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2024-08-03

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共8篇)

1.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篇一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凸现。其中,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日趋严重,这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更易造成基层民众的不满情绪,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对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为提升人民福祉,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精神和物质保障。

关键词:公共资源配置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不公平教育资源 医疗资源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走向人们,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

促进公平应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为更加公平的社会更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提供更加优厚的福利。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均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必须大力加以解决。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导致了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反过来更加助长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类持续和加速发展的动力与机会大多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应下大力度,着重解决突出的不公平现象。

公共资源配置现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称 “以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南方崛起在速度和规模上均史无前例。” 该报告同时指出,虽然中国在经济增长和减贫方面成绩斐然,但也存在收入差距扩大和人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平等现象也在扩大。在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无力支付

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人人都知道目前有三难:上学难、看病难和找工作难。在这三难的背后其实反映了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这里的社会公共资源范围指的是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公共资源其实包含的领域比较多:如金融资源、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还有财政资源等。这些资源大多是需要政府配置的,如果在这方面配置不均衡,就会出现资源的过分集中,造成其他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下面,我们仅就基础设施投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三个方面看看我们公共资源的配置是个什么现状:

1.基础设施投资:

简单拿几个省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三农”经费作对比,就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投资在城乡间的不均衡:

河南省2012年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500亿。

河北省2013年全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为1100亿元。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1-11月内完成基于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3537.3亿元。

这三个省还基本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这部分投资中投到省会城市的估计能占到80%。

让我们看看农业方面的投入吧。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5年3万亿,每年6000亿,再分到34个省级单位,每年各省投资到“三农”的钱也就每年不到200个亿,具体分配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估计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消耗了基础设施投资的大部分。

这就形成了看大城市,我们国家是发达国家,看农村,我们还是一副穷酸相的怪圈。难怪,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年轻农民打破头往城市挤。

2.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先说城市里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在此以北京的现状为例:

北京市的主要中学绝大多数集中在四个城区, 尤其是西城区和东城区, 分布着全市50% 左右的著名

中学, 如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北师大二附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二中、北京五中、景山学校、北京五十五中、东直门中学等。近郊区中海淀区教学质量最高, 海淀区主要有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大学附中、北京101 中学等著名中学, 朝阳区主要有94 中、80 中、日坛中学等, 丰台区则主要有18 中、12 中等, 石景山区几乎没有著名中学。在教育设施的调整方面, 为了适应人口向近郊区扩散的新态势, 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在人口导入区新建或改扩建了一些幼儿园、小学、中学, 教学设施数量与质量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主客观原因, 调整教育设施配置的工作仍不尽如人意,近郊区学校规模普遍比城区小, 招生人数有限, 教育设施满足不了需求, 以致出现学生远程上学的现象。如建国门以东地区各街道、西三环附近以及北三环附近各街道近年来人口迁入较多, 人口密集, 但中学数量少, 需要增添相应的教学设施。

北京的问题基本上代表了大城市新、老城区之间教育基础设施配置的不均衡。以石家庄为例,房地产大发展以来新开发的小区(旧城改造的除外)大部分片内没有中、小学,孩子基本上享受不到真正的义务教育。由此有了学区房的称谓。

至于偏远地区和大城市比较,那不均衡的程度就更为严重了。因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和师资缺乏,常常是村里的孩子去镇上上学,镇上的孩子去县里上学,县里的孩子去市里上学,趋势是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而不是实现区域的合理配置。为了孩子上学,人口就往市区集中,结果就是落后的地区更加落后,繁华的地区愈加拥挤,择校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义务教育成了名义上的义务教育,为了进好学校,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往名校挤,你说钱都花在教育上了,人们拿什么钱去消费,去刺激经济啊。家庭教育支出的沉重负担直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医疗基础设施配置现状

看病难背后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仍未获明显改善。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八成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

民众生病后多数选择去医院尤其大医院就诊住院。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仍为常态。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入院人数中,七成以上进入大医院就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就诊人数仅占总就诊人数24.7%。

绝大多数民众就医选择公立医院,2011年各类医院诊疗人次及入院人数中,公立医院接纳人数均占总数9成以上,民营医院所占比例均不到一成。

城乡和区域医疗资源分布显著不均衡。我国卫生事业费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因此,各地卫生事业费用多少很大程度取决于地方经济与财政实力。因不同地区卫生投入不同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程度近年虽有缩小,仍差距明显。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显示,2011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城市为6.24张,农村为2.8张,相差2.23倍。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最高省份为上海7.55张,最低为贵州2.77张,两者相差2.73倍。

同时,卫生技术人员分布不均衡有加剧趋势。2006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最高省份为北京10.58人,最低为贵州2.10人,相差5.04倍。到2011年,最高北京14.2人,最低贵州2.68人,差距却拉大到5.30倍。

有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占GDP比重为10%左右,美国最高16%,发展中国家一般6%-8%,中国大概5%左右,缺口较大。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严重制约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就会导致其他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就拿教育和医疗而言,一方面大城市的学校和医院人满为患,而另一方面,偏远地区的学校没有生源,没有师资,医院医疗条件很有限。人们不得已花昂贵的择校费和寄宿费送孩子到大城市上学。看病动辄跑省城,甚至跑北京,出现了医院的一号难求现象。这对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笔不轻经济负担。

