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24-06-25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通用10篇)

1.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根本宗旨是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发展不是单一知识目标,还包括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过程方法、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全面的理解化学科学与社会、与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等。较多研究者认为 “传统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不太和谐:首先,作为认知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学生缺乏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求知欲不强;再次,学生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几乎隔绝,他们对信息的筛选、鉴别、获取、加工和处理的能力难以培养,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难看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无法支持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其他的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和协调,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被许多教师关注。

其次,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3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科书编写建议等方面,把实验探究学习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思考,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那么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家的工作方式是什么?这些与一般的学习有什么不同?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和收获一些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都应该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面。而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的学习单靠讲授式教学很难完成,因此这也是实验探究教学提出的一个原因。2.研究意义

实验探究教学最鲜明的特点是问题性。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围绕着核心问题,学生自主地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包括形成问题、提出假设,提出模型,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制作,对观测结果或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评价和交流等,教师只做组织引导。我们认为,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变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

第二、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究化学世界的兴趣。

第三、改变学校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第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并且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独立操作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手段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第五、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公民,使他们熟悉自然世界并承认其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考虑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问题。

3.现状分析

美国学者施瓦布曾经把科学实验活动分成三个层次。(根据实际还可以加上一个层次,即将问题、方法步骤及答案均提供给学生,学生只要按此步骤去做实验,验证已知的结果,可称之为零层次)(见表1)。

表1 实验活动的开放层次

层次/程度

问题

实验器材

步骤

答案

一般称谓

0

提供

提供

提供

提供

验证性实验

提供

提供

提供

不确定

演示性实验

提供

提供

不确定

不确当

学生实验

提供

不确定

不确定

不确定

开放性实验 探究也是分层次的,一些学者根据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参与探究程度的不同,将探究性实验划分了不同的层次(见表2)。

表2 探究活动学生参与的水平

类型/参与水平

0水平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问题的确定

教材或教师

教材或教师

教材或教师

学生

解决问题的程序

教材或教师

教材或教师

学生

学生

做结论

教材或教师

学生

学生

学生

至此,可以清楚地表明,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基本上属于0水平探究,也就是没有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随着有关实验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做结论等几个方面学生参与程度的增加,探究的深度也不断增加,直至开放式的研究。但现有的高中化学教学现状也表明,课堂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施是不容乐观的,很多教师认为实验探究教学会影响知识的落实和教学进度,除了公开课上把实验探究当成时髦工具向听课教师展示一番,似乎课堂有了实验探究就是体现新课程理念了,甚至于有一些验证实验也贴上探究实验的标签,学案或投影上打出来的实验栏目总冠以“实验探究”一名,其实并无探究之实。平时的常态课更是很少去设计实验探究。多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倾向于低水平的探究,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视课堂的“乱”为洪水猛兽,怕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技能的问题,试问,从小到大,我们有多少教师有过探究性学习的经历?事实上,新教材已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高层次、开放性探究实验活动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在更多的时候需要从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探究实验活动中学习各种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探究技能。因此,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是本课题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课题组成员致力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希望对推进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提供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行动研究,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体现化学学科特点,便于实施操作,具有本校特色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丰富模式内容和完善实践操作,形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2.探究和构建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课堂教学方法体系。

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和以及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4.设计、整理出一套符合本地、本校实际,可供其他教师参考和直接利用的教学案例及相关资源。

三、研究内容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原则、策略、途径。2.通过研读教材和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搜集探究性实验素材。3.研究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与教学环节设计。4.研究化学课堂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与其它教学方式的整合。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根据研究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探究理论等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树立起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在教学中和对教学的研究,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具体做法是:组织实验班实验,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总结经验,优化实验方案。

3.理论研究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探索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从理论上对课题成果加以论证,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案例、论文。

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实验前期调查与组建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1)组建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及课题实验组;制订课题实验方案并明确组员分工。(2)查阅文献,搜集信息、资料,开展课题研究前的校本培训。2.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2年1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修缮。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备课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中交流心得体会。

(2)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实验探究的教学环节设计。(3)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实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并在备课组活动中交流。

(4)通过平时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策略。(5)在第一轮实验(约一学年)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6)课题组每半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3.实验总结与结题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1)总结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理论系统。

(2)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案例。(3)汇报课题研究成果,根据情况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六、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包括结题报告和阶段性报告)

2.课题论文集。(课题组教师撰写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教学论文)3.研究课教学案例。(课题组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4.说课、评课资料

5.部分学生学习成果(如:学生设计的优秀实验方案、实验分析;学生设计、制作的实验仪器、模型;学生对某一小课题的研究成果等。)

参 考 文 献

1.王少非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马健生等.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2003(5)4.魏书彬.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8-9)5.王新晓.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4)

