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稿:汶川地震一周年

2024-09-17

广播稿:汶川地震一周年(共11篇)

1.广播稿:汶川地震一周年 篇一

5月12日,在我们中华儿女和全世界人们心中都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记忆--四川亲历灾难与艰辛,四川人民表现出来的顽强与坚韧,曾经的`伤痛和眼泪还会时不时触痛我们内心的神经;20,我们都有对生命、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经历了生离死别,相约着奋发向上,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无私的爱。

当时山摇地动、天崩地裂、撕心裂肺,而今歌舞升平、草长莺飞、高楼林立。转眼到了5月,值此“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我拿起笔和纸记录下生活“感恩和关爱”的感想。去年5月和爱人ECHO在余震不断、灾区情况不明的情况到四川做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进入灾区心中确实闪现过一种莫名的不安和恐惧,尤其飞机抵达四川上空,透过浓云的缝隙隐约可以看到多处巨大的山体滑坡,这种莫名的浮躁和不祥再次闪现,当时抱着一种与灾区人民在一起同生死的念头,时不时的余震还考验着我们紧绷的神经,甚至都有写遗书的念头,可不能在ECHO面前表现出来,因为不能让她和家人担心,我一定要把爱人安全带进灾区也要平安带出灾区,更不能为灾区人民添麻烦,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幕幕都有些惭愧!

汶川,一个被大山环绕的一个县城,一个山清水秀的县城,一个可能永远不被注意的一个县城。但就在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牵动着所有中国人和全世界人的心,汶川被永远的记在了中国的历史上,汶川被世界所关注。就在那一刻,一场持续了5分钟的里氏8.2级强烈地震在那里发生了。这是自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在中国大陆发生的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在那之后的日子,所有的人都被牵动了,上至国家主席和总理,下到几岁的孩子,国内的同胞姐妹,海外的华侨华胞,国内的兄弟姐妹,国外的外籍友人,有许许多多的人献出了爱心,有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贡献。在那之后的日子了,在地震的现场,每天都有着数不清的感动画面,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中国军人和不同肤色的自愿者。

生命是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我们悼念死去的同胞、祝福幸存者,也感谢所有为灾区提供帮助的好人。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我们无法阻止,甚至我们无法预测这样的灾难的发生,但通过这次灾难让我们深深的感悟到大爱无疆,爱惜生命、快乐生活,珍惜每天平淡却朴实的生活,也算是对不幸遇难者的一种慰藉吧。

祝愿逝者在天堂快乐生活无所牵挂,祈祷生者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附诗歌一首:

2.广播稿:汶川地震一周年 篇二

直播电视新闻, 亦即现场直播, 这是一种与事件发生、发展、结束同步直播出的新闻传播形式。 (1) 它是利用有ENG设备的转播车, 在新闻现场摄入图像和声音, 在转播车上由新闻导播切选画面, 然后通过转播车上的微波设备或卫星发射系统, 把画面与声音信号传回电视台发射出去;或者将现场声像讯号直接传送到电视台播控中心, 由直播导演选择切换画面, 观众的收视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电视新闻直播主要分为仪式类和事件类。仪式类直播主要是指经过事先策划、准备的;事件类直播则是对没有经过前期策划, 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直播。

电视新闻画面是指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镜头, 即电视工作者按下摄像机上的录制按钮之后, 到停止录制的画面片段。一个镜头可以几秒, 几十分钟, 甚至几分钟, 长短不一, 也可以在后期编辑中控制在数帧范围内。画面不同于照片, 它是活动的, 既来自于镜头内部被摄主体的运动, 也源自镜头由运动拍摄带来的活动。只要录制按钮开着, 画面就能以流动的形态向观众充分展现外部世界, 具有十分强的时空再现能力。

今年5月12日14时20分, 在四川地震灾区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震后一周年纪念活动进行了直播, 即《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以下简称《一周年》) , 其画面拍摄就很有特色。

二、直播电视新闻《一周年》的画面拍摄特点

1、平缓的画面节奏, 渲染凝重的悼念氛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 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罕见的自然灾难。汶川特大地震夺去了近10万同胞的生命, 泪洒大地, 举世悲痛。时值地震一周年之际, 我们在四川映秀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沉痛悼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 现场庄严肃穆, 不管是参加此次纪念活动的人员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心情都十分沉重。现场沉重的氛围以及庄重的悼念仪式决定了直播中画面节奏的平缓。