再看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就业形势严峻。他们毕业后的流向我们可以从重庆三峡学院的就业信息网可以一见端倪:据该校调查显示:2012年,在毕业后一年内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占63%,和上年的38%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此外,东部、南部发达地区也是大学生选择的热门地区,比重为20%,而选择中部二线城市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6%,只有不到4%的大学生愿意到其他城镇,非城镇和其他地区工作。

大学毕业生大多数都选择留在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的就业难,找不着工作在家呆着,或者研究生毕业卖猪肉,其实是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我们国家花费巨额的高等教育经费,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了业,那我们的投资不白浪费了。

为什么大学生大多选择留在城市啊?因为城市比农村好的太多了。

中国的经济已经逐步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增长路径,面临全面转型的关键时刻,可是经济的发展依靠什么,我觉得关键还是人才,没有人才,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以后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那个国家能吸引、留住人才,那个国家的发展就会有后劲。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有人才的合理配置,可是人总是对环境有要求的,他要考虑他工作的地方有没有学校,有没有医院,交通方便不方便,购物方便不方便,有没有公园、图书馆什么的,这就必然涉及到其他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可是,眼下,我们的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于是出现了人都往大都市挤,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偏远的农村成了空巢。这种现象任由发展下去,就会让整个社会的机体变得臃肿,没有活力,会给环境、就业、交通等造成永久的压力,目前房价居高不下,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房价怎么可能降下来呢?

综上所述,老百姓即使手头有闲钱,也得留着给孩子上学、买房用,怎么能用在其它的消费上呢?消费不振,经济何谈发展。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所以,尽可能地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首先解决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然后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才会有保障,也就是说,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对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有根本的促进作用。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由于污染问题迫使城市中污染企业外迁,这好像在解决城乡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其实是为环境污染所迫,谁都知道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同在一个地球,从城市迁到城市外延,对地球的污染就不存在了吗?

所以,政府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配置公共资源的权利,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向这些地区合理流动,有了人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根本的保障。另外,我们还可以为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打开通道,有人才会有发展,不然都成了空巢村了,农村还有什么发展可言。我们应该为人才和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创造条件,不然,一味地向城市发展,只能造成更大的不均衡。

结语

经济发展中的大城市病在我国已经相当严重,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就业难、高房价、交通拥堵、人力资源浪费、空气污染、养老机构短缺等等,定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重阻碍。只有通过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引导人口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合理流动,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才有保障。

就发稿时,我们的大规模造城运动还在继续,我们的建设只关注大的,不关心小的,大笔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向不知轻重的领域,我们的期盼只不过是个不切人类惯性思维实际的幻想.

2.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篇二

一、计划经济时期

这一时期, 新中国刚刚成立, 经过十几年的战争, 各项事业都百废待兴, 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中国被迫选择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为发展重点的公共资源二元结构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政府优先发展城市的公共资源, 将各种优质资源大量投向城市, 并且实行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方式。