6.占小红.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着的世界相联系》特色分析及启示[J].化学教学,2005,(3):(28-29)

7.陈心忠.主题探究实验的实践与研究[J].化学教学,2006(4)8.蒋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2第一章实验的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9.吕锡杨.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1第三章实验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6(3)10.郝瑞锋等.论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

附:字课题成员名单 子课题组长:陈小刚

子课题组员:居磬雪、曹志兵、王玮、翁俐瑶、蒋小明、徐凌、姜雪青

2.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一、生命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每位学生生命个体为根基的。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语文学科的悠久的历史又为我们留下了富饶的文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仅是语文工具性能力的获得,到了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学生思维不断发展成熟,更应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完善个性生命,建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所以,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从字面来看,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包括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的生命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狭义的生命教育是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教育”原本是对20世纪中叶时期美国社会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等危害生命的现象而制定的策略,是所谓的狭义的生命教育。而现如今,中国课堂中“生命教育”的呼声是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尊重,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的生命价值。正如《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生命教育的宗旨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心理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关爱生命,创建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感悟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所以,在语文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通过对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赏析和交流,不仅要强调语文知识的工具性,更要强化人文素养的教育,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必要性

经过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中阶段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自我的主见,但又未对世人有着固定的观点,所以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最为恰当的时期。但由于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和一定的叛逆心理,所以在进行生命教育中,往往将其融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来,而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言语互动以及文本内涵的赏析交流,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地生命教育的影响。

首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教学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难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注点,注重学生的成长,完善学生的情感认知。其次,高中语文课本不同于小学、初中语文课本,它增加了多种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多样化、丰富化,体现着当代的时代特征,融入了古人和今人的智慧,体现了生命的传承的勃发,无一不包含着选文作者对于生命的重视。最后,由于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高中学生语文阅读不断增加,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和感悟总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宣泄,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的阅读课堂,通过师生的交流和感悟,带领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去感悟作品,读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发现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体现着人学,是对“人”的生命的礼赞。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课程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的高中生,他们追求的是成功的人生,希望自己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精神状态,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大有裨益。语文教育培养的不是精神侏儒,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自我判断力,具有道德和生命意识,达到自身与社会、自然相和谐的个体“人”,学会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甚至发展生命。生命教育的渗透更有助于学生学会体贴他人、关注自然和关心社会,减少社会上青少年残害动物、漠视生命等事件的发生,甚至不再发生,这对于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罗曼·罗兰曾说:“伟大的灵魂犹如崇山峻岭……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的呼吸与脉管的血液;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3)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阅读中的生命教育的传授,是使得学生站在更高的精神支点上,追求崇高的理想,精神世界的品性和高度不断提升,从而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挫折或者困难,都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设计出自己美妙的人生,活出生命的精彩,成为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四有”人。

二、现状堪忧:高中语文“生命教育”的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纵观当今中国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对生命教育的实践却是尤为不足,令人沉思。

(一)语文阅读课堂注重知识点教学,淡化人文生命教育

在中国教育中,高中教育在学生一生的求学道路中是重中之重的,很多的家长和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分数都是密切关注的,高考分数决定命运,这句话似乎还是起着不可更改的作用。所以高考这种标准化“一纸定天下”的考试模式使得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强调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以及各种答题技巧、答题格式的传输,关注的是高考语文怎么考,怎么分数更高,语文老师就怎么教,由此直接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学生对语文人文内涵丰富的吸引力,使得原本具有生命意义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工具化,越来越标准化、考试化,让学生觉得语文课的魅力荡然无存,与数学课、物理课等公式化的课堂没有差别。当然,也有语文课堂中传输了课文中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但是由于高中课程紧张,在阅读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往往都是纯粹的生命价值灌输,忽略学生的人格、道德、精神、意志等的培养,没有真正落实语文教育中“语文素养”“生命教育”的所在,只是游离于学生的精神意志之外而已。

(二)语文教师忽略生命关怀,缺乏与学生的生命价值意义沟通

吴惠青说:教育即生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新认识,是生命化的教育,不仅实现了工具式教育轴心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表达了“本真教育”的本质。(4)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不能忘却“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但是,如今的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阅读教学环节内容单一、环节不连贯、教学目的功利化,使得语文课堂中生命教育难以达成。在阅读环节中,教师拿到一篇文章,往往不是研究这篇文章所要表达出的人文内涵以及所透露出来的生命意义,往往是想着如果是高考出现了这样的文章,会考哪些题目,这样功利化的目标往往割裂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感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的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甚至不与学生互相沟通交流,还是实行的填鸭式的教育,这时,学生没有自己对文章阅读的生命体验,与教师、与文本、与文本的作者的对话都是隔离的,所以无法体会到文本表达出的生命的价值,以及选文的价值意义所在,更不用说激发学生对自我、他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关心和思考。所以,社会中往往出现的高中生打架斗殴致死、不堪压力自杀等现象的发生,大都反映出学生遇到精神问题,但由于高中阅读课堂中语文老师对生命教育的漠视和不关心,学生找不到精神支柱,内心的情感得不到发泄,封闭在自我的内心中,由此变得冷漠生命,轻视生命。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人文“生命价值意义”的教育得不到清晰的实施目标,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重视学生的分数,漠视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引导,那么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得不到良性的发展,也只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冷漠“机器”罢了。

