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024-07-13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精选9篇)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一

各种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告别儿童时代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无法摆脱对父母心理上的依赖,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自己在心理上的独立,因此个体此时处于强烈的心理冲突和焦虑中。而家庭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分别从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情绪氛围和阶层地位入手,讨论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关键词: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氛围,阶层地位,青少年心理

一、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也是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影响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父母身上的优点,如勤劳、善良、进取心、宽容,对子女的理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重要因素。实际上,许多学生之所以敬重父母,其根源也在于父母有良好的人格,而父母良好的人格品质又容易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成为子女模仿的主要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效果,更有利于父母言传身教,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良好的亲子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终身学习,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团队精神,而学会合作首先从亲子关系开始,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走向人生的基础。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更亲近父母,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给孩子安全感、幸福感,使孩子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 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揭示,子女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 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她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鲍姆林特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而中国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放纵、溺爱、专制、民主四种类型。

溺爱型的父母容易使子女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有较为偏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仅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受到外界刺激的应对措施也比较消极。这种教养方式使青少年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子女的不信任感和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长期缺乏安全感,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为了发泄紧张的情绪,会学会粗鲁地对待他人,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父母的逆反,对父母的专制行为产生抵抗,甚至会出现殴打父母的行为。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也就是纵容型的父母,容易使子女感觉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无关紧要,青少年一旦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就会自暴自弃,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与社会脱离和抵抗。

民主型的父母是在家庭教养方式中被推崇的,这种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感觉到爱和被爱,也懂得尊重他人,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到青春期的不稳定时期,这类青少年所受到的心理发展的冲击较小,因为他们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逆反心理得到调适。

三、家庭情绪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情绪氛围,是由每位家庭成员共同创造。温暖、和睦、互助,或者冷漠、疏远、拒绝,都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研究证明,父母如果存在抑郁、反社会人格障碍等行为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和谐温暖的家庭情绪氛围,从而会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时无法获得关爱,并因此认为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处理问题时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家庭阶层地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的阶层地位往往与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挂钩。而父母的文化程度作为家庭系统的结构要素,可直接影响家庭的心理环境和青少年发展。有研究表明,高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显著高于低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亲子关系的好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父母的职业类别则预示着不同的工作条件、社会地位和家庭的物质生活等,这些都是与他们的自尊抱负价值观密切相关的,转而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许多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即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家庭亲和度、孩子学业成绩等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吴念阳, 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4(4).[2] 刘海鹰.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D].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3] 王中会, 罗慧兰, 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 2006(3).[4] 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管理观察, 2009(6).[5] 郑月清.亲子关系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校园心理, 2013(1).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二

一、具体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于身心正在发展,需要呵护的青少年来说,原本温暖的家庭面临解体,他们的心理将会遭受比父母更大的打击。父母某一方的缺失使家庭结构具有不完整性,限制发挥家庭功能,从而极其容易使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尤其青春期,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由不成熟到成熟发展的特殊过渡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如果此时产生心理问题而没能及时解决,那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极有可能日趋恶化,对其今后人格、情绪、认知等各方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久而久之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更不愿向其他人敞开心扉,极其容易形成孤独、内向的性格,甚至有可能抑郁、暴躁。

(二)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一般情况下,离异后的单亲父母由于感情失衡,自身心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极端情况极易产生。一方面,一些单亲父母会产生悲观消极、情感回避等态度,而忽视子女的感受,甚至一些单亲父母还会把孩子当做累赘、“拖油瓶”,对孩子缺乏关心、冷言冷语,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家庭暴力现象。这些极易导致青少年处于抑郁、恐惧的状态下,产生敌对情绪、缺乏安全感,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另一方面,一些单亲父母认为孩子突然缺失了父爱(母爱),会滋生愧疚之意,希望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溺爱,情感暗示过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物质、精神要求,形成另外一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受挫能力降低、性格脆弱,过度依赖他人而缺乏独立意识。情感暗示过多,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

(三)不良的教养方式。当今社会上常用的教养方式主要分为四类: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溺爱会使青少年缺乏独立意识外,专制型和放任型是单亲家庭常有的教养方式。单亲家庭的父母,认为家庭破碎后,教养孩子的责任落在了自己身上,自己更应好好管教孩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过于严格要求子女。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极端教养方式,家长控制子女的兴趣、爱好、时间、学习等,令子女缺乏自由,对待子女总是居高临下,充满命令、教训、指责,这样会使成长中的青少年情感上缺乏关怀、成长的自由。一些青少年面对家长的专制武断,会更没有安全感,成天提心吊胆,心理脆弱,缺乏创造性,过于压抑,甚至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和自闭症,或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就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而“放任型”教养方式是从“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单亲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环境,努力工作而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会把孩子当做累赘,对孩子缺乏关心、不管不问,也不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教养方式会让子女的成长缺乏亲情的滋润,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留下阴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青少年时期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便很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导致青少年犯罪、暴力等现象。

二、对策性研究

(一)教育者的自我完善。父母亲在家庭破裂后,往往自身存在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此时若想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一方面,家长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待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自己接受夫妻离异或配偶死亡的现实前提下,鼓励子女勇敢地面对现实,鼓励孩子积极乐观地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和也许会面临的挫折与困难。另一方面,少给子女一些情感暗示,让子女知道虽然父母不在一起生活了,但孩子仍然会获得同样的爱,给予子女充分的安全感,不把夫妻之间的恩怨扯到子女身上,不给子女带来心理压力的同时,理性和宽容地对待孩子与另一方家长,以给子女起到正面的榜样作用。

