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报告

2024-10-13

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报告(精选9篇)

1.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报告 篇一

附件

2石嘴山市第四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课题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王军伟

负责人所在单位: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第四小学填表日期:2013年9月8日

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当前我县小学语文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从上到下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都在一张试卷上定论,并没有关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小学语文评价方式单一,仅以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过于“一刀切”,不能考虑到学生差异性和学生个性特点,从而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二)课题研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进一步规范小学语文评价机制,丰富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内容。

2.通过规范小学语文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历考察、质量综合评定等;并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全过程记录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轨迹。

2.打破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语文唯一标准,全面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突破教师单一的评价主体,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评价方面的建议:(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3)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中要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使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学生成为活动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

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4.主体教育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学习:就是指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富有激励和导向的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一年的研究,达到以发展性评价促使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转为主动要求评价并参与评价,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树立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自信心;促使家长提高教育意识,主动参与评价孩子的语文能力,真正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最后形成一套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2、构建小学语文课堂过程性评价切实有效的模式和机制,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历时两年,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的班级,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采用了观察法、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展开研究:

在准备阶段,主要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

在研究探索阶段,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

在总结推广阶段,主要采用了调查法,总结法,经验推广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依据课题设想和实施步骤,该课题周期近两年,即从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止,共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课题方案的制定与相关理论的学习,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5年5月,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全面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提炼有效的实施途径、教学与评价策略,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总结课题的实验情况,系统整理收集的资料,形成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及附件

2.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标准及评价表

八、课题主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中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全书》李旭光、王新举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报告 篇二

关键词:生物教学,过程性学习,教学策略,意义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倡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过程,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1]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不是教材版面和内容编排的改变,而是要求改变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大多数人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却不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大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地满堂灌,却很少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STS教育应运而生,它强调参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强调科学、技术、社会兼容。在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重视从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强调素质教育。[2]因此,基于新课改和STS教育背景下,在生物教学中实行过程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过程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过程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诱导和启发,学生学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简而言之,过程性学习是学习者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总和。任何结果都是有过程的,世上不存在没有过程的结果,过程与结果密不可分。同样,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有过程的,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过程性学习包括知识和能力,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但是目前对过程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却很少。过程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生物教学中的过程性学习

任何一门学习都有一个过程,而在生物教学中,过程性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而生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学生要学好生物学,就必须进行过程性学习,探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过程。而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知识栏目,目的是为了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为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学习情境。新教材中设计的栏目有: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实验、科学前沿、本章小结、自我检测、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史话、知识链接、技能训练、与社会的联系、科学家的故事、模型建构、探究、想像空间、课外制作、学科交叉、科学技术社会、资料搜集和分析、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这些栏目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科学性、迁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三、生物教学中过程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意义

新课改要求学生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乐于探究,通过过程性学习来获取新知识、归纳总结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因而,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

1.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节内容前面都设置了问题探讨栏目,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情境,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提问的技巧,使学生通过问题产生的过程来进行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问题产生的缘由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探究生物科学史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生物科学史蕴含着大量关于科学家开展生物科学研究实验的生动事例,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酶的作用和本质”这一节内容中为了探究酶的作用,列举了斯帕兰札尼研究鹰消化肉块的实验。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栏目中也列举了几个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实验,有巴斯德和毕希纳研究酵母细胞的实验,他们关于酶的本质观点不同,但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他们的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萨姆纳研究脲酶的实验经过9年的探究过程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生物科学史本身就是一部翔实地记载生物领域一切发明和创造的历史,它揭示了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研究探索的历程,展现了生物学家创新思维产生的过程,并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这个充满探索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发现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加强生物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此,高中生物新教材中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的实验,这些探究实验的设计没有固定格式,教师要避免学生机械照搬探究实验的“格式”,要给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条件;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教师要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比如“植物细胞为什么出现吸水和失水的情况?”“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植物细胞会由于吸水过多而涨破吗?”等等,然后让学生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最后得出结论,进行表达和交流,并作进一步的探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教材所提供的生物科学知识,提出所需探究的问题,并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学生通过这个学习过程,理解一个生物问题是如何提出,一个生物概念是怎样形成,一个生物结论是如何获得、如何应用的,可以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4. 加强合作学习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教师只是帮助者[3],但是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周围的生活中选择有意义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新教材设置的很多探究实验都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交流结果,因而教师要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国瑞.对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4, (11) .

