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情践行价值观

2024-07-05

弘扬爱国情践行价值观(精选8篇)

1.弘扬爱国情践行价值观 篇一

爱国演讲稿:弘扬爱国精神 践行核心价

爱国演讲稿:弘扬爱国精神践行核心价值

当新的一天开始,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内心便无比激动与自豪。在风中飘扬的不仅仅是一面简单的五星红旗,他凝聚着全体中国人的尊敬与爱意,骄傲与自豪。他诠释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祖国的守护,它包含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深情的爱意。

最近的萨德事件也牵动着每一个爱国人士的内心。萨德是美日韩的防弹衣,也是窥探中国的摄像头,对中国的战略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月28号韩国国防部正式签署“萨德”换地协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说,中方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将坚决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

回眸历史,聆听二千年前大秦王朝横扫六合、雄视八方的帝国回声,回视一千年前李唐王朝傲视天下、万国来贺的盛世光辉。虽然古老的中国在近代遭受了屈辱,但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东亚病夫,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绘下画卷;当总书记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中国,不但站起来了,而且还一步步强大起来了。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延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奇观。这有着非常深刻复杂的原因,其中无可置疑的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到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陆游曾经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高中生,我们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为了爱国事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你跨进七中的大门,当你看到飘扬的五星,不知你有没有意识到,那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一种必须的责任感。这使命是完善自我,走向成熟的使命,这责任是以校为荣,光耀七中的责任,这使命是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使命,这责任是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让我们在国旗下勇敢地宣誓:热爱祖国,热爱校园,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最华美的生命乐章。

2.弘扬爱国情践行价值观 篇二

所谓核心价值观, 是基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认知, 是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 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一种理念范畴, 是一种认知观点, 受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通常会决定做什么事情, 采取什么行为, 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处理所遇到的事物。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 而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受价值观的影响。

二、从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地位来看弘扬背景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 弘扬核心价值观, 这是从青少年成长、教育实际特点出发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正确、全面的价值导向, 更是一种有深刻影响和导向的价值思维,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和教育和形成的价值观念对其终生成长、进步都有着重要作用。正如“种瓜得瓜”的瓜豆理论一样, 大学生教育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将自身所学理论转化为具体行为。正是价值观的行为导向作用, 让我们必须得重视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1]。

弘扬核心价值观, 也是从当前大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环境出发的。“近朱者赤”理论和“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环境给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主客观作用共同影响的。对大学生培养而言, 更是如此, 大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和思维发育并不成熟, 因此很容易受到其他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当前社会文化交流融合不断深化, 各种各样健康与不健康的文化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如何在价值观错综复杂的背景下, 去繁从简, 让学生健康成长, 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清晰准确地告知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必须遵守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符合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准确弘扬,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规范, 能让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和不同价值观念有准确辨析, 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与价值观培养。

弘扬核心价值观, 更是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 决定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更是继承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 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然而,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物资逐渐侵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盛行, 同时学生散漫、守旧、懒惰等意志精神更是屡见不鲜, 在很多学生看来, 爱国与自己无关, 而创新改革与自身关系更小。而有关这一系列理论的教学与传播对学生来说, 也无关紧要。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 那么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导向必然忽略国家的概念, 忽略时代创新的存在价值, 这将让整个社会发展出现致命性的打击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状况与思维理念, 决定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进度。而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与创新更是对民族未来和国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思维理念[2]。

三、爱国是根本、创新是要求——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必要性

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创新为基本的时代精神都是当前学生成长、 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理念精神。如果学生未能形成爱国精神, 那么他就很难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建设中。只有学生具备了爱国精神, 他才会知道自己首先是中国人, 国家社会发展依靠谁等, 这也是学生结合具体实际, 进行正确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与能力, 学生才有可能适应竞争激励的社会环境。具体而言, 之所以要培养学生具备两种精神, 这是因为:一方面,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内核与典范, 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一直以来, 我们都十分重视开展爱国教育, 通过向学生讲述优秀的爱国故事, 结合言传身教, 很多学生都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要求和精神内涵, 学生也清楚地了解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价值与意义。而爱国主义的前提就是爱社会主义, 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利益, 放弃了自己在海外的优异生活。因为在科学家的心里, 祖国母亲高于一切, 祖国才是自己情感的归宿。爱国主义的积极影响, 让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都得到了有效体现。 正是因为爱国主义是根本, 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充分重视开展爱国主义。而只有学生养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才能说明整个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是成功的, 才能说明教学是有成效的。另一方面, 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决定当前人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学生是否符合发展要求, 学生的理念是否能与发展进度相匹配, 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核。在纷繁复杂的时代, 日新月异, 与时俱进, 可以说是整个时代最重要的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才能将学生培养与时代发展相同步, 实际上就需要有针对, 有重点的开展教学培养。时代发展的特殊背景, 让我们必须将发展创新赋予整个教学活动, 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时代精神。以往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往往发现, 学生缺乏关注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使命感和敏感性, 学生这一精神的匮乏, 实际上就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有限的, 而学生的发展前景则较为黯淡。因此, 要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时代精神, 通过价值观念的引导, 达到教学目的。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开展学生培养的必然要求。