(一) 建国初期 (1949~1956年) 。

1949年10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使我国公共资源配置制度有了最初的法律依据可循。以此法律依据为基础, 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制度的办法和条例。在城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全面确立了面向中国城镇劳动者的保险制度, 其对象是城镇机关、事业单位以外的所有企业职工,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国家机关人员退休处理暂行规定》等法规,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与福利制度也相应建立。在农村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发展方面, 1956年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 确立了农村“五保”制度, 主要面对农村孤老残幼, 国家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对其进行帮扶。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在这一时期, 为适应以城市为中心, 农村支持城市, 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模式, 政府和社会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农村在这一时期, 除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水利建设外, 其他基础设施基本上没有太多改善。在这一时期, 我国城市公路、公共交通、供气管道、供水管道、排水管道等都得到较快发展。在广大的农村, 几乎没有公路、水、供气排水管道, 没有公共汽车、自来水等依托于相应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 在通讯、供电方面, 城市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而农村在这一时期基本上于空白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快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当时, 我们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为尽快的提高技术水平, 国家把有限的资源投资在城市中专教育和高等教育上, 教育投资成为促进工业发展的配套措施。由于高等教育得到尊重和重视, 城市教育也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在农村, 尽管人们也有了一定的教育意识, 但改观不大, 国家也并没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因此, 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在这—阶段, 我国公共资源配置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 在配置方式、资金来源、管理制度等方面, 初步实现了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有关我国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尽管我国城镇的公共资源配置有一定起色, 但公共资源项目的管理比较混乱, 公共资源配置制度设计不合理,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在注重城市社会保障建设、社会福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建设等等的同时, 没有很好的重视和兼顾农村的发展, 造成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小、社会福利待遇低、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教育停滞不前的状况,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使得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 为日后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留下隐患。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7~1966年) 。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工业水平基本上恢复到解放战争前的水平, 新中国政权的执政基础得到巩固, 国家进入了有计划地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中央政府开始对公共资源配置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城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方面, 1957年、1958年颁布《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工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等法规, 工人的养老社会保险成为一项独立的制度安排;1965年、1966年颁布了《关于改进公费医疗的通知》、《关于改进企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几个问的通知》、《批准工人、职工病伤、生育假期的试行办法》等, 城镇居民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在农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建设等方面, 开始普遍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保险网络, 合作医疗制度在广大农村开始试行、推广并确立下来, 但合作医疗制度并没有被广大村民所接受, 推广效果不显著,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享受到合作医疗的实惠。农村五保制度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 在城市, 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及以城市为中心发展模式的需要, 政府开始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城市公路、供电系统、通水管道、公共交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在农村, 这一时期开展了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政治运功, 农村的建设责任由人民公社负责。在人民公社的领导下, 农村居民开始修建农业水利设施、简单的道路建设、公共食堂、学校等, 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进, 但总体水平提升极其有限。在基础教育方面, 这一时期城乡基础教育都有很入发展, 但是相对城市基础教育, 农村教育发展依然落后, 特别是在师资配备上, 城市一般都是由文化水平较高、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来担任教学工作, 而农村一般都是由临时招募的文化水平较低、没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来担任教学工作, 基础教育发展差距很大。在这一段时期, 城市和农村公共资源建设都有所改善, 但国家和政府建设的重点和中心还是放在城市, 城市公共资源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三) “文革”时期 (1966~1977年) 。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是我国政治上比较特殊的一段时期, 也是国家10年动乱时期, 当时的基本社会背景是政治上强调意识形态至上, 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 国家进入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一大二公”的时代, 国家、集体、个人利益进入高度一致的时期。这一时期, 我国公共资源配置制度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时期, 无论是城市公共资源的发展, 还是农村公共资源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冲击, 政府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时期已不能正常进行, 公共资源建设没有进步, 反而大大倒退。从制度结构出发,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城市-农村公共资源配置两大板块, 其中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水平较高并成为整体公共资源配置的主要对象, 而农村公共资源建设和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城乡二元结构配置格局已经形成。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把全国人口人为分成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身份形式, 以身份形式为基础, 制定出与其挂钩的享受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制度和政策, 如教育制度、医疗卫生资源享用制度、养老制度等, 许多都是持有非农业户口居民独享的, 农村居民没有享有资格。同时,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动, 把农村居民禁锢在土地之上, 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乡二元格局的公共资源配置制度。

二、改革初期 (1978~1988年)

1978年是中国发展进程特别重要的一年, 在结束“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 我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始扭转中国混乱的政治、经济形势, 并开始调整以前的经济发展战略, 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来改变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改革从此拉开了序幕。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通过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打破了原有的农村经济体制, 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村生产力得以恢复, 农村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 使农业生产能力增强, 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 农村乡镇企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传统的由城市进行工业生产的格局被打破,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许多农村人口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从事工业生产。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 带动了城市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1984年我国经济改革自农村转向城市。在城市的经济改革中, 开始引进市场机制, 政府开始向企业放权, 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能力, 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极大提高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城市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同时, 在这一时期, 政府开始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中国经济和生产力发展, 城市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加速了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财富。为满足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政府开始加大对城市公共资源建设的投资, 城市公共资源建设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 城市、农村公共资源建设都有不同水平的发展, 但主要还是恢复“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生产造成的破坏, 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二元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三、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1989~2009年)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经济及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基本完成。但在这一时期, 以城市为中心以及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思想还没有变化, 农村支援城市, 农业支持工业的格局没有发生改变,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GDP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上。受以城市和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的影响, 中国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失衡局面没有变, 二元格局的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模式进一步固化。在城乡基础设施方面,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很大, 农村的公路、通讯、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还不能满足农村生产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在教育方面, 城乡基础教育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城市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农村, 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教育格局没有改变。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 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没有发生变化。在城市, 国家通过大量的财政投入,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滞后。因此, 在这一时期, 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公共资源都有较快发展, 但城市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农村, 城乡二元结构配置格局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甚至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时期 (2010年至今)

中共十八大提出, 要不断推动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 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投资力度, 改变城乡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要考虑城乡之间的均衡性, 要加大对农村公共资源的供给水平, 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供给局面, 最终实现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2012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 人均GDP突破10, 000美元, 中国进入中等经济水平国家。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等, 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差距逐步扩大等问题也愈加严重, 特别是城乡之间发展失衡问题, 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稳定、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一体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早在2005年中央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 指出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途径来实现城乡的协调稳定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十八大继续指出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13年国务院—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 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障碍, 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必须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通过城市、工业对农村的支持, 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 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国家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大提出中国要进行五位一体的建设战略,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重, 说明中国开始了以国家为中心走向以社会中心, 以经济为本兼顾社会转型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并重, 以追求富裕向追求人民福祉的转型。

总之, 我国的公共资源配置, 从新中国的建立至今,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重视城市忽略农村到逐步向城乡均衡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二元结构”格局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摘要:我国的公共资源配置, 从新中国的建立至今,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重视城市忽略农村到逐步向城乡均衡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发展历程来看, 中国的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初期;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时期。

关键词:公共资源,配置,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徐同文.城乡一体化体制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卢洪友.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3.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谋局 篇三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一方面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剥离出去,另一方面把应该管、必须管而又没管好的事管好、管到位,促进了政府职能从微观经济事务管理回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改革中的问题