画面是电视语言的基本单位, 但是, 它本身又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现实, 一方面它准确地再现摄录像工具所提供的客观现象, 另一方面它又是经过摄影者的选择、安排和组合的形象, 它就必然载负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一周年》直播开始, 以青山为背景, “隆重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十五个黑色黑体加粗字幕置于电视屏幕中间, 此固定画面持续了近两分钟, 这种近似于零节奏的画面把观众引向一年前地震的种种回忆, 为接下来的悼念活动氛围埋下了伏笔。在向遇难同胞和抗震救灾烈士敬献花篮的仪式中, 仪仗队护送花篮缓缓地走向地震遗址, 并伴随着悲伤的交响乐, 这时直播中的每个画面, 拍摄的时间比一般长, 并在不同的景别之间切换, 从宏观和微观上再现了现场活动, 渲染了凝重的悼念氛围。

2、综合运动拍摄, 富有视觉冲击力

综合运动拍摄是指把多种形式的运动摄像方式 (推、拉、摇、移、跟) 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拍摄的方式, 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叫综合镜头, 相比其他的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而言, 综合镜头更加富有视觉冲击力。 (3) 此次直播属于仪式类直播, 是事先经过策划、准备的, 现场设置了10余个摄像机位, 有些摄像机还是架在摇臂上的。通过综合运动拍摄, 如先拉后摇, 边移边摇, 甚至拉、移、摇和升降拍摄混合运用, 形成了多景别、多角度、多视点的动态构图方式。综合镜头中, 景别、角度等在不断地变化, 但画面所展现的时空自始自终都是完整的, 这种拍摄突破了画面框架的限制, 大大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这样, 即使在场地面积不大的悼念现场, 画面信息不仅不单调, 反而丰富和充满变化。

《一周年》直播节目中, 综合运动拍摄运用得比较多, 取得了非常好效果。例如胡锦涛发表讲话时的一个空镜头:先是由近景别的绿色植物缓慢摇摄至地震遗址, 画面中象征生机的绿色和残垣断壁的遗址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镜头从遗址的一角拉回残存建筑整体, 地震对建筑造成惨烈破坏清晰可见, 同时边拉摄边向右方向摇摄, 震后尚未完全破坏的墙壁上的红色条幅标语赫然显现, 象征着灾区百姓重建的信心和力量。

3、以侧面拍摄为主, 彰显良好的职业道德

纵观直播电视新闻《一周年》, 固定摄像机位和游动摄像均分布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的三个方向, 即遗址左边、右边和前方, 并且拍摄方向大部分以侧面为主, 唯独没有在地震遗址上架设摄像机位。

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人, 跟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然后才是他所从事的职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 以平等的姿态出现, 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此次地震遇难同胞和抗震救灾烈士的悼念活动, 新闻工作者固然担负着摄像、采访、编辑等方面的任务, 但他们也需要尊重死难者。也就是说, 我们在讲求职业精神的同时, 不能漠视对受灾者的尊重。 (4) 摄像记者站在地震遗址上拍摄, 确实能增加画面的视角, 更全面地反映悼念活动, 更为宏大的场景, 然而这样却是不能容忍的。遗址下面埋藏着地震遇难同胞, 若摄像记者站在遗址上拍摄, 就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就逾越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况且, 《一周年》直播时中央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在遗址前献花表达的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 如果有人站在敬献鲜花者的前面拍摄, 就有点不恭敬之嫌。

三、做好直播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启示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 中国能对他的来访进行全程直播是令他最想不到的事。虽然克林顿访华已过去10余年, 而且我国在重大新闻事件电视直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足以说明直播电视新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1、电视新闻画面摄取是对电视记者画面思维的考验

画面, 作为构成电视语言的基础因素, 直播电视新闻的优劣成败,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是否有其独具魅力的画面, 而这画面的获得往往又取决于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能力。画面思维是指记者的画面意识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5) 。电视新闻一般由画面、解说、同期声三部分组成, 三者相辅相成, 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 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电视新闻画面是在文字采访的思维而非画面思维方式下指导拍摄的, 是为了印证文字稿而去找寻画面, 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减弱了, 仿佛成了文字解说的附属品。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 电视记者往往忽略新闻现场的生动细节, 漫不经心地使用推拉摇移拍摄出来的画面仅仅是填充文字稿的时间空白而已。但是一篇优秀的电视新闻, 尤其是直播电视新闻, 缺乏画面思维是不行的。