(二)正确处理亲子关系。一方面,单亲家长应该重视亲子沟通,及时预防和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用耐心和宽容抚慰子女心灵上的创伤,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子女,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引导子女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另一方面,家长与处于青春期的子女处理亲子关系应注意“度”,过于“亲密”的亲子关系往往会带来负面效应,应防止子女过分地依赖自己,鼓励子女多多与外界接触,多与外人交往,锻炼独立意识与对外沟通的能力,独立面对挫折与生活。

(三)形成“民主式”家庭教养模式。民主式的家庭教养方式不是口头说教,也不是公式化的教育,而是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对子女讲道理,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教育。同时,采用民主式教养方式的父母,更能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与关心,更易与子女建立温暖的感情关系,使子女敞开心扉,性格开朗,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四)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联系。应当加强单亲家庭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联系。第一,应当在家长和学校教师当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在学校和社会中引导正确对待单亲家庭的舆论,引导大家尊重、平等地对待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第二,学校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智”的培育,还应重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开设专门的心理机构,多注意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第三,应当加强对一些经济条件差、低收入单亲家庭的社会救助,完善社会保障,在保障单亲家庭青少年平等受到教育的同时,尽量做到减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自卑感、弱势感。

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大方面为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维廉.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曾燕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周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8).

3.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三

摘 要 青少年是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周围的教育环境对以后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时下,社会上关于青少年的负面消息已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健全,产生诸多的问题,性格变得扭曲,严重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其中,家庭教育的不当,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家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普及家庭教育显得极为迫切。文章总结了家庭教育不当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结合当今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希望对当下青少年教育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家庭教育 青少年心理 影响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09-02

青少年是社会上特殊的群体之一,青少年此时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稍微不注意教育环境的的问题,就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教育的方式上,又可分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往往传统的认识上,认为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作用,学校教育也一直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事实上,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也处于重要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一点。所以,本文讨论的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青少年的心理性格特征,以及未来的人生走向。

一、家庭教育不当的类型及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1.放任型。自由放任型家长,即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主要是由于家长认为只用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并不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思想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心态,性格内向,怪癖、冷酷、自私等人格特征,一但受到外界刺激,便易产生偏激行为。

2.溺爱型。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年轻的一代,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竭尽所能地给孩子尽可能好的,这样的方式让子女在家中处于优越地位,一味的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子女的任何需求,使子女经受不起任何挫折,久而久之,则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独尊等不良习性,当父母无法再满足子女过分的要求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怨恨父母,甚至社会,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的不良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

3.粗暴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定下过高的目标。当达不到他们的目标时,往往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进而采用粗暴的方法,深信“不打不成才”,家长不自觉地、无意地损害孩子自尊心的事常常可见。有些家长则平时放任子女,一但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便打骂、体罚。这些教育方法,使子女精神和肉体遭受创伤,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增大了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出现了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行动自私、情绪自卑,逆反心理等心理特征。

4.家庭破裂型。父母离异分居或不合的,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家庭的温暖,造成人格的失调。由于家庭关系僵化,孩子得不到安静、温暖的生活空间,心灵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心理会畸形发展,变得厌世,导致心理变态。产生自卑、多疑、暴躁等人格,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5.专制型。父母无视子女青年期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性加强的心理特点,用强硬的手段一味的要求孩子顺从听话,按父母的规划发展,无理粗暴的干涉,这样使孩子自我评价萎缩到实际能力以下,孩子应有的正当欲求和需要被禁止。这样专制干涉的教育,会激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更甚者会因对这种教育的仇恨而成为暴力攻击者,对人粗暴冷淡,难以与人和睦相处或者丧失对生活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6.家庭不正型。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忠告我们:“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同儿童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穿戴、怎样读报,这一切对于儿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思考与建议

第一,多数家长必须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的早期开发作用、长期感染作用、环境熏陶作用都是学校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是父母的罪恶。家庭应担当和强化对青少年的管教责任,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引导青少年健康的发展。

对失去家庭温暖,失去父母之爱,失去家庭保护的未成年人,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对其给予特别关心、教育和保护,对生活有困难的应给予经济救助,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第二,学校和老师应充分发挥作为教育机构和园丁的职责。相比较而言,学校与教师掌握了教育的理念,掌握了教育青少年的系统的、理论的教育心理知识。这样,就可以发挥学校与老师的优势,与学生家长建立长久密切的联系,对青少年的父母进行宣传教育,让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除了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所做的努力外,在国家层面还应重视起来。将家庭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常常产生重大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梁启超也曾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早期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人格的塑造起一定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普及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的国民素养,为我国的腾飞助力。

参考文献:

[1]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6.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黄乃毓.家庭教育[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4]孟家成.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8).

[5]孔凡寅.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分析及调控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2).

