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一真题(精选8篇)
1.外国文学史一真题 篇一
武汉大学08年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真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试述魏晋六朝文学何以称之为“文学的自觉”。2.略述赋体文学的起源与发展。3.简述“诚斋体”的主要特色。
4.简述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的反叛性。
5.从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看黑色幽默文学对存在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1.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从“逼上梁山”的角度分析《水浒传》的有关描写。3.试论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自我”之谜。
4.试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武汉大学08年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以意逆志
2、文学消费
3、爱美剧
4、中间人物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写出下面这首诗的出处,并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竹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2、写出下面这段话的出处,并简述它的文学理论内涵。
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它造型艺术家一样,是一个模仿者,那么他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3、论述郁达夫《沉沦》的思想艺术特色。
4、论述铁凝《哦,香雪》的思想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怎样论述“第三种悲剧”的、2、意识与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有何意义?
3、„中国新诗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4、试论新时期文学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意义和局限。
四、文学评论写作(30分)
阅读下面这篇微型小说,写一篇评论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七情六欲
莫小米
邻家女孩儿美丽异常,且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优秀生,所以她后来变成精神病,让左邻右舍都感到无比惋惜。
据说她是因恋爱受挫而发病的。原本文静内敛的姑娘一旦发病就会让所有异性害怕。她将所有**都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让人惊愕与惊悸。
当她与她的**被关进一间小小的病室后,她只得不停地来回快速走动,直走到精疲力竭才猛然栽倒在床上。如此治了发,发了又治,治了发……一次比一次严重,其痛苦状让家人都伤心流泪。
后来医生向她的家人出示一个治疗方案。医生说,是否为她做一个大脑皮层切除手术,把她的七情六欲全部切除了吧,既然她自己已无法管住它们。切除之后,她不再痛苦,当然,也不再快乐,重要的是,她将获得她已久违了的宁静。
这真是一个既残忍又人道的主意!对七情六欲的处理将人截然区分———有人把七情六欲燃成点亮心灵的火炬,他成了艺术家;有人把七情六欲铸成杀人刀斧,他成了罪犯;有人把七情六欲封冻成冰,他成了僧侣;而这个可怜的姑娘,她只是把自己折磨得遍体鳞伤…… 家人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终于采纳了医生的建议。姑娘切除了七情六欲之后,风暴平息,眉眼依旧,美丽却荡然无存。
武汉大学09年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真题 一,问答题(50)
1,举具体例子,解释赋比兴
2,以某一篇列传,来说明《史记》的写人 3,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故事的变化 4,从你熟悉的一篇希腊神话,分析其哲理 5,《静静的顿河》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论述题25*4(100)
1,胡应磷《诗薮》中一段话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风卷残雪起,水随断冰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很妙绝,而又代表了盛唐,中唐,晚唐的诗风,为啥绝妙,并指出为什么他们代表盛唐,中唐,晚唐的诗风。
2,默写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并分析其内涵 3,比较《麦克白》与《罪与罚》的心理描写 4,以《雪国》为例,谈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
武汉大学09年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1.寻根文学 2.隐含的读者 3.沉钟社 4.诗无达诂
二、简答
1、试论阿Q的革命观。
2、给出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论秦观诗的那首,说出出处及自己的理解。
3、王蒙《春之声》的思想艺术成就。
4、“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熔铸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说出出处及自己的理解。
三、论述
1、用刘勰的六观说评析一部作品。
2、试论韩少功的长篇小说创作。
3、艾青诗歌的意象特征
四、微型小说评论
林清玄的《送一轮明月》
2010武汉大学考研文学院真题(完整版)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
一、名词解释(6分一个)
1、永明体
2、文章四友
3、四折一楔子4 六义说5 神韵说
6、江西诗派
二、简答题(各11分)
1、李清照前后期词的艺术特色
2、比较《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悬念的设置手法 3 战国时期散文发展概况
4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5论述葛朗台的金钱意识(15分
6、简论《神曲》中关于地地狱的想象(15分
三、论述题(各20分)
1、结合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代表作品论述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意识变化。
2、论述卡夫卡作品中的自我困惑主题。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
1、立象尽意
2、文学性、叶昭钧
4、闻捷
二、简答(10分一个)1.“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写出这段话的出处和所包含的理论内涵。陆机《文赋》灵感的一段话。谈理论内涵 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写出这段话的出处和所包含的理论内涵。
给出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比历史更偶哲学意味”的一段话,说出出处及文学理论意
3、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思想艺术特色
4、韩少功的《爸爸爸》的思想艺术特点 三.论述(20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向来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法国布封也有“风格即人”的观点,试比较这两种观点,分析它们的异同。比较文如其人和风格即人,举例论述。2 骆驼祥子的性格特征。
3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特点。
四、文学评论写作(30分)
达芬奇的《犹大的面孔》
几世纪前,一位大画家为西西里城里一大教堂画幅壁画,画的是耶稣的传记。他费了好几年功夫,壁画差不多都已画好,就只剩下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儿时的基督和出卖耶稣的犹大。有一天,他在老城区里散步,看见几个孩童在街上玩耍,其中有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他的面貌触动了这位大画家的心,就像天使——也许很脏,却正是他所需要写生的面庞。那小孩被画家带回了家,日复一日,耐着性子坐着给他画,终于画家把圣婴的脸画好了。
但是这位画家仍然找不到可以充当犹大的模特儿。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深怕这一幅杰作会功亏一篑,所以继续不断地物色。
这幅杰作没有完成的情形,传遍遐迩。许多人自以为面目邪恶,都毛遂自荐,替他充当犹大的模特儿,但都不是老画家心中的犹大:不务正业、利欲熏心、意志薄弱的人。
一天下午,老画家照常到酒店喝酒,正当自斟自酌的时候,一个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人摇摇晃晃地走了进来,一跨进门槛就倒在地上。“酒、酒、酒”,他乞讨叫嚷。老画家把他搀了起来,一看他的脸,不禁大吃一惊:这幅嘴脸仿佛雕镂着人间所有的罪恶。老画家兴奋至极,就把这个放浪的人扶了起来,并对他说:“你跟我来,我会给你酒喝,给你饭吃,给你衣穿。”
现在,犹大的模特儿终于找到了,于是老画家如醉如狂地一边画了好几天,有时候连晚上也都在画,一心要完成他的杰作。
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那个模特儿竟起了变化。他以前总是神智不清,没精打采的,现在却神色紧张,样子十分古怪。充血和眼睛惊惶地注视着自己的画像。有一天,老画家觉察到他这样激动的神情,就停了下来,对他说:“老弟,你有什么事这样难过?我可以帮你的忙。” 那个模特儿低下头,手捧住脸,哽咽起来了。过了很久,他才抬头望着老画家说:“您难道不记得我了吗?多年以前,我就是您画圣婴的模特儿。”