虽然,当前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一是不全。建筑工程、土地类资源由于国家重视,市场化配置推行较早,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健全,相对比较完善。但其它推行市场化配置较晚的,如森林资源、中介资源、服务资源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相当缺乏,造成了部门与部门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领域与领域之间推行不平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均未明确规定资源必须以招投标、拍卖、挂牌等程序实现配置;二是不细。当前,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但与之配套的一些实施办法和细则较少。有的制度弹性大,不够规范、全面和系统,一般性要求规定多、强制性的处理规定少,面上要求规定多、可操作性规定少,因而执行中难以避免随机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三是不严。有的不照章办事,有利的就执行,没利的就不执行,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二)管理体制还不够合理。从管理体制上看,目前一些公共资源分散在多个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资源管理机构,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比如公有房产资源,除国土房产部门、建设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各自手中集中了一批房产外,还有10多家行政部门拥有自管房产,给规范管理造成困难;还有一些公共资源管理部门不明确、职责不清,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处置的管理体系,比如公共停车场,有的是地方政府直接管理,有的是下放给街道管理,还有的是企业管理,由于主体不一,很难实行统一招、拍、挂。从管理职责上看,政府内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突出,以致在对市场的监管中出现部门封锁、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权责脱节以及有利相争无利相推或重审批轻监管等现象;从服务功能上看,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交易平台和信息化管理等硬件设施还不健全。由于体制机制上的不健全,造成政府对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仍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

(三)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对资源收益的监管机制不健全,造成“资源部门化”。有很多行政事业性资产不仅“单位所有”,而且没有完整的产权登记及评估定价,甚至部分行政事业性资产长期体外循环,造成政府无法真正掌控资源的底数。一些单位房产、设备等国有资产的转让、租赁、经营等收入不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而是“自收自用、多收多用”,出现“公共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福利化”的问题。二是对资源评估等中介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配置过程的规范性。有的通过行贿、送回扣等不正当手段拉业务;有的违规操作,搞低价评估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对运行机制的监管不健全,存在“伪市场化”现象。

职能转变与制度健全

必须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中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为改革的深入推进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弱化政府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要最大限度地将由政府承担的企业项目投资、资源配置等职能转移出去,实现政府与企业、市场、社會的合理分工,做到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市场能自主调节的,政府不包揽;社会能自主办理的,政府不插手,以弱化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这只“看得见的手”,强化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价格机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市场职能。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职能弱化后,为防止资源配置“市场失灵”,要强化政策制定、市场建设、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资源配置市场建设,健全统一的交易平台、交易规则、信息披露管理,强化对市场的监管,杜绝场外交易;培育和扶持会计、律师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引导中介机构规范提供资源配置市场化服务等,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净化资源配置的市场环境。三是整合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要以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取消与改革不相适应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机构,严格实行国有资产性资源管理“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确保政府对国有资产性资源的所有权。要加强对资源配置收益的管理,建立资源评估和收益收缴制度,确保资源收益的唯一受益人是政府。要严格执行资源评估和收益制度,确保正确估价、足额上缴,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源部门化、部门福利化等现象发生。

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是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否成熟和规范的重要表现。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各个环节,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对各类资源配置市场化,没有制度的要及时建立,有明显缺陷的要适时修订完善,需要细化的要尽快制定实施细则,需要制定配套制度的要抓紧制定,做到制度建设进程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要切实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尽可能细化、量化、具体化,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和社会听证制,对需由行政配置的资源,必须先公布信息,必要的可组织社会听证,增强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要建立资源登记、公开机制。要求资源掌控部门对所掌握的资源及时登记、定期公开,公开内容应包括现有资源的拥有情况、配置情况等,让社会公众能知情,让监管部门明家底,更有效地实施监管;严格执行出让信息公开制,对由市场配置的资源,有关部门必须按照要求,将资源出让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及时、准确、规范地向社会公开发布,最大限度吸引竞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群众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凡是应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实行公开竞价、公平竞争,决不允许私下协议出让。对相关的评估、规划、审验、设计、代理、监理等中介性机构,也必须以市场竞争的方式产生。三是健全招投标管理机制。真正实现行业主管部门与招投标操作单位管办分离,防止“裁判员”、“运动员”集于一身。健全标后跟踪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标后质量考评体系,保证招标质量。

强化监督

将资源配置工作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内和行政监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遵循党委和政府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防止个人或少数人擅自决定资源的配置;建立资源配置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分工和职责,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加强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社会和舆论监督,建立全方位的资源配置监督体系。

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和审计体制,对权力运行的关键部位和易于滋生腐败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加强对资源配置过程的监督,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如对招投标的资格审查、评标办法、开标评标定标、施工合同等重要环节进行监督;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监督,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保廉体系,继续完善重大项目派驻纪检监察员制度;建立资源市场化配置项目的同步预防机制,做到事前有告诫、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对准备开工的项目实行前期手续无偿代办制、现场审批制和联合审批制,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健全资源市场化配置项目的网上审批机制,扩展网上审批的事项和范围,优化上网项目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有关部门为市场主体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快网络融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监察机关实施网上监察,增强监察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参与,主动介入,严明纪律,严格监督,加大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力度,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违规插手和干扰市场化配置资源工作,对拒不执行市场化配置资源要求,破坏市场化配置资源秩序,以权谋私牟取非法利益,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等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违法的,按照法律规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4.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篇四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公共卫生安全、留守儿童管理等情况的汇报材料

