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

2024-10-21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精选5篇)

1.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 篇一

课题

教学内容:101-102页的例1、2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11减几即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从十位上退1的概念。

2、通过让学生动作、语言、思维的配合,手、脑、口并用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3、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不够减则借位”思维方式的形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等

教学过

一、复习和为11的加法

9+=11()+8=11

6+()=11()+7=11

鼓励学生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学习11减几的计算方法

1、板书:11-5=?提问:大家怎么计算这个算式呢?

2、学生动手摆小棒计算。

3、提问:大家看看单个的小棒够不够减呢?那应该怎么办呢?

4、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计算方法;教师加以引导:从捆好的10根小棒里拿出4根,加上余下的一根,就是5根,拿走它们,数余下的根数,就是这道题的答案。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计算方法,现在大家动手操作一下,看看还有什么其它的科教片方法。

5、学生操作。

6、引导:对了,我们还可以这样算,从捆好的10根小棒中拿出5根,把留下的和散着的数一数,就是我们要得到的结果。

7、引导:大家说一下,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8、总结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要多动脑筋思考,发现问题。

三、练习巩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11减几

11-5=6

(1):10-5=5(2)5+6=11(3)11-1-4=6

5=1=611-5=6

教学反思

2.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 篇二

一、数学文化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的体现

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 如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容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容易分心, 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等。可以说,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切合小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文化的渗透作用与价值:第一, 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第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 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第四, 欣赏数学的优美。那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 让数学文化走近学生, 让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理解数学, 这便是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需要和体现, 数学文化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课程改革以来, 小学数学教科书十分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体现, 专设了“你知道吗?”栏目, 向小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发现、数学方法与思想、数学史知识等。[4]有助于通过数学文化板块, 让小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以西师版为例, 教科书中共编排有35处“你知道吗?”, 各年级、各册中均渗透有数学文化, 并且这些栏目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二、数学文化板块的教学策略思考

如何深入到每个知识点和教材编写意图里, 积极发掘数学的文化内涵, 如何将这些数学文化内容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切入教学, 为数学课堂增色添彩, 这都是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 以西师版教科书为例, 探究教师应用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板块“你知道吗?”的不同方式并对各自优缺点加以思考。以下分别从开篇引入式、课中渗透式、课末拓展式、专题讲座式四种策略展开思考。

1. 开篇引入式

“开篇引入式”是指在一节课或者一章一节内容学习开始之初, 就以“你知道吗?”做引子, 引导学生以文化视角进入数学学习课堂。

以二年级上册“测量长度”一章为例, 在该章学习之初, 可以“你知道吗?”中《长度单位“米”的来历》 (如图1所示) 做章前引语, 通过讲述栏目中的数学史料, 让儿童对“米 (m) ”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有更直观、更形象的印象, 引导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数学发展历程有宏观上的体会, 让数学的严谨与生命力在浅显的图文中得以还原。介绍“你知道吗?”后,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比划或寻找身边1米的“长度”, 进而转入所要学习的测量内容。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能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写文章时要“巧设开头”, 以便“增色三分”, 讲好一节课同样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开篇引入式”的优势为:带有趣味性的数学文化知识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充满好奇和热情地去开始一节数学课。但是同时也存在问题:儿童的思维是活跃的、跳动的、发散的, 如何能恰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史料或者小故事情境中转入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这是教师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2. 课中渗透式

“课中渗透式”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数学文化板块的内容巧妙地穿插于课程知识的教学中, 再现数学概念、定理证明的由来与发展。

以六年级上册“比和按比例分配”一章为例, 在讲“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 即可把该章末的“你知道吗?”《巧用借“1”法》 (如图2所示) 中的经典古算题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让学生首先自己作答, 留心关注他们有怎样的想法和疑惑。并且可以在借一头牛解决分牛问题之后做更深入的挖掘,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数学故事是否合理?故事中的题目有没有解?是否有其他办法解决分牛?通过不断的挖掘,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故事背后的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如果老人有15头牛, 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分得呢?”按借一头牛的方法又是否可行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 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化静为动, 在亲自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解决的动态发展过程, 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可以走出课堂, 走近生活, 培养他们对数学思维方法的驾驭能力, 在无形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通过采用“课中渗透式”, 可以将历史上数学家碰到的困难 (数学主题发展的关键点) 与学生可能一碰到的困难相配, 通过组织材料的顺序, 帮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 感受前人研究数学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受到数学的人文熏陶。但是这样也有局限性,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使可以选择的素材极其有限, 并且如何组织材料的顺序, 如何与其他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使课堂流畅自如, 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课末拓展式

“课末拓展式”是指在一节课即将接近尾声之时, 结合“你知道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提炼, 并将课程内容从文化层面上得以升华。

以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章为例, 章末中“你知道吗?”选取的是《七巧板》 (如图3所示) 的内容,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发明, 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在学生对简单的图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以七巧板内容作为一节课收尾, 一方面让小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图形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余自己试着做一做七巧板游戏。在游戏中体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感悟数学充满艺术美感的无限魅力。

“课末拓展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临近下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 教师要通过结课对教学内容加以整理、提炼, 使学生理清本节内容的整体脉络, 又能对知识做一次升华, 同时也是为下节课或者以后的教学作铺垫, 以引起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结合数学文化的内容作点缀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既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结束课堂学习, 又引发他们继续探索的求知欲, 拓展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当然, 这种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劣势:容易流于形式, 使学生左耳进、右耳出, 不加以重视。