2011年武大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
一、简答题
1、王夫之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评价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该手法的艺术效果,并举例说明后世
创作中是我继承和运用
2、王粲的《登楼赋》表达了失意士子的哪几种类型的情感,结合作品析之
3、欧阳修在中国散文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4、《堂吉诃德》的反讽艺术
5、巴尔加斯*略特小说的叙事特点
二、论述题
1、赏析杜甫《登岳阳楼》
2、有人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反科举的巨著,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阐述理由
3、论《圣经》对托尔斯泰小说《复活》的影响
4、论20世纪西方文学中漂泊的表现形态 2011年武大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20分)
以禅喻诗 原型 《倪焕之》 《哥德巴赫猜想》
二、简答题
1、理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
2、亚里士多德“悲剧艺术六个方面”
3、简析郭沫若《炉中煤》的思想艺术特色
4、简析王蒙《蝴蝶》的思想艺术特色
三、论述
1、对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家》中觉慧偶的思想性格特征
3、舒婷的诗歌艺术特点
四、评论 沈善德《路口》
2.外国文学史一真题 篇二
笔者发现, 邓笛的外国文学编译之所以会受大众欢迎, 是因为这些编译文章契合了接受主体在特定的文化交汇点上独特要求。一方面, 它们满足了新时期接受主体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 接受主体的精神需求又反转过来促成了编译主体的外国文学编译活动的继续和深化。
那么, 在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之时, 为什么这些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的编译文章反而契合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并形成了一股颇有势头的文学现象, 以至于我们对此用“外国文学编译”这样的专门术语来概括它呢?为什么那些更为准确把握原文的翻译作品并没有为读者所认同, 甚至很难在报刊上发表呢?邓笛的编译文中有哪些独特的精神特质满足了这样一种审美需求呢?
一、西方文学的东方化
邓笛的外国文学编译的特点是, 在保持西方文学的基本韵味的同时, 也契合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需求。在翻译过程中, 拘泥于西方文本, 用直译的方式直接登陆中国文化语境, 肯定无法找到其契合点;如果拘泥于中国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 完全改变西方文学的本来面貌, 则肯定无法实现接受主体新的审美心理的培育, 只有既遵循了西方文学的文本世界, 又把其纳入到中国文化语境, 才能找寻到其契合点, 恰恰是在这一点上, 外国文学编译符合了这一现实的客观需求。最大限度地保持编译者既有的中国文化立场, 用中国文化立场来理解和整合西方文学, 就实现了西方文学的东方化过程。依据原文文本使编译者只能在原文的基点上展开自己的东方化过程, 他无法更改其文学叙事所规范的既定事实, 这就保证了外国文学编译保留了西方文学的基本特质, 使外国文学编译确保自我独立的文学品格, 又不至于成为背离西方文学的信马由缰式的杜撰, 这也是外国文学编译给接受主体以新的审美冲击力的重要前提条件, 是接受主体对西方文学爱不释手的重要缘由[1]。外国文学编译尽管是用中国话语建构起来的独立文本世界, 但这一独立文本世界是不同于中国原创文学的一个“新天地”;另外, 外国文学编译显然并不是直接照搬西方文本, 而是经过自我文化心理结构的整合, 也就是说, 外国文学编译已经在编译者的翻译过程中, 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纳入了自我所认同的中国文化。尽管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这些编译文章可能误漏百出, 但它们的中介作用是无法否认的, 因为它们为那些不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接受主体打开了一片审美的“新天地”。编译者之所以没有直接进行翻译, 而是以编译的方式对原文进行再加工, 就是因为经过编译之后的译文更易被接受主体所接纳。外国文学编译后的文本带着乡土气息, 符合本土的欣赏习惯, 去除了洋化的别扭因素, 根据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毫不犹豫地在形式与内容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进行取舍。它们是嫁接杂交后的新物种, 掺杂了新鲜血液, 有着基因变异后的强大生命力, 不时会散发出东方艺术的魅力。这些译文所具有的结合了当代文化的“非西非中”和“亦西亦中”的文化品格, 使它们在当代这个特定历史坐标上获得了独立的中介价值。
外国文学编译打开的这个“新天地”既是一个不同于中国原创文学的“新天地”, 又是一个没有与中国文化绝缘的“新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 邓笛及其他编译者们还整合进了许多属于自我民族文化传统的东西, 这整合后的文本世界, 在西化程度较深的接受主体那里, 则会感到它和西方文学的本体世界相去甚远, 甚至能够觉察出这些编译文章中存在的无意误译和有意增删等问题。这自然而然就会遭到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接受主体的否定。但是, 有趣的是, 邓笛本人就是英语专业人士, 有着丰厚的英文功底, 按理说, 这种背景会使其既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发生裂变, 其翻译也就应该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西化倾向, 但是邓笛的编译文在接受主体那里并没有产生既有文化心理结构的落差, 显然, 邓笛明白:当接受主体完全离开自己已有的理解所达到的限度时, 其接受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 邓笛在翻译方式上面临着抉择:一方面, 坚持编译会使认同西方文化的接受主体对编译者这种非驴非马式的翻译无法容忍, 认为他甚至不是在进行翻译, 而是自我言说。另一方面, 坚持传统观念的翻译会使得那些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类似“白板”的接受主体对其循规蹈矩的翻译感到无法接受, 使其无法在接受主体既有文化心理结构中寻找到位置, 从而出现隔膜。显然, 邓笛把他的译文读者定位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接受主体, 而不是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接受主体。
二、民间文学的时尚化
阅读邓笛编译的文章, 我们会发现, 他在编译中使用了大量的时尚语言, 比如“买单 (埋单) ”、“拍拖”、“写真”, 又如带有新的意思的“恐龙、青蛙、大虾、菜鸟、粉丝、发烧友”等, 使其翻译和时代的审美趣味保持最大限度的协调, 这是其翻译为社会所接纳的又一重要前提。事实上, 也正是这些与原文看似存在差距的表达, 才使外国文学编译获得了当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比如, 邓笛编译的文章“野猫的裁决” (1) , 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只鹧鸪, 在一处山林的草丛里安了一个窝。有一天, 它离开窝, 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觅食。它不在的时候, 一只兔子发现了这个窝, 就住了进去。可是, 过了几天, 鹧鸪回来了, 与兔子就谁该拥有这个窝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在它们争执不下的时候, 一只体型硕大的野猫走了过来。野猫伪装公正, 骗取鹧鸪和兔子的信任, 最后吃掉了它们。
笔者找来原文与邓笛的译文对照研究了一下, 发现原文是19世纪美国一位作者写的一则民间故事, 文字浅显, 如果用符合纯正理论的规范去翻译, 则并不太难, 但结果恐怕只能是一个难以引人注意的普通的民间故事。然而, 邓笛的这篇译文被《读者》在内的众多报刊转载, 这是因为邓笛在翻译时使用了时尚词语, 比如把nest译成“无主之窝”, 把habitation译成“实际居住”, 让人不禁想到了媒体在报道中日钓鱼岛之争及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表现时所用到的一些词语。这样的处理赋予了这则老故事新的生命力。
邓笛的编译有意识地贴近时代, 接近时尚, 这种意识有助于催生新的形式, 形成新的理念, 推动思维的进化。邓笛还让自己的编译语言与网络接轨, 努力进入网民的语境, 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地会拓宽思路, 贴近现实, 增强创造性。另外, 邓笛丢掉自己英语专业人士的身份, 使自己贴近他的读者群, 而不是贴近原作者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他的编译文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外在形式上都能够契合他的读者群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需要。实际上, 由于社会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翻译原本就绝非只是一种对应的符码转换, 而是要在保持深层结构的语义基本对等及功能相似的前提下, 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2]。其中在重组的过程中, 甚至一些基本信念被替换、被颠覆, 文学发生了“范式的变化”。西方语言区别于汉语的言文不一, 它是言文一致的拉丁语系, 这就使文学语言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和谐一致的。但是, 在汉语言中, 汉语由于是一种象形文字, 其文字本身具有表达意义的作用, 这就使书面语言得以离开口语而存活。而编译则使西方文学的话语被整合为地道的当代汉语书面语, 并以此实现了对中国传统阅读心理习惯的迎合, 从而完成了登陆中国读者文化心理的艰难过程。这就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西方文学, 并且觉得西方文学和我们的文学与文法有着同一的价值取向, 继而使人们消除了对于西方文学的排斥性文化心理, 具有了一种可以“平等”对话的基础。当然这里的“平等”是不可能真正的平等对话, 但对话本身却表明了对话主体容许对话对象的存在。