根据《恩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农村中小学老师资源配置、公共卫生安全、留守儿童管理等情况进行视察的通知(恩市人常办[2009]4号文),市人大视察组将到我乡部分学校开展视察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现有中小学22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20所。在校学生6345人,其中中学生2397人,小学生3948人。中小学现有在职教师289人。

二、中小学教师配置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中小学现有在职教师289人,其中中学131人,具备专科以上学历124人,平均年龄39.2岁;小学在职教师158人,具备专科以上学历88人,中师学历62人,平均年龄44.6岁。中小学共缺编40人。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编比较严重。全乡小学差编40人,有的村小请代课教师达到4人以上,代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老龄化严重,年龄结构严重失衡,有的村小教师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

三、公共卫生安全情况

(一)饮水卫生

1、基本情况

全乡22所中小学中,有8所学校饮水是接入公共管网,其余均为学校自备。

2、主要做法

(1)为了解决师生饮水难、饮水差的问题,我乡中心学校陪同市卫生监督部门组成的检查组在2008年12月份对全乡所有中小学饮水及安全卫生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卫生管理部门提交了学校饮水情况报告,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市卫生监督部门将对学校水源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学校师生饮用“放心水”。同时,我乡还有5所学校享受集镇管网供水价格优惠政策。

(2)为确保学生饮水安全,我乡所有中小学均实行开水供应制度,学校建有开水供应设备,部分学校采取学校供应与学生自备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学生饮用开水。我乡有部分学校如高拱桥小学在饮水工程建设上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做法和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

3、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校自备饮水水源做过检查工作,但无定期监测制度,缺乏监测意识。

(2)一部分村小自备水源因无专业人员的相对固定的定期监测和检验,水质无法确定是否合格,存在安全隐患。

(二)学生入厕

1、大部分学校厕所蹲位数符合要求,还有部分小学尤其是教学点,厕所比较小,蹲位设计不规范。

2、全乡中小学厕所只有芭蕉中学、中心小学及附属幼儿园是冲洗式水厕,其他学校均为旱厕;大部分厕所无化粪池,不利于消毒。

3、学校对厕所进行了定期消毒,大部分学校有消毒记录。

4、大部分厕所清洁卫生状况较好,有部分厕所因无水定期冲洗,坑内卫生差。

(三)交通情况

1、我乡22所中小学全部通公路,交通便利,大部分路况较好,只有两所学校不是柏油路。

2、为保证学生上学、放学路途中的交通安全,学校一方面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另一方面着重从管理入手,通过加强路队管理,建立教师护送制度,并在学生出入位置设立了提醒学生出入注意车辆、司机行车注意安全的警示牌。

3、虽然学校做了大量的预防工作,但有部分路边学校离公路太近(有3所学校紧邻209国道,有5所学校紧邻“恩咸”公路),车辆流量大,学生出入、横穿公路存在一定的安全安患。建议交警部门建设斑马线、警示牌等,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上学、放学路途中的安全。

(四)疾病防治工作

1、为有效防止流行疾病的发生,学校将疾病防治工作作为一项安全常规工作之一长抓不懈,坚持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通过抓卫生知识教育,加强清洁卫生工作管理,坚持每日晨检制度,随时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杜绝可能会发生的流行疾病,防患于未然。

2、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中心学校将安全卫生工作作为每次工作检查的一项必看内容之一,将安全卫生工作放首位,定期开展对各学校的卫生工作检查,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力度,防止流行疾病的发生。

四、留守儿童管理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乡中学现有留守学生620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有350人,有一方外出的270人;小学现有留守儿童1245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有531人,有一方外出的678人;单亲扶养568人,隔代监管458人,亲属监管94人。

(二)学校管理情况

1、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各校建立了留守学生花名册、档案袋等文本档案。通过以上档案的建立,学校和教师了解了留守学生的住址、监护人、联系方式以及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有利于教师开展帮扶工作。

2、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分班实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开展“一帮一”活动。

3、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学生”谈心制度,对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

4、教师在教学中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辅导以及生活中的照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留守生因缺乏父母照顾、关爱带来的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家庭教育的缺陷严重影响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学管理。很多留守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等老人照管,有的甚至是委托的亲朋邻居照看,这些监护人大多知识贫乏,有的甚至是文盲,再加上农村家务劳动任务重,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学习辅导,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空白。

2、留守学生因为缺乏父母的亲情辅导,大多有心理障碍,心理素质差,在校比较自卑,不少学生纪律性差,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利于健康成长。

3、学校的留守学生逐年呈现上升趋势,给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学校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但存在很多困难,从长期发展来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建议国家、政府、社会、家庭来共同关注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国家从宏观调控上要制定相关政策,调控打工现象;政府要加强对留守家庭的经济进行救助,同时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倡导农民工返乡务农;社会各团体要为留守家庭、留守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加强帮扶力度;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管理,让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孩子的另一个“家”。

芭蕉侗族乡中心学校

5.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篇五

——浅谈贫困山区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大竹小学 校长 王达山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摘自《十七大报告》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摘自《十八大报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问题是在十七大首次写入报告的,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深化和发展,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虽然教育公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

