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

2024-08-30

浅谈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精选10篇)

1.浅谈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 篇一

浅析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 要】将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向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一些尝试,在积极主动做好硬件、软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采取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课程 探究式 互动式

一、对整合、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1.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同、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整合强调了对个体性的承继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同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2.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多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还有一种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融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这些个体在统一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和转化到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

二、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国家编写了很多新的教材。我们学校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配置了专门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多年以来,我校每个学科都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每个学科都在进行探索,像:“表演历史小品”、“启发式教学式”、“实验教学法”等等。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看到,这么多年的探索,都无法完全脱离开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溉的地位。在这样一种形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我们很多时候所说的用电教媒体上课,尽管我们的课是在有电脑的教室上的,但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45分钟时间里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

三、在改革的路上积极地探索

本人近年来也在努力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是本人的一些肤浅的经验。

通常在我的课堂上,一节课分为五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资源支撑,合作探究”、“对话交流,自主构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品质。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具体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若干个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每个步骤关键之处设计问题,只有前一个问题攻克了,学生才能去攻克另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浅白,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学生则会兴趣索然无味,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有针对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其活动。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在要求学生设计、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中,我应用Powerpoint把卡通片的部分精彩内容用媒体剪辑到课件中,让学生首先有个总体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一种思考、急于想了解的状态,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再提出问题,“二战如何爆发?开始的标志,大战的转折点、性质、影响极其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等等”,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讨课文,找出了答案,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2.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当一大堆问题提出后,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这样既能保证绝大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协作小组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制定学习计划和明确分工,应让学生明确详细的学习计划、科学的目标和有序的分工是完成探究任务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在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

3.资源支撑、合作探究

利用主题网站或搜索引擎收集相关资料加工、整理。网页上的很多信息不是全部有用的,如果学生只会把网页整个保存,而不进行整理、加工,这就不利于学生消化和掌握探究来的新知识。学生应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主题,下载和主题相关的信息,这里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小组讨论及总结”等环节来实现,在传统的教学进程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分析,实际能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合作讨论,即全身心参与整个过程。这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可以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件(通常称之为“同步历史资料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商鞅变法》这一课时,我在课件里面设计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范文书本上没有的课件,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在我讲解完课文后,我就按照学生的能力高低,给每个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不同层次的课件来进行学习。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这节课有事可做,而且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等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并且他们这时的查找不会是漫无目的的,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既可以大大增加每一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讲历史故事或历史小品竞赛,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对话交流、自主构建 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因为采取的是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小组对自己小组的主题问题了解的很多,其他的问题(知识点)所知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在局域网内,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每个小组向其他的小组成员发布自己小组收集、整理、加工过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学生共享了所有的小组的学习成果,节约了学习时间,又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又会让学生在发布的过程巩固了知识,还会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2.浅谈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 篇二

1 对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认识

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过去性、丰富性、综合性, 这些特点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以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是不能进行试验、重演的, 而信息技术却可以将多种样式的历史资料用最为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 再造历史景象, 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 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间距离。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各个感官去接近历史, 理解历史, 探索历史, 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将丰富而零乱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 形成鲜明的历史观念, 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寻求历史规律。

通过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它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 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知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由传统学习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使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和自由, 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由此可见,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 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 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2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整合的探索

2.1 营造历史氛围,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在课堂上怎样才能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古代埃及》时, 教师首先利用首页向学生展示多幅古代埃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图片, 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看后心潮起伏, 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输入情感信息方面, 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 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2.2 创设问题情境,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引用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材料, 创设问题情境, 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古代埃及》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论坛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信息, 通过分析、综合、归纳, 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2.3 崇尚合作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 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 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 形成乐学氛围, 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 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 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 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 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 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3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整合的优势

3.1 优化历史教学课程设计

历史知识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而多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 加之它强大的处理综合信息的功能, 这一特点在和历史教学的融合中, 可以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为了克服学科中某些知识割裂的缺陷, 避免历史知识的抽象化倾向, 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可根据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 随时引入时事政治实况及观点、自然界的变化现象, 甚至是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等, 使各科知识融合贯通, 直观自然又方便快捷。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3.2 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在教育部制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 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 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 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对具有检索方便、合成性、交互性、延伸性、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虚拟情境等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功能, 对于历史教学是非常有用的。

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教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软件中的视频文件和图形文件的动态演示和老师的生动讲解, 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心境中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思维能力, 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特别是地图教学的难点突破———电子多媒体地图的适时引入。地图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长期以来, 中学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制约历史教学的一个严重问题。传统地图教学形式较单一, 无法充分体现动态进程等缺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电子多媒体地图则以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表现效果强烈等优点弥补了传统地图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3.2 极大地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课程的整合, 注重历史影视资料和图片、地图的收集整理, 将真实的情境创设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 轻松愉快地记住历史知识。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 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通过内心情感体验,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效果是任何单一形式无法比拟的。