[2]郑晓惠.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8-9.

3.大班彩绘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篇三

一、明确过程性评价意义

在研究初期,笔者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了解了过程性评价的意义。通过查阅了解到:过程性评价是一个对学习过程的价值进行建构的过程;过程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习者适当的主体参与。而通过一阶段的实施下来,笔者更深刻地明确了其意义的所在,并深刻地体会到: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幼儿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幼儿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幼儿的绘画水平做出判断,是帮助幼儿找出问题的根源、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还原过程性评价实例

一次,在进行《螃蟹》的水墨画活动中,因为是初次接触水墨画,所以笔者以齐白石老先生的《螃蟹》导入,请孩子们对作品进行评价,让孩子们在轻松的评价以及观察过程中了解了水墨画和其他绘画的不同。因为是初次接触水墨画,所以为了帮助幼儿更加明确水墨画的绘画方法,笔者在讲解示范的时候,并没有采用单一的老师边说边画的形式,而是让孩子参与到老师的讲解示范中来,让孩子反客为主,对老师的握笔方法、下笔力度、绘画顺序等进行评价。让孩子在观察、评价中发现绘画要领,帮助孩子加深难点的记忆。

在孩子们绘画的过程中,笔者也有意识进行评价。虽然有了示范讲解的直观经验,但当孩子们真正操作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如:螃蟹的身体画得太大了,没有表现出浓、淡墨的变化;螃蟹的脚比例不协调,多画了少画了等等。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在巡回观察和指导中一旦发现就及时进行了评价,对于个别孩子的个别情况,笔者就采用个别的点评和指导,帮助孩子纠正;对于大部分孩子的普遍问题,那就采用集体的语言提示和指导,这其实也是一种评价,让孩子在这样的评价中改进绘画方式,也带给孩子新的绘画灵感。另外,笔者发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也能进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这多数发生于同桌的孩子之间。如在绘画过程中,笔者就听到小馨对他旁边的冬冬说:“你的螃蟹画得太小了”“你还可以画些水草”在伙伴的评价下,冬冬马上进行了改正,最终呈现了较好的作品。在以往,可能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流会作为一种不专心的表现,会让孩子们专注于自己的绘画,但在开展研究后,笔者会比较提倡这样的方式,但会在最后的评价中让孩子把握好这个度。因为我们知道,孩子之间的这种互评,更多的时候能使孩子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让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再相互学习。

当然,在孩子们完成作品后,笔者也会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个总结性的评价,或对整个活动过程以及孩子们完成作品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或是孩子之间进行作品的互相评价和欣赏。因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一个整体,不能单一分裂开来。只有将评价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孩子们才能真正提高、真正得到身心全面的发展。