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基于种种差别,造成了当前教育的不公平,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化“不公”为“公平”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不公的体现

(一)教学起点不公平

1.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学校经费匮乏,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而广大的农村遭到忽视。从教学设施上看,多数村小没有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更不须说电教室、微机室。从教学手段上看,很多学校还停留在原始的“三个一”上(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一张嘴),多媒体教学更无从实现。

2.教师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大问题:一是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二是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农村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三是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村教师与城镇的待遇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在心理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职业产生了悲观情绪;四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千方百计想调入好的环境工作,各级部门也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呈现十分不稳定的态势。

(二)教学内容不公平

教学内容存在城市偏向,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违背。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特别是语文、思想品德、社会这类教材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课文中有许多农村儿童不熟悉的内容,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

(三)教学结果不公平

目前,城乡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城乡儿童在受教育的“质”和“量”上面临着明显的差距。从“量”的角度看,农村儿童较之城镇儿童在入学率、升学率、受教育年限诸方面都比城市的低。从“质”的方面来看,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学手段简陋,儿童信息闭塞,特别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导致农村儿童接受质量差的教育。目前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仍是推行“应试教育”,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去换取升学率。

二、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公平的基本策略

(一)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规范的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弥补农村为城市教育的付出。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面对近一二十年来悄然兴起、不断升温的所谓“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作理性分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二)改变教学观念,重建教师精神文化。农村教师自

身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武装头脑,努力调适新课改中的文化冲突。一方面要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其次,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另一方面,要重建教师精神文化。建设良性的创新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追求稳妥、疏于学习的传统,给农村教师群体注入鲜活的学习动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村教师参与到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科研中去,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实行农村教师特殊制度,深入推进“农村教师培养国家行动计划”。针对农村教师待遇低,国家要实行农村教师特殊制度,对农村的从教人员实行大幅度的工资补贴,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另要继续建立“国家教师培养奖学金”,实施“师范毕业生支持农村教育志愿者行动计划”,在重点师范大学中成立农村教师培训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大“城乡、东西部帮扶工程”力度,促使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四)改革课程设置,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学校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脱离的状况,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二要突破课程设置的单一性,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三要确立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争取各方的支持,积极开发地方

课程和校本课程。

(五)加强对农村教学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力度。针对目前一些农村教学管理非常松散的现状,学校内部要以教学为中心,以常规为出发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各类教学规章制度。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管理,使之走上正规发展的路子。教研室要加大调研力度,对农村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分析,微观诊断,宏观把握,提出合理的建议。督导室启动督导评估机制对之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督导评估。

6.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一、人员编制配置基本情况

通过清理摸底,我区教育系统人员借调情况普遍存在,主要分下列五种情况:一是市、区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借调的人员;二是教体局机关及其下属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借调的人员;三是从北辰、育才两所私立学校分流的支持义务教育派驻教师;四是去年为城区幼儿园选调因无编制暂未办理调动手续的教师;五是因教育布局调整城乡中学学科短缺从乡镇学区借调及各中学课程调剂借调的教师。另外,还有因教育布局调整需整体划转的三类人员:一是米堡小学撤销后划转黄官寨实验学校的教师;二是陇东职专与西峰职专合并后整体划转西峰职专的教师;三是马集初中、芮岭初中、上刘初中撤销后需整体划转的教师。。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议

1.借调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因实际工作需要所致,为了加强人员管理,理顺工作关系,建议人社及教体部门在借调单位有空编的情况下提请政府研究尽快办理调配手续。一是借调市级单位的人员,可通知其在三个月内办理调出手续,如不能调出的应回原单位工作,否则停发工资;二是借调区属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科级干部由组织部门适时安排,其他人员建议人社局核实工作情况,有空编的调配,无空编的回原单位工作;三是借调区教体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的人员,由于近年来教育布局调整等工作任务繁重,可以适当调整局属事业单位编制后空编数调配,其余人员原则上返回原单位工作。

2.教育布局调整需整体划转的人员,建议可不考虑编制因素,亦不办理调动手续,由人社局发文统一划转至并入学校。

3.建议董志幼儿园及今后新设的乡镇幼儿园均划归相应学区管理,编制纳入学区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内,实行动态管理。

4.由于近年来各学校生源变化波动较大,建议对教育系统编制暂进行总量控制,待后陈户及野林与董志初中、顾咀与彭原初中、齐家楼与温泉初中、王岭与后官寨初中等完成合并后重新核定编制,并将富余编制和教师优化配置到其它学校。

5.建议在今后教育系统选配教师时,充分考虑学科配置因素,尽量避免学校科目配置不平衡,造成有的科目人浮于事,有的科目却人手不足,杜绝因借调教师导致教学秩序及人员管理的混乱。

6.由于教师队伍基数大,变化情况复杂,可以将借调作为一种短期教育资源共享、人员良性交流的手段,但要将相关手续规范化、制度化。今后确因工作实际需借调人员时,建议由人社部门会同教体部门考察后办理借调手续,未经人社部门批准的借调一律不予承认。