[6]梁超.大学生不良行为与高校矫正机制的完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四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发展心理

学》论文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

响的研究

作 者 赵文慧

系(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 年 级 11 级 学 号 110704004 日 期 2012,12,15

711

安阳师范学院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赵文慧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摘要】 :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存在着与正常家庭儿童生活处境与生活信息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引起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困惑。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缺乏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倾诉和求助对象,导致单亲家庭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纪律性不高、社会认知有误、早恋倾向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 】: 单亲家庭;社会问题;单亲儿童;早恋倾向;心理健康

儿童教育是最微妙、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教育阶段,儿童教育必以爱心为本。让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但在教育实践中,爱心教育最容易被忽视,批评教育最容易登场,这是值得每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深思和亟待纠正的。爱的大部分来源是出自于孩子们的父母和老师、同伴。当然,父母的爱是占据大部分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单亲家庭的数量的日益增加,孩子们得到的爱减少了一半甚至是全部的。这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创伤。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一、单亲家庭呈现上升趋势

据妇女权益部门不完全统计,建国50 多年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高潮,其中20 世纪50 年代的离婚高潮中,全国出现了110 多万对离婚者;“文革”中出现了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达180 多万对;第三次离婚高潮是在90 年代初。从此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盘升势头。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 万到60 万的数量递增。据对全国27 个省市自治区900 名父母离异的儿童和800 名完整儿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离异儿童在智力发展,情感情绪,社会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行为明显较多,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家庭及离异子女,已成为社会又一特殊弱势群体。

(一)单亲家庭儿童普遍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的年轻父母普遍没有接受过怎样教育子女的学习训练,缺少

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如再遇到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两个角色,因此,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是不平衡、不正常的。单亲家庭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父母离婚前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冲突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以及父母离婚后对一方家长产生的分离焦虑、悲伤,对既往家庭幸福的回忆等有关。此外,也与进入单亲家庭核心家庭的不适应,在亲朋好友面前感到羞辱、自卑、无助等情况相关。其表现如下:

722

安阳师范学院

1.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不断争吵直至离异,给心灵蒙上阴影,精神失去寄托,或陷于哀伤痛苦,或沉迷于幻想美好生活,或放纵于吃喝玩乐,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前进动力。某同学今年十八岁,十四岁那年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家庭经济情况差,父亲常年下岗在家,喜欢赌博。他在学校成绩很差,经常留级。“爸妈离婚前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很小的地方,爸爸总是打麻将打到很晚,他们两个就吵架,我从睡梦中常被他们吵醒。我对他们说明天要上课,但他们还是不停地吵„„爸爸只关心输赢,从来不问我的学习,我成绩下降,他就打我骂我,说我给他丢脸„„我好想妈妈,可是爸爸不许妈妈来看我,同学们也都笑话我,我真的不想再上学了„„可见,父母离婚最苦的是孩子。为了孩子,一定要慎重行事。2. 不良情绪和性格

一位记者在某精神病院采访时正赶上家长探视,小波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正由她姥姥和妈妈领着,走进病房。据大夫说他曾因害怕受同学欺负而在家休学两年,可是这个在外面有的胆小鬼在家却霸道得不得了,屡次拿针去扎姥姥的手。他这种变态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小波的爸爸是某科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从小对儿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可孩子的成绩却并不理想,其父大失所望,一次竟用枕头捂住孩子的脸压在沙发上„„这之后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父母也因其教育问题屡次争吵直至离婚。他干脆不去上学,反而在家里找碴撒气,姥姥基于对他的疼爱和怜悯,一直包容忍让,最终成为他霸道行为的出气筒。期望值过高导致小波父亲的暴力教育,而随之而来的夫妻离异,又在小波就旧伤未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因为年纪小,小波的宣泄指向还仅停留在“向内”的话,有朝一日,随着他年龄增长和体力能力的增加,他的种种不满,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家庭走向社会,那时候后果才是更可怕的。我们一定要及时制止和纠正。3. 不良习惯

加拿大学者曾就单亲家庭孩子身心健康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单亲儿童在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有21%嗜毒,70%以上不同程度的酗酒,而且有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由于父亲或母亲过分的溺爱或者不闻不问,再加上儿童本身自制力尚弱、情绪的影响波动以及外界的巨大诱惑,单亲子女易被网络游戏、抽烟、酗酒、赌博等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缠身而难以自拔。4. 品行障碍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精神扯皮”的过程中,承担了一个聆听者、目睹者和他们宣泄彼此间仇恨的暴力承受者的角色,那么这些孩子对社会的仇恨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会在父母的行为中,习得“以暴制暴”,因为他们成长的家庭就是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律师协作网协作律师时茂福前不久对河北某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作了一项调查。统计显示,该市近三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由2002年121人上升到2005年221人。且暴力性犯罪如杀人、重伤害等严重犯罪较为突出。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的各种因素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而不完整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率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的25%以上。单亲家庭儿童或是由于缺乏家庭温暖,许多孩子厌学、逃学、辍学而不能接受正常学校教育,有的甚至被家长教唆犯罪;或是由于心理、精神受到伤害产生仇视、厌世情绪,这在少年犯中占三分之一左右;再如父母离异生活困难,升学乃至生活有沉重的经济负担,过早走向社会„„思想的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低使他们更733

安阳师范学院

容易从小偷小摸,打架滋事到走上诈骗、抢劫、乃至杀人的犯罪道路。5.不能适应社会

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对家庭乃至社会的不满,想要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学校中沉默寡言,孤僻自闭,不能与他人正常相处,亦不参加组织活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潜在的和深刻的不良因素,往往会导致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进入社会便更难立足,稍有挫败或不如意就会造成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以上表现在单亲家庭子女中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其中突出表现为不能正常学习、不良情绪和性格、品行障碍。6.出现早恋倾向

