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2024-07-26

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共7篇)

1.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篇一

更新理念拓新路 创新机制求发展

——$$技师学院办学情况汇报

$$技师学院成立于1992年,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和扬州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承担着高、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各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的任务。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学院的发展。2006年市政府决定将价值两千多万的原阳光装饰城无偿划拨于我院作为学校新校区和$$市公共实训基地,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7年$$市出台《关于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008年修订并颁布了《$$市人才引进及奖励办法》,明确高技能人才作为$$市紧缺人才加以引进和培养,这一系列举措为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也给我院从以培养中级技能为主向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转型;从普通技工学校向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提升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办学十多年来,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可以成才”的办学理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推动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十年被表彰为“扬州市文明单位”。学院已成为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一校两区,占地面积132亩,建筑面积52000㎡,其中实验实习场地面积19860㎡,运动场地面积8500㎡。学院建有标准教室及多媒体教学中心、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阶梯教室60多个。有加工中心、数控、车、钳、电、焊、汽车、计算机、电子电工、纺缝等实验实习设备1400多台(套),阅览室面积1020㎡,藏书量11.2万册(含电子图书),满足在院学生理论学习、实习和文体活动的需要。学院现有各类教职工150人,其中各类任课教师126人,兼职教师31人,占教师总数的24.6%。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105人,学历均达本科以上,高级讲师32人,占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的30.5%,技术理论课教师均具有相关工种初级以上职业资格,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41人,占78.8%。实习指导教师58人,学历基本达到大专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均为高级工以上。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及高级技师21名,占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36.2%。专业技术理论和实习指导教师73人,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师37人,占50.7%,学院师资配备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符合上岗资格要求。学院在校生3013人,其中院本部2485人,师生比1:19.7,联办班508人,教学班级71个,高级工、技师班学生1462人,占在院学生总数的48.5%。在学制和专业设置方面,面向初中毕业生开设三年制中级工班,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汽车装配与维修、焊接技术及其自动化、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维护与应用电子、酒店服务管理等;面向初中毕业生开设五年制和七年制高级工(大专)、技师(大专)班,专业有机械加工及数控技 术、工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面向高中毕业生开设的三年制和四年制高级工(大专)、技师(大专)班,专业主要有机械加工及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等。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层次多元的集技工教育、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培训实体。学院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收入,经费来源稳定。

一、科学定位 突出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1、加强市场调研,合理设置专业

2008年$$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84.3亿元,增长32.5%,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在30%以上,顺利实现了“三年倍增”目标,2009年市工业总产值将达到900亿元。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将继续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打造沿江基础产业带。我市重点发展的汽车、化工、船舶、物流等产业都纳入了全省沿江开发规划的布局中,在产业布局、项目核准、资金争取等方面都具有政策优势,为我市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与蓬勃发展经济态势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顺应经济发展需要,我院审时度势、准确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大胆探索具有本院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道路。学院通过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咨询会,了解经济发展形势,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和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及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工业电气自动化、汽车装配与维修、电子电工等围绕重点产业为主的骨干专业;以计算机、酒店管理、动漫制作、电子商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补充的现代服务类专业结构,实现了专业设置科学化,专业结构合理化。

学院在合理设置专业的同时,坚持开放式办学,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先后与上海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分公司、江苏省$$双环有限公司、工装自控(无锡)有限公司、江苏天保能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坚持技能特色,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

我院始终坚持技工教育“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办学思路,自觉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本位,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所学知识适应性、适用性。学院在巩固中级工教育规模的基础上积极扩大高级工和技师培养规模,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填补了我市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空白。现学院有各专业高级工、技师班学生1462人,占在院生数的48.5%,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已经形成了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主,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的人才梯次培养的结构。近几年来,学院已培养各类高级工、技师超过1700人(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人数合计)。

3、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构筑人才培养新高地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实训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学院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加大社会培训力度,争取财政和上 级部门专项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并集中资金优先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学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先后投入了近千万元购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平台,购置近二十台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的数控实训设备和仿真模拟设备,购置现代汽车技术实训设备以及电子装接等设备,大大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先进性,并形成了中级、高级、技师三个层次,具有综合培训、鉴定考核功能的实训模块。通过多年来的投入,全院教学设备总价值达2000万元,实训设备生均占有率已处于我市技职校前列。公共实训基地的建成,新设施和设备的添置,大大提高我院实训教学能力,为学生技能素质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更新办学理念 创新管理模式

1、更新办学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我院始终坚持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宽厚理论基础、熟练操作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可以成才”、“没有不好的资源、只有不好的配置”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始终坚持 “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是学校顾客”的教育服务观,把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作为评判学院和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追求顾客满意。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均超过90%。

2、积极实施贯标,加强科学管理

2004年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一部署,我院按照《国家 重点技工学校质量管理标准》要求,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于2005年2月全面实施,使学院成为江苏省县级市技工学校中第一所以“贯标”要求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的技工院校。学院设有办公室、教务处、学生科、培训科、财务科、鉴定所、生活后勤服务部等职能部门以及团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健全,各部门及组织职能清楚、责任明确。学院每年进行两次内审和一次管理评审,并保持持续改进,做到了事事有程序,人人守程序,形成了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促进学院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高效化的轨道。

3、加强队伍建设,合力推进学院发展

院领导班子共有5位成员组成,均具备高级职称资格,都是从教学一线涌现出来的业务骨干,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院领导班子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在完成了“三年跨两步”目标后,又积极实施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的快速发展。学院有一批懂管理、懂业务、能吃苦、勤于思考,具有较强执行力的中层干部,正是这支队伍保证了学校政令畅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学院还有一支素质高、勤勉、敬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近年来学院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录取了一批优秀年轻的教师,使教师队伍更加优化,结构更加合理。学院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进修工作,积极为教师学习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便利条件。近年来,通过选派优秀教师赴奥地利研修,选派近百名教师赴部、省培训基地培训进修,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尤其是技能素质的提高,为适应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各项教学制度,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部颁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院教学实际,编制、实施符合校情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技师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化要求,确保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基础性、指导性作用;建立并实行教学督查制度。成立教学督导检查小组,负责对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试卷批阅、课后辅导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检查和指导。通过随堂听课,随时掌握教师教学动态。不定期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听取意见,将有关情况进行整理并即时反馈给相关人员,予以整改;建立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学院建立了科学且具有操作性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考试成绩分析会、教师互评会、公开课评议会、教研组测评会等平台,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量和教学质量,并将测评结果与教师晋升、职称、奖金等挂钩,确保我院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多年来在扬州技工院校组织的各类文化、专业科目统考中,我院学生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2006年,在扬州汽修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多名教师和学生在扬州制图、电工、计算机等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前三名的佳绩。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 意度均在90%以上,毕业学生双证合格率达95%以上。

