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西部散文诗

2024-09-08

眺望西部散文诗(精选14篇)

1.眺望西部散文诗 篇一

散文《眺望童年》

“所有的成年人本来都是儿童,可惜很少有人记得这一点。”这句话是雷昂?维尔特说的,概括得很准确。我想我也不记得曾经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了,那么,让我跟着他后面,走进《小王子》的世界,看能否觅得一些影子。

作者六岁的时候,画过一幅蟒整体图和一幅蟒蛇剖面图,可没有人肯仔细欣赏。换做我,我也不会,女儿把她的漫画临摹本给我看时,我一般是只瞄二眼,假装很惊异:哇,画得这么漂亮!若她多问我两次哪张更好些,我的声音便会按捺不住一下提高八度:爱画就画,问这么多干嘛?罗哩罗嗦的!看,我就如此地没有耐心,跟《小王子》里的成人没有区别。可见,那位飞行员(其实是作者自己)遇到一眼就能看穿蟒蛇肚里藏着大象的小王子(还是作者自己)是多大的奇遇啊。

在朝夕相处的几天里,作者通过绵羊画儿渐渐了解到小王子和他的生活。小王子来自一颗小小的星球,星球上有三个火山口,永远长不高的猴面包树,和一枝娇艳美丽的玫瑰花儿。可玫瑰花老是以她乖戾任性的`撒娇去麻烦小王子,使小王子不胜其烦,这才决定离开家园去做星际旅行的。小王子很伤心。他带着悲愁的心情游历了相邻的六个星球,分别拜访了求人臣服的国王、贪慕虚荣的绅士、萎靡不振的酒鬼、唯利是图的商人、一丝不苟的点灯人和专事著作的地理学家。这些索然无味的成人,让小王子感到很失望,在地理学家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地球上。

“当我的朋友啊,我孤孤单单呀。”小王子站在一座高山之巅大声喊道,可回答他的只有凄凉的回音。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曾在心里说过这样的话,是否每个人都曾在默默无言里寻找,因为,在拥有朋友之前,我们都和小王子一样,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茫然无所适。

文中的第二十一节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节。小王子在沙漠边缘的苹果树下遇到漂亮的狐狸,交谈之下追问“温驯”是什么意思,狐狸说:“温驯意味着建立和谐关系。辟如说,对我而言,你只是一个小男孩,和成千上万的小男孩完全一样。我并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而言,我只是一只狐狸,和成千上万的狐狸没有两样。但是,如果你使我温驯了,我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变得互相依存依恋。那么一来,对我而言,你就是这世上的唯一,而对你而言,我也就是这世上的唯一……”

这段话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深刻哲理:人,不管优劣如何,整体来说,都是平凡的;爱,跟外在条件关系不大,它是两颗心灵共同缔结出的神奇之花。小王子听了,茅塞顿开。狐狸接着说:“我对这一切都感到腻味了,但如果你使得我温驯了,我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变得温暖。……一切将变得妙不可言。不如你驯养我吧?”看,写得太可爱了,他们说着说着话,就变成了好朋友。临别时,狐狸难过地哭了。小王子问:“你这不是得不偿失吗?”“我还是有收获的,因为,我从小麦的金黄色可以感受到美感了。”呵呵,原来美是这样产生的。延伸看来,是否一切艺术之美,都源于心中有爱或者有爱的欲求?

小王子继续往前走,他经过了车来车往的火车板道口,经过了卖生津解渴丸的商贩,这一路的见闻,他讲到飞机在沙漠上降落的第八天,已经全部讲完了。最后,他带着对那枝玫瑰花的牵挂,带着对飞行员的不舍,被银蛇带回了他原来的那颗星球。

小王子真回到了他的星球吗?当然没有,这只是个童话,所有的一切即是那样虚幻又是那样的真实。小王子被巨毒之蛇咬伤后必死无疑,寓意着童心的纯洁脆弱与珍贵。但小王子又没有死,他就非常难得地活在作者的心里和笔下,不信,你认真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感受得到。

我边看边写,《小王子》终于被我翻到了最后一页。回过头一想,忽然觉得作者更多是为大人写的。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描述成年人不明究竟的执著或麻木,比如六个小星球的主人,来往列车上的剩客等等,他们忘了奔波劳碌的初衷。其实我跟大多数人一样,以自以为是的所谓理智面对生活,永远围绕着生计忙碌,贫穷生忧愁,饱暖思那什么欲,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是的,没有什么了。就如狐狸说的,我们从商人手里购买东西,商人是永远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的,所以我们没有朋友。而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有个误解,以为生活的烦恼和痛苦来源于物质的匮乏,于是拼命赚钱,又节节攀比,没有尽头,烦恼也就没有尽头。这样的人生是灰色的人生,跟一棵树有什么区别?树还可以净化空气呢。

成人的思维是童心的杀手。童心,一种先天赋予的纯洁而智慧的心灵,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可惜对它有意识地爱护太少了,以至随着年龄的渐长而渐失。在历史上,很多的中外哲人都在研究人生的意义,如果人生真有与其它物体不同意义的话,我认为答案应该在童心里,那就是一个字:爱。

《小王子》就是这样一本写爱之重要性的书。它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语言富有童趣,值得好好一读。读罢,让我们去回想那遥远的童年,让我们的心灵在遐思中回到小时候吧。

2.眺望西部散文诗 篇二

开幕式上,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主席刘志成充分肯定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为中国散文做出的贡献,并對广大作者的创作提出了希望。举行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神舟文学艺术院成立仪式,选举了领导机构。同时还举行了著名作家,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内蒙古作协副主席张继炼先生师徒结对文学传承项目签约仪式。

简短的开幕式后,与会散文名家王剑冰、张继炼等人就西部散文创作状态、创作的现状进行了授课。与会作者普遍认为,西部散文从来不是狭隘的、封闭的,有它文化审美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价值取向。西部散文除了独特的地域特征,更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特征,作品中张扬着原始的自然生命力,不屈的生命激情,雄阔、凝沉的意象。举办这届散文节,意在建立一个交流、采风、合作的平台,激励广大作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3.西部风沙散文 篇三