三、展现过程性评价盲区

当然,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盲区。如在笔者组织的课题观摩活动中,笔者进行了《青花瓷》的展示。在保证好这一活动完整性的同时,笔者更注重孩子们操作中的过程性评价。如:在孩子们绘画过程中,笔者表扬了“XX画得花纹很漂亮,谁用了“爱心”、“回纹”等进行了装饰;谁在花盆的盆身上画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等。有老师指出: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可能会打断孩子们的思维,可能有些孩子本来有自己的想法,但当老师一讲,他就会直接照搬和借鉴,从而扼杀了他们独立创作的机会;同时,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评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认真操作和独立完成等。对此我们也进行了讨论,当然在活动之后以及根据长期以来的观察我也进行了反思。笔者发现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是来自老师还是来自于孩子之间的过程性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作画水平。因为对相对薄弱的孩子而言,来自老师和同伴的过程性评价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丰富他们的素材,是帮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而对于那些能力强、有想法的孩子而言,老师的评价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就如在《青花瓷》的活动中,笔者的过程性评价让原本素材贫乏的孩子能进行借鉴,而对于能力强的孩子而言还是保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像小坡根据他自己的喜好绘画了一条龙,小馨画了一只凤凰等。可见,老师集体性的评价并未影响他们。当然,笔者自己也有一个疑问,就是对于中间段的孩子而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他们自我的想象力,这也是本课题研实施研究至今的一个盲区。

在不断地实践中发现,将评价存在于孩子的彩绘活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孩子们能在多种方式的评价中进行一个相互的比较、自我的反思和提升,促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

4.课题第一次过程性材料 篇四

第一次过程性材料

一、调查问卷的设想: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起步阶段”主要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这个学段的学生正处在习作的起始阶段,对习作充满了期待,通过合理的途径,给予正确的习作指导,会为他们今后习作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校以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为课题实验。为了更科学、准确反映实验有效性,及时掌握和了解我们的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兴趣;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写作兴趣;如何避免小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教师作文指导不力等因素。打开思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爱作文,乐作文,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二、调查问卷:

一、调查目的:了解目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的一般状况,分析形成作文困难的症结所在,从而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 方式:问卷调查

四、调查对象:五年级部分学生

五、调查内容:

1、你是否经常读课外书?

()

①经常读 ②有时读 ③在老师、家长要求下读 ④从来不

2、你读书时是否有摘抄的习惯?()

① 经常摘抄 ② 偶尔摘抄 ③在老师的要求下摘抄 ④ 从不摘抄

3、摘抄过、见过、学过的好词句你会在作文中运用吗?()①不会

②有时会

③经常会 ④会有意识地运用

4、通常作文课给你的感觉是:()

①轻松愉快,丰富多彩,使人充满信心 ② 严谨,但乐趣少 ③平稳单调,不讨厌也没乐趣。

④ 紧张单调,难于忍受。

5、作文课时,你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回忆起与某方面相关一些经历吗?()① 通常都能做到

②有时能做到

③偶尔能这样

④ 从来都做不到

6、你写作文的目的是?()

①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②为了练好作文 ③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 ④ 其他原因

7、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吗?

()

①没有 ②老师布置才写 ③有时兴趣来了就写 ④经常写

8、通常,你在日记里记些什么内容?()①一天的生活学习情况 ②每天发生的新鲜事 ③自己的心里话

④感受特别深的事情

9、一般情况下,你在写作文或日记之前是一种怎样的心情?()①很有激情,充满创作的欲望

②比较有激情,有创作的想法 ③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无所谓

④ 烦躁,不太想写

10、一般情况下,你写完作文或日记后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① 愉快,满足 ② 完成任务后的轻松 ③没什么感觉

④真累啊

11、每次习作时是否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

①有充足的习作内容 ②有时有内容可写,有时无 ③无话可说 ④胡编乱凑或抄袭范文

12、每次习作材料来源哪里?()

①平时观察积累的真实材料 ②借鉴范文中的材料 ③胡编乱写

13、是否善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有意义的事记下来?()①是

② 无

③有时有,有时无

14、你是否养成勤写日记,勤于积累语文书及课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①是

②没有

③有时有,有时无

15、你认为习作是一种

?()①快乐的事,认真完成②苦恼的事,消极应付

16、习作时,你是否觉得有话可写,但不知如何下笔?()

① 是

② 否

17、你喜欢作文的原因是()

①觉得作文很容易,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② 对作文非常感兴趣 ③老师、家长的鼓励