2、加强教研教改,推动教学创新

学院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课题指导、教学感言、论文写作等各类研讨会,积极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近几年,我院教师的《浅谈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技校学生动机和行为的改造》等百余篇论文在《中国教育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等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我院教师主编、参编的《钳工制作》、《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传感器与PLC应用》等教材、校本教材近十本,被各类技工院校广泛使用,反映较好。学院还通过委培、自培、下厂实践、学历进修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理论又会实践操作的“一体化”教师。2006年在扬州市数控大赛中,我院教师分别获得数控技术和加工中心操作技能两个工种第一,并代表扬州市参加江苏省数控大赛; 2008年在扬州技工院校教师技能大赛中,我院两名教师分别摘取了车工和钳工操作技能桂冠,成为扬州市技工院校学科带头人。

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努力将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师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诗词创作等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实境化,引进多媒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和效率。

四、以人为本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1、以人为本,推动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完善的智力结构、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自主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坚持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努力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学生管理新格局,形成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教师管理为主导,强化学生自律为特色,老师、学生良性互动的管理模式。学校重视学生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建有学生督查队,各班级成立学生自查自管小组,保证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学院坚持正面教育、赏识教育,通过树立典型,表扬好人好事等手段,大力倡导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推进积极、健康、文明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

2、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实效

在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学院形成了以“三自教育”和“6S”管理为特色的管理模式,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在“三自教育”中学生是参与者,学生干部是主角,老师积极配合,通过全员参与“三自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而带动校园文明风尚的形成。学院创新地引入了日本企业的“5S”管理,结合学院实际形成我院特有的“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模式,在学院各个班级、宿舍、实习工厂全面实行“6S” 管理。通过“6S”管理的实践,学生改变了陋习,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学生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校园和班级环境整洁有序,精神面貌焕然一新。“6S”管理的推行,将先进企业管理文化有目的地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加快学生作为未来企业的主人融入企业文化的速度。

3、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学院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丰富多采的活动,通过晨会、班会、校会等加强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遵纪守法意识;开辟业余党校、业余团校等阵地,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坚持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年一度的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大会,多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经常性举办各种知识竞赛、主题班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学生操行考核优秀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院除正常开设“两操一课”外,每年都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及蓝球、足球、乒乓球、拔河等单项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9%,健康合格率为96%以上,多次在市级以上各类体育竞技比赛中获奖。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和校园文化,也大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及和谐校园的建设。

五、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不断扩大办学影响力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学院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建立了优胜劣汰具有激励作用的就业推荐机制,促进了学生就业工作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目前我院学生除了实现在本地企业就业外,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扬州、昆山、常熟等地也有多家企业与我院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我院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企业和学生满意度在85%以上。学院不定期组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实地了解企业对我院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和评价,了解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并对了解的信息即时反馈,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

2、加强社会培训鉴定,不断扩大办学影响力

学院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各类培训,积极服务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局。常年开展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在岗职工培训、退役士兵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了方便培训学员的学习,经常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其他业余时间,灵活安排培训工作,并以培训学员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精选培训内容,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的培训,保证培训人员在有限时间内知识获得最大化。学院年培训均在3000人次以上,并完成1500人次社会各类人员初、中、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近年来,学院作为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各工种高技能人才培训,每年培训各类技师、高级工500人次以上。学院还多次承担扬州市青年职工大练兵、大比武竞赛组织活动,并承担我市电工、钳工、车工等工种参赛选手的培训任务。经我院培训的参赛选手每次参赛均获前三名。多名选手获得“扬州市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和“青年技术能手”称号,数十名学员破格晋升为高级工和技师,学院也因此获得“扬州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称号、扬州市职工“大练兵、大比武”技能竞赛特别奉献奖。2008年学院还被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各方面工作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学院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学校活动场所和生活服务设施,与我校迅速发展的势头仍不相适应;二是学校的师资和实训设施,与学生数量的激增不相适应。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〇年六月九日

2.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篇二

一、内化办学理念, 增强凝聚力, 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前提

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 创办人以育才达人为己任,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 形成了特色鲜明、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创办人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伦理、创新、品质、绩效”的办学理念, “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成功校训, “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成功精神, “好的师资、好的设备、好的制度、好的管理、好的福利”的办学原则和“三三三制”的办学特色。这几个方面紧密相连, 相互贯通, 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蕴含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对新时期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充分体现了创办人爱国家、爱教育的高尚情怀。学院十年来的快速、健康、科学的发展, 证明了创办人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思想的科学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创办人躬耕教育实践, 熟知教育特点, 善于思考, 勤于总结, 深谙高等教育规律, 在办学过程中践行了“真理尺度”, 才取得辉煌的办学成就。与此同时, 创办人在办学过程中, 敏锐洞悉社会的脉动, 掌握人力市场的需求动向, 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体现着办教育的“价值尺度”, 才能让学校和学生具有竞争力, 以卓越的办学成绩引领着民办教育的发展。学院在十年的发展实践中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创办人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这种“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教育是立在精神上的, 而不是立在物质上的。”创办人的教育思想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 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地去解读、丰富和发展, 使之成为学院发展中永具生命力的核心价值。

为此, 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强调要理解创办人的办学理念, 内化他的教育思想;要有高度的认同感, 义无反顾地把学院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安身立命的家园,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学院共发展、共荣辱, 在推动学院发展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对此, 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体会和践行。

一是要有担当的勇气, 有谋有为。创办人倡导的“没办法就是有办法, 有办法再想好办法”是对“担当”的深刻理解。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必须选择, 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原初意义是要求人类敢于直面困难、正视挫折, 积极想办法, 人生最无奈的方式就是没有选择, 其实这本就是一种选择, 是一种没有自主性的选择。所以“没办法就是有办法”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同时, 创办人将其进行升华, 强调其办学理念的“品质”的内涵。人生面对问题不仅要勇于想办法, 而且要想出“好办法”。这就是强调一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品质。创办人曾在不同的场合鼓励大家要有“企图心”, 并语重心长地说:“凡事开心, 并坚持到底, 绝不轻言放弃, 没有大成也有小成, 即使最后连小成也没有, 起码内心不会遗憾。”