西部,野性的视线一无遮拦,眸子里满是沙漠波动的曲线;每天,这里只有漠风在不停地吹着沙砾,风沙在自由无羁无绊地放荡。

气流托着苍鹰,在沙的浑黄中,展翅拍天搏击长空。敦煌画廊里,承载着大漠人多少年代飞天的梦想。

漠海总在诵读一部发黄的诗卷,一日复一日地诵读,不停地用风的指头来翻;已把装订线给翻烂,那一处带黄刺的诗笺,散落于漠海,化作飞舞的.黄沙翩翩。

萧瑟的红柳、胡杨、沙枣,也正抗拒风沙的摧残,总是露出一张严肃的脸;那海市蜃楼的虚幻,也很难露面。这里是风沙的世界,风沙漫卷着死亡,这里被称为“死亡之海”。

一丛绿草也能点亮漠海的苍茫,

一滴水珠也能润湿漠海的希望,

一缕春风也能吹绿漠海的宕荒,

一场春雨也能浇出诗人词句的悲怆。

那飏着千万年沙尘的意境,叩响千万年守望浑黄的苍凉;那万世不竭的商旅,一直在丝绸之路上跋涉,只能在苦涩的风沙里流浪。

你持经颂圣,用风刀、雪锤为器,以流浪情怀为歌,以时间之柄为法,唤出了落霞孤鹜。

我席地而坐,用红柳、胡杨为柴,以敦煌崖洞为炉,以黄河津渡为鼎,炊熟了大漠孤烟。

此刻,天地默不作声,只有我的激情,孤独而澎湃。

请漠漠瀚海、茫茫风沙作证:

是苍鹰就要搏击长空,是种子就要萌发激情,是火焰就要点亮苍茫,是水滴就要浇绿希望。每一片叶子都有战斗情愫,每一个细胞都坚韧不拔。

绿洲中没有金子,但只要播下渴望,沙漠中没有水,但沙漠却是河流的故乡。西部的风沙再烈,而人类反抗命运的力量万世不竭。

4.写在奈曼西部散文鉴赏 篇四

金秋时节,走进以怪柳和麦饭石文明的奈曼西部,发现这块土地上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文明古迹,如画山河。“十个全覆盖”与古老文明相互碰撞,交相辉映,使这块土地越发显得魅力十足,光芒四射,光彩照人了。行走其间,无不让人欢欣鼓舞,深深陶醉于奈曼西部,科尔沁草原上一道浓墨重彩的画廊之中的快感,采撷其中几片以飨读者。

土城子

一方夯土墙,你将燕国围在里面,三千年没有走出去,使我有幸隔着时间、空间的界限走进你—燕国,听见燕国人谈笑声,车水马龙声,还有整座城市的躁动声了。那是来自三千年前的声音呢,让我听着心里痒痒的,有一种说不出穿越的痛快。

谁能想到啊,一座土围墙竟走过了三千年!三千年不塌,三千年不垮,三千年不倒,三千年仍然矗立在原来的地方一动不动。

三千年啊,三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剥蚀,三千年曾让多少生命消隐,而土城子还依然矗立着。尽管城墙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威严,高拔与雄伟,也没有当初的样子,只剩下一道土愣子,上面长满了枯草,经风一吹,发出嘤嘤嗡嗡的声音。那原本威风八面的南北城门和那孤高独傲的城门楼,以及森严壁垒,大门紧闭,让人发憷、发呆、发傻的威武也早已经不见踪影,全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剩下的只是一道豁口,留下城里人走散的茫然久久于怀,让人不觉感叹三千年岁月匆匆,感慨三千年生命的脆弱,那老城的土城墙还没有消失,那些城里的人们却不知去到何方了。

走在土城墙上,我听着牤牛河的流水声,感叹着光阴。看着周边的村子,细数着村名,追问南来北往的人们,哪个可曾是来自燕国的子孙,他(她)们是什么样,有何特征,她们可曾有自己远祖的信息么,家里可有传自燕国的宝贝?。

然而,转瞬又想,眼前老祖宗留下的土城子城墙不就足够了吗。也许我们不曾感觉,可是我们此时踩在燕国的土地上,已与燕国人一道漫步在城中,麽肩接從,甚至感觉到彼此的鼻息,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别的什么呢?。

沙日浩来村的一座老碾坊

推开房门时,仿佛打开时光隧道,我看到石碾还在吱吱扭扭的转动,那拉碾子的毛驴还在转,扎着绿方头巾女人正在磨米磨面。恍惚间,我看到千万村庄的碾房,千千万万女人们在碾米碾面的浩大场面,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那个时代,我有些心疼。

沙日浩来村的一座碾坊啊,你是小村一部凝缩的`历史,你为小村人留下了一段久远的岁月,让我得以徜徉在历史长河中,感叹岁月的匆匆,感叹人生的短暂,更让我发狠,发奋,“坚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尺”。

沙日浩来村一座老碾坊,一台老石碾啊。从你每一次转动里让我看到昨天正在眼前展开,如诗如画,从中找寻到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和我们走过的人生,我的心又一次被震撼了。

嘎拉森营子祭祀大榆树仪式

嘎拉森人跪伏在大榆树下三拜九叩,从那虔诚的背影里我看到祖先的影子。一万年的人生,一万年不曾改变的人心,皆是祈福风调雨顺,子嗣康安!。

祭上头羊,祭上最好的礼品。这是嘎拉森人千年的传承,千古不变,表现就是一个字“诚”,是对未知世界“神灵”,依我看其实更像是对自己心中寄予的理想的恭敬,只不过是假借了另外一种形式,或托物,促使自己心灵永不摇摆,一直坚持信仰到底。