(三)高中生叛逆轻视生命,生命价值感悟不够

高中生正是十六七岁的青春年华时期,他们有着自我的想法,不太容易接受家长、教师等对他们一些错误想法的纠正,容易固执己见,想要证明自己,然而就是这种太想要长大独立的想法,但又缺少强大的内心精神的寄托,往往遇到困难时,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采取的大都是封闭自我内心甚至是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据有关方面调查,自杀已经成为未成年学生的第一大死亡因素,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自杀的比例更有低龄化的趋势。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学校的课程紧凑,家长的满心期待,作业、试卷漫天铺盖,分数的重视,学生在这些压力下,往往被动考虑的是是否有利于提高分数是投入学科学习精力的多少的标准,而语文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慢慢提高的过程,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分数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学生投入语文学习不足,成了只参照标准答案答题的考试机器,轻视了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意义的追求,感悟不到语文阅读课堂中生命的价值意义、体验不到生命的丰富性,对生命的敬畏、热爱、重视以及探索都慢慢消失,他们理解不了生命中的生与死,对生的不够珍惜,对死的不够慎重,甚至最后终将会造成大错。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生命教育渗透的建议

于漪曾指出:“教育要给学生提供四大精神支柱。但现在呢?作业笼罩了整个学习过程。作业=读书=学习=求知,这是极为荒唐有害的。现在中小学教育的普遍倾向是重理轻文,毛病都出现在‘急功近利’这四个字上。这是要负历史责任的,因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会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导致国家民族的灾难。我们再也不能办没有灵魂的教育了,否则,我们怎么对得起可爱的孩子啊!”(5)从于漪老师的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教育是教导学生面对不同的重大生命问题时能够学会解决,而不是逃避,是要丰富学生的生命意义,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生命教育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发现并用好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

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区别于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它的内容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更加丰富,更加深度化,对高中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有着众多具有生命教育的阅读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些文章时,要发掘阅读素材中的生命意义,用好这些素材,在阅读课堂中与学生交流语文的人文生命价值。例如在苏教版必修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的体现。如在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等等诗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悟到青春生命的昂扬,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求,实现自我目标,奋勇前进,这些都是非常激昂向上的生命礼赞。再如必修二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最后的常春藤叶》都体现着对有限生命的礼赞,生活中虽然都有挫折,但仍然要珍爱生命,要做精神的强者,要有自我的精神寄托。这些例子无不体现出生命意义教育的不同方面,而这些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对学生精神、意志、人格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课文中的这些篇目如果能被高中语文教师用好、挖掘好,对学生感受自然、社会、情感、生命都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的。

(二)教师阅读课堂中学会引导学生探寻生命意义,启发生命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所以,在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意义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在阅读环节中不能填鸭式地告诉学生阅读素材中的生命意义是什么,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了。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感悟阅读素材中表达的生命意义,从而带动学生在阅读其他的文本素材时能够自发地感悟文本内涵。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生命教育渗透环节中,语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加强与学生的精神情感世界的沟通,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赏析文本中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运用共情法,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动之以情,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讲解课文,描述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沟通教材中选文表达的情感和学生情感相连接的桥梁作用,带着学生走进课文,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感染他们的情感,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中《祖国山川颂》一诗中,教师可以先范读,要注意读的情感,断句、重点词怎么读,带入情感,融入其中,而后让学生朗读,从读中悟,从悟中读,去感受这首诗歌表达出来的对祖国大自然山川的生命热爱。此外,在课堂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将文本的素材生命感悟的主动权交于学生之手,让学生自我去感悟情感,相互交流,思想发生碰撞,如果发现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对生命的感悟有过激或者消极行为,由于语文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这时候就可以及时地科学、善意地引导这些学生,使得他们的生命教育得到良性的发展。