直播电视新闻《一周年》在更大程度上考验着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 因为悼念活动自身的特殊性, 本次直播没有出镜记者, 没有解说词, 而且同期声也只有胡锦涛发表讲话和悲伤低沉的小号乐调。在长达四十五分钟左右的直播中, 要求电视记者具备拥有良好的画面思维能力, 通过直播传递给千万观众丰富多彩而又具体生动的画面。

2、电视新闻画面的摄取是导播综合素质的体现

导播作为从事电视节目的组织、协调、直接参与节目生产和播出的专职人员, 是在动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摄像机进行电视节目制作或播出的时候不可或缺的工种。在信号切出的瞬间清晰地表达视像, 还原现场, 把握节奏并恰当地表现应有的气氛和环境, 是导播工作的特别要求。导播必须具备非常强的电视编辑意识, 这种意识必须先于摄制集体通过电子设备的操作呈现最终结果之前就形成;与此同时, 导播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是在导播和摄像之间取得默契配合的保证。每次成功的直播电视新闻, 导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 是对地震死难同胞和抗震救灾烈士的深切缅怀, 这就要求导播注重画面节奏的把握, 控制每个镜头的长短、内容和运动, 恰当地表现凝重的悼念氛围。

3、电视新闻画面要对观众产生情感体验

电视新闻画面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记录, 传递信息, 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 同时提供的是以社会美、自然美为内容的信息审美需求。 (6) 观众在收看直播节目时, 总是会将看到的画面场景移入自身的主观世界中进行比照联想。此次《一周年》直播通过一系列的新闻现场的具体画面, 如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定格在14点28分的大理石时钟, 成片的黄色菊花等, 观众缅怀逝者的情感油然而生。遗址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14时28分”, 这个让中华民族伤痛的时刻, 还有代表对死难同胞尊敬的菊花……这样的画面在直播中渐次展开。当观众打开电视的时候, 就不是在被动地收看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的直播, 而是在电视画面的引导下进入到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体验。此时电视机前的观众, 不管是来自地震灾区的, 还是没有受到地震伤害的, 都深深怀念地震中的死难同胞, 为他们祝福和祈祷。

摘要:本文以直播电视新闻《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为例, 从三个方面指出了此次直播的画面拍摄特点, 即平缓的画面节奏、综合运动拍摄和以侧面为主的拍摄方向。文章提出了做好直播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三点启示, 从而提高直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希冀给业界一个参考。

关键词:直播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画面,综合运动拍摄,画面思维

注释

1 黄匡宇主编:《广播电视学概论》,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2版, 第231页

2 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 1989年9月第1版,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70页

3 周毅主编:《电视摄像艺术新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第69页

4 王再承:《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记者职业道德》, 载于《新闻与写作》, 2004年第09期

5 黄匡宇:《浅论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 载于《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年07期

3.汶川地震周年祭 篇三

还记得公元2008年5月12日,无数人的心因汶川纠集在了一起,无数摄影人的步伐因汶川而一致。那时就有许多从汶川灾区拍摄回来的人说,汶川地震是一个值得拍摄十年以上的摄影题材。翻看历史,无论是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的新奥尔良,还是印尼地震海啸后的苏门答腊,它们的影像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有许多摄影师跟踪拍摄了许多年。这种长期跟踪拍摄在国外屡见不鲜,题材也很广泛。

印度博帕尔事件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害事件之一,(当天死亡数千人,死者达两万人,伤者以数十万计)。从1984年事件发生当天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印度摄影大师帕布劳·巴塞洛一直对此事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长期跟踪拍摄。他的这一事件拍摄的系列作品极富震撼力,引发了强烈的国际反响。再比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摄影师保罗·法斯科跟踪了这一题材近20年,记录了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发生后那里的一切。他的画册《切尔诺贝利的遗产》中记录的那些因核污染而患病的孩子,引发了人们对于核能源深层的思考和参考。

对于汶川这样一个巨大的灾难,摄影人应该把镜头对准在哪里呢?许多人在思考和实践着这个问题。春节前后,一拨又一拨的摄影人来到灾区,陪伴灾民们度过第一个孤独悲伤的春节,并用镜头记录了他们的生活——震后家园的重建,震后百姓的生活,震后学校的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震后重组的家庭……甚至许多文字记者也拿起了相机、DV,用动静结合的影像来记录震后灾区的点滴变化。但是有一些摄影人回来讲,灾民很难接受我们的采访和拍摄,他们也不愿意谈及过去的那段经历,重组家庭后的人们更不愿意曝光。在这样的情况下,拍还是不拍?的确让人为难。