嘎拉森营子的祭火啊,如今在我眼前已经渐离渐远,可那火焰的温度依然烘烤着我的内心,让我从梦里几次三番的醒来,朝着小村的方向张望,并期待着这个有期待的村子一定会迎来丰收的年景。

友爱村的老土房

“友爱人称自己老土房为民俗馆,依我看它是挂在“十个全覆盖”画廊里的老摆设,是收藏家掏的无价之宝“。

老土屋,堆集在友爱村的后院里,修整一新,俨然是干净素朴的老人在那里休歇着,

对着前院红火火的砖瓦屋,慈眉善目一脸的笑模样。

老土屋是笑着看小村实现“十个全覆盖”,看那一条条板油路是如何铺进村,看那亮丽的广场上村民们是怎样变着花样跳广场舞的。你看老土屋也想跳了,那屋沿下细眯的小眼睛紧盯不放,目不转睛了。

村民说:老土屋是村支书把他们留在那里的,村支书是她的儿子,他要孝敬她一辈子。

来过小村的人都夸,老土屋留得好,它是人类走出洞穴,在地面第一次建起的家啊,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是建筑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留下老土屋就留下一份记忆、留下了根。

牤牛河

山高的黄土梁都给你流成沟,曲里拐弯的梁上走,去你要去的地方,站在你的岸畔,听你的水声、涛声,读出了你的宁劲,你的牛劲。

牤牛河,百折不挠的河,牛气冲天的河哦。

你是为这方土地才来的河,该叫你一声天河了。披肝沥胆,我又該称你是奈曼西部的血脉河了。有你吹古拉朽,万劫不悔,披荆斩棘,把水输送到每一处需要的地方,才有老土城的生命,有这片铁打一样黄黏土地焕发勃勃生机,有了绿色,有了花鸟虫鱼,有了遍地葱茏茂盛,才有了这方水土上父老乡亲美好富足的生活。

牤牛河,你又是如此这般的含蓄。我曾沿村逐路找寻你的影子,可你却总拒我于迟尺之间,不肯露面,犹如害羞的少女,躲躲藏藏,一会闪躲在山梁,一会闪躲于沟谷,只有摄人魂魄的细语跳过大川飞过山梁,于耳边萦绕,让我心里酥酥的,愈发急着想看你的庐山真面目了。

牤牛河,百姓最感恩的河哦。夸奖你披星戴月,不辞辛劳的奉献精神,骄傲于你与奈曼西部人不离不弃,而我赞美你的依然还是牤牛的韧性,为了奈曼西部满山绿色,你遇山开山,遇岭开岭,于是让我看到了七沟八梁,我看到了沟中的灿灿流水,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也看到了啊,奈曼西部人的希望。

5.拨开琐碎,眺望桃源 篇五

上班在办公室织毛衣的女人不知道上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做的女人让人看着不重视自己的职业,也就没有了上升的空间。

叶建华受过高等教育,她是被琐事累垮了的一个女人。她毕业的时候,正流行织毛衣,单位上分了几斤毛线,她就给丈夫织了一件毛衣,也给自己织了一件毛衣。她妈妈也是没有胸怀的人,见了叶建华织的毛衣,可高兴了,说她也喜欢穿手工织的毛衣。织毛衣可不是叶建华的长项,她累得胳膊酸疼。可为了取悦母亲,怕母亲说自己不孝,她去商店买毛线来给母亲织了件毛衣。

叶建华都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真正的需求和乐趣是什么。

她周围都是些算计小事的人。叶建华的妈妈又让她给弟妹织毛衣。叶建华的业余时间全用来织毛衣。

最好的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在一针一线中流走了,她的业务没有长进,眼界不开阔。在办公室里,她也没有学会做工作上的事,她成了收发员。来了文件,她收下,帮助别人复印文件,分发一下报纸,争着抢着拖地,去提开水帮助办公室里的人倒水泡茶。这样的活谁都能干,但因此占用了大量时间,把自己该做的事放在一边。让她写个总结,她不了解业务,写不出来。她虽然有学历,但是没有发展出业务工作能力来。她的上司说她虽然人不错,但就是不懂业务。

她主动帮着出差的同事接送孩子,哄人家的孩子玩,并没有人真正感激她,可她却认为是在帮助别人。

当竞争上岗时,没有人帮助她说话,被她帮助接送过孩子的同事说她:“叶建华,她会做什么,也就只配回家看孩子。”

她成了第一批下岗的人员。

还有一种人,自觉自愿地把小事看成要事。

汪蕾家的锅与别人家的锅不一样,锅的外面洗得和里面一样干净。她妈妈看到地上有一根头发,都让她捡起来放到垃圾袋里。

汪蕾与她妈妈一样要求自己的丈夫。谈恋爱时,丈夫顺从她,可是结婚后,无论丈夫如何竭尽全力地付出,都得不到赞赏,这让丈夫迅速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

有一次,孩子半夜尿了床,她起床给孩子换上床单,把床单洗干净才上床睡觉,弄得自己很累。

她也像妈妈当年要求自己一样要求孩子,写字台上不能留一张纸。孩子做作业就会把写字台弄乱,孩子就用大量的时间来收拾桌子。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玩的时间被挤占,就不愿意写作业了。

6.眺望造句 篇六

1、我站在高山上,眺望远方。

2、夕阳下我向你眺望,你带着流水的悲伤。

3、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

4、一节课上完了,我眺望远处,让眼睛休息一会。

5、站在湖边眺望,波光明灭使人生许多感慨。

6、我一步步地迈上这座高塔,当我踏上最高一级台阶时,我向远处眺望,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7、站在楼上,眺望远方,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青山。

8、我站在远处的大山上,向下眺望,哇!真美呀!