二是要有责任心, 把职业当事业。我们对事业的执着不奢求有“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怀, 至少要有孟子的“慎独”、康德的“良心”, 前者即个人在单独生活工作中严格、警慎的规约自己, 后者的“良心”被解读为“在人之中的一个人内部法庭的意识”, 一个人有“良心”, 对康德来说意味着:他能够仔细地倾听内心法官的声音。我认为一个有“良心”的人, 能够“慎独”处世的人, 一定具有工作责任心, 会为热爱的事业孜孜以求。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然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创办人曾说, “老板是以事业的态度做事, 所以成为老板;打工者是以谋生、职业的态度做事, 所以永远是打工者”。这才使大家进一步理解“职业即事业”这一观点的要义。打工者8小时以外休闲、娱乐, 事业者一直没有时间休息, 总是在筹划着事业的发展。试想我们一直以事业者的心态去“打工”, 用心工作, 努力学习, 在充实的工作中一定会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是要具有反思精神, 砥砺前行。反思对个体而言, 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是痛苦的, 因为反思的对象, 不是别人, 正是自己———自己的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可以说, 一个谦虚自省的人, 才有可能进步, 一个具有反思气质的民族是社会发展的幸事。“失败反省自己”是创办人的深刻人生体悟, “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言传身教的信条, “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更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人生主张。他们无一不在突出“反思”的生活方式。反思简言之就是检讨、“回头看”。个体正是在不断地反思中认识自我, 关注自我, 从而完善自我;集体的反思是对历史的总结, 对当下的拷问, 对未来的警示。这是创办人“反思”理念的内涵, 旨在号召大家发扬反思批判的精神, 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践行“创新”, 与时俱进, 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是创办人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可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是高等教育追求的本真价值。20世纪初,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首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他因此被视为“现代创新之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从字面上看, “创新”有“首次出现”“初始”“前所未有”之意。它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 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 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路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可见创办人将“创新”作为办学理念内涵之一, 是期许学院在传承和发展中革新, 观念、想法、做法永具前瞻性, 保证学院的永续卓越发展。那么在具体教育管理中如何践行创办人的“创新”思想?

首先, 创新是在“标准”“范式”之外, 另辟蹊径, 敢于想别人所未想, 走别人所未走过的路, 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创新主张值得我们思考, 他认为“人要积极向上, 要自创, 切忌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 陈言套语……讲究走自己的路”。诚如禅家名言“呵佛骂祖”, 要有“丈夫自有冲天志, 不向如来行处行”的勇气。创新是从旧的传统脉络中演化出崭新的风格、境界、智慧、见解, 要有价值意义关涉, 需要创新者有丰富的知识积淀、经验积累与理性思考。

其次, 要有问题意识, 要有面向问题研究、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和行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哪里就有问题。”矛盾, 无时无刻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问题世界。“问题意识”的增强, 是理性提升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 所谓工作, 就是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问题不可怕, 可怕的是未发现、不正视、不解决。

再次, 天道酬勤, 要持之以恒。“苟有恒, 何必三更眠五更起。”从当下做起, 才是对“创新”意蕴的深切洞悟。“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要有对研究事物锲而不舍的追求, 方能享受“创新”的顿悟, 获得创新成果, 形成自豪感, 树立自信心。

“创新”并不神秘, 就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创新”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发现发明, 而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高效有力的工作行动。一次与学生深情有效的谈话、一堂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一项活动的高效组织都是“创新”。“创新”应涉及我们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应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三、实现“制度管理”和“制度精神”的交融, 升华“管理”内涵, 走向卓越管理

“制度管理”是创办人的办学原则, “特色管理”是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立校之基、强校之本。“特色管理”既是管理思想, 也是管理方法。“特色管理”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 管理要有特色, 追求特色的管理;另一方面, 通过管理出特色, 促进特色高校的创建和个性化的升华。学院自办学之初, 秉承创办人丰富的办学经验, 形成了切合学院发展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 所以学院才有形成“特色管理”的可能和前提。“特色管理”简言之就是“制度管理”和“制度精神”的有机结合和交融, 从而升华、丰富“管理”的内涵。

“制度管理”是创办人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是他办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他曾讲:“本人在台湾办学之初, 由于缺乏管理经验, 致使早期的育达学校人事纷扰、行政失序、校务松弛,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痛定思痛之余, 决心订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务管理办法。”正是有制度的保障, 创办人在台湾办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 创办人把“好的制度”和“好的管理”确定为办学的重要原则。学院建校伊始就秉承创办人的“制度管理”思想,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编印了《章则汇编》, 强化了制度执行, 对推动校务工作有序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院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 “制度管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但是,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制度是不断变化和创新的, 因此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可是, 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制度”, 因此, “制度”是动态的。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制度文化”, 其核心是“既重视制度管理, 又要重视按制度精神办事”, 达到严格管理与严而不苛的辩证统一。因此, 学院在管理实践中提出, “必须按制度办事……尤其是管理层应该学会按制度精神办事, 我们管理者不能用制度的具体规定, 来反对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这是对“制度管理”的超越, 要求管理者更具智慧, 在执行制度时要对制度有深刻的领悟, 使管理更加人性化, 倡导人文关怀。从“制度管理”到“按制度精神行事”不是一种简单的嬗变, 而是一种管理理论的升华, 使管理更加充满人性的光辉, 更具有民主性、人文性。

首先, “按制度精神行事”要求管理者要完全理解制度的内涵、具体要求、本真意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制度执行不偏差、不僵化、不过激, 从而保证制度的良性运行。创办人曾说:“制度是人定的, 有其因时因地之限制, 制度本身是死的, 若不能灵活运用, 必然导致行事僵化。”

其次, “按制度精神办事”要求管理者慎于思考, 敢于对制度本身提出质疑, 勇于反思, 修订制度, 甚至颠覆制度, 只有这样才会使制度更加合理化, 从而运用好制度。如果管理者安于做一个没有思考的“单向度”的人, 我想这是学校发展的悲哀。诚然, 反思批判的前提, 是我们对认识的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识读, 不要一知半解、断章取义, 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发出理性的声音。反思“制度”不是反对“制度”, 更不是反对“制度管理”, 而是促进制度更完美, 管理更规范。我想这是“按制度精神行事”的价值旨趣。