3.4 充分体现了教学的视觉性原则

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视觉性。科学研究表明, 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高于纯视觉教学和纯听觉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作用, 可以多渠道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 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时, 利用多媒体展出《红军长征示意图》, 整个长征的重要经过在闪亮有序的红箭头中有序登场, 将整个长征过程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空间变化过程一一演示出来, 刻画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 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3.5 有利于知识资源的积累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的整合, 优化历史资料的积累和储存。通过计算机建立教案库、试题库, 收集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并可不断地补充、增改, 随时为以后教学和交流所用。

4 结论

总之,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这有待我们去继续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没有固定的模式, 应该说是在倡导一种理念。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 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 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 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那就是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改善学习[M].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3]李克东, 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科学出版社, 1994.

[4]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6) .

[5]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7) .

3.浅谈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三

一、对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同、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科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二、中学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

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过去性、丰富性、综合性。历史是不能进行试验、重演的,而信息技术却可以将历史资料用最为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把千百年前以至上万年前的中外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各个感官去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

历史知识自身的丰富性、综合性也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信息技术把书本上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已逝去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再现”,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形成较为深刻的历史表象;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而零乱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寻求历史规律。只有将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很好的整合,才能让受教育者得到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历史在学生心目中才能成为立体的、活生生的、充满神秘而又引发人们探索的学科。

通过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它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知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由传统学习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使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和自由,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三、中学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做法

1.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要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课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幅最具代表性的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2.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品质。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中,应用Powerpoint把卡通片的部分精彩内容用媒体剪辑到课件中,让学生首先有个总体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一种思考、急于想了解的状态,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再提出问题:“二战如何爆发?开始的标志,大战的转折点、性质、影响极其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等”,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讨课文,找出了答案,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3.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合作探究。

利用主题网站或搜索引擎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主题,下载和主题相关的信息。要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合作讨论,即全身心参与整个过程。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件来解决问题。如讲授《商鞅变法》这一课时,在课件中设计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范文,书本上没有的课件,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在讲解完课文后,按照學生的能力高低,给每个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不同层次的课件进行学习。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这节课有事可做,而且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等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并且他们这时的查找不会是漫无目的的,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既可以大大增加每一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讲历史故事或历史小品竞赛,通过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建立对话交流反馈,体现信息技术优势。

在学习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在局域网内,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每个小组向其他的小组成员发布自己小组收集、整理、加工过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学生共享了所有小组的学习成果,节约了学习时间,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既让学生在发布的过程巩固了知识,又让他们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牢固地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浅谈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 篇四

营口市鲅鱼圈区望海学校

孙秀义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教学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体现了相对独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结构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而现代的教学结构中除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外,多了一个“教学媒体”要素。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结构中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其本意是“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以及融入课堂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本文拟就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可操作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历史可谓史籍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曾经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由于传统教学内容狭隘,以及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还有学习方式上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因而难于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同时可在网上便捷地获取信息,为科研提供最新的素材,并充实相应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的网页资源库;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且绚丽多姿的画卷,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精彩斑斓,让学生爱读,爱看也爱听,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 从而激发求知的主动性,产生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

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课程整合的过程离不开网络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应用了双主教学模式,教师者对教学活动起组织作用,但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历史情境中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下面我就以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的统一》这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我的整合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了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了如下问题:“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吗?”、“秦始皇派兵攻打百越,是不是侵略行为?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版图建基于秦朝吗?”、“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我从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入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的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让学生获得探究、发现、解答后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环境中的素材和资源,为学生创设可以使用所学方法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积累知识和运用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6、教师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教师通过电子板书的形式总结全课,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发掘德育切入点,升华主题。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效果分析

初中历史教育基本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受历史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因此学习历史要与现实、与学生经验有机结合。历史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保证。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媒质,使历史事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到”“想得出”的情景中主动积极的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化静为动,展现历史珍贵的瞬间,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启发其想象和思考,拓宽其信息获取渠道,多渠道、多角度感悟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知识,摆脱了被动式地接受性学习,体现了一种探究发现式的新型学习方式。

5.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 篇五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占主体地位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这些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充满生命和活力,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

2、农村乡镇小学的状况

(1)资源限制,手段单一。农村小学条件差,虽然有许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资源,却没有很好地挖掘和使用,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贫乏,手段单一。