4.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写作素材 篇四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母爱——为孩子撑起另一片天地

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我却忘不了她那个姿势:双腿跪地,身体变形,全是为了她的孩子。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我却忘不了她临终前留在手机上的文字:“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我的眼模糊了,我懂得了,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啊!那位母亲,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撑起了另一片天的。在这里,我祝愿那位伟大的母亲在九泉之下安息,也祝愿她用生命救下得那个四个月的婴儿能好好的活下去,长大有出息,不忘了他的母亲。

父爱——用双手为女儿挖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轰”的一声,教学楼塌了,把许多学生埋在了下面,主人公也是其中的一个。

她被埋在了废墟下,曾几次想过放弃生命:“干脆死了算了”。但是,就在这时,她的父亲来了,用一双手花三小时挖出了自己的女儿。一双手,也许有人不明白它的意义,这就代表着不怕石头磨、玻璃划,用那双手代替铁锨来挖,但是,对于那位父亲来说,只要女儿活着,手受伤又算什么?三小时,也许有人认为它很短暂,但是,对于那位父亲来说,那三小时如一世纪一般漫长。在这里,我也祝愿那对患难父女能好好生活。

师爱——拿下我的翅膀,让你飞翔

在教学楼倒塌的刹那,他,选择的是自己的学生。于是,他用双臂撑住了倒塌的楼板,却救活了两个学生。在那一刻,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给了那两个学生新生。救援人员为了救那两个孩子,只好忍痛切下了他的两只胳膊。他失去了翅膀,却成就了两个学生的飞翔。在这里,我祝愿那两个学生,能借着老师的翅膀,飞向蓝天。

5.汶川地震一周年教育在慢慢振兴 篇五

早上8点30分,配着音乐的上课铃声响过,四川省什邡市芳亭四小的孩子们进入板房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教室里,老师耐心授课,孩子们认真聆听,积极举手答题。下课后,孩子们跑到操场上锻炼、打球,板房小学一下喧闹起来

这是记者重访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时最常见的一幕。在北川、在绵竹、在平武、在都江堰、在陇南、在汉中、在梁坪,琅琅的读书声再次响起。记者看到,新的校舍正在加紧建设,各地全力以赴恢复正常教学,争取让孩子们早日进入更安全、更舒适的校舍。

重视科学规划抓紧校舍重建

4月24日下午,北川县擂鼓镇,一群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从校车里出来,回到自己板房的家。几个孩子跑到乒乓球台前玩耍,还有的孩子在观战,夕阳的余晖给孩子们的小脸抹上一层温暖的色彩

时针已指向傍晚6点30分,什邡市教育局的电话仍铃声不断。简陋的办公室里,局长蒲堂全不断地接听,语速极快,我们在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现在学校重建的开工率已达到90%。我们还在往前赶,不断调整计划,及早安排、及早动手、及早规划,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工作同步进行。

学校重建,如何保证规范有序?什邡市的做法是五统一,统一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监管。统一实施,学校重建工作由市委书记、市长负责,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项目业主进行实施;统一规划,有关部门严格按国家灾后重建要求,科学论证,充分征求各界意见后制定规划;统一设计,设计单位按国家学校重建设计标准设计,专家对方案审核把关,好中选优;统一招标,公开招标信息,对重建的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招标;统一监管,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项目监管小组,对资金使用和进度把关,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统一审批制度。

地震前,什邡市有各类学校126所,震后经过科学论证,规划重建学校69所,新建校舍54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7.1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8.2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63个;今年12月底前,将完成66所学校的重建;明年3月,剩余的3所学校也将全部完工。

北川县擂鼓镇在建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连成一片,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对口支援擂鼓镇灾后重建的山东省济南市援建指挥部规划建设部部长高燕告诉记者,这些学校建筑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能够抗震级为8级、烈度为9度的地震,框架结构、整体浇筑,承建单位都具有建筑施工一级资质,建学校责任重于泰山,半点不敢马虎。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豆坪镇的豆坪小学是陇南受灾最严重的学校之一。去年10月,豆坪小学的孩子们搬进了3层楼的新校舍,校名也改为明德小学。我喜欢现在的学校,新教室很明亮,灯亮亮的,新课桌椅也是亮亮的。明德小学二年级学生李广喜说。