再次, “按制度精神行事”给管理者在执行上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要求针对不同个体、不同事件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 前提是要维护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 更要捍卫制度的严肃性, 维护人的尊严。总之, 正如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其《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所言:“必须学会在散布着确定性的岛屿的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按制度精神行事”揭示了管理过程复杂性、丰富性、不确定性, 指明了管理的路径、策略和价值取向, 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领悟, 去探索。

3.两地办学的民办学院办学特色初探 篇三

关键词:两地办学;民办学院;办学特色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发[199312]号文)就曾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但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能够有鲜明特色的民办高校不是很多。特色是一所高校之所以能办得持久的根本所在,也是能够服务社会、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关键所在。当前,各所高校负责人都很注重办学特色建设,尤其是民办学院。

一、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办学特色的概述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本科层次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10年在江苏省教育厅提议下,南京林业大学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南方学院淮安校区。学院创办之初,就继承了母体高校的优良办学传统,意在弘扬“树木树人”精神。

学院目前实行的2+2办学模式,即一、二学年在淮安校区学习,三、四学年在南京校区学习。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南方学院生源的实际情况,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较为扎实、适应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品牌专业建设

南方学院选择母体高校的部分特色专业与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专业进行开设。目前学院设有13个系,43个专业(方向),其中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林学、木材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纸浆造纸装备与控制)等大部分专业都与其他民办高校有区别。在学院招生过程中,这些专业也是考生关注很高的热点专业。在新机制下运行的民办高校得以生存,必须依靠稳定的生源,不仅是要设置好专业,更要对学生进行优良的专业培养,提高学院自身教学质量。南方学院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学院品牌效果已经越来越显著,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赢得很高的声誉。

以园林专业为例,在培养上重视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知识,毕业能胜任在园林相关行业或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培等领域工作。由于专业的特色建设,从而有着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市场,毕业生供不应求。

2.课程体系特色

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三大教学体系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与创新教学体系。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0~180分,其中课内总学时各专业一般不超130分,理工科实践类学分不少于专业总学分的30%,这体现了“重实践能力”的特色。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加强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强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为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扩大选择空间,各专业在选修课程模块上都给予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

课程体系建设力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一个特色就是素质拓展与创新体系的学分要求。其中包括:科研训练、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学术报告讲座、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

3.教学运行特色

2+2的办学模式是学院最大的特色,虽然两地办学给独立的教学运行带来很大困难,但是打破了学院发展空间的困局,同时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两个校区,学院教师都是以母体高校教师、自聘教师教学为主,外聘教师只作为必要的补充。淮安校区和南京校区相距185公里,各自教学管理者已经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色教学运行的管理方法,并且目前运行良好。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针对这一特点,教学基本建设在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之中。

二、特色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受到内因和外因推动,同时也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南方学院尽管受到了淮安市政府和南京林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坚持特色办学的道路上依旧是困难重重。

1.教学资源存在短缺

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教学场地和宿舍及其他配套措施只能保障正常的基本教学、生活需求。而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多数仍在规划之中,尤其是前两个年级搬迁至淮安后,一些实习实训基地需要重新建设。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脱离母体高校,一些本来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不能共享,此外公共服务体系也在发展过程中。这些硬件因素给学院将学生培养基础较为扎实、适应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带来了不利影响。

2.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民办学院为了节约成本,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往往工作量较大。这使得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无法细化,辅导员忙于具体事务,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反而懈怠,整体的学习风气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民办学院自聘的教师多以年轻教师为主,在业务能力上还有些欠缺;外聘教师在校时间短又难以管理,无法和学生作更多的沟通交流,民办学院又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南方学院努力增加母体高校教师比例来解决这一困难。

3.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公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都使得生源越来越紧张。由于公办高校本身就比民办学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不断的扩招必然使得民办学院生源质量下降。职业技术学院近年也得到政府很大的鼓励和财政支持,其毕业生就业市场宽广且学费低廉,学习周期短,也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优质生源。事实上,民办本科院校招收的学生,多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并且学习态度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学生比重偏大。生源因素对坚持办学特色必产生影响。

三、办学特色发展趋势

民办学院脱离母体高校独立运行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办学特色上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南方学院入驻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方学院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必然成为另一办学特色。一方面,地方需求大量的人才,需要人才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需要更好的就业。两者的需求必然也使得办学特色向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向倾斜。

21世纪,学院只有形成独特的专业(方向)特色,充分发挥民办学院的灵活性,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合理配置师资,进一步明确办学特色,才能够在民办本科院校迅速发展的今天有一片自己的立足之地。

4.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协议 篇四

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

合作协议书

甲方: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甲方”]

地址:莱芜高新区凤凰路北首邮编:271100

电话:0634-6268101传真:0634-6268816 网址:http://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按照教育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要求,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原则

平等协商,互利双赢,诚实守信,共同发展。

二、合作领域

双方同意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就业、聘任教师、技术交流、资金扶持、资源共享、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三、合作内容

(一)订单培养。

1、满足乙方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和甲方招生优秀学子的需要,从2011年开始,甲乙双方在莱芜和新泰市等地共同招生,学生入校时即与乙方签订实习就业协议,进入“特变电工鲁缆班”进行订单培养。高考成绩在500分以上且家庭经济较为贫困的学生,乙方为其支付三年的培养费用,并出资设立奖学金。其他被甲方录取的学生,经双方考核,择优进入“特变电工鲁缆班”。

2、根据乙方需求,甲方推荐在校就读的2009级和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经乙方统一面试合格后,组建“特变电工鲁缆班”。“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在乙方边实习边上课,乙方负责学生的奖学金和实习工资发放,甲方负责授课计划协调与专业教师选派等。

3、根据乙方需要,双方合作编撰符合“特变电工鲁缆班”教材,共同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按照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教学。

(二)顶岗实习

1、根据上级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甲方组织学生到乙方顶岗实习,乙方应尽可能满足甲方需求。甲乙双方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安全生产教育和管理。

2、甲方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乙方顶岗锻炼,乙方协助做好顶岗教师的接收、培训、管理、评定等工作,推动甲方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就业

1、根据甲方需要,在乙方挂牌设立“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实习基地”。

2、甲方推荐2008级机电一体化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乙方就业。甲乙双方共同组织宣讲会,开展毕业生推荐及拟录用毕业生的培训等工作。

