喜洋洋儿童用品等为主导的服装玩具产业。同时,坚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园区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示范效应逐步凸现。2010年1-8月,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63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销售产值9.24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税收4800万元,同比增长31%,出口创汇5072万元,同比增长10%。

(四)全力招商,推进项目建设

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依托资源引龙头,依托龙头引配套”的思路,面向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地区招商引资,围绕入园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关联项目和关联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完善自我配套,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共建”“飞地经济”的共建新模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实现双赢。经过努力,已成功建成“明光义乌工业园”。现已签约浙江义乌项目45家,协议总投资30多亿元人民币,已入驻项目30家,其中开工建设23家,另有7家正在做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近期,还将有一批浙江金华地区客商前来明光工业园区新扩区考察、洽谈。在全力招商引资的同时,园区狠抓项目推进,加快园区发展。严格执行大项目建设“四个一”推进机制,围绕合同履约率、资金到帐率、项目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完善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用工等方面的要素制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难题,促进项目早落户、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积极推行在建项目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明确建设工期、质量标准,强化项目责任。深入推进园区项目建设旬调度工作,由市委主要领导每10天对园区的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一次调度点评。加强效能督查,确保项目实施能快则快,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五)扩区增容,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大思路谋划、大手笔运作,加快工业园区扩区增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拓展发展空间。跨过宁洛高速开辟工业园区新扩区,在目前园区1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到2015年,园区新增面积30平方公里,达到40平方公里;2020年园区再新增面积20平方公里,达到60平方公里。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着力完善园区新扩区的配套功能,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底前,新扩区将完成3平方公里的征地拆迁任务,道路、供电、供水、燃气、电信等配套工程形成雏形,年底要有20多个项目选址。

在明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明光工业园区制定了“十二五”规划,为园区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我们相信,在国家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的政策鼓舞下,明光工业园区抢抓机遇,立足实际,超前谋划,一定会实现超常发展、跨越式发展。

陈主任你好:2010年底,我们对明光工业园区进行了一

些调研,形成了这篇报告。由于时间仓促,报告可能不

太成熟,敬请指正。这篇报告在明光市调研报告评比中

获二等奖。

吴家德

6.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篇六

经过多年努力,**已经站在“千亿”门坎前。今年国家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给我省沿江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实施,800百里皖江必然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皖江8城市间,竞相发展,竞争会更加激烈。相对长三角,**位于皖江的末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是为不利因素,如果我们在承接

产业转移和城市间的竞争中善于把握时机、发挥优势、准确定位、趋利避害、加倍努力,让产业转移“蛙跳”到**,使**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实现末端起跳,追赶跨越马芜铜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我市在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

城市指标名

**池州铜陵芜湖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 市区面积(平方公里)821243235073126213401404 辖县(市)个人83134616

辖区个数31341132

2辐射宽。**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座城市,位处皖鄂赣三省交界自古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自古是长江中下游商贸中心城市,曾经百年省会商贾云集,至今区域影响力亦非一般城市能比。仅举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例,**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41.76亿元,排沿江城市群第1位,须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省内九市中处于第6位,仅比滁州高164元,比宣城高609元,与马鞍山,合肥,铜陵

芜湖相差较大。

指标名称**池州铜陵芜湖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合肥

为什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如此之高,足见其对周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一个有利条件。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1、

争取安徽省将**作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先行试点城市。省委、省政府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移示范区”战略不可能没有重点,很可能要搞试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徽省实施“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先机被芜湖、马鞍山、铜陵夺得,到前几年才把**补上叫做马芜铜宜,但最近又把池、巢、滁、宣加上,还把隔江三百里的合肥老大算上,如此一来**将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镜地,我市这次一定要争上“首发车”,坐上“头等舱”,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将**作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先行试点城市。

2、尽快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计划。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早,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和建园经验。我市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果断决策,单独设立或整合原有的城区工业园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走新型工业园的路子。吸引和鼓励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到我市产业转移园区落户,以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引进一批发达地区较高水平的转移企业,推进市域内产业合理转移,形成产业集聚,将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成为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当前要研究的事项主要有:(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二)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多方式、多途径推进产业转移。(三)集合各方力量及资源,支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四)设定合理的产业准入门槛。(五)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六)科学合理规范引进方和落户方税收分成。(七)制定产业转移工业园新的运转模式。

3、争取政策配套。政策配套涉及十大类: 包刮建设用地、建设规划、环保审批、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口岸通关、物流仓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管理服务等。如建设用地可以采取“征转分离方式,环保审批可以下放部分产业的审批权限给**市,财政支持对同意M入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原材料、零部件、初初级品不含,增园区企业竞争力,金融服务要保证**信贷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支持**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债券,口岸通关加速检验检疫通关速度,产业布局上优先考虑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先行先试,帮助**做大做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旅游文化等支柱产业,尤其是要做好石化炼化一体化、汽车零部件深加工、船舶制造、旅游挖掘推介等具体项目。