大部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在爷爷奶奶那里又得不到真正自己想要的爱,在伙伴那里由于面子问题心理也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会在异性同学那里产生一些类似于爱情的东西,通过和异性同学的诉说,吐露自己内心长久的压抑,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多结交自己认为很好的朋友。但这早恋是不被大家所认可的,早恋不当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学业荒废、思想道德滑坡、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为此,单亲儿童内心缺少的爱是只有父母能够给与的,是不能被任何东西来替代的。

(二)、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需求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姆斯基说过:“任何方法如果以儿童需要

为基础,那么便会成功,反之,则不会达到目的”。为提出更好的对策,研究儿童心理需要十分必要。单亲家庭儿童比正常儿童有着更强烈的心理需要: 1. 经济和安全

孩子需要父母给予稳定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只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忍饥挨饿,不会因为缺吃少穿而去偷去抢;只有父母宽大而有力的翅膀,才能给他们安定,不必提心吊胆,不必担惊受怕。其中,经济是基础,身心安全是保障。2. 爱与情感

单亲家庭儿童更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爱。由于他们家庭的特殊性,他们有的只得到了父爱,有的只得到了母爱;有的父母为了争孩子的抚养权展开拉锯战,使孩子夹在中间无所适从;有的父母都撒手不管,把孩子丢给年迈的老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老师的爱成了孩子强烈的企盼与渴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同学,朋友的关爱与友谊。班里有的学生受世俗、家长的影响不愿意与单亲家庭子女交往,单亲孩子表面虽然满不在乎、我行我素,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很渴望融入集体中去的,只是他们自尊心过强,怕同学嫌弃,没有勇气主动接近人家。同时,家庭的残缺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多创伤,他们有很多苦闷要向人倾诉,也需要别人给予更多的安慰。3.尊重与承认

曾经有一个实例就是,小海的母亲和其父离婚后再组家庭,小海的父亲是个赌鬼,每逢深夜输钱回家就将气撒在孩子身上,骂他是“讨债鬼”,小海思念妈妈,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讽,更觉得抬不起头来,小小年纪跳楼自尽,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父母的“离婚战”中,儿童常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心灵和精神的创伤难以弥补,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情绪,因此更希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树立信心。

744

安阳师范学院

每个做父母的都应十分清楚,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小的量变积累到大的质变的飞跃, 孩子学好变坏也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万里长城, 起于垒土;千里之堤, 溃之蚁穴。越是在优越的条件下,做父母的越是应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千万不要冲动行事,悔恨终生。

儿童心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做父母的懂得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是极为重要的。可是,有些父母偏偏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以身作则。要知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对未涉世的孩童来说,家庭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的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就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无声的启示。因此, 父母爱孩子, 首先应自尊、自爱、自强,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孩子塑造一个好的形象模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当今时代,一般父母都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神童、少年大学生这些耀眼的光环,使无数年轻的父母们为之倾倒。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不但是无可非议的,而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美好前程。美好前程是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再加上自己的不仅如此,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这个道理。所有的父母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品德优良。但是,不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有的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口训,重则棒打;有的放任自流, 相信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就好了,如此等等。父母如果懂得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会既不苛刻求成,又不放任自流,而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以自身的优良品质无声润物哺育健康的心灵,以促进孩子身心顺利健康地发展。

总之,儿童身心的发展与父母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做父母的懂点儿童心理学,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掌握一些教育培养儿童的正确方法与途径,一切从实际出发,会大大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才能使父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儿童发展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注农村儿童教育问题[J]2011年

755

安阳师范学院

赵文慧 110704004 11级教育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766

安阳师范学院

作 777 业

5.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五

摘要: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心理健康研究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青少年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就网络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的甄别往往缺乏深刻的认知。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网络成瘾不仅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查询。

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青少年在上网时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

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3)、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4)、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5)、网络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具优越性的文化环境。

首先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其次改变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6)、次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

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

2.消极影响。

(1)、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荒废学业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

(3)、影响社交能力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4)、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还有是黄色垃圾及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而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 100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相剪辑和图片。淫秽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

染”,这些网络“色情文化”严重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

(5)、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二、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消极影响

1.营造绿色网络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 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过来。

(2)、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2.建立学校绿色网站。

(1)、校方可以凭借熟悉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的优势,建成有吸引力的贴近学生的网站,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学校在校园网里开辟 “校园聚焦”、师生对话“、“我爱我校”等栏目。

(2)、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青少年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

3.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1)、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

(2)、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实行“3W”(即为什么上网(why)、如何利用网络(how)、什么时候上网(when))引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3)、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

(4)、建立广泛的CA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条件。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道德的软性惩罚机制。

(1)、对青少年认识网络、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改变青少年上网主要倾向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不良习惯,把其兴趣转移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上,从而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爱好者。

(2)、培养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科学、健康的上网习惯,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网民,最终使得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因为缺少成长的土壤而自行消灭。、加强青少年的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网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学术类等等。主动地去了解各类网络组织,与其加强联系,并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们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组织。、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国家规定的是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并规定了由文化部门进行监管。各地文化部门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这一规定,加大对违反这一规定的网吧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7、学校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