(2)教师包揽,学生被动。大多数教师按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和实践能力去组织教学活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教师素质低,学生视野窄。教师大多都是民办转正的,年龄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强,接触此类知识的能力差。不会整合资源。学生读书少,知识储备少,对新知识、新事物接触起来很不容易。所以农村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很不容易。

(4)以教代学,忽视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师只注重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忽视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实现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应利用有限的资源,共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高效。

为了更好做好此项工作,我镇采取以下做法:

1、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对创新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首要问题是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使教师在学习中学会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是农村教师培训因资金等诸多问题导致

参与面不广的难题,为突破这一瓶颈,我校每年从语文教师中选拔几位骨干教师参加由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主要是围绕课程改革,特别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以及信息化培训。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支独特的培训队伍,通常采用选派学习——内部培训——交流研讨——共同成长的模式进行。培训内容有:

①熟练使用网络教室内的设备;

②远程教育资源的整理和应用;

③学会从网上获取信息或获取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④熟练掌握使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课件; ⑤熟练掌握编辑简单的视、音频文件等

2、青年教师起带头作用

青年教师好学上进,派出去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之后进行尝试,及时进行评课,初步成型之后在进行学校展示。其他教师参与进行。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采取实践——反思——实践的方法,稳步推进。

3形成远程资源的运用方法

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并利用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等,我们努力改进课堂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把远程教育资源很好的整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经过多次运用、总结验证,形成了符合我校实

际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创新整合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效果还不明显,我们将激励教师继续努力,提高自身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

作者:依安县三兴镇小学校长肖新文

邮编:161533

邮箱:yaxsxzxx@163

电话:***

6.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篇六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呢?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创设现实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而不是纯粹的从计算到计算。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了不少的办法:或是绘声绘色,或是亦歌亦舞,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等。但这些方法难免容量少,手段单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情景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进入角色快,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处理,具有典型性和理想化的题目模式;而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纷繁复杂的现象,两者截然不同。我们进行的教学改革,正是要求我们从呆板的教科书中走出来,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亲切的生活氛围中进行知识的获取,才更真实,更能理解学以致用,“我需要我要学”。而作为教学主要参与者的教师在理解教材、驾驭教材的同时也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教材资源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信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如:教学《统计》时,事先拍下一段反映校门附近的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作业”、“零花钱”、“吃蔬菜”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像这样,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生活中引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就会学得主动,从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三.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在教学“相遇问题”这课时。多媒体演示: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大卡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甲乙两地相距70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80千米,大卡车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相遇?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了两辆车的行走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线段图的变化,展示了两辆车的行走过程,即形象又具体。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有趣的搭配》时,课前先录制肯德基内热闹的用餐场景,以及丰盛的食物。教师提出为了节约,每人只能选一种汉堡和一种饮料,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在这样熟悉的情境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出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资源探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四.穿越时空,从课内到课外

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教学应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校内校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建立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7.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优势 篇七

根据“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促者, 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者。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 学生还可从其他教学资源 (如图书馆、网上资源等) 获取大量知识。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再现”历史的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网络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 网络可以当作一个虚拟的世界, 对于中学生来说, 有了网络, 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地开展起来。网络让学习面临海量的资料和信息,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历史的丰富性。

自古以来, 人们就认为, 对资料的依赖是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历史是根据史料来说话的, 详尽地占有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每一个历史工作者或学习者都会面临着海量的资料。对于历史学科来说, 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信息技术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 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环境, 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 所有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历史教学中。

一、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 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 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 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 有文字材料, 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 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只要知道它的网址, 就可以随时访问, 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 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 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 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 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 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性。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 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环境和历史学习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成为学生获新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的存在,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 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 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 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 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 利用网络资源, 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应当遵循如下的一些基本的科学性原则。

1.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应该与历史课程标准

的理念和具体目标一致, 体现教学和学习历史新课程的新特点。

2. 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以生为本, 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要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检测练习, 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3. 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 要满足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尽量避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和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还要避免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过高形成的心理压力。

总而言之,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实现了三个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在应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和空间。重新构建学习环境, 推行“以学为主、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 大大地推进了我们的学科教学改革,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的学习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使师生能更自由交流, 学习过程更容易监控;我们的教材能否加以改进以适应整合课程的特点,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使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也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深入研究, 不断加以解决。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改才会不断深入、不断进步。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 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 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环境, 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 所有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

8.浅谈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 历史 手段 互动

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让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多媒体教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加到位。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初中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如果教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既可增强授课的生动感,又容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和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战争全过程,仅仅让他们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战争片段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海战役、平壤战役、与日本签定不平等条约等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同时,借助课件交互功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动态演示历史战争的具体过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过程”时,制作一个Flash课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按钮,战船就会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并且会在每一个重要战场闪烁和模拟爆炸声。这样,真实而动态的演示过程就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战争的具体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描述。这样,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可强化学生思维力度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与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例如,讲述“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概念。