(四)聘任教师

1、甲方根据教学需要,聘请乙方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并支付授课费,乙方给予积极配合。

2、根据乙方需求,甲方安排教师为乙方提供技术讲座、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产品研发及生产等方面的服务,乙方需支付一定报酬。

(五)技术交流

双方在技术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甲方研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成果优先提供给乙方使用,乙方的技术革新、生产工艺等能向学生传授的,提供给甲方向学生传授。

(六)建立基金

1、乙方可在甲方设立冠名基金,用于资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奖励优秀学子,扶持科技创新等。

2、甲方可在乙方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工作、科研等方面为乙方做出突出贡献的甲方优秀毕业生。

(七)资源共享

1、甲乙双方可互派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教学的情况下,做到图书、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达到互利。

2、根据乙方需求,甲方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设施设备等资源优势,挂牌设立“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开展课堂培训及建立实践操作基地,为乙方开展员工培训。

(八)文化交流

甲乙双方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解与合作,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

四、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责任和义务

1、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道德培养、安全教育、顶岗实习等工作。

2、按照双方商定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3、获得资助的甲方学生,与乙方签订订单就业协议后,如果与其他第三方签订就业协议或拒绝到乙方报到,甲方应协助乙方向学生追要培训补偿金。

4、甲方师生在乙方参与科研合作、专业实习、人员培

训等活动,需严格遵守乙方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其他合理要求,严守乙方商业秘密。

(二)乙方责任和义务

1、根据教学计划,选派人员参与订单培养过程的教学。

2、负责安排甲方的实习实训,协助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3、按时为实习学生提供工资、福利、意外保险等相关待遇。

4、甲方毕业生符合岗位任职标准的,应与毕业生签订录用劳动合同,给予正式员工待遇。

五、附则

1、双方的具体合作项目可在本协议的基础上另签协议。

2、双方应明确联系人,并通过不定期会面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3、双方应尽力协商解决协议履行中出现的纠纷,协商不成,提交劳动仲裁部门解决。

4、双方应遵守协议有关条款,未尽事宜,另行协商。

5、本协议有效期五年,协议期满可根据双方需要确定是否续签。

6.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二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生效。

甲方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乙方:

代表:(签字)

年月日

5.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篇五

办学规模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洛桑历届毕业生共有约25000名,分布在全球106个国家,现在校友会共有7000名成员,其中65.5%的人在酒店行业、餐饮行业工作。在酒店行业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全球几乎所有国际酒店连锁品牌都有洛桑的校友,很多人担任高层职位。全球25家著名酒店集团中有18家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是洛桑毕业生。和酒店行业的长期合作,为洛桑实现教学实习、就业推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ART&SCIENCE”的“洛桑精神”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对中国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酒店业的员工并不陌生。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专业声誉最高的国际酒店管理人员培训院校,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每年要接受4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就读,在校学生总量通常为2000人,其中1000人在校内学习,另外1000人在世界各地的酒店实习。学院培养出来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是世界上各酒店最欢迎的才俊。据统计,当前全球16家大型酒店集团中,就有9家酒店集团的总裁或董事长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毕业生。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这一领域的实力及影响可见一斑。

留学360介绍,百余年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洛桑模式”成为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的成功模式。洛桑位于瑞士西部,日内瓦湖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安详清雅的城市。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奥林匹克博物馆和著名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都设在这里。

1893年,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创立于日内瓦湖畔(法语称为莱蒙湖)的一家旅馆里,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旅馆业管理人员的学校。1975年,学校从湖畔迁至洛桑城北依山傍湖的哥白镇。1998年,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被瑞士联邦政府列入高等职业院校序列,隶属于瑞士西部高等专业学院/应用科学大学,是迄今为止得到联邦政府承认的惟一一所酒店业职业大学。

瑞士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不仅派官员参加学校董事会,而且给予30%左右的经费补助。在瑞士的数十所酒店学校之中,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也是得到瑞士酒店业民间行业协会———瑞士酒店学校协会认可的12所酒店学校之一,并被认为是其中的最佳代表。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是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选择、教材编写和学生管理上都十分重视这一原则。无论是学制两年至四年的学位学习,还是短期培训,学院都会严格按照一贯的原则精心安排课程和任课教师。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均经过严格的选拔,绝大多数有在酒店长期工作的经历,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不少人甚至担任过总经理等高级职务。

6.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探析 篇六

一、孔子学院的功能和特点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 即一个国家、团体或个人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非威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国家而言, 其魅力主要源于该国的文化本身, 这一概念已获得全球政治家们的认同。战后德国的第一位总统特奥多尔·豪伊斯 (Theodor Heuss) 说过:“政治无法造就文化, 而文化或可成就政治”。作为拥有丰富软力量资源和文化向心力,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软力量为自己提供信心的中国, 就对这种力量形式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之中, 虽历经专制肆虐, 人祸荼毒, 但终能绵延发展, 百折不挠, 充满强韧的生命力[1] 。但一直以来, 中国将文化孤立和封闭起来, 这样的交流模式致使众多的西方人认为中国文化艺术是古老的、传统的, 中国的形象也是守旧的、陈腐的。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迫切需要和世界进行对话和文化交流, 树立一种让世人产生好感的新形象。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1.孔子学院的功能

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 其目的是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 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现实路线, 更暗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仁德”概念。

孔子学院的功能类似于德国歌德学院和法国法语联盟, 运用国家的力量, 面向世界推广我国的语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其主要包括: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 提供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提供信息咨询等[2] 。其目的是使孔子学院成为汉语学习网络的中心基地, 深化中外教育合作和交流, 并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让世人明白中国已不是古老陈腐的中国, 而是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新中国, 从而在世人心目中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

建立孔子学院不仅可以使中国获得国际声誉, 还可以在其他国家的重要地区建立办公室, 与当地建立良好关系。从长远来说, 这对于建立中国的软实力影响更是非常有益。而国外进行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则是向那些想要了解中国以及参与中国蓬勃经济发展的人们提供课程, 实现经济交往。

2.孔子学院的基本特点

孔子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新尝试, 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其总部设在北京, 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拥有孔子学院名称、标志、品牌的管理权, 制定学院的有关规章、建设规划和评估标准;审批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置和各地孔子学院的年度项目实施方案和预决算;为各地孔子学院提供管理和教学人员以及教材、课程等各种资源支持, 从而监督、指导和评估海外孔子学院的运行。