从调查中可见,上网吧的学生很多是因在校学习压力太大,多次受挫,同时又没有知心的人可倾诉,不被人理解和接纳。其实,从我们的咨询实践和与学校教育合作中发现,只要我们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多给他们些心灵关注,将心理辅导寓于教学和教育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化解。

6.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六

体育教育专业3班刘健鹏[姓名] 指导教师 敬文

摘要:随着现代足球运动日益迅猛的发展和地区足球水平差距的日渐缩小, 现代足球运动对抗强烈,技战术配合快速多变,运动员在消耗身体能量的同时,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足球比赛本身对运动员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临场比赛心理过度紧张是每一名运动员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之一,其特征包括:认知、注意、思维、情绪与意志及个性心理。通过探讨心理素质对青少年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影响,因而影响足球比赛的成绩,旨在引起我们注重在平时的足球教学训练中心理素质的训练,有利于技战术的正常发挥,从而减少比赛的失误。因此,要根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开展针对性训练,实现竞技能力的提高。所以通过本文的探讨与分析,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明白足球除了技战术的训练以外心理素质也很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心理素质 临场比赛

1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特征

1.1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形成独立信念和道德习惯的黄金时间

青少年时期(11、12一17、18岁)是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生理肌体、智力、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年龄阶段,如果进行有效的心里培训,会让青少年在足球比赛中,信念与斗志得到提升,一场足球比赛,到了比赛的最后阶段,在人的耐力与体力收到限制时,良好的心里素质,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一个球队致胜的法宝。因此,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里素质的训练就尤为重要。然而从目前青少年球队比赛现状看,我们的青少年在临场的心里素质存在着许多问题。

1.2青少年时期是开始形成独立信念和道德习惯的黄金时间,这就表明了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心理素质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为更好参加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最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从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而言,由于受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素质训练成为广大青少年体育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青少年时期是开始形成独立信念和道德习惯的黄金时间,这就表明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2影响青少年心里素质的因素有哪些 2.1 外界因素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左右着比赛的成绩。影响着整个球队的士气和战局。影响运动员的外界因素有很多:如人为因素,父母、家庭其他成员、异性朋友、队友、同学和老师等。还有就是环境因素:如主客场,天气,风向,噪音等这些外界影响有着不确定性,不利时干扰着球队队员的心理素质。有益的可因势使之对运动员起积极的作用,并在较大程度上去创造良好氛围,青少年心里处于成长阶段,如果我们能恰当的加以引导,在青少年心里成长的黄金时间加强心里素质的干预,那么在比赛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2.2自身因素

现代足球运动对抗强烈,技战术配合快速多变,运动员在消耗身体能量的同时,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这样大强度的比赛势必会产生心理疲劳,对于激烈和不规范的身体接触会造成运动员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据有关资料表明,情绪紧张时能引起机体工作能力的下降,如果恢复措施得当时能量储备的补充得到保证,训练水平和工作能力将提高,反之,将会造成过度疲劳。所以临场比赛心理过度紧张是每一名运动员都必须面临的问题,2.3竞争对手因素

足球竞赛的节奏相当的快,若遇到相同的对手或是对对手分析还不是很了解、详细,技术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不够了解其比法的话,将会影响临场的表现。2.4教练的因素

现代足球运动比赛是教练员、运动员之间体能、技能、心理智能等诸多因素的全面竞争,临场比赛中双方要消耗巨大的体能和心理能量,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心理的紊乱以及行为的异常,从而导致心理负荷增大,生理和心理平衡遭到破坏,体力急速下降,技术动作变形,配合主动失误,犯规增多,情绪危机理论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一般情况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中。当面临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产生焦虑、紧张、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心理动态失衡。这时就需要通过教练员的启发、鼓励,逐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斗志、稳定心态和自制能力。2.5裁判的因素

足球竞赛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个别执法裁判行贿受贿玩弄比赛,或裁判员的误判、错判使足球竞赛失去了其公平性,破坏了正常的竞赛秩序和环境,影响足球运动向公平公正的健康之路发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犯法。这些现象给运动员心理造成了另一个压力源。3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3.1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技战术的发挥

而焦虑中紧张、慌张不安等现象是一种最常见的消极情绪, 主要表现在: 在认知上, 队员的注意力会变得狭窄, 思维混乱而消极, 感知觉迟钝;在生理上, 会出现心跳加快, 血压升高, 呼吸急促, 脸变红或变白, 能量消耗大;在行为动作上, 会表现为肌肉僵硬, 动作的准确和协调性下降, 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反复出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比赛的结果(体育比赛的不确定性)引起。3.2动力与压力

运动员在比赛中带有各种不同的感情体验即情绪, 可以激励或抑制你的运动行为。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励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如在危机关头的一脚破门而入,常使运动员的情绪达到很高的程度,奔跑、跳跃、欢呼、拥抱等,使整个球队更有动力。足球比赛的对抗性、竞争性和激烈性,是造成运动员情绪鲜明、强烈的直接原因,就是我们所说的运动员的情绪特点与足球本身特点密切相连,运动员情绪过度紧张、急躁、动作粗野,或因愤怒而丧失斗志走向绝望。前者对球队可以带来战斗的力量,而后者则对比赛产生负面影响。3.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足球比赛是对抗性极强的运动。比赛场地大,队员人数多,比赛时间长。一个队要想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不仅要求队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的个人技术、默契的集体战术的配合,还要求队员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集体对抗性的足球比赛是在队员的协同作战,“以己之长,克他之短”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中产生结果。这就是要求全体队员在比赛前达到最佳的准备状态,在比赛中时刻表现出稳定从容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和对比赛的胜利充满信心,对瞬息万变的赛场情况有果断的自我决策能力,加之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这些心理过程达到稳定而积极,才能产生理想的比赛效果