三、主流文学的感悟化
邓笛在编译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本位, 使他最大限度地契合接受主体的文化心理的实际状况, 成为他们走出自我的一个重要中介。
邓笛编译与传统外国文学翻译最大的差别是,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要进入西方文化的现实语境中忘掉自我, 而邓笛的编译却要求自己能够从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出发, 由个体文化情怀引发社会文化情怀, 进而促成外国文学编译的独特魅力。
当今的中国, 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不合理现象, 如贫富悬殊、贪污腐败、部分职工下岗、社会治安等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素来有忧国忧民, 视国家兴亡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高贵品德, 而邓笛这样的外国文学编译者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 编译而不是传统的翻译就成了他们应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策略性抉择, 同时也契合了探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当下国人的潜在心理需要。
笔者在将邓笛发表的文学编译文章与原文对照阅读时发现, 许多译文都较之原文平添出一些感悟, 比如:“就好比, 人中奇才, 因为不循常规, 所以被视为异类;因为与众不同, 所以被说三道四;因为有了非议, 所以被排斥在外” (2)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并且持之以恒去做某件事情, 即使这件事情看上去难以完成, 也一定能有所收获” (3) 、“……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心无定力, 人如浮萍, 随波逐流, 终将无成” (4) 。这些锦上添花的语言让“文学编译”后的文本有了心灵鸡汤的味道, 帮助接受主体直面人生, 解惑与思考。诗的比兴、借物抒情、主旨的突出与延伸、咏叹的多视角、一滴水折射世界是邓笛编译时常用的手法。
由此可以看出, 邓笛在解读西方文学时, 从为国人排忧解难的实际出发, 希冀对中国的现实有所推进。但是, 这些无疑是违背原文的增译, 可是恰恰就是这些增译, 既迎合了主流文化的规范需求, 又契合了接受主体的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 并成为他的编译文得以受到大众欢迎的又一重要缘由。
传统的文学翻译当然仍然是当今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主流, 邓笛式的非主流的文学编译恰恰为它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互为参照。特别是文学编译对于文学翻译主体意义的强调和文学翻译独立品格的坚持, 始终会作为一种潜能伴随文学翻译发展的进程, 或隐或显地发挥着影响。
四、贵族文学的平民化
邓笛的外国文学编译作品在国内广受欢迎的现象昭示着当下中国社会和全球文化审美的复杂性。当代社会是多元文化的时代,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 世界历史正进入一个没有英雄, 起码是没有君主的“散文”而非“史诗”的年代[3]。这种现象只有放在当代审美文化的语境中考察, 我们才能廓清假象, 真正认识其原因。
所谓当代审美文化, 按照姚文放的解释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4]。这种文化系统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实证主义、折中主义等, 这些思潮的一个共同倾向就是从本体论走向功能论, 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从本位主义走向消费主义,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崇实、尚用、拜物的心态。
首先, 商品经济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把文化变成了商品, 而商品化了的当代审美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娱乐性、感官性。恰恰是在这点上, 当代审美文化完全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的超越性品格。人类审美发展到今天可分为前审美时代、审美时代和后审美时代。在前审美时代, 人类审美处于未分化状态, 审美与日常劳动、宗教、祭祀、巫术及人类的生存活动融为一体, 这一时期的审美更多地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到了审美时代, 直接以康德“审美无利害”理论作为唯一标准, 把审美活动从其他日常活动中分离出去, 美学研究单纯以经典的、高雅的艺术作品作参照系, 并以超功利的眼光看待艺术。这一时期的审美特点还表现为分化和分层;艺术从劳动中分化出来;文化分为各类层次、各种等级, 譬如西方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分为“有教养”和“无教养”、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评, 等等。而到了后审美时代, 对于审美时代的分层文化、等级文化和审美现象进行了拒绝和批判。更多提倡的是大众文化、泛文化, 自康德以来以“审美超功利”和“审美距离说”作为支点构筑起来的经典美学在当代审美文化面前也因此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贴近现实的世俗生活, 呈现出多元化、娱乐化和感官化的趋向, 表现出崇实、尚用、拜物的特征。邓笛的编译文之所以广受欢迎, 原因就在于原作在编译者的改造下更多地具备了这些特点。
其次, 当代哲学思潮体现出重实在的现实价值而轻终极价值的理论品格。它带来的深刻变革就是普遍的游戏心态的生成, 当代审美文化完全蜕变为享乐、休闲、游戏的手段和工具, 并不承担任何精神升华的义务。与急功近利和游戏心态相对应, 一部分坚持追求终极意义的人们在当代生活中产生了丧失精神家园的漂泊感, 而这种漂泊的无家和无根的感受则在当代审美文化中演化为人们对感官、娱乐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诚如利奥塔德形容的那样, 折中主义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人们听强节拍的通俗音乐, 看西部影片, 午餐吃麦克唐纳的食物, 晚餐吃当地菜肴, 在东京洒上巴黎香水, 在香港穿“过时”服装———这种眼花缭乱的流行时尚结束了任何统一的标准。个体的即时盛兴成为唯一可信的内容。这个时候, 邓笛式的编译因其松弛、灵活、自由、零散、轻松, 而符合了当代审美文化所喜爱的品质。邓笛的编译既可以体现当代审美文化放任洒脱的游戏精神, 又可以体现当代审美文化胸无大志的零敲碎打。无论人们是在肯定的意义上还是在否定的意义上都不能不承认这一点[5]。
第三, 当代社会心理是养育当代审美文化的母体、土壤。而审美心理在某种意义上说, 已脱胎于社会心理。商品经济时代事实上已经根本地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如今我们已经处在文化转型的特定时期。由于新的时代“轴心”正在形成之中, 旧的价值体系则已被消解, 于是现在的人类正处于一种中间的空无状态。这种中间状态孕育出了这个时代的特殊社会心理:普遍的虚无感、失落感, 浮躁的心态, 以及由虚无感衍生的焦虑症、自恋癖等。“虚无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只不过这种社会心理有时候显得极为隐蔽不易察觉罢了。总的来说, 虚无的最为本质的表现就在于恒定的价值立场的缺席, 它所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对于时尚的追逐和盲从、从众心态以及对娱乐性和感官性生活的无原则认同”[6]。从邓笛编译文的本体特征来看, 它们的简短性非常契合当下急功近利的“兑现”心态。在这个焦虑喧嚣的时代, 自恋和急于表白的心态使译者渴望把个人的情感欲望搬到笔下, 无疑编译比起翻译更能表达他们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情调, 求得自我存在的肯定。潘知常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犬儒精神”在作怪。“所谓犬儒主义, 是指以高姿态来掩饰自己的虚无的自恋狂。在价值虚无的社会, 以抗拒虚无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一无所有, 发展到自己也认为自己真是在抗拒虚无, 以至达到一种自恋狂的境地”[7]。
如果说传统翻译的反商品性、反技术性使得翻译文学贵族化、经典化, 那么商品性、技术性的介入固然一方面使包括文学编译在内的当代审美庸俗化, 另一方面使审美通俗化、平民化。邓笛式的编译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注释, 即商品形式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形式和方法进入文化领域, 使得兼有文化和经济两种特性的文化形态更容易进入普通大众, 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文化作用。[8]
五、结语