6.广播稿:汶川地震一周年 篇六

别把“512”搞成“周年庆”

一句灾区工作人员和我交谈时的无心之语,点破了玄机。他说:“等512周年庆后……”这句随口而出的话,让他自己都感到震颤和惊慌,赶紧更正,并一脸沉重地检讨了自己的失言。我也相信他本非恶意。但从这句失言中,我似乎察觉到,也许是环境和氛围中,确实有一种无意识的力量挟持了他的舌头——这里面,似乎确有与“纪念”不协调的东西。

这毕竟是一场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令数百万人失去了财产和家园的灾难。巨大创伤不是一两年可以修复的。过去三百多个日日夜夜,每天每夜都是既漫长又激动人心的。无论是地震之初震天撼地的营救,还是此后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支援重建;无论是各级官员、子弟兵、志愿者,还是从大震撼的懵懂中清醒过来、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灾区群众,需要感念、铭记和追忆的都很多。当然要正视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提供合适的纪念方式。但这种方式,既不能过于悲情地让大家重拾悲伤;也不该浮华到让人感觉是在消费悲伤;更不能以做政绩的心态,将悲伤变色变味。(南方周末)

什么才是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最好纪念?

备受各界关注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已经出炉,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初步预算总投资为23亿元左右,

设计方案一出台,其巨额的投入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3月27日 )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顾名思义主要是为了展示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让人们永远记住与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数万同胞。而能让人们更为刻骨铭心地体验到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体味到失去生命的巨大创痛的,莫过于是包括北川中学遗址在内的地震遗址,而且这些遗址保存得越 “原生态”越能起到这样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应当将包括北川中学遗址在内的地震遗址作为主体,只需将这些遗址原貌保护起来供人们体验与凭吊即可,而用不着过多地建设其他的附属建筑物。这样简朴的设计方案既可更好地起到增加人们的亲身体验感、感受地震带来的巨大冲击及更为深切地缅怀遇难同胞的效果,同时又可控制建设预算支出,节约不少的资金。

尽管国家为灾区重建投入了巨资,全国人民与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大力援助,但是灾区重建依然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在这种情形下,有限的资金显然应当更多地被用于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提高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灾区的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重建灾区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等。在汶川大地震发生过程中有不少中小学校房舍倒塌,造成大批中小学生遇难与残疾,如果当地有关方面能够节约建设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资金用于提高学校的抗震级别与质量,无疑将能给灾区广大中小学生以更为有力有效的生命护佑,也是对遇难同胞的最好纪念。

7.广播稿:汶川地震一周年 篇七

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演讲稿|发言稿

自有人类始,来自天空和地底下的灾难袭击便一直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噩梦。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芦苇,不经意间生命就会被灾难这只巨大的黑手轻轻抹去。正因为在生理构造上如此的脆弱,人类才倾力创造和固执地守望文明。这是一种让人类超越于逆来顺受的动物状态的“第二本能”,它要穿透肉体不可能穿透的黑暗。在这次让泱泱华夏痛彻心肺的震灾中,文明,成为我们脆弱的血肉之躯的拐杖。震灾发生几小时之内,温家宝总理就亲赴灾区。国家动用一切必要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废墟中的生命。这是国家对公民生命的责任。人类成立国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免于个体的孤弱。当温家宝总理哽咽着安慰被救出来的孩子,说:“你别哭。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学习,你们一定会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看着温总理那悲戚的容颜,很多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感动。我们之所以在灾难之中抱成团,正在于文明所塑造的共同体的力量。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的目光都投向了灾区。人们为灾区人民祈祷,捐款捐物,亲赴灾区参与抢救。当逝去的生命越来越多,突破9000,突破12000,再突破14000,到14日14时达到14866人,那些抽象的数字符号像一条鞭子抽在每个人的心上,越来越痛。中华民族在这一刻体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以最快的速度抢救每一个生命”,成为一个不可违抗的绝对命令。灾难对生命的摧残,裸露出了人类“存在”的本真状态。这时候,那些穿在“存在”上的外衣,比如种族、国家、政见„„都必须脱去。不仅仅是灾区人民承担着不幸,也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承担着不幸,整个人类都在承受这样的不幸。差别仅仅在于,人类的普遍不幸,不幸地在那些不幸的人们身上体现了出来。正是这样,世界对汶川大地震没有无动于衷,而是以捐款、慰问、愿意参与救援等方式,来表达生命至高无上的文明准则。文明的程度对应着人类的自我拯救能力的强弱。在这次震灾中,一个叫邓清清的贫困女学生,尤其让我们看到文明的美丽和力量。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着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压在废墟之下是一个难以承受的重负,那是一种身在地狱的感觉。然而,在绝境之中,她仍用文明的成果来对抗灾难对生命的威胁,从文明的成果中汲取力量来超越恐惧。这种对文明的固守,足以让天地为之动容,人类的心灵为之震撼。文明的美丽,正如她的美丽一样,在灾难的废墟之中格外醒目。在那一瞬,她在废墟下面读书的画面已经永远定格在人类的灾难史中,代表着人类不屈的高贵灵魂。文明的力量,体现在一个国家的以人为本、政府及民间组织机构的高效、所有人特别是执公权力者的责任心、所有人的同情心、抗击灾难的意志、公民的素质等一系列因素之中,它们的组合构成一个无法被打垮的体系。它是一个防御体系,可以让人类尽力避免自我伤害和来自自然界的伤害。它同时又是一个自我拯救的体系,当不可抗的灾难发生时,它可以让人类最大限度地摆脱死亡的威胁。个人的肉体在灾难面前无能为力,然而一个拥有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共同体,必能抗衡过任何灾难。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经历过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文明的香火一直未绝。废墟之下被困的女学生的坚强,恰如五千年文明史的坚韧。当她的声音在灾区上空响起,对每个参与救援者,每一个虽然不在现场但在心里面一直“在场”,一直在支持灾区救援的人,都是一种巨大的鼓舞。文明赐以我们尽快地让废墟之下的人们回到这个世界的力量。天佑我中华!