四、弘扬核心价值观——学生爱国精神、时代精神形成的作用与价值

(一) 学生爱国精神缺失, 时代精神不足需要有体系化的价值观念教学与传播

正如很多人所说, 当今“90后”大学生多是享乐的一代, 只知道享受, 不懂得观察社会, 更不知道怎么去关心社会问题。事实上, 在某些方面, 一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这一现象, 但随着社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如今各国文化、意识形态交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惯例。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等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被广泛传播于我国, 由于外国文化较强的包装性, 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截然相反的特点, 因此, 其一经传播, 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认为外来文化优于国内文化, 久而久之, “哈韩”、“哈日”、“亲英美论”就成为很多学生的观点。在这些学生眼里, 一切外国文化都是好的, 我们的文化都是不好的。这就使得我们开展民族观念与国家概念传播教学受到极大影响。

进入当前时代,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 每一天都是一种变化, 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 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多。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智慧城市, 都让青年人感受到了机遇与挑战所带来的压力。学就有可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赶上时代变化;而不学, 就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而这正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表现。然而在这一背景下, 很多学生并不能充分认识到时代精神的作用与价值, 一些学生认为新事物接受和学习太难, 缺乏动脑精神, 这就让学生很难适应时代发展与创新的要求。正是学生爱国精神缺失, 时代精神不足, 需要有体系化的价值观念进行教学与传播[3]。

(二) 弘扬核心价值观能为学生爱国精神培养提供重要途径与渠道

实际上, 无论是老师, 还是学生, 都充分认识到了爱国主义培养的作用与价值, 也认识到了目前多数学生在这一精神理念上的缺失与不足, 但问题在于目前教学过程中, 一直未能寻找到一种体系化的价值观念作为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只是凭借故事教学, 其教学理论深度又不够, 而如果只是单一的空洞理念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 以往的爱国主义教学由于缺少体系化的理论指导, 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核心价值观中倡导从公民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爱国精神培养, 不仅涵盖了学生的思维体系, 更是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爱国精神的内容与实质。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正确精神理念。

(三) 弘扬核心价值观能帮助学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时代精神

当前时代发展需要创新, 只有创新, 才有未来。而想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就必须结合相关理念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时代精神。通过学生合理创造、完善发展, 从而实现自身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最精准认知。以往价值观教育, 更多关注的是某些具体的内容, 忽略了培养学生对整体宏观大局的理解和认知。学生所处的时代, 决定了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对待社会发展。将核心价值观弘扬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 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更是从学生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的环境大熔炉。

五、结语

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直观有效反映。是整个社会文化思想的核心、精华,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活动中, 不仅是从学生成长实际出发, 更是针对学生全面思想价值观念培养所提出的价值理念。利用价值观内容, 培养学生对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认知和了解, 实质上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的教学活动。如果在培养大学生时, 仅仅依靠只言片语, 很难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对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体系化的认同。因此, 这就需要一个成熟的、符合实际、有生命力的价值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周洪韬.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J].求实, 2013, (11) :36-39.

[2]申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26) :29-32.

3.弘扬爱国情践行价值观 篇三

关键词:弘扬“东汽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彰显了社会风尚风貌的时代要求。近年来,在大力弘扬“东汽精神”的过程中,东汽始终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注重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加强企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推动企业塑形铸魂。

一、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国家社科重点课题研究,不断强化企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推进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在东汽发展历程中迸发并在抗震救灾中彰显的东汽精神,是东汽人共同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东汽的具体体现,得到了东汽员工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2010年以来,为传承和弘扬“东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寻求理论依据,东汽以研究创作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东汽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传承与弘扬》[2]为契机,通过对企业发展、文化培育、危机应对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加强对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运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东汽的形象化、具体化,凝聚员工的思想共识。2012年12月25日,经过3年研究创作,“东汽精神”国家级社科重点项目——《“东汽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传承和弘扬》,经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严格审核,顺利通过国家鉴定。2013年5月8日,在汶川大地震五周年之际,东汽隆重举行课题成果发布暨出版发行仪式。这既是“东汽精神”理论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东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先进文化做出的一份宝贵贡献。