4临场比赛时需要的心理素质

4.1自信心

信心是发挥运动员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信心会导致运动员心理过程混乱,影响技术实力的发挥,甚至导致失败,足球比赛充满着变数,不到最后一秒,就不能轻言放弃,历史上有无数次最后时刻上演惊天大逆转的经典场面。所以树立队员的信心,提高运动员的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比赛动机是防止心理失衡的有效的措施之一。所以一个优秀运动员除具备良好的体能和气质外,还必须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培养运动员在客观情况下,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能做就做好。在比赛中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比赛任务,发挥最佳水准,达到预期目的。4.2端正比赛心态

记得米卢曾经说过,我们尊重每一个对手。尊重每一个对手,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对手,不会因为对手实力强大而气馁,更不会因为对手实力不济而懈怠。运动员都希望在比赛中获得胜利,比赛胜利时,动作灵活、准确、优美及力量倍增。但若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情绪低落,动作紊乱等情况。

4.3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由于足球运动动作技术多样攻防变化频繁比赛激烈紧张,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也随着比赛进程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如比分落后时的急躁进攻甚至不理智的犯规战术、失误时同伴的抱怨和教练的批评、裁判的误判等容易导致情绪的失控。这些负面的情绪往往使比赛进程更加糟糕,因此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当具备良好的控制情绪能力,做到领先时不放松、落后时不气馁,认真处理好每一次球权。无论比赛场上发生何种变故,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训练中,要努力训练情绪的稳定性,从情绪的全局性、深度稳定性等方面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情感品质,提高实践能力。4.4提高理论知识与临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加强足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做到精通规则,熟悉裁判法。只有懂得《足球竞赛规则》在临场比赛中才能在临场比赛中果断、准确、及时的应对比赛,避免自己的失误对球队带来的损失。并且加强对足球技战术理论知识和阵型的学习,提高比赛中战术的运用于配合,因为足球是一项团体运动,配合是基础。当运动员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进行实战训练,通过运用足球技术与团体战术与自身的实践能力相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才能提高足球团队的实力。5.研究对象及方法

5.1 研究对象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大

二、大

三、大四足球专业学生共 100 名。5.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问卷 100 份, 总回收率 87%。参考文献资料法、物理统计方法、逻辑推理法。

6.研究结果及分析

6.1 在不同的情景下紧张的程度不同, 对比赛成绩影响不一样从表 1 中可看出:队员在不同的情况下的紧张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大体趋势反映上基本相同。例如, 在关键性的比赛时, 体院队员处于紧张和比较紧张的人数占 80%。体育系队员的人数占 86.2%, 而在进行普通教学比赛时, 体院与体育系紧张和比较紧张的人都比较偏低仅占 16.7%和 26.2%。但是, 关于紧张程度对比赛成绩的影响又是如何? 进一步统计见表 2。从上表 2 看出: 紧张程度的不同对比赛成绩影响也不同, 总的趋势是, 随着紧张程度的降低平均成绩基本呈上升趋势。

5结论

所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每一次临场比赛,都是一种对心理负荷的适应训练,足球比赛对运动员心理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本文通过探讨心理素质对青少年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运动员临场心里素质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旨在引起我们注重在平时的足球教学训练中心理素质的训练,有利于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减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失误。从而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足球训练中加强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此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7.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七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东北地区现在已将15岁~19岁的失依青少年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学习, 初期完全适应学习生活的只占15%左右, 其余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这主要源于不健康心理对他们的新生活、新技能学习产生的影响。而经过三年的学习, 完全适应人数上升到60%左右。可见, 通过引导、学习、交流等手段可以改善不健康心理对失依青少年进行职业技能学习的不良影响, 但前提是我们必须了解不健康心理在失依青少年职业技能学习中的表现形式、作用途径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以便能够对症下药。

1.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在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个人性格的塑造可以影响其一生, 任何教育机构都无法替代一个家庭所能给予孩子的关爱与亲情。同时, 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方式也是通过家庭来传承的。家庭是儿童接受外界教育的最初媒介, 父母接受的文化教育、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早已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言行, 自觉或不自觉地传输给子女, 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失依儿童是无法得到这种关爱与教育的, 这些基本的生活礼貌、待人哲学的欠缺, 使其性格上存在的不健康潜质极易在其步入青少年时期接受职业技能学习时突显出来, 表现为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较差。