5、练好内功,夯实基础。一是明确产业转移主攻方向。市委和政府将**的发展定位在长江沿岸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安徽沿江地区新兴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泛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主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要围绕产业方向设计规划产业集群,做好科学布局,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选择性。二是实现无缝对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要实现观念与东部对接,发展环境与东部对接。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区域,发挥比较优势,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结合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性。要突出产业招商,围绕上下游产业缝合断层、延长产业链,注意填补产业空白,实现市场资源和产业服务体系的共享。三是苦练内功,大开方便之门。要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客商回报率,做到招兵一个,引将一群。要探索叩门招商、委托招商等形式,建立完善的招商网络。改善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水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降低客商的投资成本,提高回报率。加快水运口岸建设改造步伐,努力营造“大通关”环境,改善软件、政策、法制、服务和信用环境等,形成重商、亲商、安商的社会氛围,确保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四是招商也择商。注重运用以商引商、中介代理招商、行业主题招商、网上信息招商、投资代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及创投参与、债券发行、上市并购等多种有效手段,形成严密高效的招商网络资源,使园区常年保持足够的项目储备。倡导“择商选资”理念,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作为招商重点,瞄准上市公司和世界500强及其关联项目,引进位居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带动相关配套项目进驻。 五是坚守环保门槛,谢绝污染

。承接东部产业的大转移,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实行“拿来主义”,招商引资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水平。坚守环保门槛,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长远发展的项目,落后淘汰的生产工艺,要坚决拒之门外,不能违背可持续发展大原则。

7.论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经济效应 篇七

一、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条件

(一) 产业梯度的存在

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的梯度性差异, 使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成为可能。如果说地区间要素价格的差异是推动产业进行空间转移的最根本因素, 那么, 区域间的产业梯度的存在就是产业能够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进行转移的最基本的客观条件。例如, 从我国经济发展总量和人均生产效率来看,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大地带存在着明显的产业梯度。首先, 东、西部地区GDP差距明显;其次, 东、西部外贸和吸引外资方面差距仍在拉大, 还有东、西部产业结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还是速度都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三大区域总体上存在着经济发展的梯度分布。这些差异都是区域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客观条件。

(二)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产业梯度转移是由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和市场的不同要求决定的。只有当产业转移的移出区和承接区的经济都发展到一定阶段, 产业转移才有可能发生。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高梯度地区往往由于扩张性需求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而需要把产业转移出去;而低梯度地区由于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也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种条件, 这些地区为了加快发展而愿意承接各种产业, 于是产业转移得以进行。

(三)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的行为。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产业转移才能得到推进。在市场经济机制下,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以经济利益刺激经济人做出理性决策, 为不同国家、地区或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提供内在动力和实现方式。

二、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经济效应

(一) 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具有双赢效应的经济运动

按照经济学原理, 产业转移不仅有益于产业承接地, 同样有益于产业转出地。产业转出地可以通过产业转出,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 各国或地区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推动了产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 产业转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各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大势所趋, 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益处不需阐述, 对发达国家来说, 产业转移不仅优化了岗位结构, 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而且在转移过程中遇到的竞争等因素有助于技术进一步革新。产业转移在短期内的确有一些负面影响, 如造成小部分失业, 但由于产业转移, 新增加岗位要比取消的多得多。而对于减少的岗位, 如果发达国家将劳动力市场改革得更加灵活, 产业转移引起的负面影响则可以得到控制和解决。从长远来讲, 产业转移可以改善所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 就如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样。

(二) 产业转移是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承接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 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 产业梯度转移能够实现区域合作“双赢”。欠发达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 更适合低成本扩张的水、电、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 这缓解了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的资源瓶颈。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可使先进地区加快产业升级, 集中优势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而后进地区则可以较低成本引进相对先进的产业和技术, 以“后发优势”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 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和接受转移方的“双赢”。产业转移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最为直接的力量。不发达地区所谓后发优势的发挥, 离不开产业转移这一核心。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局面下, 可以说, 承接产业转移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 但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差距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条件, 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 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而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目前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的加工工业, 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形成了加速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新态势。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就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 特别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向中国转移。这几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都毫无例外地促进了各产业承接区域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我国现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正是从承接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开始的。

参考文献

[1]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8.承接产业转移企业风险状况研究 篇八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 企业风险 研究

近年来,某市抢抓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经营环境持续不佳,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一些制约因素及企业风险的暴露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呈现的优势与短板