笔者认为, 对待邓笛式的外国文学编译现象, 我们要心态放松, 更多地持包容甚至是宽容的态度。其实, 这种高台教化的叛逆, 不只限于翻译界。超女现象、于丹和易中天的成就等, 都是走出象牙塔, 亲近民众, 改俯视为平视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把“文学编译”当成是一种个性, 就像李宇春的亲民、非主流文学的挑战、湖南卫视之于中央台、“百家讲坛”的通俗等, 这些都已经为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邓笛.翻译界外的翻译[J].上海翻译, 2008 (4) :78-80.
[2]谢天振.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J].渤海大学学报, 2008 (2) :34.
[3]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39.
[4]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9:3-4.
[5]邓笛.编译文学:也应该得到承认的文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6) :91-94.
[6]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J].社会科学辑刊, 1997 (4) :124.
[7]潘知常.反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5:147.
3.外国文学典故拾趣 篇三
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都在奥林匹斯山的庇厄里亚出生和居住。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因为她们常去的帕耳那索斯山下有卡斯他利阿神泉,所以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涅槃:旧译“泥洹”,意译“灭度”。或称“般涅槃”,意译“入灭”、“圆寂”。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通过修持断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教认为,信佛的人,经过长期“修道”,即能“寂(熄)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净功德”。这种境界,名为“涅槃”。在佛教史籍中,通常也作为死亡的代称。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把“涅槃”作为“死亡”的代称来使用。
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主神宙斯为了报复,就命令火神用黏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潘多拉貌美性诈,私自打开宙斯让她带给厄庇米修斯的一只盒子,使盒子里装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了出来,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使人间从此充满了各种灾祸。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潘多拉的盒子”这一典故比喻灾祸的来源。
沙龙:“沙龙”是 法语 的译音,它原为意大利语,17世纪传入法国,最初为卢浮宫画廊的名称。后来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当时,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会交际场所。进出这里的人,多为小说家、诗人、画家、戏剧家、哲学家、音乐家和评论家等,他们志趣相同,欢聚一堂,或作诗绘画,或欣赏典雅的音乐,或就各种感兴趣的问题促膝长谈,无拘无束,各抒高见。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形式的聚会称为“沙龙”。正宗的“沙龙”有以下特点:要定期举行;时间要在晚上;人数不能太多。现在,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借“沙龙”一词来表述某项活动,如“文学沙龙”、“音乐沙龙”等。
4.外国文学史一真题 篇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考试(日本文学史)
一、填空(10分)
1.奈良时代〈记纪歌谣〉的“记纪”指的是()和()。2.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是()。
3.〈竹取物语〉〈源氏物语〉〈大镜〉〈徒然草〉〈雨月物语〉,这五篇中最早的作品是()。
4.()是由北村透谷、岛崎藤村等于明治26年创刊的文学杂志。5.明治时代中期初称为“红露”的作家是()和()。
6.狂歌和川柳都是带有讽剌、诙谐意味的短诗。在形式上,狂歌和()相同;川柳和()相同。
7.俳句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季语,表示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如:“五月语”表示():“时雨”表示():“蛙”表示():“七夕”表示()
8.为二叶亭四迷、山田美妙开创近代小说给予了巨大影响的文学评论是(),其作者是()。
9.大正时代中期——昭和时代初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学派别:以政治上的革命为目标的()和以艺术上的革命为目标的()。
10.()是夏目漱石晚年的思想。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
11.志贺直哉、有岛武朗、木下利玄、田山花袋、武者小路实笃,这五位作家中不属于“白桦派”的是()。
二、从后面的语群(1)——(20)中选择适当的,完成表格(10分)作品
作者
时代
文学类别
方丈记
镰仓
土佐日记
日记
紫式部
平安
芥川龙之介
小说
若菜集
诗集
语群:
(1)暗夜行路(2)罗生门(3)金阁寺(4)土井晚翠(5)源氏物语(6)纪贯之(7)清少纳宫(8)平安(9)镰仓(10)江户(11)时治(12)大正(13)歌集(14)诗集(15)物语(16)万叶集(17)鸭长明(18)随笔(19)日记(20)岛崎藤村
三、简答题:
1.简述镰仓、室町时代(中世)文学的主要特点(6分)
2.日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哪几位?各在哪一年获得?各举出两篇他们的代表作(4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现代汉语
一、将下列语流中的词切分出来,并按要求归类(5分)匈牙利的这类诗歌,往往斐然成章,韵律朗朗上口,情感缠绵缥缈,意境幽远深邃。1.多音节单纯词: 2.代词: 3.量词: 4.副词: 5.形容词:
二、按要求分析下列语言单位(12分)1.用划线法分析下列单句的句子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定语:();状语:[ ];补语:〈 〉;外位语:00000;独立语△△△△)
(1)“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我现在总算有了体会了。(2)据说这是几十年前冰川流动时在岩石上擦过的痕迹。
(3)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4)几千个春天的翠绿,几百代人们的梦境,无数的神话传达室说,都浓缩和消溶在这深深的湖里。
2.分析下列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4分)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而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务即匍匐),要是按现在的坐资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3.分析下列复杂句组的层次与关系(4分)
大四合院内,第三天大矛盾是言语矛盾,言语:既能败坏人的名誉,侵犯人的心理空间,也能直接干涉利益,没有比言语矛盾更复杂的了,一句话能搞臭一个人,一句话能结下一辈 子的冤仇,所以人们公开场合使用语言,还是慎重的,毕竟多少年住在一块儿,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
低头见,可暗地里,嘴就很难封住了,赵钱孙李,说长道短总不会断的。
三、修辞(12分)
1.指出下列表达中的修辞格的类型(只需指出一种最明显的)(6分)(1)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靡永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黛镜中心()
(5)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水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长忆观潮,满部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上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学尚心寒。()
2.从修辞角度修改下列表达中的错误(6分)
(1)漓江四季,景色各异。晨雾中的牧笛,暮色里的竹林,夜晚点点渔火——但最色人心魄的景色当是烟雨漓江了。
(2)她披了件男人的外套,坐在体育教师的席位上,但很快就被人识另,并逮捕了她。(3)专家们现在相信,仙人掌能用作人的食品。实际上,在智利和墨西哥的超级市上,仙人掌早已像蔬菜一样出售。专家们主张应大办宣传仙人掌的食用价值。最大的困难是克服成见,因为一些巴西人认为,喂牲口的东西不能给人吃。
四、根据所给材料,从文化角度写一篇议论文(20分)
有一则挖苦中国的人幽默。如果在大街上丢失100元钱,英国人会若无其事,德国人会认真寻找,美国人会唤来警察,日本人总是进行自我反省,中国人则往往想:谁捡了谁拿去买药吃。
要求:
1、题目自拟;
2、观点明确;
3、结构完整;
4、语句通顺;
5、书写规范;
6、卷面整洁;
7、字数不少于500字,不多于600字。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综合考试(日本概况)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日本的山脉主要集中在本州岛中部.并且东北西南走向居多.其中由被称作 的飞弹山、的木曾山、的赤石山组成了。