④ 不喜欢上课的老师

18、你不喜欢作文的原因是

()①觉得作文很难

②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 ③老师给的作文分数低

④不太喜欢上课的老师

19、你觉得作文难写的原因是什么?()

①没有东西可写

② 缺少好词句,③肚里有话表达不出

④作文题缺乏新意,脱离学生生活

⑤其它:

三、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到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较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欠佳。

2、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及积累主要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大部分学生作文能把握结构,但内容不够丰富,语言不够优美。)

4、大部分学生能按老师要求摘录好词好句,但能巧妙地运用的学生较少。

5、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作文教学帮助最大;只有极少一部分认为有点帮助的。

6、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习惯有待加强。

7、学生非常看重老师对其写作的评价。

8、大部分学生家长工作较忙较累,能真正辅导孩子习作的家长较少。

二、调查结果后的反思:

1、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布置阅读资料,指导阅读方法。

(1)开展名人读书故事搜集活动,开展“我读过的书”展示活动,让学生都动起来,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提高了阅读的积极性。

(2)在班级开设图书角。常言道,“书非借不能读也”,读别人的书,一方面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引起读书兴趣。

(3)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集体读书活动,主要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读书必须带一小本子,开始主要是摘抄,摘抄好词好句好段,逐渐写写感悟。

(4)推荐学生阅读书目,《语文新天地》、各类童话故事、《中华成语故事》、《中国名人故事》、《爱的教育》、《西游记》、《我要做个好孩子》、《希腊神话》、《水浒传》等。

2、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写作水平。将作文指导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进行。如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字理,了解一些字词的运用,进行说话训练。再如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我们的课本中的课文可以说是最好的例文了,学生在阅读课堂上说一说、写一写,往往能吸纳课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一些好的表达方法,一些丰富的修辞手法。而往往这样的语文课更加令学生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我让学生组合成几个小组,进行花盆种植,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及感受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成果颇丰。为了引导学生将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我带领学生进行参观校园、打扫教室、乒乓球比赛等活动,并适时进行作文指导,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语言更加自然丰富。

4、进行作文竞赛。学生写一篇自己最拿手的作文,选高年级学生及几位语文老师当评委。因为不限题目,学生大多发挥自如,写作自信心更强,写作积极性更高。

5、改革作文评价方式。重于表扬和鼓励,激发兴趣,多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赞扬以外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写作困难的学生除了指导以外发现其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用得好。

6、加强家校联系。学生每次写好文章都要读给家长听,并与家长共同修改,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写作水平,也无形中加强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经过此次调查研究,我对学生习作指导问题的思考更多了,对学生习作现状更加了解了,在学生中开展的习作指导更加频繁了,学生对阅读及习作的兴趣也教以前更加浓厚了。因此,我感谢本次小课题研究给了我更多的思路和想法。我还将不断努力,做好研究实践工作,圆满完成本次小课题研究工作。

四、理论文献研究:

5.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报告 篇五

矿震孕育过程的混沌性及非线性预测理论研究

矿震是一种可对矿井生产产生较大危害的突发性岩体动力行为,随着矿井的开采活动逐博士学位论文渐向深部延伸,由高应力因素所导致的矿震危害性愈发突出.尽管前人已就矿震的形成机理、预测和防治等课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以根本解决.应用以混沌理论为主体的非线性动力学的最新成果,对矿震孕育演化过程中的混沌性和非线性预测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1)在传统细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和广义能量传递规则,建立了模拟岩体(石)非线性破坏演化过程的物理细胞自动机(Physical Cellular Automata, PCA)模型,模拟实例从不同侧面验证了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岩体(石)的破坏特征及非线性行为.物理细胞自动机为进一步研究矿震等岩体动力行为的非线性规律提供了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数值方法.(2)利用物理细胞自动机模型较系统地研究了岩体(石)破坏过程的非线性规律,结果表明:加载应力水平越高、岩体初始强度分布越不均匀、内部含有的裂纹等软弱区越多、应变能耗散系数越小,相应系统呈现出来的混沌性就越强;反之,系统的混沌性就越弱.同时,利用物理细胞自动机研究了不同脆性程度的岩体在破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混沌性演化模式,并发现了特定条件下岩体破坏的定常行为.应用PCA模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观测方式对系统混沌性的影响:对于岩体破坏过程而言,存在一个使表观动力系统(由观测数据构成的动力系统)的混沌性最弱且能正确反映原始系统混沌吸引子结构的最优(合理)观测时间间隔,这一结论对于准确认知矿震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3)提出了矿震系统独立主变量的概念和构造方法,解决了传统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反演理论在确定状态变量时存在的随意性和非独立性等同题;并应用现代反演理论得到了具体矿震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4)较系统地讨论了矿震系统可预测尺度的一般性规律;并应用细胞映射理论建立了一种计算混沌系统可预测尺度的`新方法,解决了以往在观测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计算矿震系统可预测尺度时所遇到的困难.(5)确立了矿震系统的非线性预测方法和理论体系,包括:①系统状态的数值预测;②系统的突变预测及评价.其中,应用改进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迭代法和小波神经网络实现了对矿震状态的数值预测;并综合突变理论和细胞映射理论的特点,提出了矿震突变预测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更精确面客观地识别矿震的突变信息.

作 者:周辉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 110006 刊 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0 19(6) 分类号:P5 关键词:矿震   非线性动力学   物理细胞自动机   混沌   非线性预测理论  

6.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报告 篇六

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

1、课题总名称

《以开放式教学为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

2、课题简介

“以开放式教学为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这一课题目的是研究怎样才能使各学科教师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一切条件,以多维的教学视角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运用开放式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着教学重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愉快地学会学懂。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我于08年9月开始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我积极学习一些相关理论。在实践中,认真听取同事的建议。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承担《索溪峪的“野”》的讲授工作,我努力在自己的教学中让理论落于实处。

二、本次实验研究目标

1、为学生提供民主自治的学习场所,快乐且富智慧的学习历程,自主而适当的发展空间,丰富而多彩的学习内涵,实现全人格发展的教育理想。

2、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法、进度,逐

步探索进行一纲多本的教学,使教学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二、实验研究过程

1、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写作中常用的联想和想象也有初步接触,他们身处自然,却缺少发现自然美的眼睛和心灵。而这篇课文在表达上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2、学习内容分析

7.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报告 篇七

关键词:高职英语,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研究,探索

前言

当今, 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明确, 着重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培养目标。与本科英语教学不同, 高职英语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工作过程知识”的讲授, 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进行工作交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才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且英语课程本身具备听说读写等多方面技能培养, 以及过程性跨文化知识的融入, 它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 非一日之功。多元化过程性的考核方式是强调过程学习的教学评价方式, 旨在促进学生平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的能力, 全面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高职英语考核方式的现状

(一) 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仍然以期末笔试考核方式为主, 学生的总评成绩以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的方式计算。由于普遍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加上传统式英语课程合班授课、填鸭式教学等教学局限, 导致英语考试及格率很低。因此, 英语课程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导致了两种窘境:1. 平时成绩与期末笔试成绩的比例严重失衡, 一次性终结式评价导致新时期的高职学生对考试的观念仍然停留在“60 分万岁”的层面, 学生并未意识到学习与考试的正确关系, 从而形成平时上课睡觉、玩手机, 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作弊, 结果挂科补考的恶性循环。最终, 学生失去对平时知识的的积累的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差;2. 终结性期末考核体系导致教师形成“固守不化”的考试思想, 通过一次成绩判断学生好坏, 片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难以选拔、发现、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 从而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 改革的必要性