二、坚持把“三基地一窗口”建设作为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大力推进爱国爱厂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三基地一窗口”是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成就的集中缩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以“三基地一窗口”为载体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国有企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和重要阵地。5.12汶川特大地震使东汽汉旺基地成为龙门山脉断裂带上唯一一个工业地震遗址。汉旺东汽工业遗址作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地震保护遗址,被中宣部于2009年5月21日确定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作为四川省“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龙头项目之一。近年来,为持续深入打造东汽爱国爱厂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对汉旺工业地震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突出发挥厂史馆、汉旺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进一步增强全体干部职工铭记历史,弘扬精神,用实际行动和优质产品感恩人民、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东汽精神”深深根植于员工心中。另一方面又向社会进行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自地震以来,作为爱国爱厂教育的示范基地,东汽汉旺工业地震遗址、厂史馆已接待来宾共2500余批次,人数超3万余人;先后到此接受教育的东汽青年员工亦超4000余人,不仅让社会各界、青年员工见证了东汽不屈不挠、艰难创业的发展史,同时也见证了东汽人挺直脊梁、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英勇壮举。

三、坚持把弘扬“东汽精神”作为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塑造员工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东汽生根落地

近年来,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东汽按照“弘扬精神育文化”的工作思路,用“东汽精神”引导人、鼓舞人、凝聚人,通过弘扬“东汽精神”的大力推进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行化于品、品化于形”的有效载体,让“东汽精神”展现在每一个东汽人的言行中,使员工成为“东汽精神”的弘扬者,“东汽精神”的实践者,优秀品质的追求者,一流企业的建设者。公司为规范员工行为,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精简会议、改变会风、文明就餐、文明用语、文明乘车、行车、廉洁从业、光盘行动、厂区控烟、厂容厂貌政治等方面制定系列举措,加强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积极打造文明东汽;创作、发布、传唱《东汽之歌》,彰显东汽人的精气神;开办东汽文化大讲堂、道德讲堂,启动“东汽蓝精灵”微博微信等,打造文化品牌、传递正能量;参与灾区救援,履行社会责任,彰显央企形象;举办弘扬“‘东汽精神”典范人物”评选活动,宣扬典范人物在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方面的先进事迹,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东汽的落地生根。

四、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引擎,不断助力于公司的发展改革大局,助推企业健康稳定科学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基础,关键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充分说明,只有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东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实践要求融入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秉承“绿色动力 造福人类”的企业宗旨,大力实施“多电并举”发展战略,引领企业改革创新发展,做优火电、做强核电、做精气电、做好风电:目前东汽已研制出世界最先进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形成了100万千瓦等级全系列的核电产品,核电机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东汽研制出了国内最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发电设备,实现了从E级到F级的系列化生产,并在燃机高温部件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东汽目前已掌握各种类型1MW—3MW风力发电机组成套技术,并自主研制出5.5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东汽还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进行着不懈的追求与探索。截至目前,东汽发电设备产量也累计突破3.5亿千瓦,持续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与此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东汽近年来不断苦练内功,大力开展精益制造推进工作,致力精益思想落地,专注客户价值提升。通过6S、TPM、班组建设、生产管控、质量、KPI、SAP、研发、供应链、财务十大模块的整体推进,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形成全员参与质量改进的氛围。员工工作规范化、班组质量精细化、可视化工作得到广泛开展,逐步形成了东汽产品“质量好、技术优、价格合理”的市场竞争优势。如今东汽蓬勃发展,已形成了立足德阳、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格局,并为把企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内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做出应有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求是》杂志第23期[J],2012.12,第32页。

