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浮力教案(共12篇)
1.物理浮力教案 篇一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2.物理浮力教案 篇二
一、紧扣浮力知识要点, 精心备好浮力知识教学环节
常言道“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教学活动同样如此。教学实践证明, 处理好了各教学章节的重点教材, 也就相当于把握住了教学的主动权了。在教授浮力知识内容, 教师通过对浮力知识整体分析、认真理解, 整体掌握, 归纳出了该章节知识要点为:“重要概念为浮力, 重要定律为阿基米德定律, 重要条件为物体浮沉及物体浮在液面条件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目标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思想的能力”和“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情感目标。因此教师在浮力知识教学活动备课时, 要重视单元教学计划的编写。在物理“浮力”知识这一章节中, 只有弄清楚浮力的概念, 才能正确掌握阿基米德定律。所以, 阿基米德定律是这一章的重点教材, 教师在进行浮力知识备课时, 就要采用原理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在课前自己先做一遍测量物体浮力知识的实验, 使教师能够对进行浮力知识问题实验做到胸中有数, 从而更好的验证阿基米德定律, 以备好本章节的重点教材, 从而有效掌握主要教学内容, 使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借助浮力实验平台, 实现学生浮力要点准确掌握
实验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物理现象直观显现的教学手段, 也是学生进行物理现象和问题探究解答的有效方法。同时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可以在实验操作中进行有效锻炼和发展。因此, 教师要在进行浮力知识教学时, 要将实验演示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和措施, 实现学生对服务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的准确掌握。如在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内容探知时, 教师教学时采用试验操作方法进行浮力知识的教学活动。如:先让学生将一轻的小铁钉和一重的蜡块放入水中, 观察铁钉和蜡块的浮沉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测出蜡块和小铁钉的重力。再将一体积小的蜡块和一体积大的铁质圆柱体放入水中, 进行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测出蜡块和铁质圆柱休的浮力, 看看这两者之间的浮沉情况的变化。最后引导学生对这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仔细分析, 鼓励学生进行互助合作, 能够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在探讨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时, 能够对实验现象与原有观点进行辨析, 从而找到了物体浮沉条件不仅与物体本身的重量相关, 还与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等方面知识相关, 从而使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下, 用实验法纠正了“轻的浮, 重的沉”、“浮力大的浮, 浮力小的沉”的非科学的经验和观念, 有效排除直观教学中的直觉思维对理性认识的干扰, 学以致用, 精心演示, 加深理解, 具有较好的说服力效果。
三、重视浮力问题教学, 提高学生浮力问题解答效能
物理学科与其他基础知识学科一样, 在进行知识内容的教学中, 通过学生学习知识、实验操作、掌握要领, 从而实现进行相关类型问题的解决。同时, 通过对近几年来对物理学科中考考试纲要和试题命题内容的分析研究, 发现中考试卷在命题时, 将浮力知识点作为中考试卷命题的重要内容, 在整个试卷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 在进行浮力知识教学时, 教师要将浮力知识问题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及时将浮力知识点内容以问题形式进行有效展现, 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解答, 及时巩固, 有效推进, 实现学生解答浮力问题效能的提高。例如在浮力知识章节复习时,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有一块体积为15cm3的木块, 现在将它浮在水面上, 这时浸入水中体积为10 cm3, 则这块木块的重力是多少?密度多大?”;“已知一艘轮船在海面上的横截面积为2500 m2, 载货后吃水增加了3m, 则这艘船最多可装载多少货物? (海水密度为1.03×103 kg/m3) ”;“ 有一个物体体积为1000 cm3, 把它放入水池中处于静止状态, 受到浮力为6N, 求: (1) 浸入水中体积是露出水面体积的几倍? (2) 如果将物体全部浸入煤油中, 物体浮力多大? (煤油密度为0.8×103kg/m3) ”等三道层次性的浮力知识问题, 让不同能力学生选择一题进行解答, 在学生解答后, 再让学生进行三个问题解答方法的交流, 从而实现对三个问题的有效解答, 切实提升整体学生的解答问题能力。
3.关于初中物理浮力问题的探析 篇三
1从浮力概念的角度出发求解浮力问题
物理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物理学习的基本要素,初中物理最基础的考查也是从基本概念开始,这也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例1已知铁的密度为7。9 g/cm3,试求:质量是79 g的铁块重量为多少?若将其完全浸入水中,则排水量为多少?铁块所受浮力大小?