2.日本四周环海,在太平洋沿岸。暖流黑潮北上,寒流亲潮(千岛寒流)南下。这两个海流夏天在。冬天在
相遇。形成世界闻名的渔场。3.日本人信仰宗教出较普遍。主要宗教育有。佛教和。
4.日本的传统家庭一般被称作
。战后发展迅速并成为今日家庭主流的家庭被和做。
5.在日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小学,中学)中的 问题和
问题相当严重。
6.如果把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称作高速成经济成长期的话。那么日本经济在80年代后期是处于
。但是90年代初期由于所谓的 的崩溃,从此日本经济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7.1947年5月3日实施的“日本国宪法”。规定日本为 政体。议会、内阁和
一起构成国家机构的主要部分。
8.日本政府努力促进出贸易的同时,也向国外进行资本投资。日本政府的
。主要向对象国提供资金帮助、技术帮助、日元借款。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援助国。9.到1985年为止共在日本举办了3次世界博览会,它们分别是:1970年3有举办的。10.1969年东京一名古屋段高速公路通车,称作,共346公里。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一亿总中流”意识 2.寺子屋 3.“55年体制” 4.“教育妈妈” 5.“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三、简述战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5分)
5.外国文学史一真题 篇五
《神曲》全文用意大利语写成,分为地狱,炼狱,天堂。层次鲜明,结构巧妙而完整,具有强烈现实性和政治倾向性,表达了诗人反封建反教会倾向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
2.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西班牙小说家 代表作《堂吉诃德》(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
《堂吉诃德》它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冒险,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3.威廉·莎士比亚英格兰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代表作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哈姆雷特》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于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4.莫里哀法国巴黎人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代表作《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
《伪君子》写了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5.让-雅克·卢梭瑞士日内瓦人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 《论科学与艺术》《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
《新爱洛伊斯》歌颂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纯洁感情,同时具有反封建意义。
6.歌德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代表作《致月词》《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普罗米修斯》
《浮士德》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7.乔治·戈登·拜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诗人在这部诗体游记中记录了前后两次游历欧洲的见闻和思想,以及诗人队当时欧洲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基本主题是反对专制XX和异族侵略,渴求自由与独立,讴歌民族解放斗争。表现出了拜伦本人思想中的积极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愿望。
8.海因里希·海涅德国著名抒情诗人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抨击了德国封建统治,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对封建制度进行揭露与鞭挞,指出其腐朽没落的必然趋势。
9.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
《悲惨世界》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浪漫主义杰作。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深刻的内容,探讨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被誉为“社会史诗”。作品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作品对贫苦人们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指出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只会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它能使罪犯弃恶从善、终止犯罪。作者还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10.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代表作《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
《叶甫根尼•奥涅金》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塑造了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作品用奥涅金的冷漠、怀疑,连斯基的理想主义热情,达吉雅娜的纯洁、孤寂,突出反映19世纪20年代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知识分子追求光明、自由时的困惑、迷惘的心理。这部诗体小说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
11.瓦尔特惠特曼美国19世纪最杰出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草叶集》
《草叶集》作品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的时代精神。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自我是《草叶集》中反复渲染,反复歌咏的一大主题。诗人在强调自我、相信自己在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自我进行了无以复加的赞颂,把它刻画成顶天立地的巨人。
12.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巴马修道院》
《红与黑》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13.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高老头》(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它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作品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14.查尔斯·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
《双城记》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15.果戈理俄罗斯作家,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代表作《死魂灵》
《死魂灵》这部小说猛烈抨击了农奴制和当时的官场的黑暗,渴望寻找一条用东正教来解决国内问题的路子。作品具有华丽生动的散文风格,将社会现实的暴露和讽刺幽默结合,充满了怪异和幻想的因素。
16.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家,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代表作《穷人》《罪与罚》
《罪与罚》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作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
17.居斯达夫·福楼拜,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包法利夫人》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形形色色的外省资产群丑图。不仅思想内涵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效果,而且艺术风格上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取得了革新性的效果。
18.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代表作 韦塞克斯诗集》,《早期与晚期抒情诗》,《艾丽西娅日记》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和作者的悲观主义宿命论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她的毁灭是必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逃避的。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