(三)开展高中生课外阅读,提高生命价值,加深生命感悟

对高中生生命教育的渗透除了来自课堂中学校必修教材中课文素材,高中生的视野更加宽阔,对世界的求知欲更加浓厚,所以课外语文的阅读,也是不可减少的。从更加宽广的生活中学习,众多的书籍中探索生命价值、感悟生命魅力,对培养高中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无论是拓宽眼界或者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高中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必要,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一专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老人与海》这一本课外名著去感悟这一生命意义。通过感悟主人公圣地亚哥在面对大自然的凶恶环境中,不是选择躲避或者失败,而是通过强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勇气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从而论证了他的那句“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名言,激励着多少不畏挫折、不肯放弃的青年去奋斗、实现自我目标。所以,在学生阅读之后,语文老师可以组织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去讨论圣地亚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价值和人生追求。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下,学生很容易感悟到圣地亚哥身上不畏惧死亡、不愿屈服,直面人生,奋勇向前的生命意义,而这些意义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也是能起到模范作用的,激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畏惧失败,要积极向上,努力攻克难关。因此,通过课外语文阅读,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感悟生命丰富的精神意蕴。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个体的人格、精神、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达生命的气息。”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让高中生在获得语文工具性知识的同时,唤醒生命的认知,增强生命能力,感悟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生命价值观,达到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热爱生命,超越生命,让高中生青春活力的生命绽放灿烂的光彩。

注释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2)

3.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走向未来的基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正如朱永新教授所提出的: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书在人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书香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建设重要部分,而怎样引领我们的教师、学生走进书海,欣赏经典将是这项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建设书香校园,恢复以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活动,将很有实效性,也将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一条重要的渠道,因为“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推进师生共读,营造书香校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校园品位的最佳方案,是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师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则学校便可持续发展了。

对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说法:“学校必须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朱永新先生有这样的观点:“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为此,我们确定“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荡涤,享受读书快乐。

对学生而言,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阅读可以培养优良品德,熏陶气质: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读书生涯能使人们获得新生。有一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2.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初步树立起对古今中外文化的兴趣。小学生习作最大的困惑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写作素材,而且习作内容平淡、套作、抄袭现象严重,这是由于学生语言积累不够。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增加知识的储备,提高写作技巧,自然是“下笔如有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对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1.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

2.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可以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博学、善思、务实、创新,智慧。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而又激情新一代教师群体。

3.教师的阅读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同时,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失去依托。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们此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师生共读,让阅读陪伴着孩子童年,让阅读幸福孩子的一生,让阅读点亮师生的心灵,让书香润泽我们的校园。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是145万字,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课程标准(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据我们对孩子随机调查情况看:读课外书者还未达到10%,而在家看电视的几乎占了80%以上。这说明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十分的不理想。而阅读不仅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静化心灵,润泽生命。纵观世界上各发达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来实施。我国也相当重视学生的阅读。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与整合,使教师的专业不断得到发展与成长,构建儿童读书新格局,营造一个充满书香气的校园环境,仍然是一个全新的广阔领域。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在分数中挣扎的教师和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功利性”活动,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阅读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以阅读为中心的“大语文”和“大阅读”理论。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营造书香校园对师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提高的影响。探究有关理论,明确目标,进一步探索营造书香校园的方法和价值意义。书香校园:建设校园读书文化,促进师生读书意识的形成,师生读书蔚然成风。 书香校园包含的几个要素:书籍,泛指种种健康的图书;书香,指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指浓厚的阅读氛围;校园,指学校提供的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一)创造环境营造书香校园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全体师生有书可读,做到人人有书读,处处飘书香。校园读书环境的营造,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在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的同时,加强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在一手抓“建设”的同时,更要一手抓“利用”,让每一间教室都飄香,走近每间教室,角落里设置了一个书柜,每间教室都有一个图书角,既能看到每个班的必读书目,又能欣赏到学生的精彩片断选辑。通过推进师生共读,让书香润泽校园,同时,通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促进师生共同读书。通过文学、艺术、体美的熏陶,进一步加强校园的人文建设,通过中外经典的阅读,营造书香校园,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二)整合资源营造书香校园

(包括校园网络、学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家庭图书柜、校际图书交流合作、论坛等),整体把握——把科学精神、哲学精神、人文精神融入校园和家园的建设中。

(三)开展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读书可贵,更贵在坚持。”如何使学生对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使阅读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开展多元化的读书活动将是最好的辅助手段。广泛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分层次、分类开展师生共读系列活动,如读书节、赛诗会、讲故事(写故事、画故事)比赛,“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学生”评选等,以活动为抓手,促师生共读健康持续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支持下,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结合学校已经开展的书香活动,开展校本研究。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探索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实验;探索阅读批注、读书笔记的做法,营造充满书香的校园。