4.弘扬爱国情践行价值观 篇四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奉献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大力倡导文化建设,作为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狱同样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福建省监狱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示了福建省监狱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精神风貌以及崇高的理想追求。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忠诚是传统文化的基石,为民是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体现,公正是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廉洁是传统文化立身处世的的本色,奉献则是传统文化高尚情操的写照。它是革命信念的升华,是党的精神财富的创新,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政治建警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我们有幸成为监狱人民警察这个光荣群体的一员。身着警服,浩然之气充溢胸间,直面国徽,历史的使命感在心中激荡。没有叱咤警坛的壮举,没有惊天泣地的伟业,有的却是对党和人民的爱,对崇高事业奉献的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奉献的道路上,雷锋执着地走着。尽管有诸多困难,但在雷锋看来,对于党的忠诚早已成为了推动自己前进的最大动力。就像一枚小小的螺丝钉,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监狱的许多同志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基层岗位上,用自己生命的火种去照亮高墙内的光明,就像一颗蜡烛不知疲倦的燃烧着自己,照亮并温暖了别人,直至生命殆尽。这种舍小家、顾大家,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精神,生动展示了监狱人民警察的无私情怀。省女子监狱政委李美兰,几十年如一日为监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17岁在清流建设兵团开始从事女犯教育改造工作,43年来,历任中队管教、指导员、教育科长、副监狱长、政治委员。长期以来,她始终保持着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监狱人民警察职业精神,深入研究探索教育改造女犯的有效途径,真心关怀,真诚挽救,先后使数万名女犯走上了新生道路。担任政治委员10年来,严格自律,维护团结,认真抓好单位的队伍建设,女子监狱民警队伍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违法违纪案件。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监狱人民警察就是在履行小作为,实现大贡献,虽然没有更为宽广的舞台和绚烂的人生,但是我们改造了一批又一批罪犯,确保了监狱的安全稳定发展,为社会造就了更多的和谐与安定。

奉献精神是永不磨灭的,它不是我拿给别人多少,别人就必须拿给我多少的等价交换,它是不用回报的付出,是忘我的给予。全国劳动模范徐虎曾经说过:“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要索取,我要索取,向谁索取。”可曾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群众,都竭尽所能得向地震灾区的人民群众奉献者自己的爱心。正是由于有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无私奉献,灾区人们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新站立起来,“5.12”汶川抗震救灾,成为新时期奉献精神最好的注脚。

作为一名21世纪的监狱人民警察,虽然社会地位已经大大提高,虽然福利待遇已经大幅上升,虽然工作条件已经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弱化监狱警察的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不能失守于心理防线和道德界限;不能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内心法则。监狱人民警察也应该发光发热,奉献社会,我们的奉献就是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尽自己作为监狱人民警察的本分。这种职业充满了挑战性和危险性,但恰恰是这种挑战性和危险性凝聚着监狱人民警察的艰苦和劳累,诠释着监狱人民警察的奉献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罪犯有期,我们无期”,这就是监狱人民警察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就是对监狱人民警察奉献精神的最好注解,既然选择了监狱人民警察这个职业,我们就必须义无反顾的举起奉献的旗帜,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带动大家,积极投入到奉献浪潮中去,让这潮水涌遍世界,永不停息,用奉献添色人生,增彩世界。

奉献在春天,是对万物的滋润;奉献在夏天,是对世界的热烈;奉献在秋天,是对人们的感恩;奉献在冬天,是对大地的装束。奉献永远在我们心中,让奉献这个常青树永远葱茏、茂盛!

5.弘扬爱国情践行价值观 篇五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作为创造主体的劳动者,是价值和世界的创造者。怎样看待劳动、怎样对待劳动者是一个社会性质的重要标志。一个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一定是富有生机、蓬勃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和人民群众的各个阶层中涌现出的无数劳模,是我国广大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以热爱劳动、勤奋劳动的模范行为,为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为全民族创造了新的精神财富、塑造了新的英雄形象。倡导劳模精神有力地表明,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劳模精神最崇高,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性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依靠人民,大力弘扬深深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劳模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弘扬一种精神就是树立起一面旗帜、标示出一种导向。弘扬劳模精神就是在宣告,这种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所呼唤的精神,这种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更加需要。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先进思想的武装、共同理想的激励、民族精神的传承、时代精神的塑造、价值观念的校正,都注入了劳模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都成为劳模精神的构成要素,弘扬劳模精神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作为创造主体的劳动者,是价值和世界的创造者。怎样看待劳动、怎样对待劳动者是一个社会性质的重要标志。一个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一定是富有生机、蓬勃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和人民群众的各个阶层中涌现出的无数劳模,是我国广大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以热爱劳动、勤奋劳动的模范行为,为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为全民族创造了新的精神财富、塑造了新的英雄形象。倡导劳模精神有力地表明,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劳模精神最崇高,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性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依靠人民,大力弘扬深深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劳模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6.弘扬爱国情践行价值观 篇六

三(1)班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弘扬“雷锋精神”

学习和参加有关的助人为乐活动,构建“优良班风、和谐校园”。

3、让同学们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的雷锋图片和他亲身经历的有先进代表性的真实故事

2、准备和《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的录音带。

三、活动安排程序:

欣赏图片------生平简介------雷锋日记------雷锋故事 学会唱歌 体会-------精神大讨论

-------代表发言-------

------表演小品------

要求行动------总结归

四、具体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欣赏一些与雷锋相关的图片。

(陶冶学生情操------勤俭朴素、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先请个别同学畅谈自己对雷锋叔叔的了解,然后由班主任老师向同学们补充简介。