解析m铁=79 g=0。079 kg,
则G铁=m铁g=0。079 kg×10 N/kg=0。79 N,
V排=V铁=[SX(]m铁[]ρ铁[SX)]=[SX(]7。9 g[]7。9 g/cm3[SX)]=10 cm3,
即m排=ρ水gV排=1 g/cm3×10 cm3=10 g=0。01 kg,
则F浮=m排g=0。01 kg×10 N/kg=0。1 N。
思考本题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较少,设置的问题层层相接,环环相扣,需要按部就班的解决;其实仔细分析发现题中主要考查物体重力和浮力的计算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计算公式分别为:G物=ρ物gV物和F浮=ρ液gV排;计算方法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是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本题在解题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分清两者的区别。
2以物理小实验为平台探究浮力问题
物理是一门实验型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浮力知识与物理实验的完美结合有助于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例2如图1所示为某兴趣小组进行的“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的重力为[CD#3];
(2)比较图B与图[CD#3]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比较图C和图D得到的结论是[CD#3]。
[TP5CW106。TIF,BP#]
解析(1)根据A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知物理的质量:m=4 kg,则重力
G=4 kg×10 N/kg=40 N。
(2)从该实验的总体来看,本实验采取的是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在浸入液体种类保持一定的情况下,分析比较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的物体体积的大小关系,显然答案是:图B与图C比较符合题意;
(3)从图中可以发现图C和图D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但是浸入的液体的种类不同、密度不同(水和盐水),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相同,说明两种情况下浮力的大小不同;可见,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思考:本题是以实验为探究载体,通过实验的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题中让学生体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策略,有助于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3处理与日常生活常识相联系的浮力问题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科虽然比较抽象,学生感觉难学,但是由于物理学科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处理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对我们正确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和好处。
例3下列关于浮力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在水中浸没的物体,其深度越深,那它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
B。对于物体来说,它的物体密度越大,那么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
C。对于物体的浮力大小来说,越重它受到的浮力就会越小
D。对于同样大小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来说,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
解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以知道: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物体在水中的深度无关,只要水的密度不变,物体受到的浮力就不变;则选项A和B错误,对于C选项而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会影响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排开液体的体积,体积大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相同,则浮力大小相等,选项D正确。
反思本题涉及日常生活常识与物理定律相结合的问题,主要考查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阿基米德原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具体公式为:F浮=G液排=ρ液gV排,从命题的角度要求学生注重物理基本原理和定律的理解和运用,提醒一线的物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物理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讲解和思维方法的渗透。
4.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篇四
授课教师:李志荣 授课班级:119班 授课时数:2课时
授课时间:2017年3月30日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计算浮力的方法。(3)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3)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基础知识复习
1、引导语:同学们,浮力的知识在每年的中考题中或多或少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应用,例如造船、游泳、飞机设计制造等方面,所以我们必须要学好,同时还要复习好!大家有信心吗?