无论从教学方面, 还是学习角度, 英语注重的是过程的积累,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过于注重结果的话, 是无法全面检验出一个学生真正的语言学习掌握的程度与学习水平的。因此, 如果要培养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 教师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全面的考核体系来促进学生日常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依据一次期末笔试成绩, 来考核学生是否具备语言的交际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已经不符合目前高职教育“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英语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理论依据

(一) 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理论基础

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来自于多元化与过程性两种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理论来自多元智能理论, 它指出在正常条件下, 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 每一个体都有可能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有针对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设计多种教学评价标准, 真实的评价出学生的价值, 培养出能力全面的学生。而过程性评价是高职教育改革形式下, 为培养出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而提出的新的教学评价方法, 它能够弥补“轻过程、重结果”的终结评价考核方式的弊端, 可以日积月累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

(二) 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 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有利于更正学生对英语考试的偏见, 通过既有趣又切合实际的考核方式, 学生可以重新审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在考核的过程中, 把逐渐学会的英语知识学以致用, 慢慢找回学习的乐趣, 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他们就会自愿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重拾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另一方面, 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有利于改变教师只针对词汇、语法、篇章进行机械式讲解的墨守成规的讲课方式, 它对教师的要求极高, 需要教师对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方面有一个总体的掌控, 开课前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设计出符合实际的考核任务, 制定出完善全面的考核标准, 从而全面地培养英语技能型人才。

三、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一) 调整平时与期末考核分值比例, 考核形式多样化, 全方位考核学生语言掌握能力

为了让教师与学生更加注重英语教与学的过程, 学期考核的总评成绩比例应有所调整。总评成绩由60% 的平时过程性考核和40% 的期末考核成绩组成, 这样一来, 打破了传统卷面考核的方式, 因此, 在平时过程性考核的部分就要进行多元化形式的考核方式, 主要可以包括个人考核40%与团队考核20%:1.个人考核中主要由出勤10% (全勤10 分, 旷课或缺课1 次扣2 分, 以此类推, 扣完为止, 扣完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 课堂表现10% (睡觉、玩手机、喧哗吵闹每次扣1 分, 以此类推, 扣完为止) , 个人书面作业10%、个人口语作业10%;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考核, 得到学期40% 的个人成绩,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英语教学过程中消极参与的现象, 有利于端正学生课堂学习态度及有效地维持课堂纪律,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与及时的考核学生的英语语言掌握程度;2. 团队考核中主要包括小组任务10%、团队合作10%,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调动全员学习的热情, 加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每小组的所有人都必须参与任务, 否则会影响其他同学成绩, 这有利于提高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信任感, 有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平时过程性考核中可以遵循自评与互评原则。同学们采用自评和互评结合的手段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如用英语自我复述所学内容, 对自己的评述进行自我点评, 然后在和搭档进行对话, 让对方来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 以利改进。再次也可以采用老师评和小组评相结合的方式。老师要掌控全局, 对各小组给出恰当的评价, 小组之间要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期末成绩40%:主要以综合性考核为主。分卷面与实践两部分, 设定一定的工作背景进行考核, 制定相关的评分表、标准及要求。这部分主要考核的不是学生背没背, 考的是学生会不会在设定考核任务下具备语言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二) 整合学大纲内容, 考核内容阶段化, 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高职教育强调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依据的教学内容, 按“工作过程”进行阶段性考核可以时刻考查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状态、知识掌握程度等。高职英语注重的是英语应用能力, 需要学会将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因此, 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要对整学期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整合, 考核内容不应该是单纯的听力, 口语考试, 要结合工作过程知识设定考核内容分类, 以下简单举几个例子:1. 讲授英语简历、英文招聘广告、英文求职信等相关内容后, 可以将这些内容归类为模拟英语面试的考试;2. 讲授会议组织、会议记录、会议讨论等方面的英语表达法后, 可以组织一次商务会议为工作情境的英语模拟会议考试;3. 讲授英语数字表达法与商务报告后, 可以给学生不同的商务报告图表, 考核学生用这些用语进行数字描述与原因分析,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上都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阶段性考核, 让学生不断的巩固旧知识, 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有节奏的掌握整个学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 避免出现“熊瞎子撇苞米”的尴尬。另外, 在期中和期末可融入英语竞赛 (如口语技能比赛、应用写作比赛等) 的考核方式, 在比赛中, 根据名次实行期末综合考核成绩加分制度, 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也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自我实现的愿望。同时, 教师可以在技能大赛中发现有所凸显的优秀学生, 进而选拔出筛不同长处的技能型人才, 为省级或国家级技能大赛培养选手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英语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可以改正传统的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单一性的缺点,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实用能力。但是它的实践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 这种新型考核方式还需要深入地探索, 其标准还要不断地验证。对于考核方式的改革, 英语教师与学生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需要共同的努力来突破现有的阻力, 才能完善高职英语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参考文献