《雷锋的生平》

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一个普雷锋叔叔因公牺牲时,年仅 22 岁。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一个永雷锋,也留下了一种伟大而高贵的精神--雷锋精神。他的精神将会永远地闪耀闪耀在校园的 每一个角,雷锋精神将会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

3、请一位同学来读几篇有先进代表性的《雷锋日记》。雷锋叔叔在数百篇日记长的足迹,总结出许多人生的格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 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这就是雷 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神财富。

4、请若干位同学来讲一讲有关雷锋的真实故事,同学集中精神,认真听后简单乐的雷锋》故事

一天,雷锋因公出差,踏上了从抚顺开在沈阳的列车。上了车,他看到旅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又动手帮着扫 地板,擦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不住地招呼他: “同志,看你累得满头大 汗,快过来歇歇吧!”“我不累。不知道累的。

5、思考:同学们,听了雷锋叔叔的故事,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提示: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6、请几位积极活跃的同学登场表演自创自编的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小品。

7、播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要求学生学会唱这首歌。样》歌词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苦朴素永不忘 愿做革命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全意为人民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 学习雷锋好榜样毛泽东思想来武装 保卫祖国天天向上

8、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激烈的“雷锋精神”大讨论,并且由代表发言。

义勇为、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B、紧跟时代步伐,永不发奋学习,大力弘扬文明新风。C、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保持谦虚谨慎、不骄的作风。D、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9、要求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为爷爷、奶奶、父母、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做些好事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五、活动总结:

1、由老师总结归纳这次学雷锋活动。

7.少数民族文学中爱国精神的弘扬 篇七

蒙古族文学中爱国主义优秀文化的最初基调是讴歌新生活, 赞颂伟大的党

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 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主题。新疆解放之初, 蒙古族作家们发表了符合当时党的文艺方针、人民心声的以叙事诗为主的诗歌以及民间祝词、赞词、谚语、格言、歌词等作品, 主要是表达对各族人民带来自由、幸福生活的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歌颂伟大胜利, 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赞美富饶美丽的祖国山河;讴歌社会主义社会;歌唱家乡的新变化;描绘草原新生活和蒙古族人民新的精神面貌;号召人民珍惜新时代建设新家园;揭露牧主剥削人民的罪行;怒斥旧社会黑暗本质等内容的作品。

浩·巴岱怀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写出的文字, 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他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随处可见, 他在小说《昵美尔山风云》中描写老爷根登巴音的二子乔龙拒绝父亲最后的嘱托时, 就说过这样的话:“您不是再三表示过, 要服从共产党的领导, 走社会主义道路吗?咱们可不能忘记, 是穷人的血汗把我们养大的。”这样的话, 是年轻一辈对老一辈权威的挑战, 也是对他们顽固与腐朽彻底的反抗, 同时, 也是借乔龙之口, 表达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热爱, 更是代表一种新的年轻的思想发出的声音, 他们对国家和社会都有一份自己的理解, 相信的是看得见的东西, 而不是走向末路的谎言。还有小说中莫尔根在包勒德和齐布嘎婚礼上说的一段:“旧社会, 我们草原虽强大, 穷人却连搭蒙古包的地方都没有一块, 连肚子也填不饱, 要背井离乡到处流浪, 如今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 穷人才当了草原的家……”新与旧的对比, 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来自普通民众的说法, 更为真实地表达出牧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他们犹如新生的婴儿, 需要国家的关注与疼爱, 对国家也有着热切的盼望和美好的幻想, 他们相信在强有力的政权体制下, 他们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 这种孩子般的依赖, 使他们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了深沉的爱恋。在《“傻瓜”贡且》的故事里, 也有相似的情感表达, 小说中, 小伙子贡且运用智慧和力量, 不畏艰险与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 而这种勇气的来源, 是对人民和国家的热爱, 他想让牧民们远离苦难的折磨, 想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和富饶。

在诗歌中, 浩·巴岱的这种爱表达得更为强烈, 《在喜庆的日子里》说:“论起过去与现在, 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 过去的社会多黑暗, 现在的生活多幸福。”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家乡的变化, 富饶的生活, 对现在的满足, 强烈的反差使作者对祖国的感谢溢于言表, 在《开都河颂》中, 作者也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爱恋和不舍, 他这样写道:“即使走遍天涯海角, 怎能把故乡的河水忘记!即使经历千秋万代, 怎能把自己的故土遗弃!”对故土的爱已经到了刻骨铭心的地步, 对伟大祖国的爱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种感情在《迎接牛年》中就更明显了, “人民安居乐业, 前途光明远大, 国家繁荣富强, 气象万千更胜一年”, 是对祖国母亲更为诚挚的祝福。