2、定义:
浮力: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3、浮力的三要素:
(1)作用点:在物体上。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2)方向:竖直向上。(3)大小:F浮=G液排=ρ
液
gV排
4、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
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5、怎样判断物体的浮沉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若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则: 当F浮>G物(ρ当F浮=G物(ρ当F浮
1)漂浮: 物体独自静止地浮在液面上,有一部分体积在液面下为V排,有一部分体积在液面上为V露。
2)悬浮: 物体独自静止地悬在液体中任何位置,此时V排=V物.3)沉底: 物体在液体中沉到容器底,容器底对它有一个支持力.4)浸没: 物体全部浸在液体中,此时V排=V物.6、注意:
1)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2)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 = G 不同:悬浮:ρ
液
=ρ
物
;V排=V物
漂浮:ρ液<ρ物;V排 3)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 液 与ρ 物 .7、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或F浮=ρ 液 gV排),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自身的质量、密度、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注意:在用F浮=ρ液 gV排计算或比较浮力大小时,关键是分析液体的密度ρ液和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的大小.8、物体浮沉的应用 (1)轮船:采用”空心”办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达到增大浮力.(2)潜水艇: 浮力不变,通过改变“自重”来实现上浮、下沉的.(3)气球与飞艇: 用小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的体积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四)习题训练及辅导 1.某种材料制成的空心球漂浮在甲液体的液面上,但沉于乙液体中.利用这个信息可得() A.该材料的密度一定小于甲液体的密度 B.该材料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C.该材料的密度一定等于甲液体的密度 D.该材料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2.目前,制造中国自己航母的呼声越来越高,如图所示是某位网友提供的中国航母的设想图。一艘航母的舰载机飞离航母后,则有() A.航母将上浮,所受浮力减小 B.航母将下沉,所受浮力增大 C.航母将下沉,所受浮力减小 图5 D.航母始终漂浮,所受浮力不变 3.浸没于水中的钢球,在继续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A.浮力增大,压强减小 B.浮力减小,压强减小 C.浮力不变,压强减小D.浮力不变,压强增大 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决定于()。 A.物体浸人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B.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 C.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D.物体的体积和形状 5.有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若在水中加一些食盐,木块仍漂浮在水面上,则它受到浮力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6.把质量相等的铁球和铝球,分别挂在弹簧秤下,然后将它们分别全部浸入水中,比较弹簧秤示数则() A.挂铁球的读数大于挂铝球的读数 B.挂铁球的读数小于挂铝球的读数 C.挂铁球的读数等于挂铝球的读数 D.无法研究读数大小 7.体积为3×10-4米3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求:(1)该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2)该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 8.一金属球在空气中称重是14.9N,浸没在水中称重是4.9 N。已知这种金属的密度为2×103kg/m3,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是空心的,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略 (六)课外作业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 《浮力》教学设计 平沙三中 杨顺如 一.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 教学流程: 二.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 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4) 会用弹簧称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2、能力目标: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程序 教师主要活动 学生主要活动 复 习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 4.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 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 回答问题 引 入 课 题 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 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的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答:沉下去。 这现象学生较熟悉,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讲授新课 1.研究什么是浮力 【演示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放手。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2】:如右图 观察并回答提问 学生操作和观察实验,分析、归纳。 观察实验 【分析】:如右图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得出 F浮=F向上-F向下 【演示3】:如右图 反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2.讨论物体沉浮的条件 F浮G F浮=G 分析受力情况 观察并汇报观察到的现现象 讨论分析 归纳得出结论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沉浮条件以及求浮力的两个方法称量法和压力差法。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如气球 巩固提高 练习一. 填空题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 对它 的浮力。 2.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同时受到 力和 力的作用,当 时,物体下沉,当 ,物体上浮,当 物体悬浮或漂浮。 3.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 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 的。 二. 选择题 1.将一物体系在弹簧称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称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 A、100牛顿;B、80牛顿;C、20牛顿;D、120牛顿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 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3.如图一个物体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液体中并保持静止,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F3,则F1,F2,F3的关系是( ) A、F1>F2>F3 B、F1F2=F3 D、F1 浮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浮力的方向.2.知道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会用称重法计算浮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的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用称重法计算浮力、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 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 师 同学们,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物体所受重力,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生:可以用手向上托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减小了。 师 对,那么这时我的手给物体的托力大小怎么计算?托力的方向呢? 生:用物重减去手施加托力后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竖直向上。 