[1]陈兰兰.浅谈高职高专英语过程性评价方式[J].北京:中国城市经济, 2010 (11) .

[2]欧晓平, 杨国明.职业英语口语课程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 (08) .

8.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报告 篇八

息的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制定学习策略,是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过程的一种有效评价手段,为提高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质量提供了

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刘立群(196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计算机与数学基础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及

决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辽宁沈阳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2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2012lslktjyx-19)和

2009年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JG2009-YA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136-02

一、引言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在以往几次用考试来衡量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已经兴起,但还基本停留在作为传学生的评价方式中,通常是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方法,对学生的学

统教学的辅助地位。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必要习行为进行量化。这样做的结果是把评价等同于考试,用应试

的指导,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学习效果难以控制。在对国外现有过程代替了学习过程。考试主导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直

的教学平台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多数平台只注重对某些学习接影响了其主观上不断改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习惯的愿望。

内容的跟踪记录,缺乏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学习过程而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成果,如对课程的学习兴

的质量控制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过程性学习评价的研究已趣的提高、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做出评

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价,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则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过程性评价及其特征2.注重过程信息反馈。过程性评价通过及时系统地收集学

过程性评价可以简单理解为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习信息,应用工具及软件,跟踪、收集学习者的过程信息,分析学

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从习者的学习行为和表现,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到教与学的活动之

评价的作用来说,过程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监督、导向和中,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模

激励作用,通过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关注,提高式适时调整教学环节,使教与学的过程变为一个良性优化的过

课程质量。程。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过程性评价工具动态评估学习效果,逐

1.关注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采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其功能主要

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收集学生学习中的信息,并对其学习方法、学在于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

时修订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

人格塑造及人文精神培养,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为训练目标,激励

学生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超越自我。

“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能够让学生树立自信,充满阳光,快

乐进步。已毕业三年的经济信息管理

2004级学生李权在接受

学校毕业生回访时,用“素质训练让我成长”作为标题写了一篇

回访报告,指出自己现在已经开了公司,他的成长与“大学生素

质训练”课程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密切相关。市场营销

2006级

学生赵国林在上完“大学生素质训练”课后的总结中指出,是“大

学生素质训练”课程让自己克服了自卑,恢复了自信,能够正确

乐观地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用

2007级学生吴俊的话

作为文章的结束语:哪怕这短暂的美丽没有人凝视;

“我要开放,

我要前行,哪怕这瞬间的背景没有人怜惜;我要高吟,哪怕这黑

暗的旷野中没有人聆听!”

[参考文献]

[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张仁德,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赵青,曾新.心态决定命运[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4]马林.再努力一点[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5](美)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M].俞利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6](美)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王亦兵,译.北京:中国青年

出版社,2008.