在新疆大量优秀的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中, 普遍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它们的这种想象和情感在新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否定了旧文化价值规范, 同时, 也为新文化的价值规范体系增添了新的思想、新的情感形式以及更加丰富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新疆文学的小说创作中, 对新时期的英雄人物的塑造, 诗歌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讴歌, 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使文化大系统更为多姿多彩, 更加充实、丰富。

英雄精神是蒙古族文学的基本精神, 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的体现

这与北方游牧民族中普遍流行的英雄崇拜有直接关系。不论是蒙古人原始信奉的萨满教中的保护神, 还是歌颂英雄的蒙古民间文学, 以及蒙古人民对成吉思汗的顶礼膜拜, 都不难发现英雄崇拜的盛行, 更不难发现英雄精神的影响之大。

研究蒙古族文学, 英雄史诗是不容忽视的, 不管是长篇还是中篇英雄史诗, 都刻画了一些虽名字不同但却有着相同历史责任与使命的英雄, 他们的责任与使命就是用自己的英勇顽强同敌人战斗来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与亲人。

当时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文化价值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价值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对个人的能力和勇猛有一种强调的意味。而在蒙古族的英雄史诗中, 刻画了不少这样的英雄, 体现着当时的文化价值。作为一名英雄人物, 是个有地位的人, 要能通过竞技的测验, 这是对其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英雄的基本评判标准, 也是普通男子成婚的必修课———考婚 (各种技能竞赛) 。这或许是遗存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成人仪式。在上述考验的基础上, 英雄们还要独自承担起保卫国土亲人的重任, 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独自同敌人作战, 最后取得胜利。

在新时期的蒙古族文学中, 英雄“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化的, 而是时代的、社会的新英雄”, 英雄“从神坛走向民间、大众, 成为百姓中的一员”。长篇历史小说《奔腾的开都河》是继《命运》后浩·巴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用反革命武装镇压革命力量, 欺骗和拉拢民族上层人物, 企图分裂革命队伍的反动本质。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热情地歌颂了土尔扈特蒙古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作者在作品中采用了生动的民族语言, 记录了这场斗争的真实过程。作品展示了革命队伍中不同阶层人士对革命的不同态度和立场, 充分证明了广大牧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基础和决定力量这一真理。可以说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作品中塑造的一些英雄典型形象, 身上具备了社会公有的文化价值, 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于一身, 同时集真、善、美于一身。这些典型形象具有文学教育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 成为社会行动范式, 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嘎·贡巴在他的系列中篇小说《边防哨所》和《拜格孜吐山的雄鹰》里成功地塑造了达答、阿拉西加布等察哈尔蒙古部落的英雄形象, 他们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不屈不挠地与沙俄侵略者进行血战, 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概。长篇小说《小溪》以三区革命为背景, 以额尔德尼领导的蒙古骑兵团战斗故事为主线, 反映了居住在博尔塔拉一带的察哈尔蒙古人民悲欢离合、流血牺牲、不屈战斗的感人故事。故事之复杂, 人物之多, 在新疆蒙古文学史上是空前的。

蒙古族文学爱国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家乡之爱

祖国是十分广大的, 而每个人只是生活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里, 人们对祖国养育之恩的体验, 也总是首先体现在故乡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然后进一步上升为祖国养育之恩。从普遍意义上来看, 一定的文化条件是文学作品产生的先天土壤, 因此展示文化现象的文学作品, 必须在作家具备一定的情感、理想、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学作品创作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由此可见, 文化是文学作品的助推器, 文化的演变直接助推文学作品的演变与发展。

早期的蒙古族文学的代表作有策·乌力扎巴图的《祖国———金色的摇篮》、《新时代的妇女儿童》, 额·刊载的《我们的太阳毛泽东》, 玛·陶浩图和的《我们的北京》等诗歌, 以赞美共产党、毛主席, 歌颂祖国、家乡、社会主义社会和揭露、抨击黑暗社会为主旋律, 这些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 满足了他们渴望知识的需求,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斗志昂扬, 勉励他们拥护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以饱满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建设祖国的未来。