师 除了以上这种方法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把物体浸没于水中,这样示数也会减小。 师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说明水也同样给了物体一个向上的托力,那么这个托力的大小你会计算吗?方向呢? 师 这个力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把它称作浮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浮力的概念。 师 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节日放飞的氢气球会浮在空中;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鸭子、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等事例,你们思考过它们为什么能这样呢? 生:因为它们受到了浮力.师 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受到浮力呢?请大家自己举例子说说.学生踊跃发言: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师 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浮力的产生和方向 1.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教师提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学生结论: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上的类似于人右手对乒乓球的支持力.板书: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探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师 下面我们以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物块为例进行探究,分析比较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 板书: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因此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知识点2 用称重法测浮力、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用称重法测浮力 师 大家想想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浮力呢? 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F1,再将物体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则浮力=F1-F2.教师鼓励学生,并演示实验.教师总结:这种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叫称重法。 2.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师 我们知道水中的鱼儿可以自由地上浮与下沉,说明它们自身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一定有某种因素可以影响浮力的大小,请大家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图片展示和举例分析来引导学生们猜测:将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死海—液体的密度;煮熟的汤圆个头大—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木块的上浮和铁块的下沉—物体的密度。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同种液体中.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实验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图示: 现象:乙、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分析:根据F浮=G-F拉,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实验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控制变量: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分析:根据F浮=G-F拉,两种情况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实验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控制变量:物体的体积相同,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板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所以木块受到浮力,铁块没有受到浮力 B.只有浸入水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 C.空中飞行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因此篮球飞行时不受浮力 D.游泳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那是受到浮力作用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方向,掌握了用称量法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浮力的实质即浮力产生的原因,还通过演示实验共同探究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我们将在今后的几节课中继续学习浮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教科版)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实验探究——浮力 教师活动设计 (1)调查:洗澡时进入浴盆,感觉自己身体变轻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学生参与)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很久以前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2)将一个小木块放进水里,它会漂起来;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举出例子。引导得出浮力概念:这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力叫做浮力; 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识到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3)如果我们游泳时,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浸没水中,我们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进行实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演示实验,如图11-2-2)•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 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 •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 •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4)引导学生陈述自己对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5)进一步讨论这个实验: 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F 1 和 F 2 有什么关系?浮力的方向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 我们分析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从分析力的示意图开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和规律。教材的内容覆盖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方法实验和科学探究,对学生全方面的能力要求高,是已学知识质量、密度、力、压力、压强等的综合,从数学角度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内容从根本上看是讲了“一个力”即浮力,讨论实验测量浮力,而阿基米德原理从本质上讲是研究浮力的大小问题。这样教学内容可以提炼为浮力和浮力的大小两大问题。对于力的概念学习是学生已掌握的,从常见的力、压力等迁移到浮力,学生会明确浮力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消除陌生感,化解学习的难度。 对于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大小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1、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个人认为探究活动1目的主要还是找到一种测量浮力大小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提供实验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二、 教学设计 1、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不是孤立抽象的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应用。 2、注重将学生的经验体验抽象加工提升为知识,消除知识的陌生感神秘感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 对于浮力学生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和前概念。