[7](美)芭芭拉·安吉丽思.活在当下[M].黎雅丽,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9.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报告 篇九

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 马池玉

从开题到现在,通过学习和实践,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已成为积极投身教改的所有教师的共识。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主体本身参与课堂的全面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在探讨教学模式时,不应该仅仅从教学行为上去考虑教学过程而应该从揭示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并使其与客观教学规律辩证地统一起来。教学系统应该由五个教学心理要素组成,并且对应着五个教学行为要素,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及时反馈,促进同化”、“积极探索,认真观察”、“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其中,“情境--情意”要素和“反馈--同化”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它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需要适时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通过及时的反馈评价,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同化,达到高层次的目标认知结构,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

在化学课实验课中运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指导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课堂活动形式采用探究--讨论式法是比较可取的。理由有四:

首先,探究--讨论法的运用能比较充分地体现探究的理论思想。该教学思想可以准确地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其模式为“自探—共讨”。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探究--讨论式法中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点拨、掌舵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商讨和辩论中掌握知识,探求真理。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中,变学生机械接受课本提供的现成结论的状况为学生能够提出“是不是”和主动分析“为什么”,以批判的精神接受知识的过程。关于“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一节讨论课中,几个揭示教材核心的讨论题,就是贯穿整节课的训练主线。在讨论中,学生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必须首先对化学知识、原理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对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评论等。惟有如此,讨论者才能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长期训练,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就会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采用探究--讨论式法比较适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特征来看,思维中的抽象逻辑较为充分,在与具体形象成分的辩证统一中,渐占绝对优势。随着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进行着从经验型到逻辑型和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并逐步形成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在思维活动中,他们能够看到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基于这一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讨论课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探究--讨论,不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实现教学目标,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一步,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形成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形象的树立。此时期,他们愿意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展示意识都比较强烈,这也是探究--讨论课能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探究--讨论教学法的功能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探究--讨论前的准备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握教材,同时积极搜寻资料,加强化学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理性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讨论中,为了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激烈的论辩中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反应能力等,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讨论后,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化学知识,同时对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的认识也有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思维深刻性的增强,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社会、对现实等各方面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深化,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升华。

第四,课堂探究--讨论式法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对某一化学现象(或某一个基本实验)进行观察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甚至是陈旧的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及发散思维能力。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学生有能力依据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分析,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发表有水平的见解。在探究--讨论中,通过对相关实验信息的收集、重新组合,通过积极联想、逻辑推理等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时侯,让学生先回忆生物中呼吸的原理,然后进行大胆的提出猜想,把这学生的猜想放在一起,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得出他们猜想的依据是否成立。这就有意识地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还会产生很多对学生非常有益的连带效果。比如: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信心的树立;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等等。这些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长久而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式法,既能充分地体现探究—讨论教学思想,又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而且能较好地完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它是一种较好的课堂组织方式。根据我们实验的教学实践,在中学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式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教师正确的发挥主导作用,是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题。一道好的讨论题,既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精心设计讨论题,是一节讨论课成功的前提。讨论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溉要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不能使讨论偏离主题,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恰当的诱导、适时的点拨,使“诱”和“思”不断地转化和升华,以利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探究--讨论式法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同时,教师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予以肯定和点拨。教师要以恰当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其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讨论法教学一般的程序是: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在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实验事实,经过观察分析,通过讨论,掌握重点、认清难点、提高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把握教材,提高能力。探究--讨论式教学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有准备。虽然此教学法可操作性很强,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如果总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其效果,特别是教学的进度。因此,应该注意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按学生座位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分成不同的派别,各派之间进行辩论;还可以按班级原有的学习小组,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预习提纲分头进行准备,课上推荐代表进行发言,等等。形式上的变化,使学生总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也避免了讨论时冷场和耗时太多现象的出现,同时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

我们通过探究--讨论式法的第一阶段实验,优化了探究实验课的结构,建立了该模式的雏型,并深入探讨了模式的要素和结构,充分研究分层施教与把握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特别是学生开展讨论的研究把学习者转化为实验的设计者,仿佛探究的问题就是自己提出来的,整个探究实验是自己完成的。

上一篇:每周工作报告下一篇:桥梁拓宽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