4. 专题讲座式

“专题讲座式”是指教师在不影响课程内容的同时, 可以根据“你知道吗?”提供的信息进一步深入挖掘贴近教学内容的数学文化知识, 并结合综合与实践活动等为小学生专门设置讲座。

以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章的“你知道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如图4所示) 为例, 教材中非常简略地描述了华罗庚的生平, 并没有对他在数学上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的传奇经历作介绍。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出了88位古今数学伟人, 华罗庚位列其中, 华先生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开设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他的经历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数学家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精神。如华老所言:“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他的故事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鼓励青少年刻苦学习、发奋图强。

“专题讲座式”对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是非常有益处的。每一个数学知识内容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 每一次数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 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安排下开设专题讲座, 可以使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蕴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气息, 不仅开阔了视野, 同时还能体会到数学成果的取得走过的曲折历史以及数学家在探索过程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进而激励学生的探索学习。但是开设讲座也存在一些劣势, 比如占用课时较多, 教师由于担心教学任务而不愿采纳, 而且需要教师搜集大量的信息来丰富讲座, 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小结与思考

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数学文化内容远不止“你知道吗?”, 在很多习题素材以及课堂活动、综合与实践中都有数学文化的渗透, 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的教学可以称之为是文化的教学, 继而称之为数学文化的教学。[5]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数学文化更应该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一条脉络。数学文化的引入, 既要关注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导入数学文化, 又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数学文化。

其一, 教师要提高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重视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板块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只有将数学文化提高到认识层面, 充分理解数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 例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促进小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提升数学素养等, 教师才能高度重视数学文化的功能, 才能积极思考和探索数学文化的导入, 更好地通过多种方式渗透数学文化, 将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紧密相连。

其二, 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数学文化修养, 提升对数学文化板块的驾驭能力。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储备自己的数学知识, 使其充满着历史、文化及现实世界的丰富联系, 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增强自己适应教育发展的能力, 促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充分认识数学文化及其与数学课程内容的关系下, 将数学文化恰当地融入数学课堂, 辅助教师教学的展开。

其三,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不局限于某种教学方式, 而要积极地尝试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只有根据学生需要、课程需要来选取教学方式, 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与数学思维, 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选择数学文化的合适导入方式, 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数学, 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

摘要: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小学数学教学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性, 注重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 各版本的新教材也已经将数学文化作为新的教学要求融入其中, 以西师版最新教材为例, 探究教师对数学文化板块“你知道吗?”的不同使用策略, 以及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文化内容的方式, 以期不断提升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使用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奠宙, 梁绍君, 金家梁.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 .

[3]郑毓信.漫谈数学文化[J].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8 (2) .

[4]孟梦, 杨慧娟, 李长毅.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实践研究——以西师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2) .

3.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 篇三

18减几

教学内容:116页的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形成多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2、鼓励学生联系前后知识,学习多种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方法的掌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过

一、复习

引导学生回忆16、17减几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总结学生练习的情况,重复强调计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学习18减几的计算方法

提出问题:9+9=?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这道题,谁能把计算过程和结果告诉我呢?

总结学生的答案。进出问题:18-9=?

引导学生找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的区别和联系。

教导学生根据学习18减几的计算方法,总结出18减几的计算步骤。

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总结学生的方法,肯定并强调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

四、作业

4.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 篇四

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77页~78页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计数单位“一”和“十”;

2、知道10~20各个数的组成;

3、能用各种方法正确地数1~20以内的数。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计数器

一、基本练习

1、第1题

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讲评。

第(2)题:出示计数器,拨出13,指导学生看图填空。

第(3)、(4)、(5)题:老师念题,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讲评。

2、第2、题

老师念题,学生数动物填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第3题

(1)指导学生从1数到20,再从20数到1。倒转来数多数几遍。(板书:1~20各数)

(2)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数,训练学生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3)训练学生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20,然后同桌伸手指练习数。

二、巩固练习

1、第4题

(1)指导看椅子上的数,找出规律,学生独立填空。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xkb1.com

全班读一读,再倒转来读一读。

(2)指导观察圆圈里的数,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订正。

指导学生读一读。

三、提高练习

第5题

指导做法:有算式的要先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填空,老师巡视辅导。

指名回答,集体讲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468101214161820

5.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 篇五

教学内容:83页例3~例4,84页课堂活动第4题,85页~87页4~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制9加几的卡片,初步感悟有规律的排列;

3、进一步巩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计算方法(主要是凑十法)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下课都喜欢做游戏,看,图上的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啊!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例3图

学生口述图的意思

怎样列算式?7+9

想:7+9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你觉得那种方法好?为什么?

指名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完成书上的算一算:

4+9=9+9=8+9=

2、教学例4

指导理解题意:

图上的小朋友在数蚂蚁,洞里有9只,洞外有6只,你能帮他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吗?

学生自己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

三、课堂练习

1、84页第4题。

把自制的口算卡片有规律的排列起来,指名展示自己的排列情况。

计算出卡片上的题,观察每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两组算式及结果,引导观察

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练习十3、4、5、7、8、9题。

(1)、第3题

指导看图,学生独立填空。

集体讲评。

(2)、第4题

学生填空,集体讲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6题。

板书设计

9加几

例3、7+9=16例4、一共有多少只蚂蚁?

上一篇:在六年级学生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以尝试新事物为话题的高中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