2. 胆怯、自卑心理。

胆怯的直接危害是失依儿童对于生活左思右想, 什么事都不敢朝前走, 想法对的也不敢向人诉说, 受了委屈也不敢与人沟通交流。在福利院这个大家庭中, 不少孩子没有倾诉的对象, 而在其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 一旦无法独立解决、无法认定自己的行为、无法向外诉说的状况长期持续, 失依儿童就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 这必将损害其身心健康。自卑心理是一种近似本原的人的天性, 是指那些对自己的能力和品格做出过低评价的心理。从心理学上讲, 属于性格上的缺陷, 是一种摄于某种活动的心理反应;从现象学的观点分析, 自卑心理并非集中于一身, 各方面都自卑的人并不多见, 有的在这方面缺乏信心, 表现出自卑, 而在那方面又很自信, 表现出很强的驾驭能力。这两种心理在失依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失依青少年对自己估计不足, 过低评价自己, 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对事业生活缺乏自信心, 明知职业技能学习对他们十分重要, 但面对老师、长辈的技能传授却不知所措, 缺少学习方法、羞于求教, 导致在学习职业技能时进程缓慢。为克服这一心理, 提高学习成效, 职业技能教育人员及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应加强失依青少年自信心的培养, 鼓励孩子多与老师、长辈、同学沟通, 多说、多想、多做, 增强自信。可以说, 自信是支撑人生的一道坚硬脊梁。那么, 自信是什么?说到底是对自己能力的综合评估和认可。如果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 那么又怎么得到别人的认可。失依青少年因缺少依靠和家庭的关爱, 他们的行为总是得不到认可, 慢慢地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 长此以往, 变得心理上很脆弱, 导致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较正常家庭的孩子差, 加之自卑心态促使失依青少年交际能力差, 影响了他们对职业技能的学习。

3. 暴力倾向。

在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中, 少年儿童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大地增加了他们成年后使用暴力的倾向。暴力危及社会发展, 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 威胁生命。无论打人者还是被打者, 在暴力侵害中, 他们的心理行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初始认知到模仿, 打人者也是受到暴力侵害的感染才动手打人;而受害者,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受到了创伤, 加重了恐怖、焦虑、隔离、孤立等不健康心理。所以, 暴力倾向在失依儿童心中造成的伤害, 阻碍着失依青少年学习职业技能。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是身体发育、心理发展、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 青少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青春期大波动的时期, 他们既有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的灵敏性, 又存在分辨能力不强、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强的特点, 有的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做出扭曲错误的评价, 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 一旦他们的意志和控制力得不到正确思想的支配, 或正确引导不足, 就可能导致不努力学习, 不听规劝, 不求进取, 不关爱同学, 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严重影响他们学习职业技能。

4. 孤僻心理。

失依青少年由于在幼年时期失去了家庭的关爱, 个人性格上乐于独处, 内心封闭自守, 不大热衷与他人交际, 不善于与朋友、同学接触, 沉默寡言, 不倾谈思想, 我行我素。显然, 长期的封闭心理会形成一种孤僻心理, 堵塞职业技能信息的交流, 阻碍师生间、同学间的正常交流。

8.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八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人们一般把属于印刷品的漫画和属于影视的动画合称为动漫。动漫在刚起步时,仅以纸质形式呈现,且普及面较小,以娱乐性为主,教育功能很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动漫在保持以漫画为载体的同时,逐步向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新的动画载体过渡,向娱乐、文化、教育等多层次发展。目前来看,动画和漫画两种载体都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动漫的涌现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动漫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动漫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及时代意义。

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发展中不断走向成熟。动漫拥有其独特的魅力,青少年作为动漫产品的重要接受群体,本身的精神需求和对动漫的强烈认同感,使得动漫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对他们的认知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

一、动漫对青少年心理认知发展的影响

(一)动漫对心理感知的影响

动漫通过生动的画面、动感的配乐,集视、听、动觉于一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青少年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今日的动漫作品从以纸张为载体发展到以电影电视、网络为载体,实现了从单一的视觉刺激到全方位的感官刺激的转换。青少年的认识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但同时他们感知觉灵敏,能够积极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因而成为动漫的主要受众群体。

动漫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感知觉,即主题、画面造型以及音乐。所谓主题,就是动漫作品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动漫作品的核心部分。目前动漫作品主题非常丰富,且各个主题分布相对均匀,涉及现实、神话、战争、历史、教育、童话、冒险、体育、科幻等方方面面。几乎每一部受到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的背后,都有着令人深思的主题。

动漫是一种视觉文化消费性载体,它首先要被受众的视觉所感知,然后才能传播,最终才能进入人们的心里。尽管动漫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画面造型始终是影响漫迷对动漫直观感知的重要因素。不少日本和欧美的动漫画面是通过计算机的辅助精致地描绘出来的,如物体的运动、人物的动作、明暗的对比、表情的变化、立体感的凸显等,作品中很多细致的表情、阴影、动作、背景等都很有实感。在日前动漫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深入人心的画面造型,才能够满足现代青少年漫迷的需求。动漫有着庞大的漫迷群体,动漫主题曲也开始正式独立成为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很多动漫主题曲的歌词、曲风和曲调都堪比甚至超越日前的流行音乐。

部分动漫作品内容充实、情感强烈,给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直观的形象的刺激,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情感感知能力。

(二)动漫对思维认知的影响

思维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青少年的思维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其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对新的思维结构和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都在逐步完善中,因此青少年在这一阶段所接触的外界刺激对其思维认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如今动漫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认可与追捧,不同的动漫类型对青少年思维的不同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名侦探柯南》中一个个具有吸引力的侦探故事对青少年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随着剧情的发展、谜团的一步步解开而得到提升;《网球王子》《灌篮高手》这类运动题材的动漫作品对青少年的动作思维有着重大影响,作品中夸张、完美的动作给青少年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他们有模仿的冲动,甚至付诸行动。另外,每部动漫作品都有其典型的主人公形象,其他角色也都鲜明动人,这些形象通过服饰、神态给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