教学设计以此为线索,在研究浮力的概念时要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学生的前概念只是模糊的认识,通过课堂实验再此体验,将经验抽象成严格的物理概念。从浮力到阿基米德实验,思维有很大跳跃,通过体验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分析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而真正认识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立足学生主动学习进行设计和预设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学这一中心展开的。 首先对于浮力的概念,让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体验的基础上抽象出严格的物理概念,认识一种新的力,思考浮力的其它因素。 对于教学的重点三个探究活动过程设计有所区别。探究活动1,2可以由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活动3由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而这三个探究活动的重点都是猜想和实验方案的设计。猜想涉及到物理的规律,对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探究活动1,2的猜想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引导分析提出。 探究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设计,活动操作的过程步骤必须表述清楚,使每个学生都明确做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现象,有效探究 4、发挥教师的导学指导作用,处理学生的生成调控教学进程 三、 教学反思 1、教学容量太多完成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环节可以简化处理。即不做折纸船游戏,仅从生活现象游泳时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人的感觉/井中提水时人的感受去引导。 2、教学探究出的物理规律仍需要一定的训练去巩固,除了本节最后的解释现象,还需要一节习题课练习及讨论问题。 3、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完成,分组探究课前要安排好小组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务必注意使学生都明确做什么怎么做,真正将有效的经历经验转化为知识。 相同,则这两个物体必定有相同的() A. 密度 B.体积 C.质量 D.重力 2.如图所示,将重为5N的小球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小球的一半体积浸在水中时,测力计 示数为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体积为 400cm3 B.小球的密度为 1.25g/cm3 C.缓缓向下移动弹簧测力计,小球对测力计的拉力最小可达到1N D.剪断悬吊小球的细线,小球在水中稳定时受到的浮力为5N 3.将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酒精中,金属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图中甲、乙所示。则下列关于金属块的几个物理量计算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2N B.质量为3kg C.体积为 10cm3 D.密度为 3.0×103 kg/m3 4.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塑料药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的浸入水中,甲瓶口朝上,乙瓶口 朝下,两药瓶在水里的位置相同,若甲药瓶恰好悬浮,则 () A.乙药瓶也处于悬浮状态 B.乙药瓶受到的浮力更大 C.乙药瓶内的气体密度大 D.两药瓶内的气体压强相等 5.海权握,国则兴,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潜水艇是海军的战略重器。如图4所示是我国海军某舰队的“强国号”潜水艇在海中悬浮、上浮、漂浮训练过程下列对此潜艇分析正确的是: A.上浮过程中所受浮力逐渐变大 B.悬浮和漂浮时所受的浮力相等 C.漂浮时排开的海水所受的重力最小 D.漂浮时潜艇底部所受海水压强最大 6.科技小组的同学用长方体泡沫塑料、三脚架和灯泡等制作了一个航标灯模型A,总重为4N,A底部与浮子B 用细绳相连。水位上升时,浮子B下降;水位下降时,浮子B上升,使航标灯静止时A浸入水中的深度始终为5cm,排开水的质量为 500g,浮子B重0.5N(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g=10N/kg),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A.浮子B受到的浮力和绳子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泡沫塑料A底部受到水的压强是5000Pa C.A受到的浮力为0.5 N D.航标灯静止时,浮子B体积应为1.5x10-4m3 7.图中的实验操作中,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操作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有一个实心球形物体,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重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4N;当把物体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6N.把物体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投入水中静止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A.5N B.7N C.14N D.12N 9.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溢水杯,杯中装满不同的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溢水杯中,甲杯溢出0.9N的液体,乙杯溢出0.8N的液体。则() A.小球在甲杯中受浮力,在乙杯中不受浮力 B.小球重0.9N,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是0.8N C.甲杯对桌面的压强小于乙杯对桌面的压强 D.液体对甲杯底的压强小于液体对乙杯底的压强 10、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B、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浸入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C、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一定与浸入在液体中液体的密度有关 D、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浸入在液体中物体的深度有关 11、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做密度计。将其插入被测液体中,待静止后直接读取液面 处的刻度值就是该液体的密度值,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计的密度值在量筒的外壁处 B、密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C、若如图所测的是盐水,当加点水时,密度计所受的浮力变小 D、若如图所测的是盐水,当加点水时,密度计将下沉一点 图甲:橡皮泥船 图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图丙:将空饮料罐慢慢向下按,发现向下按的力越来越大 图丁: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插入被测液体中静止 甲 乙 12、关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橡皮泥船是采用改变自重的办法来承载重物的,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吃水深度变小 B.图乙中“蛟龙号”从海面潜入7000m深的海底是通过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浮沉的。 C.图丙说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越深,所受的浮力越大 D.图丁中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F甲=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13.将一个新鲜的鸡蛋分别浸人盛有水(图甲)和浓盐水(图乙)的相同烧杯中,鸡蛋静止时在容器中的位置如图甲、乙所示。若鸡蛋质量为55g,浓盐水的密度为1.1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地球的引力突然或为原来的一半,图甲中的鸡蛋会上浮 B.鸡蛋对图甲中烧杯底部的压力为0.05N C.鸡蛋在图乙杯中受到的浮力为0.5N D.向图乙杯中加盐后,鸡蛋上浮,最终静止后鸡蛋受到的浮力比原来受到的浮力大 E.盐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 F.向盐水中加酒精,鸡蛋下沉,最终静止后鸡蛋受到的浮力比原来悬浮受到的浮力小 G.鸡蛋排开液体的质量m甲=m乙 H.液体对杯底的压强P甲=P乙 I.乙图中烧杯对桌面的压强跟放入鸡蛋前相比,大小不变 14.如图所示,实心小球在甲液体中悬浮,在乙液体中沉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球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密度 B.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C.球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D.球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15.