9、秋天,往山野眺望,一片金黄,层林尽染。

10、我站在楼顶四处眺望,远处的景色很美,我看得入了迷。

11、我们站了一个多小时,甲板上来了更多的人,和男孩一起眺望远方。

12、珠海与澳门陆地相连,与香港隔海眺望。

13、中秋佳节,很多人凭栏眺望,()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14、他们静静地坐在一起,眺望着宁静的山谷。

15、站在新学期的大门前眺望未来。

16、我眯起双眸向东眺望,几座古老的城墙和白塔隐隐约约现着模糊的轮廓。

17、眺望长江的诗句有很多,现给你推荐几首,希望你能喜欢。

7.眺望优秀作文 篇七

大家摒气凝神的看着,心情由好奇转成紧张,最后高兴地欢呼雀跃。随着钓上的鱼数量的增多,人们的欢呼声也随之高了起来。

而我赤着脚漫步在海边的沙滩上。柔软的沙子没有任何的杂物,抓起一把沙子,便会从指尖缓缓的漏过。聆听着大海蓝色的声音,令人心中汹涌澎湃。任海水冲击着我的双脚,我却一直眺望着远方……

远方的海,是那么的平静、安详,像熟睡的婴儿,寂静的连不小心掉落的东西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令人不忍心打破这份宁静。近处的海,却是那么的波涛汹涌、澎湃,掘起那朵朵的浪花,欢腾着、咆哮着。

大海有着不同的样子,像是京剧里的变脸一样,拥有着一张又一张不同的脸孔,是那么的变幻莫测。大海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大海,同样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悲欢离合,有着不同的面孔。

我踏着浪花眺望远方,此时此刻,夕阳已经染红了天空,大海也是如此的美丽。诗词里读过的“半江瑟瑟半江红”,说的就是此刻的景色吧!

8.眺望2013:春播秋收 篇八

但是,这“果实”也许并不是真的要等到秋天才“收”,也许今年两会就要“收割”。不过,不管怎么样,我们今年都还是有“好果子”吃的,希望今年春节,大家也都能过个好年吧。

回顾2011、2012年,这2年的股市行情,对于长期奋战和投资在一线股市的我们来说,这2年实在是太惨了。有多少股民因不堪熊市的折磨,从而销户退出股市?有多少股民的家庭,因为A股的熊市,从而变得“支离破碎”?由此看来,股市,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呆的地方。但是,股市就像赌场一样,从来不缺乏参与者,倒下一批,就会又“补充”站上来一批。因此,对于未来的股市,我们还是真心希望管理层能管理好一点,能多让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不要发生。能尽量不要让那么多垃圾公司上市“圈钱”。股市,不是慈善机构,不是给谁圈钱的,而是集融资和投资功能的场所,更是要指导社会进行正确、科学的社会资源分配和投资的场所。

同时,临近年底,我们也看到众多券商关于2013年的投资策略报告,我想,对于这些报告,大家还是谨慎看待为好。纵观这么多年的券商年底策略报告,每一次展望新的一年市场走势,总体上的错误率都还在80%以上,我想,这样的研究报告就没有什么参考意义了,说不定还会误导大家呢。

笔者一般不写年度策略研究报告,而更多的是转向以每周的市场分析去指导大家,同时让大家对市场的板块热点和投资策略,有更进一步的细化操作。因此,针对2013年的A股走势,笔者就不去预测什么了,而且我想,预测更多的是一种猜测,所以没必要去猜,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什么叫“趋势为王,顺势而为”就足够了。

对于2013年,我现在想说的是,股市行情从1949建国底(也有叫“解放底”的)以来的逼空,从去年12月份的提前启动“春季攻势”,这波反弹行情起码也能维持到今年3月底,也就是两会前后,而至于市场能不能反转成为大牛市,我想,这还需要时间继续去观察,我们暂时还不能贸然下定论,而已经下定论了的,那肯定是猜的。猜的,基本上就是凭借一种大概率事件,本着“有杀错不放过”的策略,宁愿错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那有些人肯定是会赌一把,去猜“大牛市”到来呗。对了,就“名利双收”;错了,那无非不就是让人骂骂就过去了。

不过,我是不会去做这种“算命先生”的事情的。而我从技术分析上看来,大盘目前也是处于“绝对安全”的做多状态,大盘的10周线走好了,而30日均线也即将金叉60日均线,目前市场是处于一种“送钱行情”当中。但是,这种状况,估计到了今年的1月份之后,将会开始有所改变,毕竟市场已经反弹逼空了一个月了,所有的个股都已涨了20%左右,而1月份剩下的则是一些个股的补涨机会,而涨幅相对略高的如金融、地产、水泥建材、汽车家电等,基本要出现高位震荡调整了。而且,市场的调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高位震荡调整,另外一种则是下跌调整,所以,大家没有必要一听到调整就以为是下跌,而不是认为高位震荡也是一种调整,这是一种错误的潜意识。

从板块投资上来看,笔者倾向于之前一直跟大家稳健推荐的高铁、水泥、建材、资源、军工、黄金股等,这是基本上围绕着“城镇化”去做文章的,也是本轮行情的主线和“兴奋点”。希望大家后期的投资方向,能够继续按照主线行情去布局,而想激进的、想获得更高超额收益的,则不如去找一些题材股、摘帽概念股、垃圾股等炒作,那些是游资最喜欢干的事情了。当然,这也是属于“赌一把”的策略了。

9.眺望的作文 篇九

在十岁的花季里,淋着丝丝细雨。朦胧中,眺望着我的未来。

其实自己什么都没有,也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每天都在题海中徘徊,只是为了寻一个美好的归宿,一个精彩的明天。忙忙碌碌的初三,日子飞一般地过……同林的鸟,我亲爱的同学们,迟早有一天都要安天命,各奔前程。

越来越迷茫。

又一次在书堆里瞅着了。明明自我感觉只有那么短短的一秒钟。父亲的推门而入惊醒了我,并让我明白分针又走完了两圈了。

二十三点零七分。

揉着惺忪的睡眼,懊恼不已。还有那么多的作业,还是明天课堂上要讲的“硬指标”,我怎么可以睡着呢?