(三)动漫对价值认知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价值观亦可看做价值认知。

青少年对周围各种信息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而动漫作品以其极具感染力的形象、语言风格和视听结合的传播形式,更容易让青少年接受与记忆,并引起他们的共鸣。动画中所包涵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进青少年的价值认知当中。

许多动漫作品的主题都强调生活中只有不怕困难、乐观向上、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遇到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坚定毅力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之后所获得的成功喜悦,无不感染着青少年,使他们体会到人性的美好。这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具有积极的影响。

我国青少年所接触的动漫产品大都来自日本与美国,由于价值认知与文化内涵的不同,一些动漫中传播的思想并不适合中国的青少年,如一些动漫作品中的过于理想化的角色设定、个人英雄主义倾向、使用暴力来达成目标等。近年来动漫产业的商业化运作和由此带来的高额利润,使很多动画生产商和销售商违背道德,不惜在动画产品中添加暴力、色情、恐怖、血腥等刺激性元素来吸引广大青少年的注意力,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很不利。

(四)动漫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伦理百科辞典》认为,道德观是“对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的整体认识和系统看法。它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连”,所以道德观也可看作道德认知。

在诸多文化现象中,动漫对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影响逐渐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众所周知,动漫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动漫以其不可抗拒的“杀伤力”吸引着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那么,动漫中所蕴含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也必然会随之潜移默化地渗透进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当中。

日本动漫对本国青少年道德认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团队意识、潜能无限、强者膜拜;美国动漫对本国青少年道德认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张扬个性、自由竞争、个人主义三个方面。但大部分动漫作品中都存在着格斗、色情、暴力等场面,因此,这些作品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例如《名侦探柯南》中,主人公工藤新一是一名非常聪明的高中生,他运用自己侦探的头脑帮警察破解了许多案件。他身上蕴藏的潜能是无限的,他的智慧被无数青少年膜拜。再如《犬夜叉》中的主人公犬夜叉以拯救世界的和平为己任,与大批邪恶的妖怪斗争,是责任、正义、勇敢的化身,是一些青少年的偶像。但这两部作品中都充斥着一些血腥的打斗场面,青少年很容易受影响,容易使其道德认知出现偏差,引发一系列不良行为。

二、动漫促进青少年心理认知发展的对策

动漫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流行受到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它的出现与发展与这个时代的信息技术紧密相关,与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我们要正视动漫的直观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特点,不应该忽视、放任或是禁止,而应该“趋利避害”,回避与遏制它的消极影响,利用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对动漫加强监管,减少其消极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应联手,共同遏制动漫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社会方面更要加强监管,如国家广电总局可以根据动漫所涉及的暴力、色情等因素的程度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分层管理,限制电视台播出此类动漫作品。文化传播、出版部门应提高对动漫市场的监管力度,遏制低俗消极的动漫产品的流通。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督与管理,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不仅要关注其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其道德认知及价值认知的健康发展。

(二)动漫从业人员应提高职业操守,兼顾作品的文化内涵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动漫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及创新能力。动漫从业人员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要兼顾产品质量及文化内涵。

由于各种原因,动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时常会陷入资金短缺的窘境,以致我国很多动漫制作公司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因此,政府或企业可加大对动漫产业的资金投入,以解决资金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增强动漫从业人员的素质。社会、学校加大对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让动漫从业人员接受系统、全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提升动漫产品的文化内涵;同时设置动漫人员专业标准,提高入行的门槛。

(三)提高青少年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青少年已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但其价值认知和道德认知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有关的主题班会、讲座,来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青少年在选择或观看动漫的同时,就能够更好地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动漫作品中的感恩、责任、仁爱、正义等积极因素,弱化格斗、色情、暴力等消极因素影响,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认知与价值认知能力。

本论文为2012年宿迁学院大学生实践活动创新项目“动漫对青少年心理认知发展的影响”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宿迁,223800)

9.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篇九

134343慕明媛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B.过渡时期C.迷茫时期D.黄金期

2. 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方向性D.差异性

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B.突出修剪C.神经系统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A. 逻辑性B.抽象性C.可能性D.具体性

三、填空题

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_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__生理成长和_心理发展__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__阶段性_。

4.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社会性过渡和认知过渡_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

1.一般而言,男生的青春期要比女生早。(错)

2.心理发展具有平衡性。(对)

3.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错)

4.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对)

5.青少年体内激素变化对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对)

6.社会对青少年的定义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对)

五、简答题

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它具有一定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主要分为认知过渡、社会性过渡和生物性过渡。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

答: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对教师重要吗?教学需要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征吗?如果认为教师仅是自然科学、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等领域的知识专家,他们有充分的知识贮备就足够了,那么也许这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知识就不重要。

但有效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就非常被动。教师应该既是专门领域的专家,又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专家。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敏感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依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展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体差异。发展受成熟的影响和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儿童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基础。学习、经验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创造条件。

2.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辩证关系。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上一篇:日出的云作文400字下一篇:现代文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