(一)产业基础上“小特色”与“大构同”交织

辖内已初步形成了机电汽车、医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六大主导产业,同时也形成了以变电设备、汽车零部件及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加工、香料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但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以及产业发展层次低、聚集度不高、规划引导作用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产业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各地在产业规划、发展上各自为战,产业间的融合度不够。

(二)资源禀赋上“基础优势”和“支撑劣势”凸现

某市生态环境优良,用地资源充足,现有多个园区都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筹建产业园,在用工、电力、水、天然气等要素保障上相对完备。但企业发展的结构性用工、融资、技术研发等核心要素的支撑劣势突出,虽然全市现有省级技术中心17个,但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普遍不强,对承接战略新兴产业的转移缺乏吸收力。

(三)区位上“跳板效应”和“虹吸效应”并存

某市是对接海西经济区的前沿阵地,在联通海西沿海线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桥头堡地位优势明显。同时,已启动综合物流园建设,但无大型现代保税物流园区,无集报关、仓储、装卸、运输、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物流配送网络,如果不尽快完善,区位优势的“虹吸效应”将逐步显现。

二、风险暴露及影响

(一)企业法人失联屡屡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辖内有10多家企业法人失联。从目前情况看,这10多家企业法人失联造成贷款损失的比例比较低,也不至于引发金融风险,但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主要是要谨防这种现象的连锁反应及引发的多米诺效应。

(二)关联企业信用联保危机出现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县香料行业景气度不断下降,经营利润率持续走低,再加上部分企业将资金投向于房地产行业,造成香料企业形成的“信用共同体”联保互保贷款风险被低估的问题开始显现,互联互保企业的风险和收益失衡状况逐渐加剧,导致个别香料企业要求解除“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的呼声日益强烈。

(三)引发社会动荡,影响政府形象

失联企业法人跑路,大多会引起企业倒闭,直接导致一大批人失业。如果发生在一些经济发达等产业聚集密集,互为担保现象普遍的地方,一位企业法人失联,往往引起十几家甚至上百家关联企业经营困难,这种连锁反应可能冲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引发一系列社会动荡,进而影响到当地政府、司法的形象。而且企业法人失联对社会危害性也非常大,一些企业法人可能是当地知名人士,并涉及民间融资,因此,它不仅侵犯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带坏企业团队,而且也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四)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

尽管这些法人失联企业的贷款有房产、土地作抵押,或由政府及关联企业作担保,但企业法人一旦失联,造成企业破产,进入司法程序,要完成债务清偿也必须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贷款不能及时收回,根据上级行信贷管理制度规定,必将影响该行其他业务正常发展,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相关建议

(一)有效满足企业信贷需求,防范系统性贷款风险

银行要扩大企业抵(质)押物范围,提高企业以无形资产和联保互保为信用方式担保的贷款比重和额度,满足企业正常资金周转需求,下调利率上限浮度,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同时,银行要建立完善贷前调查分析、贷后管理排查和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对企业贷款用途的事后监督管理,严密监测和从严控制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向高风险行业,及时进行信贷风险提示,必要时要提前收回信贷资金,确保金融债权安全无风险,坚决抑制出现新一轮的企业逃废银行贷款风险潮,防止系统性金融案件集中暴发。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地方政府应在财政政策上给企业减免部分税收,在收费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引导;要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寻求域外信用担保公司为财政性融资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要持续扩大“财园信贷通”贷款模式的效果。当前“财园信贷通”企业支付的互助保证金比例偏低,虽然可以有效释放企业的融资压力,却也给银行形成了大的信贷风险。建议实行差异化的企业互助保证金管理制度,对财务规范、产品有市场、守信用、相对成熟的企业可以实行较低互助保证金制度,对于尚未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或生产经营不太正常的企业实行阶梯保证金制度,允许银行上浮保证金要求或缩小发放比例。同时,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关心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成长,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问题,充分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司法手段有力维护金融债权和贷款清偿工作。

(三)全面推进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和评级授信工作

金融机构要积极会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探索开展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和评级授信工作,重点是对不符合银行信贷条件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守信用的小微企业,要对此类企业进行定向辅导培育和信用评级,不断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覆盖面,增强小微企业信用增值作用;要持续不断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和信息通报制度,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良好信用环境。

(四)建立严谨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对纳入到“财园信贷通”范畴的企业,在其享受到优惠的信贷扶持政策的同时,还应建立起配套的激励与制约机制。对于拖欠银行债务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监管,并将其与“财园信贷通”业务资质进行挂钩,对该资质实行动态评定,对于违约企业,银行应将其纳入征信系统,并实行转黑名单制度,实施相关部门联动措施,对其企业法定负责人及主要管理人员进行约束,限制出国(境)及高消费。

【奈曼旗承接产业转移情况】推荐阅读:

上一篇:企业网管工作职责下一篇:高一学会勇敢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