可日子还是要过,不能因为这两小时而打乱。操起笔,像秒针那样“嘀嘀嗒嗒”地工作。

“那么晚了,先睡吧!”父亲敲了敲房门。

我很不耐烦:“作业都没好呢!睡什么呀?”

“要不我替你下碗面条吧!”

“哎呀,别吵!我不饿!”

房门外的`声响戛然而止……

过了很久很久,夜早已深了。四邻里的宁静让我意识到,肚子早已不争气地“闹空城”了。

“唉,喝杯热开水就好好睡觉吧!煮夜宵多麻烦呀!”我心里话也不舒坦。

这时,我认为早已进入梦乡的父亲又“光临”了我的“猪窝”。看得出来,他也很憔悴。

“要不我替你下碗面条吧!”

我本想点头,可又一想,他也许比我还累呢!可看到他眼里流露的期盼,我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热气腾腾的面,引得我止不住的打喷嚏。这是我小时候最爱的面条,他还记得呢!童年的味道一阵又一阵地涌来……

其实自己什么都有,偏偏失去了那颗爱憧憬未来的童心。

10.眺望远方高中作文 篇十

他穿着一件沉重的军大衣,那大衣的军绿仿佛在风雪中吐着生机,双肩上的积雪已经与耳朵齐高,双腿淹没在厚厚的积雪中。他的身旁是一个石碑,矗立在冰天雪地中,标志着中国的`领土,士兵站得仿佛比它更笔直。往远一点看,洁白的雪花被怒号的烈风吹起,他仰起头,在风雪中向更高更远处眺望,用目光守护着祖国的壮美河山。

他转动麻木的身体,朝另一个地方眺望,心突然“咚”了一下,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陷入了暖暖的思念。家里面的弟弟妹妹一大早就跑出了家,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跑到街上买零食买鞭炮,老父亲买来新对联,拿来浆糊抬来竹梯,给大门贴上喜庆的色彩。妈妈奶奶一边聊家常,一边包饺子,热气腾腾的锅里飘来白菜猪肉饺子的味道。鞭炮放完了,对联贴好了,饺子煮成了,一家人坐成一圈吃着饺子,迎接新年的到来。

他定了定神,万般不舍的从思念中脱离出来,继续远眺,那是部队的方向,战友们在训练,每天高强度的训练已是家常便饭,虽然又苦又累,但大家没有抱怨,因为这是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再苦再累也值了!

战士远眺的不止是中国的边关、领土,更是中国的和谐和富强!

11.鸭绿江口 眺望黄海 篇十一

中国与朝鲜两国共同确定的鸭绿江汇入黄海时的江海分界线界碑就立在繁忙的大东港码头。它的正反两面分别用中文和朝鲜文写着“江海分界线碑”,并标明是三号界碑。一号和二号碑,都立在对岸的朝鲜。

位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的黄海,东西宽约300海里,最窄处104海里,南北长约470海里,面积38万平方公里。中国与朝鲜、韩国在黄海海域不存在岛屿领土主权争端,但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朝、中韩间存在如何划分黄海海域的问题。

中朝两国既陆地相接,又沿黄海海岸相邻和相向。两国当年在确定鸭绿江口的江海分界线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现代海洋法律制度尚未诞生,两国只是确定了从江海分界线至北纬39度30分之间的海域分界线,而北纬39度30分以南的黄海海域则没有划分。

自1997年起,中朝两国外交事务当局间建立了海洋法非正式磋商机制,至2000年,中朝共举行了四轮海洋法非正式磋商、两轮海域划界事务级和渔业问题专家级磋商,主要就划界及渔业问题交换意见。中方主张公平原则,考虑所有相关因素划定中朝海域界限;朝方则坚持以“海域半分原则”划界,并先后非正式提出“纬度等分线”等具体主张。2005年7月,两国决定本着诚挚互信、友好合作、互谅互让的精神,在北黄海尚未划界的情况下,先探讨共同开发海洋石油资源。2005年12月,《中朝政府间关于海上共同开发石油的协定》在北京签署,双方承诺将本着“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来落实该协定。该协定的签署和落实也是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取得的重要实质性成果。

中国与韩国隔黄海相望,两国在1996年举行了两次海洋法非正式磋商,自1997年起举行海洋法正式磋商,至今已举行14轮海洋法正式磋商。在历次磋商中,双方就海域划界的对象水域、划界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全面阐述了各自立场。双方在划界原则等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中方主张依据公平原则,考虑到所有特殊情况和相关因素,取得公平合理的划界结果。韩方主张以中间线进行划界。作为划界前的临时安排,2000年8月,两国签署《中韩渔业协定》,以确保在完成海域划界前妥善处理两国在黄海的渔业纠纷,维护正常有序的渔业关系。

2008年8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韩,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尽早解决中韩海域划界问题对于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将加快协商两国在黄海的海域划界问题。

但在黄海,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中朝、中韩之间的海洋划界问题,而是朝韩之间的海域分界线问题。

由于黄海位于朝鲜半岛的西侧,朝、韩两国称黄海为西海。近年来,两国之间的所谓“西海冲突”频频发生,吸引了东北亚乃至全球的目光。

众所周知,50多年前发生的朝鲜战争以1953年7月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而告终。该协定明确规定朝鲜半岛上的军事分界线沿“三八线”(北纬38度)为界,分隔开朝韩两国。而在黄海上,该停战协定仅规定将原黄海道与京畿道道界以北及以西的白翎岛、大青岛、小青岛、延坪岛和隅岛划归“联合国军”控制(这些岛屿被统称为“西海五岛”),未涉及朝韩在黄海海域的划分方法。但在《停战协定》签订几个月之后,美韩单方面沿“西海五岛”划定了一条约278千米长的“北方限界线”作为美韩在黄海的海上控制线。