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尼·索苏尔先后发表了《好马·好汉·哥哥》、《蒙古人及其酒和歌》、《有一种声音总使我疼痛》等散文, 主要是对故乡之爱。作者在“游走”家乡的“文化群落”、在9000多字的散文里, 以动态的笔触———似乎带着读者一起骑着马, 漫游在作者怀念故乡的思绪中, 明写对过世哥哥的追忆、对兄弟深厚感情的回忆, 暗写作者在都市生活中难以排解的个体孤独、人性思索;明写哥哥对牧马的热爱、对草原的热爱、对游牧生活的热爱, 暗写作者内心深处埋藏着的对给予生命和爱的亲人及家乡的愧疚, 对浸润在血液里的游牧文化的难舍难弃;明写哥哥作为一个优秀牧民对牧马的依恋和赞美, 暗写作者对都市纷繁、浮躁的厌倦和对自由快乐的精神解脱的向往;明写作者寻找家中丢失的马, 暗写作者捡拾心中失落的情。

另一位作家特·那木吉拉写有《春的思索实话实说》、《牧民话》、《希望·花·坟墓》、《留恋戈壁的诗》等长短诗200余首。他的诗歌在蒙古族读者中颇有影响。诗作大多是描写戈壁小村的风土人情, 显示作者对家乡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实简练、表现手法和形式多样, 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作者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 突然有一天, 有人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 他诚惶诚恐地抬头, 才发现世间还有这样的去处, 于是他紧随而行, 并且矢志不渝, 恰巧的相遇, 成了维系一生的信仰, 那个人就是我们的党, 而那个家就是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他用一生的时间去感谢这样的一个归属, 一片赤子之心, 让人为之动容。

但是, 仅有故乡之爱, 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如果把自己的思想仅仅局限在“故乡之爱”, 而不爱祖国, 就是狭隘的。要把“故乡之爱”上升为爱国主义, 就必须把对故乡的热爱扩大到对整个的祖国之爱。

新疆各民族共同形成的边疆文化, 尽管尚处于一种“弱势者”的文化状态, 面对外来的“文化霸权”的强势渗透, 有时会表现出无所适从或盲目跟风, 面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 新疆各民族共同形成的边疆文化, 并没有进入“主旋律”。因此, 在采摘能够引以自豪的所谓“文化资本”, 比如有关狩猎、语言、建筑、音乐、沙漠、戈壁的知识, 有关屯垦戍边、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这些初步构成了新疆人共同的生态观念、行为模式和道德范式, 是十分必要的。然而, 更重要的是, 各民族文化都要勇敢面对世界“大文化”的挑战, 敢于面对冲突, 积极反思, 弘扬优秀传统, 增加文化的新鲜血液。

8.践行感恩教育 弘扬感恩文化 篇八

上海市七宝中学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把感恩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载体,在学生中积极倡导“感恩在心,报恩在行”的观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融入“常怀感激之心”的教育元素。

经过持续多年的感恩教育实践,感恩不仅成为学校的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实践载体,为学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实践之路。

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的感恩教育特别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实施,注重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搭建平台,创设情境,提供机会。

通过爱心援助活动实施感恩教育 “爱心工程”作为学校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是促使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奉献爱心、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目前,学校已开展的爱心援助活动有三项。一是“情系大别山,爱心献老区”活动。学生在假期深入到超市、商场、饭馆、停车场、社区等进行各种形式的勤工,并把勤工挣得的钱捐献给学校爱心教育基地——安徽省金寨县关庙中学、江西省井冈山市新城镇中心小学等地的贫困学生。学校每两年一次专门组织学生到爱心教育基地开展爱心助学考察,为学生施恩提供机会。二是“尊老助残尽义务,奉献爱心在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学生“尽我所能,为社区尽责任”,各班团支部都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法制宣传、爱绿护绿、爱心家教等活动,前往闵行区社会福利院、乡镇敬老院、特困老人家中开展服务,送去情感祝福等。三是组织校园爱心义卖和捐献活动。每学期,学校都有几场校园爱心义卖和捐献活动,学生或捐献书籍、学习用具,或把自己的闲置物品交换成钱,再由各班团支部集中起来,或购买学习用品送给困难地区学生,或直接汇给他们。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施感恩教育 学校在每年的暑假社区挂职锻炼、日常的研究性学习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积极开展感恩教育。

在社区挂职锻炼中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自1999年始,学校每届高三学生都在暑假中分成几十个小组,从课堂走向社会,到七宝镇、莘庄镇、古美街道等乡镇社区、居委会挂职锻炼。学生们配合居委干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居委会出黑板报,出宣传海报,打扫办公室卫生,清理小区杂物,做社会调查等。学生们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了解了社会,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萌发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奋发向上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懂得感恩。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对学生们进行感恩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多年来,学生们自由组合,调查研究感兴趣的课题,撰写出许多闪烁着人文关怀的调查报告,如《沉重的棉花》《闵行区弱势群体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等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调查研究不仅让学生们真心感受到读书的幸福,而且也激发了他们要学有所成、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情怀。