海外孔子学院都是总部的分支机构, 主要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开办, 其办学经费由中外各方共同承担, 双方承担比例一般为1∶1 (王学松, 2005) 。海外孔子学院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法规, 接受所在国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由双方共同组成, 一般由当地人出任院长, 中方出任主持教学活动的副院长。以孔子学院总部提供的教学模式、课程产品等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并遵照统一的教学、考试、培训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开展教学和检测。主要是向社会人士提供专门技能的汉语培训以及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 属于非学历教育, 教学重点是应用汉语。

一般来说, 孔子学院具有独立的场所和基本的办学设施, 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招生, 独立聘用教师, 独立进行财务核算,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以上各种“独立”集中体现了孔子学院设置的基本特点。而理事会的建立则更加体现了孔子学院“独立自主”的特性, 这不仅消除了由于办学机制不统一可能引发的不稳定隐患, 也有利于从法律和制度上保持学院的独立地位和相应的权力, 防止海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对其过度干涉, 有利于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独立的改革和探索。

二、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及其评析

海外孔子学院可采用总部直接投资、总部与国外机构合作、总部授权特许经营三种形式设立。现阶段主要以总部与国外机构合作办学模式建设孔子学院。为了缓解经验、资金和场地的不足, 以及能够更好地借助各国和各地区的资源, 孔子学院根据各国特点和需要, 从实际出发, 主要采取了中外高等学校合作、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外国社团机构与中国高校合作这4种合作办学模式。

1.中外高等学校合作办学模式

校校合作的模式, 就是国外的教育机构和中国的教育机构在某些专业、课程、项目进行合作[5]。目前, 占大多数的孔子学院采用这种模式, 即由国内知名大学与国外汉语教学基础好的大学联合开办。现在经国家汉办同意, 教育部批准的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等51所高校参与了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 国外承办大学有美国马里兰大学, 法国普瓦提埃大学等116所大学。

这种模式下的孔子学院通常是在汉办的全面衡量和严格审查下, 由国内和国外两所大学共同承办, 作为依托于主体大学的孔子学院, 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独立运行。如北京大学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于2006年4月27日在柏林自由大学正式成立。由国家汉办出资筹建, 由国外学校人员任院长, 中方出任主持教务活动的副院长。与国外大学合作在校内设立的孔子学院, 支持中文专业和公共汉语的教学;设立研究中心, 支持关于中国问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其可不必具有法人地位。

孔子学院采用的这种校校合作的模式, 使其成为现有大学体系的一部分, 除了有利于孔子学院的声望和教学便利外, 还有利于其借助于主体学校的资源, 如场所、设施和设备, 减少了投入的资金。同时, 孔子学院也成为主体学校之间的一个国际交流的窗口, 便于开展汉语教学, 传播中国文化知识, 进行比较研究, 也便于主体校培养更多的合作办学的资源。

但是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与高校合作设立的孔子学院, 在实践中, 由于种种因素, 特别是部分主体高校基于学校自身办学理念考虑, 往往不愿意让学院真正行使独立的权利, 即依托国外大学的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项目中不能代表我国的对外文化政策, 学院的重大决策权也掌握在主体高校或少数几个人的手中, 决策主观性和随意性过大, 严重影响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再有, 过去只重视外方高校的资质, 对国内方高校资质的要求却易被忽视。

2.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办学模式

孔子学院另一种合作办学模式是高校与跨国公司合作, 就是中外合作办学允许企业介入, 投入资金, 并获得一定的收益。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是由普瓦提埃大学、南昌大学和中兴公司三方共同合作建立的。这所孔子学院的不同之处是中国的这家跨国公司很深入地参与到孔子学院的建设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 中兴公司通过孔子学院把汉语教学基地建在普瓦提埃大学, 培训外籍员工, 使他们学习简单的汉语, 了解中国的文化。其次, 中兴公司在物质上给了孔子学院极大的支持, 提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远程教学设备。再次, 中兴公司也为孔子学院带来了比较稳定的生源。这样就使三方处于资源互补, 共赢的状态。与此同时, 外国企业也积极介入, 如汇丰银行联合太古集团、英国石油公司、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第一所从事商务汉语教学的伦敦经济学院商务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这种高校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模式使企业直接注入资金, 这是高校之间合作模式所缺少的。这样, 既能够减轻合作办学启动资金方面的压力, 提高孔子学院办学的硬件水平, 也容易和国外的教学条件接轨。同时, 这种模式也为学院带来了比较稳定的生源。由于校企双方都有经济投入, 因而更加关注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引进中外企业参与孔子学院的建设是缓解资金压力的有效举措。

但是由于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这种合作模式赢利性会相对浓厚, 其投资建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看好当前汉语学习热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 基于企业从市场竞争以及谋取更多利益考虑, 所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易被市场经济运作逻辑所宰割, 使文化过度商业化, 从而造成中国本土文化认同的薄弱和流失。同时也使得办学动机比较复杂, 双方的责权利的界定也增加了难度。因此企业投资建立的孔子学院目前数量很少。

3.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模式

芝加哥孔子学院设在美国芝加哥市瓦尔特培顿大学预科高中内, 由芝加哥公立教育局与国家汉办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合作创办。此为孔子学院的第三种办学模式, 即与外国政府合作, 由我国高校负责学院的教学工作, 政府负责硬件的投入, 再辅以相关的优惠政策, 依靠政府独有的优势来发展。

外国政府以其独有的优势与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风险小, 成功率高, 使得孔子学院避免了对一级承办大学有限教育资源的抢占, 消除了管理受一级大学干预过多的现象。由于政府的性质, 有利于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吸引社会投入, 多方筹措教育资金, 形成相对多样的投资模式。同时, 这种模式下的孔子学院不仅提供汉语教学, 传播中国文化, 而且在具体的运作中, 在有需要汉语言的地方, 如教育、经济、社会信息咨询等方面加强培训, 并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与政府合作模式下的孔子学院不依赖于大学的资源, 因此缺少宝贵的人文精神、文化氛围。由于目前孔子学院还主要是教中文, 其他的活动也仅限于中国画、书法和武术等方面, 在短期内不会和外国政府产生矛盾, 但长远来看, 如果关系协调不当, 容易在文化主权方面发生矛盾, 制约学院的发展。