在0.5kg的平底空水桶内,装入15kg的水并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水桶对地面的压强为3100Pa。小刚用细线拴着体积为4×10-3m3,密度为3×103kg/m3的金属球。当手提细线使金属球浸没在桶内的水中时,水面升高了5cm,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对桶底的压强增加了800pa B、水对桶底的压强为500pa C、水桶对地面的压强是5500pa D、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增加了800pa 16.如图所示,某同学将一漂浮在水面不开口的空饮料罐缓慢按入水中,同时开始计时,继续向下压一段距离,共用时t0,此过程中饮料罐所受的浮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下列图中的() A B C D 17.如图所示,把装满水的烧杯放在托盘秤的盘子里,再把空的饮料罐缓缓按入水中,在这 个过程中 () A.托盘秤的示数在增大 B.托盘秤的示数保持不变 C.烧杯底部对托盘的压力在减小 D.烧杯内的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力在增大 18.如图甲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上端连有一连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A,容器中水的深度为40cm时,物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个由阀门B控制的出水口,打开阀门B,使水缓缓流出,当物块A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即恢复原长没有发生形变),此时关闭阀门B.弹簧受到的拉力F跟弹簧的伸长量L关系如图所示(不计弹簧所受的浮力,物块A不吸水)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打开阀门前物块A受到的浮力10N B.物块A的密度0.6×10kg/m C.物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伸长了2cm D.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3.6×10Pa 19.水平地面上有底面积为300 cm2、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器A,内有质量为400 g、棱长为10 cm、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B,通过一根长10 cm的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此时水面距容器底30 cm(如图)。计算可得出() A.绳子受到的拉力为14 N B.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90 N C.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面下降了2cm D.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变化了200 本节课我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气的浮力,引出浮力。通过观察,发现乒乓球浮在水面,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 对于浮力的方向,我演示了一个小实验:用细线将乒乓球拴住,将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大烧杯的底部。向烧杯内注水,直至乒乓球被淹没,观察细线,发现它是竖直向上的。轻轻左右转动烧杯,发现细线始终竖直向上。稍加引导,学生就很直观的感受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学生映像深刻,教学效果不错。 而浮力产生的原因,我就是先引导学生初步分析,再播放了一段实验视频。这段视频采用了特制的器具,形象直观,我觉得教学效果也不错。算是对网络资源的一次合理利用吧。 关于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首先让学生通过利用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体验瓶子所受浮力的大小,并观察溢出的水的多少来进行猜测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猜想。尽量避免学生乱猜,走弯路。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时间紧,学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但是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有点分散。我要想办法时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习题方面应选择尽量选择一些起点低,难度小的来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一、教材分析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先认识浮力的概念,然后向学生介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接着告诉学生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几个过程有承接,有设疑,环环相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浮力的概念。 (3)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之一—称重法。(4)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给学生演示乒乓球的沉浮实验,一般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的,怎么让它沉在水底呢? 如下图,把乒乓球放在去底部的倒扣的矿泉水瓶里,然后快速倒水,发现小球就沉在水底了,接着堵住瓶口,小球又浮起来了。在此处设处疑问,引出——浮力。同时课件展示课题和本节的目标。 2、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漂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死海上躺着看书的人,上浮的孔明灯和热气球)学生通过图片就很容易理解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焦作浮力。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指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3.称重法求浮力的大小 课件展示:图1(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的物体的重力),图2(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力计的拉力),图3(手托起物体时测力计的拉力)。师生一起总结:测力计减小的力就等于浮力,即F浮=G-F拉。 4.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材中对浮力的产生原因讲解的非常细致,学生通过自学,教师抽出个别学生解释原因即可。学生自学得出浮力是由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并由此得到求浮力的方法之二——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另外教师介绍压力差发求浮力的两种特殊情况:(1)和容器地面紧密接触的物体,只受到向下的压力,向上的压力为零,所以浮力为零;(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为零,只受到向上的压力,浮力等于向上的压力。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漂浮在液面上物体所受的浮力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展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进而 展示漂浮的船和漂在水面的鸭子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收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不难分析出它们分别都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于是就得到了F浮=G物,这就是二力平衡法求浮力,它只适用于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5.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以上给学生介绍了三种求浮力的方法,那么直接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据教材内容的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七、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物理浮力教案】推荐阅读: 中考物理浮力复习教案12-03 初中物理浮力专题详解12-03 八年级物理压强与浮力11-29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教案09-16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浮力》及教学反思07-29 浮力复习反思11-30 期末复习浮力专题12-04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07-25 《浮力》复习课说课稿11-28 压强和浮力知识点总结09-015.浮力的物理教案设计 篇五
6.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浮力 篇六
7.物理浮力教案 篇七
8.物理浮力教案 篇八
9.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篇九
10.初中物理:浮力练习题 篇十
11.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篇十一
12.物理浮力教案 篇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