五、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大纲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例如,讲“虎门销烟”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再如,讲授《辉煌的隋唐文化》,利用大量的图片,然后配上音乐和解说词,直观感受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壁画,“雕刻奇伟,冠于一世”,使学生惊叹不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再现日本法西斯的种种兽行,强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激励学生发奋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信息技术手段有形象、直观、生动,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果。

9.浅谈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篇九

张圣国 湖南南省永兴县第三中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及在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于美术学科,已成为各学校领导及美术教师普遍面临及重视的问题。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整合将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 整合 优化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已走进我们的课堂,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地必然性。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已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优势,在美术教学中展现了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等方面的教学优势,体现了现代科技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优化了课堂教学。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呈现信息的方式是以形象为主。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有相同之处。这样看来信息技术能为美术教学所用是必然的。

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美术设计欣赏》,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photoshop软件设计图片,将后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可行性。

在中小学美术《新课标》的学习领域中大多学习内容需要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美术欣赏与评述”需要信息技术的整合。

“美术欣赏与评述”这一学习领域。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上不好欣赏课,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也持不欢迎的态度。而《课程标准》指出:“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从小学到高中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资源地缺乏。

如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课堂效果大为改观。教师只要会电脑,当你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

至于美术欣赏的其他方面,如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在学校里能用极少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图书室。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看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IE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学生并能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这样,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真正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而教师只要引导或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并达到了教学目的。

2、“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也需要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程标准》建议:“对学习领域“设计与应用”。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美术课程中有许多内容,如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等。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比如图案设计。美术课中的工艺课及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加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等,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都非常方便、快捷。例如:指导学生进行邮票设计,让学生把老师提供的几种几何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几种适合图案以及“中国邮政”、面值等字样,进行随意组合就能完成作品,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降低了设计的难度。在观摩学生作品时交互性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再比如说传统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反转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在软件中如果安装了中文美术字库,那么各种字体的选择和使用,对字形进行位移、缩放、拉伸、倾斜、立体化、材质化等编辑处理,自然是得心应手,使人感受到,过去在平面设计中遇到的大量复杂的手写美术字问题,终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电脑美术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

3、“电脑绘画”直接利用了信息技术。

在课堂教学上应用电脑绘画,具有意想不到的优势。电脑绘画中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

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例如:《邮票设计》我提示学生用“flash软件”进行绘画创作。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增强了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优化了美术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CAI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恰恰CAI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优化了课堂教学。

总之,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

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体现了诸多优势。而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影响

1、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由于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所以游戏式的、基于任务的、协作的、个性化的等学习方式越来起多样化。全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于组织,善于引导,要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全个性化地自主学习,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创作。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比如《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教学,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头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珍贵藏品„„然后综合资源,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灯片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资源总和。整合教学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2.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网上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释就众说纷纭,对《蒙娜丽莎》中的模特是谁也有很多种说法。哪个说法正确呢?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课堂。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课堂上不仅要解决学生已有的问题,更要启发学生提出更多、更深刻的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走出课堂。课后,学生还会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向知识的纵深发展。学生只有通过学会综合归纳、概括判断最终得出结论。经过长期这种教学的训练,学生会把这种思维方法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对解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问题大有帮助。

3.整合可能会导致传统美术技法不受重视。

由于美术中的某些课程的作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如“封面设计”,学生可通过Word或画图等软件制作出漂亮的作品,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颜料、画笔等工具,也不需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调色,那么他对颜料的属性可能就不太了解,对颜料调配的方法和技术可能就不熟练。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美术媒介的不熟悉,弱化传统美术技法,像中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有可能被年轻一代所抛弃。因此,并非所有的美术课程都可以和信息技术整合,勉强整合反而会弄巧成拙,如“中国画”的学习,应该沿用毛笔、宣纸这样的工具,以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4.网络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齐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信息来源广泛,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的资源,但其中也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消极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搜索有关维纳斯的图片时,可能会搜索到不健康的网页,学生出于好奇就会浏览其中的内容。这会给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安装网络过滤软件等措施之外,还要加强管理。

总之,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推动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必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理想的认知工具被广泛地应用。教师更多时间是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去选择合适的电教媒体,在课前将各种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加以选择和组合,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方面,学生的信息来源因此是多方面的,信息的

10.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篇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206国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由于农村班级人数少,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

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

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

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创新创业导师总结感想下一篇:尾巴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