三、边远学校教师配备的调查与对策

7.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篇七

城市公共资源是一个概括性定义, 通常, 城市公共资源指属于城市的公有公用的生产或生活资料。这一定义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这些资源不是某个人或组织所拥有;二是社会成员可以合理地利用。按照这一定义,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城市中的可经营资源, 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 (道路、桥梁、涵洞、护栏、绿地、站台等) 、城市公共空间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名称以及形象和知名度、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等相关权益。

城市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主要就是依据市场的经济变化规律,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按照相关法规, 利用合理的方法经过招标以及拍卖和电子竞价等方法对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 最终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有效的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 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止了腐败情况的出现, 这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非常有意义。

首先,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非常有利。利用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可以将政府从具体的事务中有效解脱, 将尽可能多的尽力转移到对社会管理以及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当中。其次, 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促进的作用。然后, 能够避免权力的滥用, 从源头上避免腐败产生。最后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群众利益, 促进社会的和谐。

2 慈溪市城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 慈溪市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把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作为盘活城市资源的重要抓手, 通过成立慈溪市城市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整合市区的城市公共资源, 综合运用招标、拍卖、挂牌等价格调节手段, 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及市政基础设施, 包括中心城区规划区户外广告设施使用权、公共停车场以及市政府授权经营的中心城区其他市政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实现了城市经营实体化运作, 培育了市政资源自身造血功能,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慈溪实际、具有慈溪特色的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道路。

(1) 在运作模式上, 坚持立足实际, 针对不同的城市公共资源配置项目, 灵活采取"BOT"、竞标、拍卖、服务外包、委托授权、特许经营、冠名等模式进行城市公共资源配置。

(2) 在工作程序上, 坚持先易后难, 稳步推进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目前重点是对城市规划区户外广告设施使用权、公共停车场以及市政府授权经营的中心城区其他市政公共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 下步将逐步扩展到其他城市公共资源。

(3) 在运行机制上, 立足本地实际, 以创建平台为载体, 着力提高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由慈溪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 专门成立慈溪市城市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履行国有资产运营和城市经营职责, 通过政府特许授权经营城市公共资源, 实现城市资源科学运营和实体化运作, 培育了自身造血功能, 确保了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

3 加快推进慈溪市城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当前, 在城市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中, 针对慈溪市来说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公共资源偏少以及配置不合理、设施比较陈旧、公共资源在建设方面比较滞后、土地资源潜力没能得到有效发挥等。因此, 对下步加快推进慈溪市城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加强和改善宣传引导。当前,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以及目标主要就是市场化。因此我们的相关部门一定要深化思想, 树立大局观念, 纠正和转变对公共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不准确观念, 将公共资源的配置项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当中。

(2) 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针对领导体制来讲, 必须建立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相关部门做好负责以及监督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要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将各级主管部门的责任进行有效落实, 完善领导的决策, 做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管理以及交易办理, 同时还要做好对相关结构的定位等工作。

(3) 需要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 第一, 对平台进行健全。根据运行以及规范和完善相互协调以及深化的基础上, 在建设以及管理和发展上下足功夫, 加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统一平台, 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透明化的竞争环境。第二, 加强公开透明的建设机制。建立完善的电子监察系统以及电子报价系统的现代化监管手段,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透明、高效、廉洁"的资源配置市场化平台, 向社会及时有效以及准确规范的公布公共资源的配置信息。第三, 健全监管机制。加强民主集中制的严格执行, 认真按照党委以及政府的相关据侧, 避免个别人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自主处置。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城市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中, 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有效的发挥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对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工作在更广领域以及更深层次上有效推进, 从而最终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源头治腐的双重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公共资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常城市公共资源主要都是政府部门利用行政审批的方式进行分配, 伴着当前政府行政管理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在当前各级政府面前对于城市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成为一个新的话题, 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 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城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樊娟.公共资源配置腐败及其防治研究[D].湖南大学, 2011.

8.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篇八

1 建设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

平台的意义

1.1 全面整合铁路、公路和港口信息

以天津港为例,“十二五”以来,天津港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和铁路网,拓展海运航线,加强公路、铁路与港口之间的有机衔接,致力于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多式联运。目前,天津港已建成以海港为枢纽,铁路、公路、港口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和集疏运能力开始产生规模效应。此外,天津港通过构建统一的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实现港口系统与海关、检验检疫局和大部分物流企业等单位信息系统的连接,形成高效、便捷、畅通的一体化信息网络,从而使其业务辐射至华北和环渤海等地区。

1.2 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港口物流运作模式

港口物流业是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因此,降低其能耗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通过建设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回程配货和钟摆式运输,有利于降低车辆空驶率;同时,全程可视化跟踪监控有利于实现智能调度,减少交通拥堵,从而促进节能减排。

1.3 推进港口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强供应链衔接

港口物流企业涵盖货代、船代、仓储和运输企业等,这些企业大多物流信息化薄弱,只能提供供应链上单一或少数环节的服务,严重制约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发展。通过建设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可以将供应链上各单位(包括海关、检验检疫局、税务部门、银行、物流企业、工业企业等)连接起来,实现“一站式”接入服务。