19.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复活》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托尔斯泰虽然对现实社会做了激烈的抨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本质,但是小说结尾,仍然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基督教,又把自己的宗教观强行植入小说当中,并且几乎否定了资本主义一切国家机器的一切作用.20.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代表作《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21.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代表作《玩偶之家》;《人民公敌》
《玩偶之家》作者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玩偶之家》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22.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6.外国文学史书目 篇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杨周翰等编《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郑克鲁编《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编《外国文学作品选》(上、下)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斯威布:《希腊神话与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修记》 《圣经的故事》 但丁:《神曲》 卜伽丘:《十日谈》 拉伯雷:《巨人传》 莎士比亚作品集(最少读《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罗米欧与朱丽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莫里哀喜剧六种》,李健吾译 《新爱洛伊丝》 《伏尔泰小说集》,傅雷译 歌德:《浮士德》 《拜伦诗选》 《叶甫盖尼.奥涅金》 雨果:《巴黎圣母院》 《莎士比亚全集》(重点阅读《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四行诗》)狄更斯《双城记》 狄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 夏绿蒂 勃朗特: 《简 爱》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司汤答:《红与黑.》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红字》 《白鲸》 <草叶集> 《罪与罚》 《安娜.卡列尼娜》 《玩偶之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母亲》 《静静的顿河》 《老人与海》 《蝇王》 《盘结在一起的毒蛇》 《洪堡的礼物》 《荒原》 《变形记》
• 《毛猿》 《尤利西斯》 《厌恶》 《等待戈多》 《窥视者》 《第二十二条军规》 《百年孤独》 《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原始英雄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印度两大史诗)《本生经》(佛教寓言故事集)《五卷书》(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沙恭达罗》(迦梨陀娑)《旧约》(古希伯来文学经典,西方书面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古兰经》(伊斯兰教圣经,阿拉伯散文的里程碑)《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纪念碑”)《万叶集》(日本古典诗歌总集)《源氏物语》(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蔷薇园》(“设拉子的黄莺”——波斯诗哲萨迪)《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纪念碑“)《春香传》(朝鲜古典小说名著,说唱脚本体小说,是朝鲜三大古典名著中成就最高的一部)《金云翘传》(阮攸,中古越南文学中最负盛名的长篇叙事诗)《吉檀迦利》(诗集),“印度诗圣”泰戈尔,东方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师。《戈拉》(长篇小说),泰戈尔。《浮云》(长篇小说),二叶亭四迷,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作,写实主义。《舞姬》(短篇小说),森鸥外,感伤浪漫主义 《我是猫》(长篇小说),夏日漱石,“余裕派”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破戒》(小说),岛崎藤村,自然主义。《棉被》(小说),田山花袋,私小说。《和解》(小说),志贺直哉,“小说之神”,“白桦派”重要成员,也是一个典型的私小说作家。《春琴传》(小说),谷崎润一郎,日本唯美主义集大成者,此作堪称现代版的《源氏物语》。《罗生门》、《鼻子》、《竹林中》(小说),芥川龙之介,“新思潮”派中坚作家,“鬼才”,“奇才”。日本现在设有“介川文学奖”。《党生活者》(长篇小说,小林多喜二)《没有太阳的街》(长篇小说,德永直)《故乡》(长篇小说,李箕永)《斗牛》(井上靖)《砂器》(松本清张)《恍惚的人》(有吉佐和子)《古都》、《雪国》(川端康成)《金阁寺》、《潮骚》(三岛由纪夫)《戈丹》(长篇小说,印度“现代小说之王”普列姆昌德)
•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性的人》(大江健三郎)• 《路》(索因卡)
7.外国文学史一真题 篇七
国家安全战略大致有霸权扩展型、谋求崛起型、专守防卫型与对外依附型四类。作为和平崛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在谋求汲取外来文化滋养, 实现内在自我更新的同时, 也在积极谋求走出去的路径。在此形势下, 文化安全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文化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组成部分, 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从国家层面而言,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是探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脉络。但如果从云南地方文化的视角考量此问题, 就不得不引入另一个文化元素, 就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所以在外国文学课程中处理文化安全话题时,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一个不能避开的话题, 正因如此, 我们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 除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还要注意对少数民族文化意识的保护, 即在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同时, 使其热爱自身的文化, 增加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为此, 我们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讨论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 让学生在积极发挥教体地位作用的过程中, 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为将来吸取外来文化精华, 发展本民族文化打下比较牢固的思想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 重视学生对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收集和整理,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讲到古希腊神话这一章节时, 教师专门设置了一个课外讨论题, 即收集一个或几个您小时候在家乡听到的传说或者神话故事, 可以是少数民族的, 收集到后进行分析, 对故事中体现的地方文化进行评价。由于所在学校为地方高校, 云南省的学生占多数, 少数民族学生也不少, 所以收集到的云南少数民族故事不少。课外收集结束后, 教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1~2 节课, 进行课堂发言,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核心观点表述出来, 供全班思考商讨。此外, 教师还借此讲解中西神话故事的区别,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西文化的区别。这样的讨论基本达到了使学生既理解、热爱本国本民族文化, 同时又了解外来文化的目的。外国文学是以外国文化为主的, 但只要我们开动脑筋, 也可以将学生引入到中华文化的殿堂, 做到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汇通学习。从学科来说,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 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即将比较文学的相关理念加到外国文学。重点是比较诗学的概念, 让学生既学会用西方的接受美学、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评析课本中的作品, 又学会尝试用诸如“味”“气”等中国学术话语解读西方文学作品, 这样可以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思考置于中西文化汇通的层面。