点击更多的5.12汶川地震纪念演讲稿

8.汶川地震九周年作文 篇八

上帝对生还的人说:“你应该感激我,没有要你的命,8级大地震啊,你想想你是如此幸运啊~”说罢他晃了晃杯中的酒,不惑地望着满脸泪痕的幸存者,“你哭什么呢?死了的人都没哭呢。”

“你这个残暴的上帝,我幸存有个屁用,我的家人,我的同学,我们一个学校就死剩我们三个班了,还要‘坚强的活下去’,你告诉我,我以后怎么活啊!?学校的楼也坍塌了,我本来还有美好的未来的,可是你,让我们的梦想全都破碎!你知道我弟弟吗,他为了活下来,忍痛把自己的肢体给扯断了!我们已经是孤儿了!”说着幸存者又擦了擦灰灰的眼泪,以仇视的目光望着邀请他来谈话的上帝,眼神里露出的是孤独和无助。

死了的灵魂说话了:“什么啊,你毕竟还活着,我却已经死了!我的儿子也像你这么大了,可他也跟我一样埋在瓦砾里了,问题是天堂收容所里的人一时太多了,我找不着他!真是的,本来我有可能活着的,但是那些救灾的人没有发现我啊!他们在坍塌的危险下选择了离开……”

“难道说要为了救你牺牲我们全部部队吗?”救灾的解放军打断了灵魂的话。

“好了好了,你们都别吵了,我把你们扯来不是吵架的。你们快给我想想,我要怎么做才能不被骂得那么厉害。中国人也太嚣张了,什么豆腐渣工程什么危楼所造成的坍塌不骂骂我!我错什么了,你们地层断裂关我啥事,天地不仁关我啥事,我又不是土地!你们找土地诉苦去!”残暴的上帝大吼之后,摔门而去。

留下生还的、死了的和救灾的留在冷冷的上帝办公室,不知道如何是好。

9.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演讲稿 篇九

今天,即2013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08年5月12日,注定要使我们用一生去铭记。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震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那一瞬间,巴山蜀水在呻吟,祖**亲在哭泣,大地悲歌,那样令人神往的天府之国,顷刻间天崩地裂,无数的生命转瞬而逝,无数的房屋顷刻瓦砾。汶川成为了川之伤,成为了国之殇!