对于这条由韩美单方面划定的“北方限界线”,朝鲜一直不予承认。针锋相对,朝鲜于1976年也自行划定了一条“南方警戒线”。1999年9月,朝鲜方面重申了其西部海域的军事控制范围,并划出了“朝鲜西海海上军事分界线”。该线是原黄海道与京畿道陆上分界线的海上延长线。除“西海五岛”属于韩方,并留有狭长水道外,其他以北部分均属于朝方。朝鲜方面再次强调美韩单方面主张的“北方限界线”无效。

美韩针锋相对不予承认。韩国方面坚持认为,“北方限界线”就是韩朝在黄海的军事分界线。

12.感受寒冷,眺望极光 篇十二

感受寒冷,眺望极光

文/浙江一考生

如今,我依然夜夜伏案,茶水是半凉的,秒针在耳旁安静地跳跃。我的心,一如桌旁整齐叠放的白色试卷,一样平静,一样坚忍。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忘却脚下的荆棘吧。经受了寒冷,才能眺望最美的极光。

梦想,就像那盛放的向日葵。你听见芒克的话了吗?他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攥得出血来!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说如果你选择梦想,那就要受得住五年甚至十年的寂寞,而二十年以后你为之坚守的梦想才能结出果实。

只是,随波逐流可不可以也算一种梦想呢?窗外是居民区的楼。我做数学题的时候,天还是亮的,写完语文再一抬头,天已沉得入眠。日复一日,我看着天一点点暗下去,灯一盏盏亮起来;日复一日,无穷的试卷,无穷的竞争。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话:“那窗外行进着的夜,那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周遭寂静,只有“沙沙”的笔声,远处传来一声猫叫。

有时我会想起曾经一起奋笔疾书的同学,有的出了国,有的走了艺兼文的道路,只有我,还走在这条“俗不可耐”的路上,做着“随波逐流”的事,等待着用脑袋去撞破我的宿命。众人谓我随波逐流,他们只是不懂我内心的坚守是必须要靠这条独木桥来完成的,我希望我的人生更完整,并且,熠熠生辉。

每次听到李健唱“不能太强求,不能太自由,随波逐流”时,我总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在那个瞬间我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在这俗世中奔走的每一个人。

在无尽的宇宙洪流中,我们都被裹挟着走。然而最伟大的梦想者,在这破碎的世界中,在这生活的`废墟中,看到了可以坚持的东西。所以卡夫卡说:“我等待,我观看。”

“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于忍受中。”要沉得下心,要耐得住寂寞,要在无风的海上找到慰藉,要在无尽的失望中找到希望,找到那个真正的自我,并且坚守一生。

我看到许多人:姜太公、史铁生、三毛、鲁迅

我看见那个在世界之巅、在雪山的最高峰向下俯瞰的人,他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天地浩大,他说:“感受寒冷,眺望极光。”

我懂的。

于是如今,我依然夜夜伏案,在这世界的某一隅,静静绽放我未盛开的梦想。

文章立意高远,从题目的“感受寒冷,眺望极光”到文章后半部分的“要沉得下心,要耐得住寂寞”,作者顺向立意,肯定“坚持梦想”,并深入挖掘,从小处着笔,层层深入,在人生寻常处露出真情实感。材料丰赡,有对名言的恰切解析,也有对自我心路历程的梳理与引领,详略适当,不入俗构。全文结构完整,收放自如,文笔娴熟,对文字的温度与分寸掌控妥帖。

13.初三作文眺望 篇十三

没想到一场模型制作比赛的结果。一些笨手笨脚的学生做的模型远远超过了我,但他们做的模型不得不让我吃惊。这次比赛,老师曾经让几个同学一起做,但我固执地认为我的手很好,不想和别人合作。我自己用彩纸做了一个小花篮。当然一个人的速度还不如一大群人。我只是匆匆忙忙地完成了这个花篮,一点也不精致,只是“仿佛是”。看看牙签做的小房子,和我的花篮很不一样。那些“笨手笨脚”的学生就是这么做的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不得不用谎言安慰自己,“他们不是自己做的”,但事实打破了这些谎言。是的,他们为什么不能?我记忆的大门突然打开,他们努力的一幕幕浮现在我脑海。刚开始制作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很努力。大家做的事情很简单:糊胶水,一个人放几根牙签,然后拉直,打好基础。这么多东西,也不过十分钟,被整齐有序的做成一个精致的小木屋。他们取长补短,共同努力,然后把这个一等奖送给大家。“荡,唰,唰,”在名单的最后一页,我终于在最后一排找到了自己卑微的名字。有那么一瞬间,我抬不起头来,热泪盈眶,仿佛在失败的深谷里徘徊了许久。

在家里,我眺望着森林,努里的每一棵树都在生长,一起汲取着明媚的阳光。没有人鹤立鸡群,无忧无虑的从上面拿走阳光,嘲笑自己辛苦的同伴,不屑一顾,自以为是,实际上在退步。这样的树最终会倒向最深的峡谷,很难再爬起来。只有当他们一起前进时,他们也会在同龄人的帮助下一起朝着太阳成长。

眺望森林,想到失礼的地方,我真的会失败,再也爬不起来吗?没有!也许我会继续“孤注一掷”地“靠自己”,摔得更惨。但是,如果正在向上爬的同学把我拉出来,一定会走出失败的深渊。