四、课题的研究的目标

4.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感恩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预计突破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途径与资源方面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感恩教育,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促进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有较大提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感恩教育系统化、多样化、生活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实现感恩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达到理解父母、教师的关爱,近而实现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具有感恩的行为基础上,潜移默化为刻苦学习的内驱力,真正让学生拥有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感恩之情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学会关爱、懂得感恩”的校园、家庭、社会氛围,体现“小手拉大手”作用,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是摆在首位。而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感恩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一种不计报酬的自觉的行为,所以感恩教育与主体性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将感恩情怀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每一个教育的主体上出成效。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

2.通过感恩教育途径和策略研究,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逐步形成,促进校园平安和谐。

3.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学校的感恩文化特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方式的研究

2.小学生感恩活动开展形式的研究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的研究

4.培育感恩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

六、课题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组,选拔实验教师。

(2)收集资料,研究拟定学校研究课题方案。(3)组织实验教师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文献。

2、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

(1)每学期初,对实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部署班级建设工作。(2)在“亲情化”班级建设探索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逐步提高。

(3)进行研究阶段性总结,撰写经验论文、案例分析。

3、总结验收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2月)

对课题进行过程材料收集汇总、形成总结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

(二)案例分析法: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三)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教学相关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工作,同时提高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

(四)调查分析法:通过测试、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保证实验研究顺利进行。

2、对每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监管,保证课题达到预期的目标。

3、发挥课题参与领导和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

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购买一定的光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

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

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

(二)《小学生感恩故事汇编》。

(三)《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设计集》。

(四)《感恩教育成功案例、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阶段性总结等报告。

5.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一、指导思想

“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是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诚信”已经逐步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衡量人们日常行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

树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因此,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以诚待人,言行一致,不说谎话,自觉守纪,作业和考试求真求实,不抄袭,不作弊。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纪法规,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基本原则:

1、整合性原则:本课题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个别与集体跟踪研究。结合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将围绕改革课堂教学,拓展校内活动,开辟社会大课堂这三条主线,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达到研究目的。

2、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尽可能充分的表现和选择的机会,还应特别注意学生参与活动的反馈意见和信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修正和优化研究内容。

3、团结合作原则: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决定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信息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开展教育。

四、实施方法:

1.实践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完善。.经验总结法: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挖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将课实施前后个案的诚信情况作比较。

4.文献研究法:研究组成员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2003年以来国内主要教育杂志有关诚信教育等五十多篇文章,两份关于中小学诚信教育的研究生论文,从而对于本课题国内的研究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本课题中的“诚信”和“诚信教育”等有关概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与界定。

5.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的调查对初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现状作了必要的调查与分析,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为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依据。

6.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中,课题组组织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并开展诚信考试签名仪式,设计了诚信专题教育活动,如诚信主题班会,诚信主题黑板报等,在课程实施中贯彻诚信教育思想的行动研究。

五、活动安排:

实验周期定为6个月(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实验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12—2014.2)准备阶段。

课题酝酿,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确立申报,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调查小学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2014.3—2014.4)实施阶段。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深入课题研究,开展丰富的诚信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6.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六

温州十一中

林中年

一、课题提出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正面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延伸的扩展的时代背景。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学生观,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我校自2000年开始一直尝试“分层教学”和“洋思精神”在本校实际中的应用,期间也取得比较大的成果,但在推广应用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各位同行帮助下,笔者与同事一直探索二者精神的概括和发扬,探索如何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二、概念界定

学导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小结。它是在探索如何把教学以单一性传授知识技术!战术为主转移到重在全面开发学生多种能力的新途径。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②分层次 ③ 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洋思精神”:江苏洋思中学大胆尝试教学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用赏识教育指导教学的理念;着力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构建同伴互助的机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取得非常的效果。创造了“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师资基础、三流的生源质量,创造出全市乃至苏中地区的一流业绩”的神话。

三、研究假设

总假设:分层学导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子假设1):课堂教学权威结构的改变,可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个体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子假设2):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积极探究的机会。

子假设3):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子假设4):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因而极大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研究对象

实验初,随机选择高

一、高二各一个实验班,在实验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后,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推广到学校六个段所有班级。

五、研究方法

实验法为主,辅之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与启动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2月)

1、制定研究总方案及各年级实施方案。

2、进行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学习探索式学习的有关材料。

3、选取实验班

4、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

5、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二)实验班实验阶段(2007年2月----2007年7月)

1、实验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做到一日一记,半月一结。

2、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形成个案成长发展的档案材料。

3、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进展,并将成果做适度推广。

4、不定期从学生处反馈信息,指导实验。

5、建设积极向上、合作的班集体。

(三)实验推广、深化阶段(2007年7月---2008年1月)

将前一阶段的成果推广到学校的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

(四)实验总结、评定阶段(2008年2月)

在进行实验的同时,着力于实验的总结,通过发表实验总结报告和分析报告等形式,向各位同仁介绍实验成果,并进行评定。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一)预期成果

1、学生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得到长足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到得到长足的发展。