2013年4月20日,又是一个含血带泪的日子,在汶川地震后,相隔五年时间,在中国四川雅安发生的7.0级地震。山崩地裂的几分钟过去后,我发现,我们的周围,我们所能涉猎到的事关雅安大地震的新闻中,有无以复加的痛在弥漫,有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浓浓的爱意在涌动,有悲壮而凄美的人性的美丽让我深深地感动着。许多的瞬间,许多的片段,在阐释着大爱的真正内涵,在放射着人性中最美丽的光彩。

地震可以震倒了房屋,可以阻塞交通,可以中断电讯,但是挡不住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在这一刻,巨大的灾难也让中华民族握紧拳头,凝聚力量,举国上下,全民动员;这一刻我们悲痛着,牵挂着,同时我们又感动着,振奋着;这一刻,党和国家领导人穿行在灾区,决策在前线。这一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抗震救灾。救援队军民用生命挽救生命,不分昼夜,无私奉献,打响拯救生命的接力战。用顽强回报顽强,用泪水抚慰泪水,用爱心书写爱心。面对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中,失去亲人的人们对着废墟呼唤。山悲水泣天垂泪,星暗云浓地含愁。汽笛为故去生灵而哀鸣,国旗为百姓而垂

降。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惊人的凝聚力,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我们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面对灾难,我们坚强,坚信,坚定,坚韧; 面对灾难,我们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在挫折中奋斗,在逆境中成长,在悲痛中崛起,在废墟上前行。无数的同胞被救出,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画面。经历了悲痛、镇定、坚强、抗争之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奋进,更加成熟。精神的力量让我们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得到洗礼,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看到了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责任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

五年了,在历经512后的90后的我们,已经开始渐渐成长起来。我们不再是不懂事的一代,我们对社会、民族、国家、生活、生命和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灾难中前行,让我们学会了相处与沟通,学会了团结与友爱,学会了奉献与付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历经过512的洗礼,我们以后的生活必将走得更加从容,我们也必将发奋图强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让我们铭记那些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铭记那些共和国的忠诚卫士、白衣天使,铭记所有为抗震救灾奉献力量的人们。让我们珍爱生命,承逝者之遗志,用爱筑起摧不垮的家园,用我们的决心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0.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的感想 篇十

十年前,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地震撕裂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天府四川,首当其冲的汶川,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甚至有人来不及喊叫、逃离,在墙倒房塌中永远失去了生命。

那年的我,在宁强二中就读高三。当来地震来袭时,全班40余名同学自发逃窜楼下空地,当时的我出奇的冷静,文科班班长薛惠中拉着我往楼下逃。楼道剧烈震动,楼梯像波浪一样层层起伏,平时平坦的地面竟然站不稳脚,我们夹杂在拥挤的楼梯被裹挟着人群带下楼。幸好,教学楼未坍塌,我们幸存地集合在操场上。而后学校中断了高考前的冲刺,让学生全体休假回家。在老家,我们就在彩条布搭建的简易帐篷里看书做题,高考前去学校复习也断断续续、停停上上,一直坚持到帐篷中高考结束。

翻出高考前的毕业照,时常在想,假如没有那场突来的地震,没有高考前失利的借口,假如家国完整,不受外界影响,自己会不会多考几分?会不会走得更顺一些?毕竟,在那场劫难来临前,一切皆有可能。十年前,地震犹如警钟,敲醒了许多考生的梦想,让我们那批考生及早接触到社会,感受到冷暖。

雪中送炭的事,回想起来总是很暖心。地震后,时任阳平关镇镇长胡安红第一时间对我们进行了慰问、鼓励;学校接受外界的捐助,每天给学生发“三鲜伊面”、纯净水;大学还为我们减免了一学期学费;天津政府帮宁强、勉县无偿援建学校、医院,天津市大中企业特地来汉中进行灾区对口招工就业……回想起那场人人自危的地震,在灾难面前,总会出现暖心的一幕。

震后十年,物是人非。前段时间和四川同学联系方知,经过十年的嬗变,地震遗址上已经长出了青苔,残垣中冒出了青草,变形的山川已经与当地地貌融为一体,而灾区幸存者也走出灾难的阴影,踏上重生之路。如今,“震生”已经十岁;“可乐男孩”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现在成都新都的“可口可乐世界”工作;廖智也找到更好的人生;那个在地震举横幅“长大后我当空降兵”的男孩,现在是黄继光班班长;“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谭千秋先生的大女儿——谭君子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法律博士,应该也顺利毕业了……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天崩地裂后的汶川,逐步迎来新生,催生了繁荣。经过了重建发展,经历了新旧更替,曾经千疮百孔的汶川已经是四川乃至西部发展的生力军。中国也在那场地震后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成为全世界第三个能预警地震的国家。