4.外国社团机构和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模式

与社团机构合作, 主要是国家汉办选择一些汉语教学基础好或对中国文化有研究基础的社会团体, 与中国高校共同合办孔子学院的模式。美国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就是这种办学模式, 它是美国最早成立的孔子学院之一, 现在他们的主要活动是满足这个地区从小学到大学的汉语教学需求。华美协进社是1926年由杜威和胡适在纽约创办的, 是美国境内最早的中美合作机构, 历来在中美教育交流方面位居前沿。如今孔子学院的使命和过去80年以来华美协进社所一直追求的目标一样, 即通过教育和文化项目, 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和中文的了解。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在中国教育部门和汉办的扶持下, 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引领“未来汉语教师汉语培训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将有望缓解美国幼儿园至12年级专职中文教师日益紧缺的状况。

这种模式下的孔子学院可以很好地借助于社团机构已有的汉语教学基础以及师资、场地和图书等重要教育资源, 降低投资成本, 减轻师资压力, 增加教育层次和合作项目的多样性, 对不同目的的汉语学习者, 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层次教育与培训。同时由于社团机构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基础, 相对于其他合作方式, 其合作意愿更大, 对中国的兴趣和好感更强, 文化交流项目也相对更加丰富和深入。

与社团合作的孔子学院, 其盈利性程度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 具有一定的盈利目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管理受社团干预过度的现象。同时, 因为社团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基础, 为符合本身办学目的, 在具体操作中, 孔子学院易成为被动体, 即沦为海外教育机构的一个部分, 从而逐步丧失传播正规语言文化机构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 如果中外合作双方在办学理念方面处理不当, 就容易发生分歧, 不利于孔子学院独立性的发展。

四、对海外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建议

海外孔子学院主要采用的这四种合作办学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孔子学院初期办学中所遇到的资金、校舍等硬件资源和图书馆、资料等软件资源的不足, 加快了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速度。目前, 海外孔子学院的作用还不大, 规模也比较小, 因此这四种与海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合作的办学模式有效地推广了孔子学院的影响力, 使海外孔子学院能够落地生根, 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并且通过汉语言的推广使中国的文化, 特别是传统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但是, 从上文我们看到, 这四种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基于其办学模式中存在的共同、突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正确处理好孔子学院和海外合作方的关系

孔子学院四种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如果合作双方关系处理不当, 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合作方对教育独立性的干涉和约束, 特别是在合作方大量注入资金时, 容易受市场经济运作模式所左右, 赢利性相对浓厚, 不利于孔子学院独立性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因此, 如何处理好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双方的关系, 对于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 孔子学院与海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合作的过程中, 应该明确双方的互惠互利原则, 而不是一切由中国政府包下来, 办好办坏都无所谓, 更不是对海外合作机构的所有意见和要求毫无批判地统统执行。孔子学院应该在坚持办学宗旨的前提下, 与合作办学的海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 处于一种“互为主体性”的关系。其次, 孔子学院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 在发展战略上, 可以将其适度商业化, 以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孔子学院不是为了经济创收而存在的利益共同体, 也不是海外教育机构中单纯教授汉语的合作部门。孔子学院必须与海外其他合作机构, 建构一种如南宋大儒朱子所说的“不离不杂”平等互动的“互为主体性”的关系。

2.孔子学院总部加强统筹规划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办学的力度

目前, 对海外孔子学院的四种主要合作办学模式缺少相应的规则和法律规范, 在具体的操作中, 对于双方责权利的界定比较困难;处理问题时, 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则, 双方易出现分歧, 不利于合作办学的进行;同时, 在设立海外孔子学院时, 易忽视对双方办学资质的审核和监督。因此, 孔子学院总部对海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孔子学院发挥主导和统筹规划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 健全法规, 依法管理各种合作模式下的孔子学院。目前, 孔子学院总部已经制定了《孔子学院章程》 (试行) , 对于孔子学院的设立和相关情况制定了规则。但孔子学院章程中关于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模式的规定正处于过渡时期, 孔子学院总部应根据各种模式的特点和具体情况,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相关规定。其次, 加强对不同合作模式下的海外孔子学院审批和监管的措施和力度。目前, 孔子学院合作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既有强强联合的合作办学模式, 也有借助孔子学院之名, 教育质量较差的中外办学机构。因此, 要及时清除办学资质不够的国内、国外机构。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质量保障的主体, 应明确办学理念, 建立、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 对违背办学宗旨或达不到办学质量标准的, 孔子学院总部应终止协议。

3.逐步提高合作办学质量

孔子学院的四种合作办学模式各有不同的优势, 但并不代表可以对其降低质量标准。如果办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那么这种合作模式必然要遭到淘汰。因此, 保证数量与质量的相对均衡, 将直接关系到传播汉语文化的全局。

首先, 明确办学定位。由于孔子学院不是只重视教授汉语的合作机构, 而是推广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协调者, 从长远来看, 孔子学院的竞争力要体现在质量而不是数量上, 因此应树立海外孔子学院的品牌效应。不同合作模式下的孔子学院自身应准确定位,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与高校或教育部门合作的, 可以适当建一些规模大、层次高、有影响力的海外孔子学院;与跨国企业或社团合作的, 可以办出特色, 建立一些投资大、专业性和商用性强的孔子学院等。其次, 要提高对合作院校的要求。孔子学院正处于迅速发展期, 目前还有数百所申请建设项目有待批准。因此, 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模式应强调强强联合, 这种“强”体现在合作双方的选择上。合作办学不仅要选取那些具备办学资质的外方和中方机构, 而且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合作方的要求。最后, 孔子学院应建立合作办学质量保证体系。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 指导、统筹、协调和检查海外孔子学院的质量保障行为。同时, 在办学管理上要把握我国的教育主权, 在评估汉语教科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应根据各国的需求和政策差异, 加强对我国汉语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

摘要:随着世界性的“汉语热”迅猛升温, 催生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一种新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孔子学院”。本文主要对海外孔子学院的四种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 并在对其办学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评价的基础上, 对孔子学院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文化交流,发展

参考文献

[1]涵宇.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跨越式发展综述[N].中国教育报, 2007-03-17 (3) .