其次,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 提高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 教师在讲解到18 世纪歌德时, 歌德提出过“世界文学”的概念。联系此, 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堂辩论赛, 辩论赛的辩题是“世界多元文化要强调同”和“世界多元文化要强调异”。经过激烈辩论和教师提示, 学生会意识到超越阶级的普世价值观是难于形成的, 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有很多地方的相似, 达成共识是有可能的。例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 尽管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各异、阶级属性各异, 但国家富强是大多数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经济停滞、倒退, 人民生活贫困是任何负责任的政府所不愿看到的。这样的活动, 既灌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学会平等对话的意识, 也促进学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己民族的文化, 树立了发展自身文化的意识。
再次, 注重教学知识的更新, 积极促进学生了解外来文化, 服务地方发展中心工作, 主动融入云南发展。根据中央的要求, 云南省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昆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不少学生今后可能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让学生体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 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 以为将来的中文对外传播打下基础。在亚非文学讲授过程中, 教师讲解当代泰国华文文学作家的小小说, 并选取适合大学生理解的作品让学生排演成话剧在课堂进行表演。由于缺乏必要的表演技能的培训, 学生的话剧表演还比较青涩, 但为帮助学生理解泰国当代年轻人的想法提供了契机。鉴于建设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定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增加亚非文学比例, 并且挑选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推荐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菲律宾民间文学专题、缅甸民间故事专题、柬埔寨民间故事专题、马来西亚民间故事专题、印度当代小说、泰华文学当代小小说专题、新加坡华文文学当代小小说专题等。缅甸民间故事《三个龙蛋的故事》生动演绎了中缅两国人民的亲情关系, 缅甸人民从内心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胞波”情。我们国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国家间安全的好办法就是共同发展, 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互信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很重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也要体现出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远见。所以,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周边邻国要从年轻人做起,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对云南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也有着内在的关联, 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以菲律宾民间文学为例, 菲律宾少数民族史诗就来源于当地所特有的梯田种植。当地人在进行稻谷的耕作过程中传唱着特有的史诗。史诗没有靠文字记录, 而是仅仅靠口头相传, 具有了很浓重的“活态”化的特点, 这种史诗既有着浓厚历史底蕴, 又有着厚重的原生态的泥土气息。正因为这样, 史诗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学生了解这些, 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自身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都是有益的。在进行外国文学课程建设的同时, 可以围绕国家文化安全这一中心议题设置相关的课程。例如, 笔者讲授的两门公选课“实用创新思维”和“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及其文化透视”, 就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创新的思路以及英国、法国、美国与德国等国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在“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及其文化透视”这门课中笔者专门介绍了有关国家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知识, 深受学生好评。
最后, 外国文学教学要适应网络技术、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更新传统文本细读的观念, 教师要注重课程网站的建设, 帮助学生从传统的纸质媒介的学习转变到网络媒介的学习。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就是单调的, 但大数据时代的文本阅读是并置阅读, 即在阅读一个文本时读者可以看到相关的各种观点的文章, 并置阅读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和思考的空间。对学生的并置阅读, 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 要求学生学会从各种链接中进行信息的归纳整理, 廓清基本观点种类、思路;第二, 要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辨析, 学会思考, 结合原著和有关文学理论进行赏析、批评;第三, 使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 运用学术语言和自有的语言阐述个人观点。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在课后运用聊天工具进行在线交流, 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网络时代面临的问题是, 大学生面对的信息增加, 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教师在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教学交流时, 文化安全的意识在虚拟空间中也显现出来。教师在新媒体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人做事道理的提醒, 并且要警惕网络有害文化的侵蚀。
外国文学教学不是静态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应注入适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品质, 无论是专业学生还是普通的大学生, 提高人文素质都不可或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鼓励学生今后既做好本国文化、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 也要积极融入地方和国家战略, 做好本国文化、本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 维护好本国的文化安全。诚然, 外国文学课程只能提供部分国家文化安全的载体, 很难提供全面的文化安全的信息, 但透过这门课至少传达给学生一点文化安全的意识信息也值得的。意识的培养靠单向的灌输还是不够的, 不经意间的提示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依此可以着力提高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徐亮.现代美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2]史阳.菲律宾民间文学[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3]姜永仁.缅甸民间故事[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
8.传播外国文学的旗手 篇八