2、教师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学习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教学方法。

3、学校及社会层面:通过实验开展,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使学校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形成新课程标准下新的教学模式,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范例。

(二)成果形式

经验报告(分实验总结报告和若干分报告)、案例分析、论文

八、参考文献

1.《探究式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7.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七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装备史》)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原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持和策划的专题研究性重大项目。2010年10月,该课题正式上报申请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2011年7月22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复《装备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DCA110188)。

《装备史》立项是我国教育装备战线的一件大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装备史》的编撰可以全面总结回顾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程、地位、规律、作用,填补教育装备理论建设上的一个空白,所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开题会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编撰《装备史》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是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项目内容与组织

核心概念界定

《装备史》研究是教育装备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历史及关键作用的实证性研究。教育装备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是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资源、人工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或者可更加具体地表述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教具、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照目前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率(年增长率为8%)计算,到2012年教育经费中央投入就会达到1.6万亿人民币,加上地方财政和社会力量办学投入,教育投入必将大大增加。

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的相关数据。2000~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装备投入2 0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200亿元以上;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1 200亿元,平均每年100亿元以上;职业技术教育装备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且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随着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体系健全、规模宏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局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作用。教育装备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等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将记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的发展历程,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总结。该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可以展现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果,全面反映教育技术装备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可为决策者提供对中国教育发展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作为学科,教育装备学已经形成和发展近10年,并于2010年正式列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由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它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对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也是教育装备学科建设的必要内容。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已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既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反映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学校领导同志不断转变观念,把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纳入教育事业的整体格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理念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教育技术装备领域各级领导同志、专业技术人士、众多企业勇于开拓进取,不懈努力,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科学发展理念。

为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全面展现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重温改革开放30年党中央深谋远虑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决策的深刻背景,回顾改革开放30年并由此上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包括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视角,全面深入具体地记录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期望通过这一项目,进一步明晰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重要地位,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正在向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有目共睹。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从简单教具到高科技装备,机构经过多次调整,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从业人员数十万、年投入数百亿规模的专业化体系,表明中国教育事业成就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技术进步,投入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在教育部网站上尚未有完整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信息公开,仅公布了年度资金投入情况的信息。在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网站上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数千条搜索结果中,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符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条目,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空白。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类似研究工作,仅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于200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但是这仅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部分历史资料,而且仅限于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本身的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全部情况尚需填补空白。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研究,探索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规律,发现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科学投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教育装备实践发展变化史;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史;教育装备体系的构成、沿革和发展史;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史;教育装备与教育均衡发展史;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史;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装备建设与配置史;各类功能实验室及各学科教学装备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装备研发、生产的转变史;教育装备标准化史;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民族地区教育装备建设史;教育装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史等。

研究方法

以时间为主线,在全国各省按时间、地点、事件、关键人物、可靠数据调研和记录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相关分析;在国家和地方图书馆、政府档案馆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信息与数据;对退休和在职的教育技术装备人员进行访谈,记录相关事件;确定变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遵循史学研究客观、系统、联系的基本要求,时间大体划分为建国前、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33年3个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以来为重点。

组织形式

采取三级课题组的形式(核心课题组、分课题中心组、子课题项目组)开展研究工作。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将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数据库,将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吸收进来,发挥各自优势,为研究工作做理论和技术支撑。共15个分课题,在开题会议期间进行分工,由分课题中心组认领任务,组织实施。

项目组构成

核心课题组(一级课题)

课题负责人:李兴植

课题主要参加人:夏国明、王长毅、王兴乔、艾伦、钟元生、张杰、施建国、何智

总顾问:主管过装备工作的部领导

顾问:王富、刘济昌

15个分课题中心组及负责人

分课题一:中国教育装备发展综述(王兴乔)

分课题二:现代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艾伦)

分课题三:教育装备管理及实践研究(罗一华)

分课题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装备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成就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哈达)

分课题五: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张永昌)

分课题六: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施建国)

分课题七: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管理发展研究(陈峥嵘)

分课题八: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装备建设(陈建平)

分课题九:新时期教育装备研发、生产、配置体系的转变(郭金宝)

分课题十: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张杰)

分课题十一: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高教部分(李万德)

分课题十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职教部分(李瀛)

分课题十三:图书馆建设与应用沿革(张晓凌)

分课题十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持续加强各类功能实验室/教室建设(杨立湖、何智)

分课题十五:世界教育装备发展的一般情况(王长毅、薛鹏)

分课题与子课题项目组详见课题分工。

课题进度

2011年7月前做各项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研究计划;

2011年10月召开开题报告会,进行各分课题分工,贯彻研究计划;

2012年3月底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各卷的三级目录;

2012年12月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的30%;

2013年10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统稿;