在志愿者活动中践行报恩。志愿者活动是学生践行报恩的良好平台。无论是专项志愿活动、日常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敬老助残、智力帮教、护绿保洁等,还是公益宣传,志愿者们都在自己的行动中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自己所长,奉献一份力量,报恩于社会。

在校园文化节日中实施感恩教育 2005年,出于文化立校的考虑,学校从制度层面上设立了八大校园主题文化节日(狂欢节、体育节、感恩节、科技节、爱生节、读书节、班主任节、艺术节),其中狂欢节、感恩节、爱生节、班主任节是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

3月的狂欢节,设计了“感恩情怀,与爱同行”活动,有爱心跳蚤市场,有广播台“校园空中祝福”,有“感恩之心饕餮宴”等内容,让学生在狂欢减压、活跃身心的同时不忘感恩。

5月的感恩节,以祖国、学校和师生、大自然与生活、社会与亲友为感恩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系列活动,如“温馨亲情大行动”,每位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或亲人的感激之情;“父母付出知多少”活动,请学生算一算自出生至今,家长为自己的学费、生活费等有多少付出。

9月10日的爱生节,教师们分别与各班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等五类困难学生结对,走访学生家庭,送去关爱。

11月的班主任节,每位学生给班主任写一句话,制成心愿礼包,送给班主任;每班推举“……(如诚信可敬、可爱、幽默睿智等)的班主任”;学校举办“老师,我想对您说……”电视访谈节目等,让学生了解班主任的工作,让学生懂得感恩教师。

学校从制度层面上设立的八大校园主题文化节日,让感恩教育成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保证了感恩教育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感恩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 健康的心态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而感恩教育的成功又会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学校在心理辅导课上专门增设了“感恩父母”“命运之碑”“护蛋行动”等专题感恩活动;在“走近经典,体验感恩”主题系列班会上,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叙感恩话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此外,心理辅导教师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感恩价值观的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应该是“常怀感激之心的人”。因此,在感恩教育中,学校十分注重师德建设,要求教师以一种感恩、理解、宽容的人文情怀,投入到教育实践中。笔者作为校长,既是感恩教育的倡导者、策划者,又是身体力行者。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普通职工,或是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只要他们有困难,笔者都会给予热情而诚恳的帮助。学校的许多干部也都是感恩教育的实践者,他们都纷纷以帮困助学、捐款、捐物、家访、谈心等各种形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nlc202309011542

学校教师也以热情与爱心回报社会。学校土家族教师柴本胜,为了报答老家湖南贫困山区母校的培育之恩,到学校工作的第一年,就拿出全部积蓄2万元,为母校门前铺设了一条路。此后,他每学期还拿出3000元在母校设立了“本胜”奖学金。他感恩母校的行为在校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对学生的爱心和感恩行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从1998年开始,学校把每年一次的“教师节”定为教师的“爱生节”。在教师节前后,教师走访学生家庭,送去对学生的关爱,以实际行动回报学生,回报社会。可以说,教师知恩、感恩、报恩的行动乃是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感恩教育。

加强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把“感恩”内化为一种自身的品质,而这种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学校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感恩教育的持久实施。

学校理顺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工部、年级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职能关系,落实责任和目标,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德育机制。通过设立班级德育管理目标考核及“德育十佳先进工作者”评选等众多激励考评制度,逐步建立了一支有爱心、负责任、讲奉献的教师队伍。学校还成立“两院五中心”(学生科学院、学子人文书院、艺术教育中心、体育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科技教育中心、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学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资源平台和管理支撑。此外,学校对外加强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发挥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让感恩教育与社区有机接轨和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感恩教育上的合力,提升感恩教育工作实效。

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帮互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存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自己正在经历的生命、身边的生命,悉心呵护,使其免遭创伤。感恩生命,为了报答生命的给予,每个人都不应该轻视和浪费每人仅有的一次生命历程,浪掷青春,一生庸庸碌碌,而应该让生命达到新的高度,体现出生命的价值,让生命更有意义,显出生命本应拥有的精彩。多年来,上海市七宝中学持续系统地开展感恩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效,感恩让师生学会了尊重、理解和宽容。感恩教育不仅为学生带来幸福的体验,成为学生爱心的原动力,而且引发了学生对亲情、孝心、仁爱、关怀、同情、理解、尊重的思索,激发了他们的爱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生命远航。

(作者单位:上海市七宝中学)

上一篇:友谊无价的作文600字下一篇:对员工的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