197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当时译文社的负责人之一、翻译家孙家晋先生奔走京沪两地,争取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完成这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其中,“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选题由原来的120种扩充到200种,译文社承担的数量达六七十种,其中即包括《傲慢与偏见》、《简爱》等经典译著。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集外国文学之精华,且均由当时全国知名学者翻译。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是以绿色(人文版)或土黄色(译文版)为底色,封面外围饰以精致纹案,封面中间则以双线环饰围起,以斜向交叉网格填充。这套被书迷亲切称为“网格书”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甫一上市,便引起全国轰动。当年如饥似渴的读者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长队争购《悲惨世界》、《红与黑》等书的场面大概是现今读者无可想象的,而对于当初刚刚摆脱“文革”禁锢的读者来说,狂喜之情自是无法言表。
译文社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为代表的经典名著译丛,引导和满足了读者“打开眼界,走向世界”的思想文化的启蒙。上世纪90年代,又以“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创下了一年发行360万册的惊人纪录,引发国内的外国文学名著出版热潮。当年藉由“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热销和《外国文艺》杂志领风气之先而精彩亮相的译文社,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国文学出版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
三大门类,铸就“译文”品牌
译文社现任社长韩卫东介绍说,“从成立之初,译文社无论是历史传承,还是整个出版社的立社宗旨、文化以及服务对象、出版内容都是相对稳定的。”译文社从一开始便形成了整个出版的门类和特色——主要以外国文学、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外语词典教材三个门类的书籍出版为主。
如今,除了在经典的外国文学领域保持优势,译文社也开始对当代外国文学作品进行译介,扩大市场份额。《挪威的森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情人》、《在路上》、《洛丽塔》、《窗灯》、《一个人的好天气》、《徒然王子》等外国文学畅销精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颇佳。
上世纪80年代,译文社出版“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俗称“黑皮书”)和“当代学术思潮译从”(俗称“黄皮书”)为代表的一批经典学术译著,至今每年仍有新品种推出。当时这些学术著作的出版,译文社无疑承担了引进西方优秀思想文化作品,打开国人眼界的重要使命。近年又出版《寻路中国》、《枪炮、病菌与钢铁》、《崩溃》、《寂静的春天》、《斯蒂芬·霍金传》、《德鲁克日志》等畅销人文作品。
而第三大出版门类,则是外文工具书和外语教辅读物的出版。1989年,译文社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独立研编的大型英文双语工具书《英汉大辞典》(2007年推出第二版)。此后,《日汉大辞典》、《德汉大辞典》、《法汉大辞典》等多部外语学习的工具书相继出版。此外,英、法、德、俄、日等多个语种的教辅图书及相关的音像制品,也在国内外语教学产品出版中树立了权威性。
译文社的三大出版门类和格局一直维持至今,并且以此树立了译文社作为专业出版社的市场品牌。正如韩卫东所说,读书人中,没有读过译文社的书是不太可能的。译文社的书籍在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无数读者的阅读,也为译文社积累了品牌的认知和支持。
100多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中,译文社出版了60位作家的著作。例如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莱辛的《又来了,爱情》,而且早在他们得奖的几年前便已引进出版,眼光不可谓不独到。
韩卫东说:“译文社不追求经济利益,我们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我们的选题要体现一个出版的完整性。”译文社将译本视为自己的生命线。“我们长期以来集聚了一批顶尖的翻译家和作者,学术的风气一直传承下来,现在也都是这样培养编辑和译者。”
译文社坚持品牌建设战略,将高质量的译本和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相结合,新近出版的作品陆续在市场上赢得读者的认可和青睐,并且代表着中国出版界在译介外国经典作家方面达到的最高水平。
作为内容提供者
时下的出版环境已全然迥异于当年。改革初期全国仅有几家专业的翻译出版社,而今全国超过500家出版社在出版引进图书,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十年、三十年前,是书荒,你做什么书都是卖得非常好。现在的环境,几乎每家出版社都在做引进、翻译。另外,出版社本身的处境也由‘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是需要面临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你的产品是否会被读者选择?在极为丰富的产品中如何体现你的特点?如何让读者信任你的品牌?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出版社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韩卫东说,本世纪初,出版社面临了诸多挑战,亟需转型。
2003年,译文社所属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被列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这个背景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进入一个微利竞争的产业中,如何把出版社的工作中心建立在新的基础上,走出困境,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求得新发展。”
“三十几年的历史,对于译文社来说,既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包袱,同时更是一个丰厚的出版资源。”韩卫东说,“出版社是一个文化企业,内容的提供是要靠积累的。很多译文社的重要产品,是从建国初期开始,几代出版人积累下来的。关键是,如何把优势发挥出来,克服你的劣势。”这是当初译文社根据对出版形势和译文社自身条件和优势所作的分析和研究结论。为避免在改制大潮中,通过盲目规模扩张来赢取表面的繁荣,“我们将自己定义为内容提供商。因为出版社毕竟还是要实现文化建设,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消耗精力,最后导致出版社空心化。”
在以品牌建设为发展的基本战略过程中,韩卫东围绕出版社的品牌,要求在图书选题、产品结构上坚持专业特色。“比如这几年对图书的选题有了更严格的管控,译文社并不光看首印量,还要看重版率。关键是要让书有生命。不能将有限的编辑人手浪费。而且,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新包装,来适应读者的需求。”因此,对市场的开拓能力,亦是品牌建设的一部分。译文社在转型过程中,也对编辑团队进行了调整和转型,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选题开发,但不迎合市场,不降低书籍品位。近年,译文社也着重对一些重要作品的推陈出新,以新的版本、装帧设计对书籍进行重新包装,引导阅读热点。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纳博科夫《洛丽塔》的畅销便是例子。
“译文社这五六年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经济规模翻了一番,今年又有50%的增长幅度,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韩卫东自2004年到译文社主持工作,2006年担任社长一职,见证了译文社的快速发展。译文社已成为上海世纪集团大众出版和工具书产品线建设的中坚力量。
“我们把自己定义为内容提供商。内容的获取的能力,是出版社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多人知晓译文社作为国内最大的翻译出版社,每年引进的书籍数量达到200种左右,却很少人知道译文社每年光数字版权授权的收入就达六七百万人民币,跟每年外购版权的资金持平。“特别是大型的工具书,因为我们完全掌握了著作权,所以跟一些企业进行数字化开发的合作,联合开发数字内容和阅读器。目前授权五六十种,已有丰厚的回报。”
外国文艺,曾领风气之先
《外国文艺》杂志是译文社建社时同步成立的,其创刊宗旨是介绍现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率先以开放的思维向读者译介外国重要作家作品,评点外国文艺思潮和现代派、先锋派的创作手法。1978年6月内部发行的《外国文艺》创刊号介绍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的歌女》和《水月》;意大利诗人蒙塔莱的四首抒情诗;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剧本《肮脏的手》和美国约瑟夫·赫勒的长篇小说《第22条军规》。
从东方到西方,从20年代到60年代,从剧本、诗歌到长短篇小说,从现代到后现代,《外国文艺》最早介绍了劳伦斯、萨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艾略特、伍尔夫、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数百位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忆、赵丽宏、孙甘露等作家都曾坦言,他们的写作很大程度得益于《外国文艺》。
【外国文学史一真题】推荐阅读:
自考外国文学史(2007.7)真题及答案08-30
外国文学史论文06-18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08-16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08-28
外国文学史全套笔记10-21
外国文学试卷07-11
外国文学史上期末考试10-24
外国文学在线作业06-23
初中外国文学常识08-05
外国文学常识积累08-20