2013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出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配套经费支持。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兴植同志于2011年11月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开题报告会上的发言摘要整理。)

8.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八

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日期:2010-03-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宝坻区顺驰小学刘立芸[字体:[url=javascript:ContentSize(16)]大[/url][url=javascript:ContentSize(0)]中[/url][url=javascript:ContentSize(12)]小[/url]]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应达到二级,能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英语阅读量达到累计10-12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实践才能提高阅读量。所以英语教学必须增加语言输入量,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形成系统的阅读教学策略,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的能力,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资料,只局限在所学课本内容上;在方法的采用上教师只注重对阅读材料表层信息的讲解,忽视了阅读文化方面的熏陶,侧重句型和单词的讲解,忽略了对语篇的整体性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只看重阅读结果或学生选定的答案,轻视对阅读活动过程的监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对教学和学生的评估。而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也没有使用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方面;1)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我校属于城乡结合部学校,大部分学生是农村的或打工家庭的子女,家教条件差,学生没有英语学习的平台和资料,不具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2)词汇量少。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教材上涉及的单词不足200个;没有必要的词汇学习策略,所以单词量匮乏。3)句法结构陌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句法结构重视不够,学生没有句法结构的概念。由于学生对词汇与句子结构熟悉程度较差,使大脑注意力较长时间停留在理解的过程中,迟迟无法获取句子语义,以及特定语境中篇章的意义,造成信息流中断。4)兴趣不高。由于教师缺乏对阅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阅读材料仍采取逐句分析的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体现不出活力和自我需要的渴望,所以兴趣不高。5)不能正确运用阅读策略。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有时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不能够准确地判断单词在句中的语义,遇到生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3、我校英语教研方面的积累本课题组有9位英语教师,乐学重思,个个勇挑重担,在教材教学和研究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和成果。但苦于在阅读教学方面没有相关的指导和机会,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有缺陷,所以大家决定在这一领域加强研究。2009年我们有机会接触了国家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推广书籍,对其中的英语故事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读故事并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也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所以把研究的目光定位在英语故事的阅读上。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决定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从高年级入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故事的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期通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探索,更好地、更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二、理论依据1.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H.Stern说过,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阅读教学中富含许多幽默风趣的内容,这些载体一旦被学生接受,所产生的后继学习动力远远超过其他外语内容。2.图式理论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读者而言,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掌握的世界知识的图式(如背景知识、跨文化知识、读物的结构知识)要比掌握语法的`复杂性更重要。人的知识是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长时间的记忆中的,这些图式大小不同,层次不同,相互连接,纵横交错,在长期记忆中形成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图式的总和便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图式是认知的基石,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利用大脑的图式,依据图式解释、预测、组织和吸收外界的信息。根据图式阅读的理论,阅读过程是一个读者与读物、文字输入信息与读者的图式知识相互交流的过程。鲁梅哈特Rumelhart,1977)认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解。三、研究目标研究的总体目标:1、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2、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正确的阅读技巧。3、感悟故事文化,习得阅读方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增加语言输入量,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4、教师掌握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分级目标:四年级:1.具有初步拼读具有一定规则的单词的能力。2.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在句、篇中的含义。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字典。3.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故事大意。五年级:1.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2.能通过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词的含义。正确运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单词、词组。3.能通读简单的故事、短文,正确理解大意。4.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所读的语言材料。5.初步建立起课内,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四、研究内容1、研究确立进行故事阅读教学的目标、途径和意义,试图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确立故事阅读的三维目标,为故事阅读教学的展开提供方向性指导。2、探求故事阅读教学的方法。3、分析并研究小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小学生阅读的有效策略。通过调查小学生的阅读实际概况,分析造成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来自于学校和个人方面的原因,针对问题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材料的补充和科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9.高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九

课题题目 缓解压力的方法 指导教师 邢传涛 课题组成员 苏阳 张夏 董坤 潘应友 王博 李娜新 徐振 吴鸽 袁帅 杨晓晴 邢瑞雨 赵维昭 相关课程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过着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工作强度高,家庭责任重,无疑我们有时会感到压力极大,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少不了压力,但如果没有得到控制,它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放慢生活节奏,并抑制压力的产生。 任务分工:徐振、杨晓晴、苏阳负责活动记录、资料整理、撰写和陈诉报告。张夏、董坤、潘应友负责网上及图书资料查询。李娜新、吴鸽、袁帅、邢瑞雨、赵维昭、王博负责走访周位同学并做好统计。 活动步骤:第一阶段:20xx年3月1日------20xx年3月30日以生物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20xx年4月1日-----20xx年4月30日上网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20xx年5月1日------20xx年5月31日学生在组内交流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内容:了解方法缓解压力 可行性分析:图书资料,网络资料,走访同学 交通工具: 其他:网络查询 预期成果:调查报告 呈现形式:文字、图片 指导教师意见:同学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思路要清晰应端正态度、仔细认真。 签名:邢传涛 3月1日