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对于那些需要抚平伤口的幸存者而言,足够煎熬,足够漫长。毕竟,故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成为一道抚不平的伤口。那份伤痛不会因为物质、感情的补偿而稀释。而活着的人,更知生命的敬畏,更应不忘来时路。

11.以此来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散文 篇十一

十年前的今天,下午14:28,发生了让风号令雨泣的汶川大地震。

如今那里已经有了新的模样,一切旧貌换了新颜,创痛慢慢淡忘,伤口早已愈合,如此都成为历史写在那里。

平淡生活压榨着每个人的思想,让它变得扭曲变形,时间一长连我们自己都忘了它的存在。而大灾难面前必定也有真人性,只是往往代价又太大了。

一晃十年过去,从里面逃出来的孩子最小也有十岁了,而我从当年那个还在上小学的小学生,成了一个在社会中已经摸爬滚打多年的小混混。整天头发竖立,胡茬满腮,头顶着几根白头发,走在街上无人认识,回到宿舍无人联系的一个对社会无利无害的小青年。

真是应该脱帽致哀。

朋友圈中已经无人再提及此事了,所以我想他们也没能理解到我一早写在空间里面的说说。我写,那些说过的话成了嘻嘻哈哈没有结果,那些听过的歌成了自言自语无人再唱,你站在路边,看着对面的房屋疯狂倒塌,人群慌忙逃窜,转身街边他们吃着早餐 一如往常,喇叭里传出喜庆的声音,如果话张嘴就说,不过像随手丢弃的垃圾,

他们也没能想到我所说的倒塌,近似疯狂的在中华大地上将生命吞噬,仅仅两分钟时间一双无形的死神之手让一切从眼前消失不见。

好在一切已经成为过去,死去的人已经无法再生还,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谁说的来着?

巫山并不是当年的受灾区,这是一件庆幸的事情。(庆幸不是幸灾乐祸)。所以就08年的大地震我们所能够了解到它的严重性来源于电视。只知道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所有电视台一律只播与地震有关的事情,画面里房屋倒塌,不断有人从废墟中被抬出来,被救出来的人数一天天在增加,死亡的人数以比它大得多的数字也在增加。且在全国为此默哀的当天,一切娱乐场所关门停止营业,所有国旗降半旗。

而对于当时我们来说只要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一切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哪怕就是捐款这件事都只是学校里说怎么样就怎么样,老师头一天告诉我们说要捐款,让大家回家向家里说明情况后再向爸妈拿钱,捐款当天大家每个人捐个五块十块而已。

就当是的我来说一块钱都是难得的资产,更别说十块钱了,所以当我把十块钱交上去的时候还心疼着我那十块钱,想着要是用它买零食得买好多呢,十年过后的今天想来真为那时的自己感到羞愧。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的自己不可能说有什么个人责任感,一心只想着自己,至于别人的生活与我何干,还有想的是多一个十块少一个十块对于他们来说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要是留给自己那可就是一大笔。

我想当时很多人捐都不是处于同情心或者责任心,而是出于面子和是老师提出来的。我捐是因为大家都捐了,大家都捐了我不捐同学们会怎么看我?肯定说我小气说我是吝啬鬼。那时可不明白什么是积水成海积土成山的道理。

然后事情就这样过去了,那一年我小学毕业。

到了下半年上了初中,大家彼此还不是很熟,便以那次地震作为彼此之间的话题,随即便聊开了自己当时的一些“趣事”。

再后来大家也熟悉了,随着时间一天天推移,作业越来越多,谁也顾不上更多其他的.事情,这个话题也就不再有人提及。这样一件事情也就过去了,变成一点点记忆埋在了那一个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女孩心里。

若是说记忆深刻的恐怕也只有后面那几次余震所引起的恐慌。

大家晚上都不敢回房间去睡觉,村子里的人都积聚在刚修好不久的公路上,头顶月光聊些我不感兴趣的话题。

过了那个点大家散去,月光明亮,村子里重新变回之前的寂静无声。偶尔的几声狗叫也只会让夜显得更静。

我躺在阁楼小床上,透过房顶的玻璃瓦看着外面的银白色月光,心里仍觉得疑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呢?想着一些莫须有的事情,然后沉沉睡去。

P.S:你到一个地方,不应该总只是只摆几个好看的pose,用你那高像素手机拍几张好看的照片回来发朋友圈,你要有使命感,让它们在某些方面上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

上一篇:推荐一本好书高中优秀作文1000字下一篇: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