7.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篇七

学院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影视动画等30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在教育部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动下,2008年,学院开始建设北京示范性高职学院并于2011年完成验收;2010年,开始建设国家骨干校,按计划将于2012年结束。

准确把握学院办学定位,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系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隶属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建校几十年来,行业办学一直是学院的特色之一。学院身处行业之中,与企业关系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对职业院校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作为一所高职学院,“既是北京市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首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立足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于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示范(骨干)校建设过程中,学院将目标确定为“将学院建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基地、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和首都高等职业教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学院提出“以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己任,提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与期望”作为学院的使命,以此向全体教职员工传达了责任意识、追求目标、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以来,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从“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已做过多次修改,充分体现了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时俱进的指导。学院在国家精神指导下,汇聚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要求,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思想品德优秀、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灵活、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并以此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要求,造就能够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学院提出“博学笃行、术道精诚”的校训,激励师生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扎实做好具体工作,做事要精益求精、诚信做人、追求成功。学校提出“教育服务”理念,强调要为社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教学服务,要持续改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将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学生、社区对学院所提供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指标。

近年来,学院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质量目标明确、工作流程规范、全员聘任上岗、绩效考核激励、促进持续提升的运行管理机制。学院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及成熟的框架,围绕“教育服务”核心理念,系统地识别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明确各环节的管理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建立起适应高职学院管理和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学院多年来紧密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在服务企事业单位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服务首都社会发展积极支持重大活动项目、服务职业院校开展教师培训、服务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服务、服务国家战略支援西部院校等方面发挥了首都高校肩负的服务企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稳定和谐的责任,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1.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近年来,学院本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在北京电控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成立了以电控公司副总经理为理事长,电控公司下属8家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学院主要领导为理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为校企合作、处理各种合作事宜搭建了工作平台。同时,积极推进教学系层面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建设,13个教学系(部)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联席系主任,聘请行业内知名企业的专家担任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形成了操作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使校企合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学院针对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3个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的特点,设立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所等3个相应的技术应用研究所。校企双方技术骨干共同组成技术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队伍,同时承担高年级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和面向企业、社会的技术服务,促进学院教育与企业生产及社会服务的密切联系。

健全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学院出台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在专业发展、校企人员互兼互聘、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学生实习实训、企业职工培训等方面制定具体制度,使校企合作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学院对13个教学系(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并将校企合作绩效作为对教学系(部)负责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为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实际产品对接,学院建设了一批支撑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筑巢引凤”建立“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示范(骨干)校建设期间,学院投资建立了5,200平方米,拥有近600个工位的“北信软件园”,形成可以支持多企业、多项目同时开发软件的生产和教学环境,吸引蓝波今朝、上海双实、北信酷卡、神州数码等多家企业进入软件园。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技术研发团队和真实的生产项目,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各个企业工作区,接受企业的管理,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考核。

学院在校内建成1,200 平方米具有179个工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实训基地和125个工位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学院与京东商城、淘宝网、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引进网上开店、企业信息情报采集处理、网站广告策划、网站推广、电子商务运维等多种业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实践训练。

发挥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创立校企合作数字传媒实训基地。798艺术园区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学院上级主管部门北京电控公司所辖的产业园区之一,学院依托798艺术园区文化环境优势,在园区建立了面积3,000平方米的“北信数字传媒中心”。为了使该中心实现市场化运作,学院与北信银河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市场运作和学生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契约”为保障,形成生产与教学实习的保障机制。如今,北信数字传媒中心成为中央6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等电视台的生产制作基地,又是学院自主管理的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

学院通过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形成“厂中校”教学基地。近年来,学院与北京电控所属国有企业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电子装备生产制造实训基地,签订了资产使用、管理、维护和接收学生生产实习的有关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与电控所属北京兆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模具设计与制作生产性实训基地,采取模具设计研究环节在校内、生产制造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与运作的模式,开展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作等项目的生产与实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创建“通用平台+技术中心(GPTC)”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通过搭建“通用平台GP”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因此,各专业学生的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均被纳入GPTC框架内,按照GPTC的统一要求,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学院GPTC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关注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养形成,更关注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学院紧密围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创设了一套科学的“学生基本素养测评体系”,夯实了“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和“通用能力实训基地”两个基础,构建了“思想教育活动、通用能力训练、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4种实现途径,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熏陶、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和职业素养形成”6个维度的素质培养。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学院通过培养、提高、引进,以及中外合作培训、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措施,逐步打造了一支理念更新、视野开阔、教学基本功扎实、双师素质较好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专任教师42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59名,硕士以上学历教师217名,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359名。

学院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全面带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学院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学院共有北京市级名师7人,专业带头人21人,骨干教师54人。

学院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推进整体队伍的双师结构。学院通过聘请教学系“联席系主任”、开展创新活动与合作项目的方式来增加凝聚力,目前有4个北京市级专业创新团队、 3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开展招生工作改革,提供优质就业服务

1.突出职教特点,率先开展招生改革

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2006年学院率先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全国高职学院范围内走在了招生改革的前列。在自主招生实施过程中,学院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突破传统的“数语外”一卷定终身的高考模式,使入学考试成为发现学生发展潜能的过程。几年来,学院坚持积极探索,根据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摆脱传统的高考模式,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察,建立并完善“知识+技能+学校表现”的入学考核体系,一直坚持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选拔,逐步探索多样化的生源选拔评价机制。学院招生工作改革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认可,称其在高考形式改革试点工作中带了个好头,树立了一面旗帜。

目前,学院根据北京地区的教育需求,开展自主招生、单考单招、统考统招、五年制招生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招生。为落实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要求,在逐年提高的基础上,2011年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的比例已近20%。

2.关注民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

就业工作是职业院校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健全完善“三级管理、两级运行”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全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学院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就业工作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学院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不断完善就业状况与专业建设、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相联系的“招生—就业—教学”互动反馈机制。学院借助组织生产的逻辑关系,总结凝练出“就业畅、招生旺、教育教学有保障”的特色就业工作理念,将“招生、教学、就业”工作有机融为一体,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院先后与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1997年,学院开展英国BTEC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国际合作项目;2000年~2005年,与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CPIT)合作,开展专科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2006年~2010年,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TAFE学院(NMIT)合作开展国际高等职业教育项目;2010年,与德国德里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开展的中德IHK国际教育项目正式招生。

2006年开始,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开展互建海外研习基地的合作项目,已经有22批共计约880多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学生来学院开展项目研习和交流,学院也已派出5个批次共计120多名学生赴新加坡、台湾研习和交流。 2008年,学院被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对外参观单位。2011年6月,在学院的北信数字传媒中心成功举办了北京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研讨会。

上一篇:菜场调研报告下一篇:难忘的野炊-野炊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