14.玉梯上的眺望 篇十四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推重“成熟的”中文诗思考。这听起来有些可笑,这么多中文诗人,写了这么久(我们中不少人,早可以用“写了一辈子”之类吓人说法了),而“成熟”一词,竟如此姗姗来迟?!可惜,这是事实。当代中文诗起点之低,几乎像一种命运。“语龄”刚满一世纪的白话文,让我们既披不上古典那张虎皮,又隔绝开西方的海市蜃楼。从创作到思想,只用得上一个动词:摸——摸索我们自己的成熟之路。犹如,当年我站在临潼兵马俑坑边,俯瞰那个近在咫尺、却又被忽略千载的地下世界,一个句子,跳入我头脑、而后跳入长诗《与死亡对称》:“把手伸进土摸死亡。”这里的成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既是诗的,更是人的。人领悟诗,诗完成人。职是之故,中国现实的艰难、文化的复杂,不仅不负面,反而正是对人对诗的必要历练。不仅不“漫长”,反而经常太快太匆促,无数的“凌波步”,总是轻功有余捷径有余,宣言口号有余,却来不及沉淀镌刻成作品。于是,我们年复一年,品尝“不成熟”的青涩:挣脱“文革”宣传的朦胧诗,用意象点缀社会批判,仍一派幼稚和浪漫。引发轩然大波的“三个崛起”,与其说是诗学之争,不如说是不彻底的社会观念之争。上世纪八十年代层出不穷的“诗歌群体”,对运动的嗜好远胜过写作,那冗长的青春期,几乎成了中文诗的不治之症。九十年代末,一场“民间”和“知识分子”的辩论,喧嚣而语焉不详,但如果把“中年”一词换成“成熟”,那对自觉的“个体诗学”的呼唤会清晰得多。从那至今,权/利夹击下,诗人落回孤独的实处,这本该是真正的开始,但更触目的,是中文诗思想的弱化。一个“伪学”盛世的有机部分:从无视自身困境的“伪人生”,到等同无聊装饰的“伪文学”,关起门来、总不缺团伙式的“伪价值”,在互相吹捧中沾沾自喜……太低的起点,被后天的发育不良变得更低。突然,朦胧诗人们已白发苍苍,“后朦胧”们近乎知天命,连“七零后”也开始老了,当我们翻看手里挥舞了太久的那几首诗,心里可能泛起一个疑问:这辈子,值吗?

我不想给秦晓宇套上“某某代”的称呼。一个特立独行者,不会类同于批量生产的一代人。相反,他的思想,得滋养每一代。我们的初次见面,铆定于林立的啤酒瓶和一本《七零诗话》。后者更鲜明有趣得多。因为“诗人”太多了,而敢把自己定位为诗歌批评家的人很少,拿出第一本论著,就直接冠以古称“诗话”的人,我此前从没见过。我的神经,被“诗话”一词触动,因为那远不止一个古意盎然的标题,甚至不只是中国“传统的”诗论形式。它有意思,是因为特定的形式能包含特定的思想。我面前这个人,肯定仔细思考过“怎么写”,而不仅把一些想法塞进散漫的文字了事。这个感觉,完全被阅读《七零诗话》所印证。一如古典诗话,这本书也由大量片断拼贴而成:诗人趣闻、诗作撷英、古典佳话、舶来思绪、他人之讽议、一己之心得,以至貌似离题的随想漫笔等等,材料从记实到思辨到想象,性质决然不同,却又统一于书写的文学风格。正是我强调过的独特“散文”风格,一种仅存于中文里的传统(见拙文《散文断想》)。“七零”既是他出生的年代,更是一个回溯的角度,让他检视“当代中文诗”招牌下的杂交奇观。我们怀有它们全部,却又不同于其中任何一个。由是,我们的原创性,也是一种不得不。我说过,“当代中文诗”的特征,在其观念性和实验性,因为,它没法因袭任何现成观念,也只能用每一行诗实验存在的可能。我们的尴尬和机遇都在这里。从《七零诗话》起,秦晓宇的一系列精彩文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注意。对我(我的诗!)来说,更堪称期待已久、终逢知己!他的蒙古大漠生长背景,他理工科学历包含的求“真”执念,他广博的古典学识和化古铄今的能力,他对西方诗学的深入和对自身创造性的自觉,在在成为一种标志:当代中文诗,终于有可能突破过去零积累、甚至负积累的窘境,进入正积累的阶段了。我很高兴,这变化不曾减少思想深度,相反,得之于在深度中的会合。

秦晓宇自己的《序序》,已经提到了他写作此六篇大文的缘起。这组文章,是首次对当代中文诗歌的系统研究。它们既是应邀之作,更有其生而逢时的必然性。因为,编辑诗选《玉梯》的初衷,本来就是用冷却下来的目光,审视过去三十年的作品,剥去种种附加值,辨认诗作的真实质地。选择本身就在确立标准。这部诗选,既是一次大扫除,还给我们的创作一个本来面目,又是一次“末日审判”,只允许古今中外的杰作坐在裁判席上。它将用英文出版,其意义,也在于廓清此前若干“当代中文诗选”的粗陋,那些人云亦云“挑选”的原作,那些无须费力就做完的“翻译”,方便了编者,却毁了中文诗的信誉。不,《玉梯》必须吻合当代中文诗的价值,非但如此,它本身也该是一部“极端之作”!就是说,它要比作品走得更远,去“打开”诗人和读者的视野。其方式,就是结构上那个独创:全部入选作品,按六种不同诗体分类。其中,抒情诗是中文诗的最长项;叙事诗堪称最短项;组诗,必须有清晰的结构;新古典诗,一个折磨现代中文诗人的独特噩梦;实验诗,汉字的观念艺术;长诗,曲折地回溯源头(《屈源》)。由是,每个诗人有多少个创作侧面、每个侧面的“完成度”如何也清晰了。这仅是归纳,抑或更在提醒?诗人,反省你自己!从一开始,我就希望这部书能勾勒出一张当代中国的“思想地图”,但这企图,只有当落实为晓宇的“组文”(又一个独创!)時,我才意识到,这“思想”二字的分量有多大;环顾世界,它多么独一无二!它是“叙”,也是“论”。我能感到,思想怎样从命题开始,越来越独立发育,直到突破原定的“序言”概念,长成一本任何诗选都不可能容纳的著作。(诗选的同名孪生兄弟!)但,对诗歌而言,这充分的思想何其必要!形象地说,《玉梯》上眺望到的诗歌风景,获得的不是一本导游手册,而是一部透视地层的地理学。通过它们,个案被剖析,整体被把握,当代内涵,呈现出考古学的丰富。我很清楚,“活儿”的难度决定了,没有外人能完成它,只有我们自己做这件事。它,就,是,中,文,诗,的,自,觉。我喜出望外,仅凭招魂般招来这个收获,《玉梯》也成功了!