10.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

【关键词】中小学; 装备标准; 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对教育的论述中提出: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开门上课,必须得具备三个条件,有校舍,有老师,再还要有教学设备,只要具备这些条件,就可以开学上课。因此,学校建设的标准化,首先得有教育装备的标准化。因此早在2014年,我们都已经将修订装备标准列入我们的工作计划。为了能更好的将我省标准修订好,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一是我们收集了国内外的教育装备标准,同时做了大量的调研,收集了很多这方面好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我们也对许多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教育装备升级换代的频率大大加快了,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等等,特别是一些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对我们的装备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项目的由来

我国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8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1984年、1985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中学理科教学仪器和电教器材配备目录》,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对这两个标准进行了修订(教备[1993]19号),1995年又根据新的情况下发了补充目录,同时发布的还有《小学思想品德、语文、社会、英语、健康教学仪器配备目录》(教备[1995]36号),2000年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又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进行了调整。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调查,2006年7月,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正式编制发布了《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初中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小学数学、科学仪器配备标准》。

我省装备标准:2006年教育部四个教育行业标准发布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根据多年调查了解的我省情况,制定了于2006年10月由省教育厅正式发布实施《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教技装[2006])706号)。这是我省历史上第一个结合本地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标准。也是多年来我省正式发布的第一部教育技术装备标准。2006年标准一直是指导全省中小学校进行配备的规范性文件。近年来,我们又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根据教育部文件印发《中小学实验室规程》、《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河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设备配置标准(试行)》、《河南省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使用制度》等。

我省装备标准从发布至今刚好10年,这些年来《标准》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对支撑课程改革,推动实验教学,保障办学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本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室建设工作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轨道。但是,随着近年来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技术装备投入的不断增加,原来的装备标准已经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和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全面启动,因此重新制订和修订我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已迫在眉睫。

二、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教育装备是中小学三大基本建设之一,是办学的必备条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要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要实现4%的。这个目标在2012年已顺利实现。特别是从2010年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全面改薄项目等几个国家投资项目开始,仅“十二五”期间国家就对我省教育投入就有100亿元,加上地方财政配套投入,用在教育装备上的资金约50亿。

经过这些年来全省广大装备人的不懈努力,我省的装备工作已形成了“建、配、管、用、研”比较完善体系,基本适应我省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极大的促进了我省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在目前的大好局面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制订符合我省中小学实际和适应未来发展的新的教育技术装备,为学校的装备建设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

通过对我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研究,要明确以下几点:

(1)教育技术装备已不是传统意义的“装备”。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要求理科实验室设施和仪器设备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而且要求各类功能教室的建设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的教育装备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实验室、图书馆两个方面,也不再分常规装备与现代技术两个层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已经从过去的理、化、生实验室建设和常规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发展为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室)、体育场馆、食堂、宿舍等涵盖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各个方面的“大装备”。

(2)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技术问题是标准涉及多个领域、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不能凭经验、想当然;教育问题是强调装备标准是有关学校、为了教育的标准,是为了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为根本目的。

(3)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感。装备标准要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前瞻性,必定要超出一部分学校的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理想性;然而装备标准现实性要求则意味着装备标准的出台要以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装备标准应是务实和行之有效的,而不能成为“可望而不可及”或“中看不中用”。[1]

三、研究思路

教育技术装备应立足于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下,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一个属于硬件范畴的条件与环境,为素质教育提供服务。

四、研究目标

根据对我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研究,制订和修订出适合我省中小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配备方案,以更好地指导、推动我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五、研究内容

包括中小学实验室、普通教室、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体音美卫、书法教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小学图书馆(室)、幼儿园玩教具标准、课桌椅标准、食堂、宿舍、饮水、照明等。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①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我国学校装备标准的相关政策及规范性的文件,以及目前我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方向,为我省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学校的装备现状,发现和感知现行标准的问题;③运用行动研究完成标准的修订,并探索出我省装备工作的新路子,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装备工作机制。

具体过程:

第一步:收集整理装备标准,调研各地市学校装备现状,对我省装备标准进行修订;

第二步:组织专家对装备标准进行论证;

第三步: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征求意见;

第四步:对各地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并再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五步:由省教育厅进行公布,并提交结题报告。

七、课题预期成果

(1)將修订《标准》过程中编制依据、原则、具体做法以及推广的价值等加以整理,形成论文进行交流;

(2)提交课题结题报告;

(3)最终形成我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由教育厅发布。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药鉴定学复习下一篇:教学计划语文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