1.4 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投资环境

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便于物流企业发布、查询和接收物流信息,有助于提高物流作业透明度,减少物流信息交换环节,缩短物流运作周期,大大改善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此外,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便于专业物流企业与多个物流代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大规模联合作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供应链服务和增值服务,这对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积极意义。

1.5 推动港口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有利于推进相应的数据标准化和通信协议规范化,进而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2 基于云计算的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

服务信息平台设计

2.1 云计算解决方案

2.1.1 云计算的架构设计

云计算的架构可以从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包括云计算的服务及资源的交付方式、计费方式和服务承诺等)和技术(主要从系统属性和设计思想的角度出发,是对软硬件资源在云计算技术中所充当角色的说明)的角度进行设计。根据其服务集合所提供的服务类型,整个云计算服务集合被划分成应用层、平台层、基础设施层和虚拟化层等4个层次,每层都对应1个子服务集合:应用层对应软件即服务;平台层对应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层对应基础设施即服务;虚拟化层对应硬件即服务。从云计算技术角度来分,云计算由物理资源、虚拟化资源、中间件管理和服务接口等4个部分构成。

2.1.2 云计算在系统中的应用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应用的目的是为满足政府、工商企业、物流企业和普通用户等对物流信息的要求,围绕从生产要素到消费者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需求,处理从制造、运输、装卸、包装、仓储、加工、拆并、配送等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地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的所有工商企业、物流企业、政府部门及客户或代理公司。云计算在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系统中的应用模式包括:

(1)基于云计算模式的业务平台。该业务平台利用经过分析和处理的感知数据,通过网页浏览器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应用和服务,包括监控型服务(如物流监控)、查询型服务(如智能检索)、控制型服务(如智能调度)等。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数据存储中心。该数据存储中心提供传感网数据的海量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的决策和行为,以业务平台的服务为中心,实现资源共享、自动部署、分配和动态调整。

(3)在传统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引入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式。该应用模式为各种互联网应用提供所需的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资源,具备与物理机媲美的性能,且价格更具优势,能够实现资源动态调配和自动安装部署,为用户提供按需响应、按使用收费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

2.1.3 基于云计算的基础框架

由于现有的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不可能一次性地切换到云计算服务模式下,因此,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切换是循序渐近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云计算、软件即服务等技术设计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基础框架(见图1)。

(1)基础设施服务 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服务可以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也可以由平台的云计算中心提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可以建立多个云服务中心,搭建自己的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同时还可以适当利用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部分基础设施服务。

nlc202309040357

(2)平台服务 平台服务包括提供开发环境、服务器平台、中间件、硬件资源、统一认证服务以及计费、数据存储等服务,这些服务既可以直接面向用户,也可以通过一组开放式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API)提供给用户。平台服务既可以部署在国家级中心,也可以部署在部分省级中心,用于建立物流云服务中心。

(3)云联邦服务 云联邦服务以API的方式对外提供抽象化的应用服务,用于实现跨云的服务集成,也是实现私有云与公有云互操作并形成云的关键。云联邦服务集成不同的物流本地系统、云计算的应用服务以及第三方公共服务,以统一服务接口方式提供给用户,有效降低服务集成难度,便于形成高度集成的物流信息平台,以统一的界面和操作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4)应用服务 应用服务直接面向终端,包括政府部门间数据交换软件即服务、货物跟踪软件即服务、智能配送软件即服务、物流监控软件即服务、库存管理软件即服务、物流需求信息发布软件即服务和金融管理软件即服务等。

2.2 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设计

2.2.1 平台系统的部署结构

根据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业务特点,采用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企业存储和服务器集中整合方案,系统主机和存储系统通过双光纤交换机相连(见图2);主机、存储系统、负载均衡设备采用全冗余的配置方式,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平台基于互联网对外提供服务,通过防火墙保证系统外网用户对其访问,码头、堆场和海关等系统内部用户则使用现有的内部专网连接。平台采取基于域名的访问方式,内网用户和外网用户保持一致性。

2.2.2 平台系统的应用结构

采用J2EE软件作为开发平台应用系统的统一底层软件平台,平台上层应用系统在该系统软件平台的支撑下运行(见图3)。

2.2.3 平台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

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需要满足不同参与者对公共信息的需求,因此,平台功能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政府部门间共用信息的需求以及具有核心业务能力物流企业的信息需求。平台主要提供物流资源配置服务、物流资源数据交互、物流共性服务支撑等功能。平台系统在云计算框架的基础上搭建物流信息服务集成基础框架,为货主、货代、承运人、船代、制造企业等物流相关单位提供集信息共享、资源匹配、路由选配、联运撮合、可视化流程跟踪、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信息服务。例如,天津港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天津港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构建适合我国北方区域的海陆多式联运业务模式,以便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降低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帮助货主实现运输成本与运输时间之间的平衡,从而为各方提供最优的物流运输服务。

3 结束语

建设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目的是创建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和多节点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整合海陆铁多方面的物流业务信息,形成全方位、三位一体的交易模式,打造海陆铁融合的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应当以交通运输、仓储、信息、商贸等行业为主线,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物流综合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本地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三大重点领域,加强主通道和主枢纽建设,建立体现运输枢纽地位的区域物流信息体系及畅通、高效的本地物流信息体系。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3-12-23)

上一篇:产品管理部门职责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序数》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