我在本文开端提到,“像陈寅恪那样研究,像爱因斯坦那样思想”,这组文章,是对那呼吁迄今为止的最佳回应。这里的标准很清楚:专业性和思想性。秦晓宇的“绝活儿”,可以概括成三点:细读,博考,深思。专业性,首先体现于对文本的细读和理解“互文”重要性的博考,一架仪器般的精微观察,加上全方位的智能联想、触类旁通,其结果,常常令被阅读的诗人拍案称奇。例如在讨论实验诗的《璇矶》中,他挑出我的《同心圆》第五环(这首长诗的压轴部分),把我从“诗”字拆解开的言、土、寸,破译成“词与物、言说与不可言说的问题”(言),“汉语里本来就有根之意”(土),“竟然成为一种微妙的、与内心或时间有关的单位”(寸)。且在引用大量与“寸”相连的古典诗句后,结合我“寸”诗里隐隐渗透的《长恨歌》,一举点破“再长的恨与歌,都在寸心之内”。这学问真做得有点儿北京人说的“寸劲”了!是我还是他?或者诗与评一起,从“宛转蛾眉”引申出“挽歌/的挽”、“婉转/的婉”、“宛如的/宛”,犹如一个延长音,“宛”然贯穿起那些同样被一条白绫勒断的句子(“脖子美如一个断句”),连死也如此娇艳的语言,遗下一摊摊空白的血痕。那么,是唐明皇、杨炼,或秦晓宇在听“铃”——听“零”?零声叮叮,断肠人都是领悟“消失就是思想”那人?我无意在此培养读者的懒惰,他们该自己去品尝这艺术的盛宴。我想指出的,是秦晓宇的研究方式,在“神似”意义上创造性转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主义批评传统。请注意,不仅“形式”,而且“主义”!这肯定句,是不是对胡先生“问题/主义”两分法的微微否决?这里的“陈寅恪那样研究”,可以落实到以下各层面:一、文字层面,让我们尽享“训诂”之美,深究诗句的“用字”,详查字的构成、字源学的出处,从而推进和逼近它此处的用法。二、文本关联层面,衔接中文古诗的“用典”,以“考据”学力发掘一件作品内的整个传统,不仅研究其“用法”,更研究其“重写”和“改写”法,因为貌似关联处,常常正隐含着深刻的区别。这样的阅读,并非都以句号结束。相反,越深的探索,在敞开越多的问题,就像陈寅恪文章中,当他最充分地“发人所未发”之后,仍留下无数“待考”、“备考”一样,大家巨匠的存疑,焉能由黄口小儿之“确信”望其项背乎?三、文学形式层面,从“四声八病”到对仗、平仄,中文古诗里视觉和听觉的精美形式,不应该也不会在当代失传。它们必须转世轮回,成为我们作品中的形式意识,且以个人独创性为能源,极力发扬光大之。我说“把每首诗当做纯诗来写”,秦晓宇则深谙“把每首诗当做纯诗来评”之道,差堪告慰古人的是,伟大的中文形式主义传统仍在延续。四、诗学和哲学层面,汉字的空间性是我们的命运,它引申为一种“有界无限”的结构,把时间纳入其中,成为流淌轮回的一个层次。这不仅是停留在群体意义上的“东方时间观”,更是每个诗人“自己的空间/时间观”,而且要能够被“个体诗学”统摄的作品所印证。一个中文文本,是双重的永恒象征:指出人类的根本处境,同时指出人类的精神超越。此中诗意,又哪里限于一国一文?至此,我是不是已经在谈论“思想性”了?正是这样,谁能在专业研究中,主动拒绝空泛、肤浅、煽情,而执著于诚挚、踏实、真本事、硬功夫,就一定会诗、人合一,直抵存在本质。尤其在这个毛糙浮躁、急功近利的世界上,蝇头障目,思想危机掏空了一切,肯(敢!)活得“笨”一点儿,下此“渐悟”功夫的,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异数。但再多一想,我们在谈诗啊。什么时候,诗是走捷径、捡便宜、玩玩顿悟游戏就能捡到的?诗,是世界永远的异数。即使当下,这个社会理想最贫乏、每个人感到最无力的时代,当你自称“诗人”,而又回避诗“个人美学反抗”的本质,写什么写?该问的简单得多:值吗?

秦晓宇这本大书,终结于论述长诗的《屈源》,这篇比任何中文长诗都长、占全书三分之二的论文,曲折迂回地上溯了屈原那个“源头”,给“思想性”下了“发出自己的天问”这个最佳定义。我感到荣幸,此文以我的《叙事诗》结尾。让我的“思想——艺术项目”,在他专业性的透镜下,解析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光谱。于是,我的诗,所有诗,所有诗评,特别是这部“当代中文诗首次系统研究”,都汇入了思想——艺术的同心圆,“在人心万古苍茫之处,架设那架玉梯,让诗成为超越自身的原型”(同上)。两年前夏季的某个晚上,曾被我写进《现实哀歌》的记忆,不约而同刺痛了我们,在“死者的月亮傍着簇新的牌坊”之处,夜色飘雨的空旷中,他伫立,回家就读到了我从伦敦发来的诗。这种心之契合,才是诗作诗评相遇的前提。归根结底,人有个质地。你写不出你没有的。这让我想起和诗人、收藏家钟鸣通电话时,半开玩笑的说法:“至少得对得起石头!”戏仿训诂,“晓、宇”二字,已包含了“通晓古往今来”之意。我强调“共时”,就是强调这种内心的淡定沉静。从“玉梯”上眺望,我们始终都在“一个人和宇宙并肩上路”。爱上茫茫之美,就是成熟。

上一篇:2022年XXX镇爱国卫生工作计划下一篇:班级之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